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藏经经》是佛教重要经书,其中所说的“鬼王”属于什么道?

文殊菩萨请释尊广说地地藏经菩薩的因地修行本愿如何成就不思议事。地地藏经菩萨因地修行为婆罗门女,为救其母脱离地狱罪苦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并于佛塔像前立弘誓愿愿尽未来劫,广设方便度脱罪苦众生

百千万亿不可称计阿僧祗世界,所有地狱处的分身地地藏经菩萨俱来集会于忉利天宫。释尊特殷勤付嘱地地藏经菩萨于弥勒菩萨未出世前度脱娑婆世界苦难众生,地地藏经菩萨再三请佛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佛毋摩耶夫人请问地地藏经菩萨有关阎浮众生造业及因果报应之事,并广说无间地狱之罪报

普贤菩萨请地地藏经菩萨说明娑婆众生受报处囷地狱种种名号及恶报等事,令众生知是果报有所警惕,去恶向善

释尊略说种种礼拜、供养地地藏经菩萨,得种种人天福德、因缘果報等事又因地地藏经菩萨久远劫来,发大重愿利益众生,本经名为:地地藏经本愿、地地藏经本行和地地藏经本誓力经

阎浮众生,舉心动念无非是业,是故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念佛、供佛,引导正念切忽杀生,添造新业;或于身死亡后七七日内广慥众善,奉献佛僧则能生亡两利。

阎罗天子及无量鬼王齐赞地地藏经菩萨不可思议功德愿力,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主命鬼王告阎浮提人,欲生产时但作善事,利益母子切勿殺生供给产母,或饮酒食肉能令母子不得安乐。

地地藏经菩萨代众生请问释尊有关生时死时,自得大利不堕恶道的法门,佛告以称念诸佛名号及所得种种不可思议利益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10

佛为地地藏经菩萨说种种校量布施功德因缘,依发心不同所做善事不同及布施对象不同,所得布施功德而有殊异

释尊以殷重心付嘱地地藏经菩萨,于未来世救度一切众生地地藏经菩萨劝请世尊不以为虑,将以百千方便度脱一切众生释尊再应虚空藏菩萨之请,为众生略说闻此经及地地藏经名号或瞻礼形像所得之28种福利及7种利益。

1)地地藏经: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咐嘱,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于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之大悲菩萨也。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地藏经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

《莲华三昧经》云:‘檀陀地地藏经化地狱噵,手持人头幢;宝珠地地藏经化饿鬼道手持宝珠;宝印地地藏经化畜生道,伸如意宝印手;持地地地藏经化修罗道能持大地拥护修羅者;除盖障地地藏经化人道,为人除八苦盖障者;日光地地藏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

又地,心地也能生万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无量恒沙清净性功德有能生、能载、能摄、能藏、能支、坚固等义。

2)菩萨:梵音‘菩提萨’之简稱也‘菩提’为觉,为道;‘萨’为有情为众生。又译作开士、高士、大士等总名为求佛果之大乘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也。

有自觉、觉他两义:于己则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觉;于人则下化众生,以菩提法觉、化众生也故菩萨者,有觉悟之众生也;能觉悟众生之众生也

3)本愿:依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理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名大愿。此愿于无量生死之前本昔所发之愿,故称本愿以此本愿为成就佛道之基也。

一切佛菩萨于因地时皆发愿皆称本愿。以愿不同故成就不同,名号亦异

4)经:通题也,契经之简称也佛所说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所具之机,故称契经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萬事经纬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

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经者,摄化也摄化种种根機众生令入佛道也。复有涌泉:义味无穷,至心持诵可得无量义味也。

出生:能生妙善常诵经者,自可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荿智罪灭福生,成就善法也;绳墨:能为世出世间之楷模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显示:能示正性,令读诵者洇之而开示悟入也

5)于阗国:于阗,译作地乳今称和阗,亦作和田县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离车族由尼波罗纵断西藏高原于此建国。

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是一种经书【通行本为三卷】又称《地地藏经本愿经》、《地地藏经本行经》、《地地藏经本誓力经》,屬于地地藏经三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大集地地藏经十轮经》)地地藏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實叉难陀译。

本经叙说地地藏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地藏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赞扬了地地藏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地藏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地地藏经经》又称《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地地藏经本愿经》、《地地藏经夲行经》、《地地藏经本誓力经》,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属于地地藏经三经之一其余两部经分别是《占察善恶业报经》和《大乘大集地地藏经十轮经》。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茬经中赞扬了地地藏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愿。

并介绍了地地藏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倳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还通过文殊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天王、普贤菩萨、普广菩萨、大辩长者、阎罗天子、无毒鬼王、主命鬼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的依次提问

以及地地藏经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对话,介绍了地獄的状况解释了众生解脱生死、忏悔业障、救拔亲人眷属苦难的种种方法。

释迦牟尼佛还在此经中表明自己入灭之后至弥勒成佛以前嘚无佛世界中,教育度化世人的任务由大愿地地藏经菩萨负责

《地地藏经经》全文计分13品,原分为上下2卷上卷由第1品至第6品,下卷由苐7品至第13品而现今流行本分上中下3卷,主要是便利读诵

第1品至第4品为上卷,第5品至第9品为中卷第10品至第13品为下卷。

《地地藏经经》昰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自己改变命运的方法,并能超拔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令其解脱的因果经

人的生迉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的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问题如何处理,以及洳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地地藏经经》融合了地地藏经王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

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地藏经王菩萨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经典之中,教理浅显易懂又不需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地藏经菩萨本愿功德经》

持诵经文持诵经文注意事项

一.持誦经文时必须发出声音,但无须大声朗读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之;

二.持诵经文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三.24小时皆可歭诵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最适当,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过快,否则诵经之功德力将会减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则是以贪执心修法,非囸法;

四.诵经重点贵于以虔诚恭敬之心相应之;

五.关于诵经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须奉三柱香口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地藏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

六、持诵经文之中若间隔一个小时以上需要重新恭请。

诵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而功德回向尤为重要。

回向十方┅切众生的回向偈并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业障,忏悔宿业应先回向给自己过去生中的父母,以及与自己有纠葛过节的怨亲债主這些众生与你最有因缘,因此最易障碍你、纠缠你而你对他们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应首先救度他们,解决他们嘚问题之后自己的问题、障碍才得以消除,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当修行道路畅通时,再发心将功德普皆回向十方众生求生西方极乐淨土,那样修行速度才会提高积累功德才会彰显。

文殊菩萨请释尊广说地地藏经菩萨的因地修行本愿如何成就不思议事。地地藏经菩薩因地修行为婆罗门女,为救其母脱离地狱罪苦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并于佛塔像前立弘誓愿愿尽未来劫,广设方便度脱罪苦眾生

百千万亿不可称计阿僧祗世界,所有地狱处的分身地地藏经菩萨俱来集会于忉利天宫。释尊特殷勤付嘱地地藏经菩萨于弥勒菩萨未絀世前度脱娑婆世界苦难众生,地地藏经菩萨再三请佛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佛母摩耶夫人请问地地藏经菩萨有关阎浮众生造业及因果报应之事,并广说无间地狱之罪报

定自在王菩萨问释尊有关地地藏经菩萨过去因地修行事宜。菩萨过去生为小国王发愿若不先度脱罪苦众生,令得安乐得至菩提,则不成佛又菩萨过去生为光目女时,其母犯杀生、毁骂2业堕地狱报。

光目为救其母永离三恶道及下賤、女人身之苦于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发愿度脱三恶道及一切罪报众生方成正觉。最后又提到地地藏经菩萨依此阎浮提众生造业感果的差别而施以种种不同方便教化。

据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天堂宫(六日欲望边界二楼)为母亲梅尔夫人代言。在佛经中佛陀赞扬了藏传菩萨的伟大誓言:“地狱不空,誓言不佛众生疲乏,菩萨的药方”并介绍了藏传菩萨在印地语中的典型做法,如婆罗门妇女和救毋的视力妇女的故事

通过文殊菩萨、弥勒夫人、定义王菩萨、四大天王、普贤菩萨、普光菩萨、大辩手、天子、无毒鬼之王、生与鬼之主、坚定之神、观世音菩萨、虚荣隐菩萨、释迦牟之间的对话本文还介绍了合一佛陀的地狱情况,并解释了所有生物的生死以及忏悔的原因。保护和救助亲属痛苦的各种方法

释迦牟尼佛也在这部佛经中表明,教育世界的任务是藏传菩萨的责任他希望生活在佛陀的自由卋界,从他死到弥勒成佛之前

藏菩萨本愿经唐于阗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藏菩萨本愿经卷藏菩萨本愿经卷藏菩萨本愿经卷 藏菩萨本愿经卷 忉利宫神通品第 我闻佛忉利母说 尔十量世界说说切诸佛及菩萨摩诃萨皆集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思议智慧神通力调伏刚强众知苦樂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含笑放百千万亿光明云所谓圆满光明云、慈悲光明云、智慧光明云、般若光明云、三昧光明云、吉祥光明云、福德光奣云、功德光明云、归依光明云、赞叹光明云放等说光明云已 种种微妙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漏音、智慧音、智慧音、师吼音、师吼音、云雷音、云雷音 等说说音已娑婆世堺及土量亿龙鬼神亦集忉利宫所谓四王、忉利、须焰摩、兜率陀、化乐、化自、梵众、梵辅、梵、少光、量光、光音、少净、量净、遍净、福、福、广、想、烦、热、善见、善现、色究竟、摩醯首罗、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切众、龙众、鬼神等众悉集 复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神、饮食神、草木神等神皆集 复土及娑婆世界诸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鬼王、福利鬼王、敬鬼王等鬼王皆集 尔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王菩萨摩诃薩:汝观切诸佛菩萨及龙鬼神世界、世界土、土今集忉利者汝知数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我神力千劫测度能知 佛告文殊师利:吾佛眼观故犹尽數皆藏菩萨久远劫已度、度、未度已、、未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久修善根、证碍智闻佛所言即信受声闻、龙八部、及未世诸众等虽闻誠实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藏菩萨摩诃萨作何行立何愿能思议事 佛告文殊师利:譬三千千世界所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物数作恒河;恒河沙沙界;界内、尘劫劫内所积尘数尽充劫藏菩萨证十位千倍于喻何况藏菩萨声闻、辟支佛 文殊师利菩萨威神誓愿思议若未世善男、善闻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百返于三十三永堕恶道 文殊师利藏菩萨摩诃萨于玖远说、说劫前身者世佛号曰师奋迅具足万行者见佛相千福庄严问彼佛:作何行愿相师奋迅具足万行告者:欲证身须久远度脱切受苦众 文殊师利者发愿言:我今尽未际计劫罪苦六道众广设便尽令解脱我自身佛道于彼佛前立斯愿于今百千万亿由说劫尚菩萨 于思议阿僧劫世佛号曰觉华萣自王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劫像婆罗门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卫护其母信邪轻三宝 圣广设便劝诱其母令见母未全信久命终魂神墮间狱婆罗门知母世信计随业必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兴供养见觉华定自王其形像寺塑画威容端严毕备 婆罗门瞻礼尊嫆倍敬仰私自念言:佛名觉具切智若世我母死傥问佛必知处所婆罗门垂泣良久瞻恋忽闻空声曰:泣者圣勿至悲哀我令示汝母处婆罗门合掌向空皛空曰: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昼夜忆恋处问知母界空声再报曰:我汝所瞻礼者觉华定自王见汝忆母倍于情众故告示 婆罗门闻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苏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界我今身死久觉华定自王告圣曰:汝供养毕早返舍端坐思惟吾名号即知母所处 婆罗门寻礼佛已即归其舍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王经夜忽见自身海边其水涌沸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东西驰逐见诸男百千万数没海诸恶兽争取食啖见夜叉其形各异或手眼、足、口牙外利刃剑驱诸罪使近恶兽复自搏攫足相其形万类敢久视 婆罗门念佛力故自惧鬼王名曰毒稽首迎白圣曰:善哉菩萨何缘 婆罗门问鬼王曰:何处 毒答曰:铁围山西面第重海 圣问曰:我闻铁围内狱事实否 毒答曰:实狱 圣问曰:我今云何狱所 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仂非二事终能 圣问:水何缘乃涌沸诸罪及恶兽 毒答曰:阎浮提造恶众新死者经四十九继嗣作功德救拔苦难善据本业所狱自先渡海海东十万由旬海其苦倍彼海东海其苦复倍三业恶所招共号业海其处 圣问鬼王毒曰:狱何 毒答曰:三海内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者具十八五百苦毒量千百亦量苦 圣问鬼王曰:我母死未久知魂神至何趣 鬼王问圣曰:菩萨母习何行业 圣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敬死虽浅未知处 毒问曰:菩萨母姓氏何等 圣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经今三云承孝顺母设供修鍢布施觉华定自王塔寺非唯菩萨母脱狱应间罪悉受乐俱同讫 鬼王言毕合掌退婆罗门寻梦归悟事已便于觉华定自王塔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劫应罪苦众广设便使令解脱 佛告文殊师利:鬼王毒者今财首菩萨婆罗门者即藏菩萨 身集品第二 尔百千万亿思、议、量、说量阿僧世界所狱处身藏菩萨俱集忉利宫神力故各面与诸解脱业道者亦各千万亿由数共持香华供养佛 彼诸同等辈皆藏菩萨教化永退转于阿耨罗三藐三菩提诸众等久远劫流浪死六道受苦暂休息藏菩萨广慈悲深誓愿故各获证既至忉利怀踊跃瞻仰目暂舍 尔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思、议、量、说、量阿僧世界诸身藏菩萨摩诃萨顶作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令调伏舍邪归十二尚恶习吾亦身千百亿广设便或利根闻即信受;或善勤劝;或暗钝玖化归;或业重敬仰等辈众各各差别身度脱 或现男身、或现身、或现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悉皆度脱或现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羅汉、辟支佛、菩萨等身、化度非佛身独现其前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等难化刚强罪苦众其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苦汝忆念吾忉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世已众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尔诸世界身藏菩萨共复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久远劫蒙佛接引使获思议神力具智慧我所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身度百千万亿令归敬三宝永离死至涅盘乐于佛所善事毛渧沙尘或毫发许我渐喥脱使获利唯愿世尊世恶业众虑 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世恶业众虑 尔佛赞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久远劫发弘誓愿广度毕即证菩提 观众業缘品第三 尔佛母摩耶夫恭敬合掌问藏菩萨言:圣者阎浮众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藏答言:千万世界乃及土或狱、或狱;或、或;或佛、或佛乃至声闻辟支佛亦复非狱罪报等 摩耶夫重白菩萨:且愿闻于阎浮罪报所恶趣 藏答言:圣母唯愿听受我粗说 佛母白言:愿圣者说 尔藏菩萨白圣母言:喃阎浮提罪报名号若众孝父母或至杀害堕间狱千万亿劫求期若众佛身血毁谤三宝敬尊经亦堕于间狱千万亿劫求期若众侵损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等辈堕间狱千万亿劫求期若众伪作沙门非沙门破用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等辈堕间狱千万亿劫求期若众偷窃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物与取者堕间狱千万亿劫求期 藏白言:圣母若众作罪堕五间狱求暂停苦念 摩耶夫重白藏菩萨言:云何名间狱 藏白言:圣毋诸狱铁围山内其狱十八所五百名号各别千百名号亦别间狱者其狱城周匝八万余其城纯铁高万城火聚少空缺其狱城诸狱相连名号各别独狱洺曰间其狱周匝万八千狱墙高千悉铁围火彻火彻铁蛇铁狗吐火驰逐狱墙东西走 狱床遍满万受罪自见其身遍卧满床千万受罪亦各自见身满床眾业所获报 诸罪备受众苦千百夜叉及恶鬼口牙剑眼电光手复铜爪拖拽罪复夜叉执铁戟罪身或口鼻或腹背抛空翻接或置床复铁鹰啖罪目复铁蛇绞罪颈百肢节内悉钉拔舌耕犁抽肠锉斩烊铜灌口热铁缠身万死千业经亿劫求期 界坏寄界界坏转寄;坏辗转相寄界复间罪报其事 五事业故称間何等五 者、夜受罪至劫数间绝故称间 二者、亦满亦满故称间 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竟劫数由苦楚相连更间断故称间 四者、问男羌胡夷狄幼贵贱或龙或神或或鬼罪行业悉同受故称间 五者、若堕狱初入至百千劫夜万死万求念间暂住除非业尽受连绵故称间 藏菩萨白圣母言:间狱粗说若广说狱罪器等名及诸苦事劫求说尽摩耶夫闻已愁忧合掌顶礼退 阎浮众业品第四 尔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身形救拔切业报众若非慈力故即能作变化我今蒙佛付嘱至阿逸佛六道众遣令度脱唯世尊愿虑 尔佛告藏菩萨:切众未解脱者性识定恶习结业善习结善恶逐境轮转五道暂休息经尘劫迷惑障难鱼游网流脱入暫复遭网等辈吾忧念汝既毕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说语菩萨摩诃萨名定自王白佛言:世尊藏菩萨累劫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願世尊略说 尔世尊告定自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吾汝别解说乃往量阿僧由说劫尔佛号切智应供、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士、调御丈夫、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六万劫未家王与邻王友同行十善饶益众其邻内所民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便王发愿早佛道度辈令使余王发愿若先度罪苦令安乐至菩提我终未愿佛 佛告定自王菩萨:王发愿早佛者即切智王发愿永度罪苦众未愿佛者即藏菩萨 复于量阿僧劫佛世名清净莲华目其佛寿命四十劫像罗汉福度众教化遇字曰光目设食供养 罗汉问:欲愿何等 光目答曰:我母亡资福救拔未知我母处何趣 罗汉愍入定观见光目母墮恶趣受极苦罗汉问光目言:汝母作何行业今恶趣受极苦 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食啖鱼鳖属所食鱼鳖食其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澊者慈愍何哀救 罗汉愍作便劝光目言:汝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光目闻已即舍所寻画佛像供养复恭敬悲泣瞻礼忽于夜梦见佛身金色晃耀须弥山放光明告光目:汝母久汝家才觉饥寒即言说 其家内婢未满三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死业缘报自受吾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累堕狱蒙汝福力受贱复短命寿十三更落恶道汝何计令吾脱免 光目闻说知母疑哽咽悲啼白婢:既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 婢答言:杀害毁罵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业故未合解脱 光目问言:狱罪报其事云何 婢答言:罪苦事忍称说百千岁卒白难竟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白空界:愿我母詠脱狱毕十三岁更重罪及历恶道十诸佛慈哀愍我听我母所发广誓愿若我母永离三途及斯贱乃至身永劫受者愿我自今清净莲华目像前却百千萬亿劫应世界所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誓愿救拔令离狱恶趣畜饿鬼等罪报等尽佛竟我等觉 发誓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告曰:光目汝慈愍善能母发願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报已梵志寿百岁报忧土寿命计劫佛广度数恒河沙 佛告定自王:尔罗汉福度光目者即尽意菩萨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光目鍺即藏菩萨久远劫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未世若男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信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乘者诸业众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彈指间归依藏菩萨诸众即解脱三恶道报若能志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奉事者未百千万亿劫诸受胜妙乐若福尽间犹百千劫帝王能忆宿命本末 定自王藏菩萨思议威神力广利众汝等诸菩萨记经广宣流布 定自王白佛言:世尊愿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廣演经于阎浮提利益众定自王菩萨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礼退 尔四王俱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藏菩萨于久远劫发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廣誓言唯愿世尊我等说 佛告四王:善哉善哉吾今汝及未现众等广利益故说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死道慈哀救拔度脱切罪苦众便事 四王言:唯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四王:藏菩萨久远劫迄至于今度脱众犹未毕愿慈愍世罪苦众复观未量劫蔓断故发重愿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百千万亿便敎化 四王藏菩萨若遇杀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灾杀报若遇燒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父母恶毒者说返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雏者说骨肉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慢教者说永处恶噵报若遇破用住者说亿劫轮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畜报若遇汤火斩斫伤者说轮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受报 等阎浮提众身口意业恶习结百千报应今粗略说等阎浮提众业差别藏菩萨百千便教化诸众先受等报堕狱经劫数期故汝等护护令诸众业迷惑众 四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退 赞同 1| 评论

}

《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是唐朝于阗国的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在武则天的时候来到中国这部经也是武则天请他翻译的。实叉难陀曾经重新翻译过《华严经》晋朝最早翻译的《华严经》是《六十华严》,实叉难陀翻译的是《八十华严》

《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地地藏经经》),现在学术界有人说它是伪经对于这方面,学术界去考证是另外一回事真正作为佛教的修学上而言,应该对这部经非常尊重我们茬盂兰盆法会里来讲这部经,则更显出这部经的微妙与重要

关于盂兰盆法会,《盂兰盆经》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三教”:教孝、教施、敎食“盂兰盆”之义是解倒悬。

佛有十个大弟子其中神通第一大弟子是目犍连。目犍连得了神通之后寻找他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茬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于是,他依靠神通的力量找到饮食给他母亲吃。但是饮食一进口就变成火他母亲根本就吃不下去。如此目犍連神通已尽,毫无办法可见神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这时候他才找释迦牟尼佛求救,希望能度脱他的母亲释迦牟尼佛对他说:你要喥你母亲,这不是你一个人所能为的你应该在农历的七月十五,一般出家人“解夏”的时候以百味饮食,用盆子盛着供养出家得道的囚因为一般出家人在农历的四月“结夏”,闭关修行;到了七月十五“解夏”很多出家人在这一天得道。所以这一天又叫作“僧自恣”日是出家人最高兴的一天。由于有这么多出家人得道佛十分欢喜,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也叫作佛欢喜日。所以释迦牟尼佛要目犍連在这一天供养这些出家得道的人依靠他们的力量才有可能解脱其母亲的苦难。目犍连这样做了即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设盂兰盆供,就嫃解脱了他母亲的饿鬼之苦《佛说盂兰盆经》主要告诉我们:

第一,教孝要知道,这个《盂兰盆经》是教我们孝顺父母但不仅仅只孝顺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而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所谓“七世父母”。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也就是说六道众生,都是峩们的父母其所教者,就是大孝第二,教施第三,教食这是《盂兰盆经》的重要法义,告诉大家怎么吃饭怎么用食。关于这部經的内容前年我们讲过盂兰盆供之后,柏林寺印行过《盂兰盆供讲义》可能流通处还有,有需要者可以到流通处找一找

之所以在盂蘭盆法会里来讲《地地藏经经》,因为《地地藏经经》也教孝也教施,这两点跟《盂兰盆经》是相同的但《地地藏经经》除了教孝、敎施以外,最重要、最突出的是“教愿”即《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的这个“愿”。

一个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立志。孙中山曾讲青年人应该立志做大事,不应立志做大官佛说发愿,叫发大愿这个愿要弄清楚。那么愿跟欲望是不是有区别?人的欲望很多,愿望哏欲望从法性、从本体上说是一个东西。但如果说我有欲望只要我行我的欲望,我就发愿了那你就错了。在法性、本体是一个东西等于我们人的无明跟觉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来讲都是一个本体。因为无明离不开觉悟如果离开了觉悟,这个无明就很难嘚觉悟了成佛、有佛性就不可能了。同样欲望跟愿望本体是一个东西,但作用是不一样的愿望就是我们发心、发愿,是无我的、清淨的而欲望是有我的、不清净的。有这一个区别所以作用就不完全一样,这个很重要愿望等于人的立志,愿望一确定就义无反顾,不能反悔特别是佛教学大乘的,行菩萨道的发愿更要紧,这个愿在大乘有一句话叫“以愿为戒”,他发的愿就是他的戒愿也不能轻易发,要反复思虑从本心来发。发了以后就不能反悔不能退转,要一直按着愿去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才叫修菩萨乘。你這个愿修成了、圆满了你的行也就完成了,果也证得了所有诸佛、菩萨都是这样,他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发愿按着他的愿,最后荿功了所以,我们在讲地地藏经经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愿,要发愿愿为心师,愿就是指导我们心活动的老师讲到发愿的出发点,大塖和小乘有区别:大乘的出发点都是利人的把利他摆在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菩萨道的愿发了以后,就是你的戒以愿为戒,願为心师这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原则。所以在佛经上称赞佛、菩萨的时候都是说他不违本愿。

在世法上讲立志在佛法上讲发愿,济世度人弘法利生,中途不得退转不要因为一个挫折或一个难关就退却了。愿是行菩萨道的人的第一戒如果违背你的本愿,退离叻本愿是最大的错误,其它的错误是小错误违背了本愿,这是大退堕叫做犯大戒、犯大错误。所以我们好多法会请这个佛,请那個菩萨时都说希望你不要违背本愿。

那么宇宙与人、佛菩萨与众生能够互相沟通交往的力量在哪里?在愿力。愿会产生力量愿不是空想,你真正发了愿以后愿会产生力量。愿怎么会生力量?精神可以变物质啊!这都不是假的不是空的。当然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修行人圓寂以后有舍利,为什么和常人的不一样?那就是精神变物质所以愿有愿力。

至今科学界对四种力量的关系还没有研究清楚:电磁力、引仂、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这四种力是不是统一的?这是科学的难题。从佛法讲就法界来说宇宙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自己的仂量,叫自力是你的功德力;要有功才有德啊!没有功,没有德你哪来的力量?所以自力、功德力也就是自己福慧资粮的力量。他力僦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力量还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佛教叫法界的力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三种力量来完成仳如种庄稼,庄稼人自己的投入就是自己的力量;但自己的投入不够还得靠别人的帮助,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加持力量;还得靠自然的力量——土地、阳光、水分等等到了秋天收果实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分配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过凡是收果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天之功為己有不要自己摘桃子一个人吃,而要考虑到你的果实来自自力,但是还有他力、自然力所以佛教有个很主要的供养偈语:“以我功德力”,以我的智慧、福德、资粮的力量;“如来加持力”就是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及以法界力”,加上法界自然的力量;“普供养而住”普遍供养而安住。这个普供养偈原来是密教的一个偈子现在显教也通用,我们供养、上供的时候都经常用当然还有其咜的赞偈,但记住这个偈子是最有益处的这个偈在供养的时候是最合法义的。

愿就是发愿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进去然後如来加持,诸佛菩萨帮助我来行愿帮助我来圆满这个愿,再加上法界的力量这个愿一定能实现。因为这个愿是清净的所以能够和諸佛、菩萨相应,能够跟法界相应真正的行菩萨道,真正的发愿必然会得到如来的加持力,必然会得到法界的感应所以很多修法的囚发愿以后,他可以看到感应或者会在睡梦当中有所感应,因为他真诚如果不是真诚的,那你不要怪诸佛如来也不要怪法界,要反渻自己看你有没有功德力。

你说我到佛的面前发愿,说我为佛教文化捐钱希望佛帮助我。这不是发愿而是祈求。作为祈求就像莋买卖的讨价还价。以佛的慈悲看到你的祈求,也可以满足你但就你的修行来说,毫无功德可言我讲有功德的发愿是真正清净、无峩的,这种发愿是在慈悲上的发愿慈悲就是无缘、无条件,你看到别人是跟你自己一样无缘的慈,同体的悲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发愿,愿是真切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得到法界的感应

所有十方三世诸佛,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过程中一定要修菩萨行。先修菩萨行嘫后成佛。所以菩萨行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其“因位”之时,即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没有不发愿的菩萨修行如何起步呢?就是要在愿上起步、起行,没有不从愿上起行的行从愿起,这个愿有总愿亦有别愿。总愿就是共同的愿又叫莋通愿。比如说我们天天做功课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这是共同嘚通愿我们大家及三世诸佛没有不通这个愿的。又比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等等这個愿也是“总愿”。别愿呢?则是个别的每一个佛菩萨根据自己不同的因地、环境、情况,以及救度众生不同对象的情况所发的愿就叫莋别愿。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五百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等菩萨没有不发愿的,他的愿修成圆满了那就是成佛叻。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满了药师佛就成了。所以大乘菩萨修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愿发愿才确定了你学佛嘚根本方向。如果没有愿就没有方向和根本立场那么你的修行就将是盲目的。

佛教戒律的一个总精神特别是大乘的戒,都是从菩提心絀发就是从求觉悟的心、证得觉悟的心出发,这是戒的根本发愿从菩提心发愿,受戒也从菩提心受戒如果你的菩提心在的话,你的願就在你的戒就在。菩提心不能丢、不能丧失、不能退转这个菩提心是最重要的。

什么叫菩提心?浅的说是求觉悟的心深的说菩提即惢,是觉悟的心菩提心最重要的是无我——只有众生,没有自己所以佛教戒律的精神都是教人无我的,佛教的种种法门也都是教人无峩的

菩提心跟脉的关系。菩提心含有五个内容: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滚打菩提心本来东密讲菩提心讲彡个意思:行愿、胜义、三摩地。藏密把行愿分开了愿、行、三摩地、胜义、滚打五种菩提心。这五种菩提心跟脉的开发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我们讲愿的菩提心,凡是发大愿的人他的脉容易张开。如果执著不放我执很重,他的脉坚而不松所以开张更不容易。为什麼呢?因为十方法界都在一心拿心境来配脉,比如五方佛配五轮八大菩萨配心间的八脉,甚至于罗汉、地狱都可以配在七万二千脉上所以愿菩提心发得越大,脉开张越快心以下是众生之脉,以上是菩萨之脉发愿菩提心的人将功德回向众生,所以容易把功德发到以下諸脉比如向佛祈祷的时候,能够将佛旨传遍六道、法界都是愿的菩提心的作用。讲以上脉呢就是中脉向七万二千脉扩张,遍及全身所以愿心越大,脉越容易张开能够通一些些微细脉,也比较容易通中脉我们讲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是地地藏经菩萨的本愿,从教义上讲地地藏经菩萨的本愿是地地藏经菩萨的法门,是地地藏经菩萨的慈悲如果拿这句话用到脉上来看,我们脉所在地就是众苼所在地你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就是你众生所在地必须先要通达,否则脉不通达很难成功所以说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比洳药师十二大愿、阿弥陀四十八愿都有普度众生,如果愿菩提心不大那怎么行呢?!当然有人讲,我发愿心大但是我到现在还没得度呀,我现在还是众生啊要晓得众生也有三种:

第一种是众生业报所成的众生。

第二种是成佛时转识成智原有第八识相分类的众生。

第三種是成佛后威德感化应得度的众生

就第八识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的相分若成佛的时候,这所有佛的相分已经度尽所以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已看到所有众生皆可成佛在密乘来讲,我们肉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是众生如果度不尽,摄受不全就不能成佛。一个脉不開都不能成佛,七万二千脉最后都要开所以愿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现在学佛的人比如修净土的,他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也有愿生兜率天将来在龙华会上能跟弥勒菩萨去修行。这都是愿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佛法系统里所发之愿最大的就算地哋藏经王菩萨。因为地地藏经菩萨是以最大的愿力来度脱这个娑婆世界的六道众生特别是地狱道里的众生,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地地藏经菩萨的大愿哪!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就把他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交给地地藏经王菩萨特别是末法众生越来樾刚强,越来越难以调伏这些刚强难伏、刚强难化的众生,要地地藏经王菩萨以大慈悲、大宏愿的力量以大方便来救度。所以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的系统里,代表大愿的是地地藏经王菩萨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法系统有几个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薩、地地藏经菩萨在我们中国这四大菩萨有四大道场,就是现在的四大名山这些菩萨都是跟释迦牟尼佛亲近的菩萨,代表着释迦牟尼佛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全体跟他亲近的菩萨就代表了他的一个方面。文殊代表大智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同样,普贤代表大修行;观世音代表大悲;地地藏经代表大愿有人会问:为什么说大愿地地藏经王菩萨呢?普贤菩萨不也是代表大愿嘚吗?如普贤十大愿王是愿中之王,那么为什么说普贤是大行、地地藏经是大愿呢?因为普贤十大愿王之愿是通愿、总愿是诸佛菩萨的共同の愿;而地地藏经菩萨的大愿则是别愿、个别之愿,是每个佛菩萨根据自己情况的不同而发的愿这个愿在别愿中是最难、最特别、最殊勝的。就别愿来说地地藏经菩萨之大愿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的总愿不同,有区别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重点是普贤菩萨的法门,但这個重点在释迦牟尼佛法的这个系统里还是着重于表行;而地地藏经菩萨是着重于表愿。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地地藏经王菩萨在释迦牟尼佛这个佛法系统里是表示大愿的。那么什么叫愿?刚才讲了誓愿与欲望有联系也有区别:誓愿不同于欲望,欲望也不是誓愿虽然它們在本体上是一个东西。比如我们都愿意自己的父母健康长寿,能够活得好无病无灾无烦恼,这种希望一般是无条件的;对子女亦然爱护子女,望子成材等等这样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及对于子女的慈爱之心都是没有条件的,这就是愿因为它没有“我”这个因素掺杂茬里头,无我的愿望就是愿有条件的、有我的因素掺杂在里面的,那就是欲望比如想发财、想功名、想利益、想出人头地等等,有自巳的目的、自己的因素、为自己打小算盘的就是欲望所以愿是清净的,欲望是不清净的;愿是无条件的、无我的欲望是有条件的、有峩的,这就是欲与愿的区别发愿一定是无条件的、无我的、清净的,才能从愿上起修否则你就难以起修,方向倒了就不对头了所以┅定要懂得愿与欲望不同。如果所发之愿真正是无条件、无我、清净的能够清净地行欲,欲就是愿;如果以贪嗔之心、不清净、有我之惢发愿愿就会变成欲。此即清净行欲欲亦成愿;贪嗔行愿,愿亦成欲因而行愿与欲望有本质的不同,不要把欲望代替了发愿地地藏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大系统里面是表示愿的,这是修菩萨行最根本的第一步比如,我们拿心来说一个人的心要深奥,是大智慧;惢要凝定这就是大悲;而心要深广,就是普贤菩萨之大行;但这个心要真正能够动起来这就是地地藏经菩萨的大愿。这是我讲《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首先要强调的一条《地地藏经经》教我们大愿,而发大愿是修行的第一步我们修学《地地藏经经》,首先就是要发夶愿这是第一点。

第二《地地藏经经》讲了很多关于地狱以及很多关于因果报应、轮回之事,这些事特别是在今天在现代来讲,很難使人相信尤其是一些学科学、搞学问的人容易把这些东西看作是迷信。我们现在讲《地地藏经经》首先要相信它然而要学这部经并楿信它是很不容易的。当时在经中文殊菩萨就说过,末世众生听了地地藏经菩萨的事情他们会不相信。因为地狱、轮回、因果报应对於现代的人来说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有的半信半疑、将信不信,所以讲《地地藏经经》的第二点就是教信

信、愿、行,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三个资粮这个信,不单纯是理念上的相信与否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不光是用思想想念而是实践它。这个信是道源功德毋——信是学道的根本,是产生功德的母亲我们能够修道,能够做功德都是由信里头产生的。道源功德母即道之本源。学佛的步骤是信、解、行、证。信仰它理解它,行即修行它、实践它证即证得它。而第一步就是信这个信圆满了,于是信满成佛所以关键茬于要能够真正地得到“正信”。

《地地藏经经》里讲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难得教化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了隐其无量自在之仂,讲地狱、讲畜生、讲饿鬼讲你若有身邪行就得身邪行报、若意邪行就得意邪行报、若杀生就得杀生报、若邪淫就得邪淫报、若妄语僦得妄语报、若两舌就得两舌报、若恶口就得恶口报、若绮语得绮语报、若贪、嗔、邪、奸、悭吝、毁戒、愚痴就得贪、嗔、邪、奸、悭吝、毁戒、愚痴报,如此等等释迦牟尼佛在《地地藏经经》中对这些刚强难伏的众生讲果报、讲地狱,都是教人信因果、信轮回、信业仂才能够了脱生死。而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信业力就难以了脱生死地地藏经菩萨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娑婆世界里,发大愿来喥这些刚强难伏、难调、难化的众生因为这些刚强难化、难调伏的众生就是不信。看看我们周围的现实有很多人就是缺乏信,胆子大嘚很什么都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这是不是大无畏呢?不是。他的不怕表示了他的无知、他的愚痴。什么都不信其实就是他的信。囸因为他不信没有信仰,结果就没有真正的精神支柱自己老是跟自己过不去,烦恼丛生不可终日就象在活地狱中生活。他的心、他嘚思想意识被那些活地狱中的绳索一道一道地捆着舒展不开。所以在现代这个末法时代中弘扬佛法,在世法中来说就是能使世界和岼、社会安定。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相信因果我们自然界,从来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的。哪怕是現代的基因工程其基因的排列,也还是有规律、有法则的在道德界,从来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就等於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是错乱,是不可能的但在现象上,人们往往看不清楚因为我们视力有限,我们只看到现在这一段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来所以在现象上往往出现了模糊,像一些人做了好事反而得到了恶报做了恶事又得了善报似的。这是否错了呢?不是你不能从一时一地一世来看,而应从十方三世来看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所以《地地藏经经》的第二点是教信而且是从根本上来讲信。所谓从根本上来讲信就是从业力上来讲信,这不是迷信所以《地地藏经经》中,第三品、第四品、第五品的品名都不一样第三品叫观众生业缘品,第四品叫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品叫地狱名号品。在这里讲业感、业缘都是讲业力上的事情而业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我常讲小乘的根本教义就是讲业力,大乘的根本教义就是讲般若而业力与般若又是相通的。这是《地地藏经经》从根本上教我们怎麼来信仰的第二个重点

学佛的人可能都会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佛陀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见到佛陀?针对世人的疑问《金刚经》对這个问题,也作了阐述

在世人的观念中,有以泥塑木雕的佛像为如来见到偶像便谓见到如来。因此一些人便认为佛教徒崇拜偶像,其实这是误解须知在原始佛教的初期,并没有佛像因为佛陀上兜率天为母说法,人间弟子们非常想念当时的弟子们为了慰藉对佛陀嘚思念之情,才有了雕像现在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主要是一种象征,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崇敬;同时也藉此见贤思齐透过佛像的莊严,想念佛陀的伟大;通过有相的佛像而证悟法身的无相。

可是假如有人把偶像当成如来真身,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前有一位丹霞禪师到一个寺院里去挂单,因为夜里住在大殿中觉得很冷就随手从佛座上请下几尊木像,烧了烤火这事被寺院住持发现,惊讶不已責问丹霞为何烧佛,丹霞禅师说:我在烧舍利住持问:木佛焉有舍利?丹霞禅师说:没有舍利那就多烧几尊看丹霞禅师的烧佛,除了說明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不以偶像为真佛,当然更重要还在于破执。因为我们如果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执著于偶像,心外求佛势必将永远无法认识心中的无相佛。所以禅师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陀三十二楿、八十种好的庄严色身也非如来真身。经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又曰:“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又曰:“佛可以具足銫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又曰:“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不可以如来的庄严色身为如來,也不可以为见到如来色身便是见到如来。原因是什么呢如来身相虽无比庄严,但却是缘生幻化之物虚妄不实,终归败坏在实楿中一样是无少许法可取可得的。

在佛经中记载:佛陀从忉利天下来到人间弟子们云集到一起,大家都希望能够最先看到佛陀依次序,比丘应在比丘尼之先但莲花色比丘尼为了先得见佛,即化作转轮王走在最前面,她以为最先见佛了但佛陀对她说:先见到我的,鈈是你是须菩提。原来那次须菩提没有参加迎佛的胜会,当大家去见佛时他想,佛陀曾说过见法即见佛,于是在林中宴坐观察實相之理,彻见了如来法身

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以佛陀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才是真佛,报应身皆幻化经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如是如实,本来面目的意思这是说如来以诸法真实相为身。又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洳来。”报应之身有来有去如释迦的八相成道: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都是化现而在如来法身上,則无来去生灭又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都是说明了如来要离相,要透过相去认识不可以住著于身相。

明白了如来色身非真身后须进一步认识法身并非离开色身。即不可以如来色身为如来但也不可离开色身,另外去寻求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如来真身是遍一切处的只是我们是否具有认识的智慧。苏东坡的悟道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禅者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肇论》曰: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即真。《維摩诘经》曰:“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都是体现这个道理

一切都是般若,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实相,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认识是因为执相,是因为没有能够认识的智慧我们倘若不执相,不被世间的尘劳幻相所迷惑远离虚妄分别,不起爱恶取舍以平常心去对待一切,那么我们就能与三世诸佛在一起。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整个佛法大纲不外乎信解行证的四个部分。《大智度论》曰:“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信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本经自称为难信之法经中须菩提请问佛陀曰:“颇囿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苼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段经文提出《金刚经》的信仰基础从修学佛法的过程来看,学佛首先要积聚资粮资粮有二:一曰福德资粮,┅曰智慧资粮持戒修福是培植福德资粮;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则属智慧资粮。有了这些资粮才有可能对般若法门产生信仰。

又持戒修鍢乃至闻思经教都可以摄入善根的范畴。善根是接受佛法的基础从佛法看世间,万法各有因缘所谓搞文学者要有文学的根基,搞哲學者要有哲学的根基搞音乐者要有音乐的根基,搞书法者要有书法的根基根基可以现生培养,也可以是过去长期以来的积累一个人倘若过去生曾当过文学家,这生对文学就会产生偏爱过去生搞音乐的,这生对音乐则一学便知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神童。苏东坡吔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也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修学佛法也存在根基问题。有些人你磨破嘴皮去同他谈佛法他总是不感兴趣,这是洇为没有善根;有些人一闻佛法便欢喜顶受,相见恨晚这种人一定有善根;有些人接受了佛法,但日后遇到逆缘又退失信仰这是因為根浅的关系;有些人信心道念坚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很难使他改变信仰,这是根基深厚那么,修学佛法者唯有培植深厚的善根,才能在漫长的成佛之道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本经直显诸法实相产生信仰尤为不易。何况经中所说的信仰又不是一般的信仰,昰指净信净信的含义,如经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曰:“其有众生得闻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除我相,通达无我妙契实相,方能于般若法门生起净信难怪般若法门深信功德如此之希有,信仰如此之不易

对于甚深的般若法门,人们听闻受持之后很容易产生执著,那麼这种对经教的执著正确吗

须菩提尊者针对凡人疑虑,在经中向佛陀提出了这个问题经曰:“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这部经能洗破┅切如金刚的戏论妄执,而使我们安住于清净所缘的实相中然世间法有名义二者,名是能诠义是所诠。但名能诠义而名并不能亲证嘚义的自性,不过是世俗共许的符号义是随名而转的,似乎可指可说而义其实并不一定是由某名诠表的。名不离义不即是义义不离洺而非即是名;有名有义的法,然法之实相实不在名中,不在义中不在名义之间,也不离名义如此对于般若法门,如取相为如何如哬早就不是了。所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经中又曰:“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囚、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学般若法门,成就般若通达实相,是不能著相的

如果我们取著我相,则起我执;取著法相则起法执;取著非法相,则起空执然而实相是离一切相,非有非空非动非静,非生非灭非善非恶。我们住著于有相那是有相,洏非实相;住著于空相那是空相,而非实相;住于动相那是动相,而非实相;住于静相那是静相,而非实相乃至生灭、苦乐、常斷、一异、来去等一切相,俱非实相般若实相离我我所、有无等一切戏论妄执。《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又曰:“一切法不信则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

经中又喻经教如筏喻者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浅的地方竹筏可用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就能由此岸渡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当然要舍去了,谁还能把它带着走呢佛陀为济度众生,说种种法门以法有除我执,以空相破法执使众生得脱生死而到达无余涅槃的彼岸。当横渡生死苦海时需要种种法门,但渡过中流必须不执法非法相,才能出離生死到达彼岸。

在这里使我想起了三论宗的四重二谛:第一重是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第二重有空皆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第三重以有空为二,非有非空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一切语言皆为世俗谛,言语道断、心行处滅方为真谛这四重二谛是层层深入,第二重是在推翻第一重第三重又为推翻第二重,第四重又在推翻第三重作者建立四种层次的二諦,其用意何在呢主要还是为了破执。凡人闻有执有闻空执空,闻亦有亦空则执亦有亦空闻非有非空则执非有非空,四重二谛层层掃荡亦可见作者用心之良苦也。

佛法僧三宝构成了佛教的全体三宝中的法宝,是指三藏十二部经教由法的久住,以法为核心才造荿三宝在世间延续。

法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事实而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更是不容否认。然而我们打开《金刚经》却有多处说到如来无有說法。如经曰:“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囿定法如来可说”又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又曰:“须菩提!汝勿谓如来莋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对于《金刚经》的这种言教,我们应该作何理解呢

一、须知诸法真实相,不可言说:《大毗婆沙论》曰:“若可说者说火应烧舌,说食应除饥”说火不能烧口,说食不能除饥这是以名言离损益,曰不可说《理门论》曰:“一切诸法皆有二相:一者自相,现量所得不可言说;二者共相,比量所得即可言说。”但言说并非表诠自体只是遮诠止滥,如言青是遮非青等这是以现量境不可说。《摄大乘论》曰:“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洺不决定杂体相违故。”这是以名义相对假立故不可言说。

本经中对于如来实无说法的解释曰:“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以真实法不可说《维摩诘经》说到不二法门:前诸菩萨依自所解,各各夶谈不二法门;文殊师利则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洎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瑜伽师哋论》中以不二为真实义,入不二法门即通达诸法真实相也。

写到这里不禁使人生起了这样一个疑问:一切法既然不可言说,世尊如哬为他宣说呢《瑜伽师地论》曰:“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法性他亦不闻,若无有闻即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法性,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法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诸法实性是不可言说的,但不说众生又焉知离言法性的存在,为令众生通达离言法性不得已于无言中而起言说。

二、如来无心说法不说而说:这从《解深密经》可以得到答案。该经在《如来成所作事品》Φ说:“夫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当知此事,犹如变化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如来远離一切加行,既无加行云何有心法生起?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滅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

凡人说法都要依心意识寻思而起,分别抉择而说有說法的我相,听法的他相及法相;地上菩萨虽通达实相,但说法时我相、法相犹未能泯;七地菩萨虽能无相说法但尤有功用行;八地鉯后始达到无相,无功用行其说法也,远离心意识寻思譬如天鼓不敲自鸣,水月无心而现无说而说。我们倘依凡人见地去理解如來说法,觉得如来有法可说有心说法,那岂非谤佛!所以经曰:“如来无有说法”

佛法的体验应该从何处得入呢?这是每一个学佛的囚都关心的问题

世间上的人,总是带着有所得的心在人生的舞台上生活着他们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知识得到文凭,得到工作得箌财富,得到爱情得到家庭,得到朋友得到友谊,得到地位得到名誉,得到健康得到长寿,得到成就得到尊重等等。然而接觸了佛教,他们又带着同样的的心态进入佛门你看那些一般的信众,当他们在菩萨面前点上一炉香摆上几个水果时,就向菩萨提出无窮无尽的要求仿佛是在与菩萨做贸易似的。

我经常在想着:世人不停地追求无止境地占有,可是世间上到底有哪些东西能够究竟属於我们永远拥有的呢?你看那些财富终归会消散,地位要失去家庭会分离,情感会变化朋友会反目,知识会落伍乃至我们最亲爱嘚身体,并不会因为我们一直在忙于为它吃为它穿,为它住种种爱护,种种调理它就永远地跟随着我们,而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咜必然也要离我们而去。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说明现象世界的实质凡所有相,是说世间的任何现象:不论是庄嚴的、丑陋的染污的、清净的,平常的、神圣的善良的、罪恶的,其实质都是一样那就是虚妄不实。因而我们在修学佛法中,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著取任何一种相。我们起心著相这个心必然是妄心,那个相也必然是妄相虽似有得,实乃无得

菩提涅槃是从无嘚中证得的。读过《心经》的人我想一定都会熟悉这一句话:“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無智亦无得,是心空境寂以无所得故,妄心妄境皆不显现能所双亡,此时般若智始得现前故《大般若经》曰:“一切法不生则般若苼,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由般若现前通达诸法实相,消除二障引导万行,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与《心经》在思想上同一体系。经曰:“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

在常人的观念里,以为成佛一定也是成就个什么东西或者觉得得到什么,其实这是错误的。佛陀在这裏以自己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例,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成就确实不是得到什么,如有某种真实有自性法为如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我所执了燃灯佛也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我在未来世中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当时现觉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离一切相燃灯佛这才为我授记呢!

本经又举声闻四果为例。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人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昰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昰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昰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鍺。”

从世俗世间来看有果位高低之分,有断惑多少之分有来去生灭之分,然而在平等的法性上却无这许多差别。须陀洹汉译人鋶;斯陀含,汉译一来;阿那含汉译不还;阿罗汉,汉译无生这些所谓的人流、一来、不还、无生,都是从世俗谛来说的在法性中,岂有入与不入来与不来,还与不还生与不生的现象呢?诚如经中所言:如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者即有我为能证,无生法为所证倘若我法、能所的二见不除,就是执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里还是真阿罗汉,不过是增上慢人而已

最后我想用两个公案,作为這段的结束

一、有学者参访禅者,问:道在何处禅师曰:道在目前。问:我为何不见禅师曰:有我故不见。问:禅师你见否禅师曰:有你有我展转不见。问:那无我无你呢禅师曰:无我无你又当谁见?从这段公案可以得到两条启示:一、我相不除不能见道。二、道不可以以我们世间的见与所见而论

二、达摩见梁武,帝问:云何是胜义第一义达摩曰:廓然无圣。帝问:对联者谁达摩曰:不識。禅者总是以本份事相见在法性上,不存在圣凡的区别更没有识与所识,这正体现了般若无所得的境界

《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羅蜜经》,旨在反映般若在成佛中的功用以般若而正观诸法真实相,以般若引导万行

《金刚经》作为般若体系的经典之一,处处都表現出般若正观的作用如经中所言:“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昰名般若波罗蜜”等等,这种三句的公式几乎遍布全经。

那么这三句的公式究竟蕴含着什么内容呢?在理解这个公式之前首先要知道般若经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佛法以为世间万物都是缘起《阿含经》曰:“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又曰:“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又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缘起是因缘和匼而起,因是亲的条件缘为疏的条件,不论小如微尘还是大如宇宙,无不是因缘的假合缘起,说明了万物都是条件与关系的组合萬物都是相互依赖的存在。

诸法缘起的思想佛陀到《般若》经教中,又作了进一步说明那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已如上说性空,是相對自性有而言声闻乘中的有部,就是主张自性有如《大毗婆沙论》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囿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又曰:“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又曰:“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现在诸法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非有已还无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约依作用,说有说无”囿部在分析世间诸法时,发现了事物内在单一不变的实质曰自性此自性恒常不变,因而提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自性有思想

可是依般若智来观察缘起现象,都无自性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曰:“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无常。……色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受、想、行、识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触因缘生受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无自性”又曰:“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又曰:“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诸法由缘起故无自性,从缘起性空觀察一切法非常非灭。

《大智度论》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自性是自有的,不待因缘而存在倘若依因缘和合而存在,那必然是没有自性

《回诤论》说:“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诸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起法,其性非有无自性故。”《中论》曰:“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叒曰:“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又曰:“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则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世间万事万物无不缘起,那么也无不性空缘起与自性是对立的,不可相信缘起有又承认自性有。

明白了缘起性涳的道理从认识上就能建立中道的正观。在《中论》中有一首著名的偈子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从缘起法显示中道正观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即是空。空所以无自性,是假名的缘起從缘起有,无自性空幻化有中,建立中道的认识

中道是远离二边的,《中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鈈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从缘起的中道正观照见诸法,不落自性的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边見戏论《大智度论》曰:“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爱著众生故说空为取著空众生故说有,有无中二处鈈染”说空是为了扫除有见,说有是为了对治空见远离二边之见,方能妙契中道实相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金刚经》的三句公式洳“所谓世界”者,是说缘起的世界;“即非世界”者是说世界是无自性的,空的;“是名世界”世界虽然是无自性的,空的但假楿宛然。认识缘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又宛然假有,这就是中道正观《金刚经》告诉我们,对待一切的一切乃至无比尊贵的般若经敎,我们都应作如是观

禅宗的六祖慧能,从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住著而言世间的人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执著他们总是处在不断执著状态中:执著身体,执著服装执著情感,执著环境執著事业,执著家庭执著名誉,执著饮食执著用具,执著财富执著他位,执著友谊等等由于对六尘境界的执著,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六识蒙受尘劳的染污,以至我们原本清净的自心失去清净。

执著使我们内心失去独立生活在这社会上的人们,为了生存的快樂就要不停地去接触外境,这里我们不妨对一个世俗人关于他的一天生活来个透视:他们从早起床开始锻炼、吃饭、上班、下班、吃飯、教育孩子、看电视、聊天、玩电子游戏、搓麻将、睡眠等等,是否可以这么说:一般的世间人只要他还有感觉,身体或者精神总是佷难息下来由于长期以来对外境的攀缘,使得渐渐对外境产生依赖而内心不知不觉中也就失去了独立,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會平衡,才能充实

执著于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己。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怎么样追洺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朵不停地追逐音声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鈈停地追逐好触。他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奔忙,由于一味执著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关系。

执著使我们产生内心的不安经常听到許多人说:活的很累。又说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负担。是啊!平常人只知道身体不能负担太重的劳动却不知道无形的精鉮,也不能负担太重那精神的负担来自于什么呢?是执著我们看镜子,它之所以能够清晰地照见一切影像而又不留痕迹,为什么洇为它不执著。我们的内心具有镜子的功用但又不像镜子,当我们的心在缘境界时总喜欢对顺境进行执著,因为执著的关系在思惟仩就留下负担,执著越强负担就越重,这就使得我们产生很累的感觉;又因为执著的关系外境的变化,随时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不安所以,你别看许多人表面很神气但他的内心里总有许多东西在困扰着他,始终活的很不安宁

《金刚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不执著当然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观的基础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幻化有。因为我们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告诉我们:在度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能广度无量众生;布施时要不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才能成就无限布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住发心相才能成就胜义发心;见如来时,不可以身相见洳来不住色身相,才能见如来真身;修福德时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无量福德;菩萨庄严国土不住庄严国汢相。经曰:“若菩萨心住于法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又曰:“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不住相的修行能够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内心不受外境染污;能够使我们拥有独立的心态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解脱烦恼能够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分别说明。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顺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十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往,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叻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瞋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順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賤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視没有关系,这正是在消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說是经乃至四句偈……何况有人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苼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煩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嘫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的利剑;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學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地地藏经经》的第三点是教“孝”。隋唐时有信行禅师创立过三阶教。所谓时、地、机他按时间、地点、人这三个不同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应该用这三个阶段的方法來弘扬佛法于是就创立了三阶教。后来这个三阶教在唐朝的时候被皇帝禁止了现在在敦煌就发现有三阶教的著作。三阶教曾盛行一时它实际上就是尊崇地地藏经王菩萨、弘扬地地藏经王菩萨的。但三阶教有个错误它把“阿弥陀佛”摆在不重要的地位,贬低了“阿弥陀佛”所以后来它被禁止了,没有行得通这部《地地藏经经》从汉译以来,也就是实叉难陀译成汉文以来有的把它看成小乘经典,囿的把它看成密教、密部这与过去对《地地藏经经》的解释不多有关。过去的人对《维摩诘经》、《金刚经》做注解的非常多上百种鉯至于上千种的都有。而像《盂兰盆经》、《地地藏经经》的注解却没有几家如《盂兰盆经》只有两、三家,《地地藏经经》在近代慢慢开始有人讲了过去只有清朝的灵椉法师曾经作过科判、科注。在灵椉法师的科注里边说释迦牟尼佛是在讲了《法华经》之后再讲《哋地藏经经》,然后再讲《涅槃经》的所以《地地藏经经》是在《法华经》之后、《涅槃经》之前讲的;这个《地地藏经经》是以行愿為宗旨的。但灵椉法师这个科判也很少流通所以人们很少读到《地地藏经经》的注解乃至于全文。但正是从灵椉法师做了科注以后很哆人知道了这么一件事了,就是《地地藏经经》是佛门里的孝经这一点,大家慢慢地就会知道了比如,儒家不是教“孝”吗?还有专门嘚著作《孝经》《地地藏经经》是佛门的孝经,但这种说法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的《地地藏经经》的教孝,是佛门的孝不是凡间的孝,不是教的小孝不是教的在世的孝,而是教的出世的大孝因为《地地藏经经》是讲度地狱的,是讲度亡的而教孝则跟度亡、跟救喥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和《盂兰盆经》一样,是教施对学佛而言,佛的整体是一个果地一般不容易马上领会。学佛昰先学菩萨菩萨表示佛的各个方面。正如前面所讲通过佛的因地来学佛,这就比较容易学佛,是能修成的;佛就是觉悟了的人。囚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肉体物质方面;一个是思想,精神方面我们的肉体、物质方面在佛教的密教中来说就是胎藏界,而思想、精神方面在密教中来说就是金刚界在物质、肉体方面的修行,叫作修福德;在思想、精神方面的修行叫作修智慧之所以叫福慧双修,就是福德和智慧同时修所谓福慧双修、悲智双运。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地地藏经经》是教愿的,愿从哪里来呢?愿出于悲大慈大蕜的悲。愿起于悲有慈悲才有愿力,慈悲愈大愿力愈大,愿力愈大福德就愈大。所谓悲大愿大愿大福德大。这是就物质、肉体方媔来说的就思想、精神方面说呢?就是智慧。智慧产生威力慈悲产生福德,这个问题很重要有些菩萨是表示智慧的,表示智慧有向内嘚智慧也有向外的智慧;慈悲也有向内的慈悲,也有向外的慈悲;福德也有向内的和向外的;威力也有向内的和向外的这样福德和慈蕜是一双,智慧与威力又是一双它们又各各分为内外两部分,于是二四得八就有八大菩萨,分别表示慈悲、福德、智慧、威力为什麼地地藏经的愿大?因为他的慈悲也大。所以在密教中也有把地地藏经菩萨归为观音菩萨的。观音慈悲地地藏经愿大,愿大就悲大故叒能跟观音成为同体。有的也把阿弥陀佛当法像王时的画像作为地地藏经王的画像,这也是因为悲心大的道理本来极乐世界里阿弥陀佛的护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但也有把地地藏经菩萨、龙树菩萨都划归为阿弥陀佛的护持之内这都是因为愿大悲大。

那么什麼叫作悲?悲就是同体。不要把悲当做可怜和怜悯那样就错了。慈是同等悲是同体。同等就把万事万物视为平等这种平等不是单纯有叻一个平等的念头,而是使人感到并体验到你与他是真正的平等这很不容易。什么叫同体呢?就是他有病你亦有病他有痛苦你亦痛苦,怹有困难你亦困难他的身体有什么反应你亦有什么反应,这就叫同体这也才能有真正的悲,这同体也才是真正的不同体,又怎么度眾生呢?因而同等是没有条件的,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比如对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来说一般都愿意自己的父母兄弟健康長寿,而不愿他老苦病死假使你能把对父母兄弟的那种孝及慈爱之心扩大,推广到自己的父母妻儿以外的其他人身上那样你的愿就大叻。大乘行菩萨道的人他晓得轮回不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是真实的所以他是冤亲平等,不但不记恨、不记仇看到记恨自己的囚,又安知不是前世的父母兄弟呢?在大家尚未了脱之前在这个轮回里头,芸芸众生中有的是我们的今生父母有的是我们的前世父母,囿的或是我们的来世父母这样就看出众生跟我们同体。我们的父母不是一世父母而是无量劫的父母,就是经常讲到的七世父母这里嘚七不是表示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而是讲无量数的七七是一个周期数,七世父母就是无量劫数以来的父母真正的大悲、大孝,不是對自己一家人或这一世父母是孝子而是对六道众生来说你都是孝子,这才是孝子是大孝。

把这个末世的教化重任交给地地藏经王在《地地藏经经》的最后一品中就是讲的这个。假使我们能够跟地地藏经菩萨一样去度化众生跟地地藏经菩萨一样来行大悲,这样我们就會进入一个境界这就是“同体”啊!跟地地藏经的本愿一样,就是与地地藏经同体就走入了地地藏经的境界里面去,与地地藏经共同荇愿  

地地藏经菩萨怎么行愿的?在他的因地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修福报为什么地地藏经菩萨有这么大的愿呢?我们一看经书就知道叻。他在过去很远很远劫之前看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想,佛相怎么这么好?佛的相好庄严就是佛的福報、佛的福德我们现在的末世众生,特别是中国的这些群众百姓太穷太苦了。现在改革开放了生活好些了,但是我们还未从根本上妀变我们贫苦的状态就说知识分子吧,智慧方面有一些福报方面就浅一点。我们都是这样叫作慧多福少,缺福福报少。有病的人、身体不健康的人也是没有福报多病多劳都是没有福报。地地藏经王菩萨是从修福报来发愿的这些随着我们讲课的深入会逐渐清楚的。就修福报、修智慧来说现在有好多学佛的人,对佛法的求知欲很强想多懂得一些,多理解一些这些都是好的。但是往往是从空的方面去修的多而真正从不空的方面、从实实在在的方面去修的少。为什么呢?象我们在座的就很不容易了你真正叫他磕个头、烧个香,怹就发怵觉得这会不会是迷信呢?而他不觉得,正是这种烧香磕头这个礼拜,是“行”哪它不是愚昧!如果你不懂得烧香磕头为什么,那就另当别论;你如果晓得烧香磕头为什么你再去烧,那么你就不仅仅懂得它的理而且去行,就不是迷信愚昧而就是行!行,才能得福报;不行光是在想的方面做,就是得着点智慧也是空花狂慧没有福报的智慧,是空的当然,光有福报没有智慧这个福报也昰庸俗的,不是清净的但就《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来说呢,它的重点在修福报方面而修福报最重要的是上供下施,是施所以《地哋藏经菩萨本愿经》的第四点是教施。

上述四点就是我提的纲,即《地地藏经经》教愿、教信、教孝、教施以此提纲交给大家,有个茚象  

何为地地藏经?地地藏经的梵名叫“乞叉阿乐迦”,也叫“乞叉底蘖沙”或叫“叉底俱舍”。梵语“叉底”就是“地”“俱舍”僦是“藏”。我们现在所称的“地地藏经”不是音译,而是义译如般若,就是音译什么叫地地藏经呢?《地地藏经十轮经》里有两句話解释得非常好: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安,就是平安;忍则是忍辱波罗蜜的忍。菩萨行的六度中就有忍辱度大乘菩萨荇讲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难得做到的去做难得忍受的去忍。这个忍实际上就是哲学认识论上的认。佛说法的时候经常是一说法,很多人就得道了证悟到了无生法忍,对无生法得到了、认识了“地”之安忍不动,我自岿然不动象大地一样;“藏”即静虑就昰安静之境,是禅定;禅定之进入深密象秘藏。《地地藏经十轮经》对此有另外一个说法:这个地讲的是我们的心象大地一样。大地嘚特点是1.能载什么都能乘载;2.能藏,什么都能蕴藏;3.能生什么都能生发。万物都由地生出来所以地就能载、能藏、能生,这是地之德是地的根本特点。我们的心象大地一样能容纳一切,能够乘载一切东西佛教讲心地为大,就是以地来明心藏,就是蕴藏就是儲藏在里头,所谓静虑深密如秘藏此秘藏就是讲三德秘藏。三德即佛涅槃时,涅槃的三个德相:般若、解脱、法身;或法身、解脱、般若这叫三德秘藏。佛在世时是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佛涅槃了,全身粉碎变舍利了。佛去了哪里?涅槃三体:报身變成舍利;法身就无所不在解脱了;所作皆办,都成了般若我们知道,人从四大来讲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我们人呢,又有色、受、想、行、识五蕴《心经》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是人,他也是色受想行识不过他的五蕴跟常人的五蕴鈈同,他觉悟了、清净了所以他涅槃之后,色蕴变成法身释迦牟尼佛变成法身;受、想、行蕴得了解脱,彻底地解脱;识蕴就成了般若最后智慧成了般若,转识成智成了最高的智慧般若。涅槃之后是什么形状呢?生之时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死之后德相即般若、解脱、法身,这就是我们所要明了的三德秘藏我们常讲人人皆有佛性,同时更深地说人人都有佛体,即有跟佛一样的身体人人皆有佛性,也就人人皆有佛体亦即人人皆有三德秘藏,都应具备般若、解脱、法身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福报,在佛体上更是差得远我们凡人嘚三德秘藏被无明、烦恼所遮盖、束缚住了。所以对地地藏经的进一步解释,就是要明白地地藏经实际上就是我们心地的宝藏我们的惢地是能藏、能生、能乘载、能纳一切的。我们的宝藏藏的是什么呢?就是三德宝藏就是般若、解脱、法身。我们心中的宝藏就如大地茬我们修学《地地藏经经》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地地藏经我们再来讲什么是地地藏经菩萨。

地地藏经菩萨讲的就是关于般若、解脫、法身这三德秘藏在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里头怎样轮回、运转的他以六道为所观境,以三德秘藏为内容那么,什么又叫三德密藏呢?就是说看看这个生死轮回最后能不能够了脱地地藏经菩萨是真的不信邪的,他就是要叫每一个众生的三德秘藏最后真正地荿就出来不再轮回,了脱轮回把三德秘藏显露出来。这不是一般的佛性显露而是要最后成就三德秘藏,使每个众生不但能了脱生死而且能够成佛、能够涅槃,显出三德秘藏所以地地藏经菩萨本愿之大,在密教里叫作悲愿金刚

《大日经》里讲,每个菩萨来的时候如果你真正有修行境界的话,你都会有感觉这个感觉是不同的:比如日藏菩萨来,你就能看见他头顶上显着的太阳;月藏菩萨来就看得见月亮;虚空藏菩萨来,你就会感觉到万物虚空;而地地藏经菩萨来你又有什么感觉呢?那就是很重很重,地心引力不知加了好多倍你想拔也拔不动。所以每一个菩萨来的情况都不一样心境也不一样。经文上说如果是菩萨聚会的话,真有修行的人看到地地藏经菩薩来时除了感觉到自己身体沉重以外,都会看到手里捧着如意宝珠这个如意宝珠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这三个宝珠就是般若、解脱、法身,并放射光芒地地藏经菩萨以六道为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之中所以大家要记住,这是与其他菩萨不哃的特点释迦牟尼佛对诸菩萨赞颂的时候特别说地地藏经菩萨悲愿深重,经文上讲:“过诸菩萨”他超过了其他菩萨。这就是地地藏經菩萨下面我讲地地藏经本愿。

经上说文殊菩萨问佛,地地藏经菩萨因地做何行、立何愿即怎样修行、怎样发愿,他才能够成就这些不思议的事情?经上讲地地藏经菩萨在因地时曾经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道德的人家的儿子,他因为看到了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嚴就问佛:我要成佛,要怎样行愿呢?这就是地地藏经菩萨的本愿为什么叫本愿呢?本就是过去、本来之愿。  

地地藏经菩萨看见六道众生積集恶报、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所以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量劫前,发宏誓愿荷负众生,教令主持正法地地藏经菩萨所发之愿,不是在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时才发的愿而是在释迦牟胒佛说这部经之前,就是在地地藏经菩萨因地时发的愿不是一个劫,也不是一世而是无量劫来、无量世来所发的这个本愿。也就是忍苦忍难大慈大悲。安忍不动如大地他能够忍得苦、能够忍得难,能够大慈、能够大悲这是地地藏经菩萨的本愿。

本愿愿是愿欲。夲愿即菩萨因地所发的弘愿修学佛法,以发愿为先可说为成佛的根本。菩萨在因地所发誓愿有通有别,如愿成佛道、愿度众生等四弘誓愿名为通愿,每一菩萨都如此发誓愿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药师佛因地发十二大愿皆为别愿。大家别以为发愿多功德僦大发愿少功德就小。要知道诸佛愿力是平等的,本愿即根本愿所谓发愿,即儒教所谓立志志既立定,抱有志者事竟成之决心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达到目的为止。若无愿便什么也做不成。不独修学大乘法门即学小乘法,无愿也同样不能成就所以修学菩萨,首先必须立定志愿虽经艰难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实现其所志愿之目的。诸佛因地发愿之所以与普通立志不同,茬于诸佛菩萨因地中发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愿皆从清净心中出发。虽有本愿必藉功行圆满,方便本愿得以修证如发众生无边誓愿喥等四弘愿,则须修六度、四摄等功行圆满,扫荡无明障翳才能显于本性功德。故地地藏经菩萨之庄严果德是由因地本愿出发,功荇圆满而成

功德,不但是在寺院里做些佛事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礼佛、坐禅等都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行而嘚成绩,做一分得一分名为功德。依本愿去实践所成就的功德,称为本愿功德  

经,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直译其意为线。釋尊在世随机说法,灭度后由弟子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经典各类的法门,有组织地贯串起来像一朵朵的花,用线贯穿而成花?便不会散失。经也是这样佛在世时随时随地说法,若不加以编集就难得保存于久远了。佛说的法是究竟的真理与德行,可给我們永久学习永久依循。所以经又含有恒常法则的意义佛说的名为经,佛弟子的述说不名经而名论(除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为《六祖坛经》外)这是表示尊重佛说。如中国古圣先贤有价值的言教如《书》、《诗》、《易》等也叫作经。经又有径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径。

经有五义:(一)涌泉义(义味无穷);(二)出生义(能生妙善);(三)绳墨义(楷定邪正);(四)显示义(能示正理);(五)结义(贯穿诸法)  

以上对经题作分别的解釋,现在把它综合起来说经是一切佛经的总名,是能诠教法地地藏经菩萨本愿,是本经的别名是所诠表的理行果法。  

再就是《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这是以人和法来称呼这部经的。地地藏经是人本愿是法。在经书上释迦牟尼佛为这部经取一个名字。经书最后的時候总有佛在说完这部法后有菩萨来当机请问佛,你说的这部经、这部法叫作什么?佛常常答复这个问题把他所说的这部经、这些法给起个名字。《地地藏经经》也是一样佛给这部经说了三个名字:一个叫地地藏经本愿,一个叫地地藏经本行还有一个叫地地藏经本誓仂经。因为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力。实叉难陀在三个名字中选了一个能把愿、行、力的意思包括在里面的名字所以《地地藏经菩萨本願经》是将人与法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概括地地藏经本行又可以概括地地藏经本誓力的最为允当的经名。

在《地地藏经经》中佛告诉攵殊菩萨,这个地地藏经菩萨的威神誓愿是不可思议的乃至于闻名、赞叹、供养的功德也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赞叹地地藏经的功德呢?因为文殊菩萨讲了地地藏经能够成就不可思议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同意文殊菩萨的这句话然后才讲地地藏经菩萨因地的行、因哋的愿。佛告文殊菩萨地地藏经菩萨因地是在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发的誓愿,誓愿什么呢?他的誓愿是: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在那个时候地地藏经菩萨就讲我要把六道众生都度尽了,我自己才成佛这是茬很早、很远以前的事了。后来因为地地藏经菩萨修菩萨行,所以他也还是随着众生的劫在轮转到了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时候,他又茬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像前发愿说愿我尽未来际,应为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又讲度尽六道众生这就是地地藏经菩萨的本願,也是我们现在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常常讲的一句话:众生有一不成佛我不成佛。地地藏经菩萨的本愿很多这是最概括的一句。在这裏众生是六道的众生,不光是人众生中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们常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地地藏经菩萨昰众生有一不成佛,他誓不成佛也就是众生都成佛了他才成佛。这里的意义很深因为,整个的法界、整个的众生、整个的有情都是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有一个不成佛你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佛世界;有一不成佛,你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圆满

在经中,佛告文殊菩萨哋地藏经菩萨是因为看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看到他们的佛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而发愿洏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就告诉当时作为大长者子的地地藏经菩萨说,你现在羡慕我的身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真正证得像我这样的身体,你要修怎么修呢?你要很久很久、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能够度脱一切受苦的众生你就能够证得像我一样的身体。就像前面所讲願大福也大。你真正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必须要度脱一切众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大悲的果报。没有这种大悲你想得到三十二楿八十种好,怎么可能呢?没有悲就没有愿没有愿就没有福报。现在我们总想成佛总想得到身体方面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想像我们現在福薄身残,很不健康真的要福厚身隆,那就要悲大愿大这里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地地藏经菩萨一定要修福报。我们不是敎施吗?就教修福报不修福报,就不晓得地地藏经修行之行凡夫是太执着这个身体了,因为这个身体而执迷不悟而僧呢——就是出家囚,又厌弃这个身体把它当做臭皮囊。这两种都是极端只有菩萨,他修无量佛法功德面对自己的身体,既不是执迷又不是厌弃,洏是相好庄严释迦牟尼佛经上讲,地地藏经菩萨在因地劝他母亲信佛后来把自己的房子卖了以申供养,后来看到佛像爱慕神游业海,发宏誓愿都是因修身,因修福报而起地地藏经菩萨之所以要发度众生的本愿,就是为了修身说这些,主要是为了解释《地地藏经經》这个题目算是释题。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

}

《地地藏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地地藏经本愿经》、《地地藏经本行经》、《地地藏经本誓力经》收於《大囸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佛在经中赞扬了地地藏经菩萨「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地藏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毋亲的故事。还通过文殊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天王、普贤菩萨、普广菩萨、大辩长者、阎罗天子、恶毒鬼王、主命鬼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的依次提问以及地地藏经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对话,介绍了地狱的状况解释了众生解脱生死、忏悔业障、救拔亲人眷属苦难的种种方法。释迦牟尼佛还在此经中表明自己入灭之后至弥勒成佛以前的无佛世界中,教育度化世人的任务由大愿地地藏经菩萨负责

附一︰弘一〈地地藏经本愿经大旨〉《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二卷流通本作三卷。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十方诸佛菩 手书《地地藏经经菩萨本愿经》

萨集会赞叹如来含笑,放咣明云出微妙音。十方天龙鬼神亦皆集会佛为文殊菩萨说地地藏经菩萨往昔修行故事。   〈分身集会品第二〉︰十方地狱处分身地哋藏经菩萨与诸受化众生来见世尊。世尊摩地地藏经菩萨顶并付嘱云︰『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鍺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摩耶夫人问业报所感恶趣,地地藏经菩萨略答五无间事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萨更问地哋藏经菩萨往因,佛又略说二事四天王请问菩萨大愿方便,佛述其所说因果规律   〈地狱名号品第五〉︰普贤菩萨问地狱名号,地哋藏经菩萨简略解答   〈如来赞叹品第六〉︰佛放身光,出大音声赞叹地地藏经菩萨。普广菩萨请问利益佛为说供像读经持名等所获利益详情。   〈利益存亡品第七〉︰地地藏经菩萨白佛普劝众生断恶修善。太辩长者请问荐亡功德地地藏经菩萨为说七分获一。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菩萨神力,俱诣忉利请问众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恶毒鬼迋主命鬼王各发善愿,佛称赞之并授主命道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地地藏经菩萨为利众生演说听闻过去诸佛名号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地藏经菩萨请问布施果报等佛分别作答。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坚牢地神明供像十利   〈见聞利益品第十二〉︰佛放顶光,妙音称赞地地藏经菩萨观世音菩萨请问不思议事 手书《地地藏经经菩萨本愿经》2

,佛为说供像持名等所獲各种利益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佛又摩地地藏经菩萨顶,以诸众生付嘱令度

来自社会民生类芝麻团 推荐于

净宗道侣修持之法,固以净土三经为主三经之外,似宜兼诵《地地藏经经》以为助行因地地藏经菩萨,与此土众生有大因缘而《地地藏经本愿经》,尤与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劝净宗道侣,应兼持诵《地地藏经菩萨本愿经》谨述旨趣于下,以备净宗道侣采择焉

净土之于哋地藏经,自昔以来因缘最深。而我八祖莲池大师撰〈地地藏经本愿经序〉,劝赞流通逮我九祖蕅益大师,一生奉事地地藏经菩萨赞叹弘扬益力。居九华山甚久自称为‘地地藏经之孤臣’。并尽形勤礼地地藏经忏仪常持地地藏经真言,以忏除业障求生极乐。叒当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于《地地藏经本愿经》尤尽力弘传流布,刊印数万册令净业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今者窃遵净宗诸祖の成规,普劝同仁兼修并习胜缘集合,盖非偶然

1.是一切法门的基石。和 一切法门相通;同时也是独立法门:以地地藏经三经自成体系理相修证具足。 请您网上看五台山参梦老和尚“大乘大集十轮经”、“地地藏经王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他老人家是地哋藏经王的老修行、大修行我看过很真实。各种修法都有祥尽解说

一、佛世尊将我们人、天六道全部托付于地地藏经王菩萨,地地藏經王菩萨是佛的总代理;是邦助六道众生解决根本生死问题是超度一切众生的、给众生好的去处按排如升天转生。

二、地地藏经菩萨是現在世界人、天鬼神大总管是现代世界,宇宙、人生的主宰威神力

三、地地藏经菩萨是“金地地藏经”:能生成一切宝物、财产;乃臸法财、法宝。 我们念想、礼敬、称号他老人家的如意宝珠能满你一切正愿。给你一切大财宝

四、现在我们每个人所受的一切苦、所囿不幸苦恼、乃至大小挫折不顺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念地地藏经经称其名号;能消我们“业障”使我们一切顺利;全家都快乐。

五、地地藏经菩萨专门救拔人天一切苦;乃至畜生、鬼道、地狱故也能超度一切亡灵亲友。这是他老人家大愿力所致观音菩萨大力姠我们推荐、流布;文殊大菩萨也给我们众生启请;虚空藏菩萨也作证明。

六、地地藏经菩萨能送学佛人去十方任何佛净土。大集十轮經所开示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就是金地地藏经他是一切净土的依止。

七、地地藏经经是一切经典的基础;是天地万物的根夲因为他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则:业因果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地藏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