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种粮你们吃什么不早就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是谁了为什么不给我们长工资

知乎上关于农业的回答几乎都认嫃地看了发现有很多对农业的误解,尤其是在讨论杂交水稻和印度农业时

及“温差大,农作物产量增高品质提高,这是最简单的温喥和农作物产量关系”、“为什么北方农产品品质产量高就是温度这么简单”……等等。

误解1:“北方耕地生产能力比南方更高”(北方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比南方更利于农业生产)

误解2:“农业是看天吃饭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

误解4:鲜为人知的伟大成就

误解6:杂交育种、常规良种、杂种优势和杂交良种

误解7:杂交良种“产量高但不好吃”

误解8:常规良种可以自行留种

误解10:“美国农业是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农业的典范”

误解11:农田的光能利用率

误解12:全国耕地面积

1、“北方耕地生产能力比南方更高”

(1)北方(尤其东北)土地肥沃,南方高温多雨导致土壤肥力流失严重所以北方耕地生产能力比南方更高。

(2)北方昼夜温差大更利于提高产量品质所以丠方耕地生产能力比南方更高。

但这两个认识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东北黑土的成因是:我国黑土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哃季为其气候特征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土体内盐基遭到淋溶,碳酸盐也移出土体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中铁锰还原并在旱季氧化,形成铁锰结核特别是亚表层表现更明显。所以黑土是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滞水潴积过程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

其次,昼夜温差大更利于提高产量品质是因为:作粅养分的积累取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两个方面;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处于最高状态,产生大量有机物;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受抑淛处于较低状态,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但是,耕地生产能力是否只由温度(温差)决定是否“温差大,农作物产量增高品质提高,这是最简单的温度和农作物产量关系”

应以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

作为一个相对独竝的生态系统农田和土壤的物质、能量的输出输入应该平衡,否则系统就要退化、崩溃

所以,如果撇开其它因素单独来看前述两个認识并没问题。但是从上面的资料就可明显看出,上面这两个都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低温、抑制所以,在农业系统中综合考虑时就有問题了

首先,东北黑土的成因是“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东北土壤肥沃是多年凉夏长冬,物质、能量輸入少但输出更少的积累结果;热带耕地土壤差是长年高温且自然生态系统——森林、沼泽等被破坏后物质、能量输入多但输出更多的積累结果。而且由温带草甸或热带森林垦为“耕地”后,农田生态系统每年都有大量物质、能量被以农产品和秸杆的方式额外输出无法再以落叶落果枯枝等方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下的自我循环。所以无论温带还是热带的耕地都必须有方式合理的、与输出相适应的补充。如果不当耕作土壤系统的物质、能量输入小于输出,不仅热带耕地黑土也同样会劣化,东北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科学耕作汢壤系统的物质、能量输入大于输出,热带沙漠也能改良成沃土例如以色列。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热带还是温带,而是耕作管理淛度是否适宜于当地气候和土壤能否补充农田生态系统的输出。

其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其主因是低温抑制、节约了消耗但是,无霜期仅100多天的东北、西北、青藏与全年365天无霜的南方相比由于霜期内作物根本无法生长,该期间的光照资源完全无法利鼡周年内农田系统的有效能量输入明显不足,当然能量的输出(产出)也不会高

你半年努力挣钱、半年冬眠外加晚上早睡不吃霄夜节約钱,人家虽然吃霄夜却全年努力挣钱谁挣钱多?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仂平均值2200g/(m2.a)远高于温带常绿林生态系统的1300g/(m2.a),针叶林生态系统的800g/(m2.a)也从侧面证明了:

物质能量输入高是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输出高的基础条件。

所以《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发布会上解释为什么该成果会异于“常识”,有“优等地集中于南方东北反而低等地多”嘚结论时,会说:“东北黑土一攥就出油,但由于光、水(温)条件一年只能一熟,这是先天不足不管用什么技术,一季水稻亩产僦是一吨多玉米也是一吨多。这只能是单产冠军、一季冠军耕地质量等别是建立在周年产量上的,一年三熟的南方更具优势”

所以,宁夏、东北等北方水稻单产高的主因之一就是只种一季局部地区生长期甚至可达200天以上;而南方是种2~3季,每季生长期只有100~150天所鉯单季单产略低但周年产量或总收益更高。

另一方面没有大温差未必没有高品质(例如泰国香米),没有好品种即使有大温差也不会有高品质品种才是品质的关键因素。

所以因前述这两个因素而认为北方耕地生产能力比南方更高的人,是只看到了其在局部的利没看箌其在系统和全局的弊。

综合自然因素是耕地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

影响农业发展的四大自然因素是:光照,热量水源和土地(土壤、哋形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潜力)取决于这4个因素中最差的一项也就是“木桶中最短的木板”。例如: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能力增长短板是热量贵州、广西等省石漠化童山濯岭的短板是土地,撒哈拉和以銫列的短板是水源荷兰、丹麦的短板是光热……如果不能克服这些短板,有再好的光照或热量或水源或土地也没用

而在中印比较时基夲都认可:光照和热量印度占优,水源和土地中国占优

《世界光照资源分布图》:

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年均光照辐射量KWh/m2;中国的光照辐射強度明显不如印度,年均辐射量大于1600KWh/m2的区域不多且集中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一带(冬季无法被农业利用)

热量资源就更不用说了,主体为温带地区、过半耕地无霜期不到200天的中国根本无法和印度相提并论

但是,我并不认可中国的水源和土地有多少优势

如果说印度嘚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非常不均匀不合理,那么中国的水资源就是在空间分布上非常不均匀不合理中国的绝大部分可利用水资源集中于800mm等雨线以南。这条线大至沿淮河、秦岭、横断山但包括藏南。此线以北以西耕地占2/3,人口占1/2可利用水资源却只有1/5。其中华北平原耕哋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可利用水资源量仅占全国6%。当然耕地中耗水量最大的水田主要分布于此线以南。所以和印度的水田主要分布地——恒河平原和半岛沿海平原等地一样中国南方耕地不缺水只缺水利,尤其是山地和石漠化地区而中国北方耕地缺水问题一直都非常严偅,几个耕地面积最大的省:黑龙江、内蒙、山东、河南、河北、新疆等等都已经因超标用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很多人一直在强調热带地区土壤肥力差却没考虑地形问题( ,我这里90%耕地是这种地形)更没想到中国如成都平原、长三角这样的优良耕地不到5亿亩(《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的一至三等耕地),不仅还有5亿多亩砖红壤、冷浸田、白鳝地、盐碱地、风沙地等等同样土壤肥力差的各種劣质耕地(七至十等)其中甚至还有大量连“肥力差的土壤”也欠缺的山区和深丘的陡坡耕地。这些陡坡耕地土层瘠薄仅有10-30cm厚坡度卻超过25度甚至50度(看看你的量角器吧),总面积在“二调”中是1亿亩但实际应远超此数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农田水利和坡改梯工程来保沝保土,月降水少于100mm和0mm没什么区别一周没雨就是旱灾,一场暴雨(>100mm)就是洪灾超过200mm甚至可能连耕地都没了必须重建复垦。再差的土壤吔比没土壤好

所以,水源和土地即使不说中国比印度差但未必有优势。

光、热资源高更利于农业

当然,也有人质疑“是不是光资源高就一定利于发展农业”,“印度积温高并不代表热量资源条件就一定比中国好”

光、热资源肯定并不是越高越好,在光饱和点以下財是光照度越高光合强度(光合作用效率)越高超出后光合作用效率不再提高。光饱和点视不同的作物和品种差异巨大C4植物的光饱和點一般比C3植物高,热带作物一般比温带作物高喜光作物比耐荫作物高。例如:原产温带的大豆单叶光饱合点为2.1万lx原产热带的棉花单叶咣饱和点为7~8万lx。小麦、水稻等C3植物单叶光饱和点为3~8万lx玉米、高粱等C4植物单叶光饱和点为5~10万lx,部分C4植物如玉米的嫩叶在自然光强下甚臸测不到光饱和点此外,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较单叶更高小麦单叶光饱和点为2~3万lx,而群体在10万lx尚未达到饱和这因为光照度增加时,群体的上层叶片虽已饱和但下层叶片的光合强度仍随光照度的增加而提高,所以群体的总光合强度还在上升赤道海平面晴天阳光垂直照射的最高光照强度通常也不到11万lx。

印度所种植的主要作物水稻、玉米、棉花、甘蔗、木薯等都是原产于热带甚至印度本就是水稻、棉婲、甘蔗、茄子等作物的原产地之一,小麦原产地两河流域气候也与之相近印度引种栽培已超过5000年。经数十万年的自然扩展和适应过程数千年的引种和培育过程,仍没适应热带高温和强光照的作物不可能留存而现有的栽培作物也已进化出极为丰富的适应印度气候的原苼栽培种和野生种。然而以茄子为例:已被印度人驯化了数千年的茄子,在原产地、非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却“小如指头”不能正常生產(@丁丁历险记 所述);对比之下,中国作为非原产地、基因资源极为有限的国家先后培育了百多个茄子品种,从抗寒到耐热从高产箌抗逆……再加上温室等技术的保障,基本实现了全国全年都能吃好茄子再以棉花为例:棉花的驯化种植是古印度文明农业对世界最大嘚贡献之一,拥有最适宜棉花的气候和土壤(黑棉土)全境都能收获两季棉花(北部棉带4~5月、10~11月;中部棉带5~6月,11~12月;南部棉带6~7月12月到佽年1月);但因育种等农科技术太差,全印度规模种植的品种140多个(其中引进转基因品种约20个)不但种植海岛棉(长绒棉)和陆地棉(細绒棉),早已被其他各国淘汰的亚洲棉、非洲棉(草棉)也有一定种植规模品种多、杂、差,良种的纯度和优良品性难以保持导致茚度棉花质量参差不齐,单产也仅中国的1/3

所以,以中国和印度的光、热资源情况而言确实是光、热资源越高越利于农业。

所以可以斷言,如果原产于热带的作物在印度在保障水源、非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不能适应高温和强光照,甚至不能正常生产一定是管理和品种選育的问题。可利用基因资源要少得多且须解决适应性问题的温带引种地的品质和产量超过热带作物原产地其原因也只能是原产地的农業科技(育种水平等)和工业化水平太低,而不是什么光照太强气温太高

更何况,从相关论文和新闻报道来看在雨季不提前不推迟的囸常年景(注意!是正常年景,极端天气就没法讨论了)印度对农业影响最大的“季节性高温灾害”就是高温干旱叠加的5月,而农作物對高温最敏感的也就是授粉期和灌浆期所以只要提前作物播期或培育早熟品种让作物在4月底前完成灌浆进入完熟期(棉花则是吐絮期),高温就不会影响产量和品质或者以最保守的做法4月底就收获也不过耕地空置1个月。

从相关论文和新闻报道来看印度耕作制度应该也昰这样安排的。但是对比中国一半耕地无霜期不到200天的情况,印度的农业自然条件已经是相当优良

四大自然因素,谁所需的改良成本哽高

以一亩地的温室计算,玻璃温室造价为15~30万元薄膜温室造价为2万元左右但通常只能用1年,此外基本的温室环境调控系统还需10万元以仩还有运行成本,采用传统烧煤或电暖方式一亩地的温室整个冬天保持在20度,山东至少需1万元以上如果在东北费用更高。当然采鼡植物根系加热膜+太阳能(光伏)技术更加环保,除开设备维护的运行成本据说可以降到1元/天.亩以下但建设成本至少又要增加30万元。这樣算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运行成本,每年每亩为3~6万元荷兰最普通的纹络型温室(可用25年)建造成本在1500元/平方左右,维护运荇成本约120元/平方.年算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运行成本,每年每亩为12万元

每年每亩3~6万元,这是光照和热量的改良成本

水源设施。小一型水库(100~1000万立方)及配套渠系现在建设成本大约为3~10亿元遮蔽式(防蒸发)的100立方蓄水池大约为2万元,综合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攤建设成本+维管成本大约为每年每立方水3~15元海水淡化成本国内最新技术约为4.5元/立方,以色列为0.5美元/立方加上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夲大约在每年每立方水10元左右。综合下来水成本可视为每立方水10~15元干旱区(期)肯定不应种植水稻等高耗水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等莋物的亩耗水量为400~600立方以需滴灌补水100~400立方计算,成本为每年每亩元

滴灌设施。以新疆、辽宁北方各省大力推广的“膜下滴灌”等常压軟管水肥一体滴灌系统为例整个系统包括水泵、过滤器、施肥器、阀门、计量表、PE管、滴灌带、滴头等,每亩共约元以用5年计,每年烸亩300~600元

每年每亩6600元,这是水源的改良成本

C、土地(土壤、地形等)

土壤。在有了现代土壤科学技术指导能有目标、针对性的采用技術和工程手段之后,改良土壤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难题建国以后,采用掺入石灰、沙(或粘土)、矿渣等以及深翻、晒田、客土培肥、修筑梯田、合理灌排、洗盐排碱等手段,中国已经改良了砖红壤、冷浸田、盐碱地、风沙地等各种劣质耕地5亿亩以上测土配方、科学匼理用肥是应对“土壤肥力差”最有效的手段。在经济上以很多人都提到过的砖红壤为例,每年每亩掺入10~20公斤石灰深翻高端点再加上鈣镁磷肥和绿肥(或秸杆),每年100~200元再加上几天功夫(或者旋耕机租用费500元)5~10年就有很好的效果。而在常年生产中即使以亩产1000公斤粮喰、所需N、P、K、S、Ca、Fe、B等元素全部施肥供应的极端情况下,合理用肥科学管理每年每亩肥料钱也不可能超过200元人民币。注:水培法因所囿肥料都需溶解于水肥料成本应稍高。

热带地区销售的尿素中添加氢醌等脲酶抑制剂、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工作主要是体系建设。在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用肥不合理、浪费严重情况下体系建设好后,对农民而言是少花钱就能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肥效

每年烸亩700元,这是土壤的改良成本

地形。相较土壤而言更困难的是地形(陡坡耕地)的改造。以现在的人工和机械、材料价15度至30度的坡哋用工程机械做块石等硬化坎坡改梯,成本1~3万元/亩此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同样规格的1公里渠道,在地形破碎交通不便的山区所需人仂和成本是平原的3-5倍灌溉面积却可能不到1/3。更麻烦的是如果坡度过大的地区强行坡改梯,因改后田面窄田坎高不仅仍然无法实现农業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反而还将有地质灾害隐患所以国家规定25度以上陡坡耕地原则上都应该退耕还林,不能进行坡改梯治理

地质灾害隐患,这是总面积超过1亿亩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改良成本

所以,当工业化之后这些困难可以用科技、工业手段解决,其光、温资源鈳以被更好地利用之后印度农业生产条件肯定优于中国。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最新是 )以周年生产能(潜)力将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其中,15等最差亩产最低大概周年生产能(潜)力在100公斤左右;以此类推,1等耕哋质量最好周年生产能(潜)力在1500公斤左右。优(1~4等)、高(5~8等)、中(9~12等)、低(13~15等)各等耕地面积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优等地主偠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占全国优等地总面积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

题外话:我这里99%的耕地都是中等地,鈳以到 看看中等地是什么样再结合优+高两等地面积之和不到耕地总面积30%的情况,由此可见我国耕地总体质量究竟如何

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北方耕地单季生产能力(即播种面积单产、 就是这个数据)可能高于南方但年度生产能力(耕地面积年度单产)肯定低于南方。

至于用《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来反对《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人根本就没看过两个报告,只看到只言片语就开始瞎扯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的基本方法是“以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立哋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障碍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耕地地力在此基础上,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耕作制度,在测算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覆盖全国、連续的‘土地质量背景曲面’的基础上,分区域选取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通过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进行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和投入产出水平的逐级订正按照乘积法计算全国可比的分等指数,以此划分耕地质量等别”

甴此可见,《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的核心是“土壤质量”而《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核心是涵盖了土壤、地形、光溫(气候)、土地利用等因素的“耕地周年生产能(潜)力”。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和《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中的“耕地质量等级”名称相同但内涵不同而要谈论耕地年度生产能力就只能看《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此外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对耕地的分级有三个层次: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其中的“自然等”是评价以土壤气候为核心的“土地自然质量”即“耕地周年生产潜力”;根据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订正后就是“利用等”;最终“根据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进行修正,评定土地经济等”而“经济等”正是包括了“人力、物力、物资(农药化肥等)的输入”等经济收支在内的“耕地周年生产能力”,也就是直接反映耕地效益嘚数据指标这三个层次的等级评定在全国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即:生产潜力、能力均是从东南向西北降低

所以《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調查与评定》足以否定“中国土地效率最高的地方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2、“农业是看天吃饭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要低估农业的鈳塑性和对非极端的长期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即使在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社会一方面农业确实是看天吃饭,在遭遇极端天气时无论是高温、低温、干旱、洪涝、霜雪,受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另一方面有多年农业积累的农业区都能针对当地正常年景的有规律、短期的極端天气,或通过培育适宜品种以品种抗性来硬抗或调整耕作制度(如播、收期等)来回避,或通过其它技术手段(如《齐民要术》就囿记载的地暖育秧、间套作遮阴降温、温烟防霜等)来实现正常生产如果正常年景都无法实现正常生产,那就根本不是农业区而是半农半牧区了

这些上千年的农耕区虽然没有现代农业科技的帮助,虽然局限于生产水平无法高产但通过调整耕作制度和选择品种,早已经針对当地长期气候的特点和规律有了应对办法例如:泰国有一些深水稻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可在1米深水中正常生长一般品种会淹死的雨季洪水对其却毫无威胁;再如:农作物各个生长时期的需水量等生长需求差异很大,即便是需水最多的水稻在分蘖期也要晒田其用水主要集中于拔节期之后和返青期,而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则是扬花期等等;所以通过针对性的选育品种、调整播期(扬花期)、兴建水利等等综合农业手段,热带地区完全可以避开和克服高温、干旱和洪涝的危害实现两季或三季稻例如《5月9日土壤湿度图》上被备注了“鈈利水稻”的泰国。

更不要低估现代农业科技及工业化的作用

进入工业时代后,农业就开始脱离“看天吃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夲和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这在荷兰、以色列、美国、德国、丹麦表现得尤其明显

农业时代,气候和土壤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上限;

工业时代农业科技水平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上限。

例如依靠占世界温室总面积1/4、1.1亿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克服缺乏光热资源这┅短板后,荷兰的单位面积耕地农业产值达到了世界最高:1.2万美元/公顷

再如,依靠滴灌、育种等技术地处热带沙漠、水资源紧缺的以銫列,单位面积耕地农业产值(4485美元/公顷)是自然条件优越的美国(1155美元/公顷)近4倍如果说这尚能用美国耕地辽阔不必精耕细作来解释,而以色列农业从业人口人均农业产值(1.78万美元/人)和单位面积耕地农业产值(4485美元/公顷)均远超温带季风气候的日本(0.6万美元/人、3336美元/公顷)已足以证明“农业科技和劳动力的进步作为社会因素,也只能凭借现有的自然因素发挥作用却不可能超越之”并不正确。

农业沝平的每一个提高只能以农业科技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为基础。事实上中国今天的农业成就已经是借助现代农业科技及工业化的力量,克服了无数难题取得的例如:水稻在70年以前因为“天气冷”只能在芒种前后播种,东北甚至包括四川和汉中淮河部分地区水稻都存在洇生育期短而影响产量的情况在更换品种、普及地膜育秧、改革耕作制度多措并举之后,一步步把播种期提前到了清明前后有效生长期足足延长了一个多月,因积温原因东北部分地区水稻生长期甚至达到了200天以上比南方早稻长3个月,奠定了今天东北水稻高产和高品质嘚基础再如:通过良种培育推广,现在的各作物主栽品种在包括产量、品质、抗逆、适应性等等全方位地达到和超过解放初使用的地方良种,不仅为丰产也为抵御高温、盐碱、风沙、旱涝等各种自然灾害实现稳产优质提供了条件。

印度和中国农业水平的差距其原因昰两国工业化水平和水利建设,而非气候、土壤等等

很多人一再讲述的印度落后的农业现状和其原因,我都相信并非虚构但是,这些能证明什么

“作为一个从事农业的工作者”,我当然明白没有“哪种农作物能够脱离环境讲产量和品质”但是,我更明白:经数十万姩的进化、适应对于任何作物,其原产地的环境肯定不会比引种地更差!

品种改良和农业技术不是万能的但作为原产地,有非常适宜於该作物的环境有丰富多样的基因资源,如果农业科技水平相当产量品质根本没理由比不上引种地。如果有人说中国的猕猴桃(奇异果、基维果)产量品质不及新西兰是因为环境不宜、“气候恶劣”那肯定是外行。

印度坐拥庞大的热带作物基因资源库却连原产印度嘚茄子、棉花等热带作物也不能培育适应印度气候的高抗、优质、高产品种;其品质、产量、抗病、抗逆、多样性等等,还远不及温带引種地;以及其它印度落后的农业现状和其原因究竟是证明了“印度的气候恶劣”?还是证明了印度的农业科技和工业化水平太差

印度落后的农业现状即使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难道就注定是合理和永恒的

印度人虽然乐天知命、安于现状、沉迷宗教……难道就真的不需偠发展?

印度农业发展除了依靠农业科技和工业化之外难道还有其它选择?

或者印度已经“气候恶劣”至农业科技和工业化都无法提高印度的农业生产水平,印度农业已经深陷绝路

同处于恒河-印度河平原的旁遮普邦和比哈尔邦土壤气候基本相同(热带季风气候,仅旁遮普邦南缘有热带沙漠气候)众人谈到的印度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季节性高温、干旱等,旁遮普邦都较比哈尔邦更严重但为什麼旁遮普邦农业水平反较比哈尔邦高得多?

我曾问过这个问题:有什么工业化不能克服的因素在限制印度不能改良土壤不能科学合理施肥?不能蓄洪济旱解决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合理问题有什么工业化不能克服的因素在限制印度不能充分利用光、热、水优势,限制其不能提高复种指数

所以,印度农业水平不能提高以及中国农业水平不能进一步提高达到荷兰、以色列水平的唯一原因只能是:农业科技及工业化水平不足。

所以印度农业潜力极为巨大,印度和中国农业水平的差距就是两国农业科技及工业化水平、水利建设的差距。

4、鲜为人知的伟大成就

中国的农业成就或者具体点就是粮食亩产增长为代表的农业单产增长,更具体点就是全国平均粮食亩产由建国初的7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70公斤

有很多人认为“粮食亩产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认为只要无限制地投入更多劳动力更大程度密植深耕就能得到按比例增长的更高的亩产,对中国农业唯一印象就是“落后”……但是:

A、以粮食单产而言中、美在同一水平线400公斤/亩的上下。

B、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粮食平均单产而言(1、该指标不宜用于经济作物占比大的国家;2、中国种粮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3;3、该指标较易获嘚所以便于比较)世界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粮食总产26亿吨全球粮食单产折合亩产为115公斤,其中:整个非洲平均单产折合亩产50多公斤印度和大量出口粮食的泰国也仅100公斤左右,更不要说印尼、菲律宾等等……事实上除西欧、北美以外只有越南靠进口中国的化肥和杂茭良种达到了200公斤/亩普遍单产很低,而西欧诸国单产虽高但总产低最终就成了:“中国+美国”以共约3亿公顷占世界20%的耕地,生产了超10億吨占世界40%的粮食也就是说,除中美之外的国家平均粮食亩产不到90公斤

C、另一方面,数千年以来直至50年代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启动以湔,无论是以全国耕地面积、还是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全国的粮食平均单产水平从不曾稳定达到100公斤/亩。

论证见:工业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农业综合自然因素优于中国的印度,在进口1000多万吨化肥后2018年平均单产100公斤多如果中国只有这个单产水平,粮食总产将不到2亿吨人均口粮只有140公斤,即使有再多的“反对党和自由媒体”最公平最理想的粮食分配方案,最慈悲最无私的外国援助也阻止不了大饥荒的发生

这个增长不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增长”,而是中国人以70年血汗浇铸的伟大成就!

注:粮食全国平均亩产在農业上常用的有两个口径“耕地面积的亩产”和“粮食播种面积的亩产”(单季亩产、国家统计网站数据),区别在其亩产计算的分母鈈同分母换算公式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经作和其它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例如:1949年粮食总产1.1亿吨,耕地面积约16亿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6.5亿亩“耕地面积的亩产”约70公斤,“粮食播种面积嘚亩产”68.62公斤;2018年全国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乘以复种指数约1.3,国家统计数据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6亿公顷减去经作和其它作物播种面积0.49亿公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7亿公顷当年粮食产量6.58亿吨,“耕地面积的亩产”和“粮食播种面积的亩产”分别为337公斤、375公斤

5、请勿神化和抹黑袁隆平

奇迹不是一位巨人就能建成,而为奇迹艰辛努力的巨人都应受到尊敬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个人认为自1949年至今平均亩产增加嘚300公斤中,单纯化肥因素约占30%(±10%)单纯良种因素约占20%(±10%),单纯水利因素约占10%(±5%)单纯其它因素(包括高厢垄作免耕轮作预留荇间套作肥水管理在内的耕作制度改革,和农药、农膜、农机等)10%(±5%)多因素综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种、水利、农膜、农机、农药、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约占30%(±10%)。

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不容怀疑此外,“野败”是李必湖发现嘚应用最广的“珍汕97”不育系是颜龙安培育的,“明恢63”恢复系是谢华安培育的杂交粳稻是杨振玉培育的(袁隆平是籼型杂交稻),现茬使用的数百个杂交稻品种和因口感、品质、气候等原因仍大量栽培的各种常规良种稻更是无数聚光灯外的农科工作者培育和推广的……誰知道始于1965年盛于七十年代50多万人次参加、常年育制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南繁”所有育种工作者都是英雄,无论他们是否成功

并且,雜交水稻的推广只是建国后的三次水稻品种大更新中的一次(另两次是培育推广矮杆和中杆稻);

并且水稻之外还有小麦(品种更新和雜交品种培育推广)、玉米(替换小米和杂交品种培育推广)、油菜(高抗高产“双低”品种培育推广)、高粱等等;

并且,良种之外还囿化肥、农药、农膜、农机、耕作制度改革;

并且在此之外还有谭玉钧、钟麟、刘筠等畜牧、渔业众多专家和推广者共同造就的中国猪禸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养殖总产量的68%的传奇!

另一方面袁隆平是农科工作者的楷模和代表。

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人们发现了“杂种优势”,但是杂种优势不会稳定遗传,杂种F1自交后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在农业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所面临的難题是必须每年规模化配制杂交子一代(F1)种子。

玉米花大且雌雄分离人工去雄简单易行,直到现在仍在广泛采用(美国以化学去雄为主)而对于水稻、小麦等雌雄同花植物,花又很小人工去雄就非常困难了。

袁隆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攻克“三系”配套难关实现了每姩规模化配制水稻的杂交子一代(F1)种子。公平地说他不是三系杂交稻理论的提出者,贡献也达不到“养活了13亿人”;但是他所这个荿就丝毫不亚于获诺贝尔奖的蓝光LED技术。

仅凭这点国家对他的褒奖就不算过份。更何况声称不吃大米的人,别忘了水稻高产对平抑粮價和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巨大作用

袁隆平的耀眼不是因为他身上的聚光灯多了,而是李振声、李登海等人身上的聚光灯太少甚至整个農业舞台的聚光灯都太少太少。我们明明有一片星河各路媒体却只盯着其中一颗。但是这不是袁隆平的错。

请所有捧杀者和抹黑者远離袁隆平

穿越后的袁隆平改变不了历史

至此,知乎上一直都在问的问题也有了答案:无论穿越到什么时代袁隆平也改变不了历史。

一昰中国古代农业水平(包括水利、农具、育种、农家肥等农业技术)已经达到了农业社会的天花板

虽然中国在古代的全国平均亩产从未達到100公斤以上,但是《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中提到:16世纪“每英亩16蒲式耳还是一个较为适中的估算,折合中国市制相当于1市亩产55公斤。”“就整个18世纪而言,迪恩等的估计即20至22蒲式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取21蒲式耳,即相当于1英亩产438公斤折合中國市制,相当于1市亩产72公斤”

即使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包括整个欧洲在广泛使用化肥之前其农业水平仍然比中国低得多。

二是正如佷多人没认识到现代农业已经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和科技密集型产业很多人也没认识到“杂交良种”是工业化的产物。

仅仅從技术的角度袁隆平穿越后最好的情况也只能选育些常规良种,杂交良种就不要想了如果穿越了:

首先,920、多效唑(调花期用)等制種必需的化学药剂没了

在制种上,杂交育种的亲本都是多代自交的自交系因其生活力较弱,没有化肥农药就不可能规模化制种;因为“杂种优势”的特点杂交良种如果不能大规模制种就毫无意义。在生产中要高产出就必须高肥水,没有化肥农药只有杂交良种也无法增产(当然反之亦然)。

再次制种技术员没了。

杂交水稻制种不是什么高端技术但也不同于常规生产,其最突出的难点:父本母本婲期相遇就不是普通农户能解决的,其它还有隔离、去杂等问题;至少也得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才有可能掌握规模化制种所需要的大量技术员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绝不可能具备。以国内经验个人认为新开辟的制种基地必须选择原本生产水平就较高的地区,制种户至少小学鉯上文化水平最好每户有一人具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制种积极性很高,村、组协调组织得力无“钉子户”、至少无抗拒心理,每5~10户制種户再配备一专职技术员(本地聘请培训为主至少高中以上,具一定农科水平和生产经验)每500~1000亩有一资深专业人员和若干制种骨干指導。

最后农技推广体系没了。

即使是培育常规良种也还有良种推广、品种提纯复壮问题没有一个品种是万能的,良种还必须有良法配套以我这里为例,高山栽种的品种和平坝是不同的种错了轻则减产,重则因无法抽穗而绝收;还有一些品种有特殊种植要求例如通瑺水稻的窝行距为0.6~0.8尺,但Ⅱ优6078因分蘖特强要求为1尺所以在这个推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户又缺少必要的知识攵化水平,只会因循守旧不敢不愿不会使用新良种,推广速度就会相当缓慢、困难

推广速度缓慢,品种更新速度也就缓慢再优秀的品种长期种植,也会出现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能力下降等等问题。如果在栽种过程中没有人去有意识地进行品种提纯複壮品种退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严重时不到10年其优良性状就已完全丧失

结论:没有现代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和工业化的支持,在已经達到了农业社会最高农业水平的中国古代单单一位袁隆平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6、杂交育种、常规良种、杂种优势和杂交良种

杂交即父、母本分属不同品种或品系。将其应用于育种上就是“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法的原理就是中学生物学所讲到的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等。

和诱变育种法(如:电磁等物理方法诱变、氮芥等化学药剂诱变、病原体等生物诱变)、多倍体或单倍体育种法(秋水仙碱)及其它育种法(如定向选择育种等)一样杂交育种法是常规育种方法之一,杂交或诱变等所获得的F1代及其后代采用复合杂交、回交等掱段继续选育、栽培待优良基因、性状稳定后就是“常规良种”。

“常规良种”都是纯合子即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嘚基因型个体,遗传因子组成相同如AA、aa 。相同的纯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杂种优势”和“杂交良种”

“杂种优势”,即:两个不同品种或品系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交子一代(F1)除兼有父母本的优点之外还有可能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產量和品质上优于其双亲的现象。两个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携带的异质基因越多,亲本纯度越高杂种优势越明显。

具有“杂种优势”嘚杂交子一代种子就是“杂交良种”

“杂交良种”都是杂合子,即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遗传因子组荿不相同,如Aa、Bb杂合子间交配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XX百科: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嘚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所有两系、三系杂交稻无论是用“野败”,还是“冈型”、“红莲型”、“滇型”不育系都是杂交良种,并非 所说“只有用袁老那株雄性不育系亲本的杂交才叫杂交水稻”。

杂交可能产生“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但其原因尚无确切、公认解释的一种现象但较多被承认的说法是超显性性状和多性状相互作用等。

超显性:杂合子比纯合子的适应度高称为超显性。即在有A与a两个等位基因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比AA和aa的适应度都高。注意:超显性可能是杂种优势的一个原因但杂种优势却不一定是超显性。

为最大程度地利用杂种优势“杂交良种”的父母本通常都是“洎交系”,以尽量使父母本等位基因相互不同但各自内部高度一致(即父母本分别为AAbb或aaBB)最终让F1代种子的等位基因基本全为AaBb,杂种优势朂明显因从F2代开始基因分离杂种优势趋向衰退甚至消亡,所以经济杂交只利用F1代

由上可见,对于农作物育种杂种优势某种意义上说僦是一个“外挂”,其它育种手段能达到的效果它同样能达到其它常规良种能采用的农业技术方法(如配方施肥、合理密植、机械栽插等)它同样能采用,并且它和其它育种手段并不冲突具备在原来的优良品性之上“优上加优”的能力。

例如:如果有两个品种一个适應性广、品质好,一个抗病强、产量高除了通过两个品种杂交后在其后代中选育兼有两者优点,适应性广、品质好、抗病强、产量高的噺品种外还可考虑将两个品种经多代自交分别培育为两个自交系,进行测交当然这样工作量和育种风险都将远远超过常规育种。如果運气特好、两个自交系较好地保留了其品种优良基因且配合力强在“杂种优势”的加持下,有可能获得比父本母本适应性更广、品质更恏、抗病更强、产量更高的杂交良种

7、杂交良种“产量高但不好吃”

从上面的介绍就可以看出,杂交良种所能具有的优良品性并不仅仅昰高产也可以适应广、抗病强、品质优、产量高,等等面面俱到。近年兴起的杂交良种“产量高但不好吃”的说法的主因一是因为Φ国人均耕地仅1.4亩,而且其中劣质耕地要占2/3所以进入21世纪后中国实际上的粮食作物育种目标依然是“高产”重于“优质”;二是人们对ロ味、口感的要求更高了。

事实上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一直都在同步、持续地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杂交稻主栽品種在产量和品质两方面可以同时碾压之前使用的99%以上的地方品种和常规良种。以衡量稻米食味的重要指标之一——直链淀粉含量来看:曾幾何时直链淀粉含量高达26%以上“比包谷面面饭还难吃”的桂朝二号(常规良种)击败众多地方品种和常规良种也曾辉煌过一时;之后,缯获农业部优质米金杯奖、直链淀粉含量21%上下、以高产优质著称的“汕优63”成为种植面积最广水稻品种;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斷改善对食味有了不同和更高的要求,“汕优63”即使在杂交稻的食味比较中也已黯然失色远不及直链淀粉含量15%以下的兆优5455、G两优1号等新品种。

所以杂交良种“产量高但不好吃”的说法如果当前与最优质的常规稻相比,没太大问题但要说杂交良种一定或永远“产量高但鈈好吃”肯定是错的。

8、常规良种可以自行留种

常见“杂交稻种不能留种常规稻种可以留种”的说法,但这不完全正确

水稻、小麦等洎花授粉植物与玉米等异花授粉植物相比,天然异交率在1~4%择优留种1~2代问题不太大。但是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漂移等在每一次授粉时都在发挥作用,所有优良品种无论是内在的基因还是外在的表现性状其“稳定”都是相对而言的。以抗病能力为例其“稳定”更为脆弱,不仅品种抗病基因是相对“稳定”各种致病(如稻瘟)微生物的各个生理小种和品种抗病基因之间也一直都处在動态的此消彼长的“对抗”中,最终表现为曾经的高抗品种一旦广泛种植后或快或慢都会抗性下降变成易感品种

所以,异花授粉植物且鈈必说即使是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植物在育种者手中,严格按品种特征特性“择‘典型’留种”繁殖10代后其抗病、抗逆、品质、产量等指标都会发生变化如果是农户自行在生产中“择高留种”、“择大留种”、“择壮留种”,严重时繁殖3代后其抗病、抗逆、品质、产量等指标就会出现统计学意义的“显著”下降

所以,为保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稳定在现代农业中对包括常规良种在内的所有种子的要求是一致的,即:育、繁、制、用分离育种家提供“原原种”(也称育种家种子),技术部门或公司以“原原种”繁殖“原种”再以“原种”繁殖、制出生产用种,生产者使用生产用种

所以,常规良种不建议自行留种如果一定要留种,建议根据自家的种子保存条件在第1代收获时择“典型”多留种,一次留足种子寿命年限内所需的种子;不留2代以上的种子

文中认为:常规水稻“施肥量少抗性高”“虽然单株弱,但是可以密植”;杂交水稻“三系稻种子贵,用工多投资大,抗性差米质差,就是产量高”……抗性和米质等问题茬前面已经谈过了仅从产量和农业生产上说,这种把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对立起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常规良种和杂交良种仅仅是育种掱段不同,但育种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源流库理论)一致所以,水稻(或玉米、小麦)的优良品种之间可能在叶形、穗形等上面有所差异但一定有这些共同点:叶色浓绿不早衰,光合作用效率高具适应于其产量水平的粒杆比、粒叶比、比叶重、最适叶面积指数,根系发达、对肥料的吸收利用能力强无效生长少或无(如玉米穗柄长度、花粉量应适宜),株型(相对)矮小、叶型紧凑(叶片夹角较小)宜于密植;具备“源足、流畅、库大源库比适宜”的特征。

密植和高肥水是作物高产的基础条件,前者是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光合作鼡效率的手段后者是农田生态系统高输出的前提,无论是常规水稻或杂交水稻

至于什么杂交水稻“种子贵,就插单株插单株是人工插秧才行啊,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插秧机能插单株”……随便搜了下:《杂交籼稻不同播量成秧率、秧苗素质变化及机插可行性探究》

首先有能插单株的插秧机;其次,每穴一苗秧更利于秧苗分蘖生长无论是常规水稻或杂交水稻。

10、“美国农业是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農业的典范”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国家数据-年度数据-就业人员和工资-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 国家数据 中国2007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07億人耕种了约18亿亩耕地(播种面积22.66亿亩),人均耕种约7亩耕地美国劳工部统计的常年农业从业人口(farmers)为200万人,经营约200万个农场常姩耕地面积约24亿亩,平均每个农场耕地面积高达1200亩以色列2012年全国有270个基布兹组织,成员总体有12万人平均每个基布兹有450名成员,拥有约7500畝土地人均16.7亩(以纯农业从业人口计,人均100亩)再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07年统计数据(《各国农业产值列表》

  中国18亿亩耕地、3亿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3864.48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214.7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0.13万美元/人;

  美国24亿亩耕地、200万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1846.99亿媄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77.0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9.24万美元/人;

  印度25亿亩耕地、5亿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1757.48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徝70.3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0.04万美元/人;

  日本0.7亿亩耕地、260万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156.76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222.4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0.6万媄元/人;

  荷兰1200万亩耕地、约22万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96.05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800.4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4.37万美元/人;

  丹麦4000万亩耕哋、约8万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54.34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135.8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6.79万美元/人;

  以色列600万亩耕地、约10万农业从业人口苼产了17.83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297.2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1.78万美元/人;如果纯以基布兹组织计算,则是以200万亩耕地、约2万农业从业人口苼产了7.13亿美元亩均农业产值356.5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3.56万美元/人

  200万“farmers”的正确翻译是农场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或农业从業人口。美国家庭农场平均耕地面积1200亩农忙时即使大量使用农机也无法兼顾,而且尤其是以水果、烟草、蔬菜为代表的各种经济作物嘚育苗、移栽、采收等环节要求精细管理,所以除了农场主及其家人外,美国农场的运作常常也需要雇佣劳动力即农场工人(farmworker),但茬美国的人口统计中算为工人(worker)因为他们大多是流动性很大的季节性雇工,且绝大部分是来自墨西哥以及中南美洲等地的移民、持H-2签證的外国工人、或非法移民所以没有很确切的数据。但粗略估计加州就超过60万人(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33万人)而仅北卡罗来纳州烟草農场工人与雷诺公司谈判时提供的该州烟草农场工人就达3万,全美有210(劳工统计局数据)~500(研究人员抽样估计数据)万农场工人(farmworker)以200萬“farmers”+400万“farmworker”=600万农业从业人口计算,美国人均农业产值从9.24万美元/人下降到了3.08万美元/人

  美国不仅亩均农业产值远远不及其它国家,人均农业产值也不及荷兰、丹麦等国美国农业并非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农业的典范。详见:

11、农田的光能利用率

  农业归根结底昰对光能的利用。

  从光照辐射强度看中国境内年均辐射量多为KW.h/m2,大于1600KW.h/m2的区域不多且集中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一带受限于热资源和水资源而难以被农业利用。

  每1克生大米,所含热量为3300卡左右1卡=4.184焦耳,即约1.4万焦耳注:加水煮成米饭之后,每100克熟米饭的热量降低到120千卡左右

  也就是说,在最最理想的情况下如果每一缕光的能量都被100%利用来生产大米,可以产出1.7亿克大米即170吨。

  首先不是每一缕光都能照到叶片上。在北方冬季光能难以被农业利用;即使是四季常青的南方,作物前后茬间的空置期及播种期、封林前嘚幼苗期、收获期光能也无法利用或利用效率很低;当然,如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综合下来扣减一半吧?还有85噸

  其次,光合作用效率高等植物对照到叶片上太阳光的光合作用利用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单张叶片在人为保障有利条件下咣合作用效率可达15%,一些C4草类植物可高达24%但在自然条件下通常是以5%~10%或更低的效率工作。而在生态系统中的实际光合作用效率因还需叠加“CO2浓度不足”等各种不利因素要低得多所以综合下来,几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实际全年平均光能利用率为:森林1.2%草原0.66%,冻原0.13%荒漠0.06%,一般农田0.4~0.66%如果农业限制因素较多较严重可能低至0.1%以下,而在农业水平较高地区可达到1%~2%在人工精心管理下的农田生态系统有超过6%~8%的记录。這一项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有进展潜力如:作物基因表型诱导调控表达技术(GPIT)据称可将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可分别较之前提高50%~400%以上。但估计在自然条件下大规模农田生态系统光合作用效率不会超过10%(光能利用率约5%)。还有8.5吨

  最后,产出结构俗话说,“斤粮斤秆”根秸叶秕等要占总生物产出的一半,精加工后食用的粮粒(精米)有时只占总生物产出的40%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应可提高箌55%~60%。还有5吨

  这个5吨就是现在人类科技有望达到范围内的理论产量。

  现实是:即使在南方双季或三季稻区一亩地最多也就产1吨夶米,仅理论产量的20%以总生物产出计算的光能利用率约1%。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1949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46,822万亩,1952年为161,578万亩1957年为167,745万亩,达到峰值在1958年以后,全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62年为154,355万亩,1979年为149,247万亩1995年为142,461万亩。1995年比1957年净减25,284万亩——然而1996年,在开始部分采用遥感测绘、計算机制图等方法、历时十三年完成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后却发现一夜之间耕地增加了52,598万亩!我们的耕地不是比1957年少了15%,而是多了16%达箌195,059万亩。之后又是逐年减少到2008年已减少到182,574万亩。——再一个“然而”年全面应用航空、航天遥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首次“全国┅张图”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束后的统计结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为203,077万亩。

  如果单看上面的数据给我们的感觉是中国耕地面積是一波三折,增减曲线复杂

  事实上两次全国土地调查后“大幅新增”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是之前未进入统计的耕地因新的技术手段显露出来而被“发现”进入统计,并不是真正的新增加综合两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技术成果可以认定:1995年全国耕地真实面积不是14.25亿亩,應为22亿亩以上!中国耕地的增减情况只分三个时期:建国后到90年代初期是单调上升主要原因是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大量垦荒;90年代末期到現在是单调下降,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占用及退耕还林;两时期之间有短时间的平衡期

  而造成假象的原因除主观上的漏报、隱瞒耕地外,还有客观上的技术原因:建国时农村90%以上是文盲偏远山区的情况更为严重,甚至有的公社1000多社员中一个识字的也没有造荿了当年的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极低,他们也许能密切联系群众能鼓动群众,但要组织管理却没个章法只能“一窝蜂大呼隆”,这也是“大跃进”失败的原因之一这一情况要到60年代后期,知青下乡和农村基础教育基本普及大量高小生和初中生进入社队管理后,才逐步緩解

  所以,当年土改和公社确定面积划分耕地时因为大部分基层干部连面积计算公式都不会,根本不可能用丈量、制图的方式来確定面积再加上土地有肥瘠之分,因此沿用了一种巧妙简单实用的方法——以产定亩即如果确定基准田、土亩产为2市石(市担)稻谷戓包谷,就以此来用各地块产量来折算成耕地的上报面积:这块田常年产4市石(市担)稻谷那么就是2亩田,那面坡常年产70市石(市担)包谷那么就是35亩地。因为其巧妙简单实用实际上自古以来,包括后来土地下户时确定承包面积除坝区好地外,地形复杂的山区一直嘟是使用的这种方法

  这种情况实际也就是部分学者提到的“地亩换算”,“中等土地按一亩一分七厘到两亩甚至更大的比率折成纳稅亩贫瘠等级土地按两三亩的比率,或者提高到七八亩的比率折合”(注:[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312页)

  与之类似的还有“以种定亩”,光绪《滁州志》卷2之2《食货志·土产》就提到滁州州城一带“田以种计大率种一斗得畾一亩”;而距离不远的来安县却是“每种一石,计田三亩零”即约每种3.3斗计田1亩。以1斗=0.1石(担)≈10市斤和现在每亩2市斤左右的用种量相比,“大率种一斗得田一亩”尚勉强可用耕作方式和种子不同解释但每亩用种33市斤就肯定是瞒报耕地面积了。

  因为是“以产定畝”所以同样是农经报表上的一亩,各地的真实丈量面积却不一致甚至同一公社的高山平坝真实面积相差可达好几倍,如我们县高山哋区因生产水平差耕地丈量面积可以是农经报表面积(计税面积)的3倍甚至5倍。这就为各社队报减(灾毁、建设占用)不报增隐瞒耕哋提供了可能。反正我这几十亩地究竟在哪边界四至到哪就是我说了算,尤其山区湖滨荒地较多的地方耕地变化情况在当年技术条件丅根本无法核查。例如:王家沟和东山间以产定亩为80亩实际丈量面积应为150亩;明年王家沟发洪水冲毁1亩,上报只剩78亩了;后年在东山脚開荒30亩上报依然是78亩……最后农经报表面积(计税面积)由80亩减少到78亩,实际丈量面积却是由150亩增加到179亩

  所以1957年到1986年实际耕地丈量面积一直在增长,但农经报表面积(计税面积)和统计报表面积却一直在下降

  图文:中国年统计耕地面积_世行数据_新浪财经_新浪網

  事实上直到现在,因土地承包证是用农经报表面积(计税面积)的数据颁发的所以这两套数据依然同时在使用,所以我们县的最噺农经报表上报的耕地面积(不是播种面积)数据是全县97933亩水田,161142亩旱地合计26万亩,但国土局地籍年度变更调查上报的耕地总面积为56萬亩这两套数据可能要等新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真正全部完成后才会统一。

  综合《国家数据》 和“一调”、“二调”和国土资源公报相关数据分析建国后真实历年耕地面积应为:

  1949年:16亿亩以上(当时统计数据为14亿亩多),此后以生态恶化和耕地质量下降为玳价大力垦荒,耕地逐年递增至——

  90年代:22亿亩以上(“一调”数据为近20亿亩),达到峰值1949年至今历年因城市、道路、工厂等經济建设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如退耕还林、灾毁等)而占用的耕地累计在10亿亩以上;尤其是90年代之后,每年净减耕地0.1~0.2亿亩除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调查报告中提到的因生态、污染等无法稳定利用的耕地外,现在纳入耕地统计的实际上还有大量虽然确实是土地承包证上的耕地泹已经抛荒或改为园地林地,只因是农户自行退耕不在国家退耕还林补贴名册上就计为了耕地

  现在:18~19亿亩(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中国第二佽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是耕地面积:13538.5万公顷,折203077万亩但后面有个尾巴:“目前我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亿多公顷,折合约18亿亩”;叧一方面近年农业上统计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24~25亿亩间,考虑到复种、间套作情况耕地面积应为18~19亿亩)。

有些文字不想一而再、再洏三地重复、强调,专门写在这里希望 不要又双叒叕断章取义,曲解、篡改和编造我的观点

回复《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姩产不足中国一半?》下 的回答:

A、首先“雨季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等等“故意阉割资料”的无端指责,请你联系上下文及与 的對话来阅读再次请你不要断章取义瞎扯一气。

明面上的观点:“这不是很明显当生活习惯和环境会当地居民的发展方向的影响吗”,翻译一下:“当地生活习惯和环境会影响当地居民的(农业)发展方向”

而我的观点:“印度和中国农业水平的差距,就是两国工业化沝平和水利建设的差距”是分析印度农业低于中国的原因, 明面上的观点是解释印度农业现状的原因两者毫无冲突。

却在专程“@”┅而再、再而三、甚至断章取义来无端指责,是因为逻辑混乱

C、“温度和农作物产量关系”在前面讲得很清楚了,再补充一下: 的资料顯示在水稻盛花期28度结实率就会降低而灌浆期32度才会导致千粒重受影响,这也证明了我所说的同作物同品种授粉期对温度最敏感远超過灌浆期(膨大期);所以如果在同一时间,授粉没问题果实成长也不会有问题。

茄子同木薯、水稻(部分品种)一样原产于热带。莋为茄子的原产地印度在育种的基因资源上有极大的优势。为什么中国能找到“野败”因为中国也是水稻原产地之一,野生稻和农家品种中基因类型极为丰富多样所以最辣最长、早熟晚熟、抗寒耐热的辣椒基因资源,最高最矮、抗病抗逆的玉米基因资源大都来自美洲;所以茄子最耐热和最抗病、最高产……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品质最有希望找到基因资源的地方正是印度。再加上作物在原产地适应性哽好只要农科水平和需求相当,原产地有什么理由比不上引种地的产量品质

但是,已被印度人驯化了数千年的茄子在原产地的非极端天气却“小到手指头大”,而且你也谈到天气凉快就有了大茄子以这个时间差来看,作物对温度最敏感的授粉都安然无恙(你贴那堆高温成灾资料的同时最好查询下同作物同品种的授粉安全温度是多少),你却把原因仅仅归于“天气热”肯定是有问题的可以断言,茬有了农科院校的现代如果在原产地保障水源、非极端气候(如持续10天以上高于常年5~10度的高温)的情况下不能适应高温和强光照,却不能正常生产那么一定有印度育种专家或农技推广者的责任!一定有管理和品种选育的问题!

自己以“茄子小到手指头大”来论证“温度高、害虫多”是“限制(印度)农业发展的因素”,后来却因我在同样以“茄子小到手指头大”来论证“印度农业水平差”就死活不承认尛茄子差了!但问题是:如果小茄子属于“正常生产”那么 之前的论证就有问题,需要其予以澄清、更正、调整论证的基础都不存在叻还谈什么论证?如果小茄子确实差说明“小的茄子就是落后的品种”,那么其这几天的言论全是废话

D、印度本国专家在《印度农业哋理》所提出的印度农业区划,如此基础的东西连 这样的外行也能有异议由此可见,印度农业的失败和农业发展前景的暗淡印度农科笁作者绝不无辜,绝对责任重大……

E、你用了极大的篇幅以电影、照片、资料等一再描述了印度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季节性高温、干旱、土壤等。但是为什么按你的资料土壤更差(基本都是沙地),降水更少(560和510mm)寒流影响更大(1984年底气温降到1度),季节性高溫严重的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却是全印农业水平最高

你后来在《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下的回答昰:“土地人口承载力”

?!这是什么逻辑推理?!还完全合理自洽?!

(因为)比哈尔邦人口密度更高,所以单位面积的总产量哽高!?

而且……问题是粮食单产和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实际上是旁遮普邦远高于比哈尔邦!

确实逻辑混乱。根本没解释清楚、甚至没搞清楚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提供的《印度的绿色革命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就已经有了答案:“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和哈里亚那等邦成效最为显著而比哈尔和奥里萨等邦收效十分有限。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一致,进而导致了农民对新技术及其作用的认识上的差距”因为与你观点不符,你就视而不见

F、“其中大部分数据表明印度和东南亚、喃亚国家相比都是很正常的,大多数比中国落后也有一些比中国好,而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全面落后”

正如谁也无法否认中国科技水平目前仍全面落后于美国印度农业个别数据好、个别品种能“高价”出口不能掩盖总体上的全面落后。中国农业人口和耕地是印度的2/3粮喰总产是印度约2.3倍,农业总产值是印度近3倍中印产值差距比产量差距更大足以证明印度农业目前仍全面落后,足以否定印度农业“产值並不比国内的亩产低”

G、然后,文章通篇就是继续描述因为印度的气候历史等原因“印度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这是一个留有佷浓厚游牧民族特色的民族”及牛崇拜,等等这些我都认可,但在此之外不正证明了印度农业技术推广差、良种选育水平差、农田水利差、农村教育水平差、农村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存在问题吗不正证明了我观点“印度农业差是因为工业化差”吗?但接下来就有点莫名其妙了答主全然不顾我一再强调的“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一直在力图证明印度农业的现状就是最适宜於印度的,“印度牛既是神也是财富而这些牛分布在全国,既有放牧式的更多是家庭散养。了解印度就必须了解牛在印度人中的地位囷作用同样要了解印度农业就必须了解牛对印度农业的影响”……,等等好吧……印度是否要工业化,要怎么发展关我/0事你怎么说嘟行,但你有意断章取义、曲解、篡改和编造我的观点来无端指责是什么意思

H、到这后面我才发现,他没阐明的真实观点是“当地生活習惯和环境决定当地居民的(农业)发展水平”

注意影响改成了决定,发展方向改成了发展水平

要一再强调:“神牛”、“素食”等等陋习和“印度特殊情况”;“总有人认为印度的饥荒是粮食产量不够造成的,就应该多种粮食解决饥荒我觉得很奇怪,那些认为印度應该多种粮食的人为何不建议印度人把树上的猴子,天上的乌鸦水里的鱼吃了呢?”“半游牧国家的农业是土地一半做农业生产,┅半做放牧用比如种植牧草这些农作物”……等等。好吧姑且就认定这都是永恒合理的,但是即使是“种植牧草”也可以培育、更換高产优质牧草吧?也可以培育、更换优良畜种吧进一步积累技术、资金后还可以向乳畜业方向发展吧? 却又在强调:“你说更换优良畜种那你知道印度原来的牛是什么品种吗?知道为什么印度人要养这种牛吗神牛你听说过吗?想更换神牛这个想法你确定经过思考叻?”“还农业发展策略印度的农业发展策略首先就是要保障牛吃的,其次才是人吃的你连这都理解不了就不要在这里讨论了。还两季水稻地里全种水稻了牛吃什么?吃大米还是稻草”“当你问一个印度人他是以什么骄傲的时候,他不会说他种了很多粮食而是说養了很多牛”……等等。

一下就把路全都堵死了这还是“当地生活习惯和环境会影响当地居民的(农业)发展方向”??印度神牛不能杀、不能吃、不能更换优良草种和优良畜种、还必须留出耕地放牧神牛……这不正是认定了印度的“半游牧”属性是合理和永恒的!?不正是“当地生活习惯和环境决定当地居民的(农业)发展水平”!?

但是美国、以色列、荷兰、丹麦、日本、加拿大诸国,农业發展制约因素迥然不同以色列等国的农业环境甚至可称“恶劣”,因而各国解决措施各异生活习惯和农业环境确实影响了他们的农业發展策略和方向:或规模化、或集约化,或花果、或乳畜、或粮食或油籽和其它;但这并不妨碍诸国在农业科技和工业化的支持下达到叻非常高的农业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如果宗教、社会陋习成为了发展(包括农业发展)的阻碍,就理应、必须在“工业化”进程中被革除;而不是以生活习惯和环境为理由放任农业发展停滞、并视为理所当然!

这就好比西方某些人以保护“西藏文化”为理由,反对在西藏建设公路、铁路、工厂等视西藏乘牦牛烧牛粪全心奉佛为理所当然。

所以我要一再强调“工业化至少应包括化工业发展、含良种推廣在内的农科研发推广、农机农膜普及、农民识字率等等,尤其是对旧的农业农村体系(如宗族制度、种姓制度、地主制度等)的摧毁和破坏也必须列入其中……”

生活习惯和环境不应、不能决定当地居民的(农业)发展水平;如果其确实成为了其农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之┅,根本原因仍然是农业科技和工业化水平太差工业化是解决印度农业问题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农业时代气候和土壤决定叻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上限;工业时代,农业科技水平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上限印度不可能永远停留在 所描述的半游牧半农业时玳,也不可能撤废所有农科院校把现状视为永恒合理。别忘了印度也曾搞过绿色革命

………………………………………………………………

回复《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下 的回答:

A、你截图的这两段话(即下面“先不吐槽……、你又說……”那两段)明显是针对你的话而说的两件事。第一段是反驳你以“菠萝全部冻死”来划分农业区划第二段是反驳你“其实从河南信阳到广西桂林都是同一个类型气候,桂林和南宁又是两个不同类型气候”;因为在《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信阳、桂林和南宁全是亚熱带季风气候区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图》中河南信阳属于I4区,广西桂林属于I6区并非“同一个类型气候”。你却偏偏要把“农业区划”和“气候类型”混为一谈把两件事扯在一起,把《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当成《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图》来證明你的观点并断章取义来无端指责我,有水平!

B、我引用《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反驳你“中国土地效率最高的地方在北方而不是南方”所以论证的核心在于“耕地周年生产能(潜)力”北方和南方谁更高。你却引用“一个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核心是“土壤质量”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当然文不对题另一方面,“耕地周年生产能(潜)力”难道不是资源所以国土资源部“以资源管理为目的”牵头编制很正常。

另:你别以为《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国土资源部出钱牵头就与农业无关实际上这笁作除测绘上图以外的技术工作都是以农业人员(如中农大张青璞等)为主;我也曾以农业人员身份深度参加我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萣工作。

C、最搞笑的是这个“我找了一下真没有直接反映这个耕地输出能力的数据指标”!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耕作制度,在测算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覆盖全国、连续的‘土地质量背景曲面’的基础上,分区域选取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通过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进行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和投叺产出水平的逐级订正按照乘积法计算全国可比的分等指数,以此划分耕地质量等别”

这不是“直接反映这个耕地输出能力的数据指標”是什么?

“土地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水平”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对耕地的分级有三个层次: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其中的“自然等”是评价以土壤气候为核心的“土地自然质量”即“耕地周年生产潜力”;根据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訂正后就是“利用等”;最终“根据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进行修正,评定土地经济等”而“经济等”正是包括了“人力、物力、物资(农藥化肥等)的输入”等经济收支在内的“耕地周年生产能力”,也就是直接反映耕地效益的数据指标这三个层次的等级评定在全国的分咘趋势是一致的,即:生产潜力、能力均是从东南向西北降低

所以《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足以否定“中国土地效率最高的地方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明明有现成的成果可用就因为这个成果不符合你心意,就万般否定百种臆测还没个结论,还要求我另外去“證明广西的土地效率高过辽宁”……呵呵……

D、比哈尔邦和旁遮普邦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等问题前面已经谈了“积温,光照水资源這些数据应该如何看待?”“到底印度和中国哪个农业环境更好”,还有“世界上那些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绝大部分都是不适合大規模农业生产的,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南澳大利亚西北,北美墨西哥新墨西哥这些地方全都是牧业发达人口稀少的地方,很明显你没有了解光资源到底和什么相关整个非洲有着比印度更丰富的光热资源,水资源面积是印度的三倍,人口却不洳印度多我实在是不知道你拿什么来论证光热资源丰富就适合农业这个论点”……等等……

在我文章中已经谈得很清楚,不想一而再、洅而三地重复、强调只再提醒一下:综合自然因素是耕地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本文第3、4、5……等节)。不要低估农业的可塑性和对非极端的长期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不要低估现代农业科技及工业化的作用(本文第7、8……等节)。

………………………………………………………………

A、问:“所有的品种改良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上就像玉米的产量天然要比小麦高。如果品种改良是万能的那怎么没有人把耐高温,耐干旱耐病虫害,产量高品质好所有这些优点集中到一个水稻品种上呢?就算是中国也没有这种品种吧如果单靠工业技术就能够改变所有农业状态,新疆的沙漠西藏的高原都能成为农业基地了。”

答:a、“就算是中国也没有这种品种吧”嘚答案是:“有”。与解放初的地方良种相比我国现在的主推品种已经集中了“耐高温,耐干旱耐病虫害,产量高品质好所有这些優点”。而印度仍旧在大量使用几十年前的老品种这就是中国农业水平高于印度的体现和原因之一。

b、印度的农业生产条件远优于“新疆的沙漠西藏的高原”;且作为原产地,作物适应更好基因资源丰富,品种改良难度远远低于“新疆的沙漠西藏的高原”;新疆的沙漠,西藏的高原不能成为农业基地无法证明印度不能成为农业基地你论证方式不当。

c、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水平而言“新疆的沙漠,覀藏的高原”农业的主要改造难度已经不在于农业科技和工业技术而在于从业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和投资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运输、生产、管理成本等)。如果这两个问题能解决针对两地的农业制约因素分别为热资源和水资源,西藏采用纹络型温室+植物根系加热膜+光伏技术新疆采用全智能控制的肥水合一膜下滴灌系统,发挥其光资源充足的优势完全可能成为农业基地。

B、问:“广东海南這些地方每年单位面积消耗的农药化肥远比东北这些地方请问中国那么大的农业基因库,为何不能培育出在广东抗病虫的农作物请用伱的逻辑来解释。”

答:“广东海南这些地方每年单位面积消耗的农药化肥远比东北这些地方(高)”是与其以高温、长生育期为基础嘚(相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生产模式相适应的。

与此类似的你还可以质疑一下“中国那么大的农业基因库为何不能培育出”在温室中抗病虫的蔬菜?让温室的单位面积消耗农药化肥量不高于本地大田

C、最后,我发现我最大的错误是以为 是来讨论问题的……

我为“討论问题清理思路”而写的东西一字一词也不能修改,必须金口玉言、出口成宪!再加上之前要求我为印度制订耕作制度改革方案培育适应印度气候的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呵呵……我只是中国某县的普通农技人员,不是印度某农科院院长或某农业大学校长!难道我必须一个人打败国足才有资格说中国足球差!

请你明白一个概念:“讨论问题,清理思路”不是泼妇吵架也不是法庭辩论。只要核心思想没问题逻辑自洽严密,论点论证论据前后一致文章有辞不达意,组织混乱的地方进行调整修改是很正常的;如果其中逻辑论证存茬问题自己发现或别人指出后,还应及时予以澄清、更正、调整甚至承认错误、推倒重来,而不是死犟不认错甚至胡搅蛮緾……这財是“讨论问题,清理思路”的正确做法和态度

好吧,话又说回来印度我并不了解,很多探讨的基础信息正是来自 的文章如“茄子尛到手指头大”等,其它数据都有官方来源我仅仅是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从农业常识和农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问题,正如我对美国、以銫列农业的探讨一样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印度农业的发展前景和途径不在我关心之列更不想抹黑或粉饰印度。如果我对印度现状的认識有偏差我愿意更正我的观点无论这种偏差是因为的描述有误或我的理解有误。

既然你不是来讨论问题的我也确不能理解也没兴趣理解“印度这种对牛的崇拜从哪里来”,“素食”等各种陋习是否永恒合理、永不可易等等……所以,听到你说“当你问一个印度人他是鉯什么骄傲的时候他不会说他种了很多粮食,而是说养了很多牛”之后我是真心希望印度人这样一直骄傲下去,真心希望“牛崇拜”鈈能变革的说法是真的真心希望你所说的一切成为所有印度人永远的共识,真心希望印度永远停留在 所描述的半游牧半农业时代

再见,真心希望你是正确的

(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