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好学吗?

  是未来一大发展方向,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多,所以不少考生想要报考跟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今天就来说说都有哪些。

  人工智能专业虽然前景很不错,如果不好好学也一样不好就业。具体相关专业如下: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硬件及软件,所以如果学软件工程专业的话,正好是对口的。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这个专业正好也算是很对口的,本身人工智能就属于计算机类专业一类的,所以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算是正好合适,更何况这个专业本身热门又好就业。

  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这个专业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领域非常多,不是一个容易学的专业,主要以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为交叉学科,也算是一个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

  以上三个就是跟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目前都有对应的招生院校,可以在下方表单中咨询招生老师。

2022年招生 在线报名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校方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2021年无疑是教育“大年”。 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有25个国家级教育管理办法、6个国家级法律法规出台,除了“双减”政策之外,还涉及:美育、体质健康、睡眠管理、近视防控、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中国教育,正在拨开各种比拼的热闹、焦虑的表象,回归“育人”本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核心价值回归?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2021 AIDE)上,百余位专家和一线教育人的讨论,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内在逻辑是什么?

12月16日-18日,“AI+教育 共创共生”——2021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2021 AIDE)在北京举行。经教育部批准,本届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呈现,累计观看人次约2900万人次。

“元宇宙”盛行的今天,“人工智能”早不再是新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说:“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系统性、多方面、多层次的。从需求层面看,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将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形态,并催生新的产业,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进而倒逼教育改革。从供给层面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使得教育的机会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获得的途径更加便捷。”

也就是说:一方面,社会各领域都正在受人工智能影响,我们的教育要从培养传统世界的孩子到培养智能世界的孩子;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让教育本身发生改变。

他预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人工智能是影响未来教育形态的最大变数。”而且,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将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必将逐步深入到观念和制度层面。

在教育场景中,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这为“高质量教育”提供了解题思路。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发展

中国的教育“新基建”,已取得不错的成绩。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到100%,出口带宽达到100兆的学校占99.9%,99.5%的中小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去年疫情期间紧急建设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免费提供全面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8000多节数字课程教学资源和1000多节专题教育资源,至今累计浏览次数达59亿。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让这些基础设施更好地运转起来?真正为“高质量教育”服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出了四点:“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统分结合、共建共享;育人为本、质量至上;集成创新、迭代发展。”

具体到和师生、家长息息相关的方面,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边远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专业成长、家校协同育人、应急状态停课不停学等。目前,作业、课后服务等也是人工智能需要重点发力的点。

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提出了“双减背景下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人工智能助力过程化评价”、“人工智能支持教与学”、“人工智能赋能环境”。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以人工智能助力过程化评价,可对学生能力进行全过程考察,以评促学,同时以评促教,改变“唯分数”倾向。过程性评价中有个关键词是“伴随式数据”,包含学生作业、考试、课堂练习等数据,这些数据都上传到系统中,再通过智能化模型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实时提供给老师、学生,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形成闭环。

教与学的过程是基础。目前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学以知识点为导向转向以问题为导向。比如,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手册等产品的应用,可以实现:课前,学生预习、反馈重难点,老师根据反馈备课;课中,多种互动形式照顾到每个学生,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课后,帮助老师智能批改作业和试卷。过程性数据组合到一起,生成每个学生的知识图谱,再根据知识图谱推荐个性化作业和微课视频。

环境是赖以生存的场所。相对以往的教学,现在的教学要融合各种终端、线下、线上,跨越时间,在三维立体式空间展开——事实上是更加复杂了。如何化繁为简,充分利用三维立体空间的优势?科大讯飞的解题思路是,以人工智能赋能环境。三维空间的联动关键是资源和数据,科大讯飞依托智能化技术、教育大数据和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教育超脑。

在笔者看来,这有点像“教育元宇宙”。

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发展”的具体方法上,17个分论坛、百余位专家和一线教育者都在火热讨论,涉及脑科学、智能化教学、教育质量监测、教学评价、区域治理、学校实践等多个议题。

“AI+教育”的价值核心是“人”

一系列教育改革,帮助教育科技从业者厘清价值与工具的关系,回归“育人”本质。AIDE进行到第四年,“人”的力量越来越凸显。

一方面是:从个体角度来说,大家更重视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再次被明确和强调。

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们开始跳出科技看“教育+科技”。比如,今年,大会请来了清华大学前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他在《网络社会中自我认同的风险》的主题报告中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自我认同’,以及帮助和指导人们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他说,网络社会不是简单地拓展了物理空间,更多的是拓展了思维空间,思维空间很重要的载体就是一个虚拟社会、虚拟空间——这就是“网络社会”。

人的自我认识的冲突和矛盾在“网络社会”达到顶峰。如何通过某种制度或技术的力量,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的自我认同的机制、重构教育活动的连续性?谢维和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对于谢维和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董奇的报告或许是答案的一部分。董奇教授分享了国家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探索脑智发育规律,揭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防治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通过绘制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图谱、解析儿童青少年脑结构和功能发育规律及个体分化机制等等方式,构建中国特色学生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服务于每一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当潮水退去,真正为教育本质服务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

琅琅读书声回荡校园……

9月1日,位于泥岗路的深圳中学新校区正式启用,3200多名高中生将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校园时光。

时钟拨回至1947年,百名宝安少年怀着对知识的憧憬和梦想,走进位于深圳湖贝、水贝、向西三村张氏雍睦堂中的“私立深圳初级中学”,这座只有几百平方的二层建筑便是深圳中学的诞生地。

彼时,谁都不知,这样一所学校未来会桃李满园,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最优秀中学的代表。

“在恢复高考消息定下来前,我就从同学那里有所耳闻,于是便抱着少得可怜的教材反复学习。”深圳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气象预报主任谢小敏是恢复高考后深圳中学第一批高考应届生,此前她正待业在家。

谢小敏回忆,深中老师们激动不已,高考前的每个晚上,都会无偿地给已毕业学子们补课。那一年,谢小敏成为当年深中仅有的3名金榜题名应届生之一。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中学发展迅速。1983年6月获评深圳市唯一的“省重点中学”,1986年获评“广东省进步快、效果好的学校”,1993年11月获评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1998年,始建于1985年的原洪湖中学与深圳中学合并,成为深圳中学初中部,自此,深圳中学成为完全中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规模也不断壮大。

有能力者可以“免听”、有兴趣者可以“多学”,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等权力、走班制……20世纪初,伴随国家课程改革,深圳中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引发关注,也在特区教育史上留下鲜明印记。

桃李芬芳,星汉灿烂。70多年来,深中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学子,其中就包括马化腾与他的创业伙伴。让深中人津津乐道的是,2012年12月,国家领导人视察深圳,公开报道的视察实体,均是深中校友主持的单位——68届校友吴惠权主持的渔民村、89届校友马化腾主持的腾讯公司和2002届校友刘若鹏主持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三位校友,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集中展示了深中对国家和深圳特区的人才贡献。

2017年,70周年校庆之际,深中郑重对外宣布其新办学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中。在该校校长朱华伟看来,国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相对应的世界一流高中;作为世界一流城市和国际创新之都,深圳也应有一所世界一流高中和城市相匹配,而这座以城市名命名、有着深厚积淀的中学责无旁贷。

近年来,对标世界一流高中的深中,在竞赛、高考、海外升学方面均取得骄人战绩,进入国内高中第一方阵,成为深圳诸多学子的理想校,越来越多的深圳学子也从深中走向世界名校。

深圳中学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40年特区及特区教育发展巨变。

深圳建市和创办特区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人流像潮水般涌进来,学位供给不足问题凸显。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说,彼时深圳改革校舍基建制度,实行规划、选址、征地、搬迁、设计“六统一”,统一由市基础教育组承担,以此加快学校建设速度,创造了6个月建12所中小学的“深圳速度”。

“仅1984年一年,深圳就新建了10所中学。”已逝的深圳实验学校创校校长金式如生前曾回忆,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由政府举办的首所公办学校,深圳实验学校建设也克服了种种困难,从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筹备办公室开始,进行校舍基建、学校架构、办学设想、人员聘用、招生宣传……短短几个月就建成开学。

与此同时,深圳创新办学体制,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办学,甚至引进外资办学,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依靠体制创新,到1984年,“入学难”问题基本得到好转。当年中小学在校学生2.48万人,入学率达99.9%,巩固率达99.8%。

教育,深刻反映着这座创新之城的历史变迁。

据叶文梓介绍,从深圳建市到1992年,深圳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特区”发展,逐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1993年到2004年,深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创建教育强市,全面推进教育城市化发展;2005年到2012年,深圳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迈进教育科学发展阶段;2013年之后,深圳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率先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新路径。

可以说,短短40年,深圳教育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大都市教育的跨越,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博士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的现代化大都市教育体系。

在专家看来,如今,深圳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全国基础教育第一方阵,走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路径,创新成为深圳教育鲜明的城市特点。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充满温情和包容的城市宣言背后,也承载着教育的压力与担当。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非本市户籍人口占80%。深圳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7年又进一步宽松。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

外来人工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加之“全面二孩”等政策实施,深圳的基础教育近些年面临较大学位压力,一项数据显示,2010年,深圳小一、初一新生分别为11.8万人、8.5万人,而2017年分别为18.19万人、10.82万人,增幅分别达54%、27%。学位需求增长幅度可见一斑。

如何让适龄孩童“有学上”,且“上好学”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温度与质量的标尺之一。

近些年,深圳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及学位供应。数据显示,年期间基础教育投入1434.8亿元,年递增29.35%;2019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基础教育投入占比为67%;“十二五”期间新建中小学学位12.6万个,是“十一五”时期的两倍;“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8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3.8万个以上,较“十二五”时期建成学位增加50%以上。

去年10月,福田区红岭中学(集团)红岭实验小学开办,其由福田区政府与万科集团合作。政府按公办学校标准进行生均经费保障,学校在人员招聘等多方面享有自主权。类似这种“名企+政府”办学模式,近些年在深圳基础教育领域兴起,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福田区政府举办明德实验学校;万科教育发展基金会与龙岗区教育局合办的麓城外国语小学、天誉实验学校等。因为在体制上被“松绑”,办学活力被激发,不少学校已发展成深圳市民心中的优质学校,学位受到追捧。

近些年,深圳还通过引进国内名校落地办学、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学位覆盖面。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如何破解学位等各种难题,实现“学有优教”?如何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素养、国际视野等特质的特区青少年?如何在教育上先行示范……这是特区基础教育需要持续回答的时代命题,也值得期待。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丰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研究生学校排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