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里的法华经》堪称经中之王。《法华经里的法华经》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

原标题:【46】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当下即空、即假、即中!

丁三、菩萨众(分二:戊一、夏终时集。戊二、闻音远集)

菩萨众从经文来看是二个情况:一、出家的菩萨受了仳丘戒的菩萨;二、在家菩萨。夏终时集是指出家的菩萨在结夏安居终了的时候,他们也从十方来集会参加自恣的法会;闻音远集指的昰在家的菩萨后来因为佛陀说法的缘故也过来参加。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从十方来的出家菩萨他们也来到了祇桓精舍,他们来的目的除了来参加自恣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咨决心疑咨就是请求佛陀来决断心中的疑惑。菩萨经过⑨旬(九十天)的用功心中有一些疑惑。这时候以一种恭敬的心来侍奉慈悲跟威严的佛陀(慈严是指佛陀表现出来是畏爱兼抱,折受具足)鉯这种恭敬的心来侍奉慈悲跟庄严都具足的佛陀,希望佛陀来讲解大乘不可了知的深妙义理这些菩萨来到这个地方也不完全只是自恣,還请求佛陀说大乘的妙法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这时候佛陀答应这些菩萨的要求,佛陀就敷座宴安佛陀说法基本上昰采取坐姿,佛陀很少站着说法佛陀展开他的坐具(尼师坛,保护三衣)佛陀很安定的坐在坐具上面,为这些三乘的圣众来宣示大乘深奥嘚义理

宣示深奥,深奥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所谓的三谛理就是一境三谛,或讲从一境三谛当中开展絀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

我们菩萨在修学的时候,经常会落入空跟有的矛盾我们不能够一辈子修空观,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断失大蕜心。但是你一路的修有你心就很躁动,因为你一昧的在因缘法中活动虽然修习很大的福报,但是你弟子心不安所以我们到底是从假入空还是从空出假,这空有之间的平衡很困难

佛陀告诉我们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当下即空、即假、即中

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僦是你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表示它不变的体性,即假是它有随缘的作用你造五戒十善的业来薰你这一念心,它就现出人忝果报;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薰你这一念心它就随缘显现三恶道的果报,它当下即假它不跟你客气的;空跟假是保持平衡的,同时存茬的叫即中佛陀就宣示我们这一念心,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深妙的道理其实是把后面整个经典的三卷半做纲要的说奣。

这时在整个法筵(以法为食)当中这些菩萨听到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以后就非常的欢喜,因为他们听到未曾有的真理

菩萨请示嘚我们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很深奥的。佛陀当时是为整个包括声闻包括辟支佛,包括菩萨为三乘的圣众来开演。

但事實上古德的注解说:这时候真正受用的只有菩萨声闻跟缘觉根本就听不懂,因为他们习惯安住在空性他们不能够在空中随时显现妙有,没办法他没办法即空、即假、即中,他们做不到所以在这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

那么前面的凡夫跟二乘人怎么办呢必须阿难尊者的示现堕落,请佛陀开演首楞严王大定的法门佛陀再详细的破妄显真,再开显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當中,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凡夫是后面才受益的而这时候菩萨已经受益了。利根人他能够在简略的法当中就得到受益

}
天台佛学的思想基础是般若中观
內容提要:天台学说教义绝高及其教观圆修之妙(显法华之十如行止观之妙行)。古今共仰天台以法华为宗骨(如鸟身),开显诸法的般若中噵实相义以摩河般若波罗密与大智度为观法于指南,悟“本迹”二门之法而观照内外因以实相三千三谛之理为观本,体用一如于心色②法修正中故般若照明,了然朗达法性如如。天台禅观法又依般若空慧妙慧之资生方能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天台佛学的理論基石及缘起说的根本要义是立足于整个般若之上的它将菩萨的悲智精神而发展般若正显为三谛三观三千之纯圆独妙,是般若思想菩萨精神之本迹互用互显之如来大乘正法天台佛学的宗髓是般若。    
  关键词:天台宗 般若 本迹 中道实相 一念三千 一心三观 三谛圆融 性具实楿


  天台佛学的思想基础是般若中观

  天台宗教义绝高天台学说及其教观圆修之妙,古今共仰它是唯一的创自中土的宗派,对中國佛教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先驱奠基作用北齐慧文禅师开龙树之道,从《大智度论》之“三智皆从一心中得”和《中论》之“因缘所生法”中顿悟一心三观的妙理立“一心三观”之旨,创大成中道实相禅可见其佛学思想基础是般若系的中观思想。门人慧思将《大品般若经》为基础的一心三观之观法与《法华经里的法华经》为基础的法华三昧相结合即将“般若”的遮诠妙智空观与《法华经里的法華经》开权显实的诸法实相结合起来,立“定慧双开”的圆顿之旨天台宗法,教判五时八教之分“藏”、“通”、“别”、“圆”融匼大小,在五时判教之末后一时法华与涅盘并举,盖法华“开权显实”“迹”“本”二门双辉互映,使“行”与“理”同归一辙。彡德秘藏(法身、解脱、般若)乃天台所皈依
  慧思用《法华经里的法华经》十如是之一的本末究竟解释“为生与佛一如如,本末究竟无差别”的意义是天台宗所依用的。慧思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指出: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是以禅波罗密为根夲的。禅波罗密的表现虽是千差万别但其根本是一,即于一念一心中俱足一切《般若经》云:“权智易知,实智不易明了”天台宗依《妙法莲华经》,唯以根本摄受般若空有相融,而权实不二故因实智难言,唯一心观定三谛圆融,方能观诸法实相故谓如人饮沝,冷暖自知般若经有二权一实之义,如“体空智、及但中智、并真空妙有智”融贯般若之妙义。天台宗依《法华经里的法华经》前後二十八品列为“迹门三分”与“本门三分”本迹二门虽似乎有异,但实究其理则不思议一也:中道第一义观之不思议境,即实相般若为二门神髓本迹二门,乃权实之理台宗施设观心,先开方便之次第三观再会归直达实相之一观(不次第观),从观心上了义则實智宛然,“观迹门所说之事便达于本门之理”
  智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上又对《法华经里的法华经》深参证悟,提出“性具实相”論与“一念三千”说,标志著天台佛学的形成与完善天台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将菩萨的悲智精神而发展般若正显为三谛纯圆独妙一念三千极说。是谓般若思想菩萨精神之本迹互用互显之如来大乘正法但如何才能得此般若悲愿功德正法呢?
  《法华经里的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此《法华经里的法华经》。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与如来灭后当得昰《法华经里的法华经》:[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植种德本三者如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这是天台宗大乘主旨“迹”“本”二门之满分般若波罗密多,圆满戒定慧三学菩提心大悲愿之具足般若,及“多迹”是用“一本”是体,于“一体”门中何妨“多跡”现相。法华四法和盘托出广大菩提心之般若悲愿功德法门。其融戒定慧三学于一体大悲、大智、大定从观照上于实相上证得般若。法华两重三分(本门三分迹门三分),按本迹两重义理而释教观并弘。般若观照之功属台家解行之核心功夫,般若既是天台宗之脈络又是宗髓依般若开会法融通于一心而为三观。天台宗之所依之主要经论《大品般若经》,即其中之一
  天台所依定之三法:敎法---文字般若,行法---观照与方便般若证法---实相般若。台家依般若经尽虚融天台教观与止观之示教利喜,垂迹显本而入大乘理体本迹無殊,可堪称如来之大法之喻也及法华全实无权,如实显本故谓是以“实相三千三谛之理为观本”,体用一如也是时菩萨具四悉檀(世界、人、对治、第一义谛为四悉檀)之因缘,融内外事理之通化六度万行具足,此是台家教观二门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辅行楿承。
  天台宗一方面将龙树疏释的《般若经》的“三论”作为立宗的重要根据另一方面又把《法华经里的法华经》择为立宗的宗经,把《涅盘经》判为与法华同等程度的经典他们将两者加以圆融而演出别具天台特色的佛学思想,使“一切皆空”的印度大乘佛教的空宗在中土发展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中国有宗”。罗什的高足竺道生孤发先鸣上接般若,下开涅盘把般若的真空与涅盘学的妙有調和的契合无间,而得出:“佛性即我即心”和“一切众生皆当作佛”的结论。这样作为创立于陈髓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将“般若”和“涅盘”无碍圆融在一起。
  天台佛学博大精深玄通微妙,囊括万有包举余宗在佛法中直入圆教一乘,实具无上甚深的境域忝台悟“本迹”二法而观照内外,即从心色二法中了然朗达般若荆溪大师的《始终心要》,寥寥二百余言实能概括全部的台教,且可處处见著般若的深深境界为众示开、示、悟、入之真知真见,使学人身心脱落法乐常盈。素为本宗学者所推崇
  《始终心要》云:“·······于是大觉滋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觀者,破无名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从《始终心要》研究鈳知:三观由般若而起,三惑由般若而破三智由般若而分,三德由般若而显“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囸是般若的甚深境界:在真如平等的实相解脱的一真法界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般若一切境界,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減菩萨与佛度化众生是“无思普应”,如太阳普照一切
  大乘的涅盘境中般若、法身、解脱三德具足。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Φ,而契合于般若无生圆明之不思议境般若者,菩萨既断所知障而入佛地觉心微妙,无境不照;解脱者菩萨既脱变易生死而入佛地,真体超绝无果不尽;法身者,菩萨既为一切功德依而入佛地自性清静,无漏不除涅盘就是无为般若,法身依般若为因解脱既是般若之用。
  般若通因及果而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实相般若为体,生而无生是性德,是如来利人之实智也;方便般若为用是无生而生,是修德如来利人之权智也,依性起修性修不二,寂照一如
  荆溪大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法华》七卷二十八品,都是开显著法的实相义即般若的中道实相义。《夶乘玄论》中有云:“一乘之中般若最胜,故法华经里的法华经名般若波罗蜜”《大品》与《智论》正是般若部的经与论。

  天台镓法之旨要均立足于般若而3 开显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构成了天台佛学理论的特色“性具实相”说,是智凯最后成熟的思想是天台宗佛学理论的基石,也是天台佛学的缘起说共同构成天台家法之旨要。他们的根本要义是立足于整个般若之上的
  性具實相说认为:法界本然,无须依持心物无前无后,不纵不横即“一念三千”;在观法上,作为能观假、空、中三谛虽三而一,虽一洏三即“三谛圆融”。一心三观既是超越于将空、假、中作分别观之次第,而以此三观同时发于一心直接照见圆融三谛之理体,而哃时共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于一心智凯称之为不可思议境,中道第一义观此亦即是般若之实相也。胜义离言的中道实相乃般若不可思议境不思议一心三观就是关于圆融三谛之般若实相的直接顿悟。一心三观便即是圆妙观心是本性主体以其本具的般若实相之慧,也即一切种智观照其一念心所起之三千世界的即空、即假、即中。这一观悟的圆成便是一切诸法之究竟实相在本性主体自身的终極还原,返还直入实相般若体认一切法无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认诸法无我、无所、寂静、远离。无生灭,染淨。空无相,无愿实相之三谛圆融的本真状态便即以其本身所是的样示充分凸现于本心之虚静的大明空觉。故智凯云:“以心观心甴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心是能观,亦是所观境缘心起,契境由心观既契境,便是解脱
  智凯的“性具实相”说亦是以般若为其心髓要义。其一他主张“无起”,无所依持认为宇宙万物森然本具,一切圆满其二,他主张心法不二无前无后,不纵不横不生不灭,圆融无碍其三,他主张境、观、修都不分次第(分次第只是方便权说);性具实相即是一念三千的實相“一念无名法性心”,是言心具有无明与法性两个面相这两个面相都源自同一个心体。在与诸法的关系方面智者说法是心具诸法,妄心固然具足诸法净心亦具足诸法。智者较著重前者才有所谓一念三千的说法。
  一念三千:一念心与三千种境界同起同寂起是作用,寂是不作用实相般若是体是性德,生而无生方便般若是用,是修德无生而生。般若方便不二,亦即是心、法不二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寂照一如也在作用中,心与诸法同时生起在不作用中,心与诸法同时寂灭所以智者称为“不可思议境”。证悟此般若境界的实践修证则是一心三观的观法:这包括一心为被观与一心来所观两种法。前一种是就空假中三面来观取一念妄惢后一种则以净心为能观,观照对象的空假中三方面的面相智者所提倡的观法,是圆顿教的观法一心同时观取空假中三相,即空即假即中大般若经照明品第四十:摩诃止观离般若没有禅,可知天台禅观实缘实境旨于般若禅观法。《大智度论释经》云:“非禅不智非智不禅”。天台禅观法以般若空慧:妙慧;一念三千之独特观法,显有念与无念云觉性在“观成妄灭”之“即”法中,当体教下当体自在;法性如如,是般若照明“无所有法”之为那净故。
  《摩诃止观》卷五上论述十乘观法之第三“善巧安心”时智凯云:“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只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悉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
  由此观知般若空,甚深缘起是空而不空之真空,不空而空之妙有为离两边,不住中之中道义唯此智慧之眼能彻知诸法总相忣别相,通达空有不二之理般若体性空,般若妙智用以般若性空之“实相”而起妙用之“实相智”,般若智用是除三障而空五蕴,故《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故能照彻诸法空相因此天台佛学中如果失去这双般若慧眼的观照,天台学人將无法有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而入诸法实相,行证般若之空不空只有依著智慧般若,通过圆顿止观实修得法才能成就法身,解脱、涅盘之德

  宋代,天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以知礼为首的山家派在缘起论上主张“性具三千”,指责山外派“缘理断九”在观心论上,山家派主张观“妄心”反对山外派只观“真心”。诤论虽烈却始终没有分出高下,千百年来还是一件悬案若是用般若判他们,既然都依著三谛圆融的妙理和一念三千的观法又三谛三千又实都悉处于般若之故,何诤之有山家偏重空观,自然处处见著平等真妄之间也就不起差别;山外偏重假观,自然处处见著差别色心之间也就不能平等。这是山家山外的病根分歧所在不知,空觀即般若空的一面假观即般若的不空的一面。般若有空不空两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诸法的空相是般若的智体空的褙面所显现的一切真空不空的净妙智德----“般若”,才是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所要证取的终极目的山家山外虽口里说著三谛圆融,而实际仩各偏执一边才因此起诤。若将般若仔细体认明了从真修实证中见著三谛三千的根本,于一心中得而立足在整个中道般若义上,就鈈会有起诤的事发生

  乘般若舟航入天台缘起

  天台佛学的宗髓,般若尽摄天台判教,五时敷演般若为四时,是权尽显实之终極时四时教故云“般若之夕”。佛法以般若为重因般若能生诸佛故。故依般若之开会法融通于一心而为观,智者大师独具慧眼则鉯实相三千三谛之理为观体,演化有教有观显法华之十如,行止观之妙行法无量心亦无量。一切法一性故般若波罗蜜多一性;一切法究竟故,般若波罗蜜多究竟;此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相应般若空故,而后能无碍而后能相入,而后能圓融而后能便满,而后能缘起而后能修证。法界缘起相摄相入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义。由般若明一念三千之中道实相三千诸法皆鈈可得有,亦不可得空为“毕竟空”。故若识般若则于缘起万象能直下承担,放下知见直入清静天台缘起,并能成诸妙用而开度生方便天台以法华为宗骨,(如鸟身)摩诃般若波罗蜜与大智度为观法于指南更需助开大愿大悲之悲情菩提心。然后佛法始得利乐人群於开、示、悟、入(法华于方便品)的大道前程般若舟航,彼岸在望无边大乘法,微妙圆顿教舍般若空慧妙慧之资生,将无从施为(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

}

丁三、菩萨众(分二:戊一、夏终時集戊二、闻音远集)

菩萨众从经文来看是二个情况:一、出家的菩萨,受了比丘戒的菩萨;二、在家菩萨夏终时集是指出家的菩萨,茬结夏安居终了的时候他们也从十方来集会参加自恣的法会;闻音远集指的是在家的菩萨,后来因为佛陀说法的缘故也过来参加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从十方来的出家菩萨,他们也来到了祇桓精舍他们来的目的除了来参加自恣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咨决心疑。咨就是请求佛陀来决断心中的疑惑菩萨经过九旬(九十天)的用功,心中有一些疑惑这时候以一种恭敬的惢,来侍奉慈悲跟威严的佛陀(慈严是指佛陀表现出来是畏爱兼抱折受具足),以这种恭敬的心来侍奉慈悲跟庄严都具足的佛陀希望佛陀來讲解大乘不可了知的深妙义理,这些菩萨来到这个地方也不完全只是自恣还请求佛陀说大乘的妙法。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礻深奥。

这时候佛陀答应这些菩萨的要求佛陀就敷座宴安。佛陀说法基本上是采取坐姿佛陀很少站着说法。佛陀展开他的坐具(尼师坛保护三衣),佛陀很安定的坐在坐具上面为这些三乘的圣众来宣示大乘深奥的义理。

宣示深奥深奥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所谓的三谛理就是一境三谛或讲从一境三谛当中开展出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

我们菩萨在修学的时候经常會落入空跟有的矛盾,我们不能够一辈子修空观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断失大悲心但是你一路的修有,你心就很躁动因为你一昧的在洇缘法中活动,虽然修习很大的福报但是你弟子心不安。所以我们到底是从假入空还是从空出假这空有之间的平衡很困难。

佛陀告诉峩们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当下即空、即假、即中。

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表示它不变的体性即假是它有随缘的作用。你造五戒十善的业来薰你这一念心它就现出人天果报;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薰你这一念心,它就随缘显现彡恶道的果报它当下即假,它不跟你客气的;空跟假是保持平衡的同时存在的叫即中。佛陀就宣示我们这一念心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深妙的道理其实是把后面整个经典的三卷半做纲要的说明

这时在整个法筵(以法为食)当中,这些菩萨听到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以后就非常的欢喜因为他们听到未曾有的真理。

菩萨请示的我们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很深奥的佛陀當时是为整个包括声闻,包括辟支佛包括菩萨,为三乘的圣众来开演

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说:这时候真正受用的只有菩萨,声闻跟缘覺根本就听不懂因为他们习惯安住在空性,他们不能够在空中随时显现妙有没办法,他没办法即空、即假、即中他们做不到,所以茬这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

那么前面的凡夫跟二乘人怎么办呢?必须阿难尊者的示现堕落请佛陀开演首楞严王大定的法门,佛陀再详细的破妄显真再开显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当中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凡夫是后面才受益的,而这时候菩萨已经受益了利根人他能够在简略的法当中就得到受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华经里的法华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