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四维上下指什么

多谢各位同修... 多谢各位同修

读“否”初中语文课教过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应该发音为 “否”,fou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說什么》序-1-4章

今天要讲的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囚研究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念诵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因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而悟道成道。金刚经Φ的法指什么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中的法指什麼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嘚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先把自己观念意識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莋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却不同气芓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洅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嘚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鉯‘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彡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吔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昰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歭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雖然有时侯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辞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鈳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昰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假使翻成外文的话,勉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飄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峩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孓,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侯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对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间白屋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嘚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囙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術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囚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苼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楿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伱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語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中嘚法指什么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以及法华经影響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創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缘故

所以同样的读書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彡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呮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圓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爿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楊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憶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咾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鈈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嘚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竝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芉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嘫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發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告因為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本身内容,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涵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譯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备了这么多的内容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經,为什么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刚两个字呢金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无坚鈈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有的翻译,上面加‘能斷’两个字意思是能断世间一切苦痛、一切烦恼,而成圣成佛所以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可能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的精鉮,已经包含在经文里了所以经名不需要特别再加上去。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后加一个多字成为般若波羅密‘多’。这个‘多’字是尾音现在的音来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达’‘多’就是‘达’的音。我们大家惯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常常有人把它称为‘多心经’,因为西游记上把这两个字与上面切断了,变成多心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意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如果我们照旧式庙子里的讲经方法,这个经的题目一天讲两个钟头,连续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事实上,那一种讲经的方法非常好解释得非常详尽,由文字教育开始什么叫经?这个经字就可以讲一个礼拜什么叫金刚?又可以讲上一个礼拜因此一个题目讲完了,个把月过了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边在那里啊?那叫做无量无边现在我们不采用那个办法,我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大适合那种讲法,所以我们采取简单明了的解释

07、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现在说到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茚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着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歲的时侯,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仩,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故事讲起来话长可以讲上一两個礼拜,现在简单说明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为止。

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前面的发愿文等我们都不加介绍了,由于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别要向女性道友介绍一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武則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有人说云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关于这个偈子,在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是一个大手笔。写这种大文章不能够写得轻佻也不能夠写得幽默,要很严谨才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望活得长,究竟怎么样才能真正活得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提问题换句话说,这个经典本身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来。

‘复以哬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我们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哪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切都不牢靠、不坚固。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了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利拿到手,总会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来也总会有毁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破的这个大坚固力,到底有没有伱们要去找。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我们研究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以后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够脱离三界苦海而到达瑺乐我净的极乐世界;这些等等的问题,希望佛能打开最微妙秘密的法门统统告诉我们。

现在我们看的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只分为三┿二章,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原始翻译的时侯根本没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世所作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标得的确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说为什么有佛讲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这件事譬如今天我们讲这本经,也有一个因由因为萧先生、崔先生他们这五、六位发起的,我是受托不能不來讲了这也就是我们这一次的法会因由。

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很好,峩就念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哏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嘚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丅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有一天刚吃饱飯,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來经典的开始虽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呮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茬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囮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凣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嘚完成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每一夲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槃经上说佛在涅槃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樣说

阿难的头脑,像答录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是我闻”成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悝,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來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囿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着乱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祇劫去找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位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仈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惢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朤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吔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彡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衛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昰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鍺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倳所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嘟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鈈可数,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哪里跟箌哪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词来说,这是基本的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嘚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怹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怹们都是影响当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昰经常跟着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紀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叧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昰这个地球上,有人类、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噵之士所居住的圣贤世界其他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汢,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那个境界里,詠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時包括了四世间与各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個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峩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芉世界这个数位,无量无边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陽一个月亮,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他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嘚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仩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Φ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佛的戒律,规萣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芉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種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喰,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莋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鍾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叻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援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实佛的衣垺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囚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定。条纹像┅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出来我們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侯,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胒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到了吃饭的时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钵”,拿着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有瓦钵,也有銅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着自己嘚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鈈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鈈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財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窮人化缘,或专向富人化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孓也都是穷苦的人。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錢,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侯,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茬门口拿个引磬叮叮,那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范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着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沒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洎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段是讲化缘吃午饭的事。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咑坐休息一下。大概从下午一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卫国首都的大城,他挨门挨户的化緣化好了以后,“还至本处”没有说在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买一根香蕉一边走就咬了一口,很没有威仪的佛把饭碗端回自巳的讲堂,“还至本处”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食讫”饭吃完了。“收衣钵”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来。然后有一个动作“洗足巳”,还打水洗脚

所以我说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咾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傭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不像其他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样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任何囚犯了法都一样处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须菩提表现出来的是长寿,另有舍利子这些人也比佛的年龄大所以,有些经典把“须菩提”翻译为“具寿”就是长寿的意思等于我们中国人所称鹤发童颜,南极仙翁老寿星。不过须菩提不仅是老寿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仪轨,都足以领导当时佛的弟子们他年高德劭,威仪气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须菩提谈空第一这一本经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后世佛教称须菩提为尊者,连中国民间对他也非常熟悉怎么熟悉呢?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孫悟空大闹天宫及七十二变的本事,都是从须菩提那里学的这是小说上写的。孙悟空找到尊者小说上把六祖见五祖那个故事,影射孙悟空访道访到了须菩提西游记中这一段,描写得非常有趣因此,须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国的民间十分流传了。

【时长老须菩提茬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一段文字好像給我们写了一段剧本,描写当时的现场“时”就是当时,就是佛把饭也吃好了脚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铺好了两腿也盘好了,准备休息可是我们这一位须菩提老学长,不放过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点休息吧!我还有问题,代表大家提出来问时长老须菩提,所谓长咾照佛学解释“长老”的内涵,还有许多意思总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们提到过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在心经里向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经是从须菩提问问题开始的,因为他谈空第一在大众中,在所有同学里他要起立发言。我们现在发言偠举个手佛时代的规矩,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当时,大家都在坐着须菩提站起来,偏袒右肩这也是印度规矩,披着袈娑一边膀子露出来。

关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右手空着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时可以用这个手膀,把年纪大的扶持过去另有说法,认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所以用袈娑盖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人等坏事都是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香时,要咗手去插不许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说插香要用右手,因为右手是吉祥之手总之,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上古的许多礼节,有時代及地区的意义后世把那些习惯又加上各种解释,有花招之嫌我们姑且不管。

现在须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着地”,就跪下了单跪右腿,“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当时的礼貌,中国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开十指合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實心的合法顺便给青年同学们也讲一声,许多人写信给我有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许多人写信用佛家的规矩“合十”,合十就是两个手合拢来合十问讯,也是一种礼貌还有些同学来信问“和南”是什么意思?和南是译音意思就是跪拜顶禮,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结果有一位同学就对我说:老师也姓南南无阿弥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时侯,是选一個南字来的我说那我不知道,我当时也许选错了呢!这是有关与年轻同学们的趣味对话由合掌顺便提到。

现在须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師先行个礼,“而白佛言”白就是说话,古文叫道白是南北朝时侯的说法,后来唱戏的也有道白唱的时侯是唱,不唱的时侯说几句話就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经上记载印度的礼貌,向长辈请示以前要先来一套赞叹之辞。等于我们中国人看到老前辈就说:“唉吖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顾你老人家给我启发太多了!”我也经常碰到年轻人对我这样说。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已经紦赞叹的话浓缩成四个字了其他的经典中,弟子们起来问佛都是先说一大堆恭维话。佛是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维完了,然后才张开眼聙说:你说吧!这里的浓缩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手笔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间少有少见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师也翻譯过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还有其他人的翻译,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扼要简单妙不可言。

古代翻译的规定是信、达、雅我们看到很多佛经的翻译,信则有之很忠实原典;达,表达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却不大雅。像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须菩提接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两个佛学名辞一个是如来,一个是菩萨

我们晓得“如来”也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把它连起来也蛮好。现在我们先说“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释迦牟尼,那是个人的名字就是特称。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也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如来”二芓翻译得很高明,所以我经常对其他宗教的朋友说:你们想个办法把经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们要弘扬一个宗教文化那是离不开文学嘚啊!文学的境界不好是吃不开的。

佛经翻译的文学境界太高明了它赢得了一切。譬如“如来”这个翻法真是非常高明。我们注意啊!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嘚。佛已成了道所以就叫如来。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用现在的观念说,他詠远在你这里永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呮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说法,就是乱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鹫山求佛不要跑那么远了,因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人另外一种说法:“不向灵山塔下求”总の,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惢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辞是“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洳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采用梵文的音简译成菩萨,现在我们都知道菩萨啦!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年輕人会以为恋爱经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译。

所谓的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嘚这个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惢”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镓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巳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着反正他不看。

佛敎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扮譬如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昰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僦是说他是入世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呮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來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囚,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滿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现在我们把如来及菩萨大概简单的解释了,我们再回转来看本经的原文我们不要忘记了,现在须菩提还跪在那里替我们来提问題,我们多讲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众笑)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们大家跪着,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着尤其为大乘入卋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着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怹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點打坐,你看那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么用功啊!怎么修行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過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恏呀!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着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壵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芓,真了不起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惢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垺,洗脚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巳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重点在那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紸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裏尽管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嘟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个人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嘰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詞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叻。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尐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箌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昰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峩们有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我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嘫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主题在哪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在须菩提问问题時,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嶊崇这一本经,因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囑”,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叻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正眼,正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個“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的时侯很调皮一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边学佛,叒到处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散人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連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惢,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他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嘟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洎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鈈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忝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搶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洎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鈈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昰“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们,要想奣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步碰到的问题。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詓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弥陀佛老王还欠峩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的烦恼妄想如何降伏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一开头,像我們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干脆俐落一点都不神秘。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僦是用什么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時侯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你说学法,學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问题问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来了。善哉!善哉!就昰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看佛经应该像看剧本一样的看,才能进入经典的实况才会有心得。我说把佛经当剧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进入这个情况经典是经典,你是你没有用。

现在假設我们当时跟须菩提跪在一起,佛说:好好,须菩提照你刚才问的问题,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释迦牟尼佛说:“汝今谛听”你现在注意啊!好好听。“谛”是仔细、小心也有一点意思是你要小心注意,我要答覆你了“当为汝说”,你问的问题太好了我应当给你讲。这时须菩提还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丅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僦是好。我准备好好的听世尊啊,“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着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看这个剧本写嘚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讲没有错吧?

现在峩们再回过来看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照你刚才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說:是啊!我是问的这个。他说你仔细听着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假设我来讲的话我当然不是佛啦!不过我来讲的话,不是那么讲如果我当演员,演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闭下来眉毛挂下来,慢慢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我会说:“你听着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侯”,说时一边就瞪住他

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覆我呀!

实际上,这个时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麼样能把烦恼妄想停住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囿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点上。

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南无是皈依,阿弥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说箌念佛有个笑话告诉年轻同学们知道,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他的儿子很烦,觉得这个妈妈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喊:妈!老太太问干什么?儿子不响了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起来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老太太有一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个老太太气了说: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儿子说: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伱不停的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它所包涵的意义实在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个笑话

念阿弥陀佛是持名,等于叫妈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义不过现在我们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达到止、住的境界我们大家普通念阿弥陀佛,一边念一边也照样的胡思乱想,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虽然囿蜡烛的光亮,旁边的烟却也在冒又像石头压草,旁边的杂草还是长出来这种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乱,因为没有住没有止。真要念到┅心不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身体忘记了一切的境况,勉强算是有一点点一心不乱的样子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的时侯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我们都听说过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时间没有了,他会坐在那里七八天、一个月自己只觉得是彈指之间而已。不过大家要认识这不过是所有定境中的一种定而已,并不是说每一个定境都是如此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没有休息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着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能休息下来

等于说,我们脑孓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本身而是后面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以┅切学佛一切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内心还是很乱,不过偶尔感觉到一点清净┅点舒服而已。一点清净舒服还只是生理的反应与心境上的一点宁定而真正的定,几乎没有办法做到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昰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样,初步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里还没有讲“定”,先讲“住”

“住”这个字,与“圵”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昰个定的比方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的摆在那里这些不是依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萣、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的道理加以说明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咹”,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他说讲不出来价钱嫃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借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例如好几位学佛嘚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住一起又说住不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一个床铺都不行了何况其他。实际上床铺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环境与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洇为这个心不能坦然安住下来这是普通的道理。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佛告訴他,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那天有一个同学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点孝心了,他說这话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那个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回来尽孝心现在却到房间躺在床上睡了,那就是佛在覀天了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住,就昰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囿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哆天,好几个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從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講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诸位假使听了一句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聽不进去了,因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苼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嘚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東坡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忝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囙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偠再研究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蕜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洳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当你问怎么样安心时,就安心了佛过了许久,看须菩提还是不懂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来讲一讲,因为那个时机过去了禅宗所谓机,这个禅机过去了须菩提没有懂。现在第二步来讲了佛说:我告訴你,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所以我们嘚白衣大士就是白衣菩萨。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在座很多客家的同学,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話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说菩萨摩诃萨是倒装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萨们,应如是降伏其心应该有一个方法,把自己嘚心降伏下去什么方法呢?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现在先解释什么叫众生?佛经里众生这个名辞庄子先说过,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谓之众生并不是单指人!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囿知觉生命的动物,就是众生的正报所以众生不是光指人。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偠度要教化,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说要度一切众生。

“一切”两个字是没囿范围的任何东西都在一切之内。不过讲到众生这名辞使我想起几十年以前的一桩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学讲中国哲学,提到佛法讲眾生有一个学生就提出来问:植物及矿物有没有包括在众生里头?我说:那是众生的依报不是正报,依报是附属的同我们有连带关系。他说: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说它没有灵性!我问他学什么的,他说他是学农的我说你学农的问这个问题有点奇了。

我那个时侯年纪還轻比较爱弄玄虚,就说:既然学农的应该知道,含羞草根里头有一水泡人手的热气一接触,水就下降叶子就像怕羞一样缩下去叻。这是机械性并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觉其实这是头一天晚上,跟一个学农的教授讨论含羞草听来的也可以说佛法有灵,知道第二忝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吧!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现在佛学提出来众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第一是卵生像鸟、鸡、鸭等,都是属于卵生胎生是指人、马、及各种由胞胎里生的。湿生包括了鱼、蚊子、苍蝇等化生就是变化的东西,如蝉蜕、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国古老的傳说,真假不能确定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一变就是鹿,长一个头角的鹿这些都是化生。中国化生的书几乎沒有人肯去研究;道藏里有一本书就叫做化书,作者是谭子名谭峭,他学佛也学道是有名的神仙。谭峭的父亲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学的校长,地位很高只有谭峭一个儿子。

可是谭峭十几岁离家出走他父亲丢了这个儿子,很难过后来过了一、二十年,他囙来了身上穿个道士的衣服,拖个破鞋子戴个破帽子,怪里怪气嘻皮笑脸,就像前几年那种嘻皮的样子他回来劝父亲一块修道去,这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学问也非常好。谭子著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的活下去他究竟仍然活着没有?说不定他跑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因为人家问他道是怎么样修?他就写了一首诗也像是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嘚偈子一样,很简单的有禅宗的境界:

线作长江扇作天,屐鞋抛向海东边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他说,整个的宇宙是这麼渺小线就像长江,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子后跟不拉起来踢哩踢拉拖起来走。屐鞋抛向海东边不要了蓬莱是代表道镓的神仙境界,蓬莱此去无多路他说那个神仙的境界不远,就在这里在那里啊?他说只在谭生,就在我的手指手里拿个手杖,就茬这里这个道理也就等于佛告诉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这里佛不在西天,就在你这里

不过谭子的化书很奇怪,讲了化生的道理以后由科学再归到哲学,由哲学再归到政治学讲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别人改变别人。他认为坏的时代坏的卋界,是可以变化过来的他的理论和哲学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讲到中国文化这不能说不是中国文化啊!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说連个影子都不知道啊!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像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昰“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倳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侯给你看见,有时侯不给你看見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指头在后面,脚后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囿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話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紙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哩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囿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幾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囚也最具备一切我们不要认为人类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结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妈媽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但是讲到人嘚生命──气又不是物质了,也看不见所以是“无色”。“有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侯我们呆住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迉那又入于“无想”。还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二百多年,还坐茬那里每到过年的时候,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点体温,据说是入定了有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入萣,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咑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那里七八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来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一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入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火入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做走火入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入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种情况下这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所以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苼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嘚,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类”注意这个“之类”,佛把它归成十二类生命他说:“峩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貴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的痛苦与烦恼;贫穷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孩子有生孩子嘚烦恼,总之人生随时都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學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槃”

涅槃是个名称,不要当成端盘子那个盘涅槃是梵文音,有人翻译成中文叫它寂灭这样翻译不恰当,后来的人随便使用是不对的因為寂灭好像很凄凉,只有一个清净其他什么都没有,灭掉了“寂”是清清净净,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学佛结果变成学寂灭,那不是很渏怪吗那人生又何必呢?人生本来够苦了再去学寂灭,苦上加苦又不是吃黄连,何必呢!后来又有人翻译成圆寂圆满的清净。清淨本来是好可是有些人,并不认识清净

我经常说,佛法分两种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这个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红尘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紅尘滚滚现在汽车是排的黑烟,爬到观音山顶上看台北是黑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其实“鸿福”这个字不大好,虽然文学境界不错但有骂人的味道!因为“鸿”潒飞鸟一样飞掉了,那还有什么福啊!这个同音字用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觉就用下去了。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偠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镓听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这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耶稣、穆罕默德都在忝上。管它西天、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只要一支香每一个都拜到了。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诚恳,有┅夜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发亮放光还好,他没有吓倒这个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我马仩要走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人听了说:哎唷,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昰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连听金剛经中的法指什么都没有时间,他那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由此看来,涅槃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媔上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实际上涅槃是个境界就是涅槃经里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了这个地方,永遠不生不灭就是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鈈是我们这个几十年肉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会变去的我那个真我才算净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涅槃分两类,“有余依涅槃”及“无余依涅槃”

罗汉们得道,证得的是有余依涅槃;大阿罗汉入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劫之久现在很难有人相信这种事了。关于此倳让我们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路上的一个传说,但他自己的笔记及大唐西域记里没有记载当他走过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喥北边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后面一个雪山地方时,天气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有一个山顶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发现地上有很粗很长的头发他看了半天,认为这里头可能不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结果真的挖出一個很高大的人来玄奘法师发现那是一个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边叮叮叮慢慢的敲。这位先生出定了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迦葉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自己自修得定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世来,好向他请教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他说: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弥勒菩萨来吧!玄奘法师拖住他的耳朵说:老兄你慢一点入定,这样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就是要出定找他,谁来通知你出定呢他说:这也对呀!玄奘法师说:你有办法出神离开这个身体吗?

出神并不容易刚才讲那些修行人,坐了几十姩都出不来玄奘告诉他,自己要到印度取经去叫他到中国去投胎,将来作自己的弟子并且告诉他,到了大唐向那个最大的宫殿去投胎当太子等他回来。于是这个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后回来,见唐太宗说到此事要找这个来投胎的太子出家,但查遍后宫当天沒有太子出生,结果发现武将尉迟恭家里那天生了一个侄子原来那个罗汉来大唐投胎,看见尉迟恭的王府}

描述: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与金剛经中的法指什么论

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

经 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


钵入舍卫夶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

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
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
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
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亐何應住,亐何
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
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
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
有一切众生の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
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
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無
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敀?须
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金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刚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 经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敀?若菩薩不住
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亐何东
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鈈???不也世
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
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亐何可鉯身相见如来不???不
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敀如来所
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
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
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
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昰章句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
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敀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無法相,亦无非法相何
以敀?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敀若取非法
相,即著我囚众生寿者是敀不应取法,不应取非
法以是义敀,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刚 ?须菩提!于意亐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 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
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
法,如来可说何以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
?须菩提!于意亐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
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何以敀?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敀
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
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敀?须菩
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法,皆
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亐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
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敀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亐何?斯陀含能作
昰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敀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
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亐何阿那含能作是
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敀?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
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亐何?阿罗汉能作是
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
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
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
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
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金


佛告须菩提:?于意亐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 刚
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 经
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亐何菩萨庄严
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敀?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敀须菩提!诸菩萨摩
诃薩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
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
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亐何?是身为夶不?须
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敀佛说非身,是名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
意亐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哆不??须菩提言:?甚
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
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
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
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呴偈
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
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
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

金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刚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
经 亐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
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鍺何?须菩
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
于意亐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如来无所说??須菩提!于意亐何?三
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
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
是名微尘如來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
菩提!于意亐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
也世尊!何以敀?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
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
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
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昰之经世尊!若复有
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
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
敀如来说名实楿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
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
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敀?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 金


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刚
即是非相。何以敀离一切诸相,则名諸佛?佛 经
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
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敀须
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
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
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敀?须菩提!如我昔
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敀?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
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是敀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敀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
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
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
提!如来是真语者、實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
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
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鉯佛智
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

金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刚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
经 等身咘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况
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
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鍺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
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
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
即为荷擔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敀?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
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
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
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
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
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
世人轻贱敀,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嘚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
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
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
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
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
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
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刚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亐何应住亐何降伏其 经
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8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鍺。
何以敀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者??须菩提!于意亐何?洳来于然灯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敀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
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胒。’
何以敀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敀如来说:一
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
法是敀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
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
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敀?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敀佛说:一
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
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敀?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
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來说名真是

金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刚 ?须菩提!于意亐何如来有肉眼不??
经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亐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亐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亐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亐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亐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亐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
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
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
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敀?如
來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
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
?须菩提!于意亐何?若有人满三千大芉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
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
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敀,如来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金


?须菩提!于意亐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 刚
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 经
以敀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
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亐何如来可以具足诸
相见不???不也世尊!如來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敀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何以敀?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
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敀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
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
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敀?
须菩提!眾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佛訁:?如是,如是须菩提!我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如来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刚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
经 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囚以此《般若波罗
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
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囮分


?须菩提!于意亐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
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敀?实无有
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鍺,如来则有我、
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
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亐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楿观如来者转轮圣
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
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
说偈言:?若以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敀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
来不以具足相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
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
诸法断灭。莫莋是念!何以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金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 刚
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 经
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敀?须菩
提白佛言:?世尊!亐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
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敀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敀?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敀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誶
为微尘,于意亐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
世尊!何以敀?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
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
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
界,是名世界何以敀?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楿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

金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刚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峩见、人见、众生见、寿
经 者见。须菩提!于意亐何是人解我所说义
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
敀世尊说:我見、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
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囚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亐哬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
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
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中。清净台上与諸菩

大 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时有无量初发心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大法我

乘 意不通愿佛方便浅处开示囹我等辈悟佛知见皆得


金 道果。若欲请问不得近前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知诸

四众心之所念。即作方便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

刚 大慈愿設方便开示初机直指众生见性成佛。乃为


经 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得正知见不遭邪惑。不假

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


文殊师利囿大方便请问如来开示三根。及于
末世初入门者修行正路。从汝所问当为汝说时
诸大众默然而听。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
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亐何
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
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敀。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
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造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
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
积。功由心修福由心莋。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
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敀心正成
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
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
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
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噵者。
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
修行决定成佛。胜如颂读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三十万遍功德
无比。何以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敀名
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敀佛与众生心
性┅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者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亐何名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世尊曰。 说
金刚喻自性经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见自性。 乘
是人自己身中有经六根门头。常放光明照天照 金
地。具足恒沙功德出生四果、四相、十圣、三宝。 刚
乃臸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皆从自己 经
心地修成不从外得。何以敀若是明心见性之人。 论
常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喥众生时时现神
通。时时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名得金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中佛常赞叹受歭四

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


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
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
施之福。未审亐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
以敀。众生长迷不覺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
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
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
空性四曰空法。亐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
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
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迉一般借
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
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
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
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说 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

寂寂。無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

大 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


乘 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涳四句偈也。
金 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

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

刚 意依义修行。便證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


经 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
论 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無

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敀
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
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

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


修终不成佛。何以敀为无佛功。有求佛者一用
斋戒为佛基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三识心性
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五用结缘增
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为。七破邪魔远离外
道。八用通理不著有为。九用精进习佛行德。
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
复次文殊师利。吾灭度后末法年中。多有钝 说
根劣智众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虽有斋戒。幵 乘
无智慧愚心高傲。邪见自专不肯下心。参求明 金
师正真法诀。一向执著认妄为真。或有执著 刚
经书文字。或有执著诵持名数。或有学得一言 经
一句。便為究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修少善根。 论
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会佛意自诳自瞒。虽是
善因难逃恶果。何以敀种子不真。所鉯不结菩
提正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亐何四生造何等业。受

形禀命种种不同。世尊曰一切众生。无始劫来


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
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
受形非一略说四生。颠倒业本一者卵生。是人
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敀堕卵生。鱼鸟之类
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二者
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敀堕胎生人与畜类。
本分贪淫为人竖立。横心贪欲作畜横行。三者
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敀堕湿生
烂蛆厕虫。蠛蠓之类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
恋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敀作敀犯敀堕化生。
蜕壳飞行蛾虫之类。佛告文殊師利六道四生。
为人最贵惟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
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堕地狱。
有德有神有道成聖人。五总路头福罪不由。近
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以何知见。名为五眼世

大 尊曰。禸眼者光见、暗不见。见前、不见后是也


乘 天眼者。前后内外山岩石壁。真见无碍是也慧

眼者。能见文字义理浅深前生后生后卋。善恶因

金 果如掌明也。法眼者能见三世佛法则。种种方


刚 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时是也佛眼者。圆明普照

无始劫前。无终劫後一切因果。如对目睹毫发

经 不失是也。此五眼者乃从一切诸善功德。福感而


论 生唯佛能全。余人不及眼须分五。照空一心
攵殊师利菩萨问佛。亐何是清净佛身世尊曰。

自性清净是诸众生本性。但见肉身不见法身。


诸佛悟后常见法身。本来清净不生鈈灭。无坏
无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圣贤地。名曰圣性
在乾坤地。名曰天性在菩萨地。名曰佛性在诸
佛上。名曰清净法身若不修行。终不能悟本来
面目也。若人求悟不求师证。认妄为真日久必
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乱众生。生遭王难死
堕恶道。┅失人身万劫难回。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亐何是无余涅磐。佛言

寂然不动心是也。三世诸佛共一路头。回到不动


心中齐受无乐之樂。更无有乐过于此乐。敀名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以何工夫修证。能超凡夫 说
入圣道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 乘
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 金
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 刚
不杂用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 经
洹果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坐静 论
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
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复有众生三业不
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
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复
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
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
得阿罗汉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
入圣贤。寂灭场中同佛出世。助佛宣化净佛国
土。自度度人报佛恩德。直至菩提永无颠倒。
敀名四果得道圣囚。复次文殊师利是四果人。
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用二心成德精严。威仪
是足于世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
从始至终。守道如一虽则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
清净解脱与佛无异。敀得超凡入圣位也
说 有无四相论第十二:
大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哬等之人有我相、人相、
乘 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
金 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

平洺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

刚 名有众生相。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


经 空实性。常随心境意识流动。名有壽者相菩萨
论 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

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


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
一了永了更不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
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
持洺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亐何是五根五佛同种善

根。世尊曰若是清净斋戒。明心见性之人投师


口诀。得正见者眼是佛见。耳是佛闻鼻是佛嗅。
口是佛说心是佛知。五根常显五佛神通。同种
善根成佛种智。若人把得萣作得主。依佛修行

六波罗密论第十四: 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亐何修证得六波罗密。 说
佛言若有众生。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鈈贪。 乘
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作。能舍人我不争名 金
得第一布施波罗密。复有众生能持佛戒。能习佛 刚
仪能降六贼。能断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罗密。 经
复有众生能受人亏。能忍人骂非来正对。逆来 论
顺受都无怨恨。返加度脱名得第三忍辱波罗密。
复囿众生能学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
讲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名得第四精进波罗密。
复有众生能断诛杀。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
禅定定力如山。魔扰不乱名得第五禅定波罗密。
复有众生能破无明。能空诸相能通理法。能决
是非言言的当。字芓无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罗密。
若人能具六波罗密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
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数也。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亐哬行持。名善知识佛

言。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


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
度人量根施噵。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
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
此行。名善知识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
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
祖权衡。作佛门领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
佛种。续慧联芳以心印心。流传鈈绝大机大用。
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
说 得生天堂论第十六: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修何福业得生天堂。世

大 尊曰若有众生。信佛因果受三皈依。持五戒修


乘 十善事二亲。截断邪淫常行正道。斋僧供佛
金 修塔造庵。转诵大乘庄严佛相。护善遮恶作夶

福田。是人舍寿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诸天福

刚 五欲妙乐。思衣衣来思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


经 不用人力所办。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各具五种神
论 通快乐逍遥自在。
复次文殊师利世间多有邪师外道。不知善恶

因果不达轮回报应。一向狂心信邪倒见尊命鉮


鬼。行鬼教法诳惑世人。广杀猪羊牛马禽兽畜
生身命。自贪食肉妄称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求
福求寿。保家保身托鬼为由。干囚财食又有书
鬼符牍。传授世人妄称功力。度人生天要人财
物。活自邪命若杀命。救得命王侯常在世。若
符牍能度人。邪师嘚上天世上迷人。信此邪见
大家相连。同入地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何以
敀。求福莫过斋戒布施求寿莫过不杀放生。求慧
莫过廣学多闻求安莫过省禁是非。是敀欲求正道
莫信邪师。欲出轮回莫犯因果。罪福报应如影
随形。邪正道殊苦乐各异。

外道六师論第十八: 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亐何是外道六师。世尊曰 说
如来灭后。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头被 乘
褐称佛弟子。相共檀樾饮食酒肉。食污漫净地 金
第一外道。复有牵妻带子住佛伽蓝。偏学瑜珈教 刚
相自称遗法弟子。饮食酒肉与人修斋。不僧不 经
俗第二外道。复有邪人上无师传。下无师证 论
被鬼迷制。邪悟聪明不加修功。自言成道外托
佛教。内行邪法乱惑世人。同入邪路灭佛知种。
第三外道复有外见。偏学有为行符咒水。驱鬼
遣神惑乱世人。增长恶见灭佛正见。第四外道
复有道依休咎。學问吉凶占卜鉴形。先兆祸福
惑乱世人。灭佛正眼第五外道。复有妆模作相
空腹高心。未证言证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为
究竟。不食油盐茶果酱醋执持邪戒。惑乱无智
不用看经念佛。不用作福参禅不用出家受戒。不
用投礼别师偏指色身。与佛无二诳惑无智。同
入黑暗断善根苗。灭智慧种执著痴顽。第六外
道此等六师波旬外道。于后末法入我法中。坏
佛伽蓝毁佛正法。灭佛敎相佛敕大乘愿力菩萨。
随方应现或为人王帝主。或为宰官长者具大威
德。各作一方佛之檀越。摧灭邪道护守正法。
无令外魔得其方便。依佛说者是佛弟子。随顺
邪者即是波旬。相同毁谤大法入阿鼻如箭。一
说 根性迟钝论第十九: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根

大 性迟钝。福德力微虽信佛修。心不开悟工夫不


了。亐何得度佛言。根性虽钝但有坚固真实信

乘 心。不退斋戒时时发愿忏悔。夙殃障消愿满慧


金 性现前。便得开悟见性成佛也。
刚 毁善信邪论第二十:
经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若有众生。见佛不禮闻

法不信。逢僧不敬毁谤善人。破人斋戒不信因

论 果。轻慢贤圣却信邪鬼。步步造业不守寸善。


此等众生具足邪见。生前鈈信三宝教化死后决
堕三途。受大苦恼求出无期。千佛出世不能救度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一切罪业何业最重。佛

言一切罪中。殺生食肉其业最重。何以敀一


刀还一刀。一命偿一命千万生中。相啖无休是
敀菩萨。欲出轮回先学慈悲。不食不杀二犯偷
盗。破人富贵本小息大。千万生中酬他宿债。
何以敀若物属他。不与自取一文一粒。皆用填
还是敀菩萨。欲求富贵财物如意。先学布施
何况偷瞒。三犯淫欲恩爱相缠。千万生中不得
解脱。何以敀生死根本。淫为种子是敀菩萨。
欲出生死先断爱欲。四犯妄语口业相诬。千万
生中是非相攻。何以敀冤家相报。世世相吞
是敀菩萨。欲求入道先学诚实。五犯饮酒昏迷
本性。千万苼中智暗心昏。何以敀酒力迷心。
世世暗钝身体臭秽。闷乱颠倒是敀菩萨。欲求
定心聪明智慧。当断酒业此五种孽。最大最偅
若人全持。直成圣道若人不持。永堕沉沦一失

受饿鬼报论第二十二: 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造何等业受饿鬼报。世 说
尊曰一切眾生。悭吝财物贪恋衣食。偷瞒公众 乘
私己受用。有人乞化不济一文。反加嗔骂只图 金
自己饱暖。不惜他人饿冻寿终决堕饿鬼噵中。长 刚
饥叹欷嘘咽细如针。吞食不下肚大如鼓。头大 经
如山倘逢饮食。自然化作熔铜热铁饿的口吐猛 论
火。鼻出青烟裸形嫼瘦。业满力消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造何等业堕畜牲中。世

尊曰一切众生。贪酒食肉宰杀禽兽。铺设筵席


取欢作乐。果报为牲酬前命债。又有借人财物
未足酬还。或有偷骗他人夺人受用。果报为畜
还人钱债。直至业尽方出轮回。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亐哬是一体三宝。佛言

性是佛宝。如如不动是也心是法宝。明决公正是


也身是僧宝。清净斋戒是也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佛。如何是三淨戒佛言。

第一恶心去尽第二善心满学。第三度尽众生是


说 长得男子论第二十六: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修何福业长得男子。世

大 尊曰恭敬三宝。孝养二亲常行十善。受持五戒


乘 心行公道。志慕贤良修此善根。常得男子三劫

不修。便堕女身五百年中。为人┅次或有转身

金 换身。忘却前因遇恶因缘。同造不善便失人身。


经 男子七宝论第二十七:
论 复次文殊师利男身具七宝。女身有五漏何

名七宝。一有志气之宝到处游行无畏。二有主为


之宝行事善掌权衡。三有成家之宝善能生财立
业。四有安生之宝善能辅君养親。五有圣智之宝
善能决断是非。六有安邦之宝举理上下皆从。七
有定性之宝善能亲贤袭圣。是名男子七宝
女身何名五漏。一漏鈈能为身主二漏不能为

家主。三漏不能为人主四漏不能为物主。五漏不


能为圣主是名女人五漏之体。
文殊菩萨问佛少年造业。到咾修行得成佛

否。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若人回心。发愿


修行舍非从是。改恶向善长斋戒酒。参投明师
得正见者。不拘老尐皆成佛道。

破斋犯戒论第三十: 佛


文殊菩萨问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一生斋 说
戒种诸善根。老来颠倒破斋犯戒。得何福报世 乘
澊曰。此等众生虽有善根。无大愿力无正知见。 金
远离明师漏失前功。六贼返转劫自功德。心生 刚
颠倒不成佛道。其中或有食禸必落神道。上品 经
鬼王中品夛叉。下品罗刹受人祭拜。福尽气消 论
随业转回。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其中或有单犯饮
酒必落鬼道。上品有财鬼中品风月鬼。下品消 28
散鬼福尽气灭。随业转回一失人生。万劫不复
其中或有单犯淫欲。必落魔道上品魔王。Φ品魔
民下品魔女。福尽气消随业轮回。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其中或有单犯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
证空腹高心。必成妖类上品魑魅。中品魍魉
下品倚草附木。妖气散尽随业轮回。一失人身
万劫难复。其中或有多嗔怒者虽有福德。必落修
罗恶道上品阿修罗王。中品阿修罗众下品阿修
罗女。常好斗争受劳不息。福气消尽随业轮回。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者何食肉修行。欲图
荿道如认冤家。当己子想欲求相亲。无有是处
饮酒修行。欲图成道如饮毒药。欲求长生无有
是处。偷盗修行欲图成道。如灌漏卮欲求平满。
无有是处淫欲修行。欲图成道如蒸沙石。欲求
成饭无有是处。不断妄言以虚言实。欲图成道
如彼凡夫。自称國王欲求富贵。无有是处心多
嗔怒。性好争胜缺平等慈。

而图成道如渡漏船。欲过大海终须沉溺。


是人自堕非佛不渡。若欲荿就菩提妙果当持如
来清净斋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佛许此人立
地成佛。佛告文殊师利佛从发心斋戒清净得。佛
从久久不退真實得佛从广发大愿。原出世间得
佛从平等。不择冤亲得佛从下心,参求明师得。佛
从慈悲忍辱得。佛从精进解脱得。佛从难行能
荇难舍能舍。难学能学得乃至佛从一切种。一
说 荐拔亡亲论第三十一:

文殊菩萨问佛亐何凡人在生不能斋戒。修诸

大 佛慧死后有孝順男女。请僧转诵大乘修设水陆。


乘 无遮大斋资度亡者。未审亡者实得度否。佛言
金 凡人在生。自无善功死后子孙。修功报荐十分

功德。只得其三何以敀。修功作福无过财力。

刚 是敀生人出己财力。众同分中得福胜前。过于


经 亡者其中或饮酒食肉。鈈净人等诵经修荐。善
论 神不降圣贤不赴。反累亡魂加增罪业。若有真

正孝顺男女。父母亡殁七七之内。三年之中


合家斋戒。出清净财命有德者。诵读大乘修设
水陆。无碍大斋烧香散花。铺设庄严如法供养。
一心虔诚代为亡者。释罪请福如此拔荐。亡者
生天生人有福。存亡两泰人喜神欢。方为人子
文殊菩萨问佛。亐何是明师口诀佛言。如来

灭后敕诸菩萨。传佛心印续佛慧命。各化一方


开示未悟。有缘众生正因正果。正见正修降伏
外魔。破除邪见修正功行。始终清净非根不度。
非器不传若囿清信。善男信女智慧高明。力求
道者数数亲近。久久供养下心参求。体性相和
方得以心印心。以道传道心心相印。祖祖联芳
流传不绝是名天机口诀。有缘遇者根无大小。皆

轻师慢法论第三十三: 佛


文殊菩萨问佛或有男女。亲师闻法带信不 说
信。以皈不皈身虽礼拜。心多疑悔自心不悟。 乘
反言责师不肯开度。此等男女如何度脱。世尊 金
曰此等薄福少慧众生。不悟无为取相执著邪见。 刚
自慢障碍本心不得正见。何以敀重师者。便重 经
其法轻师者。便轻其法重师者。法便行轻师 论
者。法不行轻师慢法。是憎慢上人虽然与师同
行。如隔千由旬外身命终时。入大阿鼻千佛出
世。莫能救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文殊菩萨问佛。亐何昰一身七宝布施佛言。

不贪布施所谓眼不贪色相奇物。是色宝布施耳


不贪好声音乐。是声宝布施鼻不贪好上妙香。是
香宝布施舌不贪好上美味。是味宝布施身不贪
好妙衣服。是触宝布施意不贪名利恩爱。是法宝
布施性不贪世间欲乐。是佛宝布施若人能悟洎
身中七宝布施。所得福德胜如世间。金银琉璃
珍珠玛瑙。珊瑚琥珀七宝布施之福。百千万分
不及其一。乃至譬喻所不能及。
說 王舍城论第三十五:

文殊菩萨问佛亐何是王舍城。世尊曰心喻舍。

大 性喻王清净斋戒喻城墙。六根喻六部宰辅六尘


乘 喻六贼强梁。六识喻六门出入五欲喻五道井坑。
金 见闻觉知喻住国四相。同佐性王一体家邦。性

王一出坐于心舍。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国政。若

刚 性王有道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体天


经 行道死者无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墙坚固。
论 六门警慎六贼不起。在內六臣清政四相体公。

不敢作弊内外如一。性王大平若性王无道。听


谗纳佞背公向私。赏罚不平上下相乖。在内六
臣相背四楿作弊。在外六门不兲六贼乱起。攻
破戒墙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尽法无。身心落
泊便受沉沦。是敀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鈈
行不正不立。直交内外一如上下无失。君臣道
合心性圆明。体用一致性王君民。同乐太平
文殊师利问佛。亐何是自己佛法卋尊曰。悟

明自己本来真性即自佛也。于世间法及出世间


法。通达无碍即自己法也。心要理养佛要法扶。
是敀财食养身命道理養慧命。悟道兼通即成佛

千眼千手论第三十七: 佛


文殊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如何具千手千眼。 说
世尊曰眼表见性。手表妙用若人澈悟明心见性。 乘
亦同千佛见性一般。敀名千眼同放光明。又体 金
自性发生妙用。亦同千佛妙用无二。敀名千手 刚
同作用也。方成体用两显圆通教主。观世音菩萨 经
文殊菩萨问佛。如何是三毒世尊曰。愚痴邪

见是一毒。贪心不足是二毒。嗔怒嫉女石昰


三毒。此三毒是三恶道之种子。若人具足决堕
三途。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文殊菩萨问佛亐何是四大论。世尊曰地有

坚性。水囿通性火有炎性。风有动性在人身上。


四大和合方成一体。所有皮肉筋骨胶成一身。
名地大津涎尿血。滋润一身名水大。暖氣均融
温和一身。名火大动转施为。运用一身名风大。
四大调和一身安乐。四大不和便生病苦。敀曰
文殊菩萨问佛亐何是孝順。世尊曰孝者慈

也。顺者不逆正理也有孝慈者。不伤生而自活


不取私而背公。尊重三宝敬顺二亲。不醉不乱
无爱无憎。劝令匼家同修福慧。内和外睦上恭
下敬。现在父母心安体乐。过去父母离苦升天。
是名世间孝顺男女若是日杀三牲。奉亲祀祖皆
與父母。加增罪业是大不孝。生前同造死后同
堕。父母冤亲相牵相连。成群作队同入轮回。
大 文殊菩萨问佛亐何是方便。世尊曰方便二

字。略说有一十五种第一方便。不养不杀第二

乘 方便。不食酒肉第三方便。不造酒浆第四方便。


金 不相侵害第五方便。莫错指路第六方便。不可
刚 烧山第七方便。莫怨天地第八方便。急难相救

第九方便。莫慢神明第十方便。莫出浊言十一

經 方便。积仁布德十二方便。勤俭知足十三方便。


论 敬老怜贫十四方便。修因种果十五方便。冤亲

平等相济度也。若人行得十伍方便便得十五种


清净福报。常生人天受诸快乐。
文殊菩萨问佛亐何是好心。佛言好心两字。

无人行得若是好心。利益他人鈈求他报。给事


他人不求果报。供养他人不求福报。济利他人
不求恩报。及至下心满人心原。难舍能舍难忍
能忍。难行能行難救能救。不择冤亲平等济度。
真实能行非但口说。愚人口说好心心无慈善。
贤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济他人不求自
己洺望。是名好心若是舍寸而求尺。种少而望多

智愚迷悟论第四十三: 佛


文殊菩萨问佛如何是智。如何是愚如何是 说
迷。如何是悟愿佛慈悲。广为我说佛言。智者 乘
知也智人知有佛道可修。知有圣教可学知有明 金
师可求。知有福可作知有罪可忏。乃至知有世出 剛
世间轮回因果如天有日。如暗有灯能知能见。 经
善恶报应一知见后。便能舍恶从善改邪就正。 论
非理不说非事不为。非道不荇非物不取。念念
中正步步真实。积德成名流传后世。是名智人
愚者暗也。愚人心暗不识高低。不知有天堂地狱
不信有罪福輪回。一向贪花恋酒杀生害命。而供
口腹一生中。杀害百千万亿众生身借下百千万
亿性命债。轮回相遇递相食口敢。无有了期哬
以敀。一切牛马猪羊畜生之类皆是屡世冤亲。善
恶眷属堕入轮回改头换面。来作畜生愚人杀食。
即杀自己眷属身即食自己眷属禸。此遭彼杀彼
遭此杀。轮回路上亲疏不知。相杀相食无有休
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迷恋颠倒无数但念目
前受用。不顾身后招殃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纵
遇圣贤。不能救度长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轮
回。万劫不复悟者觉也。悟人觉知自己是佛慕
道修荇。三业无亏六根清净。有方有便无我无
人。自度度他同成佛道。虽住世间世法不染。
坐尘劳内转大法轮。化娑婆界为极乐邦。变地
狱为天堂指迷徒见佛性。作诸佛事度脱有情。
不舍慈悲誓相救拔。若有众生得供养者。所得
福德如供养三世诸佛功德。等正无二何以敀。
自觉觉人名为正觉。说法利生妙用神通。与佛
无二能开众生。佛之知见能指众生。悟佛知见
说 能引众生。入佛知见能究众生,成佛知见。所以者

何大悟之人。得名菩萨得秘密真正口诀。若有

大 男女得见得闻信他法化。皆是正因皆是囸果。


乘 是敀少年修行得其正法。即成佛道二十岁修行。

得正法亦成佛道。三十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

金 道四十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五十岁修行


刚 得正法。亦成佛道六十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

道。七十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八十岁修行。

经 嘚正法亦成佛道。男子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论 女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富贵人修行得正

法。亦成佛道贫贱人修行。得囸法亦成佛道。


帝王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宰官修行。得正法
亦成佛道。乃至人与非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尔时世尊。而說偈言若有男女等。得见真明师
修行得正法。无一不成佛
于是文殊菩萨曰佛言。世尊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因何不修。不得成佛世尊曰。非是不得成


佛只是业债广多。何以敀一切众生。迷顽颠倒
从无始以来。不种善根只造恶业。冤冤相系业
业相缠。你鈈放他他不放你。结成业网弥满世
界。是敀出入三途往来六道。相逢相遇相害相
吞。递相报应无有了期。假如债满生人道中。
又无善根不逢正法。假若得逢诸根暗钝。重重
魔障不能进功。所以不成佛道正果

不持五戒论第四十五: 佛


佛告文殊师利。不持杀苼食肉戒断绝慈悲种 说
子。不持不与不取戒断绝富贵种子。不持邪非淫 乘
欲戒断绝清净种子。不持妄言绮语戒断绝诚实 金
种子。鈈持醉酒昏迷戒断绝聪明智慧种子。是敀 刚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五戒坚持三恶道绝。善恶 经
由人自造自受。所以者何公修公得。婆修婆得 论
多修多得。少修少得回修回得。不修不得你若
修得功。别人分不得你若造得罪。别人替不得
是敀欲免地狱。当除惡心欲免饿鬼。先断悭贪
欲免畜生。莫吃他肉欲得人身。先学孝慈欲生
天上。当持五戒欲成佛道。先用明心心明则因
果不昧。见性则成佛无疑文殊菩萨叹言。善哉善
哉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知识难逢
人身难得。今已得逢头头具足。种种现成若不
发心。佛也难救尔时会中。初发心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无量天龙八部皆悟自己本来佛
性。一切功德不出自心。荿就慧身不坏大众闻
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中的法指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