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0乘以或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64与的差,再乘62与16的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加之我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要体会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难。但学校处在旅游之地,离旅游景地较近,对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了带领同学们去模拟旅游。将租车、买门票、参观、用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临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华清池、骊山、鸿门宴遗址、西安事变蜡像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利用临潼丰富的旅游资源, ,创设去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创设这样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参观。  (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1)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1/2。  二、新授:  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重点让学生理解2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里面有2个1/3。  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色,读写分数。  三、议一议:  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  四:认识分数:  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以3/4为例,介绍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六、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六、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  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课来了好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一个小客人呢!猜猜他是谁?(放旺仔广告语)从它身上你看到了什么?(说到日期特写)旺仔牛奶上怎么会有年月日啊?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年月日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 观察年历,探求新知  1、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 (1)请大家拿出你带来的年历卡,你会看吗?那在年历卡上找一找你的生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么找到的?  3、 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年历卡,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一起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1) 你是怎么填表格的?  (2)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统计,你还发现了什么?  4、 游戏  随便报一个月,要是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李老师报了月份后,喊了开始才能起立,不然你就犯规喽!  7月 你怎么判断的?  8月 怎么8月还是男生站起来  4月 10月 2月  5、 计算全年天数  (1) 2月非常特殊。你知道今年2月有多少天吗?今年一年有多少天呢?你会算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交流总结方法  三、 巩固练习  1、 猜节日  年月日不但可以用来记时,有时候人们还给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猜一猜,下面这些是什么节日?  国庆节 植树节 儿童节 教师节  2、 修改日记  (1) 三(4)班的王心是个很认真的小朋友。他有个写日子的习惯。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读读好吗?  (2) 读了王心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3、 整理食品  (1) 年月日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真大。日记中要用到它,还有哪里也要用到呢?听听旺仔他又要说什么?  (2) 这里还有些食品,大家来看看它们能不能顺利通过检查  光明酸奶 牛肉干 巧克力蛋糕 喜之郎果冻  20xx.3.10 20xx.3.25 20xx.3.1 20xx.9.1  30天 1年 一个星期 半年  四、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我们学校网站上有一些有关年月日的一些小故事和小知识,课后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五、 制作  回去后做一张20xx年1月的月历卡。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且十位计算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里的三个师兄弟遇到麻烦了,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橘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师兄弟,每人分多少个? □ ○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3。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8个(10个 8个)  每个人可以分1篮还剩18个(1篮8个),一人可再分6个,共16个。  (2) 30 3 = 10 18 3 = 6 10 + 6 = 16  (3)竖式计算(再次对比加减乘竖式)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不同  ②计算顺序不同(从高位开始)  ③数位对齐  7、讨论: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  三、拓展应用  1、先估算再计算。  382  524  723  2、用竖式计算。  81 3  90 6  98 7  84 6  96 4  56 4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说出路线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习。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指南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后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61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2、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1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xx×10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2、4题。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一、学情分析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第1课时P71-74页、练习十八第1、2题  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习十八第3、4题  第3课时P77-78页例2、3;练习十九第1-4题  第4课时练习课P80-81页;练习十九第5-11题  第5课时P82-83页  第6课时P84-85页  第7课时P86-87页(整理与复习)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本单元的内容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第70~76页)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 (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  1.主题图。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2.面积的概念。  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可以从主题图中找到观察比较的对象,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提示,比较数学课本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其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然后让学生用“面积”,说一说上面前两项比较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  3.面积单位。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其次,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可能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对此,学生一般会从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教师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接下去,教材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剑 蹦泻⒆用歉咝说靥?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相关文章:初三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4-27中班数学对称教案04-11三年级下册学生评语09-03数学《分一分》教案04-11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06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04-21大班数学教案4篇05-22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6【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5-04【必备】小学数学教案4篇04-28}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把乘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注意:对于乘数末尾有0的乘数,用竖式计算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仔细审题,找出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抓住有联系的信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1、长度单位
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
3、质量单位
克(g)、千克(kg)、吨(t)
4、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5、单位换算
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1、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可以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出什么是关键。
2、画图解决问题
学会根据题中的信息与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时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第五单元 年月日
一、年、月、日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的12个月中,有7个大月,它们是1,3,5,7,8,10,12月,每月都有31天;
有4个小月,它们是4,6,9,11月,每月都有30天;
2月是特殊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拳头记忆法记忆大月、小月
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开始数,在拳头凸起的地方数到的月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数到的月为小月,2月除外。
4、计算天数的方法:
(1)数天数
(2)同一个月内,起止日期都算,则用后一日期减前一日期,然后把结果加1,就得到实际的天数
(3)经历的时间经过不同的月份,要分段计算,即一个月一个月地计算。
二、平年和闰年
1、平年和闰年
当二月有28天时,这一年是平年;当二月有29天时,这一年是闰年。
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2、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等)。
三、24时记时法
1、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
24时记时法即从0~24时,时刻前没有修饰语。
普通记时法即从0~12时,前面要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
2、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相转换
(1)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记时法
凌晨、早晨、上午、中午的时刻不变,只需去掉修饰语;下午、晚上、午夜的时刻要加上“12”,并去掉修饰语。
(2)24记时法改写成普通记时法
小于或等于12的时刻不变,只需加上修饰语;大于12的时刻要减去“12”,并加上修饰语。
三、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1、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可利用钟面数一数,也可以画图看一看,还可以用减法计算。计算同一天里经过的时间,只要把两个时刻都用24记时法表示,用后面的时刻减去前面的时刻即可。计算时间不在同一天里的经过时间,要分段计算,先算第一天里经过了多长时间,再加上第二天经过的时间。
2、午夜12时(即24时)既是第一天的结束,又是第二天的开始。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认识面积
1、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观察法;(2)重叠法;(3)数方格。
二、面积单位
1、常用面积单位
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 2)、平方厘米(cm 2)。
2、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1、分数
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2、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先求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再乘取出的份数。即, 总个数÷分母×分子=取出的个数。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4、分数比较大小
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1、整数
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0既是自然数也是整数。
2、小数的组成
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去读,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中间的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如果中间有0,也必须读出。
4、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时,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去写;然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依次写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
二、比较小数的大小
1、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计量单位不同的小数比较大小,应先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小数和分数比较大小时,要么把小数化成分数,要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进行大小比较。
三、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3)算完的结果中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
(2)从低位减起,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当10;
(3)差的小数点要与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1、掌握调查、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会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2、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信息也不同。
3、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灵活运用不同方法给数据排序和分析。
苏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一、填一填。(每空1 分,共22 分)
1.2 千米=( )米4000 千克=( )吨
6 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在( )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头牛重约500( )。(2)黄河长约5464( )。
(3)一个大头针长22( )。(4)一袋水泥重50( )。
4.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6.找规律,接着写两个数。
(1)1.9,2.8,( ),( ),5.5。
(2)8.5,8.1,7.7,( ),( )。
7.用4 个边长是2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大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8.用一根长32 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 )。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 分,共5 分)
1.1 千克棉花比1 千克铁轻。( )
3.21×60 的积比1200 小。( )
4.在3,4,0,9.5,21 中有三个整数。( )
5.公历年份是4 的倍数,这一年不一定是闰年。(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1 分,共5 分)
1.一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 千克,( )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 吨。
A.十几 B.三十几 C.八十几
3.水果店第一次运进水果5 吨,第二次运进水果2000 千克,两次一共运进水果( )。
A.2005 千克 B.7 吨 C.52 吨
4.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相比,( )。
A.长方形的大 B.正方形的大 C.一样大
四、计算。(1 题5 分,2 题6 分,3 题9 分,共20 分)
1.直接写出得数。
2.用竖式计算。
85×50= 56×35= 4.5-3.8=
3.混合运算。
29×(428-389) 586-(186+135)
52+148÷4
五、做一做。(1 题3 分,2 题6 分,3 题12 分,共21 分)
2.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下表是李明统计的4 个组同学喜欢的体育运动情况。
(1)把这些表汇总。
(2)这些运动中,喜欢( )的同学最多,喜欢( )的同学最少。
(3)这些运动中,哪些是球类运动?喜欢球类运动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六、解决问题。(5 题7 分,其余每题5 分,共27 分)
2.同学们去植树,每行植24 棵,刚好植了18 行。如果植同样多的树,植4 行,每行植多少棵?
3.纺织厂这个星期织布8.4 万米,比上个星期少1.2 万米,纺织厂这两个星期一共织布多少万米?
4.三(1)班有多少人喜欢跳绳?多少人喜欢踢毽子?
5.看图回答问题。
答案
一、1.2000 4 600 3
3.(1)千克(2)千米(3)毫米(4)千克
5.12
6.(1)3.7 4.6 (2)7.3 6.9
7.16 8.64 平方米
二、1.×
2.× [点拨]没有说明平均分。
3.× 4.× 5.√
三、1.B 2.A 3.B 4.B 5.C
四、
2.4250 1960 0.7 728 4410 8.1
3.1131 265 89
五、1.略
2.8×8=64(平方厘米) 16×5=80(平方厘米)
3.(1)9 8 21 10 (2)乒乓球篮球
(3)篮球和乒乓球属于球类运动,喜欢球类运动的同学一共有29 人。
六、1.10×20÷2×1
=200÷2×1
=100(平方米)
100÷2=50(平方米)
答:白菜地的面积是100 平方米,萝卜地的面积是50 平方米。
2.24×18=432(棵) 432÷4=108(棵)
答:每行植108 棵。
[点拨]应先求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再求每行植多少棵。
3.8.4+1.2=9.6(万米)
8.4+9.6=18(万米)
答:纺织厂这两个星期一共织布18 万米。
4.48÷8×3
=6×3
=18(人)
48÷8=6(人)
答:三(1)班有18 人喜欢跳绳,有6 人喜欢踢毽子。
5.不买团体票:78×12=936(元)
买团体票:80×10=800(元)
800 元<936 元800 元<900 元
答:买团体票较省钱,900 元钱买票够了。
来源丨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在紧张的复习里,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张试卷。因为试题卷的练习能够帮助我们去检测学习中的缺点与漏洞!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今天本站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题目 一、 填空题。(12分,第4和9小题2分) 1.8个小朋友平均分一盘樱桃,每人分得24个,还有剩余,这盘樱桃最多( )个,最少( )个。 2.估算48x72所得的积是( ),准确的积是( )。 3.两个最小的两位数相乘,积等于( ),两个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积等于( )。 4.( ) × ( ) = 600 ( ) × ( ) = 1500 ( ) × ( ) = 2400 ( ) × ( ) = 3000 5.25×40的积的末尾有( )个0。 6. 49×31大约等于( )。 7.24×3=72, 2400×30=( )。 8.在180÷(80-50)中,应先算( ),再算( )。 9.判断下面的题计算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4×24=4526 ( ) 37×84=318 ( ) 15×35=436( ) 29×32=828( ) 10.在13×40的积的后面补( )个0,与130×400的积相等。 二、在轴对称图形的下面打“√”,不是的打“×”(5分)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8分) 1.汉字“王”和“中”都是轴对称图形。( )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四位数。( ) 3.□47÷7的商是三位数时,□里只能填8或9。( ) 4.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 四、直接写出得数。(6分,每题0.5分) 70×3= 36×20= 60×30= 98×100= 80×90= 12×70= 30×40= 300÷4= 50×22= 25×40= 20×30= 50×20= 五、 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14分,验算题3分) 1、※483÷4= 34×11= 38×45= 216÷3= ※39×26= 760÷7= 六、脱式计算 (18分) 2010-712÷2 (552-217)÷5 248+399÷7 32×15÷6 64÷16×13 108÷(3×2) 七、读题,选择正确的算式。(4分) (1)学校买了8把椅子,共用了360元,照这样计算,买40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A.360×8÷40 B.360÷8 ×40 ( ) (2)小刚3天看了150页故事书,小明4天看了120页,照这样计算,小明9天完这本书。这本书多少页? A.120÷4×9 B.150÷3 ×9 ( ) 八、列式计算 (9分) 1.35与24的积减去105,得多少? 2.一个数的8倍是864,它的3倍是多少? 3.用632除以8的商,再乘16,积是多少? 九、解决问题。(1-4题3分,5―7题4分。共25分) 1.光明小学平均每天需要43桶矿泉水,3个星期(每个星期按5天计算)需要多少桶矿泉水? 2. 三年级二班的学生帮王伯伯摘苹果,共分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8人,平均每人摘了12千克。这个班一共摘了多少千克苹果? 3.每行种20棵树,要种10行。每棵树苗4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 4. 240元网购5包书,每包4本,平均每本多少钱? 5. 一箱鸭蛋,内装4盒,每盒6只。现有480只鸭蛋,可以装这样的多少箱? 6. 如果用2 辆这样的小货车来运,多少次能把煤全部运完? 7.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我们班第一天有3个同学共交了135元。照这样计算,我们班15个同学去春游,一共要交多少元钱? 看过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的人还看了: 1.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2.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试卷及其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乘以或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