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认为虚无主义分为什么?

尼采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开创了西方思想史的新纪元,对现代西方精神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尼采自称是“第一位悲剧哲学家”,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悲剧哲学”和“悲剧世界观”,而能够集中体现尼采悲剧理论的,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尼采把虚无主义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出发点,用一个著名的命题“上帝死了”来说明最高价值的丧失——附着于最高价值之上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丧失了价值,生存也失去了根据、目的和意义。尼采这一命题也标志着西方彻底陷入了虚无主义危机。尼采认为导致这一后果的根源就是柏拉图主义,他在《悲剧的诞生》中就曾指出,苏格拉底的理性精神毁灭了以索福克勒斯为代表的悲剧精神,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哲学毁灭了诗”。由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并未著文字,为他树立光辉形象的人是柏拉图,因此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柏拉图(主义)哲学毁灭了诗,导致西方陷入了虚无主义。 尼采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向古希腊回望,试图寻找克服虚无主义危机的良药。尼采认为,要克服虚无主义就得尝试恢复沉醉的古希腊悲剧精神,而真正的希腊悲剧精神就是“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在悲剧中的和解和结合;在他看来,正因为悲剧是二元冲动的完美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把“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都发展到了极致,所以悲剧才成为其他一切艺术的顶峰。我们通过对希腊悲剧精神的代表——索福克勒斯的代表性作品的解读,了解到真正的希腊悲剧精神恰恰是认识到了人的性情与命运之间的关系,看到了在希腊的民主制下“性情学”(伦理学)对于“城邦学”(政治学)的重要作用。而城邦又是由一个个的公民组成的,有了良好性情的公民,才可能有强盛的城邦,因此,通过改善城邦中公民的性情,从而使城邦更加地趋于和谐,方才有可能使城邦成为一个高贵的城邦。 本文以尼采哲学思考的出发点——虚无主义为切入点,由尼采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悲剧的诞生》入手,着眼于尼采对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分析,力求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理清尼采所认为的希腊悲剧精神的本质。本文进而结合尼采《悲剧的诞生》对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分析,尝试解读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僭主》和《安提戈涅》两部悲剧,以究明何为真正的希腊悲剧精神。最后,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的讨论,指出悲剧恰恰是通过编织故事的方式来展现人的性情的普遍性,悲剧对城邦政制的健康和在其中生活的人的性情的涵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尼采何以要倡导回到古希腊,以及尼采何以认为要克服虚无主义的弊病,就必须重启古希腊的悲剧精神的用意之所在了。

}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两个说法,但你可能也没有深究过其中的含义。这封信我就结合我对尼采著作的阅读、学习和思考,和你分享一下我的理解与收获。

“上帝死了”究竟是什么意思?

“上帝死了”究竟是在说什么呢?很容易从字面上觉得尼采是在批评基督教,说基督教衰落了,但没有这么简单。“上帝死了”这句话其实是尼采哲学的一个前提假设,或者说是尼采对当时社会的一个概括。我们不妨看看尼采自己是怎么说的。

尼采最早讲到“上帝死了”这件事,是在他38岁时出版的《快乐的科学》这本书中。在书中,尼采讲了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充分体会到尼采文字与思想的魅力和震撼,我把这段故事的原文附在了文稿末尾,如果有兴趣,我很推荐你去读一下。这里我大致和你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内容。

故事讲的是:一个疯子在大白天手提灯笼,跑到市场上呼喊“我找上帝!我找上帝!”,市场上刚好聚集着一群不信上帝的人,于是这些人都嘲笑这个疯子。有的人说,上帝失踪了吗?有人问,上帝像小孩一样迷路了吗?还是说上帝躲起来了?

疯子跳到这群人当中,大喊:“上帝哪儿去了?让我告诉你们吧,是我们把上帝杀了……我们全都是凶手!”然后尼采通过疯子的话用很大篇幅渲染上帝死后的状况,比如“地球会离开所有的太阳吗?”“我们会一直坠落下去吗?”“是不是一直是黑夜,更多的黑夜?”等等。

然后,疯子又大声控诉“谁能揩掉我们身上的血迹?用什么水可以清洗我们自身?”但接着疯子又说,“这伟大的业绩对于我们是否过于伟大?……从未有过比这更伟大的业绩。”疯子还说,“我们自己是否必须变成上帝,以便显出上帝的尊严而抛头露面?”

这样听下来,你可能也会觉得这个疯子的话好像是自相矛盾,尼采在书中写道,四周的人都沉默了,异样地看着这个疯子。结果,疯子把手里的灯笼摔在地上,说:“我来得太早,来得不是时候!……但凡是大事都需要时间……但是总有一天会大功告成的!”

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显然,这里的上帝不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那个上帝,尼采其实是用“上帝”代表传统的权威和既定的信仰,也象征着我们原本习以为常的道德和社会习惯。

这些信仰、道德和社会习惯曾经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传统社会的逝去,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会发现过去这些支撑人们信念的东西已经都不管用了。所以尼采说,是人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上帝。

其实故事中的那个疯子就是尼采自己的化身,尼采也很清楚,他来得太早了,很多人其实根本还没有意识到“上帝死了”这件事,而尼采却将它大声呼喊出来了。

讲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会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如果你读过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能体会到这两个故事的相似性。事实上鲁迅先生早期就深受尼采的影响。

尼采正是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传统的一切都将消失,人们将进入到一种思想上的虚无状态时,就很早地看到了这一点。

人怎么面对精神的荒芜?

那么,面对这种处境,尼采又提出了怎样的应对策略呢?大致上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点。

尼采认为,无论是柏拉图描述的理念世界,还是基督教说的天国,或者理性主义讲的永恒的道德和秩序,其实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没有终极的客观性。当它们被推翻,或者说“上帝被杀死”之后,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失去了方向,茫然不知所措,出现了虚无主义。

尼采通过疯子之口讲的那段上帝死后混乱不堪的景象,其实就是人类在精神世界中迷失方向之后的表现。

这里顺便说一句,五四运动前后,鲁迅那一代的中国文化精英不少人都受到尼采的影响,因为他们面临和尼采类似的时代背景:旧的儒释道哲学和宗法制度被推翻了,人们在精神上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从鲁迅的作品《呐喊》和《彷徨》中都能看出这一点。

对于这种精神上的困境,尼采提出的第二个应对策略是,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相信,即使虚无主义来临,人们依然能借着对于过去价值的重估,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特别强调,人们要摒弃对那些“绝对的对与错”的追求,不能像过去那样渴望信奉一些所谓的永恒价值。因为那些“绝对的对错”和“永恒的价值”可能只是一些人虚构出来的。

从这一点上,你可以体会到尼采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元素。因为尼采所批评的“永恒的价值”和“绝对的对与错”,正是很多理性主义思想流派的主张。比如最典型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完美的真实存在;再比如后来的基督教哲学也吸收了柏拉图主义的内容,像基督教主张的绝对善恶观,也是尼采批评的对象。因此尼采就提出,我们应该重估所有的价值,打破那些虚假的思想。

尼采对于非理性因素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深远,在西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艺术和音乐中,都可以看到尼采思想的影响。

尼采提出的第三个应对策略是,虽然虚无主义已经降临了,但是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什么意思呢?

在前面的介绍中你可能会觉得尼采好像在批评虚无主义,其实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病态的虚无主义,比如他批评的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哲学,还有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这些实际上都是消极的虚无主义,会导致人走向悲观和逃避。

但尼采认为,其实还有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就是在否定了过去那些虚构出来的“永恒价值”之后,还能够凭借自身建立起新的价值。尼采强调,人们应该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虚无主义,获得自由的精神。

什么是主人道德,什么是奴隶道德?

讲到这里可能你会想问,如果尼采要打破过去的所有价值,那又怎么建立起新的价值呢?我们又要建立起怎样的新价值才能获得自由的精神呢?这就要说到尼采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主人-奴隶道德说”最早出现在尼采42岁时,也就是1886年出版的著作《善恶的彼岸》这本书中,后来在1887年出版《论道德的谱系》(也译作《道德谱系学》)一书中,尼采又做了更全面的阐述。

不过在介绍尼采的观点之前,我们先要对尼采所说的“道德”做一个解释。尼采所说的“道德”,不同于我们常说的人们约定尊重的准则和行为规范,而是指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者说世界观,以及在此之上形成的文化。

尼采认为,道德可以分为两种——“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在主人道德中,价值观有“好”与“坏”的分别;凡是有助于自身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的,就是好的价值。比如高贵、坚强、强大这些都是好的,而相对应的软弱、懦弱、胆小、小气,就是“坏”的。如果一个人秉持主人道德,就要追求思想开阔、勇敢、诚实、守信,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有准确的认识。

而奴隶道德则是对主人道德的一种被动反应,它的特点是悲观主义和犬儒主义。奴隶道德并不只是逆来顺受,尼采讲,秉持奴隶道德的人其实也在小心翼翼地通过求得强者的怜悯或者通过腐蚀强者来获得权力。比如,一个秉持奴隶道德的人可能会利用游戏规则的漏洞来谋求自己的利益,用我们的俗话讲,就是底下玩阴的,不光明正大。

我们可以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比如面对孩子升学的压力,你坚持按照孩子本人的特点将他培养成才,不在意别人的议论,这就是主人道德的体现。但是,如果父母不顾孩子个人的特点和需要,盲从大众潮流去“鸡娃”,甚至为了分数投机取巧,这就是奴隶道德的体现。

再比如,如果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大大方方,坦坦荡荡,总是本着合作的精神去解决问题,就是主人道德的表现;而一个人如果笃信厚黑学、丛林法则,总是相信阴谋论,这就是奴隶道德的表现。

不过,有两点需要提醒你注意一下。首先,尼采所说的“主人”和“奴隶”并不是指一个人真实世界中的身份,和身份高低、财富多少也没有关系。一个人是被哪种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行为中所蕴含的心态。

一个独断专行的国王,也可能是被奴隶道德所控制,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可能是由怨恨与报复心所推动,而非光明正大的信念。相反,一个身处底层的贫民,也完全可能拥有主人道德,如果他总是自我肯定、自豪、主动积极地去做事情,等等。

其次,虽然尼采更加欣赏主人道德,但他也认为奴隶道德中具有的韧性和精神力量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尼采讲的“主人—奴隶道德”这种说法,我倒更愿意用“主动心态和被动心态”来区别。今天在西方,主流观点可能不会太赞同尼采关于超人的说法,但是很多人都会承认,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就是在这两种道德之间的挣扎与冲突之间发展形成的。

最后,谈一下上面讲的这些尼采哲学思想对于当下的意义。我认为,其实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的这个进程,直到今天的西方社会仍然在继续。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必须抛弃掉原先的很多观念和传统价值。

但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只能陷入消极的虚无主义,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放弃和逃避呢?当然不是。正如尼采讲的那样,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赋予生活新的意义,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问题面前躺平了事。

好了,这封信就说到这里,我们下一封信再见。

附《快乐的科学》原文节选: 你们是否听说有个疯子,他在大白天手提灯笼,跑到市场上,一个劲儿地呼喊:“我找上帝!我找上帝!”那里恰巧聚集着一群不信上帝的人,于是他招来一阵哄笑。 其中一个问,上帝失踪了吗?另一个问,上帝像小孩迷路了吗?或者他躲起来了?他害怕我们?乘船走了?流亡了?那拨人就如此这般又嚷又笑,乱作一团。 疯子跃入他们之中,瞪着两眼,死死盯着他们看,嚷道:“上帝哪儿去了?让我们告诉你们吧!是我们把他杀了!是你们和我杀的!咱们大伙儿全是凶手!我们是怎么杀的呢?我们怎能把海水喝干呢?谁给我们海绵,把整个世界擦掉呢?我们把地球从太阳的锁链下解放出来,再怎么办呢?地球运动到哪里去呢?我们运动到哪里去呢?离开所有的太阳吗?我们会一直坠落下去吗?我们是否会像穿过无穷的虚幻那样迷路呢?那个空虚的空间是否会向我们哈气呢?现在是不是变冷了?是不是一直是黑夜,更多的黑夜?在白天是否必须点燃灯笼?我们还没有听到埋葬上帝的掘墓人的吵闹吗?我们难道没有闻到上帝的腐臭吗?我们,最残忍的凶手,如何自慰呢?那个至今拥有整个世界的至圣至强者竟在我们的刀下流血!谁能揩掉我们身上的血迹?用什么水可以清洗我们自身?我们必须发明什么样的赎罪庆典和神圣游戏呢?这伟大的业绩对于我们是否过于伟大?我们自己是否必须变成上帝,以便显出上帝的尊严而抛头露面?从未有过比这更伟大的业绩,因此,我们的后代将生活在比至今一切历史都要高尚的历史中!” 疯子说到这里打止了,他举目四望听众,听众默然,异样地瞧他。终于,他把灯笼摔在地上,灯破火熄,继而又说:“我来得太早,来得不是时候,这件惊人的大事还在半途上走着哩,它还没有灌进人的耳朵哩。雷电需要时间,星球需要时间,凡大事都需要时间。即使完成了大事,人们听到和看到大事也需要假以时日。这件大事还远着呢!比最远的星球还远,但是,总有一天会大功告成的!” 人们传说,疯子在这一天还闯进各个教堂,并领唱安灵弥撒曲。他被人带出来,别人问他,他总是说:“教堂若非上帝的陵寝和墓碑,还算什么玩意呢?”

1、“上帝死了”其实是尼采哲学的一个前提假设,是对当时社会的概括。“上帝”代表传统的权威和信仰,也象征着人们习以为常的道德和社会习惯。 2、随着传统社会的逝去,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会发现过去支撑人们信念的东西都不管用了。所以尼采说是人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上帝。 3、尼采提出了三种应对策略:面对真相,重估一切价值,秉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虚无主义,获得自由的精神。

}

尼采称自己是“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但是,从他留下来的《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大量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学说脉络是沿着超脱虚无主义思想而来的,是他对前人一些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同时,又把他个人对“价值、观念、真理”等思想领域内的思考,留给了这个世界。尽管,他对这个世界很失望,以至于,在1889年1月3日,他在意大利都灵市内的大街上,因精神失常,而被送到了德国著名的耶拿大学的精神病院去进行治疗。

正如尼采自己的著作名称《悲剧的诞生》一样:一个天才哲学家,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尼采,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期,都是活在自己混乱的思维世界中。尼采几乎是在耶拿大学的精神病院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十一年,于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都病逝,年仅56岁。正如巴尔扎克曾经断言的那样“天才,就是人类的病态,它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一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德也曾说过“没有一个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因此有人评价说:“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之间的距离是非常短的。”

然而,疯癫的尼采,他的“虚无主义”却是建立在他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哲学思想因为,真正的虚无主义是以否定一切为目的性的,然而尼采则认为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基督教所说的天国等,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无终极的客观性。这就是尼采的伟大之处。

尽管,尼采以“上帝已死”作为“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征,而且成为了后来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研究起点,比如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他们的哲学研究几乎都是从尼采这个“上帝已死”的意象中起步。但是,尼采的一生都在寻找着他的“精神之父”,寻找他的“上帝”。最终,他在世界的东方,一个距离德国很遥远的地方:中国,他找到了自己的“上帝”——老子。

所以说,尼采的哲学观点虽然被他自己称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也是有“根”的。他的根就是我们中国的哲学鼻祖——老子【见上面他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评价】。

尼采之所以给他自己做了一枚“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的标签,是因为太热爱中国的老子了!

然而,他对我们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解读,还是受其语言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无法真正的解读《道德经》的原著,而受到了一些所谓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过多的偏重于对“道”之“虚无”的理解,而未能真正的继承到中国老子的哲学精髓,也没有中国老子的博大胸怀,更没有中国老子对“宇宙大法则”的认知水平,因此,诗人尼采从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中汲取了营养,但他还是没有真正地理解老子“道法自然”的真谛,而片面的理解了“道法自然”的博大精深的含义,仅仅吸收了老子哲学思想的点滴。故而,他称自己是“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也正是他思想的局限性,和他对《道德经》不全面的认知,才使他走进了“哲学的黑洞”中,无法真正的理解并解释这个世界,最终,他的大脑因为承受不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而产生了“错觉和幻觉”,被人们当做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送进了精神病院。痛苦的走完了他的《不合时宜的考察》之一生。

对于中国老子这样高深的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尼采没有搞明白。所以,尼采强调,人们若要成为“自由精神”的主宰者,就必要革除自己头脑中,对于某种“确定的永恒的价值”的渴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你想追求你的“精神自由”,即“灵魂自由”,那么,你就必须要斩断你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尽管可以称之为尼采哲学思想的闪光点,但是,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割裂了“存在”与“永恒”的价值观念,过分地强调了精神永恒的存在,忽略了“物质的现实存在”是“精神永恒存在”的载体和前提条件。所以,他最终会走进自己的“精神黑洞中”而无力自拔,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剧”。

当然,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的理解,绝对不是怎么一个问答题就能够说得清楚的。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那么,你就去研究我们自家的《道德经》。只要你能把老子的“辩证思想”“美学观念”“管理理念”等等都参透了,你也是哲学大家、思想大家、理论大家,你就能够读懂宇宙,读懂天下文章。你也将会成为一个“永恒的存在”。

“天下有道”“大道无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记住这些哲学名词,慢慢地去领悟,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智者。今日头条平台也一定会主动找你签约。不要着急,慢慢学习,慢慢进步,日积月累,天道酬勤。

祝所有读完我这篇文章的“关君”们,下个月就能拿到“青云计划”奖。

【关君:是卓姥姥对自己粉丝的尊称。既然君子成人之美,百忙中关注了我,我也自然要以最为诚恳的态度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关照他们。因为,我懂得老子关于“舍与得”的哲学理念。】

知识分子之所以易产生虚无主义,就是因为其脱离实际。之所以脱离实际,就是因其掌握了书本知识后自识甚高,不屑于深入群众和实际。这势必造成对民情的不了解和不理解,限制了自身的格局和眼光。没有格局和眼光的人是不可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的。他们要么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自信而崇洋媚外,要么站在个人立场看待中国历史尤其是共产党的革命史。他们生搬硬套西方理论和文化并以此为标准去衡量中国的东西,凡是不符合西方标准的他们就认为是错的。所以他们经常否定中国的优秀文化,否定中国的革命史,否定共产党的奋斗史。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使之深入实际,了解民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尤其是党的革命传统的再教育。同时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形。尤其对青年知识分子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教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用马列毛思想积极引导他们,教育他们,使之逐渐树立起民族情怀,家国情怀,做一个有格局,有担当,肯奉献的人民喜爱的知识分子。

首先咱要知道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虚无主义。 先来说说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为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许多评论者认为达达主义、结构主义、朋克这些运动都是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也被定义为某些时代的特征。再来说说唯物主义。唯物主,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 另一个则是坑定世界是由物质组成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采虚无主义的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