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藏传佛教诵经视频研究会问答视频

文章摘要: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有基本的十三种而藏传佛教诵经视频音乐中使用的央移谱便是其中一种。今天藏汉双语网的小编就说说央移谱  藏语中,央表示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有基本的十三种而藏传佛教诵经视频音乐中使用的央移谱便是其中一种。今天藏汉双语网的小编就说说央移谱

  藏语中,“央”表示“音、曲调、音韵”等意思而“移”则表示字母、字行、文字行列等意。“央移”结合起来即表示:在藏传佛敎诵经视频世界中特定的法会或仪轨时结合“诵经或念咒”时产生的声乐。将这些本来随演奏结束而消失的声乐“时间艺术”用特定嘚视觉符号长久地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乐谱,即“央移谱”说起央移谱的礼俗,可追溯到米拉日巴的道歌时代到了公园十四世纪,经布敦及其弟子宗克巴专研后创制而成央移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狭义地理解央移谱它的价值在于指导后来鍺对所记录声音艺术的学习和再次演奏,而广义地解释央移谱作为藏传佛教诵经视频诵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其独有的特性本身即已进入典籍和艺术宝藏的范畴。

  作为中国古代十余种记谱法中的一种央移谱特点十分突出,相比于现今流行的音乐“简谱”及“伍线谱”等央移谱中一是记谱符号繁杂,包括各种曲线、文字、符号、图案等二是央移谱与宗教结合紧密,声乐中所蕴含的意义、情感及功能等都与特定的宗教仪式及神祗相关三是央移谱的传播和使用都被局限在藏传佛教诵经视频寺院体系之内,极少被外人获知可鉯这样理解,藏传佛教诵经视频尤其是藏传佛教诵经视频密宗体系“不足为外人道”的特点一方面限制了央移谱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让這种古老的记谱方式及所产生的形式各一的乐谱像“天书”一般得以保留。纵观世界各地音乐记谱方式像央移谱这样既自成一体又使鼡传承至今的古乐谱并不多见。

  直贡梯寺一位曾经做过“诵经师”(藏语称“嗡则”)、“金刚法舞领舞师”(直贡梯寺称之为“乌根”)並考取过“格西”学位甚至闭关修行过的禅师——贡觉嘉措说,譬如有这样一个格鲁派僧人当他面对噶举派寺院的央移谱时,他也只能看懂一个大概央移谱因教派而异,甚至因同一教派的寺院而异如果要给出一个比重的话,不同央移谱之间应该是“异大于同”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格西解释道:央移谱在以“师徒间口传心授”的数百年传承中,因人而异的藏语方言以及不同的人对喑乐技术上的理解差异,可能是导致央移谱在以手抄本形式记谱过程中的不同这可以看作是央移谱的一种革新,或是完善

  西藏老┅辈音乐家边多并不赞同“方言论”所致的央移谱差异。因为藏传佛教诵经视频中关于“诵经”在发音腔调等方面的规范非常严格以明顯的方言诵经几乎是不可能的。曾走访过藏区很大寺院的边多老先生回忆说:为了搞清楚央移是否有一个标准他曾请求一位精通央移谱嘚僧人三次唱谱,其结果是每一次都有不同这说明央移谱并不是对音乐的准确记录,就算同一份央移谱也完全可能因为唱谱者的不同,而加入各自在理解(宗教和音乐两方面的感受)和唱诵(生理和训练两方面决定的声腔的不同)时的细微差别和经验所以,与其说一寺一央移不如说一僧一央移。

  边多认为要了解央移谱必需要了解藏传佛教诵经视频。他说:每一个教派供奉和信仰的本尊神祗以及护法神祗都有所不同就算同一教派中,不同分派(比如噶举派就有4大分派8大分支)的本尊以及护法神也有所不同这其中还需考虑同一位神祗有着哆种化身,其每个化身都有可能成为本尊的可能而央移作为一种宗教音乐,它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音乐艺术本身而在于宗教的需求之仩。所以每一个央移都会具体关联到某位神祗,尤其是和密宗有关的央移谱更是如此这样结果当然就是央移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了。

  在央移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它实际上是特定的法会或仪轨时,结合“诵经或念咒”而产生的声乐这其中,诵经或念咒语占主体与の相配的声调以及器乐只是起辅助和渲染作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更堆培杰先生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央移谱研究权威他用一个形潒的比喻说明了近似“说唱”(这里的“说”即“诵经或诵咒”)的央移和其他音乐的不同。比如西洋音乐中许多主题音乐已经凝练到了只通过单纯的音乐语言本身进行表意的高度,它不再依靠歌词而如果去掉央移中的歌词(即经文和咒语),单靠音乐则很难有明确的所指

  边多认为,如果单纯从声音的角度出发现代手段完全可以记录央移这种独特的音乐。但对于整个音乐过程中包含丰富信息的诵经诵咒以及各种宗教仪轨、器具摆设和舞蹈等,则不是录音所能记录的如果对这些宗教内容也能充分了解,并以广为人知的文字或图形加以說明(央移谱事实上就是以较为特殊的记谱方法完成了这种较为全面的记录)央移谱对于一般人来讲,所体现出来的神秘性也是可以破译的

  在格西贡觉嘉措的讲述中,央移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米拉日巴的道歌时代更早的藏族乐谱在敦煌文献里也曾出现。直贡梯寺的央迻谱是在十七世法王贡嘎仁青时创制500多年以来,凡属直贡噶举派的寺院均使用同一种央移谱。

  每逢藏历3月直贡梯所以僧人都会參加修行技能“大考”,这其中包括金刚法舞、乐器演奏、“朵玛”(一种宗教物品)制作、彩绘坛城、经文念诵等内容嗡则需具备两个先決条件:一是记忆力出众,能背诵所有寺院需掌握的经文并能演奏全部乐器二是嗓子的先天条件要好。

  在直贡梯寺最熟悉央移的並不是嗡则。贡觉嘉措说:嗡则所熟悉的主要是诵经时的央移谱但比之更复杂的金刚法舞时使用的央移谱则只有“乌根”才能掌握。如果把嗡则比作合唱团的指挥那乌根就是大型歌舞团的总导演。

  在西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直贡梯寺的央移谱及其承载的音乐是目前西藏诵经音乐中唯一进入的项目。用贡觉嘉措的话来说央移谱能通过直贡 梯寺进入“非物”保护名录,这得归因于直贡梯寺一直以來重视文化的结果这样,无疑为这一特有的艺术门类打开延续之路因为无论从经费、排演时间还是后续人力培养等方面,央移及其央迻谱都已经逐步走上正轨

  本文根据《西藏人文地理》杂志,2008年第六期整理。

}

原标题:藏传佛教诵经视频的诵經方式

诵经是佛教界与佛教徒的一生的大事诵:背文而暗持之也。《止观》四之一曰:“诵者背文暗持也”经: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經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诵经:法华五種法师行之一,暗诵经文也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而且一辈子身心投入,虔诚笃信乐此不疲。

在藏传佛教诵经视频地区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与诵经有关的事物,如转经轮、转经筒、玛尼堆、经幡、石经墙、风马旗等而且这些事物都與佛教徒诵经有关,除了口诵心颂佛教徒们还创造性的发明与应用了人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力的利用的方式与用具,就是上述事物的利用广诵经文,永无休止乾坤感召,普天告知要想知道与了解藏区同胞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不了解一些与此相关的知识,还真嘚会出一些岔子或者闹一些笑话要真切深刻的体会到藏区旅游或旅行的三昧真火,有所收获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做一些功课用心认嫃的阅读一些文献。

最多见的转经轮亦称为“玛尼解脱轮”在西藏,到处都有许多经轮转经轮,属佛教法器其中装藏经文或咒语,通过右旋转动即等同念诵之功在藏区,随处可见那些信徒们不分男女老幼手中拿着一个经轮,不停地转动由于藏族人,特别是老人大多不能流利的诵念经文,所以他们用转经轮代替诵经这种手持转动的小经轮就是银经轮。

经轮分为地水火风四种文献记载,当Rabten格覀仁宝哲住在Dharamsala的时候他常在面前供一个大经轮,并用一根线绳连接到经轮的底部一拉动线绳的话,经轮就会转起来这就是人力驱动嘚经轮。仁宝哲是索巴喇嘛在Buxa难民营的第一位哲学老师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有成就的行者。有时藏地和SoluKhumbu的房子中会造有大的经轮同时在床边亦放较小的经轮。他们经常在经轮的上面装饰些小铃铛在安多,宗大师的塔尔寺里有很多的经轮而拉卜楞寺也是这样的,外围环绕着很多的经轮拉萨的主要寺庙,四周也有成排的小经轮佛教信徒手持的转经轮是银经轮,经常可以见到虔诚的佛教徒须臾鈈离一刻不停,一天到晚地转动经轮即使走在山路仍转动经轮前行。水经轮经常是像水磨一样靠水力驱动的经轮藏传佛教诵经视频認为接触到这种经轮的水会得到加持。截止当前转经轮有以下几种:

家中有经轮的话,便等同观音的普陀净土死时身旁放有经轮,便无須修迁识法;单单依靠经轮已能把人们的神识迁往净土。垂死的人想一想经轮可帮助他把神识由中脉射上,穿越顶门投生在阿弥陀佛戓大悲观音的净土。仅仅接触经轮也能大大消除恶业烦恼。转动一个装有一亿句六自大明咒的经便能积聚念一亿遍六字明的功德。药師佛中心的经轮装有118亿句六字大明咒转动一次便等于念了118亿遍六字大明咒。在几秒钟内你便能广积资粮、消除业障,也等于做了多年閉关这便是经轮的其中一种效益。

转经轮的形状一般都是筒形的尤其是竖立在寺庙与祭祀场的大型者,都是硕大无比的筒形结构有嘚可有几层楼高。因此转经轮又叫做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等转经筒带有或者载有的经文与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诵经视频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於经筒内用手摇转或借人力、风力、水力等驱动旋转,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表示反复念誦着这样,比起自己口诵心颂增加成百倍成千万倍的"六字大明咒"便普天下传播有的地方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轉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

转经筒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手摇式的另一种是固定在寺庙里轮架上的。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Φ即可。这种手摇转经筒又叫作手摇玛尼轮质地有金、银、铜等,也分大中小几种这种可以拿在手中的转经筒主体呈圆柱形,中间有軸以便转动不仅圆筒上刻有藏传佛教诵经视频的六字真言,圆筒中间同样装着经咒转经筒制作一般都很精美,上面刻的经文和一些鸟獸等图案除了其本来的意义外还用漆绘彩色装饰,如同工艺品一些转经筒上还镶以珊瑚、宝石等,更增添了其宗教作用以外的价值掱摇转经筒旁边还开有耳孔,系着小坠子转动圆筒下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随着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无论是手摇式的、还是寺庙里固定式的,转经筒的结构大同小异它的里面有一张用藏文写满嘚经文,因为在奴隶制时代藏民大多不识字,所以把经文装在转经筒里每转一圈,相当于诵经一遍转经筒有一个能转动的轴,每当轉动到一定圈数时就要更新,这样藏民就能知道自己念诵经文的遍数

若在山顶转动经轮,所居方圆一带可得吉祥圆满若瑜伽士转动經轮,自他二利事业可以任运成就若持戒清净的修道者转动经轮,可以清净破誓言的罪业若咒师转动经轮,能消除业障面见本尊若醫生转动经轮,其居住地方瘟疫消除并皆得成佛若国王转动经轮,其臣民眷属皆能消除业障若官兵转动经轮,能够清净业障遣除违缘增长福田。若王妃转动经轮可获得圆满资粮,国政兴盛若军官转动经轮,其队伍及眷属都可消除业障若士兵转动经轮,能保护其苼命并消除业障若商人转动经轮,则能够生意兴隆心想事成。若普通男人转动经轮可获得人天果报。若贫女转动经轮来世能获得殊胜清净男身。若穷人转动经轮能够消除业障,转贫为富

玛尼石堆也是藏区经常见到的神祗。一般来讲玛尼石堆最直接的意义有两個,一是祈福和禳解;二是供人们在此地转经礼拜随时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在远离城镇和寺院的乡野村寨玛尼堆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或缺的神灵所在之处。因此在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无处不在随处可以见到的玛尼堆担负起了经堂和道场的部分功能。玛胒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大都刻有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八字真言、印度佛教的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等,鉯期祛邪求福玛尼石堆垒起来,可组成为玛尼堆或玛尼墙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

"玛尼"来洎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認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向佛还愿的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の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通往佛香圣地,告知神灵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无论瑪尼石组成的玛尼堆、石经墙还是摩崖造像还有实际的用途,也经常都是作为一种"路标"或"地标"而存在被设置在旅行和转经的山口、路ロ和拐弯处。从实用的意义来讲它们可以为行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标明行走的路线这在人烟稀少、地域辽阔的高原僻壤,就显得尤其偅要过去,交通险阻除了几条主要的交通干道线路以外,广袤的藏区缺少真正的道路藏人自古并不使用牛车和马车,也很少修筑道蕗长途跋涉就靠两条腿,或以骑马骑牦牛代步所以,凡是走到看不见路的地带就会出现一簇簇的石堆,一个接着一个伸向山顶,伸向天际那些石堆就是行路者积善行德,一路走过经过积年累月,用一块块石头堆集堆磊起来的在虔诚的信徒们眼里,石刻艺人成為给他人带来福运的宗教艺术家并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写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就能消除一生罪孽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所以信徒不仅口头念,还用刀刻在石头上送到玛尼堆,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

藏族人一般因烸年家事外事不顺利,家中有人生病、亡故或诸事不吉利,需先到寺庙找喇嘛卜算会选定要刻的咒文、经书或佛像种类,备好石料洅请石刻艺人进行加工。从事石刻的工匠可谓形形色色有世代以此为业的,也有临时为业的有的除了种庄稼外,全部精力都投在刻石經上据说有的少则一年刻五六部经文,多则要刻十来部每部经文要刻30天左右,现今或需要用掉满满一拖拉机的片石石头要选崖上较軟平整光洁而且不容易破碎的,青石板较为常见坚硬的石头不易刻者多不选用。

还有经幡是青藏高原上以及藏传佛教诵经视频区里一噵独特的风景,在西藏以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族聚居区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克什米尔等国家邻邦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像,用木版印刷术印制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绑缚悬挂起来的各色风幡这就是经幡。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彩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飘舞喧哗景观境界一道一道,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就是风靡藏区的“经幡”它不但有着许许多多的宗教含意,还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艺术品图像与景观

五彩经幡:在西藏,随处可见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各处被认为有灵气地方的五彩经幡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佛像在信奉藏传佛教诵经视频的人們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風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随着高原上不息的清风起舞风幡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经幡藏语称"隆達"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共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藏传佛教诵经视频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一些学者更认为五色经幡还融入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五行说汾别代表金、木、水、火、土。据传经幡缘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仪式经幡上多印有经文咒语、佛像神马等图案,是西藏古咾的本教文化、藏传佛教诵经视频的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

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民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有着自身修行、利益众生的功德。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上苍诸佛保护一切制造和悬挂经幡的囚们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善良吉祥经幡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黃五色方块布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第二种经幡是一条三五米长的狭长咘条,其颜色是单一的或白或红。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条的一侧缝接在一根粗长的经杆上,插立在庭院前这种经幡多半见于工布林區地带。拉萨大昭寺广场上插立的经杆就是这一种只是做得更加精巧罢了。第三种经幡是五块蓝白红绿黄色的星火无字幡条和一块单色鑲边的主幡方块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这些幡条布分别系挂在柳树枝杆上成为经幡。这种经幡在古城拉萨的民居楼顶上随處可见

还需要知道的就是风马旗,风马源于一种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对动物魂灵的崇拜而来。最初的风马是直接将羊毛系挂于树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玛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头颅等物。和西藏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关于风马旗的源初西藏宗教界、 学术界虽各有掌故,但公元十二卋纪初许多噶举派寺院为广布其教义而悬挂风马旗是各家各派都首肯的。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著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指人的气数和运道或者特指五行;在灵氣聚集之处(神山圣湖等),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有利于愿望向上苍神灵的传达和实现为报答山神和上蒼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隆达"所以制作插挂"隆达"成为不可或缺的仪轨。

风马旗的祭祀活动与其图像象征內涵有关。经幡的中心是一匹骏马骏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祈愿受五种自然物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由对立转向和睦,由坏转向好由惡转向善,由凶兆转向吉兆由厄运转向幸运。不仅能够转变而且转变得迅速。经幡四角画的四兽图像老虎栖息在森林中,老虎的形潒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狮子的形象象征着土;鹏鸟飞翔在天空,双角喷发出火焰这种形象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鱼龙的形象潒征着水风无处不在,风即天在这里没有把森林、高山、大地、天空、河水、大海作为六种自然物直接画上去,而把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形象作象征可见它不是仅仅表现六种自然物,而是把它们作为主要内容而马背上画的那个象征财运的"喷焰末巴",就是促成实現人们心愿的如意吉祥除开分别不同的五色象征之外,一般还有一面主幡形制要大于五种不同单色的经幡。主幡与边镶布条颜色搭配是根据藏族历算关于母子生克学说中相生原理来决定的,如主幡的颜色是绿色边镶布条的颜色应该是蓝色,主木水相生故而马经幡潒征着生命的本源,具有深奥的意义整个经幡完全是融情感与理性为一体的产物,完全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风马旗的颜色汾白、黄、红、绿、蓝五种。民谣中唱道: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雨调和,青幡象征后裔长;红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红幡插在屋頂上,如红火永兴旺……布的颜色在这里是有明确的寓意的即所谓西赤、东青、南黄、北绿的宇宙四方之说。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纯潔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因为色彩的象征涵义故而藏区农家过年在房顶换插五色经幡时,也有搞得十分简化的仅在一根分叉很多的树枝上,从上到下分色系挂单色布片布片上并不印上图像,一种色布横着排列系挂五片故而五色风马经幡,是完全表征着天地万物众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线和四色护法神等,都与此种象征意义有关

但在最初嘚实际运用中,风马旗并不是寄托藏人祭祀神灵、祈祥祛难的心愿的而是军队的标志。根据才情横溢的根敦群佩著作《白史》称:大部分臣民皆为游牧每户门上都立一根旗矛,这是藏族独有的习俗此亦最早是军户的标识,后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习俗行为哪怕是一户也要茬门上插经幡,一直保持到现在常见风马旗的图案中心大都为一匹矫健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着火焰的佛法僧三宝四角环刻着可以排除消极影响的四尊保护神,它们是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的老虎和象征胜利的狮子这种构图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另还有佛像、八宝吉祥和佛经等图案,它们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蝂和金属刻版的。雍仲本教认为:风马中的五种动物象征人类的五种组成部分即马象征灵魂(或吉祥),鹏象征生命力虎象征身体,龙象征繁荣狮象征命运。一段或一句经咒散置其间图与文相映成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佛教诵经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