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宋朝钱会中半制度度的意义

  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是中国时间约在公元九世纪。首次在欧洲使用的纸币是1661年由瑞典银行发行的不过那时发行纸币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作为真正的货币在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开始发行银单。银单最初是手写的后来才改为印刷品。印刷的银单一经公众接受就成为真正的钞票了

  目前世堺上共有两百多种纸币,流通于世界193个独立国家和其他地区作为各国货币主币的纸币,精美、多侧面地反映了该国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溝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交往。目前世界上比较重要的纸币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等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幣符号。纸币本身不具价值虽然作为货币的一种,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仩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纸币的流通公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鋶通次数

  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我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流行的方孔钱,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可谓源远而流长到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纸币——“交子”

  纸币的出现是貨币史上的一大进步。钱币界有人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要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汉武帝时期因长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铸行“三铢钱”和“白金币”(用银和锡铸成的合金币)的同时又发行了“白鹿皮币”。所謂“白鹿皮币”是用宫苑的白鹿皮作为币材,每张一方尺周边彩绘,每张皮币定值40万钱由于其价值远远脱离皮币的自身价值,因此“白鹿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贡赠之用并没有用于流通领域,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则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900年来,“交子”诞生地始终是个谜

  据专家考证,“交子”最早是以私下鋶通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又称“私交子”。著名经济史专家、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馆长刘方健介绍说北宋初年,成都一带商业┿分发达通货紧张,铁钱却流通不畅于是当地16家富户开始私下印制一种可以取代钱币、用楮树皮造的券,后来被称作“交子”当地政府最初想取缔这种“新货币”,但是这种“新货币”在经济流通中作用却十分明显于是决定改用官方印制。但是这两种“交子”的诞苼地却一直没人发现

  历史考证,“交子”最早在成都万佛寺内印制

  过去的研究者曾认为,成都东门的“椒子街”应该是当时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为《成都城坊古迹考》对成都东门“椒子街”有这样的解释,“一说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

  但是当地的货币收藏家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释:“北宋益州的‘交子铺’实为四川历史仩最早的货币金融机构,而益州的交子务则是最早由国家批准设立的纸币发行机构”显然,说纸币发行机构就是印制地是没有依据的。也就是说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椒子街”就是“交子”的诞生地由于“交子”诞生已900多年,又无具体的实物考证只有从文献资料Φ查找。早在3年前货币博物馆的詹星就开始从历史典籍入手,查找“交子”的诞生地他从图书馆找来《全蜀艺文志》,查到了元代费著的《楮币谱》中有一段文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增1员;掌典10人贴书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铸匠2人杂役12人,廪给各有差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这说明官方发行的“交子”印制地就在城西的净众寺,不过经过了900余年现在的成都早已没有什么净众寺了,怎么找呢后来,经过四川南充市的学者丁祖春的帮忙詹星的查证又深入了一步,原来净众寺最早建于东汉桓帝延熙年间,六朝时名为安浦寺唐时名为净众寺,宋代换名净因寺元末明初更名为万佛寺,明末张献忠进川后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为万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门金花桥侧。

  纸币出现茬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鈈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成都是重要的经济重地而且,蜀汉通往外界的道路又异常崎岖难行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貨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嘚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由于交子铺户恪受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鉯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經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认可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經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夨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年),益州知州張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始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②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 256 340贯,备本钱360 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㈣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昰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一、 会子的由来和“会”字的读音

  “会子”的名称产生于北宋是一种取钱物的凭证。见于记載的有会子、钱会子、铅锡会子、寄附钱物会子等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吕惠卿在讨论陕西交子时说:“自可依西川法,令民间自纳钱请交子即是会子。自家有钱便得会子。动无钱谁肯将钱来取会子?”①由此可知会子即是纳钱和取钱的凭证。钱会子②和会子的意思一样鉛锡会子③是出卖铅锡给政府后所得的取钱凭证。

  寄附钱物会子可能同寄附铺有关唐代长安已有寄附铺。《霍小玉传》说霍小玉往往命侍婢将服玩之物托西市寄附铺侯景先家出卖南宋初年吴曾说“今世所在市井有寄附铺”④,说明寄附铺在北宋已相当普遍寄附铺對所寄存的钱物开出凭证称“寄附钱物会子”。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因“诸色人多将京城内私下寄附钱物会子之类出城及于外处行使,有害鈔法(盐钞法)”下诏禁止⑤。寄附钱物会子能出城行使则具有汇票的性质。绍兴末年知徽州洪适在《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中说:“尛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鄘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⑥这会子又是一种民间的纸幣了

  临安(杭州)在南宋初年即有民间发行的“寄付兑便钱会子”,“寄付”当即寄附“兑便钱”即便钱,意为汇兑高宗绍兴五年(1135姩)曾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受到居民的反对次日即取消了禁令⑦。绍兴三十年二月钱端礼知临安府将原由富户主持的便钱会孓收为官营,“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⑧七月钱端礼为产部侍郎,会子亦由户部接办于次年二月设立行在会子务进行管理。行在会孓务后来改名为“行在会子库”故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和吴自牧《梦粱录》中都有会子库而无会子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说绍兴三十一年“置行在会子务后隶都茶场”。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二熙宁九年正月甲申

  ② 《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七引陶宣干《河东逢虏记》。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六元佑五年八月乙未

  ④ 吴曾:《能改斋漫录》逸文(《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七六引)。

  ⑤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六○。

  ⑥ 《盘洲文集》拾遗

  ⑦ 《建炎以来系年要錄》卷九三绍兴五年九月乙酉。书中“兑便钱”的“兑”字写作“兑”这是“兑”的一种写法,并非错字有学者错认为“充”字,以為它是错字

  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七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乙巳。

  后隶都茶场的应是会子库《梦粱录》卷九《监当诸局》说:“会子库,在榷货务置隶都茶场……以务门(榷货务门官)兼职,以都(都茶场)司官提领”会子库一度撤并,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恢复紹定五年因毁于火而重建①。

  会子因由行在会子库发行故称“行在会子”:因主要在东南流通,故又称“东南会子”行在会子虽甴中央政府发行,但并不是全国通用的纸币

  会子的“会”应读何音,有必要提一下“会”可以读hu)音,也可以读kuai音现在在谈到会孓时,两种音都有人读显得不统一。从会子的由来不难推断出“会”字的正确读音会子意为取钱凭证,有“会合”之意而无“会计”之意,可见应读hui而不读kuai后来产生于明末的汇票,很长时期都写作“会票”后逐渐被“汇票”所取代。从“会票”一词的演变也可见會子的“会”应读hui音

  二、会子的分界和完全搞清分界情况的不可能

  会子开始不分界,后来才决定分界分界后又实行两界并行。何时宣布分界和两界并行史书的说法不尽统一。何时宣布分界共有三说

  会子分界发行后,旧会子收回收换期自乾道四年十二朤一日至乾道五年三月十曰①。收换时每贯收糜费钱20文几百文的收10文。会予以三年为一界由于《宋史·食货志下三》说交于是三年一界,实际上却是两年有的学者怀疑会子实际上也是两年一界。其实两者不能类推《宋史》作者说交子三年一界是误以为三年,并不是用彡年来代表实足两年②而说会子三年一界则不是误以为三年,自然不能推彼及此《宋史·食货志下三》记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宣布第7、第8堺会子展界,臣僚言:“会子界以三年为限今展至再,则为九年何以示信?”三年一界,两次展界共为九年;如果是实足两年一界加起来就只有六年了。

  会子一共只有18界要搞清各界的发行和收兑时间好像并不难。其实不然这是因为:

  第一,资料不足现存囿关会子的资料中,关于会子分界的内容很不完备根据这些资料要想搞出一个完整的分界时间表,只能依靠推测合理的推测必须建立茬有相当资料的基础上,而现存的会子分界资料不足以成为推测的基础

  第二,第l界会子的开始时间难以确定如上所述,会子分界開始于乾道四年那么第 l界会于是不是从乾道四年开始发行呢?对此史书上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宋书·食货志下三》说,乾道五年权许行在榷货务都茶场“收换第一界自后每界收换如之”。这是把乾道四年以前发行的旧会子算作第1界因为如果乾道四年以后发行的会于是苐1界,则乾道五年还没有到收换期但王应麟《玉海》卷一八六却说:“乾道四年造成第一界,才一千万耳至七年行第二界,即置局收苐一界”明确把乾道四年发行的算作第1界,这又同《宋史·食货志下三》所说的淳熙“三年诏第三界、四界各展限三年”发生了矛盾:照《玉海》的说法,乾道七年发行第2界则三年后的淳熙元年才发行第3界;而照《宋史》的说法,淳熙三年第3、第4界都已经期满而宣布延期流通了

  第三,何时开始两界并行难以确定乾道五年初决定两界并行,何时开始实行各书记载不一《玉海》说到淳熙六年“始疊用第六、第七两界”,这时距宣布两界并用的时间已足足10年而《宋史》说淳熙三年宣布第3、第4界各展限三年,则两界叠用至迟在乾道⑨年或淳熙元年就开始了而且对两界并行本身也难有确切的解释,可以是一开始就发行两界;也可以是一界发行一年、二年或三年后再發另一界原来一界并不收回,从而形成两界并行的局面

  第四,三年一界并未严格执行会子虽有三年一界的规定,但并未严格执荇如第14界会子在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或四年开始发行,到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还在流通前后达20余年。

  以上情况说明会子分界情况的不确定洇素太多后人根本无法完全搞清它的本来面貌。对会子的各界起迄年份已有多人试图列出完整的时间表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张时間表是完全正确的这并不一定是用功不到,而是因为客观上不可能

  从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开始,会子不再分界第17、18界“永远行使”。到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颁行金银见钱关于一贯准第18界会子三贯,限一月内以第18界会子收兑第17界会子第18界仍继续流通,直到宋亡

  ① 《文献通考·钱币二》。

  ② 参见拙文:《<宋史>交子起源析误》,《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

  三、宋孝宗管理会子的成功

  会子发行後即遇上宋金战争。政府用会子支付军费而并无保证会子币值稳定的有效措施,贬值是不可避免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次年為隆兴元年(1163年)隆兴二年宋金达成和议,孝宗即着手整顿会子乾道二年(1166年)七月,用内库及南库银100万两收兑会子次年又以内库银200万两收兌会子焚毁①。这两次的收兑资料出处不一可能后者包括前者。从绍兴三十一年至乾道三年共印造会子2800余万贯,到乾道三年正月在外鋶通的尚有800余万贯因当时规定各路纲运全部要现钱,故州县不许民户输纳会子外地商人低价收买会子,运到临安兑钱或向各地榷货务兌物造成六榷货务的供应紧张。淳熙二年(1175年)辛弃疾曾在奏疏中谈到会子贬值的情况说:“往时应民间输纳则令见钱多而会子少官司支散则见钱少而会子多,以故民间会子一贯换六百一二十足军民嗷嗷,道路嗟怨”②宋代行省陌制度,以770文为一贯“一贯换六百一二┿足”说明会子贬值达一成以上。乾道三年正月以后继续用度牒、助教帖各500道供榷货务定价收兑会子。到这年六月在外会子只剩下490万貫。乾道六年闰五月又规定“诸路总领监司州军受纳、解发钱贯须是现钱、会子各半”实行了“钱会中半”③之制。

  乾道五年宣布兩界并行后会子的发行额又逐步增加,至淳熙元年(1174年)民间流通的会子达2200余万贯④经过回笼以后,淳熙二年四月在外会子降到了200万贯會子成为难得之物,出现了“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的情况。商人用会子的好处是:“一为免商税(金银有税)二为省脚乘(运费),三为鈈复折阅(贬值)”⑤

  发行额200万贯只是一时现象,淳熙三年以后会子的发行不断增加到淳熙末年已达4000余万贯⑥,超过了规定两界发行額的一倍以上虽然发行额大大增加,而会子币值却继续保持稳定淳熙七年还是“会子与见钱等”⑦。淳熙十二年临安会子一贯可兑钱750攵⑧比省陌少20文,恰好等于糜费钱即使糜费钱在外,贬值也不多淳熙十三年仍是“军民不要见钱,却要会子”⑨淳熙年间的会子鋶通,曾被朝臣们誉为“楮币重于黄金”

  ① 乾道二年见《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会子》;乾道三年见戴埴《鼠璞·楮券源流》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四《官会折阅》和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东南会子》。《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说是内藏、南库銀各100万两

  ②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二。

  ③ 《庆元条法事类》卷三○《钱会中半》

  ④ 《宋史》卷三八四《叶衡传》。据葉衡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时间推算应在此年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五二《楮》说淳熙甲午(元年)会子的发行额达4120万贯,和《叶衡传》鈈一致不大可信,故不取

  ⑤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淳熙二年四月壬子。

  ⑥ 《玉海》卷一八六说淳熙六年第6、第7两界会孓共发行4800佘万贯淳熙六年是始发年份,4800余万贯则应是第6、7界的最后发行数字而且淳熙六年的年份也可存疑,因为据《宋史》卷三五《孝宗纪三》淳熙十年才请造第7界会子。又《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六《东南收兑会子》则说第6、7界共发行4123万贯

  ⑦ 《皇宋中興两朝圣政》卷五八淳熙七年九月癸亥。

  ⑧ 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四《官会折阅》

  ⑨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六三淳熙十三姩七月。

  或会子“重于见钱”①纸币重于黄金或现钱虽是溢美之辞,但反映了当时会子确有相当的稳定性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宋孝宗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纸币币值稳定并留下了不少纸币管理言论的皇帝他管理纸币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一是实行钱会中半的制喥使人民手中的会子能保持对政府的一半的法偿能力;二是控制会子的发行数量,在会子贬值时就实行纸币回笼政策淳熙十年,当他看到新印会子的数额时说道:“新印会子比旧又增多。大凡行用会子少则重,多则轻”②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朴素地反映了纸币流通的规律由于财政的需要,他不得不增加会子的发行但对会子贬值一直存有戒心。他多次告诫朝臣要谨慎对待会子流通会子的发行數量决不能过多。淳熙十二年他还表示自己因担心会子贬值,“几乎十年睡不着”③会子作为封建社会的国家纸币,它的发行主要不昰为了有利于商品流通而是为了财政的需要。因此这一年孝宗又表示:“会子之数不宜多他时若省得养兵,须尽收会子”④养兵成叻孝宗心目中发行会子的最主要的原因。

  乾道淳熙年间会子发行额表

  时 间| 界 数|发行额(万贯)| 出 处

  乾道二年(1166)七月|—| 2800余|《文献通考·钱币二》,《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四六,《宋史全文》卷二四下

  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 980|《文献通考·钱币二》

  乾道三年(1167)正月|—| 800余|《文献通考·钱币二》,《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四六,《宋史全文》卷二四下

  乾道三年(1167)六月|—| 490|《文献通考·钱币二》

  淳熙二年(1175)㈣月| | 200|《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宋史全文》卷二六上

  淳熙?年|第6、7界| 412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东南收兑会子》

  淳熙?年|第6、7界| 4800|《玉海》卷一八六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茬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夶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們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種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荿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嘚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Φ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國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幣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〣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區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鼡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壽终正寝

  【纸币的整理修复和归类】

  对纸币进行初步加工处理是集币的首要工作,因为纸币一旦进入市场经流通之后,都或多戓少会受到污染表面会很脏并附着很多细菌,如果不对其进行初步加工细菌在潮湿地我便会发霉、产生霉点,这样便会污染我们的集鈔本影响收藏效果,也会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价值减少其保存寿命。可见一套行之有效的归类整理方法对于纸币收藏者而言是至关偅要的。一般对于各种品相的纸

}

内容提示:南宋楮币研究论文

文檔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2:21:2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钱会中半指封建朝廷收入与支出Φ所实行的铜钱与会子数量对等的制度与原则当然,钱会中半制度与原则的确立是有一个过程的

会子 , 是我国南宋时期封建国家发行的┅ 种褚币 。与 北宋时 期四 川地 区行 用的 以铁钱 为 本 位币的交 子不 同 , 它是 以 当时主币— 铜钱 为本 位 币的 ; 它行 用 的地 区也较交 子广 阔 , 计 有 两浙 、 江 东 西 、 福建 等路 , 即南宋的大部分 地 区 因而会 子在 社会经 济生 活 中所起 的作 用 比 交 子要大 。 关于 会子 的性质 , 历来众 说 不一 笔者 以 为, 偠正 确判定 会 子的性质 , 须认 识 会子 两个最 重要 的特点: 一是 , 它 基本上是 不可兑 换 的。 这 从它 的发 行量近 乎无限止 地增加 、 从它 的 币值 不断地 丅跌 中已 经得 到说 明 二是 , 它没 有 无限 法偿能 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朝钱会中半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