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訇和伊玛目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作为多民族聚集的青海,自古就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汉文化与藏文化、伊斯兰与藏传佛教交汇融通之地,这是一块宗教文化绚烂多彩的神奇之地,这里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接近50%,人口最多的两大少数民族分别为藏族和回族,其中藏族人口约120万、回族人口近100万,这两大民族都是宗教信仰及其虔诚的民族,在青海这块信仰的自由之地,各类宗教相互尊重、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跨民族宗教信仰现象。如,化隆卡力岗藏回。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等三乡,居住着一个奇特的穆斯林群体……卡力岗,藏语的意思高高的山,地处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距省会西宁约150公里,这里分布着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3个行政乡。化隆县是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卡力岗地区与青海多地的脑山地区一样贫瘠,但这里却居住着一支讲着藏语安多方言,生火用牛粪却又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特殊族群——卡力岗人。卡力岗地区有3万余人,几乎伊斯兰教。从西宁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到达德恒隆乡的花寺清真寺。寺院规模不大,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周边十分整洁。寺院旁边,座落着数户农家,多为土木结构。一韩姓人家的女主人裹着黑色头巾,正从牛圈里铲出牛粪,做成圆形贴在土墙上晾晒。这里都用这个烧火,这点与其他藏族一样。主人的院子中间放着一块有窟窿眼的大石头,“这本是藏族院落当中竖立经幡的旗杆石,只不过旗杆没了。”随行藏语翻译努阿什说。寺院阿訇蓄着长长的白胡子,缠着白头巾,十分和善,说起话来却有些磕巴,“我汉话说不好,藏语给你说成不?”阿訇问身旁的努阿什。“我们卡力岗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阿訇宣讲教义时用藏语,有时也夹杂着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诵经则用阿拉伯语。我们当地人几乎也都是这样,大家为此很自豪。”翻译努阿什说,“乡亲们平常交流则都是藏语。”谈起卡力岗穆斯林为什么说的是藏语,老阿訇眯起眼睛说,“那是乾隆年间的事了,花寺太爷马来迟来到了卡力岗大山,在这里的藏族群众中宣讲伊斯兰文化,久而久之,这里的许多藏族同胞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大家彼此尊重,和睦相处,一代代就这样过来了。”老阿訇小心翼翼地从屋里托出了一只拐杖,“这可是花寺太爷马来迟当年用过的。”尽管老阿訇汉语不太流利,从他的神情动作可以看出他对马来迟的敬重,让人感受到老阿訇那份对伊斯兰信仰的虔诚。据《化隆县志》记载,卡力岗原为藏族的居牧地。明末清初,一些回族、撒拉族及汉族同胞移民到了卡力岗地区,他们垦荒种地,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牧区草原面积逐步减少。原有的一些藏族部落迁往了青海省的海南、海北地区。留下来的土著藏民与回族等民族频繁接触,相互通婚,逐步形成了藏族与回族杂居的局面。清朝乾隆年间,中国西北知名的大阿訇马来迟到卡力岗地区劝化传教,当地的藏族群众逐步接受了伊斯兰教。“我们这个地方气候不太好,干旱缺水,前几天刚下了场雨,感谢老天爷呢!”寺院对面的小超市内,老板老马正在整理货物,货架上各式百货琳琅满目,各式衣帽、巧克力、饮料等,但没有烟和酒。“我们这里是绝对没有人抽烟喝酒的。”老马坚定地说。“现在路是水泥的,电正常得很,自来水也通到了家里,好得很,我老汉这辈子再没啥想法了。”老马说。从小就生长在德恒隆的翻译努阿什很有感触,“小时候我们是很少洗澡的,太缺水了,家家都有个水窖,等着天下雨存下来,那时经常能听见有人在山上唱“拉依”(藏族传统民歌),讲《格萨尔》(藏族史诗)。”青海卡力岗说藏语的穆斯林,学术界习惯性称他们为“藏回”,但当地人并不是很认可。这种现象在中国并不是孤立的,在云南有“傣回”,内蒙古地区有“蒙回”,还有一些地方有“汉回”,这恰恰印证了曾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广泛性和融合性。藏族和回族因文化差异在交往中所形成的互补、互利的共生现象,是藏回两种文化的良好融合,从民族关系方面来说,其主流是进步的。具有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能够广泛、深入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进步,这恰恰验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无论信仰如何,大家休戚相关,相互尊重,谁也离不开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訇和伊玛目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