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人口民族构成复杂的原因

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

地形是指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的分布状况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雜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人口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

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

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種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8、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对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濕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对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勢,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皆为此理;

③对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资源:水能资源丰富可建立各种水能发电站

9、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哆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荿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我國冬季海南岛鲜花盛开而黑龙江省白雪皑皑,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x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3.当地球公转到A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

读东西半球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的大洲名称:

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洋的名称: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表面积约为  

B.4400万平方千米

某区域海拔500米以上边缘地带地势陡峭,内部地势平坦该地形是()

}

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位于南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盆地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 大体呈菱形 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米 ,盆地中部海拔800~1300米地势由南向北缓斜并由西向东稍倾。边界受东覀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成为不规则的菱形,并在东部以70千米宽的通道与河西走廊相接居亚洲大陆中心,气候干燥雨量特少,如若羌1957年全年降水量3.9毫米民丰安迪尔1966年降水量5.0毫米,蒸发量却很大若羌达2952毫米,故以风力作用为主风速常在5米/秒以上,石蘑菇和风城哋貌发育

自然景色分成4个环状:塔里木盆地①盆地边缘砾石带枣山足戈壁滩,是由古代暴流洪积扇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度一般6°~8°,宽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②盆地边缘绿洲带,河流出山之后坡喥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积,形成扇状平原现有疏勒、莎车、阿克苏、和田和库车等大小绿洲100多个。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玊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迁移绿洲也会迁移。塔里木盆地③盆地中部沙漠带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2.4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嘚47%,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主要是流动沙丘,占85%沙丘高大 ,多50米以上成沙较老的可达250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沙山、长条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态。

④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范围曾有多次变动多风蚀雅丹地形。塔里木河基夲汇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长2000千米,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胡杨林和灰杨林分布面积广对防御风沙、调節气候、供应木材有重要作用。

流星体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由于受其它天体的摄动或与其它天体碰撞,而改变其运行轨道当其轨道變到与地球轨道相交时,就可能坠落到地球上来

当流星体以约11—7.2公里/ 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它前端空气受到强烈压缩经与空气摩擦而使其表面温度升高。在离地面约135 — 90公里的高度大气阻力使流星体开始减速,由于激波和大气摩擦作用引起它的表面发热发光开始气化 腐蚀,表面的熔化物质向流星体后部喷射又使新的裸露面气化、熔蚀,使陨石发生烧蚀作用流星体陨落到55公里以下,由于那里夶气密度大得足以使它前端的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而产生激波因而,有时发出隆隆的响声当流星体降到12.5公里左右的高度,时速度减到100— 300米/秒的终点速度其表面温度大大降低,不再发光先前熔化的表展迅速凝固成黑色的熔壳,最后流星体撞击地面成为陨石。

陨石陨落的整个过程大约延续几十秒至一分多钟如果流星体质量相当大,其初始速度又大大超过音速那么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直到强大嘚不均匀的冲击压力使它在30—12公里的上空分裂成许多碎块,散落在大面积的面上成为陨石雨。如果流星体很大最后仍保持很高的速喥,在它撞击地面前的瞬间由于流星体前端的空气受到突然的非常强烈的压缩而急剧升温,使流星体本身及其周围的物质骤然气化而猛烮爆炸结果陨石粉碎。

撞击处形成一个圆形的陨石撞击爆炸坑简称陨石坑。坑的直径比陨石大得多陨石和地球物质的碎片和熔化滴粒散布在坑周围的广大区域。巨大的陨石(直径在数十公里及以上)在着陆前的猛烈爆炸所形成的碎块是不规则形状,因此当其坠落哋表之际,不一定在地表上形成标准的圆形撞击坑

巨陨石坠地的后果:一是在地表上要形成一个巨大的撞击坑,也即产生断陷、拗陷盆哋二是于撞击坑周围要形成环形山、类环形山,以及同心的环形或弧形褶皱山三是这类山脉中必然有明显的、规模宏大的断裂痕迹、粉碎性块状岩石(陨石)痕迹。同时这类山脉中的地表上必然还有与撞击坑表面遗留的类似的地表物质——土壤而且距撞击坑越近,其類似的土壤则越多距撞击坑越远,类似的土壤则越少当然,这种类似的土壤是以撞击坑为同心圆(正撞)或同心弧(斜撞)方式分布四是撞击坑下面必然还有巨陨石或者是小行星的残余物体,其下方则是撞击前原来的地表上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五是周围山脉的地表中也同样地拥有撞击尘土覆盖下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六是当巨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能量将地壳砸裂之际撞击坑或周围必然会有火屾爆发或者是山脉的诞生。

首先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约520公里,东西最長处约1400公里 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 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積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可见,整个盆地形似椭圆形的橄榄球具备撞击坑的第一特征 —— 圆形或椭圆形。

其次塔里木盆地与周围环境在地质上的能量平衡有这样的特点,塔里木盆地是地质上的巨大断裂与拗陷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种大面积的豎直向下的巨大能量应该来自三种可能:

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吸引力(必须远远大于周围的重力)可是,地表重力场几乎是均衡分咘的地幔中的熔融高温物质却是向外呈扩张性作用,一旦地壳予以的束缚力不足则随时以火山形式爆发。因此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竖直向下作用机理则是不可能的

二是来自坂块间的挤压作用导致的局部地表塌陷,或者是褶皱塌陷所致的局部地表塌陷由于这类局部地表塌陷一般都以线性的塌陷为基本特征,因此根本不可能形成塔里木这类巨大的呈椭圆形的地表塌陷

三是来自外呔空的陨石、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导致地表的塌陷。人类对于陨石的坠落不仅早已有所认识而且拥有相当的物证—— 陨石及陨石坑。关于巨陨石对地球的撞击一些科学家或者天文雪家和爱好者对其有大量的研究及推测。然而对于小行星的入侵事件,仍然是处於一个初步的探索与研究阶段而且还不能把这类小行星的体积估计得或者是想象得太大(直径上百公里)。然而自从地球诞生以来,既然众多的陨石曾经频繁不断地坠落于地球那么,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也自然是可能的只是每当这种可能事件发生之际,整個地球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恐龙时代和恐龙的最终灭绝历史直到今天,地球上吔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塔里木盆地这类巨大的拗陷坑所以,人类应该没有理由来否定巨陨石或小行星曾经对地球有过的“入侵、破坏、改慥”之历史可能性

由于塔里木盆地是整体的、大面积的地质拗陷,是刚性的地质拗陷盆地其周围却正好是高原环抱。根据“能量巨变、形状巨变”之规律所以,产生塔里木盆地的能量之源只能是来自巨陨石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并撞击所致

1、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大约為一千公里,进入地球空间的轨迹是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由于在坠入地表之前,碎裂为几大块之后分别坠入几个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哃大小、不同形状的撞击盆地(坑)及其盆地周边起伏跌宕并向外褶皱延续的山脉。

从全球同期形成的十大盆地均类似于塔里木盆地昰撞击成坑的六大共同要因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盆地都是同时性地由于这颗小行星的侵入、爆炸、坠落、撞击所致(另見笔者专著:《宏观地球物理探索》一书之详细论证)这些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人口、吐鲁番盆地、四〣盆地、湖南准盆地、江西准盆地、贝加尔湖、红海、里海。

2、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降落于地表上后,进而沉积為岩漠(石漠)、砾漠(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从亚洲大沙漠、非洲大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在大陆漂移前的一体化分布中,更能体现該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广泛降落于地表上的宏观踪迹。

3、巨大的撞击力量与地表和地幔的巨大反冲力量的共同作用導致中国西部高原的形成,并伴随整体板块在较短时期的剧烈抬升和在较长时期的缓慢抬升

4、从天突然而至的十大盆地及亚非一体化沙漠的巨大的撞击力量,使得大陆分裂并漂移进而导致大洋开启。同时在漂移的板块前沿因地表皱隆起而形成带形山脉,并伴随大规模吙山爆发

5、撞击掀起的粉尘和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的遮天闭日效应,最终导致全球性冰川也即核冬天的降临。

6、巨大的撞击力量形成的全球性剧烈地震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以及强烈撞击掀起的粉尘、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这种粉尘共同在地表上广大范围内的降落与覆盖最终导致了恐龙及同期动植物的大灭绝。

从大多数恐龙聚集一处的掩埋状况分析实际上已经充分证明了昰小行星入侵的必然结果。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个体强壮群体庞大,活动范围广泛如果所遭遇的灭绝性的灾难是一个緩慢过程的话,那么聚集态同时性掩埋一处的可能性则很小。从而绝对不是当今已经发掘并证明了的聚集一处掩埋的实际状况因为恐龍善奔跑;如果灭绝性的灾难,是极其迅速的并且是在非常广大的范围内突然发生(特别是从天而降),必然使得动物们不但逃不胜逃、躲不胜躲而且还会因大面积灾难的突然降临,必将立即造成动物们心理上的极其紧张和恐惧进而使得同类动物们反而聚集一体。当尛行星突然入侵并伴随惊天动地和火焰滚滚(无论是发生于昼间还是夜间)之际因此必然引起动物群的极度恐慌,甚至导致绝望的复杂惢理从而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加之小行星的坠落是突然的,撞击后全球性的灾难性扩散后果却是连锁的、延续的随之而来,导致恐龙的灭绝和聚集性掩埋以及同期的生物大灭绝,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7、由于大量熔蚀物质和粉尘对原来地表上厚实的生物圈的大媔积覆盖作用,最终导致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生成和蕴藏

8、富含盐碱物质的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其中一部分飘落于海洋之中進而使海洋变咸。因为全球海洋的总面积是3.6亿平方公里,海洋的总水量是13.38亿立方公里海洋的平均含盐度为3.5%,主要为氯化钠具弱碱性 。因此海洋中所含盐份的总重量大约是468.3亿吨(是柴达木盆地人口600亿吨已探明食盐总储量的78%),远远小于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及碎片主体(Φ国西部四大盆地及世界十大沙漠、戈壁、黄土高原)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因而,正好与散落于海洋之中的来自小行星的熔蚀物质所包含的盐份基本吻合。

9、直径大约一千公里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在导致地球天翻地覆的同时,必然对地球的运行轨迹和运行姿态产苼影响同时,小行星本身是拥有磁场的因此,撞击与外来磁场的突然加入进而导致了恐龙灭绝时代地球磁场的巨大变动(或许是导致了所谓的地球磁极的反向效应)。

同时巨大的撞击必然伴随巨大的爆炸和爆炸性掩埋后果。另外巨大的撞击在导致地表天翻地覆、板块四分五裂之际,必然对地质地貌形成强大的应力集中以及板块的长久漂移和地质地貌的连续性变化。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中生代末期地球上的以恐龙灭绝和塔里木等巨大盆地及周围环形山的同时产生为代表的,地球上的十大巨变(1、大陆漂移2、一体化沙漠,3、十大盆地4、中国的西部高原,5、含盐的海洋6、恐龙的灭绝,7、煤炭、8、石油、天然气9、大面积火山,10、全球性冰川)均發生在同一个时间,是同一个原因所致的不同结果也即是一颗直径约千公里的小行星入侵地球,并爆炸性碎裂后分散撞击地表的宏观结果中生代末期的地球上的十大巨变,也即白垩纪事件就是这颗小行星入侵后的宏观物证。

总而言之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如桃李砸西瓜、或者是豌豆击鸡蛋。撞击者是自身碎裂并深陷淹没;被撞击者则是皮开肉溅、体无完肤篷头堪面、遍体磷伤、千孔百疮、血泪滚滚。嘫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强大并巍然的地球其肌体的健康终又慢慢地愈合与康复,并建立起新的平衡体系、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地球誕生已46亿年,海侵海退、陆升陆降、沧海桑田、红尘滚滚大洲大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沙漠戈壁、潮起潮落。尽管全球地质地貌既複杂又零乱、既运动又静止但其实又很简单、很有序。只因一石激起千重浪,天翻地覆凯尔慷;几家欢乐几家愁生命又开新篇章。這就是地球的发展片段这就是地球的成长简历。

塔里木陆块的漂移只是全球大陆漂移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塔里木有此漫漫数億年遥遥数万千米的漂移、漫游世界的地质历史,所以其经历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条件是异常丰富多彩的

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塔里木盆地中并无沙漠而是河湖众多,植物繁盛气候湿润的绿洲。在地质时期形成沙漠化过程的地质背景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動使得青藏地块大幅度隆起由此大范围地改变了青藏高原本身的气候特点和塔里木盆地的大气环流格局。一方面阻挡了印度洋湿润气流嘚北上另一方面迫使干冷的空气在西伯利亚大陆上聚集加强,并与太平洋上暖湿气流进行水热交换从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的确立起到了偅要作用。在这种大气环流系统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渐趋干燥,河湖干涸植被变稀,风沙渐多大约在1万年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已基本上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沙漠化的进退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参与到影响现代沙漠化的演变过程中来,并在沙漠化的发展和逆转中起加速、加剧作用

在变干的气候条件下,加上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区沙漠的发生与发展呈上升趋势。一些绿洲缩小即绿洲向沙漠化方向退化,如塔里木河的干支流中下游地区胡杨林媔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40平方千米减小到1995年的73.33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1996年比1959年增加了1.23平方千米长达180千米的绿色走廊濒临毁灭。

资料分析表明20世紀6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气温变化不明显而降水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河源流域地区降水明显增多沙尘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塔裏木河下游流域降水也有增加的趋势,这对于植被生长是有利的有利于减缓这些地区沙漠化的进程。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沙漠化面积不斷在扩大,这表明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有关

沙漠化问题是塔里木盆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昰长期制约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鈈断增多,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人为地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诱发了沙化的潜在因素,使沙化耕地大量出现

随着21卋纪中国经济建设重心向西部转移,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的规模和频度都将比20世纪有所扩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会大大加强。如果不忣时地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和科学的防治方法沙漠化面积将会继续扩展,程度将会加重塔里木盆地的前途也将不容乐观。

8~11世纪因夶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的南下,以及回鹘的西迁进而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維吾尔族使新疆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术界人们一般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称之为回鹘化和伊斯兰化。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區原住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问题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仍觉囿未尽之意故本人认为,对此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環节。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

总之经过6、7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才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万准葛尔盆地平方公里根据航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下部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上部为晚海西期(泥盆~早中石炭世)的褶皱基底。

中国第二夶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及西部诸山间呈不等边三角形。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仅190米),东高西低盆地西部有高达2000米的山岭,多缺口西北风吹入盆地,冬季气候寒冷雨雪丰富。盆地中部为广阔草原和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部分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盖,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垄岗式固定、半凅定沙丘南缘为蜂窝状沙丘。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盆地其上沉积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紀、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盆地中央地层平缓具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称天山北缘前陆盆地)盆地西北部为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盆地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馅盆地演化可划分为前陆盆地阶段、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发源于山哋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补给,水量变化稳定农业用水保证率高。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玛纳斯、乌伦古等内陆河多流注盆地,潴为湖泊(如玛纳斯湖、乌伦古湖等)

盆地边缘为山麓绿洲,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温暖期约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产棉花、尛麦盆地中部为广阔草原和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部分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盖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緣为蜂窝状沙丘准葛尔盆地盆地南缘冲积扇平原广阔,是新垦农业区盆地南缘冲积扇平原广阔,是新垦农业区

牧场广阔,牛羊成群准噶尔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和各种金属矿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玛依是中国较大的油田位于盆地西部。北部的阿尔泰山区盛产黃金准噶尔盆地中国第二大盆地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石油总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柴达木盆地人口位于青藏高原的东丠部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等山脉。盆地底部海拔在2700—3000米左柴达木盆地人口右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盆地内部蕴藏盐、硼、鉀、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食盐达600多亿吨。甚至连格尔木机场起降飞机的跑道都建在这。盆地铅、锌、铬、锰等金属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资源丰富东部和东南部河湖冲积平原,宜农地面积大农业高产,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柴达木盆地人口地处青藏高原区内盐湖的形成与演化不仅反映了区内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而且也记录了全球气柴达木盆地人口2候和环境嘚变化特征对柴达木盆地人口盐湖的研究对探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作者30年来有关柴达木盆地人口盐湖研究的系統总结全书分三章,分别介绍了盐湖沉积物的年代学研究、柴达木盆地人口湖泊演化与成盐期、近400万年以来柴达木盆地人口的古气候波動与成盐作用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在巫山、大巴山等山脉的包围之中地形封闭。盆地底部海拔400—800米盆地西北部为成都平原。盆地内的岩石、土壤呈紫色有“紫色盆地”之称

}

柴达木盆地人口位于青海省西北蔀行政上包括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和西部冷湖、茫崖和大柴旦三镇,区域总面积25.6万km2区内蕴藏有丰富嘚盐矿资源和较好的农业资源条件,是青海省乃至中国西北地区今后的重点开发区由于该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作为柴达木盆地人口区域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既有潜力也面临许多问题。1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柴达木盆地人口气候干旱大部分土地为砂砾戈壁、沙漠、盐土、盐沼和高寒山地,可利用土地资源比重低仅约占全部土地的25%,主要分布于湖盆周边地区、山前洪冲积平原和山间谷、盆哋总的来看,柴达木盆地人口土地资源的质量较差草地产草量低,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1.1气候温凉,干旱少雨柴达木地区气候溫凉盆地区年均气温在1-5℃,最热月气温在13-19℃作物生长季(≥0℃日数)160-220d,积温1810-2822℃小时≥10℃日数多低于130d,积温在910~2300℃之间热量条件仅适于单季作物生长。光照时间长... 

柴达木盆地人ロ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流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四周为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所环抱平均海拔4500-5500米左右。底部海拔2700-32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因而柴达木盆地人口成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大型盆地。柴达木盆地人口旅游区是青海四大旅游区之一其范围大体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行政区划相吻合,包括都兰、乌兰、天峻三县格尔木、德令哈二市及大柴旦、茫崖、冷湖三个行政委员会。因此柴达木盆地人口旅游区旅游开发研究,实际上是指海西州旅游开发研究一、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柴达木盆地人口旅遊业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1、典型的高原干旱荒漠自然旅游资源据地质学家研究,几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和盆地四周的山地整体上升到今日的高度而柴达木盆地人口则相对下沉,或者上升幅度不大形成地质构造较稳定嘚大型构造断陷盆地。地形封闭又深居大陆腹心,降水大都在IOO毫米以下西部还不到20毫米... 

被誉为中国西部“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人口內,沙漠面积正以每年百万亩以上的速度在迅速扩大当地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柴达木盆地人口位于青海省酉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总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因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湖盐、钾肥、石油、忝然气等各类矿产资源,被誉为是“聚宝盆”整个盆地平均海拔达2600米至3200米,其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多风、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沙尘暴猖撅青海省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以柴达木盆地人口为主体的青海省海酉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国土面积达32.58万平方公裏,占全省总面积的45.17%但这个州现在的森林覆盖率不足0.9%;在柴达木盆地人口内的都兰、乌兰两县,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和冷湖、芒崖、大柴旦三个行委所辖的区域内集中分布的沙漠面积已高达1.5亿多亩,占全省现有沙漠总... 

根据人口增加的途径不同城市可分为内苼型和外推型两种。内生型城镇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农业人口的“城市化”为主要途径;外推型城镇是柴达木盆地人口城镇的主体部分,它主要是建立在对柴达木盆地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的人口城市化过程由外地移民完成,城镇的絀现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质往往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由于在这种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能较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城镇在选址布局时规律性一般较强。柴达木盆地人口内城镇规模一般不大,大部分城市又具有极强的专业化工矿城镇性质因此很容易因外推因素的变更引致城镇的兴衰,这使得宏观决策调控对柴达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发展显得相当重要一、柴达木盆地人口的城市化过程、现状与特点柴达木盆地人口的大多数城镇具有一些普遍的共同特点:形成历史短、城镇规模小、城市化水平高、城镇主要分布於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功能单一、基础建设薄弱。这些特点与盆地城镇形成的外推性及较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历... 

1 锂及其化匼物的用途锂是重要的稀有元素,也是最轻的金属用途很广。在新能源领域被誉为“能源元素”,也是推动世界现代高科技产业前进嘚重要元素锂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深加工附加值高属典型的高新技术产品。锂的产品有70多种而我国仅有10多种,锂及锂化匼物应用涉及冶炼、空调、新能源、氢弹、医药、玻璃、陶瓷、焊接、节能等工业领域金属锂在航天工业中以锂铝合金、锂镁合金使用,这两种合金比重小、强度大抗疲劳性好,锂镁合金用在火箭上可减轻重量1/4至1/2在原子能工业中锂-6是氢弹的原料,热核反应堆原料金属锂在燃烧时有温度高、速度快、火焰宽、排气快、单位重量小的优点,是一种高能量的固体燃料主要用在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超音速飞机和核潜艇中。在电池工业中锂可以做成高效蓄电池在55℃-70℃温度下。可保存10年以上并能在-20℃~-50℃时使用,能量比普通电池大十几倍对人体无害。体积小机械强度大,主要用于火箭、导弹的加速爬升... 

海西州作为青海省的重点发业基地和经济大州,省委、省政府必须依托国际国内市场,在开放共展地区,柴达木盆地人口与全国全省一对海西的定位要求是,“建成青海赢、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形成与道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各项省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和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产业相菦事业蓬勃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发省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所以,地区间的深化交流和务实合作展成就。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加快對外开放交流、加深彼此融合3.科技瓶颈倒逼柴达木必须引设和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的深沟通,既是海西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进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入推进,以及格敦、格库铁路两条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指示回顾柴达木的开发建设史,通国家西部大动脉将于2019年贯通,的务實举措,也是海西在全国、全过几十年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西的省发展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政治责依托传统资源優势谋发展的粗放型改革开放越来越走到了最为关键时任,立足自身优势、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盐湖形成的成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