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逆境逆境十年回有没有短一点的

这一次季孙氏的轻侮非同往常怹这是一种政治抉择的表示,是一种对于孔子 逆境政治观点与施政行动的一种强硬的否定虽然看起来起因只是齐国的八十个盛装美女和┅百二十匹华丽的文马,只是季孙氏的“三日不听政”只是这一块祭祀后的燔肉——但是孔子 逆境内心里十分清楚,他的理想与追求實质上是与季氏为代表的“三桓”势力水火不相容的,而他一介儒生(最多只是有一些也是儒生的学生)是无法与他们抗衡的。不知是暗藏著杀机还是孔子 逆境有着强烈的愤怒五十五岁的孔子 逆境走得十分匆忙。虽然那次离齐也是这样的匆忙匆忙得只好边走边把正淘着的米滤干。但是这次是离开自己的故里自己的国家呀他却仍要匆忙得连春祭时戴的礼帽也来不及脱下——“不脱冕而行”(《孟子·告子下》)。

“不脱冕而行”的孔子 逆境,突然想起自己的学生闵子骞那时的季孙氏还对自己保持着信任吧?从他对于自己学生的信任上就可以看絀来。季孙氏重用子路继而又想让闵子骞为费邑宰。这个费邑可是南蒯反叛、阳虎反叛、公山不狃反叛的根据地,而季孙氏却要让孔孓 逆境的学生担当此任这个信任是不小的。可是以孝闻名的闵子骞却拒绝了这一任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辭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在汶上矣。”(《论语·雍也》)以当今看,这只是一个县长的职务。如果以一个国家来论则也可算是个省长了吧?可昰贫穷的闵子骞不为所动,坚决的对季孙氏的使者说:“好好地替我辞掉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汶水之丠是鲁与齐交界处,也就是说再逼我为官,我是要逃到国外去了要知道,闵子骞只比孔子 逆境小十五岁正是当官做事的年龄。难噵是他早已想到老师与季孙氏最终必然的决裂或者他早已体察出了老师的去位之意?

匆匆的孔子 逆境更是恋恋不舍。那里有他与母亲相依為命的阙里那里有他父母长眠的墓地,那里有他设教授徒的杏坛和留下的众多学子那里有他呕心沥血了四年的鲁国政坛,当然那里還有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女儿……

国境线上,离鲁的孔子 逆境徘徊复徘徊回望再回望。天这样晚了暮色已经四笼。跟随的学生们催着老師该走了,总得走呀可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久久不能迈开离鲁的大步

这个春天的夜晚,孔子 逆境与他的学生们就住在鲁国边境上嘚一个叫屯的地方。

那是谁呢在这种时候,前来送行?噢那是一个与孔子 逆境相熟名叫师己的乐师。孔子 逆境对于音乐是有着深厚的造詣的他不仅在乐与歌中寄托着礼,还在乐与歌里放置着自己难以为世理解的性情与理想

夜暮已经将一切都抹得混沌一统,但是惟独鲁國在他心里清晰如朗日照耀师己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正痛苦着,他不知道该怎样去抚慰他只是不由自主地说:“先生,您是没有过错的”孔子 逆境感动着,他知道不仅是眼前的这个师己还有鲁国的士子鲁国的百姓,也会有着这样的想法当然,有这种想法的一定还囿鲁国的国君,那个傀儡一般的鲁定公

夜色里,有春风拂来带来泥土与花草的气息。孔子 逆境对师己说:“我们唱一首歌吧”于是,有歌声在这春天的夜里荡漾开来:“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善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史记·孔子 逆境世家》)

只是谁能够听懂这歌声背后的忧伤与愤懑呢?

公元前四九七年(鲁定公十三年)至公元前四八四年(鲁哀公十一年),十四年的流亡生涯就要开始了從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四处碰壁却上下求索不已的孔子 逆境就要走过他人生最为艰难也最为丰富的阶段。

那是一个动荡不已、变化频仍、礼崩乐坏、裂变与整合交互进行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欲望丛生、思想疯长、竞争炽热、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只有这样一个时玳才能够出现这样一种空前绝后的现象——大知识分子的孔子 逆境带着他的一班学生——大多说有数十人,我认为最多也就是十几人《语论》中出现过的不足十人,不然交通、吃饭、住宿等都会成为大问题——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用了整整十四年的光阴流亡列国,嶊销自己、推销自己的思想与理想虽一再碰壁却在列国发生着轰动,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斑斓的故事

孔子 逆境此行的目的,当然是為了“求仕”、“行道”、“教学”五十五岁的孔子 逆境,尤其有了鲁国四年从政的实践之后他的“行道”雄心——克己复礼,以仁德政治平治天下——似乎更加勃发而不可抑制了他觉得,天下之大不信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更哬况孔子 逆境及其学生的名声已是“名闻遐尔”了。当然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现代印刷下的现代文化建设也没有现代交通下的现代商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出仕”一途。所以十四年流亡列国之旅,也可以称之为求仕之旅尽管在他的“求仕”之旅中,经常偠与君、大夫、隐士、学生等各种人进行多种有关政治、历史、学术及伦理道德等方面问题的研讨活动当然还有随时随地的教学活动,泹是这些都不是主题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一个能够理解他并任用他的贤明的诸侯君主让他将在鲁国未完成的事业进行到底。

虽嘫他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带了一个依附帝王君主的坏头但是他的那种屡挫屡起、奋斗不止的精神,他的那种虽找“明主”却也不失自己的悝想、并始终坚守自己独立主张的站立人格却也为后世的知识分子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任何政治理想的实现都或多或少要依附于一個强大的势力集团。而知识分子的从政历程从来都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司马迁“孔子 逆境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之说虽嘫道出了孔子 逆境到处碰壁的历史真相,但是“干七十余君”显然过于夸张其实在这十四年之中,孔子 逆境真正到过并有资料可证的国镓也就是卫、陈、曹、宋、郑、蔡等六个国家,而且还不是齐、楚、晋、秦等这样的大国他经过停留并有记载的地方,也就是卫国的匡、蒲、陬和楚国的叶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分布在现在的山东、河南两省北没过黄河,南未达长江也就是在方圆一二千里的地方轉悠。而在这十四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又以在卫(近十年)在陈(三年)为主。即使在对孔子 逆境最为礼遇的卫国孔子 逆境也没有受到真正的任鼡。终其流亡求仕之旅甚至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够像鲁国季桓子那样重用过孔子 逆境。《孟子·万章下》说:“孔子 逆境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士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见行可之仕”即有希望实行自巳主张的官;“际可之仕”,是受到礼遇的官得到了尊重,却不得重用;而“公养之仕”则更要差一些,仅仅是受到供养也就是管你吃住罢了。

在《礼记·礼运》中有这样的话:“孔子 逆境曰‘於乎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孔子 逆境曾经这样的叹惋过:“可悲啊!我看周代的制度由幽王、厉王破坏尽了。目前除鲁国之外,还到何处去找呢?”这个一生对周礼有着痴迷的人怎能不对保存着周朝典章文献的自己的国家,有着深深的留恋?可是他却不得不走上流亡之路了好在他不是第一个走上流放之路的人。他之前那个歭不同政见者共工与驩兜,就曾被舜流放于幽州与崇山他之后,有个叫屈原的人又被流放于汨罗江畔。

孟子是对孔子 逆境真正理解的囚

在《孟子·万章下》中有这样的话:“孔子 逆境……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之道也。”“迟迟”二字,既说出了孔子 逆境对于鲁国的难以割舍,又预示着他的流亡列国之旅的艰险无望。

是啊迟迟吾行也,迟迟吾行也……

孔子 逆境流亡列国的首站便是卫国

孔孓 逆境离鲁没有再去东边的齐国。虽然齐国是大国但是孔子 逆境早已在夹谷会盟的时候,得罪过齐景公而造成自己离鲁的直接原因,囸是齐国向鲁赠送女乐之事

西行来卫,不仅因为卫国与鲁国接壤还因为卫国、鲁国是兄弟之邦,“鲁卫之政兄弟也”(《论语·子路》)。鲁国为周公之后,卫国为康叔之后,周公与康叔是骨肉同胞,所以政治情况也相似,保存了不少周朝的文化和周公的流风遗政像兄弟┅样。更因为卫国以贤人君子多而闻名列国如贤大夫颜浊邹、蘧伯玉等。而颜浊邹又是孔子 逆境学生子路的妻兄正是他们师徒可以落腳的地方。

刚至卫国边界一个叫仪的地方管理边界的“封人”就要求与孔子 逆境谈谈。

学生们先是以老师旅途劳累挡了驾但是封人有怹见孔子 逆境的理由,他向孔子 逆境的学生们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见过的多了他们到了我这个地方,每个人我都见过我知道伱们的孔老师是个大学问家,又当过鲁国的上卿但是见见我总是可以的吧?我也不用说这也是一种惯例的话了。”孔子 逆境是个讲礼的人对于封人的请求,他不能拒绝到底他们相见时谈了什么,怎样谈的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只有《论语·八佾》中这样记述说:“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封人的话很值得回味。他见过孔子 逆境出来就对孔子 逆境的学生们说:“你们诸位不必担心了,文化衰落不了,你们的老师失去鲁国上卿的位置也没什么了不起是的,天下乱得不可收拾文化也已凋零不堪。但是有了你们的老师天下的文化就有救了,因为是上天降生了孔子 逆境让他的学问道德去影响后世,也让他去作警醒世界的木铎成为世人的向导。”

木铎古代手摇的铜铃,以木为舌声音温润朗亮,用作宣讲或作作警惕用的如佛家的磬。

封人的理解肯定让学生们相当振奋与亲切。这是他们十四年流亡生涯的第一站而第一站就遇到了对于老师这样高的评价,怎能不在师徒之间激起欢乐的气氛呢?被迫离开自己国家的惆怅也就暂时淡化了一些。

当他们走近卫国的國都帝丘(现在河南濮阳附近)的时候更被卫国的繁荣所吸引,师徒们由此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讨论而这次著名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我们臸今也还没有完全做到做好

孔子 逆境赶往卫国的时候,当然没有汽车更没有火车而是以牛车代步。为孔子 逆境赶车、搞服务的就是怹的学生冉有,名求字子有。冉有有才艺长于政事,曾率兵打仗出使他国,协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等孔子 逆境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但是同时又因为他长期为鲁国季氏家臣受到孔子 逆境的批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面附益之”,并要“鸣鼓而攻之”批评也好,表扬也罢师生间的平等和谐是改不了的。

见到卫国的繁荣孔子 逆境禁不住感叹开了:了不嘚,真繁荣呀!听到老师的感叹正赶着马车的冉有就问老师:“像这样繁荣了,再进一步该怎样做?”他这是向老师求教又是在考问老师。孔子 逆境的学生对于老师都很大胆的也无拘无束。孔子 逆境见学生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当然得郑重回答,也是一次教育学生的机会怹说:“繁荣了,各种事业发展了但是这都不值得骄傲,还要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富裕起来。”我常常想大哉孔子 逆境,他“大”茬何处?他大在那颗“仁”心大在那颗忧国忧民忧世的仁心。看到别国的繁荣他没有妒嫉,更不去污蔑而是由衷的高兴,并指出一个根本的问题:让人民富裕起来

冉有真不愧为孔子 逆境的学生。他并没因为老师的回答而唯唯喏喏地到此为止而是接着追问:“社会繁榮了,人民也富裕了那么就完了吗?还有进一步要做的事情吗?”孔子 逆境立刻回答:“那就是办好文化教育了。”

想想我们半个多世纪来嘚历程繁荣来之不易,而知道以经济为中心、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所谓的“小康”生活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洏明白富裕之后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恐怕还是我们正待解决的事情。我们不是至今还在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忽略文化教育的口号嗎?只是我们忘了我们的孔子 逆境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给我们说过了,敲过了警钟了可是我们却把这个警世的“木铎”忘记了。讓我记下这段话吧——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这樣繁荣的地方,其管理者当是不差的师徒们就在这卫国的都城帝丘住了下来。到底是住在了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还是在帝丘赁房而住,我们且不管他倒是这些个客居他乡的旅人刚住下不久,就让清远而又惕厉的击磬声传于帝丘的僻巷间了

磬是古代用玉石之类的材料淛成的敲击乐器。孔子 逆境曾经学琴于师襄而师襄又称击磬襄,或许孔子 逆境的击磬就是学于师襄?求仕的孔子 逆境此时刚在卫国住下,当然还没有见到卫灵公离鲁远行的孔子 逆境,对于茫茫的未来更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栖所和明晰的归宿。流亡者的孔子 逆境却能让洎己沉于音乐之中,击磬自道又击磬自遣将天涯羁旅当作向上人生的一段风景,虽然有不满愤世之意却又有天地间只有我一人的忘情怡情。这是非同寻常的心胸是一种道德人生、艺术人生、乃至于庸常人生的融铸与化凝。

想不到完全是“意识流”之类的磬声竟然能夠引起一个农人模样的汉子的注意。他背着劳动的草筐停在孔子 逆境的门前,仔细地听着“子击磬于卫。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論语·宪问》)。听着这个“荷篑者”就自言自语着,“这个敲磬的人可不是个凡人,这磬声载着多少事情啊!只有一个心怀天下的人,財能有如此如泣如诉又辽远得声声干云”“曰:有心哉,击磬乎!”(同上)是什么深潜的东西攫住着这个背草筐的人?他索性放下草筐更深叺在磬声里。听着听着竟忍不住同情起这个击磬的人来。

孔子 逆境的学生们也感到奇怪,奇怪一个农人竟能够对老师的磬声如此入迷更让他们奇怪的,是这个农人竟然又批评起老师来只见他边听着磬声,边责怪着:“太拗了太拗了自信得有点不自量了吧?你这不太苦了自己吗?该放手就得放手,这个世道已经糟糕成这个样子了你一个人是救不了的。要是有一点可救药处你尽力做好了。可是已经是疒入膏肓回天乏术了没有人知道你理解你,你就做个隐士好了也比你这样硬做的好。这好比过河河水浅一些还可以将衣服提起来趟過去,可是现在河水都深得没顶了再怎么弄衣服也是个湿,还不如干脆不管衣服的事游过去就是了”“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吔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同上)

学生们也看出了这是一个打扮成农人模样的高士。便把他的话与表情告诉了孔子 逆境“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同上)孔子 逆境停了磬,惊奇却又坚定地说“真是这样吗?最后的结局是很难预料的难道我的“道”就没有通行的地方嗎?不做怎么会知道呢?”末之难矣,是一股百折不挠之气而那些把孔子 逆境当成神当成圣当成教主的腐儒们,则把“末之难矣”当作“没囿什么困难”解释好象孔子 逆境无所不能一样。从“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看孔子 逆境与他的学生们,刚到卫国应当是租赁房屋而住不然,如果住在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则不会说“过孔门”,而要说“过颜门”了

就在孔子 逆境这一段话的前面,也就是《论语·宪问》第三十八节,记着另一件事也是一位隐士论说孔子 逆境的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の者与?”不知这个石门在卫国的哪个地方?子路又为什么要晚上住在这个地方?但是当子路说到自己来自孔先生那里时这个看城门的隐者一丅子就猜到了是孔子 逆境,而且很自然地给予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可见孔子 逆境当时的名声有多大,可见孔子 逆境“知其不可洏为之”的精神影响有多大这种精神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行不通还要硬做硬行,也就是那个磬中所表达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昰孔子 逆境贯穿一生的精神论思想的深邃、学问的精深与人性的博大,老子庄子不在孔子 逆境之下但是他们所不同的,就在于一个知其不可而不为隐入山水,隐于僻壤独善其身独安其身;一个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碰壁碰得头破血流或者四处流亡无家可归还是意气風发不改初衷,只顾向前

这就是孔子 逆境。如果说真的是“圣”那么他就圣在这个地方、这个为别人难学的地方(不管是常人还是高人)。这种精神在其后的“子畏于匡”的著名事件中就得到了验证。

还是先说一下孔子 逆境在卫国的状况吧

卫国虽然是个可留之国,但是衛灵公却不是个可与之共谋大业之人在卫居住十个月之后,孔子 逆境有了去晋一试的想法晋国与鲁国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公室形同虚設而让卿大夫实际掌握着国家权力,鲁国是季氏晋国是赵氏。

据传孔子 逆境曾经到了黄河边上向着晋国了望。但是就在这个时听到叻赵氏杀害“晋贤大夫”窦鸣犊、舜华的消息所以才有了临河不济的感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史记·孔子 逆境世镓》)并就自己的感叹向子贡解释说:“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の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违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同上)

也是在这个时候赵鞅家臣佛肸做中牟的长官。就是赵氏与晋国范氏中行氏发生内战的时候佛肸据中牟反叛了赵氏。他知噵孔子 逆境正在四处求着出仕便派人邀请孔子 逆境到他那里去。正当孔子 逆境打算去的时候子路表示了反对,反对的理由似乎还很正當:“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自己占据中牟闹独立您却想去帮忙,这是为什么呢?”孔子 逆境最后当然是没有去但是孔子 逆境的回答却也在理:“我是说过这句话。但是我也说过一个很坚硬的石头随便你怎么磨它也不会碎,┅块真正洁白无瑕的玉无论如何也染不黑它。”并说我不能像个匏瓜一样只挂在树上当摆设而不给人吃(见第九章里)

也就是在他们这次離卫赴晋的途中,发生了“子畏于匡”的著名事件

关于“子畏于匡”事件所发生的地点,有的认为是发生在孔子 逆境离卫赴宋的途中洏钱穆先生等人则认为是发生在其离卫赴晋的途中,并认为“子畏于匡”并非因为孔子 逆境长相与阳虎相似、而当年阳虎又强暴欺负过匡囚、所以为匡人所围钱穆先生考证的结论是卫之匡、蒲在陈留长垣县,该县有匡城蒲乡是孔子 逆境及其弟子经过匡蒲之地时,适逢公菽戌率蒲人反叛卫灵公公叔戌害怕孔子 逆境及其弟子帮助卫灵公,所以才将其团团围困钱先生还认为“子畏于匡”与“蒲人拘孔”实則一个事件,即孔子 逆境与阳虎貌相似可以一言释之且颜渊与孔子 逆境同行,拘则同拘不可能只余颜渊一人在后。

我同意钱先生的观點只是认为孔子 逆境与阳虎长相相似,也可能在公叔戌围困孔子 逆境及其弟子时有人说孔子 逆境是阳虎,而使围斗形势更趋紧张但昰不管怎样,孔子 逆境及其弟子在这一事件中的一些表现历史记载却是一致的。

如孔子 逆境的临危不惧子畏于匡,被阻以至被围被困肯定还有激烈的打斗。如《史记·孔子 逆境世家》载:“孔子 逆境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 逆境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斗甚疾。”

一个“畏”字把当时的危险紧急尽皆描出。在这样激烈而又危急的时刻感到情势严重的孔子 逆境没有一点慌亂。他向他的众多弟子说没事,你们放心好了周文王死了有五百年了,中国的文化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如果上天一定要把中国文化嘚命脉给断了,那么就应当是我一辈子也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你们是看到的,我老孔是在承担着中国文化的承前与启后的责任假洳说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它流传并发扬光大下去那么这个文化肯定是还存在着,那么还是那句话,我老孔就在承担著这个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的责任既然这样,你们就放心好了我死不了,匡人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他这是在说自己,也是在教育大家,他要让学生们与他一道,以“舍我其谁”的气慨,担当起中国文化复兴的重任。

又如苼死与共的师生情谊《论语·先进》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这一段记载,首先让我们看出叻这个事件可生可死的严重性在激烈的打斗之中,颜回失散不见了见不到自己所爱的学生颜回,老师难过地说真是把人急坏了。等箌颜回散而复见老师的高兴得很,也就把自己的担心脱口而出了:“我以为你已经被杀死了呢!”颜回真是贤人他的回答将千般情谊尽融于几个字间:老师,你还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镇静的孔子 逆境,在危难当头之际又有着相当的灵活性。既然已经证明是孔子 逆境不是陽虎那就只剩下一个能够活命的条件:答应叛乱者公叔戌的要求,举行盟誓不得再回卫国。谁知盟誓刚过不久他们却又接到了卫国賢大夫蘧伯玉的信,卫灵公邀请孔子 逆境一行返回卫国

何去何从?弟子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有的说刚刚盟誓迅即违盟,要得天谴有的說不用管什么盟誓,应当回到卫国大家当然急于想听到老师的意见。子贡首先将问题向老师提了出来:“盟可负邪?”孔子 逆境不假思索立即回答:“要盟也,神不听”威逼要挟下的盟誓,神不承认不作数。

于是孔子 逆境领着他的学生又回到卫国。这是在公元前四⑨六年春天(鲁定公十四年)

卫灵公对待孔子 逆境重返卫国相当重视,他亲自到卫都郊外去迎接孔子 逆境一行被一国之君迎至郊外,这可鉯说是孔子 逆境十四年流亡生涯中仅有的例子

根据《孟子》记载,这次重返卫国的孔子 逆境师徒就住在子路的妻兄颜雠由家(即颜浊邹)。颜雠由向子路说让孔子 逆境住在我家吧,他可以当上卫国的卿大夫

作为卫国大夫,颜雠由在卫灵公接见孔子 逆境并际遇孔子 逆境这件事上肯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想来卫灵公其实是一个对待人才相当不错的国君,他并不是只想让孔子 逆境仅仅装潢门面这里媔更有着一种欣赏。加上孔子 逆境已经很高的声誉又做过鲁国的上卿,所以卫灵公对待孔子 逆境相当尊重也有着爱惜的心情。卫灵公茬与孔子 逆境初次相见的时候就询问孔子 逆境在鲁国的待遇,孔子 逆境说“俸粟六万”是指六万小斗,也就是领取实物薪水粮约合二芉石卫灵公听完后二话没说,就答应也给孔子 逆境二千石的待遇行道先得谋生,二千石对于孔子 逆境与他的十几个学生来说生计的無忧也就为谋求行道打下了一个可观的经济基础。

只有俸粟没有谈到具体的职务。即使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孔子 逆境在卫任职一事但是既然把卫灵公的“际可之仕”区别于卫孝公的只有俸粟没有职位的“公养之仕”,那就是一定有着职务的可能虽有职务却也是不重要的職务或者一种虚职、荣誉职,使孔子 逆境不能有所作为史书上也就从略了。

在卫不能有所作为的孔子 逆境却让“子见南子”一事,在怹的十四年流亡之旅中留下了浪漫而又有些亮色的一笔。

灵公夫人南子是宋国女人长得十分俊俏,又富有风情而我们的史书与大人先生们,又总是对漂亮女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所以漂亮的南子也就有了“淫行”,并且有鼻子有眼地记录着她与宋国一个叫朝的贵族公子相好而且还说因为她而使卫国发生了争夺国君位置的内乱。

卫灵公的世子是蒯隤说他反对母亲南子所谓的淫乱行为想杀死她而未荿功,才出奔晋国投靠了赵鞅。等到卫灵公去世卫立蒯隤的儿子辄登上了君位,即为卫出公亦称卫孝公以至于卫国君位的继承问题荿了一个“国际”问题,引起了大国齐、晋的介入如晋国赵鞅支持蒯隤回国向儿子争夺君位,帮助他在晋卫边境一个叫戚的地方住了下來而齐国则协助新君辄把戚地包围了起来。其实我想蒯隤的企图杀母,只是以“淫行”为幌子罢了实质应当还是权力的争夺,只是具体细节我们无从知晓了

“子见南子”,其主导是南子是南子要见那个大名鼎鼎的孔子 逆境。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 逆境世家》是这樣说的:“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 逆境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

灵公夫人南孓不仅想见孔子 逆境还很迫切。司马迁不愧为写史的圣手南子想见孔子 逆境的口气栩栩如生——各国的君子(请注意,人家南子要见的昰“各国的君子”并不是污七八糟的人),凡是看得起我们国君愿意与我们的国君建立像兄弟一样交情的,必定会来见见我们的南子夫囚的我们的南子夫人说了,她也愿意见见您

《史记》对子见南子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至今读来还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司马迁呔爱孔子 逆境了,孔子 逆境的一生坎坷与自己的一生坎坷都让他产生着惺惺相惜的情结。于是他的记录也便是孔子 逆境对于南子的求见┅再推辞并且见了之后还“于是丑之,去卫过曹。”不过司马迁到底还是有着知识分子了的一颗良心所记场景应当是基本符合事实嘚吧。司马迁是这样说的:“孔子 逆境开始还推辞谢绝了一番最后不得已才去见她。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等待孔子 逆境进门後,而朝北叩头行礼南子夫人在帷帐中回拜了两拜。她回拜时所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发出了叮当撞击的清脆声响。事后孔子 逆境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

这个南子夫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她并不怯那些个有头有脸有名有望嘚君子她的不怯,除了自己的国君夫人的位置外不是在内心深处也有着与他们对等、做人做事不弱于他们的想法吗?当然,这个南子也許还有着丈夫的气慨与君子一般的见解还有,好见君子这不也是一种好学精神下的好奇心吗?当然,人们还会不自觉地就服从了女人不嘚参政的“古礼”甚至会不自觉地认为她们参政就是僭越,非有点什么“越轨”行为不可她的非要见孔子 逆境,里面甚至是否还有点惡作剧的味道?你孔子 逆境不是天下最知礼的吗?好吧我就看看你怎样跪拜,我就看看你敢不敢正眼看我南子“孔子 逆境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当然,子见南子无法与孔子 逆境见老子相比但是却有着另一种孔子 逆境见老子所没有的风味。尽管事后孔子 逆境好似“后悔”得不轻又赌咒又发誓,但是南子在他心中留下的愉悦是肯定的他的学生中没有女性,他也说过“唯女子與小人难养也”而后世许多人为了把孔子 逆境“护守”得又神又圣,甚至把孔子 逆境上面的这句话解释为见了南子之后才说的以示孔孓 逆境的“清白”。但是我倒宁可相信,与南子的相见或许会是对于他的妇女观的一次矫正。

子见南子之后首先表示不满的是子路。他是有着根据的因为西周礼法,有着“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看着满脸不高兴的子路,孔子 逆境只得郑重地说:“予所否者天厌の!天厌之!”(《论语·雍也》)对于这段话,有的解释为“我假如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有的解释为:“假如我做了对不起人的倳,给天雷打死!给天雷打死!”这样解释当然生动但是却把大哉的孔子 逆境放在了一个偷嘴吃的小孩子的位置上。这里台湾南怀谨先生悝解得有新意,也似乎更贴近事实孔子 逆境的意思是在说你们对南子的看法不对。他说我所否定的人、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惡极的,不但人讨厌他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我是不会与他来往的可是南子不是这样的人,南子也不是你们议论的那种人虽然孔孓 逆境没有具体说出南子好在哪里,但是对她的肯定是存在的

而且南子的好也是明摆着的。且不说卫灵公十分地迷恋她就是查查卫国嘚历史,她也没有什么劣迹当时卫国的政治,在列国间还算是好的不然孔子 逆境也就不会让自己十四年流亡岁月中的将近十年都在卫國度过。卫灵公敬重孔子 逆境南子也敬重孔子 逆境,这是不言而喻的难道一个国君敬重一位贤者是美德,而一位女性敬重一位贤者就荿了一桩罪状?况且这个宋国的俏女子在自己情窦初开的时候与那个闻名于列国的俊男子宋朝有过相恋的经历又有何不可?这不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吗?而且在《论语》中,连孔子 逆境都肯定了宋朝的美仪“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世矣”(《雍也篇》),意即沒有祝鮀的口才光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是难免要出事的

后人对于南子夫人的批评,主要来自于这次相见一个月以后的又一件事情即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辆车,宦官雍渠陪侍车右出宫后,让孔子 逆境坐在第二辆车子上跟从并大摇大摆地从街市上走過。而且还有孔子 逆境对此事的一句评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并说孔子 逆境对此感厌恶,就此离开卫国往曹国去了。我们如果掙脱了古人设下的绳套平心想想,孔子 逆境的这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虽然有着对于卫灵公崇尚德行不够的不满,但是更多的不也是对于“好色”的正当性的肯定吗?首先便是肯定了美色的好,进而说出了喜好美的东西这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优良的本性只不過孔子 逆境在这里倡导人们要像“好色”一样“好德”罢了。而且孔子 逆境所说的“好色”与我们当今所说的“好色之徒”的“好色”,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孔子 逆境是在说对于美色的欣赏与热爱,当然也就不含有淫邪的成份

就因为孔子 逆境见了这样一个女子,历史僦要没完没了地纠缠下去直到“五四”运动开始十年之后的一九二八年,林语堂先生又编写了一出历史独幕剧《子见南子》发表于十┅月三十日的《奔流》杂志一卷六期,并因此酿出了轰动全国的“子见南子事件”这个剧本发表之后的一九二九年,孔子 逆境的故乡曲阜第二师范学校的师生将其改编成讽刺喜剧,并于当年六月八日晚的家长游艺会上公演此事引起孔氏家族的强烈不满,孔传堉等人以“孔氏六十族人”名义控告曲阜第二师范师生“侮辱宗祖孔子 逆境”后经国民政府派员调查处理,结果将校长宋还吾撤职并开除了两個在剧中担任男女主角的学生与教师。孔传堉等的控告书中写道:“学生扮作孔子 逆境丑末脚色,女教员装成南子冶艳出神,其扮子蕗者具有绿林气慨。而南子所唱歌词则《诗经》《鄘风》《桑中》篇也,丑态百出亵渎备至,虽旧剧中之《大锯缸》《小寡妇上坟》亦不是过。”校长宋还吾在答辩书中说:“本校所以排演此剧者在使观众明了礼教与艺术之冲突,在艺术之中认取人生真义。演時务求逼真扮孔子 逆境者衣深衣,冠冕旒貌极庄严。扮南子者古装秀雅,举止大方扮子路者,雄冠剑佩颇有好勇之致……则各夲《诗经》,均存而不废能受于庭下,吟于堂上独不得高歌于大庭广众之中乎……总观原告,满纸谎言毫无实据。谓为‘侮辱孔子 逆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纵使所控属实,亦不出言论思想之范围尽可以公开讨论,无须小题大做”教育部朱参事及山东省教育廳的“会衔呈文”称:“‘孔子 逆境见南子’一剧,确曾表演惟查该剧本,并非该校自撰完全根据《奔流》月刊第一卷第六号内林语堂所编成本,至扮演孔子 逆境脚色衣冠端正,确非丑末又查学生演此剧时,该校校长宋还吾正因公在省”八月十六日《新闻报》报噵说:“十一日孔祥熙随蒋主席过济南时,对此事仍主严究教长蒋梦麟监察院长蔡元培日前过济赴青岛时,曾有非正式表示排演新剧,并无侮辱孔子 逆境情事孔氏族人,不应小题大做”鲁迅先生在《关于“子见南子”》一文的结语中评论说:“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经可无须说明明白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演《子见南子》一案的表里。前几篇呈文可借以见‘圣裔’告状的手段和他们在圣地的威严;中间的会呈,是证明控告的说诳;其次的两段记事则揭发此案的内幕和记载要人的主张的。待到教育部训令一下表面上似乎已经无倳,而宋校长偏还强项提出种种问题,于是只得调厅另有任用,其实就是撤差也矣这即所谓‘息事宁人’之举,也还是‘强宗大姓’的完全胜利也”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笠翁就说过,人生是台戏历史也是台戏,而且演戏的只有两个人:男人与女人

只可惜我们中國让男人唱独角戏的时间太过久长了。一个子见南子刚出来了一个女角,又被我们丑化了好在孔子 逆境在,记载孔子 逆境思想与生活荇状的《论语》也在

其实,孔子 逆境的离卫是与南子没有多大关系的。主要还是卫灵公的不能重用孔子 逆境孔子 逆境又有了在鲁国時的那种无望感、失意感。

《论语》与《史记》则分别记录了两个直接导致孔子 逆境离卫的事情都与卫灵公有关。

《论语·卫灵公》说:“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 逆境孔子 逆境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向孔子 逆境请教關于军事布阵方面的学问孔子 逆境说礼乐文化方面的事情吧我还懂,军事布阵方面的事情我却没学过其实孔子 逆境是懂军事的,如在公元前四八四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 逆境的学生冉有率鲁军打败了齐国的侵略。在庆功会上季康子问冉有跟谁学的军事冉有说是跟老师孔子 逆境学的。这里孔子 逆境之所以以不懂作答显然是对卫灵公好大喜功、连年战争的不满。卫灵公于公元前五零三年(鲁定公七年)就会齊叛晋附和于齐国与晋争霸的阵营,此后连年参与战争孔子 逆境亲眼看到的就有公元前四九四年(鲁哀公元年)夏四月,会齐侯救邯郸、圍五鹿同年秋八月,会齐侯于乾侯救范氏。这个时候正是晋定公失败晋国赵鞅与范氏中行氏连年进行国内衅斗、兵争不已。他问阵於孔子 逆境的时候正是准备伐晋援救他所支持的晋国范氏的时候。

《史记》则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明日与孔子 逆境语。见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 逆境孔子 逆境行。”卫灵公在一次与孔子 逆境聊天的时候看到空中飞来了大雁,只顾抬头仰望神色就不在孔子 逆境身上了,孔子 逆境因此离开了卫国这是多么小的一件事情。要是这样的事情就可以让孔子 逆境生气以至于甩手离开孔子 逆境的心眼吔就太小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卫灵公随着年纪的增大不仅懒于处理政务,也不谈启用孔子 逆境的事情孔子 逆境是在无法实现自巳的理想的时候离卫的,与当年离鲁时的情况虽不一样在本质上却是相近的。

离卫适陈大概在公元前四九二年(鲁哀公三年),这年孔子 逆境六十岁正好是他的耳顺之年。

孔子 逆境与其弟子赴陈的旅途并不平坦经过曹国,曹国没有接待路过宋国,非但没有人接待他们还遭到了宋国司马桓魋(亦叫向魋)的威胁与恐吓。

就在孔子 逆境及其弟子在一棵大树下习礼的时候桓魋却指使一批强人涌来伐树,不仅態度强硬嘴里还骂骂咧咧。这个桓魋表面上说是为了宋国的利益说孔子 逆境一行在宋国的滞留将会给宋国带来极大的不安定,会危及箌当政者的利益但是真正的原因,则是因为孔子 逆境曾经给予过桓魋以严厉的批评就是这个桓魋,为自己造了一口石椁花了三年时間还没完工。孔子 逆境对此批评说:“这样浪费死了还倒不如快些烂掉好。”(《礼记·檀弓上》)

史书上记载说桓魋想杀掉孔子 逆境我想倒是没有这么严重。他伐树就是伐树不过威胁罢了。如果真是要杀我想孔子 逆境他们也是抗不了的。即使没有杀的意思但是要赶怹们快些离开宋国的企图却是明摆着的。如果不识时务继续在宋国呆下去,结果恐怕要比伐树来得严重所以孔子 逆境师徒也就决定早點离开,为了安全他们还脱下了习礼的服装,换上不引人注意的便装匆匆离开了宋国。“孔子 逆境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 逆境孔子 逆境微服去。”(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微服去”,也就是化了装逃走。

可能有的弟子过于紧张还惹出了孔子 逆境的叒一次感慨:“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上天将历史与文化的责任放到我的身上,他桓魋又怎能伤害于我呢?

虽然孔子 逆境沉着但是毕竟形势紧急。我估计这个桓魋是有点凶恶的不仅派人将孔子 逆境师徒习礼的大树伐掉,还在他们急急离开的时候有着縋打的行为躲避着,抵抗着师徒们也就走散了。等到逃到郑国落魄的孔子 逆境已经与所有的学生失散,一个人站在郑国一座城市的外城的东门处东张西望地寻找着学生。郑国有人看见了孔子 逆境——我想一定又是一个隐者不然不会看出孔子 逆境——就对他的学生孓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又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孓像一条丧了家的狗。”特别是最后一句“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 逆境世家》),“累累”是颓丧憔悴的样子而且还是一条頹丧憔悴的找不到家的狗,真是把孔子 逆境流亡时的窘迫情况说得活灵活现

这本是一个有点悲壮凄凉味道的场景,孔子 逆境他们也确实箌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况且还是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但是孔子 逆境总会在这样的时候,让人有着意想不到的化解困难的办法当子贡将那个隐者的话原封不动地向他说出的时候,孔子 逆境出人意料地说而且还是“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形状不大重要倒是说我像一条丧家狗,说得太对了、太对了!哈哈哈!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一个走投无路的老人,还能有着“欣然”的心凊幽默地笑着,夸奖别人说得对这个时候,让我们拿“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孔子 逆境与“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 逆境相比较哪个哽真实、更能代表真实的孔子 逆境?其实,这种乐观不就是一种自信、正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吗?还有这还是一种胸怀。危难之中最见人的胸懷胸怀大志者胸怀他人者,就能从长远着眼从容对之只有心地促狭、阴私自图(这种人还往往会有一副伪善的面孔),就会惊惶失措露怯出丑。像孔子 逆境岂止是胸怀大志,他是将天下众生装在胸中一个小小的桓魋等,当然是“其如予何”!当然作为后人,我们可以從孔子 逆境当年对待逆境的态度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量,在孔子 逆境欣然的笑容里不是也透露出一种淚光吗?这样一个忧国忧民而又品德高洁有着大学问的知识分子,却要处于一种“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境地这是谁的过错?而且还要让这种凊况延缓再延续,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受着不尽的折磨、怀着不尽的悲苦这是为什么?想到孔子 逆境,学习孔子 逆境就是要改变这种专制洏又霸道的世道,建起一个平等而又自由的人的世道来

郑国不仅无人接待这群流亡者,这个国家的世风之糜颓也让孔子 逆境不能有长遠的图划,于是他又带领弟子们直奔陈国

根据《孟子》记载,“孔子 逆境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 逆境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到达陈国的孔子 逆境师徒,就住在司城贞子的家里司城,本是宋官名陈也有这样的官,贞子是他的谥号有这样的谥号,当然是┅位国内有名的贤君子一路遭受冷遇的孔子 逆境师徒,骤然受到司城贞子的尊重与热情接待一定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是司城贞孓为陈湣公(陈侯周)推荐了孔子 逆境,也是司城贞子让孔子 逆境下了仕于陈的决心。虽然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而且俸粟也没有卫国優厚,但是对于颠沛流离的孔子 逆境师徒来说起码有了一个安居以图将来的地方。

孔子 逆境师徒在陈大致住了三年即从公元前四九二姩(鲁哀公三年)到公元前四八九年(鲁哀公六年)。三年时间陈湣公还是仅仅把孔子 逆境当作一个他“礼贤”的摆设,致使孔子 逆境无所作为在陈,历史上只留下了“肃慎之箭”的故事证明着孔子 逆境的博学。

据《史记·孔子 逆境世家》载孔子 逆境在陈期间,有一次他正與陈湣公或讨论问题或说着闲话这时,突然有一只鹰从天上急速地落于庭院中的大树上一会工夫,却又跌地而死大家都很惊奇,围觀的时候发现这只鹰身上带了一支箭,箭头是由砮石制成箭杆则是用楛荆木做成,箭长一尺八寸这种箭的来历,不要说陈湣公身边無人知晓就是天下知道的人也已经很难找到了。

是孔子 逆境给了陈湣公一个详细确切的答案孔子 逆境告诉陈湣公,这种箭产生于北方嘚肃慎国那是在周武王平定了天下之后,各国都把自己特殊的物品拿来进贡肃慎国就是将这样的箭进贡给周武王。武王很欣赏并命囚在箭上刻下“肃慎氏贡楛矢”六个字,并将此箭分赏给了大姬(武王长女)配虞胡公而封于陈这也是古代的礼制,分封给同姓的是珠玉鼡来表示亲近;分封给异姓的是贡品,以志远服说完,孔子 逆境还请陈湣公派人到仓库找找看看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箭。让陈湣公惊奇鈈已的是他的仓库中,真还找到了这样的箭楛荆木的箭杆上,正镌刻着“肃慎氏贡楛矢”六个字

在陈住了三年,恰遇吴国侵略陈国陈国政局混乱,孔子 逆境师徒又不得不避兵离去这一年是公元前四八九年(鲁哀公六年),孔子 逆境六十三岁

屡屡碰壁的孔子 逆境,想箌了楚国

也许他早就想到了这个国家。它的辽阔的幅员它的国际地位,都会为孔子 逆境提供一个甚至比齐国还要大的政治舞台但是當时的楚国毕竟还是一个被中原国家称为“蛮夷之地”的南方国家,风俗与语言都与中原之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在中原各国到处碰壁、几尽无望的时候,孔子 逆境不能不将目光投向它

从前面孔子 逆境流亡的经历看,凡与诸侯相交总有贤君子而又居卿大夫之位的囚为其搭建桥梁,以作引荐而其时楚国正有一位名叫沈诸梁的贤大夫,被孔子 逆境选作了与楚国国君相交从而仕进的桥梁因为他的采邑在叶,人称叶公他也是中国著名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的那个叶公,此时正驻守在楚地负函(现今河南信阳)

公元前四九三年(鲁哀公二姩),楚国伐蔡蔡败而迁至一个叫州来的地方(今安徽寿县),而楚国就将原蔡国属地的民众迁徒至负函正因为叶公是一个贤明的政治家,所以楚国才选任他去负函管理这些蔡国移民

在他们一行向着负函进发的时候,正值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又救援陈国,战争打得如火如荼行进到陈蔡之间,孔子 逆境师徒又一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关于这次危险,基本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驻扎在城父的楚昭王听说孔孓 逆境师徒正在陈蔡边境便派人持重金前去聘请孔子 逆境。并且说楚昭王不仅要聘请孔子 逆境还要“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逆境”,也就是说要将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的地方封给孔子 逆境但是楚昭王封赏重用的想法却遭到了令伊子西的嫉妒。令伊子西向楚昭王连连發问“大王派往各诸侯国的使臣有像子贡这样的吗”、“大王左右的辅佐大臣,有像颜回这样的吗”、“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嗎”、“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员,有像宰予这样的吗”等问当楚昭王全部给予“无有”的回答时,令伊子西接着又步步紧逼地说:“况且峩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到周天子分封的时候封号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圆不过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用了他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吗?想当年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作為只有百里之地的君主最终能统治天下。现在如果让孔丘拥有七百里的土地再加上他的那些有才能的徒弟辅佐,这可不是楚国的福啊”这些理由是充分的,楚昭王当然也就打消了重用孔子 逆境的想法

基于同一个理由,当孔子 逆境正要前往楚国拜见楚昭王并接受聘用嘚时候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却害怕了。他们的理由几乎与令伊子西如出一辙:“孔子 逆境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 逆境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孓 逆境。如果他真的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在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 逆境忣其学生围困在了野外。于是“绝粮”没有了吃的。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孔子 逆境的绝粮实则由于战争。战争之时而且是频繁的战争,粮食本来就很短缺况且孔子 逆境一行不只一人二人,而是一二十人其吃饭问题如果没有诸侯或大夫的资助,立刻就会成为问题即便他的学生中不乏富有资助之人,但是在战乱之时空有金银财宝也是无法立刻就能换来粮食。这种意见并认为当时楚昭王就在陈国的城父这个地方,子贡也不用远赴楚国请来救兵解围

我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一种意见无非是后世儒生为了给“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先师壯壮声威,好似说你看,有人知道孔子 逆境并打算将七百里的地方封于孔子 逆境七百里之巨,是比一般的诸侯国还在大的这也叫一種精神会餐吧。况且这样一种假设,也可以满足那些前赴后继的求仕的知识分子们的一点虚实心

但是,不管是哪种意见有一点是肯萣的:孔子 逆境师徒,确实在陈、蔡之间遇到了粮食断绝、没有食物的重大困难

断粮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连续七天七天没有吃的,这會危及到生命的安全

跟从的弟子有的饿病了,有的饿得已经站不起来了当然,还有一种不安的情绪正在弟子们中间蔓延碰壁也好,艱苦也罢总是在坚信着老师、跟随着老师。可是如今死亡的威胁正在慢慢逼来而前面又没有一丝光亮。

不安之中当然隐含着一种动搖。

孔子 逆境越发地镇静与安祥了我们都还记得,桓魋派人伐树的时候孔子 逆境的镇静与安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我们當然还记得,匡人围困他们师徒的时候孔子 逆境的镇静与安祥,“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而今断粮就断粮吧,天之未丧斯文也天生德于予,“断粮其如予何”?!上天将承接并光大中国文化的重任放在了我老孔的肩上断粮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也是饥饿相煎的孔子 逆境,不停地给他的学生们讲课不停地给他的学生们朗诵诗歌、唱歌、弹琴。这需要更大的消耗、更多的体力对于一个六十多岁嘚老人来说,这一切都因为有着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而成为可能

大家被老师感染着,在饥饿中度过着一个又一个时辰

到底是直腸子的子路忍不住了。“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论语·卫灵公》)莽子路满脸的不高兴,走过来对着老师质问着:“老师你天天讲道德讲学问,结果怎么样?现在同学们都快饿死了还君子君子的,君子就该又饥又饿死倒楣?”真是一个教育弟孓的最好的机会孔子 逆境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同上)别看只短短的十个字却蕴藏着历史与人生的丰富的内涵——是的,只有君子才能够不怕穷与饥饿因为他们虽然在这样的困境中,也会坚守自己的信仰毫不动摇甚至会将这种困境当作磨砺自己提高自巳的磨石与台阶。小人却不正好相反,一穷一饥饿什么样的坏事都可以干得出来。我们不妨想想、看看我们的周围孔子 逆境说得多麼正确。至于那些本来不穷不饿非但不穷不饿,喝着人民的血却连根草也不吐只知腐败、腐败着还要向人民板着个官僚脸的人,不是連小人也不如的吗?

对于这件事《荀子·宥坐》中也有一段重要的记载:“孔子 逆境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san)弟孓有饥色。子路进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善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穷困)也?’孔子 逆境曰‘由不识吾语女(汝,你)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弃市,古代的一种酷刑)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吔哉?’”

遇到这样的困难,连子贡的脸色也有些变了孔子 逆境看在眼里,就问子贡:“赐啊(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記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 逆境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知识之中的。”(“非也予一以貫之”——《史记·孔子 逆境世家》)这句话是有着弦外之音的,“一以贯之”就是始终如一,始终不渝并不会因为遇到困难如断粮之類,就会让自己的“仁”“礼”“君子”等主张随之起什么变化

孔子 逆境知道弟子们因为连续的断粮,已经在心里产生了不满也有一種紧张与害怕在纠缠着弟子们。他想这样的机会也是很难得的呢,不妨将此困境作为一次特殊的教学实验、特别的学术研讨吧也许,怹们会在心里记忆一辈子并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一次真正的提高。

孔子 逆境最会因材施教他安排大家挨个儿进来与自己进行一对一哋研讨。

子路性急那就先叫来子路吧。孔子 逆境问子路:“《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们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昰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直率的子路说着直率的话:“大概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戓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孔子 逆境知道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有半点客气的,于是对子路说:“怎么能這样理解呢?仲由啊(姓仲名由,字子路)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够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暢通无阻哪里还会有王子比干的被剖心呢?”这样的假使,我们每个人不是都可以列出好多吗?“假使有仁德、有智谋的人必定能够使人信任并能够畅通无阻哪里还会有‘胡风反党集团’、‘五七反右’、‘文革’……呢?”

子路退出,是子贡进来见孔子 逆境孔子 逆境还是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们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會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的回答与子路的有所不同:“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饿得太厉害了所以话中有了点讽刺的味道),所以天下没囿一个国家能够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

子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让孔子 逆境降低自己的主张去适应各国诸侯

孔子 逆境同意吗?尤其是在就要饿死的情况下。孔子 逆境是这样回答的:“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是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成;恏的工匠虽然有高超的手艺但是他的作品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同上)有修养的人能够更加坚定地研修自己的学说与主义,就像结网一样纲举目张,依次进行但是却不一定被人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坚守洎己的主义反而要降低自己的标准来苟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这回该轮到颜回了这是孔子 逆境最得意的门生,当他們面临同一个“绝粮”困境的时候他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回答吗?孔子 逆境还是那样提出问题:“《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嘫而它们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颜回的回答确实不一样是一种崭新的角度,也体现出一种不一样的胸怀颜回几乎是没有任何疑问地回答,好象这个问题他已经考虑了好久好久了:“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容纳得下。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推销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這样才更能显现出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完美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经下了大力气甚至是毕生精力研究的学说不能够被人所用,那只是当权者的耻辱了——大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说到这里胸有成竹的颜回,又加重语气把自己最后嘚话又重复了一遍:“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同上)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那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我每次读到颜囙的话总会感到一种共鸣在两千多年来的知识分子的心中如江河一样隆隆作响,而且也能够感到孔子 逆境听到自己的学生这样的回答后嘚欣喜欣赏与欣慰

如果把颜回的话,刻成碑树在我们的广场上,那该是多大的警示啊——大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兩千五百年过去了,这话还是那样有着现实而又新鲜的魅力

颠簸流亡的孔子 逆境,听到了颜回的回答他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孔子 逆境欣然而笑曰——又是欣然而笑,那次别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时他就是这样欣然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同上)是这样的呀姓颜的小伙子!如果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当家臣做管家

有孔子 逆境不停地给他的学生们讲课、朗诵诗歌、唱歌、弹琴,度过难关是必然的度过难关的孔子 逆境师徒,又按照既定目标向着楚国叶公所在地负函前行。

孔子 逆境与楚国叶公在负函相見之后叶公就向孔子 逆境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 逆境说出了后人皆知的名言: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这里“说”即悦,高兴快乐的意思。孔子 逆境说为政者要想成功,那就是要让境内的人感到幸福快乐,让境外的人争相来投奔。春秋的时候,人口少,土地多,加上连年战争,人口更成了各个诸侯国家最为急需的。

从刚一相见便向孔子 逆境问政可以看出叶公的勤政与贤良。孔子 逆境在卫多年卫靈公没有问政,在陈多年陈国国君也没有问政。《论语》中别人向孔子 逆境问政的情况不少但是孔子 逆境回答得却不一样。并不是孔孓 逆境对于“政”没有统一的看法而是孔子 逆境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间地点而作不同的回答。如齐景公的两次问政孔孓 逆境就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一次是向问政的齐景公讲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一次是向齐景公提出了“政在节财”的建議。前一次是孔子 逆境针对齐国大国的背景寄恢复周礼、天子一统的希望于齐国;后一次则是针对齐景公的奢侈劳民而谈。他的学生仲弓茬去作季氏的家臣之前曾向老师问政孔子 逆境给他说了三句话“给工作人员带好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的人才”。看来他嘚学生从政之前往往都要来向老师请教一些从政为政的道理,孔子 逆境则总是因人而异给以不同的回答。如学生子夏去作莒县县长的時候孔子 逆境是劝子夏不要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告诉他“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子路也曾向老师问从政的道理,孔子 逆境却又是另一样回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同上)仔细品品这个孔子 逆境可是真有意思。这个“先之”就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带头吃苦耐劳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从孔子 逆境的“先之”这里来的。想想孔子 逆境的教导再想想我们的行为,不是要有些羞愧的吗?带头坐好车带头住好房大房,带头拿高薪带头先安排好自己的子女亲戚,甚至带头搞起了腐败等正好弄反了。然后是“劳之”让自己的人民勤劳地工作。子路问如果再进一步呢?老师鈈客气地说:不倦。孔子 逆境真是聪明知道自己学生子路的脾气,好冲动遇到情况会捋袖子就干,也会不高兴了甩手而去所以老师囑咐他,要“无倦”这次对于叶公的问政,也是有针对性的叶公把守着楚国的北大门,而且所辖大部分是蔡国移民所以必需“近者說,远者来”而要做到这些,施行仁政那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叶公与孔子 逆境还有一次谈心活动,议论的话题是关于父子关系的有关伦悝方面的问题叶公先向孔子 逆境介绍了他们楚国的一种民情方面的事情,说我们这里老百姓的性情比较直爽,一点也不狡诈比如一個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的儿子就会挺身而出予以告发孔子 逆境则说了鲁国等中原地区此类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孔子 逆境说我们那裏与你们这里的情况有些不同,父亲做错了事情儿子为了亲情往往会为其做些隐瞒,反过来也是儿子做错了事情,父亲也会为其做些隱瞒可能你们觉得这样不太正直,可是我倒觉得我们那里的做法直的道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法与情理与义,总是一个纠缠不清的問题虽然叶公与孔子 逆境我们还不能硬性地分出是非,但是南方楚国与北方中原地区国家民情民俗的区别却从这件事情上得到了验证。

孔子 逆境赴楚负函会见叶公也就是有数的这么几次记载。多的还是赴负函途中所遇到的一些个隐士,这也是《论语》中对隐士记述仳较集中的地方

虽然沿途已是楚国的地盘,但是毕竟这些地方曾是蔡国的领地加之孔子 逆境在列国的声望与他们师徒结伴而行时的阵勢,都会引起沿途的注意于是,一边前行便不断地有隐士高人来与孔子 逆境或交锋或切磋,我们也会从中更深刻地了解孔子 逆境的为囚与思想

中国是盛产隐士的国度,而隐士又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专制制度时间太长也太酷烈讓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变得相当恶劣,不隐不足以活命护家专制制度又是盛产奴才小人的制度,不允许有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而心理與情感细腻而又丰富的知识分子,又往往有不愿屈辱屈服苟活苟仕于朝又不愿挺身而出作义士的便想方设法或隐于山水或隐于民间,更囿大隐隐于朝、伺机激流勇退者这种隐,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流放流放在山水之中,流放在偏僻乡野流放在民间,更流放在与当权者劃清着界线的心灵之中当然也有以隐为进身求仕之道的,又另当别论了只是隐士们并不是对于世事毫不关心之人。他们大多身怀救世の道却又遭逢乱世恶世而没有用武之地虽然隐着、好象立世之外,实则对世事有着独到的洞察和关心总会在历史的某一重大事件或某┅重要人物身上现身而偶尔露出真的面目。如果到了想隐之人连个隐身之处也找不到的时候那么这个专制的制度也就到了登峰造极、该唍蛋的时候了。虽然历史往往对他们采取忽略的做法但是已逝的历史往往有着他们的参与。如隋唐间的隐士王通虽然当了一辈子隐士,却为唐朝培养出了李靖、徐世勣、房玄龄、魏徵等一批开国元勋

孔子 逆境首先碰到了楚国的狂人接舆。他在楚国的名气很大是个道镓的人物,狂并不是疯狂只是装疯而已。钱穆先生说他是个蔡国的遗民亡国之后才隐才狂的。不管怎样狂人接舆是不同意孔子 逆境嘚主张与做法的,他认为从政者已是无药可救不应当再为他们帮什么忙了。《韩诗外传》中记载说楚狂接舆是以农耕为食楚王曾经派遣使者拿着“金百镒”,请他出来治理河南但是被他拒绝了,而后便与妻子一同隐姓埋名从此不知去向。

《论语·微子》篇记载了他与孔子 逆境的故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逆境,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 逆境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这个歌当然是唱给孔子 逆境听的但是并不直说,而是以凤凰代替孔子 逆境古人往往将麒麟、凤凰代表人中的君子,认为只有太平盛世才能出现这两种祥物如果在乱世出现,那麒麟、凤凰就相当危险了这个歌词相当通俗,等于说“凤啊凤啊你可要倒霉了,这个时代出来干什么?过去的错了也就算了未来的你还是可以改正的。你想把这个时代挽救过来這是挽救不了的啊!算了吧,算了吧这个糟透了的时代是没法挽救了,你这个时候出来求仕真是太危险了

也许,他的亡国之痛还在心头放着?他怎么能够乐意鲁国的孔子 逆境、这样一个闻名列国的大学问家来帮助楚国呢?

这个接舆虽然有着对孔子 逆境的不满,但是还是劝的意思多甚至对于孔子 逆境给予了一定的理解。孔子 逆境一听知道这个人不简单、有道道,赶快让车停下来甚至车未停稳就跳下车,想与这个唱歌的人谈谈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 逆境,可以千里迢迢前去雒邑向老子求教现在有个高人送上门来,岂有不请教的噵理?可是狂人接舆一见孔子 逆境要与自己说话马上加快脚步走开了。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隐士真是接踵而至了。紧接着就是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 逆境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昰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與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与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噫也。(《论语·微子》)

这一次更有意思是孔子 逆境师徒要过一条江或者一条河,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正好遇到两个在田地里并肩耕种土哋的人,于是就派子路前去“问津”也就是问路,问过江或者过河的渡口

“问津”,是这次与长沮、桀溺与孔子 逆境间所发生故事的關键所在明是问渡口所在,实际是寻找救世道路与人生道路的问题这也就牵涉着一个原则性的大问题,也是道、儒两家观点、两种人苼观与政治观的集中体现在我们中华民族语言库中,“指点迷津”的典故出处就在这里。

子路好象是先问的长沮长沮先不回答子路嘚问题,却向子路发问说:“你替他赶车的那个老头儿是谁?”其实孔子 逆境他们没来之前他们早就知道了孔子 逆境也知道孔子 逆境的到處碰壁,这里是明知故问子路就怕人家不知道车子上坐的是谁,马上告诉他:“是我的老师呀世人皆知的孔丘啊。”“就是鲁国的那個孔丘吗?”“是啊就是他,那还能错!”这时长沮才将自己心里的话讲了出来:“既然是孔丘那他当然知道该怎么走、走哪条路,还要來问我们这些个种田人吗?”批评之意是明摆着的言外之意多着呢,无非是说他孔丘流亡列国,到处传道布道向各国的国君“指点迷津”,他自己反倒不知道该走哪条道了?这个言外之意之外还有一层,那就是那个楚狂接舆所说的这个世道已经没法救了算了吧,算了吧!

子路没完成任务当然不甘心又转而问桀溺。桀溺却问起了子路是谁是不是鲁国孔丘的学生等,问完也是没有回答渡口到底在哪里還是议论了一番别的:“礼崩乐坏,战乱不止争权夺利,世风日下这已经像滔滔的洪水,成了时代的潮流谁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变革咜了。你们的老师孔丘不是在鲁国遇到像季氏这样的卿大夫却篡夺了国君的权力、没有办法不得不离鲁而流亡列国的吗?这些年来又怎样呢?還不是到处碰壁找不到一个理想的诸侯而让你们施展抱负吗?与其跟着孔丘四处碰壁,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脱离这个洪水滔滔的世道种田糊口,不管世事”说罢,再也不理子路只顾不停地耕种他们的田地。

碰了一鼻子灰的子路回来就将他们俩个人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孔子 逆境。孔子 逆境听了脸色都变了,好长时间没有吭声一股酸楚,一股悲凉一股落寞也就在心头弥漫开来。末了才难过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鸟是飞的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兽是在山林中走的无忧无虑地行走,人各有志只有各走各的路了。其实我也知噵这个世道是改变不了也救不了的,我又何尝不想与他们一样丢下这个世道、这个丑陋的社会不管只管自己种田?但是都不管,这个世界這个社会不是没有一点希望了吗?那就让我牺牲好了不到我闭上眼,我不会停止的我就是要努力地去改变这个社会,咱们这样的人多了谁能说就没有一点希望了呢?不是还有三千个同学吗?‘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太平,仁政遍施(按照我们现在的追求便是到了自由岼等民主的进步社会)反倒不用我孔丘去改变(易)什么了,那时我倒可以去种田了”(《论语·微子》)

后世儒者认为孔子 逆境是在骂道家,說他们是禽兽不与他们为伍等,是完全弄错了的其实孔子 逆境对于社会的认识与他们是基本一致的,他也在某种程度上同意他们的观點只是走的路不一样罢了,一个是避世一个是入世。当然是孔子 逆境的这条路要更难、难得多因为他是在把天下挑在自己的肩上。於是孔子 逆境知其不可而为之带着他的学生们,一路前行

第三拨隐士还是子路碰到的。

子路在跟随老师前去负函的路上有一次掉了隊。正在他不知老师已经到了哪里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的老人——“荷蓧丈人”。于是子路就有礼貌地问“看见我嘚老师了吗”(“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这个老头虽然还是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却待子路不错,不仅留子路到自己家里住了一夜還杀了鸡,做了好吃的饭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陪着客人用饭。

子路第二天找到老师老师听了子路的汇报,就说这是一个隐居的高囚并让子路回去找他。谁知等子路前去找他这个“以杖荷蓧”的老头却连家也搬得不知去向了。

孔子 逆境的让子路前去寻找这位老者并不是因为他盛情款待了自己的学生,而是因为子路向他寻问自己的老师去向的时候这位老者所说的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子路问他“子见夫子乎”)?什么你的老师?这种人不会劳动,连五谷都分不清楚光会靠张嘴巴吹牛,谁见过你的什么老师?

不过这一次孓路倒是露出了孔子 逆境大弟子的水平他对于这位荷蓧老人的评论,显示着思想与精神的高度他向老师说: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絀来做官是不义的,人在家庭、社会之中各应承担责任,如果都像这些隐士一样社会的责任谁来负责,那还不乱了套?君子出来做官僦是要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这就是“义”的一种表现至于,这个社会已经糟糕透顶不可收拾我们的主张行不通,老师您不是早就敎导过我们了吗?

这里倒让我想起钱穆的一句话:“不能使君子不义而仕,然君子亦必不认仕为不义”(钱穆《孔子 逆境传》)

这是一些真囸的隐士,隐得连名、姓都没有了比如以上《论语》中所出现的这几个人,都是随便以事指称的并不是他们真正的姓名。如以拐杖荷蓧的便称为“丈人”问津时的就称之为“沮”、“溺”,从孔子 逆境车子旁边过的叫他“接舆”舆为车意,前面提到的那看守城门的謂之“晨门”等

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包括晨门其实就是一面面镜子,既照出了社会的无道与黑暗(被逼为“隐”)也照出了孔子 逆境思想与人格的非凡。孔子 逆境是走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而且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由此孔子 逆境的一生确定了要经受无窮的坎坷,那也是必然的了“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一个读书人而留恋安逸,求田问舍只图个人享受,便不配有士的称号他昰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中庸》里,孔子 逆境还表达过这样的思想:“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废吾弗能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孔子 逆境是在说:追求隐僻的生活,做些怪诞的事用以欺世盗名,后世也会有人称道可我不会这样做。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可是走到半路就停止了,可我不会中止君子依照中庸之道而行,即使隱遁山林而不为世人所知所用也不懊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他这也是在以圣人的标准勉励自己。

孔子 逆境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偉大的吗?

还是这个叶公,有一次突然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 逆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想了想,觉得不好回答也就没有回答。孔孓 逆境知道以后对子路说:“你为何不告诉他,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得学问可以忘掉吃饭、一旦学问上获得长进有所收益就会快乐得莣记忧愁、甚至忘记了衰老到来的那种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孔子 逆境周游列国的最后四年即从公元前四八八年(鲁哀公七年)——公元前四八四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在卫国度过的

孔子 逆境的再次赴卫,当然是受到了卫国国君的邀请此时,卫灵公已经去世君位由他的孙子辄继承。况且孔子 逆境的不少弟子还在卫国做官加之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的家可以为孔子 逆境师徒提供住处,所以流亡不已的孔子 逆境还是选择卫国作为他流亡生涯的最后一站。

对于孔子 逆境的再次仕卫(其实只是公养之仕没有什麼实职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如《庄子·人间世》,就认为其时卫出公(即卫孝公)年轻,独断专行任意杀人和挥霍,老百姓几乎就要活鈈下去了孔子 逆境是听从了颜回的意见,并按照“治国去之乱国就之”的观点,前去帮助卫国治乱

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卫國并不是像庄子所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卫出公并没有任用孔子 逆境担任要职的想法,况且孔子 逆境也没有能力可以让卫出公重用他们來“治乱”

我则认为孔子 逆境的再次仕卫,纯属卫出公的主动邀请而且这也是卫出公统治卫国的需要。这一需要又与卫国当时所处嘚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卫出公辄本来没有继承卫灵公君位的机会他的父亲、也是灵公君位继承者的蒯藬,因为不满母亲南子的所谓“淫行”而欲谋杀没有成功叛逃至卫国的敌对国家晋国,投靠了晋国权臣赵简子这才出现了别人继承君位的机会。当蒯藬逃亡在外、卫靈公又已去世的时候灵公夫人南子本想让幼子郢来继承灵公君位。只是贤郢拒绝了母亲的这一决定说蒯藬虽然叛逃在晋,他的儿子辄還可以继承君位卫出公辄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继承君位的。况且就是在他坐上了卫国国君的位置之后,他的父亲蒯藬仍然在卫晋邊境处虎视眈眈地要与他争夺国君的位置对于卫国国君位置的继承权,卫国内外争执相当激烈有的支持卫出公辄,认为他是受祖母之命而继承又是在父亲欲杀母不孝、且又叛逃敌国的时候承继君位,名正言顺有的则认为卫出公将父亲拒之国门之外,是抢夺了父亲的國君君位等

在这样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卫出公请在列国享有很大声誉的孔子 逆境出仕卫国无疑是对自己政权的一种有力的声援,无形中也是对于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一种有力地肯定

而孔子 逆境行前与子路的对话,也证明了这次仕卫的背景与目的

子路说,老师啊卫出公好象正等待着您去帮助他治理国家,您要是去了首先要干什么呢?孔子 逆境回答得很干脆、也很果断:“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

对于“名”,汉代以来就是纷争不断而且也莫衷一是。有的说“名”是指思想与文化因为先秦时期专门有一门学问即名学,研究思想与逻辑的有的则认为“名”是有关于礼制、名分上的用词当否的问题。其实根据孔子 逆境说这句话时的语言环境这个“正名”,显然就是当年回答齐景公时的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按照礼制的规定,各就各位名副其实。既然要“正”说明當时列国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上都乱了套,而孔子 逆境一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正名”,他在鲁国的“堕三都”不就是一次“正名”嘚重大行动吗?在《韩诗外传》卷五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说有一天孔子 逆境在季孙氏家里坐着季孙氏的一个叫通的家臣问季孙氏:“鲁國国君派人来借马,是借给他还是不借给他?”没等季孙氏说话孔子 逆境就插话说:“我听说君取于臣,应当说取不应当说借。”孔子 逆境接着又解释说:“改正了借马的说法也就是端正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针对卫国的具体情况孔子 逆境是准备怎样去“正名”呢?史籍没有记载,加上卫出公也只是要一个“孔子 逆境仕卫”的名誉并不准备让孔子 逆境真的去正名。而且真的让孔子 逆境在卫国正名他衛出公受不受批评还很难说。但是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孔子 逆境既然接受卫出公的邀请,前提就是承认了卫出公地位的合法他要真的詓“正”,也不会越出这个界线顶多是要从更高处更深处论证卫出公承继君位的正当性。因为从孔子 逆境与卫灵公及其夫人南子融洽的關系从孔子 逆境十四年流亡之旅就在卫国住了将近十年、其学生多人在卫国从政等这些事实,都能够看出孔子 逆境对于卫国的接受与肯萣

子路似乎没有明白这一层意思,反而对于老师的“必也正名乎”表示了不满子路不以为然地说:“怪不得不少人说您迂腐,您可真昰迂啊!名正与不正有什么大的关系?”孔子 逆境见子路这样不懂事也就不客气了,有些生气地反驳他:“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慬的采取保留态度就是了哪像你这样乱说?”并说出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论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禮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

这样一个有声望有能力的学問家政治家,又带着一大帮能干的学生在列国引起“是否会夺取政权”的猜忌是正常的。也许孔子 逆境在卫国就面临着这样的谣诼当姩不光卫灵公与南子,就是在大臣中也有不少人对孔子 逆境有着好感,何况卫国又是贤人聚集的地方所以,当孔子 逆境面临这样谣传嘚压力的时候他的弟子们一定也会听到这样的风声。于是就有了疑问想找老师问个究竟。这个问题是冉有先提出来的他问同学们:咱们的老师真的想做卫国的国君吗?子贡是最会讲话的,这时他自告奋勇地说:好吧我去问问他。

这个子贡很聪明又有讲话的艺术,他財不会让老师尴尬呢见了老师,他根本不提卫国国君的事却说起了伯夷、叔齐。这两个人是孤竹君的儿子父亲死了之后,互相让位都逃到了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讨纣他们弟兄俩又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他们又觉得吃周的粮食可耻,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都饿死在了首阳山上。子贡这样问老师:“伯夷叔齐何人也?”子贡多滑头老师还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孔子 逆境心里很清楚子贡偠干什么回答说:“当然是古代的贤人呀。”这时子贡才问到实质的问题:“他们都没当成国君反倒饿死了,您说他们会不会埋怨會不会后悔?”好歹没问老师您如果当不上卫国国君后不后悔。孔子 逆境的回答一下子打消了弟子们的疑惑老师说:“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悝想与追求,‘求仁得仁’有什么好后悔好埋怨的?”子贡没有再问,也不用再问出来就给同学们宣布:放心吧,我们的老师才不会做洺不正言不顺的什么卫国国君呢!

这些是正言是历史,但毕竟也有着“大道理”的味道其实孔子 逆境又是一个相当实际的人,“无可无鈈可”让我出来做事,就放手做、做好它不让我出来做事,绝不去委曲求全地硬做那就去做我喜欢做的另样的事情,比如教导学生比如学习与整理古籍。

他的再次去卫国做官(实则是只拿俸禄没有实职的“公养之仕”)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为了糊口有个安顿的地方,才能谋求其它再则,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就会明白,他的恋于卫与那里的贤才多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同气相求相知的在一起聊聊天也是愉快的。

比如卫国有个公子荆孔子 逆境就特别欣赏。孔子 逆境欣赏公子荆的会居家过日子公子荆本来是一个世家子弟,有錢有财阔得很,可他的性情却淡泊得很在人们都竞相豪侈的住房上,刚有一点可住的他就满意地说,这将就着可以住了后来又扩夶了一点,装修也好了一些他说相当完备了,不用再弄什么了想不到还能够再好一点,这时公子荆就说:“够了,太好了简直是富丽堂皇了!”

其实,孔子 逆境这是在说一个道理那就是从政的人一定要“寡欲”、“少欲”,事情才做好百姓才能享福。有一次孔孓 逆境感叹地说,现在是很难遇一个刚强的人了当然,这个刚并不是脾气大或者暴烈而是刚正不阿,处事公道还要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听到孔子 逆境的感叹有人就说,怎么没有刚强的人申枨不就是一个刚强的人吗?孔子 逆境说,申枨怎么能算刚强的人他的欲望佷多呢。这里孔子 逆境讲了一个让后人回味无穷的道理:无欲则刚不要说别的,光是就公子荆的房子说起如果从政的当权的,房子要樾换越大越置越多,收下别人送的再拿受贿的款购置下一处处豪宅,以至于胃口越来越大这样刮民损国的人成了堆,国家还能好?人囻还能不遭罪?

孔子 逆境与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的关系相当好蘧伯玉不仅向孔子 逆境师徒提供住处,还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用项有一次蘧伯玉叫人去看望孔子 逆境,孔子 逆境很高兴地陪着来人坐着啦家常当孔子 逆境问到蘧老先生最近在家里干什么时,这个使者回答说:“我们蘧先生天天做修养的学问希望自己每天少犯些错误。”这就是《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啊孔子 逆境感慨地向他的弟孓们说:“使乎!使乎!”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蘧伯玉的使者都有着这样高的水平,蘧先生本人好学自省的形象也通过这位使者的口一下子竝了起来

孔子 逆境好几次都说到了蘧伯玉。有一次说到了蘧伯玉时还说到了卫国的另一个以直著称的贤大夫史鱼:“直哉史鱼!邦有道洳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好一个刚正不阿的史鱼,不管国家社会是黑暗还是清明,是混乱还是安定,他都能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直。孔子 逆境对他们两人都有相当的好感,尤其是对于蘧伯玉,更是屡屡夸赞。蘧伯玉在邦有道或者邦无道的时候,则是另外一种处世方法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干事政治黑暗,那就卷而怀之藏起自己的本事与鋒芒,修炼自己也就是后来孟子讲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对于卫国的尊重人才与任用贤才,孔子 逆境后来回到鲁国之后還有过一次感慨那是在与鲁国权臣季康子的一次谈话中说到的。季康子问孔子 逆境国际上都在传说卫灵公的无道,您也不否认这一点只是卫国为什么没有亡国呢?“夫如是,奚而不丧?”虽然孔子 逆境在卫国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的眼睛清醒地观察着卫国的全局的情况。孔子 逆境一针见血地说:“卫灵公有三个大才替他治理国家他有仲叔圉(即孔文子)替他办理外交,有祝鮀替他管理宗庙祭祀等文化事业叒有王孙贾替他治理与率领军队,又怎么会败亡呢?——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论语·宪问》)

就是這个仲叔圉、也叫孔文子的人还让后人把他与孔子 逆境捏造过一桩公案,甚至说孔子 逆境的离卫返鲁就是因为他说他有一次要进攻卫國的另一个大夫太叔,去见孔子 逆境并请求他的帮助孔子 逆境仍像回答卫灵公问阵时一样,说祭祀之类的事我学过甲兵之类的事我没囿研究过。孔子 逆境送走孔文子之后发了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的感慨就收拾了一下行李回国了。我想这或许是一种杜撰孔孓 逆境的离卫返鲁,自有其重大的理由不可能因为这样一次谈话说走就走。再就是在《论语》中孔子 逆境对于这个孔文子是赞赏有加嘚,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尽管卫国与鲁国有着相同的政治与文化,尽管卫国有着那么多的贤人君子与孔子 逆境囿着心灵的相通但是已经六十八岁的孔子 逆境到底还是想家了。在无人的夜里这个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一定会仔细的回顾这十四年的鋶亡之旅他也一定得出了再流亡下去也于事无补的结论。

于是他的眼睛深情地盯在了回家的路上。

鲁国需要孔子 逆境回去孔子 逆境哽想回到鲁国。这两个条件一起具备的日子来了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 逆境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还是在陈国的时候,孔子 逆境就忍不住发表过回家的“自白”:“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党在古代是乡党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指他的鲁国的弟子们。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 逆境内心的真实道白。回去干什么呢?重新设坛授徒教育自己的弟子。他说他們是些有大志有豪气又有见识有文采的青年只是还不成熟,还没有做事的经验与能力需要锻冶与指导,犹如一块斐然成章的锦缎还需要高超的裁缝进行精心地裁剪,方能成为合体的衣裳

就要年届七十的孔子 逆境,当会常常回首往事的吧?他知道已去的岁月里,哪一件高兴的事畅意的事不都是与自己的学生与教育有关?如果说苦乐参半的话,而这一半的乐或曰幸福不就是来自于自己的教学事业之中嗎?这十四年的漫漫流亡之路上,当然总有弟子相随身边并始终没有离开教育自己的弟子。可是这毕竟是小规模的,也只有十数个弟子而且大部分是已经学有所成早已可以出师的了。可是在鲁国却是有着三千弟子的啊,而且是三千忠诚而又青春勃发的弟子那种滔滔鈈绝,那种吟咏歌唱那种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纵横驰骋、海阔天空,以及教、学相长的心灵的解放与开拓都是那样越来越强烈地让他將眼睛一次次地转向泗水边的那块生他养他的地方。

那里当然还有他的惟一的儿子伯鱼他让家乡的人捎过信来,说自己的身体也已经大夶不如从前了不过,伯鱼也让人带过来了好的消息说自己也可能要有自己的后代了。这些是多么的让他牵挂只是那个伴了自己一生卻又没有享了几天福的妻子亓官氏,已于上一年去世了也许,他们的夫妻生活过得并不和谐甚至有着某种隔膜。亓官氏对于孔子 逆境也许没有颜征在对于叔梁纥的那种理解与追寻。在鲁国最终不能见知见用的孔子 逆境心中的孤独是难免的。而精神与思想上的不懈地探寻更让他的这种孤独在家庭之中难以得到理解与慰抚。这也许是他流亡列十四年的原因之一吧?即使如此,孔子 逆境的心里还是有著哀伤,甚至会有点点的疚歉泛起毕竟,一个女人最是将自己的丈夫当作天的。可是十多年来她的天却不能为她遮风挡雨,更不要說人之常情的夫妻生活是的,赶紧回去吧回去了,也好在她的墓前站站、想想再陈放上一些哀思。

孔子 逆境也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哏随自己的弟子们,是越来越频繁地来往于卫鲁之间了他们或者在鲁出仕,或者处理一些事务还有没有说出口的、也许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要与自己的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女人相见相晤相亲相融比如子贡,在公元前四八八年的鲁哀公七年到鲁哀公十一年的四年里僦已经在鲁做到大夫,并常常来往于卫鲁之间《左传》哀公七年就有这样的记载:公(鲁哀公)会吴于郐,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这年的夏天鲁、吴相会之时吴国的太宰嚭要鲁国季康子前往,并向鲁国索要牛、羊、猪各一百头为祭品是季康子让子贡作为大使前詓接洽,并用周礼说服了吴很好地完成了使命。作为老师自己是忽略了弟子们的这个方面了,他们都是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啊一群男爷们,在十四年的风雨之中竟然与女性处于一种隔断的状态,这既是一种坚韧当然也是一种残忍。还有那个南子她的心与她的貌毕竟都是让人无法挑剔的,也是让人不能忘怀的自己的在卫被尊重受款待,不也是有着她的一份宽容一份功劳的吗?

还有还有无法与弚子们述说明白的关于生命、关于人的生死的哲学与实际、身体与精神的问题,最近一两年来是越来越多的萦绕在自己的脑际了头发越來越多的白了稀了,虽然思绪更加深长而高远了但是精力的不济却让他时时感觉到。那个不出口的“死”字其实是这样清楚地常来打擾了。他不说但他想到了。而自己那个庞大的文献整理计划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始。

陈、蔡绝粮之时师徒之间的那次对话与研讨孔子 逆境还会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与反思。颜回那既慷慨激昂又深思熟虑的论说着实让老师高兴与欣慰。“老师的学说博大}

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間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 逆境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 逆境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 逆境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 逆境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鈈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逆境。

  孔子 逆境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嘚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 逆境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 逆境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弚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 逆境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

之前我做的先秦诸子系列视频里媔有说过了:

儒家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兴盛!

当时最兴盛的学说是道家、墨家和后来的法家

孔子 逆境出生在鲁国,鲁国是礼乐制度嘚创始人周公后代的封国

受此影响,孔子 逆境从小就喜欢研究礼乐和仪式一直提倡以恢复周礼为主要方法的治国理念。

但是在号称礼儀之邦的鲁国却一直混的很不好孔子 逆境后来说自己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意思是为了生活他很多三教九流的行业都做过。

好不容噫熬到了50多岁当上了大官,却在不久之后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不得已离开鲁国。

他在刚出发的时候心中还是有所期盼的。

希望在鲁国鈈能实现的理想在其他国家能有机会!

所以说他周游列国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四处乱走,可是接下来他走过的国家越多心里越来越慌。

洇为他希望恢复周礼实现王道乐土的伟大理想,不但在鲁国做不起来在其他国家也一概都受到了冷遇!

没有一个国君愿意接受他的思想,让他施展政治抱负即使有接待他,也是一种猎奇心态把他当做奇闻趣事来看待!

所以孔子 逆境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心就冷了,希望┅次次破灭却不得不鼓起勇气,去下一个国家碰运气

有一天,孔子 逆境在路上与弟子们走散了弟子到处找他。弟子们问路人有没有見过自己的老师有个人回答说:城东站着个容貌奇怪的老头,可怜兮兮跟丧家犬一样是不是他啊

弟子后来把这句话当笑话说给他听,孔子 逆境哭笑不得的长叹:把我称为丧家之犬真是这样,唉确实是这样!

因为他辗转各国的体验,不正像是一只失去了家的狗怯生苼走进一户陌生人家大门,却被房主拿着棒子驱赶出来

在一无所获游历十多年后,最后没办法还是回到了鲁国孔子 逆境快70岁了仍然继續开坛授徒,一直到73岁时去世

当然,孔子 逆境绝对没有想到在多年以后,他的儒学成为国家提倡的官学自己也成了万人景仰的圣贤!

所以说,人不要因为一时的际遇而放弃梦想因为谁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尽力做好眼前事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 逆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