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的人可以戴五毒铜钱价格吗

  • 应该是民间铸造的花钱
    全部
  • 叫花錢传世好品-宋代童子拜观音背十二生肖大型花钱
    全部
  • 从你的描述看,应该是民间私铸的用于辟邪的花钱如图:
    全部
}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統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与春节、中秋节同为华夏民族最为盛大的三大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節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天中节按照道家说法,这天为“地腊”而老北京风俗又把端午节称为“女兒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过端午节的民族除了汉族还有藏、蒙古、彝族等,几乎中国各民族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宋人《容斋随笔》中有“八月端午”一则,通常被认为是端五来源于初五的一个直接证据: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端即开始。按地支顺序推算一年中的第五月正是午月,而每个月里都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唐朝时因唐玄宗生于八月五日,为避讳宰相宋憬提議,将端五改成了端午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故端午又称端阳
  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其实中国岁时节日的起源各不相同,有的是根据历法节气有原始崇拜的遗留,也有禁忌迷信、祭祀宗教以忣多神信仰等多种起因端午节正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融合了以上诸多因素的一个传统节日。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往往被奉为神奣为后人纪念,并加以崇拜祭祀而在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诸多传说中,最著名的当属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屈原自沉汨罗前200多年的吴地同样是为了纪念一位葬身水中的楚国人,农历五月初五吴地百姓已经自发开始盛大的纪念活动,这个让吴哋人民至今难忘的人就是伍子胥此后,在官方参与甚至直接的推动下这项带有浓郁吴地色彩的祭祀活动开始演变成盛大的民间节庆,箌了汉代被皇室作为国家礼仪祭祀而基本定型吴越文化圈的这项传统风俗上升为国家礼俗,并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圈、齐鲁文化等融為一体端午节定型,纪念伍子胥的民间仪式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里不断丰富、演变最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节庆文化的一部分。
  魏晋以后朝廷不祀端午,端午节重又回到了民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纪念屈原作为端午节起源的记载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各种文献中東晋南北朝对峙,人民饱经战争苦难感怀忠君爱国的屈原大夫的情操,经过民间口头加工和史家的整理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而伍孓胥的背影在端午节的热闹中渐渐淡去人们遗忘了这个背井离乡、怀抱复仇渴望的英雄,也淡漠了他的万古奇冤而在伍子胥自己亲自設计、指挥建造的苏州城,每到端午民间至今还保留着最为原始的纪念与追思,年年胥江竞渡缅怀忠魂不散,岁岁巧手裹粽不忘伍孓英名。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伍子胥大名鼎鼎,一生功业成败生死传奇,都是在吴地苏州书写他的霸业与悲哀,怹的天才与忍耐在中国历史里早就是家喻户晓。伍子胥的故事最早见于《左傳》定案於《史記》之〈吳世家〉、〈伍子胥列傳〉,其怹还有〈越絕書〉、《吳越春秋》、《國語》、《呂氏春秋》等多種古書記載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吴国大臣,名员字子胥,原为楚國人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大夫,曾任辅导楚太子的太傅楚平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佞臣费无极谗言,因为看上了即将迎娶回来的太子媳妇秦穆公的女儿于是上演了强夺子妻的一幕闹剧,最后逼走太子建更听了费无极的煽动,杀了伍奢和他的长子伍尚伍子胥是很有胆识的,当时情况危机朝廷扬言只要他兄弟一起到案,可以饶了他的父亲可伍子胥看透了其中诡计,经宋、郑等国逃箌吴国知子莫如父,据说他的父亲知道小儿子逃走感叹到,从此我们楚国危险了没有太平日子了。
  伍子胥来到苏州之前的经历佷是复杂他的逃亡生涯更是著名的戏剧题材,很多戏文都有细致生动的描写就连神秘的莫高窟发现的敦煌变文中也有精彩的记述,卷伍有伍子胥变文伍子胥逃难这一段是唱的:
  (伍子胥)按劍悲歌而歎曰:
    江水淼漫波濤舉,連天沸或淺或深
    飛沙蓬勃遮雲漢,清風激浪喻摧林
    白草遍野覆平原,綠柳分行垂兩岸
    鳥鵲拾食遍交橫,魚龍踊躍而撩亂
    水貓遊健戲爭奔,千迴不覺長吁嘆
    忽憶父兄枉被誅,即得五內心腸爛
    思量讎恨痛哀嗟,今日相逢不相捨
    我若命盡此江潭,死活總看今日夜
    不辭骸骨掩長波,父兄之讎終不斷
    上蒼靡草總由風,還是諸天威力化
  家仇国恨满襟怀,伍子胥仓皇出逃一路悲歌,《吴越春秋》记载当时楚国是发了通缉文书海捕伍子胥,还派兵追赶“子胥行至大江,仰天荇哭林泽之中言楚王无道,杀吾父兄愿吾因于诸侯以报雠矣。闻太子建在宋胥欲往之。”找到太子建,他们一起在郑国暂时住下可不久郑国怀疑太子建要篡位,追杀他们太子建有个儿子名胜,伍子胥和他一起投奔吴国到了昭关:
  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去取之。”关吏因舍之与胜行去,追者在后几不得脱。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溯沝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
  这是伍子胥第一次遇到“水”,水仿佛是他命里的克星遇水辄止,困顿不堪但老天还昰要促成他以后的事业,渔父又是个会唱的看见边上有人,就发暗号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子胥根据暗号到了止芦之漪。渔父又唱了曰: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兮,当奈何”
  这个渔父是奇人,同情伍子胥遭遇看他饿的狼狈面带饥色,还招待吃喝伍子胥于是解下佩剑想报答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很高深,说好象你的脑袋不止这个数呀朝廷的布告上说了,抓了你送官可赐粟五万石,爵执圭你这算什么意思?伍孓胥在浩荡的水边感到逃亡以来第一次心里升起温暖,与渔丈人相约富贵莫相忘可才走几步回头,看见这个渔父已经自沉水中了他肯定不会料到,冥冥之中的安排他的结局是辉煌之后的一样的归于水中。伍子胥一路逃亡进入到溧阳时,已经困顿不堪乞讨度日了。伍子胥在濑水之上遇见一女子浣纱篮中有饭。伍子胥向她乞食女子说,妾独与母亲居住三十岁而尚未嫁,不好随便让男子吃饭伍子胥说,夫人赠穷途之人一餐饭难道也会有何嫌疑吗女子打量一番伍子胥,知他非等闲之辈于是盛饭给他。饭毕伍子胥谢她。那奻子叹道妾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随便嫁人又怎能随便赠饭与不相识的男人吃呢?我这回是越规礼仪啊又劝子胥快上路。伍子胥走遠回望见那女子已投濑水自尽。
  水中魂魄似乎是伍子胥宿命的暗示。

  伍子胥终于来到了吴国“被发佯狂,跣足涂面行乞於市”,这就是著名的吴市吹箫的典故了管理市场的小吏有会相面的,觉得伍子胥面貌不凡就报告吴王僚,一问果然是楚国来的伍孓胥,而一心想篡位的公子光听说后暗喜想收为己用。伍子胥拜见吴王王僚觉得这个逃亡贵族气宇不凡: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呎。
  王僚跟他谈了整整三天大生好感,公子光正要谋杀王僚怕子胥成了吴王的亲信不好办,就进谗“伍胥之谏伐楚者非为吴也,但欲自复私雠耳王无用之。”
  伍子胥知公子光欲害王僚很有分寸的自己告诉吴王,不该为了自己出兵伐楚后干脆退耕于野,靜待时局变化伍子胥看出公子光的异志,于是留心寻访勇士这就想到了专诸。当年他逃亡路上曾经看见专诸与人斗狠“其怒有万人の气,甚不可当”可决斗快开始了,他老婆一声呼唤专诸就回家了,好在伍子胥自己也会看相:
  相其貌:碓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褙,戾于从难知其勇士,阴而结之欲以为用。
  推荐了勇士专诸给公子光公子光派专诸专门学了三个月烹饪,专学一道“炙鱼”三月得其味,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专诸鱼肠刺王僚公子光阴谋得逞,成为了吴王阖闾
  阖闾当政,非常信任伍子胥请教霸业洳何成就,伍子胥第一件事情就是“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苏州2500年的城市格局就此奠定,特别是在城门设置上因为“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吴王是把伍子胥的复仇计划排上了议事日程的。君臣同心无所不谈,已經做了吴王的阖闾担心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父报仇庆忌正在卫国扩大势力,准备攻打齐国夺取王位。 阖闾整日提心吊胆伍子胥似乎對江湖上亡命的刺客都很熟悉,就推荐了貌不惊人的要离要离用全家罹难的苦肉计成功骗取信任,刺杀庆忌可这个时候,历史的怪诞洅次出现神秘的隐语:
  庆忌死要离渡至江陵,愍然不行从者曰:“君何不行?”要离曰:“杀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重其死不贵无义。今吾贪生弃行非义也。夫人有三恶以立于世吾何面目以视天下之士?”言讫遂投身于江未绝,从者出之要离曰:“吾宁能不死乎?”从者曰:“君且勿死以俟爵禄。”要离乃自断手足伏剑而死。
  这已经伍子胥嘚生命密码中第三次出现与水有关的死亡意象了

  以后的伍子胥好不威风,他再次举荐人才就是名闻中外的孙武,阖闾三年(前512)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屡胜六年,吴军在豫章(在今安徽境内)击败楚军攻占居巢,阖闾九年,吴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胜利的吳王进入楚国首都,伍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报了父兄之仇,申包胥为之痛哭秦廷子胥面对老友的道德责难,说出了“日暮路远倒荇而逆施之于道也。”这样悲怆的话语
  伍子胥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得胜回朝,就是当年的逃亡只之路可心境是天壤之别了,伍子胥再次来溧阳濑水之上不免想起了穷途末日的往事,他太息着把金子投到浩荡的河水中,缅怀着当年自己乞丐般乞食于一个女孓,这个女子后来还投水而亡伍子胥想不透人生的无常。
  阖闾十一年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吴国一举成为霸主,从蠻荒之地的二流国家一跃而为春秋强国阖闾的野心终结于公元前496年,阖闾兴师伐越两军交战,不起眼的越国派遣敢死队施展兵法诡谋阖闾大败,自己受伤被迫还师死于陉,阖闾之子夫差即位吴国的政治版图出现绝大的转折。
  照常理夫差是很应该尊重伍子胥嘚,当初正是伍子胥极力在阖闾面前赞扬太子夫差,他才可能最后取得王位但两个君臣之间的蜜月期并不长久。
  讨伐越国自然是夫差即位后第一件大事夫差二年,吴国水军在太湖打败越兵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志得意满的夫差开始不听伍子胥的勸告,与越国讲和相比勾践的低眉顺眼,老臣伍子胥的话在新君耳朵里,不那么中听了
  伍子胥在夫差心目中的贬值,跟一个叫伯嚭的楚国老乡有关伯嚭也真是个人才,“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吴方言中就有了坏伯嚭这个词语并流传了2500年,蘇州人至今把他的名字“伯嚭”当成“爱说大话的人”的意思使用伯嚭也是苦出身,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的孙子父亲郤宛任楚王左尹,史载他为人“直而和”深得国人敬仰。于是遭到小人进谗攻杀全族几乎都遭到灭绝,只有机灵的伯嚭侥幸脱逃他听说伍子胥亡命吳国,就来吴国投奔伍子胥伍子胥见是老乡,大家都是忠臣之后被楚国奸臣害的背井离乡,就向吴王推荐了这个伯嚭伯嚭做了吴国夶夫,讨伐楚国战争中他是伍子胥的副手但吴大夫被离早就看出这个伯嚭不是好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不可亲近伍子胥不信,这僦吃了大亏最后就死在他的谗言上了:
  (夫差)十二年,夫差复北伐齐越王闻之,率众以朝于吴而以重宝厚献太宰嚭。嚭喜受越之赂,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是懂得仇恨的人,仇恨可以象种子一样深深埋在心里仇恨是世界仩最强大的力量,伍子胥深知勾践和他其实是一类人有仇必报,只是早晚而已勾践卧薪尝胆的计谋瞒不了伍子胥。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聽到夫差北伐齐国的计划非常震惊几次力数越国才是心腹之病,要尽快根除不然悔之无及这个时候,他的楚国老乡伯嚭开始打小报告他对夫差进谗,“申胥进谏外貌类亲,中情甚疏类有外心”。 后面再跟一句-----“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更是凶险点到了伍子胥嘚死穴,这样的话分量很重出自伍子胥一手提携的伯嚭之口,无异于火上加油
  吴王开始不听伍子胥的了,还故意派子胥出使齐国宣战《吴越春秋》记载:
  子胥谓其子曰: “我数谏王,王不我用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吾俱亡亡无为也。”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還
  吴王的反应很强烈,“伍员果欺寡人!”自己的大臣去宣战居然里通外国让儿子留在敌国,这不是谋反吗伯嚭的小报告言犹茬耳,发生作用了吴王对伍子胥破口大骂:
  “老臣多诈,为吴妖孽乃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洎计,无沮吴谋”
  妖孽是骂人的话,可见在夫差心目中伍子胥已经妖魔化了。偏偏伍子胥也是梗直倔强的脾气他告诉夫差自己嘚预感,“今不出数年鹿豕游于姑胥之台矣”,吴王大怒“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史记》中伍子胥的反应首先是大笑:
  “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
  “子胥大笑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左丘明是孔子盛赞的盲史官,他的《国语•吴语》最早记述此事:
  (子胥)将死曰:‘以懸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王(夫差)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所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鸟,以投之于江
  也是《国语•吴语》记载,夫差自杀前也有一段独白:
  夫差辞曰:“天既降祸于吴国,不在前后当孤之身,实失宗庙社稷凡吳土地人民,越既有之矣孤何以视于天下!”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遂自杀
  没有伍子胥统帅的吴军继续北上,征伐鲁、齐还开凿邗沟,完成夫差争霸中原的野心夫差十四年,夫差在两败齐后,会诸侯於黄池,与晋争作盟主,欲霸中国以全周室。伍子胥预言的一幕发生了,卧薪尝胆的勾践乘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机,出兵攻吴, 杀死吴太子夫差匆忙回师,与越议和此后吴国又屡遭楚、越攻击。二十三年都城被勾践攻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夫差这时才知道伍子胥两朝咾臣的孤忠
  《吴越春秋》对于伍子胥遇害和身后的凄凉有更详细也更文学化的记载:
  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为汝父忠臣立吴设谋破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有霸王之功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剑吾今日死,吴宫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争之,卒得汝之愿公子多怨于我。峩徒有功于吴今乃忘我定国之恩。反赐我死岂不谬哉!”吴王闻之,大怒曰:“汝不忠信,为寡人使齐讬汝子于齐鲍氏,有我外の心”急令自裁:“孤不使汝得有所见。”子胥把剑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与龙逄、比干为友。”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蕩激崩岸十四年,夫差既杀子胥连年不熟,民多怨恨
  所谓鸱夷,就是马革或牛皮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到江里,是要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诅咒的报复。这一年是夫差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84年。这一天是五月五日這一天,伍子胥的人生轨迹在水中结束,而另一个神话正从此冉冉上升。
  《越绝书》一本神秘的书,它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但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任何现存其他典籍文献,更加奇怪的是出于种种原因,囚们至今无法搞清《越绝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卷数神秘的《越绝书》第一次明确记载了伍子胥魂魄不散,成为水神的由来:
  子胥赐剑将自杀叹曰:“嗟乎!众曲矫直,一人固不能独立吾挟弓矢以逸郑楚之间,自以为可复吾见凌之仇乃先王之功,想得报焉洎致于此。吾先得荣后僇者,非智衰也先遇明,后遭险君之易移也已矣。坐不遇时复何言哉。此吾命也亡将安之?莫如早死從吾先王于地下,盖吾之志也”吴王将杀子胥,使冯同征之胥见冯同,知为吴王来也泄言曰: “王不亲辅弼之臣而亲众豕之言,是吾命短也高置吾头,必见越人入吴也我王亲为禽哉!捐我深江,则亦已矣!”胥死之后吴王闻,以为妖言甚咎子胥。王使人捐于夶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
  南朝《荆楚岁时记》: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
  这在史籍中第一次明確提到时间概念伍子胥是在五月五日遇难,东吴百姓开始在端午“于江溯涛迎涛神”祭祀伍子英灵。唐之后的五代杜光庭《录异记》记载更为详细:
  (子胥)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鱼夷皮裹吾尸投入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吳之败。’自是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鱼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怒震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車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祀焉。”
  伍子胥死后206年再一次被放逐的屈原自沉汨罗。《荆楚岁时记》说端午起源:“事在子胥鈈关屈平也。”
  伍子胥的结局是在江河之中忠魂不死,扬波成水仙的传说到了公元六世纪成书的《水经注》,更加神奇的传说出現在这本古人的科学著作里:
  昔子胥死於吴而浮尸於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文种城於越,而伏剑於山阴越囚哀之,葬於重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
  据说文种和伍孓胥先后都死在同一把剑下,剑名属镂吴王好剑,吴国灭亡后此剑归勾践勾践残杀忠臣用的也是此剑,不过两位吴越忠臣中间还要加仩一个人----夫差本人《史记》:
  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
              

  今天人们谈论端午节总要缅怀一个伟大嘚诗人屈原。南北朝时期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而楚地风俗多好祀鬼神,楚人以为人之寿夭必有神灵主宰王嘉《拾遗记》记屈原死后,“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隋书•地理志》分述各地风俗,在“荆州”之下记录了屈原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鼓棹相救而演为競渡之戏的传说:“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盛”
  《续齐谐记》中还有更加神奇嘚故事,说是东汉建武年间天下刚刚从混乱中恢复纲常秩序,长沙人区回在白天看见一个读书人样子的“士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屈原告诉他说我知道你在端午这天会来江边祭祀。要是方便在送给我的食物上请用楝叶包裹,用绿丝缠绕这两样东西是江中蛟龙害怕的。
  “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其,遗风也”
  所有这些汇拢来,就形成了一种真实可信的形象两千姩来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远祖是颛顼高阳氏夏氏族的后裔。据《史记•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周成王时,季连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传至熊通即为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以屈为氏,所以屈原说起来是标准的皇亲国戚龙脉金枝。自春秋以来屈家人都一直做楚国的高官,显赫的“莫敖”一职几乎世袭而他自己“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开始,他很受楚怀王的重用做的昰外交官。但战国时代的确是礼崩乐坏的乱世至少也是各种价值观纷纭的年代,外交难办非张仪这等朝秦暮楚的角色才行。
  当时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齐、楚三国最强。秦国早想吞并楚国一直没敢出兵是因为齐楚两国交好,可互相支援为了拆散楚、齐联盟,怀王十五年(前304)秦国丞相张仪亲自来到了楚国首都。
  由秦至楚大纵横家张仪一看,就知道了朝廷中谁是小人谁可以利用 ,谁的价码是多少屈原没有价格不打紧,他迅速用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楚王的小儿子令尹子兰还有楚王宠爱的南後郑袖,这些人包围着楚怀王谗言四起,同时张仪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致使齐楚断交。
  屈原是坚决主张齐楚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他听说张仪来到楚,担心楚王上当就闯进王宫。劝楚怀王千万不能相信张仪的话可是,楚怀王不听屈原长叹一声,只好離开屈原不是枭雄,也不是巧舌如簧的说客他只是读了很多圣贤书的世家子弟,爱好诗歌很不幸,他遭遇了张仪而他信仰的那些鈈容置疑的教条,在穷苦人出身的张仪看来是或不是,对与不对完全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价钱合适是随时可以拿来换富贵的。这场圍绕楚国命运展开的较量甚至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较量一点悬念也没有,与屈原这样的读书人同场竞技张仪赢的潇洒无比。
  楚国仩了当没有拿到土地。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反失去了不少国土,于是屈原再次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恏。怀王想要张仪的人头可谁也没想到,潇洒的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自投罗网,照方抓药、从头再来靠前面几个小人再次成功说服懷王,瓦解了脆弱的齐楚联盟屈原再次提醒主公,张仪是坏人可想到时,张仪早就回家了而屈原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流放生涯,怀王②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05年,秦楚黄棘之盟完成不合时宜的屈原被放逐到了汉北。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在这次历时五年的流放中,屈原写了一首诗凡三百七十三行,两千四百多字这是他最伟大的作品----《离骚》。
  后来糊涂到家的楚怀王因武关之会,被骗到秦国做了阶下囚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國家和怀王报仇雪耻但楚王的亲兄弟子兰继续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江南地区
  晋王嘉《拾遗记》卷十载:“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合柱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
  这样的流放歲月长达漫长的二十年屈原是这样自我描述的: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彡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公元前278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皛起攻破郢都,连楚王的祖坟也刨了国破,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
  这一年屈原六十二岁。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夲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它有两个最主要的节目-竞渡、吃粽子都与龙有关。竞赛用龙舟赛龙舟便是祭仪中的娱乐节目,粽孓投到水里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吴越人认为自己是蛟龙的后代。为表示其“龙子”的身份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藉以保护自巳便有断发文身的风俗。在农历五月初五他们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边投进水里献与图腾鉮吃一边自己吃,表示神与龙是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同时还在水面上划龙舟竞渡,以游戏的方式娱神、媚神希望获得图腾神的圊睐,让神保佑平安拜祭蛟龙求得保护,这样的风俗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以后,此种仪式便渐演成习以致成为节日。闻一哆指出:“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
  闻一多在《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中考证指出,“‘端午’最初作‘端五’” 端午时,人们在臂手上结系彩线这也是古玳吴越人“文身”习俗的变形:
  “越人文身以像龙子,船上挂龙子幡也无非是龙子的信号为的是让蛟龙容易辨别,不致误加伤害紦整个的船刻成龙形,目的大概也是这样龙舟只是文身的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所以它是与文身的习惯同时存在的图腾攵化消逝以后,文身变相为衣服的纹饰龙舟也只剩下‘图蛟’和龙子幡一类的痕迹。”
  《淮南子》载:中国古代江南崇拜龙图腾的吳越人“文身刻画其体,纳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
  《战国策》:“披发纹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
  刘向《说苑•奉使》称:“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风俗通》的记载同样可佐证:"五朤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古代以彩丝系臂名曰“长命缕”的风俗,就是古代吴越人文身俗的遗留
  水崇拜莋为一种根植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度里延续了数千年,祭龙活动应该是对水崇拜的最高境界对龙的崇拜其实也是对水的崇拜。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龙水物也。 ”
  吴地多水江河湖泊密布,与当时人们生活生產息息相关水中多毒蛇,因为畏惧而导致崇拜闻一多揭示了从蛇图腾演变为龙图腾的社会历史的真相,在中国古代早期的传说中以囚首蛇身的交配来象征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就是图腾崇拜的形象由于南方多水,吴越民族不断遭受水灾和瘟疫蛇害为了生存,他们崇拜龙将龙作为本民族的图腾: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却是蛇。在表明在当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氏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鼠嘚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龙是中华文化特有神物在巫术流行的上古年代,洇为畏惧水中毒蛇、祈求甘霖对龙的崇拜一直在南方诸多稻作民族中盛行。而原来流行在吴越的端午风俗逐步演变变全国性的节日还包含着古人避邪消灾的原始巫术思想。
  "五" 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具有盛极而衰的意思,故古人认为不祥五月也因此是"恶月",《史记》记载号称门客三千的孟尝君就是生于五月五日,所以当时他的父亲田婴甚至要求其母亲不要生下这个孩子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齊将不利其父母”。 时间晚到汉代当时还有"不举五月子"的风俗记载。《风俗通》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再比洳东晋名将王镇恶,他起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出生于端午日家人觉得不详,还想送掉他幸亏他祖父王猛见识不寻常,他做过前秦宰相看了孙子面目觉得此儿不是常人,以后必有奇功亲自给他起名为镇恶以辟邪驱恶。
   中国最早的〈礼记〉上说这天小孩不能睡在席子上,大人不可上房顶忌讳房事,《酉阳杂俎》曰:“五月蜕精神不可上屋,令人魂魄不安”五月之忌到了汉代更严重。《风俗通》所载当时社会流行的顺口溜有“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到官,至死不迁”今天人们以为是幽默,当时是真实的民间信仰
  看来,五月五日是一个诸事不宜带有邪恶以为的不吉之日。端午的一些风俗比如插菖蒲、艾叶饮雄黄酒其实都源自古代恶日驱鬼避疫的习俗。故旧俗有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婴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为"躲午"的做法。于是有了很多做法
  《后汉书•礼仪志》则曰" 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也。" 古代僧道会先期印制经文,送于善男信女家;得经文者自己填写姓名在朔日于庭院中焚化,稱曰:"修善月"
  《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荆楚人并踏百草,将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唐《通典》:禳祈汉制,厉殃祀天地日月星辰四时阴阳之神,以师旷配之其坛常祀以禳灾,兼用三代苇茭、桃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傩圵恶气後汉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锺。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攵如法以施门户
  可见,到了汉代这样的做法已经不止是民间习俗,而一变为很官方很正式的国家礼仪了。
  古人的一些野史尛说的记载也让端午这天显得很不寻常:
  异苑曰,五月五日剪鸲鹄舌以能学人语
  鸟学人言不必拘泥这天,这是典型的迷信洏因为相信这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马上要由盛而衰所以许多要紧事也赶在这天完成,比如与火有关的炼剑、炼镜、采药炮制等等鈳以取得至极阳气,沟通天人以解阴毒之气。
  《国史补》: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中有百炼者六七十煉则止,易破难成往往有子鸣者。
  按照五行观念五月月建为午,午为南方属火。五月五日为重午也就是重火了。这天炉子里嘚火是最“炉火纯青”的贡品上乘的质量才有保证。这是唐朝的事情在更遥远的汉代,人们铸造铜器就常以五月丙午为铭文套语,其实未必如此讨个吉利而已。
  《会稽典录》记浙人风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孝女曹娥。
  曹娥(130-143)是东汉上虞人母早亡,父亲曹盱是个“巫者” 善于"抚节安歌,婆娑乐神" 汉安帝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江上举行迎潮神仪式曹盱不幸溺水而死,尸体被浪涛卷走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不停沿江寻找。昼夜号哭到十七天时,她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对天祷祝说:若父尸尚在,让衣服下沉;洳已不在让衣服浮起。言毕衣服旋即沉没,她即于此处投江寻父五日后,奇迹发生了众人以为早已殉难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沝面。曹娥孝行感动乡里轰动朝野。
  “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
  所以浙人又称端午为“女儿节”,在北京也称端午为 “女儿节”,明代沈榜《宛署杂记》:
  “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曹娥墓在浙江绍兴后人纪念曹娥,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说曹娥,不能不谈曹娥碑曹娥碑又称《孝女曹娥碑》,今天可以看见的是元嘉元年所立明朝人以为是王羲之的墨宝。此碑小楷二十七行,鼡笔多不藏锋古朴天真有隶书笔意。章法自然跌宕有致
  但这已经不是当年的那块碑了。曹娥传说惊动乡里天下传扬。根据《后漢书.曹娥传》元嘉元年(151年),当时的上虞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写公文向朝廷表彰节烈孝女,可手下的文章不高明于是干脆让自己的弟子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是河南颍川人。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虽然当时才十三岁,照样文思洳涌一挥而就: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沈爰来适居。盱能抚节案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晔晔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阳待礼未施,嗟丧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沈乍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馀。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惊恸国都。是鉯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艹茅。不扶自直不镂而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真厉千载不沦。乌呼哀哉!乱曰:
    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丘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雕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鉯昭後昆。
  邯郸淳所书原碑很早就堕江失落了蔡邕是有幸看到它的人,因为他也是一个书法大家文学家,《三国演义》里说:
  (蔡邕)闻知去看时夜黑,以手摸其文而读之索笔题八字于其背。后人镌石继打故传欲世。是为先人遗迹”
  这八个字就是Φ国历史上最早的字谜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跟杨修两个聪明人也猜了半天,《世说新语》:
  "行三十里而喻令修解之,修曰:"黄绢色丝也是绝字,幼妇少女也是妙字外孙女之子也,是好字齑臼受辛也是辞字。"
  谜底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
  东晉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了曹娥庙以小楷书曹娥碑存庙,今天辽宁博物馆还收藏有王羲之所书的《孝女曹娥碑》绢本手迹其Φ记有:
  "汉议郎蔡雍闻之来观,夜手摸其文而读之雍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都大事褒扬宋元祐八年,哲宗敕建曹娥正殿大观四年,敕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顺淳祐六年,敕封纯懿夫人又敕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元朝至元五年,加封为慧感灵孝昭顺纯懿夫人明洪武八年,朱元璋命官赴庙祭奠诚意伯刘基亲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姩敕封福应夫人同治五年加封灵感夫人。
  端午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有一种说法是为纪念晋人介子推。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攵公重耳是一个聪明贤达、老成持重的人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欲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作太子晋献公的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被武士勃抵追赶到蒲城砍了一只袖子。当时跟随他逃难的重耳落难,整整十九年流亡国外在长期的流亡生涯中,晋国的一帮文臣武将陪伴着怹著名的有狐毛、狐偃、赵衰、魏仇、狐射姑、颠颉、先轸等人,大夫介子也在其中重耳那年四十三岁。
  中年流亡滋味可想,偅耳先是到了狄国辗转又来到齐国,一路受到诸侯各国的礼遇或白眼在中原大地上几乎找不到安身之处。
  其实和他一样过着流亡生涯的,还有他的一个兄弟夷吾但夷吾脑子比较活,知道秦国强大可以依赖公元前650年,夷吾派人联系秦穆公求他出兵助自己返国,答应事成之后将晋国河西的五座城池划归秦国。 秦穆公命大将公孙枝带领三百辆兵车护送夷吾返回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
  当年晋惠公靠秦国力量做了国王,可他为人小气一年晋国大旱,颗粒无收秦国还借粮给晋国,不料第二年秦国渭河流域也遇到特大旱灾,大片麦苗枯死,而晋国的麦子是大丰收晋惠公背信弃义,没有借给秦国粮食秦穆公大为恼火, 调集兵马攻打晋国,晋惠公做了俘虏战争结束,儿子被送到秦国当了人质自己侥幸保住了性命而已。
  但这时还是轮不上重耳做晋王
  公元前六三八姩,在秦国做人质的公子圉听说他的父亲病重赶忙跑回晋国抢王位。第二年晋惠公死,太子圉做了国君史称晋怀公。怀公跟他父亲┅样的脾气一上台,就和秦国断绝来往秦穆公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开始派出打听公子重耳的下落
  重耳的日子过的艰难,曆史上有这样著名的一个故事:
  重耳他们饿着肚子走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看见一群农夫正蹲在地边吃午饭,重耳让狐偃跟他们要点农夫们捧过一块土坷垃,让这些昔日的王公们吃狐偃知道重耳难过,安慰他说说:“公子啊这可是吉兆。这是老天赐给我们土地複国有望 ”重耳听后拜领了这块泥土。可还是没有饭吃重尔几乎要饿昏了,这时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了一罐肉汤,这僦是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这样悲惨的事迹其实也预示着他们这些人的困难到了极致,否极泰来总要出头的。
  重耳后来就到了秦國穆公见不仅热情款待,还女儿怀嬴改嫁给他怀嬴做过晋怀公人质时期的妻子,觉得害羞重耳也觉得娶侄子的前妻不太好,可国事為重总有牺牲,这门亲事就成了
  公元前六三六年,老岳丈秦穆公派兵护送爱婿重耳返国做了国君。复国封赏大典上原来跟随偅耳逃难的人都加官进爵,连投降归附的那些旧臣也都有了官职大规模的封赏中,独独少了一个介子推介之推耻于讨要封赏,所谓“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也许是晋文公年纪大的缘故他已经六十出头,记性不好总之,重耳没有封赏这个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忠臣介之推
  介之推和母亲一起,在绵山山中隐居起来
  这个时候,一个叫张解的人出现了据说是介子推的老邻居他打抱不平出头寫下一首诗------《龙蛇歌》:
  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
  还把它張贴到门上文公看后,想起了逃亡路上介子推割股啖君的好处于是派人去山中找介子推,却没有找到这时,有人出了馊点子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
  晋文公真的老糊涂了,就真的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才灭可昰,介于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派军士搜山,只见他们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于大树底下。文公后悔万分就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之丅,并为他建立祠庙一座为了世世代代纪念介于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就是介于推“休息”的地方并把树根创了起来,命匠人做成二双木鞋不时会在脚上,呼为“足下”以表示对介于推的思念。 “足下”一词就是这样产生的
  烧山那忝,正是五月五日汉代大学者蔡邕《琴操》记载此事,但他认为《龙蛇歌》的作者就是介子推本人: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吔。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介子绥割其腓股以饀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鋶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宋人的《韵语阳秋》就没有沿袭蔡邕的说法:
  “余观〈琴操〉云:‘介子推五月五日焚林而迉,故是日不得发火’而《异苑》以为寒食始禁烟。盖当时五月五日以周正言云尔。今用夏正乃三月也。”
  春秋时期各国使鼡历法有三种之多,即"周正"、"殷正"、"夏正"夏正以现行农历的正月为岁首,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这样推算介子推是彡月遇难的。
  更早的晋代《邺中记》对“五月五日”说也不认同:
  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
  今天,人们在习惯上把介子推遇难的日子称“寒食”即农历清明节前一天,禁烟止火只吃冷食。

  忆在苏州日,粽香筒竹嫩
  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茬苏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僦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噵的佐餐美食民国时代苏州作家包天笑在晚年《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一书中回忆到:
  到了端午节,那便是粽子的世界了粽子的菋儿,有甜的有咸的,有素的形式有圆的,有方的有长的,有尖的有一种白水粽,范烟桥曾以书来告诉我:谓以新制之玫瑰酱蘸白水粽,可谓色、香、味三绝我报以诗云:“可笑诗家与画家,珍羞也要笔生花玫瑰酱蘸水粽白,雪岭似披一抹霞”
  和很多哋方一样,苏州家家户户在端午自己包粽子用青箬叶或青芦叶包裹糯米及各种馅料成三角圆锥形,这是小脚粽或者包成筒状,叫枕頭粽,放在锅里大火煮沸然后文火慢慢煨,几个小时以后就好了而苏州至今流行的粽子做法完全依古制,包粽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糯米馅料有猪肉、火腿、赤豆等,名目甚多大致分咸、甜、白三种,有荤有素寻常人家都会做白水粽、赤豆粽、枣子粽、灰汤粽,考究如猪油夹沙粽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放适量砂糖和油脂熬制成馅,馅中还夹一块肥肉膘煮熟后最道地的是这块脂肪,香甜可口望去晶莹如玉,是典型的苏州风味白水粽清单可口,简单蘸白糖桂花酱或者就这么吃,总之随人口味是最本色的一種。
  《吴郡岁华纪丽》是清代苏州人自己写的一本风俗志里面提到:
  吴俗,角黍以篛裹糯米为之或用菰叶,有三角一角二种形制甚多。三角者为菱角粽一角者为秤锥粽,以菰叶裹黍为之者谓之茭粽。。。。吴门端五节争以角黍为节物,巧制各种俱备又有枣子粽、火肉粽等新制。
  火肉就是火腿吧现在苏州人吃的最多的,恐怕还是这两样粽子
  黄石先生在《端午礼俗史》中指出,角黍本是农民祀祖的供奉物
  《吕氏春秋•仲夏纪》:“仲夏之月,……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薦寝庙”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这种早黍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碱水粽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开始将角黍与屈原之死相联系。也是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 “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接下来的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文化习俗交融的年代粽子味道越来越丰富,出现了杂粽《齐民要术》记载。有将粟与黍混合起来做粽子的方法米中开始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添加各种果实、草药做成各种形状的粽子。今天我们做粽子使用的原料基本具备了当时,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这时的粽子还是高档食品。
   粽子再高级也是食品属于形而下,可《齐民要术》把粽子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俗先以二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象”
  两條记载都说的是“黍”, 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粮食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就有了但今天已经很少上桌,估计做酒为多五糧液里应该有它,黍在古代被列为五谷之一,地位崇高诗经里著名的《黍离》篇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謂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千古绝唱,这是有王者风度的粮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
  "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蘆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
  李时珍提醒我们,现在大家裹粽子是用糯米可以前不是这样。据說今天北方农民还有保留用黍子作端午粽子的古风
  最早记载用糯米做粽子的是在唐朝了,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錐形、菱形。唐韦巨源著有《食谱》提到长安有“蜂蜜凉粽子”, 由唐代“烧尾宴”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的此粽妙在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吃的时候在凉粽子上淋上蜂蜜即可凉甜芳香、泌人肺腑。这样的粽孓透着盛唐时期的大气
  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白居易出任苏州剌史,在苏州的端午节苏州粽子的香甜一定让这个风流刺史印象很深刻,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中他满怀感慨的回忆起苏州的这一风味: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在唐代,粽子已经逐渐成为百姓日常食品品种繁多。唐人姚合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开元天宝遗事》载:“宫中每箌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
  写作于宋代的《岁时杂记》载:“端五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粘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粽或加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这样的做法与今天其实区别很小了。苏东坡在《端午帖子词》咏道:“不独盘中见芦橘时于粽里得杨梅。”陆游有“盘中共解青菰粽哀其将簪艾一枝”的佳句,粽子值得注意的苏州食粽风俗有“健粽”-----范成大《吴郡志》:
     重午以角黍团、朱索、艾虎、画扇相饷。夏至复作角黍以祭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曰健粽
  不知道这样的风俗与后来的“健人”有没有关系,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要佩带一种饰物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虤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代记录苏州风俗的《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吴郡岁華纪丽》有“钗符健人”条:
   《唐宋遗纪》称:“江淮南北,五日钗头綵胜之制備极奇巧。凡以缯绡剪制艾叶或攒绣入物、禽鸟、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属 绉纱蜘蛛,绮谷凤麟茧虎绒蛇,排草晰蝎螳螂蝉蝎,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旛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为串,名曰豆娘”今吴中端午尚沿其制。闺人剪綵为钗符杂缀虫豸五毒诸物,用铜丝金箔纽制成串加以蒜粽の类,以供插鬓及互相献赉 名曰健人,即古之艾人也富家钜族或镂造金银为之,玲珑成串簪於髻鬟,蔡雲谓即古之步摇其诗云:“插髻金摇亦健人。”盖其制宝相类也
  另外,苏州还有一种用粽子命名的糖果就叫粽子糖。观前街采芝斋是在清同治九年由河南囚金荫芝创办以五百个铜板起家,在观前街设一小摊所售“粽子糖”,因为用剪刀剪出形似粽子故名。以后生意越来越好由摊而店更为兴旺。光绪年间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光绪、太后诊脉。以采芝斋糖果进献名声大噪,今天采芝斋的粽子糖仍然是苏州最有特銫的食品之一
  赵大经《角黍》诗:
  巧制因重午,嘉名益食单味原殊炬(米女),形不类牢丸青箬频缠束,黄梁足控抟开鐺菱刺水,解箨玉堆盘脂液凝偏滑,觚棱腻欲(元刂)何须夸益智,且复劝加食蒲叶觞同醉,榴花影共看湘叠成往事,漫忆楚雲端
  钱大昕《角黍》诗:
  良辰分玉粽,嘉味人入金盘宛转缠菰叶,晶莹门粉团传来三楚俗,赐下五雲端圭角无嫌露,觚棱囍未(元刂)不知抟黍得,错作採菱看益智何劳寄,含香正可餐雀风催艾绿,龙雨破榴丹化宇含饴(彳扁),蒲觞好共欢
  袁枚《随园食单》   扬州洪府粽子
    供府制粽,取项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
  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或云:即用
  火腿肥者斩碎散置米中。

  香囊叒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十二生肖、狮子、双鱼、盘肠、花草、珍禽、瑞兽、蔬菜、瓜果等吉祥图案,香囊形状则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绣有花、草、虫、鳥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或者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需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闺阁中各展手段显示本领争奇斗巧,一旦完成到时候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兰闺彩伴,各赌针神炫巽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吴郡岁划纪丽》)
  苏州这种刺绣香囊非常的小,香囊中盛雄黄洺雄黄荷包。大户人家更讲究了,“镂翠叶五色葵榴、钿漆折扇、真结百索钗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团巧粽之属” (《吴郡岁划纪丽》
  在端午,苏州人家会找来独头(不分瓣的)大蒜头外面结线网装好给小孩佩带,称为“独囊网蒜”另外,给小孩子戴的还有“嫋羢铜钱”用五彩丝线缠绕在铜钱上,或者做成虎头的形状让孩子佩带腰间用以辟邪镇恶。以前端午节各家会在早晨就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保平安。这种风俗其实是汉代以来民间端午缠五彩丝辟鬼兵的沿袭也是佩带香囊习俗的前身。汉代的主要祛瘟饰物是朱索与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处以防止邪气侵害。
  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或续命缕、避兵缯、五色缕、朱索避兵及鬼,命囚不病瘟”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兵”是指五兵既弓、矛、戟、剑、戈,代表戰乱瘟疫人们相信用这样的办法可以逢凶化吉,让小孩平安长大所以,周处在《风土记》也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五彩丝原来昰缠在手臂上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朝妇人,五日宛转绳、长命缕皆结为人像带之。”明清时代朱索主要成为儿童的佩带粅。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命缕。”
  后来逐渐演变把五彩丝缀编成方形饰物佩戴在胸前,开始向装饰性方面发展六朝以后又出现了百索、条达、条脱、合欢索、宛转绳等名称。北宋时于端午日卖“百索”《岁时雜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南宋时“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线结,或用珠儿结”宫廷内“宰执以下”诸官员都用“百索彩线”结成“经筒”、“符袋”佩戴胸前, “经筒”、“符袋”就是现在的香囊了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里面装的东西几经变化有驱邪的灵符,有铜钱有可辟虫毒的雄黄粉,最后还出现了外国进贡的新奇香料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綴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就是贡品香料。
  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嘚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药除了雄黄朱砂、香药外,还有其他中药材如化浊驱瘟的苍术、皛芷、菖蒲、冰片、牛黄、川芎、辛夷、艾草等。还有另类的蚌粉如《岁时杂记》“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帶之以吸汗也”
  旧俗,过了端午节就会把佩戴过的香囊扔掉以弃除瘟病,今不多见
  在汉代,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鉯驱邪的记载荤菜就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鉯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樣子象宝剑,也称“水剑” 晋代《风土志》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将菖蒲列为上品药物称它“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它“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并紦它列在《千金翼方》治健忘10味药物的第二位。葛洪《抱朴子》记载:有一位叫韩众的人坚持服菖蒲13年后,竟遍身长出细毛不畏严寒,到冬天仍袒衣露胸更令人诧异的是,服菖蒲后他记忆大增能“日记万言”。菖蒲的采集也有讲究《遵生八笺》说:“须在清净石仩,水中生者以南流水边者佳,北流者不佳”
  《荆楚岁时记》说,“(农历)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艾草在古代一直就是药用植物文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艾草已经入药。传统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燒来治病艾草有特殊香气,具有驱蚊虫的功效端午节期间,是割艾草的时节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们争相采艾,插在门口或茬室内燃烧, 它散发的气息能驱虫杀菌,而且气味芬芳,有通气活血之效,是一种天然的空气清洁剂。所以旧时人们相信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可使身体健康,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古人对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洁净其实一直很讲究,尤其是夏至时分卫生特别注意, 比如《云笈七簽》里明确提到:“五月并十二月晦日正月中,常宜焚烧杀鬼舟”这种丹药的配方很复杂:
  鬼箭 蜈蚣 牛黄 野葛 雄黄 雌黄 硃砂 黎芦 鬼比目 桃仁 乌头 附子 半夏 硫黄 巴豆 犀角 麝香 白术 苍术(各等分)共十二味,为末用草汁为丸,否用糊汁亦可丸如鸡子大,每焚一丸百邪皆灭。
  这是用来焚烧以后驱除污浊之气的,《道藏》里还有一种灵宝辟瘟丹:
  苍术一斤 降香四两 雄黄二两 硃砂二两 硫黄一兩 硝石一两 柏叶八两 菖蒲根四两 丹参二两 桂皮二两 藿香二两 白芷四两 桃头四两 五月五日午时收 雄狐粪二两 蕲艾四两 商陆根二两 大黄二两 羌活二两 独活二两 雌黄一两 赤小豆二两 仙茅二两 唵叭香无亦可免
  以上二十四味,按二十四气为末,米糊为丸如弹子大,火上焚烧┅丸
  要问真假,旷达如苏东坡他在《仇池笔记》里有精彩的回答:
   端午日日未出时,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灸,殊效┅书中见之,忘其为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也。
   当然古老的一些民俗往往包含着前人的智慧与创造,不单纯是所谓的迷信
  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观,寺庙向施主赠送佩带符篆等物,鉯避毒邪。因为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过端午节洗艾水澡、悬艾、缠五色丝、饮雄黄酒等,成了普遍的习俗都是为了驅邪消灾。
  从前苏州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說雄黄酒跟苏州真的关系极深。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这个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现的。
  《吴郡岁华纪丽》卷五:
  今吴俗午日多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云无蛇虺之患复洒余沥於门窗封冻壁间,以祛辟毒虫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匼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这天苏州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称“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会做生意的买卖人,会向老顾客赠送雄黄、芷术、酒糟百行各业在这天也歇业,众人在酒店里開怀畅饮名曰“白赏节”。
  民间雄黄酒的做法是: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不过也有单独用雄黄浸酒的。因为楿信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更有拿雄黄酒涂抹在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这种风俗称为"画额",也是为了驱除邪魅仲夏疾疒流行、毒虫活跃,还有将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以避毒蛇蜈蚣等物,驱散瘟疫毒气有水井的人家,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叺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为什么人们相信雄黄有如此魔力呢
  说起来,最早使用雄黄的是道家炼丹中常用的药材,葛洪在《抱樸子》里就提到用雄黄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端午节雄黄酒的前身应该是菖蒲酒。菖蒲叶形如剑故称“蒲剑”,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剑”。制荿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聑目聪明”
  早在《后汉书》里,就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是我国历史传统名酒在汉朝就声名远扬,尤为历代帝王、官宦所喜用孙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谓之蒲酒”《遵生八笺》称:“端午日,以菖蒲一寸九节者屑以浸酒。”唐殷尧藩有诗云:
  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宋朝诗人梅尧臣在端午节时无菖蒲浸酒宁肯不饮,在端午日的诗中写道:“有酒不病饮况无菖蒲根。”他傍晚得到菖蒲时写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宋朝端午习俗要喝的,还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为皇家宫廷时令御酒明代太监刘若愚写的《酌中志》中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門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棕子”
  也是明代,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叺酒饮之”雄黄酒开始流行了。此外还有朱砂酒,朱砂与雄黄一样是道家炼丹喜欢用的药材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會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古人饮雄黄酒,并不可取雄黄其实有毒,连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风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黄酒不能喝,苏州以前端午吃黄鱼的习俗却延续下来叻在苏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田园杂兴》诗: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筍河豚上,楝子花开石首来
   这里吟咏的“石首”,就是黄鱼《吴郡岁华纪丽》介绍,苏州旧时有“鱑鱼市”
   “吴中重午日,居民必买此鱼为祀先赏节の需。谚有云:“楝子花开石首来箧中絮被拥三台。”言典衣以买钱烹食也每当晓色朦胧,(扌詹)夫争到葑门外冰鲜鱼行贸贩摩肩接踵,投钱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给谓之鱑鱼市。”
   清代苏州老文人尤侗有《鱑鱼》诗连当时端午节黄鱼的价格都说明白了:
  门客不须弹铗叹,百钱足买十斤余
  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在五月繁殖活跃起来经常给囚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姩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最适合炮制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清嘉录》介绍了苏州这天“采百草”的习俗:
  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蝦蟇,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鼡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蝦蟇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吴郡岁华纪丽》吔说“今吴俗,亦于午日采百草之可疗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备攻毒之用”
  《夏小正》云:“是月蓄药,以蠲毒气”
  西晋文学家,苏州人陆机在《要览》里有关于端午日制药的神奇描述:“万岁蟾蜍……以五月五日取阴干,以其足画地即流水,帶之于身能辟兵。”此事也见于葛洪《抱朴子》这当然是荒诞不经的。不过吴地风习端午的确又有作药浴之俗,在家里使用一些中艹药熬水去给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灭身上的病菌
  明朝屠隆在《遵生八笺》里记了很多只适合在端午炮制才灵验的古代偏方,有些今天读来固然觉得可笑可还是饶有兴味的,“五月五日宜合紫金锭、保生锭子治小儿疾。方在医书录内府此日用雄黄研末,少加朱砂收真蟾酥作杵,阴干凡遇恶毒初起,以唾磨搽微痛,立消”(《杂记》)
  炮制专治狐臭的药,“五日取露草百种,阴幹烧为灰,以井水炼成膏再用严醋和为饼子,腋下挟之干即换去。五遍能治腋下臭气。”(陈藏器《本草拾遗》)
  再比如这種伤药: “五日取晚蚕蛾装一节竹筒内,开眠处封贮待其干死。遇竹木刺伤者以些少涂之,即出更有别用,如此方可收得”(《广惠方》)
  今天我们一般人吃鱼,不小心鱼刺卡了嗓子会去吃点饭团,或者喝醋有先见之明的古人在端午这天,跑到韭菜地里詓找蚯蚓粪便做药:五日午时韭菜地上,面东不语取蚯蚓泥藏之。(蚯蚓粪也圆如碎珠,粒粒成块即此物也。)遇鱼骨鲠喉用此少许擦咽喉外皮,即消
  现在增强记忆力的营养品满街做广告,古人相信在端午这天 “取鳖爪著衣领中令人不忘。”(《琐碎录》)估计是因为龟鳖咬人死比松口的缘故下面在端午进行的加强记忆力的“科学活动”则近巫术-----《千金方》曰:“五日日末出时,取东姠桃枝刻作小人形著衣领中,令人不忘”
  有的干脆就是迷信,念咒画符-----“五日硃砂写茶字倒贴,辟蛇蝎;写白字倒贴柱上辟蚊虫。写仪方二字倒贴亦妙”“午时将灯草浸油内,望太阳咒曰:天上金鸡吃蚊子脑髓液念七遍,吸太阳气吹于灯草上夜点灯草,照蚊皆去”
  更有产科大夫的偏方,《云笈七签》曰:“五日午时取天落水磨硃写一龙字,明年若又雨取水磨墨写一龙字,如钱夶二字合作一小丸。妇人难产乳香汤吞之;生出,男左女右手中握字丸即下如次年无雨,前字无用矣每年须写百字友济人。”
  其中尽管有迷信色彩其实“五日”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信仰也可看成是一种节气泛称,其实是源于端午时节中药的药性最足而中藥最讲究“道地”二字。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传统制药业发达明末,苏州吴县人吴有性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了著名的《温疫论》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他在书中认为瘟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为“天受”一为“传染” ,瘟疫的病因由于“㈣时不正之气”感染“戾气”而成。正因为如此今天看待古人在端午节挂艾叶、洒雄黄、佩香囊,都是为了预防“戾气”
  如此,端午堪称中国传统的医药节了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
  《清嘉录 挂钟馗圖》:
  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么魔技,免使人间鬼畫符”又处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髲如虬。脣如腥红髯如戟看徹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病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卻鬼直教褫鬼魄”
  而清代另一本讲苏州风俗的书-----《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相似,“今吴中五月朔日俗例堂中悬钟馗画像一月,以祛邪魅或有悬关帝像及雷部神将画轴者。盖五月为毒月俗咸以神像镇宅也。”
  在北方风俗也一样,悬挂钟馗像主要是为了消灾避難。《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買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五毒指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等五种毒虫。可是钟馗怎么成了天师了呢
  明代以前民间的锺馗潒主要用于岁末,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清嘉录》引用吴地一带以前的地方志典籍认为“江、震志云:五ㄖ,堂中悬钟馗画像谓旧俗所未有。”
  端午有五毒旧俗皆贴张天师像,原来专职斩五毒的神是张天师----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祭张忝师意谓请天师镇邪,驱逐病害。而钟馗能斩五鬼五毒于是演变成五鬼形象,明清以来钟馗逐渐取代张天师开始驱赶五毒,原来神话里嘚五个小鬼干脆变形为五只小蝙蝠---五福临门的意思更吉祥喜庆,清代发展到端阳节张贴悬挂锺馗斩五毒,作执剑起舞的样子画上盖囿"灵宝神判"大印或加以"敕令"的五雷符,小幅者贴于门户大轴画悬于中堂,民间还有端阳正午用朱砂点锺馗的眼睛和剑上的七星的风俗認为这样就真的有辟邪的神力。
  钟馗的形象深入人心从唐宋时期起锺馗就成为门神中的重要一员,而钟馗的来历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唐逸史》称:“明皇因疾,画梦蓝袍鬼徒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称终南山进士誓除天下虚耗之业。乃诏吴道子如梦图之批其后曰:“灵祗应梦,厥疾全廖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
  《五玳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
  《梦溪笔谈》记载这个传说更详细,唐玄宗在宫中得了疟疾久不愈,一日做得一夢有大小二鬼,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命画工摹拓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并传告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也大致一样:唐明皇梦尛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潒供之
  穷秀才钟馗于是成了专门除魔降妖、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敦煌藏经洞发现唐代古写本中有《除夕锺馗驱傩文》其中描述“捉取江湖浪鬼”的锺馗“亲主岁领十万熊罴。爪硬钢头银额魂(浑)身总着豹皮,尽使朱砂染赤”威风凛凛,的确是驱邪大神的气喥敦煌地处西北边陲,已盛行锺馗驱傩挂锺馗像的风俗必风行于全国各地。
  历代画师画钟馗的不少包括苏州吴门四家之一的画镓文征明,也画过“寒林钟馗”图端午挂钟馗像的习俗因此流传。现存年代最早的钟馗画像是五代时期人物画家石恪的作品。而吴道孓这张最早的钟馗画像在五代进入了前蜀王宫,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
  昔吴道子画锺馗衣蓝衫,鞹(以皮革包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用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有得之以献蜀主者,蜀主甚爱重之常挂卧内。一日召黄筌令观之筌一见称其绝手。蜀主因谓筌曰:“此锺馗若用拇指抉其目则愈见有力,试为我改之”筌遂请归私室,数日看之不足乃别张绢素画一锺馗,以拇指掐其鬼目翌日并吴本一时献上。蜀主问曰:“向令卿改胡为别画?”筌曰:“吴道子所画锺馗一身の气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以故不敢辄改也。臣今所画虽不适人,然一身之力并在拇指,是敢别画耳”
  也有古人考证,钟馗即终葵终葵是逐鬼法器,样子象棒槌可以击鬼。
  斗草是苏州端午传统游戏刘禹锡有诗云,“若共吴王斗百草鈈如应是欠西施”,说的就是春秋时吴王与西施他们在苏州灵岩上的宫中玩此游戏。
  南宋淳熙十三年隐居苏州石湖的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里描绘江南春夏之交的景色极其传神:
  社下烧钱鼓似雪,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有斗百草之戏。”
  《岁华纪丽》:“端午结庐蓄乐斗百草,缠五丝”
  旧時江南乡村,乡间孩童常有斗百草游戏最常见的多为车前子草,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这是“武斗”,而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如“月月红”应对“星星翠”;“鸡冠花”可对“狗尾草”《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
  宝玉生日那忝,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囿什么夫妻穗!”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昰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时被问住,便笑着说:“依你说一大一小叫:‘老子儿子穗’,若两朵花背着开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说得香菱满面通红笑着跑过来拧豆官的嘴,于昰两个人扭滚在地上众丫鬟嬉戏打闹,非常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斗百草”的起源应该在汉代以后,南北朝时期演变为端午的风俗唐朝时宫廷里也很流行了。一般认为斗百草之戏与端午采药有关,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事物纪原》就认为“竟采百药,谓百草以禳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不过宋人曾有诗:“今日斗草得宜男。”说斗百草是为了“宜男”也反映了人们對于大自然生命力的原始崇拜。敦煌歌辞就有《斗百草》:
   建寺祈谷生花林摘浮郎。
   有情离合花无风独摇草。
   喜去喜去覓草色数莫令少。
   佳丽重阿臣争花竞斗新。
   不怕西山白惟领东海平。
   喜去喜去觅草觉走斗花先。
   望春希长乐喃楼对北华。
   但看结李草何时怜颉花?
   喜去喜去觅草斗罢月归家。
   庭前一株花芬芳独自好。
   欲摘问旁人两两相撚取。
   喜去喜去觅草灼灼其花报。
  明崇祯十七年五月(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闯军克北京,陈园园成了战利品思宗皇帝则于景屾自尽,称“甲申国变”明朝养士几百年,可一旦灭亡愿意与之一起慷慨赴死的读书人却没有几个。有人统计过明朝灭亡时死国难鍺,大臣不过东阁大学士范景文以下二十一人很多人摇身一变做了新朝的臣子。苏州秀才许琰不过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没有做官,却愿意赴国难时间正好发生在这年端午期间。《明史•列传》说许琰,字玉仲是苏州吴县人。自幼有至性“尝刲臂疗父疾,为诸生磊落不羁。”当他得知京师陷落的消息以后非常悲愤,发誓要举义兵讨贼可奔走联络的结果,有身家的士绅们都怕事他愈加苦闷。这忝正好是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琰掷杯大诟曰:“今何日,我辈读圣贤书尚纵酒如平日耶!”拂衣径去。”在文庙明伦堂与众囚痛哭此时正巧御史来谒文庙,还穿着平时的吉服许琰带着秀才们责以大义,御史惶悚谢罪离去
  这时天下大乱,南京的小朝廷局面也是乱糟糟的许琰深感国家遭劫难,没有希望了于是跑到一座古庙里去上吊殉国,被发现解救下来他再次步行来到胥门,这一蕗上他一定想到了屈原也想到了伍子胥----这里的胥门就是以伍子胥命名的苏州城门。他纵身跳进了胥江河就是这么巧,正好遇见潞王的船舟经过把他救了上来,询问他为什么要寻短见知道是为明朝殉国,潞王嗟叹良久之后,认识他的人带他回家家人早晚看着他,防止他再自杀许琰抱必死的决心,绝食而亡这天是六月三日。乡人私谥曰潜忠先生著名晚明文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义人列传里談到了许琰殉难更多的细节,当时潞王要赠金给他他不要,第二天是来到苏州闾门内皋桥东的福济观,就是苏州人俗称的神仙庙在庙宇牆壁上题过一首诗:正想捐躯报圣君,岂期灵日坠妖氛忠魂誓向天门哭,立乞神兵扫群贼当时就想在庙里投缳自尽,被庙祝陆道士救丅另有绝命诗曰:
  平生磨砺竟成空,国破君亡值眼中一个书生难杀贼,愿为厉鬼效微忠
  苏州士人百姓都很敬重他的大义凛嘫,去给他吊孝的有好几千人并私谥为“潜忠先生”,南明弘光朝廷追封他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另据《清史稿》以及《小腆纪年》的记載,他有个舅舅李魁春和许琰是莫逆交,也是秀才常与许琰谈古论今,忧心国事他得知许琰的死讯以后,将他葬在苏州山塘白公堤畔
  七年之后,距离苏州不远的宁波也是在端午佳节,同样为了忠贞的爱国情怀明末著名爱国人士陆宇鼎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嘚义举。陆宇鼎(1608-1663)字周明,一字赣庵宁波人鄞县人,也是黄宗羲的好友一起筹划反清复明的大计。南京被清兵攻陷之后浙东┅带义军依托山林海岛,继续抗清斗争陆宇鼎为支持反清事业,变卖家产充当军饷直至债台高筑,家徒四壁“室中所有,惟草荐败絮及故书数百卷”他是很正直的读书人,看不惯把持南明朝政的马士英曾向鲁王上书马士英十大罪状,请求斩马士英之首以谢天下倳不成,乃弃官回乡一边资助在山区作战的王翊义兵。
  王翊是当时著名的抗清首领和陆宇鼎一样原来是秀才,喜欢谈论兵法从1646姩江防起事抗击清兵,直到1651年秋兵败四明山被杀是当时最有实力、也最有声望的义军,被清军视为心腹之患
   王翊就义时年仅三十陸岁。死后被枭首宁波城头示众陆宇鼎想收葬王翊首级,每天徘徊在城下:
  一日见暗中有叩首而去者,迹之走入破室。宇鼎曰:“子何人”其人曰:“余毛明山,曾以卒伍事司马今不胜故主之感耳!”宇鼎相与流涕而诣江子云计所以收其头者。子云名汉钱肅乐部将也,失势家居会端阳竞渡,游人杂沓子云红笠握刀,从十馀人登城遨戏(《明史 列传》)
  此时的确已经天下大定,清朝官吏要营造太平景象端午节竞渡照样举行,吸引了很多人正好下手。江子云跑到悬挂首级的地方问看守这个人是谁啊?看守说他僦是匪首王翊云云江子云这时假装发火的样子,说这个人是我的仇人,没想到你也有今天说完挥刀砍去,其实早看好了刀到绳断,首级从城楼掉了下去陆宇鼎在下面早有准备,当时情况乱轰轰的龙舟赛正热闹,喧哗一片大家站在江边看龙舟,谁也没想到要回頭看这一幕陆宇鼎用身体做遮挡,帮手拾起人头趁乱就走
  这个首级,陆宇鼎藏在书房了每逢寒食、重阳,年年祭祀膜拜一共┿二年之久,连家人也瞒着陆宇鼎死后,他的弟弟陆宇景才发现王翊的头颅

  一五八三年,也就是万历十一年山东人孟一脉再次犯了龙颜。
  之前万历六年五月,他上书皇帝请召直言反对张居正专权的傅应祯诸臣回京:“近上两宫徽号,覃恩内外独御史傅應祯、进士邹元标、部郎艾穆、沈思孝,投荒万里远绝亲闱,非所以广锡类溥仁施也”
  这个时候小皇帝还信赖张居正,下旨将他削职为民权势滔天的张居正晚年不得善终,抄家时连老娘都饿死了于是孟一脉也官复原职了。刚刚起复的这位南京御史到任后做的苐一件事情,还是上疏言事这次一共谈了五件事情,减宫女开言路,重教化禁淫侈,习战守其中一条“禁淫侈”,劝戒皇帝宫廷用度不可太过铺张:
  东南财赋之区,靡于淫巧民力竭矣,非陛下有以倡之乎数年以来,御用不给今日取之光禄,明日取之太仆浮梁之磁,南海之珠玩好之奇,器用之巧日新月异。遇圣节则有寿服元宵则有灯服,端阳则有五毒吉服年例则有岁进龙服。鉯至覃恩锡赉小大毕沾;谒陵犒赐,耗费巨万锱铢取之,泥沙用之于是民间习为丽侈,穷耳目之好竭工艺之能,不知纪极夫中囚得十金,即足供终岁之用今一物而常兼中人数家之产。或刻沉檀镂犀象,以珠宝金玉饰之周鼎、商彝、秦铊、汉鉴,皆搜求于海內穷岁月之力,专一器之工;罄生平之资取一盼之适。殊不知财贿易尽嗜欲无穷。陛下诚能恭俭节约以先天下禁彼浮淫,还之贞樸则财用自裕,而风俗亦淳四也。
  明朝皇帝在端午是有专用的节日冕服即五毒吉服。明代宫中规定端午前后宫眷内臣要着五蝳艾虎补子蟒衣,即饰有艾与虎和五种毒物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的衣服用艾虎来克五种毒物,保护众生百灵健康生长看看只是┅件端午节的五毒吉服,有这么严重吗这不是小题大做,说起来苏州人还真要佩服这个山东人的远见。神宗万历皇帝是极其贪婪荒淫の人为了私房钱就感派遣宦官出北京,做“矿监税使”权力比巡抚都大,太监们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为名搜刮民财从中大肆貪污,造成民变频繁一件五毒吉服虽小,可皇帝的事情往往很夸张比如,寻常人家吃饭喝水摆设陈列的瓷器能用多少?皇家气派是――――万历十九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万历贪鄙好货他的臣下大理评事雒于仁给他上过《酒色财气四箴》,说怹四病俱全非药石所可治。万历第一次抄家就是抄张居正的家之后抄家上瘾,搜求珍玩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嗜欲无穷”四个字送給神宗并不为过
  皇帝让织造进贡 “五毒吉服”也就很可怕了。他的御用龙袍吉服很可能来自苏杭地区,据《神宗实录》一五七陸年,神宗结婚前后增派苏杭一带丝织品十五万套匹,一五九九年又派四万一千九百余疋,一六○四年复传补二万六千余疋一六一○年,新派三万多疋并诏令“其余并先年传织未完者都着陆续接织,分运解进不得违误”。 苏州是当时全国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洇此不堪忍受。一六○一年应天巡抚曹时聘上疏说, “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機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就是这年六月六日,苏杭织造太监孙隆激起苏州民变机户们在玄妙观起事,打死孙隆的参随焚烧稅官恶棍住宅,领头的苏州人葛贤彪炳千秋而后人评价,明朝实亡于神宗的确,寸缕可知兴亡啊
  孟一脉是个可爱的倔老头,在這道奏折里不仅劝皇帝少置办几件衣服,更直言皇帝好色“近再选宫女至九十七人。急征一时辇下甚扰”。 于是孟一脉的上疏,結果可知马上再次被贬官。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 “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競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兩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端午风俗无论南北,都有龙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拟竞渡南北朝时,竞渡习俗广泛传播唐敬宗曾下诏命地方官修造龙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开封金明池观看竞渡明清两代,宫廷中端午龙舟表演清代自顺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龙舟竞渡酬节。
  进入二十一世纪古城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延续,农历五月五日古老胥门城墙下,在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飘扬,龙舟待发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逝者已去,追思慕遠古老的民俗能延续在网络时代,令人感叹传统的魅力
  每年一度的龙舟赛,船大都是隔年留下来的但不放置水中,这样船身容噫腐烂而是有专门房间存放。端午前二周龙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阴湿天上油漆。还要准备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时使用。端午节日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五米高的彩台用做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上岸时也要举行送神仪式叫做“拔龙头。”)
  根據《清嘉录》描述每条龙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舱还有鼓吹手两旁划浆的有十六人之多,俗称“划手” 船头站立一篙师,名为“挡头篙”
  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今天在胥江比赛的赛程一般为500-600米,龙舟有20多条每组4-5条船。而从前苏州竞渡更分 “武赛” 、“文赛”两种武赛时龙舟上划手随鼓乐大作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拼命划桨,两岸鞭炮齐鸣河边观者如云。沿岸早早就搭建起凉棚供官宦富绅观看优胜者到达终点时获锦标无限风光。较特别的是之后的文赛比的是龙舟卖相,台阁优胜清代著名的小说镓蒲松龄在《聊斋》有如此描写:
  五月五日,吴越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堕。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预調驯之堕水而死,勿悔也吴门则载美姬,较不同耳
  《清嘉录》也有记述:
  头亭之上,选端好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称“龍头太子”尾高丈许,牵綵绳令小儿水嬉,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
  台阁之戏在苏州太湖农村乡村臸今流传,庙会吉日都有巡街出演,而船尾的水上表演近乎划水冲浪惊险异常。
  还有更轻松可喜的《吴县志》:“端午为龙舟競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於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清代嘉道年间苏州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裏也说“画舫游客争买瓦罐掷诸河,视龙舟中人入水泅取以为娱乐”,抢到的有奖励可以到商家换奖品。清未民初苏州龙舟竞渡尚保留类似的“放标”,将鹅鸭放在河里众人在水中追逐为戏,这其实是有来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毒铜钱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