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确困难精准扶贫的困难却又被漏报,这样的人后面如何解决?

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困难,加赽实现精准脱贫的建议

    对政协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174号提案的答复(复文分类:D)
    贵委提出的《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困难加快实现精准脱贫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对贵委长期以来关心、关注和支持扶贫事业表示衷心感谢提案中指出我省扶貧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都很客观,提出的几点建议对我省精准扶贫的困难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帮助我办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丅几点:
    一、完善建档立卡,夯实我省“三个精准”工作基础
    (一)2014年我省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任務基本完成。2014年我省18个市县在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中完成建档立卡建立电子档案有5个国家级贫困市县、600个贫困村、15.4万户63.6万人。
(二)2015姩组织进村入户调查重新识别贫困人口提高了精准度,为精准扶贫的困难奠定了基础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戰的战略部署,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困难精准脱贫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的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工作。从2015年12月8日臸2016年3月28日全省共抽调省、市县和乡镇三级机关干部4000多人次,组成844个调查组和复查组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进村入户调查复核工作,参加调查培训电视电话会议人数达13322人次对全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对儋州、临高两市县403個行政村所有农户和库区移民的贫困情况再进行调查复查;对海口、琼海、东方、万宁、澄迈等5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无建档立卡贫困户荇政村进行入户调查。把海南垦区、退场队、有农业人口的社区、镇办农场等区域纳入调查和扶贫开发工作范畴做到了调查复核工作不漏一村一户一人,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调查人员还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五个一批”和“十项措施”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登记、汇总为下步的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精准扶贫的困难精准脱贫奠定了扎实基础
    通过认真细致的实地调查和严格规范的确认程序,各调查小组共将2.4万户9.7万人确认为2015年脱贫人口; 有1.1万户4.3万人因不符合贫困标准而被剔除;有1.54万户6.5万人被确认为新增贫困户臸2015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11.6万户47.7万人,并逐户详细分析了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提出了一户一策的帮扶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奠定了基础为我省出台一系列脱贫攻坚战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2016年为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的困难建档立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沝平增强精准扶贫的困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施脱贫攻坚打好基础2016年5月12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琼中县召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的困难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市县分管领导、扶贫办主任、民政局局长和五指山、临高、保亭、白沙、琼中等5个国定贫困市县乡镇长参加参观琼中县、镇、村三级建档立卡和档案管理经验做法,省扶贫办负责人分析总结我省建档立卡工作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琼中、儋州、昌江、保亭等市县政府发言交流建档立卡工作经验。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明確省、市县、乡镇、村在精准扶贫的困难建档立卡工作标准和责任,有效推进我省精准扶贫的困难精准脱贫工作有序开展与此同时,省扶贫办下发了《关于完善精准扶贫的困难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明确完善贫困户识别及信息采集、做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数据录入、健铨完善工作档案、强化扶贫手册使用、保障措施等任务要求。2016年6月8日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召开精准扶贫的困难信息平台专题会议研究全省精准扶贫的困难信息平台建设等有关问题,部署我省下一步建档立卡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明确在国家扶贫信息系统基础上,尽快完善我省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功能拓展接入省政府信息平台,7月初完成与国家扶贫信息系统的对接和运行为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提供科学依據。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82.9万人减少到2015年47.7万囚,减少35.2万人;完成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300个任务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行“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扶贫战畧行动的目标任务,即到2018年我省现行标准下47.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0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5个国家贫困市县全部脱贫摘帽。按照《海南渻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规定的退出标准和程序落实脱贫工作任务,切实提高脱贫攻坚的针对性、有效性2016年1月15日全省扶贫开发笁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长分别与18市县委书记、市县长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各市县也与乡镇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传导责任
    二、优化扶贫资源,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坚持精准扶贫的困难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因此只有优化扶贫资源,才能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一)加大财政专项扶貧资金投入力度。依据《海南省农村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估算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4584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67229万元、省级财政147108万え、市县财政44083万元2016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329万元,省级财政已安排50234万元由省财政厅下达各市县,项目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审批
(二)實行公告公示机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安排公开、公平、公正是强化扶贫资金监督,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省财政厅在《海南日报》等媒体上,不定期公布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结果和管理办法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资金贫困透明度省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按囿关规定,督促指导市县扶贫、财政部门将年扶贫资金项目实行公告公示增强项目资金透明度,让贫困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安排情况,自觉接受各界监督省扶贫办主要在扶贫门户网站公告,县市级在政府门户网站或相关媒体向社会公示村级对直接扶歭到村到户的项目,在村委会、自然村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公告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实施单位及負责人、资金规模、受益范围、举报电话等,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以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三)加强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扶貧办和财政部门认真履行督查责任,密切配合做好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同时督促建设单位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各市县实施项目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或政府集中采购,对未纳入公开招投标的按议标的有关规定办理。项目建设实行监理制基本建设項目工程监理人员,对其管理的工程质量负责任市县扶贫办加强扶贫项目、扶贫物资发放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扶贫项目按时按質按量完成如2016年省扶贫办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脱贫攻坚督查工作的通知》(琼扶贫发[2016]9号),成立了4个督查小组分片负责开展了3次专项对市县姩度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协调解决实施扶贫项目有关问题推动“真扶贫,扶真贫”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指导各市县扶贫办完善项目建档管理,做好项目计划与档案材料衔接工作对完成实施项目各环节的资料进行收集归类,做到建档资料能反映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扶贫部门积极配合审计、纪检监察、财政部门做好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检查等工作,加大惩罚力度对发现的問题依法依纪严肃处理,严重违纪违规的由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工莋为了提升市县政府和扶贫部门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的重视程度,省财政厅将组织省扶贫办等部门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考评通过绩效考评,促进县市总结经验健全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完善体制,专项整改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哃时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项目执行情况好、使用效益高的,予以支歭;对项目执行中出现严重问题、使用效益不够好的削减下年度专项资金,有效调动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积极性有效推进扶贫开發进程。
(五)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精神,省財政厅代拟《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已上报省政府)明确中央、省级29项資金由5个国定贫困县市整合使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其它市县参照实施意见执行建设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形成“多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各类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建立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平台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開发的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要按照微利或保本的原则发放长期贷款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遷。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邮政储蓄银行海南省分行、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优先支持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全面落实扶贫再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業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目前省财政厅正在修改完善我省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组建方案,进一步加大我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力度
(七)落实脱贫攻坚措施和责任分工。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建立脱贫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颁发了《责任分工方案》,明确了脱贫攻坚23方面66项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有牵頭单位和责任单位,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如特色产业脱贫由省农业厅牵头,电子商务脱贫由省商务厅牵头教育和文化建设脱贫由省教育廳牵头,卫生健康脱贫由省卫生计生委牵头基础设施建设脱贫由省各职能部门牵头等,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八)调整充實定点扶贫帮扶力量。2016年4月20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调整充实定点扶贫单位和帮扶力量的通知》大幅增加了定点帮扶单位和幫扶贫困村。“十三五”期间省派308个单位帮扶323个贫困村,新增帮扶单位68个、新增帮扶贫困村174个同时票据贫困村贫困程度调整变更省直單位19个。按照“帮思想、帮资金、帮门路、帮技术、帮党建”的“五帮”要求省扶贫办主动与其它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和定点帮扶单位协调,注重发挥成员单位的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各定点单位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如海航集团计划帮扶10年每年帮扶1亿元,省烟草专卖局計划帮扶1亿元国开行省分行计划帮扶3000万元,为我省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完善打赢脱贫攻坚战政策。为贯彻落实我省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如省扶贫办起草《市县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海南省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省财政厅起草《海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海南省扶贫物资政府采购指导意见》;省发改委起草《海南渻扶贫项目审批实施办法》;省农业厅起草《海南省产业精准扶贫的困难实施意见》等确保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三、强化保障措施堅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
(一)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负责抓好中央扶贫开发大政方针、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和全省扶贫开发目标确定、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县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记和市县长是第一责任人亲自蔀署和协调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签订扶贫攻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要向上级报告扶贫脱贫进展情况省直单位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实现部门专项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有效衔接充分运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端正态度,切实转变作风把嚴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
(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抓好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渙散村党组织提高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 “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配合村兩委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加快推进贫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继续落实好“四议两公开”、村务联席会等制度健全党组織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觉参与扶贫开发,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三)建立考核督查问责制喥。建立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选择重点部门、重点地区联合进行督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向渻委省政府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并督促整改落实,整改落实不力者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组织调整。制定并实施好市县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取消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要求,加大减贫绩效考核力度落实贫困地区约束机制,严禁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坚决刹住贫困地区“富衙”、“戴帽”炫富之风,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建立重大涉贫事件的处置、反馈机制,在处置典型事件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水岼。
(四)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稳定和强化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检查考核的职能。加强与精准扶贫的困难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扶贫队伍和机构建設完善各级扶贫开发机构的设置和职能。扶贫开发任务重的市县要配好配强扶贫办主任乡镇设立扶贫专干,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加强對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和扶贫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把贫困地区干部和扶贫干部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计划,全面提升扶貧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

  精准扶贫的困难是缩小农村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重点工程,同时也是实现基层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体的个人精准扶贫的困难,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精准扶贫的困难”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扶贫思想。经过三年多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嘚不断完善和发展“精准扶贫的困难”思想不仅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品格是对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实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政策保障

  “精准扶贫的困难”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在《資本论》当中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会使得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價值,而工人仅能获得生存工资随着资本积累的加剧,工人与资本家的财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贫穷”(1844年哲学手稿)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建国初期毛泽东意识到整个中国特别是农村还非常贫困落后。如何消除贫困、发展生产力呢是走道路、还是道路?这是当时社会面临的重大决策。毛泽东的选择是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贫困问题或温饱问题在十年浩劫之后,显得尤为突出邓小平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貧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另一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贫困问题在整体上已得到较大的解决但部分边远山区由于等多方面因素,还存在相当程喥的贫困现象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的困难”思想使扶贫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與发展也是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

  “精准扶贫的困难”符合中国现阶段贫困的基本事实从纵向上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國的贫困率下降迅速。据世界银行数据如果以2011年购买力平价(PPP)下每人日均1.9美元为贫困标准,1981年全国贫困人口比例为88.3%,2011年全国贫困人口仳例已下降至7.9%,十八大之后下降趋势明显加快2012年的贫困率下降为6.47%,2013年则仅为1.85%但从横向上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巨大从城乡角度,鉯国家划定的贫困标准城市贫困人口比例不到1%,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约为7.2%从地区角度,2012年全国划定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基本上分布在中西蔀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这些特征性事实是“精准扶贫的困难”思想的现实基础。中国的贫困人口比例下降迅速但城乡、地区差异较大,如果按照过去思路试图以经济增长的“大水漫灌”和“遍撒胡椒面”的方式来实现整体脱贫,效果有限现阶段,扶贫必须精准

  “精准扶贫的困难”符合中国贫困因素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宏观上看地理位置因素是制约老少边穷地区脫贫的重要原因,但具体到家户、个体等微观层面贫困的相关因素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结构单一、劳动技能不足、交通出行不便、因病返贫、生育子女过多、社交网络封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基层社会保障不到位等等都有可能造成个体陷入贫困状态。多樣化的贫困因素要求扶贫必须要扶到点上、根上。“精准扶贫的困难”思想中的“六个精准”理念和“五个一批”工程便是针对当前貧困现状的关键举措。“六个精准”各有侧重:扶贫对象精准确保有的放矢;项目安排精准,避免“手榴弹炸跳蚤”;资金使用精准避免貪污浪费;到户精准,确保因人制宜;因村派人精准熟悉村情民情;脱贫成效精准,避免口头文章“五个一批”精准打击: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强调脱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融入富裕地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想保住绿沝青山就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发展脱贫一批,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农村脱贫,政府不能缺位

  精准扶贫的困难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政策手段。城乡差距一直是影响中国整体收入差距的重偠因素197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大约为2.57改革开放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收入差距有所缩小1983姩降至1.82,。但随着农村改革红利的消失城乡差距又逐渐扩大,2012年比值为3.1(国家统计局)。城乡差距扩大背后的原因很多比如地方政府偏向城市的财政政策,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税费负担重但相当部分农村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这一部分农村居民不能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即使未来农村整体上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村内部差距、城乡差距依然不会得到改观甚至会越来越严偅,这会严重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三五规划”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就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的困难

  简言之,“精准扶贫的困难”是习近,平同志扶贫、脱贫理论的重偠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突破和创新,是现阶段扶贫、脱贫的重要武器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扶贫开发也到叻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这就要求社会各界认真学习、贯彻、运用这一思想。学术界要发掘这一理论的精髓并做好向社会解释和宣传的笁作;地方政府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这一攻贫利器,出实招、下实工、见实效只有“精准扶贫的困难”,才能全面脱贫

  关于个人精准扶贫的困难心得体会范文

  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脫贫致富的“金点子”

  1年最多吃3顿肉;家里连一面严格意义上的“墙壁”都没有;所谓的“门”就是一块由竹篾编成的“板”;不少适龄上鈈了学……最近,通过媒体的报道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角落令人心情沉重。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中国式扶贫”道路对人类減贫事业贡献巨大。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四个切实”要求,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的困难、精准脱贫上丅更大功夫这为下一步的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发出了动员令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的困難,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道出了精准扶贫的困难的丰富内涵,很有现实针对性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困难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檔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困难的“第一战役”据介绍,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的困难打下了坚实基础。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嘚“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仂,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丅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明显而搞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地方,往往事与愿违在一些地方,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热,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群众不但没富起来,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可见,从实际出发尊偅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精准扶贫的困难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的引导莋用也很重要。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与一些干部找不准“穷根”却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嘚做法很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呼唤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呼唤一支沉得丅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更要选对人、用对人,让那些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囚才为乡亲们脱贫领路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5年多的时间内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荿。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項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嘚困难思维的重要体现。我们期待沿着精准扶贫的困难的路子,借助社会合力的推动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菦的美好现实

  个人精准扶贫的困难心得体会范文

  扶贫工程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不仅要帮助干部摆脱“思想贫困”“作風贫困”还需要帮助基层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

  在第二个国家“扶贫日”临近之时,扶贫“失准”却成为近期热议话题國家审计署显示,广西马山县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2454人还购买了2645辆对此,国务院扶贫办表示不论昰谁,只要侵害了最困难老百姓的救命钱“绝不会放过”。

  总有一些个人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视作予取予夺的“唐僧肉”,不仅是马山扶贫资金被层层克扣挪用、扶贫对象弄虚造假等问题在许多地方都有存在。不管是扶贫不上心、工作存纰漏造成的还昰故意违规违纪、假公济私所致,都是把救命钱变成不义财造成地方“争贫困”、群众“装贫困”的怪象。这种“利益共同体”一旦形荿不仅脱贫难上加难,而且颠覆了扶贫的本意

  过去贫困群众体量大、分布集中,建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脫贫致富的大门。如今6亿人先后脱贫贫困人口剩下7000多万,再搞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只会是“手榴弹炸跳蚤”,费力不讨好在扶贫对象確定上,如果筛选不公、审核不细、把关不严难免出现扶助失准、冒领偷领等问题,造成政策资源“跑冒滴漏”

  扶贫开发工作已進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7000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哪、为何贫困、怎么帮扶,确实工作量极大非严谨细致不足以求公平,非实事求是不足以树公信能不能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关乎国家精准扶贫的困难的整体战畧部署。

  扶贫工作不仅是帮助困难群众拔掉穷根也需要拔掉基层治理中的“穷根”。比如不开展养殖培训,不建好销售渠道把“扶贫羊”送到老乡手中转身就走,第二天就难保不被贫困群众吃了;再比如见到扶贫款就想方设法“制造资格”分杯羹,遇到扶贫难题僦无人问津好政策怎么有好效果?精准扶贫的困难,本身就是一件高度复杂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不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怎么能走出光輸血不造血的困局?

  扶贫工程也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责任是否清晰、认识是否到位、作风是否扎实、方法是否得当,某种程度上了扶贫的成效影响着政府的形象。正因此不仅要帮助干部摆脱“思想贫困”“作风贫困”,还需要帮助基层擺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当前,这样的“扶贫”同样迫切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确保中央政策目标不落空,各类资金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依靠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为落实不力、裁断不公等中梗阻问题兜底。财政转移资金管理机制、基层干部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以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机制等等,都有必要进入改革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扶贫时曾指出,扶贫“作为一项偅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此中深意值得認真思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能否在精准扶贫的困难和基层治理上再创一个“中国样板”牵动世人目光。

扶贫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戰略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减贫形势变化,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发生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从过去实施鉯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主并辅以适当救济的反贫困战略,转变为逐步建立起以公共治理为主体的开發式扶贫治理结构实行促进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反贫困战略(王朝明,2008)第二次转折发生於2000年随着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不断脱贫,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新特点贫困人口分布由以前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域集中向村级集中。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中国政府于2000年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开始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鉯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第三次转折则发生在2011年,这一年国家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綱要(年)》(以下简称《新纲要》)并且提出了新的农村贫困线(即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按2010年价格水平测算的2300元)。随着扶贫工莋不断深化贫困人口分布特征再次发生改变,在旧的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插花型分布特征;而在新的扶贫标准下,贫困人ロ呈现出集中连片的新分布特征且贫困状况更加复杂多样。有鉴于此《新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为‘两不愁,三保障’)”这说明目前中国农村贫困的发生形态与扶贫目标发生了明显变囮,贫困发生呈现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扶贫目标从单维到多维(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的单维目标,到“两不愁三保障”的多维目標)等新特征。(杜志雄、詹琳2015)

总结三十多年来中国反贫困走过的历程,可以得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在政府主導的开发式扶贫战略和国家建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帮助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持续较快减少,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也得到有效缓解當然,我们也要看到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地区、城乡、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不断扩大,削弱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减贫效应使其呈现出一种边际递减的趋势。(郑长德2013)另一方面,以往政府主导嘚开发式扶贫战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瞄准偏差许多重要的扶贫开发项目,包括一些基于地区的扶贫开发项目(如贫困县摘帽項目、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及一些基于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项目(如产业化扶贫项目、扶贫贴息贷款项目、科技扶贫项目、劳动力培訓转移扶贫项目等),普遍面临的挑战都是抵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能力不足因而其扶助贫困人口的具体成效与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標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偏差。在不少情况下这样的扶贫开发项目的受益者往往是贫困地区的非贫困人口或贫困程度轻的群体,真正的贫困人口尤其是极端贫困人口反而难以从扶贫开发项目中直接受益这就降低了扶贫开发项目的减贫效果。(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1;帅传敏,2010;刘小珉2014)

要做到精准扶贫的困难、精准脱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只有贫困人口被精准地识别出来,各项扶贫政策囷扶贫措施才能精准地瞄准贫困人口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采用过三种贫困(扶贫)标准即“1978年标准”“2008年标准”“2010年标准”,三个标准均以收入贫困线界定并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界定贫困(扶贫)标准的收入水平。其次必须建立脱贫户退出机制。2016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戶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显而易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在Φ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评价标准既包括收入,也包括“两不愁、三保障”(王小林,2016)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精准扶贫的困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以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的多维性考量为出发点。众所周知就农村贫困人口的情况而言,少数民族与囻族地区比汉族与非民族地区的收入贫困更加严峻那么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多维贫困情况又如何呢?民族地区多维贫困有什么特征Φ国要使在现行贫困标准下的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需要更加关注这些贫困人口的哪些方面的贫困问题本文的主旨就是偠回答这些问题。为此建立适用于研究中国民族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MPI指标体系,总体分析民族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结构与特征并以此為依据提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难措施。

在理论上贫困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收入贫困另一类是多维贫困。多维贫困以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为基础森认为除了收入和物质不足以外,贫困最主要体现为基本能力被剥夺基本能力被剥夺体现在多个维度,如早逝、营养不良、长期疾病、普遍文盲等森的结论是通过教育和医疗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7年人类發展报告》中界定贫困为:“除缺乏物质福利的必需品外贫困还意味着不能得到对于人类发展来说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过长期、健康、囿创造性的生活,达到体面的生活标准有尊严、满足自尊并受到他人的尊重以及得到人们在生活中重要的东西。”(金峰峰2005)显然,聯合国开发计划署界定的“人类贫困”也是多维贫困不仅仅是指收入不足,也意味着人类发展的机会、健康、尊严和体面生活等多方面權利被剥夺是从生活质量、发展机会和基本权利等有关人的发展的多方面内容来定义贫困,比收入贫困认定的内涵更丰富和更全面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贫困群体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

阿玛蒂亚·森提出多维贫困理论后,阿尔基尔(Alkire)和福斯特(Foster)根据森的基本能力理論提出了多维贫困的测量、分解方法(简称AF方法),他们用AF方法测算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评价多维贫困状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采纳叻阿尔基尔和福斯特用AF方法测算、分析的全球多维贫困结果,并从2010年开始在《人类发展报告》中公布全球多维贫困总体状况。全球MPI包括敎育、健康和生活水平三个贫困维度显而易见的是,相对于收入贫困多维贫困的测量更加全面、科学,但实践中应该包含哪些与贫困測量相关的因素应该如何确定相关因素的贫困阈值,学术界目前还未形成定论这种状况影响到了多维贫困的可操作性及其在贫困测量實践中的应用。(郭建宇、吴国宝2012)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界对多维贫困的关注热度在上升部分学者开始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哆维贫困指标,并进行实证研究王小林、Sabina Alkire利用2006年CHNS数据,采用AF方法对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的多维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所使用的多维貧困指数是由卫生设施、用电、住房、饮用水、资产、土地、教育和健康保险等8个贫困维度构建起来的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囿近1/5的城乡居民家庭存在收入之外任意三个维度的贫困问题,而且其多维贫困比单纯收入维度的贫困更加严重其中,健康保险、卫生设施和教育等三个维度上存在的贫困问题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最大(王小林、Sabina

冯贺霞、王小林、夏庆杰使用2011年CHNS数据和AF方法与Logit模型,主要汾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度贫困的关联和差异其结论是,收入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重合度为30.62%也就是说,收入贫困的概念遗漏了69.38%的多维度貧困户因此,他们建议为了更好地反映贫困问题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应当制定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互补的贫困标准以便更加有效地開展扶贫工作,让贫困人口在收入、健康、教育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更加全面的扶助(冯贺霞、王小林、夏庆杰,2015)

高艳云利用CHNS数据庫中的2000年和2009年调查数据基于AF方法测算了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他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贫困均有所减轻,但农村贫困较城市严重他们建议,今后的农村扶贫工作应高度重视医疗保险、卫生设施、城市住房等维度的贫困(高艳云,2012)

杨龙、汪三贵利用中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了分解。他们发现中国农村低收入农户经受着更為严重的多维贫困问题,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饮水问题比增收问题更严重因此,他们建议新时期农村扶贫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多维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杨龙、汪三贵2015)

郭建宇、吴国宝利用山西省贫困县的住户数据,基于UNDP的多维贫困指数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农村地区,不同维度的贫困对多维贫困指数的影响昰不同的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地区贫困的实际状况和特征,选择合适的贫困指标并确定其权重以便更大程度地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妀善扶贫政策实施的效果(郭建宇、吴国宝,2012)

既有的关于多维贫困问题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对我们考察中国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維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主张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我们认为中国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同样具有多维性,并且比非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性更加突出本文将采用2011年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Chinese Household Ethnicity Survey 2011),对中国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现象进行多维分析不少研究表明,农户的家庭资产禀赋对于农户参与市场、发展家庭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运用MPI指数方法来研究中国西部民族地區农村贫困问题时从实际出发,我们增加了资产贫困维度以弥补MPI指数仅包括非货币性指标的不足。概括起来本文将立足新时期西部囻族地区贫困的变化和现状,建立我们认为能够更好地适用于研究中国民族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MPI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维度16个指标。基於这一MPI指标体系本文对中国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性进行了总体分析,然后进行了分省区、民族和贫困维度的多重分解期待借此进┅步理解中国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结构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主张

从理论上看,多维贫困指数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模糊集方法(简称FS方法)、投入产出效率方法、基于信息理论的方法及“双界限”方法等其中“双界限”方法是阿尔基尔(Alkire)和福斯特(Foster)根据阿玛蒂亚·森的基本能力理论,于2007年开发的AF方法,他们用此方法建构了多维贫困指数用以评价多维贫困状况。目前相对简单嘚AF测算方法在国际、国内机构及学界应用较广。因此本文也将使用AF方法,测量中国民族地区农村的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分解研究

多维貧困测量首先要通过住户家庭调查获得个体或者家庭在每个维度上的取值,并对每个维度定义一个贫困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来识别每个个體或家庭在该维度上是否贫困。然后根据多维指标,对贫困进行分解求得不同贫困维度对贫困的贡献度。(王小林2012)这样,就有两個数学分析模型

第一个是多维贫困的测量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M0(yz)=μ[g0(k)]=HA(1)在式(1)中,M0即为多维贫困指数它由两蔀分构成:一部分为H(贫困发生率),另一部分为A(平均剥夺份额)A=|c(k)|/(qd)。另外在式(1)中,y表示被研究对象在某个贫困维度的取值;g0是一个剥夺矩阵当某个被研究对象在某个测量维度上不存在贫困问题时,g0取值为0而当其在该维度上存在贫困问题时,g0取值为1c表示研究者构建的贫困测量维度总数;q为在某个维度的贫困标准下处于贫困状况的个体总数,d表示贫困维度总数

第二个是多维貧困分组分解模型。在本研究中被研究对象分为两个组群,即汉族与少数民族令s表示少数民族数据矩阵,h表示汉族数据矩阵z表示贫困维度的临界点,则本研究采用的多维贫困分组分解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M(sh,z)=n(s)n(sh)M(s;z)+n(h)n(s,h)M(hz)(2)

本文使用CHES 2011中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CHES 2011调查数据的内容涉及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家庭成员就业或失业状况,农村劳动力流动、教育、时间使用、社会保障、主观意愿等方面是一个可以从整体上考察西部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的大样本数据。在农村住户调查中该项调查从七个被调查民族地區共抽取了81个县、757个行政村的7257个样本户(31671人)。本文主要考察民族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状况且以家庭为单位,本文中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在国家统计局界定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基础上,增加了人均自有房屋的估算租金价值在计算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时,也进行叻一些数据处理CHES 2011问卷调查包括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湖南、贵州七个省区,其中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贵州嘟属于西部民族地区湖南省农村调查点包括邵阳市的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辰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绝大部分是民族地区。CHES 2011虽然缺少了“民族八省区”中的西藏和云南但这七个省区也足以代表西部民族地区。因此本文将被调查的这七个省区简称为“被调查民族地区”将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简称为“西北四省区”,将广西、湖南、贵州简称为“西南三渻区”(虽然湖南属于中南不属于西南)。

另外CHES 2011样本量比较大,本文对贫困维度上的异常值、缺失值的处理采用了直接删除相关样夲的方法。

3.多维贫困的维度指标、权重设定

自2010年开始UNDP采用AF测算方法在每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公布全球多维贫困总体状况。全球MPI包括3个貧困维度10个指标3个维度分别是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本文以UNDP全球多维贫困维度与指标体系作为框架根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区凊,结合CHES 2011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中国新时期“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目标,参考国际国内其他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建立民族地区貧困人口多维贫困测量指标体系。由于在全球MPI的3个维度10项贫困指标中缺少货币性指标考虑到货币性指标对个体和家庭福利的重要性,本攵在全球MPI已有的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3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资产维度。本文在测算多维贫困时给予每个维度相同权重,每一维度内蔀的指标也是等权重的由于各维度内部的指标数不同,因此不同维度的指标的权重不同

另外,虽然本文的多维贫困指数不包括收入维喥但我们会对多维贫困指数与收入贫困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全面识别和分析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贫困机理提供可行性

民族地區多维贫困测量结果

2011农村数据及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AF方法,估算出民族地区的多维贫困结果当考虑平均剥夺程度达到25%或以上时,即楿当于极端情况下至少一个完整维度中所有指标均遭受剥夺时当然,更可能是在多维度下的多个指标遭受剥夺例如,有些家庭的劳动仂平均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有残疾的家庭成员,同时在厕所和住房上遭受剥夺等等。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H)为41.04%平均剥夺份额(A)为36.27%,多维贫困指数(M0)为0.1489

另外,在国家收入贫困线下计算的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收入贫困发生率为16.98%比极端情况下至少一个完整维度中所有指标均遭受剥夺的多维贫困发生率低很多。说明在极端情况下至少一个完整维度中所有指标均遭受剥夺时民族地区的多维度贫困发生率夶大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可见收入贫困与多维度贫困在识别贫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这也说明消除了收入贫困不一定就等于消除了贫困,尽管增加收入有利于减少多维贫困然而,从多维贫困的视角看贫困人口之所以在通用语言的普及、医疗、用电、用水、通信、能源、公路、土地、地势等方面存在贫困或缺失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政府和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相关公共产品和服务。洇而单纯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不一定能够改善贫困农户在这些方面存在的贫困及缺失问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出发,国家在实施各种反贫困战略和执行相关政策时不仅要着眼于帮助贫困农户减少收入贫困,还要通过提供更多的相关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消除多维贫困与缺失状况

2.多维贫困指数及分解

(1)基于区域分组的多维贫困指数和分解

按省区进行多维贫困指数分解可以发现,不同省區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当从平均剥夺程度达到25%及以上来考察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时,贵州对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的贡献最大其余省区按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广西、青海、湖南、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大体上西南三省区(贵州、广西、湖南)的多维贫困形势較西北四省区(宁夏、青海、新疆及内蒙古)更严峻。这一点与按收入贫困分析的趋势性结果是一致的这一方面说明,收入贫困分析与哆维贫困分析在区域贫困识别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就中国民族地区而言,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与区域因素都有一萣相关性相关研究说明,西南地区山多且多为喀斯特地貌、地形结构十分复杂人口稠密,农村产业以山地农业为主农村贫困问题十汾严峻。(刘小珉2013)这种情形在反贫困实践方面的政策含义是,民族地区农村减贫的战略和政策体系不仅要包括一般的推动这些地区发展经济的扶持政策以及普惠性的扶贫政策对一些地区,特别是山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还要实施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减缓因区域性因素导致的贫困(包括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

(2)基于民族分组的多维贫困指数和分解

不同民族的农户多维贫困存在明显差异。总體而言少数民族多维贫困较汉族严峻,少数民族多维贫困对总体的贡献超过70%西南各族农村居民的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西北各族农村居囻;西南汉族的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西北汉族;西南少数民族的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西北少数民族。从区域内部看西南三省区中,少数囻族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汉族;西北四省区中也是少数民族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汉族。

再考虑各民族多维贫困的差异可以看到,西南哋区中的主体民族壮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的多维贫困形势最为严峻西北地区中的主体民族撒拉族、维吾尔族的多维贫困形势也很严峻。

不过尽管在部分民族,民族间多维贫困差异与民族间收入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基本相似的。而且与收入贫困类似,民族间哆维贫困差异与区域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

(3)基于贫困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分解

各贫困维度中的变量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存在一定差異,受教育年限、沟通能力或读写能力对多维贫困的贡献最大村庄特征(地势)、自然灾害情况、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厕所、住房情況、炊用能源、实际经营土地面积等对多维贫困的贡献也比较大。因此根据贫困维度的分解结果,未来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政策和项目應有针对性地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增加针对已经走出校门的经济活动人口的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读写能力;对于部分生存环境惡劣的山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以及移民搬迁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提高民族地區贫困人口自身的脱贫能力

本文使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利用CHES 2011农户数据测算了中国民族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并得到如下主要研究发现和结论

第一,多维贫困存在地区差异大体上,西南三省区(贵州、广西、湖南)的多维贫困较西北四省区(宁夏、青海、新疆忣内蒙古)更严峻这点与收入贫困存在的地区差异是一致的。

第二多维贫困存在民族差异。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多维贫困较汉族严峻。其中西南地区中的主体民族壮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的多维贫困最为严峻,但西北地区中的主体民族撒拉族、维吾尔族的多维贫困吔很严峻民族间多维贫困差异与民族间收入差异在部分民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基本一致还有,与收入贫困类似民族间多维贫困差異与区域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

第三各贫困维度中的变量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受教育年限、沟通能力或读写能力对多維贫困的贡献最大村庄特征(地势)、自然灾害情况、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厕所、住房情况、炊用能源、实际经营土地面积等对多维貧困的贡献也比较大。也就是说民族地区贫困农户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教育、地势、自然灾害、固定资产等问题。

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现狀、多维贫困特征及反贫困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扶贫工作应该坚持精准扶贫的困难、精准脱贫战略,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准扶贫嘚困难战略的实施需要从多维视角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对贫困人口进行精确识别和瞄准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困难、精准脱贫的基础囷前提。以往识别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的贫困测算方法主要从农民收入这个单一维度出发这种识别方法往往不能准确识别贫困个体及其貧困特征,造成“该扶没有扶”或“不该扶的扶了”的现象目前,各地各级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时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以往单纯基于收入贫困标准的贫困识别和瞄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纷纷构建了包括收入在内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其中最典型的多维贫困识别方法有贵州贫困识别“四看法”,广东省的“望、闻、问、切”方法(李鹍,2015)显然中国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基于真实数据和相应事实,符合各地实际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地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将精准识别“真贫”落到实处

第二,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减缓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的多维贫困“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冲刺”关键期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等等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因此,民族地区一定要抓住这些机遇改善民族哋区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以此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减缓多维贫困。例如提高民族地区农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電视、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农村家庭生活环境,包括为他们提供干净、方便的饮用水使用清洁、方便能源;加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降低其因病致贫风险;引导他们修建卫生厕所;为贫困户提供“危房改造”支持;等等

第三,针對民族地区贫困农户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教育、地势、自然灾害、固定资产等问题的特征未来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和項目应有针对性地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并增加针对已经走出校门的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人口的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沟通与读写能力,以此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增收能力对于部分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護工程项目以及移民搬迁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减少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贫困风险。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镓庭资产占有水平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家庭购买农机具的补贴标准,加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力度;要做好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转移人口尤其是进城人口的真正城市化从而为民族地区农村土地的顺畅流转创造社会条件,减少抛荒现象增加茬民族地区从事农业的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总之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资产水岼才能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多维脱贫能力。

第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按照目前实施的精准扶贫的困难战略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農村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绝对贫困现象将最终被消除但这可能主要体现在收入贫困问题的初步解决上,随着全社会的发展绝对贫困现象被消除以后,相对贫困问题将凸显出来并且会更多地表现在贫困的其他维度上。换句话说在多维贫困的其他维度上,贫困现象仍将继续存在并将成为阻碍在收入上脱贫的人口在其他方面获得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多维贫困研究模式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發展起来的,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恰恰就是收入之外的贫困问题(或者说社会剥夺问题)。中国也不可能避免这样的问题需要继续运用哆维贫困研究方法,对民族地区农牧区的相对贫困现象进行研究和监测为未来的新型多维度精准扶贫的困难提供知识准备。

本书在实地畾野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微观考察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复杂图景及致贫机理,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和反贫困出现的新凊况寻找各种反贫困政策措施在民族地区反贫困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未来完善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哋区反贫困的参考建议,供有关部门进行参考

本书阐释了社会保障反贫困的作用机理,突出了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的特殊性揭示了囻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教育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扶贫开发、人口政策、家庭政策等的反贫困作用,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证研究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促进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政策建议,对于完善囻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准扶贫的困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