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室内空间功能区划分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1.数字媒体包含哪些类型,涉及哪些研究领域数字媒体包括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研究与数字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相关领域: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多媒体计算、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机器人(立体视觉、自动驾驶),遥感、医学(图像分析、植被、骨骼),安全、监控(门禁、视频监控),国防(目标识别与跟踪、地形匹配),其他(游戏、动画、人机交互……)。2.说明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的关系和差异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是对已有的图像进行变换、分析、重构,得到的仍是图像。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是给定图象,从图象提取信息,包括景象的三维结构,运动检测,识别物体等。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讲的是图形,也就是图形的构造方式,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概念,从数据得到图像。是给定关于景象结构、表面反射特性、光源配置及相机模型的信息,生成图像。区别: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 CG。输入的是对虚拟场景的描述,通常为多边形数组,而每个多边形由三个顶点组成,每个顶点包括三维坐标、贴图坐标、rgb颜色等。输出的是图像,即二维像素数组。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简称 CV。输入的是图像或图像序列,通常来自相机或usb摄像头。输出的是对于图像序列对应的真实世界的理解,比如检测人脸、识别车牌。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简称 DIP。输入的是图像,输出的也是图像。Photoshop中对一副图像应用滤镜就是典型的一种图像处理。常见操作有模糊、灰度化、增强对比度等。联系: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和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向,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是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的逆问题。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将抽象的语义信息转化成图像,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从图像中提取抽象的语义信息。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探索的是从一个图像或者一组图像之间的互相转化和关系,与语义信息无关。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 CG 中也会用到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简称 DIP,现今的三维游戏为了增加表现力都会叠加全屏的后期特效,原理就是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简称 DIP,只是将计算量放在了显卡端。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简称 CV更是大量依赖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来打杂活,比如对需要识别的照片进行预处理。简单点说:1 计算机视觉,里面人工智能的东西更多一些,不仅仅是图像处理的知识,还涵盖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知识;2,计算机图形学,主要涉及图形成像及游戏类开发,如OpenGL等,还有就是视频渲染等;3,图像处理,这个主要针对图像图像的基本处理,如图像检索或则图像识别,压缩,复原等等操作。1.常用的色彩空间、每个色彩空间包含的分量及其含义RGBR(red红)、G(green绿)、B(blue蓝)C = rR + gG + bB计算机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色彩空间显示设备兼容性不是非常符合人对色彩的感知(面向硬件)每个色彩空间中每个分量的数值范围是01或0255RGB 颜色空间适合于显示系统,却并不适合于图像处理YUVY(灰度)、UV(色差)兼容彩色黑白显示设备,在视频中广泛应用(考虑数据压缩)“Y”表示明亮度(Luma, gray),也就是灰阶值“U”和“V”表示的则是色度(Chrominance, color),作用是描述影像色彩及饱和度,用于指定像素的颜色U红色,V蓝色HSVHue(色度)、Staturation(饱和度)、Value(亮度)Color wheel、Distance from gray、LightnessHue 用角度度量,取值范围为0~360°,表示色彩信息,即所处的光谱颜色的位置。色彩H由绕V轴的旋转角给定。红色对应于角度0° ,绿色对应于角度120°,蓝色对应于角度240°水平方向表示饱和度,饱和度表示颜色接近光谱色的程度。饱和度越高,说明颜色越深,越接近光谱色饱和度越低,说明颜色越浅,越接近白色。饱和度为0表示纯白色。取值范围为0~100%,值越大,颜色越饱和。竖直方向表示明度,决定颜色空间中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越高,表示颜色越明亮,范围是 0-100%。明度为0表示纯黑色(此时颜色最暗)。对用户一种直观的颜色模型,适用领域范围:颜色识别。2.为什么视频中更多使用类YUV色彩空间YUV采样节省存储空间,而且人眼对色度敏感度不高,省略一些色度后人眼难以区分,减少冗余,减少信息量。YUV解决了彩色电视机与黑白电视的兼容问题,它将亮度信息(Y)与色彩信息(UV)分离,没有UV信息一样可以显示完整的图像,只不过是黑白的。YUV更方便对视频信号进行压缩,占用的带宽更低。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眼对亮度的敏感度要大于红蓝,所以我们可以保留Y原始值的基础上,降低U和V的值,而不影响观看,从而更加有效的存储图像数据。YUV不像RGB那样要求三个独立的的视频信号同时传输,所以YUV方式传送占用极少的频宽。3.图像在计算机中储存表示的方式-矩阵在图像中,数组的行数对应图像的高度,而列数对应图像的宽度。单通道,三通道的存储维度也不同。图像的尺寸就是图像的高度(x)和宽度(y)上的像素数,计算机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图像,这些数字称为像素值,这些像素值表示像素的强度。对于灰度或黑白图像,像素值的范围是0到255。接近零的较小数字表示较深的阴影,而接近255的较大数字表示较浅或白色的阴影。图像以数字矩阵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其中这些数字称为像素值。这些像素值代表每个像素的强度。0代表黑色,255代表白色。数字矩阵称为通道,对于灰度图像,我们只有一个通道。彩色图像都是由这三种颜色或3个通道(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些像素都具有从0到255的值。最后,所有这些通道或所有这些矩阵都将叠加在一起。结果为N*M*3,其中N是整个高度上的像素数,M是整个宽度上的像素数,3表示通道数。4.图像的色彩调整的处理过程对比度调节Photoshop对比度算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1) nRGB = RGB + (RGB - Threshold) * Contrast / 255公式中,nRGB表示图像像素新的R、G、B分量,RGB表示图像像素R、G、B分量,Threshold为给定的阀值,Contrast为处理过的对比度增量。Photoshop对于对比度增量,是按给定值的正负分别处理的:①当增量等于-255时,是图像对比度的下端极限,此时,图像RGB各分量都等于阀值,图像呈全灰色,灰度图上只有1条线,即阀值灰度;②当增量大于-255且小于0时,直接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图像像素各分量;③当增量等于 255时,是图像对比度的上端极限,实际等于设置图像阀值,图像由最多八种颜色组成,灰度图上最多8条线,即红、黄、绿、青、蓝、紫及黑与白;④当增量大于0且小于255时,则先按下面公式(2)处理增量,然后再按上面公式(1)计算对比度:(2) nContrast = 255 * 255 / (255 - Contrast) - 255公式中的nContrast为处理后的对比度增量,Contrast为给定的对比度增量。色彩饱和度调节计算每个像素点三基色最小值和最大值delta为两值之差 / 255,如果两值之差为0则不做操作,value为两值之和 / 25有RGB图像空间转化成HSL(H色调,S饱和度,L亮度)L = value / 2,如果L < 0.5 则 S = delta / value,否则 S = delta / (2 - value);Increment / 100 为饱和度,正值为提升饱和度,负值为降低饱和度。根据不同公式得到新的rgb值。灰度化灰度图像是R、G、B三个分量相同的一种特殊的彩色图像,其一个像素点的变化范围为255种。①第一种方法使求出每个像素点的R、G、B三个分量的平均值,然后将这个平均值赋予给这个像素的三个分量。②第二种方法是根据YUV的颜色空间中,Y的分量的物理意义是点的亮度,由该值反映亮度等级,根据RGB和YUV颜色空间的变化关系可建立亮度Y与R、G、B三个颜色分量的对应:Y=0.3R+0.59G+0.11B,以这个亮度值表达图像的灰度值。5.OpenCV中图像的基本运算打开图像文件
import cv2
img = cv2.imread("D:/tupian/green.png")
显示图像文件cv2.imshow("显示框名称",img)
cv2.waitKey(0)``#暂停cv2模块 不然图片窗口一瞬间即就会消失,观察不到
访问像素颜色值获取三维矩阵(i,j)处的元素(b,g,r) = image[i,j],image大小为:MxNxK获取三维矩阵的子矩阵——第i行到第j行与第m列到第n列的交叉部分newImage = image[i:j,m:n],image大小为:MxNxK访问图像(0,0)处的像素并更改;访问图像第0行到第100行与第0列到第100列的交叉部分并更改;import cv2
image = cv2.imread("H:\\img\\lena.jpg")#读取图像
(b,g,r) = image[0,0]#读取(0,0)像素,Python中图像像素是按B,G,R顺序存储的
print "位置(0,0)处的像素 - 红:%d,绿:%d,蓝:%d" %(r,g,b)#显示像素值
image[0,0] = (100,150,200)#更改位置(0,0)处的像素
(b,g,r) = image[0,0]#再次读取(0,0)像素
print "位置(0,0)处的像素 - 红:%d,绿:%d,蓝:%d" %(r,g,b)#显示更改后的像素值
corner = image[0:100,0:100]#读取像素块
cv2.imshow("Corner",corner)#显示读取的像素块
image[0:100,0:100] = (0,255,0);#更改读取的像素块
cv2.imshow("Updated",image)#显示图像
cv2.waitKey(0)#程序暂停
1.线性滤波、滤波核的基本概念线性滤波原始数据与滤波结果是一种算术运算,即用邻域像素的加权和来替代该像素的值,对于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计算它的邻域像素和滤波器矩阵的对应元素的乘积,然后加起来,作为该像素位置的值(如高斯滤波、均值滤波)。滤波核滤波时输入图像一个小区域中像素加权平均后成为输出图像中的每个对应像素,使用到的权用一个矩阵表示,该矩阵是一个权矩阵。这个权矩阵就是滤波核。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平滑。平滑 也称 模糊, 是一项简单且使用频率很高的图像处理方法。平滑的一种作用就是用来减弱噪声。OpenCV中提供了两类常见的滤波器用来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一类是线性滤波,包括 方框滤波(boxFilter)、均值滤波(blur)、高斯滤波(GaussianBlur);另一类是非线性滤波器,包括中值滤波(medianBlur)和双边滤波(bilateralFilter)。2.均值、中值、最小最大值、高斯、双边滤波的概念均值滤波均值滤波,是图像处理中最常用的手段,从频率域观点来看均值滤波是一种低通滤波器,高频信号将会去掉,因此可以帮助消除图像尖锐噪声,实现图像平滑,模糊等功能。理想的均值滤波是用每个像素和它周围像素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替换图像中每个像素。采样Kernel数据通常是3X3的矩阵,如下表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计算图像中的每个像素,最终得到处理后的图像。均值滤波可以加上两个参数,即迭代次数,Kernel数据大小。一个相同的Kernel,但是多次迭代就会效果越来越好。同样,迭代次数相同,Kernel矩阵越大,均值滤波的效果就越明显。中值滤波中值滤波也是消除图像噪声最常见的手段之一,特别是消除椒盐噪声,中值滤波的效果要比均值滤波更好。中值滤波是跟均值滤波唯一不同是,不是用均值来替换中心每个像素,而是将周围像素和中心像素排序以后,取中值。最小值最大值滤波最大最小值滤波是一种比较保守的图像处理手段,与中值滤波类似,首先要排序周围像素和中心像素值,然后将中心像素值与最小和最大像素值比较,如果比最小值小,则替换中心像素为最小值,如果中心像素比最大值大,则替换中心像素为最大值。一个Kernel矩阵为3X3的最大最小值滤波如下:123 124 108122 150 98112 135 144排序以后为:98,108,112,122,123,124,135,144最大值最小值滤波以后,中心像素值为:144高斯滤波高斯滤波和均值滤波一样,都是利用一个掩膜和图像进行卷积求解。不同之处在于:均值滤波器的模板系数都是相同的为1,而高斯滤波器的模板系数,则随着距离模板中心的增大而系数减小(服从二维高斯分布)。所以,高斯滤波器相比于均值滤波器对图像个模糊程度较小,更能够保持图像的整体细节。高斯滤波器是一种平滑线性滤波器,使用高斯滤波器对图像进行滤波,其效果是降低图像灰度的“尖锐”变化,也就是使图像“模糊”了。高斯滤波对于抑制服从正态分布的噪声效果非常好,其代价是使图像变得“模糊”。当然,有时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的目的就是让图像变得模糊。高斯滤波的模板是用高斯公式计算出来的。双边滤波双边滤波是一种非线性滤波器,它可以达到保持边缘、降噪平滑的效果。和其他滤波原理一样,双边滤波也是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用周边像素亮度值的加权平均代表某个像素的强度,所用的加权平均基于高斯分布[1]。最重要的是,双边滤波的权重不仅考虑了像素的欧氏距离(如普通的高斯低通滤波,只考虑了位置对中心像素的影响),还考虑了像素范围域中的辐射差异(例如卷积核中像素与中心像素之间相似程度、颜色强度,深度距离等),在计算中心像素的时候同时考虑这两个权重。3.通过滤波实现 图像锐化、边缘提取 的计算思路图像锐化常用的做法是提取图像的高频分量,将其叠加到原图上。图像高频分量的提取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高通滤波器,得到高频分量;另一种是通过低通滤波,用原图减去低频分量得到高频分量。边缘提取:高斯模糊——计算梯度幅值和方向——非最大值抑制——双阈值——滞后边界跟踪1)使用高斯滤波器,以平滑图像,滤除噪声2)计算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梯度强度和方向3)应用非极大值抑制,以消除边缘检测带来的杂散响应4)应用双阈值检测来确定真实的和潜在的边缘5)通过抑制孤立的弱边缘最终完成边缘检测利用laplacian滤波器实现图像的锐化由于拉普拉斯是一种微分算子,它的应用可增强图像中灰度突变的区域,减弱灰度的缓慢变化区域。因此,锐化处理可选择拉普拉斯算子对原图像进行处理,产生描述灰度突变的图像,再将拉普拉斯图像与原始图像叠加而产生锐化图像:其中,f(x,y)为原始图像,g(x,y)为锐化后图像,c为-1(卷积核中间为负数时,若卷积核中间为正数,则c为1)。1.SeamCarving中Seam的计算过程给出能量矩阵,计算Seam能量矩阵:八联通,第一行值不变,从第二行开始找出能够到达该节点的最小和,采用动态规划,不断计算下一个值,直至最后一行。Seam:顶部到底部的一条联通路径,每行有且只有一个像素。假设能量矩阵如下(深蓝色标记是已经计算的结果),举例:对于第一个图到第二个图,5、8、12都与 2 是联通的,其中最小值为(5+2),故2 更新为 7,依此类推,如下:算法的基本步骤:1.为每个像素分配一个能量值2.找到能量值最小的像素的八连通路径3.删除路径中的所有像素4.重复前面1-3步,直到删除的行/列数量达到理想状态2.暗通道去雾中暗通道的计算过程给出图像数据、计算暗通道在绝大多数非天空的局部区域里,某一些像素总会有至少一个颜色通道具有很低的值。换言之,该区域光强度的最小值是个很小的数。我们给暗通道一个数学定义,对于任意的输入图像J,其暗通道可以用下式表达:式中Jc表示彩色图像的每个通道 ,Ω(x)表示以像素X为中心的一个窗口。式(5)的意义用代码表达也很简单,首先求出每个像素RGB分量中的最小值,存入一副和原始图像大小相同的灰度图中,然后再对这幅灰度图进行最小值滤波,滤波的半径由窗口大小决定,一般有WindowSize = 2 * Radius + 1;暗通道先验的理论指出:1.SIFT、HOG特征的概念SIFT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或SIFT)是一种电脑视觉的算法用来侦测与描述影像中的局部性特征,它在空间尺度中寻找极值点,并提取出其位置、尺度、旋转不变量,此算法由 David Lowe在1999年所发表,2004年完善总结。其应用范围包含物体辨识、机器人地图感知与导航、影像缝合、3D模型建立、手势辨识、影像追踪和动作比对。局部影像特征的描述与侦测可以帮助辨识物体,SIFT 特征是基于物体上的一些局部外观的兴趣点而与影像的大小和旋转无关。对于光线、噪声、些微视角改变的容忍度也相当高。基于这些特性,它们是高度显著而且相对容易撷取,在母数庞大的特征数据库中,很容易辨识物体而且鲜有误认。使用 SIFT特征描述对于部分物体遮蔽的侦测率也相当高,甚至只需要3个以上的SIFT物体特征就足以计算出位置与方位。在现今的电脑硬件速度下和小型的特征数据库条件下,辨识速度可接近即时运算。SIFT特征的信息量大,适合在海量数据库中快速准确匹配。SIFT算法的特点有:
SIFT特征是图像的局部特征,其对旋转、尺度缩放、亮度变化保持不变性,对视角变化、仿射变换、噪声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独特性(Distinctiveness)好,信息量丰富,适用于在海量特征数据库中进行快速、准确的匹配;多量性,即使少数的几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大量的SIFT特征向量;高速性,经优化的SIFT匹配算法甚至可以达到实时的要求;可扩展性,可以很方便的与其他形式的特征向量进行联合。SIFT算法可以解决的问题:目标的自身状态、场景所处的环境和成像器材的成像特性等因素影响图像配准/目标识别跟踪的性能。而SIFT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
目标的旋转、缩放、平移(RST)图像仿射/投影变换(视点viewpoint)光照影响(illumination)目标遮挡(occlusion)杂物场景(clutter)噪声SIFT算法的实质是在不同的尺度空间上查找关键点(特征点),并计算出关键点的方向。SIFT所查找到的关键点是一些十分突出,不会因光照,仿射变换和噪音等因素而变化的点,如角点、边缘点、暗区的亮点及亮区的暗点等。HOG方向梯度直方图(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 HOG)特征是一种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用来进行物体检测的特征描述子。它通过计算和统计图像局部区域的梯度方向直方图来构成特征。Hog特征结合SVM分类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中,尤其在行人检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需要提醒的是,HOG+SVM进行行人检测的方法是法国研究人员Dalal在2005的CVPR上提出的,而如今虽然有很多行人检测算法不断提出,但基本都是以HOG+SVM的思路为主。主要思想:在一副图像中,局部目标的表象和形状(appearance and shape)能够被梯度或边缘的方向密度分布很好地描述。(本质:梯度的统计信息,而梯度主要存在于边缘的地方)。具体的实现方法是:首先将图像分成小的连通区域,我们把它叫细胞单元。然后采集细胞单元中各像素点的梯度的或边缘的方向直方图。最后把这些直方图组合起来就可以构成特征描述器。之所以统计每一个小单元的方向走直方图,是因为,一般来说,只有图像区域比较小的情况,基于统计原理的直方图对于该区域才有表达能力,如果图像区域比较大,那么两个完全不同的图像的HOG特征,也可能很相似。但是如果区域较小,这种可能性就很小。提高性能:把这些局部直方图在图像的更大的范围内(我们把它叫区间或block)进行对比度归一化(contrast-normalized),所采用的方法是:先计算各直方图在这个区间(block)中的密度,然后根据这个密度对区间中的各个细胞单元做归一化。通过这个归一化后,能对光照变化和阴影获得更好的效果。优点:与其他的特征描述方法相比,HOG有很多优点。首先,由于HOG是在图像的局部方格单元上操作,所以它对图像几何的和光学的形变都能保持很好的不变性,这两种形变只会出现在更大的空间领域上。其次,在粗的空域抽样、精细的方向抽样以及较强的局部光学归一化等条件下,只要行人大体上能够保持直立的姿势,可以容许行人有一些细微的肢体动作,这些细微的动作可以被忽略而不影响检测效果。因此HOG特征是特别适合于做图像中的人体检测的。2.SIFT、HOG特征的计算过程SIFTLowe将SIFT算法分解为如下四步:
尺度空间极值检测:搜索所有尺度上的图像位置。通过高斯微分函数来识别潜在的对于尺度和旋转不变的兴趣点。关键点定位:在每个候选的位置上,通过一个拟合精细的模型来确定位置和尺度。关键点的选择依据于它们的稳定程度。方向确定:基于图像局部的梯度方向,分配给每个关键点位置一个或多个方向。所有后面的对图像数据的操作都相对于关键点的方向、尺度和位置进行变换,从而提供对于这些变换的不变性。关键点描述:在每个关键点周围的邻域内,在选定的尺度上测量图像局部的梯度。这些梯度被变换成一种表示,这种表示允许比较大的局部形状的变形和光照变化。胡伟老师课件:
特征点附近16x16窗口计算每个像素的梯度方向,剔除部分较小的梯度值得到梯度方向的直方图HOGHOG特征提取方法就是将一个image(你要检测的目标或者扫描窗口):
灰度化(将图像看做一个x,y,z(灰度)的三维图像);采用Gamma校正法对输入图像进行颜色空间的标准化(归一化);目的是调节图像的对比度,降低图像局部的阴影和光照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可以抑制噪音的干扰;计算图像每个像素的梯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主要是为了捕获轮廓信息,同时进一步弱化光照的干扰。将图像划分成小cells(例如6*6像素/cell);统计每个cell的梯度直方图(不同梯度的个数),即可形成每个cell的descriptor;将每几个cell组成一个block(例如3*3个cell/block),一个block内所有cell的特征descriptor串联起来便得到该block的HOG特征descriptor。将图像image内的所有block的HOG特征descriptor串联起来就可以得到该image(你要检测的目标)的HOG特征descriptor了。这个就是最终的可供分类使用的特征向量了。胡伟老师课件:
灰度图Gamma校正(不必须)梯度计算8x8 Cell梯度直方图16x16 Block归一化计算HOG特征描述方向梯度在单变量的实值函数的情况,梯度只是导数,或者对于一个线性函数,也就是线的斜率。在图像梯度的概念也是像素值变化最快的方向,把边缘(在图像合成中单一物体的轮廓叫做边缘)引入进来,边缘与梯度保持垂直方向。用以下公式计算该像素点的梯度大小和方向。16x16 Block归一化,一个Block包含四个8x8 cell,特征描述是一个XXX的向量3.特征维度的概念、特征相似度一般怎么度量特征维度的概念对图像来说,维度就是图像中特征向量的数量对数组和series来说,维度就是功能shape返回的结果,shape中返回了几个数字,就是几维。索引以外的数据,不分行列的叫一维(此时shape返回唯一的维度上的数据个数),有行列之分的叫二维(shape返回行x列),也称为表。特征相似度的度量明氏距离(Minkowski Distance)切比雪夫距离汉明距离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858241/article/details/982687704.两张图像进行全景图拼接的计算思路(利用SIFT特征)读入两张图片并分别提取SIFT特征利用k-d tree和BBF算法进行特征匹配查找利用RANSAC算法筛选匹配点并计算变换矩阵图像融合5.图像分类的计算思路(利用HOG特征)准备训练样本集合;包括正样本集和负样本集;收集到足够的训练样本之后,需要裁剪样本。将所有正样本放在一个文件夹中,将所有负样本放在另一个文件夹中,并将所有训练样本缩放到同样的尺寸大小。提取所有正样本和负样本的Hog特征。将正负样本的Hog特征,正负样本的标签,都输入到SVM中进行训练。而后加载模型进行预测。机器学习: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基于机器学习延伸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由以人大脑结构为启发的神经网络算法为起源加之模型结构深度的增加发展,并伴随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算法。关系: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的一部分,而机器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础胡伟老师PPT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对人的意识、思维过程的模拟ML(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实现AI的方法计算机利用已有数据,得到某个模型,并利用此模型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模式识别、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
分类和回归问题SVM 典型的监督学习神经网络DL(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中一种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方法,实质上是层数更多的神经网络学习方法2.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卷积核计算给出输入、卷积核、Stride、Padding信息,计算输出参数:W:宽 H:高 D:深度 K:卷积核的个数 F:卷积核的大小 S:步长 P:用0填充W/H=[(输入大小-卷积核大小+2P)/步长] +1举个例子上图中的 output =[(7-3)+21]/1 +1 =7图中也提到了padding 的选择,如卷积核为3时 padding 选择1如卷积核为5时 padding 选择2如卷积核为7时 padding 选择33.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尺寸计算给出输入尺寸、卷积核尺寸、Stride、Padding信息,给出输出尺寸当给出:输入尺寸(n * n)、卷积核尺寸(m * m)、步长Stride(s)、填充信息Padding ( p )则输出尺寸为:( ( n - m + 2 * p ) / s +1 ) * ( ( n - m + 2 * p ) / s +1 )4.全连接神经网络前向和后向计算过程给出网络结构、初始化参数、前向计算得到结果,并反向更新参数神经网络结构主要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分为两个过程1. 工作信号正向传递过程2. 误差信号反向传递过程工作信号正向传递过程(前向传播):1. 输入层的每个节点,都要与的隐藏层每个节点做点对点的计算,计算的方法是加权求和+激活2. 利用隐藏层计算出的每个值,再用相同的方法,和输出层进行计算。3. 隐藏层用都是用Sigmoid作激活函数,而输出层用的是Purelin。这是因为Purelin可以保持之前任意范围的数值缩放,便于和样本值作比较,而Sigmoid的数值范围只能在0~1之间。4. 起初输入层的数值通过网络计算分别传播到隐藏层,再以相同的方式传播到输出层,最终的输出值和样本值作比较,计算出误差,这个过程叫前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误差信号反向传递过程:BP算法是一种计算偏导数的有效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1. 利用前向传播最后输出的结果来计算误差的偏导数(前向传播后求偏导),2. 再用这个偏导数和前面的隐藏层进行加权求和3. 如此一层一层的向后传下去(隐藏层间偏导加权求和)4. 直到输入层(不计算输入层)(也就是第一隐藏层到输入层的偏导加权求和)5. 最后利用每个节点求出的偏导数来更新权重。5.GAN的概念,生成器、判别器之间互性竞争提升的基本原理GANGAN是由一种生成式模型,它也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模型。GAN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生成器:一种生成网络,负责生成数据,一开始时接收一个随机噪音判别器:一个判别网络,判断接收的图片是不是真实的图片GAN的主要思想来自于零和博弈的思想,GAN的博弈过程可以描述为:生成器生成数据后交给判别器判断是真实数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得分越高,如果判断器给出的得分低,那生成器就需要根据打分和真实数据获得的损失函数来更新权重,重新生成数据。以此循环直到判别器的打分为0.5,即判别器无法判断生成器生成的假数据。最终达到的平衡点称为纳什平衡。Generative 生成 Adversarial 对抗 Networks 网络Generator 生成器,产生输出数据Discriminator 判别器,分辨真实数据和生成器产生的输出数据G、D互相对抗,共同进化升级,形成均衡原理生成器接收一个随机的噪声信号(可以是均匀分布的,也可以是高斯分布的),然后生成器生成相应的样例。判别器会接收生成器生成的样例和来自真实样本的样例,判别器的作用主要就是判断样本的真实度,他会给真实样本尽可然大的概率,给生成样本尽可然小的值(概率越大表示越有可能是真实的样例)。而生成器则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使生成的样本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样本,即判别器越来越分辨不出来样本是不是真实的。通过不断迭代上述过程,直至判别器区分不清楚接收的样本到底是来自真实样本还是来自生成的样本。生成器、判别器之间互性竞争提升的基本原理生成对抗网络(GAN)由2个重要的部分构成:生成器(Generator):通过机器生成数据(大部分情况下是图像),目的是“骗过”判别器判别器(Discriminator):判断这张图像是真实的还是机器生成的,目的是找出生成器做的“假数据”第一阶段:固定「判别器D」,训练「生成器G」我们使用一个还 OK 判别器,让一个「生成器G」不断生成“假数据”,然后给这个「判别器D」去判断。一开始,「生成器G」还很弱,所以很容易被揪出来。但是随着不断的训练,「生成器G」技能不断提升,最终骗过了「判别器D」。到了这个时候,「判别器D」基本属于瞎猜的状态,判断是否为假数据的概率为50%。第二阶段:固定「生成器G」,训练「判别器D」当通过了第一阶段,继续训练「生成器G」就没有意义了。这个时候我们固定「生成器G」,然后开始训练「判别器D」。「判别器D」通过不断训练,提高了自己的鉴别能力,最终他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所有的假图片。到了这个时候,「生成器G」已经无法骗过「判别器D」。循环阶段一和阶段二通过不断的循环,「生成器G」和「判别器D」的能力都越来越强。最终我们得到了一个效果非常好的「生成器G」,我们就可以用它来生成我们想要的图片了。1.音频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采样、量化的基本理解)音乐声音的一种类型,声音则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波。麦克风将声波强弱转化为电压波的幅度变化,形成模拟音频信号,可存储在磁带中。而计算机只能处理二进制数字信息,以二进制数字记录电压的幅度,即转换为数字音频,才能被计算机存储和处理,这就是声音的数字化。数字化过程事实上就是对真实连续模拟信号的离散化过程,实际处理过程包括:采样:每隔一定时间抽取一个样本。采样频率越大,采样点之间的间隔越小, 数字化得到的声音就越逼真,但相应的数据量增大, 处理起来就越困难(常用采样频率:高保真44.1KHz)量化:用有限长数字量逼近模拟量。位数越多, 所能记录声音的变化程度就越细腻, 所得的数据量也越大编码:将量化的数字变成二进制数码影响数字音频文件数据量的因素:采样率 Sampling Rate:8KHz(电话)、44.1KHz(高保真)采样位数 Bits / Sample:8位、16位通道数 Channel Number:单通道、立体声码率:单位时间的数据量,越大表明音质越好2.数字媒体压缩编码的必要性必要性4:2:0情况下2小时1080p电影(24fps)所需要的存储2小时 x 60分 x 60秒 x 24帧 x 1920x1080像素 x1.5(字节)= 5375GB要使数字电视信号适合于实际存储和传输,必须压缩数据量,降低传输数据码率。前提:压缩后图象质量要满足视觉要求。视频的数据量很大,如果不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几乎无法对它进行存取和交换。基本思路时间上的冗余:相邻帧的强相关性空间上的冗余:相邻像素的强相关性感知上的冗余:人眼对信息的敏感性统计上的冗余:统计的概率3.数字媒体压缩和通用数据压缩的差异为缩小数字媒体的文件大小,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压缩。一般来说我们所接触的媒体内容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在和这些内容的原始文件的压缩格式在打交道。压缩技术可以大幅缩小缩小媒体文件的尺寸,但是通常会在资源的质量上有一定程度的衰减。数据压缩算法主要分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两种。无损压缩就是能够完全还原的压缩算法. 而有损压缩就是不能完全还原的压缩算法。比如典型的mp3音频就是有损压缩算法,虽然它损失了一些本来的音频信息,但是它能极大地提高其压缩比例,而损失的那点信息对整个音乐片段没有多大影响。本文介绍的通用数据压缩算法针对的不是某种具体的音频或者视频信息,而是一种通用的数据信息,我们并不知道什么信息能够损失,什么信息该保留,所以它肯定就是无损压缩了。我们平时在Windows下使用的WinZip,WinRar的压缩就是标准的通用数据压缩,哈弗曼树。视频压缩是通过压缩帧内/帧间的冗余信息来达到压缩目的的,而通用压缩将信息全部看做二进制的数据,在整个数据空间内压缩冗余信息。通用数据压缩分为无所压缩和有损压缩,视频压缩采用的是有损压缩。(去冗余,不丢失重要信息)数据量=信息量+冗余数据量/,冗余种类:空间、时间、心理视觉冗余}
导读本文选取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的城市空间数据及业态POI数据,选取空间强度、空间密度、空间高度作为空间形态的测度指标,结合ArcGIS分析软件和GeoDa平台,解析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耦合性。本文字数:7550字阅读时间:23分钟作者
印舜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0摘要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空间的聚集核心和增长极,其发展演替受到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空间形态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与此同时,城市中心区公共设施的集聚规模也在不断提升与扩展,中心区空间使用竞争加剧,业态竞争激烈使得中心区内地块功能业态布局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那么城市中心区复杂的空间形态与多样的功能业态之间具有怎样的空间相关性?中心区空间形态又是如何影响功能业态的布局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的城市空间数据及业态POI数据,选取空间强度、空间密度、空间高度作为空间形态的测度指标,结合ArcGIS分析软件和GeoDa平台,解析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耦合性。结果表明中心区生产型服务功能、生活型服务功能、公益性服务功能三者的业态分布与空间形态指标均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但相关性系数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平均层数和容积率是影响三种功能业态分布的关键性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新街口中心区需要空间形态优化和功能布局优化的地块进行遴选,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功能业态;相关性1引言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核心职能集聚的城市空间,代表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城市等级的集中体现。在城镇化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持续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集聚,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区的空间范围也不断向外扩展,空间形态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与之相应,中心区内部空间使用竞争加剧、业态竞争激烈,中心区的用地功能和业态分布愈发的高度混合和多样化[1]。已有不少研究进行了关于中心区空间形态的定量测度。倪尤培从核心区单位地块指标、典型街区尺度关系、中央商务区容积率等三个指标对9个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2];任继勤等将商务中心区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对其布局进行研究,比较研究了中国国际化城市商务中心区的规模[3];杨俊宴等从形态学的角度,以公共设施密度指数、总用地面基、平均容积率为指标,对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波动拓展的深层次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中心区“规模-强度”交替拓展模型[4]。已有研究表明,国际上区域级中心区用地规模均在6km2 [5],对于大尺度中心区空间形态的研究,传统的基于人体尺度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以ArcGIS平台为基础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可以更为清晰有效地反映大尺度空间高度、密度、强度的变化规律[6]。另一方面,中心区是城市公共职能那个设施高度聚集区,同时也是商业和商务等活动的最高频率发生点。中心区的用地构成中,商业、商务等中心职能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包括了高档综合商场、高层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同时,中心区具备用于活动聚集的公共空间,列如标志性步行街、广场、口袋公园等;除此之外,中心区内依然具备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功能。换言之,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呈现出高度的混合性和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与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因为有空间才会有功能,中心区的空间形态以某种机制影响着中心区功能业态的布局。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中心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心区空间形态与功能业态的结构关系。吴明伟等从区位、产业构成、交通等方面总结了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特征,同时也分析了各个阶段中心区的职能特点以及其与空间形态逐步演进的过程[7];杨俊宴等认为中心区的内部包括主核、亚核、阴影区、输配体系等结构,并可以此划分单核、圈核与多核等结构类型[8];杨扬等对城市中心区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9]。但尚未有人从微观的地块尺度,研究中心区空间形态的基本指标,即高度、密度、强度与中心区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相关性。那么,中心区空间形态的基本指标,即高度、密度、强度与中心区的功能业态分布具有怎么样的空间相关性?是不是高强度、高密度、高高度的地块一定对应着密集的功能业态分布?中心区中哪些地块需要进行功能布局或者空间形态上的优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的城市空间数据及业态POI数据,结合ArcGIS分析软件和GeoDa平台,解析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相关性,为中心的空间形态和功能业态布局设计提供参考。2数据与方法2.1 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南京市新街口中心区。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是长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中心区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城市格局、历史因素与城市发展的综合作用,南京现形成“一主多副”的城市中心体系。新街口中心区位于南京市几何中心,自民国修建中山路而形成,人口稠密、建筑密集,建国后不断发展,成为南京市最为繁华的主中心。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北起鼓楼、南至建邺路、东抵龙蟠路、西达汉中门,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本文的研究数据为1)2018年南京市新街口中心区建筑空间数据、路网数据、用地数据2)2018年新街口中心区功能业态POI数据,其中包括了商业、商务、行政等多种功能的高精度业态POI。数据通过QGIS软件爬取OSM开源地图所得,通过AutoCAD软件处理后导入ArcGIS平台,实现了空间形态数据与功能业态数据的统一坐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南京市中心体系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研究范围:南京新街口中心区2.2 研究方法2.2.1 空间形态指标测度及业态POI数据分析研究以ArcGIS10.2为平台,基于高精度的城市空间数据及业态POI数据,以用地地块为基本测度单元,选取空间强度、空间密度、空间高度作为空间形态的基本测度指标,对新街口中心区空间形态指标进行统计运算,用以反映中心区空间指标的基本测度统计特征、空间集聚和整体分布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1 空间形态测度指标概况注:FAR代表空间强度,D代表空间密度,H代表空间高度,A为建筑投影面积,F表示建筑层数,S为街区总面积,i为街区内建筑编号,n表示街区内所有建筑的数值。对于城市自身而言,中心区地块在形状和大小上差异较为明显,地块空间本身是具有跳跃特征的离散空间,上述基础测算均是基于城市地块单元来统计空间指标的,因此指标值反映的是街区上的整体指标的高低,而无法表现出地块内各项空间指标的具体分布细节。为了反映中心区空间指标在空间场域分布上的变化趋势,就需要消除城市地块尺度和外部形状带来的影响,因此运用空间插值的方法处理统计数据,将离散点的统计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来直观表现中心区的强度、密度、高度指标的分布趋势和聚集程度。这里采用克里金法(Kriging)的空间插值方法,来描述中心区空间形态指标的分布规律和趋势,便于进一步与功能业态的相关性研究。在业态POI数据的处理上,本文采用核密度(Kernel Density)分析法对中心区的功能业态的分布进行分析。核密度分析法能够较为直接的反映出相应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以及相应的空间影响范围。由于业态POI数据包含众多的类别,在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根据中心区内部的主体功能对POI数据进行针对性的筛选。结合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来看,城市中心区主体的使用功能可归纳为4个大的类别,分别为生产型服务功能、生活型服务功能、公益性服务功能及居住功能。其中,生产型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商务、金融、酒店等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为生产提供服务;生活型服务功能则主要包括商业、餐饮、超市、娱乐等功能,这些设施主要为居民的生活提供服务;公益型服务功能主要包括行政、文化、教育等功能。考虑导居住功能并不是中心区的核心职能,本文就生产型服务功能、生活型服务功能、公益性服务功能三种功能业态分布研究其与空间形态的空间耦合性。2.2.2 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 GMI) 能够探析基于同一空间单元,全局层面的两对象数据集之间空间相关性[11]。双变量GMI 需要借助 GeoDa 软件完成。其公式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oran's I值在±1之间。GMI 函数意味着 Moran's I值为正时,两对象数据集之间在全局层面呈正空间相关,且Moran's I值越大,空间相关程度越大;Moran's I值为负时,两对象数据集之间在全局层面呈负空间相关,且Moran's I值越小,空间相关程度越大。本文基于上述方法,运用GeoDa软件探析中心区三种类型的功能业态分布与空间形态的空间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选取出具有相关性的地块,进行空间形态指标区间的统计,分析空间形态对功能业态的具体的影响机制。3空间形态指标与功能业态分析结果3.1 新街口中心区空间形态指标统计分布本文基于ArcGIS平台,对新街口中心区空间指标数值进行基本统计运算,用以反映以地块为统计单元的各项空间形态指标的基本分布情况。在求得各地块的强度、密度、高度指标的数值结果后,基于自然断裂法对空间指标数值进行分类处理和分色显示,形成新街口中心区强度地块、密度地块、高度地块的高低数值统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地块空间强度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地块空间密度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地块空间高度统计其中空间强度最高值为17.07,这些地块位于新街口中心区的新街口步行街、正洪街、成贤街及北门桥周边,图中呈现中间深四周浅,反映了中心区空间强度由中心至边缘波动式递减的基本趋势;统计空间密度的最高值为0.93,这些地块位于成贤街、延龄巷及明瓦廊周边,空间密度的整体分布并无明显规律,高密度地块呈现较为均质的分布空间;统计地块平均层数得到最高值为36,这些地块位于中心区的紫峰大厦、北门桥、新百中心、友谊广场、金鹰中心及新奥大厦周边,图中显示中心和外围小部分街区颜色深,而中心外围之间存在大片的浅色地块,反映新街口中心区地块平均高度中心和外围高而中间大范围低的基本分布趋势,由内向外为高-低-高-低的波浪式递减的基本分布趋势。本文基于ArcGIS平台的克里金插值分析工具,对新街口中心区的空间强度、空间密度、空间高度3项指标进行分析,并转成可读性较高的等值线图,以此进一步解析特大城市空间指标的分布趋势。图3-4至3-6是新街口中心区空间强度、密度、高度的克里金插值运算结果,包含了二维平面表达和三维鸟瞰表达,颜色越深表示空间指标预测值越高,颜色越浅则空间指标预测值越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空间强度克里金插值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空间密度克里金插值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空间高度克里金插值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空间强度克里金插值分析三维显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空间密度克里金插值分析三维显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 空间高度克里金插值分析三维显示可以看出空间插值结果明显不同于地块统计值的跳跃性空间变化,而是呈现出连续性的空间变化趋势。其中,新街口中心区空间强度高值主要位于中心区的核心位置新街口商圈以及成贤街周边,空间强度分布集聚明显,除成贤街外,边缘地区空间强度明显低于中心地区,空间强度由中心至边缘波浪式递减;空间密度高值有两个区域高度隆起,一是太平南路地段,二是成贤街地段,中心区其他地区密度变化趋势较为规律;空间高度高值呈现“群峰拱卫”式,中山路沿线为平均层数高值聚集的区域,没有明显的高值集聚现象,整体上中心区边缘的空间高度值低于中心的空间高度值。3.2 新街口中心区功能业态分布本文运用ArcGIS的平台核密度分析工具,对新街口中心区生产型服务功能、生活型服务功能、公益性服务功能三种功能业态POI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解析。图3-10至3-12是三种功能业态POI数据的核密度计算结果。其中,生产型服务功能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线性集聚性,主要沿中山路两侧分布,珠江路地铁站周边地块、石鼓路与明瓦廊交叉口周边地块以及洪武路南段地块业态分布的高值地区;生活型服务功能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区域集聚性分布特征,业态分布高值地区只要集中在珠江路两侧地块及石鼓路与淮海路两侧地块;公益型服务功能业态空间高值主要集中在汉中路两侧、中山东路两侧成贤街两侧,其中汉中路两侧和中山东路两侧的公益性服务功能业态集聚性最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 生产型服务功能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3 生活型服务功能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4 公益型服务功能分析4功能业态与空间形态相关性分析本文基于GeoDa平台,使用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法(GMI),进一步探析三种中心区主要功能的业态分布与空间形态指标之间的耦合相关性。4.1 生产型服务功能与空间形态指标的空间耦合特征通过计算,得到生产型服务功能核密度和空间形态指标克里金插值的双变量Moran’s I指数,通过比较Moran’s I指数,可以知道生产型服务功能与空间形态指标的相关性情况。表2可见,生产型服务功能与空间高度的相关性最大,Moran’s I指数达到了0.606,这与我们以往的认知是相符合的,商务、金融、酒店等生产型服务功能主要位于中心区高度较高的建筑群中,这些地块的平均层数也就较大;相比较而言,生产型服务功能与空间强度和空间密度的相关性并没有那么强,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16和0.454,这说明地块的建筑密度并不是中心区生产型服务功能布局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2 生产型服务功能分布与空间形态分布的耦合相关性4.2 生活型服务功能与空间形态指标的空间耦合特征同样地,表3可见,生活型服务功能与空间高度和空间强度的相关性数值最大,Moran’s I指数达到了惊人的0.746和0.589,这说明中心区的商业、餐饮、超市、娱乐等功能的业态分布与地块的平均层数和容积率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心区生活型服务主要分布在各个大型商场以及高楼大厦的沿街店铺之中。相比较而言,生活型服务功能与空间密度的相关性较小,Moran’s I指数为0.378,这说明中心区生活型服务功能的区位选择较小程度地考虑了建筑密度的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3 生活型服务功能分布与空间形态分布的耦合相关性4.3 公益性型服务功能与空间形态指标的空间耦合特征表4可见,公益性型服务功能与空间强度和空间高度的相关性数值差距并不大,Moran’s I指数分别为0.569和0.616,这说明中心区的行政、文化、教育等功能的业态分布与地块的容积率和平均层数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心区公益型服务构成中文化教育辅导类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主要分布在地块的高层建筑或是高层建筑的裙房。相比较而言,公益型服务功能与空间密度的相关性极小,Moran’s I指数为0.255,这说明中心区建筑密度较大的地块,并不是公益型服务功能分布密集的地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4 公益型服务功能分布与空间形态分布的耦合相关性5空间形态导向下的功能业态布局优化策略本文对三种功能业态与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进行汇总(表5),不难发现,空间强度与空间高度是与三者相关性最为密切的两项指标,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心区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地块”,它们具备高强度和高高度的空间形态特征,但是在功能业态分布上并不集聚,这与本文的研究发现相违背。本文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和发现,对相关性结果中高显著性和低显著性的地块进行筛选,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功能业态布局优化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5 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5.1 高显著相关性地块与“问题”地块的遴选基于功能业态与空间强度和空间高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本文对与三种功能业态均表现出高显著相关性的地块进行遴选,即图5-1中淡红色的地块;同时也遴选出均表现低显著相关性的地块,即图5-2中深红色的地块,本文称之为“问题”地块。根据遴选出的高显著相关性的地块,本文发现这些地块有以下共性特征:1)高显著相关性地块均为沿街地块,且主要分布在城市主干路或城市次干路两侧,例如中山路、中山南路、汉中路、中山东路、王府大街及洪武路,少部分布在城市支路两侧,例如石鼓路、成贤街及长白街。2)高显著相关性地块与轨道交通站点结合紧密,如鼓楼站、新街口站、大行宫站以及张府园站,这得益于近些年TOD模式的具体实践。3)高显著相关性地块在功能业态上表现出高度的混合性,这些地块不局限于单一的某一类功能,往往是多种功能类型的混合用地,以生产型或生活型功能为主导,辅以公益型服务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5 高显著相关性地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6 “问题”地块同样地,本文将不显著相关性地块遴选出来,称之为“问题”地块。本文发现:1)“问题”地块中有部分地块为城市绿地、城市广场以及学校等,这些地块的布局本身就与空间形态无关。2)“问题”地块组要分布在中心区东侧的城市次干路两侧以及城市支路两侧,如洪武北路东侧、进香河路西侧以及户部街北侧。3)如果以中山路至中山南路为Y轴,汉中路至中山东路为X轴,不难发现,“问题”地块主要分布在该坐标系的第一象限,而这正是未来完善中心区功能业态布局的重要抓手。4)“问题”地块中有一半以上的地块与居住功能紧密相关,也就是说在以居住功能为主导的用地中,其功能业态布局缺乏一定的丰富性,需要完善其配套的服务设施。5.2 新街口中心区需要空间形态及功能布局优化的地块遴选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进一步对新街口中心区中需要空间形态优化以及功能布局优化的地块进行遴选。一方面,本文将高显著相关性中的低强度、低密度地块(低于平均值)进行遴选,这些地块是需要进行空间形态优化的地块(图5-3),需要结合地块具体的现状问题,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针对性的对这些地块的空间形态进行优化,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的加强建设,提高地块的容积率和平均层数,为多样化的功能业态提供空间选择的可能性,解决高密度设施集聚的地块中,建设强度落后的窘境。另一方面,本文将“问题”地块中的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用地、学校以及其他特殊性影响的地块进行排除,同时遴选出“问题”地块中具备高强度、高高度(超过平均值)的空间形态特征的地块,这些地块是最终的需要进行优化功能布局的地块(图5-4),结合地块实际区位与现状条件,选择性的丰富其生产型、生活型或者是公益型服务功能的业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7 最终麟选出需要进行空间形态优化的地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8 最终麟选出需要进行功能布局优化的地块6结语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空间形态高度复杂的地区,也是城市公共职能集聚的核心地带。本文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的城市空间数据及业态POI数据,结合ArcGIS分析软件和GeoDa平台,解析和研判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耦合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高显著相关性的地块中遴选出业态设施丰富但建设强度落后,需要进行空间形态优化的地块;从低显著相关性地块中遴选出建设强度较大但业态设施匮乏,需要进行功能布局调整的的地块。以此作为未来新街口中心区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中心区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业态的内在交互影响机制具体是怎样的,是笔者在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1]史北祥,杨俊宴.城市中心区混合用地概念辨析及空间演替——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9, 43(01):95-105.[2]倪尤培.世界大城市城市建设指标比较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7(1):57-61.[3]任继勤,季晓南,孙茂龙.中国商务中心区区位分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6):49-57.[4]胡昕宇,杨俊宴,史宜. 城市中心区空间波动拓展及周期理论探析[J].城市规划, 2016, 040(005):68-76.[5]杨俊宴,史北祥.亚洲国际化城市中心区空间指标比较研究 [J].城市规划 ,2016, 40(1): 32-42.[6]史北祥, 杨俊宴. 基于GIS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以特大城市中心区高度、密度和强度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9, 034(002):111-117.[7]杨俊宴,史北祥. 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J].城市规划,2012(9):29-38.[8]吴明伟,陈联.现代城市中心的发展与规划对策[J].城市规划,1998(2):28-30.[9]杨扬,杨俊宴. 城市中心区服务职能分异研究——以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为例[J].规划师,2012(3):74-79.[10]ZHANG Yuyang, YANG Changming.什刹海商业热点街巷区位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基于道路中心性视角[J]. 旅游学刊, 2019, 034(007):110-123.[11]杨俊宴,甄峰,冯建喜.大数据视角下的国际城市中心区的动态结构[J]. 建筑实践, 2019.[12]段进,邱国潮.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08(5), 34-42.[13] Ye, Y., & Van Nes, A. (2014). Quantitative tools in urban morphology: Combining space syntax, spacematrix and mixed-use index in a GIS framework. Urban morphology, 18(2), 97-118.*本文为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你可能还想看这些我国城市更新中保障公共利益的制度探讨点击图片阅读全文规话名城
孙永生:学习·陪伴·探索——我和广州名城的故事点击图片阅读全文规话名城
郝之颖:我与名城的故事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shunjia55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论文: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讨论与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文: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讨论与研究,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篇1:论文: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讨论与研究论文:关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讨论与研究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土地制度的核心。科学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需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现状(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基本构成一是我国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劳动群众共同占有土地的一种共有制形式。二是我国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制度。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用益物权除地役权外分三个部分:农用地;宅基地;集体企业建设用地以及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用地。(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现状截至末,全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覆盖率66%,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覆盖率46%,宅基地登记发证覆盖率80%。(三)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和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现状目前,我国集体土地的收益主要产生于征收和流转过程中。国家对农村土地进行征收后,政府通常得给予四种补偿费用,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主要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设定的收益分配和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收益分配。1、农户的承包地被征用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这两项主要费用是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而个人承包经营户在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却不能直接作为受偿主体,而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或基层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那里受偿。2、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收益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政府-集体分享型、集体独享型、限制性集体独享型、政府-集体-农户分享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型。对于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再转移收益分配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增值收益由集体和土地使用者分享型;增值收益由土地权利人和政府共享型;土地权利人包括集体和集体建设用地原使用权人、再转移收益由原土地使用人和政府分享型。(四)我国农村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的现状农村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以第一轮或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承包地或划地人口为依据;以现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在册人口为依据;以第二轮土地承包日期起为时限的年龄段为依据,包括死亡人员、新生婴儿、迁出、迁入人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体成员资格界定越来越困难,一是部分地方的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的迁移变得相对容易和简单,使原来单纯以户籍作为判断集体成员资格的标准难以适用;二是身份变化所引起的农民集体成员资格取得和丧失界定难。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的问题(一)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的虚位“农民集体”只具有抽象的意义,很难成为实践层面上的所有者主体。而事实上的“集体所有”则表现为无实际内容的集体“空壳”,集体所有使所有者处于“虚位”状态;同时,农民集体常随行政村组的'存废、变更而存废、变更的状态,产权主体的地位极不确定。(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残缺国家只是在名义上和法律上承认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而事实上可以因“公共利益”需要征收征用集体土地。实践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权能事实上由土地使用权所代替,“农民集体”只能是有限的土地所有权人,国家才是农村土地的终极所有者。因此,作为集体的农民和“农民集体”实质上都没有对土地的最终处置权。(三)征地补偿标准低,使用和分配也不规范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低,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所获收益比重过大。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无法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三是征地补偿收益使用、分配不规范。四是集体土地流转中国家与集体、集体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不确定、不规范。(四)产权的激励功能不明显由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没有长期化保证,土地承包期短,政府又可以对已经用承包制承包的土地随意调整、限制土地使用权的继承以及采取行政方式更改土地承包经营,使农民难以形成长期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经营预期,结果对农民而言没有形成必要的土地投入激励机制,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框架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农地资源及人地关系的特点,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寻求建立以新型的产权关系为特征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构建和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显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使农民拥有有效的土地产权。(一)明确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首先是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关系。农村集体应当是为一定物质、经济的利益而聚集形成的,集体的意志应当是其成员的共同的意愿指向,农民集体的成员应当能够享有所在集体的权益。其次是村民委员会与农村经济组织的关系。村民委员会具有管理组织的性质,具有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能。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及其相关产业组织之间的自愿合作或者联合,不应成为带有行政化色彩的组织。最后是政府管理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国家土地管理机关应当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监管;而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则应侧重于对本集体内部土地资产的具体管理和对农户行使土地使用权的监督。(二)确保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的实现要充分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必须要以法定的形式赋予农民集体真正的所有权和农民个人真正的使用权,要保证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充分体现,要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要在服从国家或集体全局利益的前提下保持集体土地所有者对其所拥有的土地的处置权。(三)逐步建立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首先要明确集体所有制中“集体”的内涵,创新保障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其次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解决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合理分配收益。(四)拓展国家宏观调控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权利外,还包括规划权、管理权、发展权等。国家应强化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权、规划权、发展权。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不断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使相关土地政策落到实处。(五)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框架根据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现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明确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在法律上界定产权主体,保障农村土地所有权人的主体地位,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的关键。一是应对集体成员的资格予以确认。允许各地以户籍为基础、经由严格的村民自治程序自主决定,并承认所有成员有平等占有和使用集体土地的权利。二是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主体,并以土地所有权证书这一法律形式予以体现。三是明确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稳定农村土地关系。四是明确村民小组与村委会的关系,保障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二)集体成员享有平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可以考虑把集体土地所有权细分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以及农民个体成员权益,两者产生连带法律关系,成员人的权益依附于所有权,所有权由各成员人的权益组成。集体成员在征地补偿安置、集体资产处置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相应的、平等的收益权、表决权等。对承包经营权的处置,由三分之二以上集体成员表决决定。(三)赋予集体土地所有权完整的权能一是承认农村土地所有者的排它占有权,以便有效抵制对土地的侵权行为。二是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物权化。将农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法定化、固定化、可继承化和市场化。三是强化权利主体对集体土地的收益权能。国家只有因公共利益才能征用农村土地。四是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完整的处分权能。(四)依法保障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一是配套改革国家土地征用制度。严格控制政府征地行为,强化集体所有权主体地位。二是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对集体土地参照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有限地流转的制度,并对其出让、出租、转让、抵押等加以明确规范。三是放开并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显化农民财产权价值。四是合理分配集体土地流转收益,保护国家、集体、农民共同利益。(五)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权利登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权属管理应逐步由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向具有物权公示意义的土地登记管理转变,由多部门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由部门行业管理向专业化、规范化的属地管理转变,最终建立起一整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土地财产权利登记管理制度。篇2:土地工程与土地信息化研究论文土地工程与土地信息化研究论文关键词:土地工程;土地信息化土地工程是指土地开发使用、整改治理、保护管理的各种工程的总称。土地是人们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部分土地长期被荒废,群众使用、规划不合理,导致土地营养流失,出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一旦土地流失严重,人们的食物就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也给人类发展造成影响。针对如此重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寻求更好的处理模式,想让土地能持续使用,所以“土地工程”这一行业诞生了,在加强土地问题探讨的同时,多多培养土地工程的相关人才,使用最合理的模式和技术使土地变得更好。1.土地工程1.1土地工程的关键使命1.1.1在元、明、清时代大量进行开荒,当时被称为治地,但因为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湖水大面积缩小。自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多次综合性的土地勘察和规划工作,整治土地时发生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矛盾,经过探讨商量将其总结后,提出了“土地工程”这一观念,和其他工程的单一措施不同之处在于其综合性和整体性,必须将土地资源的相关要素,合理的利用和整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合成一个整体,综合的展开整治,主要从保护土地、治理土地、改良土地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土地的综合能力,才能使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1.1.2其次,土地工程的关键使命并不局限于提高土地使用的合理性,达到增强生产的目的,还包含整治土地的综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做好防范措施,如果能做到“土地再生”就更好。就目前来说,土地的`生产能力决定的不止是大面积农业种植的产出,也决定了该土地在使用时所带来的利益多少,其中包含农业、科技、工业、服务、居住、生活基本设备等土地。所以,推动土地工程整改的实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护并加强土地的质量、研究“土地再生”的相关方式等,是土地工程的关键任务。1.2土地工程的探讨宗旨和意义1.2.1根据土地工程的关键使命和目前土地的使用情况,土地工程的探讨宗旨,大概将其概括为5种典范:1、探讨土地资源发展及使用法则的理论基础;2、土地工程的能力及规划典范建造的理论与方式;3、探讨怎样使用工程技能,将土地和人类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将人地关系合理的处理;4、沙漠化土地的建设和土地再生构造的理论方式及相关手段;5、探讨土地工程相关系统的构造与使用。1.2.2土地工程能够增加土地资源、将人地问题解决、合理科学使用土地的相关手段,为土地的质量带来保障,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程;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规划进程,是构造新型农业社会的有利手段;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有效方式,也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提供有力保障;是促进工农关系的发展,保证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份力量。2.土地信息化2.1在信息时代,21世纪有三大资源,其中就包含信息资源,掌控信息就能了解更多。土地信息链接了我国人类和土地使用变迁的主要进程。加强土地信息化的探究,使土地工程以更科学、更现代的数据进行项目建设。2.2土地信息化的来源,信息化是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扬和使用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沟通和知识的分享、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经济发展变动的主要过程。信息化是全球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社会变迁的核心所在。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是我国现代社会的战略性指标,也是发展小康社会的必然措施,创造新兴国家的关键手段。2.3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土地信息化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凭借土地信息平台,以计算机为中枢,详细查看土地资源、土地普查、规划、方案及相关图像、地形勘察、控制网点和土地资源的特征、空间分布等相关数据信息为信息的主要来源,获得主要的土地资源信息,录入储存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是输出与应用。2.4土地信息化的发展。土地信息主要包含以下几类:环境情况、基础设备情况、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我国土地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创办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在80年代初,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信息平台开始运行,32年前我国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后,物体信息平台就被运用为土地技术和科学的核心发展规划。90年代中期时,我国土地信息平台由项目转换为管理,23年前,我国土地信息平台开展了相关展示成果的会议,总共40个,说明我国土地信息平台在短短时间内发展迅速。自90年代初开始,大部分土地管理部门开始在土地信息平台上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资源。土地信息化已涵盖了很多土地资源和相关资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土地信息化的发展也随着共同进步,为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化带来保障。3.土地工程和土地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宗旨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崭新的不可思议的发展模式将改变传统产业,在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已在各个领域揭起改变的风潮,成为高科技时代不可或缺的东西。土地工程建设提出了“土地有机重建”核心观念,并利用数据技能,建造全面的土地工程大数据系统,成为了我国土地资源领域和信息领域的引领先锋。该系统将各方面数据项结合,模拟相关应用及项目关键目标和分析的应用平台,其主要数据库有土壤、天气、环境、水利、土地使用等各个数据格式和类型,其主要是通过科学、大量的数据信息帮助土地工程项目的推行和发展。自日本1949年定制土地改良法后,土地工程政治工作开始被世界所重视,土地工程是以生态平衡为目的,根据经济社会和生产需求,因地制宜的将工程手段和生物手段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土地资源,以达到提高土地资源了和生产率的目的,有效防止土地被污染和破坏,使土地进行良性循环,达到生态平衡。有机土壤改造是现代信息化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主要是通过应用位移、分散、重建技术,为土地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够保证在进行土地重建时获得第一手的先进资料,并通过信息化沟通模式探讨土地生态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有机土壤改造信息化管理的效果。总结对于现代土地工程,信息化和土地开发管理来说,其工程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土地矛盾较为明显,在进行土地工程建设管理时,其难度也会不断增高。所以,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做好土地工程信息化管理,是保证土地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进行土地工程建设时,应当以土地信息化发展作为主要的管理基础,才能保证现代土地工程的效率。参考文献:[1]共商土地工程科技与创新推动全球土地信息化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毛忠安,马卫鹏.土地工程大数据概念、特征及在土地工程领域的应用[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3]张海欧,韩霁昌,王欢元,童伟,赵宣.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4]齐瑞俊.内蒙古自治区土地“一张图”信息化工程研究与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5]胡辉.“金土工程”的前夜土地勘测规划院如何服务和推动各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A].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地学会,[6]徐建新.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工程[N].中国国土资源报,篇3:讲故事与语文能力讨论的研究与思考论文讲故事与语文能力讨论的研究与思考论文《语文建设》在真语文讨论中,第 9-11 期聚焦在“讲故事与语文能力”.这个语文教学讨论话题的缘起,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王旭明社长在第十三届全国少年儿童故事大王选拔展示活动中,发现很多小选手只会讲别人的故事,不会讲自己的故事。于是,他撰文《讲好中国故事先要讲好自己故事》,以此作为这次讨论的开篇。一、选题的现实意义这个选题的确定有现实的基础。讲故事与语文教学的关联性体现在多个方面:讲故事作为口语表达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青少年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故事是叙事类文章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基础教育语文教材中,这一类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占相当大比例,学习讲故事,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讲故事作为一种带有文学特征的语言形式,在学生的作文活动中,也是应用很广泛的文章形态;讲故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广泛存在和应用,是语言运用的重要表现方式。也可以说,学习讲故事,正是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形式。“讲故事”之于语文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阅读、作文、语文实践活动这四个语文学习的重要层面。可见,以讲故事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入口,来推进其在多领域的教学探索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该项选题的意义在于:着眼于学生成长与其担负的社会责任,应该从小“讲好自己的故事”,树立远大抱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将来能够“讲好中国的故事”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应该以讲故事这个抓手,促进学生的广泛阅读,突破教材阅读的狭隘性,做一个学识渊博而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人。福建宁德教师进修学院陈成龙结合在一节语文课里发生的故事,说明讲故事的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应该以讲故事这个基本的口语表达形式,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他们融入生活,接触社会,学会与人合作。此外,从作文能力的发展而言,也应该重视讲故事的经验积累,了解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中国青年报社李桂杰讲述了自己参加讲故事比赛所带来的人生改变。从这个例证可见,讲故事之于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二、选题集中探讨的问题围绕“讲故事与语文能力”这个选题,《语文建设》第9-11期的专题讨论,分别聚焦在讲故事能力的重要意义、讲好故事的标准和应该具备的素养、语文教师教学生讲好故事的具体方法三个方面,约集了作家、中小学语文教师、大学专业教师等,展开了多角度多样性的探讨,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1.什么是讲故事讲故事无疑是带有文化传播意义的行为表现。了解故事的内涵与外延,这是讲好故事的前提。北京师范大学张国龙从故事发生时间与讲故事现场时间错位的角度,指出所谓故事“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按照时间错位的长度,故事可分为传奇故事、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讲故事这个行为具有合理性,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一个方式,原因在于故事具有可“重复性”.自然,讲述一个故事还具有限时性、娱乐性、认知性等特点。理解其认知性,把握故事载体的认知意义,需要看到故事的情节与细节非常重要。情节是故事的内核,而细节是故事的部件。2.讲故事与语文能力的关联性作为人类个体行为的讲故事,以及社会传播学意义上的讲故事,都与学校教育有一定距离。限定在语文教学领域,我们怎么应用讲故事,或者从这个改革的切口,来促进语文教学变革,这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南开大学刘俐俐认为讲故事就是传播讲述人发现的一种特别认知意义(生活态度、社会认识、价值倾向等),本身就带有教育功能。她从文化行为的实践角度,把故事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故事讲述(书写)、故事话语、故事倾听(阅读)。进而,把讲故事分为“一次讲述”和“二次讲述”.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讲述与口语表达中故事的原创是“一次讲述”,而阅读活动、口语交际活动中的倾听便是“二次讲述”.3.语文教学中怎样教学生讲好故事语文教学中,教学生讲好故事,其实是一个多维度讨论的问题。其一,就阅读而言,要学习文本这个独立的话语体系内在的讲故事经验。故事的内核是情节,而强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是讲好故事的一个普遍追求。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本时,要能从故事的内核里,找到表达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汲安庆就“如何围绕焦点讲述精彩故事”概括出三点经验:俗讲、深讲和妙讲。具体来说,好的故事都源自生活,是很浅显的,可是在这个内容里,却包容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当讲述人呈现这个故事的时候,又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这种技巧,我们常常概括为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其二,就口语表达而言,要善于在讲故事这个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讲故事是富有表演性的艺术形式,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习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口语表达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语感。北方工业大学谭旭东认为,针对不同的故事内容宜采取不同的讲述方式:过去的故事,一般是听别人说的,可采用第三人称,而且大部分是转述语言;身边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复述清楚来龙去脉;幻想的故事,具有童话特点,要善于营造童话情境,突出童话形象,设计情节矛盾和结局。山东青年作家协会刘北认为,讲好故事也需要掌握讲述技巧。讲故事“一定要注意讲述节奏、起承转合、轻重缓急,要设置悬疑和情节转折,要注意自己语调的变化,要让自己进入到故事情节中去,要根据故事情节处理音色、语气、角色对话,要根据人物性格设置声色”.其三,就综合性学习而言,要善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关联语文学习活动。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是经典型阅读,较多关注选文的阅读,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对薄弱。讲故事无疑具有语言实践特点。以讲故事可以联动学生的阅读、写作、表演、人际交往等行为,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南开大学李元乔针对观察力的培养,提出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观察的故事;也可锻炼学生转述、复述课文或课后阅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使其转化为资源。针对想象力的培养,指出“应鼓励学生自主构思、想象、创造故事;锻炼学生联想能力及发散思维,使多种看似不相干的素材为我所用”.其四,就语文教学的.需要而言,要充分体现讲故事的实践价值,丰富教学形式。讲故事,在学生的语文生活里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在课堂发言中,口语化的表达是“讲故事”的基本形式;阅读后的复述故事也是一种常用形式;在作文应用中,叙事类文章也是讲故事。针对不同的语境,讲故事的需要是不同的。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集美大学施茂枝,从忠于原文程度不同、语体特点不同、交流方式不同,强调应该区别讲故事与有感情朗读、背诵。语文课要夯实讲故事的基础,建议浅显的故事性强的文章,还是用讲故事和复述故事的方法来教学。三、选题讨论的延展性思考讲故事,在一个话语活动范畴内,它是一个辐射范围广泛,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行为。在限定篇幅和限定时间又是较少人发言的讨论中,关于“讲故事与语文能力”的探讨还预留下很多探究甚至争鸣的空间。引导学生讲好自己的故事,这个“语文故事”还有继续讲下去的必要。1.要建立两个维度的教学研究思维框架这里提到的两个维度,是从讲故事话语活动的主体性而言的。从话语主体性上看,故事的讲述(书写)和倾听(阅读)两个行为同等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几乎兼具两个角色:故事的讲述(书写)者,以及别人故事的倾听(阅读)者。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讲故事,也要善于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经验”.这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学习者。教会学生讲故事。其实包括教会他们成为一个倾听者、阅读者,以及讲述者和写作者。这样,两个维度又裂变为四种角色。让学生成为每一个适应性角色,都需要语文教师研究具体教学策略。不要把“讲故事”作为一个孤立的行为表现看待,而要视为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寻找的一个突破口。2.要拓展讲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空间讲故事,是一种语文活动。这种活动天然带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也就是说,与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吻合的。在语文学习中,扩展应用这个活动模型,可以有益于改变语文教学中一定程度存在的无趣、无效的问题。我们解剖讲故事的活动,看到其流程包括:确定话题,引发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搜集资料,或者根据资料改编故事;学生在一个特定的话语表达场合讲故事,呈现出自己的创作成果;集体参与评价,形成反馈,学生做二次讲述的准备。这个语文活动,用讲故事作为媒介和形式,其实促发的是学生从阅读到写作再到延展学习,一个完备的综合性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是全面的。3.要以讲故事贯通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本身具有故事化特征,即每一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讲故事。要以此为方法,打通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不要让学生做一个书呆子,应该把新鲜发生的现实生活故事,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和生活具有天然的联系,而在知识化的语文教学中,生活中鲜活的故事性因素被剥离了,给人以干巴巴、无趣味的印象。若讲故事活动能在语文生活中充盈起来,则语文学习的状貌也会有大的改观。4.要以讲故事的交互性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师主导教学生活。在特殊的教学生活里,师生之间每天在发生故事;而教学本身,按照叙事学理解,这也是在讲故事。因此,教学改革一定要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文明--学生和老师,互为讲述者和倾听者,他们应该是互动性交流的参与者。这种基本理解,有助于语文教师考虑构建一种基于学生需要的具有讲故事特征的新型课堂。应该看到,未来的新型语文课堂,一定是具有生活气息、生命特征、人文表现的。若以讲故事为话语活动形态,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融合为一,那么这个语文课堂一定是有良好预期的。篇4: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讨论与研究论文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讨论与研究论文1971年联合国组织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这是设计领域的全新主张。无障碍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人类有关的公共空间环境、各类建筑设施以及各类设备的设计与生产,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以及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的使用需求,配套能够及时应对、满足生理缺陷和功能衰退者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爱与关怀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切实保障人类能够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建设的更加人性化,无障碍环境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为了确保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方便地使用城市建筑中的电梯,《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第7. 4. 2条款规定:在设有电梯的居住建筑中,单元式居住建筑至少设置一部无障碍电梯;通廊式居住建筑在解决无障碍通道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地设置一部或多部无障碍电梯。无故障电梯应能够适合乘轮椅者、有视力障碍者或架床可进入和使用。安装在公共建筑中的电梯,必须是无障碍电梯。1无障碍设计原则无障碍设计,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和营造一个环境,该环境能够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安全的空间,并能够方便地使用周围的设备,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提供便利的服务。无障碍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设计理念,它包括了建筑、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环境、标识、网络信息、城市规划和产品等方面的内容,它解决了现实生活中极具代表的实际问题,为残疾人或是行动不方便的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障碍设计所针对的对象包括不同的群体,然后再根据对象确定设计原则及设计要求,最终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产品、辅助装置和空间等。2无障碍电梯的设计2. 1无障碍电梯的设计原则无障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消除环境中的障碍,便于各类人群使用,把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和设计目的运用到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中,形成无障碍电梯的设计原则,具体原则如下所述:2. 1. 1安全性原则:在确保操作安全性的基础上,设计能有效地避免因错误或粗心操作而可能造成的伤害,这就必须要使电梯的尺寸和空间更加合理。例如能够使轮椅灵活转向的空间尺度。2. 1. 2适用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和舒适的操作是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达到人、电梯和环境的和谐相处,重要的信息能够多途径表不出现,譬如超载报警提不,到达层站时的语音和颜色提不等。要有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设计,例如ICI形选层按钮设计,能够省力地按下。2. 1. 3易用性原则:无障碍电梯能够让使用者可以简单容易地使用电梯。电梯设计要素的排列必须要遵循人体工程学和视觉特性的要求等;依据信息的重要性程度,依次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例如电梯的选层按钮、开关按钮等应进行明显的分隔,以引起使用者的注意。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使用者能够接触到的部分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电梯候梯厅和电梯轿厢两部分。对于只设有人、货两用电梯时,应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使用电梯的情况。无障碍电梯的设置是解决医疗建筑竖向交通无障碍化的关键,在新建筑中使用的电梯一定要设计到位,至少要保证有一部无障碍电梯。无障碍电梯的设计要考虑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之间的协调作用,辅助功能是在保证电梯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才考虑设计的,而且辅助功能的增加不应成为基本功能的负担或是影响。总而言之,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要素,要协调统一,这主要包括造型、色彩、结构、材料和加工工艺等各要素。2. 2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电梯轿厢的设计物质功能的主要载体是结构,产品物质的功能是通过结构的诸多集合而实现的,电梯轿厢结构通常是方形的,对于无障碍电梯,轿厢尺寸的设计要更加合理。电梯轿厢各组成部分的设计,需要考虑各部件位置按钮排列方式和高度等要素,控制按钮和选层按钮应清晰可见,与墙壁或其他装饰物等应有明显的区别。电梯形态要素分析,与使用安全性、审美等有很大的关联,处理好形态要素与功能的关系,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便利,如采用圆形或圆角形按钮,按钮的接触面积要大、用力要小、操作便利。无障碍电梯的轿厢设计要求如下:电梯门开启后的净宽不应小于0. 80m;轿厢深度不应小于1. 40m,宽度不应小于1. 10m;轿厢正面和侧面的扶手应设置在离轿厢底高0. 80^-0. 85m处;轿厢侧面设置的带盲文的选层按钮,应设置在离轿底0. 90^-1. 10m高的地方;轿厢正面在离轿底高0. 90m处至顶部应安装镜子;轿厢上、下运行及到站应有清晰显不和报层音响。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电梯轿厢选层按钮。2. 3电梯候梯厅的无障碍设计电梯候梯厅的设计对象应包括任何使用电梯的人,不仅要考虑到健全的人,而且还要考虑残疾人等身体不方便的人,因此电梯候梯厅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如下:候梯厅深度大于或等于1. 80m;按钮高度0. 90^-1.10m;对于无障碍电梯而言,具体的要求主要是候梯厅的入口净宽度均应在0. 8m以上,以方便轮椅进入; 显不与音响能清晰显不轿厢上、下运行方向和层数位置及电梯抵达音响;每层电梯口应安装楼层标志,电梯入口应设提不盲道。电梯候梯厅无障碍。3无障碍电梯的使用及无障碍标识政府机关与主要公共建筑的无障碍通路、停车车位、建筑入口、服务台、电梯、公共厕所或专用厕所、轮椅席、客房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及走向,应设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牌。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已经对无障碍电梯有明确的规定:要使用无障碍标志牌。4结语本文结合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建筑物中的电梯的无障碍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电梯无障碍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及要求,从而使电梯能够更好地为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方便的人提供更加安全的服务。未来电梯无障碍电梯设计的发展将充分利用太阳能、热能、风能和电磁能等能源,把人性化设计理念运用在产品设计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的原则和思路运用于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中,在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真正意义上实现无障碍化设计。参考文献[1]无障碍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文艳群,董继先.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包装工程,,(6).[3]兰海.产品与环境的融合—谈产品设计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设计论坛,, ( 108 ).[4]张叶纂.老年人助行产品无障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_篇5:讨论三叠字的本体研究与教学初探论文讨论三叠字的本体研究与教学初探论文0 引言曾经在一档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位在北京语言大学读研的俄罗斯人向中国主持人提问:“我想考你几个字,我觉得很有意思,你知道‘犇’‘掱’‘毳’都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吗? ”主持人被问住了,回答不出。这不禁让我思考这个问题: 让外国人觉得有意思的三叠字, 而且还是非常用的三叠字, 怎么去教授和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探明汉字本体研究与汉字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清楚三叠字的研究状况和教学状况,最后在其基础上进行思考。1 汉字本体研究与汉字教学问题1.1 汉字的本体研究我国的文字研究发端很早,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 个部首,并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六书造字法至今仍是汉字研究的基础理论。随后,每个朝代都有学者对汉字进行研究。汉字本体研究在清代达到鼎盛,许多专门说文字的著作齐放光华,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等等。到了清末,甲骨文的发现把汉字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到了近代,汉字本体研究继续向高峰发展。学者们专门将近代汉字分流出来,单独研究近代汉字,将其看作是联系古汉字和现代汉字的纽带。这期间,有四篇重要的文章出世:许长安的《近代汉字学刍议》、张鸿魁的《近代汉字研究的几个问题》、张涌泉的《大力加强近代汉字的研究》和刘金荣的《“近代汉字”刍议》。因为汉字本体研究时间的久远, 在研究内容方面,汉字本体研究几乎涉及到了汉字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汉字本体研究将汉字从笔画到形、音、义都研究得非常详尽了。学者们制定出了多本字典如《辞海》、《辞源》,将几乎所有汉字归纳于其中,让人们能了解汉字的来源,学界还制定了笔画规范,对书写进行规范,使国人学习汉字变得规范。但是,有一种情况要排除在外,即在网络上的新造字,如:比如“脑”与“残”相结合形成(nán)字,表示“缺心眼”。且不论这些新造字符不符合造字规律,新造字现象的出现就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讨。1.2 汉字本体研究在对外教学应用上的问题从我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来, 对汉字体系的剖析和认识就不断在加深, 但是目前汉字教学相比词汇教学、语音教学来说, 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 这给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惑,汉字该怎么教,到现在还是一个问题。万业馨曾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汉字研究开展的不够, 对怎么把汉字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思考不够。这个观点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我们对汉字的本体研究中, 我们已经将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里的内容一一进行过论述,从笔画到构形,表音部件到表意部件等等尽可能地、事无巨细的列于纸上。再加上在某些问题上,每家的论断多少有些出入,导致本体研究更为复杂。以笔画和笔顺为例, 有众多著作对笔画进行了分类。赵金铭、孙德金从众多著述中,选出了四本分别代表主管语文工作部门、对外汉语教学部门和高等院校权威教材的书,对笔画分类进行了比较,并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四本书的笔画分类各有不同。学者们在某一个问题出现分歧,未达成共识,这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使得老师们在吸收汉字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遇到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共识的情况时,常常深感困惑,难于取舍。除此之外, 汉字本体研究还归纳总结了许多规律,如赵金铭、孙德金在描述部件时,对部件的`书写、形变规律,以及笔画的形变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规律定理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某事或某物,但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进行取舍, 往往会让汉语学习者觉得规律过多,难度过大。所以,又回到了万业馨提出的问题上,如何把汉字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笔者认为,可以对汉字本体研究的内容进行取舍, 将汉字学习规则进行精炼和浓缩。2 会意字及三叠字的本体研究2.1 会意字本体研究概况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首次提出了会意字的概念:“比类合谊,以见指揚,武信是也。”裘锡圭认为:“凡是会合两个以上的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 我们都看做会意字。构成会意字的意符既可以是形符也可以是义符;文中把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续成语的会意字、其他不能归类的会意字。”会意字按构形可以分为同符会意字(如双、众、多)和异符会意字;按构建数量可以分为二符会意字(如利、斩、肩)和多符会意字(如罚、葬、燚);按会意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会意字(如相,从目从木,本义为观察树木纹理)和间接会意字。2.2 三叠字的本体研究三叠字, 即由三个相同的字构成的品字形结构的字,属于会意字。有一些三叠字比较常见,如“众、森、鑫、焱”;更多的三叠字为非常用字,如“ 犇、骉”。本文首先将能搜查到的三叠字(共39 个)进行了统计,并对其字义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单从三叠字的字形上看,其构成规律是非常简单的,是多符同符会意字。但是三叠字在形音义结合上情况比较复杂。造成情况复杂的原因之一在于三叠字被造出的时间久远, 有些意义保持了本义、有些本义已不再使用、有些字甚至出现了意义不详的情况;原因之二在于三叠字为会意字,本来字形和字音的联系就不够紧密。我们从意义构成的角度来分类, 可以大致将三叠字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直接会意字,如“骉、皛、众、孨”等;(2) 间接会意字,如“品、孨、惢、掱”等;(3) 意义来源不详的,如“飝、麤”等。3 如何进行三叠字教学3.1 三叠字的教学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叠字的教学定位。我们要将常用的三叠字和非常用的三叠字区分开来。常用的三叠字无可避免地会在教科书上出现,并成为常规汉字学习的一部分,如“品、晶、森、众”。此类常用的三叠字是必修的汉字, 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其形、音、义,并会书写。非常用的三叠字占据了整个三叠字的绝大部分。在日常生活运用中,外国学生很少会用到,反而是在近几年兴起的针对外国留学生举办的汉字比赛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非常用的三叠字应该作为额外的趣味汉字教学的内容。而趣味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2 三叠字的认识和书写一般来说,教授汉字时,应该首先让学生接触该汉字,解释形、音、义,再让学生学写,同时复习某汉字的形、音、义,做到形、音、义学习和书写学习齐头并进,三叠字教学也应如此。以下将书写学习和形、音、义认识分开列点,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3.2.1 三叠字的书写教学(1)结构教学书写汉字,首先要了解要学习的汉字的结构。毛悦把汉字的结构类型归为九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左上/右上/左下/上三/下三/左三包围结构。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三叠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至少要分两步进行, 尤其是对非常用三叠字的分析。第一步,分析一级部件组合成的结构,即上一下二的上下结构;第二步,分析构成一级部件的二级部件的结构。复杂的三叠字还要进行第三步,即构成二级部件的三级部件的结构。在书写教学时,教师应该先说明整字的大结构,再对部件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应结合米字格进行范例书写,让学生模仿。(2)笔画和笔顺教学我们一般将笔画分为基本笔画和复合笔画。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笔画种类过多,导致混淆了形近的笔画。笔者认为,在教授笔画时,只需要将基本笔画教授给学生,再结合相交、相接、相离这个三种空间关系的概念, 学生就可以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复合笔画的书写。在教授笔顺方面,只要学生能遵守一个大的顺序方向书写,即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由外到里、先中间后两边,就可以大致掌握顺序的书写。在申明了以上教学理念后, 再去探究三叠字书写如何教授, 在分析后可得出三叠字书写教授的几个步骤2、三叠字的认识教学从三叠字的本体研究可得知,三叠字是会意字,但是三叠字在形音义结合上情况比较复杂。这一点在上文论述过, 本文从意义构成的角度大致将三叠字分为直接会意、间接会意和意义来源不祥的三类。上文还对三叠字的教学进行了定位, 将三叠字的教学分为两部分。常用的三叠字教学应和其他字的教学一样,解释意义、说明用法,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本文不重点说明。非常用的三叠字教学定位是趣味教学,考虑到三叠字形音义结合的复杂性, 如果把所有的三叠字教授给外国学生,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三叠字的教学, 本文认为选择的标准为:规律简单易懂、意义有趣的三叠字优先。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三叠字“鑫森淼焱垚”,再如“犇骉猋雥鱻”。他们的规律皆为“三个堆叠起来表示多”,简单易懂,又具有趣味性,可以对对外汉字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4 小结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一直存在研深教浅的不平衡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三叠字的特点,对三叠字的教学进行定位, 并详细提出了三叠字写作教学和认识教学的步骤, 以期能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发展有所助力。篇6: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文/黄安平摘 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初中物理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一般的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对于初中物理说,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前提,所以,将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一、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讨论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时,以往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授新课,抽象的物理知识使学生找不到探究的欲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鉴别外形相同的一枚纯金、一枚铜镀金”?有学生提出要比较质量;有学生提出:比较体积;还有学生提出测密度再比较等等。结合学生的不同方法,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要测量它们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等,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二、联系生活,启发由浅入深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电、热、光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启发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最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压强》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1)大头针尖的一头更容易插入。(2)坦克的履带很宽。(3)装满水的瓶子在侧壁扎一小孔水会射出。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结合教材的内容,解决上述现象,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三、开放课堂,启发创新意识初中物理开放性试题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物理的本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给你一个电流表、一个电源(电压不变)、一个定值电阻R(阻值已知)、两个开关、导线若干。你怎样测出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要求:(1)说明实验原理,画出测量所用的电路图;(2)指出需要测哪些物理量;(3)写出被测电阻Rx的最后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学生在练习一些开放性试题的过程中,启发其创新意识,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和讨论式教学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刘绍武。“讨论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04)。[2]廖鑫。关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的探讨[J]。神州,(15)。(作者单位 湖南省石门县新关镇中心学校)篇7: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地域差异研究论文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地域差异研究论文自xxxx年国家实施分税财政体制以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此过程中产生了诸多负效应。由此,土地财政问题成为了当前政府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大多将“土地财政”视为贬义词,文献主要集中在土地财政的形成动因、负向效应及治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学术科研成果。一、文献综述。未来时期完全摒弃土地财政是不可行的,刘志彪认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资金,不可能完全来源于工业体系和城市居民,因此,还需土地财政继续发挥正向历史功效川。关于土地财政对于城市化的正向功效,樊继达论述为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招商引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张晓玲认为土地财政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助推器”角色,其作用机理是:地方政府垄断城镇国有土地市场,低成本征地为城市化发展空间拓展提供条件,土地高价出让与抵押融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供给资金来源。刘守英阐述为,土地财政模式从中国东部快速地照搬移植到了中部、西部地区,是当前中国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源泉 已有关于城市用地规模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等方面,关于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之间的系统关系研究还比较缺少。周听浩指出随着城市扩张,土地财政收人呈下降趋势并最终导致地方财政支出加大。武彦民验证了中国存在城市面积的扩张与人口的增加不协调发展的.情况,根源是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财政扩大城市面积,致使全国26个省低于估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二、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理论框架。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中央政府)致力于经济建设,并建立政治集权、以经济增长指标为主的地方官员政绩考评体系。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并获得政绩收益(职位晋升),其行为策略首选就是以快于周围同级别行政辖区的城市化速度来发展地方经济,由此,地方政府具有典型的“经济人”行为特征,表现为以“经营城市”名誉来行“经营土地”之实践。原因是要启动城市化就要扩张城市的外延和投资规模,而国有土地征收与出让解决了城市空间拓展成本高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资金短缺问题。为继续彰显政绩,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继续圈占郊区农地用于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且源于“路径依赖”作用使得历届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模式的热衷之情有增无减。土地财政收人与城市用地规模相互助力、缠缚,难解难分。随着土地出让面积的增加土地财政收人更是快速增长,20xx年土地出让面积是20xx年的xx倍,而土地资产价值增长速度更是迅猛,如20xx年土地财政收人是20xx年得xx倍,城市建成区则扩大了一倍,城市化水平提升了xx个百分点。即从全国实践情况上也反映了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三、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祸合协调度及地域差异。1、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祸合协调因素选取。现有研究中绝大多数认为土地财政收人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房产税收、土地房产税费收人及土地抵押融资收人等4个方面。其中,各省市土地房产收费情况差异较大,没有全国的统一标准及统一口径的统计数据;土地抵押融资本质上是一种“借债、虚拟”性收人,虽然在土地财政收人中占有较大比重,但这个收人在借贷年限之内是必须偿还的,且同样缺少统一的统计数据。通过以上分析,基本上可以印证经济发达省(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原始资本(土地资源与资金)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地土地财政模式完成的;同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省份,在未来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中也还同样需要土地财政发挥正向历史功效。2、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祸合协调度测算分析。为进一步验证以上分析出的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之间基本规律,继续测算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祸合协调度。充分考虑31省(市)20xx一20xx年时间序列上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总体情况,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祸合协调度测算指标体系为获取更多地财税收益,在买方激烈竞争背景下,这些区域地方政府行为策略是采用“招拍挂”供地,由此,即便是城市用地规模快速扩张的情况下,也还是没有土地财政发展速度快。经济不发达地域常以低廉的土地价格吸引投资,地方政府行为策略大多是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是因制造业发展能够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完善,集聚外来务工人口,从而进为下一步土地价格提升奠定基础。由此,使得土地财政的各项指标很低,即便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展速度很慢的情况下,也还是没有土地财政慢。3、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聚类分区。为进步一呈现出以上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之间的地域规律,对31省(市)指标所对应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该过程与结果完全基于各省(市)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的指标数据结构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四、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优化政策建议。未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除国家层面上完善财政税收制度、政绩考核体系、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外,建议不同地域采取如下对策推动土地财政转型及优化其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第I地域:①建立驱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激励机制,改变城市建设对新增土地出让收益的过度依赖。②以科学的土地规划与集约评判规制,促进制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③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为城市增加用地指标。④征收房地产税,抑制城市外延扩张,促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税收来源。第II地域:①北京、上海可供城市空间扩张的土地资源较为有限,应留给高附加值的公共文化与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以便创造丰厚税收。②发展实体经济与战略新兴产业,摒弃经济对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③政策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融资,建立公私合营融资模式。④类似于第I地域,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不再因获取土地财收人而大规模出让土地,且对存量房产征收房地产税。第111地域:①改变“以地引资”为动力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避免“地毯式”厂房浪费土地资源。②集中城市周边分散、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继续发挥其财政功效。③土地财政收人除用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外,应更多用于外来人口市民化方面,使土地财政成为推动人口城市化的重要资金支持。第W地域:①在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使土地财政为市场因素推动的城市化提供资源与资金支持;相反,严格控制因获取土地财政收人的城市用地低效扩张。②该地域多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程中,以制度、法规激励约束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形成社会化的生态补偿机制。③鼓励市区内发展技术先进的低土地消耗型产业,创造更多税收来源的同时实现产业生产中的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篇8:产权性质与中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实证研究论文产权性质与中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实证研究论文摘要:文章通过研究产权性质、银行业竞争环境对企业债务融资结构行为的影响,发现国有上市公司使用了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和更低的银行借款融资,控股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加强了该融资行为的显着性。文章研究结果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关键词:债务;融资结构;产权性质;银行业竞争一、研究问题提出及相关理论分析作为债务融资决策的重要理论研究方向,企业债务融资结构受到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关于公司商业信用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集中于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经济体的典型特征是产权明晰、监管到位,可靠的契约与法律结构使市场经济制度运行规范、成熟与健全。与之相反,我国市场体制表现出不成熟和非规范的运作方式,因此建立在发达国家经验之上的理论模型可能并不适用于转型经济国家。尤其对我国市场来说,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经济运行中存在很多尖锐的矛盾。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在利用外部债务融资方面可能会呈现与国外研究不同的特点。Ge和Qiu使用了1994年~间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企业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从银行获得融资比较困难的非国有企业会更加依赖于商业信用,间接地表明商业信用是银行借款的替代。余明桂、罗娟、汪忻妤()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时认为,国有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时存在严重的歧视,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国有金融机构占据支配地位的现状下,国有企业容易得到政府的帮助,因而容易获得国有企业贷款,对商业信用的依赖相应减少。但另一方面,从国内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的实证结果与上述文献不尽一致。谭伟强()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商业信用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类型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发现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与国有股比例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综合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有已有研究发现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是对企业产权性质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决策,国有企业是否获得了更多的银行借款?非国有企业是否更加依赖于商业信用?二是对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还无一致的结论。从上述研究目的出发,本文将主要研究如下问题:RQ1:产权性质是否影响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或银行借款的能力?如何影响?RQ2:当公司处于银行业竞争较强的环境时,使用商业信用的比例是否相应减少?使用银行借款的比例是否相应增加?二、研究设计1. 样本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笔者选取了~20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并剔除了西藏地区的公司以及期间所有的ST或*ST公司,最终得到4 807例观测(公司-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取自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2. 模型与变量本文采用如下基本回归模型:(1)因变量。参照Petersen and Rajan()、Demir-güc-Kunt and Maksimovic(),本文采用AP,即商业信用比例作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量。该变量的计算公式为:AP1=(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总资产。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由于法律法规不允许企业之间进行资金拆借,我国企业的对外借款以银行借款作为最主要的资金渠道。本文采用银行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加总金额替代银行借款。银行借款比例的计算公式为:Loan=(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总资产。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为进一步验证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商业信用占外部融资比例AP2作为因变量,用以检验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替代关系。AP2=(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2)测试变量。产权性质。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我们引入产权性质以检验企业的国有背景是否影响商业信用的获取能力。根据Ge和Qiu(2007),由于国内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隐性担保等诸多缘由,非国有背景的公司由于较难从银行获得信用借款,因此更依赖于商业信用。但谭伟强(2006)研究显示,国有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与商业信用融资比例呈显着正向关系,也即公司的国有背景更有利于其获得商业信用融资。此外,我们采用了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股权比例来对产权性孩子进行补充验证。对国有公司而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该公司的国有背景越强,越有利于其得到政府的隐形支持。(3)控制变量。结合已有的国内外文献,本文对以下变量进行控制:(1)公司规模。Petersen和Rajan(1997)发现随着公司的规模的增大,公司使用的商业信用随之增加,但他们的研究样本是美国的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地位比较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都是各行业知名企业,规模较大且在同其他企业的经营往来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公司规模越大,在价值链上越能处于强势地位,获取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能力越高。(2)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公司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方面,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上游企业通过日常经营往来以及对所处行业的了解,在获得下游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下游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则表明其经营状况越好,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发展前景良好,违约风险小,供应商向其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应越多,AP1指标将相应越高。相应地,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越容易受到银行的青睐,通过银行借款进行融资的能力相应更高。(3)成长性。一般来说,销售增长率作为企业发展潜力的表征变量,其数值越大,表明企业的成长空间越大。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上游企业通过业务往来以及对所处行业的了解,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当资金融出方知道客户销售增长良好时,将对其客户持续经营更有信心,因此可容许保持更高商业信用水平。同理银行借款对企业成长性影响预计为正面。(4)资产流动性。通常来说,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努力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配比,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时,通过流动负债融入资金的需求也较高。因此,本文以流动资产比例的高低来衡量企业短期融资需求,而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融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时,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也较大。三、实证结果1. 描述性统计。表1列示了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股权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回归中须予以控制。2. 多元线性回归。本文使用混合截面模型,但对行业与年度固定效应进行控制。回归模型(1)采用商业信用比例(AP1)作为因变量;回归模型(2)采用商业信用比例(AP1)作为因变量,同时比照谭伟强(2006)在自变量中加入了银行借款比例Loan进行检验;回归模型(3)采用银行借款比例(Loan)作为因变量;回归模型(4)采用商业信用占比(AP2)作为因变量。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1)产权性质和企业债务融资。从模型(1)中看到,同谭伟强(2006)的结果类似,State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内显着,说明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对其商业信用的使用比例产生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的能力较非国有类公司为高。First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随着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占比提高,公司获得商业信用比例随之增加。模型(4)中,State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内显着,First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外部债务融资中商业信用融资的依赖程度更高。从模型(3)中看到,State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内显着,说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比例较国有控股公司更高。First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了随着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公司使用的银行借款更少。这结果与模型(1)(2)的结果得到了验证,表明国有背景公司更多地利用商业信用融资,而更少地使用银行借款。以上的检验结果与Ge和Qiu(2006)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支持谭伟强(2006)的发现结果。笔者认为形成检验差异原因在于本文样本公司规模与样本区间与Ge和Qiu(2006)存在显着区别。Ge和Qiu(2006)采用了社科院年对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中采集的样本,数据期间为1994年~19,样本公司规模普遍较小。本文以20~2006年的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公司规模普遍较大。为检验企业规模是否影响债务融资决策,将所有样本据规模大小分为四个区间,并分别检验产权性质对商业信用比例影响。从检验结果看,在样本规模最大回归模型中,产权性质对商业信用使用比例(银行借款)的正向(负向)影响最为显着,且公司控股比例的系数显着性程度最高;在公司规模最小的样本集中,产权性质的影响系数为负且不再显着。这间接给出了本文与Ge和Qiu(2006)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即选取的样本范围不同差异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异。(2)信贷配给与融资比较优势。为检验银行借款对商业信用的替代效应,我们在模型(3)引入了银行借款比例Loan作为商业信用比例AP的解释变量进行了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检验发现,Loan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着为负,表明在控制公司内部因素的情况下下,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比例越高,其商业信用的使用比例越低。这与谭伟强(2006)的结果一致,说明在现阶段中国整体金融环境下,商业信用作为银行借款的替代融资类型,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从前述关于产权性质的探讨中,笔者认为,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商业信用作为银行借款的替代融资方式,并不仅是因为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无法完全通过银行渠道得到满足,而是由于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信用融资方式,拥有相较于银行借款的成本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银行借款成为企业外部债务融资的优先选择。四、结论本文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两类最主要债务融资类型的影响因素,并将重点放在检验产权性质、银行业竞争环境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特征,并据此对经典理论提供中国特殊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下的经验证据。在对国内外经典理论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使用比例的内外部因素所做的实证检验发现1. 通过检验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对债务融资类型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与Ge和Qiu(2006)对90年代我国中小企业样本的检验结果不同,国有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比例明显较非国有公司更高,而银行借款融资比例较非国有公司更低。控股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加强了该融资倾向的显着性。上述结果表明,在假设国有背景对企业融资谈判地位起积极影响的前提下,国有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更多的商业信用进行融资,这间接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证据。2. 在控制了公司内部特征因素后,本文对企业债务融资的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检验。我们并未发现国内地区银行业竞争水平(或金融发展程度)对公司外部债务融资(商业信用/银行借款)水平产生显着影响的证据。检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认为商业信用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融资比较优势在我国并未得到明确的证据支持,金融中介行业的竞争加剧和发展完善并未促使金融中介通过更多地向供应商发放贷款,间接提高地区商业信用的使用水平。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类型结构的经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并未促使其从以国有控股为主的金融中介中融入更多的资金,相反地,国有控股股权比例高的公司使用了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国有公司在债务融资类型选择中较非国有公司具有优势的前提下,商业信用表现出优于银行借款的比较优势,更受国有公司的青睐。在商业信用的信息优势假设并未获得统计显着性水平测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原因在于在中国特殊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中,商业信用在大量情形下被视为一种相对廉价融资方式,拥有相对优于银行借款成本优势,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替代银行借款成为企业外部债务融资的优先选择。参考文献:1. 余明桂,罗娟,汪忻妤.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研究现状与展望.财会通讯,2010,(6).2. 谭伟强.“商业信用,基于企业融资动机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06,(12).3. 李斌,江伟.金融中介与商业信用,替代还是互补基于中国地区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1).4. 石晓军,李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及其反周期性.-2006年.财经研究,,(3).篇9:对土地生态经济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研究论文摘要:本文就主要针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来展开了探究,同时综合的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化的阐述,从而确保两者可以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确保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在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的作用下,土地资源才能够实现持续利用,而在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中,也会使得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得到相应的转变。可以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1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元素1.1生态圈所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就是由人工掌控的土地经济系统与土地生态系统两者结合构成的。地球是由生态圈所构成的,其生态圈总共分为5个部分,在地球的表面,各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土地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其中子系统主要包括林地、矿地以及园地等。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土地生态系统位于较高层次。从人类出现开始,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资源,人们就开始人为的对土地资源实施利用和干预。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农业以及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类活动相应的增加,对土地资源形成了过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状况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生态问题,土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2经济产品现阶段的土地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殆尽,原有的纯粹土地生态系统已经不复存在,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之间是通过的生产、消费以及分配等方式来构成相应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劳动力劳动的作用下,可以将相关的资源和物质输入到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中,从而实现资源和物产的循环,最终演变成为经济产品,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然而,在土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就使得这些经济产品的生产量也逐渐的减少,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相应的下降。1.3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将土地生态经济当做是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石。通过土地经济系统和土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往复,不断的实现能量的转换以及价值信息的传递。土地生态系统相对土地经济系统来说,其排在首位,而且有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要想使得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连接,就需要合理的针对土地资源实施开发和保护,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推动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有效结合的最佳动力源泉。所以,要准确和合理的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在保障土地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确保土地资源可以实现更为合理的应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土地经济系统的生产率,使得土地生态环境能够得到高效的改进,进而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终极目标。【论文: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讨论与研究】相关文章:1.解读七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篇2.探讨现役部队单位会计中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研究论文3.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研究4.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论文5.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6.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研究论文7.小产权房执行法律问题探讨论文8.电子商务管理的讨论论文9.讨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与开展论文10.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空间功能区划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