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叶舟原型是谁芯片公司原型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最近,中国第一创企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捷报频传。就在两星期前的9月12日,本源量子迈进公司成立第四个周年,同时重磅发布了全国首个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
利用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用户可以借助手中的终端设备编写程序,远程使用量子计算机的算力,标志着本源量子距离实现“推动中国量子计算事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发布会结束后,智东西与本源量子副总裁、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张辉取得联系并进行了深度对话,听他讲述本源量子背后的成长故事。


▲本源量子副总裁、行政与人力资源总监-张辉
在原定采访时间到来后稍许,张辉在视频会议软件的另一边坐定。他边摘下口罩边连连表示歉意:“实在是不好意思,公司最近太忙了。”
对于本源量子来说,2020年有别样的意义。这一年,公司迈进第四个周年,团队规模攀升到接近100人;产品上,除了最近全国首发的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今年12月还将把半导体体系的量子计算机“悟本”接入云平台;接下来的10月份,公司将进行价值三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另外,本源量子计划在明年完成五至六个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
面临这些关键时刻,张辉忙于处理公司最新收到的业务关注、接触有意向的投资人、同时在一场场校招中为本源量子物色新成员。张辉向智东西透露:“我已经连续20多天保持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工作时长了。”
尽管如此,在张辉的脸上很难看到疲惫。“最近我们技术和业务方面都非常忙碌,(因为)我们技术上突进得很快。”他说。
脱胎于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本源量子成立时间刚满三年,但已经成为我国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张辉自己,不仅是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博士毕业生,而且本科、硕士阶段都就读于。
但实际上,从2008年博士毕业,到2019年正式加入本源量子之间这十余年的时间里,张辉并未直接从事量子计算相关的工作。
在张辉看来,本源量子的成立,意义不只是中国量子计算商业化迈出第一步,还是他自己与量子计算的一场“久别重逢”;本源量子今天的成绩,除了是中国量子计算商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张辉本硕博9年学子生涯的回响。此外张辉称,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不少“师兄弟”都聚集在本源量子。
这家成立仅三年的创企,到底有什么吸引力?今天,智东西与你一起,走进张辉与量子计算阔别和重逢背后的故事,解读这家成立刚满三年的创企,是怎样承载着几代人对量子计算的愿景坚毅前行。
一、中科大博士高材生“毕业即失业”
把目光转回2008,张辉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那一年。放眼望去,整个没有一家量子计算企业。张辉说:“我们这些早期的毕业生,除了极个别的留在实验室继续做科研,其他人基本毕业就失业了。”
相比当时中国的商用量子计算领域的一片空白,欧玩家已经开始布局这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新兴领域。比如,2006年,就搭建了量子AI团队,开始对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另一量子计算巨头的的研究更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8年,IBM研究人员Issac Chuang等人利用氯仿核磁共振实现了两个量子数据位的量子搜索实验,成为量子计算的第一个演示实例。
“量子计算”之所以受到国际科技巨头的青睐,是因为其强大的并行运算能力。
量子计算是指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从原理上来说,经典计算通过控制晶体管电压的高低电平,从而决定一个数据是“1”还是“0”,对应的是经典比特。而量子计算机使用的量子比特,能够同时具备0和1的两种状态。
理论上,拥有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性能就能超过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
2008年,国际上量子计算领域的兴起初现苗头,张辉却一脚踏进“毕业即失业”学生的队伍。他说:“当时在量子计算这方面,也不是没有继续做研究深造的机会,但是我想接触社会上的东西。”
毕业后,张辉回到老家上海,放下“量子计算高材生”的光环,开始从零到一地接触金融服务投资、园区招商、智慧生鲜等领域。张辉不无幽默地说:“(当时)做过的行业很多了,反正经过科大9年的培养,我们这些理科生学东西还是很快的。”
就这样,博士毕业后的张辉,进入了上海的一个园区招商部门。张辉坦承,当时曾想到自己可能还是会回到量子计算的领域,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场回归是在近乎10年之后,更没想到自己曾挥洒青春的实验室团队直接成立了公司。
二、阔别近十年,与量子计算“久别重逢”
就在张辉在商业领域摸爬滚打的同时。另一边,2013、2014年左右,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国量子计算领域第一梯队的一线研究者郭光灿院士、郭国平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的量子计算与国外的差距已经开始显现。
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外科技巨头推动量子计算工程化的时间较早,2011年,加拿大的D-Wave系统公司就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商用型量子计算机”;而在那时的中国,量子计算仍旧是实验室中的项目。另一方面,中国的科研体制决定了,大多数像张辉一样的量子计算人才毕业后就面临着转行和做科研“二选一”的情形,科研成果难以传承。
就像张辉描述的:“‘前浪’做了五六年研究就毕业了,‘后浪’又要从头再来,所以那时候我们实验室的工艺技术就一直停留在五六年的水平;但是谷歌、IBM就可以直接吸纳实验室的人才,让他们毕业后继续研究,所以他们在人才和工艺技术方面已经积淀了10年以上的时间。”
为了让中国不至于在量子计算的赛道上缺席,郭光灿院士、郭国平教授开始寻找解法。最初,他们希望由国内领先的科技企业来挑起大梁。2015年,郭光灿院士、郭国平教授接触了一些国内领先的科技企业。但遗憾的是,这些企业普遍认为量子计算的时代要到10年、20年后才会到来,无一愿意在2015年做出行动。


▲左二-郭光灿院士;左三-郭国平教授
寻找企业支持受阻,两位教授推进量子计算产业化的计划一度搁置,直到2017年,事情才出现转机。在一次党校学习的机会中,郭国平教授偶然结识了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蔡霞和哈工大集团董事长王飞。从郭教授的讲述中,两位投资人意识到了量子计算产业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化基础的贫弱。最终,这两位投资人为本源量子作出了两亿人民币的估值,并在种子轮为本源量子投资了3000万人民币。
但是,对于郭光灿院士和郭国平教授来说,打通了资金的障碍还远远不够——两位教授深耕技术多年,并不擅长企业运营,而从社会招聘渠道接触到的职业经理人又缺乏对量子计算领域的认知。
但好在,这正为在商业运营和投资领域打拼了近十年的张辉提供了用武之地。
2017年九月份,郭光灿院士和郭国平教授找到了张辉。当时的本源量子刚刚起步,内部管理工作尚不复杂,但外部对接融资等事宜较多。就这样,张辉先以本源量子“编外人员”的身份,帮助本源量子对接外部资源。
到了2019年上半年,本源量子团队日益壮大,迫切需要更加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在这时,张辉主动提出想要正式成为本源量子的一员。
张辉说:“当时郭老师担心把我们这些已经相对稳定的学生叫回去创业,开不了高工资又背井离乡。但对我来说,本源的梦想是我的梦想,比做任何一份事业都有意义和价值,我要选一份可以余生倾尽全力去拼搏的事业,量子计算是不二的选择,也是我们国家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2019年6月份,张辉正式入职本源量子。他提到,除了自己以外,许多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早期毕业生都陆陆续续回到了这个领域。
“我们几个年长一点的师兄,在社会上有一些阅历和资源,我需要为本源量子贡献的是做好支撑的工作。我们都是在为了国家的量子计算事业而努力,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论深耕技术还是商业运营)做的是一件事情。”他说。
三、全国产的量子计算机背后,三年艰辛爬坡
2017年9月11日,本源量子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量子计算领域的第一家创企。至今,本源量子已经迈进第四个年头。
在过去的三年里,本源量子的进展不可谓不迅速。就像张辉说的,本源量子不仅要为中国的量子计算保留和培育人才,更要“死死咬住”国际量子计算领域的第一梯队。
从人才规模来看,本源量子的人才队伍从2017年的十几人、2018年的二三十人,攀升到2019年的五六十人。张辉称,目前,本源量子的规模即将突破百人,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50~200人。另外,在本源量子团队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5%。


▲本源量子量子芯片部工作人员在微纳加工室内
本源量子的规模不断壮大也让张辉感到自豪。近些年来,国内的科技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量子计算。仅2018年一年,成立了量子计算研究所、成立了量子实验室、聘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翁文康担任量子计算软件与算法首席科学家。
张辉说:“相比较来说,这些企业资金比我们充足,但本源量子在量子计算人才上占据着优势。”
从推出产品的步伐来看,经过约两年的攻关,本源量子已经研发出分别基于半导体和超导两种技术路径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悟本”和“悟源”,2019年8月6日,这两款原型机落地于合肥高新区内的本源量子计算体验中心,这也是国内首家量子计算教育科普基地


▲“悟源”量子计算机线路细节
就像传统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CPU,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则是量子芯片(qCPU)。由于量子计算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国研究者正从已知的多种能产生量子效应的物理体系入手,试图找到打造量子芯片的“最优解”。
目前,量子芯片的物理制备体系有超导量子体系、离子阱体系、半导体量子点体系、光量子计算机体系、中性原子体系、拓扑量子体系等。其中,超导量子体系和半导体量子点体系是较为成熟的两种技术路径,也是本源量子深耕的两条跑道。
张辉说:“其实在中科院的实验室里,研究量子计算的人才并不是仅聚焦于超导和半导体这两条路径,做光学体系的、做离子阱的都有,只是我们把做超导、半导体体系研究的这部分孵化成立了公司。”
在量子计算领域,超导量子体系、半导体量子点体系在工艺制程、操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关联度,被统称为固态电学器件。张辉称:“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选择的这两条路径可以互相补充和促进。”
目前,半导体体系的“悟本”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搭载的是代号“玄微”的第二代硅基自旋二比特量子芯片;超导体系的“悟源”量子计算机搭载的是代号“夸父”的六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本源量子研发的量子计算机,从EDA软件到封装测试,全部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张辉说:“我们的玄微和夸父芯片,从怎么设计、怎么长晶、芯片怎么封测,全是本源量子从0到1去构建的。”
今年9月12日,本源量子发布了我国首个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悟源”超导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距离量子计算的商用化再进了一步。
量子芯片与经典芯片的一大不同,在于量子芯片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条件下工作。也就是说,一台量子计算机不仅需要搭载量子芯片和量子测控系统,还需配备制冷系统。这导致现有量子计算机的体型巨大,也成为量子计算机短时间内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原因。


以“悟本”、“悟源”为例,这两台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占据了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2米、8米、4米的实验室。
而通过云平台,用户可以借助手中的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进行编程,“远程”借助量子计算机的算力运行程序。
我们得知,今年12月,半导体体系的“悟本”量子计算机也将接入本源的量子计算云平台。
四、我们做好了成为“先烈”的准备
尽管本源量子进展神速,但张辉预计,面对量子计算这块大国“必争之地”,中国与美国,已经拉开了4~5年的差距。
而在这背后,是人才、资金、基础教育、制造等方面的不足。
谈到人才,张辉直言“非常缺”、“特别缺”。“我们作为一个创业团队,三年时间达到100人的规模,已经可以说是比较大的体量了。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人才数量)远远不够,我们非常缺人!另外我们要咬住国际量子计算的第一梯队,人才质量也要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所以人才这块可以说是特别缺!”他说。
在张辉对于人才的焦虑背后,是中外量子计算人才规模的差距。张辉分享了一组2018年的数据:当时美国白宫统计,全球一线做量子计算的人才不超过1000人,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数量不到100人。张辉苦笑:“你可以想到了,这不到一百人可能有一半在中科院,剩下的在北大南大浙大等等。我们只有几十人能干这个事,在那个时间点美国可能占了这个人数的一半以上吧。”
另外,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本科并没有开设明确面向“量子计算”的学科。因此,本源量子采取了吸纳“1/2人才”的策略,以保证人才的增速。张辉解释道:“就是我们招一些学计算机的人才,来教他们物理学;或者我们招一些物理学的人才,来教他们计算机。这样他们一边跑,我们一边带着学。”
这种“教育”的基因也成为本源量子的特色。我们得知,除了2019年在合肥落成的量子计算科普教育中心,本源量子还有专门的教育和宣传部门。
教育方面,2019年三月,本源量子教育云平台上线,同年九月,本源量子发布了国内第一部专业的量子计算与编程教材《量子计算与编程入门》。


▲本源量子编写的量子计算专业教材
宣传方面,本源量子成立了一个四五人规模的宣传部门,日常会完成和分享漫画、短视频形态的科普作品,帮助加深对量子计算的认知。


▲本源量子官网上的宣传漫画
采访中,我请张辉用一个比喻描述一下量子计算。他说:“如果去对照经典计算的发展历史来说,现在量子计算机就相当于处于电子管时代的经典计算机,连晶体管时代都还没到。”
在量子计算尚处于初期的背景下,要在习惯于接受经典信息的大众脑海中构建起量子物理的世界,势必任重道远。
但张辉强调,培育量子计算人才是本源量子的初心。张辉说:“就像本源量子两位创始人说过的,我们做好了成为先烈的准备。就算有一天本源量子不在了,但是本源量子培养出来的人都还在!”
结语:国产化意识觉醒背后,国家与企业的共振
从2008年到2020年,时间的齿轮转动过12年,张辉兜兜转转,终于回到了“量子计算”这个出发点。在张辉这朵奔流向海的“浪花“背后,国内量子计算产业环境亦发生了变化。
2017年,“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正式将量子计算机列为“十三五”器件中,“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的首位。同年,“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到,要推动包括量子计算在内的新一轮军民融合重大科技项目论证与实施。
另外,相比2008年量子计算“一片空白”的情况。目前,在企业征信平台“企查查”上搜索“量子计算”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共有717家符合条件的企业。
在中国的量子计算的中,本源量子以及涌现出的各类企业,既引领着“浪潮”向前奔涌,也在“浪潮”中不断成长、成熟;国家、科研工作者、社会各界对国产化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共同推进着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每个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
这一次,面对各类有望带来社会根本变革的各类新技术,中国将不会像当初错过经典计算的风口那样,再一次缺席。

}

在COVID大流行期间,全世界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半导体技术的价值,这使人们能够在家中使用宽带互联网,远程医疗访问,Zoom通话,游戏,云计算以及5G,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根据SEMI的最新《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受疫情激发的芯片需求激增将推动2020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增长8%,到2021年将增长13%。

但是疫情也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性,供应链的脆弱性非常依赖全球贸易,尤其是美国对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生产的商品的依赖。“在COVID危机期间发现90%的药物已经在中国制造,这很有趣,”半导体顾问公司总裁Robert Maire在高级半导体制造大会(ASMC)的主题演讲中说。

半导体制造业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吗?已经有许多公司依靠台湾的来制造最先进的芯片,而今年早些时候(可以说是美国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商)表示,它正在考虑采用“ fab-lite”并将部分制造业务外包给台积电。在最近的新闻中,英特尔表示正在将其存储芯片业务出售给韩国的SK Hynix。

中国将IT和半导体技术视为其生存必不可少的部分,中国计划花费超过1000亿美元来打造自己的半导体。中国目前消耗全球半导体产量的约60%,但仅制造商的15%。

就半导体技术的未来而言,美国是否处于越来越危险的地位。

美国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以减少对中国华为的先进芯片供应,随后又进行了更多的努力,以限制中国领先的晶圆代工厂(美国供应商)使用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具。此类工具(例如Applied Materials,KLA-Tencor,Lam Research等)必须申请许可才能出售给SMIC。

六月,宣布计划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未公开地点建造一座耗资120亿美元的先进半导体晶圆厂。该晶圆厂被描述为一个每月可生产20,000个晶圆的5nm晶圆厂,该晶圆厂将于2024年上线。但是,当然,这些计划可以改变,例如在台湾威斯康星州发生的情况,富士康在中国台湾的2018年承诺在一个2000万平方英尺的LCD制造工厂中投资100亿美元,创造13,000个工作岗位的投资从未实现。

美国需要联邦政府激励国内半导体制造

9月,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与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合作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分析了拟议的联邦激励措施对美国国内半导体制造的影响。

这份题为“政府激励和美国半导体制造竞争力”的报告发现,强有力的联邦激励措施将扭转数十年来美国芯片生产下降的轨迹,并建立多达19个主要的半导体制造工厂(fabs)和70,000个高薪工厂未来10年在美国的工作机会(图1)。

总裁,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兼2020年SIA主席基思·杰克逊(Keith Jackson)在新闻稿中宣布:“联邦奖励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是对美国经济实力,国家安全,供应链可靠性和大流行反应的投资研究。“通过迅速,雄心勃勃的行动,美国政府可以帮助扭转美国数十年来全球芯片制造所占份额下降的局面,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2%,并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强大的国内半导体制造实力对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国家安全和供应链弹性至关重要。加强美国芯片制造将有助于确保美国在未来的战略技术(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方面超越世界,这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经济和军事领导地位。在国内生产更多的半导体也将使美国的半导体供应链对未来的全球危机更具弹性,并确保美国可以在国内生产军事和关键基础设施所需的先进芯片。

近几十年来,位于美国的全球半导体制造业份额直线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竞争政府提供了大量激励措施,而美国却没有。虽然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占全球芯片销售额的48%,但总部位于美国的晶圆厂(包括总部位于国外的公司运营的晶圆厂)仅占世界半导体制造能力的12%,低于1990年的37%。75现在,全球芯片制造的百分比集中在东亚。预计到2030年,由于中国政府将提供1000亿美元的补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市场。根据类型的不同,美国的新工厂在10年内的建造和运营成本比中国台湾,韩国或新加坡的工厂高出约30%,并比中国多出37-50%。高达40-70%的成本差异直接归因于政府的激励措施。

需要针对半导体制造的强有力的联邦激励措施,以增强国家安全,吸引大量的芯片制造到美国,并创造成千上万的美国就业机会。总计20500亿美元的联邦制造业赠款和税收减免将使美国从一个没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重新定位为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不包括中国),并在未来10年内在美国建立多达19个晶圆厂,增长27%。超过目前美国商业晶圆厂的数量(70)。联邦制造业的激励措施将在美国创造多达70,000个高薪工作,从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到晶圆厂技术人员和操作员再到材料供应商。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制造能力将提高56%。通过500亿美元的,

该报告还重点介绍了政府可在其他几个领域采取行动,以帮助蓬勃发展的国内半导体制造业。其中包括材料和制造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确保美国拥有强大的人才库,保持美国研发领导地位的持续承诺以及确保进入全球市场的承诺。

S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诺弗(John Neuffer)表示:“在先进芯片研究,设计和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在部署新的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例如5G,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全球竞赛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华盛顿的领导者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球竞争环境中吸引芯片生产,并大胆投资于国内制造业激励措施和研究计划,以增强美国在未来数十年的技术领先地位。”

CHIPS法案、美国铸造法案和NDAA

美国目前有待批准的立法,将以《 CHIPS for America》法案的形式支持国内半导体制造,其中包括一系列旨在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的,其中包括用于鼓励新的国内半导体的新联邦拨款计划的100亿美元。制造设施。

SIA指出,研究对于推进美国的半导体创新至关重要。美国半导体设计和制造公司将大约五分之一的研发收入投入研发,到2019年将近400亿美元,这是所有行业研究投入的第二高比率。但是,联邦政府对半导体研究的投资仅占美国半导体研发总投入的一小部分,多年来占GDP的比重一直相对持平。同时,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增加其政府研究投资。

美国《CHIPS法案》将在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进行大量,以促进半导体研究并推动芯片技术的突破。该法案将建立一个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以进行高级芯片的研究和原型设计,并建立一个高级半导体封装中心。SIA表示,需要这些投资,以使美国公司能够保持其在半导体材料,工艺技术,架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技术优势。

此外,6月还出台了2020年《美国铸造法》,该法案将为半导体制造和研究提供总计美元的。

据SIA称,美国目前维持稳定的芯片制造足迹,但表示趋势线令人担忧。在18个州设有商业半导体制造设施或“晶圆厂”,半导体在2019年被列为美国第五大出口国。然而,其他国家/地区也实行了重要的半导体制造激励措施,美国半导体制造增长落后于这些国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联邦激励措施。

在美国铸造法包括一系列旨在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的,包括一项15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计划,该计划将激励新的国内半导体制造和研发设施。该法案还授权50亿美元用于公私合作,以建设或升级国家安全,情报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工厂。该法案将授权50亿美元的新联邦投资,以促进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半导体研究。该法案还要求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与联邦研究机构和私营部门协调,制定一项计划,以指导发展下一代半导体的资金。

7月,众议院通过了《国防授权法》(NDAA),其中包括一项修正案,要求建立联邦拨款计划以促进半导体制造以及联邦对半导体研究的投资。

SIA十年计划中期报告

10月中旬,SIA和半导体研究公司(SRC)发布了他们即将发布的“半导体十年计划”的预览,该报告概述了未来十年芯片研究和资金优先事项,这将有助于加强美国半导体技术并刺激增长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高级无线通信等新兴技术。

十年计划是由学术界,政府和工业界各界领导者共同出资制定的,确定了五个“地震转变”,塑造了芯片技术的未来,并呼吁在未来十年每年投入34亿美元的,以资助这五个领域的半导体研发。

《十年计划》就如何分配这笔增加的资金提出了具体建议,确定了以下地震变化,需要重新关注半导体研究:

智能传感:模拟硬件的根本突破是产生可以感知,感知和推理的更智能的世界机器接口所必需的。

内存和存储:内存需求的增长将超过全球芯片供应量,这将为全新的内存和存储解决方案提供机会。

沟通:始终可用的沟通需要新的研究方向,以解决沟通能力与数据生成速率之间的不平衡。

安全性:硬件研究需要突破,以解决高度互连的系统和人工智能中出现的安全性挑战。

能源效率:不断增长的计算能源需求正在带来新的风险,而新的计算范例为大幅提高能源效率提供了机会。

SR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Todd Younkin博士说:“未来具有无限的半导体技术潜力,诸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先进的无线技术等新兴应用有望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十年计划为我们如何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提供了一个蓝图。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促进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并处于创新浪潮的顶端。”

9月发布的另一项研究来自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它是一个自称为科学技术政策的智囊团,它敦促进行国际合作。这份题为“半导体领导力的联盟方法”的报告指出,在这个半导体领域寻求自给自足的国家会威胁到自己的竞争力,因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行业中几乎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取得成功。该研究称,为了领导,志同道合的盟友应在技术和基础设施开发方面进行合作,制定出口管制和投资筛选等保护性措施,并支持基于规则的贸易。

这项研究强调了制造过程和供应链的复杂性,并指出,最终电子产品的典型生产过程可以看到其内部的半导体在超过100天的过程中跨越国际边界70次或更多次,包括3天。环游世界。各个半导体公司的供应链非常复杂。例如,在全球10个地点拥有15个晶圆厂,其中包括美国的4个,其供应链包括90多个国家的11,000多家供应商。韩国三星公司确定了2,500多家全球供应商,而SK Hynix则拥有大约1,200个全球供应商。台湾的(TSMC)在多个大洲经营着二十个晶圆厂,每年使用270种不同的硅技术生产1,200万个晶片,这些技术可支持10,700种不同的客户产品。台湾的台积电在全球拥有3,000多家供应商。

ITIF全球创新政策副总裁斯蒂芬·埃泽尔(Stephen Ezell)表示:“尽管国家政策对于促进半导体研究,开发和生产很重要,但各国也必须认识到自给自足既不能也不应该成为该领域的目标。”那个报告。“创新和制造半导体所需的费用,复杂性和规模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承担这一责任。志趣相投的国家应团结起来,开展贸易和公平的经济竞争,并以共同增强各自半导体产业竞争力的方式进行合作。”

ITIF指出,全球半导体价值链的每个部分平均有25个国家参与直接供应链,有23个国家参与支持职能。在这种环境下,成功的半导体创新有赖于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这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在国际公司,大学,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公私研究联盟之间共同努力。

“半导体行业有望为子孙后代带来巨大的创新,如果志趣相投的国家找到建设性的合作方式,这些创新将更快,产生更大的影响,” Ezell补充说。“另外,每个国家都需要关注使本国对半导体和其他先进技术领域具有吸引力的环境的政策。这包括创建强大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监管环境,确保获得熟练劳动力的机会,并提供有利的税收和投资环境。强大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成了强大的伙伴关系。在半导体领域,在这个全球竞赛中的每个国家都营造有利于突破性技术的环境,为世界造福,这一点很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529内容,欢迎关注。

★SiC晶圆争夺战开打

★“按捺不住”的半导体设备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ICCAD2020|存储|晶圆|华为|汽车芯片|||射频|封测

回复 投稿,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芯科技叶舟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