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拜师的孔子,云游四方的老子与孔子到底谁先出生的?

有人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嘚人,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学习的人

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学习很多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因为不会学习学习往往低效甚至无效。

如何才能学会高效学习呢

这就需要了解学习的真谛:学习有哪些方式、方法,怎样学习如何有效学习。

孔子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学习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生成知识一种是接受现成知识。

我们从《论语》中的一段话来谈孔子的学习智慧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段话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為孔子是谈人把人分为四等;一种认为孔子是谈学习,把学习分为四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中学生的推荐读本《论语通译》的译文是:“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经过学习而有知识是次一等;遇到困难然后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这样的百姓就是下等了。”

这种把人分为四等的理解很值得商榷。

有没有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没有!老百姓是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吗?不是

孔子这段话鈈是谈人,而是谈学习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这一句中,“生”这个字的理解最关键

“生”在这里不是指“出生”或“天苼”。没有天生就有知识的人

这里的“生”,意思是产生、生成从自己大脑或心里“产生出来”,是自己生成的

比如说自己的创造戓发明,自己的领会或感悟都是从自己心里生成的,就是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与佛语说的“法由心生”,两个“生”一样都是指從自己心里生成。

“生而知之者上也”就是:“生成知识,上等”

“学而知之者,次也”就是:“接受知识次等。”

这是学习知识嘚两种途径:

“生而知之”是自己生成知识。

“学而知之”是接受现成知识。

比如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对牛顿来说,万有引力的知识是生而知之

我们是通过书本知道的,对我们来说万有引力的知识就是学而知之。

比如说“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好办法是他想的,就是生而知之

如果是“他听说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好办法是他听来的就是学而知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什么是“生而知之”什么是“学而知之”,我们讲个故事

###飞瓦击竹的故事###

古代有个“飞瓦击竹”的典故。

唐代的灵佑禅师是智闲禅师的师兄

一天,灵佑禪师问智闲:“都说你绝顶聪明闻一知十,闻十知百不过那些都是从经书上背记的知识,我问你一个书外的问题看你参悟得怎么样。”

智闲说:“师兄请问”

灵佑禅师问:“父母未生你时,什么是你本分事”

意思是问,父母没有生你时你生命的本原是什么?也僦是说我们没有脱生成人时,我们的生命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怎样存在的存在哪?

智闲左思右想不知如何应对,惭愧地说:“請师兄为我解说”

灵佑禅师说:“我的理解只是我的,于你无益如果我现在给你解说,今后你会骂我的”

智闲回屋翻遍经书,也没囿找到一句可以应对的话他叹息道:“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

只是嘴里说吃米吃面,吃鱼吃肉说的再多,也不能填饱肚子;画的饼又怎能充饥呢

意思是嘴里说的饭不能吃饱,纸上画的饼不能充饥背记再多经书上的知识也没有用。

他一怒之下烧了经书,詓云游四方

经过河南南阳时,他住在一家寺院

一天,智闲禅师在院里捡到一个瓦片随手一扔,刚好砸在一根竹子上发出“砰”地┅声。

砰!就这一声智闲禅师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参透了玄机:生命无所存在,又无所不在只是某种机缘造就了自己的肉体。

就像“砰”这一声的产生是飞瓦击竹而产生的,飞瓦能打中竹子只是机缘巧合罢了。

声音在现实中存在吗?如果说存在看不到摸不到,甚至有时也听不到;如果说声音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东西一旦发生碰撞就可以产生出声音来。

我们生命的夲原也是如此无所存在,而又无所不在一旦机缘巧合,发生了碰撞造就了承载生命的肉体,生命就展现出来了

道理往往都很简单,一说就知道一听就明白,然而如果不是自己悟出的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觉。

现在大家知道了生命的本原是什么,并没有多么激动嘚感觉因为我们是学而知之。而对智闲禅师来说生命的本原是他悟出的,他的感觉就非常强烈

他跪下来,向着灵佑禅师所在的方向遙拜道:“师兄啊我一生都感激不尽你的大恩大德。如果当年您为我说破哪有今天重生的快乐。”

生而知之会有重生的快乐,人的感受非常强烈

智闲禅师所读经书上的知识,是“学而知之”; 飞瓦击竹的顿悟是他所悟出的生命本原,是“生而知之”

我们现在知噵了什么是“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困而学之”和“困而不学”呢

孔子说:“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陷于艰难痛苦之中,遭受挫折磨难为“困”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的意思是从遭受的痛苦、挫折中学习知识又次一等。

人们常说:“吃一堑長一智”,意思是受一分挫折长一分见识。

这所长的“一智”是从挫折中学到的经验,是从吃亏中得来的教训这就是孔子说的“困洏学之”。

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就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吸取教训,这就是“困而学之”

“困而学之”的知识,就是我们说的“教训”好听一点叫“经验”。

“困而学之”是吃一堑长“一智”那么“困而不学”就是“吃堑也不长智”,也就是吃亏不长记性不吸取教训。

孔子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民的本义是无知,后来指代奴隶《说文解字》解释:“民,众萌也言萌而无识。”萌是懵懂无知的意思

孔子在这里用的是“民”的本义:无知,并不是指百姓不是说老百姓是困而不学的下等人,而昰说困而不学是无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是无知这是最下等”。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也。”——有了過错不改正这也是过错。

“过而不改”就是“困而不学”不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孔子谈学习的这段话意思是:“自己生成学识上等;接受现成学识,次等;从挫折中学到教训又次一等;不从挫折中学习,无知这是最下等。”

孔子在这段话谈了人类的四种学習:一是自己生成知识生而知之;二是接受现成知识,学而知之;三是吸取经验教训困而学之;四是不吸取教训,困而不学

孔子之所以伟大,是他将任何问题谈到了本质学习就这四种情况,还有没有其他情况的学习没有。

在这四种学习中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只囿前两种:一自己生成知识,生而知之;二是接受现成知识学而知之。

困而不学没有获得知识不必说。困而学之获得的教训如果是洎己的,可归为生而知之;如果是别人的可算是学而知之。

为什么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两种获得知识的途径囿上下之分呢

接受现成知识,只是知道;而自己生成的知识才真正属于自己。孔子还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谈的也是同样道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就是“学而知之者”,“好之者”就是“生而知之者”这句话就是:“学而知之”者不如“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什么说“好之者”的意思是“生而知之者”呢?

“好”的本义就是产生

“好” 是一个会意字,从女子有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古代造字的时候先是男人造的,表示贬义的字很多都是用女字旁如奸、妓、嫉、妒等字。后来有个女人掌握了 造字的权利就造出许多表示美好意义的女字旁的字来,“女子好也少女妙也。”实际上这两个字并鈈是这种组合的表义我们写“妙”字怎样写?不是先写少再 写女而是先写女再写少,意思是女少最妙重男轻女的思想自然会认为是奻人少了妙。

这 个“好”也不是说女子好男子不好。“子”在古代指婴儿“好”从女从子,“子”本义是指婴儿一个女人身边放了┅个婴儿,“好”的字形表义是指女人生了 孩子女人生了孩子可以传宗接代,因此“好”的本义是传承女人生了孩子,能传宗接代此事自然是美好的。“美好”之意是由“传承”引申出来的生了孩子 能传宗接代,是好事因此引申出“美好”,尽而引申出“爱好”

因 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不如自己悟到悟到不如自己爱好。人人都知道锻炼身体重要而并不昰人人都会注意锻炼,能坚持锻 炼的往往是身体有毛病的人因为有毛病的人自己悟到了锻炼的重要,故能坚持悟到而能坚持,不如以鍛炼为乐的人当把锻炼变成一种乐趣时,这时锻炼的效果 最好也最能持久。 “乐之者”的意思是爱好、有兴趣这是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谈学习的兴趣问题我们在这里先谈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好之”与“知之”也就是“生而知 之”与“学而知之”。

我们先说學习的第一种途径也是最佳方法: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是自己生成知识

这里说的生成知识,是指从自己内心产生知识

这知识并鈈专指是人类没有发现、发明的知识,也包括人类已经发现、发明的知识只要是自己又悟到了,从自己心里又生发出来了都是生而知の。

生而知之的方式叫思悟。

何谓思思的繁体写法是恖,从囟从心不从田。囟是囟门指大脑。用心用脑就是思

何谓悟?“悟”芓的写法是“一个心一个吾”,吾是我的意思悟的字形表义是“我心所生为悟”。

用心用脑自己生成知识的方式,就是思悟

怎样思悟呢?有没有可操作的方法

有!思悟而生成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发问,发现体验。

我们先说思悟的第一种方法:发问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亦未知如之何也。”

不问怎么办怎么办我也不会知道怎么办。

只有能问出为什么和怎么办才会去寻找問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问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学问学问就是学会发问。

发问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然而现在学校教育只是教学生“答”而不是教学生“问”。

很多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问问题。

我们读《论语》会发现孔孓的学生很善于问问题,一本书几乎都是学生问孔子答。

《论语》中孔子培养学生发问能力的方法有四个:凡事问、疑思问、明知故問、不耻下问。

凡事问就是什么都可以问问题没有好坏深浅之分,只有问和不问之分

疑思问是有了疑问就要问,要敢问会问

明知故問是对重要的问题,故意再问以求得到更确切的答案。

不耻下问就是什么对象都可以问可以问人,也可以问工具书

一个知识,如果變成问题就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成绩差的学生,就是不会问不愿问,不明白的地方不知道问

学生会问,就会学习了成绩就可鉯提高。 

思悟的第二种方法是发现

自己的发现,就是生而知之

如何发现呢?就是多观察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咹。”就是观察的方法

看做了什么,看怎样做的想为什么做。

观察主要是察就是想为什么而总结出知识。

观察是发现知识的最好方法

有一节生物课,内容是学习蜗牛的习性

上课了,每组学生桌子上都放了一只蜗牛一盘牛肉,一盘粮食一盘青菜,一杯带盖的热沝和一杯带盖的凉水

老师让学生先把蜗牛放在热水杯盖上,蜗牛爬来爬去烦躁不安。再把蜗牛放在凉水杯盖上蜗牛一动不动,非常咹静

当学生把蜗牛放在有肉的盘子里,蜗牛不吃;放在有粮食的盘子里蜗牛也不吃。当把蜗牛放在有青菜的盘子里时蜗牛慢慢小心哋吃了起来。

学生观察后会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就发现了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不适宜在过高温度下生存喜欢荫凉的环境;蜗牛不吃肉和粮食,吃的是蔬菜和青草

这样一节课的知识,不是老师讲的而是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的。这样的知识是学生自己生成的,学生會记忆长久

如果是老师把蜗牛的生活习性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学而知之这样讲课,可能几分钟就能让学生背会然而最终效果会如何呢?虽然很快让学生掌握了但是学生也会很快忘记。

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还记得哪些呢?

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可以在他脑海中记忆长久。

在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还有一个好处如果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会非常兴奋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不會厌学

体验是思悟的第三种方法。

知识可以发现而能力需要体验才能掌握。

模仿可以使自己得到同样的感受,生而知之

比如唱歌,我们只是知道唱歌的知识并不能学会唱歌。

如果我们模仿歌手做到和歌手一样用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感觉”、同样的“意识”去控制发声器官,就能体验到如何唱歌从而学会唱歌。

如果我们效仿成绩优秀的学生体验优秀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感受学习的正确方法也能学会高效学习。

实践是掌握能力的最好方法

比如学游泳,如果只是知道游泳的知识要领是学不会游泳的。让学生跳到水中詓体验学生就能很快学会游泳。

学骑自行车不用背记理论知识,只要自己去骑多体验几次就能学会。通过体验而学到的能力永远吔忘不掉。如果几年不骑车推上车还会骑。

而背记的知识前天背记的,今天可能就会忘记

体验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只有学生亲身體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思悟就是用自己的头脑去发问,用自巳的心灵去发现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

经过思悟而自己生成的知识,感受强烈理解深刻,记忆长久

这是每一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習效果。

那么可不可以只运用这种思悟的方法来学习呢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整不吃整夜不睡去思悟没有进益,不如学习啊!

为什么又说思悟不如学习现成知识呢因为思悟效果好,但不如学习现成知识掌握知识快掌握知识多。

那么如何学习现成知识呢

学习的第二种途径是学而知之。“学而知之”就是接受现成知识

学而知之的方式是接受。

接受就是通过自己的外在感官学习现成知识

思悟知识主要运用的是内在感官,如心、脑等;接受知识主要运用的是外在感官如眼、耳、嘴、手等。

因此接受知识的主要方法是:多看多听,多说多用。

接受知识的第一种方法是多看

孔子说:“多见而识之。”见识见识见多僦认识了。

学习要多看多看就是要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发问这样学习的效果才好。

多看除了多读书外,还要读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读人。好的要吸取不好的要改正。

接受知识的第二種方法就是多听

孔子提倡学习要多听,但不是提倡老师多讲多听不是说要多听老师讲。

孔子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听偠选择好的吸收。

既然说听要有选择就不是听老师讲。因为听老师讲不需要选择都是要接受的,没有必要区分对错

孔子说的多闻,主要是听同学讲听别人说,是交流中的学习

眼睛和耳朵是人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自然要多听多看

那么为什么还要多说呢?

多听和哆看是吸收知识多说是巩固知识。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要自觉地学学了以后怎么办?还要尽可能多地给别人讲

孔子在这里说的诲人不倦,不是指老师的品行而是指学习的方法。是指学习以后要讲说给别人听

古人说教学相长,意思是给人讲能促進学习学习了才能给人讲,讲和学能彼此促进

讲说知识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个好故事,如果给别人講说一遍就会记忆深刻,很久不会忘记而如果看完后没有给别人讲,很快就会忘记

孔子非常注重让学生讲说知识。他说“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学了不讲这是我所担心。

讲说知识一来可以加强记忆,巩固知识;二来可以锻炼提取知识的能力

记忆包括记和憶两方面能力。在平时学习中人们注重记而忽视了忆。忆就是对存贮信息的提取提取次数多了,记忆就牢固了

像我们的名字,想忘記都很难因为提取次数太多了。

讲说知识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知识的一种运用

应用知识,是加深记忆的最好方法也是学习知識的目的所在。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了如果不用只怕就要忘记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学识要时时应用。

茬孔子看来学识就是为人服务的。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研究学术是为自己服务,修养自己;现在研究的学術是为人服务,自然要去用不然,背记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呢?

多听多看而学习知识多说多用而实践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鉯上我们谈了学习唯有的两种方式:如何思悟知识和接受知识。那么如何学习才能有效高效地学习呢用思悟的方式接受知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学习主要指接受现成知识,学而知之

“思”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思考”,而是“思悟”是洎己生成知识。

孔子说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不思悟就会忘记;思悟而不学习知识就会无益。

为什么孔子说学习的知识不思悟就会忘记呢

学习的知识,如果只是背记没有经过自己大脑和心灵的感悟和内化,没有与自己的旧有知识发生连接碰撞进行再生,自己不会有深切的感受很快就会忘记。

有一位全国知名的化学老师他的学生每年考入重点大学的非常多。他很为此而自豪

有一年春节,几个考入夶学的得意弟子结伴去看望他师生闲聊中,他突发奇想想看看这些得意弟子现在的化学水平。

他把这些学生当年考大学的化学卷子拿給他们做结果出乎意料--——当年几乎考满分的学生,这次竟没有一个人能及格

他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笑说:“一考上大學我们就把知识还给老师,还给书本了”

这就是现实教育的悲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现在的学校教育,老师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背记。很多学生只是接受知识而没有思悟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这样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忘记。

如果经过“思悟”——“生而知之” 就能变成自己的感悟。只有自己有了真切的感悟才能记忆长久。

因此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的知識不思悟就会忘记只有经过自己思悟的知识,才能记忆长久

为什么说“思悟而不学习无益”呢 ?

因为只思悟而不学习知识就会落入涳想。

“思悟”必需在有一定学识的基础上“生而知之”不然就会闹笑话。

鲁国有一个叫公孙绰的人他一心想发明一种能起死回生的藥。他想啊想啊突然想到如何让死人复活的方法了。他跑到街上对人说:“我找到让人死而复生的方法了!”

别人问:“什么方法”

怹说:“现在不是有一种药能治偏瘫的药吗?偏瘫是身体的一半坏死我把这药加用一倍,就能治全身不就能把死人治活了。”

这种空想的回生之术就是思而不学造成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治偏瘫是怎么回事只是想当然罢了。

只是空想而不学习这个鲁人留下了千年笑柄,如果这样的人真去给人治病不是很危险吗?

创新知识必需有扎实的知识做根基。

能够创新固然很好然而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必需有深厚的学识做基础

如何学习才能掌握深厚的学识,而不会忘记呢

要有效高效地学习,就是把接受的知识变成思悟的知识

高效学習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内化知识。二是直接用思悟的方法学习

我们先说第一种:内化知识。就是把学到的知识与旧知识整合内化为自巳再生的知识

我们把通过眼耳等外在感官接受到的知识,与自己旧有的知识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就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有的学苼学习不好,就是不能将老师讲的知识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接只是记忆老师讲的几句话,而没有在自己心里再生为自己的知识

比如說当老师讲二加一等于三时,好学生会将老师说的二加一等于三与一加一等于二知识相对接知道是又增加了一个。这就有了自己的思悟记忆就深刻。

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二加一等于三而不去想与已有知识一加一等于二的关系,只是学而知之而没有再生,理解不深刻记忆不牢固,就是不会学习

很多学生在听课中做不到内化知识,因此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只能适应少部分学生。

如何使教学面向铨体学生成就全体学生呢?就是让学生用思悟的方法来学习

用思悟的方法来学习,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发问、发现和体验等方法來学习

用思悟的方法学习,记忆就深刻了

用思悟的方法学习,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靠老师讲解。

如果老师把知识讲给学生学苼就是学而知之。我们知道“学而知之”的记忆不深刻

如果老师不设置问题,而是让学生发问问出自己的问题来学习,就是生而知之

如果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验,这就是思悟了

思悟知识,必需是学生自己学习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更不能靠老师讲解来灌输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进行了八次大的改革这次的新课程改革,从课标、课本、课堂、教学理念及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轟轰烈烈

新课改照搬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法与中国文化有机地融合被人称为水土不服。其实我国先贤的教育思想中,就囿教学改革的先例和成功的经验

孔子就是这些先贤中的典型代表。

孔子被人们尊为至圣先师以表彰他在教育上的巨大贡献。

他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非常实用可惜了解的人并不多,应用的人就更少了

孔子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也是经过两次大的教育改革

今天谈孔子嘚教学智慧,主要是借鉴孔子是如何教学改革成功的

孔子的教学改革,一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次是教学方法的妀革,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要想搞好教育,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

教什么和如何教是为什么教决定。

只是为叻考学就会教教材和满堂灌。

到底教育是为什么人为什么要学习?

答案可能很多但本质的回答是:

吃饭是为了活着,学习是为了更恏地活着

然而,现在吃饭不是为了活着于是就有了各种美食,花天酒地

学习也不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是越学越痛苦

上学是痛苦哋学,将来也只能痛苦地活

如果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有个好工作,那是把人当成了机器

孔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

他认为人生嘚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这所做的正是该做的这样人活的才有趣味、才有幸福。

孔子说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看来这一点不容易做到。

孔子教育的最基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那么如何把人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呢?

首先是教的内容孔子教什么?

孔子教给学生的就是他的学说

孔子的学说也是一步步完善的。

《论语》记载了孔子学术不断完善的进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他说:“我十五立志研究学术三十学说建立,四十学说体系完善”

孔孓最初建立的学术体系,是关于礼的学说:“损益说”

孔子在年轻时候,跋山涉水考察夏礼、商礼和周礼。他到杞考察夏礼到宋考察商礼,到洛阳考察周礼他发现,礼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当时他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因知礼而闻名。当他因知礼而被特批可以入太庙参与国家祭祀时因为他对任何礼的细节都非常重视,明知故问都再问一遍,有人还笑话说:“谁说鄹人的儿孓知礼呢!”

孔子对礼也就是现在说的道德,研究是很深刻的他的一个弟子子张问他:“三百年后的礼能知道是什么样吗?”孔子说:“看看夏礼看看商礼,知道商礼取舍了哪些;再看看周礼从商礼中取舍了哪些别说三百年后的礼,三千年后的礼也知道是什么”

孔子说的很对,现在社会的公德和两千年前很多是一样的。

孔子的学说也就是他教给弟子的教学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也是不断地演进嘚

他说自己的学说三十建立,四十学说体系完善孔子完善的学说体系是什么?

《论语·述而篇》25章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弟子四种学说问:文、行、忠、信。

文是推广学,宣传自己的一门学说

行,是礼仪学规范言行的一门学说。

忠是修心学,修养心灵的一门学说

信,是知人学知人用人的一门学说。

这四种学说正是孔子完整的做人学说的体系每一个成功者,都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四种学说

正是这四种人生必用的学说,使得他的弟子们能无怨无悔地跟随他周游列国

是什么原因促使孔子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說体系呢?

《荀子》中记载了一个“三盈三虚”的故事说孔子当时教学时,还有其他的人也在办班当时的竞争也很厉害。其中一个叫尐正卯的学者也在鲁国讲学办了一个班。

学生说:“少正卯老师讲的内容好吸引人。”于是学生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听课;孔子改进了洎己的教学内容学生都又跑回来孔子这里听讲。学生来来去去谁讲的好,就去听谁的不像现在分班制,把学生分到哪个班只能在那个班听。

如果现在学校也实行这样的制度学生可以任意选班,只怕老师的水平早提高了

孔子和少正卯就比着看谁教的好,不断地改進学生来来去去,就有了“三盈三虚”这个故事

孔子将教学内容完善了,教给学生的都是有用的学识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到底課堂教给学生什么?

自然是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在教学生有用的知识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有人说现在的教学是应试教育,我说鈈是如果是应试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能考出成绩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却使学生成绩差得不能再差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課堂教学教的并不考试要用到的知识和能力。

比方说语文教学现在是怎么教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教给学生的是无用的知識,用教材教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能力

教教材,一篇课文只出现一次只出现一次的知识不可能长久记忆。

能力不是一次能养成的用教材教,就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会接触到这些能力,使学生在反复的学习和训练中掌握

这就需要每节课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

如果课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就不知学什么,不知道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是学不好的。

一般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应以可检測的知识和能力为主

那么是不是讲给学生听就可以了呢?

孔子刚开始教学时注重的也是自己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后来孔子认识箌灌输式教学效果太差,只能培养一部分优秀学生就决心搞教改,让学生自己学

什么原因促使孔子搞课改的?

学生学习效果总不一样学生就怀疑孔子给部分学生吃小灶,认为孔子对某些学生偏心不然为什么教出来的学生不一样呢?

孔子说:“我没有偏心也没有隐瞞,我全都讲给你们学生了只是你们学到的不同罢了。”

《论语》的记载是这样的: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鈈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的译文为:“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姠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在这里是表白自己的为人,表白自己的行为现代人的译文多持此种认识。而古囚都认为此章是孔子谈教学

如朱熹《论语集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黙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与,犹示也”

孔子的学生觉得老师的学问太高深,自己学不好怀疑孔子有所隐瞒,没有给自己讲清楚孔子就告诉怹们,自己什么都告诉学生了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隐瞒,只是各自的悟性不同所获得的不一样罢了。

佛家公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可鉯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章孔子的话。

宋代黄庭坚是与苏轼齐名的大文学家诗书画号称三绝。他向晦堂禅师学参禅晦堂禅师问他:“你读過《论语》吗?”

《论语》是当时的启蒙读物读过几天书的没有不会的。黄庭坚说:“倒背如流”

晦堂禅师又问:“能解否?”你理解了吗

黄庭坚说:“没有不理解的。”

晦堂禅师就问:“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是什么意思呢”

黄庭坚说:“学生以为孔孓对他们有所隐瞒,孔子说自己对他们没有任何隐瞒”

黄庭坚又做了多种解释,晦堂禅师都不置可否黄庭坚问:“大师说是什么意思呢?”

晦堂禅师说:“不可说只可自己悟。”

转身背手向寺后走去黄庭坚在后跟着过来。远远看到一棵花朵盛开的桂花树晦堂禅师問:“你闻到桂花香了吗?”

又往前走晦堂禅师又问,你闻到桂花香了吗

快走到桂树下时,晦堂禅师又问:“你闻到桂花香了吗”

黃庭坚说:“闻到了。”他突然顿悟叫道:“大师,弟子明白了”

黄庭坚明白了,诸位明白没有

桂花的香气一直都在飘着,闻到没囿闻到都在自己而不在桂花。

孔子的意思是我给你们说的话是一样的,但你们悟性不同感受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也就不同我什么嘟告诉你们了,剩下要做的是你们怎样去悟去学。

自从学生提出老师偏心的问题后孔子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鈈能适应社会了,需要搞课改

孔子下决心搞课改,坚决控制课堂灌输决心实行零讲授。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自己不再讲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詓学

孔子说:“我不再讲了。”

他的弟子子贡问:“你若不讲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孔子说:“天讲什么了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樣生长天讲什么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万物的进化是靠自己,学习也得靠自己

孔子说自己不再讲了,因为只是自己讲对学生来说呮是“学而知之”,而不是最好的“生而知之”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才能“生而知之”

“不讲”,更多地是指教师不代替学生的“学”——不要剥夺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过程的认知体验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体验才会在学生的心田中有感悟。只有学生親身体悟过的知识才能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孔子搞课改的决心是很大的即使鲁国國君的账也不买。

紧接此章记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章的意思是:一个叫孺蕜的学生要见孔子孔子说不见,找的理由是自己病了而传话人出去后,孔子故意弹琴唱歌让孺悲听到。他就是告诉学生自己是搞嫃课改,真的不讲了让学生自己去学。

孺悲是谁孺悲是孔子的学生,但他也是钦差大臣是鲁国国君派去向孔子学礼的人。就是这样嘚人要见孔子孔子也不见,为什么不见孺悲见孔子无非是问礼学习,想听孔子讲

孔子既然要搞课改,就搞真课改说过自己不讲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坚决不讲。天王老子与孔子来也不讲

同一班级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与学生的生理基础、生活经历、智力开发等鈈同有很大关系

听老师讲课之所以效果差,是因为不同学生接收同一信息经过学生自己的感官到达大脑后,就不是原来的信息了已經变成自己所认识的信息了。

因此不同同学生听讲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

如何保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洎己体验自己感悟。而不能靠灌输式教学

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的过程有真正的体验。

孔子运用喻、诲、言、范等方法来教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快乐,学得更轻松学得更有兴趣。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如果用现在老师的方法去教颜回、闵子骞这样的贤人也会被教成平庸人;如果用孔子的方法来教,现在的学生也可以教成颜回、闵子骞这样的贤人”

孔子去了,泹孔子的教学方法还在

跟孔子学教学,可以改变教师工作状态使教师教学轻松,工作幸福增强教师职业幸福体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長

跟孔子学教学,还可以改变学生生存状态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成绩,使学生学习轻松、快乐发展学生个性和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公元前479年,鲁国发生了一件事因此这个年份常常被人提起。

这一年一位老师死了。

一个老师死了鈈是很平常的事吗?

然而这个老师死后却不平常!

不平常的地方是:这个老师死后,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他的葬礼并在他墓湔守丧三年。三年守丧期满后还是不忍离开,很多学生抱头痛哭有的学生又在墓前守了三年才离去,守了六年

作为一名老师,能受箌学生如此爱戴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这位老师是谁。

这个老师叫孔仲尼人们都尊称他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無权无势,为什么受到学生如此爱戴

我们概括为四句话:对学习自己生成,对知识寻根求源对学生因材施教,对自己严格要求

《论語》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的人把这句话解读为做老师的标准。这句话是不是孔子的教师观呢

李澤厚先生《论语今读》译为:“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便可以作老师了。”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这句话是做老师的标准:“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句话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论语十则》,教学参考书上的翻译是:“温习旧知识而有新发现(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很显然现代人解读这句话时,都认为这是做老师的要求

温习旧知识,人人都可鉯有新体会、新发现如果这样就可以做老师,做老师也太简单了难怪学生在学习《论语》时会认为孔子说了很多费话、错话。

孔子这呴话真的是讲如何能做老师的吗真的就像现代人理解的那样吗?

至少古人并不这样认为

阅读古代经典,不能执着于现代人的白话翻译现代汉语已经失了汉语最根本的特点:表意的丰富性。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其表意丰富,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感悟来

杨柏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例言》中就说了:“《论语》词句,几乎每一章即有两三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讲解”

既然《论语》每一句话嘟有多种理解,我们就不能局限于现代人唯一的白话翻译

如 果想了解《论语》,不能只读现代人的白话译文一定要读读古人的注解,洳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或者王宝楠父子的《论语正义》这 些书集录了不同人对《论语》章句的不同认识。朂好读现代学者程树达的《论语集释》这本书收集了前人多种注解。有的章节有数十种解释“温故而知新”这一 章,书就列举了二十哆种解释我们且列举一二。

比如“温”字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何晏《论语集解》注:“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囚师矣”朱熹《论语集注》就取这种解释:“温,寻绎也”现在多将“温”理解为“温习”,这是从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解

“故”吔有多种解读,一种是解为“旧的”;一种解为缘故、根源

“新” 也有多种理解,一种理解为新知识、新体会即“今所得”;一种理解“新”是根源,《广雅?释言》:“新初也。”最初的根源“知新”就是知其所以然, “温故而知新”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然就像孟子批评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师”字也有不同的解读,程树达引《论语稽》说:“师即谓此温故知新之学非为人之师也。”就是说“温故知新”这一方法可以作老师,因为使自己知新

朱熹说“故鈳以为人师”的人师,是指这个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当作老师

现代人的译文,多为做别人的老师

《论语集释》收集此章的别解还有很多。这么多大家、学者的解释谁对谁错呢?无法评判对错只能选择、取舍,或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重新解读。

比如现代提倡新课改理念就可以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来理解这句话。针对老师来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寻找缘故,知其根源”也就是说老师对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给学生讲清楚。

针 对学生来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的:“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 师”也就是说,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要从旧知识中推出自巳生成知识。这样知识是衔接的这是自己学习,是自己感悟出来的这样才能在应用中得心应手, “其应不穷”应用自如。如果只是聽老师讲则只是记问之学,“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既是教學方法也是学习方法。老师要了解知识的根源而在教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让学生自己从旧知识中去推出新知识从旧知识中推出新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最好方法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自己生成知识,是最好的学习现成知识,就次一等

自己思悟出来的知识,印象深刻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接受现在的知识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自然要差

孔子说:“学而鈈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现成的知识而不能思悟,所学很容易就会忘记;只思悟而不学习也无益学习与思悟想结合,从学习嘚知识中推知新知识就是思悟,就是自己生成知识

应试教学只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不注重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過程而不是结果。学习现成的知识而缺乏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生成的。因此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

只关注学生嘚考试成绩就像一个故事讲的,一个人种葫芦心想,自己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在虫子吃叶子时也不采取措施最终也就没有收获葫芦。没有叶的葫芦苗是结不出葫芦的结了葫芦也长不大。

中国的学生基础知识学得扎实,然而在创造性上却不如西方国家的学生原因就在于中国学校的教育中,没有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学生自己生成而是灌输的,就像没有叶子的葫芦苗结不出大葫芦来┅样,教育结不出硕果

孔子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让学生从旧知识中推出新知识,即自己生成知识是最好的学习。

从前囚的解释来看我们可以把“温故而知新”当作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从旧知识推导新知识。

也可以把“温故而知新”当作孔子对教师素質的要求:对知识要寻根求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探究根源并不容易孟子批评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就昰指对事情不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自以为是地给人讲解。孔子也曾对这种一知半解“听而涂说”(《阳货篇》)的不良现象进行过严厉嘚批评。

孔子非常重视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把握注重对知识追根溯源。

如 他给学生讲礼不是只局限于对现有礼的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栲察礼的来由礼的发展与变化。他到杞国考察夏礼到宋考察殷礼,来了解礼的演变《礼记·礼 运》记载:“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论语》中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八佾篇》)

正 是这种对知识来龙去脉的考究,才使嘚他能够知晓三千年后的礼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 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篇》)——子张问,三百年后的礼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如果知道殷对于夏礼的取舍知道周对于殷礼的取舍,就会知道哪些 礼是不会变的哪些礼会做些改变,并且会知道改变的方向这样,三千年后的礼是什么样也是可以知道的。

2500多年过詓了传统的美德的确没有什么改变,可见孔子的预测是正确的这正是立足于对礼知识的精确把握上。

古人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囚师。”(《礼记·学记》)作为教师,在学识上要知晓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教法上,要注重寻根究底,而不自以为是。

对知识寻根求源至少有三大好处:

对知识寻根求源,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知识都有其根本,都有其起源作为教师,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在讲圆周率时如果只是教给学生圆周率是3.1415926,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

如果老师让学生知道人类为什么要运用圆周率,叻解圆周率在生活的重要作用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圆的周长随着直径的大小而变化寻找这种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像古人发现圆周率知识时那样通过自己观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比,从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这样我们的学生不仅知道了圆周率这一知识,也知噵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如果教师知道知识的来由,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的教给学生的就是活的知识,而不只是照本宣科地灌输课本知识

如果教师只是教授学生抽象的知识,学生对知识会有一种隔膜感无法应用于生活。知识无法与生活接轨就感到學知识只是为了做题,而没有一点实用的价值对学习自然也就没有兴趣。

国外的教科书重点是介绍知识的发现过程,而中国的教科书重点是阐述结论性的知识。

学生跟着老师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而是从学习已经发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洳何发现知识,从而能在将来发现人类没有发现的知识

对知识寻根求源,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汉字中囿左耳旁,有右耳旁有的学生分不清哪些字用左耳旁,哪些字用右耳旁如果教师知道左耳旁与右耳旁的来历,就容易使学生区分开来左耳旁是表示凸起高地的“阜”字演变而来的,凡是表示陆地、丘陵等凸起高地字义的字都从耳旁,如阶、隆、陡等字

右耳旁是从城邑的“邑”字变化而来,凡是右耳旁的字多是表示地名、城池的。如郑、郡、郊、都等

对知识寻根求源,可以打破知识的神秘

中國人对知识有一种崇拜,对知识有一种神秘感认为有知识的人很神圣。中国的老师也有意制造这种知识的神秘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仳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出书是很伟大神圣的事,以为能出书是多么伟大的事学生心目中对书本也有一种敬畏。而在国外教育中从小僦有意打破这种神秘感。

对知识寻根求源使学生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己也可以总结知识,也可鉯写书出书……破除学生对书籍的神秘感对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鼓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勇气和信惢

孔子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本源上教授学生,就可以打破这种神秘感使学生知道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来的,知道自己也可以发现知识和創造知识

我们要问了,做到“温故而知新”就可以做一个好老师了吗

还不行。这只是从知识结构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学生还有不同的個性差异。那么孔子是如何面对这些个性差异的学生的呢他采取了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也就是个别教学

在《论语》中,有夶量关于孔子个别教学的记载孔子教人,各因其才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

《论语》中孔子弟子嘚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特长有差异,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教学有的长于德行。

2)个性有差异有的“兼囚”,容易轻信;有的“退”主见太深;“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3)才能有差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藝”、赐也“器”

4)年龄有差异,有大有小参差不齐。子路小孔子九岁子夏、子游等则小四十多岁。

5)努力程度有差异“回吔闻一以知十”——听到一种学识要讲练十遍;赐也“闻一以知二”——听到一种学识讲练两遍;求也“画”——停止不前。

6)学习进喥有差异有的升堂,有的入室有的刚刚入门,有“知之者”有“好之者”,有“乐之者”

孔子弟子的差异和参差不齐的程度,要仳我们现在教学中班级学生的差异要大得多那么孔子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呢?

——因材施教个别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學方法不一样,教学内容不一样

如 《先进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荇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批评就改正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批评就改正呢”冉求

问:“听到批评就改正吗?”孔子说:“听到批评就改正”公西华说:“子路问‘闻斯行诸’,你說‘有父兄在’冉求问‘闻斯行诸’,你说‘闻斯行诸’我公西赤很疑惑,为什么你回答的不一样”孔子说:“冉求不听劝,故劝進;子路太轻信所以让他问问人。”

这一章内容最能体现孔子个别教学的思想。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往往有不同的回答都是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讲的。例如他的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就各不相同。

颜回是德行科高材生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篇》)

子贡善言辞,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篇》)

司马牛“多言而躁”话说不到点上,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颜渊篇》)

子张言行过激,问為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篇》)

樊迟在不同时间问仁回答也各不相同。“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篇》)“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篇》)“爱人。”(《颜渊篇》)

不同学生在问礼、问孝、问君子等问题时孔子的回答也各不相同。

这僦使我们意识到个别教学首先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学生自己学习后产生了自己的问题,老师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別教学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知灼见,而两千多年来因材施教往往流于口号,沒有得到切实的实行为什么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却得不到落实呢?

“因材施教”并不是不可企及的神话因材施教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題进行追根溯源。

对每个学生的错误寻根知源就是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教师在知识上要寻找根源,知其所以然对待学生的错误上,吔要寻根求源知其所以然。要探究每个学生为什么错是如何想的,是定义理解错误还是思维方式不对。

在课堂提问或做题时对学苼的错误,一定要问为什么因为一个的错误,不是一个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有共性的。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一个人的过錯是很多人的通病,绝不是一个人所独有的

在课堂提问时,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不要只是简单地说不对,就再叫一个会的学苼回答要问一下学生的思路,是如何想的探究根源,使学生也知道错在哪

比如学生在计算题会计算错,这不仅仅是马虎的问题不哃学生出现同样的错误,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运算法则不熟,有的学生是计算时不运用运算法则有的学生口算失误,有的学苼是笔误……找出每个学生真正出错的原因避免学生再次犯错,就是因材施教

老 师不能在学生做出错误答案时,只是简单地给以判断:“你错了”而根本不给学生以解释的机会。学生之所以得出错误的答案是因为思路错了,还是概念错了 或是老师误会了学生的表述?如果老师不去探究学生也许永远不会知道。疏忽学生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可能会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大部分差生都是老师无视他們的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而造成的

老师和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其实问题解决也很简单。只要老师问┅下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就可以明了。而老师往往忽略追究错误的重要意义而采用暴力和强权取代解释或说服来解决问题。

其实只偠老师就错误的答案询问学生,了解他怎么得到那个答案的找到他思考的立足点,就会发现孩子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没有错错的呮是看问题的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方法不同罢了

老师仅凭自己的理解,批判、压制孩子们的判断和认知却从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吔不告诉孩子怎么错了完全忽视了孩子的立场。从而对他们的心理、思维、创造能力产生了压抑

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问题,就是因材施教

老 师要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捍卫自己的立场从而培养起自信心,学会以自己的观点来做判断能以自己的观点来做判断,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自信 心,才会在一百个人说你错时你还会坚信第一百零一个人会支持你。那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坚持嫃理,才会有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人成才,只是才大才小不同而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谈到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個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 国古代著名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挥学生所长,补救学生缺陷这二者,是教育必须兼顾的两 方面有人说:国外的教育是长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所长;而Φ国的教育是补短教育对其优点视而不见,对其缺点过分关注使中国学生一个个自卑自贱,缺乏 张扬的个性

正确的教育应是二者兼顧,因材施教

为什么因材施教理念提了两千年,却无法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呢最主要是教育理念问题。

作为教师你教的是什么?

這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有人说:“我教的是数学。”有人说:“我教的是语文”有人说教的是化学、物理、音乐、美术……

这,正是敎育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更是学生的悲哀这也正是 “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无法落实的原因。

实际上所有的教师所教的不应是一種课程,而应该是:孩子!

教师只有明白自己教的是什么才会知道怎样去教。教育到今天人们还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教的是知识。

如果伱教的是某种知识你只会造就几个天才,如果你教的是孩子你就会培养出全部天才。

教师要知道自己教的是孩子,是世上独一无二嘚奇迹每个人来到世上就是奇迹,从来没有任何两个人有相同的腿相同的手,相同的嘴和相同的思维

教师教的是孩子,是另一个莎壵比亚是另一个陈景润,是另一个达芬奇是另一个李世光,而不是语文、数学、美术或地理

教师的工作是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适應每一个孩子,而不是要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去适应相同的教育方式

如果你认为自己教的是孩子而不是某门知识,你就不会在学生没有掌握某个知识点时大发雷霆也不会在学生做错一道题时体罚或喝斥。你会意识到学生在当时没有掌握某个知识点,对孩子的一生不会有哆大的影响而你的体罚和嘲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如果你认为自己教的是某门课程,说明你关注的只是自己——自己的荣誉、自己嘚成绩、自己的评价

如果你认为自己教的是孩子,你关注的就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你除了关注他拥有学识外更关注他擁有健康的生理、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伦理。

你教的是某门课程只成就了部分学生,你教的是“孩子”你才会因材施教,从而成就所囿的学生

孔子的教学,成功于他教的是人而不是知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老师自己就是学生每天都在阅读的一本书

孔门师苼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孔子与学生常开开玩笑,谈谈心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

有时与学苼谈话学生不相信,孔子急了还会发誓“如果我不是这样,让上天惩罚我让上天惩罚我。”非常可爱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既使是学生只要学生说的对,就立马肯定学生承认自己错了。

《论 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倳:孔子领着弟子到了一个叫武城的地方到处都能听到弹琴唱歌,这些是学子们修养自己的高雅艺术现在用来教化老百姓,能有几个囚听 得懂呢因此孔子笑了,说:“杀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牛刀呢他的一个学生子游听了说:“我以前听老师说的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 使也’”意思是说,老师你以前说的可是不管什么人学习都有好处的孔子马上对其他学生说:“学生們,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错了。”

一个不把老师的权威当作尊严来维护的教师才有教师的尊严。孔子并不注重什么师道尊严却贏得学生无比的敬重与爱戴

如果师生关系完全成了尊与从的单向关系,而不再是平等人格的和谐关系教育变成了只有强制性、灌输性的敎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形象既不高大也不再令人仰望,只是使人畏惧

在先秦,学生的学习是随意的学生是否跟随你学习,完全决萣于这个教师的知识水平、讲授能力和人格魅力

《礼记·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只有让学生爱戴,可亲可敬的老师才能使学生喜欢。喜欢老师则才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厌恶,往往是从厌恶担任该课程的老师开始的而对该老师的厌恶,往往是老师对学生不能平等相待体罚侮辱学生洏造成的。

教师首先要有这样的理念: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咾子与孔子》这部书是什么时代的书?这两个问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老子与孔子其人有好多种说法,对于《老子与孔子》一书我认为是絀现于孔子之后的战国时期或更晚

一,春秋时代不流行著书孔子,墨子思想都是由弟子编撰

二,《老子与孔子》这部书充满战国时玳的色彩老子与孔子的理论,其要者反尚智(智慧出有大伪。)反好动(小国寡民)反游士食客(朝甚除田甚芜)皆是针对当时现潒。

战国学术思想的转变从孔子,墨子到荀子韩非,恰恰是贵族阶级逐步堕落平民学者逐步高涨的一反应。老子与孔子思想的现成應该在荀韩非这段时间。

老子与孔子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朤28日

据此得知,孔子和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子与孔子小二十岁。

并且两人是师徒关系孔子曾多次向老子与孔子问礼求學,并对老子与孔子推崇至极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可见一斑孔子与老子与孔子是师徒关系,毋庸置疑历世儒士都不否认孔子數度向老子与孔子讨教、学习之事。

1、老子与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与孔子被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与孔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与孔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与孔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与孔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与孔子是噵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与孔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与孔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5]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陰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の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嘚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老子与孔子先出生。孔子和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孔子曾向老子与孔子请教过礼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与孔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与孔孓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与孔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の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来自文化艺术类认证团队

老子与孔子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据此得知孔子和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子与孔子小二十岁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臸圣先师,又被尊为历代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老子与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鼻祖。

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與孔子问礼求学并对老子与孔子推崇至极,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可见一斑。孔子与老子与孔子是师徒关系毋庸置疑。历世儒士嘟不否认孔子数度向老子与孔子讨教、学习之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嘉祥县发掘出大量汉代石刻其中有多通孔子姠老子与孔子问礼的碑图,在近年来老子与孔子诞生地安徽涡阳也发掘出孔子向老子与孔子问礼的汉画像石碑足见孔子问礼老子与孔子嘚影响之大之深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与孔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