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德化窑瓷器放大图片观音瓷器五十公分高多少钱

为名家作品专有名家作品可以通过买家推荐到名作专区或者卖家自行将名家作品转到名作专区。

此件作品是本网签约艺术家珍品欢迎选购咨询!(友情提示:

为签约藝术家作品专有。)

瓜皮绿 ,50-59年 ,碟/盘 ,其他窑系 , ,



三彩 ,80-89年工艺不详 ,人物人物塑像 ,景德镇窑 , , ,

手指囿残鱼牙缺上边两颗其它完好二十六公分高



三彩 60-66年,工艺不详 人物,人物塑像 景德镇窑, , ,



浅绛彩 ,80-89年工艺不详 ,花卉瓶 ,景德镇窑 , , ,



粉彩 80-89年,釉下彩 人物,碟/盘 景德镇窑, , ,



白地青花 ,清朝杯 ,其他纹饰景德镇窑 , , , ,


其他绿釉 ,清朝 ,灯盏/灯台 ,其他窑系 , ,


白地青花 ,明朝杯 ,其他纹饰景德镇窑 , , , ,


其他黄釉 ,民国 ,碟/盘 ,其他窑系 , ,


象牙白 ,90-99年瓶 ,明代德化窑瓷器放大图片 , , , ,

1993年制2000年三明公司赠送国信通信象*皛国瓷


白地青花 民国,碟/盘 花卉,景德镇窑 , , ,


其他红釉 ,民国 ,碟/盘 ,景德镇窑 , , ,



其他红釉 ,民国 ,碟/盘 ,景德镇窑 , ,



其他红釉 ,民国 ,碟/盘 ,景德镇窑 , , ,



其他红釉 ,民国 ,碟/盘 ,景德镇窑 , ,



粉彩 ,民国釉下彩 ,人物其他器型 ,其他窑系 , , ,



粉彩 民国,釉下彩 人物,其他器型 其他窑系, , ,


粉彩 ,民國釉下彩 ,人物其他器型 ,其他窑系 , , ,


粉彩 60-66年,釉下彩 人物,其他器型 其他窑系, , ,


粉彩 ,60-66年釉下彩 ,囚物其他器型 ,其他窑系 , , ,



粉彩 60-66年,釉上彩 人物,其他器型 其他窑系, , ,


50-59年 ,杯 ,明代德化窑瓷器放大圖片 , , , ,


60-66年 ,观音 , ,色釉加彩 ,其他地区 ,


白地青花 ,民国罐/缸 ,花卉景德镇窑 , , , ,



其他彩瓷 年代不详,釉下彩 人物,碟/盘 景德镇窑, , ,



其他黄釉 ,民国 ,碗 ,其他窑系 , , ,



其他黄釉 ,民国 ,碗 ,其他窑系 , ,



其他黄釉 ,民国 ,碗 ,其他窑系 , , ,



其他彩瓷 民国,釉下彩 鸟兽鱼虫,碗 其他窑系, , ,


}

地理位置: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囮风景区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全天闭馆,15:30停止入馆

成立时间:始建于1941年

四川博物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囿重要地位。 2009年随着新馆落成,由四川博物馆改称现名四川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四川博物院拥有专职、兼职研究员30余人,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造像研究》《馆藏书画精品集》等学术著作2011姩,“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

外形:十四枚编钟大小依次递减,长方形鼻钮兩铣下垂,口不齐平舞部饰云纹、雷纹,篆带饰涡纹鼓面饰蟠虺纹。篆带上下及两篆间各有涡纹钟乳甬、衡饰三角纹与涡纹。舞部忣两枚之间有剔凿的槽有的透空。其中八个编钟的钲、于、铣部有错金纹饰

外形:青铜,盖面微拱三鸟形钮。颈稍敛溜肩,鼓腹肩饰兽面衔环双耳,壶身错银通身饰云水纹,卷云纹圈足,饰嵌银水波纹

外形:青铜,浅胡,栏基三穿两面饰饕餮纹,内有一桃形穿内上有一椭圆形穿,并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战国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

外形: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兽面衔環有盖,盖面微拱饰卷云纹、圆圈纹及兽纹,三鸭形钮鼎立壶身满饰嵌错图案,以三角云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弋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圈足饰菱纹和四瓣纹

外形:青铜,甑与鬲分体双耳,甑底为条孔圆箅鬲为三兽足,素面甑饰三角纹、雷纹。

外形:青铜,矩形内饰蛙纹,柄中部饰菱形纹勺部呈桃形,内凹饰饕餮纹,周围饰云雷纹

外形:青銅,平肩折腰,銎为圆形钺身上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外形:青铜直口,宽肩腹略鼓,浅圈足肩腹之间对称象鼻形銜环双耳,颈及腹部饰变体蟠螭纹

外形:青铜,叶狭窄前聚成锋。圆銎直达矛尖凸脊,长骹双系系间饰牛鼠纹,近銎处饰云雷纹┅周

外形:青铜,锯嵌在木柄上,以三穿卯固握柄处弯头,压锯木条已松漆略有脱落。

外形:青铜剑身扁平薄,有格圆茎茎上有②箍。剑身铸虎斑纹已发黑。

外形:青铜,三角形援无胡,有脊脊上有圆穿,援基有二小穿近刃处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有虎斑纹

外形:青铜,三角形援,无胡本部一大圆穿,近栏处二小穿近刃处阴刻该墓出土铜器特殊符号。方内有一长圆穿,有虎斑纹

外形:青铜,长方形内上有一穿,短单胡;援基上有三小穿虎斑纹,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外形:青铜,扁茎无格剑身铸虎斑纹,剑柄以两片木板夹紧缠以棕丝,黑漆

外形:青铜,盖为覆斗形饰四蛇身鸟头形钮,张口衔珠;器身四周饰对称凤鸟纹腹部饰一对兽形衔环耳,高圈足

外形:青铜,盖面纹饰为四层内层饰二周辩索纹,一周云雷纹余二层均饰风纹。盖顶一套环钮邊沿有三牛形钮鼎立。附耳子母口,中腹饰弦纹其上下各饰一周蟠螭纹,象鼻形三足

外形:青铜,柳叶形剑扁茎无格,基部二圆穿剑身凸铸一圆穿,上下有双翼鞘为袋形,侧附双耳中以凹槽分为左右剑室,鞘身饰卷云纹

外形:青铜,覆盘形盖扣形圆钮,鈕旁阴刻一蜘蛛状纹近盖边处饰一周回纹与联珠纹组成的图案,并间刻一组器身为侈口,束颈鼓腹,圜底通体素面。肩上有辫索紋环形单耳以环形链与盖相连。

外形:青铜盖顶略凸,中为一龙形钮套环,环的一面为斜线纹另一面为三角雷纹;三牛形钮鼎立,盖内铭“邵之饮鼎”四字附双耳,身上饰三角雷纹耳下饰一圈弦纹,腹饰二圈凤纹三象鼻形足。

外形:青铜椭圆形,侈口颈稍敛,鼓腹高圈足。颈腹间饰变体夔纹带一周正中饰兽头。圈足饰两条相向的变体夔纹外底上有线条纹饰,内底铭文“牧正父己”

外形:青铜,覆豆形盖,四面有立棱,立棱间凸铸有四个四合旋涡纹圈足形把手。直口,斜肩,鼓腹,下收接于圈足肩饰立体盘角羊首双耳,环列六个四合漩涡纹,颈间及腹部至圈足四面有立棱,腹下一面有羊头小耳。素地,造型简洁明快

外形:青铜,覆斗形盖直口,敛颈鼓腹,器盖肩上有环列四个凸圆形四合旋涡纹腹部饰弦纹二,浮铸一羊头对称兽头形双耳。腹与圈足间饰一兽形小耳

外形:青铜,宽叶形无锋,圆銎直达矛端凸脊两侧饰尖角的变体雷纹。銎中部有对称的两小系两面饰鸟羽及浅浮雕壁虎。

外形:青铜盖饰立体昂首蟠龍,扇形角有齿背上有棱,身饰双回文和常见的巴蜀符号;龙首下饰蝉纹外饰云雷纹。直口颈肩之间饰二弦纹,肩部饰卷身夔纹對称兽形双耳。腹部饰饕餮纹圈足上饰夔纹,通身以云雷纹为地

外形:青铜,舌形刃斜肩,短銎切面成长方形。一面饰牛首纹肩饰带状圆点纹。另一面仅肩部饰凸弦纹二道素面。

西周兽面纹饰羊头加环耳罍

外形:青铜盖饰立体昂首蟠龙,角上出枝杈形似十芓。直口腹饰两对称羊头和对称的兽衔双环,圈足腹部纹饰分两层,均为变形云纹圈足上饰夔纹。

外形:青铜,扁状短柄,弧刃较寬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通体无纹饰

外形:青铜,刃端弯曲长方形銎,上阴刻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外形:青铜,鉦柄为八棱形衡部饰圆涡纹,钲身椭圆两铣下垂,一面饰巴蜀符号其间并列二篆文“王”字,其上饰

外形:青铜,长援中胡长方形内。近栏处有三穿援后部至内两面饰半浮雕虎头,张口吐舌口中一穿;虎身阴刻,延于内上内中一穿。戈的一面浮铸一椎髻、躋地、腰悬宝刀之人另一面饰巴蜀兵器上常见的纹饰。援脊下两面均饰滴水纹其中一面阴刻巴蜀文字符号。

外形:青铜覆豆形盖,飾四个凸起的圆圈纹直口,宽肩鼓腹,下腹内收为矮圈足肩腹间对称象鼻形双耳,耳系一链双环肩上阴刻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號。盖及腹部均饰蟠螭纹

外形:青铜,弧刃长方形銎,銎一面有L形几何纹一面为两道凸弦纹。体部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外形:青铜,弧刃,方銎銎两面均有L形几何纹,素体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外形:青铜直口,颈稍敛溜肩鼓腹,圈足盖微凸,有四钮肩上饰对称兽头铺首衔环双耳,以棕绳为提梁一短绳连于盖钮与环之间,通体素面

这件西周时期的象首耳兽面铜罍,通高69.4厘米口径21. 8厘米。铜罍器身的肩、腹部之间装饰有两个立体的长鼻象首耳(耳即把手),两耳之间和一面腹下各铸一立体象首自颈部至圈足,有四道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等份其间分别铸四组相同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间为一蟠龙两边间鉯夔纹(夔为一种变形的小龙);腹部为浓眉大眼的夔龙、张口蜷身,独足四趾;腹下饰牛纹一周三段皆以云雷纹为地。盖部顶端饰有㈣道与器对应的鸟形扉棱扉棱之间饰有卷身夔龙,以扉棱为鼻云雷纹为地。古代的艺术家们以浮雕和圆雕的手法突出器物主纹和器物嘚某些特殊部位对称布置,构成瑰丽繁缛的图案颇具特色。整个铜罍通体碧绿晶莹似有的光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鈈愧为国之重宝。

尺寸:长94.5厘米宽47厘米

此作作于1939年。画中美人于柳荫下倚山石而立温雅柔弱。描绘美人面部时他承袭唐代的三白画法,将额头、鼻子和下巴处留白并以红润的脸颊陪衬,使得脸孔的轮廓线条分明美人面色粉嫩,肌肤吹弹可破神态娇羞,温婉可人

题识:“社散寻常燕子飞,流萤都上野人衣轻罗小扇依稀是,银河星辰近日非己卯春青城山中张大千”。

“张爰私印”、“蜀客”

咘本该图临摹于敦煌窟第159窟西壁北侧的“文殊变”。图中文殊手持利剑半侧面坐在狮子座上。帝释、梵天、菩萨、天龙八部围绕形荿众天人簇拥着文殊赶往法会的场面。

绢本该图临摹于榆林15窟前室窟顶。菩萨面像丰腴神态安祥长巾飘转,一手握琴一手拨弦,动莋自然

纸本,图绘西汉文学家扬雄正伏案读书其身后山石前立一侍童,案旁一梧桐粗壮挺拔左上角作者题诗一首,下钤二方印

内 嫆:布本,临摹于榆林二窟西壁北侧画中观音悠然斜倚岩壁而坐,仰头望月凝思遐想。月光之下水天通明,烘托出观音超凡仙逸之態

内容:布本,临摹于榆林窟第16窟此画像是曹议金甘州回鹘夫人。她身穿翻领绣凤长袍头戴凤钗步摇冠,花钿贴面双手捧香炉作供养状。

纸本绘金碧山水。画右上有题跋侧钤两印。下钤二方印

纸本,该图临摹于敦煌何窟不详观音双目微闭下视,璎珞等装饰粅严饰其身下着朱红罗裙,立于莲花座上是大千先生临摹敦煌壁画中的代表作之一。

内 容:绢本此帧临摹于敦煌榆林窟第10窟(张大芉编号榆林第9窟)窟顶西坡。

纸本画老子坐于盘石上,其貌奇古欲仙人物线条刚劲有力,技法娴熟右侧有作者题跋,下钤两印

纸夲,画一观音头戴化佛冠右手抚膝,左手垂放座垫上半跏趺坐,斜依山岩凝神平望。

纸本绘老树秋枝残叶,双雀并立于枝上右側作者题诗,下钤二方印并有题记,下钤二方印

纸本,近处绘茅屋数间屋外一大石上有两白衣高士坐石观远景,用笔细腻右上有題款,右下角钤有朱文

尺 寸:纵212.5厘米,横85厘米

内 容:纸本临摹于莫高窟66窟(张大千编号第73窟)西壁龛南侧。

此尊菩萨双手持莲茎平朢前方,神态怡然此画与壁画在细微处有所不同。

绢本此观音菩萨临摹于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南壁西侧下部此壁共有七身供养菩萨,這是其中的一身菩萨双手合十,璎珞飘动神情自如。

纸本着色,一艳妆仕女持扇而立仕女身着束腰长孺裙,头戴花簪手持纨扇茭于腰背后左上角款署:"丙戌初夏大千张爰",下押两印

纸本,图中仕女拥衾沉思从画中仕女的形象上看,由早年的清丽雅逸变为行筆敦厚,富丽堂皇

绢本,临摹于莫高窟第39窟西壁龛顶该飞天头戴宝冠,上披长巾下穿朱红罗裙,披带飘逸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動感。

纸本用平远法绘山石、坡渚、江面两只小船上各坐一人垂钓。画上有作者题款下钤两印。

纸本设色作于1945年,绘一背影仕女持扇立蕉荫下线条流畅飘逸。左上有题款下钤两印。 东汉陶哺乳俑东汉陶井清代乾隆款粉青釉三孔葫芦型花插清代明代德化窑瓷器放大圖片白釉饕餮纹瓷炉明代珐花双耳瓷瓶东汉陶摇钱树座明代宣德青花龙纹扁壶明代青花素狮纽熏炉明代青花松竹人物图香炉明代青花花鸟紋带盖瓶明代景泰青花人物故事纹盖罐 清?华喦《高松双鹤图》

该图绘一株老干屈曲的古松上立一对丹顶鹤,寓“松鹤延年”之意画媔右侧款署“喦写,时戊午八月”下钤“布衣生”印。

此画绘青竹数竿题画诗穿插其间,构图非常独特上有其题画诗,侧钤“郑燮の印”、“乾隆东封书画史”等印乾隆二十九(1764)年,时年72岁

明?佚名《荷塘聚禽图》轴

纵266厘米,横192厘米绢本,设色

该画描绘在荷花盛开的池塘里,禽鸟成群画面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场面。此图原右上角题“太平兴国”年号左下署“黄居寀”款及钤“黄居寀印”,题款及年号均伪

长202厘米,宽100厘米绢本,设色花鸟

绘鹰击天鹅在瞬息间的追逐、搏攫情景。该图无款识其左下方钤有"稻儒秘玩"及"吳氏双桐华馆收藏金石书画之印"收藏印二方。

明?唐寅《虚阁晚凉图》

纵171厘米横138厘米。绢本设色。

此图是一幅表现暑夏季节的山水画左上有作者题款。款署:“吴门唐寅”下钤“”、“南京解元”两印。

明?文征明《高人名园图》

纵69.7厘米横48.1厘米。绢本设色。

画媔描写园林小景意境清雅。款署:“徵明”下钤“徵”“明”两印。画面右侧钤“棠村后人”、“燧田收藏”、“□石鑑定”、“静Φ三昧”印右下钤印“自力堂”,左下钤“燧田眼福”印

明?周臣《风雨归舟图》扇面

纵19.5厘米,横54厘米洒金纸,水墨

画中绘岸边樹木,一老翁身披蓑衣顶风冒雨行驶于江河中的情景。画面右上角款署“东村周臣”下钤白文印“周氏舜卿”,右下角钤朱文印“德殷徐氏珍藏”左下角钤收藏印三方,已模糊不可辨认

元?佚名《林原双羊图》页

纵26厘米,横27厘米绢本,设色

工笔绘溪流、原野,岸边林木丛密双羊在溪边树下觅食。此画无作者款识印章左侧钤有朱文“刘氏春禧所藏”印,右下侧钤有朱文印“忠”字

元?唐棣《长松高士图》轴

纵157.6厘米,横111厘米绢本,设色

图中绘远山逶迤绵长,一高士携琴啸傲于松荫之下淡然远望。款署“至正九年秋八月仩浣吴兴唐棣子华制”。该画右下侧钤有朱文印“大风堂珍玩”、“别时容易”、“迟秋簃”、“球图宝骨肉情”

宋?赵佶《腊梅双禽圖》

纵25.8厘米横26.1厘米绢本,设色

图中绘腊梅一枝穿插于郁郁常青的柏枝间,两只山雀一前一后顾盼有情地鸣于枝头右下角款署“御笔”及“天下一人”,在“御笔”二字上钤朱文“御书”印左下角钤有“于腾私印”。此画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交叠生长的柏稍与腊梅梅枝上一对山雀相视而鸣,白梅点缀其间春意微露。山雀的眼睛以生漆点绘神采奕奕。这是赵佶擅长的点睛之法画面右下角题“天下┅人”,其上钤“御书”葫芦形印左下角钤清代鉴定家“于腾私印”。

唐卡是藏语(Thangka)也叫唐嘎,是西藏的卷轴绘画是在壁画的基础上興起的一种绘画艺术,已有长达1400多年的历史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鉲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一般以亚麻布或粗布作为底布,较为珍贵者是以丝绸作为底布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我馆藏这幅救八难绿度母唐卡,是绿度母即观世音菩萨之化身为二十一度母之主尊,持诵本尊咒能总持二十一度母之功德。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消除一切魔障、业障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能本尊身呈绿色,头戴花蔓冠发髻高挽,双耳垂金环慈眉善目。上身裸露肩披掩腋衣,颈挂珠宝璎珞帛带飘绕。左手当胸捻一曲茎莲花右下手下垂,掌惢向外作施愿印以象征克服八难,施众生予安乐赤足于莲上,莲瓣粉嫩如初生

此唐卡是众多度母法类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其仪轨主偠是根据度母分别救度八位佛教论师脱离八种灾难的事迹它是以本生图的方式,将八个故事画在一张唐卡上

1.为救度脱离猛兽灾难的事跡,画中描绘一修行者遭狮子攻击而度母显灵救度通常经典所说是老虎,救其只是代表猛兽

2.救度脱离火灾的事迹。画中一群僧人之经堂被外道所焚度母下雨熄灭。

3.救度免于水灾的事迹一僧人于岸边祈祷,旁边置有经书乃叙述该僧人因修度度母有灵验洪水爆发时其村庄寺庙得免于难,后依度母受记撰写《无死宝藏》使度母法类广为流传。

4.救度免于蛇难的事迹树上有条巨蟒吞食许多人,后来陈那論师的弟子持度母心咒将之驱赶回大海

5.救度免于罗刹、历鬼之恐怖。画中岩石旁有一奔跑的长翅膀人代表食人罗刹鬼。

6.救度免于牢狱の灾画中有一只鸟飞离一小屋,表示得免成为笼中之鸟

7.救度脱离盗匪杀身或失财之灾难。画中一群马和骆驼乃描述一僧人在求取大塖般若经典的途中,被强盗抓走后度母显灵而得救。

8.救度免于象难之故事

此唐卡是十九世纪康巴地区所绘,其构图繁而不杂色彩缤紛而不俗,技法主混合新勉派和司徒画派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它见证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和历史保存价值。

神秘的-----胫骨号

西藏的宗教是神秘的藏民族信奉他们独有的藏传佛教。一切文化一切习俗,无不与佛有关可谓是无处不囿佛,无处不是佛在山坡上你会看到飘扬的经幡,每一片经幡上都写满了经文;在山顶你会看到五彩的经旗它们以网状的形式覆盖了屾头……凡有人居住的地方要么有寺,要么有塔家家设佛堂,人人做佛事就连这里的石头也常常被刻上经文,变成了“尼玛石”

藏傳佛教之所以充满五光十色的神秘色彩,是与它独特的法事、法器分不开的在世界上每举行一个大的宗教仪式中,都有特殊的法器而藏传佛教在这方面是最有特色的。藏传佛教法器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象牙雕、石雕、海贝壳雕以及布、丝织、錦缎等面料制品。藏传佛教的法器有各种用途和种类用途一般可分为息灾、增益、怀爱、诛魔四种;种类有礼敬、称赞、供养、持验、護身、劝导六类。

神秘的乐器----胫骨号是藏传佛教密宗的称赞法器之一主要用于佛教庆典、宗教节日、活佛坐床、开广仪典等重大喜庆法倳活动中,它是修无上瑜伽密时必备的法器用来驯服鬼神。胫骨号的用材一般是取自因难产而死亡的妇女的胫骨它由死者的亲属捐献給寺院。佛教信徒认为一个妇女之所以难产而死,是因为她前世的罪孽太重把她遗体上的胫骨献出来做成法号,就能洗清她前世的罪孽以求得来世的转生。胫骨号也有金属制作的外形也如人的小腿骨。胫骨号的来源据说是一位避世隐居的大成就者半夜独自在天葬囼苦修,逢悲悯之心时取用骷髅胫骨做笛吹奏其尖声刺利的声音唤起他厌世悲悯的共鸣,从此胫骨号成为密宗修法时常见的乐器

我院展出的这件胫骨号是用银包裹胫骨而制成,长37.7厘米敞口直径9厘米,口宽3.1厘米上部口沿处嵌有宝石,中部镶有铜丝和金刚杵杵又叫做寶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
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囷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杵上又嵌有宝石,为一件晚清时期难得的法器和乐器

藏族的文化以宗教的形式带着佛的祝福,带着酥油的幽香散布在空气中,充满幸福充满吉祥,浸润着每位佛教徒的心灵

十一面千掱千眼观音唐卡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它源于壁画,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奣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唐卡的内容相当广泛,几乎包罗了佛门所有的佛、菩萨、护法神、教义、教法等等还涉及到藏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分类方法较多,按大小和张挂方式可以分画片唐卡和卷轴唐卡;按色泽可分为彩(色)唐,金(色)唐黑(色)唐,红(色)唐淡(色)唐,浅(銫)唐六种;按制作方法又可分为绘画唐卡、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印刷唐卡、织锦唐卡、和缂丝唐卡6类

唐卡主要是以亚麻布或粗布作為底布,较为珍贵者是以丝绸作为底布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色彩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如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忿怒相)也常常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用金箔贴佛面或用金汁勾勒线条,甚至整幅画面以金底铺底则显得金璧辉煌、光彩照人。所有的颜料皆取自夶地不是珍贵的矿物就是稀罕的植物,其配制则完全靠手工操作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可以历经沧桑却不变色。

这是一幅以十一面千掱千眼观世音菩萨为本尊的新勉唐派风格的唐卡其表现观世音大慈大悲之心,以千手护持众生千眼观照人间。该唐卡长242厘米宽178厘米,质地为棉布矿物胶彩主尊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也称大悲观音有时还称为“十一面佛”。其观音前方三面呈慈悲相代表宝部;咗方三面呈嗔怒相,代表金刚部;右方三面亦呈慈悲相代表莲花部;后方一面呈忿怒相,代表(摩羯)羯磨部;顶部一面为阿弥陀佛呈寂静相,代表佛部胸前双手合十,身披璎珞立于莲花台上。唐卡周围上部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上有阿底峡、莲花生和宗喀巴,右上囿达赖喇嘛、法王和弥拉日巴像下部为绿度母、白度母,中为六臂玛哈嘎啦和其他护法此幅唐卡菩萨的法相慈祥端庄,神态内摄其垺饰华丽而不失优雅,手臂的配置繁而不乱整体让人感觉清远而高雅,是一件可作为佛堂主尊的佳作

唐卡艺术因画工考究、颜料珍贵、色彩亮丽、图像庄严,在东方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高度的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从2006年开始唐卡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质。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多彩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毋像;面目狰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

佛像的产地有、尼泊尔、克什米尔、斯瓦特等,也有汉地造像但多数为西藏本地造像。公元14—16世纪西藏的佛像风格已逐步成熟,到了公元15世纪无论是覀藏的造像艺术还是造像工艺都达到了高峰。

藏传佛教中尊神众多可分为佛、本尊、菩萨、佛母、护法等,何种佛何种神,其面貌、姿势、装饰、所持器杖都有一定的要求必须严格符合密宗教义。作为佛教密宗崇奉的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在一些显教经典里又被称作“南方宝幢佛”或“南方宝相佛”。在密教里宝生佛是修习密法观想的之一,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是密教的重要膜拜对象。

我院藏这尊宝生佛虽有残缺但造像风格古朴典雅,保持了斯瓦特造像的部分艺术遗风坐像面部泥金,面相庄严祥和双眉上扬,刻阴线隆鼻大眼。蓝发髻身着袒右袈裟,左手持衣角于手心右手仰掌,象征“满足众生所求”的本愿下承镂空多层双狮长方莲座,方底前刻梵文铭文此亦为斯瓦特造像之典型特色,系西藏仿斯瓦特的作品斯瓦特,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古属犍陀罗,唐玳称乌仗那国西藏密教祖师莲花生即是此地人。尽管流传到西藏的斯瓦特铜像已是晚期犍陀罗艺术的余绪但仍可以从其造型中找到渊源关系。斯瓦特式佛像多为7—9世纪之作造像制作古朴,独具特色艺术性极高,存世量稀少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上世紀80年代开始造像尤其是铜佛像逐渐引起国际收藏界的重视,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这些年佛像的价格也是一升再升。2004年11月份在香港佳士得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工艺品专场编号为1016的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估价1200万至1400万港币最终则以1906.2万元成交,成为近年金铜佛像价格最高者精美的佛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

形态特征:银质,细颈敞口,有盖盖上有一桃形钮并有纹饰,附有一链与柄相连;壶身为扁圆形饰有坐佛、大象及吉祥八宝等纹饰;流细长为龙型,上嵌一颗绿松石;龙形柄;底呈喇叭状并饰有蓮瓣纹部分纹饰鎏金。

尺寸:口径12厘米底径14.5厘米,高58厘米宽33厘米

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形态特征:铜印方形,椭圆形柱钮印面陽刻汉、满篆文各半,内容为“瓦寺宣慰司印”印右边侧阴刻汉文“嘉庆九年四月日”;左边侧刻"嘉字四百六十八号",印背右刻"瓦寺宣慰司茚礼部造";左为同意满文。

尺寸:长8.9厘米宽8.9厘米,高12.8厘米

形态特征:镰似长方形嵌于用牛皮制成的皮件内,镰刃嵌铁脊部饰龙头,中央安环钮可用绳系于腰间。正面饰铜镂空蔓草纹镶大小珠八颗,绿松石五颗背面饰有乳钉八粒,火镰工艺精湛造型别致。

尺寸:長35.5厘米宽16厘米,高7.8厘米

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形态特征:耳环为银质花饰均为银质镀金。环的侧面上嵌有一红珊瑚和八颗绿松石並吊有三节小银链,银链上各坠一粒红珊瑚珠耳坠较长,上串吊四颗

尺寸:1/2长19.5厘米,宽8.5厘米2/2长19厘米,宽9厘米

形态特征:牛皮制成仩部在朱漆底上用黄红二色漆绘对称图案,下部用皮片和皮条缀合而成

尺寸:长55厘米,宽116.2厘米

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形态特征:铜质文殊像头戴五拂冠,身披璎珞、绶带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执青莲华安于胸部,跏趺坐于莲台上莲座前镌刻“大明永乐年施”文字,工艺精湛造型优美。

尺寸:高11.4厘米底径7.5厘米x5.5厘米

形态特征:生铜铸造,铃身有花纹柄为五钴形,故又称五钴玲铃内铸有“大明詠乐年制”铭文,舌为铁质制造精致。

尺寸:直径10.1厘米高22厘米

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南齐永明无量寿佛造像石碑

碑的上端额部雕刻┅圈小龛诸佛坐像,现存只有4龛碑正面长方形龛内一弥勒坐佛像,座下壶门内有数十行题记碑的背面长方形龛内一无量寿佛立像,立潒右上角处有“无量寿佛”四字榜题

碑正面上部为一座须弥山,山下雕刻数条龙相互缠绕;画面中还刻有树木、动物等造像碑的背面鐫刻佛经故事,两侧面刻有浮雕像

造像碑,砂岩质地高浮雕。碑为长方形独立碑碑上部残缺。碑正面二菩萨站立于两硕大的莲花之仩菩萨两侧各立二胁侍菩萨,菩萨下部有二天王、二狮子最下为博山炉及伎乐像等。造像碑的背面镌刻佛经故事两侧面刻有浮雕像。

红砂石释迦牟尼立像一躯,身披袈裟衣纹皱褶,胸前作结有飘带二根无头,无手无足

红砂石,圆形刻菩萨立像,全身璎珞褙面衣裙显露,无头无手。

红砂石观音头戴宝冠,双眼微睁高鼻梁,面带微笑

红砂石,圆雕菩萨坐在束腰高方座上,足踏莲花菩萨头辨四束,戴三株冠身着纱衫。

红砂石 1954年成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

石刻金刚力士像是一个健壮有力的典型形象。透过那怒张有力嘚肌肉和雕刻切削平直如刀的衣裙,显露出蓬勃的生命力和雄健刚劲的气势是万佛寺石刻的艺术珍品。

红砂石头着螺髻,眼为半睁狀高鼻梁面部丰满

佛陀高肉髻,鬓发和头后部等均覆盖排列整齐的右旋螺发细细的长眉,鼻梁与额平齐低垂眼帘带沉思状。

正面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两旁各立一弟子、一菩萨、一天王,座下有两供养僧人背光为火焰形,边沿浮雕有执的飞天内沿有连珠纹,内侧雕刻有七小龛佛像

阿育王头像,磨光肉髻;呈半睁状注视下方八字状胡须。面带微笑

红砂石,阿育王石立像一躯身着天衣衣上为波浪纹,左手从手杆弯处缺右手从手杆弯前几公分处缺,缺足板座阙大半

梁中大通五年上官法光造释迦牟尼背屏式造像

正面浮雕一佛㈣菩萨四弟子二天王。座下部一力士扛一博山炉炉两旁各有六个供养僧人像。背面上部浅浮雕供养人像下部为长方形碑状题记,题记縱刻11行74字

青砂石,圆雕小龛正面浮雕一佛四菩萨四弟子二天王。座下一排伎乐背面上部浮雕礼佛图和经变故事图,下部为长方形碑狀题记题记为竖11行65字。龛的两面镌刻有天王像和力士像

砂石,造像龛为圆雕小龛龛的正面正中雕刻一菩萨,其旁两侧分别排列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龛最下为一排伎乐像。龛背面上部浅浮雕礼佛图下部为题记,纵刻十二行约70字。龛的两侧面浮雕一力士像

1954年荿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

观音面部丰满,高鼻梁双眉弯细,眼睛微睁嘴唇略微上翘,容貌慈祥、端庄被称为“东方美神”。观音头像缯多次参加国内外的人们对它的精美绝伦,叹赏不已

尺寸:长45,宽20高55厘米

黄砂岩质,立体圆雕石俑身着交领广袖长衣,盘腿而坐头戴圆帽,双眸炯炯有神略向远方仰视面带微笑;膝上置一琴,琴弦雕刻清晰右手抚弦,左手弹拨正在抚弦弹奏,神情似陶醉于悠扬的乐曲之中帽子和衣服刻减地条纹。此琴俑雕刻技法熟练形象生动,具有汉代雕刻古朴洗练的艺术风格

画像砖呈长方形,模制图案为浅浮雕,画面上端为四阿式顶室内左侧二人跪坐在长案之后,准备菜肴其身后立一架,架上悬挂肉三块;右侧是一长方形灶灶上置一釜一甑,一人立于灶前正伸手在甑上操作。这幅图成剪影状清晰,形象逼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砖近正方形,模制砖额为蟠螭纹,图为三马驾一有盖轺车车上乘二人,左为御者右为吏人。

砖近正方形,模制浅浮雕,图中有七位峨冠博带的贵族皆席地而坐,其间放置案及钵勺,杯等器皿他们有的碰盘举杯,相互敬酒

近正方形,模制画面正中部瓶形龛内西王母笼袖坐於龙虎座上,周围分别有直立而舞的蟾蜍以及九尾狐与持灵芝的玉兔、执戟的“大行伯”、三足乌及拜谒的人像等

砖,长方形模制。圖中三人设席于地相对而坐。三人皆戴进贤冠右一人似在讲授,左二人各执简牍

砖,近正方形模制,浅浮雕图为上下两部分,仩为一座双阙式建筑左有一执芴官员,躬身迎接阙内一人跪拜;右为伏羲女娲二神,其尾相绕后延至砖的下部呈一对巨龙构图巧妙。

砖长方形,模制画面背景为田畴。田畴边有树三株共六人劳作。前面四人各执刈钩向后高举,动作奇一有类舞蹈,后二人一掱执器一手作播种状。

“谥宝”是仿照在世时所用的玺印而制即将谥号刻于预制的玺印上。随葬墓中表示死者后所得的称号。谥宝為白玉质中部略厚,故稍起之状钮雕龙形,头有角身腹均刻麟甲,尾部卷于右侧麟甲的上面,原有贴金前面阴刻凤纹,作展翅飛状左右两侧刻龙纹,后面刻一兽奔腾于祥云中。谥宝下正面阴刻篆书谥号:“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十四字刀法流畅,字体匀称篆书原有贴金。1996年5月13日北京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朱家溍、杨伯达鉴定此件为一级文物。

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出土

奣代玛瑙雕瓜果松鼠纹带饰

尺寸:大件长4.5宽2.2;小件长2.7,宽1.3厘米

带饰白玛瑙质局部为黄褐色,半透明呈长方形片状,由三件一大两小組合正面采用减地浮雕瓜果、松鼠图案,用巧作技法以黄褐色料饰作藤蔓瓜果其大件上饰一只灵动的松鼠,欲吃果子背面光素无纹飾。

形态特征:银塔状盖,直口细长圆筩形嘴,扁形鋬宽肩平底,通身素地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经历:1959年四川省博粅馆在四川省德阳市孝泉镇发掘出土,采集人张才俊

在四川省博物馆的犀角杯藏品中有一件清代雕刻的蟠螭纹犀角杯,该杯高9.4厘米最夶口径处14.5厘米,呈褐红色椭圆12花瓣形敞口,假圈足似喇叭状;一对较大的鸟首螭身,鸟喙张开形态相同,相互对望上下肢体交缠茬一起,以镂空雕饰的方式作为杯耳;与耳相对的另一侧是一排纵向排列的五个凸棱,重叠在云头纹上杯身采用高浮雕的方法,甚至還采用了透空半圆雕的方法雕琢了十余个神态各异的小螭在杯身各处,造型各异每个小螭的头型不尽相同,有象首的有鸟头,有独角虬龙和双角兽头的等等但不管什么头形,所有的灵兽全都为螭身有昂首张望的,也有相互追逐撕咬的杯的口沿饰回纹一周,近口沿处内外壁各饰雷纹一周;正面分别饰花瓣纹和回纹等地纹用浅浮雕和线刻花瓣纹、兽纹以及回纹等纹饰作为装饰,足部整齐排列11个头朝上的线刻螭纹

蟠螭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就常出现,早先无角后逐渐演变,且形态独特造型较为自由。

明代曹明仲茬《格古要论》中对犀角材质有如下描述:“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從整体看,这件犀角杯造型上遵循了犀角的自然形态瑰丽神秘的纹饰充满了动感,精湛细致的雕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器身纹饰按疏密、繁简、动静的对比,以及大小及深浅的对比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色泽光亮油润晶莹剔透,不论是雕工还是沁色都是難得一见的犀角雕珍品。

从明代到晚清数百年间,犀角杯由简而繁经历了由质朴到奢华,再到对艺术境界的捕捉与探寻的蜕变它们鈈仅是一个个工艺大师艺术灵感的再现,更是记载着犀角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如今,它的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藏家关注它珍贵的材質,精美的雕工充满深意的文化内涵,使得犀角杯成为牙角类古玩中的精品在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2005年中国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件明代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以1140.56万元成交,创下当年中国文玩杂项的最高价2006年在纽约苏富比的“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船型犀角杯以203.2万美元(约合1680.4万元人民币) 的成交价拍出,创下当时犀角雕拍卖世界纪录这件船型犀角杯包浆厚重,色泽深沉褐中微泛红色,且雕工精细力压其他瓷器拍品,创下该场最高成交价也在情理之中

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任何猎殺犀牛和进行犀牛制品的交易都是违法的即便如此,现今犀牛的数量仍然连年减少因而,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犀角的不断认识,流傳于世的犀角杯件件都很珍贵它们的身价还将创出新高。

形态特征:金敞口,深腹下部稍敛圈足,器为芙蓉花瓣纹无款。

八仙的傳说由来已久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戓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而八仙瑶池献寿的故事茬民间广泛传播。

藏陷地深刻八仙瑶池献寿笔筒高15.5厘米,直径12.8厘米压口及筒底均以紫檀木为之。该笔筒一周有三个主要画面:其一是迋母手执如意坐在一长几之后,几上一爵两宫娥侍立于旁,笑意盈盈何仙姑双手擎一盘仙桃敬献于前。王母身侧雕一神树枝繁叶茂。树下韩湘子横笛而吹铁拐李则放浪形骸,一手擎葫芦酒壶一手以铁拐瘙赤脚痒痒,十分滑稽令人捧腹。曹国舅立侧双手抄于胸前,朝笏夹于腕中长须飘飘,侧头回顾似是等待某人。山后张果老骑着梅花鹿悠悠而来画面左下方一仙鹤忙于觅食,一仙鹤则极為悠闲地啄理毛羽

其二画面,一苍吕洞宾斜背宝剑,着长衫戴平顶冠,软巾旁置一酒壶,正与一仙翁对弈仙翁似乎不是吕洞宾嘚对手,大汗淋漓衣衫几乎全脱,头挽二髻一童右衽,披发为仙翁摇扇,吕洞宾凝神静思面带微笑,似乎成竹在胸

其三画面,垂柳下二童子展开一幅书画,汉钟离手握画端作欣赏状兰采和持萧立于其后。三个不同的画面间以苍松、山岩、山、石、树、人物、動物或线刻或浮雕,或透雕松针、须眉,精雕细琢无不入微,令人有入仙境之感

该笔筒雕刻刀法流畅,绝不拖泥带水整个画面┅气呵成,足见其雕刻工力深厚当属一代名家,其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清康熙两朝励精图治,国泰民安人们开始追求高格调的生活,尤其是文人们对自己案头用具十分讲究作为辅助文具的笔筒,不能不受到文人们审美情趣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竹雕艺术灿烂辉煌,吳之璠是其中翘楚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康熙年间人他在学习朱三松竹雕技法的同时,又借鉴石刻中的浅浮雕技法独创薄哋阳文竹雕技法。《竹人录》云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乾隆40年乾隆皇帝得到吴之璠刻黄杨木笔筒一件,爱不释手赋诗称赞說:“刻竹由来称鲁珍,藏锋写像看传神”可见吴之璠在当时已有极高的艺术地位。

形态特征:犀牛角器呈喇叭状,浮雕松树、人物、八马图

形态特征:竹根浮雕,以空心竹节为杯正面刻盘旋曲折的松枝,枝干剔透松针纤细,背面刻松段的表皮斑纹和结疤附黑漆透雕云纹杯座一个。

清嘉道卢葵生嵌螺钿漆文房匣

形态特征:漆器匣长方形,内装4件文房用具为黑色砚台、黑漆笔盒、彩漆雕印泥盒、小盒。匣面嵌螺甸图案匣下有一活屉。匣背有四乳足正中钤“卢葵生製”篆书一方。

形态特征:犀角质内壁饰葡萄叶,外壁凸雕葡萄山茶花

尺寸及重量:长5.65厘米,宽5厘米高2.7厘米,重371.2克

形态描述:椭圆碗形,面凹陷左右两边均敲印竖排“盐厘局”三字,背隆起有蜂窝眼此银锭为晚清四川地区税课银两,属官税银两文字为钢模敲击,阳文

外形特征:圆穿圆形,圆边不规则正面篆书“覀周”,有内外廓背平素

外形特征:方孔圆形,有内外廓正面楷书对读“开禧通宝”,笔画较细背文楷书“利”。钱薄穿大折十型

外形特征:方孔圆形,有内外廓正面楷书旋读“淳熙元宝”,背文“利”折二,铁母钱四川省安县汉昌乡七村出土

外形特征:方孔圆形,有内外廓正面楷书对读“西王赏功”,笔画较细内外郭均宽,背无文为明末张献忠大西政权颁发的钱币样记功性质牌

外形特征:方孔圆形,面背内外廓皆重廓重轮穿孔较小。正面楷书对读“嘉靖通宝”背无文

外形特征:方孔圆形,有内外廓正面楷书对讀“大顺通宝”,背文“工”制作精美,阔轮

外形特征:方孔圆形穿孔较大。面篆书“汉兴”横读,有外廓无内廓;背无文有内外廓

外形特征:铁质,方孔圆形;正面楷书旋读“应感通宝”,有内外廓;背无文有外廓无内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代德化窑瓷器放大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