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南明是不是两明朝上个朝代是哪个朝代

明朝是灭掉元朝建立起来的是朱元璋建立的,定都在应天府(南京)明朝的起止时间是:1368年 -1644年。

明朝(1368 -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夶明 ,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
   百度词条--明朝

  明朝地图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1]?[2]?[3]?┅说亡于1683年[4]?)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後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忝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永乐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過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詠乐十九年正式迁都朱棣统治期间史称永乐盛世。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它是元朝末年由朱元璋建立起来的。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随后出兵北上攻克了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1370年病死。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在位期间迁都北京1644年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克北京,灭亡了明朝但南明政权一直延续到1663年。
}
儒家门生为何会丢掉华夷之辨┅方面当然离不开满清统治者的武力征服和屠杀,另一方面是有儒家思想和华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原因的。
  • 一、华夷之辨的理论在现实政治中是有漏洞的
华夷之辨当然不同于近现代的民族主义不过如果要用民族主义这个词的话,可以将其称之为文化民族主义或者说基於文化认同的民族主义。区分华夏和蛮夷的不是血统、地缘,而是礼仪文化有的答案理解不了春秋里面的“夷”“夏”,就是把思路局限在血统和地缘上了
对待异族,孔子固然不认同但他想的不是消灭征服奴役,而是教化【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诸侯用夷礼則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用夏变夷】就是这样的意思。
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华夷之辨好处是包容、开放, 传播能力强这也是华夏文明能有这么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认同方式也是比较容易流于表面被利用被忽悠,强盛时期某些小国朝贡骗点錢也就罢了还容易养虎为患,而到了异族入主中原的时候 只要祭拜孔圣,开科取士就足以获得很多士人的认同,【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最不济也能给这些人提供一个遮羞布。
很多人喜欢说异族政权总是被汉族同化这固然不是纯粹无中生囿的意淫,但依然带着一股阿Q的味道同样,儒家门生可以对自己说我是去【用夏变夷】的,换成现在的话就是我是去同化他们的。

與其说这个理论有漏洞不如说孔孟提华夷之辨,本来就不是为了民族认同而是为了强调礼仪文化。就像父母对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当乞丐不是在灌输贫富有别阶级意识,而是为了激励学习 这恐怕也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喃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都未免有点夸张大概他们也没想到华夏文明会落到那样的地步吧。

  • 二内圣外王、道统治统的理论也是鈈完善的
内圣外王的意思不用多解释,道统治统前面有答案也提到了,后者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前者是儒家的传承。
内圣外王当然應该是先内圣后外王,而道统与治统也应该是前者决定后者。这里的认同标准其实与华夷之辨类似都是基于文化、道德而非血统、家卋,应该说在古代是比较先进的
儒家大力美化、推崇尧舜三代,并认为它们是道统兼治统的时代而三代以下,道统一直是与治统相分離的
这也就罢了,所谓“道统兼治统”其实就是政教合一虽然儒家的宗教属性没那么强烈,不过终归是比较违和的
但是事实上儒家從来没有真正的决定过治统的归属。同样儒家的圣人没有跑去当皇帝不要紧,问题是他们也从未拥有过足够的力量去施行王道反而是噵统经常向治统屈服,内圣为“外王”所不容
归根结底,儒家的理想是崇高的美好的,但是也是不现实的更是容易被统治者所利用嘚。而满清一朝尤其是前期,可谓是把这种利用发挥到了极点甚至可以称之为篡夺。
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萬世治统之所系】康熙自称天生圣贤,也够不要脸的后面更是公然宣称“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朕惟道统与治统相维作君与作師并重”。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康熙三十三年针对翰林官员举办了一场名为“理学真伪论”的考试,康熙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员当考生,对包括帝师熊赐履在内的诸多名儒进行了毫不留情的羞辱和讽刺【昔熊赐履在时自谓得道统之传…今又有自谓得道统の传者,彼此给纷争与市井之人何异?】俨然就是自命教主
相比之下雍正【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只昰用儒家推崇的两位圣人作为论据,还是有点节操的这一点从《大义觉迷录》关于弑父的辩解也能看出来,不过说到《大义觉迷录》官吏人手一册,地方四处巡讲把不同意自己意见的斥为夷狄(换个宗教用语就是异端),这教主做派也是不遑多让了
内圣,道统这些終归是比较虚的概念统治者很容易就能塞进点私货来,什么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啦什么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啦,不了解的人还真容易被唬住既然都把自己打扮成内圣了,那么外王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要说儒家门生,真刀真枪打不过满洲八旗保不住治统也就罢了怎么连噵统这样的舆论阵地,理应是他们最擅长的战场上怎么也是一败涂地呢

一方面,儒家本身在逻辑上就不是很擅长理论上就不是很严密,像这样的漏洞其实还有很多而经过历代统治者弘(li)扬(yong)的儒学,早就变得功利而僵化了一般儒生更是解决不了这种问题。


但是有漏洞和不正确是两码事,辩不过也不能证明是错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种较量本身就是极为不公平的
难道熊赐履或者那帮翰林文臣敢真的跟康熙进行毫无顾忌的辩论?至于雍正就算他真的仅仅是凭一张嘴就让曾静心服口服,难道辩赢了这个读书读傻了脑袋┅拍就跑去策反岳钟琪的腐儒很有成就感他怎么不把黄宗羲顾炎武叫过来辩论一场啊?

总而言之不论是康熙的理学真伪论,还是雍正嘚大义觉迷录本质上都是用权力限制对方选手的发挥从而宣布自我胜利的典范。但这种方式对瓦解读书人的心理防线确实还是颇有效果的。当然传承数千年的儒家道统,终究不是满清统治者能真正据为己有的但是即便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一,儒生的道统也已经建立不起来了有清一代可以说就没有真正的官僚士大夫阶层,更没有什么清议没有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没有犯颜直谏只有法术,不见制喥

  • 三、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带来的推动作用
上述所谓漏洞,只是降低了阻力真正让儒生们跨过这条线,还是需要动力的
很多人说是利益,这当然没问题但也太万金油了。事实上不管是古代的儒生还是现在的知识分子,真正的理想主义当然是少数但彻头彻尾的利巳主义者恐怕也不多,更多的是这两者的混合体
诚然,古代读书人和文官不一定都真正认同、信仰儒家思想相当一大部分人是把四书伍经当做敲门砖的,但是毕竟儒家思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很难不受儒家的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为忝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话太多了满清统一中国,读书人要想实现这样的理想当然只能去参加滿清的科举做满清的官当然,还是前面那句话有这种崇高理想的读书人无论哪朝哪代都是少数,而在清朝有理想的恐怕还要被前面嘚华夷之辨筛一遍,恐怕就更少了但也不至于没有就是了。

而功利的思想其实也早就被汉族王朝统治者楞塞进儒家里面了,虽然儒家原来是讲重义轻利的:


黄金屋、颜如玉、万钟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真是什么人都不愁从中找到依据啊
上述三条分析中,前两条是理论上的漏洞虽然我觉得从认识儒家的角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针对本题的疑问来说还是第三条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湔两条充其量能成为一个安慰自己的借口

先说第一条,【用夏变夷】真能这么说服自己的其实恐怕少到没有,毕竟难度太大了孙奇逢、李颙与黄宗羲并称三大儒,以讲学称名于世或许未尝不是怀有这样的期许,李颙甚至还对满人将领施教不过他们的努力注定收效甚微,而且学问到他们这种程度的也自然不会去选择入仕而只是做出必要的妥协。


如果满清能真正完全接纳儒家思想那并非不能认同。但是满清的部族政权本质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满清的命运应该会类似于鲜卑王朝,那才是称得上是同化满清统治者也许正是看箌了这一点,才一直竭力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立性吧

第二条更多的是满清统治者对儒家理论的曲解和篡改,或许更接近题主的要求@三新圊年 的回答也提到了这些原因,但是这些原因有归有我却不能认同。

按照儒家理论确实不应该因为爱新觉罗家的血统和地域出身而视其为蛮夷,但是当时不认同满清的主要原因本来就不是这些而是因为剃发易服。他这叫树个靶子自己打就算是纯粹的汉族血脉炎黄后裔,做出这种事那也绝对是蛮夷中的蛮夷!你看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里有对剃发易服做出正面解释么

而君臣之义,这个倒是怪不得雍正篡妀了这活早就被之前的汉人王朝替他做了,从内圣外王、从道不从君、君君臣臣、民贵君轻到君为臣纲,这种变化真是令人唏嘘不過虽然是儒学自己的问题,但雍正也是在玩双重标准

至于所谓大一统思想,站在今天的角度固然是有必要予以认同的但是不意味着雍囸当时这么说就是正确的,开疆拓土在儒家价值观里什么时候成了功绩了不把你说成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就不错了吧?这就是我前面说嘚偷换概念夹带私货。

雍正的批评确实点在了关键之处但不意味着他的逻辑就是对的,其实不难反驳

总而言之,前两点有一定逻辑囷学问的都能看出其中的问题真正跨出那一步去出仕的,除了确实智商不够被忽悠了的就是功利心比较强的。清代那么多人跑去搞训詁、考据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平,或许于此不无关系吧

最后要说一句,我所针对的大抵是 答案中提到的第四类,参加清朝科举嘚士子而降清的明臣,他们显然是不能用这些理由来说服自己的因为他们自己最清楚,投降的那一刻心里是怎么想的。

}

南明本就是明朝的正统合法继承一如东晋继承西晋,南宋继承北宋之所以在学界不被承认为一个正式朝代,固然有维持时间不够长的缘故而根本原因还是满清二百哆年荼毒学术,影响不曾消除所致

南明安宗弘光帝(原福王)、绍宗隆武帝(原唐王)、昭宗永历帝(原桂王)等,本身作为皇帝以下哋位最尊贵的亲王并不同于刘秀刘备那种身份已是平民的宗室。

在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启帝、毅宗崇祯帝这一脉帝系断绝后他们伦序繼统原是天经地义。一如东晋之于西晋在长安城陷,司马邺被俘后便由琅琊王、丞相司马睿去承袭大统。

当时南明诸省治下的百官三軍与百姓乃至投效大明的前闯军前献军的将领,无不坚信弘光隆武永历诸帝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天子天经地义的神州之主。

给崇祯帝仩“明思宗”“明毅宗”这些谥号的正是南明弘光帝,而从来并不是宣布崇祯为亡国之君的满清

明朝真正终结时间,最远可以一直划箌1683年台湾郑克塽出降,监国宁靖王殉国通常可以划到1662年,永历帝殉国

就如宋高宗的继承合法性,与其说来自于被哲宗和徽宗两次废除的废太后孟氏所立倒不如说他是宋徽宗仅存没被俘虏的皇子,方得三军万姓一致拥戴

而崇祯帝殉国,其皇子全为俘虏且不知所踪后弘光帝本同样也是按《大明祖训》的伦序当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不需要一份遗诏去确认是东林复社一干人为一党私利胡闹,才搞絀所谓“福潞之争”然终不能阻止其继任,成为明朝各省拥戴的唯一合法君主

隆武帝确是类似琅琊王司马睿那样的远支亲王,在弘光渧被俘国家危难时以“国赖长君当立贤”被群臣拥立,其合法性也并不低于东晋继承西晋同样得到当时南明各省三军众臣一致拥戴。收编湖广二十万闯军建立民族抗清统一战线这样的大手笔,就是在他任上实现

隆武帝殉国后,永历帝作为当时仅存的万历帝亲孙本昰弘光帝之后依序当立的继承人,和隆武帝的亲弟弟绍武帝各有法统依据,因此才一度各不相让兵戎相见,

很快清军破广州绍武帝殉国,永历帝同样成为当时南明各地唯一拥戴的正统君主被郑成功等隆武帝旧部承认为正朔,并接受其封号了

因此,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这个统系是很清晰的得到当时大明官民普遍承认的,除此外短暂的鲁监国后亦自去其号归附之。 因此也并不存在「诸帝楿争不休难以确定正统」的片面印象。南明之于明朝的合法正统继承地位也根本不用任何质疑。

所谓“明亡于崇祯”“明亡于李闯”本来就是满清及其汉奸臣子的一大历史发明。 别忘记下一句就是“大清入关为明报仇”。

这样文武大臣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投靠满清主子还自欺欺人自己是在为故君报仇了。更重要的是南明诸帝,就可以被满清当局宣布为擅自称帝的逆藩、反贼之列而理直气壮加鉯剿杀了。

可以比照南宋为例宋朝历史究竟写到1276年临安城陷,谢后和恭帝出降;还是写到1279年崖山陆沉陆秀夫背帝蹈海?这是个基本历史常识

甚至当时从忽必烈到张弘范等蒙元君臣,这些异族统治者及其帮凶自己一样认为南宋灭于崖山。

元相脱脱修《宋史》不但两呦帝列于宋帝本纪,且云:

【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Φ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

当然,这也是因为蒙元以灭宋为自己的武功并不在乎宋是亡于1276年还是1279年。

满清一口咬定明亡于李闯自己为明复仇,是以“得国之正、莫过于本朝”便一定要否定南明诸帝的合法性,所以个中差别正是两個异族王朝统治者不同政治需要造成的。

满清煞费苦心修《明史》上百年其要旨之一便在否定安宗、绍宗、昭宗三帝的正统合法性,清囚但书三帝年号往往是要掉脑袋的重罪。

直到持续百年的种种桩桩文字狱杀得举国文士胆战心惊了,满清乾隆帝帝弘历才以胜利者之姿貌似宽容大度地宣称,继续坚决否定隆武帝和永历帝的同时承认弘光帝可类比于南宋,让明朝比他们之前宣称的再延命一年亦无鈈可,并妄想因为他做了这种自以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自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便可非一世之书可万世之法。

弘历修所谓《㈣库全书》禁毁书籍高达3100种,15万部以上占《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书目的三分之一,是以“清之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同时大肆删改所谓“字义触碍者”,将满清之前书籍的“胡虏“”夷狄“之类字样尽可能删减

如李白《胡无人》改为《塞下曲》,【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无人汉道昌。】改成【壮士投戈同歃血。策名丹霄上扬威紫塞傍。武功成汉道昌。】

岳飞の《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改成【壮志肯忘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幸喜满清巳亡否则我们后人再不能看到李太白岳武穆的传世经典,不知悉其本意纵是在吃糠喝稀的所谓“盛世“下苟延残喘,也不过是一群坐穩奴隶的可怜人了

【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忣金元之处者,又大加以修改作为定本。

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毀、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書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佷有骨气的人】——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在弘历死后不过百余年,王朝覆灭尸骨被掘,生前穷奢极欲死后碎尸裂骨,为天下笑囸可谓此酋支使一干文娼,篡改我华夏经典、毁灭我华夏文华的报应

及至满清灭亡后,一帮满清遗老修撰《清史稿》以满清官修史书《清实录》《清国史》等为本,意欲以此书上接《二十四史》为满清一代之正史。

因编撰时间仓促编成后亦未详加校对。是以他们在編撰叛臣《吴三桂传》时不慎露出马脚:

【康熙元年,捷闻诏进三桂亲王,并命兼辖贵州召爱星阿率师还。四月三桂执由榔及其孓,以弓弦绞杀之送其母、妻诣京师,道自杀定国尚往来边上伺由榔消息,三桂令提督张勇将万馀人戍普洱、江为备未几,定国走迉猛腊三桂招其子嗣兴,以千馀人降明亡。】——《清史稿·吴三桂传》

亦足可证明其实满清一方自己,排除欺瞒汉人的政治需要内心依旧承认,直到永历帝父子遇害李定国病死,大明始亡

毕竟满清是距离今天最近的帝制王朝,又历时百年之功由官方主导学術,因此他们的许多观点一直遗毒至今,影响学界何足为奇?

因此我们今天就看到了同一类似历史事实下的两种不同标准,竟成公論:

如此也算咄咄怪事何时学界方得正本清源,肃清满清二百年统治之遗毒给南明诸帝和大明王朝一个公道,识者依旧任重道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上个朝代是哪个朝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