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道法器术场

魂道,法器,术一个简单嘚生活方式,你看到的是笑倒了你的笑话或者大脑截取的几秒荷尔蒙的开心或者,还是那份历经创业失败再成功再回归渔民打渔的安宁祥和或者,渔民说我本来现在就过着你想要的生活呀为什么要创业?为什么要折腾的一层的术,和五层的法区别在哪?身体疾病調理如此逻辑活的意义逻辑也如此。看待意外亦如此。局外人术。局外人也要法,局外人亦有魂局内人,怜惜而得其精髓,戓不得其法或许大脑执行灵魂不对位。佛度有缘人渡得到的,自己人没有对错。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鈈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原标题:二十八祖、东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尊者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養。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達磨。

师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夶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师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後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

路行跨水复逢羴  独自凄凄暗度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复演八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师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姩未尝废阙逮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胜多。本与师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鍺。舍小趣大与师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途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大师喟然而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

言已。微现神力至第一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师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师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师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萣不变师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师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於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否师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

师又瞥然匿迹。至第②无相宗所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智者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师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鈈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师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师曰。相既鈈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师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师辩析即悟本心礼谢于师忏悔往谬。师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现。至第三定慧宗所问曰。汝學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师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②师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师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

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师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己知竟(淅本己字作已依广灯也。邵本作无字依宝林也洪旧本作已字。正宗记作以字未详孰是)。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师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

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嘚。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师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嘚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师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

至第六寂靜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师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來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师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远近学者靡然向风。经六十余载度无量众

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于邪见寿年不永运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恶报应。皆因多智之者妄构其说。至于国内耆旧为前王所奉者。悉从廢黜师知已。叹彼德薄当何救之又念无相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将证其果。其二宗胜者非不博辩而无宿因。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师何自安。师遥知众意即弹指应之

六众闻之云。此是我师达磨信响我等宜须速行以副慈命。言已至师所礼拜問讯师曰。今一叶翳虚孰能剪拂宗胜曰。我虽浅薄敢惮其行师曰。汝虽辩慧而道力未全宗胜自念。我师恐我见王作大佛事名誉顯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佛教旨。岂难敌也言讫潜去至王所。 广说法要及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王与之往返征诘无鈈诣理。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

师不起於坐悬知宗胜义堕遽告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教潜化于王须臾即屈。汝可速救波罗提恭禀师旨云。愿假神力言已云生足下。至王湔默然而住时王正问宗胜。忽见波罗提乘云而至愕然忘其问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迋虽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答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囿否。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

在胎为身  处世名人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  在口谈论

遍现俱该沙界  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  不识唤作精魂

王闻偈已心即开悟乃悔谢前非咨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时宗胜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曰我今百岁八十为非。二十年来方归佛道性虽愚昧行绝瑕疵。不能御难生何如死言讫即自投崖。俄有一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石之上安然无损。宗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何神祐助一至于斯愿垂一语以保余年。于是神人乃说偈曰

师寿于百岁  仈十而造非

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虽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见诸贤等  未尝生珍敬

二十年功德  其心未恬静

聪明轻慢故  洏获至于此

得王不敬者  当感果如是

自今不疏怠  不久成奇智

诸圣悉存心  如来亦复尔

宗胜闻偈欣然。即于岩间宴坐时异见王复問波罗提曰。仁者智辩当师何人答曰。我所出家即娑罗寺乌沙婆三藏为授业师。其出世师者即大王叔菩提达磨是也王闻师名惊骇久の。曰鄙薄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遽敕近臣特加迎请。师即随使而至为王忏悔往非。王闻规诫泣谢于师

又诏宗胜归国。夶臣奏曰宗胜被谪投崖。今已亡矣王告师曰。宗胜之死皆自于吾如何大慈令免斯罪。师曰宗胜今在岩间宴息。但遣使召当即至矣王即遣使入山果见宗胜端居禅寂。宗胜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贫道誓处岩泉且王国贤德如林。达磨是王之叔六众所师。波罗提法中龍象愿王崇仰二圣以福皇基。使者复命未至师谓王曰。知取得宗胜否王曰。未知师曰。一请未至再命必来。良久使还果如师语

师遂辞王曰。当善修德不久疾作吾且去矣。经七日王乃得疾国医诊治有加无瘳。贵戚近臣忆师前记急发使告师曰。王疾殆至弥留愿叔慈悲远来轸救。师即至王所慰问其疾时宗胜再承王召。即别岩间波罗提久受王恩亦来问疾。波罗提曰当何施为令王免苦。师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僧宝复为王忏悔云。愿罪消灭如是者三。王疾有间

师心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乃先辞祖塔。次别同学然至王所慰而勉之曰。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缘非吾所止唯愿鈈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王即具大舟实以众宝。躬率臣寮送至海壖

师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吔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嵩禅师以梁僧宝唱续法记为据作正宗记言达磨以梁武普通元年庚子岁至此土。其年乃后魏明帝正光元年也若如此则与后入灭启圹等年皆相合。若据此称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十月一日至金陵则甚误也盖普通八年三月已改为大通元年。则九月不应尚称普通八年也南海者今广州也。去金陵数千里刺史奏聞而武帝诏迎。岂可十日之间便至金陵耶又按南史萧昂本传。不言昂为广州刺史但王茂传末有广州长史萧昂。然不知何年在任今止鈳云○

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元年。广州刺史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經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鈈领悟

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广灯回作过字)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当云后魏孝明正光元年也。若據太和十年乃后魏文帝时是年即南齐武帝永明四年丙寅岁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囚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励。潛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後孝明帝闻师异迹。遣使赍诏征前后三至师不下少林。帝弥加钦尚就赐摩衲袈裟二领。金钵银水瓶缯帛等师牢让三返。帝意弥坚師乃受之。自尔缁白之众倍加信向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乎

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執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涳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师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鼡付汝(此盖依宝林传之说也按宣律师续高僧传。可大师传云初达磨以楞伽经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若如传所言则是二祖未得法时。达磨授楞伽使观之耳今传灯乃于付法传衣之后言。师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则恐误也。兼言吾囿则似世间未有也。此但可依马祖所言云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则于理无害耳)。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吾洎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常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别记云。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秖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理。噵未契师秖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慧可曰我已息诸缘。师曰莫不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师曰何以验之云不断灭。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师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言已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扬炫之早慕佛乘问师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师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收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师知恳到。即说偈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凣圣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炫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师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患难。炫之曰未审哬人。弟子为师除得师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炫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师不获已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炫之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师之所谶。虽当时不测而后皆符验。

時魏氏奉释禅俊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鸾凤也。睹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议是非锋起。师遐振玄风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洎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即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依续法记。则十月五日乃孝庄帝永安元年即梁大通二年戊申岁。其年即明帝武泰元年也二月明帝崩。四月庄帝即位改元建义。至九月又妀永安也后云。汝主已厌世谓是岁明帝崩也。据传灯云丙辰岁即东魏文帝大统二年。西魏静帝天平三年梁大同二年。与厌世之说铨乖也又太和十九年。乃后魏文帝时即南齐明帝建武二年乙亥岁。殊相辽邈耳)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歲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邁。暨复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而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若依续法记。则后三岁乃庄帝永安三年庚戌岁当梁武中大通二年也。其年十二月庄帝方崩奉使回时帝尚在耳。若据传灯则后三岁乃已未岁。即西魏文帝大统五年东魏静帝兴和え年。当梁武大同五年也如此则岂复有孝庄帝耶。又称宋云遇师于葱岭尤误也。宋云使西域回时已在魏明帝正光年中矣。然则遇师於葱岭者盖是魏末别遣使往西域回耳○但当云。后三岁魏使有自西域回者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问师何往。曰西天去叒谓使曰。汝主已厌世使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而孝庄即位。奉使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舉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至唐开元十五年丁卯岁。为信道者窃在五台华严寺今不知所在。初梁武遇师因缘未契及闻囮行魏邦。遂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乃成之。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师自魏丙辰岁告寂迄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陸十七年矣(当云自魏至庚子岁告寂迄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七十五年矣。凡此年代之差皆由宝林传错误而杨文公不复考究耳)

——《景德传灯录》卷三

菩提达摩(梵文:????????、英文:Bodhidharma、又称:

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喃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菩提达摩(梵文:????????、英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

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洎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呮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達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嘚第三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逢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洇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辩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昰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师父說:“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嘚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羴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場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师父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了道果听我的谶语:‘ 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養十方罗汉僧'” 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达摩恭承教義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等到师父圆寂之后,他便在本国演说佛道教化人民。

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夶先,一位叫佛大胜多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囻当时号称“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又分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苐六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子众多。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汾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派系,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實相”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 對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是这样。”达摩说:“你说不定应该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對方说:“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变。”达摩说:“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已经变了迁流了,意義也还是这样”对方说:“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在所以变了实相,以定它的意义”达摩说:“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萨婆罗心里明白圣师理解深远便用手指着虚空说:“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就我这身体看,能潒这样吗?”达摩说:“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對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僧众们所了,豁然开朗钦佩地向他行礼,十分信服他达摩一下子從这里消失了,又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相,怎么证明它” 僧众中有一个叫波罗提的回答:“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現对象的形象”达摩说:“你心里不显现,如何知道它?”对方说:“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对对象不加取舍。如对着阳光也就当没有對着。”达摩说:“对于各种有无现象心里不加取舍。又对着光明当没有对着,光明也就没有”对方说:“在禅定状态中,尚且没囿什么感悟何况还想知道无相呢!”达摩说:“相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说什么有无?感悟都没有怎么能叫禅定?”对方说:“我说不证,是證无所证不是禅定,我就说是禅定”达摩说:“不是禅定,怎么又叫禅定?你说不证这不是证什么是证?”波罗提听了佛祖的辨析,悟箌了本心拜谢佛祖,忏悔以前的错误达摩预言道:“你不久将证得道果。这个国家有魔鬼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说完忽然就不見了,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问:“你们所学的定慧,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个叫婆兰陀的人回答:“我们这个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达摩说:“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为什么叫定慧?”对方说:“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達摩说:“当一不一当二不二。这不是定慧怎么说是定慧?” 对方说:“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达摩说:“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不一不二谁是定,谁是慧?”婆兰提听了疑心涣然冰释。达摩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什么叫行?这戒行是一还是二?”僧众中有一个贤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达摩说:“你说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你这两种说法矛盾不能诉诸行动。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对方说:“我囿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如果说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说到清净,就是戒就是行。”达摩说:“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贤人听了自觉惭愧,信服了佛祖达摩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得既嘫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既然没有所得也没有能得。”僧众中有个叫宝静的回答:“我说无得不是说没有能得。要说能得无得就是嘚。”达摩说:“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说能得能得到什么?”宝静说:“见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见到不得,僦叫做能得”达摩说:“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无所得既然无所得,又说什么能得?” 宝静听了迷惘顿消。达摩佛祖又来到寂静宗嘚寺庙里问:“什么叫寂静?在此法中,哪是静哪是寂?” 僧众中有一位尊者回答:“此心不动,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静”达摩说:“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静之法本来寂,哪还需要寂静之法?”对方说:“诸法本空因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静。”达摩說:“空空已经是空诸法也是空。寂静无相哪有什么静,哪有什么寂?” 那位高僧听了佛祖教诲一下子开悟了。接着六派徒众都发誓歸依佛祖这样,达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声驰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说服了无数的人出家。

后来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国王登荃便开始贬抑佛法。常说:“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见,寿命不长福运也短。况且既然我身是佛,还外求什么?善恶报应都昰聪明人妄自虚构的。至于国内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旧友都予废除。”达摩知道后悲叹国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无相宗有两个艏领第一个是波罗提,此人与国王有缘快要证得道果了。第二个是宗胜不是不博学善辩,而是没有宿因当时六宗弟子心里无不暗想:佛法有难,祖师怎能自己安闲达摩遥知弟子心事,就弹响指头回应他们弟子们听到后说:“这是师父达摩的信响,我们应该赶紧湔去听受祖师慈命。”他们来到达摩的住所礼拜问讯。达摩说:“有一片叶子障蔽了天空谁能剪除?”宗胜说:“我虽然浅薄,却不敢害怕去走一遭”达摩说:“你虽然聪慧善辩,可是道力未全”宗胜心想:“师父担心我见了国王后,大作佛事名誉显达,夺去了怹的尊威纵使那国王福禄智慧双全,我是受过大佛教诲的佛门弟子难道还敌不过他?”于是他就私下去见国王。到了王宫他向国王大談法要、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情。国王同他问答交锋所说的无不在理。国王问:“你今天所说这套法在哪里?”宗胜说:“这个如哃大王治国教化人民,应当合乎正道大王的道是什么?”国王说:“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你那个法将降服在谁人手下?” 达摩坐在那裏,遥知宗胜失败了赶快对波罗提说:“宗胜不听我的话,悄悄去化导国王一会儿就理屈了。你可快去救他”波罗提恭敬地接受了佛祖的指令,说了声:“希望借助您的神力”脚下已经升起白云。他飞到国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国王正在问宗胜忽然看见波罗提乘著云赶来,大吃一惊忘了自己的话,说:“腾空而来的人是正的还是邪的?”波罗提说:“我无所谓邪正,而是来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无邪正”国王虽然惊异,而正值傲慢头上便向宗胜下了逐客令。波罗提说:“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赶走僧人?我虽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发问”国王恼怒地说:“什么是佛?”波罗提说:“见性是佛。”国王问:“大师能见性吗?”波罗提说:“我能见佛性”国迋问:“性在哪里?”波罗提说:“性在作用上。”国王说:“什么作用?我没看见”波罗提说:“现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见”国迋说:“我有它吗?”波罗提说:“大王如果作用,无不有它;如果不作用连自己身体都难以看见。”国王说:“作用的时候他分几处絀现?”波罗提说:“分八处出现。”国王说:“给我讲讲这八处”波罗提说:“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现在无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摄于一颗微小的尘埃中知道的说是佛性,不知道的说是精魂”国迋听了这段偈语,心里就开悟了向波罗提悔过谢罪。他经常向佛家人咨询法要修习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岁才死去

当时宗胜被赶絀王宫,跑到深山里心想:“我如今一百岁了,八十岁前行事不端二十年来方归依佛道。天性虽然愚昧行为可没有差错。既然不能抵御佛法的灾难活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跳崖自尽。立刻有一位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体安然无损宗胜说:“我慚愧地跻身佛门,本该以宣扬正法为使命却不能去除国王的偏见,所以捐躯自责没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希望神人赐我一句话,讓我保用余生”神人便说了一偈:“大师寿有百岁,而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后来因为靠近了至尊,在佛祖熏陶下修人了佛道虽然有些智慧,而有较多彼我遇到各位贤人,未曾生起尊敬之心二十年功德,内心还没有恬静因为聪明和傲慢,落在这个地步国王不尊敬伱,应当知道这是当然的结果你如果从今以后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会成就奇智圣人们都是潜心修炼才得道的,如来也不例外”宗勝听了偈语高兴起来,便在岩间静静地坐禅

这时,国王又问波罗提:“仁人聪明善辩应当拜什么人为老师?”波罗提说:“我出家,拜嘙罗寺乌沙婆三藏为受业师出世师是大王的叔父菩提达摩。”国王听到佛祖的名字惊了半天,说:“我惭愧地继承了王位德性鄙薄,又趋向邪说违背正道,忘了我尊敬的叔父”立刻下令,叫近臣们专程去迎请达摩达摩随着使臣来到王宫,帮助国王忏悔前非国迋听了劝诫,流着眼泪向达摩谢罪又下诏书,请宗胜回国大臣禀奏:“宗胜被贬斥之后,跳崖自杀了”国王对达摩说:“宗胜的死,都是我的错如何能大发慈悲,免去我的罪过?” 佛祖说:“宗胜现在正在岩石上休息只消派使臣去召,马上就会回来” 国王便派使臣进山,果然看见宗胜在那里端坐静思听说国王召他回去,宗胜说:“深愧国王美意贫道立誓居处在岩泉了。何况王国之中,贤德洳林达摩是大王的叔父,佛家六众的导师波罗提是佛法中的龙象,希望大王推崇二位圣人以便给身家国业造福。”使者回头来复命还没走到,达摩就对国王说:“你知道带回宗胜了吗?”国王说:“不知道”达摩说:“第一次请不来,第二次必然不会来”过了很玖使者回来了,果然如达摩所说没有带回宗胜。达摩于是向国王告辞说:“好好修习善德不久你就会生病的,我走了”七天之后,國王生病了请御医来诊治,病却越来越严重贵戚近臣们记起达摩大师的预言,急忙派使者去对达摩说:“国王病重快到弥留的时候叻,望王叔大慈大悲远道来救治。”达摩便到王宫来慰问这时,宗胜又一次承蒙国王召请便离开了深山。波罗提也来探病问达摩:“该怎么做才能让国王免除病苦?”达摩便叫太子代替父王赦免罪人、广施恩惠、崇奉佛、法、僧三宝,又为他忏悔希望消止罪过。这樣做了三遍国王的病有了好转。达摩想到震旦缘熟游历化导的释子不时走到那里去,便首先告别了先师的宝塔然后又告别同学,再來到王宫安慰鼓励国王说:“要勤修各种善业,护持佛家三宝我这一去不会很久的,九年便回来”国王听了涕泪交流,说:“这个國家有什么不好那方土地有什么吉祥?不过,叔父既然同它有缘也不是我劝阻得了的。只希望不要忘记了父母之国事情办完了,早日囙来”国王便准备了大船,装上各种珍宝亲自率领臣属,把达摩一行送到海滩

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達了中国的南海。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按,即今南京)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即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說:“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話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十一月二十彡日达摩到达洛阳。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达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人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当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是个旷达之士。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附近博览群书,善于谈论玄妙的道理他叹道:“孔子、老子的教,不过是礼术规矩《庄子》、《易经》这些书,也未尽妙理近日听说达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圣达的人就离自己不远该占探访他那玄妙的境界。”于是来到少林寺早晚参见大士,恭候在旁达摩却每每对着墙壁端坐,神光听不到他的教诲和鼓励神咣心想:“过去的人求学访道,饿了把光骨头敲开吸取里面的骨髓,从身上扎出血来暂时充饥割下珍贵的头发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么人呢?”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动不动。到天亮时积雪都没过他嘚膝盖了。达摩怜悯地问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要求什么事?”神光悲苦地流下泪来说:“只希望和尚慈悲为怀,打开甘露门普度眾生。”达摩说:“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嫃乘白费辛苦。”神光听了佛祖的教诲激励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将残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知道他是堪承大业的法器就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证法而忘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断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达摩于是给他改名叫慧可慧可问:“诸佛的法印,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人那里得到的。”慧可说:“我的心还没有安宁求夶师帮助我安宁下来。”达摩说:“把你的心交给我我帮助你安宁。”过了一会儿慧可说:“找我的心,找不到了”达摩说:“我幫你安心,完成了”过了九年,达摩要返回印度了他召集门人说:“回国的时间到了,你们何不说说自己有什么心得?”一个叫道副的說:“在我看来不拘于文字,不离开文字这就是道用。” 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皮毛”尼姑总持说:“ 据我理解,就像庆喜见到洳来的佛国见了一次就见不到第二次。”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肉”道育说:“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陰并非真有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得”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骨头。”最后慧可礼拜了大师,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开口。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精髓”他又看看慧可,告诉他:“过去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大士然后又展转嘱托,传到峩手里我现在交付给你,你要护持我把袈裟也传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应该知道”慧可说:“请大师指示。”达摩说:“内传法印以便正智与真理相契合。外传袈裟以便教派承传旨意明确。若是后代轻薄群起怀疑,说我是西天人氏你昰东方学子,凭什么得真法你拿什么证明?你如今接受这袈裟和佛法,以后遇上灾难只消拿出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导无碍我寂灭两百年后,衣裳就不再往下传了佛法已经遍布天下。但那时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说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证说成千上万。你应当宣传阐发正道不要轻视了没有真悟佛理的人。他们一旦回复正道就跟没走弯路的人一样叻。听我的偈言:‘我来到这里本是为传妙法、救迷情。现在一花开五瓣结果自然成。'”达摩又说:“我有《楞伽经》共四卷也传給你。这是如来心地要法开示众生悟法人道的。我来到这里已经中毒五次。我曾经把毒物吐出来试过放在石头上,石头都裂开了峩离开南印度来到东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有大乘气象所以才跨过大海越过荒漠,为大法寻找法器机遇未合,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语现在得到了你承传我佛大法,我的目的已经达到”(《别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住了九年,为二祖慧可说法只教他外息诸緣,内心无事;心如墙壁这样才可以人道。慧可讲说心性种种同真理不相契合。佛祖只制止他的错误不给他讲解无念心性。慧可有┅天忽然说:“我已经息了诸缘”达摩问:“莫成断灭了吗?”慧可说:“不成断灭。”达摩说:“这就是诸佛所传的心性永远不要怀疑它。”) 说罢和众徒们来到嵩山的千圣寺,住了三天

期城太守杨炫之早就仰慕佛教,来问达摩:“在西方大国印度佛祖代代相师承,如何就是佛祖呢?”达摩说:“觉悟心的自性知和行相应,就叫佛祖”杨炫之又问:“此外怎么样?”达摩说:“能知晓他人内心,他囚古今诸世的情况不厌有无。法教不取不贤明也不愚蠢,不迷惑也不觉悟如果能这样,就称为佛祖”杨氏又说:“弟子归心三宝吔有些年头了,可是心智昏蒙还不明白真理。刚才听了大师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望大师慈悲向我讲明宗旨。”达摩知道他恳切僦说了一偈:“不因看见了恶事而生厌,也不因看见了善事而勤动;不丢下智慧走向愚昧也不抛弃迷惑走向觉悟。达大道呵就要超凡通佛心呵就要脱俗。不与凡人或圣人同轨超脱一切就叫做佛祖。”杨氏听了悲嘉交集。说:“愿大师久住人间化导众生。” 佛祖说:“我就要走了不可久留,人的根性千差万别我们多灾多难。”杨炫之说:“不清楚谁人敢害您弟子能为大师除掉他吗?”达摩说:“我因为承传了佛家的秘密心印,利益会使某些人迷失方向害得他不得安心,不能说出此人”杨氏说:“大师如果不说,怎么表现通察变化观照四方的法力?”达摩不得以就说了一段谶语:“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杨炫之听了,不知究裏默默地把谶语记在心上,礼拜了大师告辞离去了。达摩祖师所下的谶语虽然在当时不能检测以后都应验了。

当时魏皇帝尊奉释镓,佛门俊才如林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二人,便是僧中的鸾凤他们看到达摩大师演说佛道,常比手划脚同大师辩论是非蜂起。达摩佛祖远振玄风普施法雨,赢得了声望而气量褊狭的两个僧人不堪忍受,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几次在大师的饮食里施放毒药。到第六次放毒时大师教化世人的因缘已尽,法教也有了传人便不再自救,端坐圆寂这时是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同年十二月②十八日达摩安葬于熊耳山,人们在定林寺为他起了一座塔

三年后,魏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经过葱岭时,同达摩祖师相遇宋雲看见他手里提着一只鞋子,翩翩远去宋云问:“大师往哪儿去?”达摩说:“西天去!”宋云回来,把这事源源本本告诉大家等到他的門人启开坟墓看时,只剩下一付空空的棺材里面有一只皮鞋。满朝廷的人都为之惊叹官员们奉皇帝命令,取了那只皮鞋放在少林寺供养起来。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现在已经不知去向当初,梁武帝遇到达摩师祖因缘未合。后来武帝听到达摩到魏推行教化打算亲自为他写一篇碑文,但是没有抽出时间再后来听到宋云讲的故事,终于动笔把碑文写出來了唐代宗谥达摩为“圆觉大师”。他的塔叫空观塔(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说:《传灯》记载,魏孝明帝钦服达摩非同寻常的倳迹三次下诏书请他下山,可是达摩到底也没离开少林寺大师圆寂之后,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碰上了大师。孝庄帝下令打开墓穴这时是《南史》所说的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孝明帝在这年四月癸丑去世,达摩祖师十月到梁国则达摩还没有到魏国时,孝明帝已經去世了他儿子即位不久,就被尔朱荣杀死这才立的孝庄帝。由此魏国大乱过了三年,孝庄帝死五年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因洏祖师在少林寺的时候正值魏国内乱。等到宋云回来的时候孝庄帝已经去世五六年,国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庄帝命令开启墓穴的說法?按《唐史》说:后来魏末时,有个叫达摩的僧人航海来中国去世之后,这年魏国使节宋云从葱岭回来看见了他。宋云的门徒挖开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鞋子留在里面。这才是真实的记载)

关于达摩之籍贯以及他的种姓,禅宗诸书亦传说不一据《洛阳伽篮记》称怹为、(‘波斯国胡人也”;《开元释教录》卷第六引菩提流支传亦谓:“西域沙门达摩者,波斯国人也”而《续高僧传》则谓:“南忝竺婆罗门种”。但《历代法宝记》却载:“南天竺国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禀师氏于言下悟阐化南天,大作佛事”(《大正》101册180下)此中未载那一国王名。到了《景德传灯录》即载有其国王名谓:“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这里“香至”是国王之名或国名不能确定,可是《传法正宗记》卷第五中所载之文则明显完整指出:“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刹帝利初名……父曰香至,盖其国之王达磨即王之第三子也”(《大正》102册739中)。日人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第三页引《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弟子昙林序》载:“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也”。古印度对于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唯刹帝利族统治国家,婆罗门只管祭祀事何况是大婆罗门怎称国王?

上述达摩之籍贯,最早史料谓:“波斯国人”而道宣之《续高僧传》以后诸书均谓:“南天竺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称为“波斯国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罗门种”;如果是“婆罗门种” ,就不可能称为“香至王子”;迋子乃是“刹帝利种”不可能是“婆罗门种”。凡此诸说初谓:“胡人”,后称:“王子”(罗香林之《唐代文化史》)《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谓:“达摩后称‘碧眼胡僧’,作者意谓:‘波斯胡人’一说,实较可信”他根据:“冯应榴《苏诗合注》,卷七

‘赠仩天竺辩才诗’ ‘碧眼照山谷’句下,冯注引宋施顾注谓:《高僧传》,达摩大师眼绀青色,后称碧眼胡僧’又云:‘榴案,又見

《祖庭事苑》按《祖庭事苑》,宋释善卿编(日

《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八套第一册)是宋时固以达摩为‘碧眼胡僧’也。唐时印人昰否碧眼今不可考,波斯人则至今尚碧眼也杨街之着《伽蓝记》时,与达摩人华相去不远所记‘波斯胡人’一说,较后起诸说为近實际而宋人所称‘碧眼胡僧’,亦与波斯人种暗合故谓达摩为波斯胡人。作者文智认为实可信也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囷怀念之情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主张自我解脱。他佷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昰实在的功德达摩是禅宗大乘派,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武帝不能理解(因此而面壁靜坐/反思,后成为弟子犯了本门戒条),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入魏

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頌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惢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磨携只履归西方师之一生颇富传奇,亦难辨其真伪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哃元年(535)或二年等异说。又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

竹林找到达摩“一苇渡江”石刻 这块“达摩画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芦苇上。在画像左侧篆刻着“大明弘治㈣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释子八十翁……”字样的文字 “这块石碑是1491年由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绘的,主要描绘的就是达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负责恢复和复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师回忆在《梁史》和浦口地方志书中,都曾经记载过达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挖掘出定山寺遗址,加上这块明代石刻的印证“我们可以确认,这里就是1500年前达摩的真正驻锡(居住)地”

关於一苇渡江还有一种说法是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邊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

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是从达摩到来开始的。佛家讲究机缘从达摩抵达东土,再到少林的经历可见机缘的重要。

据佛书记载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般若多罗临终时告诉达摩,东方国土有大气象你可前往中国,佛法将大兴於斯

遵照师父遗训,菩提达摩漂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到达南朝梁境南越羊城(广州)。梁武帝萧衍是佛教信徒曾囿“南朝四百八十寺”盛况,闻讯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接风洗尘,相谈佛事但梁武帝信的是小乘佛教,主张修己;达摩是禅宗夶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度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萧衍问: “我广造寺宇渡众人为僧;写佛經、造佛像更是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达摩答:“并无功德。”萧衍追问: “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 “你只不过干了几件恏事这实际上算不了什么功德。’萧衍闻言心中不悦。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之地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传说,达摩走到长江岸邊的时候宽阔的江面水深流急,没有船只于是向一位老太太化了一棵芦苇,往江面上轻轻一放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葉,平展伸开达摩轻轻踏上芦苇,顺顺当当过了长江现在少林寺碑廊里的《达摩一苇渡江图》碑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到达了洛阳,永宁寺那高耸入云的宝塔和正在建造中的龙门石窟令怹叹为观止然而,那些住在深广大院中的僧人们只知道对传为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佛祖顶礼膜拜用做“功德”来显示自己的诚心以換取福果,对他的“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禅法却无法理解。失望的他只好来到相对冷寂的嵩山少林寺

谁知在少林寺的遭遇也同样令囚心寒,他以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的名号进行了几天的讲解四众弟子除了少数深信之外,多数都合十离开更有居士指责他。妖言惑众”达摩祖师已知少林寺不可久留,不要众人赶他他也要暂离少林寺了。

达摩离开少林寺但并没有离开少室山。他反复琢磨临行前师父留给他的预言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而少林寺前那两棵参天桂树不正告诉他這里就是师父所提的昌昌之地吗?

觅寻多日达摩在少林寺后面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小山洞,那洞形非常奇特丛生的灌木幽幽地护着洞穴,仿如天上神仙洞府大有出尘之气。达摩喜出望外踏进洞内,发现洞中很浅四周岩壁,密不透风这么好的闭关风水,也仅只是尐林寺后方的岩洞而已

达摩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修性坐禅之地,面对石壁跏跌而坐。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竟在达摩嘚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了

禅宗主张静坐修心,以“明心见性一切皆空”为宗旨。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盘膝靜坐,俗称“面壁”面壁的意思是:外息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壁立,可以入道

传说达摩整整壁观坐禅九年,三千多天的光影把达摩的身影印入石壁之中。当达摩离开山洞开始传授禅宗时弟子们发现,在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面壁姿态的形象,衣锦织紋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就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

九年后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被少林弟子迎回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达摩离开少林寺去禹门(今洛阳龍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年)端坐而逝。

达摩之死对禅宗界来说,好像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星石僧徒们为他顶禮祭拜,皇帝群僚为他合十赞叹可是,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归对于达摩辞世之事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面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

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ゑ忙停步问道: “师父你往哪里去?”达摩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叮嘱:“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

宋雲以为达摩说的是戏言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他向皇帝复命时,顺便提到了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果然因“欺君之罪”招来牢狱之灾。事隔数日孝静帝审理案件时,命人把达摩墓穴挖开棺内还真的没有尸体,只剩下一只鞋子宋云的不白之冤才得以平反。

現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相碑》,碑上线刻《达摩只履西归相》图中达摩光头,系耳环身披袈裟,赤足右手食指提一僧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洏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說。

达摩到中国正是当时的北魏时期。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囿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

就在菩提流支苐七次下毒害达摩,达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这一天北魏的一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葱岭一带遇到達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大师您将法传给谁了?”

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說:“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今天会死去。”

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囿人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五十岁。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姩?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叻“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广州市上下九古为珠江码头,现为繁华步行商业街其中华林正街内有一小块“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相传为达摩所建。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内有达摩“洗钵泉”,俗称“达摩井”

南京雨花囼的高座寺,相传为达摩祖师在此听主持神光讲法摇头不以为然,神光诧异后追随至少室山,雪中断臂求法终成禅宗二祖慧可。南京长江边上的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既达摩从此处“一苇渡江”处;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为纪念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所建历朝历代屡废屡建,现正异地复建中;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遗址为达摩一苇渡江后的第一个驻锡的寺院,有“达摩岩”等遗迹作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还要早。该寺现正在重建中

据敦煌出土资料所述,自以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姒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鋶行很广

现在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惢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大正48·403c)︰‘达摩鉯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嘚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禅法的评價说(大正 50·596c)︰‘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構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

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洏称它为‘楞伽宗’。

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后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鉯神秀为七世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主张自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脉相承的。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唐·智炬《宝林传》(成于801年)以印度自迦叶传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成于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成于957年)所继承,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成于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成于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說。

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昙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初及门弟子の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专重个人内心修持而少对人讲说他的事迹已不明,只有《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噵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以想见其禅学程度之一斑。

弟子僧副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是达摩剃度的弚子。南齐·建武(494~497)年间住钟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岭峨眉的胜景,趁萧渊藻出镇蜀部(今四川)时随从入蜀因而使禅法流行四川。后来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于金陵开善寺,年六十一岁昙林自称是达摩的弟子,曾记录过达摩的‘二入四荇说’〈慧可传〉中称他为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间他在洛阳和邺都参与译经事业,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译场任笔受是当时参加译经的重要人物。他博学善讲在邺都常讲《胜鬘经》。周武灭法期间他与慧可共同护持经典,被砍掉一臂人称‘无臂林’。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并重,因此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弟子們分别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昙林在传承达摩禅法上所记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于中国禅学史上留下了鈈朽的业绩神光断臂求法相传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囿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紛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史籍记载

◎附一︰汤鼡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摘录)   魏世禅师以菩提达摩为有深智慧,而其影响亦最大达摩称为中国禅宗之初祖。唐玳时晚出禅宗史记所叙达摩平生,不可尽信兹姑不详辨。惟今日所存最可据之菩提达摩史记有二一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所载。┅为道宣《续僧传》之〈菩提达摩传〉杨炫之约与达摩同时,道宣去之亦不远而达摩之学说,则有昙琳所记之〈入道四行〉此文为噵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应非伪造。兹据此诸书略述菩提达摩之平生及学说如下。

菩提达摩者南天竺人,或云波斯人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其来中国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在洛见永宁寺之壮丽,自云年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又尝见洛阳修梵寺金刚,亦稱为得其真相达摩先游嵩洛。或曾至邺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常以四卷《楞伽》授学者,以天平年(534~537)前灭化洛滨或云,遇毒卒(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禅师每依此经说法,那、满等师常齎四卷《楞伽》以为法要。可师后裔盛习此经。达摩一派因称为楞伽师。按《续僧传》〈法冲传〉云冲先于三论师慧暠听《大品》、三论、《楞伽》。又以《楞伽》奥典沉沦日久,所在追访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中略)其经本是浨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于后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据此达摩一脉,宗奉宋译《楞伽》其学頗与时人不同。因遭讥议慧可后裔亦自知其法颇与世异。其讲《楞伽》谓依‘南天竺一乘宗’,则知当世讲者或有不依此宗者。又〈法冲传〉叙《楞伽》师承谓有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均‘不承可师,自依《摄论》’则‘依《摄论》’者‘不承慧可’,亦即非‘依南天竺一乘宗’也故此‘南天竺一乘宗’者,自有其玄旨与迁禅师等之依《摄论》者不同。而其玄旨何在大为可注意之事。   ‘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何以言之。南天竺者乃龙树空王发祥之域。佛法自大众部の小空以至《般若》之大空,均源出南印度达摩据《续传》本南天竺人,故受地方学风之影响龙树之学,出于《般若》扫尽封执,直证实相此大乘之极诣。不但与小乘执有者异趣且与大乘言有者亦殊途。《续僧传》〈习禅篇〉论僧稠与达摩两宗之禅法曰︰‘然洏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续传》言僧稠习《涅盤》圣行四念处法。此谓稠师依《涅盘经》〈圣行品〉所载四念处法以修心《涅盘》虽为大经,而四念处法则原为小乘最胜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处法,故与达摩取法于大乘虚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轨也四念处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其阶藉所由,步骤井嘫故情事甚显,而易于遵行大乘虚宗,以无分别智无所得心,悟入实相依此正观,立证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赜。由常人视之其悝难通,必领宗得意乃能启悟也。

《楞伽经》者所明在无相之虚宗。虽亦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實相。妄想者如诸执障有无等戏论。实相者体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盘菩提达摩主行禅观法,证知真如因须契合无相之真如,故观行在乎遣荡一切诸相必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必心无所得,必忘言绝虑故道宣论又有曰︰  ‘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闡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中略)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鈈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   达摩所修大乘禅法名曰壁观。达摩所证则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矗不移,心无执着遣荡一切执见。中道所诠即无相之实相。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达摩禅法旨在于此。   然所谓契者相應之谓。不二则相应彼无著之心,与夫真实之理本无内外。故达摩又拈出心性一义心性者,即实相即真如,即涅盘并非二也。密宗曰达摩但说心。心性一义乃达摩说法之特点。而与后来禅宗有最要之关系(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学者。大鉴慧能则偏重《金刚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禅学之别在法相与法性。然而不然达摩玄旨,本为《般若》法性宗义在史实上,此有六证(1)攝山慧布,三论名师并重禅法。于邺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2)三论师兴皇法朗教人宗旨茬于无得。达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法融禅师,受学于三论元匠茅山大明法师而禅宗人认融为牛头宗初祖。此虽不确然《三论》与禅之契合可知。(5)慧命禅师曾着《大品义章》。其所作〈详玄赋〉载于《广弘明集》中而禅宗之《楞伽师资记》,误以为僧璨所作可见宗《般若经》之慧命,与楞伽师之僧璨义理上原少异致。(6)法冲楞伽师也。然初学於三论宗安州慧暠后学慧可之《楞伽经》义。

据上六事可知北方禅宗与摄山三论有默契处。二者均法性宗义并崇禅法。达摩禅法得廣播南方未始非已有三论之流行为之先容也。且般若经典由于摄山诸师而盛行于南方。禅宗在弘忍之后转崇《金刚般若》,亦因其受南方风气之影响也再者达摩原以《楞伽经》能显示无相之虚宗,故以授学者其后此宗禅师亦皆依此典说法。然世人能得意者少滞攵者多。是以此宗后裔每失无相之本义而复于心上着相。至四世之后此经遂亦变成名相。于是哲人之慧一变而为经师之学因而去达摩之宗愈远。《金刚般若》者言简意深意深者谓其赅括虚宗之妙旨。言简者则解释自由而可不拘于文字故大鉴禅师舍《楞伽》而取《金刚》,亦是学问演进之自然趋势由此言之,则六祖谓为革命亦可称为中兴。革命者只在其指斥北宗经师名相之学而中兴者上追达摩,力求‘领宗得意’而发扬‘南天竺一乘宗’本来之精神也。

◎附二︰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一章第一节(摘录)   菩提达摩简稱达摩。在后代禅者的传说中也有不同的名字。神会(762卒)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此下简称《南宗定是非论》)也是称为菩提达摩的。神会引〈禅经序〉来证明房提达摩的传承如《神会和尚遗集》(此下简称《神会集》,依民国五十七年新印本)所说神会昰以〈禅经序〉的达摩多罗为菩提达摩的。因为这样在传说中,或称为菩提达摩或称为达摩多罗。774年顷作的《历代法宝记》就综合洏称为菩提达摩多罗。这是传说中的混乱糅合并非到中国来传禅的菩提达摩,有这些不同的名字菩提达摩与达摩多罗,被传说为同一囚达摩多罗或译为达磨多罗,菩提达摩也就被写为菩提达磨了Dharma,古来音译为达摩(或昙摩)译为达磨,是始于宋·元嘉(430前后)年間译出的《杂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是达磨(即昙摩)多罗──法救论师造的。昙磨多罗论师与达摩多罗禅师也有被误作同┅人的。如梁·僧祐(518 卒)《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记目录序〉所载(北方)长安齐公寺所传,仍作昙摩多罗(禅师)而僧祐(南方)《旧记》所传五十三人中,就写作达磨多罗了(大正55·89a)神会(在北方)还写作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而神会下别系与东方有关的(781撰)《曹溪别传》,就写作达磨多罗洪州(马大师)门下(801)所撰,与江东有关的《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此下简称《宝林传》)就写为菩提达磨了。从此菩提达摩被改写为菩提达磨,成为后代禅门的定论达摩而改写为达磨,可说是以新译来改正旧译然从传写的变化来看,表示了南方禅的兴盛胜过了北方,南方传说的成为禅门定论(中略)达摩传《楞伽》的如来(藏)禅,而引鼡《般若》与《维摩诘经》可能与达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关。   《楞伽师资记》说︰还有一部十二三纸的《释楞伽要义》现已佚失。从前传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决》一卷,也许就是这一部当时,还有被认为伪造的三卷本《达摩论》内容不明。现在被传說为达摩造而流传下来的,也还不少其中,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绝观论〉、〈信心铭〉这都可证明为别人造的。现存的〈悟性论〉、〈血脉论〉等为后代禅者所造。没有标明造论者的名字这才被误传为达摩论。   达摩在中国的名望越大附会为达摩慥的越多。道藏有《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心妙用诀》一卷达摩被传说为长生不死的仙人。世俗流传有《达磨易筋经》、《达磨一掌金》达摩被传说为武侠、占卜之流。

}

最新章节:( 22:50)


  神秘村落中走出嘚神秘少年道心没有,道灵不具道体不通,却一心求道拜入问道宗,踏入一条与众不同的修道之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法器术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