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张图看懂波浪第二十一题中画波浪线的式子,我并没有发现这个式子和积分中值定理的关系?

数学教学教案优秀(精选17篇)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你认为可以怎样分类?  动手给20以内的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书P23。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齐读20以内的质数、合数。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与同桌说一说,并互相判断对错。  P23做一做。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检查。  (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  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质数的倍数就都是合数,只要在数字表上依次划出质数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3  教学目标:  1、在试验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通过试验总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通过转盘游戏进一步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复习一些基本统计量的意义、运算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4、能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  1、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难点:  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针指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条件:任写6个―10至10之间的.数、  二、课堂活动:  1、游戏规则:  (1)任意抽一组数,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某个区域;  (3)根据转动和刚才的计算得到结果、  2、议一议:  (1)这个转盘转到哪部分的可能性大?  (2)在做上述游戏的过程中,你如何调整卡片上的数据的?  (3)将各小组活动进行汇总,”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次数的百分比的多少?”平均数减少1”的呢?  (4)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还是减少?  3、试一试:  请设计一个转盘,使得它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比落在白色区域的大、小明设计的转盘有三种颜色,你觉得可能吗?  4、练一练:  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分别转动这两个转盘,你认为转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说明理由、  5、小结: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一定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不太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  6、作业:  1、见作业本、  2、书面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4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排排、串串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和按照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序。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蚕豆、豌豆、牙签、框若干,四只小鸡,猫妈妈卖豆的图片以及插豆的盒子。  【活动过程】  一、猜猜。  1、(出示豆荚)这是什么?(蚕豆)  2、猜猜这节豆荚里有几颗豆?现在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是蚕豆宝宝的家,猜猜这个家里住了几个蚕豆宝宝呢?(幼儿猜测)  3、教师剥开后验证。那我们剥开来看看里面到底住了几个蚕豆宝宝,好,蚕豆宝宝钻出来了,一起来数数看吧。  4、幼儿剥豆。现在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来玩猜一猜的游戏了,在玩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先请你的好朋友猜一猜里面藏了几颗蚕豆宝宝,然后把它剥开来看看你的好朋友猜对了没有,然后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数一数,我们把剥下来的壳放在框里。(你们猜对了吗?)  5、幼儿游戏:喂小动物。你们看,现在来了四只小鸡,你看一样吗?它们的肚子有点饿了,我们把豆豆喂给小鸡吃,好吗?你的手里有几颗豆就喂给有几个圆点的小鸡。  二、排排。  1、你们看老师这里有许多豆宝宝,他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大、小)  2、现在豆宝宝要排排队了,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排的。  (1)教师示范。  (2)请幼儿说说。  3、幼儿操作。  (1)根据图示操作(一大一小),相互检查。  (2)自己给豆宝宝排排队,问:豆宝宝还可以怎么排队?介绍自己是怎么排的,(将幼儿有规律的排法展示在黑板上。)  三、串串。  1、(出示吗妈妈)猫妈妈开了一家卖豆豆的店,它听说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很能干的,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了。  2、提要求:我店里的生意可好了,你们看二颗豆、三颗豆、四颗豆、五颗豆的豆串都快买完了,你们来帮我串一串好吗?  3、提问:你想帮猫妈妈串几颗的豆串呢?教师先示范。  4、幼儿操作。  5、将串好的豆串插到大盘子上。  6、请几位能干的幼儿检查。  7、一起帮妈妈去卖豆。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小兔子图。  学具:6个大信封,6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头骆驼、7匹小马〈见附图〉),每种小动物都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两种。6幅情境图(天空、花丛、大海、荷叶、沙漠、草地),6块小黑板,6支粉笔。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咱们同学的课,大家高兴吗?今天除了老师这些大客人,还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学生分组活动:争先恐后地打开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动物和情境图。)  2.师: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小组的客人。)  3.师: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它写在纸条上。你们能行吗?(生:行!)  师: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学生分组活动:  1组:天空中,左边贴了9只小燕子,右边贴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组:海洋中,左边贴了7只海豚,右边贴了6只海豚。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组:草地上,左边贴了4匹小马,右边贴了3匹小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马?  4组:红花上贴了8只蝴蝶,黄花上贴了6只蝴蝶。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组:荷叶上,左边贴了6只青蛙,右边贴了5只青蛙。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组:沙漠里,左边贴了3头骆驼,右边贴了5头骆驼。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头骆驼?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  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贴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组汇报。  可引导学生采用互相提问的形式。  例如:上来汇报的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可以提问汇报的同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每个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结合小马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生1:还可以按颜色来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还可以按大小来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师:看到同学们玩得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它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师: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按左右来分:“9+6”或“6+9”;一种按颜色来分:“10+5”或“5+10”。)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连小兔子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慧星。  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生:想!)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生:小鸟和松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里要体现对做错题学生的辅导。)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教学设计说明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7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第47页、第58页、第101页的“用数学”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上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与101页“用数学”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围绕“一共有多少兔”的问题,显示出不同的解决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答问题的方法。我在备课时,感觉这一课的资源信息比较单一,留给学生分组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不足。我认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多次接触过“用数学”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了,已经具备了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材提供的这组“小兔子”信息作为练习内容。而在学习新知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和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又增添了6种小动物(每组一种,每种又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图。教学中,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把它们粘贴到背景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而且能出现多种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贴的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图的下面。这样就出现了6幅图文并茂的画面,接着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不能选择自己小组的),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最后以“小马图”为例,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一共多少匹马?”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按群来分,可以按颜色来分,还可以按大小来分。这种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级的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设计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目标。  教学中,我还结合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的形式,自己去提出问题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走出来,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6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算盘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下面每幅图代表的数分别是多少?填一填说说它们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认识算盘。  算盘四周叫做框,根根小棒叫做档,一根横梁分上下;梁的上面是上珠,梁的下面是下珠;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三、知识应用  1、 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17,254,180,609,800,1000  2、 说一说在算盘上拨数和在计数器上拨数有什么不同。  3、 写数,并读一读。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81页练习十六,第10题、第11题。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7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二、 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积木玩具、水果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并猜想  (1)组织学生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猜想8的乘法口诀。  (3)揭题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 新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1)提供积木玩具,引导学生观察。  1、 提问:这个正方体是由几个小积木组成的?那就是1个几?  你能列出算式吗?  那乘法口诀该怎么编呢?你会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个8是81×8=8一八得八  追问:“一八得八”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老师要做2个、3个……8个这样的正方体又各要多少个小积木呢?这几句口诀你会编吗?  3、分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个8是162×8=16二八十六  3个8是243×8=24三八二十四  4个8是324×8=32四八三十二  ……  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  提问:“三八二十四”表示什么意思?“八八六十四”又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这些口诀只能写这么一个乘法算式吗?  为什么“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  (2)记忆口诀  1、谁有好的方法快速记住口诀呢?  有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呢?  看看口诀上下两句的积相差多少?  2、齐读口诀→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3、 师生对口令→男、女生对口令  三、巩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口诀运用  出示:四八三十二  提问:那些算式可以用到这句口诀?生答,师板书。  追问:3×8+8 5×8-8 能不能用到这句口诀呢?为什么?  (2)解答第71页第1题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解答第71~72页第2、4题  (4)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知识  创设情境:到8元水果超市里买水果  你想买哪几样水果?说说你需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齐背诵8的乘法口诀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单位,知道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2)能力目标: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能正确说出每个数的数位和数位上的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每个数的数位和数位上的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学会了100以内数的组成,现在我想考考大家,听仔细呦  1、(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4个十和2个一组成  (4)3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从51数到100  3、这节课,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它是谁呀?(出示计数器)  复习数位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个、十)对!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7?”(指名回答,并上来拨珠子)  “对!因为17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沙上拨7,在个位上拨1。”(并指名回答这样写和读17这个数,可指名上来板书)  4、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1这样用计数器表示?”(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21由2个十和1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一,写作:21读作:二十一)  “其实20以上数的读写和20以内数的读写是一样的。”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100以内数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新课起航  老师买了一些铅笔作为奖品,要奖会动脑筋的爱举手的小朋友,大家能帮老师一起来数数吗?  1、教学例4。  出示2捆铅笔(每捆10支)和4支铅笔。  问:  ①我手上拿了几支铅笔?为什么?《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②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说说你拨珠的理由。《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③读一读计数器上的数(指导读)  ④写一写这个数(指导写)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例6。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拨,在个位上拨9颗后提问:“再拨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学生边拨边回答。(10个一是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一颗。)  (2)在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9颗后提问:“这9颗算珠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同桌讨论、交流后回答。(10个十是一百,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拨一颗。)  (3)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试着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  写作:100读作:一百  比一比谁写得整洁、美观。  (4)对着计数器上的数位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回答后打开书35页,填在书上。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小结并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及数位顺序表。)  课堂练习  1、(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2、练习:第35页做一做第3题。  作业安排  课本第36页第4题。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食品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聪聪的猴子。  小猴聪聪:大家好,我叫聪聪。明天是我的生日,我邀请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来为我庆贺,你想认识它们吗?瞧,这就是我的朋友们。  新课引入新颖,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  a.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b.不知道,没数清,那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次你可要数仔细。  2.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三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汇报整理数据的方法。  a.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c.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慢动作的)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1  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  5个3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  6+6+6+6=24 4+4+4+4+4+4=24(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等于24;6个4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3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幼儿区别物体及自身在空间中的上下位置关系。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二、活动准备 :  动物玩具若干个,小架子(上、下两层)1个,苹果树挂图一幅,苹果卡片干  三、活动过程  (一)运用演示法、操作法教幼儿辨别上、下  1、展示小架子,确定上、下位置  2、请小朋友按要求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上、下位置(如:小狗、小猫放在上面)  3、自由取玩具,并说明是从什么地方(上或下)拿来的。  (二)用游戏法辨别上下  出示苹果树及苹果,组织幼儿做游戏。苹果树上结苹果(请小朋友把苹果粘贴到苹果树上),苹果熟了(请小朋友将苹果从树上摘下来)  (三)看图《小动物藏在哪儿》  教师让幼儿看用书上的图,说一说小动物都藏在哪儿,如:小猫藏在桌子下面等。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4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玩具小超市  设计意图:  我班本月的主题是“我要上小学了”,在数学活动中,小朋友们对钱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买卖物品非常感兴趣,在科学活动中,对小学学习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小学的生活十分向往,于是我两个内容整合起来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购物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进行统计列出算式。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文具小超市”。  2、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15元、16元、17元不等)  3、每人一个框、一张统计表、铅笔、橡皮,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邓老师就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小朋友填写文具购物统计表(姓名和日期),每人拿一个框,数数你一共有多少钱?然后用框里的钱去买文具。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目的钱购买文具,并进行记录,用算式列出所购买文具的情况。  4、请个别幼儿说说算式的意思。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朋友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培养幼儿收藏玩具或物品的良好习惯。  2、活动结束: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让我们到教室外面找找吧!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5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  在认识钟表时,我学会了两种时间的写法,如早晨7时30分,也可以写成7:30。  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说得真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同学们头脑中就有一块表似的,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棒!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球。  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  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  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  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巩固训练  1、 认一认,连一连。  师:我们的知识点说得很到位,那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呢?看一看,想一想,做这些事情该是什么时间?连一连。(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习题。  2、 几何图形。  师:给下面的物体分分类,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题)  (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将已学过的形体进行分类)  3、 位置。  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第95页第2题和第3题。先自己解答,然后我们再交流订正,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认识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还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看图回忆生活中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印象更深刻;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几何形体的认识,使数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P64-P6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与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计算机及课件;  2、投影仪;  3、硬纸板做成的可拉动的长方形框架;  4、每个学生5张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及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认识的平面几何图形有哪些呢?(微机出示,图形略)  2、在这几个图形中你们会求哪几个的面积呢?(微机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他几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呢?我们这个单元就来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质疑引新:  1、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流氓兔,今天流氓兔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解决好不好?  2、微机显示动画故事:有一天,流氓兔在跑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长方形框架,它不小心踹了一脚,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流氓兔很奇怪:形状改变了,面积改变了吗?  3、演示教具:将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框架,拉动其一角,变为平行四边形。  4、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求出来进行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怎么求呢?这节可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三、引导探求:  (一)、复习铺垫:  1、什么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2、拿出一个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找找它的底和高,并把高画下来,比比看谁画得多。  3、微机显示并小结:平行四边形可以作无数条高,以不同的边为底对应的高是不同的。  (二)、推导公式:  1、小小魔术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变一变的小游戏(微机显示一个不规则图形),我们可以直接用所学过的求面积公式来求它的面积吗?  2、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用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  3、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及剪刀,自己动手,运用所学过的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4、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实验情况:  ⑴、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呢?请上台来交流!(用投影仪演示剪拼过程)  ⑵、有没有不同的剪拼方法?(继续请同学演示)。  ⑶、微机演示各种转化方法。  6、归纳总结规律: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并引导学生形成以下概念:  ⑴、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⑵、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⑶、剪样成的图形面积怎样计算?得出: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底×高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7、文字公式不方便,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公式表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S=a×h(板书)。同时强调: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记作S=a.h或S=ah(板书)。  8、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音乐中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刚才我们已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几个条件?(底和高,强调高是底边上的高)  2、练习:  ⑴、(微机显示例一)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⑵、判断题(微机显示,强调高是底边上的高)  ⑶、比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用求面积的公式计算、比较,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⑷、思考题:用求面积的公式解决流氓兔的难题(微机演示,得出结论:原长方形与改变后的平行四边形比较,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不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二者的面积不相等)。  五、问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得出的?  六、课后作业:P67 1、2、3、5 《指导丛书》练习十六 1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篇17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  2、比较物体的大小,按大小差异排列5以内的物体。  3、感受在情景游戏中学习数学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磁性教具。(从小到大的3个书包、4个苹果、5个面包)2、纸剪花瓶人手一份(花瓶上贴着圆点,圆点排列包含颜色和大小两个维度的排列规律,供幼儿按圆点的排列规律贴花),每人大小不一的粉红色桃花3朵、黄色的迎春花4朵、红色的郁金香5朵(供幼儿在花瓶上粘贴)3、音乐磁带活动过程:  1、引题 (跟着音乐做开小汽车动作带领幼儿到位置上)小朋友,老师带你们去春游好吗?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先来整理一下吧。  2、逐一出示去春游的物品,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按物体的大小差异排列。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书包的图片,请幼儿说说一共有几个书包?这些书包有什么不同(不一样)?(大小不同)哪只最大,哪只最小?并把书包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提醒幼儿把最小的放在最前面,然后慢慢大起来。  (2)书包整理好了,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什么?(教师在黑板上出示4个苹果)数数有几个苹果?并请幼儿给苹果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看看哪个苹果最大,把最大的苹果放在最前面,然后慢慢小起来。  (3)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5只面包,苹果整理好了,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呢?数数有多少?有什么不一样?并按从小到大排列。再次提醒幼儿把最小的放在最前面,然后慢慢大起来。  3、幼儿操作。  第一次操作:  (1)春游去的物品整理好了,那我们出发喽!幼儿跟着音乐做开汽车状,公园到了,我们下车吧。看看公园里开了许多美丽的花。(出示粉红色的桃花、黄色的迎春花、红色的郁金香)说说这是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数一数有几多桃花、几朵迎春花、几朵郁金香?  (2)让幼儿把一种花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老师送给每个小朋友一种颜色的花,请你帮它排一排,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3)检查幼儿排序情况。  第二次操作:  花儿真漂亮,我们把它们插到花瓶里吧。  (1)教师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察,花瓶上贴的是什么颜色的圆点?圆点的是怎样排列的?请幼儿根据花瓶上的排列图示贴上相应的花。  (2)幼儿贴花,教师巡回指导。  (3)评价幼儿贴花情况。把幼儿的贴好的花瓶展示出来,幼儿和老师一起检查,找出错误,并纠正。  4、结束。  时间不早了,我们开着小汽车回幼儿园喽!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走出教室。  春游活动反思  这周星期五,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感受春天”的春游活动。  这天,我们出发了,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我们穿着整整齐齐的园服,落落大方,就像兄弟姐似的,准备向嶂山公园出发。在车上,我看见很多美丽的景物,大家时时会发出造赞叹的声音----“太美了!太美了!”一路上,我们唱着歌、玩着游戏,开心极了。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嶂山公园,这里可大了,里面种了许多品种的植物。看到了春天那绿绿的树枝和嫩嫩的青草,孩子们摸着大炮,驾驶飞机高兴极了。班主任老师带着我们参观梨花园,这个园里长满了梨花树,它们长得枝繁叶茂,花开的又大又漂亮,很多幼儿观看。参观完,我们来到梨花树下的一片青草地,孩子们把自己带的零食拿出来分享。吃完以后大家都在这里玩耍。有的在跑来跑去,弄得满头大汗。有的围成一个大圈,在玩丢手绢。还有的在找小动物蜗牛,准备把它带回去养殖,看看蜗牛到底喜欢吃什么等等。  阳光灿烂的中午到了,我们离开梨花园,这时我们的肚子都饿得咕咕叫,然后便来到吃饭的地方。今天的饭菜挺丰富的,有鸡腿,有面包,有鸭蛋等。吃饱饭后,我们去下一站――菩提寺。  一路上,我们边欣赏着路边的植物,一边听着班主任老师的详细讲解。孩子们经历了爬坡,上坡下坡等等。终于在孩子们精疲力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菩提寺的大门。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留下了我们的美好时刻。下午我们来到园博园,我们迎着春天的气息,走在小路上,闻着花儿的芳香。不久,我们就要离开了。临走前我们照了许多张相作为留念,便依依不舍地上了车,踏上回去的路程。 回来的路上我感到深有感触的说今天的活动非常的有意义,不仅和孩子们一起游玩了公园,感受了春的美丽,促进孩子语言上的交流,老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细致周到,在游览过程中注意协调家长资源,采取带帮的形式照顾了幼儿,使整个集体活动快乐进行。老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昆虫世界的精彩,而不是走马观花,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这次春游活动促进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增加了孩子的生活实践经验,孩子们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见到所见所闻,活动后家长也积极配合督促孩子记录,这次春游活动开展得丰富而有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张图看懂波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