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道高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我看不懂这个高是怎么得到的?

对于考研数学的同学来说,只有复习十分充分了,考试才能沉着应对。那么,数学基础很差的考研数学怎么办?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过,有些基本方法是大家都要遵循的。

1. 数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理论的严谨性,所以对教材上的点点滴滴都应熟透,是毫无疑问的。尤其对于考研来说,把教材搞透还不够,还应当按考研大纲的要求补充一些知识。故最好选择一本好的辅导书,比如我们编写的《数学考研精讲精练》及《数学考研典型题》。特别在《典型题》的第2章中专门介绍了应试策略问题。


一般数学考题有概念题、计算题、证明题、综合题和应用题。当然大部分是计算题。因此,特别要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要练到做基本的计算题时,要求又对又快。“凡是会做的题都要不错”。而证明题在高数中不多,但是考研的最难的题往往会是高数证明题,而在线性代数中,证明与计算是并重的。因此,心理上不要和证明题“对立”。但由你的特点,先应把那些简单的证明题,及处理证明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弄懂。可以先绕过难的证明题,等计算基本功和概率统计熟了之后,再回过头去看看证明题,“熟能生巧”,说不定有些不太难的证明题渐渐会了,对“特难”的题就是计算题也可先绕过去。比如从不少读者的问题中我们看到,有些辅导书上有大量积分的计算难题,几乎是不可能在考研中出现的,可以不理它。

看数学书一定要边看边推导,即要动手又动脑才行。尤其动手,不要以为书上的看懂了就行了,要推开书自己推导出了才算初步懂了。另外要反复,每读完一章要小结,对书上的例题要把它当作习题去做,而不要当例题去看!要做一定的题,但不要认为做得越多越好!而主要是“精”。一道题不做而已,做就反复练,练熟练透,直到遇到类似的题一看便知怎样做最快最好为止。这就是“举一反三”。建议再看看我们编写的《数学考研典型题》的第2章。

考研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取得胜利,首先要知己知彼。知己就要首先确定自己的考试科目,是数一、二、三、396?然后准备好相应的课本、练习册、视频课程,纸质资料和视频资料既要有质量——适应现在的考研,又要适合自己——自己能看得下去、听的下去;知彼就要看考试大纲,数学大纲几年都没有改变,可以参照去年的大纲,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各科目的比重。

考数学的考生考研都是四大科:政治、、数学(经济类联考)和专业课。考研复习切忌一科复习完再复习下一科,容易遗忘,跨考采取的是五轮四阶的复习。第一个阶段是基础阶段(3月初——6月末)。基础阶段的任务就是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计算自己有效的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好数学的三科复习时间,其中高等数学的复习时间大概占总复习时间的70%。以后阶段的安排要根据基础阶段的复习效果再定。

第三,考研初期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觉得数学太难,无从下手。解决办法:(1)挑一些讲的比较基础的考研视频课程听,先听课,再配套做练习,练习要找有详解的做,自己做不下去,可以参考答案,多做几题就有自己的思路了;(2)如果考研视频也觉得难,就要找一些大学数学的公开课,再配着课本和课后练习题,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听考研视频就不会太困难了。

2、数学定理、结论太多,记不住。解决办法:(1)记定理和结论的时候要理解的记忆,不要死记硬背;(2)通过做题背,在做题中应用定理和结论,做几道题后就记住了;(3)对比记忆,容易和哪些知识混淆,就和这些知识对比记忆,就不容易记错了;(4)经常总结,学完一部分内容,就自己总结一下思路和主要的内容,隔几天就翻看一下自己总结的笔记。

3、计算总出错。解决办法:(1)对照答案,分析是理论理解有误,还是单纯的计算问题。理论理解问题——重新听视频、看课本,找到理解的漏洞;计算问题——重新计算。(2)开始学数学计算时,计算不要着急,要细心算准确,先保证准确度,后面再逐渐提升速度。

1、重点在于先全面整理一下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及其基本应用,也要开始大量做题。因为做题很耗时间,一旦进入强化期开始复习政治之后,就不可能再占用大量时间做题了。

2、由于政治已经开始复习,因此数学时间会相应减少,做题数量也不可能很多。因此,要在首轮复习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回头总结、归纳,提炼解题规律。

3、逐步恢复做题练习量,进行大量模拟训练,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另一方面使解题状态上升,最好能在考试时达到最佳点。

最后,一定要重视"背"的重要性,很多同学误以为数学这个学科不靠记忆。数学当然要理解,但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不可能把数学所有的东西都理解得很好,所以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一定要在整个复习过程中都重视"记忆"。

基础薄弱甚至是零基础的考生常常反映看不懂书,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大家不必担心。基础差的考生在刚开始复习时看不懂教材很正常,不必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既然选择了考研,就一定要有信心克服备考过程中的任何困难。


一、最后三十天提分策略及注意事项

从科目上讲,可以实现短期提分的是线代与概率。大家知道高等数学考点多且计算量大,自然题型较多且综合度较高,而线代与概率由于学科特点导致考点集中,进而题型固定,只要训练得当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得分率。如果大家留意的话,注意到每年考研数学中线代概率的平均得分在十几分。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考试时间规划有问题,线代概率中的大题在试卷最后,前面的试题考试时间耗费太多导致最后的线代概率大题答题时间不够,二是复习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计算效率不高。

1、时间管控:每天固定在上午9点到12点用于数学复习,通过一套试卷,进行时间规划。期间做好三个时间点记录,一是选择与填空用时,二是高数大题答题用时,三是线代概率大题用时。通过训练设法使选择填空用时控制在一个小时内。大题整体用时要设法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内,要留出半小时用于检查捡分。

2、答题细节:规范答题对提高得分率很重要,采用A4纸进行书写规范训练,做好草稿纸的规划。考研数学注重对基本计算能力的考察,考题也以计算题型为主,选择题可适当采取特殊值等方法,只要能排除错误选项即可,不一定非得进行完整计算,这样可以降低做题时间,为后面大题留下更多答题时间。填空题主要针对基本的计算以及基本性质,不会涉及复杂计算。加强对于基本性质的熟悉及基本计算的训练,有针对的提高得分率。解答题,要求给出关键的步骤,可以通过与解析对照,训练给分能力,提高大题答题步骤的书写能力,提高大题的得分率,确保能拿的分拿到,不会的适当写出得分步骤。进行草稿纸规划训练,为预留的半小时捡分提供检查依据,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1、不可放松基本计算的训练,保持每天25题的做题量,注意各个题型均要涉及,薄弱题型有针对加强训练。

2、要卡表做题,加强时间记忆,有计划的设计草稿纸的使用。

3、适当进行实战心理素质训练。

二、最后三十天复习建议

考研数学注重对基本计算能力的考察,希望2018年的考生在最后三十天能够加强对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提高计算效率。在考研数学备考的冲刺阶段,结合近年的真题情况,提供以下几点建议:(1)打牢基本计算基础,对照考纲消灭考试盲点;(2)通过真题巩固知识网,总结做过题目,找到不足,有针对的训练;(3)紧贴真题,掌握重要考点,提高临战心理素质。(4)稳扎稳打,不要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赶进度。考研数学最后三十天的备考还是要紧抓真题,吃透真题,辅以模拟题来强化知识点应用技能,但是模拟题终究不是真题,不宜过多。一套一套做真题,然后针对薄弱题型,通过分类真题讲义有针对训练。

考研复习备考到今天为止,同学们应该能够体会到,考研数学题目的特点就是一道题包含两个或以上的知识点,通过综合题目考察知识点。认识这个形式就很重要了,因为我们做题,首先就是要学会拆解题目,明白这道题究竟考什么,由哪些考点构成,然后调动相应的知识点,启动相应的解题技能。因此,做真题不是我们的初衷,研究真题的构成,并训练解题办法才是目的,我们在研究真题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去从思维角度入手,去看这道题,是如何把各个考点体现在一道题目中,怎么去识别这些**的把戏?

以上是整理的数学基础很差的考研数学怎么办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专栏。

}

我,今年大四,经管学院(偏文科),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参加数学建模,前前后后参加了10次建模比赛,但是第10次才拿到了全国一等奖(有点丢人),期间没有看过任何建模相关的课程或培训(绝对没有吹牛逼),所分享的经验全部是我在一次次的建模过程中悟出来的,所以如果不适合勿喷。

以下文章是我在自己公众号上的原创内容,虽然粉丝不多,但还是有四百多的阅读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老师和学弟学妹的认可。所以在这里想跟其他学弟学妹分享一下,希望通过一些建模“小技巧”真正帮助到大家。因为公众号名称为“递递小佰”,所以文章内的“递递”即是指我本人。

以下内容阅读完耗时可能有点长,但是递递相信,只要你坚持看完,至少可以保证你拿奖!(还是很有自信的)

最近几天,可能由于MathorCup数学建模将要开始(现在延期举行,具体时间可以自己从网上搜一下),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从公众号后台私信递递,想让递递分享一些建模经验。

“确实,不谦虚的说,递递在大学期间前前后后总共带队参加过10次数学建模,虽然在第10次才拿到了全国一等奖,但是递递觉得,没有前9次的经验积累,也不会有第10次的成功。”

递递和大家一样,在建模面前都是从小白一步步成长起来,没有专门的参加过建模的培训或者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所有的经验都是递递在一次次参加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悟出来,所以今天递递不讲建模的具体方法或者编程等“干货”,只讲自己三年来参加建模所悟出的经验,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见谅,希望递递分享的经验能对大家有用。

首先,在分享经验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就是,1到3个人组队,从3~4个“应用题”中选出一个题,之后独立或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三天三夜(一般是这么长时间)的时间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解这道题,最后将你们的数学模型、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以及最终结果以论文形式呈现出来(别担心,论文也有具体格式要求,按部就班的填充即可)。

其次,递递鼓励大家参加数学建模,尤其是大一大二有保研想法的学弟学妹更应该参加。为什么递递鼓励大家参加呢?其实理由很简单:

1.数学建模的获奖比率和比赛的频率高,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获得很多奖,而比赛获奖对保研而言尤为重要

2.数学建模可以锻炼你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能让你结交一些“真朋友”,没准还能找到“女朋友”

3.获奖的论文稍加修改就可以向一些相关的期刊杂志进行投稿,而且中稿的可能性也会较大

4.建模当中使用的方法对研究生阶段写论文非常有帮助

5.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看重数学建模,对研究生复试也会有很大帮助

6.据递递了解,有的企业在面试的过程中也会着重看你的建模比赛,所以对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7.最重要的一点,数学建模性价比高,因为比赛就三天三夜,比赛所用的知识基本上就是你这三天所学习的知识,所以说,虽然过程“痛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创青春、三创赛之类的团队比赛而言,占用的时间还是少的多,而且获奖比率也会更高。

再次,给大家澄清几个误区:

1.我是文科生,数学不好,所以不适合参加数学建模。

其实说实话,数学建模虽然带着“数学”二字,但是与数学还真没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时候,你需要解答的问题里面可能连一个数字都没有,而且你目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如果你不是非数学类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基本上都用不到,所以说,即便你是文科生,就算你高数不及格,也照样不影响你参加数学建模,更何况递递本身就是经管学院(偏文科)。

2.其他学院的人我认识不多,要不我就从我们专业随便找两个人参加吧。

这应该是很多建模小白最初的想法,不能说错,但确实有点不妥。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找俩人就组队,不光建模,像其他的团队比赛也是,找人组队之前一定要有目的性,不是说关系好就可以一块参加比赛,因为比赛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关系。同专业的同学能力大多都相同或类似,思维模式也相差不多,而数学建模是需要多方面能力共同发力,至于如何找队友,递递会在后面"支招”。

3.指导老师很忙,我们还是不麻烦老师了,自己想办法做吧。

这个想法一定要打消。指导老师的作用本身就是指导你们比赛,你们如果比赛不找老师指导,那找指导老师还有什么意义吗?这不是不尊敬指导老师吗?数学建模的很多问题,单靠本科生的能力,基本上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指导老师经验丰富,可以给你们一定的指导,而且很有可能你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指导老师研究的领域,递递想,这也就是为什要设置指导老师的原因。另外,你们比赛获奖也会对指导老师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这是互惠互利的比赛,所以不要害怕麻烦老师,你们找老师帮助,他们都会很高兴的,无形之中还能加深师生感情,何乐而不为?

4.所给的几个题目,一个也不会,然后就害怕,开始想放弃。

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别说咱们答题人了,就连出题人可能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他们出的题本身就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他们出题的目的是希望依靠大学生的智慧来解决社会上的某些问题,他们能提供的就是一些真实的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更合适。而递递觉得,正因如此,数学建模更像是一项很伟大的“工程”,因为你提供的方法说不准哪天就会被应用并且会造福全人类。所以既然都不会,那还怕什么啊!不放弃,可能会失败,但是放弃,一定会失败。

5.我现在才大一或大二,没什么人脉,要不等大三再参加吧

这也是一个很可怕的想法,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数学建模一般是需要三个人组队参加,而这个所谓的“队”是怎么组建起来的呢?因为你很难一开始就能组好一个队,所以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的找那些建模获奖或者参加了很多次建模的人组队,而这种队伍一般在大二时就会确定下来,而一旦确定下来之后,不出什么意外,队员就不会再改变了。所以等你大三甚至大二下学期再去组队参加,你还是很难找到所谓的“大神”,获奖的可能性可想而知。所以递递建议,从大一就开始参加数学建模比赛。

6.题目越短、越少的问题是不是越简单

其实正好相反,题目越短给的信息就越少,题目越少给的思路就越少,所以越短越少的题目越难!(这是一般情况)

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也是递递在一次次建模当中悟出来的,可能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这确实是递递的所思所想。递递开头该说的都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正式进入主题,分享一下递递经过10次建模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以下经验是从建模小白开始分享,如果你是建模大神(肯定有比递递厉害的大神),觉得有不当之处,请从后台“指教”递递,万分感谢。”(写了这么多,递递的手都快抽筋了,点个赞鼓励一下递递吧)

递递给大家介绍一下,建模需要什么能力,你就应该知道如何组队了。简单来说,要想顺利完成数学建模,一般需要三种能力,分别是:构建模型、计算机编程、论文写作。而这三种能力所对应的专业学院大家应该就清楚了,最直接的就是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或文法学院。所以理论上来讲,最好的队伍就应该有这三个学院的同学,但现实中却很难组建一支这种队伍,因为你连本学院认识的人都不多,更何况其他学院的呢。

那怎么办呢?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找指导老师,递递的建议是找你自己的高数老师(你懂的),因为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会有一个高数老师,而高数老师肯定又是数学学院的老师,而在嵙嵙,数院的老师肯定跟计算机学院的老师特别熟悉(至于为什么,可以翻翻嵙嵙的发展史),然后让指导老师帮忙去找队友,因为指导老师的人脉更广,而且更容易寻找到各个学院的“尖子生”。如果你说你本身就是数院的怎么办?你似不似傻,你们学院的老师肯定也教其他学院啊!……这个逻辑,我想递递已经讲清楚了。

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当然有了!如果你是经管学院的学生,就算找不到计算机学院的也没事啊,因为经管学院有个专业叫电子商务,这个专业除了学经济和管理之外,还要学编程啊!(因为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学院也有很深的渊源)你们一个学院的肯定更熟悉!而不光经管学院,我想其他学院可能也会有这么一个“特殊”的专业。

我想无论你是哪个学院的,你肯定至少占到了三个能力中的一个,剩下的两个队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基本上都可以找到。

还是那句话,你很难一开始就能组好一个队,如果发现组建的队伍不满意,可以凭借着你有参加建模的经验,再去找其他跟你相似的队友,因为你至少参加过数学建模,即便是没有获奖,那也有点底气,参加了一两次之后,基本上队伍就可以组建起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建议大家从大一就要开始参加数学建模,因为参加的越晚,越难组好队伍。

递递从大一上就开始参加数学建模,但是当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到了大二下才真正组好了队伍,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更快的组好队伍。

我们都知道,建模比赛的种类非常多,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建模比赛对你都有用处,有些建模比赛可以不用参加。

在嵙嵙的“科创比赛认定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科创比赛”即可获得)当中,承认的比赛主要有以下几个:

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简称“高教杯”(国家级B类)

2.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

简称“电工杯” (国家级B类,2020年下调至C类)

3.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家级B类,2020年下调至C类)

4. “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国家级C类)

6. APMCM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C类)

7.数学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省级C类)

8.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省级C类)

9.“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省级C类)

在以上比赛中,需要注意的是“美赛”,由于2019年的美赛出了一点问题(具体的自己从网上搜搜),所以很多高校都已经不怎么承认这一比赛,所以如果你是为了保研而参加美赛,递递建议在参加前先问问学院的老师,该比赛还加不加分,否则不仅没用,而且还会浪费很多钱(报名费100美元一个队)。

另外,省级的数学建模在保研加分中也存在争议,但并不影响综测加分。所以递递建议大家,尽可能的参加国家级的数学建模,但是拿省级的比赛提前练练手也是很不错的。除了以上建模比赛之外,如果有的建模比赛是由国家一级协会(或学会)所举办,大家也可以参加一下,这种比赛一般都会认可的!

(1)数学建模比赛,一般都是从ABCD四个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解决,这四个题目一般涉及三种类型:大数据、离散型、连续型。三中类型各有各的优缺点,如果你们团队的信息处理能力很强,那递递建议选择大数据类型的题目,如果团队的数学能力很强则可以选择另外两种类型。

(2)选题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选对题就是成功的一半。建模中最怕的事情就是,选完题之后,做了一半结果做不下去,然后想换题,这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没有时间换题了。所以,递递建议,在选题之前,争取把每一道题目都讨论一遍,然后讨论完之后,带着团队的讨论成果,一块去找指导老师,然后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最终定下题目。一般这个过程需要0.5-1天。

(3)选定题目之后就不要再去更换,当然,你很有可能也没时间去更换了,所以选题一定要谨慎。

(4)题目出来之后,团队在讨论的同时,也要同步进行查找文献,如果最后实在是不知道该选择哪个题,递递建议就把查到文献最多的题目作为保底。

a.一般从知网上或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

b.每个选题查阅3-5篇文章即可

c.将文献中提到的数学模型尽可能弄明白,实在不行可以把文献中的模型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d.先看摘要,再大体浏览全文,可以浏览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

e.尽可能找比较新的,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以近3年的为宜

因为每一次数学建模的题目都会有所不同,所以递递不可能告诉大家该如何如何解题,而递递觉得带着大家解题也不现实,所以只能把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通用的小技巧或者注意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选定题目之后,大家再从头到尾把解题思路再理一遍,然后把已经想出的几个小问题分配给各个队友,几道题目同时进行书写,然后负责写论文的队友负责最后的加工打磨,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然后用节省下的时间再讨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效率会提高很多

(2)千万不要等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之后再去书写论文,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很有可能写不完

(3)写论文时尽可能的用术语,参照往年一等奖的格式,尤其是注意数学符号的选择

(4)论文中出现的数学公式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千万不要用word自己手动输入,太丑、太不专业了!

(5)论文的整体布局要数形结合,能用数字就不要用文字,能用表格就不要用数字,能用图形就不要用表格!

(6)编程时的源代码全部保留,作为附录附在论文后面

(7)论文字数不要写太多,按要求书写,如果超字数很有可能会扣分

(8)调格式!调格式!调格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最后一定要由同一个人调格式,而且至少要留出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调格式!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格式美不美观直接决定了评委会不会看下去。即便你们题解的不好,但是你们的格式美观,也依然可以获奖,相反,即便你们的题做的很好,但是格式太丑,也很有可能得不到好结果!

(9)每一小问尽可能都有一个总结性的答案,别让评委自己找答案

(10)递递建议第一天不要通宵,如果通宵会严重影响后面的解题效率,可以从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通宵,如果选择通宵,一定要备好水、衣服等!(要不然很有可能会渴死、冻死,哈哈)

以上就是递递目前能够想到的关于数学建模的全部经验了,再次重申,以上都是递递的一点点的感受,并不一定具有通用性,但是确实是递递想要告诉各位学弟学妹们的一点真心话,真的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一点点就足够。

毫不夸张的讲,数学建模真的带给了递递很多东西,有形的无形的都让我受益良多。

最后的最后,由于疫情影响,MathorCup现已延期,有意参加数学建模的同学一定要关注比赛消息,认真准备吖~

递递希望每一位参赛者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好像这个回答确实帮助了很多人,既然这样,那我就再补充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可以极大提高获奖概率的一点:

4个人或6个人组成2支或者3支队,共同选择一个题,然后在一起商量探讨……(我点到为止,不明白的可以私信我)

提醒一点,绝不要雷同!

此外,递递为初入数学建模的学弟学妹们准备了一份超全的备赛干货(30个常用数学模型)

从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数学建模”即可领取!

原创内容不易,您的赞是对我这种原创作者的最大估鼓励,更是我持续写干货的动力!

近一个月的时间,有1000多个建模小白从公众号后台领取了「30个数学模型」,但是递递相信,能够坚持看下去的应该不超过0个人。为什么呢?因为真的太枯燥了!

说实话,这30个模型,我也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遍,也就看过其中的几个模型,但是尽管如此,也并不影响递递拿一等奖。

所以,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到底该如何利用这30个数学模型」,没领的可以先领一下。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说两个大部分人存在的误区:

(1)我要把30个数学模型都弄懂

当初第一次拿到这30个数学模型时,我也是充满斗志,立志要把他们都弄懂。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大一上学期,学习的第一个模型叫「层次分析法」。

这个模型一开始并不是很难,基本所有人都可以看懂,当时我就产生了一种错觉“数学建模也不难嘛”,在兴趣的趋势下,我又接连看了两天。

本来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结果快学到核心部分时,我突然发现,该方法还需要用《线性代数》里面的“行列式”知识,无奈之下,我只能找我当时的指导老师求助。

找到指导老师,结果老师淡淡的说了一句“不会,那就自己去学”。因为《线代》是大二才开的课程,当时我确实不会。但是我又真的不想放弃,所以我就真的听了老师的话,从学长那借来《线性代数》就开始「啃」起来。

学过线代的人都知道,「行列式」是线代最核心的知识点,要想学懂,几乎就要把整本课本学完才可以。为了弄懂,我真就花了两个周把这本书学完了

(痛苦的过程就不说了,现在想想,我还真的挺佩服当时的自己,哈哈)。

学会行列式之后,我就继续钻研“层次分析法”。然而,令人绝望的是,更难的知识还在后面,想要学会还需要学很多的东西。当时加上面临考试,所以不得不放弃了……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想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多强,更不是证明自己当时有多傻。而是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

如果你是个正常人,并且在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想要把所有的数学模型弄懂,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我就专门弄懂其中的两三个模型

“既然都弄懂不可能,那我专门弄懂两三个模型总可以了吧”,我想这应该是大部分同学内心的想法。

确实,我不能否认,如果你愿意付出足够的时间,这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你能保证你真的能弄懂吗?就算你弄懂了,你能保证比赛时一定用得到吗?就算用得到,你能保证可以做出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洋洋洒洒写了近1500字,然而说的都是有用的废话,还没有说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别打我,马上上干货!

掌握以下四个步骤,保证你能拿奖!

(1)将所有模型大体浏览一遍,做好分类

虽然把所有的数学模型弄懂不太可能,但是大体浏览一遍,弄清楚该方法适用于什么问题还是不困难的。

在浏览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分类工作,比如:

处理大数据的方法: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

最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线性规划、多元规划、模拟退火、神经网络等……

很简单,如果你把所有的模型都浏览完并做好分类。当参加建模比赛时,你就可以迅速找到你需要用的模型,而且还不止一种模型。

在比赛时,很多题目短时间内是很难判断该用哪个数学模型,即便你已经把所有的数学模型都分好类别。

答案就两个字:不熟。这就好比你把高数中所有的知识点都看完一遍,当你做题时还是经常想不起来该用哪个知识点一样。

那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熟练起来呢?

你想想你是怎么将你学习的知识点熟练起来的?是不是通过不断地做题,没错,建模也一样。

要想真正熟练这些数学模型,做到读完题就能知道用什么模型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我的建议是,对于每一类型的方法,都至少找一个往年的赛题,尽量找那些质量相对较高的比赛的赛题,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高教杯)、深圳杯、美赛、电工杯等。

如果你觉得这些比赛质量还不够高,那你可以去找一些研究生数学建模赛题。

找到题目之后,先自己想一想,看看能不能找到解题的方法,之后再找一些一等奖的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解题,如何建模,如何撰写论文。

(如果你找不到一等奖的作品,可以关注递递,加入我们社群)

如果找不到试题也没关系,因为30个常用数学模型里面都有练习题,保证让你做个够。

这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其实是挺痛苦的,我希望你能坚持下来,只要坚持,就一定可以拿到奖。

(3)“借鉴”已有的公式

说了这么多,还是不会建模怎么办?

没关系!30个常用数学模型里面,对于每个模型都有详细的讲解,并且包含该模型的所有公式,基本上直接将条件带入即可。

偷偷告诉大家,数学建模中的公式是无法查重的,如果害怕查重,那你可以把数学符号改一改。通过借鉴已有的公式,模型自然就建出来了。

(4)从最常用的数学模型入手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学习某个科目时,我们往往会把前几章学的特别好,而后面的章节,往往学不好。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背单词」,我们记住的往往都是a、b、c开头的单词,为什么?因为每次当你有背单词的欲望时,你就会从头开始背!说白了,就是我们坚持不下去。

学习建模也一样,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我建议大家从最常见的模型入手,掌握了这些模型,在比赛时用到的可能性也会很大,获奖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常见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神经网络、模拟退火算法、微分方程、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最小二乘法等。

我觉得我已经聊得差不多了,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四点,或者你们团队齐心协力做到以上四点,我不敢保证你能拿一等奖,但是对你拿奖还是很有信心的。

我该说的说完了,昨晚通宵写论文,现在已经困得不行了,有些话说可能说得不像人话,还望大家见谅!

其实,数学模型不止这30个,还有非常非常多的其他模型,但是绝大多数的赛题都能用这30个模型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解答。

数学建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参加了10次数学建模,但是每次建模时,我都会抱怨“我下次再也不参加了!”

然而下次还是会继续参加,我想可能这就是数学建模的魅力吧,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坚持下去。

原创不易,希望能给递递点个赞,递递会持续写干货!

}

  Z=根号3+i/根号3-i三角表示求这个复数的三角表示式

  Z=根号3+i/根号3-i三角表示

  求这个复数的三角表示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数经济应用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