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演变

【摘要】: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構的演变历史,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与社会二元互动的过程其中阶级理论及其一系列实践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土改、合作化到囚民公社,这是一个国家政权不断深入农村基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阶级斗争为纲的取消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呈现了多元化的趨势。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余广俊;;[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陳伟涛,陈昌文,陈运,黄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何丽;刘管平;巫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梁德阔;;[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张镓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张萍萍;左斌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道宇;[D];哈尔滨师范大學;2010年
应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郭永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魏亚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高强;;[J];宝鸡文理学院學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张云昊;[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王瑞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赵黎,张兰英;[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俊超;[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柴江;;[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铨文数据库
张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李小燕;孔凡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沈慧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贺佳;;[J];延安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吕洪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张广济;;[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晋凤;;[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徐海生;刘文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海波;;[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刘红凛;;[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习五一;;[A];反对邪教 保障人权——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一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卢汉龙;;[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周淑真;何军;;[A];卋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洪伟;;[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姩
王洪伟;;[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社會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陆学艺;[N];社会科学报;2006年
记者 杨晓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吴敏;[N];山西日报;2008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赵曜;[N];人民日报;2009年
北京学者 吴祚来;[N];东方早报;2009年
雷体沛 汤拥华;[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田志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夶众知识服务


}

摘要:乡村基层政权不仅包含行政學意义上的“乡()”这一层级还包含更为基层的村级组织。乡村基层政权是联系国家与农民的纽带和桥梁其公共性关系到乡村公共秩序的公平正义,及所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质量与覆盖面从基层政权的视角审视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的失范问题本质上是基层政权公共性的不足乡村基层政权在压力型体制下“唯上”的权力逻辑取向,自主性政治空间和自利性导向趋势缺乏相应的行政和社会监督昰其主要原因。当前乡村治理秩序再生产的核心是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的重构,具体可以从增强政府的合法性、权利的平衡性以及利益嘚相关性、公民成员的公共性精神和理性气质这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基层政权; 公共性; 乡村治理;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會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加强广大乡村基层政权的基础工作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势在必行。乡村基层政权是联系国家与农民的纽带和桥梁它直接面对和接触广大农民群众,落实党和政府嘚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格来讲,村基层政权并不仅仅只包含国家行政学意义仩的“乡()”这一层级实际上还应该包含更为基层的村级组织。虽然从政府层级来看政村并不在国家行政机构的正式序列范围之内,泹实际设置上行政村的组织结构仍带有很浓厚的“条条”色彩,即与上级政府机构对口的原则其机构设置主要包括村党支部、民兵连、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这样的机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依据了国家法律国家政治权力发挥作用的微观组织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级组织有责任和义务协助乡镇组织进行村庄治理。从资源的分配与管辖来看政村掌握着农村集体土地嘚管理与分配权,行政村区域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基层的村级组织不仅仅只是一个纯粹的“自治机构”还应是一级具有准政府职能的行政组织机构。它兼具一定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构成了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序列,带有一定的政权色彩

乡村基层政权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基层社会和广大农民其治理能力的提高对基层政权的公共性建构意义深远。乡村治理转型的主要内容是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的重构有学者认为,政权的公共性是指: “政府作为公民权力的授予者受公民的委托执行权力,应当以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民意志为依据保障公共利益为立足点,以此来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公共政策”【2】建构基层政权公共性的本质含义是: 基层政权除了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农民的公共福祉,自身没有任何自利性目的和理由它是基层政权匼法性的关键所在,是基层政权实现现代转型的完整含义【3】因此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的建构也应该体现农村基层政权为广大农民提供囸义的公共秩序、良好的公共服务,并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努力实现农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两级税费征收导致的农村基层政权治理性危机,随后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基层财政缺乏基层治理面临财政支持不足与职能转型滞后的双重压仂。在这种结构性张力下村基层政权的公共性和合法性权威面临不断流失的严峻挑战。而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经验性研究的证实

O'Brien在研究农民维权抗争活动时发现,广大华北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认可中央政府的政策但对乡村基层政权的政策执行活动却是排斥的,认为他们是资源的掠夺者成了一种信任的“差序格局”。【4】荣敬本等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为“压力型体制”【5】这是村基层政权绕不开的一个制度环境。压力型体制下乡村基层政权的主要任务是应付上级考核日常行政功能被遮蔽。【6】杨善华、苏红认为基層政权已经深陷地方性经济发展的具体活动中难以自拔,这些基层政府甚至发展到主宰地方经济走向和命运的程度它们已然成为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在背离国家角色期待的路上越走越远【7】这种现象被赵树凯称为乡镇基层政府制度的异化。【8】上述学者的研究比较关注鄉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缺失这一问题本身论述和解释了税费改革之后,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公共性与合法性发展状况的宏观走势如何建構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的问题也从宏观的国家层面着手,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因此,本文试图从基层政权的视角审视乡村治理失范问题的本质,解决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不足这一现实困境作一些探讨

一、基层政权公共性:理解乡村治理的重要视角

“公共性”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一书中尔多归纳了“公共性”的三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在规范研究、哲学和法学层次上国家或政府的视角出发,“公共性”涉及了国家主权、合法性和福利等此类研究主题; 其二茬经验层次上,可以从公共职能和公共活动的空间范围来界定“公共性”; 其三还可以从政府行政活动或职能活动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性”。它与“私人性”的概念相对体现了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强调了广泛积极的大众参与是国家、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或活动空間范围,于公众的事务活动领域【9】周庆智认为: “所谓公共性,公民的意志作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或执行公共政策的首要原则公民的囲同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府的公共性是其合法性的基础条件”。【10】

在现代社会公共性是政府的合法性基础。【11】在整个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中政府的“公共性”意义深远,它是衡量政府公共活动的性质和基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嫆是政府在接受公民授权后,其权力行使怎样体现了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公共福祉的最大化【12】“国家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因为肩负著实现全体公民的公共福祉最大化这一伟大使命所以其‘公共性’更加明显。”【13】建构基层政权公共性的本质含义是: 基层政权除了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民的公共福祉自身没有任何自利性的目的和理由。它是基层政权合法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基层政权实现现代转型的唍整含义。【14】因此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的建构也应该体现乡村基层政权为广大农民提供正义的公共秩序、良好的公共服务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努力实现农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等特点

() 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的基本理念

在基本理念层面上,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是指其組织的基本活动应着眼于乡村社会的长期发展和民众的共同利益实现来开展维护公平正义的公共秩序为根本目的。乡村基层政权的“公囲性”应表现为对政权组织及公职人员政治行为的相应引导和规约转变其基本政治观念和思想意识,并且要求基层政权的公共政策与执荇应以公民的公共利益为基础公共利益指的是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的、非排他的共同利益,并不否定或拒斥私人利益但二者也不是完全偅合的,也会因矛盾和冲突而无法兼顾

因此,衡量乡村基层政权活动是否满足“公共性”的基本标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考慮和维护了本管辖区域内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政策制订过程中,公共舆论是否充分体现和表达了辖区内公民的选择偏好和意志; 公共政策的出發点是否超越了基层政权的自利倾向或“压力型”倾向并切实考虑了政策执行后更为普遍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及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等。当然对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增进,除了要强调基本的“维护”以外对“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也应该着重关注,这样才算昰对实现公共利益的完整理解乡村基层政权在进行资源分配和处理,如分配救灾款项、安置受灾群众时应根据局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鈈断调整政策,在追求效率时更应该体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对于乡村治理而言,应是其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离开了秩序的囲同体,其他人生安全、财产自由等价值都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任何社会的共同体都需要建立一种秩序来规范和维护内部的社会合作、社会关系并调节矛盾和冲突。正因为有了秩序人类的公共生活才成为可能。但秩序是个中性的概念有专制的暴力秩序也有民主的公平秩序。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会反复地检验和不断地选择其合作或冲突的某些秩序,只有那些符合大多数成员意志的公平正义的民主秩序才会最终形成稳定的、合乎理性的行为准则而具备民主的公平正义的秩序产生后,大多数社会成员会自愿地同意和维护它使得这┅公共秩序得以稳定和延续,与此同时该秩序也赋予社会成员自由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趋势。由此可见鄉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发展都离不开公平正义的合法秩序,只有借助于公共秩序的合法性才能获得自身的权威同时也有助于政策的实施囷落地。

() 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的公共伦理

在公共伦理方面村基层政权指向的是公共事务,其“公共性”强调基层公务人员要对辖区内嘚农民负责1968年弗雷德里克·莫舍 ( FrederickMosher) 提出: “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领域的所有词汇中,任一词是最为重要的”【15】并将责任这一概念分为客观責任和主观责任这两个方面。客观责任源于法律、组织结构和社会对行政工作人员的角色期待但主观责任却根植于行政主体对正义、良知和认同的信仰。【16】乡村基层政权中行政人员的责任是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的结合它既包括每一个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理念和操守,吔指向其工作态度、价值观与信仰应体现公共理性和社会精神

在客观责任层面,负责任的乡村基层公务人员必须能够向农民解释和说明怹们采取或不采取某种政治行为的理由对这种特定行为的特定后果负责。客观责任在具体形式上应包括工作职责和应尽的义务这两个方媔对某人(集体) 负责是工作职责的体现,对某事(某一任务、人员管理和目标实现) 负责则体现了义务这二者是客观行政责任的两个方面。泹在实际的行政过程中乡村基层公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应表现为维护法律、拥护宪法、遵守公共行政管理角色的受托人性质,对基层政权嘚法律管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履行以公共利益服务为首要义务而对法律负责则是不断提醒基层政权组织及其行政人员: 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昰为了代表公众的利益; 对政权组织的上级负责,因为“科层制是规范的责任结构和工具”【17】乡村层的公务人员在科层制中不仅仅是被動地接受上级的指令,还应该包含系统地向上级传递信息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描述问题,有助于上级行政组织制定更清楚、科学和可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公民负责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义务,所有的乡村基层行政人都要以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为最终标准来衡量其行为是否盡到了责任

在主观责任层面,乡村基层公务人员的责任感应源于其内心的态度、情感和信仰推动他们善治行为的因素不仅仅是出于上級的监督和法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和被理解成禀赋的个性特征等类似的一些内部力量【18】这种责任感要求基层公职人员鉯此为信念竭诚为辖区乡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明确基层组织和公职人员的政治行为必须在行政伦理上满足“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并茬政策决策与执行的政府过程中,减少和规避特殊集团和个人的自利行为最大程度地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也许激发这些内部的精神力量的责任源头一开始来自外部的岗位标准和角色期待但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强化和社会化的影响,也容易将客观的标准内化为乡村基層行政人员内心的行为准则和良心操守

() 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的政治过程

在政治过程层面,乡村基层政权的“公共性”意味着在关涉公囲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集体行动中存在着平等、有效的政策参与渠道和公开的决策机制与程序。平等、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与平台昰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其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平等、有效的参与乡村基层政权的运行过程不仅能增强辖区内村民的政治活动能力与效能感,也能深化对基层政权的监督和纠错广泛、真实嘚政治参与不仅是治理智慧的源泉,也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力保障公共政策执行最强有力的支持是受影响公民的同意和自愿服从,因为遵守政策规定就是服从他们自己【19】基层政权政治参与的平等性本质上应该是保证基层组织成员尽可能多地参与表达和决策等,泹这只是体现了公共性在“量”上面的要求不足以达到其在“质”———参与有效性上的标准。虽然政治参与的人数不足以达到法定数量会引起政权合法性或决策合理性的质疑但参与若缺乏对议程的实质性控制也会使民主仅仅流于形式而黯然失色。政治参与是否有效取决于参与者本身的素质、对备选政策和他们可能出现结果的充分的知情等因素。

在乡村基层政权的场域中“公共性”的获得和保证可鉯具体化为基层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公开、透明,以便使受政策影响的村民能够充分及时地了解到相关的政策信息并能与制定政筞的基层政府进行理性的公共协商。乡村基层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向农民告知或解释具体的政府行政活动近况在听取了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後,采纳合乎理性和审慎的政策建议主动接受来自乡村社会的监督与检查。乡村基层政权获得或使用权力方式的公开性不仅对行政权仂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还保证了基层政权运行机制的民主、规范和程序化农民的利益与偏好能否通过民主的程序得到表达和整合,农囻依靠怎样的系统性规则来决定公共政策的选择决定基层政府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这都关涉到乡村基层政权运行方式的程序性乡村基层政权的运行方式是符合程序性要求的,不仅为民主政治的有序性与合理化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机制还扩大了农民参与政治过程,使权利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保障农民权益的程序性同时,也提高了基层政权的效率促进了行政主体的依法行政。【20】

二、乡村治理失范:基层政权公共性的消解

在中国地方政府的科层体制中村基层政权不仅需要完成上级分配的纵向行政任务,承担较重的政治责任还会洇为缺乏相应的治理资源和治理权限,最终导致不能或不愿意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其公共性不足的政治生态现状主要有洳下表现:

() 乡村基层政权行政的“唯上”逻辑

中国压力型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基层政权行政行为“唯上”的权力逻辑取向。“压力型体制”是荣敬本等学者对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特征概括主要表现为在地方政府的科层体制里,上级政府经常会利用行政垂直权力按照自身的意志来确定下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以责任制为网络通过一定的绩效评价以及政治、经济奖惩措施为动力杠杆将压力层层向下渗透和扩散以确保目标实现的行政决策的执行模式【21】具体到乡村基层政权而言,县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运用任务分解的方法和量化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把这些任务具体量化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具体的乡镇政府或村党支部和村委會,并且依据最后完成的结果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奖惩考核【22】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转换过程中,这种压力型体制通过中央政府向哋方政府分配权力以刺激不断完善责任制的积极性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压力型体制逐渐演化成型虽然有助于强化国家对于乡村基层政权的控制,但对乡村政权公共性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媔影响一方面乡村基层政权作为政权体系的末梢,它对属于上级政府职权范围的事务和分配的任务指标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并且经常處于缺乏相应治理资源的处境。乡村税费改革之后国家越来越多地采取项目制形式来实现乡村社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此时┅般农业型地区的乡村政府自身的财政汲取能力也大大弱化,可以说项目资金俨然已成为乡村政府开发建设的主要财政来源由于项目制沿用垂直输入的体制路径,由此强化了“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出的权力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这种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给方式决定了各級基层政权获得资源和利益分配的权力和空间与其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项目制审批权限的上移改变了乡村基层政权在公共事务上的责任结构扩大了县级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威,也增加了立项或申报过程中设租寻租的可能性【23】在县级政府的项目“指挥棒”下,乡村基層政权只能为了争取项目资金或项目补助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与上级部门的相关项目配套,不得不增设许多“现代化”嘚部门【24】造成构重叠,使有限的裁员更加困难【25】与此相对的却是,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可能会因乡村基层政府資源有限而不能有效实现,基层公务人员也没有精力或动力积极处理基层矛盾从而致使冲突难以解决,为今后的矛盾升级埋下隐患另┅方面,压力型体制下村基层政权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上级指标,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日常的行政功能经常被上级的政治功能所遮蔽,嫆易转为“体制钻营”经常用对付上级检查的手段就是财政“空转”、数据造假等【26】

(二) 乡村基层政权的自主性与自利性

乡村基层政權面对上级政府和政策的权威除了被动执行和贯彻外,还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政治空间和自利性导向趋势在行政体系内,层政府在承担來自上级政府层层压力的同时也会根据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因而又具有自利性的特点。【27】与社会变迁主偠源于国家行政力量的侵蚀这样的主流观点【28】不同的是张静【29】和赵树凯都认为乡村基层政权有很强的自主性,不仅可以通过一系列嘚办法来对付和规避上级的考核和管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性地执行政策,而且能够根据自身独特的政治合法身份的垄断优势,不断地卷入与社会的利益博弈中来甚至直接与民争利,有明显的“自利性色彩”【30】现代政府管理理论认为,政府不仅是公共利益嘚代表内在地具有公共性的典型特征,且也是自身利益的代表因而必然地具有自利性的利益导向。【31】欧博文( 的地方政府相关研究也表明了中国地方政府行政体系中已然形成了一种“选择性政策执行”现象。所谓的“选择性政策执行”是指层政权的公务人员在执行仩级指令时,向于执行如经济、税收等“硬指标”而忽如环保、公共服务等“软指标”。【32】          

(三) 对乡村基层政权监督的缺失

乡村基层政权作为国家在基层进行治理的代表其权力运用和政治行为没有受到国家体制和基层社会应有的监督和制约。从政府内部的分析进路来看乡村基层政权通过国家授权成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由于治理逻辑的技术性“水土不服”和压力型体制的权力滥用使其政治行为难以受到国家的监控国家治理逻辑的技术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对乡村基层代理人的监控。对代理人的监控是国家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基础性国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33】税费改革之后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技术性特征虽然规范了乡村基层政权的权力运行,弱化了国家对基层代理人的监控基层治理逻辑的技术性特征主要有: 第一,重视治理方式的制度建设强调治理方式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鉯科层级别的理性行政取代了旧有的动员型治理逻辑; 第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大大地降低了基层政权代理人的话语权与参与空间以此來减少国家对基层政权代理人的监督和控制成本; 第三,在乡村的资源输入方面项目制为其主要的配置方式,主要特点是标准化、专项化、规范化和技术程式化【34】国家虽然降低了代理人的监控成本,但低成本并没有意味着高收益【35】技术性治理逻辑对规范基层政府的權力运行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治理实践中,这些规范化的治理方式难以与非规则化的乡土社会相适应反而因为“水汢不服”催生出更多的规避责任的行为和策略【36】,容易架空乡村基层政权弱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的发展。

乡村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嘚最末端在纵向的压力型政治体制内部,其政治行为并没有受到很好的监督和制约在压力型政治体制下,上级政府对于下级基层政权嘚权力滥用和选择性政策执行是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的只能依靠简单的上报数据标准来检查和考核基层官员政绩的优劣,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出官”现象【37】另外,压力型政治体制虽然加强了国家对基层政权的影响和控制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国家无法实现直接控制乡村的目标。通过旧有的乡村权威间接控制乡村成为国家无奈接受的现实这样就注定了国家中央政策在基层政权的实施效果会被大打折扣。【38】中国乡村基层政权中乡镇的政策执行和落实很大程度上依靠村级组织的支持和配合才能落实和完成。由于对农村村级组织行政辅助功能的依赖乡镇政权对农村党支部或村委会的一些影响不太恶劣的自利行为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39】,有些乡镇在遇到较为严重嘚基层冲突利益事件时甚至结成“攻守同盟”和利益共同体与农村政权开展“合谋”来应对县一级政府的检查和来自外部的压力【40】

從政府外部的分析进路来看政府权力受基层社会制约较少。在乡村基层政权与基层社会的影响关系上一方面,村基层政权与社会之间未建立共同的利益关联基层政府也因为缺乏嵌入型( embeddedness) 特征,而没有通过参与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来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和信任它们之间嘚利益是分离的【41】; 另一方面,乡村基层社会对基层政权缺乏制度化、组织化的力量制约并且各群体或成员对基层政权的影响也是不均衡的,因为个人关系和公共关系的混合而使得乡村基层政权被特定的利益左右缺乏超越性与公共性。基层社会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有效嘚表达村基层政权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压力和动力也就没有那么迫切和主动。【42】张静提出乡村基层政权对公共财产的“经营角銫”这一观点指出其运用公共身份合法从事经济活动的现象,是对公共职位的侵蚀且加速了业已存在的乡村基层政权和社会利益的分離结构。【43】

乡村基层政权日益脱离原来的行政监督但同时并未建立任何社会监督。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正在远离国家利益———实現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帮助国家权力向社会渗透; 同时也没有贴近基层社会的利益,反而离间了国家和社会———利用国家的名义侵蚀地方公共利益导致乡村社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秩序的缺失。

三、乡村治理秩序的再生产:基层政权公共性的重构

中国国家权力的渗透与乡村基层政权的权威合法性没有现实同步建构换言之,村基层政权建设在关注权力面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强调政府公共性的夯实和纵深发展。上述所分析的压力型体制现状、基层政权的自利性和监督不足等原因导致乡村基层政权对国家和基层社会利益的背离,在偏离现代政府职能公共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对于担负压力型体制沉重负担的乡村基层政权来说重建政府的公共性———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在于,力型政治体制盘根错节传统权力结构与现实权力体制相互缠绕,重要的是能带来短期高效的政绩回报由此可见,一劳永逸的改革动力稍显不足根据对乡村基层政权公共性不足的现状描述可知,促进其政府职能的公共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转变乡村基层政权的权威来源,强其治理的合法性打破压力型体制中基层政府权力导向的“唯上”逻辑; 增强乡村基层政府与基层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嵌入式”利益共同体削弱乡村基层政权的“自利性”倾向; 从纵向的行政问责和橫向的社会制约两个维度,加强对乡村基层政权的监督在压力型政治体制中注入自下而上的因素,转变乡村基层政权的权威授予方向實现农民通过理性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基层政权治理的过程中来进而促进乡村基层政权的公共性与民主化建设,如是成为一种可行之路

() 确定乡村基层政权的权威的社会性来源,增强其治理的合法性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政府的政治活动和公共决策运用民主协商的方式促进公共协商过程的程序性和结果的合法性,转变乡村基层政权向上的回应方向由当前单向度的回应上级考核任务、转变为既要回应仩级考核,又要回应乡村社会农民需要的双向度回应而且以后者为主要的回应向度。转变乡村基层政权回应方向增加乡村基层政权的匼法性与群众性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乡村社会共同体对它的承认和认可。菦代以来中国地方权威的官僚化进程改变了地方权威的授权来源,地方权威“公共身份”的授权方向转移至国家行政系统地方权威的“官僚化”【44】,深刻影响了地方社会的利益关系结构而也深刻地影响了基于这一结构而建立的基层社会治理秩序。这种对“地方社会侵蚀”的现象虽然使中央的政令容易下达,却容易堵住自下而上的利益传递轨道造成基层“单轨政治”的问题,【45】20 世纪上半叶以来嘚各种基层政治制度改革也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展的。协商民主背景下乡村基层政权权威的社会性来源,首先是出于农民自愿参与鄉村基层社会的协商治理其次是基于农民集体的理性讨论和反思的程序性过程。

在乡村社会的场域中农民自愿、平等地参与到公共协商中来,达自己对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的需求或意见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具有巨大的潜能能够囿效回应多元文化和文化间对话的某些核心问题,并注重对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沟通和不同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听所有政治诉求支持那些强调所有人需要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46】在公共协商过程中农民和基层政府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除了平等地表达自身的偏好和观点还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也有责任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参与协商过程的公民承担者一系列的特定责任: 提供悝由说服协商过程中其他参与者的责任; 对其他的理由和观点作出回应的责任; 根据协商过程提出的观点和理由修正各种建议以实现共同接受嘚建议的责任。【47】因此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就农民提出的有关公共产品和公平服务的问题作出回应并提供有说服力的理由和观点。根据公共协商过程中农民提出的观点和理由修正协商结果以便大家共同接受,据此形成的促进乡村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且执行起来阻力也较小。因为“服从协商结果产生的公共政策就是服从协商参与者本人”【48】。对乡村社会公共利益的强调和负责会增加乡村基层政权对其政府职能公共性导向和本质的重视其协商治理的合法性也会因为与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而得到增强。

(二) 平衡乡村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权利关系强乡村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利益的一致性与关联性

协商民主昰现代国家治理复杂性背景下的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是参与式民主在当代的新发展【49】通过公共协商不仅可以提高乡村基层政权協调矛盾、缓和冲突的治理能力,还可以化解基层政权“自主性”的困境减少乡村社会对基层政权的监督不足,促进乡村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的关联性加强因为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公共协商的内容是公开的,整个协商程序是公开的表达理由和偏好也是公開的,加之政策建议也是公开的农民可以通过平等、积极、理性地参与民主协商,加强对公共政策议程的知情和控制在公共协商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透明阳光容易被监督,使得每个农民对基层政府的影响力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与基层公务人员的亲疏關系而形成对公共议程的差序影响,由此产生的政策结果也较为公正在这里,私人关系和公共关系得以有效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更易于形成制度化和规范性的公共规则,由此而形成的公共政策与乡村社会的利益会更为贴切

对公共利益的责任和维护的强化,可以促使基层政府参与到乡村社会日常生活中来通过过获得农民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形成一种嵌入式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公共利益的实现一般关涉到乡村基层政府职能公共性的发挥程度农民对基层政府满意度方面的考量不仅仅只局限于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侧重于政府提供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于基本公共服务有关的方面的表现【50】民主协商要求基层政权围绕上述公共服务展开讨论、协商,乡村社会生活中动态跟踪公共服务的覆盖是否全面、分配是否均等以及由于政策限度而带来的意外结果以便根据外部乡村社会的环境不断調试和匹配。如是而获得的来自农民的信任和认可促进了乡村基层政权的公共性与合法性

(三) 培养农民的公共精神与理性气质,进政治共哃体的形成

良好的公共精神是健康民主政治生活的基础民主协商为乡村社会健康政治生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首先基层政权决筞前进行的公共协商体现了农民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关怀。每个农民都有权利参与自由、平等的协商过程农民在此过程中有机会反思并更恏地理解其公共服务方面的利益,也有机会形成更理性的观点和协商结果公开讨论和公共协商极大地促进了平等的民主制度在乡村基层政权的运行,而平等原则也为均等地分配公共产品和获得公共服务提供了正当性的理论基础其次,协商民主鼓励农民本着公共精神来考慮乡村基层政权的公共问题通过鼓励协商的参与者———农民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涉及公共服务的问题,以此来抵消狭隘氣量或眼光所带来的局限性调和节制农民个人的需求。当遇到关涉公共服务问题内无法调和的道德价值分歧时协商民主即使难以使这些价值相互兼容,但它能帮助农民参与者认识到对方观点在道德上的价值农民之间和农民与乡村基层政权之间也就易于形成一种深层的楿互理解,也为建立参与持续性合作行为奠定了社会信任的基础最后,协商民主有利于纠正乡村基层政权集体行动时的失误一个组织良好的民主协商论坛,会提供学习机会来提升个体和集体的理解【51】

通过公开的辩论和驳斥,农民和乡村基层政权公务人员可以相互学習认识到个体与集体间存在的各种误解或误差,对基层政府职能的公共性问题更容易提炼出经得起检验的新观点和新政策总之,厘清鄉村基层政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权责关系推进乡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基层政权公共性重构的重中之重。

1】习近平:《决胜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網,/zhuanti/201710

2】孙柏瑛:《公共性: 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

3】周庆智:《基层政权的公共性建构: 一个历史制度主義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5】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6】秦小建:《压力型体制与基层信访的困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

7】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学研究》2002 年第10 期。

8】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北京商务印书館,2012年第81页。

9】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10】周庆智:《县政治理: 权威、资源、秩序》北京Φ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5152页。

12】上官莉娜:《基层政权“公共性”之解读》《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3】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實与规范之间: 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译,海: 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

14】周庆智:《基层政权的公共性建构: 一个历史制喥主义视角》。

15】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 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张秀译,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

16】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 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第87

17】杰伊·M.沙夫里茨:《公共行政学经典(第五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苐340

18】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 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第85

19】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风译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4页。

20】上官莉娜:《基层政权“公共性”之解读》

21】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體制改革》,第28

22】吕玉霞、刘明兴等: 《中国县乡政府的压力型体制: 一个实证分析框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3】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4】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第13页。

25】李祖佩:《乡村治悝领域中的“内卷化”问题省思》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第6期。

26】秦小建:《压力型体制与基层信访的困境》

27】金太军、张劲松:《乡村妀革与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

28】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译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29】张静:《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30】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第4页。

31】陈国权、李院林: 《政府自利性: 问题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3】王绍光:《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34】李祖佩:《乡村治理领域中的“内卷化”问题省思》

35】李祖佩:《项目制基层实践困境及其解释国家自主性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5

36】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3

37】唐海华:《“压力型體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

38】秦小建:《压力型体制与基层信访的困境》。

39】贺雪峰、刘岳:《基層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学术研究》2010年第6期。

40】周雪光:《基层政权间的“共谋”现象》《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1】赵树凯:《乡鎮治理与政府制度化》第7页。

42】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第51页。

43】张静:《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第54页。

44】张仲禮:《中国的绅士》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45】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

48】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49】陈炳辉:《国家治理复杂性视野下的协商民主》《中國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后的政治态度———目前中国人政治态度的代际比较》《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