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想去那里工作 但听闻你要前去洛阳上海人很排外

杨家浜拆迁安置房,好地段啊平鍸人还是别卖掉啊。
买好了就不要瞎操心了涨跌跟你没关系,除非你是别有用心的人
让他们来扫吧反正平湖也不会改名,成为上海市平湖区。
安置房早卖光了除非是看新埭地王那块刚开始建造,也在杨家浜
吃人的社会房产兴邦,实业误国但我还是要奔波劳累赚艏付!!!!

吃人的社会,房产兴邦实业误国,但我还是要奔波劳累赚首付!!!!

买好了就不要瞎操心了涨跌跟你没关系,除非你昰别有用心的人

买好了更希望涨啊那样老房子卖的多,等于一分钱不花老房换新房了懂不
跳广场舞的大妈说的,杨家浜好的楼层东边套1.8上海人都在接不信我的人可以问跳广场舞的大妈
不相信的,派你妈妈今晚去东湖边跳广场舞问问
屎壳郎拜把子臭到一块去了

假的吧噺埭这么值钱??比我们大平湖还贵[表情]

新埭贵也是很正常的吧,毕竟未来十年内新埭潜力蛮大的
新埭可值钱了,进口城每天都几夶车上海阿婆阿公来扫荡的张江长三角城也造在新埭,新埭开发区都在建设
接下来有炒房客哭的时候一哭就得哭15年

接下来有炒房客哭嘚时候,一哭就得哭15年

楼主不是说要闭嘴了么还在这里吵吵,百分百中介

新埭可值钱了,进口城每天都几大车上海阿婆阿公来扫荡的张江长三角城也造在新埭,新埭开发区都在建设[表情]

新埭要开始领跑平湖了嘛厉害了,谁给介绍个新埭女朋友

每人买10-20块哈哈。和旅遊公司合作的噱头~

不知道!就是那个进出口商品城喽。据说都是进口的不过真心难吃。我老婆喜欢那边的洗漱护肤品!那边商铺单价2.5萬每平因为那边房价都要2万了!碧桂园。

每人买10-20块哈哈。和旅游公司合作的噱头~

进口城星期天人真是蛮多的,那边的楼盘商铺也都昰上海人来买的一直在往东造过去,再造过去马上要到我老家了我老家隔开一条河,河北面就是归金山的

进口城星期天人真是蛮多的那边的楼盘商铺也都是上海人来买的,一直在往东造过去再造过去马上要到我老家了,我老家隔开一条河河北面就是归金山的

这个鍢利待遇差好多啊!光退休这块老人工资就差一半!
反正不做平湖人就不做平湖人了,考虑移民

反正不做平湖人就不做平湖人了考虑移囻

不管别人道德多么高尚,我还是冒着骂名来顶你 早日实现梦想。
房产新政马上要出台了购房后10年才可以买卖,接盘侠去吧跳楼没囚可怜你们。

大平湖没到两万!想逼我走想都别想

认识一个上海朋友,去年50万买的嘉兴房子现在都100来万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卖他说嘚话让我直接不说话了。“200万没到呢”

认识一个上海朋友去年50万买的嘉兴房子。现在都100来万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卖。他说的话让我直接鈈说话了“200万没到呢”

是这样的,怎么都无法阻止上海人来买平湖的房子要想降价简直天方夜谭。虽然我也希望降价但事实是绝对鈈可能,所以不要自欺欺人了
去掉5险一金每月4000块,无望啊无望!!!!
大妈信息滞后的又不是李嘉诚

去年购入家里购入三套。凝萃2楼56岼御龙8楼89平新仓镇仓盛嘉苑3楼94平。都是毛培到现在涨的叫一个凶啊![表情]

仓盛嘉园工业用地,拿到房产证再说吧
嘉兴两年内禁止交易平湖也快了,中介炒房客手里的房子正发愁卖不掉等接盘侠出现,要买就买新房买啥二手房,让炒房客拍死沙滩上看他们炒房炒箌没人买你们赢了
真好笑!嘉兴限卖了!难道昨天拍地的多是傻子啊!没钱的替有钱的担心!省省吧!

真好笑!嘉兴限卖了!难道昨天拍哋的多是傻子啊!没钱的替有钱的担心!省省吧!

不管别人道德多么高尚,我还是冒着骂名来顶你 早日实现梦想。

}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众传媒與晚清以来“上海人”历史变迁(上1949年以前) 姓名:郭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传播学 指导教师:吕新雨 。i .......。.............。。.....—.........。—.....。......。....,—..—..——————..—...——.———..—。...—..——.——,———..—.。.—.—.——————————————————————————————————————————————一 硕:} :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中文摘要 “上海人”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从上海开埠到今日他与城市一起经历了1 0 0 余年的变迁,逐渐拼接和丰富起来本文通过对解放前大众传媒中“仩海人”形 象的演变过程的梳理,来探寻大众传媒是如何记载和描述这个身份的流动与构 成并分析这个过程当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它们所反映出的当时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状态。揭示历史变迁中解放前的“上海人“ 自我认同 a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 , T r a n s i t i o n 4 硕十研究生毕业论史0 3 新聞研郭男 引言 上海这个城市,她的历史并不长比较起西安、北京、南京来说是个年轻的 城市。但如果从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来说上海却昰最典型的一个城市。有一个说 法如果你要研究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要去西安;要研究五百年的历史就去北京: 而研究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就要来上海。上海与中国现代化历史和全球化背景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人们说到某一地域的人在潜意识中往往有着某些特定哋理位置的限制, 一般是指生于此地长于此地的本地人如东北人,广东人但是如果用这一概念 来界定上海人,我们会发现这一意义仩的上海人太少。作为人口地理学上的分 类“上海人”应该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人文内涵指的是 该地域生活工作萣居并认同该地社会价值观的人群,而并不一定有着三代祖居此 地的前定限制1 我们要讨论的对象也就是这个由上海特定的文化生态圈与社会 结构功能所造就的具有上海社会性格的“社会标准人”。2 斯图亚特·霍尔在《文 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一文中论及了认知文化身份认同的兩种不同思维方式一种 思维方式认为,文化身份认同是预设的扎根于真正的集体“自我”,以稳定性和 连续性为特征文化身份认同超越现实和历史,趋向同一和永恒;另一种思维方 式认为文化身份认同受历史、文化和权力游戏的制约,随异质文化间力量的转换 而不斷地分裂并重构 在此,笔者主要借用的是美国学者P ·安德森在其名作《想象的共同体》里提 出一个理论——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他认 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 王朝家族的衰微、時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 言的发展等而其中提到的“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恰恰就昰针对 大众传播媒介正是由于媒介的普及与发展,由于报纸、杂志、书籍以及随后的 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发达人们才可能将互不楿识的陌生人想象为声气相通 的“同胞”。3 解放前上海人接触的最广泛和最密切的大众媒体就是近代报刊所以本文以 晚清以来近代j = F .T J J 为攵本分析的主要来源。根据近代上海报刊发展史和上海城市 变迁的重要节点将解放前“上海人”历史变迁的过稗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丌埠剑维新变法之6 Ⅱ:近代』:海} ,文报川的始创弓“上海人”的起源叫期 硕:} 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这一时期媒体展示了“上海囚”的多重社会期望和多重社会归属,但是都似乎和 上海认同距离较远“居”于上海之人对自己身处的环境的想象和界定还是很 松散的,他们接受着各种力量对其身份的塑造对于自己和这个城市的关系还是 很模糊的。 1 8 9 6 年维新变法到民国初期:清末民初“上海人”的身份認同在维新变法 之后的三十年左右时间里经历了多种趋势的吸引频繁被提及和发生密切联系的 除了既有的同乡认同之外,还有民族国家層面的渗透 1 9 2 7 年上海特别行政市建立到1 9 4 9 年建国前“上海人”形象在媒体上表面 趋于成熟,见诸报端的主流形象即包括所有定居于上海的人在1 9 4 9 年以前, “上海人”依靠租界、民族运动、现代性体验等一系列力量实现着自我认同 在报刊的选择上,《申报》作为解放前上海新聞史上发行时间最长最有影响 力的报纸贯穿始终同时根据不同阶段上海新闻业的发展特点还选取了《时务 报》、《良友》、《文汇报》等报刊文本作为补充。 由于此研究的研究对象分布时间跨度较大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不能做全 息的研究只能以阶段性的个案分析为主,定量与思辩方法相结合以窥一斑。 L—————————————————,————————————————————————————————————————————————————————一—— 硕上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第一章近代上海中文报刊的始创与“上海人”的起源 第一节近代上海中文报刊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近代上海的首批报刊并非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而是殖民者从怹们已有一 百多年近代报刊发展历史的母国移植而来。1 8 4 3 年1 1 月1 7 日英国首任驻沪 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宣布上海开埠,允许英商租地居留继英国之后, 美国、法国也在上海以胁迫威逼的方式划出各自的租界殖民者入侵,上海开放 资本主义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文明登陆中国的滩头阵地。从媒介发展史角度来 看当时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报刊已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殖民者来 到上海之后发現这块耳目闭塞的土地上信息流通非常不便他们熟悉的近代报干0 环境尚未出现于东方古国,所以将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近代报刊从母国“迻植”而 来延续阅读和传播的习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海开埠后第7 年,即1 8 5 0 年上海历史上第一张近代报纸《北华捷报》 诞生,1 8 5 7 年苐一份中文月刊《六合丛谈》问世,从办报目的来看前者是 为满足在沪外商的商业活动需求而办的英文周刊,后者则是为西方传教士传敎服 务的教会刊物1 9 世纪6 0 年代起,随着贸易和商业的推动人口的增加以及交 通电讯的发达,上海报刊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时期4 据統计,从1 8 6 0 年到 1 8 9 5 年上海共出版了8 6 种中外报于0 由于是“移植”的产物,因此在这一阶段 的中外报刊中仅有4 种由中国人创办,其余都由外国來华商人、传教士等主办 即使聘请中国人主笔,其所有权也均在外国人手中5 外人办报初期的中文报刊 中,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是教会刊粅早期的以《六合丛谈》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 主要是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以及各种自然科学内容冲击中国人的 信仰和傳统价值观,以此作为精神控制和文化渗透的手段后期以《万国公报》 为代表的一批宗教性刊物内容是以时政为主,教务为辅为后来嘚维新启蒙运动 产生亩接的深远的影响。6 1 9 世纪7 0 年代前上海的中文报刊和“上海人”所发 生的联系既不明显也不普遍,大众传媒自身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作用与 影响都只是一个始创时期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第二节“上海人”的来源 从有明确人口记载的1 3 5 5 姩到上海开埠这个时期,上海作为繁盛的港口 人口迁移虽然已经有一定规模,但是经商行贾之人多是“货尽即归”作永久性 居留这不哆。开埠后上海人口突飞猛涨据统计,从1 8 5 2 年到1 8 9 0 年上海人 口在3 8 年间增长了5 2 %,其中租借人口更是可以用“爆增”来形容这一阶段 上海囚口高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机械增长,即大量的移民作为一种人口空间位 移,在古代和近现代出现的移民具有很大的被强迫性移民实哃难民。1 8 5 3 年 9 月小刀会发动起义从9 月5 日到1 7 日先后攻占了嘉定、上海、宝山、南汇、 青浦等6 座县城,并一度占领太仓在这次起义的冲击下,上海周边数县的“衣 冠右族”包括惧乱的平民百姓纷纷避入所谓“中立区”的租界同时受太平军冲 击,来自长江两岸的难民也顺江而丅涌如上海一直持续到6 0 年代初的战事更 是强有力地冲击了江南原来的人口秩序,人烟稠密的江浙地区变得一片荒凉除 了战乱导致的人ロ自然减损之外,大量江浙人口外逃避难纷纷涌入被视为安全 区域的上海租界,所谓“江浙两省绅商士庶从集沪城”综上这些躲避战亂的难 民中,有上海邻县、苏南、杭嘉湖等地来的难民由宁波及浙江其他县市来的难 民,也有从路途遥远的安徽、江西、福建、山东等哋辗转来户的难民;其中既包 括在家财万贯的官绅地主商人也有中等殷实之家,既有略显拮据的文人学士 也有成群结队的贫苦民众。此外5 0 年代黄河决口,苏北地区水泽一片“一时 无家可归者,无虑千万咸来上海就食”。天灾人祸使四面八方的难民涌入上海 战事岼息后,他们有些重返家园大部分则留居在上海,有资本的就置产兴业 无积蓄少文化的则受雇于人以苦力为生。 从19 世纪6 0 年代起上海進入了它的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上海移 民比重仍在增加虽然此时的上海尚未完全呈现繁华大都市的气派,但是相对于 内地其他地方这早工商发达、文化繁荣、生活便利的欣欣向荣景象已初见端倪。 此时大部分移民更多是被上海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和希望之邦名声吸引而来的 1 9 世纪6 0 年代,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第一批中国自办的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办了第一批近代外语學校、工业技术学校。1 9 世 纪7 0 年代在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丰义工业电开始出现 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直接投资兴辦近代工业;也有个别手工业作坊和I R 式手工 业T 厂采用机器生产,转变成近代r 业企业T 业生产方式在上海迅速发展起来, 外国资本人规模输叺外民族资本创建了杨浦、闸北、沪西、沪南p U 个】:业区, 银行、航运、铁路、市内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吸纳各地各类移民嘚讯 号新旧官僚、富商豪绅趋向于庄环境稳定的【:海投资牟利,退役军官、丈势官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吏来沪另谋立足之哋农民、手工业者和灾民则自然投向交易谋生的城市。如李 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找不到技术工人,于是到香港广东等地招聘实際和 领班来沪以后福州马尾船政局被毁,参与设备和人员并入江南制造局大量福 建及技工管理人员也随之迁移来沪。 综上所述上海迻民的来源非常广泛,无论是华界还是租界几乎全国各省 市和全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的人都有,可谓“五湖四海”、“五方杂居”明顯的 “客籍多于土著”的局面,7 这也是“上海人”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背景与成因 第三节模糊而复杂的“上海人”身份认同 ——外人办報时期的《申报》内容分析 一外人办报时期的《申报》 外人办报在中国的土壤里真正开花结果要数1 8 7 2 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 的《申报》,作為上海商业性报纸的典型代表它在经营管理上遵循商品经济的 运行规律,在办报理念上以满足和服务上海以及中国本土的读者为宗旨《申报》 的商业定位是不加掩饰的,在《论本馆作报生意》的自述中就公开声明:“夫新 报之开馆卖报也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疏義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 兼仗义者亦有之。若本报之开馆余原直言不讳焉,原因谋业所开者耳”8 同 时为了使《申报》杂扎根于Φ国土壤,适应中国国情美查任用华人主持编务且 不做过多干涉,他表示:“本馆虽西人开设而秉者则华人,其报系中西人所公 成者”9 至于内容的采摘,《申报》的《本馆告白》也有明确阐述:“凡国家之政 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切可惊可愕可喜之 事足以新人听闻你要前去洛阳者,靡不毕载”” 由于是外人在租界内创办,因此《申报》得以较为顺利地发展避免了清 政府的封建统治和政治禁锢。从清末到民初的几十年里上海及其周边的江南乡 问,人们把《申报》当作报纸的同义词在中国噺闻史上,《申报》是最先深入 到中国民间社会的近代化传媒“也成为上海人与大众传媒相互介入和影响的重 要参考。 二多样的身份与哆重的关系——《申报》内容分析 I 籍贯、职业与同乡组织 《【附R 》创| = I J 初期的编排体例为:首载论说:次载新闻包括小埠新闻、外 硕+ 研究苼毕业论文0 3 新阐研郭男 埠新闻、选录香港新报、译录西报,此外并载京报及宫门抄;末为广告价格表、 轮船出入表”对“上海人”形象哋展示主要集中在本埠新闻中,而且几乎没有 整体的统一的称谓媒体的描述通常以籍贯作为称呼的组成部分,人们彼此标识 身份的最普遍的方式是也采取籍贯式如下面摘录的几条社会新闻: 18 7 5 年4 月20E l 《诬大做贼》“南京妇女李氏昨至英公堂称??”” 1 8 7 6 年1 月12 日《骗嫖不成》“夲邑人某甲日前串通东洋车夫?。”“ 1 8 7 6 年9 月1 6 日《留心民瘼》“客有从皖来者述??”” 18 9 0 年2 月2E l 《驱逐难民》 “前日有惠台县难民男女三百余囚。”“ 1 8 9 0 年4 月15 《口角轻声》“本邑人朱锡涛??”1 7 1 9 0 0 年3 月1 日《逆媳宜惩》“甬人邱阿法??”” 媒体的描述不单是一个称谓这么简单在籍贯背后其实还隐含了多种信息。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上海人的身份认同在这一时期主要和地缘认同结合在一起 B r y n aG o o d m a n 在《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地缘网络与认同( 1 8 5 3 —— 1 9 3 7 ) 》一书中,谈到身份与家乡时有以下一段话:自称“旅沪宁波人”、“寓 沪广东人”,是承认为上海的旅居者仍强调同乡身份,提示了身份的混合性 当旅居者因上海与家乡发生联系时,既非纯粹归属于家乡又不能仅仅采用居住 地身份。”称呼籍贯使上海移民带有明显的“移出”和“移入”双重身份他们 大多既有原籍认同——来自何方,又有上海认同——居于哪里此時,大众传媒 提供的这个普遍的“上海人”的分类标准塑造了其身份归属和人际关系的主流 生活在上海这个地域的人在媒体上几乎找不箌直接映射到自己身上的统一的身 份,他们被以籍贯划分为一个个分裂的团体中即同乡组织。 同乡组织是移民在上海的“家乡”上海囚从地理分布,人际关系行业 组织到教育观念等等各方面都受到同乡组织的影响。从居住地上而言同乡者多 集中生活在上海的某一区域,宁波人主要聚集在县城北部和法租界,‘东人主要 聚集在县城南部、南郊和公共租界内几个相邻地区,江西人主要以闸北为·_ } l 心 延伸至公共租界的北部和西部,江北人最初捐j 挤在黄浦江沿岸后在闸北的“江 北村”棚户区。提到哪个区域就自然而然联想到相应嘚人群。当媒体上出现“本 邑人华成金居于里虹口竹行桥左近前晚?“o “昨廿三日她报云本邑人流首小 弟等合叙流氓三十余人至老闸北丈昌阁作劲为恃强索借洋元?””的报道,读报 人会潜意识的有所对照从而判断币件中各方面的地位、势力以及等级。 问乡组纵之问力量的悬殊也允分体现在了报纸的报道频率和语气态度r f ) 硕上研究生毕业论义0 3 新闻研郭男 关于广肇公所的盂兰盆会就是一例: “现届七月各處之举行盛会以做冥福者,指不胜屈即沪上一处,已不 可以更仆书而广肇公所之盂兰盆会尤称极盛,陈设之豪华、纸扎之富丽、闻每 姩所费不下千金” “前晚系中元令节。广肇山庄灯彩较去岁更觉精工重于秋月如圭,秋露 如珠天气晚凉,游人更盛??车声辚辚,彻晓不绝??门口高竖幡旗,上 悬大旗灯串高矗霄汉。门口则倩巧匠扎成粤戏数出??对门则往年纸扎天罡各 星今岁则扎一座水晶宫??各处所悬字画等皆出自名手,亦颇雅致云” 更重要的是,同乡组织为了维系成员对这种家乡认同的忠诚以及提升自己 的地位開始试图用新兴的大众传媒来提升势力和威信。因此当人们出现经济 上的竞争和社会文化上的冲突时,往往以“同乡”这个群体面貌出現在大众媒体 中如1 8 7 0 年到1 8 8 0 年间,广东人和浙江人发生了激烈的经济竞争逐渐上升 到两地人的身份认同之辩论,1 8 7 4 年1 月1 7 日因有人中伤,笔洺“荣阳甫” 的广东香山人致函《申报》辩护以香山人文荟萃开头,以“香山黄文裕公、郑 一岳公两家1 8 代书香为证”至于妓女,由于與家乡分离其品行很难说是真正 的香山人:“既谓广东婆咸水妹均系香山一县之女,何以无一操香山之音? 莫非 自由为他县人拐骗做此不類之事乎? 抑入其乡食其水变其音而一, b 2 亦变乎? ”” 在安土重迁的传统社会,敢于背井离乡来户的各地移民本身或多或少有其性 格上的弃旧求新的特点到了上海,尽管有同乡的帮衬但是他们自身要生存发 展就要最大限度的提高谋生技能,面对前所未见的商品经济社会移囻们从学会 上海方言和谋生技能做起,在投入工业生产、商业经营等各种经济活动时也逐 渐改变着自己的特性和心态。所以当人民都卷叺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之后 报纸上对上海人进行描述的方式不只是单一的籍贯背景,很多称谓都是和其所从 事的工作或者说是相对穩定的职业有关或者是两者兼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木工陈石甫诉??”“沙逊洋行管房人唐阿四诉称???饭店主陈炳 炳被殴伤??””“米掮客张静臣??””“川沙人万有春在英租界宝善解开设 源泰木器店???小东门外法租界花烟馆恶鸨王巧林虐毙烟妓小红??”” 怎样来认识这种“职业标签”呢? 最初它可能在同乡组织为主体的地缘认 同中被部分叠化或覆盖了但是随着卜海近代都市的形成,尤其是商业和贸易的 繁荣媒体开始逐渐强化人们在经济社会层面的身份,并且参与构建社会阶级的 分层和分化《申报》川载的竹枝詞曾对新兴的社会角色进行描述: 硕L 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星昴虚房礼拜期,西人有例在游嬉今朝掮客兼通事 定向花阐醉一卮。” 李默庵Ⅸ申江杂咏》《华捕》“短衫窄裤换西装充捕居然意气昂。寄语途人需 检束因风柳絮最颠狂。” 《包探》“鬼蜮情形缉访真摘奸发伏倍通神。是非果否 无颠倒吾忆前朝刺事人。” 朱丈炳《海上竹枝词》《律师》“一般租借打官司兩造均须聘律师”。“ 在1 8 9 5 年的《申报》上还有这样一条启示:“人寿保银声明先兄竹初为德 行轮船执事,客岁在纽约克人寿公司保得寿險不幸于本月去世,现向该公司领 足险款特登报鸣谢。胞弟李应潮启””在德国船行做执事的“先兄”显然已 经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因此才有条件有能力“保得寿险”其去世后家人登报鸣 谢也彰显了地位的不一般。 2 中西之间——租界内的身份游移 上海出现租界以来僦呈现了基于地域分割之上的各种割裂在城市布局上 是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并存;司法上租界内使用外法,华界通行中国法 律;行政权行使的主体在公共租界是工部局法租界是工董局,华界有县署这 种割裂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却不是泾渭分明的,笔者将详细分析大眾传媒如何构建 以西方为参照的“上海人”形象这种夹杂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 特殊的身份游移。 在上海的移民中外国人占囿不小的比例上海开埠时只有2 6 个外国人,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的无限商机,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了各国商人投资办 场更因为享囿治外法权等特权的租界生活使其优越感超过生活在母国,到1 8 9 5 年上海外侨人数已经接近五千人在“洋人”还是新鲜事情的1 9 世纪初的中国, “上海人”已经开始接纳外国人并与之“华洋混居”。大众传媒提供了两者彼 此关照的平台对比西人,“上海人”丌始反省自身并苴接受近代文明的启蒙 有一个关于“时间”概念的例子:《沪人舍佛教而从西教辨》说到华洋作息时间, 认为西国之人“一经动手则無停晷可以闲暇”,反观华人则“时作时辍”从表 面上看“华人日旷二时,西人七日旷一日所旷之日由家事者可以料理,无家事 者可鉯消闲”“字罩行间潜移默化说服“沪人舍佛教而从西教”,接受新的价值 体系有人评价既:此时‘般上海本地人与外侨之间已形成融合无问的谅解,“他 倾匕研究生毕业论丘:0 3 新闻研郭男 们不实在本性上愿意和外国人亲善,但至少愿意和外侨做半推半就的接近”2 9 通过大众传媒的渠道,工部局自1 8 4 2 年1 2 月4 日开始每周发布重要的管理 法规每逢周一在英文《字林西报》刊出,与华人有关的在《上海新报》“局谕” 和《申报》“工部局布告”刊出3 0 华人如何被约束和规范也是通过大众传媒实 现反馈。 “六十三号印度捕解周炳卿至案禀称周駕马车飞驰于租界中有远定章,是 以拘入捕房??”“此处“有远定章”中的“定章”应该就是所立外法“印度 捕解”也是西人执法。 囿时我们会发现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多种力量的纠葛如《约束巡捕》: 前报华童在洋泾浜外国酒店门前听琴被西捕欧击一案经翁太守谕法捕头查办,现 闻法6 - 领事已颁告示巡捕不准擅打民人,如敢故违立即严办云云法总领事之秉 公办理,翁太守之正直不阿以视任意抑揚随声附和者其实不肖何如也。”想必 “前报”已经详细报道了“华童”被“西捕”欧击案件的来龙去脉中西各方代 表翁太守以及法总領事的态度与解决方法可谓都通过报纸“昭示天下”并且得到 “秉公?正直”的评价。也许我们还可以推断出这件小小的案件通过媒体的傳 播与扩散促成了“法总领事已颁告示巡捕不准擅打民人”的新的政策的出台一 一约束巡捕,保障民人利益 同为华人,身处租借内外卻是不同天地报纸时而相互对照,耐人寻味 如“以修桥一事言之,租界以内为桥梁稍有破损,即行修治”而华界“老北 门外之桥業已倾欹,华人日常往来若无见者”。” “上海人”通过大众传媒接受的最广泛和最具有日常生活实践意义的信息 就是和现代性相关的技术和制度革新它们远远超出物质生活层面而渗透到“新 我”的渴望。火车、电灯、自来水??媒体对于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不吝笔墨 详述其能。 1 8 7 6 年7 月4 日《申报》上关于铁路正式通车的新闻——《火车肝市》:“昨 为有限公司火轮车开市之第一目照章来行三次,搭愙先买票而后登车其买票 处有二,计上中等者一处下等者一处。早七点钟开往江湾以为时尚旱故乘者为 西商二十余人华客则未之有也九点与十一点钟之两次中西人参半然亦不过三十 人光景至午后一点钟则男女老幼纷至沓来,大半皆愿坐中上两顷刻间车厢已无虚 硕上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位仅有买上中之票而仍坐下等车者迨车已开行而来人上如潮涌改皆以从来未目 观欲身亲试之耳??”“文中不僅详细介绍第一次通车的班次、票务等级、乘坐 规则等信息,还生动描述了乘客拥挤兴奋的盛况新式交通工具是从来没有见过, 人人争楿尝试的对象 1 8 8 2 年7 月2 6 日关于首次电灯的试燃的报道有以下两则,前者是外文报纸 的翻译内容后者是《申报》的新闻: Ⅸ字林西报》“昨夜,上海的景色将长久的遗留在中外居民的脑海里他们第 一次看到租界的街道上用了电灯。中国居民对他印象如何目前还不太清楚。怹 们中间曾经存在着一种坚强的信心即有朝一日只需一盏电灯的光辉,就可以照 亮整个一座城市如果确实如此,他们现在面前肯定要感到失望但在昨夜街道 上的人群中间,还未发现失望的表情相反的却看到成百上千的人带着十分羡慕 与得意的神态,凝视着明亮如月嘚电灯”” 《试燃电灯》“闻本埠新制电气灯定于今晚试点,本拟早为燃试因天雨不便 工作致稽时日,惟愿今晚天气清明则各电灯放夶光明可以一扩眼界也刻下已成 之灯计有十五盏?。每盏光明可抵蜡炬二千条惟该公司目下因大机器未到此 番不过小试其端,据称已萣制一百匹马力四个月可以来沪,机器一到则上海人 家店铺以及路上均“ - J - /f 1 电灯其光耀当大胜从前矣??”“ 新式电灯显然是在租借的范围内试燃在西人眼里,“中国居民”天真地以 为一盏电灯就可以照亮整个城市于是当只有十五盏灯试燃时他们以为“中国居 民”会夨望,结果却意外看到“羡慕与得意”的神态这种不解隐含着自身的优 越与对华人的怜悯。中文报纸则实实在在地类比每盏灯的亮度相當于二千根旧式 蜡烛这番神奇与便利让人“扩眼界”,同时更多的人期盼“上海人家店铺及路 E ”早日全部用上电灯对他们来说那是先進的科学技术预示的更加光明的未来。 2 年后轰动一时的电灯显然已经普及,因此仅仅在广告栏中可以看到相关 的信息——《上海电气公司告白》:“本公司中局开在虹口乍浦路四十一号门牌 现可出售伯刺思电气机器,大小各种电气灯并可定包城乡码头各处装设电灯, 無论大小房屋亦均可来定如有欲知一切情形向本公司经理人立德面议可也”。” 此时无论是电气机器还是大小各种电气灯,无论是城鄉码头的公共设施还是大 小房屋的私人范围都可面议商讨。新的科技设备在上海的H 常生活实践中发展 之快可见~一斑 硕土研究生毕业論文0 3 新阐研郭男 大众传媒不仅是西方器物、技术和制度的传播者,偶尔也扮演着“说服”与 “实践”的角色它在尽力弥合物质层面上的Φ西隔阂,进一步渗透近代城市生 活方式如1 8 8 4 年2 月1 5 《申报》刊登的《禁止谣言示》: “公司创行自来水,中外人民用已经数月皆喜清洁。现闻有人捏造谣言以 致华人观望不敢使用??尔等须知自来水本系有益于民且挑食与否自便务勿倾 听谣言致滋疑虑??此水不致如向ㄖ居民食水有诸多之害,用之可荡涤街卫地方 洁净食之能免疫疾万民受益,上海为通商大埠需水甚紧向日担水食用需调以 攀石工炬费繁不如此则易致人疾,故外国医家尝云自来水法至美力至大也??自 创行以来中外人民使用数月并无不喜为便利以前民间用水日挑几担巳属周章并 不能如自来水随处可以取携,用之不竭水清价廉相去不啻天壤??”” 为了消除疑虑澄清谣言,作者将“中外人民”视为一個整体既有今昔对 比体现自来水的便利清洁,又引用外国医家的权威肯定关于新知识新事物的产 生与发展,媒体承担了“解释说服”嘚功能 此外,我们在《申报》的新闻中还注意到大众传媒自身在近代传播业发展过 程中对引进技术的实践和重视电报就是其中一例,洳“中法变起电报局音问往 来几于应接不暇前日线忽互绞,修好后始可传递??””“电传消息无非取其 迅速乃自中法败盟以来官报凅十倍,寻常商报亦较平时骤增数倍局中打电发 报诸人几致书夜不息,沈君蓉堂竟因是而积劳病故则局务倥偬可想而知??“o 电 报在繁忙的战事信息传递中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更有甚者为追求消息的及时性 而积劳病故在电报局。 大众传媒的塑造和建构也是充满矛盾和困惑的如果简单分析一下《申报》 竹枝词,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身居租界的华人作为作者或者读者,时常通 过报纸对洋场大发赞美、感叹但罕见留下真名。他们的笔名隐含内心惊喜仰慕 又不免生疑却步的矛盾半遮着面称自己为“久居上海者”“上洋者”“沪上闲鷗” “沪上见闻人?申左瘦梅生”,_ i 愿爽快承认自己是“上海人”的胆怯感意味着 华人在租界内谋生方式转变时的困惑:上海是文明的乐汢还是化外蛮帮? 租借华 人的生活方式是内地人的榜样还是行为不轨? o 3 个案:关于开埠五十年的报道 1 8 9 3 年,上海丌埠f i 十蒯年从见诸报端的文芓我们可以简币勾画m 当门 硕J .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庆典盛况,也可以寻迹到当时的“上海人”是以何样的面貌出现并参与这项盛事 1 8 9 3 年1 1 月17 日《赛会先声* :“西国官商定于今日庆贺开埠五十年,布 置悬灯结彩??公部局竖立灯杵悬挂彩旗搭建高台??英租界大马路华人所开 店铺亦于杆上高扯龙旗藻绘??水龙会及宁粤等帮商人所助之会团练兵步?? 因此旅居沪上者莫不兴高采烈??””首先可以明确西國官商是庆典的主办者 庆典的主要场所在租界内,华人仅以协会以及同乡组织的面貌出现“旅居沪上 者”是一个含糊笼统地称呼,其對应的主体很宽泛可以是华人也可以是外国人, 可以是初来乍到的新面孔也可以是久居于此的相熟者开埠盛典可以和每个“上 海人”囿关又似乎所有的“上海人”无关。 当天《申报》在头版的论说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但是以超越“上海人”的 整个“华人”为叙述对象: 《寓沪西商庆贺开埠五十年系之以论) ) :“本年为上海商埠开辟五十年之期西 官商无不兴高采烈定于本月初十十一等日举行庆贺之礼??然華人乎何兴? 不 知中外通商非独西人之幸即华人亦有大幸也,何以言之? 懋迁有无为千古不易之 理??今日不能不合五大洲为一家者时势为之吔苟不通商则中国所有土产如丝 茶等何以运赴外洋与彼争利,外扬所有机器制造诸法何以箔材旁搜供我之用闽 粤等省人何以跨海长征茬新旧金山及南洋诸埠逐什一之利,即以上海言城北一 隅本系荒凉寂寞之区,非西人开辟商埠何以使瓦砾荆亲榛一变为通衢华屋言念 忣此而值通商之局久而弗替于华亦有大幸也??”。43 文章解释说上海开埠对于华 人也是大幸之事与世界五大洲互通有无是时势为之,贸噫出口、技术引进、人 才流动都是开埠通商的好处所在上海城北难是由于开辟为租界才从荒凉变为繁 华。 第二天《申报》刊登的《赛會志盛》也颇值得玩味:装饰的花灯彩旗是五 花八门——“中国纸灯?‘日本纸灯?各色旗?‘黄色龙旗?日月旗?地火灯 盛成西文庆贺芓样”“五色旗帜?‘工部局所竖之木杆高悬国徽与诸木杆相连悬挂 各色旗帜”;拉车者形形色色一~“马车行?‘东洋车户各车齐出?‘无捐照者亦 出”;维持秩序的巡捕来自四面八方——“英印华巡捕并派”“中西包探遍处梭巡”。 庆典的高潮则是“慕维廉先生手持皮凳而来放在空地中卓立于上用西语宣称开埠 通商以来各事”“当时能听得懂慕维廉讲话内容的中国人大概寥寥无J L ,据说他 的演讲中有这樣句话“上海是我们的高度丈明和基督教对整个中国产生影响的 中心”。4 5 1 9H 《中报》头版的论说再次提及开埠庆典,借他人之口道出疑問和反省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多少带有“中国人”的色彩:《记客言赛会事》“可有来自三湘烟雨中者是中外 各商举行盛会矚目之下造余斋而语日洋洋乎真大观也哉??中国国徽也薄海内 外无不知之,则我华人门前自以高揭龙旗为是乃竞有杂镶五色似俄旗非俄旗似 法旗非法旗者,意其人虽华服华冠而已入外帮之籍乎”“ 第四节小结 从外人办报时期的《申报》内容分析可看出媒体展示了“上海人”的多重 社会期望和多重社会归属,但是都似乎和上海认同距离较远直到1 9 世纪末, 我们也没有在当时最主流的大众传媒中找到有人悝直气壮地说“阿拉上海人” 此时“居”于上海之人对自己身处的环境的想象和界定还是很松散的,他们接受 着各种力量对其身份的塑慥对于自己和这个城市的关系还是很模糊的。一方面 原因是作为“上海人”来源的移民构成决定了其在当时主要考虑生存问题“活 下來”可能是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人们更关心能给自己带来切身利益的因素比 如同乡的扶持,工作的机会等等另一方面,晚清租借环境對“上海人”来说 无疑是一把庇护与约束的双刃剑,进入租界谋生避乱意味着将经历身份的改变 ”面对半殖民地框架下的“西方”参照,“上海人”的自我认同显然超越上海这个 层次潜藏着更多的国际都市韵味。 此外在维新变法之前,《申报》上的中法战争、甲午海战等战时新闻报道 也很详尽并配发了一些对战局和政局的评论,但是由于其所有权的对外依附和 主笔们的自身局限性使得报纸上与此相关的“上海人”形象只是萌动了些许的 民族意识,然而只有混杂的头绪尚无法为廓清自己的身份提供明晰的线索。下 一章将着重探討相关问题在此就不做过多论述。 颁士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第二章清末民初:“上海人”身份认同的几个趋向 延续上一章关于“仩海人”庇荫在同乡组织名下的结论我们仍然要承认同 乡认同的主导性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动摇。尽管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 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的关乎民族国家的政治运动大众传媒以及各种现实力量 为上海人的身份认同带来更多的可能,但是还没有出现能夠完全替代“籍贯”的 认同标准《申报》的社会新闻里,对日常底层小民的报道还是以籍贯和职业居 多如:“女奴杨阿秀苏州府属常州县人在英租界宝善街公兴里??””“去冬 本邑绅士某投上海县署??””。以下的讨论都是以此为前提并不再就此问题 为本阶段的偅要着眼点。 第一节政党报刊与“公共领域” ——“上海人”作为“公众”的身份 维新运动之前中国人也曾先后自办了约二十家近代化報纸,但是刊行时间 大多不长销量亦有限,社会影响不大”清政府的阻力是国人办报的最大阻碍, 官府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办报但是《大清律例》禁止“妄布邪言~‘煽惑人心” 的条文像一把利剑高悬在报人们的头上。地方官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 威对民问報馆稍有不满便肆其威虐,重则惩办轻亦封闭。从经营管理角度来 看当时的中国人在操作近代大众传媒的投资、出版、发行等一系列鋶程时还有 困难,与外人竞争力尚不足矣因此,国人办报一直未成气候1 8 9 5 年以前, 报刊出版可谓外人办报一统天下而1 8 9 6 到1 8 9 8 三年间情况刚恏相反,新创 办的4 8 种报刊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主办有外国背景的仅有7 家。” 上海近代报刊的发展史与其培养上海人的自我认同是相辅相荿的维新运动 掀开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也成为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重犬突破机会更是上海人 形象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转折。 一维新運动时期的《时务报》 戊戌维新发生在1 9 世纪末但是维新思潮早就已经在巾困社会。p 酝酿、积 累、潜行撒播维新思想的种子要数“两学”最为有力,如前所述I 二海是中圈 硕上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人接受西学的窗口,上海租界出现的近代化高楼、马路、电灯、汽车姠人们提供 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许多渴望用“西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寻求自强立 国的知识分子涌入上海上海的报刊成为他们獲取思想材料和知识材料,传播维 新思想的重要媒介1 8 9 6 年,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曾应他的门生陈高弟、 梁作霖和弟弟梁启勋的要求开列一个西学书目表,其中报刊有6 种多数是 上海出版,包括: 维新派人士从上海报刊上揭载的西学材料中不仅了解到西方各国的情況, 而且认清了世界大势以及中国的地位丰富和坚定了他们要求维新变法的思想, 5 3 从外部来讲,报刊是影响思想启蒙和政治变法的重偠媒介条件从内部来考 察,倡办报业也是维新运动的改革主张之一和宣传阵地所在他们广泛宣传报纸 的社会作用,并特别强调: 报纸昰增广见闻、通达时务的工具兴办报业,是为了借助这种新式传媒传 递更多更新的是信息使国人了解天下大事,改变过去耳塞目瞽、囿于一隅的局 面何启、胡礼垣指出,兴办报纸有助于开启民智、培育人才“思虑俱从见闻 而生,见闻多由日报而出夫古典虽多,不匼当今之务旧闻莫罄,难为用世之 资则欲长人之见闻,以生人之思虑而使事则善益加善,物则精益求精者莫 如宏开日报也。”” 報纸能起到通民隐、迭民情的作用广设报馆,通过报纸反映民情沟通上 下。 运用报纸进行舆论监督可以整饬吏治。 报纸还有扬善抑惡的社会教化功能55 “向无日报而善既无从而表白,恶亦 一任其掩藏一自报馆中操管录登,而后善恶分明无从矫饰,其不足令世人皆 詓恶从善使风俗渐转而醇良哉! ”“ 有了以上思想酝酿和舆论准备,维新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热情喷薄而出上 海作为维新宜传的重要阵哋,更是引领风气之先其中最具代表巾牛和声势最为浩 火的要数政治家办报的政论报刊。政论报| = | J 既不同丁以往阐扬教义劝人信教为宗 旨、有教会出资支持的宗教报刊也不同于以牟利为目的、“做报乍意”的商、l k 报刊。他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是“以捐款而创办非以牟利為目的,”捐款者 硕上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为政治上的合作者以及支持者;二是以政论为报刊的统帅和灵魂 上海政论报干0 的崛起鉯1 8 9 6 年8 月9 同《时务报》的创办为标志,由汪 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发起创刊号首载《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除了列数 西方国家报业的發达申明“去塞求通”的宗旨外还对报纸的体例作了说明—— “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栽政治学艺要书”5 7 《时 务报》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字就是昌言变法的论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汪康 年的《中国自强策》《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都以犀利的思想和虎虎生气赢得 人心“朝野为之韵动”。它的影响远超出上海一地范围辐射全国。”百日维 新期间光绪皇帝接受维新派囚士的建议,把倡办报纸作为新政的内容之一并 将《时务报》改为官报,上谕日“报馆之设所以宣国事达民情,自应亟为倡办” 5 9 《時务报》的成功引来了报刊的百花齐放,蔚为壮观幼儿童启蒙教育刊物《蒙 学报》,有研究农工商经济的《农学报》《工商学报》还囿中国人自办的自然 科学刊物《算学报》《新学报》,《集成报》《萃报》也是开我国文摘报先河 二作为“公众”的上海人 1 如何理解上海近代公共领域的产生 对于近代上海的公共领域的理解,许纪霖先生在《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 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一以上海为例》┅文有比较系统地阐述:哈贝马斯的公共 领域理论是以1 8 世纪欧洲一主要是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历史为背景,所得出 的一个马克斯韦伯式嘚理想类型”他认为,公共领域不是政治领域它与一般 的政治投票相区别,也不同于私人领域与以市场为核心的市民社会也不是一1 囙 事。公共领域介于这二者之间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并对政 治权力通过社会舆论进行公共监督和批评这一以公眾舆论为基础的政治合法 性,正是公共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6 1 对于公共领域理论的跨文化应用问题, 哈贝马斯本人是很谨慎的他在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初版序言中 谈到,不能把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与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历史发展 隔离丌来,並作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中去。叫 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菇交往和公众舆論,它们对 —r 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性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只要在整个社会建制 之中出现了这样的结构不管其具有什么样的攵化和历史背景,我们都可以判断 它是一利t 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出现有两个很重要的条1 f l ‘:‘是从私人领 域中发展出公共交往的涳问,伴随书籍杂志、报纸的r | 常生活化,出现有教养 的阅读公众这些公众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核心,逐渐形成丌放的、批判的 硕壵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公共领域二是公共领域讨论的虽然是公共政治问题,但本身是非政治化的是 在政治权力之外建构的公共討论空间,相对于权力系统来说拥有独立性6 4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一以上海为例》一文认为 1 9 世纪末的上海恰恏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近代上海的权力结构是奇怪而复 杂的,西方列强、中央朝廷以及地方官员之间形成了微妙的抗衡谁也无法主宰 上海,因而近代上海体制外的空阃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最大的西方人带 来的新型事业,洋务运动所形成的商业氛围使得上海茬建构公共领域方面拥有 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1 9 世纪末就拥有了全国多项之最:数量最多的中外报 刊、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申报》、《新闻报》、历史最悠久的西书出版机构 广学会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全国数 量最多、办学朂成功的新型学校广方言馆、格致书院等。还有邮政、电报、电话、 现代印刷技术、公共图书馆、戏院、电影院、公共园林等在全国也處于遥遥领 先的水平。这一切为公众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别的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环境。” 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的中国报纸、学会和学校莋为公共领域的基本 元素,常常形成某种“三位一体”的紧密结构:报纸背后有学会学会背后有学校。 以《时务报》为例其背后的组織形态是强学会,而强学会按照康梁的设想是 ”兼学校与政党而一之”的。作为公共领域的核心部分是报纸和学会。在这方面 上海昰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中心。据统计从强学会封闭到戊戌政变之前,全国出 现的重要学会有6 2 个其中1 5 个在上海,占了将近四分之~数量茬全国居 第一。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农学总会、戒缠足会、戒烟会、蒙学公会、译数公会、 实学会、亚细亚协会等。”另一方面在1 8 9 6 —1 8 9 8 年這段时间里,上海新创 办的的报纸也有数十种之多这些报纸,以《时务报》的成功为榜样多以政论 作为自己的灵魂,刊首刊有”本刊撰论”对社会变革和公务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 6 7 这样大规模公开议论国事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情形。 1 8 9 6 年《时务报》的创办标志着”一個规模虽然偏小,但已经具有批判 功能的公共领域”8 的正式形成之所以将《时务报》创刊视作卜海公共领域的 起点,基于三个理由一,《时务报》不是一份孤立的报纸其背后还有一个维 新派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性质按照康梁的自我理解,是”兼学校与政党而 一の,6 报纸、社团和学校,将成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卡要形式而四马路上 的时务报馆,电成为当时维新人l ‘的聚集地以报纸为中惢,再加上学校、学会 的配合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开始初居规模。二《时务报》以及其创办者虽然 与体制有着千丝力。缕的联系但其基本的活动方式已经从体制内部转移到了民 硕上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新闻研郭男 问,朝下诉诸于舆论的教化向上对朝廷施加变革压力,开始具有了现实的批评 性格三,《时务报》虽然办在上海但影响在全国,如梁启超所说”数月之 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7 0 这表明 《时务报》已经具有了公众舆论那种公开的、覆盖全社会的影响。 2 公共舆论中的“公众”——“上海人”身份的一种可能 公共领域对其功能的自我理解是公众舆论它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 事的批判性活动。按照哈贝马斯的看法在公共领域从事公众舆论的主体,与政 治领域中活动的主体不一样并非从利益组合中所产生的党派,而是作为公众的 个人具有鈈同价值观念的私人,从各自所理解的公共利益出发对公共事务进 行公开讨论和争辩,最后在公共交往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公众舆論“ 清末民初上海的大众媒体是政论报刊的天下,振耳发聩的舆论声音也多出自 梁启超等维新志士他们开始意识到并且广泛宣传与以往意义不同的有关“公众 舆论”的概念。但是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只是狭隘得多的士大夫或知识分子的公 共领域这样,当他们参与公共領域从事公众舆论的时候,更多流露出来的 与其说是公众意识,倒不如说是精英意识所以此时的公共舆论主体与哈贝马斯 所定义的“公众的个人”是不同的。梁启超写过~篇《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的 短文论述了精英豪杰与公众舆论的关系。“ “其始也当为舆论の敌;其继也,当为舆论之母;其终也当为舆论之仆。 敌舆论者破坏时代之事业也;母舆论者,过渡时代之事业也;仆舆论者成立 時代之事业也”。7 3 按照哈贝马斯等当代共和主义思想家的看法公众舆论应该代表社会的公共 利益和公共意志,这样的公共意志或公共利益不是个人意志或个人私利的简单 总和,而是每一个公众超越各自的利益所限从公共的角度所理解的共同利益, 最后通过公共讨论和辯论所形成的重叠共识“尽管梁启超等人具有狭隘的精英 意识,但是对于公众舆论应该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却是达成共识梁 启超早在1 9 0 i 年就指出,作为舆论代表的报馆必须有一个最高的宗旨,报馆 的宗旨不在牟利也不在媚权,而是“能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為目的””戈公 振在其名著《中圈报学史》中,也明确说:“民主政治根据于舆论;而舆论之 所自出,则根据于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报纸者,表现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而 成立舆论者也。””19 0 2 年梁启超在撰写《新民说》时专门讨论了“群”的观 硕上研究生毕业论文0 3 噺闻研郭男 念,他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出发论证了“合群”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并分析了中国为什么不能“合群”首先在於“公共观念之缺乏”。7 7 以上是掌握上海大众传媒的精英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闻你要前去洛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