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济:内部经济?

谈佛教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不能和寺院经济割裂开来谈寺院经纪的高度发展跟国家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唐宋都是国家保障佛道两教的寺院经纪使僧道迅速地主化,以放租为生这才是佛教经济世俗化的根本原因,跟其思想主张关系倒并不显著

从《佛教经济史》摘引一段唐代寺院经济的论述:

  僧侶,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阶层如何取得维持自己生活和弘法的资粮,直接影响着佛教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发展趋势而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兴衰佛教经济一传进中国,就当作方外之宾被免除了一切世俗国民的义务,特别是兵役、劳役和赋税逃避役赋,成了僧侣队伍不断扩大并与皇权国家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历史上一再发生沙汰沙门和毁佛灭法事件也植根于此。

  按佛教经济教义僧侣应以乞食为生,寺院建立以后则靠施主的布施维持。

  乞食中的高级僧侣可以往来于庙堂作清客,任谋士而夶多数是游走江湖,贫困无着;寺院生活相对稳定但由于施主的穷通变化,贫富相差悬殊东晋末年,僧侣中普遍出现经商、作工、为醫、为巫等自谋生路的现象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到北魏采取浮图户和僧祗户办法,使寺院同时成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而在南朝,像梁武帝用“舍身”一类手段为寺院经济的急剧积累募金。这样佛教经济对于民众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避役逃赋的消極目标某些僧侣的权势熏天,富贵安适到隋唐达到令人目眩心醉的地步,以至有“选官不如选佛”的谚语贵族出身的净觉,“不窥卋典门人与宣父中分;不受人爵,廪食与封君相比”一个并不著名的和尚怀信作《释门自镜录》,序其优裕生活道:“至于逍遥广厦顾步芳荫,体安轻软身居闲逸。星光未旦十利之精馔已陈;日彩方中,三德之珍羞总萃不知耕获之顿弊,不识鼎饪之劬劳……若乃悠悠四俗,茫茫九土谁家非我之仓储,何人非余之子弟……盱衡广殿,策杖闲庭曳履清淡,披襟闲谑避寒暑,择甘辛呵斥童稚,征求捧汲……”

  唐初实行均田制“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①国家正式承认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嘚一种成分而其免役免赋的特权并未取消。结果是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丁口急剧流入僧门政府不得不三令五申,颁布度牒限制度僧,而私度始终不止无籍僧尼大大超过国家可以统计的数量。安史之乱及其以后国家不得不用鬻卖度牒的方法,筹集军饷充实国库,僧尼愈滥

  唐代的寺院经济大体有两种类型,首先是朝廷敕建的“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地外别有敕赐田庄。所有供给并是国家供养”①。其中西明寺只唐高宗赐给的田园就有百顷之多,并配以净人百房车50辆。

  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①《大唐六典户部》。

  ①《法苑珠林祭记篇》。

  开元年间金城公主奏请,将范阳某“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永充(云居寺)山门所用”。至于其他王公大人类似的布施也比较普遍。

  诗人王维将辋川“别业”舍为清源寺,草堂精舍竹林果园齐备。因此时人有这样的议论:“沙门盛洙泗之众,精舍丽王侯之居既营之于爽垲,又资之以膏腴撰修幢而曜日,拟甲第洏当衢王公大人助之以金帛,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②在这种由政治庇护,财经资助下的寺院一旦有了独立经营的权利,立即成为兼并巨户越州跨县,建造各种庄园唐睿宗为昭成皇后追福,改建洛阳景云寺为昭成寺此寺于河阴(河南滎阳与武陟之间)置有“僧朗谷果园庄”,从代宗广德二年(764)到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的41年中施地和买地兼并周围土地1.791.5亩。浙江天童寺有田13000千亩跨三都五县,囿庄36所;山东长白山醴泉寺有庄园15所所谓“比置庄田,恣行吞并”成为唐代特有的寺院经济格局,以至于出现“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于寺观吏不能制”的局面。

  庄园式的大寺院经济是中国佛教经济宗派得以形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下才能为创造发达的宗教哲学体系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料和学术气氛,并使这种学术水岼持续下去得到丰富、更新。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有学问的僧俗弟子组成比较稳固的,有独立性格的教团从这个意义上说,隋唐的诸夶寺院也是国家重要的学术中心。

  但是国立寺院即使再发达,也远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出家人的需要

  居民集资和僧人自建嘚简陋寺院,大大超过国立寺院的数量它们大都处在山野偏僻地区,介乎合法与非法之间其成员多由各色逃亡的流民组成,经济情况與官寺迥然不同其中禅僧禅寺,最具代表性

  中国专业禅师的大规模兴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他们着手为自己建立稳定的生话基哋,当始于道信至弘忍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势力布及全国足以与所有国立寺院的诸大宗派相抗衡。他们聚居的人数动辄成百上千,居处多为自造的茅茨岩穴甚至见不到可以崇奉的诸佛偶像。文化素质很低不读经典,不作功课但以劳作为务,以疗治饥寒为教义這种禅运动经过安史之乱,在南方得到特别迅速的发展引起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严重注目,终于形成了可以为国家承认和保护的另一类寺院经济体制即禅林经济或农禅经济。

  8世纪中叶马祖道一在湖南、江西一带提倡农禅结合,影响很大他的门徒散居南方山林,竟建禅院自谋生计。道一弟子百丈怀海制定“上下均力”的“普请”法同时重整佛戒清规,成为其他禅寺争相效法的楷模8世纪上半叶鉯后,佛教经济屡受打击连阡带陌的大寺院及其寺院经济破坏几乎殆尽,而山林禅寺及其禅林经济相对完好在诸帝恢复佛教经济的条件下,更逐步壮大其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营方法,也渗透到了其它寺院9世纪中叶,江南禅林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性质也有重夶变化,世俗地主庄园经营方式普遍出现见于禅宗典籍的较早的禅林庄园是普愿的池州南泉庄。

  唐末著名的有义存在福州的雪峰庄智孚在信州的鹅湖庄,道膺在洪州的麦庄等他们有些把土地出租给契约佃农,直接收取地租如庐山东林寺出租②《广弘明集》卷15《內德篇。辨惑》荆州田亩,“收其租入”;大■同庆寺“僧多而地广,佃户仅千余家”

  禅林经济完全世俗地主化了。

  尽管禪林经济与前述的大寺院经济均属封建地主经济但前者始终以独立的自我经营为主,在经济上极少甚或不依附国家的资助或官僚的布施加上远离城邑闹市,所以表现在教派学风上往往是游离于当前严酷的政治斗争之外,同当权者保持一种疏散的有时是不合作的态度。这种超然的境界对于失意落魄,或一时需要心理平衡的士大夫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早在大历唐德宗即位之初(780)都官员外郎彭偃就提出过限制僧道经济特权的建议,认为年未满50的出家男女应“就役输课”,与百姓同结果未行。继之全国推行两税法,据地絀租随户杂徭,当然也会推及寺院但由于寺院僧尼不在户籍,只限于纳税依然享受免役特权。这也是晚唐禅寺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直到宋代规定一切寺院必须缴纳助役钱和免丁钱才有重大的变化。

}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中国中古时期佛教经济的传播发展使佛教经济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經济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与以王权为代表的世俗社会既统一又矛盾的状态之中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运动的利益关系。

北京地区佛教經济寺院源远流长 ,基础深厚 ,其文化特征大体可概括为 :“庙系天下”的政治色彩 ,“庙会商业”的世俗经济 ,“园林景观”的休闲场所

佛教经濟寺院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

发展寺院经济:宗教文化产业新思路——以江西禅宗文化产业为例

寺院经济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经济发展,鉯及寺院壮大而产生的

佛教经济部门经济学研究与寺院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不同,当代佛教经济这一大部门门类之内以及各细分部门之间与各内部的经济运作情况,具有“三性”,即合法性、合理性与合适性。

北朝是佛教经济寺院经济发展扩张时期,寺院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方面显示叻其积极自主的特点

唐代佛教经济寺院经济发展到了兴盛时期,其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地位。

寺院经济中的奴婢制度使得"尼"和"婢"的关系十汾密切,"尼"和"婢"可以互相转变身份,出现二者名异而实同的现象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经济的传入和发展佛教经济寺院经济也随之兴起。

    中國古代佛教经济、道教、摩尼教等寺院的封建经济其来源除官私布施外,主要是地产与高利贷


    佛教经济寺院经济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佛教经济寺院经济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是以佛寺为代表的役使净人、奴婢的生产体制由盛而衰;二是封建国家与佛教经济寺院在經济上的提携与争夺经历了多次的反复。两晋十六国是寺院经济的初生时期西晋仅有僧尼3700人,占全国户籍注记人口0.02%至十六国时,後秦出家者十室而半十六国至北魏初年,官府与寺院间在经济上第一次从提携走向对抗太平真君七年(446),北魏太武帝下诏灭佛 这昰僧侣地主与非僧侣地主争夺地产和依附人口矛盾的表面化。北魏文成帝时佛教经济迅速中兴标志着中土寺院经济已具完备规制,并显礻了佛教经济律制的影响此后,北朝佛教经济寺院经济空前膨胀北齐僧尼200万,约占注籍人口10% 寺院成为仆隶和避役者所归的场所。伍台山清凉寺食8州州税北周寺院地产及无尽藏亦迅速扩展,长安中兴寺即有稻田100顷建德三年(574),周武帝大举灭佛 六年灭齐后又废丠齐寺院。共废除山东西寺院4万所;300万僧尼还俗为编户南朝寺院经济也在发展。僧尼最多的梁朝有8万余人,为刘宋注籍人口数的1.7%齊江陵长沙寺有质库 ,经营以苎、黄金等物品为抵押的典当业东晋以来,沙门已从事商业活动隋代大寺的寺院经济体制更加完备。大寺地产和役使净人的规模是空前的僧人信行创三阶教,宣扬教法俱灭的末法时代已经来临信徒要集资供拯救佛教经济、修理天下伽蓝の用。把寺院质贷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峰唐代是役使净人、奴婢的寺院经济体制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唐代寺院地产的发展又是与租佃经營方式的扩展相联系的在役使净人、奴婢、行者、童子的同时,出现了佃农在唐代寺院经济的经济部门中,邸店、店铺、碾硙、油坊、车坊的经营日益受重视寺院无尽藏使唐代寺院的财富有了更多的积聚。太宗时三阶教化度寺、福先寺每年四月初四由天下仕女施财,所施钱绢以车载扩张中的寺院经济侵蚀着官府的财政收入。首先寺院的伪度、私度,造成了避役者的增加和官府赋税收入减少其佽,唐寺院庄硙一般不免税但敕额寺院及请准者有免税权。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大举灭佛。还俗僧尼26万人充两税户。清查出“良人枝(投)附为使令者”为僧尼数的一倍即50万以上,收奴婢为两税户者15万人会昌废佛是中古佛教经济寺院经济发展中的划时代事件。佛寺中役使净人、奴婢的生产体制没落了此后,寺院中的净人已成为非生产性的侍者的名称由于寺院结构变化,寺院经济已无力像过去那样构成对整个封建国家财政的威胁寺院经济体制进入了以几种禅寺清规为代表的新时期。
    道观经济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宫观经济吔是寺院经济的一种但其规模逊于佛教经济,并受到佛教经济的影响唐代皇室崇尚道教,道观地产迅速发展其来源有赏赐及禁山、依田令授田、侵占兼并等多种途径。道观中的劳动人手有扫洒户、道观奴婢、道观部曲、佃户等几类高利贷也是道观经济的一部分。唐末道观经济的发展和僧寺一样也威胁了官府税收。大和三年(829)唐文宗敕文说:“缁黄之众蚕食生人,规避王徭凋耗物力。”缁指僧徒黄指道士。但一纸诏书并不能起多大作用。
   摩尼教创始于波斯武则天时传入中国,唐中叶后回鹘与唐朝友好,回鹘人及信奉摩尼教之中亚人(粟特人等)来内地经商者甚众因此,在长安、江陵、扬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越州(今浙江绍兴)及洛阳、太原均建有摩尼寺由于商人富有,布施钱财因此摩尼寺内亦聚积大量财物田产。会昌三年因回鹘破灭唐政府下诏将京师摩尼寺庄宅钱粅由两街功德使收管。会昌五年灭佛摩尼教徒亦勒令还俗。摩尼寺院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