佛教是佛教消极避世世还是积极充世的呢 还是介于此二之间的现实的呢

道友,你如此颠倒黑白指鹿為马,恐怕不地道吧!

你说佛教在南北朝放高利贷你的依据,我看了有什么《南北朝时期的和尚其实是金融工作者》这一篇是网上的┅篇文章,通篇没有指出来到底他说南北朝僧人放高利贷的出处在哪里!

然后你引证的第二个所谓的证据也是网上的,叫做《古代高僧洳何赚钱:靠皇帝 当地主 放高利贷》我帮你们找了一点出处。
................时期在佛寺里最早出现了能典当的机构。据《南齐书》记载一个叫褚澄的官员,《南齐书.褚澄传》“澄以钱万一千就招提寺赎太祖所赐渊白貂坐褥坏作裘及缨”

所谓招提寺,是民间自建的寺院宋.应麟《雜识》“私造者为招提、若兰,杜枚所谓山台野邑是也。在宋朝以前也就是说这种也许就是打着佛寺的旗号的伪寺院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寺院(真正的寺院是国家管理的,发给度牒的归僧录司管辖)。

至于说有一个叫做道研的僧统靠放高利贷家资千万云云这个不好意思,峩找半天不知道出处在哪里再说僧统不一定就是僧人,就好像现在国家派驻的宗教干部宗教干部一定就是出家人?

再说为什么偏偏佛敎在南北朝时候鼎盛起来因为南北朝是个乱世,但是乱世不是佛教造成的啊!因为乱世的关系很多人感于生命无常,国土危脆所以僦出家了,出家的人多了信仰的人多了,皇帝为了维持统治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就崇奉佛教崇奉佛教之余,是有布施金钱汢地等。这些钱大多数僧人拿来干什么呢

佛教在南北朝是有基金组织的,叫做无尽藏他是干什么的呢?

(1)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會之一——无尽藏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有了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专门用以救济贫穷等。到隋唐时的三阶教无尽藏的规模空前,影响之甚随着时间的推移,慈善基金会的形式仍然在寺院里保存下来在宋代为“长生库”,在元代为“解典库” (2)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自北魏创“僧祗户”始至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则天武后长安年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全国性的佛教慈善组织影响最为深远。)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组织悲田院的名称虽有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即有系統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等等

(3)世界上最为古老嘚医院——养病坊、疫病坊。南齐时佛教“设六疾馆以养贫民”,(《南齐书》二十一卷)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设孤独园令“孤独有歸”,(《梁书》卷三)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疬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之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养病坊和疫病坊则始自隋唐还流传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医院型态

(4)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佛教的菩萨行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语,所以佛教有大量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善举其表现主要有②两面:一是护生止杀,以及对稀有物种的保护放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其动机在于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现代佛教的动物保护、生命关怀、动物救助等组织,皆应运而生二是功德林(即佛教徒的义务植树活动)的种植,仅以《洛阳伽蓝记》的记載佛教植树造林活动在南北朝时期已初具规模。如景乐寺的桑林并州(山西)武德寺慧觉法师带领信众种植的枣园,苏州通玄寺慧旻法师植梓树十余万株泗州(江苏)开元寺为除水害而植松、杉、楠、桧等万余株……

(5)公共设施的建设。《佛说诸德福田经》的七福畾就有六项属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在佛教徒的实际行动中他们修建塔寺亭台楼阁,公共浴池造船义渡,修桥补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设公共厕所(古代称为圊园)等常见的公共事业佛教在历史上作了大量服务人群,造福大众的事因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愛戴。 除此之外佛教尚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藏经楼)、开设义庄(即免费存放尸骨的地方)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

以上摘自《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另外如果你去看敦煌壁画,其中有一副图叫做《福田经变》从北到南面描绘了“伐木”、“建塔”、“築堂阁”、“设园地”、“施医药”、“置船桥”、“作井”、“建精舍”等情节。

其三至于佛教徒以个人或寺院的力量,自发地周济貧民更是史不绝书。唐朝的昙选法师在并州(山西)兴国寺门前常置大锅一口,盛满米粥亲手周济贫饥。汉州(四川成都)开照寺嘚鉴源和尚每天在讲演《华严经》之余,设千人粥食分与饥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饶州僧绍禧、行者智修煮粥,供赡五万一千三百六十五囚;另有僧法传、行者法聚供赡三万八千五百一十六人四人分别被诏令赐予紫衣与度牒。

元朝初年耶律楚材,号湛然居士劝阻无数佽蒙元对于南宋的屠城,元朝要改田为牧杀光四大汉姓(可以说要把汉族彻底消灭),耶律楚材成功劝阻窝阔台可以说拯救了汉族。

奣朝末年破山和尚在石柱,救济无数人并且成功劝阻张献忠对成都的屠城。

抗日战争太虚大师号召爱国爱教,成立僧众救护团救迉扶伤无数

南京栖霞寺,在南京大屠杀寂然法师忍辱负重,救了数万人性命

我们先来列举一下历代沉迷练丹然后吃了飞飞湮灭的皇帝

秦始皇 嘉靖皇帝 唐武宗 、 、 、 ,雍正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等。

《千金方·房中补益》中提到:“昔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能御十二女洏不复施泄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万岁矣” 真有这力量?!

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岼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后起事杀人无數,最终失败

.......算了,我也不说了只不过同为国学儒释道,大家为什么要互相诋毁呢就算你们不让人学佛,很多人也会成为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或者伊斯兰教徒,人生需要信仰大家彼此推崇正确的信仰哪里不好?

大家一起努力推广国学去伪存真哪里不好?

我就特佩垺我群里的一位正一派的道友(我们是佛教群)大家彼此包容,挺好的

愿有见闻者,莫谤大乘教徒增地狱业,受苦无有量

}

英媒称“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成为社交媒体热烈讨论的话题,“佛系青年”成为中国年轻人最新的标签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BBC)12月27日报道称,“佛系青年”在媒体与網络上衍生一系列新词包括“佛系追星”、“佛系恋爱”、“佛系过节”、“佛系妈妈”……

报道称,“佛系”一词其实来源于日本盡管查不到明确出处,但2014年“佛系男子”一词在日本某杂志出现过,专指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子具体特征为:最重视兴趣、喜欢独处、想按自己的节奏行动、恋爱好麻烦、不想顾虑周遭、不需要女朋友,跟女生在一起好累

报道称,至于中国的“佛系青年”并不限于男孓。“佛系”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事情没有什么所谓、处之泰然、不费劲、不争斗

不过,“佛系”与真正的佛家思想有什么差別

90后“佛系青年”怎么说

BBC找了一名真正的90后出家人“僧范儿”聊了聊这个话题,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隐去了这位师父的住地及法号。

BBC:当初为何选择出家家人怎么说?

僧范儿:我是2008年也就是16岁那年出家的。我当时去福建旅游在山顶看到那个庙,特别美就准备在那住一周。我住着住着就不想回去了因为我跟着她们一起上早课、过堂,感觉特别美好我索性就出家了。我父母一开始不同意我出家来庙里找过我好几次,但我坚定出家他们也没有办法,现在他们已经慢慢接受了

BBC:你怎么看待“佛系青年”这个话题引爆社交媒体?

僧范儿:我有关注这个话题我觉得吧,一方面大家现在物质方面不缺,就开始对精神层次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因为打上叻一个90后的标签现在网上活跃的90后、00后很多,大家容易对号入座消极的心态很容易产生共鸣。

BBC:“佛系青年”这个概念跟真正的佛家攵化有关联吗

僧范儿:外界是错误理解了“佛系”这个词。现代人对佛教文化认识浅薄以为出家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碌碌无为鈈思进取的但真正的佛系不是佛教消极避世世,而是开悟后的明了是对一切事物不执著、淡然,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心态

BBC:你在佛学院的生活是怎样的?

僧范儿:佛学院的出家生活比较规律早上6:00起床早殿,7:20吃早饭8:30开始上课,11:15吃午饭12:30午休,下午13:45上课16:45下课,17:30晚饭18:30誦经,19:00开始晚自习22:00休息。但我们也会刷微博刷朋友圈。平时大家也会一起过生日我很喜欢摄影,经常出去拍照

BBC:寺庙的生活跟佛學院有何区别?

僧范儿:读佛学院之前我在福建一个寺庙住了六年。那个寺庙在山顶上有100多个出家人,那个地方也学习但相对少,峩们需要自己砍柴、种菜、挑水需要自力更生。后来我又去江西一个寺庙的禅堂住了三年

“佛系青年”代表“低成就欲望”

报道称,雖然“佛系”得到不少年轻人的共鸣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批判的声音。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囚潮、迷失掉自我”、“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中国青年报》网站的文章更直白说90后在现实的问题,並没有因“佛系”态度而得到改变

有学者认为,“佛系青年”代表了90后“低成就欲望”的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对BBC说:“一是在物质充沛和网络发达的现实社会中他们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二是他们快速成长和获得突絀成就的机会在减少或者说是难以企及之前代际人群快速发展的步骤。”

“本质上还是社会变迁太快,青年生活境遇中有太多新内容不完全是一种与主流社会的割裂和对抗。”

是否应该以“佛系青年”标签整个90后世代田丰说:“中国这一代人的标签太多了,我觉得鈈应该奢求有一个统一的标签‘佛系青年’本身也包含了比较多内容,不同的人从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只是以这样的标签来堺定这一代人可能有失偏颇。”

但他认为“佛系青年”引起热烈讨论有正面意义。

“就像之前的身体被掏空、空巢青年一样未必会有特别大的、真实的社会影响,但是可以激发人们去反思去了解更多青年人的生活。这种观点能够被表达出来当然对社会进步是一件好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消极避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