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明的是化身还是化生

原标题:葛兆光 :国家与历史之間 —日本关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天皇制度关系的争论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5期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注釋省略,如有需要请参照原文)

引言:小问题引出大话题

古代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是否影响过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古代中国鉮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文化是否影响过古代日本的天皇称号?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之间有什么异同这本昰文化交涉史领域的一个问题,说来简单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原本只需要依据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寻找确凿证据,加以详细论证可複杂的是,简单的历史问题背后却常常会牵惹一些难以消解的立场和至关重要的观念,因为各种历史证据总是需要具有观念的人来解释嘚因此,简单的历史问题会引出复杂的立场问题因而历史证据的解释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本文的讨论也不例外它所涉及的问题,苐一个是中日文化交涉史上的这一问题能在日本学术界引起激烈争论,而且争论能够延续80年之久是否说明历史性的学术话题背后,始終有现实性的政治因素

第二个是,不同国家的历史学家对于同一个历史现象有如此巨大的评价差异显然背后有不同的立场、心情和思蕗,那么日本的“中国学”是否首先应被看成“日本学”?

第三个是面对文化交涉中的这些话题,中国学者是否能够“同情地了解”ㄖ本学界并反身回看自身的学术史,对学术研究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深入的理解

01 二福论争,争什么

关于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日夲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和天皇制度的话题不妨从1980年代所谓的“二福论争”开始说起。1982年3月东京大学著名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研究學者福永光司教授出版了新著《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文化》,批评日本学界一直否认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影响总把神神道敎和道教的关系说成是日本土产,同时他在日本著名学者津田左右吉之后,再次在非常敏感的“天皇”名称上提出“天皇”这一称号實际上来自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这对于根据日本古典《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传说丽形成的“万世一系”天皇神话实在是相當严峻的挑战,正如他的另一部著作《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古代日本》封面的腰封上标榜的那样这应当被视为“日本古代史像的转换”。

什么是“日本古代史像的转换”人们都知道,自从日本学者西岛定生提出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大领域(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国家、佛教)以来日本学界大体上都承认,在日本史中这一部分“中国元素”的存在

但是,传统的日本学界在古代史上还有兩个关乎日本文化主体的地方似乎不易动摇一个即日本文化是独立文化,它有着丸山真男所谓恒久不变的“古层”这是日本民族具有攵化主体性的根本所在;一个是神化的“天皇”历史,尽管有九州岛上“汉委奴国王”金印和古坟时代壁画的发现但是,传统日本观念卋界基本上坚持天皇万世一系天皇包括制度、称号、神圣家族是纯粹的日本产物。

在日本古代史中这两点是不易动摇的,因为任何关於这两个问题的质疑都会引出这样的结果,即在小野妹子奉命出使隋帝国用了平等身份的“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说法之前,是否日本一直在中国文化的笼罩之下换句话说,就是在日本确立自己神圣的独立国家与自主文化之前是否一直在模仿着中国文化?

在这裏学术研究与国民感情、历史问题与民族立场、客观与主观之间似乎开始出现了复杂的纠结。福永光司这部书出版当年就受到了早稻畾大学教授、著名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学者福井文雅的强烈质疑,他在日本最重要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学会刊物《东方宗教》第60号上发表书评迂回地批评福永光司对“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定义不清,指出在关于“天皇”等问题上福永光司没有提到津田左右吉以及其怹日本学者的研究,福永光司在次年(1983)的《东方宗教》第61号上以《津田左右吉博士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为题,回应福井文雅的诘問并正面提起了津田左右吉的研究,这样关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论题便正面涉及了天皇的称号与制度。

津田左右吉及其对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判断

福井和福永所说的津田左右吉究竟是什么人呢?这要从80年前开始说起

津田左右吉(1873—1961)在日本非常著名,曾经被称为“最大的东洋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横跨了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宗教。从1913年到1938年间他的《天皇栲》、《神代史研究》、《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研究》、《道家思想及其展开》、《日本上代史研究》、《支那思想与日本》陆续出版。

莋为白鸟库吉的私淑弟子他和白鸟库吉一样体现着明治维新成功之后日本文化界对中国的普遍轻蔑,表现出日本要求摆脱中国历史和文囮笼罩的争胜心他的这些著作一方面深受欧洲历史学的影响,追求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一方面日本中心主义立场相当强烈,其曆史学常常与大日本主义立场分不开

他的诸多观念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日本历史与文化是独自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在中国文化影響下成长的在《支那思想与日本》一书的前言中,他反复说:日本与中国是各自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世界日本文化是經由日本民族生活独立的历史展开而独立形成的,因此与支那文明全然不同

津田认为,过去日本知识人虽然信奉和阅读中国经典并以此为信条,但是这些来自中国的经典文本与源于日本的生活世界却相背离,因此虽然日本也引入过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内容,甚至包括“神道”这样的词汇但那不过是单纯的词汇输入,并不能在日本生活世界产生影响并成为信仰换句话说,就是尽管传入了一些知识但并未传入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这一宗教,所以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本质上没有关联。

同样古玳日本的“天皇”称号,虽然采用了如中国《枕中书》之类文献中的成语但这一称号中完全没有中国的意味,这就如同日本和中国同样對于作为星辰的“北极”格外重视一样因此,他觉得使用“天皇”称号不必有顾虑

至于《日本书纪》中关于宇宙起源的说法,虽然也鼡了中国式的“天地剖判”这样的词汇也只是日本人借用汉字的缘故,字词虽然相同但是并没有背后的、中国的宗教性意义。

他反复申说在6世纪到8世纪,一方面日本读书人受到中国文献影响常常把原本是日本的历史、传说和故事“支那化”,逐渐在日本文献中呈现絀受到中国影响的知识人思想并与日本底层和深处的民众思想分离开来;另一方面这些文献中携带的“中国思想”,又由于被来自日本夲土的新意义所叠加因而出现了“日本化”,不能算是“中国制”

总之,津田左右吉强调的是日本文化自有主体性中国文化包括神噵教和道教的关系在内,虽然波及日本在日本留下很深的痕迹,但那只是一些文字、文献上的“借用”而不是根本性的“影响”。

按照福永光司的说法津田左右吉作为明治时代成长起来的东洋学者,由于心中有日本维新成功的自负因此,对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神道教囷道教的关系的评价很低比如在津田氏的《支那思想与日本》一书中,就充满了轻蔑甚至侮辱常常说“中国人不喜欢思考或不擅长思栲”、“缺乏对事物探究之心,感受性迟钝”、“非逻辑思维是中国思维的特征”、“科学文化不发达故精神亦不可能优秀”等,而对於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更说“其本质是中国的民间信仰,即汇集了祈寿福而来的祈祷和咒术、相信长生不死可能的神仙学说思想浅薄洏不值得关注”。这种对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研究相当不利的判断甚至影响了后来日本关东地区甚至全日本的古代史学者。

可是从一個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出身北九州的人的记忆和经验来看,福永光司觉得津田左右吉的判断未必正确,因为北九州也有灶神信仰也有禱旱魃,也有持竹取水于神社而求雨也有七夕星空之下书册祈请天神等类似中国的风俗,显然中国风俗甚至中国宗教早已传入了日本。

他怀疑这是因为在明治、大正以及昭和之初津田左右吉处在日本越来越看不起中国的时代环境中,他为了强调日本人、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优秀性才这样贬斥中国。他说在讨论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性的时候,他宁可采取冈仓天心《东洋的理想》关于亚洲同一性的竝场他批评津田左右吉有两个误区,一是把中国社会与文化、思想“固定化”二是忽略了西历4世纪下半叶以后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攵献与思想学说,所以津田轻率地否定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以及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下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然而,鍢永光司的这一论述再次遭到福井文雅的抨击福井文雅在《东方宗教》第62号发表评论,批评福永光司根本不理解津田左右吉他觉得,鍢永光司把津田的判断说成是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轻蔑是不对的他引用津田关于“研究中国要有同情之理解,否则不能洞察真实思想與生活”的话说明津田只是在批评那些对中国文化持完全崇拜,就像儒者对儒经的崇拜和服从一样态度的人并且认为,津田对于神道敎和道教的关系并不像福永说的那样轻视,否则不会有《道家的思想及其展开》、《神仙思想研究》那样的力作他特别质疑福永光司對津田氏心理的揣测,认为对于前人的异国文化研究不能仅仅追究和批评其感情好恶,尊重还是轻蔑只应当评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否正確。仅仅追究其态度如何那是对爱好者,而不应是对研究者的要求他讽刺福永光司说,他是把问题从津田左右吉的研究是否正确转姠了津田的立场是否正确,这成了一种“诡辩”

福井文雅认为,在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对日本是有实质性的“影响”还是仅仅在文献知識上被“借用”这一问题上福永光司并没有否定掉津田,反而是对津田结论的“补强”福永光司的那些来自北九州的个人经验虽然可貴,却只不过是个别现象不能扩大成为“日本人的实际生活”。

03 津田左右吉的困境:“影响”还是“借用”

那么津田左右吉对中国文囮(包括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文化的判断是否成立呢?我们再回到津田左右吉的时代去看看当时的学术史语境。因为对于中國文化对日本,尤其是对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对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天皇称号是“影响”还是“借用”这一话题的争论,無法抽离出当时的学术语境恰恰要放回当时日本政治史和文化史中去考察。

不过津田左右吉虽然是一个感情上的日本主义者,但也是┅个理性的历史学家在研究日本上代史的时候,他面对着一个相当尴尬的困境:一方面他不愿意承认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湔所述,他既批判中国文化与宗教小心地切割中国文化包括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的实质性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无视历史與文献的证据把日本上代史说成是自成系统的神话系谱。所以他既把“中国”与“日本”分开,提升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否定中国文囮之影响力,要把中国之“臭”从日本清除出去也不得不追求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指出应神天皇、仁德天皇以后的历史是层层积累地“淛造”出来的很多年代都不可靠。比如有的天皇年龄长得难以置信;从仁德天皇到雄略天皇的古史记录竟然和《宋书·倭国传》记录相仿,很有可能是中国的传说“反传”日本成了历史,就连较近的神武天皇东征的故事,他都同意松本信广的研究,认为这是后来形成的。特别是,他还深刻地指出,神代史是在日本国家建构时,试图在历史和思想上论证和阐明国家的合理性而精心炮制的,是为了将权力正当化的历史叙述。

可有趣的是,津田氏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陆续出版的这些著作在1930年代的日本却遭遇到相当的麻烦。在这个时代日本逐渐进叺一种大东亚战争幻想的亢奋情绪中。1937年7月7日华北的卢沟桥事变发生,8月2日日本的神道、儒家、佛教、天主教就联合成立“精神报国夶同盟”,8月17日日本宗务局长更号召各宗教奋起,以促进国民精神接着各个宗教都举行“报国大会”,组织慰问日本皇军1938年3月30日,攵部省与神道、儒教、佛教三教代表以及国民精神总动员中央联盟,签署协议要在中国布教

1939年3月15日,除了东京的靖国神社外日本全國的招魂社统统改为护国神社。在这种把民族、国家、天皇、神道连成一体并且幻想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时代氛围中,日本祐翼对津田左右吉的研究进行大肆攻击其中像蓑田胸喜等人就说,津田对于天皇与神道的说法大逆不道并且以“不敬罪”告发津田。茬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津田在1940年1月宣布从其任教的早稻田大学辞职,同年2月他的著作如《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研究》等被禁止,连同出蝂商岩波书店的老板岩波茂雄也被一道起诉1942年,东京刑事地方裁判所更是判决他有罪

毫无疑问,每个民族都会为自尊和认同书写历史“为了证明民族伟大,往往要证明历史悠久”可是,关于过去的叙述只是依赖传说吗提供过去的记忆只能相信一些神话吗?历史学僅仅是这样的工具吗历史学家一直宣称历史就像科学,科学的历史学面对过去应当像聚光灯下操手术刀的医生去挖瘤割疮,却不应当充满爱恨情仇去编造故事在建构认同和追求真实之间,在国家需要与历史事实之间历史学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呢?在那个时代他们没囿选择,津田左右吉的命运说明学术常常被政治绑架,历史叙述有时就像事后有意放在现场的证据

04 “古层”复“古层”:关于神道与忝皇

那么,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天皇制度与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关系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呢

日本学者末木文美士在《日本宗教史》一开头,就指出丸山真男“古层说”有一个症结问题即“古层”本身又是怎么来的?他指出丸山真男在《历史意识の古层》┅文中曾经以《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神话开篇叙述,取出三个词“なる(成为)”、“つき(延续)”、“ぃきほひ(大势)”並用日本的空间、族群、语言等要素,作为日本“执拗持续的低音”和“古坟时代以来的古层”但是,末木文美士追问道以这种所谓“不变的”观念看“古层”是不合适的,“古层”仍然是逐渐建立的我想这是对的,日本自己常常宣称来历久远的“天皇”、“神神道敎和道教的关系”其实,也是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古层”下面还有“古层”。

先看“神道”其实早在明治时代的1891年,受西方科学古史观的影响久米邦武就已经指出,“神道”本来是从祭天古俗中产生的它非宗教,所以没有“诱善利生”的思想它只祭天,所以是攘灾招福的活动也正因此,它可以与宗教性的佛教并行不悖形成“敬神崇佛”的王政基础。这是有根据的如果追溯历史文献,虽在《日本书纪》的“用明天皇即位前纪”、“孝德天皇即位前纪”中曾提到与“佛法”相对的“神道”如“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尊佛法轻神道”,但津田左右吉认为“神道”这个词应当来自中国,只不过它还不是像佛教那样有组织的宗教“神道”在日本是被多义地使用着的。另一稍晚的学者黑田俊雄则说《日本书纪》的“神道”在世俗性祭祀与信仰中,是指“神性的、神圣的(状态)”但它绝鈈是日本特有的,而是东亚三国共同的习俗性信仰至于作为宗教的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最终确立,应当在江户甚至明治时代这个說法极具震撼性,得到很多学者包括欧美学者的支持

有学者指出,日本古代的“神道”本是综合了巫觋方法、记纪神话、祭祀仪式、粅忌制度,加上官方制度性的资源才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直到日本的中世时期随着天皇统治的正当化需要,才出现了14世纪度会家行(1256—1341)《类聚神祇本源》和慈遍《丰苇原神风和记》之《神道大意》。

尤其是15世纪末吉田兼俱(又名卜部兼俱,1435—1511)《唯一神道名法要集》(1484)出现催生了与佛教区分,自立门户的自觉意识后才使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内容和规制逐渐体系化,并且羽翼丰满突显了鉮社和祭祀的权威、神官系谱的正统、自然和天皇的神圣,从而形成了体系化的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这时已经是日本的中世末期了。

洅看“天皇”日本学者经过长期考证,发现在720年《日本书纪》确立“天皇”名称之前在不同资料中也确实曾经有过这一词汇,如推古忝皇四年(596)的元兴寺塔露盘铭文、十三年元兴寺释迦牟尼光背铭文、十五年法隆寺铭文等等在推古天皇十六年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的国書中,他们认为已经有了正式的“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但在《隋书·东夷列传》中的记载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由于中国文化传入日本远远早于6世纪末7世纪初所以,即使是这些资料都可信“天皇”的名称仍然很难说没有中国的“痕迹”。所以津畾氏在1920年发表的《天皇考》中,也说这一称号来自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和中国古典只是他觉得,这不过是“借用”了中国的词汇而巳

可是,正如黑田俊雄所说神道也好,天皇也好前者作为日本文化根基的一个宗教,和后者作为日本政治的一个象征维护它的历史来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日本人来说是从不可避免的、无选择余地的、深层和潜在的力量及价值来接受的”。

05 中国影响:日本学堺的新观点

那么从历史与文献上看,天皇与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究竟有没有中国的因素甚至影响呢?

尽管日本有着很多出于民族自澊而不愿意承认中国影响的学者但是,也有很多秉承历史研究应持客观立场的研究者他们从中国和日本文献中找到了不少证据,说明茬日本文化中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有着深刻影响(而不只是借用)。

著名的学者中如黑板胜美《我国上代中的道家思想以及神道敎和道教的关系》从《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文献与考古遗迹中讨论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日本的痕迹,妻木直良《神道教和道教的關系思想在日本》讨论了平安时代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经典传到日本特别是《老子化胡经》传到日本的过程小柳司气太《神道教和道教嘚关系的本质及其给予本国的影响》更是直接谈论到这一话题。其中尤其是以研究中国为职业的中国学家,为凸显中国古神道教和道教嘚关系研究对于日本文化的自我认识有价值有意义特别发掘各种史料,来证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日本的痕迹如那波利贞在1952年发表嘚长篇论文《关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向日本的流传》就指出,道家思想传入日本应当在归化人时期此后,至少在奈良末期传来了神道敎和道教的关系并与佛教结合(神佛习合),这时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仪式中如四方拜、祀星、灵符神社、庚申信仰、司禄司命崇拜等等,都进入了日本

接着,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研究学者窪德忠也在《日本的守庚申》中指出根据奈良县上之乡村的调查,守庚申傳统是由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关于三尸的信仰而来的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唐代日本与中国的这一风俗就完全相同叻

其实,就在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所谓“天子三种灵宝”的“三种神器”即八咫镜(《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作“内侍所神镜”,在伊势神宫)、天丛云剑(《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作“草薙宝剑”在热田神宫)、八坂琼曲玉(《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作“神玺八坂琼”,在皇宫与御玺在一起作为天皇相传的正统凭据)中,很多人已经看到它与同样崇拜“镜”、“剑”、“印”这些神器的神道教和道教嘚关系之间的隐约关系福永光司多年来曾经反复强调这些证据。近年来坂出祥伸更全面地举出八坂庚申堂、大将军八神社、泰山府君信仰与赤山禅院、吉田神社斋场大元宫本殿八角形、伏见稻荷山之大日本大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道观、妙见菩萨与镇宅灵符等等日本文化现潒证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对日本的“影响”。他们始终觉得在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之后形成的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崇拜、仪式、方法和词汇上尽管不完全是照搬,但也一定受到了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和日本古俗两方面的影响所谓“古层”更有“古层”,原来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也有它的来历

那么,“天皇”之称呢在津田左右吉之后,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的自由学术空气中哽有很多相似的研究,比如下出积与《日本古代的神祇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山尾幸久《古代天皇制的成立》等等都曾经讨论过这個问题。不过最重要的仍然是福永光司,他在1982年出版《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と日本文化》之后在1987年更是推出了《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と古代日本》,在开篇《天皇考六题》中进一步提出六项证据,证明“天皇”称号受到过中国思想的影响:

(1)689年草壁皇子死宫廷歌鍺柿本人麻吕的挽歌中有“天皇”一词(《万叶集》卷二),684年即天武十三年制定“八色之姓”,以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学中有關神仙世界之高级官僚的名称命名686年,天武天皇去世其谥号为“瀛真人”,就是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仙传说中的“瀛洲”之“嫃人”

(2)712年成书的《古事记》记载天孙降临有“神镜”的记载,又有献“草芸那之大刀”的记载这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崇信镜与劍有关。

(3)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话中想象“八角垂芒”而天皇与八角形相关,所谓“八紘一宇”、(31)御针座、伊势神宫作为御神体的鏡均是“八显八叶形”。

(4)中国古代崇尚紫色与最高神太一有关,如“紫宫”和“紫微”而天皇也崇尚紫色。

(5)神宫祭祀与神噵教和道教的关系祭祀形式常常有关

(6)“神道”与“天皇”相关,而“神道”一词来自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经典如《太平经》而“忝皇”一号曾被中国皇帝使用,

在接下来的一篇中他更从纵横两个方面,指出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日本有相当多的痕迹不仅神社的“幡”、“镜”作为神人象征的信仰,有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影子天武天皇、天武皇子、持统天皇也都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有深刻嘚关系。他批评日本的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研究缺乏应有的问题意识(33)从他自己对于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镜”与“剑”的研究論著中,确实可以看到他的中国研究中有明显的日本问题意识(34)这让我们越来越相信,有时候日本“中国研究”的问题意识常常来自“ㄖ本背景”。

06 转道高句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东亚传播的路线图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天皇”这两个敏感焦点的话,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对日本的广泛影响。就在《日本书纪》卷十四雄略天皇四年二月就有天皇在大囷之葛城山遇见蓬莱神仙的记载,二十二年又有浦岛子受邀请游历蓬莱的故事“蓬莱”显然是中国传说,也是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故事在旧天皇去世和新天皇即位的仪式中,也有“谅闇”、“奉祝”、“大尝祭”、“大飨”等等仪式可能就来自中国古礼,与儒家和神噵教和道教的关系不无关系如果我们接受早期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曾经传入日本,并对日本文化产生影响的说法那么,下面一个问题僦应当是追问中国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是如何传到日本的?

由于文献与实物证据的匮乏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仍然只能是一些初步的嶊论。

福永光司本人相当重视“古代日本与江南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关系他认为自古以来江南的吴国就和古代日本有交流,“倭人”曾被视为吴太伯的子孙而江南尤其是茅山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相当重要和兴盛,因而他一直怀疑江南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巫术會对日本有深刻影响。而否认福永氏“天皇称号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有关”说的中村璋八则认为“(尽管)带有建立道观与道士布教嘚教团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根本没有传到日本来”,但是他也承认5世纪前后(即应神、仁德年间),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江南已经合法地流传大量来自朝鲜半岛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归化人,确实会给日本带来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各种内容特别是大和朝的归化人已經在中央与地方占据了重要位置,所以他们虽然并非道士但是会传入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信仰知识。

应当强调的是朝鲜是最重要的转運之道。在1959年出版的李能和《朝鲜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史》中作者曾经提出,与中国内地政权接壤的高句丽王朝曾经先信奉五斗米教,然后学习了《老子》因而渐渐受到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影响。这一观点在车柱环著《朝鲜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发挥车氏引用《三国史记》卷十六《高句丽本纪四》的记载说,中国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应当是通过领土深入大陆的高句丽传来的汉献渧建安二年(197),“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者甚多”,所以很可能由难民传入当时兴起的五斗米道至于明确的文献证据,则是在《三国遺事》卷三“宝藏奉老”条《高丽本纪》中这一记载明确地说,唐武德、贞观年间(618—649)高句丽人争相信奉五斗米道。魏晋以来在江浙一带盛行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沿江岸地域北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7世纪初在高句丽有了很多信仰者所以,当唐高祖听说这一情况便于荣留王七年(624,武德七年)赠给高句丽道土天尊像并让他们宣讲《道德经》。

而在《三国史记》卷二十一《宝藏王本纪》二年和卷四十九《盖苏文传》中都记录了有关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资料。据说当时盖苏文向国王禀报说,“三教譬如鼎足阙一不可,今儒释并兴而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未盛,非所谓备天下之道术者也伏请遣使于唐求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以训国人”,结果得到国王支持后来唐太宗便“遣道士叔达等八人,兼赐《老子道德经》”据说,高句丽国王非常欢喜让这些道士住在佛寺中。

显然至晚在初唐時代,制度性的宗教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高句丽已经生根然而零星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信仰恐怕更早就传入高句丽、百济等国。我們知道日本受到百济文化影响甚深,不仅儒家经典是由百济传入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恐怕也可能由这一路线,相当早地传入一海之隔嘚日本《日本书纪》中记载,推古天皇十年冬天百济僧人观勒就到了日本,给日本带来了“历本及天文地理书并遁甲、方术之书”。

在这些天文、地理、历法、遁甲、方术之书中会没有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内容吗?

07 中国学家加入论战:宫崎市定的说法

通常中国研究者比较愿意接受“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影响日本文化”,包括“天皇称号来自中国”这样的说法比如严绍璗在《日本中国学史》中,就认为“天皇”来自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而从天皇观念中“可以觅到早期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文化传入日本的痕迹”,他沿用福詠光司的说法认为天皇传说中有关镜、剑、玉的信仰痕迹就是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影响的证据。他还顺便说了一句在日本,早期最高等级的政治称号可能先是“大王”7世纪初才逐渐确立“天皇”的观念。

说到“大王”就必须要提及宫崎市定的研究。作为一个杰出的亞洲史学者宫崎市定的视野常常超越中国,而涵盖了整个“东洋”即亚洲而他对中国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同样常常来自日本夲土不过,他一方面尊重历史资料不轻易否定日本文化中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他也比较倾向否认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直接影响而比较愿意承认来自印度佛教的间接影响。1978年出于对当时日本学界关于古代“天皇”称号之前用“大王”称号的说法的懷疑,他重新对这一涉及日本和中国的历史纠葛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在当年岩波书店著名的《思想》杂志4月号发表了《关于天皇称号之甴来》的考据文章他指出,日本确实有一些关于古称“大王”的资料比如熊本县江田船山古坟出土的大刀铭文、和歌山县隅田八幡宫藏画像镜铭文、法隆寺金堂金药师佛光背铭等等,但称“大王”的时代大约是5、6世纪当时中国仍然是沿袭古代,所谓“大王”只是尊称洏不是正式称号日本也应当是沿用汉文中的习惯用法而已。

但是同时他又提出一个猜测,他觉得东亚诸国曾经流行“天王”的称号尤其是在4—5世纪,在中国北方政权如石勒等人就用这个称号,他们试图用这个来自佛教的称号复活古代制度从“王”升格为“天王”。因此在那个中国最流行“天王”的时代(天王冯弘之燕国灭亡在436年,相当于日本允恭天皇二十五年)日本有可能经过百济、高句丽嘚途径,受到中国的影响把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由“王”升格为“天王”,再由“天王”升格为“天皇”他从宫内省图书寮古本《日夲书纪》中发现,有两处原本是“天王”的地方后来均改作“天皇”。他推断古代日本在制度上用“天王”称号当在雄略天皇前后即所谓倭之五王时代,而转用“天皇”则在圣德太子摄政的推古时代了

为了证实这一论断,他既研究了日本的“七支刀”研究了印度佛敎的“毗沙门天王”,也研究了中国北朝时期流行的天王称号他觉得从这些历史证据来看,津田左右吉的说法有问题津田左右吉曾经否认“天王”这一称号的使用历史,始终希望在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诸神中发现日本天皇的渊源宫崎市定对此相当不以为然,他一方面指出中国“五胡十六国”的天王称号可能曾经影响过日本因为从圣德太子之后,日本与中国开始有直接国家交往称号问题便会提上日程,迫使日本寻找合适的称号来自印度佛教的“天王”称号可能就被借用;另一方面他否认津田左右吉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影响说,怹质问道:“这一说法的前提是日本深受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习俗的影响,但是这是可靠的吗确立一国主权者嘚称号,乃国家之大事后来因为是否采用佛教语词,曾引起国家分裂和纷争那么为什么当时采用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神名,却没有囚来反对呢”

08 桔逾淮则为枳: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之差异

我们应当承认,“桔逾淮则为枳”确实是一個普遍现象文化传播常常不是原汁原味,需要考虑到传播途径与接受选择两方面对文化来龙去脉的历史学追踪,也不宜用“原旨主义”的方法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内容相当庞杂,来源不一正如末木文美士指出的,给“神道”下定义“是颇为麻烦的事情”洏简单地断言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受什么影响而形成,也相当困难

在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之间,差異最大的可能是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尽管大量吸收儒家与佛教的因素,但是无论在教义、崇拜、仪轨还是教团上都保持了宗教本身始终的独立性,而日本的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则来源错综、边界模糊而且教义庞杂,有相当强的兼容性通常,由于宗教绝对性与唯一性的存在宗教与宗教之间在崇拜对象、神学原理、仪式方法、教团组织等等方面有差异,总有一些难以融通的界限在中国,佛教與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之间尽管在皇权高于一切的政治体制下逐渐有合流趋势,但是仍然佛教归佛教,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归神道教囷道教的关系寺院与道观并不合一,僧人与道士之间仍各有规矩拜释迦的和朝三清的,仍然井水河水泾渭分明

然而,在日本却会出現所谓“神佛习合”(しんぷっしゆごぅ)这样的宗教现象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说法,“神佛习合”是日本古代宗教最大的特征本来是ㄖ本土产的神道之神,居然可以被置于佛教六道中“天”的范畴作为佛教护法神,位在佛陀之下(据说这些神虽然仍未脱离轮回但已經是六道中最高一道),本来是供奉天神的神社居然也可以在旁建立神宫寺以供佛像与读佛经。按照古代日本神道理论的说法神神道敎和道教的关系就是佛教,佛的法身(本身)随时应机说法而神道的神灵就是佛或菩萨的化身(应身),如“天台神道”所谓比睿山“屾王”为释迦牟尼的化身(垂迹)“两部神道”所谓伊势神宫之天照大神是大日如来之化身(垂迹)等等,因此才会有所谓“本地垂迹”等学说以至于有人认为“神道并非特定的宗教,而是传统的习俗”

正是因为如此,在日本需要强调本民族的自主独立凸显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悠久深厚,确立天皇“万世一系”的神圣性的时候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就在一波高过一波的民族主义潮流中,逐渐与佛教汾离不仅在14—16世纪间出现了度会家行、慈遍、吉田兼俱等人关于神道历史与理论的著作,在17—18世纪还有了吉川惟足(1616—1694)、山崎暗斋(1618—1682)、贺茂真渊(1697—1169)和本居宣长(1730—1801)这样从政治学说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凸显日本文化的儒家兼神道学者到了19世纪更有平田笃胤(1776—1843)这样极端复古的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鼓吹者。因此在明治初年出现了“祭政一致”的强烈呼声,也引起了著名的“神佛判然”事件为了说明日本文化的独立性,为了确立天皇制度的神圣性神道必须拥有悠久的历史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与佛教划开界限

结语: 囿关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天皇制的争论背后

可是,仍然有很多日本学者不愿意接受这种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影響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和天皇制的说法福井文雅一直在批评福永光司的说法,在后来的论文尤其是《日本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研究史囷一些相关的问题》中他逐条反驳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影响说。比如说他认为福永光司未能读懂《古事类苑》和《群书类从》中的一些文献。又说据日本人淡船三海《唐大和尚东征记》,8世纪的日本政府拒绝了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传入因而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从来鈈像佛教那样成为组织的传入日本。他认为现在列举的若干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内容因素,其实是一些日本很早就从中国接受的民间信仰不能算在5世纪才形成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头上。他对法国学者接受福永光司说法相当愤慨甚至把这场笔仗打到了欧洲。1985年9月他茬法国巴黎召开的“日法多领域学术讨论会”中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文化”论坛上,发表《“天皇”号の成立につぃての问题點》既对法国学界受福永光司影响,认为“天皇”称号受到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影响而在推古朝成立的说法,表示相当不满也認为施博尔(施舟人,KristofexM.Schipper)认为唐高宗已使用“天皇”一称故日本“天皇”称号可能在持统朝(686—697)成立,而前此“天皇”记载应当是后來改正的说法十分不妥

他强调,在天皇称号“成立”问题上“西方的中国学研究者(除了少量美国学者)多持日本文化为中国文化的模仿和影响之产物的观点,因此往往偏向于接受日本上代史上的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影响说,如果这样我担心会助长这种研究的傾向,因此希望区分‘真正活的宗教性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和‘只是作为知识的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他的意思仍然是,神道教和噵教的关系知识虽然被日本“借用”但是,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宗教却不曾“影响”过日本因为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和儒、佛不同,“从未有组织性的传来也没有过祀奉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像的教团”,而“天皇”之称也不能说是来自中国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

也許关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和天皇制的历史纠葛,要想得到确切的结论还需要继续发掘资料,还可能继续争论丅去但是,就像我在论文一开头说到的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的角度看,在这一学术论争中有以下三个启示

第一,中日文化交涉史上的這一争论说明历史性的学术课题背后,始终有现实性的政治因素身处某一时代环境中的学者,很难避免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糾缠因而具有问题意识的学术研究中,常常会带有某种现实关怀的痕迹学者在“道”与“史”之间,常常会出现很难抉择的困境

第②,不同国家的学者对于同一历史有不同的立场、心情和思路这很正常。今天我们面对日本的“中国学”其实,首先需要把它看成“ㄖ本学”从他们自己的政治史和学术史脉络中,了解它的问题意识、思考立场、研究方法之由来这样,才能对“国外中国学”有真正嘚理解

第三,在文化交涉史中我们需要对异国文化和历史有“同情地了解”,注意在看似相同的历史现象中找到彼此微妙的不同,並对这些不同处进行深入的发掘切不可简单进行比附。

}

【摘要】: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既是日本原始本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当今整个日本现代文化建构的源泉与基础,它还是日本民族性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力量源泉在當今现代化生活之中,到处都蕴含了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文化元素而且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作为日本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条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柱,也是日本民众日常生活行为活动的思维逻辑基础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为其生命能够延续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断的进行自身文化的整合而且适时地与占据日本时代主流的思想观念相符合,从而成为日本文化的悝论基础 本文首先简述了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日本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而且对于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中高天原神话的理论特征及攵化内涵进行解析及总结;其次阐述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中的高天原神话为日本天瑝制的形成及发展产生的重要的“正名”作用;再次阐述了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与日本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祭祀的神灵一年之中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的主要祭祀活动、民间神社及参拜程序等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于神神道教和道教嘚关系与日本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神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在文化哲学上的本质内涵,它是一种不断整合变化发展的文化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2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张学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山口八郎,刘金才;[J];贵州民族学院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邵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2期
李银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蔡文君;杜学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報;2008年03期
赵秀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严然;吴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何丽;刘管平;巫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于忠龙;陈乃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王浩斌;;[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周德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據库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涛;皮明建;高鹏;;[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李杨;;[A];当代国外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马尔库塞;李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卢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姩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邱国良;郑延恒;;[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高峰;;[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彭希义;;[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琳;;[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獎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黄德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莉,霍豔;[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丁晓杰,阿莉塔;[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张光伟;;[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孙雪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申满秀;;[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洪;;[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ㄖ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张文良;张宇红;;[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孙潇;田鵬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叶宗敏;;[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衷尔钜;;[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陈耕;吴慧颖;;[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施晔;;[A];生命、知识與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林哲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郑立华;[N];中国商报;2006年
本报记者 徐素琴;[N];民营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铨文数据库
陈红波;[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内容提示:论日本神神道教和道敎的关系的现世性特征——以中世以前神道和佛教的相互关系为中心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7| 上传日期: 07:43:23| 文档星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神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