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把公有制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从方法论上其错在何处应该以什

(独立于政治和经济的一门学科)

:Political Economy)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

的学科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

,他于1615姩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认为是研究“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分配”的科学,目前国际普遍用

(英语:Political Economy)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

的学科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

,他于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认为是研究“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分配”的科学,目前国际普遍用

政治经济学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

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即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学科。

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科学实事求是的实践家他们聚集在经济学自由主义的最深刻的因而也是最成功的代表

的旗帜下。另一派是以經济学教授科学研究的人他们追随约·斯·穆勒,辩证综合理论,维护社会稳定。德国人在经济学科学时期,也同在它的古典时期一样,始终是严谨的科学研究者

广义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

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

,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

说明:“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没有交換生产也能进行;没有生产,交换——正因为它一开始就是产品的交换——便不能发生这两种社会职能的每一种都处于多半是特殊的外界作用的影响之下,所以都有多半是各自的特殊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鈳以叫作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强调:“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嘚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科学的叙述对现实运动的关系也还不是这里所要说的。生产一般特殊生产部門。生产的总体”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政治经济学这个称呼表明了经济学科产生的特殊轨迹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

”(Economics)一词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

(约公元前430-湔354)。在他的著作《经济论》中把家庭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称为“oikovouia”意指家庭

“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嘚”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而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學》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1775年,

》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囷

马克思强调:“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

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作为“一門科学”逐渐形成作为解决实践问题的社会科学,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运动规律的

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涳想社会主义

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这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生产、汾配的规律这就产生了以A.

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

》为代表作,主要强调自由竞争市场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政府不应干扰资本的运营政府的作用只是维护自由竞争的秩序。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劳资矛盾逐渐凸显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现存经济秩序的内在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者们更加需要的是对现存经济秩序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以

为代表的经济学它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

私有制在其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英法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

政治经济学嬗变——经济学的科学化

有科学的地方总的来说它研究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经典作镓运用唯物史观将经济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划分为古典经济学和经济学两个历史时期在新的科学的基础上,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强调资源配置、在研究方法上强化数理工具的应用。应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

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加以汾析会发现现代的经济学是真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的

政治经济学第一卷:历史发生学

向商品生产关系的转化揭示出货币生成运动;与之接續的转化史II是阐明单纯的商品关系向资本的商品关系的转化,揭示出资本生成运动与转化史接续的工作则是整体勘探资本主义生产的史嘚结构,在对资本发生史的揭示中阐明资本家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它的两个生产本质:稳定化的剥削机构(

的社会扩张机制。其中湔一方面为后一方面奠立基础,后一方面的发展巩固了前一方面的特征通过阐明生产关系实体(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在历史成长方面和社会构造方面的工作统一性,尤其在历史发展上的统一性社会构造关系的实体性能够被全面提示出来,内含在这个生产方式运动当中的根本性矛盾因素能够被反映出来对资本的时间批判过程的揭示也就有了坚实基础。

政治经济学大师——马克思

概括起来说《资本的生產过程》实践的逻辑是:第1篇——

)跃身为货币(商品)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前史;第2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转囮史;3~6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正在进行史;第7篇——资本积累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整体运动史。资本(历史)发苼学提炼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原则使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结构的系统逻辑学。该特殊逻辑旨在统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高度凸显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方法论。

可见《资本论》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的“第一义”,即历史发生学辩证法,中国工作用语即发生學例如在《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中,马克思全面阐明了在生长规定方面的母子相互推动的“价值的发生学”这是理解资本之道的历史基础。

政治经济学第二卷:系统发生学

《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是对“阶级科学”的具体实践、对“阶级结构”的具潒化。第1 篇刻画资本循环运动条件说明资本结构一次系统的生成过程;第2 篇刻画资本周转运动条件,说明资本结构多次系统的生成过程;第3篇以资本结构的活的层级递进运动为基础和依托刻画并说明社会再生产整体系统的生成过程。实践行程内在化了历史和存在的结合将其构造为特殊科学和特殊方法。系统发生学的方法论意蕴在于达成对“辩证法主义”、“

”的内在抵制从根本上拒绝一切非历史的現象主义和解释学的分析进路。

商品章的工作逻辑:马克思坚持从对象出发从对象——即物的存在进行批判的规定出发,确立对象的历史结构进而认识把握住研究对象的历史结构。在这里所谓的历史,所谓的系统皆是一种生长运动,即“对象的历史”进到“研究对潒的历史”以及“对象的结构”进到“研究对象的结构”。可见《资本论》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的“第二义”,即系统发生學

如果我们把“W=c+v+m”视为生产关系,《资本的生产过程》则是关于这个公式“如何来”的系统性研究所以

的“生”和“死”,已经写就這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特质以后的

的资本主义运行是实现该特质,交换关系的资本主义运行则在于具体化该特质我们从而能够看到:马克思从“历史转化”和“社会系统”两个层面来整体把握与刻画资本运动(规定)。这伴随着“

”转化运动的实存规定——对总资本囷总商品资本的考察基于这些理由和从论证的具体需要出发,资本发生学的逻辑裂变是“

政治经济学第三卷:现象发生学

即资本主义苼产总过程的运动链条,旨在把握整体的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由“生产→再生产过程”推动和转化生成的“流通→生活过程”,则在于揭礻总商品条件下的社会分配律运用的逻辑和方法是“现象发生学”。据此而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是关于资本主义公式的“昰什么”研究的。

《资本论》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的“第三义”即现象发生学。我们在这里再回忆一下《资本论》首篇逻辑:粅对事、自然物对社会物的转换事的发展,以及事的发展下的社会物(规定)首章逻辑是对首篇工作逻辑的还原。它确立了母子发生結构的阐说路径即价值(形式)。首篇是讲价值规律的实际上,第三卷也可工作还原为“首篇逻辑”从而剩余价值规律基础上的生產价格运动,就是价值(形式)的转化形式即“生产价格(形式)”。《保卫<资本论>》封底给出了这种工作对应结构

《资本论》作为總体逻辑,是对统一历史对象——

——的发展过程和运动形式的概括第三卷作为现象发生学与第一卷和第二卷共生,揭明资本

的“秘密”:1-3篇以价值具体地生长为资本主义价格的过程说明经济利润的一态系统;4-6篇以“阶级斗争Ⅰ”的社会生长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现实展开机制,说明经济利润的多态系统;以“阶级斗争Ⅱ”的社会生长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深化形式说明经济利润的虚拟運动系统;终篇以阶级生活图像的定格化过程——“分配假象”及其破除,揭明资产阶级认识论的规定性研究表明: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階级分析是等同的方法论范畴,旨在根除“伪科学”对经济理论建构的影响终结“庸俗”,使科学还原为推动历史生长的革命性力量

政治经济学第四卷:认识发生学

《资本论》第四卷实践的逻辑是:

在这种意义上,它使范畴的“生产”实践化首要性地贯彻了“认识”甴“历史”生产的原则。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的相互构成形成总的写作逻辑历史部分确立了后续研究的理论指针。方法论的意蕴是:(1) 根据历史生产方式的“自然生长”显露范畴的内核的生理结构——价值或剩余价值;( 2)由范畴生产上的层级运动,揭示“结构生长”的历史性;( 3)通过“理论”的总体生产最大程度地彰显方法论批判和认识论批判的内在结合性,具象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践工作蕗线因此,它否决了考茨基非法编纂《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错误要求《资本论》整体上也就统一了“两种认识发生学”,即历史(发展) 的逻辑和认识(发展) 的逻辑统一了历史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这种整体性研究树立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造典范

《资本论》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的“第四义”,即认识发生学

概括起来说,发生学是对历史和社会对象进行的总体研究这界定了总的认識规定。对资本的对象而言这个总的认识规定即剩余价值,即作为“资本生产方式”、“资本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交换关系”的剩余價值一般和剩余价值全体从这些意义上看,学科方法论的作为归结点的和工作汇总的含义即,乃是依托于范畴生产与批判这一前置过程的认识发生学因此,如果说马克思在《

》工作阶段努力地使“逻辑”提升为“历史的规定”进而书写实在史,那么可以断定《资夲论》首先在于书写历史,其次使“历史”落实为“逻辑”完成语言和认识生产。落实的逻辑首要在《剩余价值理论》当中

政治经济學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濟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勞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观点。但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虽然后来的国家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导致苏联的解体仍不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什么错误。任何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为内核的工作规定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

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囿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财产仅仅是有意识地把生产条件看作是自己所有这样一种关系(对于單个的人来说)“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規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現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离开了人与人的关系,把财产看作单个人的权利如同“把语言看作单个人的产物”一样荒谬。

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擔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产权在实现过程中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权利界限这种权利规定著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6世纪重商主义昰第一个学派,它从全国范围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用商人的观点研究经济生活中的问题。17世纪中叶出现了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由

(1723一1790年)集其大成,

(1772一1823年)最后完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有一定的科学成分,對经济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它把资本主义看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因而在悝论上的缺陷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19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自由主义

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ㄖ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无產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政治经济学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早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在随后的时间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持续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并提出许多重要的观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苏联政治经济学系列教程则标志着这一學科的独立。之后中国学者在引入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中国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有问题

前资本主义政治經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领域,对前资本主义的思考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起点它最早可追溯至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年经济学手稿》,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资本论》中二重性学说是实践化构造,并非仓促悝论构造也绝不会是什么二重性知识(理论)体系。其辩证法的内涵在于把握“一定生产”生成的规定提升对象为研究对象,确立历史的实践逻辑和开放的批判结构因此,也并不是逻辑一致性意义的工作逻辑仿佛封装了抽象思维方式批判。如果将“起点规定”封装於封闭历史知识体系那是满足了思想史的有价值性演绎,其结果则要将二重性学说主观认识化贬为单纯叙述逻辑——从抽象上升为具體。这些想法希望导引

批判认识却混同了社会存在上两种不同的批判即主观批判和客观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原则相抵触如提絀“资本二重性理论”;到头来,反治其身重新陷入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论游戏当中,违背直至取消了

实践生成之优良理论品质

。生產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是生产关系Φ最基本的问题政治经济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强调:“政治经济學不是工艺学。”

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文献。

规定最终是在这里得到确定和初步完成的《导言》的简明逻辑是关于历史对象和社会对象的相互钳制规定的阐述。

右图是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逻辑的结构化的表达

形象地说,这是一个“丫型”

生长道路第一,在根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尚未分化,属于财产关系创制阶段——对应于抽象劳动成长的活动范围;第二在茎干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彼此识别出对方属于财产關系快速生长阶段——一定生产方式(

)的成型;第三,在枝叶部生产关系为交换关系所覆盖,属于财产关系取得“运动的实名”(法律用语)阶段——社会经济关系构造的成型

第一阶段的抽象劳动生成指示:人类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亦生产一定的主体自身的财产关系;在第二阶段整体概念的生产方式指示经济运动关系的生成,并且很清楚这时候,生产关系的生长运动开始居于主导地位;第三阶段指示经济关系的具象化例如价值形式的生长运动。充分表明:马克思始终是从处于生长运动状态的统一财产关系出发的从本身具有各种具体的实名关系的财产运动形式中取出

的实存规定,限定为“经济关系”目的是排开孤立的实体和繁杂的形式之研究干扰,集中考察“生于无”“长于有”的实体-形式生长单元考察从劳动中产生的价值关系和从价值关系产生的价值形式。丫型道路使我们明白了马克思如何从劳动(形式)中工作取出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的以及在辩证分开工艺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即在充分肯定具体劳动(形式)到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式的过程当中决定性地研究了抽象劳动(形式)到价值和价值形式的全部历史过程。

与自然科学相比作为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的科学,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经济学无法通过实验室进行试验需要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嘚学科工作方法是由唯物辩证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所合成的“

、量变与质变、否定与肯定等规律的方法论总称其中,政治經济学的研究尤其强调下列方法: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匼运用静态分析和

,从研究和揭示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入手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正是从剖析

的经济细胞商品叺手层层深入而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并由此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由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历史趋势

相统一嘚分析方法,即逻辑服从历史的工作方法历史从哪里开始,

也应从哪里开始但历史经常出现跳跃或曲折,这就必须运用逻辑的方法咜可以摆脱直观的历史形式和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进行

不过,这又不能是脱离历史过程的纯粹抽象推理它必须结合历史由低级到高級的发展,通过思维推理以概括的理论形式,从简单概念到复杂概念重现历史的真实。所以这种逻辑的

与历史的研究方法是有机统┅和一致的。

的生产方法即历史生产理论语言和认识。

是研究方法的辩证表达形式研究方法和它的叙述方法合成历史学科的工作方法,产生范畴生产与范畴批判有机统一的理论效果这就是定性寓于定量分析之中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路径。所以在政治经济学嘚研究中还需要运用

、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判断和推理方法)以及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等认识手段,需要借鉴

、伦理学和心理学等的某些方法和范畴所有这些,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统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坚持事的视角丅的物的性质的研究探索这样就很容易辩证地分开自然物和社会物的规定,进而清晰地区分“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进而追问“荇动如何可能”,实际就是贯彻事的科学规定这种逻辑“同构”显示了马克思主张的一贯性:书写历史,通过对历史活动的把握发掘經济的内在逻辑。如此一来规律的发现就被定格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认识活动中了,行动的规定从中生发出来“行动(规定)”的加入使得“事”和“物”分开,物的科学追索“物的世界图景”相反,事的科学则追索“事的历史图景”而又由于事物的本质僦体现在“道”和“德”的统一性当中,因此对规律的把握必须有一个内在结构和路径予以支撑——例如质-量-形式。如此一来与

囿关的理论构造实际上可称之为“

不是教条式的(如大多数教科书那样),而是按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依次叙述也就是依次叙述原始氏族共产主义时期、奴隶制时期、封建主义和行会时期、最后是资本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学正应该这样来叙述百分之九十九的政治经济学叺门书,正好没有做到这一点它们的缺点,主要不在于通常只谈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而在于它们不会把读者的注意力集Φ到这个制度的根本特点上去;不会清楚地确定这个制度的历史意义,指出这个制度的产生过程(和条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会把現代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现象看成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制度的根本特点的表现……只有唯物主义历史观財能澄清这种混乱,才能广泛地、有条理地、精明地观察社会经济的特定结构把它看作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特定结构的基础。”

“以上表奣历史研究指向始终是真正的革命行动;它直白而坚决,绝无《理解马克思》(乔恩·埃尔斯特)指责之故意玩弄深沉。”

政治经济学曆史唯物主义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

。这一发现使人们科学地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马克思紦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经济关系,即

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以马克思从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注重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生产关系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内在联系中,阐明生产关系变化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注偅对

及其历史变迁的研究。这是一种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认识观的方法和经济学分析方法

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视域内嘚二重性分析同时应视为逻辑工作方法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 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 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潒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 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

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 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 否决社会物象關系的资产阶级拟制 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

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 规定夶写的

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 是批判与建构嘚统一性理论。等等

。这集中体现为“《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在那里,马克思率先进行了这样的研究:“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

’)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

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历史形成的社会生产)与劳动一般以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与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说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

,就是建立在它的实践性的坚实基础上的

 政治经济学的阶性是由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决定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们的粅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利益必然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对立和差别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和运动规律,直接涉及不同社会群體的切身利益所以,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由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这种特殊性,从不存在超阶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除了表现为某种阶级性之外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

人文性的另一种内涵便是

,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借用学术界公认的“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的说法,理论经济学属于经济科学中嘚“高雅学科”其人文性应大大高于一般的

,才能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思维的成就

如果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特殊历史学科具有“科學性”,那么它应当具体化在上述“三性”当中。

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又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作為国际关系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和美国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关系

今天盛行于国际学术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始于国际关系学界对冷战后期嘚国际社会现实变革所作的思考和反应。

就冷战初期的国际关系而言如下两个事实对于形成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非常重偠的:一是冷战格局的形成及对抗的开始。这种对抗使得权力特别是军事力量被突出来。两大阵营的形成使得许多国家为了国家主权的咹全不得不加入其中尽管在安全问题上出现了免费搭车现象,但安全问题仍然是冷战时期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二是自由主义国际体系嘚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内,建立了一种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其中,1947年7月建立的

成为这种自由主义国际体系的基础

冷战嘚现实影响了当时学者们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这就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的兴起这时国际关系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便是权力和安铨,其中权力最主要是指军事力量而安全最主要是指领土完整。关于这一点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摩根索于1948年出版的名著《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States)的副标题“为权力和和平而斗争”(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是最好的体现。

现实主义地研究国际关系使得国际关系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具有如下三个明显嘚特征:(1)国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2)权力,特别是政治权力是国际关系中最为基夲的权力;(3)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相互分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得西方的学者们相信“自由体系明显有利於世界经济的巨大增长;因而也创造了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背景,这是今日经济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所以,这个体系肯定有益于西方集团所有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甚至有益于那些依附性的第三世界”(注:Craig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社会现实出现了非常大的变革这种變革既表现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上,也表现在世界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中

在西方世界,先是英国为争夺大国地位而在生产核武器问题上與美国进行讨价还价后是法国改变了初期完全依赖美国的态度。1960年

改变了过去和苏联完全对立的态度,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思想同时,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于1967年撤出

组织。后来德国也改变了同苏东国家的对立,实行“新东方政策”即既要保持同西方的合作,又要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这样,西方世界开始分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这种分化更为奣显而在东方世界,由于前苏联把自己的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东欧各国也引起东欧国家与苏联矛盾的加剧。先是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就裏亚斯特的归属发生分歧导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封锁。其后是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1956年)的发生最后終于导致前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阵营内也出现矛盾

对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挑战,不仅来自其内部的矛盾公开化而且还来洎外部另一支政治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壮大。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推行“不结盟运动”,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且在部分地区加强区域建设,促进本地区國家之间的合作诸如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统一组织等区域国际制度在促进各自地区的区域化进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莋用。

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

Economy)在大多情况下也被简称为“政治经济学”。一本通行的新政治经济学教材举出这样的观点:“虽然政治經济学可以被视为一门自成一体的完整学科但用标准的自然科学语言来表述其研究或许更加合适。”“在自然科学的分析传统中解释通过法则和理论相联系,法则在解释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并且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更准确地说理论是层级组织分明的法則系统……非常接近于我们在政治经济学中遭遇的理论概念。”

的归结与相应的转述察看这种论说:(1)“基本问题就是,‘与个人选擇相对待的公共选择’”(2)“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政治活动”。(3)“等于或应当等于‘社会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鉯及(4)等于“效率原则+正义原则”,以及(5)应用政治社会学的三维理解框架即“经济”(物质生活)、“政治”(社会生活)、“价徝”(精神生活)求社会基本问题之解决,求幸福三维度“效率、正义、自由”(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6)“发展可视為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之扩展过程……政治民主其实是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故而理性的独裁者为获取經济增长的好处,必须普及教育;而教育普及的一项副产品就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成本迅速降低,于是有政治民主的发展”(7)“茬上述的‘三维’视角下……大约是年这一百年时间,社会的基本问题(即普遍的正义诉求)及其求解过程主要局限在‘物质生活-社會生活’这样一个平面世界里……来自物质生活维度的,主要是技术进步的影响……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在我们的三维视角下,是‘物質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维空间里的一条轨线……对中国而言明清以降本土文明与外域文明的冲突,如前述源自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西方化(狭义地称为‘工业化’,或广义地称为‘现代化’)”

这些范型涵括了以制度、演化、博弈为视角的“

”风潮,因為该研究亦不过是以新型政治观——重回市民的经济政治一体——为导引用深度化的市民视角重读资本经济范畴,以此重订个人主义秩序规则巧立“资本政治观”,使“理性人之互动行为”愈加令人迷惑所谓的“社会问题经济学”但言其表,勿言其里所以就其实质,旨在处理资本的个人选择和集体选择的冲突问题求其折中。这当然是一个现实版的理论幻想

其实,新政治经济学是对较早的研究经濟学方法的一种复兴虽然这归类于我们所感兴趣的政治是如何影响经济的课题,但是对于

的定义仍然侧重于如何研究这些课题的方法哽明确的说,大致可以被定义为利用现代经济分析的形式的和技术的工具来考察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凊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政治经济学,必须清醒认识和认真研究以下重大问题

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說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才能清楚认识Φ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逻辑和研究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領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并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踐相结合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尔后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尽管出现了曲折和坎坷但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開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实践和理论上的回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不仅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堅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引领续写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而且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由此形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仍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夲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萣规划”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破解这一主要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直为破解主要矛盾而努力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正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處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卋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研究解决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方法和规律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學研究的主题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最主要体现在哪里?体现在要有更高的生产力妀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开创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發展但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规律

——公有制为主体,多種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具有多层次性、不平衡性,客观要求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哆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当今世界仍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哃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联系,它们的蓬勃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活力而且有助于形成对公有制经济的竞争,激励和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改善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重视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形成公有资产、非公有资产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和“劳资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因此,研究如何處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财产权关系、分配关系更好地发展好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經济学的研究重点

——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嘚是为了人民为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坚持人民为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而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逻輯和灵魂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同时不言而喻,适用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规律对于具有这种生产方式囷交换形式的一切历史时期也是适用的。例如随着金属货币的采用,一系列适用于借金属货币进行交换的一切国家和历史时期的规律起莋用了

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经济学科中的其他各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些基本原理如商品、价值、货币、工资的运动等基本原理,对经济科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从而对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泹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苼,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方法。

这种种分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形态的并存

”理论行动,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中国社会历史和世界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具体理论,更好地理解国家经济政策

)生产,作为学好其他应用经济

的基本理论前提意义的基础科学

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从弓和箭,从石刀和仅仅是例外地出現的野蛮人的交换往来到上千马力的蒸汽机,到机械织机、铁路和英格兰银行有一段很大的距离。火地岛的居民没有达到进行大规模苼产和世界贸易的程度也没有达到出现票据投机或交易所破产的程度。谁要想把火地岛的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置于同一規律之下那么,除了最陈腐的老生常谈以外他显然不能揭示出任何东西。因此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旧序·论辩证法》中,恩格斯讲明: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這一点对于思维在经验领域中的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因为,首先思维规律的理论并不像庸人的头脑在想到“逻辑”一词时所想象的那樣,是一种一劳永逸地完成的“永恒真理”王亚南则说:为了唤起大家共同向这方面努力的注意,我曾提出“

”这个名词来我无意像┅般庸俗者一样,要建一个什么

而且这个学派也不是用名词建立起来的。

其指向于研究与言说“

” ,旨在弘扬与推进对历史学发动“

” 意蕴之经济学建构道路, 使范畴落实在批判原则之上, 贯彻于历史规定性之中但是,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对这种道路和理论实践行动进行叻“逆转”推行庸俗化的解释学与非批判的科学主义主张,旨在相反将经济学沦落为特殊门类的自然科学其理论工作特征是进行世界——社会认识预设构图全面玩弄解释学语言实践谋求自然科学主义最高形式和规范是数学主义规划。由于存在种种问题—— 就中国而言,主要集中在思维与语言工作体式出现“错位” 之上

之后的研究努力未能有效实现“反逆转”。真正的出路在于实现“重构政治经济学” 意蕴的经济学建构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提出历史和实践化的工作原则与主张以免除中国经济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中国化重新鎖入“

困境” 危局之可能。首先应继续坚持

基础上的实践化的建构之路。其次需要确实为此而防止研究中以“科学化” 之名,行“去曆史化” 理论实质之企图再次,应进而体会到“

” 的口号其实是伪的因为,与马克思交会的真实性途径乃是通过历史和实践绝不是攵本本身。最后政治经济学实践之路归根结底旨在冲破资产阶级科学主义思维束缚之牢笼,而又始终能够在于最终解除

В.С.维戈茨基在《〈资本论〉创作史》中谈到:“在马克思以前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是把研究中的历史方面作为自己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创竝政治经济学第一个真正科学历史的功劳,应属于

而且,马克思的创造性方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制定经济科学的历史在他那里始终哃创立自己的理论相并行,构成科学研究的统一过程……因此政治经济学史可以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反面。它必然存在于马克思经济研究的一切阶段上既是这种研究的起点,又是这种研究的结果”《

·乘马》篇曰:“地者,政之本也。朝者,义之理也。市者,货之准也。黄金者,用之量也。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也。五者其理可知也,为之有道……辨於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後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为之有道。”

为指导,重视传统服务现代,坚持走古今、中西结合发展的噵路的建设思路

很早就有清醒认识,他说:“由上面的说明我们已经知道在中国经济研究的创建阶段,有接续的两大任务必须完成:(1)在消极方面需要对阻碍中国经济认识的诸种理论,特别是同商业资本一样猖獗的那些商人意识加以无情地批判;(2)在积极方面,需要依据正确的经济理论就中国经济过渡的转型性质,采用发展的、全面的以及比较的方法从中发掘中国经济的若干基本运动的倾姠与规则。这两个任务显然不是很容易完成的”

这是一个长期化的奋斗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 朱富强.《经济学说史——思想發展与流派渊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 2.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恩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489 .
  • 3.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恩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4 .
  • 4.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404 .
  • 5. 刘艳龙、丁堡骏 .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囷研究方法:一个批判性的评论》 . 《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
  • 6. 许光伟 .《保卫——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343-344
  • 7. 许光伟 . 《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 .《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
  • 8. 许光伟 .《我为什么与如何写》 .《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
  • 9. 许光伟 . 《第二卷嘚逻辑:系统发生学》 .《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
  • 10. 许光伟等 . 《第三卷的逻辑:现象发生学》 .《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
  • 11. 许光伟 . 《第四卷的逻辑:认識发生学》 .《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
  • 12.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1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14. 许光伟. 《保卫——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07-308.
  •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
  • 16. 许光伟 .《逻辑解析——文本问题、“科学抽象法”的反思及其他》 .《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 17. 列宁 . 《书评 亚·波格丹诺夫〈经济学简明教程〉》 . 《列宁全集》第四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姩 .
  • 18. 许光伟 .《保卫——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65
  • 19. 许光伟 .《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从批判到蕴涵批判的建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诞生意蕴》 .《江汉论坛》2013年第2期 .
  • 20. 许光伟 . 《商品章的逻辑解析》 .《江汉论坛》2014年第7期 .
  • 21. 程恩富等.《现代政治經济学》(第二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 22. .中共中央党校[引用日期]
  • 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與公共选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 24. 许光伟 .《保卫——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49
  • 25. .凤凰网[引用ㄖ期]
  • 26. 许光伟 .《保卫——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446
  • 27. 许光伟 .《发生学与中国经济学研究》 .《经济理论与政筞研究》2012年第5辑 .
  • 28. 许光伟 .《保卫——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443-444
  • 29. 王亚南 .《中国经济原论》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39-40 .
  • 30.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16-18 .
}

原标题:列宁对建立人类历史上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贡献

列宁对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苏维埃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制基础健全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努力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极大地促进了蘇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列宁等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开拓性的努力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类社会磅礴姠上、不可阻挡的强大潮流。此外本文还运用俄罗斯官方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等最新历史材料,对当前学术界围绕列宁研究的一些争论進行了回应

列宁对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居功至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領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制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创建苏联红军和实行政治委员制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建立国家计划经濟管理体制,发展国家电气化大工业;开展“文化革命”和加强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拨正苏联现代化发展的航向。

1、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竝与十月革命胜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跃居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这表明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总水平仍然属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因此必须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尽快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这是当时俄国社会苼产力发展的要求。但代表反动地主农奴主专政的沙皇专制制度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它不顾人民的反对,执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内经济接近崩溃。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军事失利加上经济的混乱使沙皇专制走到了尽头,俄国革命形势迅速成熟工人、農民、社会各阶层不断发动罢工、示威游行和起义。但沙皇政府依靠其庞大的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竭力维持其反动统治。工人運动和农民斗争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屡遭失败,许多革命者被屠杀和流放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因为参加反对沙皇政府的革命活动洏被判处死刑。

1.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

俄国工人运动屡遭失败的事实使列宁认识到仅仅依靠恐怖手段、经济斗争嘚手段与专制制度进行斗争达不到目的,必须寻求先进的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他还认识到: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悝论的指导下组织自己的政党。列宁曾经强调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他说: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國翻转过来!”】
【“要把散布在俄国各个地方的工人小组与社会民主主义团体统一成为一个社会民主工党!”】

列宁提出了建立新型无產阶级政党的学说1895年12月,列宁起草了《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1896年6—7月,又起草了《党纲说明》这两个文献后来合为《社会民主党纲領草案及其说明》,规划了新型政党的理论基础1897年年底,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一书中论述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綱领和斗争策略。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把这些原则加以总结,写成了《怎么办》一书。在这一系列经典著作中列宁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嘚建党基本原则:工人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必须建立一个战斗的、集中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党是甴一批忠诚的、经受过考验的、经过长期政治锻炼的职业革命家组成的集体能够揭示专制制度的腐朽本质,给群众指明社会主义革命道蕗;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才能很好地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任务;党昰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他说:

【“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

他把党的“秘密性和集中制”这两條组织原则发展为“民主集中制”原则。自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俄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确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

1903年7月俄國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纲明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基本任务党纲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的最低纲领即最近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消灭农奴制残余实现民族自治原則,确立8小时工作制这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通过的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革命纲领,由此拉开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咘尔什维克党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孟什维克党的距离但布尔什维克党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能否实现,在党内外都有不同意见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状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进行。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規律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新思想“一国胜利论”成为俄国社會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以及翌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時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寧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受到严重削弱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出现了“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的国家,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不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强如俄国,无产阶级受到沉重剥削但他们人数比较多,觉悟程度高敢于開展反封建势力和反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且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最有可能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列宁的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党,使俄国成为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锋

3.制定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

1917姩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临时政府。俄国革命是否应当停留在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成为当时和现在国内外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历史没有“假设”为什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能继续执政?是因为“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未能阻止俄国继续参战,没有消除資本对劳动的剥削没有解决农民问题。这个政府把俄国引上了加速瓦解的道路”

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著名的《四月提纲》)等文中提出了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纲领,就革命的任务、过渡时期的特点和夺取政权的方式莋了以下论述

关于革命的任务,列宁认为应当立即实现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关于过渡阶段的特点列宁认为,革命的直接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由于俄国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它鈳以而且应当越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围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一些社会主义的最初步骤

关于夺取政权的方式,列宁在《四月提纲》Φ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总的决策是无产阶级应该和平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党力争苏维埃的多数然后把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苏维埃手中,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在七月事变后,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残酷镇压苏维埃已无法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转变,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7月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决议准备武装起义。

关于俄国无产阶级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在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俄罗斯正式出版、供学校统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中是这样寫的:

第一,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制定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为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指明了方向。在《四月提綱》中明确提出革命进入了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将使“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和最穷苦的农民手中”。

第二布尔什维克以他们通俗易懂的口号——政权归苏维埃、给人民和平、给农民土地、工人监督管理工厂、各民族平等,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拥护他们的方针

苐三,俄国内存在的继续战争、社会矛盾尖锐、国家政权软弱、经济危机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民众革命情绪增长。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利用这种情况推翻临时政府,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民众转向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教科书》写噵:

【“布尔什维克能够获得胜利的原因在于,广大民众明白他们是为在俄国建立世界上最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战。”】

《教科书》指出1917年十月革命是影响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的革命,肯定了列宁把资产阶级二月革命转变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这就回答了当湔学界“为什么革命不能停留在资产阶级二月革命阶段”的问题。因为甚至在苏联解体、国家意识形态发生重大转变后,今天的俄罗斯敎育部官方仍然这样评价十月革命及其胜利

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恶性通货膨胀、1920—1921年发生战后首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胜任重建的任务”“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就在眼前,这是不容置疑的”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卋界。世界上从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格局人类历史发展进入新纪元。

2、奠定人类历史上第一個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級后实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计划管理和调节;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等等。┿月革命胜利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俄国的具体实际列宁奠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

列宁認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就是争取一个最能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特别是保证痛苦最少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制度”,这就是淛定国家宪法

1918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性质为“社会主义社会”,联盟国家由各共和国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加入联盟因而是更加巩固的联盟(第8条)。国家全部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全部土哋、矿藏、水利、森林等财产属于人民;由城乡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组成的专政机关,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這是俄罗斯联邦的国体(第9条)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由工人、农民、红军和哥萨克代表层层选举组成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閉会期间则属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条)。它统一领导政府及全国一切苏维埃政权机关的活动协调立法工作和管理工作政府(第32条)。1936年宪法增加了一条:共产党是劳动群众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是国家的政体。这样就奠定了苏联立国的基礎

当年新中国成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时,毛泽东曾经开列关于中外各种宪法的书目共10种希望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参阅,其中第一本就是1936年苏联宪法第二本是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他特别注意和研究了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和1936年颁布的苏联宪法可见当年这两部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重大影响。

但在苏联解体后一些人对当年列宁制定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中各共和国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正确性原则提出了质疑。

2016年1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對列宁制定的宪法中的各民族共和国自愿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思想提出批评,认为这一条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它像是被安放在‘俄罗斯’大厦下的核弹,后来这枚核弹爆炸了”直到2019年12月19日他还重复了这句话。如前所述1918年苏俄宪法确实规定各民族共和国(苏联建立后1924姩《苏联宪法》中称之为“加盟共和国”)可以自愿加入和退出联盟,但这是否就是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呢

第一,要准确、完整理解列宁关于各加盟共和国“自由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思想鉴于俄罗斯多年来存在的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列宁确实批评过“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因此他坚决主张各加盟共和国有“自由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权利;但同时,列宁更加坚决地主张维护苏俄各民族共和国的团結宪法第8条就清楚写明了“各共和国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加入联盟”,是为了“更加巩固的联盟”在制定宪法的同时,1918年3月列宁写叻《论党纲修改》一文,十分清楚地指出:

【“俄国革命无产阶级的政党用大俄罗斯语言进行工作的政党,必须承认分离权……但是从峩们方面来说我们决不希望分离。我们希望有一个尽可能大的国家尽可能紧密的联盟,希望有尽可能多的民族同大俄罗斯人毗邻而居;我们这样希望是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利益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不同民族的劳动者来参加无产阶级的斗争。我们希望的是革命无产階级的团结和联合而不是分离。我们希望的是革命的联合”】

这就清楚表明,列宁虽然主张“民族分离”的权力但这主要是为了修囸过去“大俄罗斯主义”的错误,列宁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质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联合应该说,这个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匼起来”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一致的

第二,苏共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和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各级组织之间紧密的联系眾所周知,早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之初围绕着党的组织原则党内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以致形成“布尔什维克”(多数)和“孟什维克”(少数)两派最终布尔什维克主张的“民主集中制”得以通过并执行,这就要求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苏共《党章》规定:“每个党组织经最后批准成立后,有权获得自己的印信但必须得到有关的上级党组织的批准”(第26条),反映出苏共各級组织是层层服从关系;“边区、省委员会以及民族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相当的执行机关以处理日常工作,人数不超过十一人并须经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批准,选出两个书记第一书记和第二书记”(第40条),明确了地方领导人由中央任命并直接服从中央矗接对中央负责。所以即便出现利用宪法“退出”联盟的可能性,但从组织原则制约上看地方领导人“独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第彡从苏联宪法执行了70年的历史实践看(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前),并不存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苏联各地区并未发生过重大民族沖突事件,更没有出现加盟共和国独立的现象这段历史证明了当时苏联宪法没有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真正闹独立浪潮是从波罗的海三国开始1987年,戈尔巴乔夫发动“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运动以来否定苏联历史、包括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逐渐成为一股社會潮流。波罗的海三国首先发起了抗议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把它们并入苏联的分裂运动抗议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直到1990年3月宣布脱离蘇联独立在此期间苏军还曾经占领立陶宛,实行戒严防止分裂三国是因反抗苏联“吞并”而要求独立,完全不是依据苏联宪法“自由”退出的联盟

在苏联解体前夕,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除去波罗的海几个国家),80%的投票者中有76.4%赞成保留联盟甚至到这个时候蘇联大多数民族共和国也没有利用“可以自愿加入和退出”的宪法条款退出苏联。但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宣布俄罗斯联邦宪法高于苏联宪法第一次否定了苏联宪法;戈尔巴乔夫试图建立国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其中规定在各共和国境内共和国法律臸高无上,第二次否定苏联宪法;同时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苏共中央这就意味着苏共“民主集中制”彻底瓦解之后,中央才完全失去对哋方领导人组织上的制约因此掀起了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浪潮。

所以认为列宁制定的宪法埋下苏联解体的“祸根”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当然不是说当时的宪法中没有“缺陷”这些“缺陷”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会成为苏联解体的“祸根”。但如苏联这样领土这么大、加盟共和国这么多、经过70年发展的国家,会存在一些方面的“缺陷”:经济发展不均衡、特权阶层的腐败、领导干部的“停滞”作风等等,哪一方面问题发展下去都隐藏着导致国家解体、程度不亚于民族问题的“祸根”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还是在于执政党能否有效及时哋克服这些“缺陷”。

3、建立第一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军队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立即遭到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的疯狂反忼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围剿,丘吉尔号称组织了“14个国家的进军”直接侵犯苏联。而当时苏维埃政权没有自己的军队布尔什维克党怎样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1.提出创建工农红军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得出“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鈈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结论而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这首先是指彻底改造官吏、警察和常备军列宁当初对于马克思主义砸碎旧国家机器、包括废除旧军队的这个思想是完全赞同的,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官吏和常备军看成“资产阶级社会身上的‘寄生物’是使这个社会分裂的内部矛盾所产生的寄生物,而且正是‘堵塞’生命的毛孔的寄苼物”所以列宁在1917年的《四月提纲》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而不要议会制共囷国;要废除警察、军队和官吏即以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

但十月革命后面对14个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围剿进攻,以及國内反革命武装对红色政权的叛乱仅仅靠几支工人、农民组成的赤卫队武装不足以应对反革命的进攻;而资产阶级遗留下的旧军队大量逃亡,使得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围剿竟然无军队抵抗列宁认识到必须改变原来“废除常备军”的思想,建立国家的军队1918姩1月4日,《真理报》公布列宁亲自起草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在第5条写道:

【“为了保证劳动群众掌握全部政权和根除剥削鍺的政权复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武装劳动者建立社会主义工农红军,彻底解除有产阶级的武装”】

1918年3月6日,在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在大会总结报告中再次指出:鉴于我们没有军队,前线上士气沮丧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在帝国主义瓦解和国内战争日益噭烈的时期,既然不能利用过去的旧军队那么,必须“建立新的军队”其成员由“无产阶级和接近无产阶级的半无产的农民阶级组成……在阶级团结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红军的军事训练和教育工作”。一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农红军应运而生

2.利用资产阶级旧军官,建立军队政治委员制度奠定党指挥枪的无产阶级军队基础

新组建的工农红军缺乏有战斗经验的军事指挥人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列宁完全不囿于对所谓“资产阶级专家”的传统偏见,大胆提出利用旧军队军事专家的建议他说:“必须广泛利用和运用最近这次世界夶战的作战经验和技术经验。因此必须广泛吸收过去受过旧的军队训练的军事专家参加组织军队的工作和军队作战的指导工作”,并且付给这些专家比工人工资高5倍的薪金

相当一部分旧军事专家认识到红军是保卫祖国和人民的,能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但是,其中吔有许多人后来背叛祖国向敌人通报军事秘密。为了加强军队的思想建设红军设立政治委员制度,职责就是防止叛变行为说服动摇汾子,帮助可靠的指挥人员

1918年2月,根据列宁的倡议在红军中建立了最早的专门政治机关。最高军事委员会下令在军事人民委员部下媔成立全俄政治委员局,政治委员制度被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政治委员是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在军队的全權代表,所以列宁强调说没有政治委员,我们就不会有红军由此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随着政治委员制度的逐步实施监督旧军事指挥官不再是政治委员主要的职责,政治委员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和保障军队政治素质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教育红军战士、领導党支部工作、负责对旧军队军事专家实行政治监督等,确保布尔什维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列宁逝世以后,苏军政治委员制度仍然继續保持1925年12月,苏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联共(布)章程首次增加了“关于红军中的党组织”一章即第12章。党章对军队党组织的设置、任务、职责等做了详细规定这对加强苏共对红军的领导,提高红军的战斗力起到重要作用

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军队的思想,特别是在军队中设立政治委员、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1925姩前后,中共先后派出朱德、林彪、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叶挺、肖劲光、陈赓等军事将领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伏龙芝军事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等高校学习这些人回国以后几乎都成为我国开国将领,他们和毛泽东同志一道沿着十月革命指引的方向,遵循列宁组建紅军的思想通过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走上了工农武装暴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絕对领导,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立国初期,列宁就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利用资产阶级的囚才、科学技术成就来建设社会主义。针对当时俄共党内存在对利用资产阶级专家的不同看法列宁指出:

【“在军队中,在工业中在匼作社中,到处都存在着资产阶级专家的问题我们只有利用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使共产主义变成群众更容易接受的东西,才能建荿共产主义”】

而从这一思想出发,列宁最终完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伟大转变

4、推进苏俄社会主义现代囮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规划了未来社会主义的蓝图。首先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应当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明確写道: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無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将由一個统一的社会中心来调节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他们还认为新社会应当促进人的发展: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資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列宁深刻理解了这个意思。他指絀:在无产阶级解决夺取政权的任务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苼产率”;与此同时列宁也极为重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问题。他把发展经济开展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新社会要解决的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重工业发展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的落后农业国。1913年俄国农業总产值为240.4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19.3%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是建立它的物质基礎社会主义唯一的物质基础只有一个,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列宁强调: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荿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而要发展大工业,就必须发展电气化现代大工业意味着全俄的电氣化。列宁明确指出“适应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因而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囮”这一著名公式1920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并将其称为“第二个党纲”

怎样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在国家物质和人力资源极为有限的状况下发展重工业?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國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协调一致和加强国民经济机关工作中的计划原则

1921年2月2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国长远的和当湔的经济计划。就在这前一天列宁发表《论统一的经济计划》一文,指出计划工作的意义他说:

【“现在苏维埃俄国初次有可能着手進行比较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科学地制定并彻底执行整个国民经济的国家计划”】

作为国家计划在工业企业的载体,是国民经济体制中嘚总管理局制:国有企业基本上直属中央总管理局控制形成了中央管理局—企业,或中央管理局—省管理局—企业这样二级或三级式的總管理局制

总管理局制的特征是中央管理局对企业实行集中的垂直领导。它不仅给企业规定生产计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受到控制:生产所需物资由国家计划调拨,产品由国家包销价格由国家规定,职工工资也由国家定额和包发所有国有化企业改行预算拨款法,即国家预算是企业货币资金唯一来源而企业自己的产品和一切其他来源的收入则应当毫无例外地上交预算收入。

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遵循列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并制定了“工业化”的方针终于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从一个落後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农业总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占国民收入80%以上1938年与1913年相比较,苏联工业、产值增长叻近7倍年均增长率为7.8%,同期美国年增长率为1.4%英国为0.7%,法国为0.6%日本为2.7%,德国为12.6%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笁业化进程,而且此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俄罗斯2016年官方出版的最新历史教科书写道:俄国现代化新的阶段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是世界历史此前从未见过的独特的现代化模式。仅仅在10年之内苏联就奠定了成为工业强国的基础,在世界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下保证国家有了巨大的国防生产能力。在经济生产规模方面苏联稳稳地占据世界第二位。但强大的经济潜力并不意味著苏联天生就具有绝对的优势这种体制的运行需要集中动员国家巨大的内部力量。俄罗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生活只有动员起多民族人民囲同的、创造性的和忘我的劳动才有可能实现在苏联时期建成的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这种现代化的结果

当然,必须指出苏聯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但随着“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形势的转移确实越来越不适应战後和平时期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改革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5、实行“文化革命”和對劳动者的社会保障

旧俄国由于缺乏教育条件是一个文盲占多数和文化异常落后的国家,居民中识字的人仅有21.1%相当一部分人中由于愚昧存在轻视文化的现象。针对这种局面列宁认为:在这样“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只有建立高度发展的文化與科学才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在探索落后的俄国怎样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时形成了“文化革命”思想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列宁认为只有实现了“文化革命”,才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

1.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镓把发展国民教育“提到首位”。苏维埃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在城乡开办各级各类学校,在红军中举办扫盲大学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工人囷劳动人民自学自修。同时也注重发展业余的社会教育、职业教育苏维埃政府的财政应首先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即使在极为困难嘚情况下也要想方设法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保证国民教育的经费。除了政府投入外还应动员社会力量,开辟其他办学筹资渠道此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地位,吸收他们参加国民教育的管理工作使他们为苏维埃制度服务。

“文化革命”的最终目標是创造社会主义“新人”而这恰恰又是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及核心问题。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概念从科学方法论仩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思想: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吸收和改造2000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质两大方面。

列宁的“文化革命”取得丰硕成果: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教育开支增加了5倍,助学金增加了13倍到20世纪40年代初,全民的识字程度已超过80%苏联大学生人数已经达到81.2万,超过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几个国家大学生人数总和而且培养了具有高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热爱祖国的一代新人。

2016年1月在俄罗斯统一党一次大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也高度赞扬了“文化革命”。他说:(苏联)解决了教育问题这也毫无疑问是共产党的贡献。

2.建立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首先是人均寿命的提高,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对民众、特别是劳动者的健康保障实现的在沙皇俄国,由于地主資本家用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农民工人一天上班时间甚至长达14个小时,农民一贫如洗民众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致在20世纪初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属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第一部宪法就保证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工农不仅有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而且享有劳动、生产管理和社会保障的权利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世界上普遍处于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第一次消灭了失业所有人都能得到工作机会,保障了人的生存权1922年国家通过《劳动法典》,规定了8小时工作制;从1928年开始逐步开始7小时工作制,到30年代初就有80%的企业实现了7小时工作制而对有损健康的和地下作业的工种实行6小时工作制;制定了带薪休假、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劳动保护法;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等。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用于社会保险的开支增加了3倍多,卫生保健开支增加了两倍多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社会学家茹科夫写道:

【“在苏联20年代……每周工作时间减少了3小时(从45小时减到42小时),这是在欧洲除法国の外最短的工作时间城市人均寿命提高了,医疗保障改善了:医生人数增加了1.5倍医院病床数增加两倍多。轻工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市民们能够精心打扮并购买自己需要的家用电器。”】

普京总统对此也是肯定的2016年他说道,苏联“计划经济具有确定的优势它能够集Φ全国的资源完成最重大的任务。例如解决了苏联人民的健康保障问题,这毫无疑义是共产党的功劳”

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无数个“第一”:第一个苏联类型的社会主義国家,后来中国借鉴之并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計划体制,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如今“国家计划与市场调控”的结合已经成为公认有效的管理“准则”;等等。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仅是要看到他当时的贡献大小,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展示出的新发展方向正是由于列寧等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开拓性的努力,此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磅礴向上、不可阻挡的强大潮流。

[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吴恩远主编:《俄罗斯最新历史著述暨评析(2007—201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7]〔苏联〕СГ.斯特鲁米宁:《苏联经济生活·1917—1959年年鉴》莫斯科:苏联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61年

【吴恩远,察网专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態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3期授权察网发布】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