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x272如何用计算机验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本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编排。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应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中去。因此, 在整数乘法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把它编成一个单元,有利 于加强基础,培养计算能力。全单元编排六道例题,涉及两位数乘 10 的口算、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用连乘解答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等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表:例 1 口算两位数乘 10 (包括几十乘几十)例 2 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例 3 笔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乘法的验算例 4 笔算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总结乘法计算法则 练习

2、一例 5 笔算两位数乘几十例 6 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 练习二从表格里能够看到教材编排的几个主要特点:第一,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本单元先教学口算和估算,然后教学笔算和解决实 际问题。把口算和估算安排在笔算前面教学,就不会因笔算的定势而被削弱。在教学 笔算时,还能经常练习口算和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恰当应用口算和估算,能确保 口算和估算的教学要求得到落实,学生的口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得到培养。第二,笔算是重点。编排三道例题教学笔算,从不进位到进位,从一般性竖式到 特殊形式的竖式,从乘法的验算到笔算的法则,很系统地安排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教学。第三,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各次“想想做做”

3、以及两个练习和单元复 习里,编排了许多用乘法解答的实际问题。编排这些实际问题的意图主要有两点:一 是让学生反复接触、经常体验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形成计算能力,发展应用意识。编排例 6 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是因为这种问题 的思维比较开放,解法不止一种,学生独立解答会有困难,需要通过例题引导他们分 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一)教学两位数乘 10,鼓励学生探索算法,在交流中相互印证,从中选择比 较方便的算法本单元教学的口算主要是两位数乘10以及几十乘几十,如 12X 10、20X 30等,都是教学估算和笔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例如,在24 X 12的竖式里,第一步

4、先算 24X 2,第二步算的24X 10就是两位数乘10。又如,估算21 X 29的积,所进行的口算 就是几十乘几十。例1教学 1 2 X 1 0 ,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每盒有 12个菜椒,送给敬老院 10盒,一 共送了多少个菜椒?”呈现的图画里,已经放下 9盒,每盒 12个,还有一盒正在搬 来。教材要求学生在图画情境里想办法计算 12X 10。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 10,还不知道它的算法。他们探索12X 10的算法,一般应转化成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图画情境启发他们转化:已经放下 9盒,还有 1盒正在搬来,可以先算 9 盒有多少个,再加 1 盒的 12个。 即12X 9= 108, 10

个。根据 12X 1= 12,推理出 12X 10 = 120。如果学生具有探索新算法的迫切性,具有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的思想,在教材 给出的图画情境里积极思考,应该能想到各种计算 12X 10的方法。他们想的各

6、种算 法,结果都是 120,表明各种算法都正确。比较各种算法,从 12X 1 推出 12X 10 是最 方便的方法。从此以后,计算两位数乘 10就可以使用这种算法了。教学这道例题,不能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理,因为学生还不知道“一个乘数不 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这个规律;更不能按“一个乘数的末尾添0,积的末尾也添 0”机械地得出 12 乘 10 的积。教学这道例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里的 10盒菜椒,从这些菜椒的堆放方式 得到算法的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新的课题,其收获远远超出一道题目的 算法与得数。探索经历以及积累的情感体验、思想方法,会长期支持他们以后的数学 学习。通过交

8、以从 20X 3= 60,得出 20X 30= 600;可以从“二三得六”直接得出20X 30=600。这些想法里,有演绎推理,也有合情推理,对发展数学思考十分有好处。“想想做做”第 1 题给出三个题组,分别是 16X 1 和 16X 10, 70X 6 和 70X 60, 5X 40 和 50X 40,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乘 10 或几十乘几十的口算思路,掌握新学习的 口算。尤其是第二、三两组题,体会从几十乘一位数向几十乘几十的推理,有利于掌 握本单元教学的口算,并应用于有关的估算中去。(二)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估算,体现估算的意义;创设需要估算的问题情境,引 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例2的编写,充分

9、体现了新课程关于估算的教学思想。即估算不仅是一种数学计 算方式,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教学估算不应是学生被动接受怎样算,而是 主动探索新算法的学习过程。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王大伯把收获的大蒜装在 60 个同样大的袋子里,为了估 计总产量,他任意抽出 5 袋,分别称得重 28 千克、 31 千克、 31 千克、 29 千克、 33 千 克。要解决的问题是,估计王大伯大约收获大蒜多少千克。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数量关系:每袋大蒜的千克数X共的袋数=大蒜的 总千克数,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然后确定每袋大蒜是多少千克,以及一共有多 少袋大蒜,为列出算式寻找需要的条件。由于已知的 5 袋大蒜

10、的千克数不都相同,所 以确定每袋的千克数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这 5 袋大蒜都差不多重,有的比 30 千克 少一些,有的比 30千克多一些,都是 30 千克左右,想到“按每袋 30千克,估算 60 袋大蒜大约多少千克”。解答例题“按每袋 30千克,估算 60 袋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出算式 30X 60=1800,学生现有能力只能这样做。教学例 2,除了像上述的那样,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确定解题思路,把每袋 大蒜看成重 30千克,通过 30乘 60得出结果,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估算:一要体会解决 这个问题为什么选择估算,二要体会解决这个问题是如何估算的,三要体会估算对实 际解决问题起什么作用。学生如

11、果能够获得这些体会,他们的认识就远远高于计算的 知识技能,达到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层面。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回顾曾经进行过的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 位数的估算,体会所有估算的共同点。其实,人们之所以进行估算,通常是无法得到 精确的得数或者是不需要精确的结果,才选择估算。人们进行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 成最接近的几十,把三位数看成最接近的几百,利用口算完成估算。“想想做做”里编排两道应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其中第 6 题与例 2差不多, 这里就不说它了。第 5题是这样的:一页书有 21行,每行 29 个字。这页书大约有多 少个字?”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每行的字数X行数=一页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2x62乘法验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