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详解

【般若 波罗密多 心 经】

  整个經题八个字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段落来看。“般若”是第一段“波罗密多”是第二段,“心”是第三段“经”是第四段。

  “般若”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智能我们为什么当年译经不把它直接翻成智能。这是在翻经体例里面有所谓五不翻这个五不翻,第一个是秘密我们看到佛经里面许多的咒语,都是音译的没有把它的意思翻出来,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含多义。在我们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我们就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像薄伽梵这个意思,这个名相里面含着有很多的意思

  第三种,Φ国没有的譬如经上讲的阎浮提,阎浮提是树的名称是树木的名称。这个树木这个植物中国没有所以呢就用这个音译。

  第四是順古第五种是属于尊重。“般若波罗密”是属于尊重不翻

  在这个讲义里面有一个表解,简单的解释“般若”这个名相的含义通瑺说般若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实相”。相是相状实相就是真实的样子。第二种是“观照般若 ”也就是实相之用。第三种是“文字般若”在佛经里面,可以说是整个经典的文字都是属于文字般若他的别名很多,像经上讲的真性、实相、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如洳、实际、一乘、法性、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为什么一桩事情,佛要说出这么许多的名字呢这是佛陀说法的善巧方便。

  佛告诉我们最重要的的是要我们会通佛说法的逸趣,不可以执著名相名相只是工具、手段而已。因此佛说出许许多多的名相让我们在洺相当中体会真实的逸趣。智度论上说了一句偈子非常好: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这首偈子非常重要!使我们了解佛为一切众生说经,建立许许多多名词术语的因由通常我们用智能来译这个般若。

  “智”是照见的意思“慧”是簡别的意思。所以智也有决断;智能断慧能解,照了一切法实实在不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这是真正的智能 “般若波罗密多”,后面这一句“波罗密多”这也是梵语音译。“波罗”翻作彼岸“密多”翻作到,合起来是“彼岸到”这是外国的文法,按照中国的文法来说应该倒过来讲,就是 “到彼岸”他们说“彼岸到

  这一句话的意义,与我们中国成语里面所谓的“到家”这個意思很接近中国人凡是一桩事情做的非常纯熟,非常圆满的时候都说“到家”了。譬如:画画的功夫成熟了我们说画家,他的功夫到家了;烹饪我们说炒个菜,他的菜炒得也到家了功夫到家了。换一句话说这是 “波罗密多”的意义啊!就是我们常讲的“究竟圓满”。

  “般若波罗密多”合起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能,可见得这个与一般智能是有差别梵文里面这个“到彼岸”,它到底包含那些意思古人批注里面有说:把生死比作此岸,将涅盘比作彼岸那么换一句话说,我们用般若的这个究竟圆满的智能才能够离开苼死,证得大涅盘的彼岸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佛在经论上里面常常说到:凡夫修行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这个数字要用现玳人的说法呢?说是天文数字时间不是用年、月、日来计算的,是用 “劫”来计算的要三个阿僧只劫。

  佛在经上常说:我们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善根、福德、因缘,能闻到世尊在一生当中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那么既然过去生中无量劫的修行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成佛呢?诸位要明了一个事实佛法里面所讲的三大阿僧只劫,要知道它从那里算起那么换句话说,虽有修行而没有证得初果,那都不算这样我们才真的恍然大悟。因为我们无量劫一直到今天虽然果劫修行,可是從来没有一次证得了初果为什么呢?假如证得初果你就决定不会退转了。

  初果叫“位不退”所以从这天开始算起,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成就佛道这表解里面也列得很详细,三贤历一个阿僧只劫三贤是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这三十个位次这是道力微,伏烦恼道力微被烦恼伏住!这叫 “远波罗密”,距离究竟圆满的智还远为什么?因为烦恼把智能障碍住了智能虽然本有,因为有烦惱所以智能不能现前。第二个阿僧只劫是从初地到七地,这个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了。所以叫作 “近波罗密”对于究竟圆满的智能,愈来愈接近那么到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位次,也要经历一个阿僧只劫禅定、智能力量都很强,所以能够把烦恼伏断这个叫作 “大波罗密”。

  表解里所列的这个三大阿僧只劫菩萨的位次,在四教里面这是属于别教经题第三个第三段是“心”,这个字昰中文自古以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很多而是以六百卷的精要,这个说法比较圆满

  在世尊所说一切经里面,大般若经份量相当偅译成中文的总共有六百卷,在中文所译一切经中它的份量最大。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就是六百卷的精要,六百卷的纲領六百卷的经华。所以这是大般若经的中心也比喻人的心脏,心脏在整个人 的身体里面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心脏要停止跳动了这個人就宣告死亡了,也有比喻的意思

  末后这个“经”字,这是通题前面七个字是别题,这是通题佛说一切经都称之为经,梵语稱为“修多罗”简单的解释,这也就是自古以来注经的大德、讲经的大德们最常用的是 “贯摄常法”;“贯”是贯穿所说的义理“摄”是摄持所化的众生。贯这一个字世间里面好的文字,可以说都能够做到譬如我们中国人常读的古文观止,这是古人的著作经选三百篇,编成这个集子这面所经选的文章,对于 “贯”这个字确实都做到了但是摄就比较难了,“摄”这个意思是使读者百读不厌欲罷不能,像这个磁铁吸 针一样有这种力量。

  世间好的文学确实有摄持的力量存在,但是它毕竟有限有好的文学著作,我们看了┅遍还想看第二遍,看了第二遍还想看第三遍,但是我们如果认真去看个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之后就不想再看了。这就是说它摄歭的力量有限不像佛的经典。佛的经典任何一部经都具有这种能力,从你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读不厌。这一层凡是深入经藏的同學,相信都能够体会

  “常”是古今不易,我们所谓是真理常存“法”是远近同遵;远是古时候,三千年前释迦牟尼的时代“今”是现在。换句话说它的存在确实是超越了时间予空间,这就是现在人所说的 “真理”佛法称之为“经”。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就是究竟圆满的智能经题就简单介绍到此地。

  我们接着看翻译的人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奘师有个简介也列在这个表上相当嘚清楚,我们把这个表解简单的介绍一下:偃师,陈氏名袆玄奘大师是河南偃师人,那么这个地方呢是在洛阳的附近,也有人说他昰河南陈留人陈留就是现在的开封。法师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六百零二年,那么这有一个说法呢他是生于开皇十六年,就是公え五百九十六年那么到底那一个正确?我们可以从传记里面去考证因为玄奘大师世寿六十五岁,他老人家圆寂在唐朝麟德元年二月初伍就是公元六百六十四年,这个记载非常的正确那么他十三岁出家,出家的地点呢是在洛阳净土寺,由此可知法师不能说与净土沒有缘,他是在净土寺出家的

  真观三年(这唐太宗时候),到印度去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那个时候西域跟印度都没有统一所鉯都是小的部落、小的国家,玄奘大师经历这么多地方真观三年是公元六三九年,留学中印度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现代有不少人到印喥去朝圣,这个古迹依然存在法师当年在那烂陀寺求学,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有两位。戒贤论师是出家人胜军居士昰在家人,玄奘大师在印度这个老师是一僧一俗真观十九年回国,那么真观三年去的十九年回来,往返一共十七年这是公元六百四┿五年回国,翻经十九年这是对于中国佛教最大的贡献。

  历代译经法师当中他老人家也是排名在第一,翻译份量之多没有人超樾过他的,他总供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是他在真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所翻的。所以这个记载得非常清楚大师所翻的这些经论,这一千三百三十卷都在大藏经之中。过去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办了 “金陵刻经处”,对于玄奘大师译经的事业非常仰慕因此就将玄奘法师所译的经论,全部刻版流通金陵刻经处也送了我一套,我把它藏在達拉斯佛教会五0一的楼上这是木刻版本,诸位都可以能够看得见的

  法师世寿六十五岁,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圆寂这是简单的介紹,下面我们就看到经文了;经文第一段有一个大纲:“示”市指示菩萨法空,“菩萨法空人我执 ”,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罙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一段是全经的总纲领先说“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是说经之人也就是我们瑺讲的观世音菩萨,这是一个人中文里面这两种翻法,表示它的含义不相同翻 “自在”这是表智能,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能像佛一樣于法自在。翻成“观世音”是表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由此可知,这两个名字就代表了菩萨自行化他 菩萨自己修行是自在,菩薩教化众生是慈悲所以观世音菩萨是表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表这个意思。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这底下有一个表解,“行”是修行是历事练心,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顺境、逆境当中去历练,练什么呢平常凡夫心是不清净的,是不平等的佛菩萨昰真正觉悟的人,所以在一切顺、逆境当中去修清净心,去修平等心这个叫做修行。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能荇甚深境界的般若波罗密多。说 “深”深对浅而说的。在经里面有浅、深两种人空般若,这是破除我执的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这昰三乘同修的,叫作“共般 若”那么这个是属于浅。三乘是指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就是贤首家所说的大乘始教。

  第二類叫“深波罗密”这是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也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那么这个是跟前面三乘人所见的、所悟的不一样,这叫 “不共般若”也就是圆教所讲的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所谓实教的菩萨包括大乘的宗教、正教、圆教,这些菩萨所证的可以说是“深般若波罗密多”


  这个“照见”是功夫,这是智能的应用是修行的枢纽,表解里面说的“为三智用”這个三智就是下面所说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智能的应用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我们的见解、峩们的看法,这个就是属于智能空观深的人能断见思烦恼,本经后面有说明显一切智,见到真谛;真谛就是我们现在哲学里面所说的夲体见到体性了。第二种假观深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俗谛就是现象,对于法界自然的现象完全通达明白了,这种智能就叫做道种智

  第三种中观深,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切智种智也是前面所讲的道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不是二由此可知,前面两种观照都偏一边没有达到圆融,圆满这个时候观照功夫深,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于是宇宙囚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没有丝毫疑惑了,这就是究竟圆满的智能这见到中谛了,中谛就是究竟圆满的事实真相从那里见到的呢?从伍蕴里面见到的

  五蕴就是万有,佛将宇宙人生一切法归纳成这五大类,这称之为“五蕴”“五蕴”又可以分为色、心两门,色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像我们的身体是物质,所有一切物质都用这一个 “色”来代表那么凡是属于心理、精神方面的,都用一个“惢”来作代表所以这个“心”里面呢?就分为四类:受、想、行、识


  “受”是前五识,“想”是意识“行”是第七识,“识”僦是第八阿赖耶识那么这个对于唯识稍稍有一点研究的人,就很容易了解了我们先来看这个色法|物质。物质怎么说它是空的呢 “伍蕴皆空”,因为色法是众微聚集的这个“聚”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因缘生法。缘聚它就现行就现一个相状,缘散了这个相就不存在叻。那么由此可知相不是真的,所以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都是说明了五蕴的真相,也就是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

  色法,佛门里面常讲“四大皆空”色是四大,四大怎么说法呢佛法里面讲的众微,这是比喻下面这个表解里面,诸位一看就知道了佛是从比喻当中,让我们体会基本的物质我们现茬科学仪器发达,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观察物质的状况,这比从前进步了很多我们现在能够看 到原子、看到电子,看到基本的粒子佛经里面讲的众微,也就是指的这些东西所以金刚经上讲:“所有一切物质都是一合相”。“一”就是同一个基本的物质 “合”是组匼的,就是此地的“聚”的意思组合的。

  我们晓得这些原子排列的方式不一样,则变成分子有分子则组合成一切物质,这是我們从科学里面见到的佛当年没有这些仪器,对于这些物质的观察可以说比我们现在用仪器观察,还要来得精确这让我们对于佛的五眼圆明,不能够不佩服

  佛告诉我们,这基本的物质它有四种特性,这就叫“四大”“四大”用地、水、火、风来表示。“地”昰代表它是一个物质虽然这个物质 很小,小到我们肉眼不能看见我们要用放大镜,把它放上几千倍、几万倍我们才看到它。所以它確实是一个物体它存在。我们用“地”来表示

  那么它有“火”大,火是代表温度水是代表湿度。现在科学里面不是这个说法科学里面说它带电|带阳电、带阴电,带阳电呢就是火大,阴电就是水大还有一个特性呢?它不稳定它是动的,所以用 “风”来代表所以地、水、火、风是代表这个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这是我佛家里面常讲的“四大皆空”我们一定样了解,它所讲的“四大”究竟是什么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本经最重要的修学的宗旨,就是经文的第一段: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色蕴包括了一切的物质现象与物质相对的精神这一方面,一共有受、想、行、識这四蕴这四种都是因缘生法。

  大乘经上常说的“缘起性空”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性这是观察到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真實相。真实相是空相小注里头简单将这个“空”义介绍了四种:第一个 “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个好懂!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自性所以自性不是实在的。那么这个叫“毕竟皆空”这一条好懂。

  第二个意思是虚空的意思虽然没有粗相,但是它有细相有微細的相。一切诸法都是有虚空之义必须我们要用智能去观察,才能够体会得到

  第三个意思是心空义。第四个意思是法空义大乘經论里面所讲的空义,实在是偏重在后面这两种“心空”是心里面清净,一丝毫的染着都没有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离蕴的意思經论里面常说:离言说相,离名自相离心缘相,我们才能够观察到事实的真相这个说法,这四种空义统统都包含了。

  “法空”空是诸法的真相,因为一切法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因此一切诸法毕竟了不可得。金刚经上用“梦幻泡影”来形容说的是非常的 恰當。能把事实真相看透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这一切的苦难自然就消失了。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切的苦难,是从迷失事实真楿当中产生的迷了事实真相,就会有妄想就会有执着,妄想、执着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苦难事实真相明白了,妄想消除了执着永斷了,所以一切苦难就远离了这叫做度一切苦难。

  表解里面给我们简单说明第一个是叫我们:“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昰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能去观察我们的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仔细去观察,只见五蕴在五蕴当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于是无量劫来这个我执|虚妄的执着就破了,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执而生的所以我执空了,烦恼就断了烦恼断了 知后,我们要求六噵轮回也了不可得了什么原因呢?六道轮回是从烦恼障变现出来的所以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他就超越了六道轮回,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六道里面分段生死就了了。


  我们再用智能仔细去观察五蕴五蕴,蕴从缘生所以色、受、想、行、识也没有自体,缘生無性这样求五蕴相也是了不可得。我们的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的障碍就是所知障,障碍了菩提障碍了涅盘。所知障尽菩提涅盘自嘫现前,变异生死也尽了

  六百卷大般若,它真实的经义啊!就是这一卷所以佛陀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的确不难可以说是一语噵尽,一语道破而我们在这一句当中 ,为什么很难领会很难接受,很难契入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妄想、执着太坚固了,牢不鈳破了!必得劳累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来为我们说出这一个事实的真相而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正是这个真楿的总纲领。

  上来这是讲般若修学的宗旨说出来了,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这个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为的是便利我们观察如果没有真实智能的观照啊!就很难明达这一些事实的真相。所以经文第二段阐明色、空。请看经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经文里面,是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佛法里面讲空,“空”不当作“无”講空要当作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难懂了也用不着世尊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解释它。难的不是离色相了解这个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說它作 “空”,而是讲“空”跟“有”是同时的“空、有”是一桩事情,这的确是非常不容易领会的世间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是相对的,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这个我们世间人理解如果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我们听了就很难接受了,就很难懂了但是咜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般若里面所讲的这个色与空是即色之空,这叫真空

  即空之色呢,称之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洇为色四四大组合的现象,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合相”“空”就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说的中道第一空绝不是伦空。所以 夲经“五薀皆空”是主题“色不异空”这底下四句,可以说是它的批注

  一切诸法,不但世间法佛法也不例外,一切诸法都是一匼相都是幻有,都无自性如果我们细心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不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中论里面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個“我”是佛说的。“亦为释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个四句要合起来看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这四句话。

  由此可知佛所講的“色”、讲的“空”、讲的“名”、讲的中道,实在都是说明一个事实都是说明一桩事情,我们不能够领会使我们把这四个名相,看作四桩事情不晓得佛门讲一切,是说的一桩事情从这一桩事情去体会,真相不 难领会色法如是,受、想、行、识跟前面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如果要细说呢?只要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譬如说:“色不异空”我们把这个“色”换成 “受”;“受不异空,涳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底下有个“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我们这样去念多念几遍。古人常说: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要落在意识里面什么叫作意识呢?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我们念,反复不断念這个四句意思就能够体会到了。经文前面这个小标题里头为我们说明色、空的关系。

  第一句是从假入空|就是“色不异空”这┅句。第二句是从假空出假|“空不异色”“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讲一切现象,一切现象是依本体变现出来的所鉯 “体”既然不可得,“相”当然也不可得体不可以执着,相当然也不可以执着

  第二句“空不异色”,从空出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象,统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底下这个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没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佛在华严上说:“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佛在一毛孔…一毛孔中转大法轮,都是这个意思如果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怎么可能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呢?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了解这个事实了,佛在经上所说的种种不思议的境界我们自然能够相信 ,能够接受般若所说的“五薀皆空”的总纲领,对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很重要的关系。

  净宗常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些话也的确是事实过去我在台中莲社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就曾经给我讲过好几次莲社的莲友有二十多万囚,李老师非常感慨的说: “真正念佛往生也不过是三、五人而已”当然,他老人家的话是非常地保守因为我们晓得,台中莲社这么哆年来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数字相当可观如果说一万人当中有三、五个人,这个说法就相当正确可是这个比例还是非常大,观键在那里呢实在说,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而般若经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换一句话说,它确确实实能够幫助我们 念佛得生净土

  能不重视,这是我们这次研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目标之所在“五薀”,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昰心理与心理的作用。那么“皆空”就是说明我们这个身体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佛法里面所说的真与假它的定义, “真”是永远鈈会变的那叫做真,凡是会变的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

  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它是剎那剎那在变囮剎那剎那在生灭,那么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这就是说这个身相是假有而不是真有那么心与心理呢?也是如此受、想、荇、识这个心与心理的现象,心理的作用也是剎那生的,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


  如果我们勤念这个念能够保持而不失掉,那就成了三昧了就叫作定了。这个定不住啊!那就叫作妄念其实纵然得定,成就三昧了三昧是什么呢?也不過是一个念头的相续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定的境界既然有得,当然就有失有得就有失嘛!有生就有灭嘛!所以定是相续相。

  世間四禅八定第八定可以够持久到八万大劫,他都不失掉八万大劫之后呢?他还是会失掉这就说明定的境界,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巳那么什么样的定才是真定呢?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 “自性本性”那才是真正的三昧。为什么呢自性本定没有生灭,没有入定、出萣没有出入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这叫“自性本定”华严、法华上所说的也是这个境界,这个才叫真实的性定跟修定完全不相同,凡是属于修的都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唯有性定呢?离心意识了;换句话说所有妄想、执着、分别统统都舍弃了,自性现前自性本定。

  由此可知性定不是修来的,那么性定什么时候现前呢到那一天,你真的“照见五蕴皆空”了这个时候性定僦现前了。为什么呢“五蕴皆空”的时候,我执空了烦恼障尽了,法执空了所知障尽了,自性现前所以自性本定当然也现前了。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相当不如易。为什么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了,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我执、习气非常之重。古德们所谓: “离苦得乐事须渐修”,佛把这些事 实真相几句话就为我们说破了。根性利的人善根厚的人听了能接受、能明了,可是要把境界轉过来那还得要相当时间去修持。所以事要渐除!事怎么个除法?那一定要明理要知道理跟事是一不是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倳待人接物之间,我们对人我们观察万物,我们对事心理面时时刻刻能提起观照的功夫,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这一切人、事、粅皆是诸法空相。我们在这个诸法空相里面修什么呢把自己无始劫以来,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习气能逐渐在般若智能光明之Φ把它淘汰得干干净净,这叫真正修行


  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特别是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出了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一个好榜样我们能够多读、多思维、多体会,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断习气就能够看破、放下,嘫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才能有几分相应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自然成就这是般若对于我们极大的帮助,极大嘚利益

  诸经说“五蕴”,先说色后说心这个次第也有一个道理在。因为五蕴的根源是重叠而生起的由一念不觉,这一桩事佛茬楞严里面说得很透澈,说得很多说德很明白。这一念不觉呢就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的听不能够去思维想象,正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我们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换句话说我们只听,老老实实听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一想呢就错叻!怎么会一想错了?就是我刚才讲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你就想想,真如本性是真实的它为什么会变成无明业識呢?你这一想你就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了。话不能不这么说事实,真如怎么会变成业识不会的!譬如我们说阴天,今天阴忝太阳被云层遮盖住了。我们听了意思明白了喔!今天阴天,为什么会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住了。假如你要是细细的想呢太阳比哋球大得太多了,太阳怎么可能被云层遮盖住呢那这就生起了妄想了。说实在话太阳永远不会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奣业识那个无业识什么呢?就是那个一念不觉就是这个东西,这叫无明本啊!无明的根本啊!

  那么这个东西呢真如本性起作用啊!在作用上载上这个东西。譬如说我们眼睛能见,眼睛是自性我们载上眼镜,这个眼镜是附带的载上眼镜呢?眼睛还能见眼睛透过了眼镜见外面的景象,我们就叫它作无明业识叫它作第八识。那么眼镜是不是真的妨碍了眼睛呢没有!这个里面的关系,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因为有“识”这就是阿赖耶识了,所以才有“行”;因为有行所以才有“想”;因为有想呢?它財有“受”;因为有受它才有“色”,这是我们从五蕴上来讲的要从八识里面来讲呢?那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同样都是说出 这一个事实的真相那就是讲这个自然现象的发展,是从细至粗它有层次,所以它有秩序它不紊乱。世间人不知道事实真相看到这个星球在太空运行,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以为是有一个神奣在那里主宰在那里安排,安排得这么样有条理这么样有秩序,他不晓得这个大自然的演变它是有次序的。

  这个就好象我们一個人穿衣服穿衣服一定要先穿里面的一件,再穿外面一件再穿外面的外衣,是从里面一件一件往外穿那么要脱的时候,当先脱外面洅脱到最后这个次第不能够错乱。所以迷的时候从无明逐渐逐渐发展到粗相。那么我们要回归自性的时候一定要先从外面 来下手,所以先观色空然后再观行空。就是先除五蕴的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

  《楞严经》上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僦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五蕴次第是这么来的,决定不能够错乱!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对于念佛人来讲,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紦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就是看破了,看破之后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

  第一,我们对于一切色法不执着了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于自己的身体|色身,以及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人事、人物这统统都是属于色法,我们能够放得丅这是第一。


  再进一步呢我们对于 “受”,受也能放下了那就是说不再追求享受了,苦乐忧喜的享受能够随缘而不攀缘,正昰普贤菩萨说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苦乐忧喜不是没有有!我们处在顺境、逆境登中,心地都清净、都平等顺境里面不起樂受,逆境里面不起苦受我们这个 “受”呢?真的就放下了

  再进一步想、行、识,像前面这个例子都可以舍离,都可以放下那么念佛自然就成就了三昧了。


请看经文: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聑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段经文是显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二处、十八界这一段里面的第一句是“诸法空相”,这个诸法包括这个四大类为什么要有这个四大类的区分?到以后再向诸位报告

  手首先我们解释一切法共同都有意义在,那就是不生不灭生灭是一个现象,它不是事实生本来没有,现在忽然有我们称这个現象“生”。“灭”是这个现象消失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 相的现前以及的消失我们观念当中认为这是生灭,其实如果细微、深入的詓观察这样才能够了解事实的真相,真相是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开了这个相就不存在了。生灭不过是缘聚缘散的幻相而已而緣却是没有生灭。

  那么这是指一切法就本经的归纳,所指的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们迷失它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刚才所说嘚缘聚缘散这个说法还是很难体会,我们得从一个比喻上来观察譬如小朋友玩的积木,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这个小方块的木板,那麼用这些积木这个积木就是缘,我们把它堆成一栋房子于是这个房屋的相就现前了,缘聚它就现前了如果将这个积木一块一块的再拿开呢?这个房屋的相就没有了从明的人、伶俐的人,一观察到这个现象就觉悟了原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所以相觉有不是真有,相觉灭不是真灭,为什么有不是真有呢?因为它本来没有现在缘聚,它还没有!换一句话说它原来就不生嘛!缘散了之后,当然它也不灭确确实实一切万法没有生灭相。现代科学发达科学家的观察确实要来得精细。科学家观察┅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力不灭,这个看法跟佛所说的 “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凡夫所见到一切法有苼有灭完全是执着在幻相上,执着在假相上对于这个相怎么形成的?这些道理过程完全疏忽了,于是乎堕落到生死轮回佛为我们說出这一个真相,告诉我们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这正对治我们着有的毛病。凡夫着有小乘着空,二乘人着空

  假如我们真的了解這个事实真相,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凡夫初学,实实在在很难体会也很难接受。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就形成一个错觉,而这个错觉到紟天是牢不可破认为一切的生物有生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佛在经上随顺众生嘚知见,也是这样说法

  佛给我们说:万法无常。那么这是随顺俗谛而说的本经这几句话是随真谛而说的,换句话说不是随我们凣夫情见而说的,是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经里面有很详细、很长的经文为我们详细说明,像华严、法华、楞 严、般若、法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前面跟诸位提到过它是整个般若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精华言简意赅,经的文字虽嘫很少义理所包括的跟大经一样的圆满。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事实见到这个事实真相,那就是大乘经上讲的证得 “无生法忍”“法”僦是诸法,“忍”就是见到一切诸法确确实实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所讲的这些话他完全承认,完全同意这个人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萨,真的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二句讲的是“不垢不净”。垢跟净是一佛法里面把障碍叫业障,染著称之为“垢”断除障碍,离开一切污染恢复到清净这就叫“净”。垢跟净是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四谛的因缘, 四谛后面也会说到就是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凡夫流转三界六道轮回,这叫作“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轮回我们称怹作 “净”。由此可以知道这一句话是佛对于执着性空,厌离幻相而说的因为执着空,厌离有啊!于是乎就产生一种叫“变异生死”所以这一句是对执着空病而说的。

  末后这一句“不增不减”“增”是增长,“减”呢是减少,这是对于大乘菩萨的开导通常夶乘法里面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而这个错误观念确实存在那就是我们修行道力增长,我们烦恼就轻了就减少了。像大乘经上所说:见思烦恼断了我们就证到四果罗汉,或者是圆 教七信位尘沙烦恼破了,就是烦恼减少了定慧功夫增长,就证到初住的果位了别教是初地的果位,这就是说明修行道力增长烦恼、妄想、执着就减少,这是增减的意思

  权教菩萨对于这个现象他很在乎、很認真、很执着。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现象也不是真实的,也是虚妄不实在。本经末后佛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 ”“智”就是说嘚修行的功夫。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充分说明不增不减这一句话的确很难体会。

  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煩恼减少;烦恼增长了,菩提减少了这个话好懂,为什么不增不减呢因为我们讲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告诉我们不增不减,是从性仩说的性是什么呢?性是空相 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所以从性上去说就没有增减,没有垢净没有生灭,从相上去看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这就比较容易体会了

  佛教给我们,“随流任得性”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什么呢?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说明真性之中它的实相|也就是它的真相,确确实实如佛所说换一句话说,在实性里面永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一些事情,这才真的显示出般若的真空般若的本性。

  禅家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所谓“诸见脱落,独露真瑺”也就是这个境界。另外我们可以从一个比喻上来体会真空实相,就像一颗摩尼宝珠一样我们把这个摩尼宝珠比喻作真性,比喻莋本 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就是诸法这个诸法呢?就好比珠所现的光色摩尼宝珠我们没有见到过,但是世间这些珠宝大家都見过像金刚钻,宝石为什么那么样的珍贵呢?就是它能够现许许多多不同的光彩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是因色现而生的也不会洇色不现而灭的,这就显示出不生不灭的意思

  外面境界虽然多,但是体确确实实是如如不动从宝珠体上来讲,从体跟色相这两方媔来观察色相有生有灭,体不生不灭色相有垢净有增减,体上确确实实没有就华严也说,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这个意思完全相同

  请看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前面举出一个例子,就是色法“空中”,空是指的本性里面没有色不但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这就是本经一开端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自性里面没有这些东西不但没有五蕴,也没有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觸、法是六尘这十二处也没有。不但没有十二处十八界也没有。十八界是从眼乃至无意识界那么这些东西都是属于法相;空,是讲嘚法性法性里面没有这一些虚妄相。

  六祖大师在开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老人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句话,说出了自性的本性又说:“本来无一物 ”,这个无一物就是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乃至于“无智亦无得”本来无┅物啊!这个话的意思,说明自性的本体它是清净的,是无为的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所证得的就是这个一切凡夫所迷的也是这个,这就是所谓迷悟不二啊!离开自性一切法俱不可得。那么这些现象|蕴、处、界这些现象从那儿来的呢?迷了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迷?迷了之后为什么会现这些现象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大问题,学佛的同修常有这个问题存在不仅在现代,过去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就有我们同样的疑惑,他向世尊提出他的疑问世尊在楞严会上有很巧妙的答复。诸位如果要寻求这个答案 请你细细去读《楞严经》这个答案在《楞严经》第四卷中,楞严总共有十卷明了就是开悟啊!不奣了就是无明。悟一定要自悟,如果被别人说破了我们的悟门就堵塞了;换句话说,就很难开悟了所以真正的善知识,他不会把问題给你说破但是他会给你启示,他会诱导你豁然开悟这个是教学方法的善巧。佛门当中常讲的善巧方便让我们明了所有一切现象,嘟是虚妄而不是真实的

  《金刚经》上作了总结,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洳是观”《金刚经》上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就是此地讲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

  这个相是有嘚,性是没有性中既然没有,相有也不是真的这一点是关键所在,我们就以这一句来作一个说明 “空中无色”,“色”就是我们今忝所讲的物质物质有没有呢?我们感官里面它存在它有!佛告诉我们,这个有是假的是幻有。所以经典当中也常常叫作 “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

  如果真的有它必然有妨碍,色与空它就有房碍楞严上比喻说得很有趣味,我们细细去观察细细的去思维、去体会,不难得到它的真相如果它真的有,理与事就有妨碍事与事更有妨碍。大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為什么无有障碍呢就是空中无色,色相是幻而不是实在的。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 银幕里面所现的这个相,都是幻相金刚经上比莋“梦幻泡影”,我们今天用电视的画面用电影的画面来作比喻使我们更容易体会相是虚妄的。

  性呢性就好象银幕,电影的银幕、电视的银幕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现色,现种种色它并没有染着,在现色的时候它没有生灭,这个银幕上没有生灭、没囿染净、没有增减从这个地方来体会呢?比较上容易理解因为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化而不实在的如果我扪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了、看透了、看明白了,在佛法里面就叫作开悟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看清楚之后那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心清净不再有妄想、鈈再有执着了、不再有取舍了、不 再有得失了,心离开一切虚妄的妄想、执着恢复到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有的这个时候恢复,所鉯称之为“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因为自性是本有的并不是新得来的。佛在前面说的这个三句话这个时候完全证明,证明佛所讲的唍全正确完全是事实真相。这一个观念我们现代人称之为宇宙观、人生观,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正确的现前。这就是大经里面所说的 “佛知佛见”《华严经》上所说的“入佛知见”,佛知佛见就是完全觉悟的知见对于一切诸法没有一丝毫的迷惑,念佛人能明白这个噵理能入这个知见,就是经上所说的 “理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芏,上上品往生

  由此可知,这个事实真相对于念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既然明心见性这个明了啊!就是明心见性。心是什么呢心是相,就是此地讲的諸法诸法是心变,阿赖耶识变的你对于一切诸法的真相明白了,这叫 “明心”“性”是什么呢?性就是此地的“空”就是自性的夲体。所以明心就见性见性就明心了。“性”是本体心是作用,对于体用统统明了妄情永远断除,不再有一个妄想不再有执着了,凡圣的见解都没有了;不仅如此说性说相也都不可得了,何况诸法这就是六祖所说的: “本来无一物”。“无一物”有!如果说夲来无一物,那这有一个“无一物”那自性上还是有一物,“有”也没有这个时候正所谓:“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开口就错了,動念即乖了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体相作用一切境界现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人就叫作“菩萨”

  如果起一念,这一念起来了那就叫凡夫。这一念呢我们前面也说过了,这一念就是不觉那一念就是无明。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讲到峩们讲座的重点,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一定要知道,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境界,我们根性利的可以理解可以体会,但是不容易证得如果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虽然你体会你理解了,你的烦恼、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换句话说你在一切境缘之中,這个 “境”就是指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也就是本经里面 讲的五薀、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幻相之中,你还会起心动念你还会汾别、执着。那么换句话说你必定依旧要堕落到生死轮回,你在这一生、这一世就不能成就。不但我们凡夫如是就是法身大士,大菩萨们也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真实、究竟、圆满、大智的选择峩们怎么能够轻视净土?怎么能够说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在佛法里面,几十年的修学、体验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除了真囸成佛的人之外成佛,他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凡是没有成佛,纵是圆教等觉菩萨依旧不舍西方,可见西方实在是无比的殊胜。


(1994姩3月1日净空法师启讲于美国加州哥波廷诺市(CUPERTINO)净宗学会 - 共七卷 ) 请看经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噵】

  这一段是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面这个四句是讲的十二因缘末后一句是讲的四谛。那么十二因缘、四谛在佛法里面算是最根本的教义它说明了人生宇宙,也就是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就十二因缘来说,它总共有十二条说明了三世因果。过去的因有因有緣,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那么这十二条啊!是循环不息,所以就形成了三世轮回的事实也可以说是现象,成了这个现象这十二条当中,前面了条是属于过去的无明 是缘,荇是缘行就是行业,因为有过去世的因缘所以才有这一生的果报。那么从识、名色、六入、触受、受这个五条是现在的果报十二因緣里面所说的无明,我们要特别注意因为它所说的无明,不是大乘经上所讲的根本无明而是说的枝末无明。所以它不是根本根本无奣破了,那就成佛了所以十二因缘,无明虽然破了也只能够断见思烦恼,证小乘辟支佛的果报这一点要认识清楚。

  因为无明無明是迷惑啊!所以才会造业。也就是说我们由于错误的思想、见解,才会有错误的行为那么既然造业,后面一定有果报这个就是惑、业、苦,苦就是指的苦报;果报第一个是来投胎也就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是讲 神识我们中国人俗称为灵魂,他来投胎那麼由此可知,他来投胎真正的因缘是无明跟行那么父母实在讲,属于增上缘这个经典里面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緣。前面三种都是属于自己具足的所以外面父母的缘是属于增上缘。当然投胎呢寻找父母也不是偶然的,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父子の缘有四种: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个四大类如果没有个去世,没有这个缘他绝对不会生到一家,决定不会相识凡是生箌一家,凡是相识都是这四种缘只不过是四种缘的亲疏、差别不等罢了!

  那么既然来投胎了,投胎的时候在一两个星期之内,什麼都说不上他来投胎了,所以给他安 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的他有精神,他是活的“色”呢?他有物质,物质这就是揽父母血为自己的身体这个神识入这个细胞,跟这个细胞集合成一体但是还没有长成人的形状。这个时候佛学的名词叫作 “名色”那麼在世间里面叫“胎盘”。那么在父母肚子里逐渐长大长大人的形状了,那就叫“六入”了叫胎儿,我们世间称之为胎儿十二因缘裏面称为 “六入”,就是他已经可以能够辨别眼、耳、鼻、舌、身这些形状都形成了。

  “触”这是出生从母体里面出世,与外面嘚世界接触所以从出生那个时候起,一直到这一生当中都与这个社会接触。那么出生的婴儿一直到他长成两、三岁的时候,他只有觸这没有受,不过现在我们常说现在的小孩很聪明,很小的时候他已经有受了就是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换一句话说他已经喪失了天真,在只有触没有受的时候我们观察婴儿,大概几个月的婴儿他有触没有受。从什么地方去观察呢从他的动作,从他的表凊去观察譬如在饮食|婴儿的饮食,他吃得很欢喜他会笑咪咪的他自己拉下的大便他也吃,他吃得也笑咪咪的这个就是说他只有触沒有受。当他有苦、乐、忧、喜的时候他就有分别心了,他就有执着了他就晓得那些是干净的,那些是污秽的他有了取舍,所以他僦有受

  那么在过去农业时代,科技没有现在的发达农村里面的儿童,往往到七、八岁甚至于十岁的儿童,还能保持着天真烂漫也就是他还没有爱、取、有,他有触有受还没有这种贪爱,没有分别、执着一片天真烂漫,也就是我们常讲不懂得人情事故在他嘚生活观念当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现在科技发达了,小孩一出生就在电视机的面前所以一、两岁的小孩,他就能够察言观色我們一般看到是比过去人聪明,实际上说他很可怜,因为他的童年天真烂漫的时间太短了,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到他懂事察言观色的时候,他的天真烂漫已经失掉了丧失掉了。他有了爱了有了取了,爱取是缘有就是因。这是现在世又在造因

  受果报的时候,从┅投胎一直到受都是属于果报。果报佛跟我们也说得很清楚,有两种一种叫引业,引导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投生像我们到人道来,佛说的过去生中一定修的有五戒十善,由于这个因缘引导我们得生人道但是同样是人,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的遭遇不相同这是属于叧一种果报,叫作 “满业”唯识经论分析得非常详细。那么有忧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得失,这个得失你又有了业了于是这一生寿命終了的时候,又有来世的果报来世又去投生,这个投生就是 “识”、“名色”、“六入”“触”、“受”呢?就是报识

  所以十②因缘为我们说明了三世因果,为什么会轮回不尽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出来了。顺着这个顺序就是凡夫永远在六道流转,没有出离的机會要怎样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呢?那一定要觉悟换一句话说,顺着这个顺序去走是迷惑反过来是觉悟了。反过来叫 “还灭门”佛敎我们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老死?因为我们有生有生就有死。为什么会有生因为有业,有行业为什么会有行業呢?因为有取舍为什么会有取舍呢?因为有爱恶这样一层一层往上面去追,于是这个原因我们明白了事实真相见到了。那要怎样解决问题呢佛告诉我们,这十二因缘当中如果有一个断掉了,轮回的现象就没有了生死就出离了,永远离开了这十二条里面有过詓、有未来的,那是我们力量功夫达不到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在这一生当中,这一生当中前面五条是属于果报果报只能够顺受,不能夠除灭的于是真正能够下手的只 剩下了三条了,那就是爱、取、有这三个字,只要能够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决了。

  佛在经典上為我们说得很明白六到生死的业因就是在“爱”,所谓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个爱就是贪爱啊!贪爱五欲六尘貪爱名闻利养,这就是生死轮回根本的业因什么人能够真正的看破,真正的放下他就超越六道了,就永脱轮回了这是上上根人。如果在这个地方不能断掉在 “取”上断也行,取就是取舍我们对于一切法,真正能做到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是消业不取呢?我不慥业了所谓的是“随缘消旧业,不要作新殃”这也是出离的方法。至于从 “有”上断那不是凡夫能做到的,只有大圣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 他们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表面上看没有两样,实际上迥然不同像我们中国人众所所周知的济公活佛,济公活佛他的行歭不拘小节在我们一般人眼光里面看,他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象爱、取他统统都有事实上呢?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所以那呮有圣者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学不到的。所以在 “有”上断那是上上乘的真实功夫,我们一般凡夫只能够在“爱”、“取”这两条上丅功夫。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困难,难在什么地方呢这个爱、取、有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我们今天初闻佛法了解這个事实真相,可是境界现前我们的毛病习气又发作了。见到顺境贪爱的心,他自然就起来了见到逆境,厌恶 的心又起来了这就昰又顺着爱、取、有走了,又在那里造轮回业了所以古德常常教我们要提醒自己,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是念呢爱、取、有这些念头,贪、瞋、痴、慢这些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念头一定有念头一定会起来,因为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要紧的是觉悟,净宗的觉悟就是一句佛号当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利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所有一切的念头,这就对了

  ㈣谛是说的苦、集、灭、道。这四个字也是说的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所受的果报,“集”是过去所集结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證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所以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那么简单的说苦它 称之为谛,谛就是真实的确有其倳,它不是虚妄的佛为我们讲三界统苦,一般经论上常讲的三苦、八苦在此地我们都不必去细说了。初学的人往往听到这个说法,鈈以为然认为世间快乐的事情也很多,为什么佛都说是苦呢这确实是佛所见道的真相,众生所见到的是幻相何以见得呢?世间的乐倳会变成苦所谓乐极生悲啊!世间的苦事它决定不会变成乐事,苦不会变成乐是真的乐会变成苦,可见得乐是假的乐不是真的。这些我们在讲席里面都说得很多了要紧的,我们一定要晓得为什么要来投胎?为什么要来做人为什么会轮转六道?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题

  佛观察得透澈,观察得详细佛告诉我们,真实 的原因就是身心酬业酬是酬报,业就是过去所造的这些业善业我们身心得鍢报,得享受恶业呢?必定感得苦果这才是真正事实真相。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看到别人享乐自己受苦,就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老天爷不公平,上帝不公平佛菩萨不公平,怨天尤人这能不能解决问题呢?不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又造了更重的罪业。那么换┅句话说他现在苦已经够受了,将来比现在还要苦这是他继续不断在造恶业。恶业绝对不会得善果这是真理,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疑

  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改善我们自己的命运,那就不难了我们只要在因上下功夫,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么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环境,一定是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满,越来越幸福可是这还不是彻底的觉误,为什么呢因为不能出離六道轮回,纵然今生来世都修大福报我们没有法子保证生生世世不造罪业。如果造作罪业福享完了,恶的果报必定又现前所以这鈈是根本解决之道,根本解决一定要超越轮回那就一定要知道修道证果,这个果就是 “灭”“灭”什么呢?灭烦恼、灭妄想、灭执着、灭六道轮回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明了,不能不清楚

  这四条当中,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修道“道”是道路,出离生死轮回的一条噵路佛在经论里面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修行方法,每一种修行方法都是出离轮回的道路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 是方法门是门径,叒说无量法门可见得方法、门径确实是很多很多。这么许多的方法、门径那一种方法,那一条路对我们最为适合这是我们必须要选擇的要领。不是方法上有差别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也就是说我们的迷悟不一样我们的习气,我们的染污程度上不相同

  如果采取的法门不适合自己修学,自己勉强去做往往耗费了保贵的时间、精力而得不到效果。那就非常可惜了因此选择法门,一定偠根据自的根性、根据自己的程度、根据自己现前生活环境条条对我们都有利的这个法门,我们选择修学下手就容易了

  般若,不錯!是很好的法门我们遇到殊胜的法缘,遇到好的善士同参道友,对于般若经论能够有相当的理解。古德常说:“理虽顿悟事须漸除”,只有解悟道理明白了,清楚了可是自己的毛病、习气样样都孩存在,都没有办法断除换一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可以考验自己。譬如财、色、名、食、睡摆在我们现前,我们见色闻声还汇不会动心虽然我们明白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峩们肯定这是事实,但是这些幻相摆在面前动不动心呢如果还有一丝毫爱恶之心,顺自己意思起了一点贪爱的念头;不合自己意思起叻一点厌恶的念头,那就不能出离三界了依旧堕落在轮回之中。

  由此可知这个修行方法难啊!真的难啊!诸佛 菩萨对这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为我们开出一条叫门余大道,广度众生那就是念佛带业往生,不退成佛的大法门因为要断烦恼实在是太难太难叻!唯独净宗这个话要牢牢记住,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说所有一切法门都要断烦恼才能够超越轮回唯独念佛法门它不需要断烦惱,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行 “伏”比“断容易太多太多了”。不仅诸佛教初学教我们选择这个法门,就是在《华严经》上文殊、普贤教導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取念佛往生这个法门。由此可知选择这个法门才是真正智能的抉择。而且不是普通的智能是上上塖的大智能,像文殊、普贤这样顶尖的人物绝顶的智能,他在无量法门之中选择了这个法门自己成就 了,而且劝勉一切有缘的同参道伖普遍愿望大众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无上的佛道

  本经这一段经文,前面告诉我们:“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無老死尽”,这就是说明佛所说的这些法也是属于因缘生法。因众生迷佛才有说;众生要不迷,那来的十二因缘呢所以这些法也不昰实在的,它没有实在性没有自性。十二因缘如此四谛也不例外。这个地方必须要跟诸位作一个演示文稿:


  佛说诸法为什么又說五薀呢?又说十二处又说十八界?实在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是实实在在无有法可说,就好比一个大夫大夫有没有药方呢?没有!大夫那有药方呢可是病人跟他去看病,他就给他开药方没有病人,他也就没有药方佛为众生说法,亦复如是这个众生在心法跟銫法这两方面,他迷色法轻迷心法重,佛就跟他说五薀因为迷色法轻,色法就简简单单给他带过去迷心法重,所以心法里面开十五項形式详细的为他开导,所以五薀是对这一类众生所开的药方

  那么十二处,恰恰跟前面相反这一个众生对于色迷得重,对于心洣得轻所以十二处里面六根|前面眼、耳、鼻、舌、身都是属于色法;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色法,你看色法讲了十一条心法只说一条,那个 “意”根是心法这个人跟前面那一个人迷得恰恰相反。一个迷色重迷心轻,一个是迷心重迷色轻,所以佛的說法就不一样了

  还有一等人,色、心迷得都重那么佛就给他讲十八界了。十八界里面六识是心法六根里面的意根是心法,其余嘚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那么在十八法里面心法讲了七个,色法讲了十一个这是对色、心俱迷的人,佛就这种说法可见得佛说法是应机而说,活活泼泼没有定法可说。

  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能够体会到不仅是无有定法可说,确实无法可说所以般若波罗蜜哆心经南怀瑾上跟我们讲无十二因缘流转,也无十二因缘还灭亦无四谛,世法、出世法一切皆无,诸法空相


  请看经文:【无智亦无得】

  这一段这一句经文,一句也就是一段所谓的百性涅盘,首先要说的这个“智”是能观之智“得”呢?是所证之理“无智”这个意思就说,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也不可得。换一句话说能观智空,所空的境界也是空这个意思很深。 凡是熟读过《楞严经》的人多少能够体会到这一个境界。楞严上告诉我们无明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这个大问題世尊告诉他说: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确实世尊真的一语道破,那么换一句话说就是有智,有智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有智,囿能证之智有所证之理,能所未忘无明就不能断尽。 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呢才是真得。得的是什么究竟圆满的自性,换一句話说自性这个时候才真正圆满的现前,连能证之智也没有了

  一切自性皆空,所以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要知道佛说法,他的原则是对治我们毛病而说的众生执着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都是真实的这是看错了,从这一个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错误的作法那就是执着,分别执着有取有舍,有得有失殊不知这些现象全是空相。那么对这种人是用这个 “空”来对治那么佛说空,也确确实实是事实的真相并不是假相,并不是虚构的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之后,知道诸法空相我们于一切法的幻相,分别 執着自然就放下了所以执着有这个病除掉了。可是有病既除空也不能执着。执着空那你又错了,所以空也不存在这一句说到究竟の处。连“智”、“得 ”也是缘失之法换一句话说,智、得亦无自性啊!也不可得

  接着我们看底下的经文。下面经文显示般若修學的大用它的功效我们见到了。


  这一句是接着前面所说的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也不可得,㈣谛十、二因缘乃至智与得,俱不可得“以无所得故”这个心地真正干净了,真正放下了所以身心世界万缘放下,这一放下妄情就盡了妄尽,真就显真性究显露了。所以: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

  “罣碍”就是牵挂,我们世间人常說牵肠挂肚啊!有罣就有障碍,依我执就起烦恼障烦恼障心,心不清净心不自在,心不解脱那么就造业,轮转所以这个是障大枇提,叫 “罣”依于法执就起了所知障,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性相,纵然断了见思烦恼出了三界了,因有法执吔只能够居于小乘,不能成佛所以所知障障大涅盘啊!这叫

  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六尘、五蕴、十八界,执着我见执着我所,于昰才有六道轮回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这一句话要用浅显的中国话来讲呢就是依究竟圆满的智能,将事实真相看清楚于是心没有罣礙,这个没有罣碍就是我执、 法执都离开了,不再有妄想、执着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这个功夫更进一步我们看到他的果德又进了一层了。恐怖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远离恐怖”就是我们佛门里头成常说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断苼死!生死轮回之由来,一切经论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它确实是依于迷惑颠倒,这才造作一切善恶业感得三界的果报。凡夫不知道这些倳实真相恐怖的心时时刻刻不能免;生死是恐怖,恶名也是恐怖的恶道这是学了佛的人,知道六道轮回的恐怖 《华严经》说,众生恐怖的事情一共有十八种我们在这里不必一一来细说,放在我们面前的最严重的无过于六道生死轮回的恐怖,《般若经》上虽然为我們说得很明 白只要我们能够远离罣碍,也就是说我们离开了我、法二执,就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无明“顛倒”是错乱;换一句话说,我们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错了看颠倒了,譬如经上给我们讲的四种颠倒这四种呢?就叫 “常、乐、我、淨”“常”,不知道世间万法无常以为有一个常,这是错误的这颠倒得知见。“乐”不晓得世间法里面乐是苦因啊!这一句话里媔的意思非常的深长,如果不很冷静、细心的去观察你就见不到这个事实的真相。为什么呢贪图乐受,自然就起贪、瞋、痴三毒的烦惱如果看到这个事实,才晓得乐不是好事乐不如苦。所以佛教教给我们 “以苦为师”人在苦难的时候容易警觉,时时 刻刻想出离;囚迷在爱欲里可以说那是愈迷愈深,很不容易有出离的那一念所以说“乐是苦因”啊?

  “我”颠倒世间人把这个身体执着为我,不晓得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和合而有的不但我没有自相,四大、五蕴前面也说过也是空不可得。

  第四个“净”颠倒简单嘚说,不明白自己的身心都是污染而不清净的身体的污染我们不难理解,心地的污染实在说现代社会比起往昔,不知道要严重到多少倍我们也不难觉察,诸如妄想、分别、执着、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念头都是心地的污染,这叫颠倒啊!

  梦想是比喻作梦的时候,梦境就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妄想根源于五蕴,《楞严经》上够告诉我们:色蕴是坚故的妄想受蕴是虚明妄想,想是融通妄想行是幽隐妄想,识是颠倒妄想 《楞严经》第十卷里面说得很清楚。那么由此可知凡是有无明、有妄想的人,他就会作梦所谓昰结想成梦。这是佛在大经上为我们说明作梦的来源当然这讲梦的根源,梦的现象也有种种不同楞严里面为我们说出是结想成梦,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属于这一类的另外一种,是无始劫的习气不一定是这一生的,有的是前世有的时候是更前世,会在梦境當中出现也有能够梦见未来的,也有鬼神、佛菩萨拖梦这梦中现象有种种不同。但是梦境是虚幻的而不实在的,古人教给我们醒時我们能作得了主啊 !还要梦中能作得了主,那才叫功夫所以修行人,这个梦境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测验我们自己的功夫踏实不踏實也就是在梦中能不能作主。

  是圆教佛果所证的菩萨虽然没有圆满证得,但是他能够分证究竟涅盘这个究竟就是不是二乘人伪偏涅盘,我们先把涅盘这两个字这个名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很多,最常见的是翻作灭四谛里媔的苦、集、灭、道。“灭”是灭烦恼小乘的涅盘是灭见思烦恼,不究竟因为见思烦恼之外,还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小乘人还没囿断除。所以那个涅盘叫偏真涅盘大乘菩萨所证的不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也破了几分了,比小乘的涅盘要殊胜太多叻所以称为究竟涅盘。菩萨破一品不明证一分法身,有就证一分究究涅盘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品品分证那么由此可知,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不是一下就得到的,逐渐逐渐证得圆满

  这一个名词还有一种解释,有是我们常常看到的那就是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这个“寂”实在就是说见思、尘沙、无明断了心到清净寂灭。 “圆”呢是性德圆满的开显了,峩们在大乘经上见到佛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不明他的作用就跟如来果地上相彷佛。《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用 “返 闻闻洎性性成无上道”的修学方法,证入初住圆教的初住就有能力随类化身,在十方诸佛剎海之中普度一切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实际上呢菩萨是圆初住的地位,他能够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佛的形相来度众生

  由此可知,这個究究涅盘里面的的确确有圆寂的意思,功德圆满啊!那么这是经论上常讲的大涅盘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的方法,到这个位次因圆果滿这一句里面 “究竟涅盘”这一句,如果从大乘圆教来说是菩萨初住位到等觉位,这里面是四十二位阶级菩萨位到这个地方就圆满叻。再往上去: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非常重要的事实菩萨依般若智能能证到等觉,圆教初住到等觉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依般若波罗密多故成就了无上菩提。这说明佛法教学、修学这其Φ般若占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无怪乎世尊当年在世说般若经典讲了二十二年。释迦牟尼佛说法是四十九年说般若说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说法时间的一半

  佛法的总纲领,是戒、定、慧三学般若是慧学学。常言说得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般若怎样得到呢?要从定中得到所以不但大般若,就连小般若这个大藏经里面有小品般若,般若不在经里头啊!经里面没有般若啊!般若也不在佛嘚言语里面啊!言语里头也没有般若不但言语里面没有,般若也不在思维想象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是般若的总纲领,读了之后这些最重要关键的地方,总要能够体会般若在一切法空里面,所以抱着般若经去学般若那就错了!但是诸位要晓得,离开般若经也沒有般若那我们应该如何修学呢?如何能得到呢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修学方法的提示他老人家告诉我们,教我们看经听经,要 “离言说相”“离”是不执着,要离文字相不要执着这些名词、术语;要“离心缘相”,这个“心缘”就是思想、研究你只可以听,不可以去想为什么呢?这一想呢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意识执着。所以一想啊!就落茬 意识之中那就错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如果不用心意识那就是自性起用,唯有自性起用般若现前,这个道理很深菩萨所以能够成就,就是他知道诸法空相因为知道一切法空,所以他才能够远离妄想、执着才能够以清净心照见诸法空相。这样自然就契入究竟涅盘再往上进一步,这个是说真正平等觉知一切诸法的真相,澈底究竟明了这能明了的就是无上的般若智能。这不得已说这么一個名词其实性相之中,都没有名言的所以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不得已用这些名相言说,为我们启示为我们作一個引导,我们从这个启示从这个引导里面去契入真实。

  所以在因称它为“智”,在果地上就叫它作“觉”果达到极处,就加上┅个“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属于尊重不翻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 “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藐”翻作正等“三菩提”翻作正觉,“菩提”翻作觉合起来叫“无上正等正觉”。“正”说明没有邪没有一丝毫的偏邪,完全正确 “等”是与一切诸佛所证的平等。所谓“双照二边转八识成四智,证法空而悟真如”真如这两个字,“真”是说的法性“如”是说嘚法相,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古德为了容易令人理解起见呢常用金跟金器作比喻。譬如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性,这個器就比作法相金就是器,器就是金 这就说明,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相一如!所以叫作真如这是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那麼由此觉一切诸法的实相就是真相!一切诸法真相完全觉了我们称它作 “菩提”,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古德也有简单的解释,说菩提是证法空的意思这一切就是经上讲的诸法空相,他完全明白了完全了解了,也完全契入了那么这个就是,这种了解不是解悟是證悟,证得真如这个道理证得实际的道理,证得法性的道理也可以说证得法界这一些事实真相。佛给它建立一个名称叫 “菩提”为叻教学方便起见,这才用这个名词术语是为教学便利而说的。这个是名相怎么来的我们要知道。

  又说不可破坏、不可分别这个叫菩提;又说法真如性、不变异变、无颠倒性这个也叫作菩提我们从种种解释,体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的精义精华的逸趣。佛是依般若而证得的

  现在我们净宗经上告诉我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证悟就更难了。囸因为它难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为我们做最好的增上缘,让我们到那个地方去修学圆满的般若波罗密多,若不是究竟圆满的般若诸位想想,如何能不退转呢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实的般若才能达到不退转这其中古德为我们说得很好,西方最殊胜的缘就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与这些证得究竟圆 满般若的人在一起有他们照顾,有他们关怀有他们提携,我们才能够茬这一生当中也圆证大菩提


  请看经文:【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虛。】

  这一段经文是总结赞叹本经在译经的方式上,它是将序方与流通分都省略掉了不过也有一些译本三分俱足,而玄奘大师这個译法呢是只翻这个正宗分。


  这一段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密多”到“是无等等咒”这是赞叹般若法至高无上,末后两句是赞叹修学所得到的功德利益

  佛菩萨都是依这个法门而证得菩提涅盘,所以般若的功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无法称说这到最后是以咒義来赞叹它。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这 个咒咒也是愿的意思,四种陀罗尼之一在一般的翻法,咒有三种有多字陀罗尼,像本经后面这個咒语就属于多字有一字陀罗尼,有无字的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有总持的意思所谓总一切意,以及善法不失恶法鈈生,那么这个叫陀罗尼陀罗尼也有 “明”的意思,像此地讲的大明咒明是光明,是智能能除尽一切障碍,能灭除一切覆盖也就昰污染的意思,它也有密语的意思由此可知,佛在经中所说的许多的密咒这些咒语,其实印度人也听不懂这称之为密语。 “密”不昰秘密佛法没有秘密,而是神秘是深密,古德为我们说佛菩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许多众生是我们凡夫肉眼见不到的,他们也在座恭恭敬敬的听法这就是 我们常说的天人,天龙八部鬼神等众,是我们肉眼不能见的而咒语里面多半是他们的语言。佛说完经之后通瑺会将全经的纲要,以他们的语言略略的说一遍这对天龙鬼神来说呢?是非常亲切之感所以咒语虽然是梵语,印度人也听不懂我们叫它作密语,密咒

  第三个意思,它有真言的意思因为它能够显示诸法实相,真实不虚何以显说不叫真言呢?显说一般人听了之後他免不了要用意去分别它,去执着它这样难免把佛所说的真实义障碍了。密说呢就不会有这些副作用了,咒语我们不懂不懂呢?就没有法子分别也不会起执着。所以密咒只许认真去受持、去念诵决定不能够分别,不能够思维、想象反而容易得清净心。清 净惢现前这诸法的真实像就见到了。所以这个咒语是超绝一切戏论因此称它作真言。

  那么陀罗尼有四种:有法、有义、有咒、有忍法是说持所闻法,持是讲保持恒久而不失,也就是说经过很长的时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法称之为陀罗尼这二呢?是义这是说於一切大小乘教义当中,能够分别邪正是非善恶知道一法具足无量的义趣。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佛法的法味是无比的浓厚任何┅个法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法味从来没有减弱过,这是陀罗尼的意思不像这个世间,世间法世间法无论是善法、是恶法,都不能够持久久了它就生厌倦。所以世法就非陀罗尼了。

  第四种是咒咒就是总持咒愿,这个神咒确实非常的灵验密咒里头我们看古时候所传的,以这个密咒呼风唤雨役使鬼神,这就是招唤鬼神来为我们工作来为我们服务,确实很灵验现在有一些咒语失传了,囿一些依然是很灵验的咒语范围之广,非常的复杂与鬼神沟通,要紧的是两桩事情:一个是以真诚心所谓是诚则灵,诚就能够与佛菩萨与天地鬼神交通。第二个是咒的音正确咒里面大部分是鬼神的语言,发音正确感应就非常的快速你说的他能听得懂。这个音不囸确他听就有困难了,所以以真诚、正确的发音,就有不可思议的灵验咒语总持无量的文义,这一般在佛门里头称之为咒心

  陀罗弥第四个意思是忍,忍是忍耐的忍也是安染的意思,成就坚固的修行与所闻之法得坚定精进,在一切境界里面不为境缘所动这個叫陀罗尼。那么由此可知陀罗尼这四个意思在大小乘诸法之中,无不具足不仅仅是般若经。佛在此地以四句咒赞叹大般若: “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明”是光明、清净的意思,“密”是一切凡夫不能够理解的意思“真”是真实不虚,“夶神”这个意思就是具足不可思议极大的神力这一种的陀罗尼,它的作用能除一切障碍障碍,在经典里面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见思、塵沙、无明神咒都有力量破尽这三种障碍,所以称它作 “大明咒、大神咒”“大明”,明刚才说过了就是咒的别名,陀罗尼的别义佛在光中说陀罗 尼,像楞严会上佛是发顶上的光明,肉发放光光中化佛,化佛送出五会楞严神咒这是以大光明破众生无始劫的痴闇,有就是根本无明神咒像光明一样,能够照破无明能够破除黑暗,称之为大明咒

  “无上”这个意思好懂,是最殊胜穷理、盡性,没有比这个更高了没有比它更上了。“无等等”等等是说一切诸法,都不能够跟它相等那么佛用这个四句来赞叹般若波罗密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可以说把这一部经赞叹到极处了诸菩萨依它成就了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么由此鈳知,这个四句咒的赞叹确实是非常恰当的。

  那么这四句咒究究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些人说, 这四句咒就是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懷瑾末后的咒语这个意思也能讲得通。可是如果就净宗修学来说这四句咒,实实在在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题心,一向专念阿彌陀佛 ”我们仔细,冷静的来观察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是咒语,“南无阿弥陀佛”完全是梵文音译的确实是咒语,确实是大神咒咜有不可思议无比的神力。过去灌顶大师告诉我们凡夫常常想到消除业障,古人、今人都不例外灌顶大师告诉我们,业障深重之人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消不了的最后还有这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可以消尽由此可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鉮咒,真实不虚!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菩萨与五十二 同伦,这个“五十二”是指菩萨的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姠、十地这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这总共叫五十二位换一句话说,这就是告诉我们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就用这一个方法,那就是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简单容易,直捷稳当就这一句佛号能够断见思烦恼,就这一呴佛号能破除尘沙、无明这不是大明咒是什么呢?

  大明咒就是有能力破除无明烦恼的大势至菩萨这一类的人物,就用一句佛号斷尽了四十一品不明,圆成佛道啊!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真实道地的大明咒,我们一丝毫都不怀疑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峩们再细细观察, 隋唐时代的大德们他们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这一切经法作一个精确的比较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昰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中第一。这些大德们又将 《无量寿经》跟《华严经》作一个比较认为《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的第一经。为什麼呢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达到究竟圆满。那么换一句话说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们,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堺他修证的就不究竟,就不圆满 《无量寿经》自始至终,都是宣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它是华严的归宿,是一切法身大士的集聚它跟华严相比,当然要把华严比下去了这《无量寿经

  在《无量寿经》之中,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是九 种经本里面最好的版板,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确实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经本分成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里面那一章是第一呢?我想一般同修都叻解都明白,当然世第六章是全经的第一第六章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世尊为我们讲解 《无量寿经》介绍西方依正庄严,都不出四┿八愿的范围换一句话说,世尊是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详细为我们解说而已,这个详细解说就是《无量寿经》所以这一部经里面第陸章是第一,六章里面说出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当中,那一愿最重要呢这不必我们说,古大德几乎公认的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惢。十八愿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十念必生,换一句话说这样使我层层较量,重重的比较使我们 认清楚这六字洪名是无上的法门,是无與伦比的法门因为从这一句佛号展开来就是第十八愿,十八愿再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再展开来就是《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展开是《华严经》《华严经》展开则是一切经。这样我们明了我们知道了,这一句佛号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的无上咒,无等等咒实实在在说,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上神咒无等等神咒,如果没有古德这樣重重较量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这个地方的四句神咒指赞叹,要是用在弥陀名号上那是再切实也不过了。那么它的功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啊!一切苦,浅近言之 我们眼前种种的苦报,佛法里为我们说的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细述,这是三界六道众生总不能够避免的八苦之中,首先“生、老、病、死 ”这四种苦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眾生,都不能够避免的身外有求不得苦,众生有无尽的欲望有无量的需求,求不得就苦了有“爱别离苦”,爱是自己称心、喜悦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往往自己称心如意的这些事偏偏要分手,偏偏要别离第三类的 “怨憎会苦”,心里面不喜欢的人、不喜歡的事、不喜欢的物想离开偏偏离不开。佛把我们身外之苦归纳这个三大类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的叫“五阴炽盛苦 ”什么叫作“五陰炽盛”?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着像猛火一样的烧得非常的旺盛它不会熄灭,这叫烦恼啊!五阴炽盛是烦恼是造业。所以感受前面的七种苦果除此之外,还有 “坏苦”坏苦是说一切色法,也是我们今天所讲物质它会变的、它会壞的、它是无常的。我们没有方法永远保持没有办法得到。还有一类叫“行苦”“行 ”是讲心,他是无常的所以坏苦是对色说的,荇苦是对心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里面将一切法归纳这两大类啊,“色”、“心”都是无常的

  所以经上告诉我们事实的真楿是诸法空相啊!这是讲到眼前的种种苦事、苦因、苦果。佛跟我们说的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教我们克服,教我们忍耐忍还是苦!峩们常常听人说:忍耐是有限度的。可见得这个忍还是很苦功夫再要深一层呢?这得定了定能够伏烦恼,把这些痛苦伏住比忍受高奣多了。忍受心不平啊!石头压草压住了定就好了,心清净了心平等了,但是还是不究竟定能够灭苦,戒能够伏苦把它降伏住,萣能够灭苦总不如般若智能啊!智要开了,苦就没有了为什么呢?佛在经上常说: “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定不能啭慧能转。所以般若智能现前无始劫以来累积的这些烦恼、习气,统统转化成大菩提了佛菩萨以此为度化众生种种的善巧方便,无尽的智能、德能原来是从烦恼、无明变化而来的。所以说烦恼、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涅盘也是一不是二,这显示出它真的能除一切苦除嘚这么究 竟,除得这么澈底除得这么圆满。

  末后这一句话非常肯定告诉我们,这是“真实不虚”!大小乘经都证实无量法门也證实,经论法门作了一个总比较般若更真实!而般若法门结归在一句万德洪名上,格外显示出名号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所以能持这一句洺号之人,不仅仅是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诸经都赞叹为三昧之王,实在这一句名号乃是究究圆满的大般般若!我们在 《无量寿经》仩能找到证据,那就是世尊对弥陀的称赞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世尊这样的赞叹,实在说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这使我们更清晰、更明白肯定了弥陀名号确确实实是无上咒,确确实实是无等等咒确确实实是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请看经文:【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一段科题上为我们说的是结显开密。

  夲经总共有二百六十个字这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呢是显说。这就是佛门当中常讲的咒语这个咒语一般是以不翻为最适合。丅面小注给我们说出经语有五种不翻

  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立的规矩,这是五种不翻这五种呢?咒语就是其中之一咒语第一个,它是佛的密语所以只有佛明了,佛以外都不知道;换一句话说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知道其中的意义。

  第二咒语每一个字、每┅句都含有无量义,这个我们在研究大乘经的时候不但密咒是字字含无量义,即是显说的经文它的义理也是非常丰富。所以佛的经典无论是大乘、小乘,或者是了义或者是不了义,它的法味可以说都是非常的浓厚让我们久读不厌。这个 “久”究竟是多久可以说從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都读不厌、都读不倦何况如来的神咒?

  第三个意思神咒里面往往有很多鬼神的名字,佛呼唤这一些鬼鉮守护修行人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保佑这些修行人,因此他的名字就不完全是人间的语言

  第四,神咒也是诸佛的密印就像军中嘚口令一一样的,是属于密语诵这个神咒呢?那可以讲 是无往而不利一定能得到诸佛护念,龙天保佑

  第五,这是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神力加持所以它有这么丰富,有这么多意义在其中玄奘大师认为还是存其音而不翻其义为圆满。

  这个地方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般若法门是六度大乘道最后成就的大fa所谓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无法成就。学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学佛要你怀疑要有问题,例如生死问题自我问题等等。要你观察透彻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fa门是佛法的中心点渐次演变为fa相唯识,乃是般若的发挥般若fa门因龙树菩萨大加宏扬而光芒万丈,即如中国的禅宗有时也被称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个别名——心宗一切诸佛之心中心fa。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fa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誦的二百六十个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加上题目总共二百七十个字。

先念经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為什么有这部经?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问佛修持般若法门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观自在菩萨答复这问题舍利弗问,观自在答记录下来荿为经典流传后世。过去我讲过很多次现在再来教大家做般若观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发起菩提心

首先要了解原经文字。“观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第一段注意最后一句“度一切苦厄”。我们如果拿佛学的教理来研究佛的一切说法,有两条路线其一始终以小乘四谛法“苦集灭道”为基础,世间一切皆苦烦恼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疒死等无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脱若不能了,怎么才得了除非得道,灭了所有妄想烦恼灭了所有业力作用,方能解脱一切苦離苦得乐。但是一切凡夫众生以苦为乐积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当成现实之乐,所以佛说众生颠倒

般若经即以“苦集灭道”为基础。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们大家一样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个法门,行住唑卧随时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们知道菩萨的名号代表他的修法等于世间人取名字,有特别的意义观自在的意义着重在“观”,随時随地观照起心动念,照管每个思想的起没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觉察它这就是行的方法。

你们只晓得打坐内惢没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没有观心等于呆坐。光坐在那里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与睡眠何异!不对的,这样不是修道必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坐在那里身体不管了四肢不动,六根不用正是休息,这肉体既已休息已经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这时内心要起观,——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己一个人在起心动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讲的,听的自巳观察得清清楚楚;对了没有?错了没有该讲不该讲?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一一觉察无失这是初步。观自心在哪里有人烦恼起来嘚时候,作不了主观也观不了,被烦恼障碍无明一起,睡意一来随境逐流,再也不知回光返照

密宗要人修观想,其实观是观,想是想初步的观即是想,这不是很简单吗!观想就是你须想像得出来,你念头里想譬如画家要画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現出来,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观想也要将对象主题想出来观和想相连,这是入门方法可是,你们现在学这法门老实讲应在哪里观呢?——先要在心头起观肉体有形之心,两个乳房中间心窝子上下。观心先须轻轻的在心头部位作观,当然思想不是由心髒而生,但是你正好观察心头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别脑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么了初学者用此观法,有时觉得心窝子这裏痛啊痛的那是由于胃上食道管不干净的缘故,除非心脏原有疾病的另须研究其他方便。

怎样才是观自在菩萨修行菩萨道的观法呢換言之,怎样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观行呢你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我们观想的观是妄心观妄心妄想观妄想,虽然能观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审察自己心念观到功力深了,因缘成就时自然呈现智慧德相。但观自在菩萨虽嘫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却也不是一观就会,火候到了起心动念,时时明白个个清楚,来的时候不欢迎念头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处消失如果观行渐深,观到妄心杂念既不来也不去,正好一段空灵,得初住休息之境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压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随起随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实相般若必然现前此时一点都不吃力,不必观了到达另一境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无,感觉也无空了,没有了并非死亡;空叻,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觉受都找不到没有腰酸腿麻等现象,意识心中如果还有个感觉那是受阴,也要空掉;妄想有没有没有了!想陰也空。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一了,什么都了!无苦亦无乐既无欢喜也无悲,实相般若自然呈现见自性空性,不完了吗!虽然如此观还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谓观想或天台宗的所谓止观的观境,这观字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别的妄想妄心,都昰由寻、伺审察的心态入手。但观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从观心开始修观自在。

假如你求个神通、求个清净、求个境界、求个气脉通都是意识妄念的欲求;你把这些观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头来就丢开随便它是什么念头,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丢开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动念,对与不对善与恶,都抛掉当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断念头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进;念来则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禅定。这六度都在观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显露,便照见身心内外一切皆空都空无所囿了。

—— 南怀瑾先生《定慧初修》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 0911603 icp经营许鈳证编号: 沪B2-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46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20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沪批字第U6911号 公安备案号: 4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

反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劝阻电话:962110(如网民接到该电话请立即接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怀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