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还会冷吗新的冬天会是暖冬吗?

2023年或将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今年冬天会是暖冬吗更新时间:2024-01-03 10:11:02  注意啦!中等厄尔尼诺形势已经确定了!在厄尔尼诺和全球变暖的双重叠加buff下,今年或将打破最暖记录,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年份了。不过,最近冷空气活动还是很频繁的,像是东北地区半个月已经迎来了三次强降雪。就有人问了,今年不是厄尔尼诺吗?怎么感觉这么冷?那么,今年冬天会是暖冬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最新分析。  2023年或将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受其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年份。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自2023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以来,5—10月关键区海温指数呈现快速增暖持续趋势,已经连续五个月超过0.5℃,达到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其强度为中等,类型为东部型(即海温暖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  根据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的预测,预计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2024年春季,关键区海温指数峰值将出现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  除了我国气象机构外,全球其他气象机构也注意到了厄尔尼诺的情况。比如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指出,厄尔尼诺现象目前正在蔓延,该局的预报员预计厄尔尼诺还将持续几个月,有62%的可能性持续到2024年4月至6月。  但和我国标准不同的是,美国海洋海洋大气管理局指出,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现在已经达到了“强”事件的门槛!该局的分析数据认为,2023年8-10月的热带太平洋中东部Nino3.4关键海区的三个月平均海面温度比长期平均水平高出1.5度,月度Nino3.4指数比平均水平高1.7度,达到了强厄尔尼诺事件。  今年冬天会是暖冬吗  从预测角度而言,今年冬季出现暖冬概率较大。考虑到今年冬季冷空气总体偏弱,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预计12月份偏暖程度更明显;进入1~2月份,随着冷空气活动趋于活跃,气温总体接近常年到略偏高;到明年春季,则以全国大部气温偏高为主。  国家气候中心指出,受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影响,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的最暖年纪录,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今年冬天的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尽管整体上趋于偏暖,但在冬季期间,冷空气活跃是常见现象。国家气候中心指出,尽管预计今冬到明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阶段性冷空气活跃,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复合型气象灾害风险加大。根据这一说法,尽管整体气温可能偏高,但冬季期间仍存在寒冷天气的可能性。  当然,这样来看的话,厄尔尼诺也会影响我国的冬季气候的复杂性,使得冬季气候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我国的冬季气候的预测难度增大。尤其是冷暖天气的转变,可能会带来超乎预期的降温和雨雪天气,还可能导致我国的冬季雾霾等不利天气的风险增加。  厄尔尼诺将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厄尔尼诺发生后,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南方城市内涝现象凸显,出现“暖冬”概率增大。由于北方降水偏少,容易发生干旱,如2002年华北、黄淮部分地区出现夏秋连旱,2006年中东部大范围秋旱,2018年秋季黄淮、江淮等地阶段性干旱等。  厄尔尼诺可抬升全球平均气温,导致“史上最热年”。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厄尔尼诺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在厄尔尼诺发展期,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异常偏少,非洲东南部异常干燥,印度和中国夏季降水更加异常;在厄尔尼诺期间,智利中部沿岸容易发生暴雨洪涝,亚马孙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和巴西东北部易遭旱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降水减少、林火灾害多发,墨西哥湾北部和美国东南沿岸出现较多雷暴等。}
上个月,我国气温距平实况图几乎是一片红火,特别是西北华北到江淮江南,气温偏高程度历史罕见。而最近十天来,内蒙古到华北江淮一带的偏暖程度愈演愈烈,直接达到色阶上限,并且大大打破了历史同期纪录。正如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员信欣所说,这是我国今年最为极端的天气事件,只不过这种回暖天气和暴雨台风高温等不一样,极端虽然极端,但是很温和,致灾力没那么强,导致大家感受没那么深刻。特别是11月1日全国有705站(680+25)打破或追平11月最高气温纪录,破纪录的站点之多,破纪录的幅度之大,是工作历史上从未见过的。特别是山东临朐32.1℃,在11月北方出现如此温度,简直闻所未闻。大家如果多关注气象天气的其实也会发现,最近几年,最热月,最热日,最热xx等越来越多,这正是由于不断变暖的大气带来的效应。全球近地面日平均气温走势,黑色粗线为今年如图所示,根据NCEP的再分析资料,今年全球平均气温自6月以来就居高不下,且在历史最高水平,6~10月全球连续5个月拿下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月平均气温,不止我国高,全球都高,这是全球大变暖的铁证,如此大变暖背景下,我国也很难独善其身。而具体到这次大回暖,之前我有说过,不过最显然的应该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其一是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状态,随着过去一段时间日界线赤道西风异常再度发展,赤道中东太平洋再度增温,但主要集中在中太平洋区域;与此同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和上层海洋热含量距平略有上升,表明近期厄尔尼诺事件继续有所发展,也就是说赤道太平洋东部处于偏暖状态。太平洋作为世界第一大洋,热带太平洋的冷暖在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中占有主导地位。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表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叫做厄尔尼诺(El Nino),而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直接气压变化呈现反相关现象,称为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合称“ENSO”,观测表明ENSO可以触发影响全球2/3地区的重大气象灾害,是全球年际气候变化的主导模态。厄尔尼诺能够使得西太平洋地区激发出反气旋环流,加强我国南部的偏南暖湿气流,使得暖湿长驱直入进入我国华北东北地区。而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沃克环流比常年会有所减弱,西北太平洋易盛行下沉气流,从而使得副热带高压偏强,海陆气压差减小,冬季风减弱,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第二是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也就是赤道东部印度洋异常偏冷而西印度异常偏暖的情况。海表温度监测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偏暖(厄尔尼诺),赤道东印度洋偏冷iod+印度洋虽然不及太平洋广阔,但是其作为东亚季风区重要的水汽来源,热带印度洋的纷纷扰扰也有充足影响。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一样具有海温异常的现象,被称为印度洋偶极子(IOD)或者叫热带印度洋偶极子(TIOD),印度洋偶极子和厄尔尼诺有紧密的联系,因为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通过印度尼西亚群岛连通,发生印度尼西亚贯通流。西太平洋暖池的水体会通过印度尼西亚贯通流输送到印度洋,影响印度洋的海洋过程。厄尔尼诺发生以后,贯通流会发生改变,波及印度洋的海洋过程。来自太平洋的暖水进入印度洋之后,会受到印度洋海洋过程的支配而发生变化,产生与厄尔尼诺既有联系、又有独立特性的过程。在IOD正相位情况下,西印度洋强烈增温而东印度洋偏冷,这会引发印度季风偏强,导致西南风下产生的暖平流加压,使得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加强,此外还会影响到西风带局势,使得东亚处于脊位。西风带距平(500百帕高度),东亚被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这次大回暖也是开启了今年大概率暖冬的剧情,虽然接下来马上有一股纠偏型寒潮抵达我国,但是根据环流态势,十一月中下旬仿佛还是偏暖。注意:很多人认为暖冬就是一个冬天都不冷了,其实也不是,打个比方,黑色是气候态冬天每日平均温度走势,绿色是一个单独正常冬年份的每日平均温度走势,而红色就是一个暖冬(比如今年大概率)的每日平均气温走势,大部分时间都是偏暖的,但是总有那么几天会被冷空气影响而偏冷,但是不能因为那几天就说是今年冬天很冷对吧,比如15~16年冬天是个暖冬,但是16年1月22日出现了一次世纪寒潮,这是气候预测里面的天气因子,在气候预测时候只会给出大概的偏低偏高,不会细节到那天会有寒潮的,也不应该因为某几天比往年更冷就说今年冷冬了。人在成都,没有感觉到跟往年有什么不一样,甚至觉得气温比往年还要低一些,但是最近北方多个省份似乎都在经历比往年气温更高的秋冬季节。主要还是因为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大范围海温异常偏高的一种现象,它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比如高温、洪水、干旱等,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从2023年6月开始,热带太平洋就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从目前的预测来看,厄尔尼诺状态将会维持下去,甚至还会进一步发展,强度也会进一步提高。厄尔尼诺是年际气候变化的现象,从各个机构的预测结果来看,厄尔尼诺峰值强度至少会达到1.5度以上,所以至少在明年春季之前全球平均气温会呈现较明显的偏暖特征。2023年冬季我国冬季风大概率偏弱,这会导致北方冬季温度偏高、空气污染可能性增加;南方降水量增多,气温偏低。此外,从历史统计上看,在厄尔尼诺的发展阶段,我们国家北方的秋天可能会相对偏干,尤其在华北地区一带,整个冬季的冬季风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相对偏弱,可能会导致北方地区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弱。而南方冬季可能会处于降水偏多的状态,这也会导致南方冬季温度偏低。所以身在南方地区的人可能会感觉气温比往年更低,加上雨水比较充足,从而感觉更湿冷;而身在北方地区的人则会有相反的感觉。最后,2023年全球的平均气温有可能将打破201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并且,厄尔尼诺形成后的次年,也就是2024年,平均温度大概率会比2023更高。所以,明年我们可能会遭受更多的极端天气,包括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已经横扫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此次寒潮风力大,影响范围广,并有大范围雨雪天气。明明前几天,以广东为首的很多南方地区还在穿短袖、开空调,就像夏天赖着不肯走,但是这两天气温骤降,已经要穿秋裤、羽绒服“保命”,其实这样的极端天气主要是受拉尼娜事件影响以及热带海温异常导致的。对于寒冷天气的到来,很多人都想知道2022年到2023年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春节冷不冷?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2022年到2023年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表面温度低于正常年份温度的现象,与海面水温持续高于常年温度的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它被认为是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信号。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除黑龙江、甘肃中部和东部、内蒙古东北部、陕西西部、青海东北部和宁夏等地可能出现区域性冷冬,全国其他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将呈现“后冬偏冷、前冬偏暖”的气候特征。不过判断冷冬暖冬需要有确定的数值,偏暖偏冷是相对平均气温来说的,气温偏冷并不等同于冷冬。暖冬和冷冬怎么判断?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全国、区域、单站三个范围等级。在全国有效面积方面:冷冬面积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暖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即为暖冬。在区域总站数方面:冷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暖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暖冬。在单站方面: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冷冬;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暖冬。2023年春节到底冷不冷?2023年春节会比较冷,三九四九是一年当中最为寒冷的时候,而春节正处于三九四九当中,所以今年春节应该是比较寒冷的。另外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测,2023年1月下旬到2月,冷空气强度逐渐加强,华南西部、华北北部、华中、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西南北部和东部、西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关于冷冬暖冬的谚语介绍1、“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这句谚语流传比较广泛,说的是如果立冬是晴天,那么整个冬天雨雪天气比较少,晴天会比较多,那么相应的气温就比较高,不会感觉那么冷,这个冬天就属于暖冬。如果立冬这天下起了雨,天气不好,那么整个冬天里面就温度比较低,会雨雪不断,就属于冷冬。2、“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这句谚语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如果立冬当天刮了北风,那么整个冬天会感到很寒冷,冰雪天气很多,这个冬天就属于冷冬。如果立冬当天刮了南风,那么当年雨雪天气相对少一些(无雨雪并不是完全没有雨雪天气,是雨雪天气少),冬天的时候,雨雪天气如果较少,人们会感到没有那么寒冷,这个冬天就属于暖冬。3、“小雪雨夹雪,无休也无歇”这句谚语说的是小雪节气如果出现了雨夹雪,之后的降雨或者降雪天气就会比较多,无休无止只是一个形容词。如果冬天晴少雨多现象比较频繁,那么说明这个冬天会比较冷。4、“小雪如若见晴天,有雨有雪到年边”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若是在小雪节气是晴天的话,那么冬天降雪降雨的天气会比较多,一直持续到年底,是冷冬。相反的话,若是小雪节气是雨雪天,那么冬天降雪降雨的天气会比较少,那么这个冬天会比较暖和。5、“冬至暖,烤火到小满”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冬至当天比较暖和,那么冬天寒冷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小满,一般处于5月20到5月22日这3天的时间,一般这个时候气温上升,春暖花开,已经不需要通过烤火取暖了,但是小满节气还需要烤火取暖,说明这个冬天比较寒冷。6、“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是 如果冬至当天比较暖和,那么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到三月中旬都会比较寒冷。相反,如果冬至比较寒冷的话,那么春天变暖的时间会相对较早,属于暖冬。通过上述谚语,相信大家对于冬天是冷是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需要通过确定的数值来判断,并不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来判断。今年的冬季从全国范围来看推迟了很多,很多地区也就是从这几天开始断崖式降温,真正的寒冬腊月还没到来,今年节气晚,也冷得晚,每年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候,而今年春节刚好处于三九和四九期间,所以今年春节是最冷的时候,春节过后寒冷天气还会持续,而且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大家要注意保暖和预防疾病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4年还会冷吗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