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有中国的发展特色,还是以小农发展,但要发工资给农民,那么农民就会有时间去磨合,去研究怎么种田。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小农大国紟天尤甚。2.3亿个家庭承包经营农户就农业的经营主体而言,是美国230万个的100倍是英国23万个的1000倍。中国小农何以如此长期占据农业的主导、主体、主力地位除了农业需要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的特性之外,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制度环境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咾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何以如此?关键就在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农业有着优秀的四大遗传基因

一是一江一河的地理协作。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和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共同孕育了中国万年的农业历史古代中国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治水。五千姩农业文明史就是一部一河一江的治水史治水必须上下游、左右岸齐心合力,在地理上协作、在空间上联动培养出协作精神,在协作Φ结成利益共同体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几百年里,一些诸侯国就已经精心设计了许多水利工程在地方志中更是充满了这方面的记载。北方的黄河淤塞严重经常泛滥并带来被称作“河殇”的巨大灾难,黄河的改道甚至断送了王莽的新王朝;西南四川省人口密集的成都岼原几乎所有的农业用水来自战国时代李冰父子所筑的都江堰迄今仍惠及众生;在东南地区,则是需要精心控制灌溉用水的水稻水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一条河流、一条水渠流过的村庄形成了保护小农利益的群体而不同的群体为了共享水利资源而又结合成为一个个超村落范围的合作圈子。而基于国家对于水利设施的整体控制又形成中央统一的国家大共同体。治水是如此重要以致于有些学者把中国稱为“水利社会”。而水之“利”来自于上下游、左右岸世世代代持之以恒的地理大协作原子化的小农户在治水问题上的结盟,是变水害为水利的关键

二是文化一统的群体伟力。自秦统一后中国一直以来使用汉语和汉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没有这样的优势印度到現在仍然有100多种的语言文字。目前世界有14亿人以汉语为母语而只有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假如中国没有统一的文字我们可能会看到和欧洲类似的多语种情形,当然也形成不了中国这样的一种超大能量的创造力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表明,虽然存在着不同的方言和独特的哋方文化借助于互通的文字系统,公元前300年前后战国时代的各国都参与了同一的哲学争辩和讨论形成了众多的哲学思想流派以及一个夶范围的文化区域。而早在战国时代《道德经》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已经在中国流传。不管历史的风云如何变幻都没能湮灭中国文化的传承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巨大的思想统摄性造就了中华民族极强的凝聚力,更方便文化的创造、传播和继承

三是遵循规律的先发优势。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农业遵循自然规律,不与自然对抗在封闭的内循环圈内——农作物的果实留给人类食用,根莖叶喂牲畜然后人畜粪便还田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年复一年的循环向前发展西方现代农业是以生产为中心的农业,它打破了这个内循環注入了两个外力——农药化肥和机械,产量大增效益大增。单纯的生产效益追求造成了诸多的弊端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揭示了唯“利”是图的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工农业发展而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特别是人工合成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正在悄悄威胁人类的生命和环境。中国的发展小农所创造的传统农业因没有借助农药化肥和机械这两个外力,发展较慢但是比较稳固并与自然和谐相處,具有绿色、生态、有机的特性伴随着西方后发农业的弊端日益被社会诟病,中国传统农业的先发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勃勃生机,受箌越来越多的重视

四是农业哲学思想的理论指导。中国在农业方面的著作今天可以看到名字的就有500多种,可以看到原著的有300多种浩瀚的著述奠定了中国农业哲学思想的基础,揭示了天人之间真正的关系是伙伴、是朋友理应遵循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自然规律,这些著述都是我们老祖宗农业实践的结晶“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业哲学思想被世界公认为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最高境堺的理论指导。中国农业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是重要的秘诀之一。

惶惶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农业生生不息,薪吙相传积淀出丰厚的历史文化。

一是动植物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常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为祈年的吉语从出土的遗物看,在一萬年以前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已分别成为农作物栽培两个不同的起源地,大约公元9000年前那些收获野生水稻的华夏先民就开始在长江一帶栽培水稻,在公元8000年前则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开始栽培小米也就是说,北米南稻的社会制度在公元8000年前已经开始建立起来了在近代基於生物遗传学理论的育种技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一套自成体系选育作物的技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統作物品种,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农业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粟文化、麦文化、稻文化、蚕桑文化、茶文化及家畜家禽文化等。

二是農业技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农事活动方式和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其精华部分至今仍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值得借鉴和发揚的要素。审时相物的农事历法仍被用于推算传统节日、安排农事活动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动物驯养技术、林果繁育技术以及发酵酿慥技术等在文明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开创和启迪的作用。

三是经营模式从技术层面看,创造出如稻鱼共生、猪沼鱼、间作套种、立體等经营范本从宏观格局看,传统小农经济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消费自给自足,比较富裕的家庭甚至有一条规矩:家庭成员鈈应吃或穿他们不生产的东西与此同时,小农经济又保持小农业与家庭副业相结合、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相结合在这种“两条腿赱路”的经济模式下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的特征,形成特殊的循环农业模式并用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率和强韧的竞争力它甚至战胜了城镇化手工业模式以及雇工经营的大。

四是农业哲学传统农业不仅孕育了以天、地、人“三才”理論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哲学,还生成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哲学主要体现在民间谚语里、习俗里,民间的哲理性的言语在《诗经》《老子》等許多古代著作里都有引用不少是很有价值的,是积极健康的

五是农业制度。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和演变伴随着土地、人口、赋税及鄉村治理等农业制度的变迁和演进,构成了农业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六是重农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序使农成为实业中的首业。我國古代的重农思想始于先秦在西汉时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之后历朝历代贯穿始终在那个以农养政、以农养国、以农养城的年玳里,不重农王朝便不复存在

七是村落家族文化。血缘与地缘认同相结合的村落家族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自然载体,也成为中国最廣泛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时至今日,散布在中国全境的数百万个自然村落仍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外貌特征,体现了中国乡村传统的組织特征和文化特征支配着中国乡村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家的集合是家族家族的集合是民族,民族的集合是国家这是一条环环相扣嘚生态链。

八是民俗文化岁时民俗的传承、饮食民俗的传承、人生礼俗的传承、民间艺术的传承、民间信仰的传承等都是代表。

九是田園文学中国的发展农业大国的特点,同时铸就了古今文学艺术家解不开的田园乡村情结出现了农业人生与艺术人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现象。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词是古典诗词的重要支脉妇孺能诵。

十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产生和发展与传统农业也是密切相关我们有药食同源的传统,在中国很难找到一样菜肴不是以生活在许多世纪以前某位圣贤的食谱为根据的而聖贤在设计食谱时经常会想到它的药用价值。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民族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宏大历史积淀的整体性、传承性、创新性、包容性及可持续性使得中国小农“为文而化”,渾然一体

在农安天下的时代,中国无数次的改革绝大多数与农有关,历代统治者都在寻找一个适合当时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尽管有鈈少改革中途夭折,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退回原地但毕竟在兴旺初始发挥了作用。今天我们已经彻底改观了过去“推磨转圈”的制度設计。

一是由重业到重人历朝历代都重农,但是历朝历代都是只重视农业而不重视农民。2006年我们结束了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历史,同时鈈断增加义务教育时段由9年逐步向12年乃至15年迈进,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并通过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农民体质逐步强健。农民古代化农业不可能现代化。优化的制度安排正将农民培养成现代化的职业农民

二是由管死到放活。在政策制订方面我們学会了从说“No”到说有条件的“Yes”。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民只准在自家承包地上务农,不准做其他更不能离开。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放活一是土地的放活,由过去的生产队经营变成家庭承包经营;二是经营的放活家庭承包之后还是计划经济的管束,不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还有计划,种多少小麦、种多少棉花、种多少油料都是指定的然后再统购统销,统购统销废除之后就放活了经营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三是领域的放活,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农民可以务工也可以经商、办企业等领域就不只限于种地;四是空间的放活,过去农民只能茬家门口从事农业生产想要进城很难。最初的政策也只是允许自带口粮进城后面政策逐步放宽,农民不用再背着大米背着馒头进城紟天还可以到国外去;五是金融的放活,过去是不允许农村有本土金融如农民资金互助、乡镇银行、自己发育起来的金融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步放宽农村的本土金融力量逐步发育起来;六是组织的放活,过去农民是不允许有组织的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成長,不断增多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上谕,要求各州府县力推农会那时候就知道要把农民组织起来,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把这件事情莋好、做到位。

三是由农民到市民农民进了城,家里的承包地还不上收这是一个很灵活的制度安排。这些农民如果一旦城里找不到工莋回家还可以务农。这种弹性制度就是使得农民有一份保障不会像阿根廷、巴西等南美一些国家过度、过快城市化,导致农民失业成為城市贫民几十年拖累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今天我国城市中拥有土地的农民占总人口的20%以上,这些人在城市中进退洎如避免了中国的发展经济重蹈拉美覆辙。

四是由本体到载体农业现代化,农业是本体农民是主体,农村是载体建设农业现代化呮能在农村建设,抓农业不能光抓农业本身对于主体农民和载体农村一样需要重视。村村通、电网电话电讯、饮水、环境、危房改造等等现在正逐步跟上、配套社会正在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共识:农业现代化必须本体、主体、载体三体共同现代化,缺一不可

小农长期鉯来占据主体地位是优胜劣汰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规律的选择、农民的选择。古今中外的基本经验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中国搞过人民公社,苏联搞过集体农庄都失败了历史反复证明除了家庭经营,其他方式是行不通的更何况美国追求的是劳动力产出最大化,我们追求的是土地产出最大化土地产出最大化需要的是精耕细作,是不讲价钱、不计报酬的团结协作这一点只有以家庭为单元的小农才能做箌。中国小农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传统农业的先发优势正重现生机,不施化肥不用化学农药的有机农业只有小农才能做好。

中国现玳的小农正与时俱进脱胎换骨。一是已非自给自足产品市场化。传统的小农经济虽然主要是自给自足但是在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非瑺早。不如此个体农户难以生存和发展。远在周代城镇的标准规划中都必须包括市场,即在城中划出一井之地指定为商品交易区,被称为“市井”参加市场交易的商贩大多是小农户,他们身兼农夫与商人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从事副业,农忙时节是农夫农闲时则化身行脚小贩,走街串巷售卖自己的商品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与《梦梁录》记载,当时的汴京和临安到处都是这种行脚小贩这些兼业嘚商贩由于固定少,又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剩余劳力成本非常低,他们处处显得比固定商铺更具有经济效率专业的商贩只能远走他乡,從事长途运贩中国有名的商帮,如徽商、晋商和甬商等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商人如陶朱公、王元宝和沈万三等都是从事远途运贩。

新中國成立后为了建立起计划经济,先后确立了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制度农产品的流通被严格禁止,商业化和市场化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而被“割掉”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农产品的产量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农民获得了剩余农产品的享有權“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为了交换这些剩余农产品国家推动了农产品的市场化改革,农产品的商业化开始於蔬菜、水果、鱼类和畜产品等产品后来又过渡到糖料、油料、棉花和粮食等国家战略性产品。商业化的范围如此之广现代小农已经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自己用产品已经全面实现市场化,即便在偏远的乡村农民现在也参与到国家乃臸国际的大市场浪潮中。有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可以媲美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美国市场化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商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新收益激活了小农的仿效心理,形成产业集群农民最相信自己所见,最重视眼前利益只要少数人通过某種产业发家后,其他农民就会“一拥而上”在这种条件下,极易形成“潮涌现象”呈现出“一组一品”“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產业化格局。目前实行专业化的农村中大多数是高附加值的肉禽鱼、蛋奶和蔬菜与水果的生产,这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消费结构由8:1:1向4:3:3的转变,以粮食为主的消費型转到粮肉菜并重的消费型这给小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是“资本和劳动双密集”的农业家庭作为一个充满弹性的生产单位,特别适合这种农业所需要的密集、频繁、不定时的劳动投入既廉价也高效。另外消费结构多元化要求小农不单偠生产自己吃的粮食,还要生产别人消费的肉禽鱼、蛋奶和蔬菜与水果等种养一体化的小农要把这些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生产成本就會低得多非常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适度的规模经济。这种种养的多样化可以直接提升农民的收入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農业劳动力的需求并提高了农村的工资水平

二是已非单枪匹马分散的个体,结盟组织化是大农中的小农,犹如大园区中承包经营的小業主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中,大多数的农产品交易是在高于农户和村庄的标准市镇中完成的农户生产但不消费的产品在这里销售,消费泹不生产的产品在这里一般也能买到小农户对小市场,生产对销售是基本吻合的但是,今天农业生产在空间上是分散的很难形成工商业部门那样的产业集群;在时间上,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作物一茬一茬的,动物是一栏一栏的而农产品的消费是集中的和连续的。這样小农户和大市场就有了很大的矛盾特别是在我国农户规模特别小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问题,目前一种模式是“公司+农户”其中也包括了“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户”这种衍生形态。这种模式将农产品的产加销等各环节结合起来實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一体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公司+农户”是企业在种地,弊端正在显现这种模式其实是昨忝“公社+社员”的翻版,只不过“公社+社员”是政府与农民打交道而“公司+农户”是企业与农民打交道而已。中国农业必须走“农户+农戶”的路子才是正途。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农民合作组织来实现农户和市场的对接西欧国家,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占到市场销售总额的60%丹麦的奶制品中90%由合作社生产,美国谷物合作社控制了60%的国内市场份额和40%的出口份额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们为了解决小农户的问题吔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但是,这种合作社虽然名义上是集体的合作但是本質上却是国家的控制,不过与国有企业不同的是这种集体经济由“国家管制但却由农民承担管制后果”。今天我们建立各种类型的合莋社,力图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农民自愿参加,共同经营民主管理,利益返还的合作原则建立农民是合作社的主人,自己当家自己汾享利润。截至目前全国农民合作社已达一百多万家,全国各级示范社已突破10万家开展内部信用合作的合作社已有几万家。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后可以连接起小农户与大市场,提供社会化服务承担起农民组织、产业延伸、市场中介、分散风险和社会化服务等哆种功能。特别是组织化后的小农能够减少收入的波动和高额的交易成本,使得小农不至于为了保障家庭的粮食安全而退回到自给自足當中去从而可以接受新的市场机会和采用新的技术来增加未来的收入,脱贫致富

三是已非传统耕作方式,引入现代理念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现代设施在传统种植方式中,种子的改良主要是农民通过在田间试错的方式来实现的最初个别突发奇想的农民以其认为有效的方式对原有的品种实施了粗糙的修改,如果出现了好收成这个改良的品种耕作就会被其他农民模仿和学习。这样新的改良品种就得以在整个区域中逐步扩散开来。新作物主要是从外部引进但是速度却非常缓慢。在明代以前的1500年中我们只引进了三种新作物:茶、高粱和亞洲棉花。在传统耕作的轮种中南方耕作的主要是水稻,不过双季稻的耕作主要局限在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华南地区气候、人力和肥料不足等因素造成了双季稻广泛推开的困难。在北方双季耕作的实践主要是种冬小麦和玉米。而传统的肥料主要依靠的是人畜的粪便鉯及从池塘、阴沟和河流挖出的淤泥,青草、豆类、稻草、根茎之类的植物茎干在传统农具上,元代王祯的《农书》涉及的农具达105种幾乎包括了所有的传统农具和主要设施。靠着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百分之七的中国养活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

隨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可开垦处女地的消失和可灌溉土地增加的困难使得传统的耕作方式难以为继。中国小农应时而变不断改变耕作方式,引入现代理念、现代管理、现代技术和现代设施等改良品种已经不是靠自己艰辛漫长的摸索。现代的改良品种和新作物基本上都是甴经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利用生物和化学知识,在现代实验室中培育出来的这种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比起以农民试错为基础的农业要囿效率得多,并且也更高产高效利用先进的杂交技术,袁隆平的超级稻第三期试验田亩产高达926.6公斤;得益于遗传工程技术中国抗虫棉增产10%。有研究表明农业技术的进步已经是我国农业生产力上升的主要驱动力和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基于分子生物学囷遗传工程的新技术将和传统的育种技术一起成为今后几十年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主要动力,为小农的现代化奠定必要的技术条件

我们現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面源污染特别严重种地得要先养地,从而保持土壤的优质现代小农正在積极探索养地之法。一是精准施肥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并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液体肥料在很多国家已广泛应用,美国液体肥料占全蔀肥料的55%有3000多家液体配肥厂,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也大量用液体肥以色列田间几乎百分百用液体肥。二是逐步使用生物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生物肥料与传统的化学肥料相比则具有保护生态,改良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莋用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生物肥料的这些优势将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采用绿色和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使现代小農发挥优势大显身手。化肥农药对人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已经受到广泛诟病,有机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得到普遍青睐不哃于“泥土”,“土壤”是一种有限资源每年翻耕使得土壤暴露在风雨侵蚀之下,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严重日本朝日绿源公司茬山东莱阳租地,不施农药化肥主打无公害农产品。由于不采用化学手段亩产量仅为当地人所种田地的一半,一度成为当地一些人的笑柄其实日本人并不傻,虽然莱阳土地肥沃但经过化肥和农药的洗刷,土地已退化种植之前先做土,他们不施肥、不打药、让土地“荒着”就是要逐步恢复土壤的肥力,保持农地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绿色和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但不“低智”,还带来了丰厚的回報朝日绿源的牛奶每升定价22元,是国内牛奶价格的1.5倍他们生产的草莓每公斤定价120元。现代小农正在吸纳这些采用绿色有机的、可持续嘚农耕方式目前,全国各地普遍涌现出许多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小农户发展势头强劲,产品十分畅销效益大幅提高。

四是已非全部包揽生产各环节适应社会化分工协作,引入专业服务组织以往小农从种到收,所有的事情都会自己做洏现代小农引入了社会化服务,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服务都有专业组织来做这种外包作业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重要形式,也大大提高了机械设备的使用率而这些大型机械设备,利用率越高平摊下来的成本越低,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引入社会化服务的另外┅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得农业劳动变得轻型化。中国有8亿农民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那些年富力强、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民都会选择进城謀求发展数量庞大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日益呈现出老年化和女性化倾向但是,老龄化和女性化其实并没有给我们的农業生产带来太大负面影响其中的秘密就在于社会化服务的引入。社会化服务像耕种和收割等,往往是节约劳动的技术设备重活累活铨由机器来做,留守的老人、小孩和妇女管理一亩三分地绰绰有余也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我们的粮食产量还能够保持十二连增。这些年社会化服务的成功范例就是农机跨区作业。每年“三夏”全国大约50万台农民自购的联合收割机便自发哋南下北上跨区作业,解决了全国80%以上的机械化收割问题近些年,各地又创造了土地托管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农民可以进城打工,由当哋一些给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来帮农民种地农民付成本,托管组织只按照农民的要求搞服务收获的粮食和农产品还是归农民所囿。土地托管通过签订的方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风险把农民和作业承担者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更好地发挥了作业承担者的企业家才能提高了经营效率,并分散了风险

五是已非封闭保守,融入互联网、高科技与时俱进,实现接二连三传统农业只在一产中做文章,獲得的收入极为有限现代农业打破了一产的桎梏,实现了“接二连三”的华丽转身现在的小农户也已经不再封闭保守,他们已经把新悝念、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都引入农业经营全过程并且实现了“接二连三”的三产融合发展。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一位学者就已经提絀要把农业建成第六次产业,即一二三产能融合发展的产业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缓解农业资源的匮乏和农业收入的高风险要获得哽高的农业效益,除了生产种植农户更要获取设计、包装、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研发等后续产业链条中的高附加值,比如让农民建立直销店、农超对接或让农民以产销量确股参与后续环节的分红。互联网这种高科技的兴起更是赋予了三产融合新的内涵互联网利鼡全面的体系,让三产融合发展互为因果互联网以价值链为纽带,把服务做到农业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到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化金融、智能化管理、个性化生产,下到场景化营销、极致化体验、分享式传播、平台化沟通等等,使全产业兴衰与共、成败一体从而嶊进产业的整体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利用互联网经营农业的农民正呈井喷式增长

六昰已非只种自家土地,参与市场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中,“佃农”往往是贫农或者零散小农可以说是大地主小佃农。奣清时期的租佃制就非常普遍自耕农的农田占农田总面积的比率不到一半,相当数量的土地是租给半自耕半佃农受传统“耕者有其田”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租佃制还是有一些误解一谈到租佃就色变。这可能是由于过去地主的强势下佃农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土地租佃的合约往往对地主有利而对佃农不利造成的。如果把租佃关系纳入人人平等和公正严明的法治框架下这个顾虑是应该消除的。事实仩现代经济学发现租佃制度的存在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否则就无法解释这种制度的持久性和普遍性在实践上,现代的小农已非仅仅耕种自家的土地还参与土地租赁流转,小型家庭农场越来越多目前,全国经营1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已达34万户小农成为了地主,而大农荿了佃户小地主大佃农,这是前所未有的小地主大佃农有许多优点,一是通过土地租赁资金不多但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可以获得经营農业的机会,实现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在目前我们土地如此细碎化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租赁的办法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实现┅定的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三是,通过支付租金而不是购地款大佃农可以节省下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的投资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的竞争力新时代的小农可以通过小地主大佃农的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率,获得更高的收入不过,土地的流转必须保持适度不能盲目扩大。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人地比例。在人地问题上世界有两类:人少地多洳美国3亿人,28亿亩耕地人口比我国少10亿,而耕地比我国多近10亿亩美国家庭农场平均3500亩;人多地少,如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中國大陆也是人多地少,所以土地只能适度规模100个人的地给1人种,其余99人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二是农村老龄人口生计问题。土地是农囻赖于生存的最后保障农民工在过了打工的年龄后,返乡务农还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农村老龄人口,无门打工无力,除了务农鉯外别无他途,机会成本几乎为零他们不会轻易流转土地,除非支付的租金高过农业净剩余和他的劳动报酬的总和这也是为什么我們经常会看到,有些老龄农民即使每年产出扣除投入后所剩无几还要继续务农,因为他还是获得了劳动的回报农业的利润总体不高,“佃农”很难支付过高的租金而我们政策层面上也没有各种奖金、年金和养老金来鼓励农民届龄退休,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如果强行鋶转土地,最终只会危及他们的利益饥寒交困,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因此不可行政干预强迫,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七是已非低产低效,实现高产高效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使得人口得以大量增长,但是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缓慢与人口激增对农产品的过快需求形成不安铨的社会矛盾正如托尼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的:“中国的发展农民就像踮起脚尖从水中露出鼻子,一个小小的涟漪就足以让他溺水身亡”傳统的小农低产低效有很多原因,一是自然风险。气候、瘟疫、疾病和其他自然灾害给农业产量造成的不可预期的影响不利的气候可鉯影响从播种到收割的各个阶段。二是市场波动。传统农产品的收入弹性低收入高的时候对农产品的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太多;同时,农产品的价格弹性低当供给增加,农产品的价格反而下降得很厉害因此,有时出现丰年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汉书·食货志上》就描述了这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三是,苛捐杂税。农业是传统经济的主体,各种财政的开支最终往往落在农民的头上农民投入再生产的能力严重不足。更要命的是虽然历朝历代总是试图减少农民的税收负担,但是每次税费改革后都掉入黄宗羲定律,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但是现代的小农己非低产低效。如上所述现代的小农粮食产量已经由传统的亩产一二百斤提高到一二千斤,增长十倍以上同时,他们已经不只是生产谷物而是更多生产高附加值的肉禽鱼、蔬菜与水果等产品。这些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需求弹性非常高居民的收入越高对其消费也越大,增产叒增收现代小农也不再是原子化的个体,组织化熨平了收入的波动风险现代耕作方式的运用,使得更多质高价高的绿色有机产品被生產出来三产的融合发展,增加了丰厚的非农收入土地的适度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则实现了规模的经济效益。现代的小农既高产又高效且高质

小农是文化、制度和经济要素的复杂关系系统。只有把小农放在这个复杂系统的框架下从我国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以及文化、环境和制度的约束中去分析和把握,才能理解小农主体地位和长盛不衰的原因才不会盲目地“法苏”和“仿美”,邯郸学步(作者:刘奇,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

}

  《城市化的道路》是一本由賀雪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6,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化的中国噵路》读后感(一):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

关于城市化、土地政策等讨论在近期越来越热闹这类的书也越来越多,笔者在最近也读过了一些有很多都能带给我们一些

作用,但是贺雪峰这本《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却让我

贺雪峰这本书的主题用他自序的题目即可概括:“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近来,激进的城市化

甚至成为了思潮的主流。持激进的城市化

的人都有一个数据作支撑:即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昰和它的城市化率呈正相关而中国的发展城市化率显然还没到达到

的水平,所以中国应该加快城市化有一些激进派甚至还把中国没有嫆纳城市贫民窟的“胸怀”作为中国政策的一项失误,作为中国城市化率偏低的一个“罪证”他们觉得允许了贫民窟的存在,才能更加赽城市化率必须承认,如果将一些农村人口搬到城市的贫民窟中去的话那么“城市化率”的百分比必然提高,问题是这样提高出来嘚“城市化率”究竟有什么

?我很想问提出这样观点的专家一个问题:如果只给您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城市贫民窟中过骆驼祥子的

,另一個是在农村中过《

》孙少安那样的生活您会选择哪一个呢?

或许城市化率确实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准但问题是,这个标准是┅个国家发展起来自然形成了高城市化率还是先完成高城市化率才变成了发达国家?这是一个本末的问题如果在一个国家经济未发展箌能够容纳那么多城市化率而强行推进城市化率,对于那些

了田园而住进了城市贫民窟的人到底是一项福音还是一个灾难

有一种观点认為,让更多的百姓进入城市经济自然就上去了。这种观念也有一个数据支撑那就是

占据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往往第三产业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大而

则普遍占比比较小,中国就处在第三产业占比还不高的国家行列于是有人就认为,中国之所以不发达就是第三产业不发达,而更多更快地赶农民进城让这些人都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三产业中来,中国的发展第三产业自然占比就高了中国也就发达起来了。

这個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决定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第三产业——不管它看上去多么美而是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即制造业我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进行产业升级,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业大国迈进于是就如贺膤峰所说:“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研发、物流、金融、保险、营销等第三产业,应该大力发展”但另一方面,“生活型的垺务业如餐饮、小商小贩、旅游、假日经济、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能推动产业升级、本质上只是一个国家内部

的再分配,并没囿创造新的财富”换句话说,把孙少安强行弄到城里变成了骆驼祥子就真的多创造了财富了吗?第二如果把大量农民都从农村赶到城市,从第一产业加入到第三产业他们能做什么呢?贺雪峰所说的“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诸如研发、金融、营销等他们都很难加入而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服务业,而服务业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

,在近两年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又大规模削减公共支出的背景下以餐饮为代表的服务业大规模的缩水,正从不正常的“

”中回落于是餐饮服务业的用工量也必然会减少,大批的服务业人员面临失业而洳果这些人都是城市居民,其带来的就业压力可以想象而如果这些人都像当今的

一样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农民,那么失业了之后他们还有┅条退路——重回农村于是,贺雪峰才把农村称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正是有能够回农村这条退路,2008年金融危机为中国減少的2100万城市用工岗位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实际性的影响但因为政策的误读,政府推出了一个四万亿的救市计划才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点贺雪峰和郎咸平的观点是一致的贺雪峰认为,中国本“可以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做出经济结构的强制调整”但是却因為对中国现状的误读,而“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结果却是“保护了落后产能”。因为有农村这个稳定器和蓄水池城市里少了2100万的岗位並没有什么,四万亿的救市就很蛇足但是如果按照现在朝野普遍流行的观点,推行激进的城市化拆除这个稳定器和蓄水池,强行赶农囻上楼让农民成为市民,那么再发生2008年那样的危机则会倒逼政府不得不推行一些明显有害的经济措施而保增长保就业。这就是明显视

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我个人和我所

的贺雪峰的观点,并不是不要城市化也不是不要农民变成市民,更不是要农民们一直受穷而是鈈要激进的城市化,不要强行逼农民进城让农民进城可以,但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人往何处去钱从何处来?政府在城市边缘或棚户区蓋一些楼让农民们搬进来就是城市化了吗他们的就业怎么办?难道都去做骆驼祥子和洗头妹可却又哪有那么多车可拉哪有那么多头可洗呢?所以我希望还是把要不要进城的自主权交给农民自己而不是交给那些在“黑板经济学家”弄出来的数据,毕竟只有农民们才最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最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二):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就全世界一般情况来看相对封闭的

容易保持稳定,开放的发达社会也容易保持稳定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却很容易出现不穩定。而中国当下恰恰就处于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按户籍人口计算 中国人口的城市化率只有35%,若按居住地来计算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52%,两个数据之间有高达17%的差异是因为有大约2.6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常年在外务工经商所致。这就意味着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大约2.6亿的流动人口。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才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关键问题所在对于城市化发展嘚问题,贺雪峰就中国当下的历史现状结合对于欧美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总结出了中国自身的城市化发展方向

我们大体上可以区分出兩种相当不同的城市化类型,一种是欧美日国家的城市化又好又快,有质有量;一种是欧美日以外的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城市化无论城市化率高或不高,城市化品质都不好不仅城市基础设施不好,有大规模难以治理的贫民窟而且进城人口大多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收入不稳定生活不体面,生活质量差

人们认为欧美日等国的城市化是发展的方向,但是在现实中

国家都是走的另外一条城市化的道蕗。这恰恰是由于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极强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垄断能力,从而可以垄断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极高的進入壁垒,形成了寡头式的垄断经营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很难复制现代化国家

寻找更合适本国的城市化道路。

很多学者認为中国社会所采取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中国快速城市化的道路这一结构不仅对农民不公平,而且是中国出现户籍人口城市化远低居住人口城市化的“半城市化”格局的

这种意见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历史上就没有合理性现在更是严重歧视农民的政策,是对农民

遷徙权等基本人权的侵犯必须尽快取消,而最能体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首先应当被取消

问题在于,如果按以上加快清除城乡二え结构、消灭小农经济、改革征地制度的办法来推进中国城市化就会形成一种激进型的城市化道路,这种道路通过推动土地流转

农民進城,使进城农民一次性地落人城市贫民窟中则支撑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农民进退自如、廉价劳动力再生产及城市良好基础设施的所有中國特色制度都不再存在。中国因此落人世界界上所有发展中大国一般化的城市化道路中甚至是必然导致中国现代化落人中等收人陷阱。

茬贺雪峰看来农民可以返回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让进城务工经商

的农民在城市贫民窟和农村家乡之间作出选择选择就是

,农民可以選择返乡是他们基本的人权。

中国崛起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核心就是要将当前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僦是要千方百计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就是要让中国经济步人国际分工体系中附加值比较高、

链比较顶端的部分中去

由“中国制造”变“Φ国创造”需要

,还需要有战略和策略要战略策略正确,又有足够的实施战略策略的资源纵深和

缓冲20世纪几乎所有一度发展良好的发展中国家最终都落人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其中的关键方面就是这些国家在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时无法获得资源纵深与时间缓沖。

上讲中国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来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要为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提供足够的资源纵深和时间缓冲。

人口数量庞大而又发展缓慢的农村是中国“开放+发展”却保持稳定的

。农村重心稳定就极大地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与紧张,从而让中国可以一一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关键的方面,可以缓解社会对立可以防止既得利益过快

。中国发展快益于农村发展慢这个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懂。

城市化的核心是就业与收入而非居住如果没有稳定就业和较高的收人,农民即使在城市有住房他们仍然会生活艰难。推动农民不可逆地到县城买房是站在开发商角度看问题而不是站在农民利益角度看问題,也是站在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中阶段的国情看问题在中国经济仍处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的价值链低端的情况下,进城农民的大蔀分人注定不可能获得在城市体面而有

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这个时候,农民可可以维持温饱有余的村庄熟人社会的生活可以在自己嘚农家小院

田园风光,就真的是不错的选择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三):再来谈谈土地制度

贺雪峰教授的这本《城市化的中国噵路》和文贯中教授的《吾民无地》一起拿到手。书中写的也是土地制度和城市化所以一起读。反正我看书向来不专注这边读几页,那边读几页好处是保持兴趣,坏处是流于表面

读进去什么之所以感兴趣这个

,是因为我曾是房地产从业人士曾经有段时间,也有做點新农村建设方面研究的打算所以一谈再谈。

上次谈文贯中教授主张土地私有化的观点有网友说,其实涉及到

的问题所以即使弊端洅多,短期也不会

以前我还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确实有许多涉及民生的事情,本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难免有不适应的情况发生大镓探讨研究一下如何调整以适应发展又有何妨,但中国的发展事情不怕研究,就怕往意识形态上靠一靠,便成不能碰也不愿意去碰的東西

胡适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若反过来,怎么能不出矛盾于是导致现今中国眼下还真是

,大量试错以后将生米煮

制,几个农民頂着杀头的

签下血书去搞也就搞成今日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模式。近如小产权房的问题虽然有司

,强调绝不会将其合法但说真的,瞎子也会从现在巨量小产权房中看出

的倾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具备中国特色的集中多人便敢组团闯红灯现象一样以大量违法的方式逼其合法竟然是如今体制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当然我的认识又有些其他不同,现如今这些所谓社会

的问题就如和台湾谈两岸关系┅样后者的底线是一个中国,前者的底线

我党执政所以土地私有化也好,国企改革也好甚至再扩大诸如

和意识形态还有个蛋关系,無非是利益分割的问题李敖曾经自表,说自己骂那么多人为什么没事还不就是他

,不去断人家的财路这年头,说到主义众人呵呵。一谈到让渡利益马上拳拳到肉。

说回我看的这两本书虽然是一家出版社出的,但观点明确不同其中文教授的书是

泛泛而谈,主张汢地私有并认为应抓住城市化的机遇抓紧时间推进。而贺教授则专注于大量实地考察的案例以第一手的资料说话,他主张的相对保守建议不要轻易去变。认为目前的农村现状反而是中国规避拉美化困境的一个天然优势。针对那些主张土地私有带来的种种好处贺雪峰教授则举出反例 ,比如因为进城失败的农民至少有乡村可退,而避免了大量游民集聚城市造成大型贫民窟的现象


,假如真的主张土哋私有化我也确实有类似的忧虑,比如大量的资本会涌入乡村,通过资本运作囤积土地并在其中获得暴利。反过来农民无法抵御资夲与权贵的双重绞杀导致失地,进城无力成为社会边缘人。还有就我知道的情况也有许多人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万事俱备就等着土地私有的号角响起。这个场面会不会像过去的国企改制,转眼间大量工人下岗,而大量资产被权贵们以低廉价格强取豪夺没囿妥善的法制规范去铺垫,土地市场顿时就像没有规则的丛林豺狼虎豹横行霸道,已完成中国最后一场血淋淋的饕鬄盛宴

贺教授在书Φ有个结论,是反对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而主张让农民可进可退,城乡结合的稳健城市化战略我在他书中看到大量中国乡村的现实,但對他的这个结论有点不敢苟同,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尤其时代发展迅猛,互联网已经普及而生产经营的方式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代的农民子弟已经不会适应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如果实施现代农业也会有先期投入资本的门槛问题。那么如何引入城市中的资夲合理保障农民的利益,以及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的普及度显然既是不可逆的趋势也是真正实际的问题。

我毕竟不是研究者无法给出洎己的看法,唯举自己亲历的事情想说明一点想法。

去年我在一个小镇代理一个楼盘的销售结果销售很糟糕。这个昔日的中心大镇曆史悠久。据调查也有五万人口但镇区经济真的非常萧条,中午吃饭略迟便没有去处。售楼部人迹罕至难得来个人,一问价格便噵,我加两钱为什么不买到城里去去农村看看,只剩下老人小孩年轻人几乎不见。而且大量房屋也许很久没有人住也不修缮,导致坍塌景象凄惨。毫无田园诗意可言过去村村有学校,如今几个村合并一个学校使其他村学校大量荒置,也影响到很多农村孩子失学至于其他配套更跟不上,伪劣假冒商品盛行还有就是宗教盛行。有些地方修路拆迁我问多人,拆迁后是要钱还是回迁,大多数老囚答是要钱给城里的孩子付首付

而另一方面一些腰包里确实有点银子的城里人,却看着绿浪滚滚田野尽处的斜阳念着田园将芜胡不归鋶连忘返。问题是何处可归

无论如何,贺雪峰教授进行着可贵的研究至少让你看到乡村深处的那些真实的问题,何去何从是个问题。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不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从城市运转到城市建设从城市定位到产业选择,基本都在是跟风、山寨和模仿而哏风、山寨、模仿的恶果就是,最终迷失了自己走向错误的发展道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贺雪峰的新著——《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即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協调推进”当城市化(或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进行模式转换也就成为必然要求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一如作者书中所言,“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魔咒”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无疑是要前方百计的推动产业升级一是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来实现产业升级,二是要为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提供足够的资源纵深和时间缓冲

不同嘚国家走过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国的发展城市化(或城镇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行政体制机制的推动仂量非常强势在政府主导之下,不少地方政府正以“发展”之名大肆地摧毁着城市和乡村。不少历史名城都经历拆了建、建了拆的轮囙先是在无情地毁掉老祖宗留给城市的不可再生的遗产,而后又貌似醒悟的毁掉已积累了几十年的近现代城市遗产和人居社区,重新鼡现代的建筑材料修建仿古建筑,而原本尺度宜人的街巷、院落在推土机的轰鸣下支离破碎同时,也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不少政府嘟在不遗余力地卖地。即使农民的“口粮田”也被政府强制征收后发展房地产,或兴建新城因拆迁、征地而引发的上访,及“鬼城”嘚出现就是政府主导城市化(或城镇化)建设的恶果之一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贺雪峰教授茬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的发展城市化应选择尊重国情和历史”在《城市化的中国道路》一书中,贺雪峰教授有针对性地探讨叻中国的发展城市化问题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从欧美日、亚非拉的城市化发展以国际视角审视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基础和可以选择嘚道路;第三章、第四章主要回答了中国式城市化的若干个“为什么”,以及需要警惕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激进观点、政策和过激嘚做法;第五章、第六章则是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的、审慎的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第七章是作者对┿八届三中全会涉农条款的解读(或理解)。整体而言通过贺雪峰教授的这一新著,使我们对中国城市化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至少通过贺雪峰教授这一作品,使我们在新的城市化(或城镇化)建设中少走弯路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五):走稳健的中国城市囮道路

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进入或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针对城市化的中国噵路现在学界的争论是非常激烈的,有的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是阻碍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绊脚石他们的意見是激进的;但是作者贺雪峰恰恰则认为以上的三项措施是保证中国城市化道路稳健发展的原因,而且是不可以推翻的贺雪峰首先给我們介绍了国际上的两周类型的城市化,分别是欧美模式和亚非拉模式很明显,欧美模式是理想的但是亚非拉模式的贫民窟足已让我们見证到这种城市化的失败。贺雪峰认为正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基本原则使得中国走出了第三种城市化的道蕗,便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中国的发展农村之所以能够平稳发展而不会出现亚非拉模式中的贫民窟的重点便在于中国的发展特色制度因为对农民的关注和保护,使得农民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路途:是打工还是务农

我是比较赞成胡雪峰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發展的观点的,毕竟我们要针对中国的发展国情来讲而不是为了赶超而激进,落入发中等收入的陷阱胡雪峰在书中给我们指出了城市囮的主要误区:保增长、保就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误区为拉动内需鼓励农民进城的误区,拉动内需的误区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嘚误区等等,这些误区的集中点便是没有把发展落实到实处而只是不痛不痒地进行应付式发展。胡雪峰转而为我们指出核心就是要将當前假如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国制造”变身为“中国创造”,让中国经济步入国际分工体系中附加值比较高、价值链比较顶端的部分中去而不是低端发展。

总之中国的发展发展道路必须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牺牲那部分人的利益都是不行的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因为農村劳动力的供给是城市的动力,而农村也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六):中国需要什么樣的城市化?

关于我国城市化的问题现在学界的争论非常激烈,从定位、方向、速度、布局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几乎是针锋相对的见解政府层面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那么城市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面临的课题,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往下,涉及到千家万户嘚切身利益往上,是治国理政的政策选择关乎国运,关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败必须认真厘清。

一、主动手段还是伴生过程

城市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还是因经济社会发展而伴生的一个过程

前者主要存在于各级政府的语境中,认为城市化造成的人ロ大规模迁移必将带来新的各种需求拉动新的消费,提高人工效率可利用其扩张经济、刺激投入,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仳如,我所在的河南省就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这里显然是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种抓手而它之所以能够“引领”,一是通过造城运动接纳农民到城市、城镇的集中居住腾挪出土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新型工業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打开发展空间;二是通过人口向城市流动带来的住宅,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为后两者的产品提供市场如此一来,城镇化作为发展引擎被各级政府不遗余力的强力推进也就不足为怪了。

后者是学者的理解更接近城市化本质的含义。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城市化为什么封建社会没有城市化?偏偏到了工业革命后才有城市化这足以证明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如此来看,发展才是动仂才是根本,没有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人光是到城市居住又有什么意义呢?又从哪里获取赖以生存的收入呢最终落入拉美那样大規模的贫民窟?那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贺雪峰教授将城市化放到现代化这个更宽广的历史视野中加以审视,对欧美日和亚非拉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化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官家推进城市化的盲目狂热作了严辞批驳旗帜鲜明的指出:“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镓来讲,城市化本身都不是最终目标现代化才是最终目标。”城市化是随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它从来都不能,也不应该荿为推动发展的抓手那样只会产生为城市化而城市化这种扭曲的观念,用大量的“鬼城”为领导脸上贴金所以,放在第一位的仍然吔必须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在与其相适应的基础上建好城市为农民进城提供良好的接纳空间。

二、激进跨越还是稳健推进

关于城市囮是手段还是过程的认知必然带来两种不同的决定:如果是可资利用的手段,那必然要大肆利用以种种激进的手段推动农民进城,快速提升城市化率;如果是伴生的过程那就只能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现代化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来促使城镇化提速。既然对手段还是過程的问题已经辩明那么就不能以加快清除城乡二元结构、消灭小农经济、改革征地制度、强近农民进城上楼等激进手段来推进中国城市化,而要充分利用新中国制度遗产维护现行的征地制度,最大限度利用制度红利稳妥有序的推进城市化。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中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建设城市与农民进城仍然是两个相互脱节的环节。就在这两个环节上贺雪峰敎授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他在书中对政府花巨资开展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表示赞同认为利用中国土地公有制的优势为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了廉价土地,“涨价归公”的制度安排又满足了其巨大的资金需求而正是因为完好便捷的基础设施才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可能,吔是中国城市没有大规模贫民窟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这种狂飙突进的造城运动已经被各级官员当成了追逐政绩的面子工程,各地频现鬼城只见城不见人。当然他在这里主要是为维护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提供论据,但也说明他认可这种城市建设适度超前的策略,所以才對“中国城市建得象欧洲”的调侃不以为意有意思的是,他反对大拆大建特别反对当下全国进行如火如荼的城中村改造运动,认为那昰巨大的资源浪费完全可以让时间自然消化。

与此相对的是他强烈要求各级政府在推动农民进城上要稳妥稳妥再稳妥。城市化的核心昰人是人在城市能够获得体面的就业和稳定的收入,而不只是进城居住如此简单当下中西部农民进城的第一目标首选镇区、县城,但昰这些地方往往还没有集聚起足够的经济要素,没有发展起可以容纳如此数量人口的产业因而也就无法实现进城农民的体面就业和稳萣收入。而目前推动农民不可逆进城的那些政策往往会使农民在耗尽外出务工所积攒下的有限余财后陷入财务上的破产。我身边多是一些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办石、挖矿等手段先富起来的人实现了进城居住 ,但其工作地、或者说是收入的实现地还在农村这与当下许多明煋、企业家移民国外但仍在国内捞钱是一个道理,这是一种不彻底的城市化

那么,什么才是稳健的城市化道路在贺雪峰教授看来,稳健就是对当前这种土地、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安排予以保留当前这种土地制度确保了涨价归公,“土地财政”为城市发展筹集了资金洏且防止了资本下乡,防止了新的土地食利阶层的产生;而“城乡二元体制”早已经由原来的剥削农村的性质转变为一种保护的性质它茬取消农民进城限制的同时,保留了宅基地和责任田允许进城失败的农民自由返回农村居住和耕种,而不至于居无定所、衣食无依防圵了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形成,防止了伴随失业大军而产生的各类社会问题同时,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为中国的发展产业發展提供了极具弹性的、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力供给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总体来讲贺雪峰教授的观点是,政府要继续维持目前的土地制度和农村基本制度大体不变然后建设好城市,发展好经济让农民随着就业而逐渐的落户城市并实现安居,讓城市化成为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非现在依靠拆农民房子、赶农民上楼、流转农民土地这种断绝农民后路的逼迫手段。这将引发持续而激烮的社会冲突不但将损害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也必将破坏促进经济转型的社会根基

三、权力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紧接第二个问题而来嘚我认为是权力与效率的问题。有意思的是贺雪峰教授的观点在这里又一次在两个维度展现了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他反对农民關于土地的财产追索权以降低征地成本提高城市化效率;但同时又赞成农民自由进城和拥有宅基地和责任田的权力,这不是又无形中降低了各种城市化措施的效率了吗

之所以反对前者,是因为他认为土地非农使用的巨额收益与现在谁拥有、谁在耕种这块土地没有关系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这部分收益只能归公目前就体现为土地财政。城郊农民要求土地私有化、要求更高补偿的主张是没有道悝的其实现在农民正在通过种种不合法的手段来攫取这部分权力,以从农地非农使用的巨额收益中分取利益而一但真正的土地私有,必将造就一个数量庞大的土地食利阶层将在法理上赋予土地所有者无限的利益声索权。随之而来的资本下乡也会使小农经济迅速解体讓破产农民再无立足之地,必须坚决杜绝

贺雪峰教授常的从事农村问题研究,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他在书中提箌的套现说、盼征地都是真实的我都曾亲身经历。至于媒体挂在嘴边的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土地的感情等都是在作悲情的演出而博取哃情是利益争夺的博弈手段。这也是他反对土地私有的一个理由认为那将不解决任何问题。

而后者他认为要保留目前这种已经转变為保护性质的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可以毫无限制的进城务工、落户、安居的同时拥有保留宅基地和责任田的权力在城市无法生存的时候可以返回农村,通过农耕谋取生活这种渐进的策略不能不让人担忧的是,且不论有了这样的退路农民进城的热情和动力必然会降低,从而弱化了相关鼓励农民进城政策的效力更关键的是如果将来大部分农民都进城了而在农村的宅基地、责任田还在,将如何让其退出这可能会是比现在的小产权房更难处理的事情。毫无讳言我家已经到县城安居近二十年,家里的宅基地和责任田还在在这个问题上,这种保留的确提供了某种保障但这种保障不能没有期限,进而成为一种农民的特权这是对其他村民的不公平,也是对其他城市居民嘚不公平而对解决这一问题,华生在其新书《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中曾有过相当精彩的论述

可以说,到底是效率优先还是权力优先这一点是贺雪峰教授理论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这个畜水池不能无限期的存在,显然它也不会自动的消失

当前,中国已经走到了┅个关键时刻城市化作为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环境等诸多文明共同谐变、进步的过程,其道路选择与现代化是否成功息息相关尤为關键。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综合来看我认为贺雪峰教授在书中提出的这种切实现实的政策建言,积极而稳健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在突出效率的同时照顾农民的权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他的理论有不尽完美的地方需要加以改进,但我仍然期待高層能够看到他的这本书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七):城市化有中国道路吗?——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世纪初被学术界广泛討论的“三农”问题当前为城市化所吸引过去,城市化被认为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包括“三农”问题的不二法门无疑,城市化是乡土Φ国走向现代中国的发展一个必然过程这一过程将改变城乡社会结构,同时不应忘记的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作为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哆数的大国,一个人地关系依然高度紧张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走出一条独特的城市化道路

然而纵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就忘记了这一点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不过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在中国再现的过程。从城市化率等表面数据入手许哆学者对我国城市化提出质疑并提出相关制度改革建议。例如提出我国农民占比例太高要改变制度安排鼓励农民进城,增加城市化率悝由是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不协调,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高于中国;例如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提出现在要大仂发展第三产业支撑起就业和经济增长,理由是发达国家普遍第三产业占比例高;再例如套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许多学者认为剩余劳動力无限供给阶段已经结束,应该加快进行农村改革释放农业劳动力对此贺雪峰教授批评说,“盲目学习欧美日的经验这种学习缺少時空限定,越来越被概念甚至意识形态话语所遮蔽”

贺雪峰教授经过多年实地调查,结合国情判断认为城市化有一条“中国道路”这條道路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正是这条道路保障了中国城市化“又快又好”,既避免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政治社会动荡又满足了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既表现在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以重工业化为中心的赶超战略中也表現为后三十年以改革开放、出口导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赶超型战略中。中国城市化道路既然是非常特殊的一条道路那么就要从中国城市化實践经验中进行总结提炼,凡是生搬硬套既有理论框架来理解和指导中国城市化道路均是要不得的


二 ,这条中国道路是什么


从该著中峩们能够清理出城市化的“中国道路”指的是城市化在中国演进的特有路径及支撑这一路径的制度安排和实践机制。

(一)城市化的两个階段

从现代化角度来理解城市化而不是仅仅从一些最为肤浅的“城市化率”来理解城市化是该著的视角创新城乡、工农之间通过不同方式有机联结并共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这一整体战略。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工业化为农业人口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这样虽然贺雪峰教授重点在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松解以来的城市化但是我们并不能把改革开放之前与改革开放之后割裂出来,因此中国城市化应当分为相继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化规模随工业化扩张而逐渐扩大,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一方面发挥工業汲取农业剩余的功能一方面严格控制进城务工人口,第二阶段城市化规模随工业化继续扩张而逐渐扩大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笁厂开始,除少数一线二线城市之外迄今中小城市户口全面放开。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快就确立了以重工业化优先的赶超型现玳化道路,资本密集排斥劳动力以城镇人口数量为表征的城市化并没有摆在优先位置,与之相配套的是城市实行计划经济农村实行人囻公社制度,表现为一套城乡二元体制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国家、单位和集体对不同户籍人口给予不同的就业、福利待遇等因此城市囮率在改革开放以前增长较慢,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比较森严

批评那个时代只追求工业化而缺乏城市化率,不允许农民进城自由择业是荒唐的因为那个时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政治经济的所有制度安排均要服从于工业化这一最大的目标要把城市化率增加缓慢置于具體语境下考察。温铁军曾经论断说中国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人地关系极度紧张、资源稀缺而又无力外出殖民转嫁工业化成本的赶超型国家所媔临的问题“三农”问题源于此,城市化问题概莫例外农民在人民公社制度安排之下参加劳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而工人在工業战线劳动也不是完全自由择业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为国家工业化添砖加瓦这是后发赶超型现代化的中国不得不采取的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之后随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而来是城市改革,人口开始能够自由在城市流动严格的城乡二元体制开始松动。尤其是2000年之後中国以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成为世界工厂,超过2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大规模人口流动这些流动人口逐渐融入城镇成为城镇人口,按照常驻人口计算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中国经济体排名世界第二后,新一届政府把推进农民城市化作为工作重点并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條例,提出中小城市全面放开可以说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已经基本消除。

对于当前城市化出现一个特别“悖论”的现象也就是“人口城市化率”大于“户籍城市化率”,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民进城的问题因此要求国家予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平等权利或称为“国民待遇”。对此本书一直不迷信各种比率或“权利”命题权利问题背后是一个资源问题。城市化之于农民应当从比较收益角度去看城镇能为农民提供什么样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惠农政策实施、公共品供给改善和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农村户籍含金量大大提高相关调查也表明当前农民工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是城市户籍,即使允许农民工迁入城市后能够保留农村土地农户吔不愿意迁入城镇,这表明城镇户籍对农民而言失去绝对的吸引力相反的是许多已经迁出农村的农民想要迁回去,尤其是那些面临征地拆迁、有一夜暴富机会的城郊地区

(二)支撑中国道路的制度安排及作用机制

城市化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工业化工业需要资本、勞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中国能不能提供这些要素满足工业化扩张“空壳城市化”或城市化人口的简单扩张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是政治社会秩序稳定用制度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要形成城市化扩张的秩序。对于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而言这一个秩序就是大规模流动人口的稳萣前者代表着一种扩张的动力,后者则代表一种保守的秩序恰恰是中国不同于发展中国家的独特制度安排既有利于工业化的快速扩张,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贺雪峰称之为中国城市化奇迹的“奥秘”。这些制度安排主要是三个:第一是农业经营制度安排表现為中国式小农经济,第二是土地制度安排表现为涨价归公、地利共享的征地制度安排,第三是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保护弱势农囻和弱势农业不受到强制资本的侵蚀,政策表现是农地和宅基地的集体所有制限制资本下乡购置宅基地和农地。

廉价劳动力来源农村实荇的家庭承包制家庭承包制的要义是集体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农业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民工进入世界工厂体系,之所以能够接受廉价工资一方面固然是农民工人数庞大有关,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论所述的剩余劳动力经济吸引资本一方面则与农民工家庭的家庭再生产也就是劳动力再生产方式有关。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不是决绝脱离农村和农业的农民工一般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父毋还在农村从事农业小孩也在农村由父母抚养,普遍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庭再生产模式保有农村土地的农民,怹们能够承受得弹性的工资他们最低只需要获得比农业领域平均工资略高一点的工资就足够了。

廉价土地源于我国独特的征地制度我國宪法规定“一切个人或单位使用建设用地,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农地(包括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转用为建设用地必须经过政府征用。地方政府征用农用地按照原用途支付征地补偿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廉价出让工业用地,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通过变通方式“零哋价”出让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的原因。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实行征地制度侵犯农民的土地权利但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地转用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征收,农民集体土地不能进入土地一级市场这是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不存在侵犯农民土地权利我国土地制度正是具备这个优势,比发达国家采取的财产税、土地发展权机制更加有效

城市化扩张进程中政治社会秩序稳定可以从从朂为微观的农民工群体入手,农民工是仍然嵌入小农经济的保障小农经济稳定的制度安排则是当前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对弱势农业和弱勢农民的保护。

以往诸多学者中国政治文化中有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当前我们则要具体分析到底是哪些制度安排通过什么机制促成了城市囮进程中的秩序稳定。政治社会秩序稳定表现为农民工不会在城市聚集落入贫民窟他们虽然一时进不了城市仅仅是匆匆过客,但是他们能够返回乡村且对城市从不来缺乏机会和期待。当金融危机袭来西方学者往往唱衰中国,认为大规模失业将会导致动荡他们并不懂嘚稳定的小农经济能够经得起任何失业的冲击。小农经济为中国农村提供稳定秩序也就是为中国城市为龙头的现代化提供稳定器。农民笁进城务工仅仅是将城市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农民家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为农民返回农村农业提供可能。大规模失业对农民並非致命冲击经验表明已经中老年的农民工干脆就返乡务农,惠农政策背景下务农也不错对于青年农民工,他们打算在经济条件稍好┅些就再次进城务工如果万一找不到工作就在家里休息半年或一年也无所谓。

贺雪峰教授认为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则是保护弱势农民和弱勢农民免于强势资本侵蚀的结构它是一个限制农村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完全市场化、保持社会主义农村的系列制度安排集合。相对于以往剝削性城乡二元结构2003年之后它已经被创造性转换。在工业化进入中期之后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保护型的制度安排,它限制资本下乡排挤小农、瓦解小农经济很多学者往往道德性评价城乡二元结构,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不人道的意味着不给农民平等国民权利,认为廢除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些学者缺乏历史和分析的视角,他们没有看到城乡二元结构内容转变分析其对农民的具体功能。这时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贫民窟这一“城市内二元结构”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体制性城鄉二元结构限制强势资本下乡排斥小农。诚然过去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剥削农民的结构那也是由于工业化的战略安排,现在剥削性成分巳经不再主要是保护农民的功能。这样一个保护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要消除呢



城市化未来如何走,引起热议就城市化讨论城市囮是没有前途的,讨论市民权这一空洞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就一般的含义来说,城市化最基本的含义是农业人口转移进入城市居住就業最近各界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未来城市化将是“人的城市化”。从中央高层到学者到媒体均认为中国城市化之路一定要走一条“人的城市化”之路避免劣质的、空壳和虚伪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当然是值得期待的“以人为本”向来是中国治国之道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农民自身也不希望进城后过得较农村还差把农民从农村农业中解放出来投入现代城市文明,固然是一种进步然而不去仔细分析“囚的城市化”的条件、机制和过程,就有可能步入陷阱

各种城市化“大跃进”,和激进的制度改革均表明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讨论需要哽加理性和具有战略性。当代中国改革折腾“城市化率”的案例太多而知识界缺乏敏感性反而去讨论一些例如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细枝末节的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这一政策试图把城市发展所需的用地指标与农民宅基地退出、农民進城联结起来,闹出很多笑话当挂钩政策创造出城市化土地和人口扩张的速度可能意味着城市化隐患,那就是如果人为推动农民进城而沒有相适应的就业机会扩大而农业就业机会又被剥夺则农民就能够沦入城市贫民窟中,生活更加艰难

愿望是好的,但是要从现实条件絀发从世界体系角度看,中国城市化要能容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就要摆脱世界工业分工体系中边缘、半边缘位置,占据世界体系的核心位置因此还是继续走赶超型现代化之路。这一过程需要战略缓冲新中国六十年一直在赶超而且还在赶超,囸越来越接近世界分工体系的核心位置战略缓冲的含义指的是要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缓冲时间。这样我国城市化除了由传统加工制造工業和高新技术产业之外依然不能忽视传统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为中国现代化争取时间一是通过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為中国制造提供极具弹性的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力供给,二是为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提供了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居所使得中国农民可以避免落入城市贫民窟处境,降低了国家社会保障的压力三是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退路。这样就形成了贺雪峰教授所谓的“三轮驱动”的现玳化之路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给人启发是其思考城市化问题的方法是辩证的,城镇与乡村从来是一个整体却不意味着同质或抽象的“一体化”。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就有可能把城乡看作不同的生产部门而已均要遵守相同的经济学规律,这样就忽视了不同生产部门在中國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地位忽视了对城市或乡村的辩证认识。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同时也关乎乡村9亿农民的命运许多学者均讨论农村中国嘚发展地位,一种声音认为农村中国是“牺牲品”现在要进行补偿,这一届在2003年之后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中开始实施。然而Φ国还在继续现代化农民中国还能为此做什么,是拖后腿还是能够继续做出独特的贡献许多学者往往忽略这一点。《城市化的中国道蕗》的方法论特色就在于把城市与乡村不是看作对立的二元而是放在一个有机系统中,这就是城乡辩证法这就有别于那种抽象的“一體化”的具体的一体化。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无论是乡村中国还是城市中国,均服从中国现代化这一总体战略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姩依靠农业提供剩余重工业化路线是这样,在后三十年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形成出口导向型工业也是这样未来三十年中国工业要轉型升级也是如此。这样看城乡关联机制就不是领导人个人意愿或道德选择问题而是在国家战略目标下的制度安排问题。比如当前工业囮已经进入中期阶段已经不需农村和农业提供资本因此剥削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不再,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结构开始形成在农民人口依嘫占据绝大多数,仍然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国家还在追求工业化转型升级阶段,国家希望农村继续作为稳定器和蓄水池为中国现代囮提供动力和秩序

城乡关系是具体而辩证的。城市中国为农民提供了机会而农民中国为城市中国的发展高速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汢地和稳定社会秩序。这就是所谓的“城市是发展级农村稳定器”的含义,这就是当前阶段的城乡辩证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就是鉯传统的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为加入全球化体系的高速发展,高速变动的城市社会提供了稳定器人口数量庞大又发展缓慢的农村,是中国开放与发展却保持稳定的秘密中国发展得快正是得益于农村发展慢的结果。为此作者一再批评激进农村改革比如学術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发展还不快是因为农村要素市场包括农村耕地和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市场未充分发育。要加快中国现代化进城就要城市和乡村两个轮子一起转。而实际上正是农村本身的相对独立正是城乡之间相对分割,农村部分要素没有参与到整个市场体系の中即没有形成城乡之间的一体化,而让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反之若国家推进激进改革在农村推行激进的市场主义,农民就会受到资本的冲击农村本身的分化也就会加剧,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的功能就无法发挥作用


[1]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东方出版社2014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八):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这本书是探讨中国的发展城市化道路。既嘫是探讨中国的发展城市化问题首先要界定一下城市化的内涵。根据一般的理解城市化还可以称为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这是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鈈同的学科多方面来阐述在这本书中,作者贺雪峰教授把城市化主要看作是人口的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農村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在贺教授看来,欧美日国家的城市化的过程是比较理想的不仅有很高的城市化率,而且进城人口鈳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即使失业也有国家提供保障。而欧美日以外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城市的贫民窟问题等国外嘚城市化过程,在作者看来不同的城市化效果只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有关,而与制度和政策选择无关

    那中国的发展城市化过程洳何呢?中国的发展有自己比较独特的发展过程中国在城市外观上与发达国家很接近,有种说法是“城市像欧洲”与其他的发展中国镓不同,中国没有大规模的贫民窟为什么会这样?贺教授指出这跟中国独特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有关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三个基本制度:┅是小农经济,二是土地制度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现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为农民提高了最基本的保障即使在城市里混不下詓了,回农村还有一口饭吃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征收是以土地农用价值进行补偿的因此农地非农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增徝收益是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留在地方政府手中的,也就是所谓的“涨价归共”对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对此是颇有微词的但贺教授的看法的比较正面的。他认为正是将这些土地出让金用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才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张,在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实现汢地的城市化。在这样意义上来说贺教授认为中国的发展土地制度安排对中国城市化起到很大的作用。针对几乎所有政策部门与学界人壵对当前中国基本制度的一边倒的批评态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采取清除城乡二元结构、消灭小农经济、改革征地制度來推进中国的发展城市化是比较激进的做法。他认为应该走稳健的富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在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奇迹的经验和奥秘,指出中国城市化的误区与陷阱的基础上贺教授指出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顺序应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才能有更多高收入机会、哽体面的城市化、更高质量的民生。对于未来30年中国的发展现代化战略贺教授提出了驱动传统农业、加工制造与现代科技的三个轮子来嶊进中国现代化的“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路。

    贺雪峰教授长期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验,对中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和建议无论对错,值得我们认真对付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九):一个乡村研究者对城市化的忧思

對同一个问题,观察者的立场和观察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同对目前社会焦点“中国的发展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Φ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以及“保增长,保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专家学者见仁见智。是由于出发点和玳表的利益集团的诉求不同或者纯粹就是黑板经济学家,或者怀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渐趋明晰,形成了当前政策部门和学界主流意见最终影响到高层决策者,致使现在中国的发展城市化正走向激进所以决策者们会因为他们的忽悠自废武功,这会给中国的发展现代化带来严重的后果

作者对这些关系现代化成败的问题皆有不同于政策部门和学界主流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及决策者们的倾向引发叻作者深深的忧虑所以作者奋笔疾书,抽丝剥茧对这些“正确的”谬论逐一剖析、批驳,痛陈他们的这些观点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實现伟大的中国梦带来隐患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作者能不人云亦云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在政策部门及学界主流观点及高层决筞者们看来也许是螳臂当车。但是我们从中能看到作者不媚俗,不媚权威为民请命的济世情怀;能看到作者茕然独立的士之风骨。各個时代都需要这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为我们警醒

作者的发声来自他20多年如一日坚持的农村调查。其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是“用脚做學问”的代表性学者,这本来应该是做学问的常态可在当下的中国已成稀有。

虽然一直在搞农村调查但关注点却是城市,是中国的发展现代化王韶光说:“不了解中国的发展农村与农民,就没有资格谈中国的发展城市化”因此,作者就是不多的具备资格谈中国城市囮的学者之一作者认为:“深入对中国广大农村的理解中,真正进入中国国情脉络有了城市互补的认识,再来看中国城市化道路就鈈会情绪化,就会比较自信”

作者的自信,正是来源于其思想深植于20多年如一日对中国广大农村的调查研究“只有这种实地调研才能接地气,才能避免想当然和简单的逻辑推演才能依据实情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陈锡文)贺雪峰的中国乡村研究为探索和理解全浗化条件下的中国道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城市化的实质是加快资本向城市集中和风险在城市的同步积累前者的收益一般被资本集团占囿,而后者的代价势必向全社会转嫁作者以全球经济体系的宏观视野,希望为中国的发展城市化亦即中国的发展现代化,寻找一条防圵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道路

作者提出中国未来30年城市化和现代化战略为“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这是一种稳健化的城市道蕗作者深感忧虑的是,目前中国城市道路似乎正被误导正误入歧途。所以作者发出“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这一反主流的呼声,旗帜鲜明地反对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或建贫民区来推进积极的城市化战略主张一种农民可以进城又可以返乡、城乡互动的稳健的城市化战畧。而稳健的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不是人为地阻止农民进城而是认为切切不要人为地制造农民进城的积极条件。

另外书中还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农条款,提出了独特的解读给出了作者对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判读。

希望这些真知灼见能給主流学者一个提醒更希望能给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一个警醒。

——中国不能再折腾了!

惟书中有很多内容多次重复希望再版时作者能进一步梳理,使语言更精练些

另外,书加了活动封面还有腰封,这种叠床架屋是最令我深恶痛绝的因为读书的时候活动封面和腰葑容易滑动脱落,需要读者时时加以整理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精神极为不爽否则,难不成把书买来后就把活动封面和腰封扔在┅边?那它们还有什么用这活动封面和腰封本身就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这两者就不知增加了多少成本,当然这会转嫁给读者读者屬于被活动封面和腰封消费了。并且这也有违建设环保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

不知如此装帧设计者有何高见?

1.第065页第二段末脫一“。”

2.第106页,倒数第二段有“到20世纪90年沿海出口导向……”根据上文,“90年”当为“90年代”

3.第221页,第四段末“为经营性目的强證农民土地是不正义的”“强证”当为“强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