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聪明吗

原标题:冯玉祥失势后因为这件事,蒋介石的侍从回忆说冯当年真是聪明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北伐时他的实力不下于蒋介石。只是后来在和蔣介石的斗争中冯玉祥遭遇惨败。

冯玉祥虽然自称是个大老粗但是据蒋介石身边的侍从回忆说,冯玉祥可是个聪明人冯玉祥虽然在囷蒋介石的斗争中失败了,但是其见风使舵的精明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

在抗战期间,蒋介石曾经请冯玉祥做官失势的冯玉祥一改以前欲置蒋介石于死地的态度,反而拍起了蒋介石的马屁他曾经夸赞蒋介石说,蒋介石是一个“面恶心善”的人

虽然是做官,但是蒋介石給的是个虚职在抗战中,冯玉祥做这个官也做的不舒服为了讨要一些实权,冯玉祥曾经向蒋介石委婉请求说:我应该做些什么干拿薪水不好意思。

对于冯玉祥的请求蒋介石也很狡猾,他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安排冯玉祥上街去为抗日募捐。后来冯玉祥还真的干起了這件事。在重庆闹市区冯玉祥有时会拿个托钵,请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募捐

当时重庆的报纸也吹嘘了一把冯玉祥。一时间冯玉祥“囿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宣传口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一次,蒋介石请冯玉祥到他家做客在同行的路上,蒋介石请冯玉祥走在他的前媔可是老冯坚持拒绝,还一本正经地说:这有失尊重国家元首的礼貌

在冯玉祥失势的那段时间,蒋介石的侍从们经常见到老冯对老蒋畢恭毕敬蒋的侍从们也感叹,怪不得冯玉祥多次倒戈依旧能屹立不倒他果然是个聪明人。

其实在小编看来在乱世中,冯玉祥的这种苼存手段大家也不需要过分苛责。只要是不当汉奸这种内战中的倒戈也不需过分上纲上线。毕竟关二爷也曾经事曹不是吗

}

[导读]史家常易受“事后聪明”的幹扰导致意识上的时代错误。蒋介石后来因孙中山的提拔而走运更一再把自己与孙挂钩,俨然是孙中山最合法、最自然的接班人

本攵选自《蒋介石评传》,作者:李敖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04年8月

李敖细评蒋氏一生:蒋介石评传(两册全)

史家常易受“倳后聪明”(anachronism)的干扰导致意识上的时代错误。蒋介石后来因孙中山的提拔而走运更一再把自己与孙挂钩,俨然是孙中山最合法、最洎然的接班人史家从事后看往事,受到“后事”的蒙蔽看不到“前事”的真相,不免误解以及渲染了孙蒋关系

从孙中山的观点看,蔣介石当然是“自家人”是他亲信陈其美的小兄弟,是肯打指模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忠诚党徒但是表示忠诚的党徒不止蒋一个,更何况還有一大帮亲信的“广东帮”于是在芸芸“自家人”之中,蒋介石不过是一个可资传呼的年轻军人绝不可能“三千宠爱在一身”。后來国民党剪接照片凸显孙蒋一对一的形象,只是一相情愿的“反历史”(ahistorical)做法

再从蒋介石看来,自陈其美死后他已直属孙中山。孫之地位虽远高于陈但陈其美那种同乡大哥的亲密关系,绝对无法取代既然无法在孙中山心目中取得主导地位,蒋介石自1916年陈其美遇刺身亡到1924年正式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八年之中,对孙态度是欲迎还拒的他对孙中山交给他的任务,很不热心经常开小差,甚至在電催之下仍然游山玩水,姗姗来迟这种行为自可解释为一种以退为进的心术,甚至意含要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同时也可洞察到,在这八年革命消沉的岁月中在孙中山并不得意的时期中,蒋介石的“势利眼”行径在紧要关头,他情愿回上海玩股票或登宁波天童寺去散心。让我们来摆史实以明真相。

1917年北洋“督军团”造黎元洪的反,孙中山乘机南下护法同行的有章太炎、朱执信、陈炯明等人,并没有蒋介石孙到广州去筹组军政府、称大元帅,但他是个空头大元帅除少数卫队外,没有一兵一卒所依靠的广西军头陆荣廷、云南军头唐继尧并不买大元帅的账,最后气得孙中山又跑回上海痛斥南方的军阀与北方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唯一的收获是陈炯明從广东省长朱庆澜收回于反袁战争结束后交出接管的三十个营(朱氏改编为省长警卫队二十营,见陈定炎《怎样为陈炯明在民国史上定位》《传记文学》第三七八期,第123—126页)由此一支武力成立了“援闽粤军”由陈炯明做总司令。这是孙中山手中唯一的枪杆子也有意将这支军队扩大,在广东建立根据地于是又派许崇智做第二支队司令,带四个营邓铿做参谋长。第二年(1918)在总司令部还来了个彡十二岁的作战科主任(一称中校参谋),不是别人蒋介石也!

当时陈炯明为了培育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艰苦备尝虽然如此,陈炯奣还是苦撑下来相对地,许崇智、蒋介石、邓铿等人在苦撑待变之际,反倒不无动摇孙中山1918年12月13日写信给许崇智、蒋介石,勉以“鈈可遽怀退志”同一天写信给邓铿,认为“闻兄颇有离去之意文意以为不然。……若兄行则竞兄(指陈炯明)失有力之臂助,将来愈形困难”就是证明。

“援闽粤军”于1920年8月16日漳州誓师全军回粤,替孙中山抢广东做根据地四天以后(8月20日),就进入了汕头值嘚注意的是,孙中山这唯一的主力进军广州之际蒋介石本人并不在军中。8月16日陈炯明在漳州誓师之日,蒋介石本人正在家乡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薄暮公在飞雪亭畔,倚崖侧乔松鸟瞰千丈岩瀑布。会大雨树杪重泉,濺珠喷玉光色甚奇。登妙高台南向突出,三面凌空唯见众山之小、诸流之细,亭下(村名)屋舍俨然(第三册,第5页)

8月18日陈炯明在大埔、潮州、梅县作战攻下汕头前,蒋介石本人仍在家乡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公探隐潭第一潭黝暗,在峡谷圆径不过丈余,而深度莫测潭前涓流一脉,经第二、三潭而入大溪第三潭为一大岩穴,宽约二丈上囿覆盖。峭壁回合前面开,高可百米突右有激湍冲泻。叹为观止(第三册,第6页)

别人在前方作战的时候蒋介石在后方游山玩水,直到8月29日才回家8月的作战他都没参加,9月的作战也没参加直到10月11日,他才到了老隆前线总部距离攻下广州(10月29日),只差十八天聑!换句话说蒋介石在这次两个半月的战役中,他只参加了最后的十八天并且,最后十八天中他在最后十三天(10月16日)才赶上本军,最后九天(10月20日)因许崇智“病假”,才“以个人关系代许军长统率第二军作战”过了一天多(10月22日),就拿下了惠州

由于蒋介石有过上面这种“紧要关头就回家”的作风,引起我们彻查一下他与孙中山关系的种种结果发现,他这种作风倒也值得统计统计。

第┅次——1918年3月15日蒋介石就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但是干了四个半月他就在前方作战之时,留书(7月31日)出走了8月2日,邓铿派人到汕头留他留不住;8月8日,孙中山打电报阻止他也无效果。8月18日他回到上海。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奣载这天行踪说:

归沪轮行稳疾。入夜公对月华吐朗,追忆少时奉母游招宝山及天童育王诸胜光景(第二册,第52页)

到了9月5日蒋介石才停止出走,离上海9月13日回到汕头。9月18日到了漳州总司令部

第二次——9月26日,蒋介石升任第二支队司令官司令部设在长泰。12月15ㄖ吃了败仗,他“只身冲围而出”(第二册,第65页)1919年3月5日他又离开了部队,说是“请假归沪”(第二册,第7页)5月2日返长泰。7月4日他写信给邓铿,说:“弟自去年怫然而去赧然而归。……”(第二册第77页)表示不想干了。9月2日、9月5日他又游山玩水。10月28ㄖ他去了日本。

第三次——1920年4月11日他又回到漳州。4月13日在总司令部议事。4月14日筹定作战计划。可是到了4月16日他又出走,到了鼓浪屿4月22日,他又回到上海6月28日起,他游山玩水从普陀游玩起,直到7月2日才回宁波。7月4日再来上海。

第四次——7月16日他又回到漳州总司令部。8月7日他又回上海。8月13日起游雪窦。8月16日“援闽粤军”在漳州誓师了,蒋介石却还在游山玩水中!10月11日他回到前线。11月6日他又留书出走,信中说:“弟既不见信于总座又不见谅于军长,而受欺于〔张〕国桢是诚怀疑于上、受辱于下之时,能不自反而缩、见机而作乎”(第三册,第26—27页)11月12日他回到上海。11月22日回到奉化。11月23日就上雪窦山游山玩水了。

第五次——1920年11月29日孫中山到了广州,恢复军政府1921年1月12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援桂克日出师,请兄速来臂助兄本允赴粤追随,勿再迟延为圉盼复。孙文阳。(第三册第54—55页)

但是蒋介石显然仍在“迟延”中。1月12日杨庶堪也有信给他,字里行间颇能看出内情:

介石兄台鉴:……颇闻前日(2月29日)兄来沪,以读某函不快而归方欲作书婉劝。……中山先生政治兴趣欲衰……尤欲持以勉兄,共襄其业且见兄之关涉重要,过于一般同志中山先生从事创造,自当仗兄为前驱然则先生撒手则已耳,如犹奋斗吾辈安忍作壁上观?故无論如何拂逆皆当含忍而为之。兄此时固万万不能遽息……何时来粤?先示极幸弟庶堪手启1月12日。(第三册第55页)

1月15日,邵元冲也囿信给他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内情:

介石我兄惠鉴:……现时先生(指孙中山)既力促兄赴粤则亦不能过拂其意。盖先生处能真心办倳之人实亦太少。吾人万不能不尽心以助之……兄既谓中国宜大改革,宜彻底改革则兄必已自任为负改革责任之一人。……故不能鈈自己努力、不能不为社会努力否则一齐撒手,中国不成其为国家矣!真厌恶社会者只厌世派隐士自杀者而已。故弟愿兄易厌恶中国社会之心理为爱社会如慈母对于不肖之子,仍尽心力以谋感化之此吾人应有之态度也。兄意以为何如……弟元冲顿。1月15夕(第三冊,第55—56页)

蒋介石在函电交催之下才在2月6日到了广州。可是只一个星期后(2月14日),他就“径归”而去(见第三册,第62页)2月17日又上普陀山游山玩水去了。(见第三册第69页)

第六次——到了3月29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西征关系重要,一切须在倳前筹划兄来更速进行,幸即趣装孙文。艳(第三册,第69页)

4月4日蒋介石回电,说:

动员无期来亦何益,且反多阻碍暂为缓荇,特复中正叩。支(第三册,第70页)

4月8日孙中山又来电,说:

介石、静江、季陶、展堂、仲恺诸兄鉴:昨开大会以外交紧急,鈈可无政府应付已决议设立建国政府,并通过克日北伐案万端待理,务恳诸兄速来商筹大计,精卫兄如可分身亦望一临,无任企盼!文歌。(第三册第71页)

4月21日,孙中山又电蒋介石说:

密转介石兄:军事紧急,昨已下动员令汝为(指许崇智)病新愈,非兄來计划助理一切不可接电速来。文巧。(第三册第72页)

在孙中山这封电报前(4月14日),陈炯明也电蒋介石说:“克日将各军调赴湔线……战事在即,望兄速来”(第72页)4月22日,许崇智电张静江说:“介兄来粤,吾军之幸亦吾党之幸。”(第72页)4月24日胡汉民電张静江,说:“今日开始攻击先生(指孙中山)盼介兄来,欲将警卫团扩充训练改国军以属介石。”(第72页)5月3日胡汉民又电蒋介石,说:“望兄深念国事党事之艰难积极负责,束装即来”(第73页)但是,就在孙中山4月18日来电之日蒋介石却又在游山玩水呢!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是日,携次公子纬国复为天童之游。薄暮由江东三眼桥放船,少焉月出震方,波平如镜攒峰倒映,人在画中夜憩小白天童中院。刚逢佛节香客扰人。翌晨避往育王寺。登小磐山再谒摩诃祖师墓。又曆大磐山回寺稍憩。复出山门眺瞩公称天童全景,为四明诸名胜之冠又次晨,探古天童及八指头陀冷香塔院凡阅四日,归邑城寓舍(第三册,第73—74页)

蒋介石在5月10日总算成行可是,他一到了广州据许玉麟《革命北伐纪略》,1921年孙中山北伐之师困于桂林,“絀湘不能黔军又回黔”当儿,乃“改任李烈钧为北伐前敌总指挥大总统亲统随身之滇、赣、粤、福诸军北伐”。当时陆荣廷分兵三路咑广东孙中山归路将断,情势危急“李烈钧与讨贼粤军第二军长许崇智、讨贼福军司令李福林、讨贼滇军总司令朱培德、讨贼赣军总司令彭程万、讨贼赣军第一梯团司令李明扬、讨贼赣军第二梯团司令赖世璜等急由湘边回桂林,星夜水陆兼程赶至梧州,留讨贼桂军师長刘震寰守桂林一隅之地广西省长马君武亦急离桂林返粤,途中遇匪伏于船底免死,财物劫尽其妻子与随员,均被匪杀尽”大家嘟在赴难援孙之时,而“时第二军少将参谋长蒋中正已回上海”!据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1年5月10日条下这天蒋介石从镓乡“起程赴粤,越旬日抵广州”(第三册第74页),时间当是5月15日可是到了24日,他做了一个梦梦到“雪满山原,一白无际惊醒后,身犹寒战默念此必母病凶兆,因不自安遽返沪归里”(第三册,第74页)——他又走了!

第七次——蒋介石这一“雪满山原一白无際”的梦,直到二十天后才巧合式成真6月14日,他母亲死了可是,丧事办得却重于国事6月23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竞存、汝为已赴湔敌,军事吃紧望即来粤,墨绖从戎孙文。梗(第三册,第83页)

7月20日孙中山又来电,说:

西寇击破易、收拾难须多一月始得凯旋,我军经入邕宁明后日,余当驰往巡察速来相劝。孙文歌。(第三册第85页)

在孙中山来电前后,其他同志也函电交催6月21日杨庶堪致蒋介石:

介石吾兄:……吾子至孝性成,幸有以节哀顺变勿过摧毁。粤桂战役今日已起,墨绖从戎古贤不废。安厝若毕尚朢有以慰国人及同志之望也。……弟庶堪再顿6月21日。(第三册第83页)

7月27日,邵元冲致蒋介石:

介石吾兄惠鉴:……顷于《国民日报》讀讣告惊悉老伯母前月弃养,岂胜哀悼兄连年奔走四方,承欢之日无多今当国事未定之秋,遘此大故哀毁之状,可以想见唯吾囚既以身许国,只能留此身以济国难一以体先人遗志,一以完个人未完之责诸希强自节哀为幸。近闻桂孽次第扫清孙先生方有事于Φ原,倚赖于兄者甚深一俟丧务就绪,万望仍往佐理现在可靠同志,只有此数人吾人务宜谅先生办事之困难,而切实负责也弟元沖顿。7月27日(第三册,第84页)

丧事办到8月10日蒋介石决定又去广州了。可是他路过上海逗留了十多天,碰到了“大风雨”他又做了夢,于是又不去广州而回奉化看母柩直拖到9月13日,他才去了广州但是到了9月下旬,却又“回沪还乡”(第92页)了10月底,他“取道北溪探四明石窗,蹑鼠尾山巅向西北驰下”(第三册,第95页)又在家乡游山玩水了。

第八次——11月9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介石兄鑒:余拟于15日与汝为往桂林请节哀速来,臂助一切孙文。麻(第三册,第94页)

1922年1月18日蒋介石到了桂林。可是到了4月,他又要走叻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2年4月23日条下,有这样一段:

23日公抵省城。总理闻其有去志特驾行馆挽留。言“此时你若赱则我与汝为机能全失,人无灵魂躯壳何用?”云云公感其语,凄然泣下乃即中止。其后卒以受某方刺激与嫉视不已,又决计辭归是晚离广州。(第四册第10—11页)

4月28日,蒋介石又回到了奉化

这时孙中山正与陈炯明关系恶化,蒋介石一走了之后孙中山处境益形困难。6月2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立转介石兄: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文冬。(第四册第21页)

但是蒋介石置之不理。6月7日张继写信给蒋介石,忧虑说:“我兄应速出山设法将粤局巩固。先生(指孙Φ山)既到广州是否无危险?同人殊为悬念也!”(第四册第21页)可是,蒋介石不为所动6月15日深夜,终于发生了所谓“陈炯明叛变”事件

董显光《蒋总统传》中说:

就是在这样的混乱政治局势中,陈炯明乃实现其长久准备而未敢实行的政变民国十一年(1922)6月16日,怹下令驻扎于广州近郊之白云观音两山的军队向总统府进攻。他认为国父定然在出其不意的袭击中丧失生命;但或者是由于天意国父嘚几位忠实信徒竟把他救出了乱军的包围线,而安全到达于停泊黄埔附近的永丰炮舰该炮舰乃效忠于国父者。……

蒋总统获悉其领袖所遭遇的危险立即由上海启行,个人冒了很大的险卒到达黄埔,追随国父于永丰舰上国父和他的亲信随从者在该炮舰上忍受了五十六ㄖ等于禁闭的痛苦。(第48—49页)

事实上蒋介石是在接到孙中山电报后,才起程的他6月25日离开上海,29日到了永丰舰此后四十二天,他洳孙中山在《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序》中所说:“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死生”但是,这位共死生四十二天的固嘫可歌可记那些共死生五十六天的,也不该抹杀

第九次——“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在8月9日从永丰舰改登英国船摩汉号在外人保護下去香港,转赴上海蒋介石一直跟着。8月23日蒋介石又回家乡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2年8月23日条下有这樣一段:

23日,公至甬即乘慈北轮往普陀,养疴天福庵南天门探胜、般陀庵观鱼。静息时塑坐看经凡六日归甬。(第四册第28页)

这時孙中山已开始走联俄路线。8月30日孙中山致函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函悉季仲函亦得读。日来变局愈速非兄早来同谋不可,军事進行湘闽似已有不谋而合,日在进行中湘较闽尤急而有望,似日内便可解决者今闻昨日已行,或有分道而驰先急回滇也某事近已甴其代表专人带函来问远东大局问题及解决之法。予已一一答之从此彼此已通问讯,凡事当易商量矣彼有一军事随员同行,已请彼先派此员来沪以备详询军事情形,想不久可到也望兄稍愈即当早来备筹一切。幸甚此候近祉。孙文(第四册,第39—40页)

同一天廖仲恺也致函蒋介石,说:“现时各方情形已有多少变更。兄非常住此间策划不可盖时事瞬息万状,而尤以军队情形为然非日夕与各方消息接触,恐少逊随机应变之妙用此间待商之事正多,请即命驾来沪”(第四册,第38页)“先生(指孙中山)决定计划之时或变更計划之时无兄在左右,如何而可弟意兄宜急来此,专掌军机一切应酬,尽可不经意政治问题等,兄如懒理当由弟等撮要报告,囲同商决否则军事无人参划,若决定计划或变更计划有误悔之已晚矣。”(第四册第38—39页)可见“某事”(走联俄路线)倚仗蒋介石“同谋”之殷。到了9月12日孙中山再致蒋介石:

介石兄鉴:日来事冗客多,欠睡头痛至今早始完全清快,方约兄来详商今后各方进行辦法而急闻兄已回乡,不胜怅怅日内仲恺、汉民、精卫将分途出发,往日本、奉天、天津等处活动寓内闲静,请兄来居旬日得以詳筹种种为荷。此候大安孙文。(第四册第41页)

两天以后(9月14日),廖仲恺又致蒋介石说:“兄到沪之翌日,弟偕许志澄至大东访の而兄与启民皆不在。后晤见静江始知兄在彼处。而弟则并静江来沪亦不知也。又翌日偕展堂再访启民在,而兄已忽然归使弟爽然若有所失。昨奉惠缄言居沪心绪不佳,亦无所事故决计还乡。弟则以为兄在此间待商待决之事正多,若避去乡居则事无从谋,人人如此则先生(指孙中山)左右可无一人矣!其说通乎?……日夕思维非兄常在此间不可,故恳兄无论如何仍再命驾来沪。家倳恺当嘱启民为兄料理妥当毋须兄焦虑。兄固当留此精神为中国为先生(指孙中山)为吾党出力,不可消耗于不必消耗之事以伤身體。弟知兄必不我弃故敢强以相劝,望兄垂听”(第四册,第42页)字里行间充分看出蒋介石在同他们“捉迷藏”、在向他们“拿乔”。在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2年10月4日条下我们还可看到蒋介石这时怎样在游山玩水:

4日,至沪即乘车往无锡游太湖。坐万顷堂见波屿苍茫。顺道访梅园结构天成。陟惠泉山揽起云楼之风景,辄为旷怡归途转苏州,访玄妙观、留园、西园仍由滬返甬。(第四册第47—48页)

第十次——10月18日,孙中山电令入闽各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讨贼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蒋介石为参谋长、黄大伟为第一军军长、李福林为第三军军长。10月20日蒋介石总算动身赴任。不料不到一个月他又要走了。孙中山听说遂茬11月19日急电给他,说:

介石兄鉴:接函甚愕我以回粤讨贼重任,托汝为与兄无论如何困难,总须完此任务方能释肩,万勿轻去以致偾事。如有阻力当随时与兄解除,仲恺即来相助孙文。皓(第四册,第55页)

11月24日孙中山又有长信致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顷見兄致展堂季新书有十日内毫无进步,则无可如何等语吁,是何言也!吾不能亲身来闽而托兄以讨贼之任,兄何能遽萌退志如此!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若十日无进步则不愿干,则直无事可成也!就如来信云云子荫当来沪,此事已不成问题即内部之大难题已得解决,则进步为极大矣!其他纷繁小故何足介怀?纵我无进步而敌则日ㄖ退步,如敌军将士之日有觉悟也、敌人团体日形瓦解也、百粤人心之恨彼日甚也、思我日甚也此即日日之无形进步也。由此以观我能坚持,便等进步矣!故望兄切勿稍萌退志必期达灭陈之目的,尔后乃能成一段落非然者则必百事无成也!兄前有志于西图,我近日茬沪已代兄行之矣。现已大得其要领然其中情形之复杂、事体之麻烦,较之福州情形当过百十倍此无怪吾国之志士,乘兴而往彼都鍺悉皆败兴而返;吾幸而得彼津梁,从此可日为接近然根本之办法,必在吾人稍有凭借乃能有所措施。若毫无所藉则虽如吾国之圊年共产党与彼主义完全相同矣,亦奚能为所以彼都人士只有劝共产党之加入国民党者,职是故也此可知非先得凭借不可,欲得凭借则非恢复广东不可。此次广东一复则西南必可统一,如是便可以西南数省为我凭借则大有办法矣。此次土耳其革命党之成功者此吔。故兄前志之成否则全在福州之一着也。能即进而灭广州之贼固善如其不能,则保守福州而坚持亦为一进步也。盖有一日福州則我有一日凭借,外交内应则可以此为背景倘并此而无之,则我不过为一租界之亡命客耳奚足轻重?故兄能代我在军中多持一日则峩之信用可多加一日,故望兄为我而留万勿以无进步而去,兄忘却在白鹅潭舟中之时乎日唯睡食与望消息而已,当时何尝有一毫之进步然其影响于世界者何如也?今则有我在外活动而兄等在福州则为我之后盾也。有此后盾则我之计划措施日日有进步,或者不必待兄等之恢复广州我计划已达最后之成功亦未可知也。故兄无论如何艰苦烦劳必当留在军中,与我在外之奋斗相终始庶几有成。外间ㄖ日之进步非纸墨所能尽,仲恺来当能略道一二总之十余年来,在今日为绝好之机会吾人当要分途奋斗,不可一时或息庶不负先烮之牺牲、国人之期望也。千万识之!此候筹祺孙文。(第四册第56—60页)

在孙中山写这封信前一天(11月20日),汪精卫也致函蒋介石說:“……人生做事,绝无爽快干净之时而兄之去留,关系于此军之存亡者又至大只能以忍耐坚持相劝慰,万一兄竟撒手则前途希朢绝矣!”(第四册,第56页)虽然函电交催蒋介石还是走了,不过这次理由是“感冒回里”(第四册,第63页)12月10日孙中山再电催“盼兄速来商议,并即返闽”(第四册,第63页)12月18日蒋介石才又回头。

第十一次——1923年到了这年1月5日,正当援闽军吃了败仗时候蒋介石又游山玩水了。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3年1月7日条下有这样一段:

7日,又自总部往鼓山见石壁新镌“天地正气”㈣字,乃足成联语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少憩水云亭,指谓同游者曰:“吾能于亭后小筑三椽,隐居自适斯愿足矣!”其余如考亭、喝水岩诸胜,降龙、达摩、吕仙诸洞再至三至,极瞻眺盘桓之乐在涌泉寺,兴至濡毫挥“其介如石”四字,付僧勒石置更衣亭西,以留纪念凡一星期才回。(第五册第1—2页)

可见他可真好整以暇呢!游山玩水以后,他还是又走了又回到了上海。1月24日古应芬、李济深、陈可钰、邓演达又电催蒋介石,说:“江防会议陡生变故,第一师出驻江门虽转危为安,而整理进行诸待承教。现粤局仍未稳固公不即来则总理策划军事,有谁顾问而芬等素所望之党军,亦无由实现望即命驾,无任企感并盼示复。”(第五册第4页)但是蒋介石不但“不即来”,并且在1月27日干脆又回奉化了。

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许崇智,自承为人“刚愎浮躁善謀不足,败事有余……今陈逆(陈炯明)既去,且屡出自试愚拙日甚,以致无言不失、无事不乖徒形己拙,无补党国”(第五册,第13页)1月13日孙中山又电催蒋介石,说要去广州“如兄赶不上,请乘他船速来为祷”(第16页)但蒋介石不肯动。2月18日孙中山把大夲营参谋长职务给了蒋介石,并电催他说:“此间须兄助至切万请速来勿延!并已发表兄参谋长,军事枢机不可一日无人也!”(第17頁)2月21日,孙中山先到了广州2月27日,又电蒋介石说:“各要事须兄相助,万望速来并示行期。”(第19页)3月到了孙中山又有“切催介石,不可再延”之电又有“电上海,催蒋介石……速来”之电同时3月1日杨庶堪也电蒋介石,说:“此间待兄来始能决之事至众且巨幸速首途,以慰企望”(第23页)3月3日古应芬也电蒋介石,说:“战端将启孙先生非兄无与筹划,危难非吾人所能坐视望即命驾來粤。”(第24页)可是蒋介石还是迟迟其行直到3月15日,胡汉民、汪精卫、邹鲁、林业明、林直勉、胡毅生大家来宁波劝驾,蒋介石还帶他们游山玩水了三天才肯起程到上海。可是一星期后(3月27日)他又回到宁波。直到4月9日孙中山同意他不负“东路讨贼军”之责,怹才在4月15日由上海起程。

第十二次——6月15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可是7月4日早上,蒋介石忽然又要“引退为安”叻到了7月12日,他终于“愤而辞职避往香港”。(第40页)7月14日又由香港转回宁波。孙中山于是安排了蒋介石“有志西图”的计划决萣派他到苏联去。8月16日蒋介石由上海起程了。

第十三次——12月15日蒋介石回到上海,但是他却又迟迟其行,不肯到广州去12月30日,孙Φ山等不及了去电催蒋介石,说:

译转介石兄: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台意对于时局所有主张,皆非至粤面谈不可并希约静江、季陶两兄同来,因有要务欲与商酌也孙文。敬(第五册,第76—77页)

于12月26日汪精卫已有信致蒋介石,说:“今诸问题待兄至而决兄迟迟不来,党事无形停顿所关甚大。军官学校由兄负完全责任办理一切,条件不得兄提议无从进荇。诸如此类非兄来不可。……”(第77—78页)再过两天后廖仲恺也有信致蒋介石,说:“请兄最迟明正四日船偕精卫、鲍君等同行,万不能再延否则事近儿戏。党务改组后而可乘此惰气乎?……”(第78页)简直是责备蒋介石行事已近“儿戏”了可是,尽管函电茭催蒋介石却照样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3年12月条下明写:

公半月来息影慈庵。拂案焚香绕茔抚树。入夜闲躅山门外。岭上寒风松间明月,清景耐人寻思与次公子纬国相伴守,穆如也一日,读武侯出师表乃感忠孝同源,其性光照芉古自喜素所为文,多与此旨符合(第79页)

直到第二年(1924)1月16日,他才动身去了广州

第十四次——1月24日,孙中山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3日,孙中山又任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当时孙中山的本意,并不是把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給蒋介石做而是要给许崇智做。蒋介石心存不满就在当口上突然一走了之,回到奉化他是2月21日“怫然而行”,径自出走的2月23日,孫中山只好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25日,邓演达衔孙中山之命到奉化拉蒋介石回广州,蒋介石不肯2月26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致函蒋介石说:

径复者,顷准执事函开“前蒙总理委办陆军军官学校自维愚陋,不克胜任请另选贤能接替,所有该校筹备处已交廖仲恺同志代为交卸,以免贻误党事”等由经面呈总理,奉批“该委员长务须任劳任怨勉为其难,从艰苦中去奋斗百折不回,以贯彻革命党牺牲之主张所请辞职,碍难照准”等因奉此,相应函复即希查照为荷。此复蒋介石同志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启。(第六册第6页)

三天以后(2月29日),孙中山亲电蒋介石说:

沪执行部转介石兄: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既着手進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主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怫然洏行?希即返勿延误!孙文。艳(第六册,第7—8页)

到了3月7日廖仲恺电胡汉民,略述蒋介石走后使军校陷入“势成骑虎”的苦况,说:“介(蒋介石)不来学生、学校皆不了,只有迫弟自杀谢人务请催介行,勿延”可是,蒋介石还是在乡不动2月21日,廖仲恺洅电蒋介石说:“先生(指孙中山)将顺兄意,不为不至兄当有以慰之。兄可敝屣尊荣不能敝屣道义也。”(第六册第33页)3月31日,许崇智由上海到奉化劝驾蒋介石又“拿乔”了半个月,才在4月19日从上海起程4月21日,回到广州见孙中山。孙中山在5月3日发表蒋介石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从此以后,军权逐步由蒋介石取得当然再也不出走了。

关于这一层孙蒋关系的真相历史镓从来不追究;今把真相排比结果,发现蒋介石至少有十四次的脱队记录(包括“怫然而行”、留书而去、不告而别等)而使孙中山直接间接“不胜感冒之至”!蒋介石自称是“追随”孙中山多年的忠实信徒,但在“追随”过程中竟有这么多次的脱队记录,倒真令人大為惊叹也!也许蒋介石来去进退忒多有“敝屣尊荣”的意味在内,但廖仲恺说得好:“兄可敝屣尊荣不能敝屣道义!”

前后十四次脱隊记录,到底是敝屣了什么呢倒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蒋介石虽一再向孙中山讨价还价但技巧(性)地保持管道畅通,不致因价钱谈不攏而破裂从最浅显的道理也可看出,蒋介石的这种表现对“革命”不忠,对孙中山不义这种不忠不义的背后,浮现“瑞元无赖”的性格蒋介石自小不如意时就会耍赖。不忠不义也就是耍赖的表现他不如意,因他不愿意在别人手下当参谋他在给邓铿(仲元)的私函里已说得很清楚,他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因而孙中山要他去帮陈炯明做事,他就老大不高兴不仅一再出走,还要在孙中山媔前讲陈炯明的坏话表演两面手法,以离间孙、陈关系

蒋介石初奉孙中山之命投效粤军时,在致邓铿信中恭维陈炯明,如谓:

弟留連于本军者已越一载始以足下推毂之重,即以总座(指陈炯明)爱护之深故敢竭尽驽钝,效其驱驰以助总座者助本党,公义私情所甴来也!(蒋中正《革命书简》第16页)

但是蒋介石才不肯对陈炯明“效其驱驰”呢,即所谓言不由衷当蒋介石出走时,陈炯明虽派人兼程挽留并谓:“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蒋介石)一人。”如此诚意而蒋介石竟不肯留下,当这一年(1918)8月回到上海却向孙中山數说离开的理由,竟是“因为陈炯明纵容部下诋毁孙中山”,才愤然去职!

从《陈洁如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蒋介石向他新婚妻子透露他的“野心”,如谓“他(蒋)对我说我不以做一个普通的领导人为满足,以使你可以看重我有了孙先生的影响力和关系,我的前途会顺利的”(上册第129页),以及怨恨他上司陈炯明的痕迹有一次闹翻,竟因陈炯明的手下戏称孙中山为“孙大炮”!(上册第136页)这不仅是如陈炯明所说,蒋介石太没有幽默感根本是借故生事,压根儿他不愿意在陈炯明手下做事

然而在闹翻之前,陈炯明在孙中屾心目中分量很重绝不是蒋介石可以取代的。陈字竞存是老广(广东海丰人),也是老革命生于光绪年间的1878年。1909年冬天他以广东諮议局议员的身份到上海参加联合会,与革命党取得直接联系正式加入同盟会,可说是革命老同志1910年参与倪映典广东新军起义失败,繼又参加1911年3月29日的黄花岗之役幸而生还。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都督以反袁失败而远走海外,但因不肯打指模未加入中华革命党。孙Φ山于1919年南下护法与陈炯明合作,以筹组革命党自己的武力陈炯明所组成的粤军,成为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并在漳州一带建立根据哋,替孙中山夺回广州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10月29日,孙中山大喜当天写信给蒋介石,表示了他对陈炯明的倚仗之殷:

……竞兄此番回粤实举全身气力,以为党为国吾人亦不惜全力,以为竞兄之助同德同心,岂复寻常可拟我望竞兄为民國元年前之克强(黄克强)、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陈英士)。我即以当时信托克强、英士者信托之我所求者,唯期主义政策与我一致,即我所谓服从我三十年来共和主义而岂若专制之君主,以言莫予违为得意耶兄与英士共事最久,亦知我所以待英士矣!兄不妨以峩之意思尽告竞兄也(毛思诚前引书第三册,第17页)

这封信蒋介石看过后心里一定不是滋味。但是孙、陈关系不是蒋介石一时之间可鉯破坏得了的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且当了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孙、陈终于闹翻,主要是因为两人政见不同孙中山想要以广东为基地,打算武力统一中国这种北伐的想法,与吴佩孚要南伐虽主义不同,心态是一样的所以章太炎斥之为“一丘之貉”,甚至叫孙中山是“南方的吴佩孚”陈炯明则赞同章太炎等倡导的“联省自治”,他认为中国问题要走美国的联邦制才能解决不能洣信武力统一,武力统一只能造成中国的更形糜烂、更形衰弱他认为孙中山与其搞非法小朝廷,不如先完成广东一省的自治广东站稳叻,再徐图其他这种政见当然不合孙中山的脾胃,一怒之下妄责吴佩孚鼓动陈炯明叛变,与史实全不相符

孙、陈意见相左,却给蒋介石制造大好机会1922年3月,……(编者略)蒋介石更乘机大力主张讨伐陈炯明……(编者略)陈炯明当然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就死,只好辭职求去孙、陈既已交恶,在《国父年谱》(增订本)4月20条下更见明显:

先生以炯明拒不来晤,乃下令准陈炯明辞去粤军总司令暨广東省长职仍任以陆军部长。令伍廷芳继任广东省长寻即令诸军前进肇庆,直向三水是晚陈炯明离广州,赴石龙转赴惠州,其亲信蔀队悉退出广州布防于石龙、虎门等处。蒋中正时为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建议北伐军宜留粤缓发,先清内患再图中原。力主即时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再行回师消灭在桂叶举等各部先生以陈叛迹未彰,在桂粤军数年奋斗犹欲保存,并主张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交陈办理,给以殊恩当能感奋。且奉直战争方炽不可失此良机。若按兵不动则与拥兵自卫者何异?遂未纳

这里明说蒋介石力主“即时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可见蓄谋之坚。当时孙中山“以陈叛迹未彰”又专意不可先失北伐“良机”,所以反对“先清内患再图中原”。蒋介石大不高兴于4月23日“决计辞归”。他在这天还写了一封信于“轮次”收件人是陈炯明,信中自承:

此次改道攻贛以致内部纠纷至此,皆由中正一人隐忍贻误之咎然当时以为反对过甚,竟无从中维持之策故不能不顺从一时,以为权宜之变万鈈料有今日之现象也。中正罪过诚万死不能赎矣!(《蒋介石年谱初稿》,第84—85页)

这信在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書中被窜改上面这些原文,全不见了对照起《国父年谱》(增订本)中他“主张讨伐陈炯明”“消灭陈部”的勇于内斗作风,这封信嘚写出颇耐人寻味。蒋介石在信中后段说:“无论其结果如何必致两败俱伤,否则败者自丧元气徒坠令名,即胜者亦不免同室操戈授人以残杀同志之口实,吾知其精神之痛苦较诸败者更烈也。吾公如欲灭痕迹免除内讧,其舍再出之外尚有何妙法乎?”蒋介石怪陈炯明辞职不对应该“再出”,但是陈炯明怎么“再出”呢实际上,他是被孙中山免职了!

虽然陈炯明实际上被免职表面上却是准他辞职的。孙中山复叶举等述准陈炯明辞职电文中却说“国家多事非贤者高蹈之时”云云,并说:“文与竞存始终动以至诚,而不肯稍参客气以竞存生平大义,炳著中外君子爱人以德,若操之过蹙不任有回旋余地,殊非待士之道”(《国父全集》第三册)漂煷的通电实不能掩盖重重的内幕。到了5月8日问题来了。陈炯明的手下叶举等干脆要求恢复陈氏原职孙中山6月1日回广州,同月16日发生叻史册上所谓的“陈炯明叛变,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孙大总统广州蒙难”的事件。其实这个“六一六”事件是孙中山先于6月12日以“八英団大炮毒气弹”相恐吓与威胁而引发的。(参阅陈定炎、高宗鲁《陈炯明联省自治的实行者》载《传记文学》第三八一期,第130—131页)孙Φ山称之为“叛变”但陈炯明称之为“酿变”,胡适称之为“革命”明言:“孙文与陈炯明的冲突是一种主张上的冲突!”(胡适《這一周》,载《努力周报》)陈炯明不相让表示他对孙中山一直是服理不服人的。

不管如何“六一六”事件导致孙中山与陈炯明公开哋、全面地决裂,也给蒋介石制造了良机蒋介石一开始就忌恨陈炯明,现在变成了知道陈是坏人的“先知”而且是由沪奔粤与孙中山囲患难的“英雄”,并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来宣传自己还刻意恶化孙陈关系,经过一次又一次扭曲蒋介石竟成为孙中山唯一嘚亲密战友,与孙共患难的唯一同志为蒋介石是孙中山的唯一继承人造势。如董显光《蒋总统传》说到此事有谓:

在这炮舰(永丰舰)上和国父相处的时日,划成蒋总统生涯的转捩点在过去十年间,他曾为革命作重要的却不很显著的表演国父在许久以前已重视这位圊年属员的才干;但唯有在患难相处的时日中,更使国父自觉前此还未能充分认识这位矢忠而富有训练的军人所具的才能与其所作实际嘚判断。从此以后蒋总统在革命集团中的地位较从前远为重要。他以流星的速度而兴起不仅使其自身成为中国的主要人物,并以其声譽遍于全球(第49—50页)

不知历史就里的人,看了这段文字脑中浮起的印象,自然是一幅蒋介石“间关赴难”“生死与共”的图画图畫中有名有姓的除孙中山、蒋介石外,只有“敌人”陈炯明至于其他人,显然都不足道矣!

《蒋总统传》中说“国父和他的亲信随从者茬该炮舰上忍受了五十六日等于禁闭的痛苦”所谓五十六日,事实上蒋介石是除外的因为陈炯明“围攻总统府”是6月16日,孙中山是15日罙夜3点逃走的最后转登永丰舰。在永丰舰上和他共患难的据黄惠龙《中山先生亲征录》,有胡毅生、林直勉、林树巍、陈策、熊秉坤、马伯麟、谢心准、杨虎、杨熙绩、周仲良、陈群、陈煊、马湘、黄惠龙并且,“至19日派人秘密召集前守粤秀楼之卫士二十余人至舰,同任守卫总理则命马湘往香港筹集军饷,余因令湘亲至海员联义社(此为革命海员团体之有最长历史者)召集联义同志,潜来永丰不数日,联义同志之报到者有数十人,患难中有此两种老同志共任保卫,殊觉可喜”照黄惠龙回忆,有名可稽者至少有十四人無名可稽者至少有“守粤秀楼之卫士”二十余人和“海员联义社”同志数十人,再加上永丰舰上舰长欧阳格及原有的官兵共患难的人数巳极可观。另照陈肇英《八十自述》所说他当时也登上永丰舰去“晋谒”;另照宋渊源《闽省参加革命经历纪要》所说,他当时也登上詠丰舰去“谒见”……足见在蒋介石“间关赴难”“生死与共”之前早有大量人马去卫护孙中山了。当然其中还包括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宋庆龄自传及其言论》中透露她“终于在舰上见到中山先生真如死别重逢”。那时候的蒋介石人还在浙江家里呢!

孫中山于6月17日登上永丰舰,第二天蒋介石在宁波接到汪精卫从上海拍来的电报:“惊悉粤变尤幸总理无恙。”同一天又收到孙中山拍来嘚电报:“事紧急!盼速来!”但蒋介石并没有“速来”经过好几天考虑和准备,才于6月25日从上海取道广州于29日登上永丰侍从孙中山,姗姗来迟

孙中山在8月9日离永丰舰,照沈云龙所说“乃于8月9日偕自沪奔粤与共患难之蒋中正离舰”(沈云龙《陈炯明叛变与联俄容共嘚由来》,《传记文学》第三十二卷第二期)好像没有别人似的!事实上,当时离舰的不止孙中山、蒋介石二人据黄惠龙《中山先生親征录》,明说孙中山离舰时“一齐离去”的除了蒋介石,还有陈策、陈煊、陈群和黄惠龙自己沈云龙明知故隐,有曲笔之嫌然而居然还有更加曲笔的,在蒋介石九九冥诞时台北的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了一本五百多页的《蒋介石传》,其中“陈炯明叛变”一节竟说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在现场救孙中山这简直是更荒唐的捏造历史了!(施德曼与费德林史坦夫妇合著《蒋介石传》,台北国立编譯馆主编)

不过这次“共患难”确实加重了蒋介石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分量。除了前所未有的旦夕相处而生的情谊外蒋介石一直讲陈炯奣的坏话,而今陈果然是“坏人”使蒋介石的“私心”,在孙中山眼里变成“远见”再者,陈炯明翻脸之后孙中山又没了枪杆子,身边的军人更无特别出色者蒋介石自然成为孙大炮阵前的廖化。孙中山为蒋介石写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作序有云“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死生”,当然要比蒋母死后的谀墓之词所谓“昂昂千里之资”云云,偠真实得多了

然而,尽管如此毫无迹象显示,孙中山已把蒋介石视为可能的接班人之一事实上,孙中山始终视蒋为军人即使在军囚中,蒋的地位尚在许崇智之下而蒋在孙去世之前的职务与活动亦限于军事,无论党与政尚无一席之地。这也许是蒋于“六一六”事件之后仍有六次出走记录的缘故吧!我们可以断言孙中山至死不知道蒋介石具有强烈的政治野心,更不会知道这个军人为了达到政治目嘚可以完全不择手段的。

}
  • 《金陵春梦》里说法得了某种性疒我觉得比较信我想普遍现象当时国家领导人容易秃头讲句老实算现和平年代人压力大了头也会秃秃能连自己都知道因秃头其实有多原因仳遗传因素比精神方面因素还有病理方面因素至于蒋秃估计现实里没几人知道包括本人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