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竖式计算二年级除法竖式怎么列怎么列式呢?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1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书P48到5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用分析法分析,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P48先出示(1),练习后说说分析过程
  板书:鸭的只数-鸡的只数=鸭比鸡多的只数
  2、改变上题,学生自己写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反馈
  3、P48练3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式:
  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
  ●变式练习
  1、滨海小学三年级有学生42人,四年级有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舞蹈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舞蹈队员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将“合唱队员60人”改变,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综合练习
  1、P48练5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解答。
  2、P49练8指名说说。
  (二)
  ●基本练习
  1、P49练10(1)出示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出基本数量关系式:第二小组平均每人-第一小组平均每人=?
  2、P49练10(2)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说说基本数量关系式
  ●综合练习
  1、P50练11、12、13先练习,后反馈比较基本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
  2、P50练14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3、P50练15,先补充,再计算。反馈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2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3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
  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 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 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 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6□
  8□
  □4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3
  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2
  □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 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 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 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 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 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 口算。
  2. 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235÷5=□ 424÷8=□ 448÷7=□ 552÷6=□
  3. 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 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2
  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 (基础好的)
  5.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 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 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432
  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在□里填数。
  756÷□ = 875÷□ =
  2. 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教学内容:P16--17 例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3 □......□
  6 □......□
  242÷ 7 = □......□
  8 □......□
  9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 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4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把总数看作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当堂检测
  1.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月季花和杜鹃花的面积一共占花园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月季花占的面积比杜鹃花少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2。
  (1)出示例2。
  指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尝试完成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81页试一试。
  谈话:先想一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并在班级里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全国人口的?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1)
  3.你会列式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计算方法。
  你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算法预测
  (1)先把前两个分数相加,再和第三个分数相加;
  (2)三个分数一次通分,然后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桃子,光盘
  2.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 10+5= 10+8= 10+4=
  10+3= 10+7= 10+6= 10+2=
  2、智慧比拼
  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复习十加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9加几,在计算9加几时,更能想出凑十法。】
  二、新课讲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出示)
  (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
  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真棒,你提的问题与猴妈妈一样,猴妈妈说,如果小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吃桃子。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你们能不能帮它。该怎么算呢?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
  生:9+4=13
  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
  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
  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4=14,所以9+4=13。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假设全部放满,就是10+4=14,现在缺一个,所以用14减去1得13。)
  生3:我是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就成10个,加上外面的三个,正好是13个。
  师:拿一个?怎么拿?请你到前面来演示着说一说。
  生: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这位同学刚刚从外边4个中拿走了几个?(1个)他把这一个放哪里了(给9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凑成10)?10加3得13。我明白了!
  师: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 数数。(可能是你对数的方法比较熟)
  生:拿进去一个,凑成十的方法。算起来很简便。(你真会思考)
  师: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谁能用数学
  算式来表示?
  生:9+4=13
  师板书:9+4=13
  (多提几个人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全班一起说)
  (1)谈话:小猴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桃子,猴妈妈又买了些花奖励给小猴和你们呢(出示“试一试”)。
  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吗?该怎么列式?(9指哪边的花?7呢?)
  生:9+7
  师:你会计算吗?先圈出10朵,再计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思考过程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师:要把7分成几和几?7为什么不分成3和4或2和5呢?
  (2)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题都有什么共同地方?
  都是9加一个数,得数也都是十几。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计算时都是把第
  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然后拿9和1凑成10,10加几等于十几。
  师:你想试试其他的9加几算式吗?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再放一块就是10块了,你能看图说说小猴的算法吗?
  小猴为什么搬1块到左边?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能根据这些,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学生做,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全班齐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像这样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书上把它圈一圈。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学生做,集体订正
  (3)圈出10根后,右边剩下几,得数就等于十几。
  3、“想想做做”第3题
  9+1+1= 9+1+4= 9+1+8=
  9+2= 9+5= 9+9=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想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式子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蚂蚁搬家的游戏”,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你能按顺序说出9加几的算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一个数,得数都是十几,并且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数少1。
  四、挑战自我
  出示题目:
  9+()
  想一想:1、( )里能填哪些数?
  2、( )里最大能填几?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借助直观,领悟新知
  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四川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四川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
  提问:江西省和四川省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的什么?(面积)
  师:你还在哪儿听说过面积?
  生1:我们国家的面积很大。
  生2:水库的面积。
  师:到底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的含义。(板书课题:面积的含义)
  二、 观察体验,感悟面积
  1.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摸粉笔盒表面的。(教师示范用手掌摸粉笔盒的表面)
  师:拿起你们的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学生动手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师:用这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
  学生活动。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你能像刚才那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吗?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
  学生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摸了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课桌的桌面感觉怎样?
  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
  师: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出示一块黑板和一面墙的实物图)这里有一块黑板和一面墙,让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墙的`表面。如果两人刷得一样快,你认为谁会先完成任务?为什么?
  生1:当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务,因为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
  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务是很难的,因为墙的表面太大了。
  师:是的,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我们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墙的面积小得多。你能上来指一指黑板的面积表示的是什么吗?墙的面积呢?
  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墙的表面。
  师: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生1: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生2:我家床面的面积比地面的面积小。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 出示两个长方形。(第一个大些,第二个小些)
  师:我们来看这里的两个长方形,你能上来指一指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学生分别指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这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一些?哪个面积小一些?
  生: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比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比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小。
  (2) 出示教科书第75页例题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同学们再看这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比较一下,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1: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不多大。
  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自己想办法比一比,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提示: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如果需要,可以使用。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比较的结果怎样?
  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1:用重叠的方法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2:用直尺去量,也能比出它们的大小。
  生3:用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纸片去摆,也能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3. 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
  师:你能一眼看出下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吗?
  生:不能。
  师:那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生1:可以用同样大的纸片去摆一摆。
  生2: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
  师:你有办法把这两个长方形重叠起来吗?
  生:先在纸上把这两个长方形描出来,再把它剪下来,就可以重叠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2) 出示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
  三、 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按要求练习后,再到中国地图上找一些省份,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2.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分别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有多少个小方格(具体地说一说怎样数出梯形面积),再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
  四、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8
  教学内容:概括分数可以化成小数的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并能正确的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2、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二、教学新课
  1、让学生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1/21/3.3/42/55/68/153/22
  5/82/97/101/129/144/253/40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三、引导观察
  (1)观察两个框内的分数,各有什么特征?(他们是最简份数)
  (2)把这些份数的分母分别分解质因数。
  (3)再次观察这些份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归纳
  (5)议一议
  (6)请每个同学举出两个例子,验证一下刚才概括的这个特征是否正确。
  四、应用这些特征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
  五、巩固练习
  六、布置作业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本 篇10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课前,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等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曲)的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朋友”是常见的物体。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馈初步形成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经过信息的筛选、过滤和相互对应,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对判断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些活动能使四种形体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物体的形状,然后说出摸的是什么形体;“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摸出一个圆柱,让同伴检查摸对了吗。这两个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开展摸物体的活动。“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立体形状特征的体会。“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热门标签: 五年级音乐教案 二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五年级体育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七年级音乐教案 四年级科学教案 八年级体育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13 12:37:11 由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目录
1.除法列竖式计算过程
0
2.除法竖式计算怎么列?
3.98÷9用除法竖式怎么列?
过程
4.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
5.除法怎么做列竖式
6.42除以8的除法竖式怎么列
7.word 中 除法 竖式怎么打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b、14÷3=
  c、14÷3=4余2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28÷5=?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 )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习: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30÷6=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 )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平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平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平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平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习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3=3……1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个)
  7÷3=(个)……(根)
  8÷3=(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8=……( )
  ÷9=……(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8÷4=2
  7÷2=3(盘)……1(个)9÷4=2……1
  余数10÷4=2……2
  读作: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12÷4=3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
  教学准备:圆片或小棒、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家里布置的漂亮吗,都进行了怎样的布置?
  小熊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瞧,它挂的气球多漂亮!仔细看看,发现什么?(按红、黄、粉、绿排列)
  你们能很快猜出第3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吗?
  请同学们再说出几个气球的号码,谁愿意跟老师比比猜?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就知道了。(由猜气球的颜色导入,学生兴趣会很高。再看到老师总能很快猜对,不仅能让学生惊讶,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会很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余数
  1、春节的时候,我们去亲朋好友家坐客,主人都会拿出一些糖果来招待客人。现在我们就帮助小猴子把买来的水果分装在盘子里,准备招待客人吧。
  2、瞧,小猴子买来了什么水果?一共有多少个?(10个)现在咱们就帮它把这些桔子平均分一分吧。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请组长记录结果。
  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交流摆法,并说说怎样列示。(板书)
  4、观察这些分法,你能给分分类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后有剩余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6、你们能说说什么是"余数"吗?指出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分别是几。
  7、介绍读法。指名读、齐读。
  (学生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这会对他们理解余数的概念给予很大的帮助。)
  (二)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1、想想刚才你们分桔子的经过,再看看这几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剩余吗?
  剩下的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了?剩余几个就不能再分了,跟哪个数比比就知道了?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余数比除数大或等于余数行吗,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加深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三页练一练1题、2题。(巩固基本概念)
  2、拓展练习: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几?
  四、归纳:谈本节课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的意义,并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加了有趣的野营活动,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再去参加更有趣的野营活动呢?(学生回答)好,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可能有:(教师适时板书)
  1、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55个蘑菇,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8人,每人分几个?
  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二、探索新知
  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师板书:
  22÷4=(人)(条)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谁的方法最好吧!(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怎样列出竖式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22条鱼,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课堂练习
  1、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55个蘑菇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自主练习第二题:摆一摆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吗?
  五、教学反思
  借助生活实际,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始终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解,注意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只有结合具体情境从根本上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篇6
  一、游戏中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游戏。请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2、3、4、5,当数完小手指时,再回头从大拇指起数6、7、8、9、10,这样连续反复的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个手指上。
  现在你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就知道这个数对应的是哪根手指。
  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猜。
  是不是很神奇?学好这节课,你也能变得和老师一样神奇!
  二、情境中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学习除法竖式。
  (1)创设情境出示例1:(出示情境图)元旦节到了,各个班级都在积极准备开联欢会,这几位同学打算用一些盆花布置会场。他们先搬了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2)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自己摆一摆。请一个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操作。
  (3)学生操作后提问:15盆花摆完了吗?摆了几组?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15÷5=3(组)(板书横式,明确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指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数写在外面,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分得的结果即商写在横线的上面,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板书竖式书写过程)
  课件演示竖式除法及各部分名称。
  (6)即时练习:27÷3=
  展示学生作业。
  (二)教学例2,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产生。
  (1)课件演示例2:这几个同学觉得花少了点,又去搬了几盆,一共有了23盆花。如果还是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分的数就叫做余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你能列出竖式吗?试一试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书写横式和竖式。展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①23÷5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②23的下面该写几,怎么得到的?“20”表示什么?(怎么得到的?)
  ③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④横式中的得数该怎么写?怎么读?
  适时小结:先写商,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5)回顾小结。
  在这里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相同?
  (6)回到开始的游戏。
  三、精练中提升能力。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业,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2两题。
  3、说一说生活中有余数的现象。
  明确这些现象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2012年10月17日,在宁国市开发区小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引领示范活动中,我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这节课是要学生认识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和横式的写法,正确的表达商和余数,并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余数规律,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游戏引入,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神奇。
  用一根绳子牵着牛鼻子往前走,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如手里拿着一把嫩嫩的青草,牛会主动的跟着你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引入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让有准备的孩子充分展示自己,让潜能生感受神奇,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游戏,融入到游戏学习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二、数学就在身边,在观察、操作中探究新知。
  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是为生活服务。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注重学生的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拜一拜、分一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规范书写要建立在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感官表象,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归纳,抽象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认识“余数”,理解“余数”。
  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感受余数是怎样产生的。那就是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分的数就叫做余数。另一方面要通过比较理解“余数”。在例2的横式中,商与余数的单位是不一样的,商4的单位是组,余数3的单位是盒,也就是说余数“3盒”不够“1组”。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余数的现象,更深的感受余数与生活的联系。
  四、引导思考,鼓励自学,为学习新知埋下伏笔。
  我们的课堂总结不能仅仅停留在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些问题上,学生回答的往往都是肤浅的知识表面。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比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了余数的产生及意义,那么在生活中或者在一个除法算式中,余数有什么特点呢?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在自学完例3后,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说课稿11-05
有余数的除法课后教学反思(通用9篇)12-28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03-16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10篇】03-16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十篇】03-1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03-2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4-04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11-04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05-06
口算除法教案04-0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年级除法竖式怎么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