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同或相似的这类字叫和字形与它有关?

1、带月字旁的字大多与人的身体有关,在篆文当中“月”字与“肉”字的字形十分相近,在之后的汉字简化过程中,

2、“月”字与“肉”字的区别才越来越大,像肝、胆、脾、胸、胖、脸、腿、背、腰、腕等都是带月字旁的字。

}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 形成一词多义。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研究词义引申可以揭示词义的系统性,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通过类比互证,成组成串地掌握相关词的多种意义,所以掌握词义引申的规律,就能够收到以简驭繁的作用。我们将从如下五个方面来探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问题:

       词的本义是一个词在其产生时的最早的意义。汉语历史悠久,现在能够见到的书面文献,时间上不会是最早,在书面语言产生之前,汉语词语还有更加原始的意义,而且有些已经无法考证。我们一般为词的本义设立了比较宽泛的定义: 能够通过文献材料证明的最早的意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阶段的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那么一个单音节的词也就是一个汉字,因此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得到的本义就是词的本义。

       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结合文献语言材料,才能确定其意义。这里包括古书的说解和古籍的用例。古书说解,比如《说文》对汉字本义的说解和字形的分析。古籍的用例就是指书面语言存在过的文献依据。只有做到分析字形和考察文献例证才能准确地探求词的本义。比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这有什么证据呢?

       第一步要查看《说文》,《说文》是一部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来说明词的本义的奠基性著作,而且它还尽量引用古代书面语言的例证,证明它所阐明的本义是在古代确实存在过的。但是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金文也少有接触。说解的字形主要是小篆和籀文等。例如“向”字《说文·宀部》:“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诗》曰:‘塞  jìn 户。’”“牖”是开在“墙上的窗户”。《说文·片部》:“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为牖,在屋曰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口象牖形,与仓同意。”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宀”就是房子,房子开个口,就是窗。甲骨文“向”字,画的就是房子和窗口。现在有了甲骨文和金文作补充,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形体和词的本义之间的关系了。但是光靠这些解释还不够,第二步还必须寻找更加重要的证据,那就是许慎所引诗句,《诗经·豳风·七月》的“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说的是西周平民的住所十分简陋,当寒冷的冬季到来时,便要用堵上朝北的窗子,用泥抹上竹编的门,以避风寒,准备过冬。“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人们熟悉它的引申义,而不知它的本义,所以说明本义的语言例证就更显得重要了。

 再比如《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朱骏声订正说:“按从辵,首声。”“辵”表示走路,因此可以证明道的本义和走路有关。比如《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秦风·蒹葭》的“道阻且长。”《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句子中的“道”用的就是本义,即表示道路。《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用引申义,是指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此处用引申义,指作为正当的手段。

      古籍用例对分析词的本义至关重要,比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又《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杜预和赵岐均注:“元,首也。”可以说“元”的本义是人头。《说文》释“元”作始的意思,当属引申义。

       总而言之,只有明白一个词的本义,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它的词义系统, 从而有效地掌握它的古义。

 再比如“秉”,《说文·又部》:“秉,禾束也。从又,持禾。”“秉”之本义是禾束和禾把。《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毛传:“秉,把也。”此处正用本义。“遗秉”就是遗留下来的禾把、禾束。由于禾是长时间把握在手中的,所以“秉”有“执”“持”“握”的意思,如《楚辞·天问》:“伯昌号衰,秉鞭作牧。”王逸注:“秉,执也。”今有成语“秉烛夜游”,这里的“秉”也是表示握义。由持、据具体的东西,发展成为主持政事,于是有了“执掌”“主持”的意思,比如“秉政”“秉权”。长时间地“执”“握”,就有了“坚持”“坚守”的意义, 比如“秉德”“秉正”“秉公”等。

       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往往有规律可循,本义的特点决定词义引申的方向,引 申义总是沿着本义的某一特点所规定的方向,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产生出来。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所谓相似,就是指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在形状、功能、方式和特点等方面有某种相似之处。比如前文所提的“习”,鸟屡次拍着翅膀飞与学习知识反复进行十分相似。再如“斗”本义为酌酒的器皿,如《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耈 gǒu。”《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由于形貌性状是勺形,长柄,夜空中,北方由七颗星排列组成的一个小小的星群也呈勺形,长柄,与酌酒的器皿相似,由此便引申为北斗星。如《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英”本义为花,如《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乃植物之精华,以此喻指杰出的人物,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所谓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例如:“秋”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说文·禾部》:“秋,禾谷孰也。”《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因禾谷是在秋季成熟,故引申出“秋季”,比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秋”引申为时间单位的“年”,比如成语“千秋万代”“千秋万岁”。“年”可以引申为年龄,寿命。

       “汉”本义指汉水。《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因刘邦被封为汉王,主要 领地在汉水上游的汉中,故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号为“汉”,“汉”便由汉水义引申 表示汉朝义,由汉朝统治时间长,国势强盛故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称华夏族为“汉”。这样的引申就是通过社会条件关联引申。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例如:“虚”本义为大丘,《说文·丘部》:“虚,大丘也。”《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用的就是本义。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大了就空旷了,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相似、相关和相因三个方面,其实词义的引申过程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

       词义引申的规律主要有两点:一是由特殊到一般。二是由具体到抽象。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例如《诗经·小雅·正月》“谁知乌之雌雄。”兽类一般称“牝”“牡”,而不称 “雌” “雄”。后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如《木兰辞》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这些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引申。

《说文·弓部》:“引,开弓也。从弓丨。”徐铉:“象引弓之形”本义是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开弓时弓弦要延长,于是引申出延长、长久义。《尔雅·释诂上》:“引,长也。”《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开弓时要掌握弓弦行走的方向,于是引申出导引、率领义。《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开弓是向后拉,所以又有后退的意思。《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说文·木部》:“析,破木也。一曰折也。从木从斤。”《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引申指分开,分散。《广韵·锡韵》:“析,分也。”成语有“分崩离析”。又引申指分析,剖析。晋陶潜《移居》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因为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事物有某种联系,所以引申义能够从本义派生出来。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是词义内部运动规律的反映,同时受到本民族思维习惯的制约,因此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联系复杂,要弄清楚它们的联系,这对于把握词义系统十分有必要。词义引申的具体方式,我们重点讨论两个方面:

       直接的引申,因为引申义是从本义直接发展出来的,所以引申义和本义是很近的关系,又叫近引申。间接的引申,因为引申义都是从引申义逐层发展出来的, 所以引申义和本义是层层疏远的关系,又叫远引申。

 “朝拜”“朝廷”“朝向”的“朝”是互相联系着的,环绕着一个中心,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说文》:“朝,旦也。”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古代早朝听政,百官皆至,所以把朝见也称为“朝”。《白虎通·朝聘》:“朝者,见也。”《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诗经·小雅·沔水》:“朝宗于海。”郑玄笺:“诸侯春见天子曰朝,夏见曰宗。”夏代以来,诸侯每年都要朝见天子,晋文公以后改为五年一次。“朝”一般指双方平等或者下级见上级的朝会,如诸侯相见, 臣见君,子见父母等。礼崩乐坏后,甚至是君见臣也称为“朝”。《礼记·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郑玄注:“事谓征伐。”“朝见”时人们彼此相会,因此“朝”往往有“会同”“会见”之义。还可以表示“使朝见”的意思。由于早朝听政,“朝”也引申出“政务”的意思。后来还引申为听政之所的“朝”,如“朝廷”“朝野”等。由朝廷存在的时间,又引申为“朝代”。如此一来,早晨引申为朝见,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远的引申义,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远了,连读音都改变了。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还是相当近的,因为草木滋长(zhǎng)是越来越长(cháng)了。然后滋长的“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

       连锁式引申是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引申方式, 即由甲到乙,由乙到丙,由丙到丁,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形成一根意义上的线性链条。

       比如“ 理”的本义是治玉,如《韩非子·和氏》:“ 使玉理其璞。” 由具体的“ 治玉”引申为一般的治理,治玉 ,顺其纹理,故引申为“ 纹理” , 后又引申为“ 条理( 规律) ” “ 道理( 理论) ” 。

       再以“ 防” 而言, 《周礼·地官·稻人》:“以防止水。”这里的“防” 是堤坝的意思。《国语·邵公谏弥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例子中的“防”是堵水、防水的意思。《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 成语有“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这些例子中的“防”是堵住、防止的意思。“防”字是以“阜”(隶变后,称左耳旁)为形符的形声字,以“阜”为形符的字,其本义都与山陵或高低不平的事物有关。因此,以上“防”字各义项当中,“堤坝”是其本义,引申为堵水、防水,再泛指一般的堵住、防止,其引申脉络就很清楚了。

辐射式引申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各个不同方面发展,即所有引申义都由本义直接引申出来。这些引申义之间形成平行的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十分密切。

       这里以“节”为例,它的本义是竹节,竹节的特点有两方面:其一是截分, 将竹子截分成若干段,其二是约束和限制。从截分特点出发,可以根据被截分的事物引申出季节、章节、节拍,根据截分的事物引申出节气、节日等等。从约束和限制的特点出发,可以引申出节制、节省、节约,就用来节制的东西而言,还可以引申出符节、节杖和礼节等等。

       词义引申脉络大体就是连锁式和辐射式交叉进行,就以前面所讲的“引” 而言,“开弓”是本义,由此引申出“导引,率领”“延请”“招致”等义项,属于连锁式引申,而“开弓”义派生出“延长”“牵挽”“导引,率领”等义项,属于辐射式引申。接下来探讨第五个问题:

       引申义是词义发展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指在一个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意义。它和本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和本义同时存在与被运用。这和其他语言现象是不相同的。弄清引申义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区别,对理解汉语词义的发展很有好处。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诚如清代江沅《说文解字注·后叙》所强调的:“本义明而后馀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 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就不再指小腿了。“去”原义是离开。以后“去”产生了一种新的意义,表示“往, 到什么地方去”。这也是现代汉语的意义,原义就废止了。因此词义的更替,是词义的新陈代谢,是新义对旧义的一种取代现象。这和词义的引申不同。

        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例如“道” 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这类情况很多, 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于面目全非;另一方面, 这使语言丰富了。

       词义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假借义是与本义和引申义都不相干的意义,比如“蚤”字的早晨义都是假借义。“惠” 本义是仁爱。“惠”又表示聪明。《愚公移山》的“甚矣,汝之不惠。”“不惠”就是不聪明。“聪明”和“仁爱”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种假借义。“聪明”应该是用这个“智慧”的“慧”字来表现,因为同音假借,结果就用这个“贤惠”的“惠” 字。于是“惠”也就具有了一种“聪明”的假借意义。

       假借义是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产生的意义,这些意义和本义、引申义都毫无关系,不能通过意义引申的方式和线索进行推求。而引申义是指一个词在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这些意义和本义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总之,词义引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要弄清楚某个词的词义引申, 掌握它的词义系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演变、思维发展和 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词义演变规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声字误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