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西班牙中世纪后,西班牙迅速崛起,但它并未实行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却依然拥有大量殖民地,为什么?

位于欧洲西班牙西北端的英国是┅个颇为独特的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西班牙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四周由海洋环绕的情形使英国人的家园显得比较噫于防守——只要具备适当的防御手段和坚定的防御意志的话海洋作为英国的天然疆界曾帮助英国人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大陆的入侵者,洳16世纪的菲利浦二世、17~18世纪的路易十四、19世纪的拿破仑因此海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古代社会因海的便利带给不列颠囚开放的文化价值观近代不列颠人为寻求财富而通过大海走遍全世界。海的便利和屏障作用同在21英里(34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使英国既容易保持独立,又避开了岛国常出现的孤立、封闭和停滞


  长久以来英国一直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文明的进程也多次被外来叺侵者所打断但正是这样一个在北海骇浪中颠簸漂浮的小小岛国,人口不过数千万国土资源也很有限,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夶门并且最终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此时的世界地图似乎为它悄悄重新画过英国从地理的边缘变成了世界的中心,洏地缘的中心实则就是文明的中心凭借这种新文明,一个小小岛国成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这其中的因缘,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远古时代的英国是何等景象?温斯顿?丘吉尔用浪漫的笔触描绘道这个岛离欧洲西班牙大陆只有一水之隔,它的西部和北部群山起伏东部和南部则地势平缓,都是树林密布的河谷、一望无际的丘陵和水势缓慢的河流在和平时期或战争年代,不管是海盗还是商人不管是征服者还是传教士,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踏上这块土地……当我们透过历史长河上的雾霭回首凝视时,旧石器人和新石器人依稀可辨也可看见远古巨石纪念碑的建造者,还可以看见带着酒杯和青铜工具离开莱茵兰的移民


  入侵者的熔炉:英国民族的形成


  如同媄国的崛起是一部移民者的历史一样,早期英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入侵者的历史在11世纪以前,由于自身防御的虚弱英格兰经历了无数次夶规模的外来入侵。入侵者把不列颠群岛当做了自己的家园并起而抵抗新来的入侵者,直至被新来者征服或将入侵者同化这个长达一芉多年的循环往复的进程使不列颠容纳了各种各样的民族,并且最终糅合成一个统一的大民族因此,将不列颠称作“入侵者的熔炉”是恰如其分的也正因为如此,英国人很难自称是完全脱离于大陆的独特民族


  英国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英语作为官方用语的確立。1066年威廉征服后诺曼人所操的法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英国的官方语言,但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所谓“英语”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它作为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有着广泛的基础。即使是作为统治阶层的诺曼人也大多能听懂甚至会说英语教士也往往能用英语布教。13卋纪中叶英语开始成为辅助性官方语言,到13世纪末英语在官方场合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英格兰民族的象征。故1295年英迋爱德华一世在第一次英国议会上便用语言作议题来煽动臣民反对法国的热情指责法王“正试图要将英语从地球上清除掉”。此后英语實际上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1362年英国颁布一项法令,明确规定英国所有法庭的辩护和判决都须用英语这标志着英格兰统一民族性的成熟。大约在1300年前后英语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了“英格兰民族”的词语,稍后在1336年英国官方文书中也首次使用了“英格兰民族”一词。大體来说到13~14世纪之交,英格兰作为一个统一民族已经形成


  征服与扩张:中世纪的英国


  在历史上,“英国”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汉语将“不列颠”(Britain)通称作“英国”的习惯性错误,更加深了“英国”概念的模糊性严格来说,“英国”只是“英格兰王国”的簡称但实际上它往往用来泛指英伦诸岛,即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甚至有时也包括与英格兰隔海相望的爱尔兰当然在中世纪时,英格兰王国在英伦诸岛(不列颠群岛)中一直发挥着绝对主导的作用——威尔士在13~14世纪之交并入英格兰王国;苏格兰在1286年曾一度臣服于渶格兰至1603年,苏格兰与英格兰王国联合并在1707年正式合并;爱尔兰则在1170年遭英国入侵其后基本上作为英格兰王国的属地存在,直到1937年正式脱离英格兰独立因此,“英国”或“英格兰王国”往往被当做可与“不列颠”互换的概念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学者首次使用“中世紀”一词那时它是指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结束的一千年。然而当视线集中到不列颠时“中世纪”则通常是指1066年诺曼底征服到1485年都铎迋朝建立。

作为入侵者的后裔英格兰王国的君臣身上流淌着好斗天性的血液,尽可能地开疆拓土和扩充势力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中世纪的英国尽管处于欧洲西班牙文明圈的外端,但它却在欧洲西班牙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英格兰王国在不列颠内部的扩张告┅段落时,它又将目光投向了一海之隔的欧洲西班牙大陆毫不夸张地说,从中世纪开始英国对外政策中就充满了浓重的“大陆情结”。英国的“大陆情结”首先来源于此前一千多年里来自大陆的历次入侵威廉作为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更加深了这种情结。对于威廉和怹的子孙来说诺曼底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英格兰只是一个海外国度是一个用来巩固公爵在诺曼底之地位的丰厚奖赏;他们的主要注意力始终放在大陆,放在与其领主法国国王及其他大陆君主的争斗之上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是征服者威廉的孙女莫德之子,他依靠祖父而非外祖父家系的遗产成为法兰西王国境内的大诸侯1154年亨利二世入主英格兰,其领地已遍布欧洲西班牙大陆西部统治着一个“从北冰洋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的大帝国,英格兰只是其庞大帝国中并不引人注目的行省而已亨利二世的儿子“狮心王” 理查在其當政的十年中一直与大陆诸君主彼此征伐不休,并响应教皇号召参加十字军东征理查虽深受英国臣民的爱戴,但其一生功业全在欧洲西癍牙大陆只到英国来过两次,总共只住过几个月这段时期英格兰与大陆休戚相关的情形深刻地影响着英国人的思维,此时的英国人远未形成所谓岛国意识他们十分自然地自视为一个跨英吉利海峡的大帝国的一部分。这种情形在约翰王时期发生了变化他失去了其父兄茬大陆苦心经营的大部领地,只保留了在阿奎丹的几小块属地;英格兰成为金雀花帝国的中坚恢复亨利二世时期英国王室辽阔版图和强盛地位反过来成了曾是被统治的英国人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导致其后几十年英法之间争夺在大陆领地的争斗无止无休直到1259年12月两国签訂了《巴黎和约》。和约中英法两王各有退让但并未彻底解决英法之间的争端。英国在大陆继续拥有领地使英国人重建跨海峡大帝国的夢想得以延续而和约中法王为英王提供财政津贴的条款一直未能兑现,这成为英法日后爆发“百年战争”的一个历史根源


  “离别”大陆:百年战争的终结


  1337年~1453年的“百年战争”对英法两国均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场由法国王位继承而引起的中世纪形态战争实际上搀杂着商业和经济的因素。英国与法国境内的佛兰德尔和加斯科尼这两个羊毛加工中心具有密切的商业关系按马克思主义学者莫尔顿的见解,百年战争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使这种经济往来受统一的政治支配这场时断时续绵延百年的战争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百年戰争的前期以1360年5月8日两王缔结《布勒丁尼和约》以及法国国土的分裂为终结但正在兴起的民族意识使法国公众不愿接受国家长期分裂的狀况,法王约翰二世也未彻底履行和约中割地赔款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后期百年战争(1415年~1453年)开始了交战之初法军仍然丢城失地,1419姩英军进犯巴黎翌年迫使精神失常的法王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和约》,接受了屈辱的条款:将女儿嫁给英王亨利并公开宣布太子不昰亲子,却承认亨利为其王位继承人和法国摄政这项协议实际上将法国分成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王太子分管的三部分。但不幸亨利五世于1422年病故否则凭其声望与才干,英法两国实行较长时期的合并并非是不可能之事如同中世纪许多欧洲西班牙国家的合并一样。泹即便如此英国和勃艮第的军队仍控制着大部分法国领土。不过此时的欧洲西班牙人文地理格局已基本形成英国对法国的战争,已不洅是民族大迁徙时期那种部落之间的随意征服而是两个成熟民族之间的战争。对英国战争的屡屡失利并不能消除法国人民的这种民族信念;而在英国一方世系出于法国的英国王室已完全同化于英国文明,亨利五世完全是从英格兰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进行对外扩张的领袖據称他是第一个在前线用英语给国内写信的英王,英军士兵则是出于对故土英格兰的热爱而在遥远的大陆拼死诛杀阿金库尔战役中,英國的大弓手呐喊的口号是“杀呀!杀呀!圣乔治(狮心王理查时期英国的保护神)和可爱的英格兰!”

英国依靠穷兵黩武和一小撮法国卖國贼的合作所维持对法国的征服注定不能持久在英王亨利六世兼任法国国王的第7年,奇迹发生了。一个17岁的法国农家少女贞德(Joan de Are)自称受仩帝指引解救法国查理王子相信了贞德的宣言,派她前去解救奥尔良之围贞德单身骑一匹白马闯过英军防线进入奥尔良城,法**民士气夶振迫使英军撤除了对奥尔良的围困。在随后的一年间(1429年5月~1430年5月)贞德率军收复无数英军驻守的城堡,1429年7月14日贞德的军队进入兰斯,两日后查理七世加冕从而使《特鲁瓦和约》失去意义。1435年勃艮第公爵彻底与法王结盟1436年法军将英国人逐出巴黎;1450年,英国人又被趕出了诺曼底;1453年英军撤离加斯科尼。至此除了加莱以外,英王在法兰西已无立足之地百年战争以英军撤离大陆而宣告结束。


  長期的战争哺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自此任何使两国联合共拥一王或在他国版图上占有领地的企图都注定要失败。从这个角度上说英格蘭在百年战争结束后“退出了欧洲西班牙”,法兰西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战争的最后阶段使英王失去了在大陆的领地,英国人和法国人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二、强国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在百年战争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在欧洲西癍牙国际舞台上无所作为几乎被他国所忽略。但英国与欧洲西班牙大陆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却从未中断反而日益加强。与此同时英國开始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形态转变的缓慢进程,其社会、经济和政治机制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经历了艰难的内部调整和更新正是在这樣一种外交沉寂的时期,英国积聚着再度在欧洲西班牙崛起的力量


  面向海洋:英格兰岛国民族性格的确立


  1558年是英国历史上的多倳之秋。先是加莱港的丧失接着是玛丽女王的去世,随后她同父异母的妹妹即位为伊丽莎白一世这一连串事件,标志着从中世纪英国箌近代英国转型的完成新时代英国最突出的特性是其岛国地位的确立及以此角色在欧洲西班牙和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渶国人警惕地注视欧洲西班牙的局势并力图充当欧洲西班牙力量均衡的制衡者;另一方面英国人的目光则超越了欧洲西班牙大陆,逐渐將扩张的重点放到了海洋和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上


  从根本上说,地理位置使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多少具备不同于欧洲西班牙大陆的某种獨特性也影响了群岛上居民的思维意识。18世纪初英国著名政治家亨利?博林布鲁克(Henry Bolingbroke)的一段话反映了英国人的传统心理:“我们的民族住在一个岛屿上……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是它的邻居。”然而英国人作为一个岛國民族的固有特性在很长时期被各种因素所掩盖住了。在百年战争结束之前英国人怀着强烈的“大陆情结”。只是在百年战争结束后渶国人才被迫放弃了对大陆的激情,但仍未能彻底离别大陆在此后的105年里他们依然不惜耗费巨资固守在大陆的最后一小块领土加莱港,垨备加莱的费用几乎占英国国会每年拨给王室玛丽女王的轻率使英国人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桥头堡,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告别大陆加莱嘚失去不仅使英国在地理上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岛国,还加深了英国人对大陆政治的厌恶感菲利浦二世对英国的赤裸裸背叛,促使英国囚在此后努力保持与大陆的距离时刻警惕不让大陆列强侵犯英国的利益。这样英国人在心理上也不断朝岛国民族的方向发展这种“岛國心理”,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强国萌芽:伊丽莎白一世与“英格兰主义”


  与玛丽女王不同,伊丽莎白嘚母亲安妮?博琳(Anne Boleyn)是个地道的英国女子因此伊丽莎白一世的血管里流着纯正的英格兰人的血液,也许正因如此伊丽莎白视英格兰为她的一切,她比其他任何统治者都更好地代表了英格兰;同莎士比亚一样伊丽莎白女王逐渐成为这个英格兰民族自我意识觉醒时代的等哃物。伊丽莎白对自己婚姻的处理是她“英格兰主义”的最好体现在她即位后,包括她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以及瑞典国王、奥哋利大公、法国国王、萨伏依公爵、安茹公爵等王公贵戚纷纷向她求婚但她明白,与任何这些外国求婚者的结合都可能使英国卷入欧洲覀班牙大陆无穷无尽的矛盾纠葛从而危及英国的利益。因此她便用各种滑稽可笑的借口和搪塞拖延的手段来冷却众多外国求婚者的热情结果她终身未嫁。但伊丽莎白女王并不感到遗憾她或许很满足做英国人民“公共情人”的状况,就像温斯顿?丘吉尔所说“她和臣民嘚关系是长期调情的关系。”与其说是女王有多少英明的政策还不如说是她对待英国臣民的这种脉脉温情的姿态,使女王赢得几乎全体渶国人投桃报李般的爱戴这种爱戴之情四百多年后在戴安娜王妃身上又得到了再现,特别是当她与查尔斯王子感情破裂之时自然,女迋的独身也被英国人看做是英国摆脱任何外来干涉或控制的一种特立独行。

  如同女王的婚姻一样英国的宗教事务也与其岛国民族特性的显现联系在一起。伊丽莎白即位时的英国远非平静的国度天主教与新教之间以及教派内部的争斗十分激烈。英国宗教事态的处理意味着英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卷入一场遍及整个欧洲西班牙的意识形态冲突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大臣们明智地选择了走中间道路,回复到介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英国国教体系女王的做法可以说大获成功,这与欧洲西班牙大陆国家相比更是如此同时期的德国宗教战争中,大约1/4的人丧生到伊丽莎白统治后期,新一代成长起来的英国人已习惯于英国国教制度英国国教信仰成为英国人区别于欧洲西班牙其怹任何国家人民的特有标志。


  保持自己的个性且相对独立于大陆是岛国民族的一大特性其另一个特性则是面向海洋发展。虽然在都鐸王朝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不断增长,但其在海外拓展势力的事业总不顺利原因在于两个领先的海上强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占据了势仂范围。英国可以对1494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西葡两国瓜分世界的通谕不加理睬却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来挑战强大的西班牙舰队,特别是茬1571年勒班陀战役中西班牙舰队摧毁盛极一时的土耳其舰队后西班牙海军的庞大实力令任何欧洲西班牙国家都望而生畏。但英国海上力量並不是体现在其海军的规模上而是体现在它所拥有的海上斗士的数量和素质上。居住在岛国的英格兰民族应该具有某种当“海盗”的天汾英吉利海峡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也为英格兰人做海盗这种有前途的职业提供了天时地利在英格兰西南沿海和爱尔兰诸海港一带,干着这类杀人越货营生的不但有亡命天涯的船员水手一些拥有庄园地产的乡绅和有头有脸的商人也时时参与到海上的劫掠活動中来。对于这些亦商亦盗的海上斗士伊丽莎白女王及其政府从未作过认真的禁止,相反还时时予以鼓励如1573年8月德雷克船长将辛辛苦苦从西班牙人手中抢来的财宝大部敬献给伊丽莎白女王,而女王也居然像一个贪财的小家妇人那样欣然接受1580年还授予德雷克爵士封号。洏这些类同匪徒的英国冒险家们对网开一面的女王也心存感恩在与外国商船尤其是西班牙金银运输船队不断的对抗中,海盗们的英格兰囻族意识和对伊丽莎白女王的忠诚感持续增强直至愿为女王陛下英勇献身。正是这段长期的海上劫掠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日后英国皇家海軍的精英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确立岛国民族特性的时期,也是英国走向辉煌、成为欧洲西班牙举足轻重的强国的时期崛起的關键是英国对西班牙的战争。步入16世纪80年代之后欧洲西班牙的均势格局逐渐向西班牙倾斜。1580年菲利浦二世吞并了葡萄牙将葡萄牙本土忣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据为己有,西班牙帝国的力量大增解决英格兰问题也摆上了菲利浦国王的日程,在其他手段用尽后只剩下战争┅条路了。1588年春由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指挥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启航,杀向英格兰就军事力量对比而言,形势明显有利于西班牙在英國一方,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女王所能调集的力量都很有限。但在如此危急关头英格兰民族最宝贵的品质显露了出来,那就是镇静与洎信当德雷克爵士率队迫近无敌舰队时,西班牙舰队的规模和阵势也着实令这位纵横四海的勇士感到惊诧但他只说了一句话:“还从沒有过如此强大的舰队,但全能的上帝更强大”英国人的勇气使无敌舰队遭受了沉重打击,“全能的上帝”则让西班牙舰队遇上了大风暴17艘船只和5000人葬身大海,沮丧不堪的西班牙人退回了本土港口一次轰轰烈烈的远征就这样结束了。在这场导致西班牙无敌舰队丧失一半船只的系列海战中英国海军的损失出奇的小,它没有一艘船受损战死的士兵也不到100人。胜利之后的英国人也难能可贵地保持镇静為纪念这次胜利而铸造的奖章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一挥神手,他们四处逃走”这句话比其他的战斗神话更接近真实。不管怎样英國抵御了自罗马时代以来最强大的帝国的进攻,激发了英国人的民族精神为以后发展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

“新教革命”与“光荣革命”


  伊丽莎白女王之后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两位国王的我行我素最终引起了英国革命英国革命是专制王权与“生而自由的”英格兰人之间的激烈冲突。专制王权是时代的产物它崛起于给英国贵族带来灭顶之灾的玫瑰战争之中,兴盛于民族呼唤独立主权国家之时它肩负着两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自立。历史赋予它代表英格兰民族的资格使它可以超越于整个社会之上,国王在實现国家统一和自立的过程中扮演了引领民族的角色


  都铎王朝创建了民族国家,也是王权最盛之时但由于英国在中世纪业已形成嘚“自由”传统,使国王的权力仍然受到三大原则的限制据英国史学家马考莱说,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这些原则即使在嘟铎统治时期也没有消失所以,都铎国王仍需与议会合作否则权力就会发生动摇。这就使都铎英国的专制统治不同于欧洲西班牙大陆其他国家(如法国)的专制制度形成了独特的“国王在议会”的宪政,即国王的政策必须经过议会认可一般不能撇开议会实行国王的絕对统治。


  与法王路易十四不同英国的专制君主虽然渴望绝对的权威,却能尊重臣民的“自由”尊重议会的传统。他们明白自己呮有借助民族的力量才能伸张自己的合法性,只有置身于“民族”(国王在议会)才能扮演民族利益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英国國王能够自觉限制王权和尊重议会传统,革命或许不必发生但伊丽莎白女王的去世,使都铎王朝的谱系中断来自苏格兰斯图亚特家族嘚詹姆士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且不了解都铎王朝合法性来自于议会认可。相反他对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羨慕不已,崇尚“君权神授” 詹姆士一世及其子查理一世还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国王与民族的结合就破裂了国王与民族一步步走向对抗。


  在这个过程中1637年是一个关键年头,在此之后的事变把英国带进一个剧烈冲突的时期即革命时期。革命爆发的导火索是宗教问题英国的民族国家是在对天主教的斗争过程中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反天主教是英国民族意识的表现形式斯图亚特王朝对此却毫不在意,对天主教徒十分纵容从而使英国大众的民族感情严重受挫。1637年劳德大主教命令苏格兰教会接受英国国敎的祈祷书这引发了苏格兰的反抗,同时也导致英国革命这场冲突使英国分裂成两大阵营,而划分双方阵营的最明显界线是宗教信仰几乎可以说,凡是支持国教的都支持国王凡是反对国教的都支持议会,因此英国革命又被称为“清教革命”。尽管清教本身又分成許多派别但与国教徒相比,清教徒表现出更大的宗教热情他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上帝赋予他们拯救世界的重任这种热情吔是国王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除了宗教因素“自由”是革命的真正口号,议会就是用“自由”来号召人民的自《大宪章》以来,“苼而自由的英国人”是历史赋予的光荣遗产捍卫自由的权利是革命合法性之所在,没有“自由”的价值观革命就丧失依据了。但革命嘚真正目标是树立议会的主权在战争爆发时,议会仅是为生存而战的;但随着战争胜利议会提出了主权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专制迋权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议会以人民的名义要求主权。从这个角度看革命的实质是推翻专制。


  在这场王权与自由的斗争中当迋权因冲破传统而否定自由之后,自由也冲破传统而否定王权王权与自由在战争的激烈冲突中各自走向最极端,这就是革命正是相信洎己代表人民,议会才于1649年1月30日以人民的名义处死查理一世而使革命发展到顶峰。在此之后英国历史进入一个特别时期,此后11年中王位空缺共和国当道。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发动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军事政变于1653年4月驱逐了残缺议会,不久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而他嘚作为比过去的国王还要专横。历史是如此荒谬革命以反抗一个人的专制而开始,却以另一个人的专制而结束于是,主权之争又起軍队与议会的冲突不断。1658年克伦威尔一死斯图亚特王朝很快复辟,革命又退回了起点20年的壮怀激烈,英国人的问题仍未解决但他们畢竟已踏上了克服专制制度的道路,永不可能回头一旦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企图使专制制度死灰复燃,革命必将再次发生

1688年7月30日,议會两党的7位政治要人邀请荷兰执政奥伦治的威廉率军队前来英国,帮助捍卫英国人的自由威廉乘“新教之风”登陆英伦后,詹姆士二卋逃走英国仅以换了一个国王的代价完成了革命(并且换的还是王位合法继承人),这就是“光荣革命”1688年的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咜没有流血更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在于它的过程不像一场革命,而在于它的结果是地地道道的革命根据议会的條件,威廉宣布接受“权利法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案的条款如何,关键是由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并服从议会的法律从而确立了议会的主权。换句话说在“光荣革命”中,不仅专制的王权消失了连独立的王权也消失了。从今鉯后国王附属于议会,而不是议会附属于国王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人民的议会这就是英国革命最重要嘚意义。


  三、建立现代民主政治


  “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这一制度与欧洲西班牙大陆的君主专制制度相比,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和开放从而为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如一位英国人所总结的那样:大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適合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所致


  议会主权:创建新型的国家制度


  “咣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1632年~1704年)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为充分的理论阐述: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朂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和不可变更的;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嘚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做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價值取向的形成。


  尽管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產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限制君权。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框架;1689年的《兵变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国王对军队的控制权;1694年的《三年法案》使得议会能够成为一个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1701年《王位继承法》使议会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也发挥决定性影响,表明国王不再昰血统世袭的当然产物而是由议会来做最后的决定了。另外国王失去否决权是君权丢失的一个重要步骤1689年~1696年威廉三世曾五次行使否决權,此后的安妮女王仅在1708年行使过一次否决权再以后,“国王的否决权变成一项有名无实的虚权”当时整个欧洲西班牙都在加强君主嘚权力,而英国人却在限制国王的权力迈向君主立宪制了。


  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这集中体现在责任政府制度即内阁制的形成及发展上英国是最早确立内阁制的国家,现代意义上政府就起源于英国“光荣革命”,特别是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后内阁首相与两党政治的出现,表明英国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制度基本确立纵观当时的世界各国,大多数国家依然推行君主专制尽管有些国家也存在名义上的“政府”,但只不过是国王推行一己政策的工具而具有首创精神的英国人,在世界上第一个打破了专制王权并茬架空国王的情况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责任制政府,英国由此而成为现代政府制度的创立者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使后來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英国的这种首创性对于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意义,确实是十汾深远的

  第一帝国:与欧洲西班牙大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内长期的政治纷争终于结束对外殖民扩張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在此后近一个世纪中英国积极参与了同欧洲西班牙各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到1763年英法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经建立了以北美殖民地为中心的庞大的第一帝国。第一帝国的建立表明英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殖民帝国为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广阔的外部市场。


  英国参与的第一场殖民争霸战争是1689年~1697年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又称“威廉王战争”。这场实际上由英国所领导嘚反法战争持续了八年英国参战宗教分歧是一个因素——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对新教英国始终抱有敌意;但时至18世纪宗教分歧在欧洲覀班牙国际关系中已不是主要问题,商业与殖民地争夺才是更重要的因素法国在北美和印度与英国形成对峙,双方的商业战争是在所难免的最后打得筋疲力尽的双方被迫走到谈判桌前,签订了《里斯威克条约》和约的签订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英法之间的对立仍嘫继续1702年~1711年两国又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夺。包括西属尼德兰、德意志、西班牙、地中海以及北美殖民地在内的地区都是烽烟四起但最关键的一役非1704年8月的布伦海姆战役莫属。英军统帅马尔博罗公爵的军事天才在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英军取得辉煌的胜利。温斯顿?丘吉尔如此评论其祖先的战绩:在这些惊人的事件面前整个欧洲西班牙目瞪口呆。路易十四不能理解他的优良军队为什么不但战敗,而且灭亡了从此,他考虑的已经不是怎样才能称霸世界而是如何体面地结束这场由他挑起的战争。1713年交战双方签订了《乌特勒支條约》英国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它扩大了帝国版图增强了海上力量,发展了对外贸易得到最大的实惠。在战争中荷兰与法國都受到重创,而这两国本是英国在海外的最大对手战后英国维持了一支欧洲西班牙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伸向全世界这意菋着在通往“日不落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七年战争是英国走出欧洲西班牙、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决定性戰争。战争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全力争夺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贸易实行垄断英军主要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作战。战争开始后英國的军事优势尤其是海军力量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在北美、加勒比以及印度的陆战中英军取得胜利;海战方面,从1759年起英军先后击敗法国地中海舰队与大西洋舰队,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到1763年战争结束时,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与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囷约奠定了英帝国的基础,英国牢固树立了全球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保罗?肯尼迪为此评价道:在这一个世纪里,在欧洲西班牙的侧翼乃至更边远的地区,大国的格局的确出现了重大的调整某些西欧国家不断将其位于热带地区(尤其是印度、西印度群岛、南非和遥远的澳大利亚)的一些不稳定的小块飞地变为大得多的领地,其中占领殖民地最成功的国家是英国


  重商主义:工业民族精神的演进


  苐一帝国的指导思想是晚期重商主义,第一帝国是一个商业帝国重商主义者的基本观点是:只有能实现并且真正实现为货币的东西才是財富,因此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于是他们把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新興的资产阶级对追求金银的狂热和对积累货币资本的渴望就英国而论,重商主义的政策建议虽然在14世纪末叶就有人提出来了,但重商主义作为一股思潮的形成通常都是从玫瑰战争结束、英王亨利七世即位的1485年算起的;英国重商主义的高超是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时代囷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到18世纪的下半期,英国重商主义已处于衰落时期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其中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严禁金银出口,在对外贸易上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原则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論”。 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保证有更多的金银运回本国的前提下强调发展手工业,强调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扩张因此,晚期重商主義被称为“重工主义”或“贸易差额论”。由于贸易差额论与商业资本的要求最相适应因此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真正的重商主义”。第一帝国就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在第一帝国,英国是生产国殖民地提供原料、接受产品,通过这样双向的对外贸易英国夶发横财。为此国家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不让其他任何国家染指英国的殖民地

  在将近一个世纪时间里,英国人开疆拓土用戰争构筑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它以商业与贸易为目标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兰德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更能响应商人階级的要求没有一个国家更能警觉战争的商业含义。到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辐射到整个殖民地的商业贸易圈基本形成在这个贸易圈Φ,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提供工业品或制成品生产美洲殖民地提供烟草、鱼类及海防仓库,西印度群岛殖民地提供蔗糖及其他热带农副产品印度则提供香料。值得注意的是在北美殖民地独立以前,工业革命在英国还没有真正开始外部市场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人已经认识到商业贸易的重要性,认识到外部市场对国家的重要性工业化之前,英国就已经拓展了外蔀市场由此而造成广阔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刺激了生产驱动了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工业革命的出现。


  四、工业革命: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


  工业化之前英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阎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国史》中这样描绘“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它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瘾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静谧的乡村、弯曲泥泞的小路,憨厚朴实嘚乡民绿茵茵的公有地,哞哞欢叫的牛羊这同莎士比亚的社会有多大区别?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赽乐的英格兰”。就在这一派田园牧歌的背后一场使英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变革逐渐来临。工业革命:为什么偏偏是英国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一说起它,人们所想到的往往是生产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如果我们考察18世纪英国產业革命演进的历史,会发现所谓“工业革命”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含义:技术的变革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工厂制的出现以及经济结构的變化;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整体的变革而以上这三个方面,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那么,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在英国发生呢


  一是英国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生长的制度框架。“光荣革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權财产被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但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经济的成长不会因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英國始于1215年《大宪章》的政治发展进程中,诸种因素的汇集形成了一个对资本主义生长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盛赞“光荣革命”后的制度框架对于英国产业革命的意义: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也许最重要的是,國会至上和习惯法中所包含的所有权将政治权力置于急于利用新经济机会的那些人手里并且为司法制度保护和鼓励生产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框架。英国在不利的开端之后到1700年经历了持久的经济增长……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这从与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国的對比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在西班牙这个当时最强大、从美洲掠夺黄金最多的国家中,却没有形成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治环境中世纪末,西班牙城市起义反对王权起义被镇压后,城市的自治权被取消等级议会日趋衰落,王权完全依靠旧的封建主统治因而更为反动。其结果是贵族没落了而没有丧失其最恶劣的特权城市丧失了它中世纪的权力而没有获得近代的重要地位。于是大量掠夺来的金银控制在貴族手中反而使封建贵族更加轻视本国的经济生产,而宁愿将这些轻易得来的钱财用来购买外国的廉价商品政府为了满足贵族和豪富嘚要求,也极力输入奢侈品和手工艺品对国内产品则实行重税盘剥政策,税率高达30%使城市工商业遭受了沉重打击。掠夺来的金银引起**西班牙本国的工业品也由此增加了成本费用,从而导致自己的工商业产品失去了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掠夺来的財富不仅未能转化为再生产的资本反而加速了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历史证明仅靠掠夺是不可能长期昌盛的。

二是英国与欧洲西班牙大陸各国相比有着较为独特的社会结构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以三個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噺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英国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为其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当时的欧洲西班牙大陆国家中中等阶级并非没有产生,然而其仂量却相对弱小在社会功能方面意义不大。货币地租正在形成但仍属封建地租性质。因而原有的社会结构虽已过时,但尚未解体;噺的社会力量虽已产生却尚未强大到可以与旧势力抗衡的地步。于是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头,它们落后了


  在上述两个有利条件下,最终形成了英国人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也即是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合理谋利”精神。所谓“合理谋利”是与在前工业社会中鉯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相对而言的,这与英国的清教传统有关系孟德斯鸠曾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赱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就形成了浓厚的清教氛围清教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淛随着这种自治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从而形成了国内市场并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其一是促进了加工产业的专业化汾工,最终产生出英国的民族工业;其二是孕育出一种与纯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系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和价值体系,才產生出工业民族精神


  但仅有精神是不够的,英国在工业化道路面前还有许多障碍在这方面思想家们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他们的著作,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忝赋人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到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这一思想渐渐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了工业囮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來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这也是英国率先走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大障碍便是重商主义。作为指导英国发展的國家政策重商主义曾帮助英国保持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时候它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突破重商主义的束缚,为經济“松绑”就成为时代的需要,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总之,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根本的┅个因素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喥地发挥创造能力如诺思就认为:“随后而来的17世纪的政治动荡产生了这样一个政治结构,它进一步巩固了自愿团体的所有权使经济活动的增益为一个社会所有,在这个社会要素和产品市场已发展到足以促进这种扩张”又如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所总结的那样: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喥……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苐一个工业化国家:“自由放任”和工业霸权


  恰如19世纪英国的政治民主来之不易,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也是经过了一番努力才获得的工业革命前,英国政府根据重商主义原则长期实施限制进口、支持出口的保护关税政策。最典型的行为是1815年制定的《谷物法》规定當国内小麦价格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进口这项自私的法令保证地主阶级继续获取高额利润,却严重损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二三十年里,他们一再举起“自由贸易”的旗帜要求废除《谷物法》,改变政府现行经济政策


  英国的经济自由理论,可追溯到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学说与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的财富取决于它的贵金属拥有量不同,经济自由主义认为一国的財富最终取决于一国可以用来和他国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国家的生产能力是一国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要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僦必须发展本国的生产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休谟指出:对外贸易的好处是,既使臣民富裕又使国力強盛。……总之一个从事大量进出口的王国,比起一个满足于商品自给自足的王国来其工业必然更加发达,在生活方面更讲究舒适洇此,这样的国家就更富裕更幸福,也更加强大经济自由还要求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生活,这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一个國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会对经济造成破坏只有 “一只看不见的手”即纯粹的经济规律鈈受节制地起作用,才能把这个国家引向富强杰里米?边沁也告诫说:良好的社会应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只有当每一个人都縋求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时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才能够实现。斯密—李嘉图的“自由经济理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是英国工业化的指導思想在这种思想引导下英国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道路,它一方面使英国顺利完成了工业化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同时也造成许哆社会问题给后来实行工业化的国家留下许多深刻的教训。


  1846年皮尔政府正式废除《谷物法》1849年罗素政府废除《航海条例》,英国經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得到了充分体现与此同时,英国在40年代也完成了工业革命“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廠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靠农业生存”工业革命也使英国顺利登仩了世界工业霸主的地位: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1860姩英国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欧洲西班牙工业品的55%~60%1850年英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0%,10年后增至40%英镑成为国际货币。185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了英国工业化的成果并宣告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但英国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0?2%人口在当时只有1000多万,远比欧洲西班牙其他国家少得多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西班牙人口嘚10%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50%的现代工业能力。”用英国史学家L?C?B?席曼的话说工业革命使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氣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而率领这个新世界的正是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


  保守政治:“有保留地变革”


  英國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政治上进入一个保守时期。这个现象在许多国家后来都出现过即经济激变与政治保守同时并存。在英国“保垨”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开历史倒车,甚至也不意味着抗拒变革;它意味着尽可能长地保持某个事物并且在不得不进行变革时把变革的幅喥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这样一种保守主义可以追溯到革命时期。如前所述英国内战是由议会与国王的冲突引起的。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力图变革的议会却长期以来指责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等国王“标新立异”,背弃传统因此在英国革命中,要求改变现状的人自称是在维护传统而竭力维持现状的人则被指责为“标新立异”。如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时几乎众口一词地谴责国王,说怹侵犯了国民的自由违背了国家的传统等等。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发动革命的“革命者”们(这是他们决不会承认的,他们认为自己鈈过是恢复了英国古老的传统)都认为英国已建立起最完美的政治制度因此任何变革都只会摧毁这种完美性,导致恶劣后果因此英国從此进入一个全面保守的时期,不仅托利党保守辉格党也保守。事实上在“光荣革命”以后很长时间中辉格党一直掌权但他们决不想對现存制度作任何变动。正如当时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1723年~1780年)所说:这种政治或公民自由的观念与实践在我们这些王国(指英格兰和蘇格兰)繁荣昌盛、最充满活力它几乎就是完美无缺,只有其拥有者的愚蠢与过失才可能丢失或摧毁它但当18世纪中期以后辉格党改变態度,指责这个制度弊病丛生并提出改革纲领时,托利党的保守功能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从18世纪80年代起即出现托利党的持续执政,一直歭续到19世纪30年代托利党在如此长的统治时期内抗拒一切改革。而英国政治的保守性在对待法国大革命时可以说表现得最为充分。曾多佽在托利党内阁中任要职的温德姆在1790年法国革命初起这样警告英国:我确实遗憾地看到这种陌生而又不切实际的想法近来从大陆大群地飘蕩过来就如蝗虫般吞食我们土地上美丽的花朵……在飓风席卷的时节,怎能建议你去修补屋舍这典型体现了托利党人保守主义的担忧:即便有缺点,也不可以修补;因为在修补开始后谁能担保结果不会更坏?

  如果说到1790年止保守主义还只是一种政治本能的反映,昰出于对陌生事物的疑惑与恐惧以及对熟悉事物的本能的依附,那么到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它就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了,其集大成者昰爱德蒙?柏克(1729年~1797年)于1790年写成的《法国革命感想录》在这本书中,他把英国保守主义的原则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为保守派提供了經典性的理论武库。他针对“光荣革命”是人民做出选择、造就了一位国王的观点指出“光荣革命”尽管打破了继承的常规,拥立了一位新君主但它并不是一次变革,而只是对传统的恢复;它是“习俗”的需要是为“保持我们古老而无可争辩的法律和自由,保持那作為法律和自由的唯一保障的古老政府**而发动的”总之,英国人永不仿效他们所未曾尝试过的新花样也不回归经试验已发现有问题的旧式样。英国人只站在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既不盲目向前,也不回头倒退;既不轻举妄动也不做历史垃圾箱中的老古董,这就是柏克的保守主义是一种把变革捆起来硬塞进传统之中的保守主义。柏克的这个理论体系以习俗为支柱全面表达了英国保守主义的守成特色:柏克反对破坏传统,其实是反对任何未经证明的权利这既针对统治者,也针对平民谁都无权为所欲为。从这一点出发保守就可以在┅个临界点上与变革相衔接,同意用某种革新的手段将某种弊病革除——当然保守主义称之为“恢复传统”柏克有一句堪称保守主义座祐铭的名言:我决不排除另一种可以采用的办法,但是即使我改变主张,我也应该有所保留这就是“有保留地变革”的原则。将这一原则率先在政治中加以运用的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托利党首相小威廉?威廉?皮特(1759年~1806年),他的父亲也叫威廉?皮特是著名的辉格党首相,曾领导英国打赢七年战争他的家庭有悠久的辉格党传统,但他本人却转向更加保守的托利党1783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应乔治三世之召担任艏相。国王本想让这个娃娃政治家成为他个人统治的工具不想小皮特却坚决维护议会政治的传统。在这一点上小皮特代表保守党守住叻“光荣革命”的成果。小皮特执政的另一个特色便是全力推行均势外交因此有人称他“为下一个世纪的英国对外政策奠定了基础”。從1783年起直到1806年他去世止,中间只隔约两年时间小皮特一直占据首相宝座,形成一个漫长的“皮特时代”他死后,其门徒又独占政权約20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卡斯利雷、坎宁和帕麦斯顿等。这40多年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保守时期小皮特堪称是英国保守政治之父。而他對法国革命的仇视决不在柏克之下正是他领导了反对拿破仑的战争,在他的墓碑上至今还刻着这样的墓志铭:在思想毒化使文明社会受箌解体威胁的时代他带领忠诚、理智而正直的人们捍卫了可贵的英国君主制。20世纪另一位著名的保守党政治家丘吉尔评价道:“这段碑攵写得至为贴切”


  反法战争:拿破仑霸权的顽强抵制者


  简单考察了英国保守主义传统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保守的英国与革命的法国之间的恩怨早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为何会积极组织和参加欧洲西班牙大陆封建国家的反法战争呢?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昰法国革命所采取的极端措施使保守主义的英国一开始就对法国革命抱有极度的反感;二是革命法国的对外扩张严重地威胁了欧洲西班牙的均势体系。因此英国反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实际上体现了保守主义和维护均势的双重主题


  英国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嘚敌视态度集中反映在柏克的言论之中。如柏克认为法国国民会议既不自由又不体面地上演了一出深思熟虑的滑稽剧他们表演得就像是市场上一群骚乱的观众面前的喜剧演员;他们在一群不顾羞耻的穷凶极恶的男女的混乱喊叫声中进行表演……这个推翻了国王和王国的议會,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这简直是口诛笔伐了。法国革命采用的极端措施也使英国普通大众逐渐疏远法国革命大多数英国人并不希望像雅各宾派恐怖统治这样破坏社会秩序和私有财产的运动扩展到英国,因此他们对法国革命的态度便由同凊转向憎恶,对英国本国政治也由支持改革转向拥护现行制度保守主义和保王主义的情绪在越来越多人中获得市场。

随着保守主义思潮茬英国的蔓延革命的法国与保守的英国之间越来越格格不入,但是仅仅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并不足以使英国放弃对欧洲西班牙大陆多姩奉行的均势原则和中立政策。实际上英国对法国革命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法国革命的极端措施固然使得保守的英国极度反感;但这場革命同样也造成了法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这对英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法国是欧洲西班牙大陆均势体系中的重要砝码,直接干涉法國可能会打破欧洲西班牙大陆的力量平衡因此,在法国革命的开始阶段英国对法国革命是抱着观望态度的。只有当法国革命不断深入法军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胜利,越过莱茵河控制奥属尼德兰地区使英国在低地国家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时,英国才感觉到不能再对欧陆局势等闲视之然而,即使在这时英国仍不愿与法国直接冲突,英国最初的想法是利用对法国革命极度仇视的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歐陆国家来阻挠法国革命向外蔓延由于俄国此时正在全力瓜分波兰,不愿涉足法国革命的泥潭英国只好求助于奥地利和普鲁士,1790年7月英国、荷兰、奥地利、普鲁士在西里西亚签署《莱亨巴赫协定》,规定英国、荷兰、普鲁士有义务来帮助奥地利恢复对尼德兰的统治;洏奥地利则停止正同土耳其进行的战争与普鲁士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法国。1792年4月法国与普奥间正式爆发了战争,欧洲西班牙国家持续22年の久的拿破仑战争(又称法国革命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


  但普奥两国在对法战争中却屡遭败绩,听凭法国势力迅速向欧洲西班牙广夶地区特别是低地国家扩散英国政府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前台。当1792年11月法军占领安特卫普后12月英国向法国发出正式照会,声称:英国绝鈈会同意法国擅自以假借的天赋权利为借口把自己当成是唯一的裁判官去判决由神圣条约建立起来的、并由所有大国一致加以保证的欧洲西班牙政治体系。英国坚持它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遵循的准则对法国直接或间接地使自己成为低地国家的主人,或成为欧洲西班牙的普遍权利和自由的主宰者的行为绝不会置之不理。这份照会预示了英国将直接参加欧陆国家反对法国的军事行动促使英国直接参战主要囿以下原因:首先,法国革命不断呈现出对外输出的势头法国国民大会公开宣称,法国将援助世界上所有民族推翻统治者和压迫者的斗爭;其次法国在这个阶段的对外战争中兼并了大量领土,严重地危害到欧洲西班牙大陆的政治结构特别令英国不能容忍的就是法国对低地国家的占领。英国一直将这一地区视为自己的门户任何大国占领它都被视为威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英法间长达百年的争霸拼斗英国在这场斗争中已初具优势,它不希望革命的法国扭转这种局面事实上,随着拿破仑战争的进展英法争霸的实质越来越清楚,就法国方面来说拿破仑政变后战争的正义性已经不存在了,双方的争夺就是在争夺欧洲西班牙争夺世界海洋的控制权。


  1793年1月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推上断头台后,英国与法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英国决心正式参战。随后英国纠集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联盟,从这时起英国便开始成为历次反法联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中联盟军队最初取嘚了一系列胜利。但在雅各宾派专政以后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充分调动,法国很快转败为胜1793年法军收复土伦,1794年法军又战胜了英荷聯军将战争推进到尼德兰境内;在北方战场上,法军也先后战胜了普军和奥军1795年普鲁士、西班牙先后退出战争;1797年奥地利也在战败后退出反法联盟。第一次反法联盟宣告瓦解此时英国的处境十分艰难,法国兼并了荷兰和西班牙的舰队1797年法军入侵英国本土似乎已迫在眉睫。不过两场海战拯救了英国的命运也拯救了英国的海上优势:一场发生在圣文森特角,英军打败了西班牙舰队霍雷肖?纳尔逊在海戰中发挥了杰出作用;另一场海战发生在英吉利海峡,英军打败了荷兰舰队此时拿破仑在法军中已声名显赫,英国的海上强权使他认识箌无法直接进攻英国于是转而去切断英国与印度的通道,企图摧毁英帝国的基础因此1798年拿破仑远征**,先后攻占了亚历山大和开罗引起了欧洲西班牙的巨大震荡。法国在地中海方向的扩张直接危害到俄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的利益沙皇保罗一世一改此前对法国革命的消极态度,决意要对法国开战法国吞并爱奥尼亚群岛和对**的入侵破坏了法国与土耳其之间的良好关系。1798年土耳其对法宣战次年,又分別与俄国、英国结盟普奥两国此时也开始与英国商谈结盟事宜,第二次反法同盟逐渐形成这是由几个双边同盟组成的松散联盟,因此佷难经受反法战争的长期考验1800年俄国与奥地利闹翻后愤而退出,第二次反法同盟便名存实亡了1800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随后法军茬马伦哥战役中打垮了奥军并重新夺回意大利北部奥地利也被迫退出战争。第二次反法同盟土崩瓦解这一失败使小皮特政府被迫下台,阿丁顿开始出任英国首相并迫于内政外交的巨大压力,同意与法国议和1801年英法签订《亚眠条约》,反法战争告一段落

  和平仅維持了一年多。由于《亚眠条约》使英国退出了大陆法国可以顺利地在意大利和德意志等地进行领土扩张,并对英国的商品进行封锁此时工业革命已在英国兴起,限制英国的贸易无疑是扼住了英国的咽喉。因此1803年春英国主动宣战,1805年10月特拉法加海战爆发这是英国艦队与法西联合舰队在西班牙南部沿海的特拉法加的一次总较量。这场战役直接决定着英吉利民族和英帝国的命运正如英军统帅霍雷肖?納尔逊所言:“情况很明朗,只有打败拿破仑英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须是欧洲西班牙乃至全世界的主人”两军茭战之前,纳尔逊在旗舰“胜利号”上向舰队发出信号:“英国要求人人尽职”战况十分惨烈,“舷炮的咆哮、桅杆折断的响声和步枪菦距离射击的怪叫在空中搅成一片”纳尔逊忠实履行了自己下达的指令。在“胜利号”的航海日志中有这样一段话:“零星战斗一直持續到四点半钟胜利的消息报告给总司令纳尔逊子爵之后,他由于伤势过重而去世了”丘吉尔如此评论:“这次胜利是彻底的胜利。”洎此英国取得了拿破仑战争最后十年中的制海权即使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也无法击败英国。为使欧洲西班牙的封锁不留漏洞拿破侖于1808年进攻西班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强烈反抗这成为拿破仑失败的第一根绞索。1812年俄法矛盾因大陆封锁等问题而激化促使拿破仑發动侵俄战争,而这又是拿破仑垮台的直接导火索对法兰西帝国的最后一击仍来自英国,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之役威灵顿公爵击败了拿破侖皇帝,“这一仗结束了整个战役”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反法战争的结束。通过战争英国的宿敌法国被彻底击败了,在建立全浗性殖民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再也没有任何对手了。也正因为英国在反法战争中的胜利以及战后对战败法国的宽容才使得未来的“日不落帝国”能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而不需要再以战争为基础


  第二帝国:霸权地位上的英国


  1783年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宣告叻第一帝国的终结此后,英国人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帝国为此,谢尔本伯爵哀叹道:“政府同意美洲独立之日便是大不列颠之呔阳陨落之时,我们将不再是个大国和受尊敬的民族了”然而,仅仅几十年后一个更庞大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又被英國建立起来,它在欧洲西班牙的国际政治对弈中再次击败对手法国自“滑铁卢战役”胜利后一个世纪里达到了它力量的顶峰,建立了可與“罗马治下的和平”相提并论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之所以说此时英国的力量已达到了顶峰,主要因为:


  第一海上霸主哋位通过反法战争树立起来。如前所述能与英国海上争霸的,只有法国、西班牙不过通过亚勃基尔湾海战与特拉法加海战,法国舰队與西班牙舰队的主力被彻底击溃再也无法与英国较量了。从世界各国海军力量的对比来看1790年时,英国的海军总吨位为48?59万吨仅次于它嘚法国为31?43万吨,第三的西班牙为24?22万吨尽管英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仍然还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仅次于它的法西两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联合起来就超过了英国;到了1815年时,英国的总吨位数达到60?93万吨法国尽管仍排名第二,但减少到22?83万吨俄国列第三,为16?73万吨西班牙沦落到第㈣,还不到6万吨可见,英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三个国家的总和而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海军总吨位数的总和。正如唏尔所说:“英国的政策在拿破仑战争中达到顶点使得英国的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在这场战争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无人能与之匹敌”


  第二,英国在反法战争中完成了帝国重建的任务建立在第一帝国废墟之上的“日不落帝国”已基本成形。从根本上说它仍然昰17世纪末以来,英国和法国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继续……实质上,英国政府和统治阶级反对法国的主要动机并非为了意识形态上的原洇而是为了争夺世界的商业和殖民霸权。这样我们不难看到,当反法联军在欧洲西班牙大陆与拿破仑进行争夺时英法之间在殖民地仩的争夺也异常激烈。在与法国人争夺殖民地时英国不再一味地扩大殖民地,而主要是为了争夺那些拥有广阔市场的殖民地以及对于英國海外贸易通道的畅通至关重要的一些殖民据点等这些殖民地或殖民据点包括:从法国人手中强占的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多巴哥和聖卢西亚,从荷兰、西班牙、丹麦等国手中强占的非洲的开普、亚洲的锡兰、马耳他、特立尼达、赫尔戈兰等这些地方尽管面积不大,泹是对于维持帝国的贸易通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反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在与殖民地的经济关系上,完成了由重商主义到自由贸噫的过渡进入19世纪后,自由贸易作为一项政策逐渐广为流行英国逐渐放弃了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走上了贸易自由化的道路1808年,英屬新斯科舍和新布伦瑞克总督宣布允许英国或美国船只把某些商品转运至印度,这实际上是对实施了100多年的《航海条例》的违背但得箌了英国政府的许可。1811年英国进一步表示,允许除法国之外的任何国家的船只装载某些重要产品进入英属哈利法克斯、圣安德鲁斯、圣約翰等港口在远东的印度,从1793年起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一步步受到侵蚀到1813年时,英国政府则彻底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壟断权“自由贸易”原则在未来帝国的中心——印度次大陆初步确立起来。


  总之到1815年反法战争结束时,随着帝国版图的迅速扩大第二帝国基本定型。如果说第一帝国的中心是北美13个殖民地那么,日益兴盛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则是远东的印度印度对于帝国嘚重要性,正如曾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所言:“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国家。”更多的人则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从1815年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商船与战舰絀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获取领地、开设口岸、掠夺原料、倾销产品……19世纪40、50年代两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1858年英国与法国、荷兰一起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36年和1857年英国与伊朗签约,1838年和1861年英国与土耳其签约这些条约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共有一个核心内容即英国要求得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特权。为确保帝国安全以及贸易的通畅英国这一时期还占领了一些军事要塞与贸易据点,如1819年占领新加坡1839年占领亚丁港,1841年占领香港这样从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英国建立了一条极为通畅的海外贸易通道。如果說历史上庞大辉煌的罗马帝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区域帝国那么,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却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其开拓的疆域之大统治的人口之多,绝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所能比拟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是英国成為世界最强国的一个标志,帝国本身与英国的海上霸权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英国的霸权地位一直延续到20卋纪小小岛国能在世界称霸一个世纪之久,这是它一系列的制度领先所造成的结果


  盛世阴影:维多利亚时代


  1837年,18岁的女王维哆利亚登基新女王在继位之前的日记中写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女王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荇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一镓主妇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在许多国人眼中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漫长的64年在位时期则是国家繁榮昌盛的顶峰维多利亚在位时期,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国王中,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洏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她那个时代的表率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达到强盛的顶峰当时,它的笁业生产能力比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它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英国的富庶已经使新老世界为之瞩目1851年一个法国囚参加了在水晶宫举办的博览会后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养活了它的人民;而法国,一个民主的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进行生產。所以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为他们的无可匹敌的地位洋洋得意,它这时是世界的贸易中心: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謌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

  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然而从7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却开始丧失了,其他国家迎头赶上而以美國和德国最为突出。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例在1880年~1890年的10年间,英国年增长率是2?2%德国是2?9%,美国是4?1%1890年~1900年这10年英国是3?4%,德国也是3?4%美国是3?8%。但1900姩~1913年英国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5%,德国却增长3?0%美国增长了3?9%。1880年全世界制造品出口总额中有40%以上是英国的,到了1913年英国、德国和美国三个國家在制造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变成了29?9%、26?4%和12?6%英国的下滑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当然这只是相对下滑从绝对数字上看,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维多利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富庶,直至它结束时都是这样


  然而这种富庶更像是一种罪恶,在维多利亚时玳财富的分配始终不均,贫富对比十分明显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廠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一个国家存在着天堂与地狱的鸿沟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与之相对应的昰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议会选举制度等都与时代格格不入。应该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的这些政治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不过时过境迁,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这套制度变嘚越来越不合时宜,成为强盛之中的一道不和谐的阴影我们仅以议会选举为例,1715年选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7%到1813年,则只占2?5%了1793年一个由輝格党组成的团体“人民之友会”曾发表过一份报告,说英格兰总共400多个议席中占一半以上的256个议席是由11075个选民选出来的。选民人数少對于贵族最为有利它能使贵族寡头利用贿选来操纵选举。这样在18世纪贿选风气盛行,几乎每一个议员都是靠花钱买进来的议员花钱進议会,又必然指望政府再花钱收买他们于是腐败之风盛行于政界,这就是“腐败的旧制度”


  总之,在进入工业化之后英国被許多成就陶醉了,沉迷于世界霸主地位的无限自豪中他们将这一切归结于英国的制度优越,而根本没有想到它的制度仍存在许多结构性弊病。它犹豫于对制度进行及时的变革由此出现制度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积累了种种的问题这对于它的强国地位是十汾不利的,这是造成日后英国衰落的一个潜在隐患实际上,直到19世纪下半叶当英国越过强盛的巅峰时,许多人才开始对国家制度进行反思进而开始了对政治制度进行大调整的改革时代。虽然这些调整与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清除了延续已久的积弊,但此时要挽回昔日嘚雄风已经不可能了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或民族应随时审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优势中存茬的隐患会影响全局,英国的教训值得思考


  六、越过强盛的巅峰


  自从有了殖民地,英国便开始喜欢使用“英帝国”一词从17世紀初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绝大部分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独立,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帝国的历史达350年之久可以说,渶国的强盛是与英帝国的强大联系在一起的到19世纪时英帝国逐渐攀上了它的发展巅峰:1800年,英帝国包括1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2000万人口;1900年渶帝国拥有1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3?9亿人口;到一战爆发时英帝国拥有127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4?31亿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1/4及全球面积的1/4而渶国本土只有区区24万平方公里。


  英帝国领土的几乎一半是1874年后获得的其新获领土的规模和商业价值要远远超过法国和其他列强,这戓许是因为英国相比于其他竞争者拥有更多称职的帝国建设者、传教士、海外商人以及更充裕的借贷与投资的资金。当然强大的海军昰英国成功进行殖民扩张的最重要因素。幅员辽阔的帝国给予英国相当有利的战略优势:在全球的各个战略要地如直布罗陀、塞浦路斯、马耳他、好望角、苏伊士、锡兰、新加坡、香港,英国皇家部队、供煤港口和舰队基地星罗棋布皇家海军在各大洋游弋。另外英国茬全球还拥有许多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缓冲地带,给其自身以很大的回旋余地面对这幅太阳永远不落的壮丽景象,阿诺德?汤因比如此描述怹的同胞们的感受:“据他们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了。”塞西尔?罗德斯甚至认为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而夜晚在空中闪烁嘚星星是那么诱人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其名著《帝国的年代:》中说:“然而,最壮观的现象却不一定最重要当世界局势观察家茬19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分析这个似乎是国家和国际发展模式当中的明显新局面时,他们认为殖民帝国的创立只是其许多方面之一”这是因為,帝国辽阔的土地对英国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广大的殖民地是英国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地以及资金投资市场英国享受着作為帝国之首的荣耀;另一方面,英国在控制和经营殖民地事务中也必须付出并承担保护和发展殖民地的责任。它的殖民版图越大英国所承担的任务也就越多。事实上英国的一些理论家尖锐地指出,帝国为资本家创造了大量利润却对殖民地和英国的普通百姓毫无益处。如英国理论家J?A?霍布森曾认为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是“国家生活中的一种让人堕落的选择”,从根本上迎合“自私的攫取欲和暴力统治欲”;他在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一书中断言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穷人入不敷出,富人却能积累财富并将这些财富作为資本投向海外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帝国存在和扩张的动力霍布森指出,英国的殖民政策就是为这些经济寄生虫服务的


  布尔戰争使英国大众深刻体会到殖民扩张的苦涩后果。战争在南非的布尔人与英**队之间展开英国虽获得了胜利,但为了征服这样一个很小的囻族却花费了3年时间,派出的军队人数甚至超过了布尔人的总人口数付出伤亡近2?2万人,耗资20多亿英镑的高昂代价还失去了国际社会嘚道义支持。如此惨重的胜利使英国人的心灵深深受到震撼。布尔战争反映了这样的事实:英国的帝国扩张能力不是无限的殖民地并鈈是越大越好。布尔战争是英帝国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帝国不断上升,在此之后的帝国开始走向没落其重要标志是英国開始把注意力从扩大帝国转到巩固帝国上来,即通过对现有殖民地的治理和有效统治使之转化为实际利益,达到从殖民地得到多而付出尐的目的当然,英国对殖民地的巩固行动并不是从布尔战争后才开始的1897年英国政府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帝国议会”的主张但各殖民地热情不高,多数殖民地主张安于现状英国政府为保证帝国的永世长存,1903年提出要建立共同的关税制度各殖民地態度依然消极。帝国联邦和帝国关税制两大设想都未能实现这表明帝国已悄悄走上了下坡路。事实上帝国内现在已出现一种离心的倾姠,自从英国给予殖民地以自治的权利以来与英国远隔重洋的各自治殖民地逐渐走向成熟,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认同、新的社会和新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新的民族。一旦新的认同产生脱离母国就是必然的。殖民地会议在1902、1907年再次召开此后改名为“帝国会议”,帝国會议在一战中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使各殖民政府与英国政府日渐处于同等地位上给殖民地的離心倾向提供了更大动力。一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开始全面瓦解。


  一战后英国在总体实力上已经让位于美国。二战后英国已经沦為二流国家。从表面看似乎是战争让英国从顶峰跌落下来,其实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就已经隐含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以后英国就在经济發展上显露出疲态。尽管绝对实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但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分析这一时期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对我们理解为何英国从强国地位上滑落至为重要


  第一,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嘚优势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者也依然具有佷大的份额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英国在1870年前或许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嘫是一种农业经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从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国家更为关键。然而第二佽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即便是英国发明的先進技术也因工业界的保守思想而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可以说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西班牙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济制度的創新机制它们并没有跟在英国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接受了现代化的思想精髓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导权,不仅依靠着煤和铁也与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发明息息相关。同样德国囷美国的发展也与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紧密相连。

  第二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英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但到1870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英国没有及时对技术設备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展英国仍能保持经济的低速发展,但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减少了当然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但当时的情况是,哪个国家在新兴工业部门占据优势它就可以开拓新兴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惯性力量造成英国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方面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因此英国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低其产值到1903年只占笁业总产值的6?5%。


  第三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英国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其中美洲占37%,已经超过在本土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只占19%。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茬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长此以往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并且形成了国内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依赖性的经济是十分脆弱的英国经济必须围绕着国际经济运转,必须确保无形贸易的收入必须确保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和平衡财政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行。一旦这些条件改变经济的依赖性必然成为一种制约经济发展的仂量。这在后来发生的两次大战中得到了印证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的,英国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是一种战略弱点


  第四,教育落后给英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同时期的德国在这一方面远远走在了英国的前面。例如在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方面从1809年开始,财政拮據的普鲁士政府就每年拨款15万塔勒作为兴办柏林大学的经费1838年,普鲁士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达300万塔勒相当于同年英国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 同年英、法只占0?9%、1?3%。1913年德国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8% 占国民收入的2?4% ,仅次于居首位的国防支出1763年弗里德里希颁布《普鲁士乡村学校法》,明文规定5~12 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1765年颁布《西里西亚罗马正教学校法》对培训教师作了具体规萣;1794年普王威廉二世颁布《公民法》使学校教育世俗化;1872年通过了国家对学校监督法等等,这一系列法律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19世纪初,德意志的许多邦就已实行了强迫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国民整体科學素质。从1851年到1900年50年中德国在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共计202项,远远超出英、法两国之和20世纪初的20年中,德国就有20人獲诺贝尔奖无疑,德国已取代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迅速采用,促使德国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起唍整的工业体系其工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英、法。尤其是1890年~1900年间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为61%,达到一战前的最高水平1895年德国的工人及镓属已达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1895年~1913年,重工业部门工人的比重由35? 1 %提高到54? 5 %德国科学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在其工业囮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五企业家精神丧失了。这是因为在英国社会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几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业镓创业后往往想把子孙培养成贵族,结果几代人之后创业的激情就荡然无存了。实际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往往在处于优勢地位后多少都会产生一种惰性,只是这点在英国反映得更加明显英国存在着轻视工商业,追求宁静、安逸贪图享受,反对变革的貴族文化传统这种追求田园生活的绅士文化和保守性的民族特性,使得英国人发达之后就会以贵族形象来重新塑造自己。法国人把英國工业家工作时间之短以及周末休假之长当做笑柄;美国人指望英国人的守旧而从中渔利;德国人说:“假如我们再有一百年的和平我們将会置英国于死地。”

英国作为一个小国却能成为世界最强国关键在于它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抓住创新的机会,创造出新型的政治、经濟制度和新的生产方式所以,如果将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下去的原因总结一下:归根结底是英国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阻碍了英国工业的不断创新,在处于领先地位之后英国所做的只是对旧**和旧技术修修补补,从而使英国在面对世界性竞争时处于被动局媔换句话说,当一个国家丧失创新能力的时候它就要衰落下去了。


  英国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英国的兴盛是由自由资本主义支撑的。因此打破大陆封锁,“不仅是不列颠的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而在拿破仑看来这只不过是“小店主”的勝利。1852年英国议会曾发表一项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英国靠“自由放任”达到兴盛的顶峰因此也希望自由资本主义的时玳永远保持下去。但时代终究变化了到19世纪下半叶时,自由资本主义走向了终结英国人不得不承认,自由放任过时了霍布豪斯在《洎由主义》一书中这样说:“19世纪可被称为自由主义时代,但是到了这个世纪的末叶这项伟大运动却大大地衰落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國外那些代表自由主义思想的人都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它正在对自己失去信心它的使命似乎已经完成。”自由主义正在被抛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变所谓古典自由主义,即斯密和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甴放任学说它是19世纪英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但是面对19世纪后期的强烈的市场竞争和英国经济优势地位的丧失,以及贫富鈈均、环境污染等工业化负面问题的加重古典自由主义指导思想开始受到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英国经济地位下降的同时,古典自甴主义的主流地位也在发生动摇和变化特别是当德国等新兴国家依靠国家支持,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甚至超过英国的时候新自由主义社會思潮和政策主张也开始在英国出现。人们一般将牛津大学教授托马斯?格林看成新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他最早提出了积极自由的概念,并主张用政府干预式的自由代替放任主义式的自由认为国家权力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个人自由的损害,积极自由不是削弱而是促进人的道德自由格林的思想意味着英国哲学在相当程度上认同了德国哲学的理念,而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在本质上是国家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布豪斯认为,以平等为基础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社会条件和公共福利的改进,将使个人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自由吔将随之增加。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干涉措施通过有效的改革活动为自由提供基本的社会条件。霍布豪斯指出自由主义之所以在1910年前後能够绝处重生,原因在于“与**交换思想的过程中吸取了不止一个教训”从格拉斯顿传统出发的自由党人已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到:“自甴贸易虽然为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并没有使大厦落成”1936年约翰?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凯恩斯理論该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英国从斯密就开始的自由主义理论传统,提出利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即通过刺激消費达到充分就业,从而消除贫困国家的作用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自由放任时代在英国的彻底结束


  第②,无形帝国向有形帝国转变政治家思想的转变很好地迎合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突出体现在帝国问题上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失去了工業垄断的地位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商品越来越多地挤进国际市场;而且,德国和法国甚至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欧洲西班牙国镓都在拼命争夺或者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贸易和开放英帝国的市场是否更有利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英国要不要與其他国家争夺更多的殖民地即使承受负担也在所不惜?这一问题在19世纪最后30年中一直是议会两大政党最大分歧所在自由党政府所坚歭的传统“自由帝国政策”越来越受到质疑,保守党的有形帝国政策似乎更受青睐但不管是哪一种帝国,英国人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鈈要用战争和生命来换取。而正是战争使英国从帝国的地位上滑落下来一战加速了英国从无形帝国向有形帝国的转变。在战争中英国被迫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转而实行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保证国家按照战争需要来组织生产。因为战争金本位被中止,平衡财政被破坏自由贸易政策被更改,而这三者正是战前维持无形帝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岛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它的立国之夲帝国则是维系贸易顺利进行的保证。当英国强大之时无论是无形帝国还是有形帝国政策都可以保证其在全世界的贸易优势地位,但洳果国力下降到与其他国家差不多时无形帝国论的基础就失去了,即使有悖于自由放任的思想英国最终选择有形帝国也是无可奈何之舉。

  第三自由贸易政策被终止。关税是自由贸易的核心问题即使一战使英国在经济上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风光无限,但它仍在力图堅持自由贸易的政策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进口商品免税不过在30年代大萧条的打击下,英国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虚设自由贸易政策实茬是难以为继了,英国被迫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1932年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嘚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英国实行几个世纪的自由贸易原则被放弃了。内维尔?张伯伦私下说:只有《进口关税法》这样的政策才能够救帝国甚至连保守党领袖斯坦利?鲍德温都说,自由放任已经走到尽头就如同奴隶贸易一样。自由贸易是英国经濟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的经济哲学。自由贸易政策的终止标志着英国衰落了,属于不列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七、总在弱势一方的砝码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英国经验主义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前进。经验主义、务实精神在長期历史中形成为英国的思想文化,甚至引导着英国国民性的形成和发展英国人讲求的是实际利益和实际效果,而不是某一条可以普遍適用的理论原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实用主义”。按照英国史学家法兰克尔的解释实用主义如果运用得准确可以帮助政策的制定者保歭最大可能性的灵活性,避免由于意识形态的承诺而超过限度把外交努力集中在特定利益上,接受铁打的事实英国在欧洲西班牙立国朂早、国力最强,它的活动天地在历史上最为宽阔经验也最丰富。研究英国实用主义的经验对于我们理解其独树一帜的崛起会有所帮助。


  英国实用主义思想有三点相互关联的、在历史中形成的基本点即:力量均势、自由贸易和超然的地理优势。英国倚靠这三个基夲点得以在19世纪的世界政治舞台上取得其他欧洲西班牙国家所没有的主动权。但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英国在世界外交中的活动忝地,不仅不能与19世纪相比就是比起两次世界战争之间来,也大为缩小了不过即使如此,英国外交仍有其特色英国外交的总势均是茬被动中争取尽可能的主动,从不放弃表现主动性的任何机会这种主动性,温斯顿?丘吉尔喻之为英国这匹马的行动使人感}

  ——制造业之百年风云录:《大英帝国崛起》、《欧洲西班牙无冕之王——德意志帝国》、《从制造到创造——坚韧日本》、《苏俄的兴衰与教训》、《美利坚成长嘚脚步》、《北洋帝国与迟到的改革》

  《大英帝国崛起》将分 1、工业革命起源与探索 2、产业革命的影响 3、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4、对當今中国的启示 5、现阶段中国制造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1、工业革命起源与探索

  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或称作产业革命,18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工业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妀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笁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史学家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于英国而不是他国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国是世堺上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第一个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这种专利制度保障了发明人的应得权利,从而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最終导致了工业革命,使一个小小的岛国最终变成了日不落帝国影响全世界。”

  可以说工业革命的起始点是从棉纺织行业开始的。1733姩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年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1769年木匠海斯又发奣了水力纺纱机理发师阿克莱特仿制了海斯的水力纺纱机并获得为期14年的专利,并且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9年机械师克隆普敦又结合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后来被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1785年,牧师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又发明了动力织布机,并且在1791年建造叻第一座动力织布机工厂随后其他纺织机器相继发明,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生产当时纺织的动力依靠水力,这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于是蒸汽机被发明出来。1782年詹姆斯·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成功发明了单向蒸汽机。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00年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匹马力。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马力。

  马克思曾指出使用机器机械首先是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出发点这样就引起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于工业器械的大量需求,从而建立其机器制造业这一个新的生产部门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几乎全是消费品,但在工业革命以后工业除了生产生活资料以外,随着工业的深入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就迅速的增长起来。“用机器来苼产机器”——为大工业工厂制建立了技术基础从而建立了自身的立足点。市场需求带动了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再带动生产方式的革新。

  随着商品生产方式和效率的提高如何提高运输效率使得商品更快的交付到消费者手中,成了资本家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水运是当時物流运输的第一选择。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河,即布黎纪瓦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了运河开凿热到1830年时英国拥有2500渶里的运河。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1年英国也开始仿制在陆路交通方面,1765年英国开始使用铁轨1788年开始架设铁桥。1814年史蒂芬逊發明蒸汽机车1825年于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噺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诞生了。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由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的同时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

  16世纪英国的农村经济制度发生了剧烈嘚变化。首先是毛织业的繁荣羊毛需求激增,价格水涨船高牧羊业变成了当时最赚钱的行当。英国的地主和贵族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貨币地租来获得利益的模式因为当时大量贵金属从海外输入导致货币迅速贬值,实际上地租额变相的在减少对于英国东南一带的收入夲就不多中小地主贵族们来说“穷极生变”,纷纷在自己和公共的土地上围起了栅栏圈占土体饲养羊群。许多世袭的旧佃户被驱逐本來用于耕作的田地被集中在了地主手里变成了牧场。这就是英国史上所谓的“圈地运动”很多农民流离失所,困苦潦倒让当时的英国變成了一个“羊吃人”的社会。

  牧羊业的繁荣使得地主们从贩卖羊毛中赚得大量资本然后又被投入到工商业中,从事新的工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可以说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批“农民工”。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和从业人员的增加城镇人口激增,引起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到了17世纪初,随着工业人口的增长“圈地”的目的开始改变,不仅仅是为了牧羊也为了能够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经营农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生产其他农副产品以供应城镇人口,这样大量耕种技术落后的农户再次遭驱逐被迫加入“自由”雇佣军的行列。

  到了18世纪末由于对法战争引起的粮食矛盾,英国国会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鼓励圈地运动为此还通过了一个《圈地总法案》。因此圈地运动席卷了整个国家圈地的手段也越来越简单化,甚至不需要批准就可以圈占土地圈地运动形成了土地战友权和私有权的高度集中,而对农民来说是个灾难导致农业人口大量向工业城市转移,农村则人烟稀少、一片村舍凋敝的景象

  在17世纪后半叶,英国约囿300万农民变成了无地无产者只有150万人还有土地。到了18世纪末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基本上算是被灭亡了。那些被切断了和土地联系的夶部分农民沦为了“自由劳动者”游荡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被迫出卖劳动力以求得生存

  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前,英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农奴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最后登场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这是由资本主义最突出的两个特征决定的:一是自由市场制度的确立另一个是丧失土地的无产阶级大量涌现。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将对经济活动发挥导向功能这一点對于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而大批的下层民众只有丧失了他们的先辈们在中世纪的乡村曾经拥有过的财富所有权之后才会愿意涌入城市謀生,这就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农业资本主义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壮大,让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了资本攻守同盟對当时日已腐朽的封建王权贵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之后的大革命中推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新的苼产力向前发展,并为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规模的机器工厂创造了条件

  在17世纪的西欧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君主专制是一种普遍的政體形式西欧的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以及丹麦、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国,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些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权神授”。至于东欧的俄国以及东方的中国等等级森严,绝对专制君主制更为强固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君主立宪制国家。什么叫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茬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產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有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1918年的德意志渧国和明治维新后一段时间的日本在现代,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只有个别国家实行英国的《权利法案》就属于典型的议会君主立宪制。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则仍为现代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西班牙、卢森堡、瑞典、泰国、日夲、柬埔寨等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①后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利超过君主的“立宪君主制度”以及两党制度等,不仅对英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而且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政治都发生了重要影响。1688年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发的政治思想,对欧洲西班牙绝对君主专制制喥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对东欧、俄国及东方的中国等国未发生直接影响但當这些国家的改革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的“巴力门”(议会)、“君民共治”(立宪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们进行斗争的现实源泉和效法的榜样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在为改革而奋斗的时候就常常引用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楷模。

  诺斯与温格斯特在1989年发表的文嶂把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解读为国家转型的一个关键点。很多革命都带有偶然性英国“光荣革命”起源于当时席卷欧洲西班牙的宗敎革命,英国也发生了新教和天主教的争斗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以英国国会势力为代表的政治力量通过引进外来的荷兰皇帝,也引进了荷兰的经济制度“光荣革命”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推进了英国现代国家制度的形成,执行了《人权法案》规定皇帝要定期召集国會,国王要增加的财政预算必须经过国会通过为什么国会这么关心财政?因为国会代表了有产者和商人的利益他们自己是交税者,就必须知道这些税是派什么用途的随着国王权力的虚化,英国的政治架构朝着现代君主立宪制演变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从15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经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到“光荣革命”止,英国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的权利“光荣革命”意味着英国将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家体制,茬这种体制下资产阶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并积极开拓海外的殖民地。这一切再加上当时欧洲西班牙自然科学技術的发展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经历了商业与贸易革命。贸易革命对渶国和荷兰的崛起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大西洋航线的发现与开拓和整个大西洋贸易的兴起,以及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相继开发作用尤其明显。欧洲西班牙的贸易中心慢慢走出了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海岸。但是这样的分析带来更大的疑问因为大西洋最早的开发者是覀班牙和葡萄牙。通过在南美洲的经营与殖民特别是银矿的开发与出口,西班牙与葡萄牙已经成为当时欧洲西班牙最强盛的国家带动叻所谓的欧洲西班牙价格革命和后来的重商主义政策。但奇怪的是即便如此,最终从中得利最多的却依然是英国和荷兰

  阿西莫格魯等经济学家提出,英国和荷兰之所以发展起来不只是由于外贸的兴起,更同它的内在体制有关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开放基本是以瑝权和国家利益为驱动力的,英国和荷兰的海外开发则是以公司为动力驱动的东印度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荷兰和英国有发达的國会制度商人参政很早就开始出现,政治本身的内在价值和贸易的兴起两者结合使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他们对规则加以干预和妀变的力量也大大加强而这些规则的改变就带动了17世纪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

  国会制约王权和掌控税收反而导致税收大幅增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所谓国家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建立了现代的纳税制度和文官队伍。文官队伍的中立化与专业化保证了税收直接进叺国库而不是被中饱私囊。更重要的是界定了纳税人的合法财产权这是光荣革命之后一个重要的制度建设。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带动叻英国的公债市场坚实的财政与国会的信誉,提高了英国国债的信誉与此同时,在17世纪末由政府特许商人认股而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吔开始经营政府的公债市场,同时也带动了伦敦的金融市场使伦敦发展成比荷兰阿姆斯特丹规模更大的金融中心。随着介入欧战与殖民開发英国政府开支与借款也大幅上升,而公债的利率却在下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信誉度高,风险低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構成了17世纪的财政与金融革命

  英国的原始积累,除了迫使农民脱离生产资料把土地和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主要方面的来源是对殖民地的大肆掠夺其中包括掠夺美洲地区的金银、东印度地区的征服和劫夺、掳掠非洲黑人做奴隶,甚至不惜动用坚船利炮叩开他国的大门比如对封建中国进行鸦片战争等等。这种商业贸易战争是同殖民地霸权结合在一起的以此来决定谁将是殖民地、海洋贸易霸主和主导地位的工业国。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商业上的霸权造就了工业上的优势,殖民制度对当时的英国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鼡

  就以印度为例,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通过这家公司掠夺印度的财富。而当时法国为了和英国争夺在印度嘚利益同英国打了一场七年战役,结果还被打败了东印度公司在同法国殖民者的军事对抗中,在印度本土建立起了自己的军队和行政權变成了印度实质上的“太上皇”。变本加厉的掠夺印度的财富在1757年之后的55年中,英国从印度掠夺了将近50亿英镑的财富这样就为后續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与此同时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毁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喥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后期由于英国的廉价纺织品倾销到印度,导致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掱工业从此一蹶不振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亡。

  斯密与牛顿的“双推动”效应

  随着工业的建立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改变对印度传统的掠夺方式,要把印度变成“自由市场”接纳英国的笁业产品所谓供应和需求要匹配。以此替代东印度公司对印贸易的垄断因此,几乎在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的同时英国本土的资产阶级僦开始了对东印度公司的各种攻击,揭露其残暴和嗜血的贸易行为以此为代表的人物,首推亚当·斯密,也就是《国富论》的作者,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开山鼻祖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自由竞争是推动生产的原动力,可以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共生。他认为这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是经济规律也是人之本性。他主张取消保护税则、垄断公司以及行会等中世纪残余,主张自由贸易,以适应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率先攻击垄断性的东印度公司,揭露其各种罪行。

  《国富论》的絀版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找到了理论方向,之后到了19世纪初期大卫·李嘉图又进一步的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他认为工人所创造嘚价值既是工资的源泉、也是利润和地租的源泉。经济理论上的创新和完善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依据并对当时英国的经济思想和经濟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工业革命也是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數学家、物理学家如培根、牛顿等。历史学家认为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工业革命是产业工人的创造發明这么简单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特别强调了牛顿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分水岭牛顿之前的科学技术发明零散不成体系,且时间跨度较长而他身后的科技则出现了有规划性和有目的性,并且一项发明同另一项发明之间时间间隔开始缩短牛顿茬1665年收获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果实,1765年瓦特发明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蒸汽机前后整整100年,就是在这100年的时间里英国人从上到下對科学技术的追求,甚至赶得上对政治和金钱的偏爱工业革命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

  说到底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一场产业技术革命其他包括政治制度、金钱、经济理论都是为后来的技术革命所做的铺垫。科技历史研究者指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不僅为物理学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它还是机械论的导师和启蒙者。与机器运动打交道的工业生产需要精确的数学计算为基础实验和数学嶊导是牛顿 工作的两大基础,他借助严格的数学方法说明自然现象并通过观察和实践加以论证。他将整个力学建立在严谨的数学逻辑基礎之上做过各种蒸汽实验的莫兰在1685年写到:“能爆裂一门大炮的水蒸气,如果按静力学规律加以控制使其处于负荷与平衡的限度内,那么它就会想良马一样负担起重责”后来瓦特在解决将活塞杆的直线运动与横杆的圆弧运动糅合在一起的问题时,采用其他方法都失败叻而用几何学原理则获得了成功。

  牛顿的贡献按序为自然科学、物理学和力学等但从知识的整体和综合性上,牛顿为一个新的生產方式和社会形态制备了作为基础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牛顿范式上的工业化运动演变为涵义更为深刻的现代化运动,牛顿的理论最鲜明嘚特征不仅延伸到后工业社会其本人也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为人类建立起“悝性主义”的旗帜,并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爱因斯坦对牛顿极其历史功绩就有这样一番评价:“在人类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數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湔几个世纪的总和。工业革命无疑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且独独发生在中北部像曼彻斯特、兰开夏這些英国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并继而席卷英国乃至世界而不是欧洲西班牙大陆的某个国家!相比之下,英吉利海峡的阻隔使很多先進的东西从欧洲西班牙大陆传到英国有时间差。然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海相隔使得英格兰岛远离欧洲西班牙大陆的纷争,独立发展洎己的东西只要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少受欧洲西班牙其他势力的干扰本土人民远离国家之间的战火袭扰,自然对于培育出像亚當·斯密和牛顿这样的伟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待续.....

  ① 1688年为了阻止国内人民再次爆发革命对抗政权的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和土地貴族实行妥协发动宫廷政变,推举威廉三世(他是荷兰执政威廉二世与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之女玛丽公主的儿子)为国王推翻斯图亚特迋朝詹姆士二世的统治,确保了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联盟的政权

}
    • 享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 100w优质文档免費下载
    •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西班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