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清朝元代成就最大的文学家是谁邓显鹤简历和成就

一、单选题 1、 由于(A)对闽学有偅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A蔡元定 ? B 黄干 ? C陈淳 ?D真德秀 2、宋代(A)的《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体例仿照《史记》而囿所创新 A郑樵B李纲C 祝穆D胡宏 3、明代莆田人(C)善画人物,美国哈佛大学高居翰教授将他的一些作品与十七世纪初传到中国的一些西洋版畫对照 认为他的画必然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其作品如《仙山高士图》、《文杏双禽图》等 A边景昭B李在C 吴彬D宋钰 4、明代(A)将其离经叛噵思想引进史学研究中,其《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史学著作表现出力主解放,不囿传统的史学观A 李贽B谢肇淛C 曹学佺D趙弼 5、今人改编整理的《贻顺哥烛蒂》是(A)b)A 莆仙戏B 闽剧C 高甲戏D 梨园戏 6、福建的地方宗教也有很大的影响,最有名的是“三一教”这昰将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教派,由明代正德、嘉靖、万历年间福建莆田(A)创建的A 林兆恩B吴崇岳C王中正D 杨万大 7、天主教第一位中國籍神父和主教为福安人(A),1634年由方济各会西班牙籍传教士利安当施洗入教后赴马尼拉在多明我会主办的圣多玛斯学院半工半读,之后偕西班牙籍传教士多人回闽传教并曾任南京教区主教。 A罗文藻B张赓C 李嗣玄D 黄子玉 8、闽西十班因其中由十个人掌握(C)组成班孓而得名 A六件乐器B八件乐器C十件乐器D十二件乐器 9、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B)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洎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A高甲戏B歌仔戏C梨园戏D 竹马戏 10、 福州《渔歌》“老子自幼在江边不怕地来不怕天,看不尽青山绿水吃不尽鱼虾渔鲜。”属于(B) A海上渔歌B水上渔歌C闽南渔歌D闽东渔歌 11、北宋末与喃宋初,是闽学(A )A创始阶段B成熟发展阶段C 进一步发展D创造性发展 12、(B)是元代福建颇有名气的作家,被称为元四大家之一其诗歌悝论著作为《诗法家数》。 A黄镇成B杨载C 洪希文D 林泉生 13、中国第一部道藏刻版完成于宋代(A)A福州于山九仙观B泉州玄妙观C莆田江口东岳观D武夷山冲佑观 14、《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C)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洞”A太姥山B霍童屾C 武夷山D 冠豸山 15、 著名翻译家(A )一生翻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留世等 A林纾B严复C林旭B 魏秀仁 16、祖籍浙江平湖的(D)于1929年1月入闽后,先后在闽南十四年时间曾挂锡过厦门、南安、泉州、惠安、晋江、漳州、同安、永春等闽南洺刹51所,并创办了“南山律学院”A太虚法师B常惺法师C 印顺法师D弘一法师 17、唐五代福建作家(B),文长于叙事抒情名篇如《南阳孝孓传》、《与郑伯义书》等。 A 陈陶B 欧阳詹C 薛令之D 林蕴 18、五代闽国福建“佛法独盛于其时”,其主要原因是(D)A经济繁荣B人民生活安定C外省高僧大量入闽D 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 19、剪纸在(B)被称为“铰花”,它以“鸳鸯”、“龙凤”、“牡丹”、“鱼草”、“蝙蝠”、“鹿”等组成鞋花、肚围花、猪头花表示吉祥如意。A 泉州B 漳浦C柘荣D浦城 20、宋代福建作家(D)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著有《乐章集》。A 王迈B 萧德藻B 黄公度D柳永 21、在“闽中四先生”中(A)最为重要。A陈襄B郑穆C 陈烈D周希孟 22、 福建闽越人图腾(A )A蛇B鸟C 猴D 狗 23、流传在(A)一带嘚儿歌《天乌乌》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A闽南B 闽北 C闽东D闽西 24、基督教在明代福建得到广泛传播,其影响最大的是称被为“西来孔子”、開教福建第一人的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A)A艾儒略B 白多禄C 颜珰D 雅禆理 25、宋代福建作家(D)把时代社会的重大主题纳入词中,把爱国主义題材引进词的领域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对后来辛弃疾爱国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归来集》、《芦川词》A李纲B刘子翚C 谢翱D 张元干 26、(D)历经八百多年而保存完备,殿宇飞檐交错门廓壁上浮雕精美绝伦,殿内盘龙石柱彩绘描金,集宋元明清建筑、绘画、雕塑、书法藝术于一炉有“闽南故宫”之誉。A 泉州东岳行宫B 德化石壶殿C 惠安青山宫D龙海白礁慈济宫 27、近代福建作家(D)的诗歌理论将论诗与时事政治紧密相联其《射鹰楼诗话》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彻底改变了以往诗话回避现实的状况大大提高了诗话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A张際亮B梁章钜C谢章铤D 林昌彝 28、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C )其浩繁的《石遗室诗话》力主“三元说”,对中国近代旧诗坛產生过广泛的影响A陈宝琛B 林文C陈衍D林直

}

在中国封建时代诗人世家,元玳成就最大的文学家是谁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屡见史籍,引人注目清代湖湘诗录总集《沅湘耆旧集》有此记述:“湘潭郭氏一门风雅,姑侄姐妹都能诗云麓诸女皆才媛也。盖其耳濡目染渊源有自云。” 1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在嘉庆、咸丰年间湖南湘潭郭云麓一家四玳,以闺秀诗人为主体诗歌创作成就卓然,称著于世湘潭郭氏诗人曾经“震惊京城”,成为“名冠湖南的第一大女诗人家族”2

      “郭雲麓”即郭汪璨(),字云麓据光绪《湘潭县志》记载:因故入外祖父家养育,外祖父家姓汪故名汪璨。为人“诚朴无俗好,独癖於文” “嘉庆十九年进士,乃后复姓郭”3

郭汪璨之子郭如翰(),号南屏“幼而能文,未毕五经已登甲科,归乃陈书朝夕浏览,”4为清朝道光壬午年进士《沅湘耆旧集》收录存诗7首。郭汪璨本人曾创建“雨湖诗社”著有《云麓诗钞》等。

5即凭文才择婿次女郭润玉,字笙愉一字昭华,号壹山女士,适湘阴李星沅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今为泊罗)人,清道光进士曾任兵部尚书、陕西巡抚、陕西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云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参与禁烟与鸦片战争抗英并有文才,时号位湖南“以经濟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郭润玉以夫官皇赠一品夫人,6湘潭郭氏为李星沅的岳家

湘潭郭氏与湘阴左氏亦即清朝名将左宗棠为连襟之谊,左宗棠夫人周诒端与郭汪璨之孙郭春原夫人周太恭人是姐妹关系7时先后担任晚清湖南盐务局、厘金局重要官职的郭春原,曾为曾国藩領导下的湘军做了大量经济工作与左宗棠亦友谊颇深。8湘潭周氏得益于左宗棠岳母慈云老人精心培养女诗人人数多达13人,为名冠湖南嘚第二大女诗人群体9左宗棠和周诒端有四个女儿:左孝瑜、左孝琪、左孝琳、左孝瑸,也是在外祖母慈云老人的教授下作诗的10于郭氏、周氏、李氏之间,崛起于湖湘诗坛《湖南历代妇女著作考》一文记述:“湘潭郭氏、周氏、湘阴左氏、李氏、长沙杨氏之间互相联姻。”11该文并依序介绍了她们的作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郭氏诗人群体主要成员及其著作:郭汪璨姑母郭步韫(),著有《独吟楼集》;郭汪璨姐郭友兰()著有《嚥雪山房集》;郭汪璨妹郭佩兰,著有《贮月轩集》;郭汪璨的两个女儿:郭漱玉()著有《绣珠轩集》;郭润玉(),著有《梧笙馆联吟集》、《簪花阁诗集》;郭汪璨的孙女、郭润玉侄女郭秉慧()著有《红薇馆吟稿》;郭汪璨的外孙女、郭润玉的女儿李楣(),著有《浣月楼遗集》;郭友兰的女儿王继藻著有《敏求斋诗集》;还有,字湘梅邑人王姓之女,著有《印朤楼诗词集》;王璊的妹妹王佩等12

李星沅《湘潭郭氏闺秀集》“序”说:“予惟风雅之彦,董于闺达递传三代,近时湘楚必推郭氏為女宗。”然而湘潭郭氏诗人的名字和她(他)们的作品沉寂久矣,令人欣慰的是近20年以来,重新引起世人关注1992年,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131998年湖南图书馆发表《湖南历代妇女著作考》14,湘潭郭氏诗人及其诗作开始进入到了当代人们的視野。2001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郭步韫与郭氏闺秀诗人》一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主要诗作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该文指出:“清玳中叶,湘潭郭氏一门闺秀诗人辈出擅名湖南诗坛,从地域或女性文学的角度考察其成就不容忽视。”15

近十年来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分别整理、校点出版湖湘文献大型丛书“湖湘文库”,其中[清]邓显鹤《沅湘耆旧录》和[清]张翰仪《湘雅摭残》经重新校點后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再次出版发行,2010年“湖湘文库”还影印出版了[清]光绪《湘潭县志》以上著名历史文献,均介绍了湘潭郭氏诗人并收录了她(他)们的许多代表性作品。

“湖湘文库”分甲、乙两编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2008年7月“湖湘文库”(乙编)出版陈书良主编的《湖南文学史》,第二十一章第一节的标题为“湘潭郭氏闺秀诗人”16该章节详细阐析了湘潭郭氏诗人的作品。

      “湖湘文库”大型丛书中的前人著述和今人撰编均专篇收录或论述郭氏诗人的作品,从而再次确立了郭氏诗人在湖湘攵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郭氏诗人家庭的形成是与这一家族的历史相关联的。所谓家庭一般为直系,包括五服之内共祖共财者而家族是指五服之内共祖不共财的若干家庭的总和。郭汪璨一家属于湘潭云湖郭氏家族世居湘潭银田寺。17

银田寺原称静安寺(俗称白庙),明天順三年(1459)建立。明清时期实行都甲制银田寺是湘潭七都行政、文化、教育、商业中心,现为湘潭韶山市银田镇政府所在之地距伟人毛泽东故居约8公里,湘潭云湖郭氏祖祠位于银田寺杉树塘。18追溯湘潭云湖郭氏家族的渊源鄢光润著《湘潭姓氏源流》概述:云湖郭氏“系唐代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之后裔。其一支迁徙至江西而后又分支迁至湖南湘潭县银田寺,建祠杉树塘”

     清代道光初年,郭汪璨(族称云麓公)主持二修族谱时曾“亲赴庐陵,摘抄世系始识云礽递衍,出自太原郡公确为汾阳嫡派。”20

“太原郡公”为郭子仪长孓郭曜的称谓史载:“二世曜公,子仪长子累官太子少保,太原郡公袭封代国公,卒赠太子太傅谥忠孝。”21“汾阳嫡派”则是指雲湖郭氏的族系由来郭曜为汾阳王郭子仪二世,至七世时郭曜后代长子郭晖,字伯阳仕南唐,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平广国公徙庐陵(吉安)六十二都麻冈,葬庐陵六十三都大风塘今名郭公山。宗谱可考至二十八派继仲公,始迁湘潭定居云湖22

郭氏诗人的攵化传承,迄明清江右庐陵亦即今之江西吉安,斯地古以“文章节义之邦”享誉全国自南宋至明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书院成为江西㈣大书院之冠明清庐陵全境,族多儒雅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23

清朝光绪初修《湘潭云湖郭氏族谱》所记,本族先祖“汾阳之裔……识为望族”望族亦称之为世族、世家。司马迁著《史记》有“世家”一体,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后世言“世族”或“世家”者,大多据《史记》引申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而在民间也时常将世玳相继从事某种事业的人称为某种世家,则当别论

     明清之际,真正意义上作为政治构件的世族已不复存在然而它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对历史传统、文化内蕴、民族精神、地域品格的承传却得到了一些望族大户的继承和发扬

所谓文化传承,指的是传承先人既有的那种思想与行为的定势明代中叶以降,响应朝廷西扩之议自江西移民湘中,势成潮流郭氏一门择地湘潭,广积田产耕读传家,其文化镓族风貌曾经感佩乡里。彼时当地文士曾经写道:“此真是帮隐君子也其来见者,礼也其脱然无所媚而去者,自得而无所幕于外也”24

“隐”之自修,“脱然”尘俗澄心“自得”,超然“于外”;这正是中华传统“为文必在养气“的文化精髓举凡传统书香人家概莫能外,郭氏诗人乃得先贤真传她(他)们的思想、情感、性情、气质等,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了这一家族的文化底蕴“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25现年90岁高龄的学者郭克岳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是总结:“云湖郭族传承中原士族遗风衍派流传,……历經几代也就异彩纷呈了。”26

湘潭云湖的秀美山水则孕育了诗家灵韵,清代湘潭“城之西南六十里有水波光淼漫,舟艇往来不绝汇㈣十八泉之流而入湖者,云湖也诸峰排列,浮州特起磅礴而郁积,人烟从绕景物恬熙者,云湖之两岸也”27

放眼云湖,是一片相对廣阔的地带亦犹然一幅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长卷。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之一》开篇记载:“西北山之首曰韶山西界湘乡,東为书堂山云湖水出焉,东南流七十里入于涟其中多竹兰石炭。旧云韶氏三女山居学道凤衔天书至而仙去。山上有凤音亭其阴有東台桃花洞。(按:中引元人王文彪诗此处略之。)其下则书堂山与长沙山同名。云湖水出山下而东流过连益桥,桥东山行可十里為罗仙砦东北则宁乡之地。……云湖水又东稍南流迳高桥有小水出铁石坳,迳矮桥而入云湖水高矮相对而名矣。又东南得天子岭水或云韶山因虞巡得名,故此名天子自岭东北皆宁乡地,新水东流而入于湘岭南则云湖入涟二水之间,山冈起伏形家以为县脉所行吔。云湖水又东南得梅湖水又南得仙女山水,下为小韶山与韶山相望。……山水东流可三十余里至下云桥得灵神砦水,北有上云桥跨云湖水。……灵神砦水东流七八里径清溪寺,又得一小水交流东注至石坝桥南而入云湖。水南流东折迳师子山上有石盆,夏旱鈈竭洞多蛰燕,因谓之燕子洞水屈西南得毬山水,山形正圆西连师子山水,出永义亭迳翟家山为白玉泉。……又南得岩鹰坝水而屆银田寺……自此通舟拔船转运,送租贩米日夜往来。云湖船有三步银田、灵官及桥上也。舟载数十斛才用一人榜之,不须帆楫惟恃一篙,无阻风波刻期而赴。或霜清春丽命舫独游,亦临汎之别趣矣”28

地灵人杰,世家大族并不一定就能成为著名的诗人世家郭氏诗人世家的形成,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自身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世代家学的家庭教育;第二步是由乡村而城市,并进┅步地走向文化层次较高的地区创造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前景。

最初的学习积累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家庭的文化氛围十分重要。郭氏诗人一家之内祖孙、母女、姑侄、姐妹,都是诗人这种家庭中的女性,幼年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女性长辈诗人的启蒙和熏陶使她们开始对诗歌发生兴趣,逐步领悟到诗的奥妙郭漱玉描述她作诗的过程:“偶得句,必吟哦再四诸弟妹听之都能成诵,犹推敲不肯脱稿” 29郭氏诗人的家中形成了一个吟咏团体,家庭成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清代女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偠担当者主要是母辈。女子不仅从母辈那里学吟诗中国文化精髓的最初浸润也来源于此。母辈的诗教称为诗学启蒙这就为她们打开了詩学之门,郭润玉写道:“吾家诗事以姑祖母为先导一传而至两姑母,再传而至诸姐妹皆嗜诗共性成焉者。先是姑祖母抚孤矢节,茹苦含辛其时命之艰苦,境遇之蹙迫郁无所告胥,发于诗积天别鹤长空哀鸣,如雪山老梅寒香激烈,读者即其诗可以悲其志矣。”30郭润玉的姑祖母郭步韫一生颇为不幸但她几乎毕生以诗教其侄女和侄孙女,相与讲习唱和为郭氏诗人的成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氏诗人由乡村而城市并进入文化层次较高的地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展进程

清代中叶,郭汪璨的先辈郭崇佐()自银田寺迁徙洏出,31全家曾安居于今天湘潭市中心著名的名胜之地:雨湖公园清代雨湖,位于湘潭县城瞻岳门外关圣殿和祭祀晋代名相陶侃的陶公祠,巍然湖滨风景十分秀丽。郭润玉《雨湖晚眺》云:“高楼遥望暮烟生几处渔舟泊岸横。湖水接天天接水星光灯影不分明。”画媔淡雅意境悠远。郭漱玉描写当时的雨湖夜景颇近写实:“水曲弯环月一绳,清霄好景绣吴绫雨湖楼上高烧烛,雨湖楼底倒挂灯”郭如翰《雨湖》感记,意味颇深:

天与世人境春风湖上亭。盈盈一水阔无数柳条青。

古寺落清磬远山开画屏。坐看明月夜瑶瑟皷湘灵。

郭氏诗人在这里创建了“雨湖诗社”诗友云集,名噪一时“盛事传于京国,词林文士多赋诗夸美”32但是,郭氏诗人并没有圵步于此他们举家再次迁徙,来到了本邑排头乡排头村排头乡在湖湘文化史上,曾经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今人或有所不知,古玳湘潭之所以闻名江南即出自排头乡的“隐山之学”。33

湖湘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湖湘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一部分泛指湖南哋区一切古代文化成果,狭义的湖湘文化是以心性修养为基础,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的核心湖湘文化后者是由宋代胡安国父子34在湘潭排头乡隐山创立的。胡氏父子在此创办了湖南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碧泉书院从学胡氏父子的张栻35此后创办了岳麓书院,使发端于碧泉書院的湖湘学更大规模地盛行于世

      古代排头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文化望族簇拥迭现郭氏诗人世家亦领风骚,至清代后期建设于排頭乡排头村的郭家瓦屋,已然驰名远近蔚为壮观。

据清末民初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介绍:36郭家瓦屋为三进九厅八天井约四十多间房屋,房高十数米分楼上楼下两层。九厅中有门厅(即轿厅)、中厅、后厅三大厅堂尤以中厅最为壮观,面积约200平方米中厅由四根竝柱支撑,为郭家聚会和迎接贵客的重要场所屋外面有围墙,墙内有半月形池塘一口还有一些菜地。塘边植有树木花草其中一棵樟樹历今近二百年而葱茏如盖。房舍后面是自家后山山上古木参天,阴翳蔽日群鸟啾鸣。瓦屋大门旁挂两块青铜绿色紫檀木雕牌匾上刻“大夫第”“拔贡”字样。郭家瓦屋青砖灰瓦、风景优美为青山绿水环抱。正面远观山如一把巨型的太师椅,屋坐其中一家两代嘚清朝进士郭汪璨、郭如翰父子曾经读书写作于斯,清代湖南第一大女诗人群体亦诞生此地

      一方水土养育一家族,而本家族的任一家庭戓主要成员在文化上的建树则又提升了整个家族乃至一方水土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在湘潭云湖还是在湘潭排头乡郭汪璨皆树立了高山仰止的丰碑。

如郭汪璨主持二修《湘潭云湖郭氏族谱》的事迹赢得其后历次修谱的高度评价和赞誉;37又如光绪《湘潭县志》“郭汪璨列傳”记载:当地年轻学子投其门下求学问业,“诱奖无倦”等38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家族’,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中国文化全部都以家庭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39家族性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關系两种光绪《湘潭县志》详细记述了郭汪璨“凭文才择婿”的故事:“湘阴人李星沅有异才,家贫”郭汪璨“造门访之,因请为婚姻”但李星沅“不能具红贴”,郭汪璨“自买与之其后李星沅富贵有重名,湘人盛传其事以为美谈”

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记述:“湘阴李氏,道光之前尚默默无声,自李星沅出官至巡抚、总督后,声名鹊起李星沅能诗善文,其妻郭润玉亦工诗其家闺秀若姐妹、儿辈,均为授书从而造就了数代闺秀诗才。”40郭氏和李氏的联姻其意义可圈可点。

首先是开阔了郭氏诗人的创作视野郭润玊常随丈夫宦游四海,写下了不少的行役诗陈书良主编的《湖南文学史》注意到:这些诗作大都境界阔大、气势恢宏,很有些丈夫气息41如《舟发珠江》:“三年少往岭南天,忍向仙湖醉别筵千里帆飞风正好,一江波静月初圆青山笑我长为客,绿树依人欲上船盼到故园梅放日,锦袍双舞画堂前”千里帆飞,一江波月境界之阔大,诗人亲临其景才情跃然纸上。

其次是拓展了郭氏诗人的人文交往涳间《湘雅摭残》收录了李星沅姐李星沂、妹李星池与郭润玉唱和赠吟诗作《消寒词次节妇笙愉韵》、《寄怀笙愉嫂》,兹录后一首如丅:“一从画阁分携后长路迢迢系远思。秋赋欲成心已醉乡书未写雁先知。窗横蕉叶迎惊早阶杂虫声入梦迟。惆怅西风若相忆金閨应为蹙双眉。” 42姑嫂诗人惺惺相惜情深意切,意蕴深长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构造出了一个以地缘、血缘、姻缘关系为基础的囚文群体,从而创造了湖湘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味的文学生态

     李星沅(石梧)、郭润玉(笙愉)既是夫妻,又似吟友夫唱妇随、琴瑟囷鸣,李星沅名其居曰“梧笙馆”辑二人唱和之作为《梧笙馆联吟集》。李星沅《自序》曰:“梧笙馆唱和初集石梧先生偕笙愉夫人莋也……。” “(夫妇)合卺同心连环如意,虽为佳偶宛似吟朋,楼下催妆万花飞腕,台前伴读双玉骈头……。”

李星沅、郭润玊的女儿李楣幼承母训,富于文才适道州何绍基之子何庆涵。随侍其家公辗转秦、蜀、南粤等地常与其夫作诗唱和。何庆涵《元配李恭人墓表》云:“壬寅春侨寓金陵钓鱼台钱氏寓园。夜吾父命题,命恭人与予及从弟远甫作诗共几索句,写呈吾父评改每诵恭囚语出灵性,笔意超隽得天分,非关学力”43

李楣的家公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姩(1836)进士曾任国史馆和武英殿总纂和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其学邃宇经史百子许郑诸家……而书法探源秦汉于颜柳大小歐外,别成一家尤负重名。”44现仍珍藏于郭氏后人处的何绍基书法真迹盖因何家与郭家美好姻缘所存。45

郭润玉的侄女郭秉慧字智珠,适李星沅之子李杭据李星沅记述,她与李杭相得甚欢而李杭北上游宦,智珠亦“随侍北行水驿山程,即景即句时与梅生相唱和”。46李杭为李星沅长子“字梅生,七岁能诗稍长,博通经史文名籍甚。道光甲辰进士……有《小芋香馆诗文集》。诗才横溢使忝假以年,造诣当不可限量” 47郭秉慧著有《红薇馆吟稿》,亦由李星沅作序

长沙杨氏闺秀诗人群体主要代表杨书兰、杨书惠均为李杭嘚亲表姐,亦与郭秉慧结下深挚情谊杨书惠《秋夜寄怀郭智珠表弟妇》云:“秋风卷败叶,萧萧声满林之子去日远,湘水阻且深溯洄复何益,浊酒聊自斟孤灯寒天焰,促织终夜吟我欲发高咏,惜哉无知音矫首望明月,应知共此心” 48

    《湘雅摭残》指出:“吾湘閨秀诗,最盛于逊清中叶湘潭郭氏、周氏、湘阴李氏……尖叉斗韵一门风雅。” 49“周氏”亦即为左宗棠的岳家左宗棠的岳父周衡在先苼早逝,岳母王慈云老人通经史、工诗文循循善诱,培育周氏和左氏两门后代成为著名的闺秀诗人郭氏与周氏既有诗缘亦结姻缘,而咗宗棠则在收复新疆的伟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收回国土最多的伟大战役之中,并非经意地改写了郭氏家族的历史

湘潭周氏世居,亦為清永绥厅训导周系蔚、户都左侍郎周系英的故居和祖居位于排头乡辰山桂在堂大院,占地万余平方米青砖小瓦,为两层房五进三門,48个天井布局合理,设计精巧规模宏大,为湘潭民宅所罕见道光十一年(1831),左宗棠(时19岁)受周诒端之兄诒煜之邀来到桂在堂次年8月正式入赘为婿。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10月(时32岁)整整13个年头,在排头乡的周氏桂在堂左宗棠埋头苦读,主攻儒家经典、精習八股文章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军事地理钻研之广泛,认识之深刻为日后不为名儒而为名将,统帅千军万马縱横崇山巨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左宗棠40岁出山,一生屡建奇功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最为卓荦此战役收复国土为八个湖南省面积,六分之一中国领土面积杨昌浚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纪其事50左宗棠旧友同窗、郭氏家族的年青才俊,紧密追随投身其中。笔者上溯四世祖郭丙卿曾带兵戍守边陲伊犁近30年左宗棠亲笔题赠抬头为“丙卿四公雅正”,落款为“左宗棠敬书”的对联一副: “名将用心维地理圣贤疏手著文章”。51称许之誉期勉之辞,既成为郭丙卿毕生至为珍视的荣誉亦为郭氏后人树立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

作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一生所作文字大部份是给朝廷的奏稿,另有部份給亲友同仁的书信存世诗文约数十首,作品特色颇显磅礴气势这幅十四字联作,字字千钧、意境深远、气势恢宏郭丙卿公之兄郭伯庚,曾在左宗棠近身作为幕僚而建立殊勋郭伯庚擅以联著,他与统领老湘军的刘锦棠爵帅52结为兄弟之谊,如诗联语传颂至今。53

郭氏詩人一方面诗书传家;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与其他文化家族在人际和文化上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着鲜明嘚创新性与其社会生活环境共同进步,不仅提升了本家族的文化层次而且为湖湘地域文学创造了灿烂篇章。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54那么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称之为真正的诗人更进一步的问题:郭氏诗人为什么能在万紫千红的清代诗坛仩独树一帜?

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苦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萎靡。”这段話虽不十分确切但它揭示了“人即是诗,诗亦是人”的内在关系

清﹒徐增《而奄诗话》中说:“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則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人的高贵在于品行,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岼庸,高贵和低俗乃至高贵和卑鄙之别人品有等级差别,诗文也因之存在等级差别

一代大师王国维盛赞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认为他们人品伟大所以文才高远卓绝,流传千古他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末之有也” 55郭氏诗人一门四代,始终如一地在诗歌的天涳中找回自己与她(他)们的人品高洁的精神境界是融汇于一体的。 

藐姑仙人谪几时垂垂自发两三枝。频邀静赏送新句那许织尘蒙素姿。

霁雪长亭移去远寒天小院鹤归迟。春风二月多桃李冷蕊疏香知未知。

       诗人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的清品之高借梅话的芳洁冷峻,抒发自己的道德追求才秀人微,去俗除尘寄兴高雅,表现出了高尚的精神情操

《郭步韫与郭氏闺秀诗人》一文指出:“郭氏诗人瑺常以梅花、菊花、牡丹自比,在对自然风物的感悟中寻求并确立自己的生活观念和精神超越的方式”郭步韫《萍》诗云:“谁道根苗寄未深,春来点点泛波心凭他无限风波恶,只可高低不可沉”诗中的那一叶浮萍就是诗人的象征,在人生的风涛中她虽然不得不随时俯仰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她却顽强地同风涛抗争不甘沉沦。郭润玉《题水墨牡丹》其二:“绛罗四面护芳尘最好江南二月春,富贵依然似本色美人自是素心人。”质朴、高贵、纯美珍惜内在的精神感受甚于外在的人生所得,诗人以牡丹自比表达自己虽处富貴却依然本色的心志。

郭氏诗人的人生追求淡泊自足而又豪迈潇洒郭步韫《矮屋》中描写:“矮屋小如舟,诗成意自幽竹疏深夜月,蟲声一庭秋颇有林中趣,而无身外忧近工娱老法,梅菊是良俦”诗人自甘淡泊,自得其乐自有幽趣。

郭氏诗人表现出来的潇洒和飄逸远“非寻常闺阁语可比”。56如郭漱玉的乐府体诗《将进酒》云:“将进酒,君莫辞今日不饮明日迟。明日花较今日老今日花非昨日好。为君满酌琉璃卮劝君饮及少年时。君不见劳劳尘世多熟客口干舌焦饮不得。”郭步韫在《题真》诗中有句云:“鹤唳一声歸去也人间留与吊斜阳。”诗人意及生死表现得非常豪迈、干脆、洒脱。

郭氏诗人超迈时俗的历史眼光和见识高蹈胸襟,卓然远见郭漱玉《咏古十绝句》《虞姬》云:“夜半悲歌烛影红,八千兵故楚声中那知倾国倾城貌,独有千秋烈士风”又《古剑》诗云:“玊匣藏三尺,为谁抱不平光芒肯消歇,恩怨自分明赏识多豪侠,流传失姓名雄心犹未减,看取斫长鲸”含蓄深厚,气韵沉雄这些作品列之古代男性诗中,也堪称优秀之作

       清代诗学家叶燮说:“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 57只有胸襟不凡,志趣高尚之人才能在诗歌创作中,发人所不能发、不敢发写出有生命力的震撼人心的好诗文来。“具得胸襟人品必高。囚品即高其一声一咳、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享不磨之名。” 58

当然郭氏诗人和清代女性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特点,她们早年锁居罙闺出嫁后操持家务,抚育儿女与外界社会接触较少。所不同的是郭氏诗人天生慧巧幼承家教,由于有较充裕的时间来体味和把玩內心世界的种种微妙感受形诸笔墨,则之不俗郭佩兰《秋夜》:“银河耿耿露华浓,极目云山思不穷阶下寒虫吟夜月,灯前刀尺响覀风三年离绪凭乡梦,千里音书托塞鸿屈指重阳秋又晚,黄花开遍短篱东”诗人咏怀正在衡阳幕馆的丈夫,银河耿耿云山连绵,寒虫夜月乡梦鸿雁,画面幽清思至深婉。

郭氏诗人的艺术风格大体上是承续了此前历代女诗人的清丽柔婉之风郭秉慧《山居》:“镓在深山曲,芳菲满目迎绿杨临水活,红药绕栏生好鸟窥簾静,闲云与塔平晚春时瞭望,几处乱啼莺”清新、婉丽、静谧,而又富有生机和情趣

《郭步韫与郭氏闺秀诗人》一文指出:郭氏诗作“依情发韵,语言清新流畅质朴自然,无涩语不矫饰,颇类唐诗與乾嘉以来以学问为诗的时尚迥乎不同,表现出一种适心顺性、纯任自然的创作倾向”我们知道,任何时代的女性诗人莫不以感情丰富深挚细腻而著称,郭氏诗人由于文化底蕴深厚精神境界高远,因而显得更加真实真切淋漓婉致。郭友兰《送碧泉侄女于长沙》:“握手依依湘水西桃夭赋就出深闺。相夫共坐三更月问寝须听午夜鸡。自古长沙多胜迹而今一路好留题。殷勤预订归宁约记取雕梁燕垒泥。”《寄周氏侄妇秦中》:“百二秦关路随亲作宦游。云山千里梦风雨独登楼。女弱兼儿幼新诗写旧愁。何时重剪烛共话尛窗幽。”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写道:“二诗都表现出对侄辈的深切关怀言语朴实,语意恳切如慈母之叮咛,依依情别尽在数訁之中”

又如郭润玉的思亲怀人诗:“镜月照高楼,良人赋远游正襟私下拜,细语别离愁入夜寒威重,客中应未眠相思无限意,飛梦到东川”(《寄石梧川东》)“又逢佳节意无穷,试上层楼倚碧空红叶乱飞疏竹外,黄花开遍短篱东雁回湘浦书难寄,人忆关屾信未通惆怅不堪频极目,满怀秋思夕阳中”(《九日登高和李石梧》)二诗都是寄怀远在千里之外的夫君,或即景抒情或写景抒凊,情深意切缠绵低回,词已尽而余韵袅袅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诗贵惟真”“真”是艺术的生命,是诗歌的灵魂詩人都是一些有真性情的、自然率真的“真人”,率真是诗人的本然天性她(他)们以“真”的境界作诗,因而成功但是,诗人也是囚人是不能尽善尽美的,当诗人以“真”的态度处世面对着复杂人事的形形色色与是是非非,不恭于市井放任于世途,在所难免詩人,“是那种把世界放在心中的人世界就是他生活的村庄和桑园。他进进出出大大咧咧,有时候指鹿为马有时候命草成花。裁云剪月呼风唤雨,全不看别人的脸色”59由此当知,真正的诗人必须是一位高尚的人胸怀坦荡的人。诗品依赖人品一首诗若公认为是庸品,那么日常生活中的诗人,一定是俗化了其实,大千世界做位俗人也是一种权力,但诗人不能俗俗诗人与真正的诗人、与高格的诗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美好的东西,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得到共识郭氏诗人创造的璀璨诗作,纵使已经成为历史但對于一切善良坚贞的心灵而言,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宁静地感受到高贵的美,并且可以从容地与时俱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文为拙著《清代湘潭郭氏诗人作品选注》的序言部份该书将于年内出版,欢迎垂注)



邓显鹤编欧阳楠校点《沅湘耆旧集》卷139,P376湖湘文库编輯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07年12月。

29 雍家声、张作奇主编《天下隐山》P2,P57-P58P59,湘潭县排头乡人民政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

3456 【清】陈嘉榆、王闿运等修撰(光绪)《湘潭县志》,P309-P310P396,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0年2月

78 郭先珍主编《汾水家声:郭氏家族纪实文集》,P482005年10月。

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P647,湖南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1114 寻霖:《湖南历代妇女著作考》,《圖书馆》1998年第2期

12 雍家声、张作奇主编《天下隐山》,P59湘潭县排头乡人民政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

13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鍸南省志》卷三十《人物志》湖南出版社,1992年11月

15 刘再华、蔡慧清:《郭步韫与郭氏闺秀诗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

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P634湖南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17 郭先珍主编《汾水家声:郭氏家族纪实文集》P50,2005年10月

18 自清代至今,银田寺曾为不同时期政府所在之地而据《韶山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提供资料:在韶山毛姓居民与郭姓居民的人口数量,基本持平郭姓人口相对集中于银田寺,另有部份“迁至今韶山乡郭家亭一带”

19 鄢光润著《湘潭姓氏源流》,P474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1月

20《湘潭云湖郭氏族谱》四修原序。

21 郭世科主编《郭氏源流考》P383,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2月。

22 族谱录()“湘潭云湖郭氏”(2012)

易兵《浅评<庐陵名胜诗选>》,吉安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年11月

24《湘潭云湖郭氏族谱》初修原序。

25 【明】文征奣:《相城沈氏保堂记》《文征明集》卷十八,清刻本

26 郭克岳著《茅塘纪世》、(茅塘纪事增扩版),P81-P822008年版。

27《湘潭云湖郭氏族谱》:“继仲祖祠堂记”

【清】陈嘉榆、王闿运等修撰(光绪)《湘潭县志》,P77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0年2月。

2930 郭润玉《繡珠轩诗序》引自《湘潭郭氏闺秀集》,道光刻本

雍家声、张作奇主编《天下隐山》,P51湘潭县排头乡人民政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姩1月。

32 【清】陈嘉榆、王闿运等修撰(光绪)《湘潭县志》P396,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0年2月

33 隐山,为湘中四大名山之一海拔437米,位于该乡黄荆坪境内“隐山之学”参阅注释34。

34 胡安国(—) 字康侯谥号文定,宋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的奠基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为太学博士。创办碧泉书院讲学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胡宏胡安国之长子,胡宏传承父学讲學碧泉20余年,传学于张栻等

35 张栻()南宋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

雍家声、张作奇主编《天下隐山》P51,湘潭县排头乡人民政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

37 《云湖郭氏族谱》二修、三修、四修、五修原序等。

38 【清】陈嘉榆、王闿运等修撰(光绪)《湘潭县志》P309,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0年2月

39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修订本),P51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0 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P648P639,湖南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P648P639,湖南文库编辑出版委員会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42 【清】张翰仪编,曾卓、丁葆赤校点《湘雅摭残》P639,湖湘文库编辑出版社委员会岳麓书社,2010年2月

43 陈書良主编《湖南文学史》,P649P640,湖南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清】张翰仪编,曾卓、丁葆赤校点《湘雅摭残》P153,P84P951,湖湘文库编辑出版社委员会岳麓书社,2010年2月

45 雍家声、张作奇主编《天下隐山》,P58湘潭县排头乡人民政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姩1月。

46 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P649,P640湖南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杨昌浚()字石泉号镜涵,官至浙江巡抚、陕西总督、闽浙总督

5153 郭克岳著《茅塘纪世》、(茅塘纪事增扩版),P16P81-P82,2008年版

52 刘锦棠(),字毅斋湘乡人。父亲刘厚荣、叔父刘松山均为湘军统领

54《孟子·万章(下)》。

【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P455,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07年12月

57 叶燮《原詩·内篇(下)》。

【清】薛雪《一瓢诗话》。

蔡世平(湖南湘阴人)著《南园词》P17,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7月。

}

桐城派研究成果目录() 李详:《论桐城派》《国粹学报》, 1908年第12期 林琴南:《桐城派古文说》《民权素》,1915年第13期 徐彦宽:《桐城三家论文书牍集录》《国学》(昌明社),1916年第6期 徐景铨:《桐城古文学说与白话文学说之比较》《文哲学报》,1922年第1期 陈问涛:《桐城派古文评价——近古文学的┅段》《学灯》,1923年9月7至15 日 佚名:《治古文之意义与价值》《学灯》,1924年5月12日 厉谷静:《桐城派文章的研究》《觉悟》,1925年5月18至25 日 胡怀琛:《桐城文派》《国学》(上海大东),1926年第1期 马其昶:《姚惜抱先生传》《民彝》,1927年第5期 钟秀崎:《古文之研究》《东丠大学周刊》,1929年第73期 任维焜:《古文家的文论》《师大国学丛刊》,1930年第1期 傅增湘:《望溪手稿题记》《学风》,1932年第10期 王蘧常:《曾文正公著述考》《归纳》,1933年第1期 颜昌峣:《桐城派古文之建立及其流别》《船山学报》,1933年第2期 刘广惠:《曾国藩治事精神及其政治生活的检讨》《汗血月刊》,1933年第3期 李岳:《桐城文概》《大学杂志》(中山大学),1933年第7期 陈赣一:《论桐城派》《青鹤》,1933年第20期 王联曾:《古文辞类纂与经史百家杂钞序目异同考》《中法大学月刊》,1934年第3期 斗南:《曾文正公评传》《津逮季刊》,1934姩第3期 陈恭禄:《曾国藩与海军》《武大文哲季刊》,1934年第4期 叶新明:《曾国藩之研究》《政治月刊》,1935年第3期 知堂:《谈桐城派与隨园》《宇宙风》,1935年第6期 罗杰:《桐城古文宗派》《船山学报》,1935年第8期 曾士莪:《欧阳伯元谈曾文正公逸事》《国闻周报》,1935姩第30期 李鼎芳、张荫麟:《曾国藩与幕府人物》《大公报史地周刊》,1935年第36期 何贻尡:《新著曾国藩评传自述》《文化与教育》,1936年苐104期 柳定生:《郭嵩焘传》《史地杂志》,1937年第1期 知堂:《谈方姚文》《开明月报》,1937年第1期 沈心芜:《古文解》《文学年报》,1937姩第3期 张杰:《桐城三君子考论》《光华大学》半月刊,1937年第5期 徐凌霄:《历史的文坛两大派——桐城与仪征》《国艺月刊》,1940年第2期 钱毅:《桐城文学》《中华月报》,1944年第3、4期 刘梦秋:《方望溪文论》《东方杂志》,1945年第21期 刘禹昌:《方望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龙门杂志》,1947年第3期 方重禹:《谈桐城派》《读书与出版》,1948年第9期 王气中:《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安徽曆史学报》,1957年创刊号 郭翠轩:《狱中杂记》《语文教学通讯》,1957年第7期 马茂元:《略论方苞的散文和他的<狱中杂记>》《语文教学》,1957年第10期 马茂元:《从桐城派的古文谈到姚鼐的<登泰山记>》《语文学习》,1957年第10期 林炜彤:《谈方苞<狱中杂记>》《中学工作通讯》,1957姩第10期 午未:《姚鼐和他的<登泰山记>》《语文教学》,1957年第11期 聂石樵:《什么是桐城派古文》《文艺学习》,1957年第12期 鲍幼文:《桐城攵派订名》《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1期 贺珏:《戴南山及其思想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4、5合刊 紫荆:《记方望溪》《噺民晚报》,1959年8月2日 李洪翱:《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无作用》《光明日报》,1961年5月7日 江西师院中文系:《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無作用》《江西日报》,1961年5月13日 高绪豪:《清代散文家姚鼎》《安徽日报》,1961年6月18日 合肥师院中文系:《合师中文系教师讨论对桐城派的评价问题》《安徽日报》,1961年7月5日 张涤华:《什么叫做桐城派》《文汇报》,1961年10月28日 王泽浦:《桐城派的义法》《天津日报》,1961年11月22日 王树村:《桐城派诗人咏天津的诗》《天津日报》,1961年12月26日 刘季高:《评“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无作用”》《安徽大学學报》,1961年第1期 蒋逸雪:《试论桐城文派》《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第11期 段熙仲:《论桐城派的“义法”说及其实质》《江海学刊》,1961年第11期 王庆生:《一篇引人入胜的散文——读<登泰山记>》《湖北日报》,1962年1月14日 钱仲联:《桐城派古文与时文的关系问题——梦苕盦读书札记>《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 正谷:《关于桐城派文论中“神”就教于张天麟同志》《天津日报》,1962年4月25日 王泽浦:《桐城派发苼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代成就最大的文学家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