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雄先加Q友再加游戏qq好友不能喂鸡,喂鸡~,我秦人也

当前位置: >>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王安石变法(含答案与解析)
学而思网校 王安石变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中 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① 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② 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
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③ 坚韧不拨的意志 ④ 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D.① ③ ④ 2、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 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3、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 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 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4、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 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5、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兵d多,战斗力d弱 6、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 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 青苗法 ② 免役法 ③ 保甲法 ④ 方田均税法 A.① ② ③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④ 7、“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1- 学而思网校 8、按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A.王安石变法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戊戌变法9、“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10、“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 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1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 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12、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13、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免役法 14、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5、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 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16、美国 Williamson 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 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2- 学而思网校 17、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增加税收 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 D.科举18、“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 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19、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 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宋代王安石变法 D.明代张居正改革 20、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21、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 )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 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2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 “积弱”的现状,而 “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2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① 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 他限制封建大商人操控市场 场 ④ 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③ ④③ 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 D.① ② ③ ④2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 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的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意见 25、北宋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 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贵族特权 26、1058 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 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 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3- 学而思网校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27、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 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 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28、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29、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 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30、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 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 ,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 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丁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4- 学而思网校 五、() 31、 材料二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 布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 之一) 。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 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 杨炎传》 材料四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 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 食货志》 材料五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 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 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6 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 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4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 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 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 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 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 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 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 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 100 万贯作本,负责 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 财产作抵押,5 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1 分)结合时代背景 简析其各自的原因。(4 分) 33、 (26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 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5- 学而思网校 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 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 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 “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8 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 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8 分) 材料二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 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 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 食货典》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 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 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 职官》 (3)根据材料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 6 分)结合“均输法” 和“市易法”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4 分) 34、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 ,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 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 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 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 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 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 20 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 900 年,中国即 企图以 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 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 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9 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 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6 分) 35、 (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 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 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 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 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6- 学而思网校 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 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 职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6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9 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 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 龙骨长乾挂梁o。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 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 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 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 (4 分)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 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 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2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2 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 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税收只是 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 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 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争论的实 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6 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根据材料三,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 因是什么?(8 分)-7- 学而思网校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 即一个皇帝逝去后, 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 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 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 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醢彩矗 奔咕憷淳褪场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 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 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宋人话本《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其理由。 (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在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2 分) 39、 (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字介莆,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 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术,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 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速”的雄心壮志。 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一系 列改革。 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 发,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 法”展开讨论: 甲: 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 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 11 世纪的改革家”?(6 分) (2)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3 分)试述你的理由。 (6 分) 40、(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都用“社会主义”一词来指称王安石的新法。我们可以肯定,一种社会公正和有时甚至是 平均主义的理想鼓舞着 10-12 世纪知识分子与农民中的某些阶层。但同样也显而易见,王安 石的目的绝不在于对社会和政权的基础提出质疑。影响他的是一些自由化观念和行政官吏的 那种注重实际的思想。 ? ? ? ? ? ? 在他看来, 单独负担直接赋税和徭役的小农所遭受的事实上的歧视, 乃是国家衰败的深刻原因。他认为,一旦改善他们的处境和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 公平,就有可能更有效地把他们团结在抗击北方帝国的蚕食和入侵的斗争中。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的措施,这样做的效 果如何? (5 分) (2)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是 “社会主义”,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5-8- 学而思网校 分) 41、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 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 经新义》 ,即《周礼》 、 《诗》 、 《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 《周礼》 )理财者居半,受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 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斋读书志? 新经周礼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 (8 分)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4 分) 42、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 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 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朝廷每一令下, 其意虽善, 在位者犹不能推行, 使膏泽加于民, 而吏辄缘之为奸, 以扰百姓”。 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王安石全集》 材料二 (王安石) 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 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 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和王安石有何共识?二者推行改革时的中心措施是否围绕此共 识?(7 分) (2)材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 变法失败的原因。 (8 分) 43、 (30 分)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材料一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 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之说,日腾播于士大夫之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 重,较之前此称誉安石,如陆象山、颜习斋辈,殆又过之。惟是安石锐意欲行之新法,所为 权制兼并,均济贫乏者果与现代之社会政策相吻合乎? ――《王安石政略》序 材料三 2013 年“五一”小长假,新名词“中国大妈”火了。在华尔街大鳄狂抛黄金之后,忽然 杀出一群“中国大妈&,他们抛多少,大妈们就买多少,似有扭转世界黄金市场狂跌之势。据-9- 学而思网校 统计,金价下跌以来 l0 天内,大陆投资人“鲸吞”了实物黄金 300 吨。多空大战中。世界五百 强之一的高盛集团率先举手投降。……不少大妈称购买黄金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便宜,二是 保值。 ――《世界周刊》 材料四 勃烈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时间 71-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8.5% 7.4% 4.4%(1)依据材料一比较孔子与墨子在理财观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根源。 (8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如何理解“安石之新法,遂 为时论所推重”,试简析其新法与现在社会的哪些政策和现象相吻合?(10 分)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世界历史上大量的白银流人中国最早在何时通过哪种渠 道进行的,并指出其带来的影响?“中国大妈”能“鲸吞”实物黄金 300 吨得益于哪些因素?依 据材料四从中总结前苏联改革中的弊端。综合以上材料,概述给你带来的启示。 (12 分)44、 (10 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 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若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 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染启超《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归纳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6 分) (2)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材料所引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由此,你 认为史料选择或运用应注意什么?(4 分) 45、 (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 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 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 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 (8 分) (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 示?(6 分) 46、 (10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 学而思网校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醢彩矗 奔咕憷淳褪场N势涔剩 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 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 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了哪些问题。 (6 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 分) 4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 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 露田还官。 此外, 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 20 亩, 作为世业, 身终不还, 可传子孙, 不许买卖。 …… 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 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 农奴 ) 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 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 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 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 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 分)- 11 - 学而思网校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 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 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 材料二: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 年)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 年)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 收入(单位:贯) 15085 万余 12625 万余 11613 万余 支出(单位:贯) 12677 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 万余(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 分) (2)材料二中三朝收支情况有何变化(2 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 分) 对上述社会问题北宋进行了哪两次改革?改革的结果怎样?(5 分)49、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 即一个皇帝逝去后, 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 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 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 庭”。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陪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 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详辩之……荆公不仅 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 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 分) 50、 (10 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醢彩矗 奔咕憷淳褪场N势涔剩 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 差役 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 他, 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 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 分) 六、简答题()- 12 - 学而思网校 5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延兴元年(473 年) ,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栗二 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材料三 北魏 485 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 15 岁以上,授给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妇人 授露田 20 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 70 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 须还官, 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 耕牛每头授田 30 亩, 限 4 牛。 ”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 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 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通过材料一所述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4 分)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3 分) (3) 根据材料四, 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体内容 列举出来。 (8 分) (4)总结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并以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 例,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5 分) 52、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 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 分) (2) 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 的?(6 分) 53、阅读下列材料:(14 分)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 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 ,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 夺 , 而 民 力 均 矣 ; …… 市 易 之 法 成 , 则 货 贿 通 流 , 而 国 用 饶 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 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过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 13 - 学而思网校 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 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 北宋“积贫”原因, 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 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 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 的成效。(6 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 分)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 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 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4 分) 54、 (15 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 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 年) ,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 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 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三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 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 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 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模扩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 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 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抵触了宋朝的家法”。 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9 分)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6 分) 5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J力本业,耕织致粟帛 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 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 材料二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 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 14 - 学而思网校 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三年,诏:“青苗钱不许抑配。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敢沮遏愿请者.按 罚亦如之。”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 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王广廉在河北, 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以为不便。……判大名府韩琦言:“熙宁二年诏书, 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 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朕始谓利民,不意 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 ――《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材料四 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 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 抑兼并也, ”……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 ”“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 ”…… 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 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一一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 (2)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市易法措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实践中的主要弊 端。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5 - 学而思网校 试卷答案1.A 2.C 3.【解析】 试题分析: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这是他在“庆历新政”前的奏议,题中所述“官壅于下,民用于 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是指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具体体现为“三冗两积” 局面,这一局面的根源则是宋初(宋太祖)过度集权(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 权)的统治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4.【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 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 B。A 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C 项中 的增强军队战斗力、C 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5.【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但出现了“冗 官、冗兵、冗费”局面。A 项说法错误。B 项是冗费的教训,故排除;D 项说法是冗兵带来的 后果,故排除。“冗官、冗兵、冗费”必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大,军队战斗力下 降,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王安石变法 6.【解析】 试题分析:青苗法、免疫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符合题 目中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而保甲法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与财政无关,所以排除掉③ , 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 7.【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惠遍农”、“均输”、“保兵”等信息可知是王安石变法。 考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北宋中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8.【解析】 试题分析:王安石在其变法时提出变法的口号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即可判断出最符合的是王安石变法,其他的选项并没有彻底得与传统制度决裂。 考点:宋朝的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 9.【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是指募役法,“释天下之农,归 于畎亩”是指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募役法又称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 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 回乡务农, 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等也不得不交纳役钱, 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增加。- 16 - 学而思网校 A、B、D 都是募役法的作用,募役法并没有给予农民人身自由,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10.B 11.C 12.D 13.A 14.C 15.B 16.A 17.C 18.C 19.C 20.D 21.A 22.B 23.D 24.C 25.C 26.A 27.A 28.C 29.D 30.A 31.【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 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 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 (2) 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 “凡 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 (3)材料三 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 入。 (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到地亩 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古代历史上的税制改革? 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32.【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围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选取材料。要求概括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 具体做法,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 (1)根据材料信息“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 人”回答。 (2)比较两段材料,材料一“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 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材料二“司农寺拟定的免役 法规定”“熙宁五年(1072 年),颁行市易法”等信息回答。 (3)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信息“更多的 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 ……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 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 变法的措施回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33.【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 17 - 学而思网校 力。 (1)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作答,两个时期各自的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都要回 答,并体现出“变化”; (2)应首先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说明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然后结合当时西方世界的时代特征,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进而得出“中国逐渐落伍”的结论。 (3)从材料二中概括。从背景看,材料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 点出政府面临财政危机,这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同。从方式看,两者的原理是一致的。对 于王安石变法,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不制”,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响 主要从对富商和对政府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 商”和“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 革;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影响。 34.【解析】 试题分析: (1)作用:由“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 易地辗转贩卖” 可以得出“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的作 用;“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可以得出“定市场,抑 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借鉴与发展:借鉴是指将桑弘羊的措施照搬过来的意思,所 以答案就是材料一中的两项措施;发展是指根据桑弘羊的措施所体现的原则并加上自己的创 新而采用的新方法,由此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由材料二中的“企图 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出发思考即可得出特点是什么。 谈认识需要结合所学知识, 从是 否民“不加税”和是否“国用足”去考虑,就可以得出认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特点。 35.【解析】 试题分析: (1)本差距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关键信息:国用空竭、“以诸官各自市,相与 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 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归纳。 (2)关键信息: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依据关 键信息,从国家角度,主要阐述节省开支、增加财政收入等作用;从人民角度,则主要从减 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归纳均输法的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均输法 36.【解析】 试题分析: (l)据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悲愁 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 笑得无愁。”即可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其夸大了变法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 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公私皆病矣。”即可概括 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都缺乏对其本质 的认识。 (3)结合材料“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 颜色...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 皆病矣。”和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的反面说明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借鉴意义 37.【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第(1)问- 18 - 学而思网校 中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在强调自己的“理财”观念,可概括出讨论的焦点是“理财”。材料二,三 句话的核心是“变”,所以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变法。而触动的肯定是保守派的利益,明确保 守派包括哪些人即可回答。第(2)问“理财”措施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即可。重视货币的原 因结合宋朝大环境回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 38.【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 (北宋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时)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 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说明 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 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 根据材料信息“妾孀居二十年, 也要出免役、 助役等钱” “自王安石为相公, 立新法扰民”“民 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说明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原因是王 安石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3)考察对史料的理解。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历史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 史料。话本可以归为文献史料一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 值;但是话本属于文学艺术作品,带有主观性,不是第一手史料,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39.【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题实际上要求回答王安石变法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从时代要求回答,可能性从王安石本人入手组织,具体说来可以结 合北宋中期所面临的严重的财政危机进行分析;王安石个人大无畏的精神也是推动变法的有 力的保证。第(2)题从一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此类问题并无准确的答案,但是回答答案要言 之有理,论证充分,最后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措施。 40.【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当中有助于社会负担公平的是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和均输法等。募役法是通过缴纳一定的货币可以代替赋役的制度,保证了农业生 产;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大官僚、大地主的负担数额,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有助于改善农民的 生活,也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 (2)此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王安石 变法当然不是社会主义。变法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并未触动封建私有制,从根本上 来说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41.【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由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 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到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 第(2)问,解题时需要明确材料所阐述的主旨是” 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 义,务塞异者之口”即托古改制、从经书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以减少改革的阻力,是变法 得以顺利进行。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取士之法、青苗法、改革策略 42.【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和王安石均主张变法改革,尤其是要整饬吏治; 但两者变法的中心举措并不相同即: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2)从材料二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政府要不要“理财”;从材料- 19 - 学而思网校 内容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重理财轻吏治,人才缺乏,用人不当;结合所学内容能够总结得出 王安石变法还存在重治标轻治本;求治太急等弊端, 当然反对改革的势力强大也是其失败的重 要原因。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3.【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孟子和墨子都主张去除不义之利,主张节俭,这是他们的相同点, 但是,由于二者的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并不一致。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 知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就是要改变财政危机的状况,因此核心措施就是理财; 在维新变法期间,王安石变法被重视,认为“遂为时论所推重”,并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与 维新变法相比较; (3)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世 界范围内的贸易额增加。但是这与西方追逐利润的目标背道而驰,西方进行了无耻的鸦片走 私,改变了中国的出超的局面。中国大妈”能“鲸吞”实物黄金 300 吨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 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富裕程度提高。这与苏联明显不同,苏联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人们的 生活水平提高不快。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成果要来自于民,用之于民,让民众富裕起来才 是硬道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 维新变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等 44.【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 苏也?”国家作为唯一的银行把持借贷,与民争利,不利于经济复苏。第二小问要求评述梁启 超的观点,实际上是考查对青苗法的评价:若考生认为这一观点片面,需要以青苗法的积极 作用作为论据;若考生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则需要答出青苗法的消极影响。 (2)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用来研究历史,而材料引用的 是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属于第二手史料,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从而影响其真 实性。因此需要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从多个渠道获取相关史料,互相印 证、去伪存真,才能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45.【解析】 试题分析: (1)仔细分析材料“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就可以看出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现代学者认为“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 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由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得商品自由发展的情况在宋代被断送。南宋学者与近代学 者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角度不一样。 (2)评价王安石变法角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和阶 级的不同决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具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因此应该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对人物进行分析。 考点: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46.【解析】 试题分析:(1)认真审题,首先按照答题要求,据材料,说明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去概括,题目 中要求“概括说明了“哪些问题”,说明不仅仅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再根据材料中的标点 符号可以从新法家中人民负担、用人不当管理扰民、民众怨恨新法等角度概括。 (2)宋人的 话本是小说的前身,属于文学作品,既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种艺术,所以要从反正两 个评价。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47.(1)商鞅变法中的废除井田制。(4 分)- 20 - 学而思网校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 分)土地不准买卖。(2 分) (3)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改革教育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 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8 分) (4)作用:都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2 分)但都不彻底,制约工业的迅速发展(2 分) (5)土地问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政治的稳定;事关社会的进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 分) 48.(1)北宋中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极贫局面的形成;军 队的指挥效率和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3 分) (2)三朝的财政收入逐渐减少,支出呈增加的趋势,到英宗时期,财政入不敷出 (2 分) 。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 重的财政负担。 (4 分)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 分) 。结果:庆历新政由于官僚贵族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变法在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节省了军费,宋军的战斗力 有了提高;但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3 分) 49.(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 源于王安石变法。(6 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 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 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5 分) 50. (1) 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 用人不当, 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 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51. (1)① 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 分) ② 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 农业的积极性; (1 分) ③ 统一度量衡,加速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 (1 分) 总的来说,取得了国富民强的效果,为后来秦国的强大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 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分) (2) ① 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授田者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能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 分) ② 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1 分) ③ 消除奴隶制残余,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1 分) (3)① 青苗法。官府提供种子或贷款,农民偿息(2 分) ② 募役法。征收役钱,雇人服役(2 分) ③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2 分) ④ 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平均赋税(2 分) (4)① 两改革能取得成效,得益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 得到拥护和有力的支持;把握好时机,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任写三点满分 2 分) ② 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如:宗教改革就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与初步发展、新兴资产阶 级力量逐渐壮大的趋势,所以改革能取得成功。阿里改革能顺应民族独立的要求,所以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效。 改革要雄厚的群众基础。 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赢得德意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 (任写 2 点给 3 分,不举例者不给分) 52.(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21 - 学而思网校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53. (1)冗官;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益安心生产;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2)主要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3)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 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 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54.(1)背景:官僚冗滥,吏治腐败;财政紧张,百姓负担沉重;少数民族威胁,社会矛盾 尖锐。 (9 分) (2)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 (6 分) 55.(1)原因:奖励耕织、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平赋税;执法一视同仁。 (2)目的:抑制兼并;主要弊端:略 (3)变法者是否坚决推行。 (4)启示:改革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并坚 决推行。- 22 -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王安石变法(含答案与解析)―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雄争霸农场喂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