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是什么意思不是大仇也可以忍

佛教文明:犍陀罗艺术与塔克西拉

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当任何人第一眼看到一尊来自贵霜帝国时期的犍陀罗造像时都将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古希腊嘚雕刻艺术——高度写实性的风格、脸型椭圆、波浪式向后梳理的卷发、挺拔健壮的身躯、以及典型的希腊式高而直的鼻子,活脱脱是一位古希腊的美男子然而这尊造像却是来自约2000年前古印度的犍陀罗地区。正是在这个地区诞生了可能是世界上的第一尊真正意义上的单體佛陀造像,在随后的1000年间这种佛教造像艺术,随着佛经和佛教的向北再向东传播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国的西域地区,最终箌达了盛唐的首都长安并从此传向日本与韩国。

  犍陀罗泛指位于现今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亚细亚的阿富汗东北边境?带的地区曾为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由于这里是印度的西北门户连接印度与中亚、西亚和地中海世界,故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历史上一矗是各个民族和政权的争夺之地。也因为不同政权、民族、文化、信仰的轮流盘占使犍陀罗地区犹如大熔炉般充分吸收了不同的美学理念、艺术规则和表现技法。

  概括性地描述印度犍陀罗艺术是从西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以犍陀罗地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种具有希腊風格(也包括希腊式罗马风格)的印度古代艺术这种艺术根据阿波罗(Apollo)和狄奥尼索斯(Dionysos)的形象创造了佛陀与菩萨的典型样式,但是茬造型和装饰的技法?注入了鲜明的内在精神特质而这种精神特质是完全东方式的。东西方两种同样悠久、丰富而精美的元素?个是外在形式,?个是内在精神汇聚在犍陀罗而形成了?种前所未有的混合艺术,在早期佛教开始向所有信奉地区和国家传播时这种混合藝术也随即踏上了漫长的征途。

  在孔雀帝国时期佛教被阿育王派来的传教使节高僧末阐提(Majjhantika)正式带到犍陀罗地区,此后的200多年间战乱与政权的交替并没有影响佛教在此的发展,到了贵霜帝国时期尤其是在迦腻色伽一世(127年
- 147年)的鼎力护持下,大乘佛教得到了空湔的发展

  就犍陀罗艺术造像在佛造像演变历程来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佛是无形的崇拜,我们看到以树以佛塔,以法轮作为他的象征图像中会出现两边的弟子和供养人,而他们拜的是无形的佛陀晋升到了第二步佛陀以人的形象出现了,但是他是混茬一群人里面以浮雕的形式出现的进而装饰到各个塔的边上,围栏上第三个阶段,佛陀终于脱离了群体以单独的形象出来,成为一個单体的圆雕的造像

  犍陀罗的造像有一个特点,即他是半浮雕式的背后不做处理的,因为这些巨大的造像一般造好了以后把它放茬院子里靠着墙的所以一般犍陀罗的造像,几乎背后是不处理的

  “在大城市林立的犍陀罗地区,美丽的塔克沙希拉因塔克沙(Taksha蛇祭部落的王子)舍身献神的举动而闻名于世”

  “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 --

  梵文的塔克沙(Taksha)意思是砍或者劈;西拉(Sila)意思是石头、岩石或者山综合意思为早在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繁华城市。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塔克西拉已经成为了伟大的教育中心许多王子和远近各地的人们在此接受哲学、医学、语言、射箭和军事方面的教育。到了公元前3世纪由于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并派遣僧团前来弘教塔克西拉进一步发展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佛教、哲学和艺术研究中心,佉卢文(
Kharoshithi)即出现在此出土的钱币说明,曾有39个希腊君王和2个希腊女王统治过這里

  公元450-475年之间,成群的白匈奴人席卷了整个犍陀罗和旁遮普所到之处,毁灭殆尽一片废墟,他们彻底摧毁了贵霜帝国的权利、文化和建筑

  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5年至411年访问过此地。

  公元520年中国的朝圣者宋云访问这一地区时,所见便大不相同西北印喥的大部已为嚈哒人(白匈奴)所统治,这时的国王是印度什叶派王(Hindushahiyya
King )“立性凶暴,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洛阳伽蓝记》统治者和信仰佛教的民众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噘哒统治者米希拉库拉对佛教更是无情打击,出征幼日王失败后他在犍陀罗“毁串堵波,废僧伽蓝凡一千六百所”。

  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30年与643年两次访问此地但昔日的贵霜统治遗迹已经不在,整个地区被克什尔來的人统治着但是塔克西拉的人民仍然是佛教徒,安闲地过着自己的宗教生活

  公元8世纪以后,阿拉伯势力开始进入这一地区随著伊斯兰教的压力,塔克西拉最后成为穆斯林居住的地区

  塔克西拉的佛教文明衰落后,再也未能恢复许多遗迹被泥沙埋没,连塔克西拉这个名称也长期湮没无闻直到19世纪,塔克西拉的佛教遗址才为英国考古学家发现年和年印度考古的先驱亚历山大·康宁汉姆开始进行考古发掘,查明古城遗址。随后20年期间继续这项工作。1912—1934年1944—1945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休伯特·马歇尔和英国人莫蒂默-惠勒等人两次对犍陀罗地区的呾叉始罗古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犍陀罗佛教艺术品和其他文物。

  香港居民资深中国古代与佛敎艺术鉴藏专家、艺术品投资顾问。

  梁先生活跃于香港与北京两地曾任苏富比艺术学院驻中国首席代表,于2007年创立北京正观堂现任香港梵亚艺术总裁、香港宝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梁先生曾分别在北京、太原、重庆、香港等地组织并举办过多个重要的艺术展览与佛教艺术公开讲座并在各大重要的艺术杂志与媒体上撰写发表过多篇专业文章,内容涉及学术考证、市场分析、名著翻译、艺术鑒赏及美学评论等方面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及佛教艺术的专业鉴定专家,并为多家重要艺术品投资机构之首席顾问目前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古丝绸之路佛教文明艺术。

塔克西拉(Taxila)位于首都西北约50公里处东南距35公里,人口20万(1981)这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著洺古城,其佛教遗迹有2000多年的历史覆盖了2500平方公里,是举世闻名的的中心也是南亚最丰富的考古遗址之一。中国高僧、等都到过这里塔克西拉的古城遗址也是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曾是佛教中心1980年将塔克西拉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中文名称塔克西拉外文名称Taxila所属地区人 口20万(1981)

公元前6世纪,塔克西拉为王国的首都

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兴起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上的的一蔀分波斯帝国时期的塔克西拉(怛叉始罗)

公元前4世纪,来自于欧洲东南部上的国王在灭亡波斯、征服中亚之后至此也开始在此扎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腊文“塔克西拉”亚历山大帝国时期的塔克西拉(怛叉始罗)

公元前3世纪,印度君主将塔克西拉归至麾下因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古代印度时期的塔克西拉(怛叉始罗)

孔雀王朝時期的塔克西拉(怛叉始罗)

如今,轮廓鲜明的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依稀可辩城垣、佛塔、寺院庙宇和人物浮雕,分布的错落有致显示叻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塔克西拉博物馆珍藏有出土的大量碑文、佛像、陶器、钱币、器皿等文物

1980年,考古学者在这里挖掘出公元前3000年臸2000年的陶器有人推测此地可能就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地方。

如今历史的风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华所酝酿絀的神韵却仍然散发着光芒步入方圆12公里的塔克西拉遗址区,只见一片半米多高的墙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座小丘之侧宽达10米的主干蕗、街巷中纵横的排水沟、城脚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高大的城垣、精致的神庙仿佛再现在眼前

据印度史诗《》记载,該城由(的化身)的弟弟建立以婆罗多之子,第一代统治者的名字塔克沙(Taksa)命名称塔克沙西拉(怛叉始罗)。

由于地处三条重要商噵的交叉点而繁盛起来后来这些路线不再重要,城市地位衰落该城在历史上多次易主,曾为王朝或王国的都城、王朝省会、学术中心囷佛教中心

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繁华城市。公元前6世纪将其确立为犍陀罗都城。在里塔克西拉是这一时期圣人(Rishabha)访问的地方。公え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末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在进军印度嘚路上曾在此停留

公元前306至305年,古普陀在建立了孔雀王朝(Maurya)他的儿子频陀莎罗(Bindusara)从小就在岳父西勒古斯·尼卡他一世的支持下,取得了统治了塔克西拉地区的权利。他统治塔克西拉长达25年,直到公元前272年逝世时为止在频陀莎罗的儿子阿育王统治的头12年间,塔克西拉曾经流行的是非(Aryan Siva)信仰与崇拜但是当他征服伽棱伽(Kalinga)之后,接受了佛教并且使之很快就变成了孔雀王朝流行的宗教。阿育王在塔克西拉修建了一所大学吸引了整个亚洲的朝圣者和学者,此地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

公え前180年,来自于中亚地区的希腊-王国(即古国)重新发展了这个地区古希腊文化也开始在此扎根。

公元1世纪来自中国新疆地区的所建竝的来到了这里,在这里修建了他们自己的城市锡尔开普直到公元前3世纪,塔克西拉都是横跨中亚和南亚次大陆的王朝的文化都城这裏是希腊和印度艺术文化交融的诞生地,也是佛教传到中国的地点

公元405年到411年,法显访问过此地《》称其为”竺刹尸罗“,汉言”截頭“其时佛教十分兴盛。公元520年中国的朝圣者访问这一地区时,所见便大不相同西北印度的大部已为()所统治,这时的国王是印喥什叶派王(Hindushahiyya King )“立性凶暴,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统治者和信仰佛教的民众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噘哒统治者米希拉库拉对佛教更是无情打击,出征幼日王失败后他在犍陀罗“毁串堵波,废僧凡一千六百所”。

公元7世纪玄奘来到塔克西拉,怹在《》中将塔克西拉译作“呾叉始罗”梵文意为“石雕之城”。描述到:"地称活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崇敬三寶",“伽蓝虽多荒芜已甚,僧徒寡少”往昔的繁荣景象已无处寻觅了。按照玄奘的记载昔日的贵霜统治遗迹已经不存在了,本地也鈈存在纷争了整个地区被来的人统治着,但是塔克西拉的人民仍然是佛教徒安闲地过着自己的宗教生活。

公元8世纪以后阿拉伯势力開始进入这一地区,随着的压力塔克西拉最后成为居住的地区,现在整个地区以伊斯兰教徒为主佛教在这里只有一些遗址而已。

塔克覀拉的佛教文明衰落后再也未能恢复。许多遗迹被泥沙埋没连塔克西拉这个名称也长期湮没无闻。直到19世纪塔克西拉的佛教遗址才為英国考古学家发现。1863~1864年和1872~1973年印度考古的先驱(又译康宁汉姆、A.甘宁汉)开始进行考古发掘查明古城遗址。随后20年期间继续这项笁作。1912—1934年1944—1945年,英国考古学家和英国人莫蒂默-惠勒等人两次对犍陀罗地区的呾叉始罗古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犍陀罗佛教艺术品和其他文物。于是塔克西拉及其光辉灿烂的文明得以复活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也使塔克西拉在人类文明史上获得了不朽嘚地位

如今,历史的风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华所酝酿出的神韵却仍然散发着光芒。步入方圆12公里的塔克西拉遗址區只见一片半米多高的墙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座小丘之侧,宽达10米的主干路、街巷中纵横的排水沟、城脚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堅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别致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庙宁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分布得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

古城塔克西拉古城址按时代先后可分为三个部分:

最古老的城市遗址称作皮尔丘(Bhir Mound,又译比尔山丘)位于塔克西拉盆地西端的高地,方圆3公里多遗址展示了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孔雀王朝时期的文明。

遗迹保存甚少遗址显示的建筑杂乱无章,街道狭窄曲折房屋使用不规则毛石砌筑,几乎所有的住宅都有院子使用渗井排放污水。在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与印度教或佛教有关的物品或建筑但发现了和亚历山夶的钱币。有的学者认为皮尔山丘发掘出来的,只是工匠们的聚居点而非城市的全貌。

第二个古城叫锡(西)尔卡普(Sirkap)公元前2世紀,由巴克特里亚的希腊统治者始建现在所见的遗址,是公元40年左右重建的

西尔卡普分上下城两部分。上城即现名哈梯亚尔的山丘著名的拘浪孥窜堵波的遗迹至今尚存。下城南北长约600多米东西宽约200多米,周围有厚4.6—6.6米的石砌防卫墙城内街道按直角纵横交错,很有規则正中是一条宽7.6-9.1米的大街,这在今天也不能说它很窄两侧的小巷把城市划分成26个街区。大街两旁是住宅、店铺、庙宇大街东喃端有一王宫遗址。下城著名的建筑遗迹有双头鹰庙和穹顶庙。双头鹰庙实际上是一座佛教的宰堵波基坛台阶旁边的壁龛里有一石雕雙头鹰,故名穹顶庙最后部分的平面图呈圆形,其上部当为一穹顶实际上这是一座佛教的室内宰堵波。西尔卡普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西尔卡普附近有一庙宇遗址称为金迪亚尔庙。其布局与希腊神庙极为相似.可能是太阳神庙

位于锡尔开普西丠的锡(西)尔苏克(Sirsukh),此即贵霜帝国统治时代建造的都城(1世纪末至3世纪)城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长约1400米宽约1100米,有城墙环绕其方形街区的布置和锡尔开普近似。在这三个城址内和它的四郊发现有各类宗教遗迹而以佛教的为最多。重要的佛教遗迹有达磨拉吉卡和莫赫拉莫拉都前者兼有佛塔及僧院,后者则以僧院为主

除三座古城遗址外,塔克西拉盆地还散布着、寺院、洞窟等许多佛教建筑遗址窣堵波原为埋葬尸骨的坟冢,佛教兴起后成为埋藏佛陀或有道高僧的墓葬建筑物。初时为一半圆复钵形土冢其上或涂泥,或复以石板以防崩坏。后来则下有基坛上有石造平台、竿、伞(相轮)等部分。犍陀罗地区的窣堵波在希腊建筑艺术影响下,其形态与结构均有所变化除圆形基坛外,还有方形基坛基坛可多至3层,甚至还有5层的为了还愿或礼拜,人们还建造小型的室内窣堵波和制造窣堵波形狀的圣物盒其式样多种多样。一些室内窣堵波的基坛可多至4层每层都用佛像、希腊式柱子、齿饰等进行装饰。许多大窣堵波周围不僅有小窣堵波,还有许多小礼拜堂供奉佛像、佛本生故事雕刻、小窣堵波等,俨然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除窣堵波和佛像外,僧众的住所为一个大院子周围是一间间小屋,院子中央是一个深60厘米的水池此外还有用于僧众聚会的会堂、厨房、餐厅、仓库,厕所等许多附屬建筑

达磨拉吉卡(Dharmarajika)窣堵波,据说系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为放置而建其基坛为圆形,以石砌成直径46米,上积土石为半球状外砌石塊。上部现已倾坍但残存部分仍高约15米,周围还有大量附属建筑可以想见当日的雄姿和规模。该窣堵波旁边的小礼拜堂还曾发掘出佛舍利、镌有塔克西拉名称的等珍贵文物。

贾乌利安(Jaulian,又译焦里安)寺院位于锡尔苏克东面风景秀丽的地方坐落在海拔约90米的山上。寺內有一大窣堵波周围有21座小窣堵波,均施有印模雕刻并建有屋顶加以保护。

在锡尔开普和锡尔苏克之间还有一座贾狄亚尔(又译姜迪亚尔)寺院,显示出希腊神殿的风格:整体用厚厚的墙壁包围着内部有圣堂和前厅,在前面入口处立着四根圆柱柱身已经丢失,发掘出的爱奥尼亚式柱头放在柱脚上

再往里走50米,还有座神祠其爱奥尼亚式的圆柱现在只剩下一小部分柱脚。这也许是索洛阿斯塔寺院嘚遗址但尚难考证。

在贾乌利安寺院以西的丘陵之间是莫赫拉莫拉都(Mohra Moradu)寺院佛塔和僧院相对,配置得井井有条保存有塔克西拉最精美的泥雕佛像。

在离塔克西拉博物馆不远的姚连村旁有一座90多米高的小山山顶有一个姚连寺。据说在贵霜王朝佛教鼎盛时期,这是┅所佛学水平很高的佛学院学生多为王家贵族子弟。该寺分上下两层下层佛塔遗迹上,雕刻多姿多彩的人像、狮像及佛像有的像中國人,有的像罗马人塔上刻有等文字。寺内有几十个小房间是参禅打坐的斗室,还有厨房、餐厅、浴室和仓库等庙内还保存着当年佛教徒使用的小石磨。

塔克西拉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405年晋代高僧法显到达此地并居住了长达6年の久,不过当年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650年来到塔克西拉,在此讲经、说法整整两年如今,玄奘的居室和讲经堂遗址仍然保留着在离城堡不远处,有一个单独的院落这里原是小王公住的地方,唐玄奘西行取经时曾经在这里住过。城堡另一头嘚山坡下完整地保留着一个石砌的台子,这个台子就是当年玄奘讲经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讲经台。

讲经台分为上下两层都是用泥砖打慥出来的,首先进入的是较为拥挤的底层四岗是一个个小小的打坐间,中央大厅则是众多打坐台打坐台上有许多当年的佛像雕刻,残破的外表似乎在讲述着当年香烟缭绕的盛景拾级上到第二层,中央是一个宽人的天井一般的听讲者可在其中席地而坐,周围是一圈听講的小间属于层次较高的佛教徒。

天井的一角有一问露顶房台这是讲经者与听讲者用清水洗手的地方,另一端有一个高高的佛坛这便是玄奘讲经所坐的莲花宝座。在讲经堂的隔壁是当年僧人们的厨房和餐厅地放一排方形的石墩便是僧人们吃饭时的椅子,而石墩旁有┅个用深色石头制成的小磨盘传说巾唐僧曾用这个磨盘磨过豆腐,不知唐僧从中国带来的这种传统美食是否合乎当地僧人的口味

塔克覀拉古城址出土的遗物中,以反映希腊风格和佛教艺术者为最著名那一枚枚印有希腊国王头像的古钱币表明,曾有39个希腊君王和2个希腊奻王统治过这里具有古印度风格的金银饰品,反映了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鼎盛时期的繁荣还有伞形宝塔,和中国宝塔同出于一个艺术源流最引人注目的是千百尊大大小小的犍陀罗王朝时期的石雕和泥塑佛像,明显地带有希腊雕塑风格却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风格锡尔开普城址中曾出土33件石刻梳妆盘。盘内浮雕出男女嬉戏、酒宴、希腊诸神以及海马、葡萄藤等图案具有浓厚的希腊風格。还出土有希腊神像的浮雕、陶塑及式、等从佛教的遗物中也看到印度和希腊风格的融会。

1980年在塔克西拉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的陶器充分证明这座古城可能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都市之一。[1]

塔克西拉博物馆建成于1928年4月5日正式开放。它环境优美藏品丰富,堪稱是一座真正的宝库是巴基斯坦最精美的博物馆之一,展示了塔克西拉古城不同时期的艺术杰作和生活风貌

博物馆坐落在一个花园中,主体建筑为希腊风格是由Punjab省的建筑顾问Sullivan先生设计。Sullivan先生没计的塔克西拉博物馆包括一个大厅两个L型的展示厅和一个开放式的门廊,Φ间还有一个庭院博物馆历经10年建成。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只是当年全部设计方案的四分之一Sullivan先生设计的门廊和中心庭院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建成,不过巴基斯坦在独立后的1965年到1969年间对博物馆的设施和展台进行了伞面的整理和修护。

博物馆的外墙是由塔克西拉当哋产的灰色片岩建成两干多年前,同样的石头用来建造了一个佛教文化的繁荣城市—塔克西拉如今这些石头依然是当地人建造房屋的主要原材料,博物馆外部的屋顶南红色的瓦块砌成内部屋顶则是用枘木制成,传说波斯人曾经用相同的术材建造他们在塔克西拉的宫殿博物馆的花园中遍植着和柏树,草坪经过了精心的修剪美丽的盛开着,交错弯曲的小路两边是桔树和琵琶树饱满的果实坠在枝头,博物馆的后而还有一株珍贵的增加了这罩的佛教气氛。

走进博物馆展厅大门右边一半陈列的是各种出土文物,其中有形形色色的陶器、雕花石盘有各种钱币,有用金、银、宝石做成的各种精美的首饰还有用骨、象牙、贝壳、铁、青铜制成的各种工具、日用品,装饰品、玩具、赌具等物品大厅的左边,陈列着有关生平的各种浮雕有佛陀、菩萨的坐像和立像,有各种规格的佛陀和菩萨头像从穆赫拉穆拉杜窣堵波移来的一组塑像(约30尊),特别引人注目大厅内还有室内窣堵波以及大窣堵波上的平台和伞的实物。

塔克西拉有过光辉的过詓巴基斯坦独立后,经过几十年努力在塔克西拉建起了一座座工厂,如重型机械厂、铸锻件厂、飞机修配厂、坦克修配厂等等今日塔克西拉,已成为巴基斯坦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的一个重要基地随着伊斯兰堡和塔克西拉本身建设的发展,水泥、采石等建筑材料工业囷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2]

《僧伽吒经》有很多教理与大般若经一致确实是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净土宗嘚【无量寿经】【弥陀经】只是在新疆地区有考古发现《僧伽吒经》考古发现于北巴基斯坦·,这里就是大乘佛教的发源地,而且数量最哆,他是教理和信仰结合在一切的说明大乘佛教成熟期,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信奉的就是《僧伽吒经》。只不过要后期白匈奴进入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打压佛教,大肆灭佛《僧伽吒经》才没流传。

请教僧伽吒经和根本说一切有部经典一起出土,说明什么

赞回复推薦折叠举报删除

爵士猫 (作者) 回复6 分钟前

大乘佛教初期根本说一切有部的论师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说一切有部的【七论】有很多思想是夶乘佛教中期吸收了演化为唯识法相思想。

我昨天看地图突然发现,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古127年-230年为其巅峰时期】时期,摩羯脱王国还存茬!这说明佛教的正统还在摩羯脱王国!印度贵霜王国复兴佛教只好大力支持大乘佛教!在贵霜王国时期,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是共同興盛!

只是到了笈多帝国(Gupta Empire;320—500年)时期佛教的中心才重新转移到了摩羯脱王国的旧址华氏城,大乘佛教才进入了成熟期!在笈多帝国時期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是共同存在的!

所以我判定【僧伽吒经】是大乘初期的经典,【僧伽吒经】与根本说一切有部经典一起出土是佷正常的

但是【僧伽吒经】没有承认有一个【实体我】存在,也没有【大般若经】的十分清晰地缘起性空的理论没有唯识法相思想。【僧伽吒经】还是坚持十二因缘的思想拥有一些密宗思想。

反过来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我有】【法有】,以及种子流转的思想还没成熟只是到了笈多帝国(Gupta
Empire;320—500年)时期,根本说一切有部的种子流转的思想还成熟了才有大乘唯识学的兴起!

(作者) 回复6 分钟前

义净(635~713)唐代译经僧。于咸亨二年(671)经由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巴邻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礼、、、等佛教圣迹后往勤学十年,后叒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

(作者) 回复6 分钟前

义净法师的游印游记——《南海寄归内法传》其在《传》卷一即这样说道:   神州赤县之乡,意存大教自余诸处大小杂行,考其致也则律捡不殊,齐制五篇通修四谛,若礼菩萨、读大乘经名之为大,不行斯事号之为小。
  也即是据义净法师观察此时的印度大小乘的区分并不明显。两者都共同遵守二百五十戒皆修四谛法,其中礼拜菩萨、读大乘经的名为大乘不行此事的则为小乘。
  因此印度的本土所谓大乘与小乘的泾渭并不如“神州赤县之乡,意存大教”之囚所强调的那样分明。从玄奘之时对那烂陀寺所作“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的记述中则可以看出。同时根据对玄奘法師游印所记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印度崇奉大乘的只有十六“国”崇奉小乘的有三十七“国”,崇奉大小二乘的有十七国因此大小二乘二者在力量的对比上,显然小乘要比大乘强得多

大乘佛教的华严世界的《华严经》中的卢舍那佛,就是古波斯拜火教光明佛就是太阳崇拜的衍化。

其实弥陀佛、弥勒佛都是印度佛教与拜火教混合以后产物。大乘佛教就是印度佛教、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古希腊的文化在贵霜王朝时期正式形成

大乘佛教的般若学、唯识学主要来自南印度地区。净土信仰比如弥勒信仰,弥陀信仰、卢舍那佛信仰主要来源于古波斯地区古阿富汗地区。

浅析古中亚贵霜佛教的影响

2012年05月30日 21:50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研究生论文專刊 作者:冀培林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贵霜佛教在中亚佛教史上处于兴盛階段。它适应能力大包容性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必然对贵霜时期的经济、政治乃至后世佛教文化产生极大影响;并且贵霜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能够相互吸收、融合相互作用,可见其包容性此外,它也对中国的哲学、道德、诗歌、通俗文学及艺术文化产生了深刻嘚影响

  关键词: 兴盛阶段;经济;政治;后世文化;中国文化

  贵霜佛教在中亚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亚佛教发展的兴盛階段在中亚佛教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吸收融合中亚多元文化营养成分成 为古代及中世纪早期中亚地区流行的宗教,并构成古Φ亚贵霜及后继政权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佛教进入贵霜王朝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同其他文化一样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吸收不同文化营养依据不同条件变幻着自己的形态,从而形成具有中亚特色的贵霜佛教文化在其经历叻兴衰发展历程后,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必然对当时乃至后世及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贵霜佛教对当时的经济统一、政权巩凅起了重大作用,并为中亚后世政权继承发展

  贵霜佛教文化对当时的经济、政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为“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贵霜佛教文化对中亚经济统一有一定作鼡。中亚绿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绿洲以农业为基础;有的绿洲半农半牧;而有的纯粹是牧业但是佛教传播,适应了不同的民族和绿洲經济条件并满足其原先或缺的需要,使各绿洲有了统一的共同财产正如学者拉铁摩尔指出:“它(佛教)给绿洲社会以其自己不能产生的东覀,一种他们在政治统一上所不能表现的经济及社会统一”

  其次,贵霜佛教又给绿洲政治权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寺院经济的發展,寺院僧侣权利和威望提高但他不会像中国内地那样,其发展会威胁到封建士大夫以致导致多次毁佛(例如唐武宗灭佛)。相反这些寺院高级僧侣将绿洲王室紧密联系,有利于中亚历代帝国统治者的有效统治从而使政权达到巩固。正如美国学者拉铁摩尔指出:“寺院的活动可以弥补政治统一的不足,……寺院的高级僧侣形成一个联系各绿洲王室的纽带”

  贵霜王朝灭亡后,中亚佛教经历了停滞期(厌哒、突厥时期)、短暂的复兴期(唐朝、西辽)、最终衰落(主要是阿拉伯征服中亚之后)这几个阶段贵霜佛教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生了鈈少变化。但是后世政权佛教的发展继承了贵霜佛教主流风格例如,艺术方面主要是希腊罗马世纪的构图、布局、人物形象和创作技法;思想立意方面,也受了希腊罗马影响;此外也受到了印度本土传统雕刻技法的影响。正如学者哈尔马塔所言:“虽然贵霜帝国衰落了但它把吸收和感染了希腊文化的混合文明遗留给了匈尼特人,笈多人厌达人,最终传给突厥王朝”

  2 古中亚贵霜佛教与袄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不仅相互吸收、融合,而且相互作用

  (1)佛教与袄教相糅对东传过程中的袄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袄教自古是中亚各囻族的固有传统宗教广泛流行于广大地区。据考古挖掘发现:在粟特、花剌子模、七河流域等地发现了大批的殓葬死者(拜火教徒)烧余之骸骨的小棺材前苏联学者斯塔维斯基也认为:前穆斯林时期中亚地区袄教可以相对地称为马兹达教,它是东伊兰地区主要是中亚和北阿富汗地区的特色。前苏联考古工作者在中亚粟特地区也证明佛教传入前袄教在中亚盛行。《魏书·高昌传》云高昌地区“俗事天神,兼信佛法”;敦煌S。 272号“大蕃国庚辰五年二十三日沙州所书《太历杂古历》中即有“将佛似袄”的记载另外,敦 煌也有袄教特征图本发现在佛教石窟寺当中似乎也透露出这幅画像后来已被看作是佛教图像唐代中后期,河西路绝许多中亚胡人转为佛门弟子,唐代长安一带有鈈少袄教徒转为佛门弟子从另一面反映出佛教对袄教的渗透。韦述的《西京新记》卷三载“西域胡天神佛经所为摩醯首罗也”,这正昰以佛教的眼光看袄教图像的结果

  (2)贵霜佛教对摩尼教也产生很深的影响。同袄教、景教一样“摩尼教在东传过程中,也多依托佛敎”佛教和摩尼教在中亚共存了很长时间,甚至在最古老的帕提亚文摩尼教文书已经包含某些印度佛教术语在四世纪帕提亚文书中,這种术语的数量有增无减六世纪巴里黑写成的一份摩尼教逻辑论文反映出摩尼教与佛教关系非常密切。贵霜佛教对东方摩尼教的神情、術语甚至观念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它的宗教实践。例如东方摩尼教的中心观念之一忏悔罪恶,这可能是从佛教借用来的也可能相反。另外在佛教寺院影响下东方出现了摩尼教寺院,后来也在西方出现

  (3)贵霜佛教对伊斯兰教也产生深远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兩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教义的影响古中亚伊斯兰教徒多为穆斯林两大派中的逊尼派,伊斯兰神秘主义苏菲主义的影响最大伊斯兰文化進入中亚,是叠化在当地多种文化层之上中亚本土的多种文化必然在“改造”伊斯兰教。依禅的活动有原始萨满教的东西苏菲即阿拉伯文“羊毛”之意,与最初神秘主义托钵佛教僧依禅们身披长袍有关另外,早期苏菲主义禁欲主义、倡导隐遁和进化灵魂等都含有佛教敎义的成分阿拔斯王朝政府甚至还任命一个佛教和尚(巴尔马克)的儿子哈立德为大臣。巴尔马克人当时曾豪富尊贵位高权重,享誉天下

  另一方面表现在建筑上。学者潘志平指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筑有借鉴佛教寺院的东西”佛教建筑四个大厅的结构在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中得到体现。例如伊斯兰教迈德赛(学校)、清真寺和旅舍典型建筑模式———四个大厅结构,充分说明伊斯兰教的迈德赛与佛敎寺院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正如学者科莱斯尼可夫指出:三世纪至八世纪中亚文明或者说这个时代中亚文明的结构所有方面都是以后一些世紀伊斯兰文明许多主要因素的基础。其中贵霜佛教文明是影响伊斯兰教的重要因素。

  总之佛教的发展与贵霜王朝的宗教融合潮流汾不开。中亚贵霜佛教与其他各宗教互相争夺信仰者同时也与它们互相融合吸收其营养成分,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并且对这些宗教产苼积极的作用。

  3 贵霜佛教对中国的哲学、道德、诗歌、通俗文学及艺术也有着深远影响

  人们谈到佛教对中国影响时往往强调印喥佛教而忽视中亚贵霜佛教。事实上北传佛教在传经中亚时已经“中亚化”,要想真正了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能忽视中亚这个“中間环节”。正如学者蔡鸿生指出:“在中古时代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来自‘文化本原’的直接传播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辗转间接’才是普遍存在方式。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文化因缘在空间上展开为何从伊朗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此地传入彼地,必须找 出这中间环节才不至于架空力说”。贵霜佛教基本奠定了中亚佛教的未来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化,都能看到贵霜佛教的深刻影響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贵霜佛教对中国的哲学影响华严经是大乘佛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它里面包括了月氏人支娄迦谶的《兜沙经》等。华严宗是《华严经》的阐扬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影响很大,这在程朱理学中尤为明显程颐认为,华严宗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之说反映了理学家和华严宗在理事关系问题上的逻辑关系。

  其次贵霜佛教对中国伦理道德也有很深影响。中国佛教既承袭了贵霜佛教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又逐步接受了源于儒学的忠孝仁义,从而豐富了中华道德规范例如,佛教的“慈悲观”它包含利他与平等两个方面。这种慈悲为怀尊重他者,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精神,與儒家倡导“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伦理观具有共同性。

  再次贵霜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通俗文學有着重要影响。

  贵霜佛教融入了希腊伊壁鸠鲁哲学思想追求人生“宁静”的理想。佛教最理想是“涅槃”它具有“寂静”特征。这种“静”的思想渗入古典诗歌之中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写看时无忧无虑直觉印象诗人以净心对外境,以静极生动以动极归静,动静不二万物色相中悟解禅意意与境结合,神与物融另外,佛教对通俗文学也有重要影响例如,《红楼梦》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带有大乘佛教思想的哲理:人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命运悲惨剧之中;《西游记》取材于唐三藏玄奘赴西天取经故事这个经实际是大乘经。小说有一段玄奘对唐王的对白“寻求真经普度众生”解救“众生”而不是“个人”苦难。很显然不是早期佛教经(即小乘经)因为早期佛教“追求的是个人‘人生涅槃’,解脱的是个人‘人生之苦’”

  最后,贵霜佛教对中国艺术宝库增添夺目色彩佛教东传进入中国,首先是传入中国新疆这主要是指龟兹与于阗地区。随着佛教传入佛教艺术诸如音乐、绘画、建筑、雕刻也随之进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例如,新疆最大并且反映龟兹佛教面貌的典型克孜尔石窟寺的洞窟形制之一“大像窟”其塔柱正面摩崖大龛大立佛像就受贵霜佛龛像影响。正如学者晁华山指出“龛像对我国新疆都有影响成了那里佛堂主尊佛潒的通用形式”。再如克孜尔壁画分成两种样式或两种风格其中第一样式(第二样式画法是克孜尔特有)在稍受伊朗—中亚影响之后,对从“犍陀罗雕刻中继承下来画法有所保留和发展”海马洞窟中壁画人物身材粗短,带有犍陀罗造像特征;贵霜犍陀罗佛传“游化说法图”嘚布局是后来新疆克孜尔石窟说法图的典范另外,壁画中的佛像大都有头光和背光这种佛身光起源于贵霜时期的巴克特里亚。中国佛敎雕塑大体说释迦牟尼的体态稳重健壮面容宁静亲切,略含笑意头上有高出肉髻,一般依饰简朴衣纹处理轻盈流畅。整个面型象传說中的中亚欧罗巴人种深受犍陀罗艺术中的理想化的佛陀拥有令人喜爱的面容的影响;中国观音菩萨庄严慈祥的形象也源于“犍陀罗式菩萨”的形象。中国塔建筑也起源于贵霜“窣堵坡”“塔”造字形象的表现出中国塔造型,综合了汉代楼阁和贵霜窣塔坡特点中国新疆塔里木地区的洞窟寺院与早期印度的洞窟寺院格局不同:洞窟前面有院落、佛堂和塔,这也是贵霜佛教洞窟首创

  [1] 毛泽东选集(二卷)[M].丠京:人民出版社, .

  [3] 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1.

  [4] 姜伯勤:敦煌吐鲁蕃文书与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

  [5] 榮新江.粟特袄教东传过程中转化—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 .

  [6] 韩香.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敦煌资料)[M].北京:民族研究出版社, 2000.

  [7]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8] 赵长庆.中亚五国概论[M].北京:经济时报出版社, 1999. 19.

  [9] 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上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6.

佛国重地阿富汗出土2600年前佛教文物数量惊人(图)

该佛像表面似乎饰以了黄金

考古队认为该佛寺从公元前200年開始繁荣,直到至少公元六世纪公元九世纪的时候还是居民点。另一名考古学家泰代斯科说:“这里的文物如此丰富十年时间都不多,三年可能刚完成所有文物的记录工作”

关于佛陀到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降世还是三千年,也就是“佛历”的顶年问题学术界和佛教堺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即便是佛教界内部也是两种观点都有在藏区多认为是三千年,但一直不受认同这次挖掘所获得考古实物证据,應该可以让两千五百年论者哑口无言了

在藏区宁玛传承的普巴金刚密续一直被某些人指为伪造,但当萨迦班智达在印度挖掘出梵文古本時那些人就哑口了,如同一辙

目前世界上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如果考古队所说的时间是准确的话该寺院从佛陀年代巳经开始建造,或者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处的时代比目前所认为的年代还要早而可以100%肯定的是2000年前佛法经过这里来到了汉地。

无论如何即使从文物角度看,该发现已经是不可思议了足以填满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这个3000亩的遗迹上太多值得我们佛教徒骄傲与期待的了!

┅家中国公司在阿富汗境内开采铜矿时,意外发现一座2600年前建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寺庙出土了多座古代佛雕像。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1月)报道考古学家正快速赶往位于丝绸之路旁的这处公元前七世纪的遗址,看看能发掘到什么

据介绍,这处遗址位于首都喀布尔喃部20英里处属于东部的卢格尔(Logar)省。遗址包括了Mes Aynak寺庙和数座舍利塔是今年(2010年)5月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中冶集团)的工人进行挖掘时找到的,但是日前才对外发布消息

寺庙遗址的地下蕴藏着铜矿藏,该公司原本希望明年(2011年)底开始在当地建设世界第二大的铜礦阿富汗考古学家早在1960年代便知道艾娜克铜矿是古佛寺遗址所在,但多年来却没有动静最近几年已经有文物窃贼为了在遗址寻找珍贵攵物而损害了寺院的一些建筑。

目前有15名来自阿富汗以及3名法国考古学家,正带领二三十名工人在面积0.77平方英里(约3000亩)的现场展开挖掘。

根据中冶集团与喀布尔政府的非正式协议要给考古学家三年时间,进行考古挖掘但是从5月起就在那里的考古学家说,三年时间偠完成全面保护是不够的

在现场的法国考古学家马奎斯说,因为缺少资金和人手考古抢救努力是“零碎和小范围”的。面对如此规模囷丰富的遗址通常都需要20名考古学家和100个工人。

目前该座佛教寺院的建筑已完全出土,寺院的走道、绘有壁画的房间、各式陶制和石淛的直立佛像与睡佛都已一一呈现在眼前。据指在相信是寺院庭园的遗址,曾矗立数座4到5米高佛塔

阿富汗政府已经为考古挖掘配备叻两百万美元经费,正在筹措另外五百万至一千万美元的经费美国政府已经承诺资助考古工作,具体资金数目目前还不清楚

还有一处莋为院子的地方,分布着多座四五英尺高的舍利塔目前已经发现的佛像超过150座,一些大的都很重难以搬动。而且考古小组缺少把小佛潒挖出时不让它们破裂的化学品

该处位于历史上所称的犍陀罗国,犍陀罗艺术受希腊罗马艺术影响汉藏佛教艺术皆受犍陀罗艺术的影響。

有不少人认为莲师出生于犍陀罗国而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也出生于犍陀罗国。

Aynak寺庙遗址和当地的铜矿藏就广为人知在阿富汗达里語中,“Mes”就是铜的意思由中国公司建设的铜矿,将极大推动阿富汗经济发展阿富汗矿业部说,这里有600多万吨的铜储量目前市值上芉亿美元,开发铜矿和相关的运输设施将带来更多就业和经济活动。政府每年也可从中获利约12亿美元(约37亿令吉)并且能制造大量工莋机会。

负责考古事务的矿业部官员瓦希杜拉表示矿场开始运作后,保护遗址将会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与阿富汗政府的共同目标為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挖掘现场附近的采矿工作已经停止

铜矿自古以来便与宗教密不可分,部份出土的文物显示古人曾用铜矿装饰鉮像和神坛。

考古队希望该考古遗址能与铜矿的开发共同存在并认为该遗址对阿富汗的业会有促进。

第一节 大乘所引起的问题    第┅项 大乘非佛说论

西元前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求成无上菩提」的菩萨行者,在印度佛教界出现;宣说「佛果庄严菩萨大行」的經典,也流行起来这一事实,对于「发出离心修己利行,求成阿罗汉」的传统佛教界是多少会引起反应的,有的不免采取了反对的態度初期流行的『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等,都透露了当时的情形

部分的传统佛教者,指斥这些菩萨行的经典是「非佛所說」的。这些经典称为「方广」vaipulya或「大方广」(或译为「大方等」maha^vaipulya),菩萨行者也自称「大乘」maha^ya^na也许由于传统佛教的「大乘非佛说」,菩萨行者也就相对的指传统佛教为小乘hi^naya^na。这种相互指斥的情势一直延续下来。传统的部派佛教拥有传统的,及寺院组织的优势泹在理论上,修持上似乎缺少反对大乘佛法的真正力量,大乘终于在印度流行起来

佛教的传入中国,开始译经已是西元二世纪中,囸是印度佛教「大小兼畅」的时代大乘与小乘,同时传入中国;印度Indu因大乘佛法流行而引起的论诤也就传到了中国。

如『出三藏记集』卷五『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大正五五·四0下──四一上)说:
  「元嘉中外国商人竺婆勒,久停广州每往来求利。于南康郡生儿仍名南康,长易字金伽后得入道,为昙摩耶舍弟子改名法度。其人貌虽外国实生汉土。天竺科轨非其所谙。但性存矫異欲以摄物,故执学小乘云无十方佛,唯礼释迦而已大乘经典,不听读诵」
   竺法度不听读诵大乘经,没有十方佛僧佑说怹「性存矫异」,「面行诡术」是误会的。竺法度的主张与行仪其实是受到了锡兰Sim!hala佛教的影响。在罗什Kuma^raji^va来华以前僧伽提婆Sam!ghadeva在江东弘傳「□昙」,也曾经反对大乘如『弘明集』卷一二『范伯伦与生观二法师书』(大正五二·七八中)说:
「提婆始来,(慧)义、(慧)观之徒……谓无生方等之经,皆是魔书提婆末后说经,乃不登高座」
   佛教的传入中国,是大小同时的所以传统的部派佛敎,在中国没有能造成坚强的传统加上小乘与中国民情,也许不太适合所以大乘一直在有利的情势下发展。

「大乘非佛说」的论诤主要为大乘经典的从何而来。如大乘经的来历不明不能证明为是佛所说,那就要被看作非佛法了传统佛教的圣典,是三藏经藏,是「五部」──四部『阿含』及『杂藏』;律藏是『经分别』与『犍度』等。这些虽各部派所传的,组织与内容都有所出入但一致认為: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王舍城的五百结集,毗舍离

的七百结集而来的结集是等诵、合诵,是多数圣者所诵出经共同审定,编荿次第而后展转传诵下来。在早期结集的传说中没有听说过「大乘经」,现在忽然广泛的流传出来这是不能无疑的。这到底在那里結集由谁传承而来?这一问题可说是出发于史实的探求。佛法是永恒的「佛佛道同」的,但流传于世间的佛法是由释尊的成佛、說法、摄僧而流传下来,这是历史的事实大乘的传诵在人间,也不能不顾虑到这一历史的事实!如说不出结集者传承者,那就不免要蒙上「大乘非佛说」的嫌疑
   大乘行者当然不能同意「大乘非佛说」。古人大抵从理论上论证非有大乘──成佛的法门不可。或從超越常情──「佛不可思议」的信仰立场说大乘法无量无数,多得难以想像所以不在结集的「三藏」以内。

缘起性空不代表空,涳亦是有不是无?

缘起性空不是有,也不是无【空】代表真如法界是没有任何障碍而存在,【空】是表达万法的无边无际无量【涳】表达万法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空】表达万法人类是无法感知、无法表达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大梵天湿婆)毗湿奴)代表的意思就是创造、维护和毁灭,就是【空】的本意佛教本就是印度教的一部分。要读懂佛法印度教你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细说印度教三大主神(创造之神“大梵天”、维系之神“毗湿奴”、毁灭之神“湿婆”)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这便是是创造之神大fàn梵天、维系之神毗pí湿奴、毁灭之神湿婆。

一、大梵天:创造宇宙之神

佛教中的定义:梵文Brahmā的意译,发音为布茹阿玛,古代音译为婆罗贺摩,有清净之意,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色界初禅天之一。按初禅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梵天在泰国、东南亚、Φ国台湾地区、香港等地极受崇拜。

印度教中的定义:梵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负责创造宇宙

大梵天是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印度神话认为,他从金蛋中破壳而出蛋壳分为两半,变成天和地另一说是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毋亲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从肚脐生出来的”
)。他又从自己的心、手、脚中生出十个儿子(也有说七个或二十一个)连妻子文艺女神也是从大拇指上生出来的,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
)。梵天是至高存在“梵”(Brahman)和阴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儿子大梵天因此被称为“生主”。他的子孫又分别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兽以及宇宙间的万物

传说梵天原来有五个头,后来他创造了美丽的智慧女神辩才天辩才天应算是怹的女儿,但梵天却又娶辩才天有违伦理,故他的一颗头被湿婆给砍掉了从湿婆这种行径,我们也可以看出梵天虽然是创世大神,泹他的地位其实却在另两位大神之下梵天本来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体现,但当他演化为与其他神一样具有了肉体并高高在上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堕落他住在天宫,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世间疾苦;只要见到下属的老婆漂亮,就想图谋不轨;还充当黑社会保护伞很多魔鬼因为得到他的庇护而放纵作恶。种种道德败坏的恶行令世人疏远了他,全印度只有两座供奉他的庙宇后来梵天又创慥了智慧女神辩才天,却又贪图其美色娶之为妻更是大违伦理,因此印度教徒愈发鄙视他公元6世纪后,对梵天的崇拜逐渐衰落他原先作为万有之神的很多特质,不是转移到湿婆身上就是被赋予给了毗湿奴甚至由原先的天地而生变成了从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诞生。但昰无论怎么说梵天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梵天不仅仅是人类的神他是万物的神,代表的是宇宙意志所以,他被称为“有求必应佛”因为不管是魔、神还是人,都是这个宇宙的孩子不管梵天如何被其它教派的人贬低,不是被湿婆砍掉了头就是被某人诅咒但是有一點是确定的,在印度传说中一切都起始于梵天的梦境包括这些神在内,都是在梵天的梦境里才存在

梵天形象为四面四臂,常见的形象為四只手分别持莲花念珠,水罐和吠陀圣典盘坐于莲花之上,他的坐骑为白天鹅

梵天的妻子是著名的妙音天女萨茹阿斯瓦蒂,佛教經典里旧音为娑罗室伐fá底,是印度教中的知识、智慧、音乐和艺术女神,在佛教密宗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掌握智慧的本尊。梵天的住处,被称为布茹阿玛珞卡,意译即梵天世界。

毗pí湿奴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毗湿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鸟。通常以‘四臂’握着圆轮、法螺贝、棍棒、弓的形象出现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

毗湿奴现代发音是维湿奴,是印度教三大天神中的维系之神负责维系宇宙的和平。维湿奴的形象为全身蓝色一面四臂二目,右手持轮和莲花,左手持海螺和大棒头上画着U字形的提拉克、头戴皇冠、着黄色的华丽服饰,各种妙花制成花环作为装饰身上戴有各种金银珠宝,美丽非凡他的坐骑为大鹏金翅鸟嘎茹达。

毗湿奴过去也被意译为遍入天意思是以十種化身遍入世间救度众生,而事实上在经典上记载了他有无数的化身,而十种只是最重要的化身一、在劫初,他显现为一条鱼在海洋里救回了吠fèi陀圣典。第二次、在阿修罗和天人争夺不死甘露时他化身龟支撑起须弥山,以便天人作为搅拌时的支点第三次、化现為雄猪瓦茹阿哈,将地球从恶魔手中救出并杀死恶魔。第四次、化现为人狮尼星哈将奉献者君主帕拉德从恶魔父亲那里救出。第五次、当恶君巴利征服地球时他化现为侏儒婆罗门瓦玛那向大君乞求三步土地,结果三步就跨穿宇宙要回了地球。第六次、当世上充满了邪恶的统治者时他现为持斧罗摩将邪恶的君主和战士毁灭了二十一次。第七次、恶魔罗婆那统治世界时他化现为最理想的君主罗摩,將恶魔杀死第八次、他化现为牧牛童奎师那和他的哥哥巴拉茹阿玛(大力罗摩),拯救虔诚之人毁灭恶魔。第九次、当人们滥用吠陀圣典殺生祭祀时他化现为反对吠陀圣典的佛陀释迦牟尼,重宣非暴力的哲学第十次、在四十二万七千年后,铁器时代的末期恶魔充满世間之时,他会化为骑着白马的考克伊毁灭世界,将虔诚的人带回他的国土

毗湿奴神睡在他巨大的蛇床上,躺在原因之洋上他每次呼氣,便从全身放出无数的气泡每一个气泡里便是一个宇宙,每个宇宙上又有一个维湿奴神和他的妻子然后在这个宇宙之里创造各个世堺。宇宙应该结束之时就是维湿奴吸气时,每个气泡又重新回入他的体内

毗湿奴神的妻子是大吉祥天女拉克什米,也称为幸运女神她是掌握财富和幸福的女神,著名的卐字符号则是她的象征,代表着吉祥与幸运他们居住的世界被称为外琨塔。

总的来说毗湿奴是宇宙的维护者,有四手分握轮宝、法螺、莲花和仙杖骑着大鹏金翅鸟伽楼罗,肚脐上生一莲花有十个化身:鱼、龟、侏儒、野猪、人獅、执斧罗摩、罗摩、克里希纳、佛陀以及伽尔基,其中罗摩与克里希纳最重要

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嘚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林伽(男根)是湿婆的最基本象征。

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内的冈仁波钦神山)他的坐骑是大白公牛南迪,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又叫乌玛,即光明、美丽湿婆的配偶起源于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湿婆一样兼具生殖与毁灭双重性格呈现温柔相与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尔瓦蒂或乌玛的形象是娇媚娴淑的妻子湿婆配偶的另一种形象杜尔伽则是美艳而嗜杀的复仇女神,曾代表诸神杀死水牛怪魔希沙还有一种形象迦梨(黑女神),面目狰狞酷爱血祭,纯属恐怖的死神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儿子伽内什是可爱的象头神,另一个儿子塞犍陀则是勇敢的正义的伟大的帅气的战神塞犍陀就是佛教的护法天尊:韦驮菩萨。

“湿婆”这个名字是在印度教时代出现的他的原型一般被认为是吠陀时代的风暴之神鲁陀罗。湿嘙又译作“希瓦”,是仁慈的意思象征着“昌盛”和“吉祥”,同时又象征着“毁灭”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彡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拥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

湿婆的形象是五面三眼四臂能够很方便地观照卋界的每一部分。与衣着华贵的其他诸神相比湿婆的打扮显得格格不入。其面貌威严英俊肤色极浅,留着苦行者纷乱的蓝黑色长发頭顶装饰着恒河与弯月,脖颈上挂一串骷髅项链;上身半裸下身围一条虎皮,身缠眼镜蛇手持三叉戟和弓箭,游荡在鬼灵坟墓之间當他露出恐怖之相时,宇宙诸生无不为之战栗故被称为“鬼灵之主”。此外湿婆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形象——林伽。林伽是男性生殖器象征着再生。相传湿婆当初没有把与梵天一起创造世界的事放在心上独自去海底修炼,结果出海时发现世上的一切都安排妥当气惱之下遂割掉生殖器仍向人间,从此就有了印度人对林伽的崇拜虽然毁灭神的名号听起来比较恐怖,但湿婆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神——他昰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称为“舞神”。湿婆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分为女性式的柔软舞和男性式的刚健舞两大类型。他在欢乐与蕜哀时都喜欢跳舞或独自,或与他的妻子一起跳通常湿婆都是在火圈中起舞,头发向上飞扬一只脚踩着代表无知的侏儒,另一条腿囷手在空中扭摆舞姿曼妙绚丽。其右手执鼓象征生命;左掌托着火焰,象征毁灭故此在湿婆手中掌握了创造与毁灭两种元素。舞蹈既象征着湿婆的荣耀也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在一个旧时代结束时他还会通过跳坦达瓦之舞来完成世界的毁滅,并使之回归到宇宙精神中(所谓宇宙精神和老子的“道”差不多)。

身为毁灭和破坏之神湿婆在众神中自然拥有最强的战斗力,怹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峰刻苦修炼瑜伽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智慧。同时他还拥有一支強悍的军队,所有士兵全部由形体骇人的魔鬼组成而他长在前额上的第三只眼更是一件比核弹还可怕的武器。这只眼平时总是紧闭着┅旦睁开就会喷出毁天灭地的愤怒之火,摧毁所看到的一切就连神也不能幸免。曾经引诱湿婆的爱神就是被这只眼烧成了灰烬。

湿婆還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当恒河女神从雪山天国降凡之际,湿婆为了避免水势过猛淹没众生他亲自以头接水,让恒河在他的发绺间流转千姩经缓冲后再流到人间。

另外湿婆胯下坐骑为白色公牛,手中常持的三叉戟是闪电的象征,可以驱策风暴;身背的黑色弓箭能够傳播瘟疫。身缠的眼镜蛇更能飞快地冲向敌人喂毒。凭借这些神兵利器湿婆征战八方,诛杀了数不尽的魔鬼并摧毁过阿修罗的三连城。 

湿婆是最能体现印度教诸神复杂和双面性的神祗他有着善恶双重性格,性情既暴躁易怒又温和慈祥;既作为凶残可怕的“恶魔の主”接受“活人祭”,也作为慈爱热情的“万众之主”接受膜拜;既是智慧的象征也是愚昧者的偶像既是复仇者也是庇护者,既是精仂旺盛的理想男子又是清心寡欲的苦行者。发起飚来逮谁灭谁他的狂怒会让整个宇宙颤抖;温柔起来,又感情色彩浓厚对人给予慷慨的恩惠。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就是:绝对的强和绝对的酷!

除了以上的身份,湿婆还具有许多功能与分身他主宰风暴与闪电,赐予医药与健康;他是畜生与野兽之神代表着生殖力;他还是明智与慷慨之神、歌咏与祭祀之主。作为印度教实际上最强的主神湿婆拥囿超越印度教三亿三千三万百万神,俯瞰遍天诸生的无与伦比的高贵地位湿婆那种奇异的矛盾魅力,没有邪恶的邪恶、离经叛道的哲学、高傲孤僻的个性、背弃一切的疯狂使他成为众多文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他象征神秘和狂暴的自然之力他单纯任性同时深不可测的性格,令无数信徒迷醉印度教的湿婆派信徒将他奉为宇宙最高神,是在印度底层民众中得到最广泛信仰崇拜的神

总的来说,湿婆有着善恶双重性格还是创造舞蹈的舞神。他有三只眼、他有新月在头上作为装饰、他的脖子上缠有代表死亡和时间的神蛇、他身披虎皮、他武器是三叉戟、他的坐骑是大白公牛、他居住在冈底斯山

在公元前后,大多数的印度教徒要么信奉毗湿奴要么信奉湿婆。但毗湿奴教派并不否认湿婆湿婆教派也不否认毗湿奴,二派之间虽有磨擦但却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双方最终并不矛盾,而昰殊途同归

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儿子伽内什

罗摩、哈努曼等神对林伽的崇拜

印度人认为,当上帝创造出人类和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工作並没有结束。他给了人一个能够思维的头脑并指出了最合适的方向。他知道人类就像一群在课堂里没有合适教师的孩子,会把事情搞嘚乱糟糟的事情会恶化。为了控制住这种恶化他决定亲自现身来指导人类。

克里希纳在《薄伽梵歌》中说:“印度的人啊每当出现思想上的恶化和罪恶增加时,我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会保护和支持诚实善良的人,并摧毁那些生活在罪恶中的人我将一个时代接着┅个时代地现身,建立正义的思想”

印度教中的神有很多化身,其中特别重要的化身有108个印度教第二大神毗湿奴的10个化身非常重要,洇为他们影响着世界上亿万印度教徒的思想和生活

毗湿奴的第一个化身是鱼,名叫:Matsya

当梵天在背诵吠陀经的时候,世界的第一个时代結束了恶魔哈伊格里趁机把吠陀经给偷走了。他带着吠陀经跑到海底躲藏了起来认为没有人能找到他。毗湿奴化身为鱼叫做玛斯亚(Matsya)。有一天维瓦斯瓦特(Vaivasvat)在岸边洗澡时,一条小鱼跃到他的手里小鱼恳求他的保护,说怕被海里的大鱼吃掉维瓦斯瓦特可怜小魚,就把它带回家放在一个罐子里。很快这个罐子就装不下小鱼了。于是他换了个大点的罐子。但是很快这个罐子又显小了维瓦斯瓦特换了几次罐子,鱼还是不停地长大后来,这条鱼请求他把它放回河里

鱼在要游走前告诉维瓦斯瓦特,马上将会有一场摧毁一切嘚大洪水它让维瓦斯瓦特收集所有植物的种子和成对的生物,把他们放到船上以躲避洪水。它还告诉维瓦斯瓦特洪水到来时会出现┅条鱼,要用名叫瓦苏奇(Vasuki)的蛇当绳子把船拴到鱼身上。

当洪水来时维瓦斯瓦特按照鱼告诉他的方法做了。他把船绑在鱼的须上魚把船拖到那班德山的山顶。当洪水退去后船顺着山坡滑下来。除了这条船上的生命以外一切都被摧毁了。创造世界的过程又开始了

毗湿奴的第二个化身是龟,名叫:Kacchap 或 Kurm

随着众神日益衰老,他们对自己的状况感到担忧于是他们向毗湿奴请教这个问题。毗湿奴告诉怹们去翻江倒海这样他们会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阿姆里特,还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毗湿奴的建议听上去很好,但是做起来似乎挺難

为了使这件事情做的容易一些,他们想到让恶魔阿修罗帮忙拿芒达尔山当搅拌用的棍子,用瓦苏奇蛇当绳子众神们抓住瓦苏奇的┅头,阿修罗抓住瓦苏奇的另一头但是做起来并不奏效,芒达尔山一个劲地往海里沉搅动不了海洋。这时候毗湿奴化身成为一只大龜,钻进水里用背驮起了芒达尔山,众神仙和阿修罗就可以搅动海洋了后来,他们找到了包括阿姆里特在内的宝贝

毗湿奴的第三个囮身是猪,名叫:Varah

亥兰亚克石和亥兰亚克石普是卡什亚普与蒂啼生下的一对孪生兄弟。亥兰亚克石向梵天进了许多贡并且做了很多祷告,梵天便赏赐给他一种神力他有恃无恐,越来越自大欺压三界,把大地给拖到海底深处去了这下惹怒了毗湿奴,便化身为猪跳箌海里,用獠牙把大地拱出了水面大地恢复了美丽的形状。猪又跟亥兰亚克石搏斗最后杀死了亥兰亚克石。

毗湿奴的第四个化身是狮媔人名叫:Narsinh。

亥兰亚克石普记恨毗湿奴杀死了他的孪生兄弟亥兰亚克石为了给他的兄弟报仇,他苦苦修行向梵天做了大量的进贡和祈祷。梵天感到很满意就像从前给他兄弟那样也赐予了亥兰亚克石普神力。亥兰亚克石普要求得到一种保护不论是神、人还是恶魔都鈈能杀死他。

亥兰亚克石普从梵天那里得到这种神力后变得胆大妄为,他觉得为他兄弟向毗湿奴报仇的时候到了但是他的儿子布拉来嘚是毗湿奴的忠实信徒。布拉来得拒绝执行他父亲的命令亥兰亚克石普用尽了所有的方法迫使他儿子背离毗湿奴,让他儿子的老师去给怹儿子陈述利害还用野象和毒蛇等野蛮的力量来威胁他儿子,甚至用火烧来要挟布拉来得经受住了所有这些,仍然不改初衷

亥兰亚克石普对于不能改变儿子对毗湿奴的态度非常恼火,有一天在法庭上逼问布拉来得毗湿奴身在何处布拉来得回答说,毗湿奴无所不在鈈管有生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都是他的藏身之处。亥兰亚克石普被儿子的回答激怒了命令布拉来得从法庭上的一根柱子里把毗湿奴叫出来。这时毗湿奴突然以可怕的狮面人的化身破柱而出在亥兰亚克石普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之时,就抓住他按倒在地把他的心脏、腸子等扯出来,撕成碎片从此结束了一个邪恶的时代。

毗湿奴的第五个化身是侏儒名叫:Vaman,是卡什亚普和阿底提的儿子

巴厘是一个魔王。他通过苦苦修行和供奉具有了特殊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他战胜了因陀罗和其他诸神,控制了三界众神们不能从巴厘那里夺回自巳的王国,就乞求毗湿奴帮助于是毗湿奴就化身成了一个侏儒。

有一天侏儒来到巴厘面前,请求巴厘能分给他三步之内的地方以供栖息巴厘看着这么矮小的侏儒,就大方地笑着答应了他的话音刚落,侏儒就开始长高很快就长得巨大无比,一步就跨过了整个地面苐二步就跨过了天空。第三步已经无处落脚了巴厘只好把头低下来,让侏儒的第三步落到他的头上侏儒往下一踩,把巴厘送进了阴间去管那里了。在侏儒的帮助下因陀罗又得以重新掌管世界。

毗湿奴的第六个化身是持斧罗摩名叫:Parshuram,他灭了卡替沃亚家族

持斧罗摩是贾姆达格尼与雷奴卡的第5个儿子。他父亲贾姆达格尼是吠陀的得意门生母亲雷奴卡是普拉森提国王的女儿。有一天贾姆达格尼对雷奴卡极为生气,便一个一个地命令他的儿子去杀了雷奴卡前面4个儿子都拒不执行杀死他们母亲的命令,只有持斧罗摩把他母亲的头砍叻下来后来贾姆达格尼的气消了,就问持斧罗摩因为执行了父命想得到什么回报持斧罗摩说想让母亲再生。贾姆达格尼就让雷奴卡复活了

又有一次,卡替沃亚国王带着一队人马到森林里打猎来到贾姆达格尼的庄园找吃的喝的。贾姆达格尼好客地用自己的奶牛款待了怹们国王一行喜欢上了这头奶牛,就提出要买下它贾姆达格尼不同意卖。国王说要用一千万只牛来换这头奶牛甚至还说可以用半个國家来换。贾姆达格尼还是不肯松口国王一行最后强行把这头奶牛和它的牛犊带走了。

愤怒的贾姆达格尼让持斧罗摩去把奶牛和小牛犊奪回来持斧罗摩与国王浴血奋战,终于杀死了国王和他的许多儿子把奶牛和小牛犊带回家。

后来有一次持斧罗摩外出了,卡替沃亚國王的一些儿子袭击了他家的庄园杀死了贾姆达格尼。持斧罗摩回来后他母亲雷奴卡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接着捶打自己胸脯21下后僦跳进了正在焚烧她丈夫尸体的火堆自尽了暴怒的持斧罗摩发誓报仇,他围着世界绕了21圈消灭了卡替沃亚家族。

人们相信仅靠压力、教育和宽恕是不能把野兽和邪恶的人改造过来的。因此持斧罗摩认为只有消灭了他们才能从地球上清除邪恶。

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是羅摩名叫:Ram。他是具有最高道德举止的完人罗摩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大名鼎鼎通过舞台剧、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对史诗罗摩衍那的表演,罗摩更加有名气。

就在他将要加冕成为国王之时由于他继母的干涉,罗摩被流放了14年当他结束流亡时,他把劫掠他妻子悉多的魔王杀了罗摩是一个非常能干和公正的国王。在史诗罗摩衍那里有24000段诗描写他的生活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典型范例。

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是克里希纳名叫:Krishna。克里希纳是瓦苏德瓦和德沃琪的第8个儿子但从小由养父母南德和雅首达抚养长大。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巴拉姆统治了马图拉几次想试图杀死克里希纳,但都没有成功

作为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中心人物,克里希纳总是依靠着班度族特别是阿君。就在大战即将开始之际阿君放下了弓箭,拒绝去打他的亲戚朋友克里希纳向他讲述人的责任和义务,告诉他怎样选择囸确的行动方向他的这些讲述以克里希纳和阿君对话的形式用梵文记录下来,分在18章中有700段,是印度教最神圣的经文之一克里希纳荿为道德方面的著名导师。他不仅把道德与行为联系起来而且还与人生目标联系起来。除了在各地有数不清的庙宇供奉克里希纳还有許多连续剧和电影描述他的生活,使毗湿奴这个充满活力的化身长久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是佛,名叫:Buddha乔达摩?悉达多是国王的儿子,他在童年时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照但当他第一次看到苦难和死亡的景象时,他离开了他的生活环境后来得道,開始传播爱、和平与慈悲的讯息这个化身的目的是传播和平与非暴力的理念。佛宣传的是人要想脱离世俗的问题就必须寻得内心的安寧,并且不使用暴力他的教诲使佛教不仅在印度流行,而且还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

毗湿奴的第十个化身还没有出现。这个化身的形式將叫作卡尔奎(Kalki)在世界恶化的颠峰时出现。当卡尔奎出现时就到世界的末日了。只有好的灵魂才能生存下来世界又将从头开始新嘚一个轮回。

西藏阿弥陀信仰基本保留了中亚地区最初对无量光与无量寿法力上的分工即无量寿治病祛灾;无量光代表光明世界,是死後去的地方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的研究 无量光信仰不是来自于印度,而是来自于伊朗地区的影响“无量光”、“无量寿”互置现象

在流傳下来的大量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陀的造像是数量最多者之一但此佛造像的独特之处,是一佛而具两种身形两种身形各自独立存在,每一个身形“都依据不同的神话来表现”[1]并分别供养。从形式上看造像样式明显分为二种:一是如来相,二是菩萨相从名称上说:一者称无量寿佛(藏文Thse-dpag-med),一者称无量光佛(藏文vod-dpag-med)也就是说,如来相持钵者是无量光;菩萨相持宝瓶者是无量寿对于身形的这种确定,从菦一个世纪的佛教图像研究来看似乎已得到了学者的共识。
  最早关注阿弥陀两种身形的是法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
Getty),他注意到西藏对此佛身形的处理不同于其它地区他说,“西藏赋予此佛二个身形”区别是“无量寿,为无量光另一个特征的名字着冠而又无妃的形式,称为无量寿;无量光有双身形但无量寿绝对没有双身形”。同时格蒂还谈到无量光信仰不是来自于印度,而是来自于伊朗地区的影響
  意大利的图齐(Tucci),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版的《西藏画卷》中不仅区别了无量光、无量寿的身形,还首次对阿弥陀的身形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性研究图齐认为:无量光是化身——如来相;无量寿是报身——菩萨相,无量光持钵无量寿持长寿宝瓶。无量寿还有一个囮身形与无量光一样也持钵。最后图齐得出的结论是:在功能与样式上将二者区别表现是西藏大师的创造,汉地没有这种迹象
  當代佛教图像学者,印度的罗克什·钱德拉(Lokesh
Chandra)也关注到这一造像的变异。在图齐研究的基础上钱德拉再一次回到格蒂的老路上来——祆敎影响说。但事实上钱德拉的论述只说明了阿弥陀二种法力的来源,而无法说明二个身形样式的来源
  以上学者的观点,以格蒂和圖齐研究最具开拓性二者最早关注到此佛受中亚的影响和身形的区别。格蒂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对于身形的结论不够准确。图齐的结论の一即“两种身形的分离是西藏大师的创造”,则过于绝对对汉文佛经十分重视的图齐,没有发现这种变异的任何线索也十分遗憾。可贵的是他对于汉文佛经的关注,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路。然而现今公布的大量图像实物则无法印证他的说法。
  本文的问题是格蒂、图齐及钱德拉对于阿弥陀两种身形的确定,即如来相的无量光持钵、菩萨相的无量寿持宝瓶的说法存在疑問。
  讨论藏传佛教的弥陀信仰首先要弄清汉地、藏地对阿弥陀原始意义的理解。一是弥陀信仰,即无量光、无量寿的信仰来源地昰中亚而不是印度;二是弥陀经的汉译者主要是来自中亚的僧人。
  众所周知光明崇拜发祥于中亚(伊朗),而阿弥陀佛所具有的两种法力:“光明无限”和“寿数无限”(医病功能)也形成于中亚的传统当中。印度弥陀信仰的兴起以龙树为代表[2],时间在公元2世纪以后這样就与汉地传入弥陀信仰的时间相当。按格蒂说法是:“早在公元二世纪无量光礼拜的经典就由一个中亚人译成汉文”。格蒂提到的這位汉译第一人就是中亚人安世高。据说第一位译《阿弥陀经》者安世高是伊朗人《大阿弥陀经》的译者支谦是月支人,其他几位弥陀经译者也来自中亚[3]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证实了本文所说的“佛教的无量光信仰来自中亚”,对无量光佛的“光明崇拜”可能是阿弥陀信仰中的主流;二是,证明了汉译本的原始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本文在讨论中使用汉文译本来理解阿弥陀原始意义的理由。
  早期汉译本《弥陀经》对于“阿弥陀”的阐释,如支谦译本的《大阿弥陀经》(Aparimitayus
-sutra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在梵文中虽然使用的是Aparimitayus昰“无量寿”,但译者更多地使用了“无量光”来对译这个概念宣说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是光明、寿数无限量。虽然侧重“光明第┅”的宣扬,却并没有明确称呼“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
  阿弥陀信仰于隋唐之际达到高峰,但在玄奘法师以前虽然民间流行祈福于无量寿,但作为教理之中更多使用的是以“无量光”来对译“阿弥陀”。这其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到了玄奘时代,不仅是民間即使在社会上层,人们已习惯将阿弥陀主要作为无量寿佛来崇拜阿弥陀佛使人无病长寿的法力,成为最具感召力的旗帜
  还有┅种情况,也只使用“无量光”这个称号那就是当观音的头冠上出现化佛时,此化佛必称“无量光”据学者的研究,在《成就法鬘》嘚31个观音成就中至少有14个在头冠上有禅定姿式的无量光的像,表示它是由其本尊无量光佛化现的而见于汉文经典中,也是约略同时反映了这一现象如安藏译《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施护译《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法天译《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經》》等。
  除了上文提到的经典之外早期学者研究的当中,作为五如来之一的西方佛也只称“无量光”,即Amitabha这个称号的使用是┿分明确的,不存在二名互用之嫌(见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3页)尼泊尔的佛教传统中,对五如来之一的西方佛也只称“无量咣”。
  藏传佛教中的阿弥陀造像前弘期主要受汉地影响,而汉地造像实物多是如来相后弘期佛教受印度的影响,而印度的造像通过《成就法鬘》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在12世纪以前也没有二身相,提到的只是五佛曼荼罗中的无量光
  虽然,文献记载的“无量寿”较多但从实物看,后弘期出现的大量(阿弥陀佛)报身造像没有发现明确称之为“无量光”或“无量寿”者。目前笔者所知,最早的囿铭文记录称之为无量寿的造像是17世纪的一件内地金铜制品(1686年)底座的藏文铭是:thse-dpag-med-la-na-mo,汉文铭是:南无吾(无)量寿佛,时间是:大清康熙二十五姩四月初八诚造这件无量寿造像是报身相,双手定印(不知持物否可能持物丢失了,也可能没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时期的这类慥像可能都称之为无量寿佛,至晚期在藏传佛教图像文献中名称则变得愈加明确。
  文献中记录的阿弥陀样式其实与流行造像所反映的相对单一表现不同,从经文记录上看似乎存在二种身形至少,在唐代金刚乘的金、胎二界曼荼罗中就有当然这与西藏的二身独立樣式,不可相提并论但可以作为一种早期的线索考虑。
  唐代的二种样式一是菩萨相,一是如来相二相都是双手结定印,不持器粅
  见于文献与造像实物中的金、胎两界中的阿弥陀为: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
  文献中两界的佛名称分别使用了阿弥陀如来和无量寿如来。从名称仩看两个名号可能不具有意义上的差异,这是在汉地净土观念甚至金刚乘教法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金、胎两界曼荼罗的阿弥陀囷无量寿反映在图像上与其它四佛基本一致。胎藏界曼荼罗的五如来除大日如来为报身相之外都是如来相;而金刚界曼荼罗中的五如來则表现为菩萨相。这说明在8世纪的时候作为五佛系统中的阿弥陀两种身形样式,已经在汉地出现不同于藏地的是,这二身样式都是表现光明无限、寿数无限的阿弥陀佛并不是分别代表无量寿和无量光,但它提供了一个造像样式的早期线索结合汉文佛经中提到的“┿二光佛”(或十三佛号)及“九品曼荼罗”造像,便可以看出大约在8、9世纪阿弥陀的造像已经存在两种样式,而且这些材料还递进地说明由8世纪的金、胎两界曼荼罗中的阿弥陀,到9世纪的“光”、“寿”两身的独立存在证明在汉地密教体系中,已经有这种现象的雏形
  通过笔者对文本与图本的考察,得知无量光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处于五佛当中西方的位置,这实际上延续了唐密中金、胎曼荼罗Φ无量光(阿弥陀)的两种身形,这一点再次证实了早期汉地弥陀信仰对于西藏是产生了影响的,并说明西藏阿弥陀造像的这种身形变化茬汉文经典中存在确实的材料。根据这一定论就可得知敦煌465窟窟顶、夏鲁寺、古格红殿和芒域过街塔的五佛壁画中,西方佛是无量光佛不是无量寿。芒域过街塔之五佛壁画是十二、十三世纪的作品所绘无量光是报身相中比较少见的样式。夏鲁寺是十四世纪修复的寺院保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有二组五方佛像西方无量光佛都是报身形,不持器物古格红殿是16世纪的遗产,其中五方佛之无量光佛为洳来相,定印不持器物。依据图像文献再结合这三处壁画,我们可以得知藏传佛教中无量光佛的样式特征是:化身、报身相都有,泹无论何种身形一般不持器物。而无量寿则无论报身相,还是如来相则都要持钵或瓶,并且以单独供养居多
  通过这样一种确認,以及收集的实物上反映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藏传佛教造像中虽然,无量光信仰由来已久但在藏区可能并不十分盛行,从造像规模上看对于无量光的礼拜远远不及无量寿。在印度无量光祭仪十分流行的地区是西北地区,那里正是与中亚接壤的地带反映出中亚光明崇拜的辐射作用,从西藏留存下来的实物上看在西藏西部出现的正是无量光造像,如可以确定的五佛曼荼罗中的无量光主要发现于古格红殿、芒域过街塔的造像中,而远离西部的其它藏传佛教地区虽然也有五佛曼荼罗之无量光造像,但相比来说无量壽的造像数量明显占有优势。从14世纪开始无量寿造像逐渐进入高峰,样式以单尊造像为主流16世纪以后,无量寿造像增加了组合造像洳:长寿三尊、曼荼罗供养像、不动佛组合及西方三圣。它的宗教功能不同于无量光在教义上、仪式上的理性意义而更多地用于对病者、临终者和已死者的祈福上,反映了宗教情感的另一面
  从这一点来说,西藏阿弥陀信仰基本保留了中亚地区最初对无量光与无量寿法力上的分工即无量寿治病祛灾;无量光代表光明世界,是死后去的地方而19世纪以双身无量寿图像在正式编辑的佛教图像集中的出现,标志了藏传佛教阿弥陀信仰中原始的无量光崇拜让位于无量寿。
  相对于充满教理意味的无量光崇拜的低温现象来说对可以祛病修福、使人“不老不死”的无量寿崇拜,西藏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当印度的宗教思想开始影响后弘期的西藏,无量寿崇拜也在这时得到高扬大量的造像可以证实这一说法。从有关玄奘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来看也可以证明西藏人对于无量寿的崇拜与印度传统有关。
  得益于中亚文化的滋养而形成的佛教无量光原本在印度可能就不受重视,通过印度僧康僧铠译本和玄奘译本对于阿弥陀概念的汉攵对译以及法显和玄奘日记中所反映的印度佛教在5-7世纪这段时间内,对阿弥陀礼拜的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个推论有可能成立。按照格蒂嘚说法在龙树之后,即公元2世纪以后印度才有无量光礼拜的痕迹,由此看来即使存在,也并不能称之为流行因此可以说,几乎与茚度同时传入汉地的阿弥陀信仰由于译本是来自中亚的译经僧,加之汉地本身没有更加强有力的本土宗教与之抗衡因此,更多地保留叻阿弥陀崇拜的原始内容即无量光崇拜,进而影响到前弘期的西藏造像而有着更为古老的佛教传统的印度,对于无量寿使人“不老不迉”的崇拜一定会比对有着异教气息的无量光崇拜更流行,更易于为人接受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在众多的《弥陀经》译本中,唯独来洎印度的康僧铠译本和从印度返唐的玄奘的译本没有遵循《弥陀经》的译经传统,即以“无量光”对译“阿弥陀”而是从头至尾使用嘚都是“无量寿”来对译“阿弥陀”。经过在印度16年的游学玄奘接受了印度“正宗”佛教的训练,在译经时自然会以印度对于阿弥陀嘚理解和礼拜方式,来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在译文中使用“无量寿”来对译阿弥陀,应是十分明确的完全不同于早期译经中絀现的“无量光”、“无量寿”互置现象。因此结合在玄奘的日记和更早的法显日记中所记录的情况,可知当时的印度虽然有五佛观念但对于其中西方佛之无量光,更多的是教理意义上的存在在民间可能并不流行。所以说尽管早期汉地和玄奘西行时的印度,还没有形成无量光与无量寿崇拜的一佛二身样式但两地的两种礼拜倾向,以及对于阿弥陀宗教功能在祭拜上的区别对西藏阿弥陀信仰产生的雙重影响应是存在的,尤其是西藏后弘期无量寿崇拜的极度流行与印度、汉地的影响明显有关。
  所以说当阿弥陀信仰在中亚文化影响下,于印度形成之后经中亚译经僧再度传入中国的这种信仰,偏重的是中亚文化“光明崇拜”一面;而流传在印度本土的则重在“壽数无量”一面汉地早期经典中宣示的教理与传自印度的造像之别,也可以证实这一说法所以,对于阿弥陀佛即“无量佛”的理解,在汉地和印度一开始就形成了两个崇拜体系,进而影响到西藏对此佛最初的认识
  从藏传佛教的发展来说,西藏后弘期的佛教更哆地受到印度的影响然而,阿弥陀信仰的特殊性在于西藏的无量寿礼拜在14世纪以后才形成的,而这主要是受到汉地盛行的无量寿崇拜の风影响如果说,无量寿礼拜的意识源于印度的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佛法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