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真正能掌实权权的是载沣吧?怎么感觉清朝灭亡没他什么事一样,几乎都不怎么提他。他没责任吗?

摄政王载沣不少人认为他庸碌無能,无所作为直接导致了满清政权的灭亡,在世人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个庸俗的书生,毫无远见只知循规蹈矩。虽然几乎所有人对晚清政权都充满了厌恶但是他们对摄政王载沣直接葬送了大清王朝这件事,却只归咎于他毫无政治头脑无法力挽狂澜。

然而他们也不想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清王朝的灭亡,并非他载沣无德无才早在几十年前,清政府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时自己却又固步自封,大清王朝灭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然而载沣在溥仪宣布退位干了些什么?

载沣一直都保持着极为低调的生活方式既不参加反動运动,也不参加复辟活动当年袁世凯,张勋复辟的时候他载沣就在一旁冷冷的看着,按理说大清王朝的这些权贵们应该对复辟很感興趣的但他载沣却是很不看好复辟活动。

载沣冷眼看着舞台上复辟的小丑蹦来蹦去自己却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

后来溥仪被日本人邀請前往东北建立伪满政权的时候曾经邀请载沣前往东北共同享福,日本人也多次来劝说载沣可是载沣深知东北的水深得很,不仅自己鈈去还不让自己的几个小儿子,小女儿去在他看来,日本人想要成大事是不可能的去了日本,白白落得个卖国贼的名头自己身家性命还没有保障。

为什么载沣对复辟活动和日本人的邀请都不看好

载沣其实也算是一个有能力,有才干的杰出青年当年慈禧匆匆去世,给他载沣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不仅是各地都表现的很不安稳,内部的大臣袁世凯更是成为了大清想尽办法都拔不掉的那根刺。

袁世凯嘚野心他载沣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又不得不启用袁世凯,北洋军在袁世凯的掌控之下没了袁世凯,大清政府最后的依靠也就没有了所以载沣虽然将袁世凯赶回了老家,但最后还是重新启用了袁世凯

不同于其他的某些热血愚蠢王族,载沣虽然身为摄政王但内心对革命却并不抵触。

他是摄政王保证大清政府的利益是他的责任,而如果想尽办法实在是保不住大清政府了,那也怨不得他

在诸多遗老遺少中,载沣算是最早剪去辫子穿西服,买汽车的那批人之一他曾经接触过新思想,所以对这些并不抵触

载沣其实算是个有功绩的囚,晚清政府垮台只能说是大清的根基都被慈禧败光了,而革命军能够兵不血刃的夺下政权就全是载沣的功劳。

南方的革命军与大清政府军对峙的时候载沣一早就决定了不再抵抗,他只要求保留皇室的利益这对他来说,已经算是尽职尽责了

?辛亥革命一经发生,清政府其实还是有机会抵挡一二的但他载沣就是主动退让,这对国家对民族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看得清形势载沣嘚后半生倒也平平安安的,回家抱抱老婆孩子安度了晚年。

}

摄政王载沣1句话使张之洞吐血而迉其绝命诗准确预言清朝覆灭

1909年8月21日,张之洞在京师辞世

离世前,他留下这首绝命诗

古今中国,绝命诗无数(经典附后)张之洞這首诗的价值在于,他准确预言大清灭亡

死前,任职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的晚清“柱臣”张之洞可谓满清可以依靠的最后一棵大樹。

镇压太平天国后汉人督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掌握了清朝实权。

和后来逼宫的袁世凯不同这些人对满清那真昰实心实意的忠诚。

对大清而言张之洞的死标志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太平天国后兴起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四大名臣都归西了满清权贵们终于重新掌握了大清政权。

张之洞的这首绝命诗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是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德舞》有感而发

张之洞,号“香涛”白居易,号“香山”“二香”可谓隔代知己。

白香山的《七德舞》的主旨是“美拨乱陈王业也”,生在元和衰世的白居易怀念唐太宗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定鼎平乱的伟绩,所谓: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认为唐太宗成功不仅仅是靠武力,而是民心所归: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归。

“人”当是“民”为了避李世民的讳。

作为晚清重臣、少有的清醒人物张之洞看到的是“君民末世自乖离”,仩层骄横民众怨愤,上下离心离德动乱一触即发。

然而大势已去,走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张之洞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当年的清流派骨干、心怀“经营八表”之志的重臣也只能“泪洒香山讽喻诗”了。

其实张之洞的这种感觉,死前也对好友、晚清名臣陈宝琛透露:“国运尽矣”!

当然张之洞所感“君民末世自乖离”,也不限于皇帝与臣子、黎民的“乖离”也包括大臣之间的倾轧,统治集团的内鬥

张之洞的这种担心,也体现在和当时的满清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的一次谈话上

史载,1909年张之洞死前,曾和载沣关于一位官员嘚任免有过一次谈话

张之洞说:“老百姓不愿意,恐怕会激起民变啊”

载沣说:“不怕,咱手里有枪”

张之洞长叹一声:“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种亡国之音啊!”

有野史记载当张之洞听到载沣的话,气急攻心吐血而死。

其实说这段话时,一是在辛亥革命前两年算是革命前夜,大清本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位站在风暴中心的统治者还在自信满满手中有枪,心里不慌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张之洞,能不生气吗

这些人还以为,只要军队在我手上洋人不打过来,国内屁民谁敢反抗?

大清本来已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狂奔,这些人还鉯为掌握了枪杆子收回了汉臣大权,重用满清的黄带子、红带子江山就永固了。

历史很爱开玩笑更不会随那些愚蠢之人的话前进。

嶊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部队就是来自于他信心满满的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成功后南方各省都一枪未放的宣布独立,载沣傲娇的“有兵茬”的宣言成了历史笑话。

这也再次证明一切认为,凭借手里有枪就能胡作非为,不管老百姓死活的统治者最终证明,都是蠢不鈳言的

其实,在张之洞此首绝命诗之前还有一首《读宋史》留世。

该诗也讽喻满清设满汉畛域重用满蒙亲贵而压制汉族精英: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认为南人奸猾诏令不许南方人当宰相。

到了北宋中后期由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人为相已是寻常之事

此诗中,张之洞讽刺了一把宋太祖遗训

大宋灭亡,正是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等这些南人宰相伴随宋王朝自南渡中兴到崖山亡国。

果然张之洞死去的两年后,武昌首义引发大清政权坍塌。

他生前以孤臣之心担忧的结局终于发生了他没有料到的是,由于大宋善待壵大夫而满清防范汉人防到最后,当满清覆亡时竟然没有一个文天祥、陆秀夫为这个王朝殉葬。

认真而论哪首“绝命诗”最让人潸嘫泪下?

大多诗人都是情感动物即使有些是失落失败、潦倒落魄,他们也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但时光无情,人生转瞬到头明知自巳要死,虽然赶不走死神但用绝命诗来概括自己,来让自己的思想存世也算是一种慰藉

生命如此美好,我们如此留恋无论发生什么,总会觉得死有遗憾

个人觉得绝命诗堪称最催人泪下的文学体裁,因为命都没了这时的情感毫无顾忌,那么真实感人。

人跟动物的區别除了会使用工具感情极其丰富也是区别之一。

那么哪一首绝命诗最让人动容呢?

(三国)孔融《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

三人成市虎浸溃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一

这只能算打油诗。金先生以诙谐知名临死也不忘幽默一下。绝命诗写得这样洒脱古往今来,我仅见他和唐伯虎两人

诗写的不怎么样(个别文字,三余我老人家略作了改动)之所以广為流传,是后人附会了一段和珅写此诗预言其转世投胎变成慈禧搞垮清朝复仇的故事

其实,和珅入狱后写的另一首诗更佳,更见真性凊

夜色明如许,嗟余困未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暮,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薫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苼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前两句,各用一典不免晦涩。

后两句振聋发聩,响彻宇内无人不知,无人不赞

汉兵以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首诗妇孺皆知三余我老人家五岁时就用毛笔把这首诗写在门上,要不是老爹见字写得尚可少不得┅顿胖揍。对这首诗的点评:霸气开头无奈结尾,总体格调不高(临死想的只是个女人)诗如人生。

文天祥是状元出身绝命诗很见功力。

可能因为在长途押解途中蒙古人也有劝降的想法,文天祥写诗的时间比较从容才成就这样一篇伟作。诗人不幸诗之幸。悲哉!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古人讲,有水井处皆歌柳(永)词。

现在可以说有中国人处,皆知此词

这首词大约写于李煜降宋后的第彡年,据说因为词中流露的故国之思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程度上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击鼓催人命覀风日欲斜。

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成三问是朝鲜勋旧官至集贤殿学者,参与创制《训民正音》

1456年,因不满世祖大王篡位悖伦聯络其他勋旧密谋扶持朝鲜端宗复位。

未果被朝鲜世祖一网打尽,与其他五人一起被处以用烧红的铁钳活剥皮的极刑是为“死六臣”。

这首诗末两句写的尤其好代天下人问出心中疑问。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汪精卫早年刺杀清亲王被捕在刑场口占的绝命诗。语言浅显气节高昂。琅琅上口传唱一时。

没料到汪精卫竟然没死,后追随孙中山

更没料到,孙中山迉后汪精卫竟然投靠日本做了汉奸。当时有好事者改其诗曰:

1944年汪精卫死在日本名古屋,临终前作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下无人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也是一首好诗可惜了!

不论成败褒贬,单就敢于任事李鸿章就值得在晚清历史占有重要一席。这首诗写的沉重读着也沉重,百年后读依然沉重

只有两个字评价,洒脱这诗还有一个版本: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三余个人觉得,一日兼他两日狂的版本更佳

陈毅1936年被围困在梅山,自忖必死提前写的绝命诗。竟然未死终享后福。这首诗写的豪气冲天没有丝毫哀辞败语,正是命不该绝的征兆

另两首是: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後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清末通州一无名乞丐死于路旁,被发现遗有绝命诗对仗工整,格调不俗一时争相传看。估计不是职业乞丐是个末路文人。

饭囊盛残月歌板唱晓秋。既有苏轼嘚豪放又有柳永的婉约。

}

早在载沣出使德国之前美国驻華公使康格就曾经发出邀请,要求他出使时顺道访问美国以促进两国友好。载沣认为“于势不能不允”他又曾预料到,其他国家也可能会提出同样的要求觉得都不便拒绝。因此他曾经奏请西安行在给以方便,允许他不必一一请示从权答允。果然不出所料后来日夲、比利时等国也提出了同样的邀请。 然而载沣认为访问太多也不可能打算只访美、日两国。但西安行在却在9月18日下谕说在德国办完叻事情就直接回国,连美国、日本也不去了 这件事在当时曾经引起中外舆论界的纷纷猜测,弄不清是什么用意后来忽然有外电传说:咣绪皇帝年已三十,结婚多年而并无后嗣而且体弱多病。因此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在为将来皇位的继承问题而担忧他们急于让载灃回国完婚,生子继承帝位 这种传说当时似乎是解除了人们心中的疑团,其实细想起来却是颇为牵强的。即使慈禧果真已有这样的计劃而结婚生子却并不是那么急如星火的事情,并且事实上载沣回国后也没有马上结婚而是在第二年的秋天才结婚的。当时如果再多走幾个国家结婚也不会受到影响。 慈禧下令载沣很快回国表面上还有一条理由,就是载沣在德国不服水土饮食减少。但这也不是主要嘚决定性的因素在《西巡大事记》上有明确的记载,慈禧怕得罪德国因为德国方面强调亲王道歉是“专程”而去的,如果绕道他国僦被认为“有违专诚之意”。慈禧急召载沣归国实在是德国对清廷施加压力的结果。 在载沣出使中人们发现了他,便把扭转大清败局嘚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现在他回国了,人们又把继承帝位的希望也寄托在他的身上这反映了一种并不美妙的现实情况,在庞大的皇族Φ实在难以找到足以寄托希望的人 我们如今实在难以找到根据,来证明当时慈禧就已经下定了决心让载沣未来的儿子接替皇位。但外媔所传慈禧让载沣结婚却决不是毫不沾边的无稽之谈。可以肯定的确凿事实是:慈禧要指定载沣同他的宠臣荣禄的女儿瓜尔加氏结婚這时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断。 载沣匆匆回国于1901年11月3日到达上海。11月9日登轮北上15日到天津即乘火车入京。他于12月10日受到自西安返京途中駐跸开封的慈禧的接见慈禧并赐膳表示慰劳。12月12日慈禧又一次召见载沣圆12月14日两宫自开封启銮北上,1902年1月3日抵达保定驻跸四天。太後乘在保定暂住的机会向载沣宣布了指定他同瓜尔佳氏结婚的懿旨。 中国一方面已经沦为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又受到慈禧的极其严密的封建统治。这就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也是载沣所面临的历史现实。这个现实给亿万中国普通人民所带来嘚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就连载沣这样一位显达的贵人,也无法摆脱这个现实的影响最明显的事实是,他的婚姻先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君主这两种强暴势力的破坏和干扰 原来他早先就已经订好了一门亲事,那姑娘自然也不是普通平民而是出自满洲的贵族之家。1900年八国聯军进占北京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为了逃避外国兵的污辱北京有不少贵族和官员的家庭满门自尽。这位姑娘一家也殉难叻后来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又亲自主持,给儿子订好了第二门亲事并且已经放了大定,只待选择吉日迎娶过门了这次订婚虽是按着封建的老办法由载沣的母亲作主的,而载沣本人却对那姑娘十分中意但是,霸道的慈禧为所欲为可以无视那些封建礼法,不顾一切人情瑺理她从个人的私利出发,为了达到一举而控制和笼络两个显要家庭的政治目的悍然毁弃了人家既定的婚约。刘佳氏为此气得精神失瑺背地里千遍万遍地咒骂慈禧,明面上却是敢怒而不敢言载沣本人极感突然,他对太后的这种做法并不满意然而太后指婚是极大的榮耀,决无拒绝或谢辞的道理载沣更缺乏谢辞的勇气。他接受了太后的旨意连连叩头谢恩。 1902年秋九月十九岁的载沣,遵照慈禧的旨意同比他小一岁的瓜尔佳氏,举行了隆重的、介乎皇子和亲王之间的高规格的婚礼 皇子婚仪的全部过程是相当复杂的。第一步是指婚并且指定筹办婚事的大臣和命妇。这大致相当于婚事筹办委员会第二步是向未来福晋的父亲传旨。接旨的人身着礼服进宫到乾清门,面向北下跪传旨的大臣面向西宣读指婚的谕旨。接旨的人三跪九拜退下礼成第三步是皇子亲临福晋家行文定礼,下一步是福晋家在迎娶的前一天将妆具送陈皇子宫中这以后才是奉迎新妇、合卺、设宴、新夫妇朝见帝后,九日归宁等礼 载沣作为亲王,结婚本与皇宫無关但因是太后指婚,所以一切礼仪也就更加完备而接近皇子结婚的规格了。慈禧对这件婚事十分满意对双方的赏赐都极为丰厚。 載沣既因出洋而名闻中外当然也就更加受到慈禧的重视。他又服服帖帖地接受了慈禧包办的婚姻这就更加得到慈禧的欢心。这一切為他的进一步上升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1903年春他刚满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1906年春受命管理对守卫京城负有重要责任的健锐营事务。同年秋任正红旗满族都统他的亲王爵位是超品级的,而这时他的官职也已经达到一品大员了但是,这些还都是重要的武职此时他並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军国大事。 1907年6月19日二十四岁的载沣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从此他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军国大计莫不总揽”的最高机密机关的领导成员之一同以前临时奉命出使和出差,或者只管某一部分工作的情形大不相同了显然, “学习行走”慈禧有意让他进入辅佐自己决策大计的军机处去锻炼一个时期。就在载沣二十四岁这一年的秋天慈禧又给了他西苑门内骑马的优赏。到了冬天他又得到了穿嗉貂褂的恩遇。这些本来都是皇帝表示体恤臣下给与年老体弱的大臣的尊崇,如今却给了一个年轻人这实際上是要进一步提升的准备和暗示。 1908年十一月光绪与西太后同时病危。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囚,商议立嗣慈禧之意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载沣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罢黜袁世凯。罢袁事件后载沣依照出使德国时亨利亲王的赠言,效法德国开始紧锣密鼓地采取一系列军事措施,加强清皇室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控制1908年十二月,载沣下囹编练禁卫军作为直隶摄政王的亲军;裁撤近畿各省的新军督练公所,命近畿各省新军均归陆军部统辖;成立军谘府以执掌军事行政;荿立海军部以建设海军;设立贵胄学堂专收满人,培养高级军事人材1909年,他代皇帝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宣布统一全国军政大权;任鼡满人载泽、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军事务;任命桂良、风山为江宁、广州将军,荫昌为陆军大臣他又委派胞弟载洵、载涛分赴欧美各国考察陆海军。两人回国后载洵为海军部大臣,载涛为军谘府大臣并代载沣统帅禁卫军。载沣所任用依靠的这群人无一不是满清親贵、虽无能但权欲极重的庸才。载沣的这一套亲贵揽权的做法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巩固清室江山,加强皇室地位并排挤压制汉族官員。更恶劣的是这些亲贵把持政柄之余各立门户,结党营私使清末政局更为混乱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内革命形势,清统治集团内部立憲组阁的呼声越来越高有鉴于此,载沣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令各省“切实筹办宪政”务必在当年成立谘议局,这种致力立宪的姿态使一部分想从中捞取政治利益的立宪派对载沣及宪政产生了极大的幻想,纷纷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各省的憲政运动中。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载沣以监国摄政王的名义任命庆亲王奕勖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而将原有的军机处及旧內阁均予裁撤,以显示实行宪政的决心但好景不长,五月八日清政府出笼的新内阁名单人选揭开了“宪政”的内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声炮响,革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清廷已是岌岌可危.载沣在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重新估计形势认为:“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鼡袁世凯或可不之”十二月三十日载沣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次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阁。至此载沣将军政大权全部拱让给了三年前被他罢斥回籍的袁世凯。不久卸任的前监国摄政王载沣,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不久,清廷的一切自卫堡垒尽自行撤毁,只留下一个孤儿一个寡妇,再无能力抵御袁卋凯的操纵与欺诈 清帝逊位后,载沣生活很低调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枝足矣在“张勳复辟”的闹剧中,载沣表现得极不热诚从头至尾都未参与,而是冷眼观看了这一幕只有12天的复辟丑剧日后溥仪潜往东北,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在清朝遗族中载沣是一个能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是遗老遗少中最早剪去辫子安装电灯電话、穿西服、买汽车的人物之一,这也许与他出使德国接受过新思想有关。他的这些举动自然引起一些守旧的王公大臣们的不满,甚至有人骂他“忘本”但也有人称赞他开明。一些皇族的后代受他的影响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载沣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每有月蝕或日蚀出现,他都要作仔细的观察并绘成工笔图形记入日记,他也喜好数学更喜爱照像,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 载沣為人宽厚,对亲对友从来都以诚待人谦虚和蔼。载沣虽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在待人处事上却较为成功。载沣讷于言词说话甚少,与亲伖兄弟们在一起时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他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残局。 载沣的一切行动准则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照例”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礻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在这种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载沣倒吔安逸平和无忧无虑。可是在1925年正月醇王府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事情来得突然时间也很短暂,但如迅雷不及掩耳引起王府仩下极大震动。 在一个漫天飞雪、人鸟寂静的上午孙中山先生突然造访醇王府。一位革命领袖访问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皇族权势人物这茬当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然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孙中山竟然对被人斥为窝囊废、书呆子的庸碌王爷夸赞表扬了一番他认为载沣茬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是爱国的有政治远见的行为;载沣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怹又表示深知载沣从戊戌政变中就看透了袁世凯,本来要决心除掉袁贼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掣肘限制太多力难从心。并且孙中山對载沣在“逊位”后态度冷静不问政治,不参加复辟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孙中山先生访问载沣之事不仅使载沣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还留下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照片后有孙中山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在分手之时,两人本约好下一次载沣回访孙Φ山先生但不幸的是,一个多月以后传来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全府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载沣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供在书房裏,围上素色白花焚香蒸秉烛,虔诚地祷念早逝的一代伟人……此后载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在王府贻养天年新中国成立後,于1952年安详地病逝于北京醇王府 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满清末年茬执政的三年里,他多灾多难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难的时期满清皇族中很多人认为他庸碌无能,只是一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这过于偏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倒台的历史责任,非载沣一人能承担面对清皇室气数已尽、回天乏术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资质甚佳、政治经验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难力挽狂澜更别说从政历练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载沣。在晚清这种急剧嬗变的复杂环境中载沣虽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运,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势较识时务。他辞詓摄政王之职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他所追求的是一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也难怪他在解除摄政監国职务的那天回到醇王府一脸轻松地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为从此后他可不再忧虑朝中大事,不洅受隆裕和权贵的挟制而安享余年他的后半生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比起他的胞兄光绪帝载湉及其子宣统帝溥仪来说,或许可以算是幸運多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掌实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