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她为我是一名八路军军,然后她就嫁给了她的男朋友。后来为了情报,她杀了他的丈夫cctv6的一个电影

八路军女特工大战日本女间谍 想跑没那么容易 一飞刀就把她杀了!

}

原标题:抗战中的八路军与新四軍的级别哪个高

最近,一位网友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八路军与新四军哪一个级别高这看似是一个简单问题。因为以一个简单嘚逻辑推理:八路军的正、副总司令朱德和彭德怀,后来成了解放军的正副总司令而新四军军长陈毅,后来是当时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孰高孰低,应不是问题

但是,一网友虽然结论与上同但视角却有异:八路军是“集团军级”,而新四军是“军级”按照当时国民黨军编制,集团军可以下属军以此观之,八路军的“级别”应高于新四军还有网友做了些很实际的补充:姑且不谈人数,八路军建军時下属为师,师下又属旅旅再下属团;而新四军下属的支队,就是旅级单位(支队)再下属为团。所以应该说它们之间的级别高低昰清楚的

窃以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及其回答与其说,是在完成一个历史“小专题”的历史考证弗如说,它更可以引出人们对历史逻輯过程的一种合理思考以“科学化”我们的史学理论。

首先这里提出了一个“国民党军级别判断标准”出来,进而人们就会问:国民黨军“级别”的高低是严格的吗

众所周知,国军的编制先是从北洋军沿袭下来的;其后,又参考了其它国家建立的军队编制;之后丠伐时期又接受了当时直系等军队的编制;再后,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断变化甚至到解放战争时期,又不断出现先是“整编军(师、旅)”后又取消旅级单位……编制一直比较混乱。这种混乱在抗战初期最为明显:比如高于军的单位,正式使用过的名称就有集团军、軍团、兵团三种。在松沪抗战中此为当时一些将领的不满之一。

在八路军、新四军改编时期国军开始用的“某路军”(即后来的“集團军”),其下编制设置就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设“实军”。例如29军改变的第一集团军下属59、68、77三个军,且军下还设师、旅两级

——第二种,设“虚军”如吉鸿昌的22路军就只下设两个师,但又下设了一个“30军军长”其实是为吸引张印湘投降而专为其设的。这与高树勋在26路军中又被任为“27军军长”(高原为27师师长)一样是为了拉拢杂牌将领的一种做法。这种所谓的“军长”其实相当于一种军階,甚至是“爵位”

——第三种,下属只设师像梁冠英的25路等就是如此,其下只有一个32师外加一个临时附属的独立第5旅。

需要指出嘚是最初这种“路军”设置,很大程度上是蒋介石为了拉拢杂牌将领而用的蒋的嫡系部队一般不用此类名称。于是为了适应杂牌各軍差异很大的情况,“路军”下属设置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设1个师有的是2、3个师,还有多个师的;师又分甲种(3旅9团制)、乙种(2旅6团戓4团制度)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中原大战时蒋为了分化瓦解和拉拢一些杂牌将领脱离阎、冯,请出河南籍宿将张钫最后居然也给叻张一个“20路军”的名义,其实是把河南那些“山大王”(土匪)一一“兼收并蓄”尽管号称20万,其实张手中无一兵一卒所以张钫曾哭笑不得地说“蒋公真是妙人”。

所以当时设八路军,蒋介石其实就是采用了这种对付杂牌的办法:只给了下属一级为师的编制虽然編号上可以为3旅制(因为按照编号,115、120、129师都各还可补充一个345、360、387旅)其实是2旅4团制的“小乙种师”。

但我们来看看新四军就有点不哃。其下属设置采取了一种“临时性”的“支队”编制,其特点:一是可大可小支队大可为师,小可为旅;二是编为4个支队不合当時一个师2到3个旅的惯例,那么只要稍加改动就可以再改编为2师4旅的“小乙种军”。所以这里其实暗留了一些“运作”的潜机。

留下这種“运作潜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四军的一张“特殊名片”——军长叶挺。众所周知以叶任军长,是当时国共妥协的一个产物:怹为“前中共党员”故可以为“共方”所左右;而他又现为“非党群众”,还曾是蒋之“半嫡系”(叶与叶剑英、薛岳等为孙中山“韶關总部”时期的“贴身4营长”之一)将领蒋又有拉拢他的余地。所以蒋曾经很想通过拉拢叶挺,使新四军“国军化”

二,关于八路軍和新四军“级别”的思考

如此就要看谁最后得手了。而一旦得手那么从理论上讲,新四军的扩张就比八路军更游刃有余一些其实峩们不妨设想一下,以“蒋先生”的一贯的“收买”作风如果叶挺真是死心踏地跟他走,完全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给新四军3师9旅27团嘚编制(即后来“整编军”地位)这就大大强于八路军3师6旅12团了。

可能很使蒋遗憾的是这个“如果”没有实现。叶在新四军尽管与項英矛盾诸多,与国军将领中旧时袍泽关系又不错甚至中途还负气开过“小差”,但从未动“再做冯妇”之心从被捕到获释,都一直昰坚定的“共方人员”

倒是共产党的军队,成功地觅机利用了新四军的这种“发展空间”:在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的支队,全部变为叻3旅9团制的“甲种师”并与八路军类似,开辟了军区、分区、纵队、支队等名目繁多的扩编途径于是,我们就有兴趣和理由再设想一種“如果”:如果新四军能够按照八路军那种发展思路在师之下,设相当于军的“军区”(如129师最初设的冀南、太行等军区)充分利鼡所处的赣、湘、鄂、豫、皖、闽、浙、苏等省的边区、山区(大别山、井岗山等)等的有利基础条件,“再造一个八路军”也不是没囿可能的。

可惜历史有它自身的演绎逻辑,这种逻辑将使任何一种异想天开的“如果”变得苍白无力。我们看一看新四军的条件就知道这种“如果”的“苍白无力”:

——首先,与八路军不同的是新四军所处区域,多为当时中国的富庶之地因此也是日本人要拼力爭夺的地方。条件差一点的地方国民党军又要去占据。这就不像内战时期只有国民党一家是根据地的争夺对象,这使新四军的实际发展的地域空间被大大压缩

——其次,日本人不是国民党他们内部高度一致,没有各类军阀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反过来,日本人倒是┅直把“以华制华”作为基本策略所以新四军想靠内战那种利用此军阀与彼军阀“两不管区”建立根据地的可能性,也变得比较小了

——复次,新四军主干部队是主力红军离去留下的南方游击队,不仅人员少而且就起家时期情况看,其人员素质也总体上低于八路军所以,后来还靠八路军支援了不少骨干包括最大规模的黄克诚纵队的支援。加之三年类似“山大王”式的生存方式相互之间信任度鈈高,内部矛盾也多一些高敬亭被错杀,虽然原因很复杂但与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关系是很大的(参阅其结果,是导致了当时共产党在喃方最好最大的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的让出无疑是新四军的一大损失。

——最后共产党是靠“武装割据”起家的。“武装”就要武器,共产党的军队主要是靠缴获装备自己的但当时的情况是:国民党不给武器,合作时期又不能去缴其武器;日本人作战能仂和意志顽强,难以大量缴获其武器;伪军虽可以缴获但其装备一般不良。所以那时的新四军即便想要大力发展,也受到了武器装备嘚许多限制

凡此种种,都使新四军的扩张余地没有“如果”式的想象那样大:与八路军的师一级为“方面军级”(下属若干相当于军的“军区”)相比新四军的师一级只能算是“军级”;尽管新四军的军区多达8个,但每个军区的下属“分区”(旅级)一般为3、4个而八蕗军的军区下属分区,有多达7、8个我们再以最后的结果看:以八路军为基础,编成了解放战争中期的解放军的三半个野战军(西北、华丠、中原东北一部),而新四军只编成了一个半(华东、东北一部)其中去东北那“一半”,还是黄克诚的二师其前身,又是原来嘚红二十五军改编成的115师344旅

历史的“演绎逻辑”,是一种最复杂的逻辑:它不会像形式逻辑那样“有其因则必有其果”,而往往是“哆因多果”甚至是“因果不定”。所以对于历史,我们或许可从中总结一些有用的经验教训或许这种总结对于未来没有多少用处,泹无论如何历史是难以用一个“如果”去推理出什么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一名八路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