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30种典型问题及例题问题,急!如题!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数学,一向被认为是逻辑思维的变化,在我看来,数学更像语言一样,需要饱满的情感来表达。在数学中,数字与符号密不可分,就像文字与符号一样,他们都来源于生活,情感。生活中事事可见数学,数学陪伴着我们一天又一天,和语言一样不可或缺,从小学好数学,对一个人的终身也是极其重要的。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扎实基础的时期,所以这时候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多是由于方法不对,小学的孩子在学习上非常容易忽略学习和记忆,也还不会整理归纳,做题也就知识做题,不会去思考,不会举一反三,所以即使以后在遇到这种类型的题,不会做还是不会做。

其实数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对于数学学习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一定要让孩子烂熟于心,然后多做一些习题,让孩子学会总结题型,这样孩子的成绩一定会有所提升。

今天老师总结了21道经典例题还有公式,家长们可以为孩子存起来,对孩子学习数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第1篇: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在解答两步应用题时,必须先根据两个有直接联系的条件,提出一个需要一步解决的问题。把这个问题先算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最终所要解答问题的一个条件,这就是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中间问题是沟通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的桥梁。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中间问题的解答化归为一步应用题。在两步应用题教学的初期,安排一些中间问题的专项训练。深化学生对中间问题的理解,无疑对两步应用题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认识中间问题的专项训练,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比较有效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将连续两问的一步应用题,去掉第一问,认识中间问题。

例1:果园里有桃树40棵,梨数比桃树少10棵。梨数有多少棵?

苹果树比梨树多15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在学生*解答之后,教师提问:如果去掉第一问,要求出苹果树有多少棵,需要先算什么?当学生回答出要先算出梨树有多少棵后,教师指出,如果去掉第一问,要求出苹果树有多少棵,还得先算第一问。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先算出第一问,是解答第二问的必由之路。

例2:水果店运来32筐芦柑,运来的香蕉比芦柑多8筐,运来

的苹果比香蕉多6筐。运来香蕉多少筐?运来苹果多少筐?

例2与例1是有区别的,例1是在两个条件后,直接提

出第一个问题,例2是在三个条件提出后,再提出两个有关联的问题。例2第一问的解答,需要判断哪两个条件与问题有关,找出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条件。更接近两步应用题。通过例2,也要使学生明白要算出运来苹果多少筐,必须先算出运来香蕉有多少筐。

2.把一步应用题的一个条件转化成两个条件,认识中间问题。

例3.有24支铅笔,把这些铅笔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几支?

教师可以问:如果铅笔的支数不变,把24支铅笔这个条件,改成两个条件。想一想可以怎样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可能想到:

有红铅笔20枝,蓝铅笔4支,

有25支铅笔,用去了1支,

有2盒铅笔,每盒12支,

有3捆铅笔,每捆8支,

想一想,无论换成哪两个条件,要把这些铅笔平均分给4个人,求每人分到几支,都需要先算出什么?

使学生意会到,如果把24支铅笔这个条件,换成两个条件,无论怎样换,要求每人分到几支,都要先算出有多少支铅笔。

3.把一道求和(求差或求倍)的一步应用题中的一个条件转化成反映原来两个条件之间关系的新条件,认识中间问题。

例4:大牛有20头,小牛有5头。一共有牛多少头?

教师提问:如果小牛的头数不变,把小牛5头这个条件换成表示大牛头数和小牛头数关系的一个新条件,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说。通过启发引导,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说法。

大牛有20头,小牛有5头。一共有牛多少头?

②小牛添上15头就和大牛同样多

③大牛的头数是小牛的4倍

想一想,无论换成哪一种说法,已知大牛有20头,要求小牛有多少头,都需要先算什么。

教师再问:如果把大牛有20头换个说法,而小牛5头不变,得到:

大牛有20头,小牛有5头。一共有牛多少头?

②小牛添上15头就和大牛同样多

③大牛的头数是小牛的4倍

如果把大牛有20头换成上面的说法行不行?已知小牛有5头,要求一共有牛多少头?都需要先算什么?

用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间问题。

第2篇: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掌握解题步骤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要想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能技巧,还需要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几类数学问题解题技巧的归纳,欢迎阅读。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三、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案,每种分*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

第3篇: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一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很重要,它是为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学会应用题的分析解题方法非常重要。在一年级的应用题学习中以下两点很重要:

首先,必须让孩子自己读题弄清题意。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认字少,总是自己给孩子读题,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照成离开老师或家长就不会读题,也就不会解答应用题。因此,必须让孩子自己读题,即使刚开始孩子读不成句也没关系,家长可以把题里孩子不理解的词给孩子讲解清楚,然后让孩子多读几遍,孩子就会弄懂题意了

其次,在列式解答的时候必须让孩子自己讲清算理。一年级只学习了加法和减法,有的孩子解答应用题时,一看列加法算错了就改为列减法算,根本不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对,那样算就错。其实,解答应用题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它是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要小看简单的加减法,必须让孩子弄清楚加减法的意义,然后结合题意让孩子讲清这样列式的道理。如果长期坚持这么做,孩子不仅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30种典型问题及例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