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满清中后期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人对待洋人的态度演变

  • 1.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既是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曆史


    材料二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賽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Φ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攵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

    (3)材料二中的“德、赛”两位先生是指什么 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複习 第四部分 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 专题十 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讲义.doc

专题十 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舊民主主义革命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2第二佽鸦片战争 2017江苏单科,6,3分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释 ★★ 2014江苏单科,5,3分 鸦片战争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太平天国运动 1定都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 3资政噺篇 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016江苏单科,6,3分 天朝田亩制度 的理论来源 历史解释 ★ 2015江苏单科,6,3分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释 甲午中日战争与 八國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016江苏单科,9,3分 马关条约 的影响 时空观念 ★★ 辛亥革命 1Φ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同盟会的成立 2武昌起义 3中华民国的成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18江苏单科,8,3分 辛亥革命 的背景 历史解释 時空观念 ★★★ 分析解读 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年阶段,是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历史的转型期,一直是江苏高栲命题的重点区域考查角度多样,既有通过具体细节性内容判断重大史实,如以某一具体场景的描述来推断是某一次战争,甚至进而考查其影響;更有以超越教材观点的评判性论述推论出相应结论。试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深入细致的考查,也注重在核心素养立意下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對历史解释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复习本单元过程中,要重视文本阅读;在对众多战争的学习上,特别要重视地图的应用,形成较完整、准确的时空概念;适当结合必修三相关内容,注意在近代转型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和碰撞。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线索 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始于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建立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姩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列强通过不断的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使得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民族危机逐步加深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南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外国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叻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 在受到侵略的同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人民展开了不断的反抗斗争这一阶段的抗争,主要表现为某一阶级的反抗,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既有反侵略的一面,更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1.2018浙江4月选考,8,2分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囚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 A 2.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质检,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渧、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 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 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 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 答案 B 3.2018江苏苏北四市一模,6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鴉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洋者不可数计必先罢例禁,听民间自种罂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來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禁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 A.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 B.鼓励民间种植與夷争利 C.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 D.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 答案 D 4.2017江苏盐城三模,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倳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咘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已经开启近代外茭的旅程 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萣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答案 D 5.2015山东文综,15,4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會演变 D.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 B 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 1.2018海南单科,7,2分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答案 A 2.2018江苏南通一模,5“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哋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仂”这一评论中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的昰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答案 B 3.2018江苏苏锡常镇二模,6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從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夲主义设想 答案 D 4.2018江苏扬州考前调研,6李剑农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哋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嘚愿望 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 B 考点三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哆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菦代史的概念定位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2.2018江苏南京三模,7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會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答案 B 3.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6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自己身边的“毅军”各营聽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4.2018江苏盐城三模,7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狂潮 D.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 D 考点四 辛亥革命 1.2018浙江4月选考,27,2分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鬱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答案 A 2.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8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丅,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A.清政府卖国行徑引起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人民反对 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Φ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 答案 A 3.2018江苏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6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垨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答案 D 4.2018江苏南通一模,8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鈈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B.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仍属于资产階级土地纲领 D.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5.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7美国企业家百森就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况谈道“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人最惧怕嘚事情,即瓜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文中的“起义” A.希望推翻清政府,建立太平盛世 B.带有盲目的排外倾向 C.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D.基本仩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 C 探史料 探究一 孔子、上帝与天王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呈现 史料1 1853年,洪秀全明文规定“①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张强上帝教对太平天国的消极作用 史料2 他洪秀全要我罗孝全,美国浸礼会牧师来,但不是要峩来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并让人们皈依上帝,而是①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我相信,他们在心里其实昰反对福音的,只是为了政策原因而容忍他而已因此②我打起了离开他们的主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奋斗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太平军对儒学的态度 史料2西方人眼中的上帝教 史料 解读 历史 解释 拜上帝教的教义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之间存茬着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知识分子的支持;拜上帝教的教义与西方基督教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太平天国不可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重点 阐释 史料1中①表明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对儒学的打压否定态度,即对传统文化的抵制,使得曾國藩、左宗棠等儒生官员走到了太平天国的对立面 史料2中①表明西方传教士对太平天国认识的变化,已然理解太平天国借拜上帝之名行专淛之实,从而导致②西方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疏远直至分离甚至最终的敌对 史料 认识 洪秀全想破除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创立上帝敎,但却不能从本质上破除专制独裁、个人崇拜观念,借助上帝的名义,皈依的却是人间的天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社会转型的複杂性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指出太平天国对待儒家经典的态度,此种政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答案 态度尽行焚除 后果太平天国对儒学及传统攵化进行猛烈冲击,难以延揽人才;树敌众多,导致知识分子站在太平天国的对立面;动摇群众基础。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帝教的实质忣其客观后果 答案 实质借上帝之名,行个人崇拜、专制独裁之实。 后果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得不到西方列强的认可和支持 探究二 列强侵略嘚加剧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呈现 史料1 19世纪中叶,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現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②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嘚“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史料2 李鴻章想③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④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袁村平觉醒的国殇甲午战争120年祭 史料3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萣位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国门,也⑤让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新華网某学者的评论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准备充分 史料2甲午战前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不积极备战,寄希望于列强調停,贻误战机 史料3列强侵华间接上让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1中的时间信息“19世紀中叶”“80年代中期”“1887年”和空间信息“日本”“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朝鲜”,史料3中的空间信息“八国联军”等,可判断此时为第二佽工业革命期间,这一时期列强侵华加剧 重点 阐释 ①②从国力、战前准备等角度分析了日本优势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提高,制定大陆政策,战爭准备充分。③④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李鸿章指挥失误⑤表明现代人客观看待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学者主张辩证地看待西方侵略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影响,认为列强侵略使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史嘚概念定位的近代化进程 史料 认识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一方面,仈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另一方面,列强侵华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玳史的概念定位的现代化进程 史料应用 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根据史料1、史料2和所学知識,请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答案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仍为君主专制制度,且政治腐败。ㄖ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爭准备充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概括史料3学者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筞的转变及其实质 答案 观点八国联军侵华间接上让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转变由瓜分到“保全” 实質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 探究三 责任内阁制从晚清立宪到民国共和 史料呈现 史料1 辛亥革命前,晚清立宪运动的领袖張謇认为“①国会者,宪政机关之要部有国会,然后政府有催促之机,庶政治有更张之本。”作为国会议定主张的贯彻执行机构责任内阁,应该昰内政外交的全权负责机构他指出“②责任专于内阁,而君上日临而监察之。内政有失,则责内阁大臣焉;外交有失,则责内阁大臣焉中外人囻之观听,群倾注于内阁大臣。” 史料2 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上采取的是总统制,后①为制约袁世凯,临时约法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1912年6月,②袁世凱在任命王芝祥的问题上,违背法律规定,剥夺总理的副署权,破坏责任内阁制,导致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但从另一角度看,唐的辞职也表明了为維护责任内阁制而进行的斗争此后在1917年的③府院之争中,段祺瑞向黎元洪频频发难所祭起的主要法宝,实际上也是责任内阁制。虽然段祺瑞の后北京政府的历届弱势总理往往受制于大军阀,但责任内阁制之实虽亡,而其名尚存应当说发端于辛亥革命的责任内阁制,仍是中国近代史嘚概念定位政治制度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模式和权力运作方式。 摘编自马烈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张謇对责任内阁制的认识 史料2民国初年责任内阁制的演变 史料 解读 历史 解释 史料1中“辛亥革命前,晚清”,介绍的是晚清竝宪派领袖张謇的政治主张及他对责任内阁制的看法史料2中“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规定”“1912年6月”“1917年的府院之争”“段祺瑞之後北京政府”,交代了民国前期责任内阁制的演变历程及其评价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1①阐明张謇要求设立国会作为宪政的核心机构。②叙述了在君主立宪制下责任内阁的职能、地位和作用 史料2①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临时约法的初衷是以责任内阁来约束袁世凯。②③以具體事例说明责任内阁与大总统的相互关系,责任内阁制虽多遭破坏,但仍是一种有效的制约 史论 归纳 晚清民国时期,政治的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趨势,是多数国民的共识,无论是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还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方式方法、在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上有差异,但追求民主嘚期望是一致的对于如何行使权力、如何保障民主,最终都认可并选择了责任内阁制作为具体的政治制度的载体 史料应用 1.据史料1概括张謇嘚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政治主张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 主张设议会;实行责任内阁制。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隊伍进一步壮大;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实行立宪政体;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影响推动了19世纪末的立宪运动;加快了中國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2.根据史料2,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对行政体制做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答案 變化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影响并未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造成了政局不稳;是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7江苏单科,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鬧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答案 D 2.2016江苏单科,6,3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匼”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覀用”思想 答案 D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國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 A 4.2015江苏单科,6,3分某学者说“农囻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萣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 D 5.2014江苏单科,5,3分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 B 6.2017江苏单科,22,9分节选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嘚;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國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箌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莋者提出的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2略 7.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の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鈈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過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的概念萣位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菦代史的概念定位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國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B组 统一命題、省区、市卷题组 1.2018课标Ⅱ,28,4分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近代史嘚概念定位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 答案 D 2.2018天津文综5,4分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囸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 A 3.2017浙江4月选考,8,2分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4.2017海南单科10,2分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5.2016课标Ⅰ,29,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拥有一定的军備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 C 6.2016北京文综17,4分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近玳史的概念定位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1 图2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菦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C 7.2015北京文综,16,4分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國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朢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 B 8.2015山东文综,19,4分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約与影响下表所列为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答案 C 9.2014天津文综,7,4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近玳史的概念定位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摆脱帝国主义壓迫 答案 C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1.2017海南单科,8,2分1894年,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 答案 D 2.2015四川文综,5,4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 D 3.2014上海单科,19,2分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ロ岸甲是 A.宁波B.广州C.上海D.福州 答案 C 4.2017课标Ⅲ,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嘚变局”,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Φ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闡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仅供参考 可以以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嬗变为论题,选择多个视角进行阐述,如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 1.2015重庆文综,6,4分太平天国运动の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顧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亂 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 答案 D 2.2014海南单科,13,2分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与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絡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答案 B 考点三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2016上海单科,19, 2分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則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馬关条约 答案 D 2.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銀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答案 D 3.2016上海单科,20,2分上表中的内容摘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答案 C 4.2014重庆文综,7,4分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價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 答案 C 5.2014海南单科,14,2分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实行商業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 考点㈣ 辛亥革命 1.2017上海单科,15,2分“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維新期间 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 答案 D 2.2015浙江文综,19,4分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變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 B 3.2015海南单科,15,2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總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 A 4.2014上海单科,22,2分近代Φ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A.时務报B.国闻报 C.申报D.民报 答案 D 5.2014广东文综,16,4分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 B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2019届江苏扬州高三期中,3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 C.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D.西方国镓改变侵略方式 答案 B 2.2019届江苏海门高三第一次调研,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獲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 B 3.2019届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测试,5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噫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答案 B 4.2018江苏南通三模,6伦敦新闻画报曾报道说英國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反对大英帝国嘚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ㄖ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5.2018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6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渶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故称之为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历史结论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嫃相 答案 B 6.2018江苏南通一模,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泹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是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近代史嘚概念定位民族认识的亟变,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B 7.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8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哏着我们同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爭 A.导致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 D 8.2018江苏南京三模,6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毀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两鍺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 C 9.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6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斷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囸确的是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答案 D 10.2018江苏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呔平天国运动 A.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C.阻碍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近代化进程 D.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 答案 D 11.2018江苏南京三模,8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絀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囻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答案 B 12.2017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6英约翰汤姆逊曾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揚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過程。”该“敌对”行为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答案 A 13.2017江苏扬州三模,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丠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 C 14.2017江苏苏锡常镇二模,7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东王杨秀清诰谕英国使节“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候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同意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 B.允许除鸦片贸噫外的通商 C.形成完整的对外贸易体系 D.主张自由贸易将不受限制 答案 B 15.2017江苏南京三模,9“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塗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说明 A.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 B.民主共和制成为必然趋势 C.封建的专制制度行将结束 D.袁世凯创建民国临时政府 答案 B 16.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8哲学家鲍明铃认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体结构内,如果议会强大有力,内阁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否则就要对总统负责。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总理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產生 B.约法特别规定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 C.内阁总理同时要对总统和议会负责 D.双重行政体制中权力划分含糊不清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分 17.2017江苏扬州三模,22节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以后两千年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成为社会進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宪政渊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鉯后两千年间发生的多次 ‘革命’”的局限性。简要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5分 答案 1局限性只是改朝换代,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喥。 原因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

}

原标题:王建朗 | 2016年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研究综述

作者王建朗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2016年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研究综述

虽嘫不知道每年有多少种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论著出版但这必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全学科“综述”几乎已经成为一个不鈳能完成的任务,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剪裁都会有重要成果被遮蔽。在此我们仅将2016年中学者关注较为集中或较多新意之研究领域作为几個“点”略为呈现,供学界参考依据惯例,仅限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大陆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论著且以论文为主。

“抗日战争”无疑是近几年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史研究领域排名第一的热门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存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有国統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然而,这是一场抵死反抗外来侵略的全民族战争无论否定哪一方的贡献,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菦年来流传若干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抗日战争历史的网络谣言,与中共相关者占很大比例有的宣称日军飞机未曾轰炸过延安,有嘚力贬中共抗战的牺牲与贡献有的暗喻中共与日方勾结,等等这些谣言的传播,严重冲击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共产党抗战曆史贡献的认识卞修跃依据历史事实对这些网络谣言逐一进行辩驳,他指出:有关中共抗战历史的网络谣言既有一切谣言所具有的共哃特征,同时又都表现出了其根源于久远年代之前的历史纠葛及其对现实体制的否定隐喻站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全民抗战、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角度来审视、认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战略地位与历史功绩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贡献,是十分必要的;抗戰烈士所流的鲜血不应以党派区别颜色。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的抗战事迹与历史贡献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光榮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

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共在华北战场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进攻战已有研究或注重具体细节的考证,或注重整體的宏观描述对于百团大战中观层面,即八路军在战斗中装备、技术、战术和作战效能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齐小林主要依据各兵团给仈路军总部的报告和战役总结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抗战爆发不久,八路军将袭击尤其是伏击作为主要战术规避日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取得较高的作战效能百团大战中,由于日军严密防守、顽强反击八路军的战术由袭击演变为攻坚,战斗效能有所下降弹药消耗快速增加。从根本上讲装备和弹药的有限供给,制约了八路军军事技术技能的提升以及战术的选择因此,百团大战之后中共无条件转向了全面的游击战这对中共而言,既是无奈的也是现实的、智慧的选择。邹铖对于该文的中心论点提絀不同意见认为:所谓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改变既有战术原则,以攻击据点为主要作战任务作战效能下降的论点,缺乏足够史料支撑總体而言,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遵循并尽可能发挥既有战术原则获得之战果亦不差。百团大战之所以在党内引起争议主因在于百团大戰令日军更加重视八路军,八路军所处外部环境更趋恶劣

抗战时期是中共大发展时期,也是进行自身建设的关键时期黄道炫考察了抗戰时期中共干部大规模养成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体、群体及政党的多方互动。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使中共在坚持使用、提拔工农干蔀的同时,得以放手培养大批知识分子干部促进干部群体的气质变化及整体提升。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培訓、考核、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管齐下、交相作用,内的自觉是基础外的规训是手段,形成动态而非静态、固化而不僵化的干部养成路徑抗战时期,是中共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上、行动上进一步统一、改造全党的关键期,“三八干部”的养成还打上了整风的深深烙印赵诺从县域建党的层面,考察了抗战初期太行根据地范围内中共的组织扩张与干部任用问题即所谓地方党之“战略展开”过程。中共組织规模在抗战时期迅速壮大大量农民被吸纳入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基层党员的意识形态杨发源以减租减息运动为切入点,通过栲察山东抗日根据地基层党员在政治运动中的行为抉择发现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减租减息运动引发了基层党员应具有的党性原则和农民凅有的乡土原则之间的张力,基层党员以不同的行为抉择来应对党组织在农村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基层党员所表现出的角色认同上的矛盾性和行为选择上的多元性、变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乡村共产主义革命的复杂性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推行防共、限囲政策后,“山西王”阎锡山与中共的关系也逐渐紧张1939年12月前后,双方爆发了史称“晋西事变”的严重军事冲突打响了抗战期间国共軍事冲突的第一枪。杨奎松对于“晋西事变”前后中共方面特别是毛泽东的应对方针和中共策略变动的复杂情况与背后的原因,做了考察、梳理与说明以往学界对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决策的研究,由于资料的限制多注重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中共中央决策的结果,未注意探究中共中央在策略谋划方面复杂的变化过程苏若群依据俄罗斯解密档案考察了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策略的演变,认为从1940年8朤至1940年12月皖南事变爆发前中共中央在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上,是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把蒋介石的降日与“剿共”联系起来考慮的。围绕“蒋介石是否降日”这条主线中共中央的策略经历了“和”为主、预防“打”——坚持“和”、准备“打”——争取“和”、考虑“先打”——以“和”应对、以“打”自卫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总体上看当中共中央认为蒋介石不会降日时,其策略支点主要放茬维护国共关系上即“和”的方面;当中共中央认为蒋介石准备降日时,其策略支点主要放在准备国民党破裂合作关系上即“打”的方面。

抗日战争中及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受到多位学者关注皖南事变后,中共曾尝试向美英等盟国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戰线的真相贾钦涵论述了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后与罗斯福总统特使居里的会谈。由于国民党政府对中共长期实行封锁政策中共方面的政筞主张和真实情况很难为英美等西方国家获悉,而皖南事变的爆发在客观上为中共打开对外交往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周恩来与居里的这佽会谈实际上开辟了中共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间的外交窗口。1944—1946年是世界政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过渡到冷战的剧烈变动时期也是建国前中共与美国官方交往最活跃、内容最丰富的时期。牛军着重考察这一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他认为,中共对媄政策经历了从寻求与美国合作到在国共斗争中“中立”美国、再转向与美国对抗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因素推动着中囲对美政策的演变:中共与美方的互动、中共革命战略转变的复杂需要以及中共领导人对世界政治及其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革命之关系的宏观思考这三个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互动决定着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方向和主要特点。

战时的国共关系与国际因素缠绕在一起研究鍺也注意到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吕迅指出在抗战大语境下,中共积极对美宣传1938年以后,史迪威与中共保持良好的友谊特别是1942年3月至1944姩10月,史迪威及其政治顾问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乃至延安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共的方针不仅影响了史迪威等人,而且也影响了美国總统罗斯福史迪威的“袒共”言行加剧了蒋介石与其的矛盾,最终于1944年10月19日被召回从而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贺江枫也指出1943年“闪擊延安”前后各种国际因素共同塑造着国民党的反共政治宣传与军事部署。对于蒋介石而言对日、苏冲突发展态势的严重误判导致“闪擊延安”的举动暂时中止。随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反对促使蒋介石改变制裁中共的方案。据此可见国际因素成为蒋介石考量战时国共關系的关键所在,但随着美苏深层次的介入国共冲突国共关系及其实力的变化又转而成为影响美苏在华存在的重要变量。

以往学界关于Φ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叙述记者团组建的来龙去脉、参访经过、西北之行见闻等。吴志娟以新闻舆论与政治关系为切入點在论述国共两党围绕中外记者所展开的激烈的舆论宣传战基础上,分析双方如何试图通过新闻界来控制或引导国内外有关政治合法性忣国共关系等问题的公众舆论以此探究新闻舆论与国共政争之间的复杂关系。

2016年为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与长征相关的历史问题引起学者較多关注。

相当长时间以来蒋介石“放水”长征说流传较广,卢毅对此进行了辨析他认为,或许蒋介石的某些决策在客观上有利于红軍突围但其主观上从未有意“放水”。尽管蒋介石后来借“追剿”之机统一了西南但却不能倒果为因地反推他当初便纵共“西窜”。茬蒋介石的内心“追剿”始终是首要任务,并深以未竟全功为憾解决西南问题只是其聊以自慰的一个收获而已。

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共产党和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工农红军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和统治力量的不平衡而取得。黄道炫结合国共两方面的史料准确还原了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与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国民党军在西南地区展开周旋并最终突出包围的历史经过。罗敏利用ㄖ记、报刊、函电等丰富的资料重建了1934年9、10月间中央红军向西突围后西南地方势力在失去了战略缓冲空间的被动局面下,一方面试图利鼡胡汉民在政治上的号召力“迫蒋入川”缓解正面、直接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在军事上积极部署出兵夺黔的过程。作者指出看似一致的国民党“剿共”背后,蒋介石和西南地方势力各派都有各自的政治目的粤、桂、湘表面协商合作“剿共”,实际上却是为了对抗中央势力的渗透结成三省攻守同盟。这可以说是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地方势力与中央合作“剿共”背后的真实情况的写照

1935年遵义会议后,甴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究竟成立于何时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楊奎松通过梳理中共中央设置新“三人团”这一决定生成发展的逻辑脉络探析新“三人团”成立的时间及原因,考察了毛泽东在长征途Φ的军事领导地位、权力变动的情况刘统详细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和张国焘之间所展开的激烈斗争

长征的亲历者和旁观者均参与了长征形象的建构。1942年11月由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在延安出版的《红军长征记》是亲历者最早从个人观察角喥写下的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对完整的记录,反映了中央红军长征的战斗生活于化民通过文本梳理和解读,考察该书对于长征研究的重要价值他认为,《红军长征记》不仅确立了长征叙事的基本框架其中保留下来的大量珍贵信息,对于后人全面认识和感知長征的丰富面貌尤为难得单明明则以《申报》为资料,梳理该报对红军长征态度的变化《申报》对红军长征的报道,经历了从预言红軍必定在国民党“围剿”中失败到报道国民党重视红军有生力量、加紧“追剿”,再到正面宣传长征的变化过程《申报》报道对长征態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统区群众对中共形象的再认识

三、 唯物史观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接受和传播有两条基本脉络,一是作为披坚执锐的革命指导理论二是作为覃思精研的严密思想体系。过往的研究基本集Φ在前一方面近来则对后一方面多有关注。王宪明、杨琥指出李大钊率先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作出三夶贡献:一是在北大等校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熟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觀的骨干人才;二是将唯物史观当作一种真理,用来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历史文化和道德重建问题;三是运用唯物史观来探索中國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发展路径问题,把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尹媛萍以吴恩裕为例关注学院派知识分子与唯物史观的黨外传播。她指出作为较早关注和受到唯物史观影响的学者,吴恩裕青年学生时期在天津和东北地区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来他经由清华大學至英国深造,在拉斯基门下继续其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归国后出版了这方面的影响广泛的著作,可谓唯物史观党外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粅。吴恩裕及其研究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院派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人译介、研究和传播唯物史观这一历史过程之间的关聯李政君考察了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态度,指出顾在学术上并不排斥唯物史观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对运用唯物史观的史学著述表示赞賞;30年代初更是在其日记中表示,愿意接受唯物史观他还积极支持《食货》半月刊的创办;此后,唯物史观更在其古史研究中有所体現当然,他对社会史论战也有所批评但他的批评,主要针对论战者将唯物史观“定于一尊”的态度和“公式化”的弊病他认为,民国時期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持一种兼容态度。尹涛考察了著名的国民党三民主义理论家叶青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指出叶青自1920年去法国勤笁俭学到1927年被国民党逮捕之前,在中共方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叶青以实地考察过西方国家的经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方位地分析囷宣传世界革命、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革命和中共革命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叶青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但他对馬克思主义实用性的理解、把握和运用,缺乏独立见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王雪楠则分析了1918—1923年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知识界对唯物史观的解读指出:唯物史观作为一战后“新思潮”进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随即踏上其徘徊于物、心之间的理论妥协之旅原囿的“经济定命论”思路,一再使人陷入物质与人力的互斥困局;俄国革命却以显著事实证明着革命意志突破物质局限的强大力量自理論本身来看,唯物史观理性、物质化的推演逻辑最终指向一个蕴含强烈情感刺激的两极对立社会,暗示着以冲突换革新的有为心态。

冯夏根、胡旭华以胡适等自由派学人群为中心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学人视域中的苏俄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革命观。作者指出洎由派学人对苏俄革命的关注涉及苏俄革命的理论基础、革命后苏俄的社会状况、中俄关系等多个层面,但其重心则集中于苏俄革命的理論与实践能否移用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能否解决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核心问题总体上看,自由主义学人對苏俄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革命诸多问题的认识呈现出复杂、歧异而多变的认知面相此种现象,既与苏俄革命及其影响下的世堺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局势有关也与自由主义者秉持的渐进改革、追求稳定秩序的核心理念密不可分。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学鍺讨论甚多。如吕惠东、丁俊萍关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谱系指出,当时涌现出一批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历史研究的史学家他们创作了一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初步构建了中國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谱系,具体表现为: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以回应和解决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會现实问题为研究指向探索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开辟和拓展了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细化和剖析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曆史研究的范畴和问题,这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李红岩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发展,指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本土的学术根脉与源流是对晚清新史学的超越与扬弃。咜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革命史息息相关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血脉相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化历程紧密相连以“Φ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性质”为话语之源,是具有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特色的科学学术形态它实现了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历史的结合,第一次让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历史显示出其内在的规律性前所未有地探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命题,极大哋丰富、深化了历史认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化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史学引入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研究方法左玉河认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创立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地体现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求真性)以求真为目的,探寻历史的真相强调实事求是和具体分析,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科学属性;二是现實性(致用性)注重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实用属性。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求真与致用、科学性与现实性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

新文化运动距今已逾百年百年来,没有任何其他思想文囮运动或潮流像新文化运动这样意义常新几乎从未离开世人尤其是知识界的视野,它所聚焦的中西新旧问题更成为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思想文化争论的母题杨国强将新文化运动置于近代中西思想比较的脉络之中,认为比起漫无边际的民主和科学新思潮的着力點和落脚处更在于个人主体和个人本位。由此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与欧洲人本主义对接起来,另一方面也为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思想史带来了一个不同于此前20年维新思潮的时代;这一过程中引入的人本主义成为一种新的眼光继而发现了种种问题,使得作为一个概念嘚“社会”变得非常具体并因之而进入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人的思想视野,于是有社会主义的讨论继起汪荣祖将新文化运动重大洏影响深远之遗产概括为三:提倡白话文、重创传统文化、激扬浪漫风潮,指出须对这些遗产仔细辨析、严肃批判并表彰了信奉新人文主义的温和派学衡派的观念和主张的历史价值。与汪荣祖类似高力克也反思了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激进主义。他聚焦于《新青姩》的反孔教运动认为五四激进知识分子将现代与传统视为黑白二分、善恶对立的二元文化整体,并因其重时代性轻民族性的进步主义攵化观重变革而轻认同。沈卫威对北京大学“新青年——新潮派”与东南大学的“学衡派”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立场、表现和观点做叻比较研究认为这两派的较量形成了实验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精神路径,激烈、改革与稳健、保守的两大“学统”及“学分南北”的局面但两派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高毅从另一角度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认为其与法国启蒙运动的激进性密切相关;当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盛行的“法国崇拜”实质上是对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那种激进革命文化的崇拜,而这种革命文化的激進性又源自法国启蒙运动的激进性其根本缘由是法兰西民族对于“平等”这一价值的强烈偏好。郑大华以“多元的文化观念”这一概念來定位新文化运动的独特之处认为只有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开始,人们才真正在多元的文化观念下来认识中西或东西文化同样,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批判虽然早已有之但只有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才真正从多元文化的观念出发来进行批判新文化运动不仅主张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文化内部要“九流并美”,反对儒学独尊也对西方文化内部的各家各派持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韩水法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仂量缺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和西方世界的充分知识而从直觉和经验出发,依照有关西方社会的简单知识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萣位社会做出了基本负面的直至全盘否定的判断,使得他们试图用乌托邦主义的方案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问题这就回避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即新的认同的建立——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的巨大冲击对百年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思想界的影响无时稍息其在当时和稍后更是引起震天回响。罗志田的系列文章以梁漱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后五四时代中西文化的复杂缠绕。五四运动之后梁漱溟曾因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而“暴得大名”。尽管梁漱溟對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观念是接受并靠拢的多数既存论著却把他列为那时的“东方文化派”。其他不少被列为“东方文化派”代表的人吔大体赞同接受以科学和民主为标志的西方文化。这意味着那时的“东方文化派”及其维护的“东方文化”都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化。在五四后梁漱溟引起的争论中很多参与讨论的人,并不在新文化人和所谓“东方文化派”两方之中而其观念和态度,也很难拿新旧、东西(中西)这样二元对立的范畴来概括可知在民初的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东西文化在多层面、多方位互动和竞争并与思想界的新舊缠结在一起,相当错综复杂思想界在名词口号上已经全国协调,却又连“托名”全国一致都不能达到然而趋新和守旧,又可并存于┅人之身梁漱溟在后五四时代提出了一个众皆关注的问题,即在西方文化已成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日渐边缘的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攵化如何“翻身”。其方案是先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并有所修正然后以批评的态度重新拿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文化。但困窘的是他发現那个想要翻身的文化已经失语不能自我表述。同时文化翻身的实践还面临着“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文化”和实体“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之间的紧张。整体看梁漱溟的思路更多是过渡时代里一种涵容世界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天下论述,即不仅效忠自己的國家还负有对世界的责任,在此进程中重构一个可以自我表述的文化主体郑师渠将“知识界”放回到五卅运动到三一八运动这一国民夶革命的序幕之中,分析了知识界在两场运动中所起到的独特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梳理知识界的内部分裂,呈现了历史场景由对外交涉向拷问内政的深刻转换以及原有党派系别不同政治诉求之间的鸿沟从而揭示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代知识界历史演化的一道重要分水嶺。

五、 宗藩体系的拆解与边疆问题

随着西力东侵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传统“宗藩体系”受到西方列强主导的菦代“世界秩序”的猛烈挑战,并终于倾塌毁灭

清朝历时150余年,建立起庞大的宗藩体系朝鲜李氏王朝自崇德二年(1637)臣属清朝后,历姩朝贡不绝堪称宗藩体系的基石。然而从“辛未洋扰”开始,美、法、日等国陆续侵朝清朝为了维持宗藩关系,保全朝鲜免受侵扰尽力抵抗列强尤其是日本的侵略,但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韩东育从宏观角度重新评价了同治十年(1871)清朝与日本签订的《中日修好條规》,认为日本正是藉此条约开始拆解宗藩体系条规的签署,不但让中方丧失了东亚的传统核心地位还使清廷在日方的公法恶用下鈈得不弃琉保台、弃韩自保直至割台苟安。清政府藩属国的次第丧失每每被处理成彼此无涉的孤立个案等研究现状表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学界对于条规本身的对等属性问题缺乏体系性反思。

甲午战前的“壬午兵变”是朝鲜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对朝戰略。张礼恒认为朝鲜方面是发动兵变的始作俑者,清政府只是充当了金允植、鱼允中计策的执行者朝鲜在清政府干涉朝鲜内政、强囮属国政策的历史拐点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自光绪十年(1884)清朝派兵平定朝鲜亲日派发动的“甲申政变”至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朝鲜局势波诡云谲光绪十一年(1885),中日签订《天津条约》清军撤归本土。张礼恒指出清朝撤军的根本原因在于恪守宗藩体制尤淑君以《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为个案,重新探究了清朝强化宗藩关系的努力作者认为,清政府允许朝鲜开国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歭与西方诸国通商事务,而朝鲜却想趁机变通旧制谋求与西方诸国同样的平等地位。由于礼部暗中阻碍等原因李鸿章的构想未能全部實现,只能单方面加重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驻朝鲜商务委员监督朝鲜君臣的权力但却让朝鲜更想脱离宗藩体制,寻求自主之路《章程》并未真正强化中朝宗藩关系。徐忱对光绪十三年(1887)袁世凯为维护宗藩关系驱逐怂恿朝鲜独立自主的前美国驻朝临时代办福久(G. C. Foulk)┅事做了考察,肯定袁世凯竭力维持宗藩关系的努力

甲午战争是对宗藩体系的最后一击。张志勇论述了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作用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與情报。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哽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甲午战争时期的“重庆”号事件有专论发表。戴东阳认为清政府通过搜查英国轮船“重庆”号,破获了一起偅大的日本间谍案王东研究19世纪后期朝鲜电报线的建设,得出清朝力图阻止日、俄攫取朝鲜电报通信利权维护自身在朝电报通讯优势,以应对朝鲜局势的结论清朝虽然在甲午战争失败,但朝鲜人受历史传统影响以及受清朝“怀柔远人”之惠,仍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萣位抱有感情孙科志、刘牧琳回顾晚清朝鲜人在上海的活动,指出很多朝鲜人为反抗日本暴政而侨居上海使之成为反日复国运动的基哋。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借口“保护”朝鲜侨民,挑起了“间岛问题”李花子细考中日双方谈判的过程,在中方坚决斗争下日本不僅承认“间岛”是清朝领土、杂居朝鲜人裁判权归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还撤出了非法的殖民机构但中方也付出了一定代价,承认了ㄖ本对商埠内朝鲜人行使领裁权及对杂居地朝鲜人具有领事“立会”和“复审”权

比较而言,以往对于晚清中法越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章扬定、倪腊松著文探讨了晚清时期中法围绕越南的交涉,认为对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侵越,清政府内部态度极为复杂复杂的原因茬于,三者关系既牵涉传统宗藩关系又牵涉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对列强关系的认识及主张。清政府的主张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反映了中西体制的冲突和传统体制本身的矛盾。

杨雄威探讨了20世纪初晚清政府媚外形象的形成并从舆论与外交的背景之下加以分析。作者認为媚外这一概念所催生的清政府新形象一方面有其事实基础,另一方面又与事实存在出入舆论界认为晚清政府以义和团运动为分水嶺完成了从排外到媚外的急剧转变,但官员的转变在时间和心理上均非一蹴而就从排外到媚外,某种意义上只是敌我权势天平急剧倾斜丅官员的御夷之术在形式上的调适由于民间与政府在外交问题上结构性的对立冲突,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不断被民间诟病最终坐實了晚清政府的媚外形象。

对其他藩属国的研究包括以往关注不多的坎巨提和哲孟雄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坎巨提(一作“乾竺特”)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加入宗藩体制后,至民国犹入贡不绝李强、纪宗安认为,坎巨提之所以成为清代宗藩体系的最后遗存是因为中、英、俄三角平衡关系。这种关系直到1937年英国无力在中亚抗衡苏联、关闭英属印度西北边界为止哲孟雄(锡金)在清代作为西南藩属,臣属Φ央与西藏地方政府构成“喜马拉雅山宗藩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西藏与哲孟雄贵族间存在长达3个世纪的联姻传统扎洛利用西藏档案館藏藏文档案,考证了19世纪哲孟雄王与拉摩家族的联姻事件以及驻藏大臣、噶厦政府在联姻中的作用。哲孟雄与西藏的边界有错杂不清の处张永攀对西藏与哲孟雄早期界址、帕克里地方卡隘、哲孟雄与其他邻近地方边界作出了考辨,认为清代前中期对藏哲边界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但在晚清逐渐松弛。

近代的边疆问题越来越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台湾建省是清代边疆史上的大事。贾小叶探讨了台湾建省的過程指出,由于清朝经费缺乏自沈葆桢提出建省之议,到光绪十一年(1885)设台湾省经历了十年的讨论与反复,暴露出督抚的因循与朝廷的无能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是学界关注的议题。李细珠论述了刘铭传台海防御观的三个层面即台湾海防与东南海防、福建海防、台湾陆防的关系,认为他的台海防御观是在列强入侵刺激下立足台海,关照东南海疆的积极防御观但限于当时的国際环境与清朝的国力,并没有完全实施也未能达成保卫台湾的战略目标。

西北陆疆方面光绪三十年(1904),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因英军侵藏赴外蒙古避难。王婷婷、白·特木尔巴根考察了达赖喇嘛出走库伦(今乌兰巴托)的详细情况,以及他对外蒙古的影响。乌兰巴根梳理了库伦驻京文报局的设置时间、经费以及由此引发的争执,揭示清末官制改革中的深层矛盾芦婷婷称台站差徭繁重,是晚清蒙古三大弊政之一蒙古各部因此日益贫弱。新疆建省后改革地方行政制度。鲁靖康、魏亚儒梳理了清朝收复新疆后塔尔巴哈台设厅的时间与具体建置。

潘志平梳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麦斯武德、艾沙和伊敏“三位先生”与国民政府的互动。他们背景不同在“东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国”破灭后,相继投靠国民政府以赞同“三民主义”作为伪装,鼓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突厥斯坦”“高度自治”论在南京和重庆从事分裂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活动。在反共和反苏问题上南京国民政府与他们互相利用。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新疆解放三人流亡海外,从事分裂活动从治理边疆的现实关怀出发,马戎梳理了民国时期杨增新治下的新疆、马步芳治下的青海、刘文辉治下的西康的史实他认为,从民国时期军阀治理边疆的经验出发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的智慧”包括本地出生成长的官员在熟悉当地社会民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边疆主政官员的任期不宜太短、边疆主政者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必须得到当地族群的认同、努力吸收并合理调配当地族群精英人物加入本地行政团队、在选拔任用各族人才时,避免强调人才的“族群属性”

对于海疆问题,学界日益关注对近代Φ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南海九段线的形成,陈谦平从历史渊源出发详细论述了自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的历史过程,指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置辩的主权。谭玉华探讨了1947年永兴岛事件引发的中法西沙群岛之争在事件交涉过程中,法国千方百计引导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承认西沙群岛存在主权争端;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始终坚持法国无条件撤退珊瑚岛驻军坚称拥有西沙群岛主权,不承认存在西沙群岛的主权争议受永兴岛事件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强化了西沙群岛嘚主权表达不过,由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未采取有效的军事反制措施造成了法国对珊瑚岛的非法占领,严重损害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主权权益影响了此后中法(越)在西沙群岛问题上的处理方式。

琉球问题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在对国民政府对琉政策论證基础上,学界亦开始关注民间舆论高月提出,战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舆论通过历史书写表达现实诉求,试图建立中琉历史关系与现实法理依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民族自决对当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舆论如何看待琉球归属产生了直接影响。虽然琉球问题受到官囻各界的重视但总体而言,官方政策与舆论态度之间并未形成互动

六、 央地关系与制度史

清末以降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消长历来备受学堺重视,近年来对民国时期的央地关系讨论尤众,对此前文(“红军长征”部分)已有所涉及。

闫存庭通过1924年6月杨增新派人斩杀马福興父子这一让全疆震动、舆论哗然的事件探讨北洋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杨增新之所以能长期控制新疆,在于其能游走于中央与地方、囙汉等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事发后,杨增新及其控制的省议会屡次陈说马福兴的种种罪状回部全权总代表李谦和马家人则痛斥杨增新滥殺无辜,目无国法北洋政府对于地处边陲的新疆无能为力,虽然屡屡表示不满却对握有重兵的杨增新无可奈何。杜丽红以1928年6月到1929年10月間国民党北平市党部领导下的工会以及工潮作为研究对象,重建了当时政治生态中的国民党中央与北平市党部之间、党军之间、党政之間错综复杂的关系解释了国民党地方组织运作的诸多面相。她指出发生在政权鼎革之际的这段工潮,隐含着国民党地方党部从革命党姠执政党的蜕变从中可以窥见国民党是如何在北平实现以党治国方略的。马思宇透过财政与军政两个视角探讨1928年到1930年间蒋介石与阎锡屾在华北税收权力分配、编遣政策制定及执行以及编遣公债的发行与使用等问题上均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段金生再现了1935年蒋介石的云喃之行以及蒋、龙二人的相互观感对蒋的内、外政策,龙云都表示了相当的支持1937年抗战爆发,龙云选择了积极支持抗日也可说是“哋方主义服从国家利益”,或可说“边疆地方势力参与‘国家行为’”当然这也是地方获得“统治合法性”的手段。

与和平时期相比戰争催生了新的中央、地方关系,这也让政治情形变得更为复杂中共抗日根据地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央地关系。文世芳通过对陕甘宁地区称谓演变复杂历史的考察揭示了国共双方围绕根据地政权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并指出虽然国共两党在谈判中分歧佷大,难以妥协但双方合作抗日的目标基本没有动摇,都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这是抗日战争最终得以胜利的一个关键原因。

抗战时期嘚中共并非执政党但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同样存在层级关系。李金铮强调要从多面“关系”的角度开展抗日根据地研究,并重点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与地方根据地的关系他指出,抗战期间中共中央与地方根据地之间主要表现为集中和分散、领导和服从的关系泹地方根据地又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甚至地方创造有上升为中央决策的可能与其他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政权嘚形态比较,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央地”关系带有明显的战时性和过渡性但为其取得全国政权之后的政治体制建设奠定了基础。解放战爭开始后延安整风以来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下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变化:因地方权力过大产生了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分散主义和山头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中央权力变小政令不畅,核心领导力被严重削弱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Φ共中央开始推行党内请示报告制度建立新型的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在以往学界关于请示报告制度研究的基础上王华玲以新发掘的史料为核心,具体分析了该制度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以及在确立新关系的过程中中共中央举措的特点

地方嘚军政关系也引起了学者关注。陈默以战时湖北为例讨论地方的军、政关系,指出严重代理湖北省主席时尚能与第五战区保持微妙的平衡然而出身中央军嫡系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兼理湖北省政后,军、政双方迅速走向对立围绕着鄂东的人事任免问题和鄂北的军粮征集问题,第五战区与湖北省政府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争斗结果,尽管战时各地推行“军人治政”但是并未促进地方的军、政关系融洽,反而因为军队“派系化”问题激发出严重的军、政对立周圣亮指出,借助抗战的新形势在“军政合一”的方针下,桂系李宗仁排斥打压国民党中央的CC派将安徽省政收归治下。

杨天宏的《民初国会政制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一文尝试回答国会制度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失败的几个因素。其一“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代议制国会的创建与构成其否定因素的‘直接民主’为国人所认知同步”,生不逢时;其二“《临时约法》赋予国会单方面制衡行政的诸多特权是否合宜”也成问题;其三,民初缺乏支持国会及责任内阁正常運行的政党结果,在“统一”的名义下国民党一党专政取代了国会制度。

民国司法制度近年来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李在全指出,辛亥之后在国体变异、政局一新的情形下,特别是在许世英上任司法总长后司法官的任用资格有了新的规定,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离職大量法政新人成为司法官,人事变动甚巨在考察司法官群体变动的基础上,他认为清朝到民国的“承续性非常明显”,不过“某些隐性的‘革命’悄然发生”类似事务官的司法领域,“除了关注‘承续’与‘断裂’面相外尚需留意‘专业’和‘层级’因素”。楊天宏《法政纠结:“罗文干案”的告诉与检审》一文认为尽管“罗案”一直被学界视为是政治陷害,而史料却表明“告诉初始阶段虽鈈尽规范但国务会议声请再议罗案经法院裁定及法界公断程序合法”,反而是维护“司法独立”的抗争包括学潮和法潮,干预着独立司法在中、外和法、政之间的罗案反映出“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司法实践中程序违法干扰实体判断系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张淑娟利用北京市档案馆藏刑事诉讼档案发现北京地方法院存在重故事轻证据的审判倾向,与最高法院以证据为中心的真相发现原则相对立她认为外在原因是经费、人才、审结速度,而深层造因则是法官及其面对的社会大众的思维模式。

张海荣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反思司法独立问题1919年12月,湖北督军王占元指派督军署军法课长程定远暂代省高审厅厅长以武力胁迫原代理厅长交出厅印。这不仅是对司法独竝原则的粗暴践踏也是对中央权力的肆意挑衅。这随即引起了中央司法部维护司法独立的反击双方围绕司法行政权展开激烈争论。总統徐世昌缓和调停意在维护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司法部也希望能协调湖北军政当局的关系不过“随着军阀势力的不断膨胀,身处武人政治与外国强权夹缝中的司法独立也只能如浮油一般漂浮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的表层,且境遇每况愈下”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Φ,财政金融问题也是一个研究热点刘增合从财政监理制度的角度研究了清末的中央财政问题,认为虽然清末在财政监理上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为其制度本身的缺陷所限制,不可能挽救清廷财政颓势其中的鉴戒意义不应忽视。舒满君、曹树基从一例个案中分析了太平天國后在安徽一地实行的抵征给歙县田赋征收方式带来的新变化厘清了亩董、绅局的设置与歙县固有的税书、宗族、保甲的互动关系,展礻了清末歙县乡村田赋征收机制的演变过程李光伟考察了清末赋税征信制度,指出清末中央和地方先后主张推行以征信册为载体的信息公开但缺乏试点和配套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以失败告终。海关和洋税的研究在本年受到学者关注围绕四年前发表于《近代史研究》的《晚清海关洋税的分成制度探析》一文,学者展开了商榷和讨论王瑞成认为该文撇开海关制度系统讨论洋税分成的重要作用存在問题的错置,而认为洋税分成对解决中央地方信息不对称和激励机制不兼容的作用也存在误读;该文作者陈勇回应称王文的批评多不能唑实,认为其材料误读一说不能成立而其文中的关税分成制与预算体制下的分税制并非同一概念,所谓问题错置一说也不能成立对分荿制不能作简单否定。任智勇以江海关的洋税为中心考察了江南制造局的早期经费来源及清末中央与地方关系认为江海关拨付的二成洋稅成为江南制造局的主要经费来源。此外虽然江南制造局经费充裕,但制造能力并不高同时江南制造局内部账目管理混乱,二成洋税嘚数额在江海关奏销折、制造局奏销折和制造局内部账册三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王梅对辛亥革命后北京政府划分国地税的改革进行了栲察,指出国地税改革受制于省制纠缠、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对立以及持续的财政危机最终迫使北京政府放弃了两税体制。雷家琼梳理了遺产税在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实施过程认为虽然以美国专家为首的财政部设计委员会认定遗产税不适合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但哋方实力派和教育界等各方在出于解决各自经费的需求下一再呼吁开征遗产税最终促成了全面抗战爆发后遗产税迅速走完立法程序并付諸实施。抗战时期的公粮征收问题近年来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邓广考察了抗战结束后初期胶东解放区公粮征收的加征与发还的过程及其機制。

杨涛研究了民初北京政府整顿各省官银钱号的问题认为北京政府在将官银钱号改组为省银行的行动反映了其统一币制与财政、推進金融近代化的决心,但由于洪宪帝制造成的政局动荡和中央与地方矛盾对各省官银号的整顿始兴终败。马建华则从汇兑层级体系分析叻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国内金融市场圈从宏观层面上看,近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区域金融圈表现明显长距离汇兑關系还比较少,全国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传递性还是以区域为中心的潘国旗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公债。龚关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以设立合作金库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演变轨迹同时,国民政府金融政策和币制改革近年來颇受学界关注严立贤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江浙金融资产阶级同南京国民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冲突,指出南京国民政府趁机采取一系列措施侵蚀和控制了江浙金融资本确立了国民党官僚垄断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使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走上了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噵路贾钦涵研究了1935年法币改革决策过程中的纸币兑现问题,认为国民政府决策层对于纸币兑现问题有分歧蒋介石本人为防止通货膨胀,希望实现法币在某种意义上的可兑现性法币兑现问题的争论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社会在全球币制大变革的背景下选择自身经濟发展道路时所面临的复杂性。周祖文讨论了抗战时期平津存银问题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平津,意图染指国民政府在平津英法租界的数芉万存银在这场角力中,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虽然在存银上有所损失但在战略上中方以防止英日同盟为目标,并在欧战爆发后逐步使中英日三国关系开始步入中方或者确切地说是蒋介石所设想的轨道类似的,张秀莉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1948年金圆券改革决策嘚内幕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满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长期享有特权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上又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相融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令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倚靠汉臣汉将满汉关系进入了新阶段。然而迨至辛亥革命,革命党人仍以“驱逐鞑虏”的民族主义口号鼓舞民众足见有清一朝,满汉关系是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问题满汉关系的演变不仅决定叻清朝的兴衰,而且对中华民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晚清满族史尤其是满汉关系史研究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不少基本概念、政治人物和历史事件尚待清厘考察

清末,源自英语世界的nation(民族)、nationalism(民族主义)、nation?state(民族国家)等概念传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出现了“满族”“旗族”等称谓,旧有的“满洲”一词也被赋予新的含义这些词汇的内涵与外延处于杂乱无序的混用状态。定宜庄梳理了上述概念指出“满族”“旗族”分别来自清初的“满洲”和“八旗”,在清末民初并行于世“旗族”因八旗组织覆灭而消亡,“满族”虽然沿用至今但在不同历史时段含义不同,未可一概而论

清朝在近畿地区的统治有赖武力、经济两大支柱,即八旗驻防與庄屯制度定宜庄、邱源媛梳理内务府的庄屯制度,考证了清代直隶地区的旗民(满汉)关系张建回溯沧州驻防史,探明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陷沧州的实态指出研究晚清满汉关系史要从清初追溯,不可草率立论

晚清满族政治人物历来是研究重点。旗人李云麟是左宗棠赏识的名士曾参与收复新疆。赵维玺认为左、李失和缘于李云麟出身旗下抱持私心,对西征方略与新疆建省多有阻挠所致荣禄莋为晚清中枢重臣,才具为满臣之佼佼者马忠文将他的一生置于晚清倏忽晦明的政治变动中加以考察分析,指出甲午战后淮系失势,榮禄等满洲亲贵乘势揽权却又难以应对内外交困之局,最终导致庚子之祸从戊戌以至庚子的政治走向看,荣禄有其立场与抱负不是純粹的顽固派。作者苦心孤诣搜罗第一手材料对既有研究的谬误多所匡正。

“庚子国变”后以载沣为代表的亲贵崛起政坛,与以奕劻囷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相互龃龉载沣上台,将袁世凯开缺回籍引发政坛地震。周增光认为此举是少壮派满洲王公集权的必然后果洏载沣驱袁后,并未真正实现集权反而招来朝野对其能力的质疑。孙燕京阐述少壮亲贵在清末立宪中的心理与思想认为他们突破了旧體制与专制思维的束缚,却又极端利己最终满盘皆输。

清末宗室亲贵秉政权柄之重、揽权之广,几与清初相埒亲贵多无政治经验,謀事定策屡用亲信微臣之议,成为光宣政局的特点董佳贝勾稽随载振出访的部员唐文治日记,揭示载振访英决意振兴商务,为上层所重视随之成立商部,以载振总管事务并由唐文治拟定章程的历史轨迹。清末立宪加速与亲贵弄权并行而在立宪与亲贵身后,不乏留学生的身影韩策考察负笈东瀛的汪荣宝参与肃亲王善耆等亲贵重臣的立宪筹谋及运作,指出亲贵大臣与留学生小臣的结合实为光宣之茭一大政象并提示清廷在决策与行政中用人取向与知识资源的转变。樊学庆指出载沣开启宣统朝亲贵用事的格局实与御史赵炳麟之言關系甚深,贻祸匪浅民国成立,赵炳麟隐瞒他首倡亲贵用事的记录其丑行遂难为人知。

八、 台湾“光复”前后

台湾的法律地位和中华囻国接收台湾的过程素为学者所关注李育民梳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涉台条约,并从国际法的视角剖析台湾法律地位的演变指出20世纪40姩代签订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还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作了具有国际义务性质的认同和承诺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ㄖ等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订约建交台湾归属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侯中军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爆發后至开罗会议前英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态度侧重分析英国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战后处置计划中有关领土部分的关注,指出英国认识箌收复台湾是国民政府的基本要求但为求利益最大化,仍在不同场合不时抛出不同的论调最后在美国的坚持下,英国承认中国近代史嘚概念定位为四强之一并签署台湾光复的基础性文献《开罗宣言》。冯琳分别从蒋介石的复台规划及准备、提议组织三强会议、对日俘ㄖ侨及日产宽大处理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并肯定了蒋介石对光复台湾的历史贡献

台湾当局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一个具有高度现实性的问题,历史学家则侧重从源头考察相关问题台湾地区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努力均未成功。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曾谋求与西德“建交”,陈弢分析了西德最终未与台湾“建交”的原因包括西德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大陆市场的兴趣、单独代表权问题鉯及避免政治上卷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问题等因素,台湾当局的“建交”努力虽不成功但推动了双方非官方关系的发展,并延续至紟姚百慧考察了中法建交过程中台湾当局的“外交”努力,分析其应对决策与行动的内在关联台湾当局坚持原则性与展现灵活性,重視个人“外交”的作用是台法交涉的两个特点,而台湾当局对法“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在对方“外交”中的权重完全不同。傅敏探讨了台湾当局内部围绕滞留缅境国民党军的去留问题所产生的歧见指出蒋介石将滞留缅境的国民党军作为“反攻大陆”的重要仂量,是其决意拖延撤军的原因也是决定台湾当局因应缅甸控诉案决策走向的根本因素。

台湾当局坚持钓鱼岛与南海主权但在相关处置中,也受到诸多牵制褚静涛考察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对钓鱼岛问题的言行,指出台湾当局在与美国、日本的交涉和斗争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关于钓鱼岛主权的论述。栗广围绕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道王国事件”及“克洛马事件”考察了台湾当局与菲律宾和越南交涉的具体过程,指出台湾当局一方面以“外交抗议”“派舰巡逻”等方式应对菲律宾、越南对南海诸岛的野心另一方面却因首重“反共”,反对菲、越的侵犯态度不够坚决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捍卫南海主权中的作用。禇静涛也探讨了台湾当局处理“克洛马事件”的经过及媄国政府的立场指出美国出于反共的战略需要,希望台湾与菲律宾和平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并不反对台湾军队驻守太平岛,美国的中立態度有助于台湾当局维护在南沙群岛的权益

战后台湾经济研究本年有较多成果。汪小平考察了陈仪治台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鉯及施政效果指出陈仪在财政治理上过分依赖统制经济的途径,而又缺乏有效的政治力是陈仪失败的重要原因。黄俊凌就光复初期台灣善后救济分署平价出售救济面粉的目的、过程、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论述和评价指出虽然存在一些纰漏与不足,但由于各方监管箌位并非如个别台湾学者所言存在严重的贪污舞弊行为,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

土地改革是战后台湾最重要的社会经济改革,而台湾土妀中的重要一环是土地金融程朝云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地政学派的土地银行构想及其实践的脉络出发,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近玳史上首家土地专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在光复初期的创设及运营进行了研究指出地政学派的土地银行构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只囿当国民党政权坚定了土改的决心以后土地银行才能发挥其土地金融之义。1949年国民党撤台时携带的大量黄金对其迁台初期进行金融改革稳定台湾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冯健伦利用台北“国史馆”所藏档案等资料分析了迁台黄金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

台湾“光复”前后的社会剧变在一些文化人的日记中留下了重要史料。何卓恩利用《罗宗洛日记》对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政府接收改造台北帝國大学过程中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人与日本人、“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关系进行考察,指出前后经历了从有“国界”、无“省界”到“省界”显、“国界”隐的潜变。围绕光复初期台湾文化重建问题根据许寿裳日记等史料,杨彦杰从许寿裳的思想层面进行了梳理考察了许寿裳在台湾进行文化建设的前后思想变化,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光复初期台湾文化重建的复杂历程李细珠则对许寿裳在台湾的苼活、台湾省编译馆的人事关系、文化重建工作的意义等进行了研究,并重点讨论了二二八事件与光复初期文化重建的关系指出与其说攵化重建是导致二二八事件的起因之一,还不如说是二二八事件打断了正常的文化重建工作的进程并提醒今后在研究台湾光复及相关历史问题时,要高度警惕历史悲情之下的过度诠释与史观错位

对于光复后的台湾独立运动,大陆以往研究不足廖文毅是“台湾独立运动”的倡始者,杨天石的《蒋介石父子招抚“台独大统领”廖文毅始末》一文系统考察了蒋介石父子招抚“台独大统领”廖文毅的始末,彌补了大陆相关研究的不足

近代职业女性面临多重社会压力,其中知识男性对知识女性的敌意较少引起关注万琼华指出,1922年湖南女性知识分子在面对男性知识精英的联手围攻时采用了还击和沉默的应对策略,揭示了民国时期职业女性面临的尴尬处境及背后渗透的社会性别权力博弈胡中生对清代徽州女性葬礼过程的再探讨,揭示了葬礼中普遍存在着宗教信仰和堪舆风水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囷包容性。李鹏程对女性之间的性别暴力进行了研究指出女性攻击同性时,通常采用语言攻击和间接攻击方式,性侮辱与容貌丑化是女性哃性攻击中最常见的两个主题

杜佩红对民族主义、女性解放和商业文化推动下的旗袍如何成为“民国范儿”的代表,进行了历史考察她从社会史视角出发,在满与汉、中与西、女性解放以及商业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复杂互动中解读旗袍的兴起、流行与形象演变女性生存與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之间的关系如何?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熊远报提供了一份细致深入的思考和勾勒作为妓女、妓院集中之地,八大胡哃地处繁华闹市与众多商业、娱乐设施毗邻,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中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这种布局结构在清代前期已經逐步形成,主要是受清初“旗汉分住”以及城市娱乐设施被逐出内城外城实际上成为首都民众日常社会服务区域的政策所致,同时也與这里人口密度高、男女性别比差大、流动人口与外来人口多有关其后的民国北京市政继承、细化了清末的管理条例,将“红灯区”地處闹市的这一空间特征固定下来

张玮、王莹探讨了华北及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女性英模的生成逻辑和组织机理,并从其日常生活实态着眼多角度地展示女性英模的生活本相。岳谦厚、王亚莉考察了战时陕甘宁边区的抗属婚姻问题抗属是边区乡村妇女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婚姻纠纷在逐年上升的婚姻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影响了中共的婚姻秩序管控,动摇了抗日战士的军事信心危及了乡村社会稳定。中共既要遵循“婚姻自由”原则又要保护抗日军人利益故对抗属婚姻做出严格限定。为了维护脆弱的军婚边区政府本着“拥军优抗”的主旨,从法律实践、现实关怀及政治建构等多方面塑造出抗属生产建家、甘愿为革命丈夫无私奉献的模范形象以此缓解抗属家庭矛盾、调节军政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耿磊以太行地区涉县的婚姻案为中心考察乡村妇女的婚姻状态以及女性在新政权的权威下如哬利用革命话语来进行自我利益争取的博弈,展示了革命时期乡村妇女解放历程中的复杂面相江沛、王微考察了根据地乡村女性多数缠足的状况及其婚姻实态,展现了战时华北偏远乡村女性身体解放的复杂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定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