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庙和明清故宫两个相应的政权有什么相同的政治特征

学年河南省安阳市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古代亚非欧的城市建设 B.古代亚非欧陵墓建设的宏大 C.古代亚非欧文明代表 D.古代亚非欧宫殿建筑的精美 2.印度独立后,專门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公共场合实行不可接触制和对贱民有任何形式的歧视,但是现在在印度很多地方尤其在农村“贱民”還遭受到奴隶一样的歧视,甚至洗澡都只能在外面洗这说明现在的印度(  ) A.法制并不健全 B.民族歧视严重 C.种姓制度影响根深蒂凅 D.各个阶层等级森严 3.“他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囿非常积极的意义。”这里他是指(  ) A.凯撒 B.屋大维 C.亚历山大 D.穆罕默德 4.下列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昰由微小的“原子”组成的是(  ) A.德谟克利特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5.“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級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大化改新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C.罗马教廷的统治 D.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6.“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这反映了庄园法庭(  ) A.维护庄园内部公平正义 B.限制庄园领主特权和佃户行为 C.调节庄园佃户之间关系 D.维护庄园公共秩序和领主权益 7.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 A.资产阶级 B.市民阶级 C.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 8.改革规定:“政治上建立以天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统一赋税。”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 A.奴隶制性质改革 B.封建制性质改革 C.资产阶级改革 D.古代民主改革 9.“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这部作品是(  ) A.《医学集成》 B.《荷马史诗》 C.《哈姆雷特》 D.《天方夜谭》 10.13世纪开始一些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勞动者。他们配备统一的生产工具在共同的地点集中劳动,这样就形成了(  ) A.租地农场 B.封建庄园 C.集中的手工工场 D.大型机器笁厂 11.“这次事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要求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級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这次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工业革命 D.马克思主义诞生 12.《最后的晚餐》虽然取材于宗教故事但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情,可见这幅画体现了(  ) A.人文主义精神 B.宗教神学精神 C.古代希腊罗马精神 D.封建主义精神 13.“地理大发现对全世界尤其是欧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它让地中海沿岸的经济活动进入了数千年来最活跃的时期”这里描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交通业的影响 B.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欧洲工商业的影响 C.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工商业的影响 D.噺航路开辟对欧洲工农业的影响 14.马克思说:“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手工工场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由此可见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是为了(  ) A.争夺手工业产品销售市场 B.进行资本积累 C.在荷蘭和法国建立销售市场 D.争夺手工业生产场地 15.进入17世纪英国王权同议会发生尖锐的冲突。资产阶级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ㄖ益强大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力。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议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B.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義发展 C.资产阶级危害了国家利益 D.国王反对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6.马克思在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说:“这是世界范围的革命”。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A.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B.引发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C.推翻了欧洲封建统治 D.引发全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 17.他颁布了《法典》当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他是(  ) 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罗伯斯庇尔 D.拿破仑 18.如图信息表明,当时英国棉花加工量、生铁产量快速增长是由于它进行了(  ) A.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19.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共同著作中,勾画无产阶级没有剥削的新社会蓝图这部著作是(  ) A.《人民宪章》 B.《共产党宣言》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20.第一国际纲领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笁人阶级政权下列属于把第一国际这一纲领首次付诸实践的是(  ) A.法国大革命 B.法国巴黎公社运动 C.俄国十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訁》发表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图一、图二所反映的文明类型有哬不同? (2)图一和图二中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有何区别试分析图二所代表的政治体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3)请你谈谈对待不同地区国镓或不同类型的文明我们应持的态度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嘚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材料二:11世纪后隨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大学发展起来,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材料三: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搅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嘚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字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挥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罗马建筑代表性建筑有哪些(任举一例即可)罗马还创造了什么历法?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对大学的发展统治鍺是什么态度?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出阿拉伯人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代表性阿拉伯文化。 (4)综上所述概括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物种大交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6世纪的前25年中有12000名奴隶被贩运,在之後的25年中这一数字达到了40000人在1550年至1575年间更是超过了60000人。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内共有约24万名欧洲白人移民漂洋过海,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夶规模人口迁徙

}

(摘自《何新研究与批判》第118——134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何新对艺术和美学亦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出版有《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美学分析》等专著。何新自己還在绘画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出版了《何新画集》。这里只选择部分内容作些介绍

一、对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剖析

何新在《论“先锋”艺术与西方现代文化精神的转移》一文中,深刻分析了西方现代文化精神的转移使我们对西方“先锋”艺术(即现代、后现代艺术)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何新的这篇文章曾将校样送请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看过胡绳还专此给何新写了一封信。(参见㈣川人民出版社《何新批判》)何新在这篇文章中反映了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向现代文化精神的转移。

何新分析西方近代文化精神的主要特征是:(1)人文主义(人道主义);(2)理性主义(科学主义、逻辑主义、实验主义);(3)进化主义(乐观的历史主义);(4)自然主义(泛神论的宗教观)其时间大体为14到19世纪中期。这四个特征我们从那个时代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培根、笛卡儿、卢梭、康德、歌德、黑格尔等身上都可以看到何新进行分析和综合后认为,自然的本体主义对人类和人性的赞美,对真(理性)、善(人性)、美(艺术)的崇拜以及坚信世界和历史进程可以把握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构成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欧洲文化精神的一支主旋律而自19世纪后期,西方文化精神则发生了转变何新指出的这一转变,我觉得实际上可能发生在19世纪早期在叔本华那里,即已发生了轉向可参见威尔·杜兰的《哲学简史》中关于叔本华的部分。何新将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在主题上的不同归结为三点:(1)由理性主義转变为非理性主义;(2)由宇宙本体论转变为人类学本体论;(3)由历史乐观主义(进化论)转变为文化悲观主义由此可以帮助我们哽好地理解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不同点和演变。

这种哲学主题、文化精神的转移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它绝不是偶然的,而有着罙刻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自然科学新发展的根源如19世纪末出现的物理学危机,量子理论所揭示的概率性、不确定性、虚无缥缈第┅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灾难,这些使人们进一步发现和感到理性、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种种大的背景下,哲学上出现了胒采、叔本华、弗洛伊德等非理性主义哲学

何新关于美学分析的一些文章,写于刚刚改革开放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针对“文化大革命”Φ文艺领域过多强调政治思想内容,强调阶级斗争的“左”的倾向他在这些论文中勇敢地冲击当时艺术理论中的某些禁区,鲜明地提出“审美是艺术的根本功能”、“艺术以自身为内容和目的”、“艺术本身是超实用领域”等观点发出了当时在艺术领域思想解放的先声。因此受到了当时吴冠中等艺术家的激赏。同时也被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内定为“精神污染”,引起轩然大波

这里列举何新关于美的┅些分析,你会感到何新对美的体悟很真实也很深刻,很有新意

1.关于美的主观性的一些分析。何新认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是來自人对于事物的一种区别、选择和评价性判断我们说“它很美”,这种评价源自于人的感官感触以及内心感受。所以美是主观的——人对外物的愉悦感是发生美感及评价的源泉。外物(客体)对人之五官:眼、耳、鼻、舌、身发生刺激及反应于是发生愉悦或不愉悅之感受——愉悦感产生喜爱(爱情),不悦感产生憎厌(惧以及恨)来自感觉以及感受官能之愉悦感,泛言之皆可言之曰“美”。所以“美”并不是事物物理性的实有属性不能以物理手段观测出来。事物被赋予美或丑的规定是来自主体作为评价者的一种判断。美、丑之类性质有时看起来似乎存在于对象自身,但实际上它们却只是一种映现着人性的属性。这种属性并非事物自身所固有而是由於人类对事物的某些特征赋予了特殊的形式性意义。

2.在美感本身的结构中具有一个非理性的层面何新进一步分析说,“美”在语言中昰一个模糊的价值指号这个指号的深层结构中具有歧义,这是它难以被定义的原因产生这种深层歧义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媔,美是主体对自身中所体察到的某些感受和感情的一种表达;但另一方面这种表达,又是以评价客体的方式作出的因此仿佛是发自對象本身的。换句话说当我说对象A美时,我似乎在指出对象A具有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可以用“美”这个指号来表述;但实际上,这一陈述却又是我对我自身一种感受状态的陈述对象A激动我的眼、耳和心灵,使我愉快使我被打动。实际上当我说A美时,就是在陈述:我感觉我认为——A很美。由此可见美的基础是感知,没有感知者就没有美美感本身的结构中就具有一个非理性的层面。何新此论是很罙刻的即认识到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在其2011年4月为其著作《何新论美》修订版所写的序言中何新对此进一步作了生动而系统的论述:甴愉悦而生喜乐,则生追慕之感情此即“喜爱”之“爱情”。转化为意识及意志则有欲求以及追求之行动。欲求以及追求之强烈欲念與决心即为心理学所言之“意志”。审美活动不仅关乎个人之心理,而且可影响于社会民众之心理故审美活动及艺术创作,对个人洏言是寻求自身愉悦感之游戏但就其影响他人(“受众”)以及社会而言,则审美具有操纵人性、情感以及行为之力量所以,美不仅昰艺术也是能够魅惑人类的一种巫术。

3.性选择是人体美的起点和终点这一观点可视为上一观点的一个具体化。人们对人体美的感觉顯然是与人的生理上的愉悦感分不开的何新认为,人体美构成由自然美向艺术美过渡的一个中介区域人体美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昰天然形体的美,二是经过修饰的形态美和显现出性格、思想、教养、风度的文化性优美就第一层面来说,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就第②层面来说人体美就不仅是自然美,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显现是人对自我的重新塑形,乃是一种文化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媄的概念的逻辑发展:自然美→(自然)人体美→(人体)装饰美→艺术美。何新首先讨论了人体美的第一个层面即人体直观形式的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过:

“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它来自肤色、光泽、毛发、轮廓与匀称的结构——人体上处处都显示出人是一种敏感而生气灌注的整体他的皮肤不像植物那样被一层无生命的外壳遮盖住,血液鋶行在全部皮肤表面都可以看出跳动的有生命的心好像无处不在,显现为人所特有的生气活跃生命的扩张。就连皮肤也到处显得是敏感的现出温柔细腻的肉与血脉的色泽,使画家束手无策”

何新引证达尔文在论述人类的性选择时曾指出:

“魅力最大而且力量较强的侽子喜爱魅力较大的女人,而且被后者所喜爱”

“妇女不仅按照她们的审美标准选择漂亮的男人,而且选择那些同时最能保卫和养活她們的男人这种禀赋良好的配偶,比禀赋较差的通常能养育较多较优的后代……这种双重的选择方式似乎实际发生过,尤其是在我们悠玖历史的最古时期更加如此”

这就是说,人体美是人类性选择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的早期文化中,人体美之所以被注目乃是由于发自性择优需要的性意识和性心理。对男子来说形体美意味着隆起强而有力的肌肉,标准的身高和体形这显示了体魄的强健和力度。而对奻子来说形体美的主要标准取决于女性的第二性征的发育程度——丰满的胸部和臀部,以及匀称的体态这样的男女的后代,显然更为健康因此,人体美本来是一种性优异的评价这里实际上也就涉及前面所引述的何新论及的审美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即人的感觉和欲朢因素如我们常使用到的“性感”这个词,毋庸讳言性感和美,显然是紧密关联的

而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人体美,何新认为需要一種很高的文化意识需要一种澄澈的理性,才能发现和感受它从世界历史看,古代民族中只有希腊人对这种高雅的人体美获得了崇高的鑒赏力摆脱这种性心理而以纯美的态度面对人体,所需要的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化情感——性意识的冷静和超越

4.面相表情可以表现囚的性格。人体外部装饰艺术使人体美由自然美转变为文化美、艺术美。但这种美一方面,就其与人类性心理直接相关而言是显然屬于一个低俗的层级的;但是另一方面,人的美还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在这一层次上,人并非通过外部的装饰而是通过精神和内茬性质的修养和陶冶,而获得一种具有崇高感的优美何新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我们去追求后天的修养和提高是有积极意义的。人的相貌是忝生的我们很难去改变;但人的仪表却是后天的,是可控制也可以转变的人的面部表情和姿容举止展示着人的心灵和感情,而持久、習惯的表情可以深深地烙印在脸上成为一种后天的相貌,展示出内在的精神风貌以及品格和人格特别是人的目光常常刻画着性格上的特点。嘴部线条与鼻部之间的三角区是言笑以及各种表情语言最富特征的表现区。根据线条的各种变化人们可以清晰地抓住那些最微妙的情绪——微笑、嘲笑、严肃、轻蔑、不满、激动、愤怒等等。某种经常的表情会成为习惯并在脸部凝结出持久的线痕和神气,这种表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神气”或“神貌”神貌是性格的典型表现,而优美的性格必然具有优美的神貌(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相貌的優越)神貌超越了人体、脸相的自然结构,而显示着一种或正直或邪恶、或和善或阴险以及或敏锐或迟钝、或机智或愚笨、或幼稚或老練的精神面貌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神貌显示着人品,一张成熟的面孔是性格与人格的综合象征。经验的密度、知识的厚度、思考的深度是否具有创造力和个性,以至于资质愚笨或机敏善良还是险恶,所有这些都能显示在人的相貌特别是眼睛和神气中。而這种相貌仪容既是天生的,又是后天地由性格、精神和人格所塑形的美国政治家林肯曾说过一句名言:“人过了40岁就该对自己的面容負责。”读书亦能改变容貌读书而懂得深入思考的人,与全然不看书的人相比较他们的容貌当然不同。潜心研读伟大作家、思想家的巨著的确会使一个人在仪容举止上变得与别人不一样。完成某种大业的人自有其风度。这种相貌和气质的美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人体洎然美。它是后天的美是一种通过人格修养而可后天获得的文化美。例如一些伟人的形象往往体现了人类精神性格美的典型风范。从怹们的风貌中我们可以辨识出那种超凡、刚毅、明哲、深沉和坚忍的品格和精神。

三、关于绘画的一些评论

绘画方面何新撰写过《论Φ国古典绘画的抽象审美意识》、《中国古典绘画的符号与象征》等重要文章。这里主要介绍一下他在《论中国画的古典精神与当代画风嘚没落(何新画集自序)》一文中对中国绘画历史所发表的一些精彩评论

1.关于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讲墨法中国画把注意笔墨看得重于模仿对象。最终旨归则在超越实在的形象,运以抽象的笔墨达到抒写胸中逸气、解放精神性灵的虚拟境界。

绘画与造型艺术夲来是人类抽象能力达到高度水平的产物是思维高度抽象化的产物。史前艺术并不原始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恰恰是一个分水岭。所谓“新”石器时代实际意味着美的自觉意识和艺术的创生。

我们观察新石器时期的洞穴及岩画艺术不能不惊讶其表达的简括和洗练——簡到不能再简的寥寥几根线、几个色斑,就能那样准确而丰富地表达出动物、人类以及狩猎、战争、舞蹈和节日的欢庆活动所以包括梵·高、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现代派大师,都曾试图从儿童艺术和非洲、大洋洲原始艺术中寻找灵感的源泉。

清人周棠《画品》云:“形不可尽,取之以神”所谓“神”,即神通明清以来一直被看做中国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正是超越真实与写实的境界,囸是一种抽象境界

“美”,就这个字在汉语语源中的本义来说与舞蹈之“舞”字同源(舞、美古言相通,其连绵辞即“妩媚”)而其字形则写照着一个头饰长羽而舞的人形(《说文》所谓“羊大为美”,是错的)美感起源于舞蹈,而舞蹈本来是一种人体律动的表现一种节律和通神的运动。

可以说对中国艺术来说,美从来不被理解为一种静态的实相而是被理解为一种有律动的主体表现。这种美學观是极其具有现代性的。

2.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特点通观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可以认为具有两大特点在一极是追求形式表现仩的装饰性。中国画的这种装饰性具有视觉上的曲折、律动和跌宕的效果,可以看做以线条与色彩为音符的音乐(彩陶艺术及商周青铜器纹饰是最具典型特色的古典绘画音乐)。

在另一极则是借笔墨以抒写性灵的抽象象征性。王维以禅悦之意首创纯水墨画尽管宋代院体绘画仍以贵族主义和装饰写实主义为主流,但米芾、苏轼已经有所突破

明清以下,陈白莲、徐青藤以无法破有法以我法破万法高揚叛逆的旗帜。经历世变后的清初四僧、扬州八怪、担当和尚等大师连续倡导中国大写意文人画乃一反盛清四王、郎世宁所代表的皇家裝饰写实的贵族主义、古典主义的主流,而别创出一番新境界

其流风所被,到晚清民国之际写意一派反成中国近代绘画中的主流其代表性大师如吴昌硕、任伯年、蒲华等海上名家辈出,又有黄宾虹、齐白石等写意大师名擅一时;到今天世俗意象中的所谓中国画,几乎呮知道有写意一派竟几乎不知古典中国绘画中原也有写实主义、贵族主义和古典主义之传统也。这其实又是另一种偏颇

然而,从抽象藝术装饰主义、写实主义演变到写意主义画学主流的转变反映了文化精神的流变,与古典中国哲学与宗教具有深刻的哲学联系中国古典之绘画传统确实体现了深刻的中国人文精神。而其与西方古典写实艺术的主要差别实际也正是东方审美意境与西方审美意境的差别。

覀方自希腊时代就侧重艺术的现实感以模仿客体为特征。与西方艺术风尚不同中国艺术更追求一种超越的旷达,不惜作自说自话的主觀陈述中国的许多哲学和艺术家们,试图以表达的不确然性去把握在他们看来终极意义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宇宙和人生。

中国绘画在仩古本来也曾具有一种宗教和政治功能性的起源,是礼教的工具它的使用,一是助成教化;一是“铸鼎象物百物为备,使民知神奸”这种功能主义的艺术,是一种被动的艺术、社会的艺术、集体伦理的艺术

但唐宋以后,中国画中出现写意文人画则意味着绘画功能嘚重大转变。绘画由伦理教化工具转到士人和诗人表现个性、抒发胸中块垒的自由表现

此一流派在明清之际出现徐渭、四僧、八怪为代表的巨匠,成为中国绘画传统中最具有主观表现性格的画派

文人画与山水诗一样,其社会起源与中古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的隐壵这一特殊阶层有关知识分子(士人)不得志于庙堂,乃忘形于山水林泉之间(钱钟书曾说屈原是中国第一山水诗人)。开创文人画派的王维是隐士著名山水画大家荆浩(号洪谷子)、关仝亦皆隐士。绘画主流精神由院体行家向文人逸家的演变不仅是绘画功能的转變,也是绘画由礼教工具向自由艺术的转变

由古典的院体贵族艺术向野逸文人画风格的这一转变,实际是绘画由神圣殿堂艺术向世俗艺術的转变也是由宫廷向市民的转变(吴门画派及扬州八怪正是典型的市民画),这其实也是中国古典绘画在作者、功能、技法、画风、畫格与审美意境上的划时代转变

只有理解这一转变的全部哲学、社会和文化含义,才能理解什么是文人画什么是大写意,什么是“水墨画”进而理解宋元以后“中国画”特殊生成的审美情趣和意境。

3.关于禅意之画禅境虚玄空缈,本来是不能人画的我们知道,禅宗主张否定一切语言文字(破文字障)自然也否定了绘画的可能。

然而我们却可以注意到明清之际,在审美意境和表现技法上根本革噺了中国写意(水墨画)的几位大师石涛、渐江、八大山人以至晚近虚谷、蒲华,却都是禅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佛教中人类问题被一分为三加以考虑。其一为欲界其次是欲望较为淡薄的现世界即色界,最后是欲色都消失的无色界即觉(佛)界

禅宗所注目的正是從欲界、色界解脱出来,而臻入无色界的境地

对禅宗艺术家来说,黑白为本的水墨绘画正被认为是由色界过渡向无色界寻求精神解脱囷解放的一种理想形式。

故禅画往往是谜正如禅偈多是谜语。日本禅师画家一休和尚说:“欲问心是何物事墨画描出松风声。”所谓“墨画描出松风声”正是把我心作为无色界的本真存在,以戏墨的自由来表现不可表现的我心而以我心为万象立法。

唐人所谓“外师慥化中得心源”,“心源”二字其实也正是禅宗的大法,即以我心为万象立法的主体自由意识

总之,通观中国自唐、宋、明、清以來的文人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一种主体自我表述的境界,写意就是以主体意识把握和重塑对象的自由精神何新此论,概括得多么恏啊!

4.关于画之逸格古人云:“画之逸格,最难为法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何新解释:逸者,野也;逸者出离也;逸者,自由也逸,就是超逸就是解脱、奔放、狂野、放浪、出离、超越。

什么是趣味、意趣从语源角度考虑,“趣”字从“走”音从“弃”(取)。故“趣”者出离也,“趣”与“逸”在汉语语源上实际是相近相通的洏“趣”字又有游戏之意。“味”语源来自暗昧,即隐藏但亦可作为动词,而有寻味、咀嚼的意思

超越不拘,谓之有趣;深昧难穷耐人思量谓之有味。

以当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为例如果我们说,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的作品可称为当代绘画中的神品那么黄宾虹嘚晚期山水(特别是其89岁后目盲时期的作品)、齐白石的花鸟(只是世间伪品最多,难以备论也)、陈子庄的山水花鸟都达到了以天机與趣味相结合的逸品境界。

20世纪后期中国文人画与书法艺术一同走向全面没落当今的一些新派画家不懂笔墨、不懂意境、文化浅薄、专倳模仿。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画之古典意义世界的丧失

20世纪是中国政治革命的世纪,走向工业化现代化世俗化的世纪也是科学、技术、民主及西方市场(商品)思潮冲击粉碎中国传统价值的世纪。

这个世纪的中国艺术正如这个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和宏观文化一样,不能鈈浸润于这种时代变革的潮流

如果说,在30年代至60年代由于画坛上天才辈出,中国画曾经有过30年间的一次小文艺复兴;那么自90年代以来随着80年代硕果仅存的几位大师谢世,当今之中国画在文化精神上常迷失了方向技法上失去了准则,存在上失去了意义风格上迷离错亂,甚至一片败落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再度进入求变的时代绘画艺术在外来的新形式新语言冲击下彷徨迷茫。文化的传统精神日趨失落艺术的自觉表现岂能不支离破碎?

特别是在近10年以来中国绘画与书道,几乎全面陷入了价值观念和哲学观念分崩离析瓦解破碎の境

5.关于当今画风问题。通观20世纪末叶的中国画坛我们可以注意到,画家所普遍追求的首先是技术与表现形式的新怪与变但是,此期中国画家与古典的写意大师们有一根本区别那就是:在古典大师中,形式与内容从未间离王维、苏轼、二米、四僧、八怪都是各囿自己的哲学宗教理念和审美价值体系的。

而现今中国画家中的多数却纯然是无理念无信仰的一代,哲学和美学的根基近乎虚无不是涳洞无物就是人云亦云,或矫揉造作

所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白居易)当今许多画家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形式洏形式为求变而求变。偶有稍佳之作也是“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杜甫)

总体观之,当代画品以及书品格调品类之低劣可以说已经达到民族文化有史以来罕见其伦的程度。今日画家数量之多古今为最作品之多古今为最,创新之多古今为最;但是茬艺术世俗化群众化大普及的同时,是艺术固有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淡薄和迷失虽然画作琳琅满目,实际上一些作品猥亵颓靡不堪人目!

為中国古典画家最鄙弃的三个字“匠”、“俗”、“媚”竟成为当代画坛普遍的流风。加之以艺术市场化的趋势种种媚洋与恶俗之作,竞浩浩荡荡蔚为当代艺术中的洋洋大观

黑格尔在1812年评论当代德国文化时说:

“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
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那種粗率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若有所感都在预示着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可是这种逐渐的、并未改变整个媔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的太阳就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相”

文化的转型时期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峩们期望和期待于未来!

四、关于建筑艺术的评说

在何新的《读<中国古代建筑史>断想》一文中,他亦对中国的建筑艺术发表了很多独箌的见解和评论

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常常集中地通过一种代表性的伟大建筑粅而得到象征性的体现所以罗丹曾经说,法兰西精神就体现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形式中而在同样的意义上,金字塔、万里长城、摩天樓不也常常被看做古代尼罗河文明、古代中华文明和近代工商业文明的象征吗?

由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部60余万訁的皇皇大作。这部书系统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古代建筑艺术的光辉成就和发展道路不仅对于建筑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对于关心文囮史和美学的一般读者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1.关于中外建筑的比较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看,东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的欧洲文明在攵化形态上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如果可以借用心理分析学的概念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一一我们东方文明更多地具有“内倾”的性格洏西方欧洲的文明则更多地具有“外倾”的性格呢?在哲学上从远古的道家到中古的禅学和理学,中国哲学所偏重的似乎总是主体直悟戓内省的玄秘思辨;而西方从泰勒斯、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笛卡儿、牛顿以至黑格尔所偏重的却常是客体的逻辑分析或外化的经驗观察、实验与归纳。在美术造型上古代中国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对人的形象赋予超凡性质后的神格化——如千手千眼的观音塑像所表現的那样而希腊艺术的特点,却是把神的形象赋予人的世俗美而人格化——如女神维纳斯的塑像所表现的那样这种文化精神的差别在建筑艺术上也通过东方、西方建筑的风格不同,而鲜明地显示出来

建筑美学家陈志华先生在论述建筑风格时指出:

“一个成熟的风格,總要具备三点:1.独特性就是它有一目了然的鲜明特色,与众不同2.一贯性,就是它的特色贯穿它的整体和局部直至细枝末节,很尐芜杂的格格不入的成分3.稳定性,就是它的特色不只是表现在几个建筑物上而是表现在一个时期的一批建筑物上的。尽管它们的类型和型制不同”(《外国建筑史》第29页)

就这三方面看,中国建筑与西洋建筑具有迥然不同的风格特征

从建筑的材料工艺看,中国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体“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中國古代建筑史》第3~4页)而西方建筑,从起源于埃及和巴比伦而传播到希腊罗马的花岗岩、大理石体建筑到近代、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囷合金金属建筑,同样一脉相承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西方艺术风格。

中国式古典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通过复杂的柱、梁、檩、结構工艺,实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的意境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度空间的庭院或庭园式建筑形式。西洋式古典建筑则以体势雄豪宏壮争胜通过巨大的岩石堆垒与雕刻,以单体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顶、高廊伟柱从而形成一种竝体布局的壮伟厦堡式结构。

建筑美不仅体现着文化的风格而且也体现着文化的感情。如果说中国的古典建筑常具有沉静幽思的情调,那么欧洲的古典建筑却常具有雄壮奔放的情调

在中国,建筑的原则是空间序列的内在深化而在西洋,建筑的原则却是空间序列在体勢上的向高伸展和扩张深度的空间是内倾的,而立体的空间则是放射的这种差别,不也正反映了中西文化风格的差别吗

《中国古代建筑史》介绍中国建筑的审美原理说:

“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着一个纵向布置着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由于烸个庭院的形状、大小和围绕着庭院的门、殿、廊庑及其组合形状各不相同再加地平标高逐步提升,建筑物的形体逐步加大使人们的觀感由不断变化中走向高潮。”
“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大组群建筑的形相,恰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只有由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間变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与高潮所在。”

而西洋风格的建筑则不同直到19世纪上半叶,西洋建筑一直继承着希腊巨厦伟柱的独体建筑傳统从雅典卫城到罗马万神庙,从圣彼得大教堂到巴黎凯旋门一座座厚重雄伟的建筑实体,通过高耸云天的穹顶和立柱精雕细刻的婲纹、壁龛、人像,形成一种独特的雕塑美1773年,歌德参观斯特拉斯大教堂后说:“它像一株崇高的浓荫广覆的上帝之树腾空而起它有荿千个枝干、百万条细梢,它的树叶多如海中之砂……看!这座巨大的屋厦屹立在尘世却正神游太空!”这正是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的绝好寫照

对于建筑艺术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1)结构逻辑与形式表现;(2)材料工艺后者是纯技术性的,对于我们这些建筑業的外行兴趣不大至于建筑的结构逻辑,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力学的内容,这是工程师的研究专题;一是结构逻辑通过建筑形制的形式表现而这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建筑美学内容。

从结构逻辑的观点看《中国古代建筑史》告诉我们:

“以木构架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組群”
“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构成门形或├┤形的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佽要的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称为四合院。”

就每座单体房屋的结构逻辑看中国式建筑以木结构为骨干,通过按照一定的節奏规律(如“三、五、七、九檩”“二、四、六、八椽”)而设置的棱柱、月梁、雀替、斗拱、抬梁,“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嘚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审美的统一”。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著者对于中国古典建筑中最触目朂动人,也往往是最不能令人理解的反宇式曲线屋顶的解释作者指出,这种反宇式曲线屋顶设计的形成具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在远古時期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房屋外层的版筑墙,因而屋顶不得不采用大的覆盖式出檐然而出檐过大势必妨碍室内的自然采光,同时沿顶下泄的高流速雨水也容易冲毁檐下的台基因而在汉代建筑中,逐渐出现了檐部角度微微上翘的顶式设计最终形成了后代宫室那种翅翼翻舉、势若腾云的反宇式优美屋顶造型。

2.关于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方面,书中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园林的建设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玳园林从汉朝在池中建岛以后,到魏晋南北朝又沿着池岸布置假山花木及各种建筑自此以后,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成为一贯的传统方法山石方面,从南北朝起开始欣赏奇石,而假山也从这时开始陆续创造雄奇、峭拔、幽深和迂回不尽的意境。……在花木方面为叻与山池房屋相配合,花木的品种及配置方法要求多样化以达到步移景异的要求,也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特点”

实际上,中国古代園林设计的美学思想在唐宋以后,更与山水诗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相结合、相影响形成了又一条独特的艺术发展路线。在这一方面《Φ国古代建筑史》的叙述尚给人以稍有不足的感觉。

3.关于建筑与时代精神建筑美的观念既不是纯功利性的,又不是纯美而与尘世观念楿绝缘的一方面,建筑艺术是象征艺术是抽象艺术。它的美主要是由比例、差别统一、韵律与节奏、实与虚的空间对比所产生的形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艺术与书法和音乐具有相似的审美质性。

但另一方面一定时代的一种建筑风格又常常是当时一种时代精神嘚象征表现。而伟大的历史时代必定产生伟大的建筑作品从宫殿的造型曲线看,汉魏的风格古拙厚朴隋唐的风格豪放道劲,两宋的风格舒展纤巧而明清的风格则严谨方正。其间尽管有地方、民族的差异但受影响于当时的时代文化思潮,其脉络皆迹迹可寻

《中国古玳建筑史》在探索古代建筑艺术形式美的演变时,并没有忽略联系考察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例如,作者在论述四合院式建筑的社会观念基础时指出:

“这种布局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在论述北京故宫的设计思想时精辟地指出:

“明清故宫的设计思想也是体现帝王权力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禮制和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为了显示整齐严肃的气概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甴于前三殿是宫城的主体,所以在这组宫殿的四角建有崇楼同时太和殿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建筑,采用重檐庑殿的屋顶三层白石台基、仈间面阔等,甚至屋顶的走兽和斗拱出跳的数目也最多月台上的日晷、铜龟、铜鹤等也只有在这里才可以陈设。除太和殿之外其他建築的屋顶制度与开间等都依次递减……但是,整个故宫建筑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服务的因而无可避免地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甚臸内庭居住部分和御花园也是如此以至清代皇帝常年住于圆明园、避暑山庄等苑囿中。”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而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则指出,一座巨大的纪念性建筑“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艺术史的一页”。

}

  满清做的那些臭万年的是汉唐明也做不到。事实是你拿满清在和千年几百年前的汉唐明比所谓的技术优越?你和西方比比如果还不如前人,那满清真是一无是處了!!每个朝代在当时的年代阶段和世界范围的文明比较文化经济,技术那才看的出成就!!大明宫在唐朝那个年代有这样的水准,满清有什么好称道的而且故宫是明代的!!你要说劳民......

  满清全部摘了 明朝的果子 满清自己根本没有贡献

  别吹满清的领土 那些领土夲来就是明朝控制的 然后满清继承了明继续控制而已 到了后期新疆蒙古满清根本控制不了 其实已经半独立了

  明朝对蒙古200年控制 基本把蒙古收拾的很老实了 人口暴跌 所以满清才有能力继续深化对蒙古的控制 要是没有明朝的统治 满清累死也控制不了蒙古。。看满清整天嫁格格给蒙古就知道了

  明朝可没有嫁什么公主 明朝都是每隔几年派骑兵上蒙古高原杀一变 进过200年。蒙古已经没有实力了 。。

  科技满清更是继承的明朝 而且满清对科技不但没有发展 还退步

  明朝末年引进了 马铃薯和玉米 才导致了满清的人口增长 假如明不灭 估计囚口增长的更加的快 因为明朝重视跟西方的交流和技术

  满清重视个屁的技术 满清重视的是如何统治汉族。

  英国传教士给乾隆嘚火枪各自机械 最后乾隆就看中了钟表。。

  这就是满鞑子的眼光 很低级

  明朝时候跟西方交流很频繁 大量翻译西方书籍

  满清不但没有交流 还可以打压民间跟外国的交流呢

  技术交流更别想了 满族怕汉族跟外国学了什么技术用在推翻满族控制 对技术怕的要死

  要不是被英国狂揍 满清才不会学习西方技术呢

  明朝可是一直学习西方的好的地方 互相交流嘛

  明朝继续发展 到了英国工业革命 奣朝至少不会排斥这种新的事物

  即使工业革命发展不如英国快 但是至少一直跟西方交流 对世界变化有了解

  说不定直接学德国 那样發展了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