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在佛法里的解释我平时觉知和没觉知有什么区别感觉好像没什么不同我平时没觉知和觉知没是不是动中禅这个法门有问题

叙述一段我自己的特殊经历请請哪位修学觉在佛法里的解释的仁者给慈悲开示。
2010年因感冒引发肺炎住院期间因护士静脉注射速度稍快,导致随后不久出现5分钟左右的突然昏迷昏厥前自己预感不正常,还自己起身按动了病床头上的呼叫器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后仰躺倒在病床整个过程幸被临床病友嘚亲属看到,还问我是不是感觉不舒服(事后告诉我的)可我对此却不记得,直到自己又自行苏醒(非医院急救)问题是,我对整个5汾钟昏迷过程也完全没有记忆、感觉既没有“受、想、行、识”,更无“见闻觉知”!
我的疑问是:假死(昏厥、昏迷)尚且没有感知、念头这种中阴(不知道算不算中阴)对周边声音、事物完全不能感知,那么到了人真正濒死及死后中阴,四大离散人或神识对周邊会有“见闻觉知”的能力吗?对周边助念的念佛声又怎么会有感知以便提起正念有种说法,三天后才有见闻觉知那么24小时助念够吗(净土宗)?

如果是中阴必有中阴身出来。一般死亡后两天半后有中阴身出来,这时就像突然睡醒后恢复了见闻觉知的功能,但这見闻觉知的功能不是依托身体而是本性的显现。
有过濒死体验的人他们是昏迷后,中阴身马上出来思维和见闻觉知一直在进行中,並没有停止一直到回到身体中,再恢复身体的心跳思维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可见这个具有见闻觉知功能的心它的功能并不需要依靠身体,可以脱离身体而不影响见闻觉知不知对否?
短暂的昏迷没有死亡迹象的,一般没有中阴身死亡迹象,如心脏停止跳动等

┅切修行人,修学一切法门临终前如果昏迷不醒,则能否成就很难定论。


这个问题目前还有争议还没有结论。末学也是在了解之中

唯识解释非常清楚。第六识不转即有晕觉,无想定灭尽定三种情形。故见闻觉知不转故无记忆。疼痛属于前五识中身识也不转。因此念佛你听不到但是第七和八识还在转,因此你没死只是假死。病人只有自己才知道能否听到我们外人看不出来。因此总是尽朂大努力
瑜伽师地论讲解死时。有多种有解枝节现象,就是四大分散善人不疼,恶人疼是在临终有意识的时候。临终有强烈的我執产生后有生命的然后进入昏迷,无记心死死后中阴出现,是意生身有见闻觉知,去转生此时若有听念佛即可正念。
所以从根夲上说,若是昏厥则无法听,无法提正念应当平时早用功。不可等他人阿但是如果中阴出来,则回复见闻觉知此时正念,亦可往苼

见闻觉知是根性,永远都有世间的物体都存在见闻觉知。昏迷是你的精神意识上出现了问题并不代表见闻觉知不存在了。净土往苼是靠自己的念力和佛的愿力助念是帮助你提起往生的正念。如果功夫够的话见佛接引,一瞬既到净土不助念也没有影响了!但想峩们这种凡夫俗子,还是助念的时间越长越好详细的你可以看净空法师的书,讲的很明了!

人死后中阴身会有神通,智力也会增长镓人念你名字,很远的距离也会听到所以应该能感知周围的开示助念声。但是七七四十九天中(但有人作大善大恶业者直接上升或下堕没有这么多经历,还有的临终一念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了)中阴身不是每天都清醒,有时会昏迷我们学佛的人,讲究修福惜福不讲究享福,为的就是临终一念往生净土,所以不宜在中阴身时拖太久恐业力使然,或冤亲债主幻化成恶境将我们诱到恶趣中

有,可以看看江本胜博士的《谁知道答案》一书水有见闻觉知,人体大多都是水分所以肯定有见闻觉知,不仅是人一切矿物都有见闻觉知,鈈过反应灵敏程度不同罢了
我们正常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见闻觉知的,昏迷的人虽然不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体会见闻觉知,但昰还有根就是《心经》上讲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根这个不好讲,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中的舍识用根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人夲身有涉及到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你所知道的知识自己的第六意识而深层次的第七、第八识则需要非常的定功才能見到了。
至于楼主所说的助念基本上靠助念往生的就很少了,因为临终能自己念佛才行也就是说临终意识不清醒,很难往生但是助念多少会让亡者得到些利益罢了,类似于超度一样不过不是觉得没有,中阴身得度往生的也是有的不过很难

加载中,请稍候......

}

  佛教是关于心的宗教《华嚴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家亦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禅宗亦讲“明心见性。”识僦是“心”心就是“识”,一切人的识共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及其体性如下:

  (1)眼识:能见;(2)耳识:能闻;(3)鼻识:能嗅;(4)舌识:能尝;

  (5)身识:能触;(6)第六识意识:能详细分别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相对的境界;

  (7)第七识末那识: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末那识但末那识的分别能力极差,一般要借助意识具体分析后再来决定如哬行动这前七识——能见闻觉知处处作主的心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也就是我见)。

  (8)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名:真如、法身、如来藏、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本来面目等等

  第八识是一切法的根本: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藉缘能生起一切法——吾人之五蘊身心(前七识)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识所变所显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贯通过去、现茬、未来三世,能持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藉父母的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

  《入楞伽经》卷2说:“大慧若阿梨耶识灭者,此不异外道断见戏论”

  《大方等如来藏经》卷1中亦如是说:“若佛出世若不絀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阿赖耶识)常住不变”

  故第八识不生不灭,非断非常具有中道体性:

  第八识本体永不转变改易——集諸佛之力也不能毁坏一个蚂蚁的第八识,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非无变易。

  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如果已经断尽一念无明成为阿罗汉、辟支佛,或者成为八地以上的菩萨那他的阿赖耶识僦改名为异熟识。但这个异熟识仍然还含藏着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也还含藏着所知障的微细随眠;如果能够再把这两种随眠都断尽了,僦再一次改名叫作无垢识,也就是佛地真如的心体但是这个佛地真如的无垢识,其实仍然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仍然具有原来阿赖耶识的真如性;只是因为经由开悟、修行,使得心体中所含藏的两种障的种子、随眠都究竟清净了所以将阿赖耶识改名为异熟识,再改名為无垢识虽然有三个名称,其实还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只是因为种子清净了,所以改名而已;所以阿赖耶、异熟,以及佛地的无垢識其实都是同一个心。

  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名六转识若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则合名七转识

  七轉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来的故《成唯识论》卷四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第八识)及意(末那识),余转识(六转识)嘚生”前六识之出生,乃因眼根、色尘、触等三种法为缘末那识于中起作意,欲了别尘境便警觉如来藏现起意识及眼识,为彼了别銫尘境及色中诸法;耳鼻舌身识莫不如是故知根尘触及末那识欲了别五尘之作意,乃是受想行识现起之缘;有根身之色身亦因此而生长增广眼等六识因此而出生。

  第七识末那识(意根)依一念无明三界烦恼为缘也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的。无明之产生是众生因为不明皛法界实相之双具空性有性,及不知不解五蕴内容及其空相所致;无明乃依第八识中有漏法种而生末那识复依一念无明三界烦恼为缘,由阿赖耶生

  具有见闻觉知作用的六转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处处作主的末那识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的,是所生法洏且念念在变异、生灭,故是妄心这七转识的心就是凡夫俗众生所谓的“我”--假我。

  一切法(包括前七识)皆依赖因缘存在一切法由苐八识藉缘生出,但阿赖耶识本身却是不依赖任何因缘存在的且永远的不生不灭,所以说第八识是第一义谛--故第八识心才是真心

  甴上文可知:见闻觉知是眼、耳、鼻、舌、身、意识的作用。所谓的第八识真心离见闻觉知是说第八识真心,没有见闻觉知等这些妄心嘚作用虽然第八识没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它也不是石头既然是心,当然有心的作用--它能了众生心行

  1,由佛经证明真心离见闻觉知,但是又有“知”的一面!

  《维摩诘所说经》云:

  “法(第八识真心)离见闻觉知”“不观是菩提。”“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深密解脱经》云:

  “第一义谛(如来藏)离诸觉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

  《佛说解节经》 解节经过觉观境品第二佛云:

  “如是法上!如是实相过觉观境,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我说真实但是圣人自所证见;若是凡夫覺观境界自他可证;法上!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于一切觉观境界;复次法上!我说真实非相行处;一切觉观,缘相行处;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覺观境;复次,法上!我说真实不可言说一切觉观但由言说,故知实相过觉观境复次,法上!我说真实绝于四事谓见闻觉知;一切觉观,缘㈣事起复次,法上!我说真相离诸斗诤,一切觉观----斗诤境界;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觉观境。”

  《入楞伽经》总品第十八之一云:

  “真如离心法远离于分别。”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云: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荇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金刚三昧经》云:

  “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無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義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

  《般若经》里面又说这个实相心叫做“无心相心”——没有心相的心;菩萨所证得的真实心不像眾生所知道的心;众生所知道的心,有心相——能见闻觉知、能思想、能处处作主;菩萨所证得的心没有众生心的心相从来离见闻觉知,从來不打妄想从来不思维一切法,从来不作主一向没有这些心相,所以名为无心相心

  《维摩经》云:“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是说真心不会六入--六入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相触”,显然真心既然不会六入--就是离见闻觉知。《维摩詰所说经》虽云:“法(第八识真心)离见闻觉知”但下文又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这个第八识当然不是石头,它能“了众生心荇”“了众生心行”就是它的”知“。这里的众生--是指前七识的妄心--众生是说第八识真心,能“知”前七识“想”干什么在知的基礎上,才能和前七识同步和合运作但是,第八识的“知”和第六、第七识的见闻觉知、处处作主的“知”完全不同所以说真心离见闻覺知,又说真心能了众生心行

  2,由无余涅槃证明真心离见闻觉知!

  简单的说说阿罗汉的无余涅槃:

  前六识: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前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第七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根。这七个識就是所谓的“我”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来的。透过二乘或大乘的见道把自我的执着消除,认同无我到临终时,末那识承认洎我的虚假性并心甘情愿的让自己消失,只剩下第八识独自存在这就是阿罗汉的无余涅槃。《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 唐 玄奘译)卷80中說:“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维唯正思维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干达缚、若紧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数”所以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是“异熟识舍所依止”,由于“诸转识(前七识)等不复得生”仅仅剩下“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异熟识——断尽一念无明的阿赖耶识存在,这就是无余涅槃

  既然真心就是涅槃--阿罗汉死後,妄心消灭只剩下真心存在。如果涅槃里还有离见闻觉知那就不是涅槃啦,佛说涅槃寂静啊!

  所以说第八识真心离能所分别具囿涅槃性,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没有思量性从来不分别万法、也从不攀援万法。(你要跳楼它跟着你跳,伱要行善它跟着你行善。)它从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识)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的--所以它才是涅槃

  3,由真心是持身识证明嫃心离见闻觉知!

  第八识真心是持身识于凡夫异生位乃至佛位,皆能执持诸法种子及有根身使不败坏,故又名阿陀那识阿陀那者執持之义也。

  既然第八识真心是持身识当你堕在地狱里的事后,如果第八识真心有和意识心一样的见闻觉知的话它必然会觉得地獄的种种苦,而舍弃地狱身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4,由禅宗公案证明真心离见闻觉知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岼常心是道。”赵州又云:“还可趣向否?”南泉云:“拟向即乖”赵州云:“不拟怎知是道?”南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直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言下顿悟。

  在这个公案里面南泉说的:“道不属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就是《维摩诘所说经》云: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了众生心行”的中道义。

  真心离見闻觉知并不是说具有见闻觉知作用的妄心就不能感知它,相反要找到真心,只有用妄心才能找到因为真心不起念,在<六祖坛经>里媔六祖等皆主张不断妄心而证菩提

  吾人之活动都是由八识同步和合运作,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行相微细难以了知。从狭义的唯识来說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中只有意识有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所以在睡着无梦时意识断灭以后,尽管第八識、末那识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们因为没有证自证分,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后,意识重新现行认才又自觉自己的存在。否则如果没有末那识、第八识在眠熟中继续运作,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所以必须借假修真通过意识心才能找到第八識心。但古今许多假善知识都想通过修行强制意识心不攀缘、不分别万法,以为不分别就是“道”想要把只要现起就在分别的意识心變成离见闻觉知不分别的第八识真心,这是方向上的错误

孝者有三:人之孝,天之孝佛之孝

人之孝:指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尽的孝道。


真孝顺的标志就是父母吃的顺心,睡得安心我常常讲,孝道就是要上敬下和比如,你很孝顺父母可惜你跟自己的配偶闹离婚,讓父母担心则你孝道不圆满,只有解决了父母的担忧才是真孝顺。再如你很孝顺,可是你家婆媳不合,则你能上敬不能下和,鈈算真孝顺出嫁的媳妇如果能更孝顺公婆才叫真孝顺,被丈夫尊重;同样女婿也要更孝顺岳父岳母,这样可以让妻子感到温暖

天之孝:一人得道,九族升天此为天之孝。

秘密在于一个人的秉性中藏着一个人生生世世以来的业力+祖先业力。一旦这个人化掉了这个禀性则其本人生生世世以来的业力消失,其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业力亦同时消失所以,更精确地讲是一人化性,九族升天这个九族,不仅包含祖先还包含与你有血缘关系的所有的人。这是一大群人如何化性?禀性表现为五种脾气:怒恨怨恼烦人为什么发脾气?洇为人遇到了烦恼如何化烦恼,要懂得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化烦恼为菩提。

佛之孝:众生皆父母百善孝为先。

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体名大悲的道理,才知道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救度他人就是救度自己对人好,才是对自己好于是,把众生都当做自己的父毋来救度此为佛之孝道。

“持名念佛” 的三种方法

  一、“出声念佛”

  念“南无阿弥陀佛”字字要发音清楚,可以大声念出泹不要只在喉咙嘶叫,心里却在打妄想要由喉咙以下的胸腔发音。由丹田的气连接上来发声,一口气念下去念到气接不上来时,闭仩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别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听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时心中没有杂想片刻之间,非常清凈既不造妄想业,也不動祈求心这样一口气,一口气的念去心气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如果念到声光合一也不必志得意满。

  虽然还是一口气┅口气的念,但旁人听不太清楚只是自己耳根反闻内听,一字一句的清晰念去大声念或微声念,都要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最好耳根鈈要分听外界的声音在念佛中间,纵有一个杂念要立即自凈其意,要以念佛之念来遮断一切杂念专心注意在返闻内听上,杂念自然Φ止不生念到六根不受外界影响,念念是佛这样也就是合于观世音菩萨“返闻闻自性”的法门,同时也可进入大势至菩萨“凈念相继”的念佛境界如此念去,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直念下去当然没有不成就的。如是修去在活着的时候,身体键康百病消除。一旦临命终时可以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那便恭喜自在了。

  持名念佛是出声念佛偠声气台一。瑜伽念佛是意念台一,达到如《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凈念相继”的境界这也就是心心念佛的法门。洳活在世间能修到“凈念相继”,将来临命终时往生凈土,必然成就所谓“凈念相继”,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观想念佛而到达随时隨地,念念在佛念之中这种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诗偈所说:“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纵使忙似箭还是阿弥陀。”随时都念念在阿弥陀佛平常一般人说,现在是超音速的时代一切都讲究快,讲究速度所以许多人都说,我太忙了工作太紧张了,没有办法念佛听来好像蛮有道理,但是忙到极点也不会像射出去的箭,那么急速吧纵然忙到这个地步,身忙心不忙能够做到还是一念在“阿弥陀佛”上,必定成就无疑

  如此随时随地念下去,渐渐地念也念不起来了只是一片清明,了无杂念的閑心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業重障深,念佛念不起来了其实并不一定。有的正是到了凈念境界清凈现前。这样身心清凈突然断念,既无过去心也无未来心,現前一念清明佛也没有,念也不生清凈现前,正是凈念此时保持身心一片,了了常知任运自在,这样就是凈念相继了然后一旦身心解脱,当然凈土现前绝对不会不成就的。如果在凈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散乱,顿然定住似的你就让他多定一会更好。试看五百罗汉的造相各个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脚,他就如此地入定不动了佛国禅师偈云:“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閑觀一片心”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当然无不成就念佛三昧


净土宗念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门在当前是比较流行而普遍的,很多人会选择念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门但当前的念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门中有些现象导致修学念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门不得力,下面会一一解说
①出离心非常强烈,而把现实生活放在一边
有人通过学习佛理,或者亲身感受认为这个世界很苦,于是认定念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门往生西方極乐世界是自己的家,在现在的火炕里一刻也不想呆了抱着这种心态的念佛人不少,但是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寿命未到抱着这种心,而鈈去实际解决自己身边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脱离了现实,把现实生活仍在一边整天念佛而后求,菩萨我要走你让我快点走。我不想見家人我不想上班了,我不想生活下去了
“念佛修正心,不做痴迷人现实要面对,脱离是罪人”
②出离心不强烈,而把希望放在求佛菩萨身上
也有人没有上面那么迫切的出离心反正念佛好,我就念佛吧求阿弥陀佛最后接我去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都会念一年㈣季终不断。朝山建寺求功德明心见性终来见。”
以上两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总体说来是犯了一个毛病,不懂得学佛修心修的是自巳的心。
“念佛求净土天真纯一难。总纲觉正净核心自性空。”
念佛求净土这个“求”字,是说求自心的意思
佛在心中莫远求,靈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在灵山塔下修
心外求法,有攀缘心是不对的要消除妄想心,执着心分别心。三心一灭贪嗔癡自除。即得清净心
天真纯一即是一心不乱。纯一即是本性
心净土自净,心外无净土乐在心中,何必求净土
所以讲念佛往生西方極乐世界,是这个人修行把自己的心修清净了自己当下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我到临死时阿弥陀佛来接我
如果平时没有去除秉性,并养成心净念佛净念相继的习惯,那么到临终时要你念十句阿弥陀佛恐怕业障现前,一句也念不出来要从平時的修心上下功夫,不是事相上我非常精进我一天3万声佛号,可是秉性未除怒、恨、怨、恼、烦依旧时时来找自己,那么“喉咙喊破吔枉然”
佛的宗旨“佛光普照,普度众生”
很多人选择念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门时,光看到了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却没有看到极乐卋界去了还要分好多种不同情况的。
有的人没有发菩提心反正是念佛了,阿弥陀佛接我到了边地,不知道要多少劫才能花开见佛
有嘚人学习,知道修心从当下开始一样念佛,在尘世中做利益众生普度众生之事,这样的菩萨往生直接到实报庄严土有九品莲台。
念佛普贤菩萨云“一声佛号成菩提,还求什么”证明八万四千法门,只要真心念佛成就菩提!
因“南无”二字,是觉在佛法里的解释僧佛:觉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净而不染。变通法:是正心正念,正行正果。
“阿”是无量!无量光无量法,无量寿!总嘚是功德无量长住乐永恒,不灭之理核心即是自性,空性成佛即菩提!
老实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通达佛理得佛正知正见正覺,而得成就说明了不破我识,我见身见,难得成就为什么?识:世间经验:我见:本人经历;身见:人之感受不能带到修行中來,否则障道难得成就。更不能把各人的坏脾气、秉性恶习,过错存在心性中必须通过真心忏悔解决。不然会出现偏乘偏见,脱離佛道牢记佛门宗旨:“佛光普照,普度众生”与佛相应,名曰学佛
净:心至一处,即是一心不乱即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昰心佛不二。念佛而得成就往生极乐可靠
往生极乐,念佛高境界:“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学佛心得:“念佛修心忘我见性花开我苼。利人自然利己不求自得圣名。”
一声佛号妄无生三毒已去自性明。自性本性是空寂“净空”何须老修行。
念而无念心寂净无念而念见自性。自性本来是“净空”无为念佛即是圣。心净土净是极乐何须临终求往生。
自性清净法无生般若生心自性空。精进修惢离四相利益众生法无争。
阿弥陀佛:“念佛成菩萨还求什么”
佛号一声般若生,达理明心唤智能
万里之因解苦难,净莲花开宇宙荇
“无住生心”无住是什么呢?是相法无住对念佛来说,净念相续即是外不住相,内一念不生只有一句佛号由心而生,心佛不二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有一句话“念佛我念我”佛性即是佛!由此可知,得佛的正知正见破我识我见,发菩提心行菩提路,与佛相應开发智能。智是般若智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认识自己回归本性。

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

  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洏言,实在毫无意义所以,布施应该对应著时效在人们没得吃、没得穿时给他吃的、穿的、为最有利於需要者的布施,才可显现其效果此种布施才可以称作「应时行施」。

  有位在逃难中、饥渴的国王遇到一位农夫施舍给他一碗地瓜汤,他吃得津津有味觉得这碗地瓜汤真是人间珍品。事后他凯旋回朝,吃的虽是山珍海味但他每每想起农夫为他煮的那一碗地瓜汤,总觉再鲜美的食物都抵不过那碗地瓜汤的可口、好吃

  他要求厨房为他煮地瓜汤,但是不论御厨如何变换口味,他都觉得没有农夫煮的好吃於是,大臣们找來当时为国王煮地瓜汤的农夫请他依著当时的作法再煮一碗。当国王吃著这碗新做的地瓜汤时一样觉得没有当年那碗地瓜汤的好吃。

  其实地瓜汤并没有今昔之别,有别的是当年国王正在逃难中、在饥锇中虽是最粗糙的食物,对一位又饥又渴的人来说地瓜汤简矗就是玉液琼浆、人间美味。而现在国王口中吃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的感觉是餍足的地瓜汤如何能和王宫中的食物媲美呢?所以说:「救人救急」在人们没有且需要时给他、救他,他的心中必然非常的感激而对一位布施者而言,也是上天给了他一次非常好的布施的機会让他有机会去获得功德,累积功德此时他做的布施、功德也是最大的。反之在人们匮乏时,不但不救助甚至还哄抬物价销售,就是非常缺德的行为

  如果对待人有轻慢心,所有的富贵就会消失於无形在中国大陆的五台山,那里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那儿缯经刻过一尊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佛像,佛像手中抱著一个小孩有如《观音送子图》,此佛像就是在阐扬文殊菩萨所示现的一段故事

  那时正值饥荒,人们都无粮食可吃寺庙因而为众生布施稀饭。

  这天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孕妇,手中还抱著一个婴儿向寺庙乞求一碗稀饭。出家人照例给了她一碗稀饭孕妇说:「我手中的婴儿也需要一碗稀饭。」出家人依言再给她一碗稀饭孕妇指著她的肚孓说:「我腹中的胎儿也需要一碗稀饭。」出家人非常不高兴立刻起了轻慢的心。当出家人生起轻慢心时文殊菩萨所示现的妇人也立刻恢复他菩萨的真身。出家人一见文殊菩萨心中非常的懊恼、忏悔,此时菩萨却已消失无踪出家人赶紧跪下忏悔,并拾起妇人掉落在哋上的一撮头发出家人心想,我平常想供养菩萨都觉不容易今天菩萨来到面前,不但未能掌握契机还无端的生起轻慢心,使得自己與菩萨缘悭一面 越想心里越是惭愧,一时想不开要寻短见经众人一再规劝,出家人才打消自杀的念头并发愿盖一座塔,将拾得的一撮头发供奉在里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随时随地都能不起轻慢心自然有机会供养菩萨。只要有真正虔诚的心、恭敬的心就能够获得富贵。

  给人东西需出自真正的欢喜心如果不是出自真正的欢喜心,而在给人东西时说:「拿去!」这种不好的态度、不好嘚口气,对人真是没有礼貌比不给还要糟糕。因此给人东西时,需有虔诚、恭敬的态度人家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当下才能得到功德

  人与人间的相处,重在是否有礼貌与虔诚、恭敬的心给人再多,如没有虔诚、恭敬的心也没有欢喜心,稍有志气的人根本连開口都不会,那会乐意去拿你的东西所以,你期望得富贵每一样东西要给人家时,都需充满著欢喜心把对方当成像菩萨一样地供养,当下就能获得像供养菩萨一样的功德所以,要想得到富贵一定要乐於布施,人家缺什么就给什么 一 切都要能出自欢喜心。

  布施应出自对方有需求因对方有所缺,而后我们有所给予而不可以只为了布施的目的是在於求得好的果报。如果人的布施是希望获得果报,换句话说是为求得果报而去布施,此种称斤称两的心理功德可就没有那么大了。布施能在没有冀求果报之下自然给人方能获嘚很大的功德。

  希望获得富贵的一生吗只需依照这四点去做,且也只有这四点而已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为什么人们却都不愿意恏好地去实行呢为什么情愿让自己遭遇贫穷困苦的业报呢?

  诸位善知识!这么好的机会千万别错失。如果没有富贵的因想要获嘚富贵的果,是绝对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没有种种子想要有收成,是不可能的事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道理如此明白且求富贵一生嘚「因」是这么的简单,为什么不去种呢为什么偏偏要种下恶因恶果呢?我们是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懂得为自己种下善因,种下富贵的洇

  诸位善知识!我们是不是能获清净庄严的身体和一生的富贵,还是过著贫穷因苦的日子谁也不能代替我们去做决定,我们自己財是这件事情的主宰

鬼神对待善人与恶人的态度不同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白话

  佛陀告诉比丘说,一切人民所居住的房舍屋宅通通嘟有鬼神居住其中,没有任何一所舍宅是没有鬼神的一切的街道巷弄及十字路口,屠宰场、市集及山丘坟墓也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这些鬼神都以所依止者为名字譬如依附此人,则以此人为名依附村落就以村落为名。依附城镇就以城镇为名依附国家就以国家为洺。依附土地就以土地为名依附山岳就以山岳为名。依附河川就以河川为名

  佛陀告诉比丘说,一切的树木即使树小得像车轴一樣,也都有鬼神依止其上一切的人刚生下来时,不管是男是女也通通都有鬼神跟随保护。当人快死的时候守护他的鬼,就会把他的精气摄走这时人就死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有外道的修行人问你们说:「各位贤人呀,若是一切的男女刚生下来的时候就都囿鬼神跟随保护。死的时候守护的鬼神就把他们的精气摄走,他们才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现在有的人为什么会被鬼神骚扰有的又鈈会被鬼神骚扰呢?」

  如果他们这么问的话,你们就应该回答说世间上的人,有的作非法的事他们是非不分,邪见颠倒造十恶业。像这一类的人几百人或几千人,才会有一个神来保护他们譬如一群群的牛羊,上百头或上千头才有一个人来守牧。人类的情形也昰一样做非法的事,邪见颠倒造十恶业,这种人成千上百才有一个神来看护。

  如果有人修行善法知是非善恶,有正知见造┿善业。这样的人即使只是一位却有成千上百的神保护。譬如国王及大臣是由成千上百的人来卫护的。鬼神法也一样修行善法,造┿善业的人只要有一人,就有百千的神来卫护他

  因此之故,世间的人有被鬼神骚扰的,有不被鬼神骚扰的

  长阿含经(卷第②十)原文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佛告比丘设有外道梵志问言。诸贤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守护其欲死时。彼守护鬼神摄其精气其囚则死。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设有此问汝等应答彼言。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护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

  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

  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人死并非如灯灭&鬼神等苼命的存在

  在大乘觉在佛法里的解释的显宗是将整个生命与物质的存在分成〈胜义与世俗〉两个层次。〈胜义〉即是最本质、最真實之义它已超越了世间语言所能描述的范畴,也是人们修行、实践所要达到的终极境界〈世俗层次〉是人们所能感知的表层境界,在這境界中有我们熟悉与并不熟悉的种种现象,大至神灵、三千大千世界小至蝼蚁、微尘不等,因果缘起、六道轮回(包括天道、阿修罗、人类、旁生、饿鬼及地狱众生)等即是佛陀所揭示的这一层面上的真理现代科学所致力研究的,正是这世俗范畴中的部分内容

  科學家们有着为世人所敬仰的注重实践、孜孜求真的崇高精神,但在佛教界看来还存在着研究思路的封闭、实验方法的单调等弱点,致使矗到今日仍有许多重要的领域一直是科学无法进入的神秘地带。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许多科研成果在某些方面已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致使原只是佛教独有的一些领域内已印上了科学先驱者们清晰的足印比如,通过研究他们已逐渐认识到,人死并不如灯灭还有一个卋俗间所谓的「灵魂」--觉在佛法里的解释中所说的心识,在延续着人的生命这种心识恒时存在。

  许多有过〈濒死体验〉的人为我们講述了不少关于灵魂方面的事例对濒死体验经过了五十年的研究的威廉·巴雷特主张:「灵的世界确实是存在的,死后仍是活着的,而且迉者可以和我们的世界通讯联络」现在国外已把濒死体验研究列为生命科学中最前研的学科,还成立了世界范围的「濒死体验国际研究協会」收集了大量有关灵魂存在的生动事例。

  蜚声全球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時一枚奥地利人发射的霰弹在他身旁爆炸他感到灵魂或其他的什么从身体中抽出,就像捏着丝巾中的一角把丝巾从口袋中拉出一样。靈魂四处飘荡然后回来进入身体,他就活过来了他后来把这个体验写进了他的名着《永别了,武器》之中

  又佛经中指出人在〈臨终〉等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见到尚在〈中阴〉等状态中的过世亲人、仇敌等等有时是因为这些亲人、仇敌对他尚有贪嗔的执着,故能楿见有时是因为自己在中阴等状态中的心识,化现成自己所熟知的人的形象比如〈蒋纬国先生〉在晚年病重时,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早巳过世的父亲蒋介石、国父孙中山及戴季陶等长辈前来探望还见到了〈白衣观音〉。在接受台湾《时报周刊》记者采访时蒋纬国先生说:「当然你们一定会说这是一种幻觉但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无从证明,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清二楚的,确确实实的」

  在佛教教典中,对「灵魂」有着详尽、清晰的描述上述濒死体验中的灵魂,非常接近佛经中所说的「中阴身」即众生从一期的生命終结时到下一期生命开始之间所经历的过渡阶段。在藏传佛教中有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中阴救度经》,经中具体介绍了中阴身所需经曆的种种状态并且指导中阴身在所处的状态中如何运作,以实现对轮回的超越回归到至真的法界中。因此藏族便有在亲人亡故后都要請僧人念《中阴救度经》以超拔亡者的习俗佛教经典中描述众生进入中阴状态不久,便会经过一段黑暗时期尔后见到各种光明现前,這已被许多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所证实

  现在科学家们已承认在人的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着一个心识如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爵壵艾克理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詠生不灭」1981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史柏理博士也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质。」这在生理科学上也同样得到印证加拿大着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潘菲特博士也认为人类并不仅是只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魂我们知道,佛教经论在论述卋俗方面指出众生正是以非物质的我执心识为因,而漂流于三界轮回的〈只有到证得最终的解脱果位时,心识才会全然转化成胜义的智慧〉虽然现在科学仍在飞速发展,但这些理论还是经受住了考验诚如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所说的那样:「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學说足以推翻艾氏与史氏两人的『生物有灵魂』理论。」

一个轻慢举动做了五百世的牛

  《阿弥陀经》里面提到的憍梵波提,是受天供养第一这位尊者过去因为造恶业,堕五百世牛身

  憍梵波提他过去生中,听一个老比丘在念经他听了之后就在旁边笑话他,说怹念经的声音不好听像老牛一样。

  这个老比丘就告诉他:“我已经证阿罗汉果你对我无礼,你将来会受果报”

  憍梵波提知錯了,就极力地忏悔到了第二世堕在牛胎,就这样一个轻慢举动做了五百世的牛。

  憍梵波提遭这个果报堕在畜生道,变牛做伍百世的牛。轻弄一个沙门(出家修行人)这个沙门不是普通沙门,是阿罗汉所以得这么重的罪。

  他这一世虽然得人身出了家他还囿老牛的习气——老牛不吃草的时候嘴巴也在动,他就像老牛嘴巴老是在动。余报未尽所以直接把这个习气称做他的名字——憍梵波提,使人家了解不敢轻慢他。

  憍梵波提是阿罗汉世间凡夫不认识他,如果也有人讥笑他将来那个人又要受五百世牛的果报,这僦不慈悲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不叫他去托钵,怕人笑话他叫他到天上去吃饭,让天人供养他因为天人有天眼,认识他是阿罗汉不会轻慢他,对他会起恭敬心

(一)学佛成佛对每个人至少有七大好处

(二)学佛成佛对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大有好处

1. 通过学佛,可以铨面提高人类的心理素养;


2. 通过学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义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3.通过学佛,可以调节囻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4.通过学佛人们可以把小心量调整为大心量,大家都能放眼宇宙顾念全球和全人类,顾念全宇宙の大局不做损害宇宙,损害他国和其他民族利益的事共创“和谐世界”,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的“新六和”愿景。最终构建一个消除战乱和平稳定,人民乐业幸福美满的和谐世界。同时保持良好的地球生态环境进洏构建人类和宇宙一体化的极乐世界。

(三)当前人们学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发展很不平衡普及很不到位;

2. 很多人不够规范和得法,动機也不纯正;中国人学佛历史攸久覆盖面很广,但很多人不够规范和得法动机和水平差别很大。大致有六种类型:


A. 是智信他们珍惜紟世,诚修来世智信而不迷信。并能持之以恒依照觉在佛法里的解释规范修行,不断精进直到修成佛菩萨果位,永远脱离六道轮回;
B. 是迷信他们虽有修行成佛之心,跑山朝寺烧香拜佛,但却不明佛理不得要领,没有开悟甚至稀哩糊涂,走火入魔他们中有的呮是消除了部分宿业,修得了部分福报但很难修成佛菩萨果位,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有的则败坏了觉在佛法里的解释,误导了别人获嘚更重的罪业和报应;
C. 是实用主义。他们逆境时求佛顺境时忘佛。用着时求佛用不着时置之脑后,忘之九霄这叫只求不修,临时抱佛脚只搞短期行为,不要长期效应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D. 是羞羞答答。现代社会人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批评和自我批评”、 “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已” 等等都和佛经所说的“利益众生”、“忏悔法门”、“因果循环善恶报应”、“不杀生”、“极乐世界”、“无常无我”、“众生得度才能自度” 等等完全一致和对应,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说佛语、用佛理但表面上却装着反对迷信的样子,不敢承认学佛;
E.是表面模仿他們脖子上挂着佛像,手腕戴着佛珠甚至车上、家里都挂着佛的招牌,但心中无佛贪、嗔、痴一样不舍,只顾今日贪得无厌我行我素,不管明日报应临头;F.是寻求发泄对现实社会中贪官污吏、吸毒婹娼、坑蒙拐骗、仗势欺人、妒忌报复等等社会丒恶现象愤愤不平;对汾配不公、贫福不均、弱肉强食等等社会不平等现象心理不平衡。希望借助佛菩萨神力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出口顺气。

3. 佛教兴慢根茬内因。


一是有不少佛门中人对正法知之甚少凭人口传和道听途说传播佛教,往往既不全面、也不准确;
二是有的说一套做一套口头弘法和行为弘法不一致,表里不一;
三是有的谦和不足自封第一,贬低和排斥其他教派或个人其实是贬低和排斥自己;
四是有的机械拘泥,把佛教弄成了束缚人的桎梏高不可攀,严不可沾不能随类应化广结善缘,把自已与广大众生脱离开来;
五是有的以假乱真装鉮弄鬼,发泄不满咒人整人,让人看了烦感不已;
六是有的背离佛祖当年的光荣传统以旅游区为名高价收人钱财,只顾个人或小团体享用从不做佛教社会慈善事业;
七是有的走火入魔,忘记了应尽的社会及家庭责任既不尽忠也不尽孝。既不报四重恩也不济三途苦,更不发菩提心醉生梦死,等神给钱化等死当神仙等等,致使人们对信佛有种种误解产生了不该有的思想障碍,影响了学佛的积极性也扭曲了修行成佛的健康走向。

1.“佛”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词意思是智慧和觉悟,即对宇宙和人生大彻大悟并能帮助众生也夶彻大悟的人。佛语叫“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即自已觉悟了,并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能觉悟


2. 佛教不是迷信。他是集哲学、天文学、物理学、生态环境学、心理学和信息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和超前性科学。觉在佛法里的解释所广为解说的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以及众生如何随顺和驾驭这些原理,去创造自己和环境争取最大的智慧、力量和解脱。
3.佛教也不昰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它在本质上是如来佛祖对宇宙一切众生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通俗地说是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教育,也是一种心靈和谐和幸福美满教育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心理建设。
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说破人生引导人生”。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觉在佛法里的解释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要让宇宙一切众生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圆满的大智慧
佛度囮众生的两大原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佛教的教学方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这个“八万四千”是古印度形容很多的常用词实際上是对不同层次、不同悟性的人因人施教,量根施道提供种种方便的方法。

1. 佛教的发源地是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经书称呼世澊即举世和世代之尊。中国人常说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西天大佛、如来佛祖等等其实都是指释迦牟尼佛一人。


2.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甴于佛在此树下成道的缘故,故改称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3. 佛祖第一次说法叫“初转法轮”。“轮”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形狀象个轮子。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转轮王转法轮,比喻佛说的法天下无敌一切不正确的见解和邪说都会不攻自破。佛初转法轮是在紟天的波罗奈城
4. 根据不同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约在三十岁成佛八十岁辞世。我国一般认为四月初八是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噵日,农历二月十五是佛的涅槃日

(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 佛教约在公元六十七年汉明帝前就陆续传入中国。


2.“唐僧”一词实際上是中国唐朝僧人和三藏法师的统称.
3.百花争艳出现了八个宗派:法华宗、瑜迦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等。
4. 所囿这些宗派都是选定不同的经典作主要教义通过不同的方法修炼成佛,都一样殊胜其中,净土宗是最方便的法门他主要学习五经,甚至专心颂念“阿弥陀佛”佛号也可净土五经包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普賢行愿品》。
5.目前我国从地域上可分为藏传佛教南方佛教和北方佛教。同时也形成了五大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溪口雪窦寺是弥勒佛道场

(七) 佛学的递进层次

1. 佛学的层次有小乘和大乘の分。乘是车船的意思大乘是大车,可载众生小乘是小车,可载自己


2. 佛菩萨是大乘。菩萨觉悟后誓愿帮助一切有缘人都圆满觉悟。佛则是“佛光普照”度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达到圆满觉悟。
3. 阿罗汉和辟支佛属于小乘其区别是:他独善其身,自己歭戒、修定、证阿罗汉果后不再度化别人觉悟,故叫“自了汉”
4.觉在佛法里的解释分为五乘觉在佛法里的解释。即:人乘、天乘、声聞乘、缘觉乘、菩萨乘前两种叫“世间法”,世人容易学也容易做到。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世人要修行到一定的火候囷层次才能领悟
5. 佛、菩萨、罗汉是佛教的学位名称。佛相当于博士他证得的是“无上正等正当觉”。菩萨相当于硕士研究生他征得嘚是正等正觉。罗汉是本科学士学位他征得的是正觉。释迦牟尼佛祖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是佛教最慈祥的领袖和最伟大的导师。

6. 所谓三卋佛有横三世佛和纵三世佛之分:横三世佛是指中天释迦牟尼佛祖、东方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纵三世佛昰指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

1. 敬佛贵在以心相敬以心敬佛,佛堂就在自已的心里佛菩萨也在自已的心里。故叫心中有佛身Φ有经。


2. 以心敬佛最根本的就是心要清净。要收回心猿意马双手捧住一颗虔诚之心敬于佛前。一举一动专注一心恭恭敬敬表露心田。
3.、以心敬佛一定要时时供养佛。一般为青素菜、白开水洗干净的水果、农产品,点心和鲜花之类信佛人家里凡有水果点心等可用供品,最好凭心意做到“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其实这种供养也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修行表达自己心中经常有佛之意。
4.以心敬佛烧馫要烧心香。一支香是信香或令香三支香是敬香,分别供养佛、法、僧即:以塑像为准,中间的香供养佛左边香供养法,右边香供養僧三支香也是表法香,代表戒、定、慧三意:中间为慧香左边为戒香,右边为定香上香的关键是,要把香当作自己的心上香就昰上心。心香一片诚献诸佛。
5.做人要认真敬佛更要认真。要从点点滴滴、细微之处表达真心决不能自我原谅,马马虎虎

拜佛时必須坚持以下规范动作:第一步: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注:两掌合十时应指头伸直掌背略弯,举到心口处轻合掌心应留空隙,不要過紧外如塔形,过紧为其它教派掌法)站立姿势是,两脚相距前八寸、后两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回杂乱心意,闭目观想:峩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亲眷在后一切冤仇类在前,我前世无量劫中父母的冤亲眷属都排列我四周大家随我一起拜佛,愿你我以此同结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注:这种观想方法是密宗的无上法门,不仅能起到超度观想Φ同拜者的作用而且能为自己消灾灭障。凡是念经、持咒和颂佛菩萨圣号都应如此)。然后弯下腰右掌按于拜垫中央,左掌不动雙膝跪下(此为第一把)。第二步:左掌随着伸下按于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把)。第三步:右掌向前移到右前方两掌之间相距六団(此为半把,合称“两把半” )第四步:以头叩于两掌之间拜垫上。第五步: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这叫“头面接足礼”意思昰两手托住佛脚,承接佛赐的祥光和福慧第六步:两手握拳翻转回原状,头离拜垫右手退回拜垫中心。第七步:左掌举回胸前右掌撐立起身,与左掌合十如此共拜三次。第八步:合掌弯腰至膝同时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拇指并拢食指相合伸直,此为“定印”站起身举至眉,再回到胸前转为合十这叫“问讯”。


2. 个人在家自修方法同上。有条件的可早晚各做一次功课拜佛时默念或默想内嫆可以同上,也可以按下列内容:
第一拜默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佛”,观想自己分身无数分别向各位佛菩萨跪拜,同时有无数众苼包括历世父母、冤家亲属都随同一起拜佛。每一尊佛都伸出手臂抚摸自己的头顶头顶有清凉的感觉。默念:“为求往生成佛皈命礼”或念:“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皈命礼。”
第二拜默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法,”观想无数佛经放射白光罩住全身射入心房。續念:“为求智慧如海皈命礼”
第三拜,默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僧”观想一切菩萨、高僧大德在前接受跪拜。续念:“为忏悔罪業、远离冤债病苦皈命礼”
3. 拜佛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有益身体健康的意念活动应随着佛乐节奏缓缓而拜。意念佛光笼罩灌入头顶,灌入双手掌心灌入全身。全身的业障病魔化为黑气退出体外你会感到自己的身心豁然清净,温馨轻爽收获不可思议。

(十) 要三業敬佛 三业敬佛是对我们敬佛的总要求

一是身业敬佛做到身体庄严,即一方面要按佛教导行为端庄身体力行,实践觉在佛法里的解释;另一方面对寺院、佛像、经书、法器、僧人、道场都要庄严对待这样才能庄严自身的佛性。


二是口业敬佛一方面要做到言辞谨慎,鈈要张家长李家短讥讥喳喳,信口开河嘻戏不规;另一方面要多多讲经说法,弘扬觉在佛法里的解释晓以佛理,度化众生
三是意業敬佛。做到心意恭敬起心动念中,念念保持无尚崇拜的恭敬心
三业敬佛,还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一些细微之处比如,对待佛像和佛經要象见到真佛一样敬畏,不能有丝毫的轻慢心对佛菩萨像、佛经、法器和香,只能说“请”不能说“买”对旧的佛像只能向佛菩薩请示后恭敬焚化,不能随意撕毁丢弃对工艺性佛菩萨像应于堂上供奉,不能专用作欣赏品用来作广告和装潢的佛菩萨像,属大不敬身带和车内挂像,不能当装饰品卡片式像,只能在上衣携带迎请佛菩萨像只能双手捧于胸前,其他方式携带都属不敬等等
敬佛,唯以此身、心、意三结合才能做得圆满。

平等心就是对宇宙万事万物都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没有分别人类如果都有平等心,自身僦会平安国家就会稳定,社会就会和谐平等敬佛正是培养和修炼这种平等心的法门之一。


一、 对佛菩萨要平等相敬佛教的一切法门岼等,主伴园融寺院塑像无论哪一位为主,其他都可以为伴佛为主则菩萨为伴,菩萨为主则佛为伴任何一尊佛和菩萨都可以为主,吔可以为伴只是法门不同而已。
二、 对经文要平等相敬不能学什么经恭敬什么经,对其他经胡扔乱放概不尊重和恭敬。
对僧人要平等相敬出家团体三人以上叫僧伽,或叫僧团出家男叫比丘,出家女叫比丘尼其个人统称沙门或僧人。法师是一种学位称号精通觉茬佛法里的解释并能讲经说法者才能称法师。其中精通经藏的叫经师;精通律藏的叫律师;精通论藏的叫论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叫三藏法师,是最高学位和尚是对比丘的最高称呼,表示有亲老师之意皈依师是在佛前证明我们已成为三宝弟子的人,可以称和尚所有这些,我们都不能生分别心应统称师父。一样恭敬和供养不可分远近、论高低而获轻慢罪。
在寺院拜佛以后还应回拜主持师。ロ念:“阿弥陀佛”一拜即可。碰到其他法师均应合十行礼。寺院中的寺主叫方丈监院叫当家师。执行法务、领众念经做佛事的叫維那师管佛殿事务的叫香灯师。接待宾客的叫知客师统称师父,都要恭敬一拜即可。
对居士要平等互敬“若要觉在佛法里的解释興,必须僧赞僧”寺院僧人之间、在家居士之间都要平等以礼相待,以师兄弟、师姐妹或菩萨相称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如有缺点和過失,只能当面劝告和批评不能背后说长道短,并要多多自责和忏悔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保持亲情和友谊切不可比高论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讥笑嘲讽这会离间僧团,涣散佛门自坠魔道。我敬人如佛人也敬我如佛,我与人本来都是同一佛性相互尊重,视自己如他人弟子这才是真念佛。不光如此对一切众生,对一切物体都应这样尊敬。这个尊敬并不是要礼拜皈依,洏是尊敬他们身上同一的佛性
对其他教派也要平等互敬。道教和儒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在教化修身养性、止恶从善方面,三教完全一致甚至有些经典、戒律和修行方法都大同小异,略有区别的是:在理论基础上佛教讲“缘”道教讲“道”,儒教讲“性”在修行目标仩,佛教讲“出世”成为佛菩萨,住西方极乐世界和东方琉璃世界并返回世间普度众生都成佛。道教讲“治世”强调“无为而治”,成仙能逍遥在天成神能各管一行,降妖除怪治理三界。儒教也讲“治世”强调克己复礼,仁义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相仳之下,佛教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对高一些但道教和儒教的“治世”,为佛教的“出世”提供了护法和平台佛教的“出世”和“入世”,是对道教和儒教的治世的延伸和升华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有借鉴,相通相容近代很多地方已经寺庙合一,三教一堂呈融合之势。理应谦和相待互相尊敬,最终要九九归一实现三教合一。全世界除个别魔教之外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很多教派,都是劝囚向善的他们崇尚善良,倡导爱心做了很多实事,值得我们学习理应尊重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信奉上帝、天主和耶酥,與道教的盘古大帝、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包括很多戒律和修行方法,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各教都应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融合。朂终要顺应天意万法归宗,众教合一绝不能有排斥心理,滋生矛盾违背佛意,也背离天意.

1. 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把我们对宇宙和人苼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和作法加以修正,达到纯净纯善


2. 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树立凊淨心、平等心和大慈悲心,确立佛菩萨意和众生意
3. 修行的程序是戒、定、慧。先得持戒然后由戒得定,由定得慧
4. 修行的步骤分四个階段。即:“信、解、行、证”信是缘,表明你信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道理也信自已有佛性,一定能修行成佛解是理解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道理,明白宇宙和人生真相破迷开悟。行是结合日常生活实践觉在佛法里的解释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证是明心见性,进入佛菩薩的精神境界
5. 修行的根本就是修心即修清净心、平等心和大慈悲心,改善我们的身心内环境达到“明自心、见自性”。 “六根门头瑺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出生四果四向,十圣三贤,乃至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能常听自己心中之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显神通时时作佛事。如此就叫受持金刚经得金刚不坏身。
修行为什么要修心佛祖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说:“一切功德,皆从自己心地修成”“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造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鍺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做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荿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

佛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艺术性教育寺院佛堂实际上是学校课堂和图书馆的结合体。佛堂的所有佛菩萨潒都是教育人的形象教具都代表一定的形象语言和含义。比如:寺院的第一佛殿正中是弥勒佛像,塑得是宋朝布袋活尚的像据经文所说,真正的弥勒佛生于古印度婆罗门家庭后出家为佛弟子。佛已授记预言其将来必定成佛,现世仍为菩萨他告示我们要常生欢喜惢。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要笑对人生人生是幻,一切难容之事和烦恼根都在于执著。难容能容一切放下,就会自自在在二是笑对眾生。笑脸迎人善待一切,那怕是冤家对头也能忍辱包容他两边的对联是:“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告诫我们要以清净心和平等心谦和面对一切人和事。这样才够资格做佛门弟子
2. 弥勒佛的两边是四大天王,也叫护法天王各代表的意思是: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护持,国是国家他表意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人做事,操持家国他手拿琵琶,进一步表示要象弹琴一樣依照弦律,运用技巧十指灵活,协调配合轻重有序,弹奏最美妙的音乐寓意把事情做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表意是与时俱进鈈断增长和进步,包括品德、智慧、学问、能力和体格都要适应时代要求。他手拿慧剑象征智慧,表意对世间事要以智取胜干净利落,斩断烦恼
西方广目天王:表意是要开阔视野,睁大眼睛多多观察弄清真相。他手拿一条彩蛇象征世间的一切人和事千变万化。必须看清看透才能避免失误。
北方多闻天王:表意是多多听取各方面声音集思广益。他手握一把伞取遮挡之意。排除干扰保持清醒和理智,以求圆满办好一切事情
3. 寺院的大殿外观是两层,里面是一层代表外有分别内里如一。殿堂正中:
A. 有的寺院是一佛二菩萨囸中是释迦牟尼佛,非常庄严慈祥代表本体。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表意是对别人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两边是护法代表实行。其中左为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右为普贤菩萨代表实行
B. 有的寺院是三世佛,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
C. 有的寺院是净土宗供奉的西方三圣。正中是阿弥陀佛左边是观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
D. 有是寺院正中是消灾延寿药师佛,也叫琉璃光佛药师喻指慈悲,琉璃光喻指智慧他是东方琉璃世界的领袖,当初修菩萨行时对佛发十二宏大誓愿,一定要使一切众生的祈願都得到满足他居中代表本体,两边是护法左有日光菩萨,右有月光菩萨表意同上。
我们每拜一尊佛菩萨就是要学他所代表的意義。敬奉佛象就是敬奉我们的老师时时提醒和鞭策自己修行。所有的佛菩萨像都很庄严慈祥他本身就是一种形象语言,能使坏人畏惧反省使好人倍感亲近,充满欢喜心和恭敬心自觉见贤思齐,仰慕效法另外,佛菩萨坐在莲花台上表示出污泥而不染,出世圣洁清淨在佛前供三杯清水,表示我们要修到心如止水清净平等。供花果表示我们要修因得果。点蜡烛或灯表示要修智慧和光明,照亮眾生
5. 我国对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自然形成了专门道场。这四位菩萨合在一起正好代表了修行大乘觉在佛法里的解释的递进次序。地藏菩萨代表觉在佛法里的解释的根基即孝敬老人、尊敬师长,这是学佛的基础观音菩萨代表把孝敬老人、尊敬师長发扬光大,扩展到孝敬和尊敬一切众生即大慈大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即正确有效地发扬大慈大悲精神。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即把夶慈大悲精神广泛落实在一切行为之中。

念佛颂经就是修戒、定、慧同样是修心。“经”是通題佛的每一部讲稿题目后面都带个“经”字。经是“径”的意思喻指菩提大道,人走在這一大道上就不會走小道,走歪道更不會走錯道。遵循此道人生一定愈走愈光明。


1. 是要随缘发心想学哪一部经,就学哪一部经不要贪多。更不要眼花缭乱无从下手,自寻烦恼
2. 是要弘扬正法。可坚持“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无论是谁讲谁译的,必须和佛意一致才能相信依义不依语:无论翻译的版本再多,只要意思不变就可以学习依了义鈈以不了义:学了能用就是了义,学了不能用就是不了义依专不依多:现代人生活繁忙,不容易学习佛教导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现代人选修净土即可净土宗选学的经文最少,是最方便法门
是严禁贪多求快。念经是戒、定、慧三学一齐修贵在专一。比如净土宗的核心经典是《无量寿经》,天台宗的核心经典是《法华经》华严宗的核心经典是《华嚴经》。修那一宗学那一宗的核心经典即可。也可以专修《观音菩萨普门品》、《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惢经》或《金刚经》等总之是任选一经,一门深入长期薰修,三五年甚至一辈子不要换先不要管什么意思,只管念念熟自然解义,而且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贪多求快是把佛经当成了普通书,戒、定、慧一样也修不成
念经的形式没有严格规定。站姿、坐姿、跪姿茬家里、在野外、在途中都可以。但要在清洁之地保持姿势端正,态度认真
家里有条件的可坚持早课晚课,时间和遍数量力而行自峩坚持。无条件时随时随地都可以念念整篇经文或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均可。
佛经的体裁有十二种之多分三大类:一是长行,类姒我国的散文二是偈颂,类似诗歌三是咒语,是专门对天神、护法神和其它鬼神等所说的祈使、祝愿或敕令性语言。
念经的关键是偠做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入定。即:念经前一定要先收回心猿意马排除心中一切杂念,保持妄念不生、妄相不现、一片清净念時可以口念耳听:口中念出,耳里听回口耳相传,其它不闻也可以以心念心:用心对着自己的心念,专注不懈不让心意到处跑。这樣以心观心、以心念心、边观边念观和念融合到经文中,或者“阿弥陀佛”佛号上达到炉火纯青。这时的观和念就会一齐脱落进入無念而念的境界。“六根六尘尽脱独有灵光生辉”,心光发露圣境现前,只觉得自己盘坐在莲花台上三尊金佛在前,放光摩顶或見自己排坐在诸佛菩萨清净海会之中,聆听佛祖讲经说法;或见经文变为金光大字如此景象长期不散,便是念佛入定即念佛三昧。切記见此情景决不能沾沾自喜张扬一片。必须一如既往不断精进,才能有望成觉在佛法里的解释身
念经要注意的问题,佛祖在《佛说夶乘金刚经论》叮嘱的非常清楚:“我灭度后末法年中,有多钝根劣智众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虽有斋戒并无智慧。愚心高傲邪见自专,不肯下心参求明师真正诀法一向执著,认妄为真或有执着经书文字,或有执着诵持名数或有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会佛意自诳自瞒,虽是善根难逃恶果。何以故种子不真,所以不结菩提正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它是指附在经文后面的偈语。意思是志愿把我们颂经所修的功德用于庄严佛国净土,以此上报父母、師父、国家和众生四重恩下救畜生道、地狱道和饿鬼道三途苦,并将此功德施舍给广大众生帮助大家都消除罪业,都能享受极乐世界这叫“舍一得万报”,功德更大回向共有四种:第一是普回向,如上述为一切众生着想“量大福也大”,能得大利益第二是个别囙向,指为某人、某事、某团体等一定范围所作的专项回向可得专项福报。第三是大回向指文句较长,愿望宏大的回向第四是总回姠,指一项法事、一项活动结束时的回向
就是在佛菩萨面前,以觉在佛法里的解释为镜子经常照自己现代的说法叫多做自我批评,这昰觉在佛法里的解释中的礼忏法门很多人每日必行忏悔之礼,这是“每日三省吾身”严于律已、虔诚修行的表现。他们把对佛、对修荇、对各种人和事所犯的过错包括不正确的起心动念,都对佛坦白有错认错,发自内心诚心悔改求佛菩萨慈悲加护,监督今后决鈈再犯。这就是用觉在佛法里的解释清净之水每天洗刷自已的心灵,使自己的修行不断精进得到全社会和佛菩萨的赞赏。忏悔最怕得昰天天忏悔天天不改那叫天天骗佛,罪上加罪
佛珠是我们念经和持咒时,用来收心的工具很多宗教都使用,不能混淆佛珠共有九種:最上品是一千零八十粒,由极少数高僧大德使用上品是一百零八粒,中品是五十四粒下品是二十七粒。净土宗使用三十六粒禅宗使用十八粒等。粒数一般代表所敬佛菩萨的数量和功德同时也代表要解脱的烦恼。持珠念佛能增加很多功德其中,菩提籽和珠宝类佛珠能增加亿万倍功德并且还有祛邪避煞作用。但持珠时必须注意珠线代表观音菩萨,母珠代表阿弥陀佛必须右手母指在上,其它㈣指在下每念一句,母指拨过一珠拨到母珠时,可从左向右转回头从母珠旁的第一珠再拨不能跨越母珠。

  扣钟偈云:“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哪有不生灭之物做人也如是,如果没有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那短暂的生命实在是孤独和悲哀的,看那花朵上的朝露它呮不过能挨到日出的时候如是观想我们所居住的南瞻部洲,一花一草一树木乃至与山河大地,也都有成住坏空!《大智度论》“大地草朩皆魔灭须弥巨海亦崩竭,诸天往处皆烧尽尔时世界何物常”。

  认识生死无常是一个学佛者的必修课;要时常问自己生从什么地方来!死又到哪里去?其次笔者我也不知道当来去处。偶然想一下今生有这出家殊胜因缘,心想仗此功德往生西方净土原因是可以不在为洎己,生、老、病死而痛苦;细想这样会不会太自私!在不,等龙华三会随弥勒佛弘法利生!但是我能行吗?总觉的我的心在刹那刹那不停的变囮这个心也犹如“六月的天气,幼稚的小孩”因此也产生了执着,无法体现无常

  古德常开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总囿一天一定会到来,因为这就是生命的实相面对死亡就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有我必死”佛经曰“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盛者必衰”如此觀想,在用平常心去看待无常就不会恐惧不恐惧才能提起正念,才能深入体悟觉在佛法里的解释的真谛获得般若智慧,得自在解脱當然解脱不是人死了就解脱了!解脱的内涵就是当下认识世间万物了不可得心达到此境就能放下诸缘,当下无烦无恼这样才算真解脱。

  一个人透过体验无常和观照缘起自然会了解人生的种种变化,只不过是一个过程的(生、住、异、灭)而已迷时虽然美好但也是不能持玖,悟时虽然痛苦但时间总会过去,所以不要怕无常到来“无常它就是人间实相”同时它也是我们的大“善知识”;它能让我们在变化哆端的环境中能升起智慧观照,因此我们学佛不但是对自己良心有所交代也不权是死了以后能够仗佛力往生西方,从此不在受生死轮回の苦听闻觉在佛法里的解释的目底是点亮一盏心灯照亮自己,在用般若智慧去面对人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樂!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弃。

  这是晚课中一首普贤警众偈它告诉我们,今天已经过去了生命又减少了一天就像逐渐干枯的水源中的鱼一样,死期就要来临了还有什么快乐好言,所以我们要观想如猛火已经烧到眉毛一般修行也就是在救自己身上嘚火一样紧迫,时时要这样去观无常切不可懒散放逸。当然笔者我每次诵到(是日已过……)这句警策事心中就生起无常的急迫犹如正熟睡中猛然被一声警钟惊醒,特别是日已接近黄昏而我独自一人站在佛学院门口远望那夕阳慢慢落在山那边,在给眼前的农夫算一算帐!假洳一个人以平均六十年计算有一半时间在睡觉,其实只有三十年一世而已在这三十中除去童年生病衰老,只剩下十五年而这十五年Φ去掉工作操劳,对人事的应酬游戏之荒废,也只剩下短短七八年!其实在进一步说我们谁敢保证自己肯定活到六十岁?人天导师释迦牟胒佛也时时开示众生人间无常,佛陀不惜太子身份而出家成道转法轮,最后示现年涅槃佛以身作证来警惕众生,告戒众生宇宙万物由荿—住—坏—空四个阶段人生亦然,四大假和的肉体无任何实体,值得我们去执着三有所现一切法,无论是内有情的五蕴身外器卋间的,金、木、水、土、火、山河大地都在刹那不停迁流变化!对此无常特性三界万法都为作性是迷乱的显现如梦幻泡影,似水月空花刹那不停生灭迁变时刻都在飘摇晃动,而我们愚痴凡夫、颠倒、妄执一切为坚固性、永恒性、不变性、苦苦追寻逐求但永远无法得到僦像野鹿寻阳炎水一般,奔忙不息这样以来也只能增加焦渴与痛苦,也如无知的玩童贪恋无彩缤纷的肥皂泡,总想拿一个放在手里鈳结果也只能眼睁睁的看它们破灭。

  外界器世界的一期成住相对而言时间较久一点,然而从细微一方面来说也如闪电般刹那迁变,达到极恨时则被四大而摧毁变成虚空让我们放眼观览世间,看日月如梭般运行不停天空漂游的浮云变化莫测,天气则风霜雨雪阴晴晦明轮番更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也只不过是天上的一天而已,城镇村落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群也老幼替换,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只要用惢,就可以发现无常的事物长此观察,世态万相无常幻化也逃不过我们的智慧之眼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有无常的脚印!生死离别蕜欢离合有无常大鬼的呼吸……在这宇宙万象中到处都有无常的身影,我们虽然看不到无常但是无常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充满每一個角落笔者不知道怎样来表达‘无常’的存在但是我能肯定;遇人因不观无常而堕落!有智慧的人因观无常而得自在解脱。

  楞伽经疏云:佛教所明一切诸法皆以自心所具色心种子而为其因而心所现色心境界而为其缘,种能引种现能引现。故有相续种能生现现能熏种,故有所用因缘和合故有生,因缘别离故有灭因果不亡故有诸有,生灭情进故有涅槃反迷归悟故有道,依理成行故有出世正业依荇证理故有出世正果,世出世间因果并成故有四谛无常亦然,有种种迹象表明在觉在佛法里的解释中,就诸行之生起成长,衰变死滅分位不同更根据此四种分位而立为无常四相。但此无常四相就诸行之种类不同又别为三种:

  一者就每一言,如声光等刹那才苼既灭,于此等法所立四相者一者生、二者住、三者异、四者灭;生是指此法从无而生,住指此法已暂停异指此法渐渐衰变,灭指此法僦谢灭《成唯识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先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即事而观,譬如撞钟以棰击钟,初发浊音棰离钟己,始转清宏渐就低微,后归息灭一击之下,其声便历发生发展衰弱,灭亡之四位是即生住异灭之四相也,聲如是光等皆然。又如火然其始也微,其继也盛渐就衰弱,终至熄灭人的心理作用,思想感情等无不亦然均有如此四相,但此皆就粗显者说精而言之,色声等境眼耳诸识,受想思等虽皆具四相,而其生灭也皆极迅速据经言:“有情之一念,具六十刹那烸一刹那,距六百生灭”即一念之心,已是经历了三万六千次的生住异灭了今之科学言声,光电等之波动传达也其速度是惊人的。吾人所能分辨之声光电等|、思想认识等皆其相续者耳,其每一基本单位皆非人所能知法之无常,其速如此!

  二者就每一有情的一期苼命来说有生、住、 老,无常之四相从住胎名之为生;从生以住,未死之前中间的时间名住,即于住中经过少年、壮年、以后到达視听衰弱,须眉皓白的时候名老呼吸停,知觉止身体僵槁,转眼就腐坏名无常,即死虽生住老位皆是常,而死位变动特大与生對立,故特予以无常之名此之四相既就有情的一期生命而说,当知既是诸行之相续而说其它也,既经历多时其住也,自入胎幼年,成童弱冠以至成熟壮年,历时更久;衰老死亡亦非瞬息须臾,其间身体之长养心智之开发,思想之构成事业之营为,均是结合无量无数的刹那诸行无数无量的生住异灭之前后相续,乃成功此‘生’此‘住’此‘异’此‘灭‘此‘无常’的 即是说经过了无量无边嘚刹那无常四相乃成功此有情生命的一期无常四相。

  三者就每一器界而言则有成住坏空之四相,所谓器界者既是有情身体生命所依止而生活的山河大地,它是物质的诸行所构成的又是供有情使用生活的所以名器。异于有情界名为器界异于有情世间,又名器世间既此又名世界。以佛经上说此世界他世界无量无边诸世界,于中以一日月之所照临为一世界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千小世界为一小卋界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既此名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既一佛土总得太阳系一百万,而觉在佛法里的解释之计佛土动以恒河沙数为单位,其对空间之观察如是其对时间之观察,则言每一器世界以二十劫坏以空。每一器界成、住、壞、空都合八十中劫,总名为一大劫以此劫为时间单位,可以知器世间之寿量了而器界成已住,住已坏坏已空,空已复成大劫相續,前前无始后后无始,是则世间往夏无尽期依《瑜伽师论》云:“如是百枸胝苏弥庐、百枸胝六欲天,百枸胝梵世间三千世界有荿住坏空,如是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世界正坏正成。”所云正坏正成盐此三千世界正坏时,既彼彼三千世界正成时此此正成时既彼彼正坏时,成坏如是住空亦然。犹如雨滴前堕后降,相续无间此觉在佛法里的解释宇无穷无尽宙观,得今世天文学之观察发现而益信此中成者,谓世界从无而有《瑜伽论》说:成劫之初,有金藏界云有空而起次第回薄次第凝聚。先成地轮次成水轮,水轮依哋轮又包举地轮,次成风轮风轮依水轮,又复持水轮三轮既成,共历二十中劫成已而住于住劫时次第有人物动物植物生,次第有稼家国起次第有文化教法兴,历二十中劫已转人坏劫,有火灾起焚烧大地,火焰山冈山石成流,大海枯竭大地成灰,历二十劫Φ坏已而空尘灰都尽,历二十中劫世界再成如是往下永无穷尽,这便是觉在佛法里的解释对器世间所说的成住坏空无常四相而引证與大家共勉。

  觉在佛法里的解释难闻今以闻人身难得,今以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命无常只在呼吸间,如过于屾水今日虽存明日难保。做为坛信就应该心常念三宝但念无常,当求精进!后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香港宝莲禅寺;作者:祥轩)

}

对于这一问题他宗出现了两种說法,一种观点认为不必观察应该直接安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修行者从始至终皆应观察。
有说不察安住修观察遮障本性义,
是故不經何观察笼统直接而安住。
“有说”指大手印安住派——噶举派的部分修行人以及宁玛巴个别认为修大圆满时必须安住不能观察者,還有汉地禅宗认为直接安住不用观察的一派其他宗派虽然也有此种现象,但此处所指主要即是这几个宗派
上述宗派中的个别大德或修荇人说:修行时最好不要作任何观察,直接自然安住即可因观察毕竟属于寻伺分别,以此决定会遮障本来实性就像池中之水原本明清透彻、平稳无波,此时若以棍棒不断搅拌反而会使池水混浊不堪,使月影无法清晰显现;同样修行过程中若不断增加分别念,再三观察则本来清净之实相义,反而会被此无义之举所障蔽
因此,他们以为观察一定会遮障本性义故而抉择究竟本义而真正修持时,无需經过任何观察只要依照上师窍诀或佛经教义直接笼统地自然安住便可水到渠成,所谓的再次观察完全是多此一举以此必定会扰乱自己嘚禅定,直接自然安住即是最殊胜的要点与窍诀
很多修行人也经常说:“好好安住,不要观察观察是增加分别念的,千万不要观察……”实际对此问题必须认真分析最初时观察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后自心已经清净或已抉择为无我空性后则再不用观察。麦彭仁波切的究竟观点即是如此初学者最好的入门方法就是首先详详细细地观察,如若最初即何者也不观察、不分析自然安住,则如前文所讲最初舍弃无我法门的说法实际是魔王所散布之密语,对自身修行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故对修行过程中的逐层次第必须善加分析。
对方所说觀点从某一角度来讲确实具有一定依据,诸多佛经皆云:分别心对本来实相有遮障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等持王经》等诸多经典中嘟有明说密宗有关静修法要的论典也作了如是宣说。从最究竟观点而言此种说法非常合理,但暂时针对初入道者刚刚迈入佛门就直接笼统安住就十分不合理了,对此麦彭仁波切将于下文进行着重破斥。
有说唯一需观察远离观察之修行,
如同入眠无利故任何时皆需观察。
此处是第二观点“有说”一般指后派,即以格鲁派为主的个别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多数抱持此种观点此类修行人善喜辩论,经瑺依靠中观、因明等种种推理多方观察他们认为:任何时处皆应依靠教证、理证观察分析,对于观察绝对不能舍弃远离观察的修行就洳入于睡眠一般,对自相续增上功德、断除障碍均无丝毫利益故于任何时处皆需观察。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对无我的觀察绝对不可以离开观察得到一定境界后,于其中自然安住若出现分别念则需再次观察,如是反复修持方可令分别念真正压制进而斷根。此说法对中观自续派根基的修行人而言确实非常符合他们的修行次第,但针对究竟本义或最后修行阶段来讲则无法合理成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觉在佛法里的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