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边区军分区1946年小米多少钱一斤

Untitled Document
卷二十八 文物古迹
涉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分布广泛,已发现古人类、商周和战国、汉文化遗址30处。古建筑中寺、庙、宫、石窟、石刻等,自汉至清代代皆有,共达300余处。除此之外,最丰富的是近现工文物和纪念地,共达113处。
境内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处:索堡娲皇宫、石岗清泉寺、西戌昭福寺、井店成汤庙、曲里千佛洞石窟、木井佛爷垴石窟、林旺石窟、固新洞阳观、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政治部礼堂、西达兵工厂、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此外,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2处。鉴于增内名胜古迹集中、文物丰富、游客日益增多,1989年6月县成立旅游事业管理局,并设置旅游宾馆,同年12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涉县为河北省崇州风景名胜区。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第一节 仰韶文化遗址
石门大平头遗址 石门村东北0.5公里大平头遗址,高出地面20米为土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文化层厚度0.7米。其中南部分布较多红顶碗陶片。在遗址的上一层梯田内,另发现有5个各长1.5米,厚0.4米的古遗址灰坑。
石门西岭遗址 石门村西1公里西岭遗址,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80米。遗址断面和缓坡上发出8个古遗址灰坑。坑内有大量器型为罐、碗、鬲、足、豆柄等红陶片、灰陶片和少数石环。红陶有黑彩陶、红彩红陶,素面红陶。文化层厚1.2米。
寨上遗址 寨上村东有高20米,南北长450米,东西宽160米,为遗址中心的高台平地。其西北角残留高4米,长13米,宽14.31米的夯土层围墙下高4米的土台断面上,有平均厚1米的大批古遗址灰坑出现。此外,在地面以下3米左右连续性的古遗址灰坑内,有大量的绳纹、篮纹、广格纹灰陶片和素面红陶片,器型多为豆、碗、鼎、鬲、罐、釜等,在遗址地面还采集到红彩陶、磨光黑陶、陶纺轮、磨光石斧等。并有陶灶,其燃料经分辨为酸枣核。
1969年,修通一五零电厂铁路,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
该遗址因有夯土作围,当地有呼&小城子&,有称&寨上古城&。
虎头山遗址 县城东0.5公里虎头山后土丘岭顶部,文化层分布3200平方米,其地面和地下0.6米处,有大量粗细绳纹、篮纹灰陶片。
连泉岗垴遗址 连泉村西北岗垴傍清漳河,地高河床15米,遗址长120米,宽80米,有灰坑两处,文化层在地面以下1米,土色灰黑。内含红灰两种陶片,以红陶为多。
北原孤佛垴遗址 北原村北侧孤佛垴高台地,遗址面积7600平方米,其中心断面出现大量灰坑,平均厚1米,内含仰韶、龙山、商周陶片,器型分别为瓮、盆、罐、鬲、豆、盘等。
常乐南岗遗址 常乐村南岗遗址地高清漳河床30米,长210米,宽150米,遗址经1986年调查,文化层在地下1米,采集有碗、罐等灰红陶片,并有磨光石器,磨棒把柄,鹿角和甍片等。
固新卢家岗遗址 固新村西北卢家岗一梯田断面出现灰坑两处,各长2.4米,厚0.55米。内有红、灰陶片、器型罐、豆、鬲、足等。灰陶绳纹,红陶面呈植物叶状。文化层约处地下1米。
固新小岗遗址 固新村西500米有黄土丘名小岗,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地面分布有分盆、罐、灰、红陶片,文化层厚约0.87米,并有灰坑,长宽0.65米,厚0.45米,土色黑灰,内有陶片。
第二节 龙山文化遗址
南庄西岗遗址 南庄村西南高土台地,遗址长200米,宽180米,文化层在地下0.2米,厚0.31米。罐、瓮等全灰陶器型,面呈方格、篮纹饰,同时还有夹砂黑陶。现遗址已被破坏。
沿头遗址 沿头村北高台地遗址面积36000平方米,文化层在地下1米,有14个灰坑,有大量灰陶片外露,器型为粗细绳纹罐、盆、鬲、足等。
第三节 商周文化遗址
西达大西岗遗址 西达村西清漳河岸西岗高台地,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除从其灰坑内采集到粗细绳文、方格纹器皿灰陶外,还有磨光石刀等。
西达寨上遗址 西达村北寨上高台地,遗址长165米,宽160米,黄土质。北端有夯土层,长85米,宽16米,高6.5米,南面也残留断续夯土层,层厚0.1米。夯土工具为石器。夯土层夹有红陶片,地面有灰陶片,文化层厚0.4米。
西达小西岗遗址 西达村西450米处的清漳河岸西岗土台,高出河床10米。遗址长90米,宽60米。其一灰坑长3米,厚0.5米。文化层在地下0.7米,土色灰黑,大部分为红陶泥渣;另一灰坑也为灰黑土色,长2.5米,在地面以下0.2米。灰坑及地面分布灰质陶壶片,陶罐沿片。
西达东岗遗址 西达村东300米处,高出清漳河床25米的东岗遗址,长150米,宽90米。其东分布灰陶片为多。1975年搞人造平原,造成遗迹破坏,文化层不明。
固新南岗遗址 固新村东南2.4公里南岗遗址,高出清漳河床30米。长60米,宽45米。遗址西凌晨部分布细绳纹陶片为多,东半部略少。
响堂铺村西遗址 响堂铺村西300米处有黄土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25米。其灰坑两处。文化层厚0.4米,遗物为盆、罐、瓮、碗陶片。
北原寨坡遗址 北原村西北寨坡遗址,东西长70米,南北宽30米,文化层厚1米。另有灰坑长1.5米,厚0.6米。
桃城庄上遗址 桃城村西500米处庄上(地名)遗址,南北长117米,东西宽58米,文化层厚0.58米。北端断面上有长1.5米,厚1米灰坑。其他面和断面上分布有绳纹灰陶片,器型为罐、瓮等。系商、战国、秦、汉时代遗物。
桃城土地垴遗址 桃城村西1公里土地垴遗址,地形南北 倾斜,高出清漳河床20米。遗址中部断面发现文化层,厚0.25米。
茨村岗上遗址 茨村西南200米处岗上遗址,长240米,宽180米。系古代淤土层,文化层厚平均0.5米,暴露遗物有罐、洗、簋、豆的粗细绳纹的灰陶片,并有瓷碗。
会里村西遗址 会里村西土台地,高出清漳河床40米。遗址长42米,宽29米,漳南渠从中通过。遗址中部断面灰坑,长1.5米,厚0.6米,灰黑土色。暴露遗物有豆、鬲、尊、盆等素面灰陶片。文化层厚0.7米,在地平面以下0.8米。属周代遗址。
寨上王家岗遗址 寨上村北0.5公里王家岗高地,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遗址土层夹杂卵石,暴露遗物除灰陶片外,还有磨光黑陶和红彩陶片。属周代和战国遗址。
第四节 春秋战国 汉文化遗址
西戌营盘地遗址 西戌村东北部营盘地(地名)遗址,面积18000平方米。见其堰边断面有第34米,高1.5米的夯土层,其它夯土层呈残留断断续续状。遗址内几处灰坑和地面陶牌分布很广,采集标本有盆、罐、碗等粗细绳纹灰、红陶片。遗址北端山脚地平面以下0.7米断面,有长6米,厚0.5米的铁矿石(粒状)加工遗址。周围发现有大量矿渣。
营盘地遗址文化层,约在0.7米至1.5米厚度不等。西北角地面留有长1.72米,宽1.5米,高2米砂石垒砌的防护墙。为战国、秦汉文化并存遗址。
西戌三十亩遗址 西戌村东南0.5公里处三十亩土丘,高出河谷20米。长410米,宽230米。分布有器型较大的盆、罐,素面灰陶器和瓷器。文化层平均厚0.3米,为汉代文化。
茨村小寨遗址 茨村西南150米的小寨土高台,第50米宽30米,为汉代文化,土崖断面。有素面灰陶及素面白瓷,属汉、宋文化。
神头东岗遗址 神头村东北60米东岗遗址,第183米,宽166米,其绳纹,素面及部分凸起纹饰图案灰陶片遍有分布。除个别为商文化外,其余为旧中国和汉文化。
茅岭底遗址 茅岭底村东北。现残存青石墙基遗址,东西长10米,南北宽3米,高1米。为汉代防御工事。
东安居村东遗址 东安居村东65米有梯田,南北长45米,东西宽30米,水渠从中通过,渠槽断面分布有粗细绳纹灰、红陶片。属战国文化层。
东豆庄村东遗址 东豆庄村东北1.5公里处,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170米。中有马耀廷墓。其堰头断面和地面陶片分布均匀,片体不大,粗细绳纹,素面,同时还有灰陶白瓷,黑彩白瓷,器型主要为缸、碗、属战国夹汉代遗物。文化层厚1米。
第二章 石窟 石刻
第一节 石窟
境内神龛石窟大似房厦,小不盈尺,广有分布。最早始于北齐,晚至清初,历代兴建均依山凿壁而成。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娲皇宫、曲里千佛洞、木井佛爷垴、林旺石窟;县级有佛堂沟、北寺垴、高冠堂、沿头、响堂铺等10多处。现除虎头山石窟因开山取石荡然无存外,余皆受到保护。
娲皇宫石窟 共有三,均系北齐文宣帝高洋时(550-577年)所成,为依崖凿石壁而进,是娲皇胜地最早建筑。以娲皇阁底层之窟为最大。高7.14米,宽11米,进深3.2米。后来立庙,以壮观瞻。在石窟前砌石拱券上建阁楼,与石窟浑然一体。后壁神台上置泥塑九天玄女,正中塑娲皇圣母坐像。经1987年重新彩塑,今石窟焕然一新。
其余二窟是眼光、蚕姑洞,与娲皇阁底层石窟在一线座东向西山崖下。二洞大小相同,机阔2.6米,进深2.35米,高4米。面积各为6.11平方米。洞内墙壁上遍刻经文。分别为《十地经不动地品等十》《十地经?法云地品第八》。因年久,洞内漏水,个别字已残不可读。石雕眼光奶奶,蚕姑奶奶坐像及两旁二侍卫分别置于窟内,因&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石雕佛像及侍卫皆身首异处。洞门外倚山壁各雕守门金刚,也困唐人地震落石破坏。1980年修葺后,石窟与佛像恢复原貌,对外开放。
曲里千佛洞 位于曲里村铁马j,石窟呈长方形,座西北,朝东南,内长9.7米,高4.1米,进深3.77米,窟内留圆雕石柱,四壁底部凿有台阶。壁上分层遍雕神像,每层高不过0.3米。进门两侧雕三尊1米立卫像,正中伸台上雕3米高大佛一尊,左右各雕1米陪佛。神台前雕0.6米高的立佛一尊,洞内大小神像共计3000余尊。
石窟始建明代,清顺治十七年重修。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原窟外雕像与文字已全部脱落。&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诸佛像面部皆被砸毁,1978年后被列为县重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升为省级保护单位,有专人管理。
毗卢阁石窟 王堡村西南窟前,原建有毗卢阁,民国时阁废为墟。该窟成于唐龙朔二年(662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窟分二洞,其一,内石雕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其二雕一佛菩萨。窟壁雕有睡葺与施舍人名。窟前两侧各立石碑,一为明万历时游人题咏,一为甭乾隆时重修记载。现窟造像局部呈现脱落。
朝阳洞石窟 桃城村西3公里,座西朝东。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工竣。该窟依天然而成,门高2.5米,宽1.6米,进深9.4米,面宽5.5米,面积517平方米。窟内供可移动石雕像27尊,除菩萨、护法外,均为罗汉,现造像程度不同残缺。1979年鉴于保护,皆移于娲皇宫内现窟前二碑,为明弘治末年(1499年)《朝阳洞记》和嘉庆十五年(1536年)《重修朝阳洞碑记》。
佛爷垴石窟 又称石佛垴摩崖造像,在木井村东佛爷垴,高出河谷6米。石窟分5大4小,龛内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少者一佛二菩萨。皆成于宋嘉佑(年)年暗。
堂沟石窟 位于木井村西北1公里堂沟之谷,石崖高70米,窟位其腰,面积3米见方,北宋时凿造。窟内刻一佛二菩萨,左右各雕神龛,洞门两侧雕二龙盘柱,二力士。窟外北侧有浮雕碑,字迹因风化难以辨读。
北寺垴石窟 位于木井村西,宝云寺北900米的北寺垴山巅。窟长方形,其中浮雕像分东西两组,东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西为一佛二弟子。据考也为北宋刻造,现石像因风化部分残缺。
林旺石窟 又称响堂洞,位于林旺村东南悬崖之壁,座东北朝西南,北齐、隋时建。该石窟门高1.58米,左右两侧各雕金刚像一尊,凿壁碑两通。窟内进深3.4米,面宽3.15米,高2.3米,在东北、东南、西南三壁上共雕有120尊佛像,并在窟外亦雕有15尊。现除石窟门金刚像保护完好外,其余均遭破坏。佛像117尊无头,另外18尊无存。1990年县文物保管所发现,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石刻
境内勒石铭志之风久有,凡事成必记,功德必铭,鼓于民间的记事诫喻,祠堂、庙宇和桥、路、村墓等各种碑石,随处可见。其大莫过于摩崖刻经,二是木井宝云寺北齐石碑,均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一、经文石刻
经文石刻现存两处。一是娲皇宫摩崖刻经,二是木井宝云寺北齐石碑,均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摩崖刻经,分五处镌娲皇宫东侧石壁上。总面积165平方米,字数13.74万余。除一号(刻经编号)为《深密解脱经》外,二、三、四、五号均为《法华经》。
一号位于鼓楼与牌坊间东崖壁上,高4.3米,宽7米,字数2.5万余;二号位于蚕姑洞门外右侧山崖上,高4.9米,宽1.86米,字数0.71万;三号位于蚕姑洞内石壁,高3.6米,宽9.26米,字数约3.33万;四号位于眼光洞内石壁,高3.6米,宽8.59米,字数3.1万;五号位于梳妆楼后的山崖上,高4.2米,宽12.9米,字数4.1万余。摩崖刻经面积之大,年代之古,旧志称&银钩铁画,天下绝奇&之魏碑书法,堪称为国内这稀有。经文取于竹林寺(在陕西省),刻于北齐天保末年(560年),距今1430余年,因年久而部分字迹残缺。1982年列入省保护对象后,为避风雨侵蚀,对一事号刻经建木牌坊以保护。
木井村宝云寺经文刻碑有两通,197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0年)。青石结构,碑高1.60米,正中刻&古级石经图观音经碑&。四面刻&经&为隶书,现保护良好;二建于北齐武平四年(572年)。青石结构,碑高1.75米,宽0.8米,碑头为半圆形,三蟠螭额,露尾,额正中有龛,龛中刻一佛二菩萨像,四面刻&经&,为隶书,底部字迹模糊,碑头大部分已被破坏。为保护此碑,现移于娲皇宫停骖宫内。
二、记事石刻
庙碑 古时境内村村有庙,庙庙有碑,多为庙宇兴建、修葺之记载。经几次大的拆庙,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破坏及兴建桥、井移用被毁,现仍存4000余通。其分布除几处寺院外,以娲皇宫为最多,大小碑刻达50余通。为避风雨,清代至今都专建碑坊加以保护。
灾记碑 刻石以记荒年地震、水害的石碑,大多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对象。现存有更乐《地震碑》、更乐大庙《地震记》、《地震石碣》,井店成汤庙《地震石碑》,连泉《地震记》及《重修伽兰殿山门钟楼碑记》、《更乐观音堂重修记》、郝赵村山神庙《灾荒记》、《抗洪护城坝兴建记》等。
功德碑 在合漳村旧有&陈寅、陈咸父子忠臣碑&、马布有&灵泽王李卫公碑&、县城有&利应侯庙碑记&、&新建乡贤名宦记&、&蔡侯创置学田碑记&、&黄公、柴公、任公渠碑记&、&大理寺少卿李栋碑记&以上碑现均已无存。保存完好的光绪年间&探花赵鸿举碑&,已由更乐村移入娲皇宫内。同时,在宫内保存自清咸丰三年为知县李毓珍立的功德碑。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的阵亡烈士,政府号召各区建烈士碑,无村不有。&文化大革命&以来部分烈士碑已被毁坏或移作它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激励大众以经济建设中心,缅怀在农业、水利、林业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同志,日,在青塔水库为捐身水库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任蔚宗立碑;日,为已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王全有、为县政府授予的&林业功臣&、为捐资兴教者立碑铭记。同时也有学生和群众自发地为部分德高望重的老师和村干部立碑,如为人师表的陈通顺、张玉祥和秦家垴村支部书记韩来友等。
此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徐向前元帅和曾任驻法国大使、外交部长、文化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黄镇的骨灰撒放将军岭后,县委、县政府分别立了纪念碑。为纪念国家化工部扶贫打井解放饮水事,1989年先后有20余村立&饮水思源&碑。
墓碑 在境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旧时所见透雕龙头,高碑群立之茔地,皆为位高爵显之官宦之墓葬。此外豪富绅士的大户也碑多而高。即使通常人家也要在墓地立小碑,俗称&志板&以记祖宗。以往我高声远的墓碑有宋武翼大夫崔国华墓志(已不存),明隆庆(年)进士李栋墓铭,明正德()进士王科墓铭,明崇祯()进士杨其廉铭,清翰林庶吉士任(中术)君墓志,邳州知州康(杰)公墓志铭等。建国后各种墓志、墓铭经农田基本建设挪用,尤在&文化大革命&又砸毁部分,现余墓碑万通。近几年,兴立之风又起,墓地新碑日见增多。
祠堂碑 境内建祠立碑,多为官绅及后裔、富户和大族。如城里任姓、偏城刘姓、鹿头江姓、台村樊姓、偏店、更乐赵姓、南岗杨姓、木井马姓、原曲秦姓等。祠堂为祭祀祖宗,同族共商大事、训教子孙的地方;其碑刻多记载家族渊源,族脉分支,祖辈创基立业,求官取士等事。民国35年(1946年)土地改革中,所有祠堂收为公有,后多改作烈士纪念亭、阁、碑刻也多移作建房和它用,兴家庙、立祠碑事至此停止。
修建碑 兴建碑刻分布广泛,其数仅交墓碑、庙碑之多,主要出现在桥、路、井、渠、公房、学校等公共建筑地。开头大小不一,有基座竖立,或镶于墙壁,记兴建时间、费用、名称及原因。旧时大的修建碑记有&重修县庙学记&&修复北大路记&&建白云亭记&&建敕封灵伯坊记&&重修文庙&&重修兴文书院碑记&&儒学碑记&和&新作石城记&等。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大功告竣仍立碑以记。1960年在弹音村立漳北大渠纪念碑。1963年洪水后,修筑南关护城堤工竣立碑。1985年为纪念边区政府和八路军一二九师帮助所开漳南大渠,全县青少年捐资,由青团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题词立了&漳南大渠&纪念碑。
诫喻碑 清代,因断讼成律而诫告公众;或维护官地、官路不受侵犯而诫喻;工竣约章制度;或村中社房神庙护理和各种公共事项摊派、主持以及一些乡规民约等。如娲皇宫防火,过年清扫、糊裱等条规刻石,玉林井井案刻石;重浚任公渠记等。民国时期,除上述石刻外,又增诫嫖、诫赌、诫烟,如现存的昭义,塔庄和民国县政府告诫军人与公职人员碑等、都将所禁之项严律于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扣,诫喻多以发文代替,其诚谕碑不再用。
地名碑 1986年由县地名办公室主持,全县各行政村皆立地名碑,亦称地名标志,分别记载村名、来历含义、始居姓氏、村庄辖属、人口、土地、自然环境等,全县共立地名碑310通。
第三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寺院
境内寺院兴建年远难溯。相传,清泉寺、开法寺为汉代所建。据考现存寺院,以唐、明两朝兴建最盛,到清末,县已有三大寺、八中寺、七十二小寺之传。
据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志》载:&开法寺在熊耳山,汉时建,寺侧有圣母祠,中为大悲阁,门前有池有桥,明令任澄清建二亭其上,一曰天一,一曰落霞,以为游憩之地;清泉寺在青头山,汉时建。嘉靖戊申(1548年),僧果年更拓而大之。前后梵室三十余楹,缭垣一里,僧房百五十间,有潘国主记在水陆殿。……;洪福寺在更乐村,唐开元(713-741年)中建;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作;玉泉寺在温村,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奉圣寺在县北青龙山,宋祥符二年(1009年)建;妙觉寺在县治东南隅;始建无考,明正统间(年)废,仅存石佛二躯。典史蒋文中创议重建峰泉寺在县西北四十里,元元统二年(1334年)建;觉慈寺在县北二十五里,元中统三年建,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修;正(真)觉寺在符山始建无考,有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记张子明升仙于此,明洪武时重建;莲花寺在县西南五十里许;宝慈寺在县北四十里;常乐村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许;定觉寺在东达城,始建无考,康熙间重修;鹿耳寺在岭底;昭福寺在西戌、明末建;宝泉寺在西戌村之西,俗呼明寺,亦明末建;石门寺在县西悬钟村,有宋大观四年碑,礼部伏准都省批送下:河东路转运等司奏依教敕休明到隆德府涉县石门,屋宇百五十间乞赐名额,本部所据河东监司保明乞赐名额,因依合取自朝廷指挥奉敕赐觉慈寺为额牒,至准云云。后列中大夫守右丞刘、中大夫守左丞薛特进左仆射。字皆残缺,据此盖古刹。天井寺在郭家村;南井寺在河头(今神头)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寺院因失护理圮废,有的迫于军需被拆。民国35年(1946年)太行行署、涉县政府据古建筑被毁事发,通令各村保护寺院,庙宇等文物,才使古代建筑受到保留与维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对所存寺院进行了普查登记,并对一些危房采取措施保护。1978年,将清泉寺、完定寺、玉泉寺、觉慈寺、莲花寺、昭福寺、长生寺、崇庆寺列入县级保护单位。至1990年底,除昭福寺部分修复外,又有群众自发修复柏台寺。其余数十处寺院因资金缺少和无专人管理,殿宇及房屋日渐残坏。
境内寺院以清泉寺最为壮观,便由于管理问题,这一省级重点文物在1980年12月毁于一炬。
清泉寺概况
清泉寺位于涉县东南方约7公里处的石岗村南青头山腰&卧云&之巅。此处因山峰碧翠,高耸入云,形如螺髻,故称青头山。又因其高出周围诸山,亦称崇山(金代涉县由此山曾设为崇州)。此山之北有一山峰略低,曰&卧云山&。其三面似刀劈斧砍,峭壁陡立,只有一条盘山石磴可通山顶。山顶平坦,清泉寺就座落在这里。四周怪石嶙峋,柏树林立。据考,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初名累通寺。清嘉庆《涉县志》载:&清泉寺在青头山,汉时建,嘉庆戌申二十七年(1548年),僧果年更拓而大之&。又载&北齐天统间有释居此山,苦节峻行,能断思想,通书史工诗--号嘉定禅师&。另据石岗村通往清泉寺石蹬路旁的岩壁上石刻记载,唐代称净化寺,梁宋叫清碧寺,明清叫清泉寺。寺前原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泉水出自石壁间,细若悬丝,白如素练,甘美清洌,故名清泉寺。
清泉寺建筑古朴雄伟,是清静幽雅的名胜之地。为涉县古&八景&之一,名曰&青头卧云&,游人多有题咏。整个寺院建筑15万平方米,原有房86间,四周有围墙,钟鼓楼,正院建有雷音殿,毗卢殿(罗汉殿)、大雄殿、天王殿(水陆殿)。还有东西配殿(藏经殿、伽兰殿)、仙境台、没梁阁、月牙井、石柱、八角连池,前有山门。
1980年12月,因一社员用火不慎造成火灾,将清泉寺大部烧毁,共烧房屋67间,现存19间,有藏经殿、天王殿、山门、钟鼓楼。另有宝坊、仙镜台和门外石狮一对。
1982年清泉寺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庙宇
境内除寺院之外,各种庙宇繁多,县城有城隍、文调;分布各地的有:真武、宣武、黑龙、白龙、五龙、龙王、河神、火神、财神、山神、禹王、药王、牛王、马王、皮疡王、关爷、奶奶、五道、土地、成汤、比干、吕仙及各类仙姑庙等数百处。各村建庙据信仰立,其庙规、庙制也不相同,有占地几十亩和小不到半间之区别,故俗称&大庙&、&小庙&。以上庙宇经几次破除迷信,除几处保留外,拆除所剩无几。近年一些村庄自发改建红砖小庙,香火重回。
1978年文物普查,更乐大庙、井店成汤庙、井店成汤庙、老爷庙村之老爷庙、固新宣帝庙、龙王庙、索堡娲皇宫、河南店娲皇庙、合漳玉帝庙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索堡娲皇宫以其古老升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娲皇宫概况
娲皇宫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涉县城西北10公里的索堡村东唐王j沟县崖绝壁之上。它依山就势,座东向西,其奇特巧妙的地形选择,匠心独运的建造艺术,别具一格的梵宫巍宇,扑朔迷离的奉祀祈祷,名贯秦晋,声传豫鲁,千百年来招引着无数南北往来慕名好游之客和蒙迷远遥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为文宣帝高洋在位时(550-560年),多次往返太原--临漳之间所建途中憩息之行宫。《涉县志》载:&北齐文宣皇帝高洋自邺返太原,尝道经山下,起离宫以备巡幸&。又载:&北齐离宫在唐王山麓,文宣帝高洋性侈,好土木、往来晋阳所过多起离宫。又信释氏,喜刻经像,山上遗迹犹存&。娲皇宫是一处古代神庙建筑群,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上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达143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2.
8平方米,充分利用了山崖下的一个半园形石坎,建筑安排紧凑、奇巧。有娲皇阁(三阁楼)、梳妆楼、钟楼、鼓楼、迎爽楼,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云角亭、灵官庙及山门,大小建筑几座。此外,还有摩崖石刻经、眼光蚕姑洞石窟等石迹;山下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娲皇宫山上、山下整个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共有房屋建筑一百三十五间,历代石碑达七十五通,总共占地面积约七十六万平方米。其天然独特的地形特点,构成了前列漳水似玉带,背靠山崖若锦屏。左托飞天峰,右倚凤凰山,群峰拥翠处,险崖抱奇观。琼楼高悬景,飞岩天市边。朝雾阁边生,晚霞照紫烟。仙境幽雅地,蓬菜妙趣传的奇特景观。娲皇宫胜地就势布局,浑然一体的精湛建造艺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一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娲皇宫随时兴废,历尽沧桑,据记载初仅&三石室,刻数尊像&。后经历代多次重修建,续建、其建筑规模和奉祀香火都逐渐扩大。香火地外租达现两顷之多。可以说周围土地尽为娲皇宫所有。内住道士七、八十人,有碾、磨房三处,喂养骡、马数十匹。但也因世事骤变,包括火灾、地震以及战乱人为的破坏等,致殿宇数度圯颓,荒无人居。拓初步掌握,历史上大小修葺达三十余次。仅明、清两代就几次毁于大火,几次作了重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大火,寸木片瓦俱为灰烬&。这次火灾后的重建,券宝顶、创阁楼施工持续了十余年。清顺治十六至十八年(年),创建水池房,重修了皮疡庙。康熙六年(1667年),新建停骖宫;二十一年,创建梳妆楼,改建了三阁楼;嘉庆元年至三年(年),又翻新庙堂,盘路桓墙,使娲皇宫胜地焕然一新。不幸,清咸丰二年(1852年)再次火起,山上、山下所有宫庙殿宇葬入烟海。今朝元宫存咸丰二年十二月残碑记载:&壬子岁三月望日,突然火起,凡楼台殿荡然无存&。这次火灾后的重建,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使山下建筑群恢复了原貌。山上建筑群自咸丰二年七月兴工,除钟、鼓二楼未灾外,被灾之古洞、祭阁、妆楼、亭、殿等原建筑重建一新,并增建拱券圆门一座,两旁砖刻楹联。上书&凤山名隆三岛&,下书&神仙势压十州&。横书&蓬壶仙境&。圆门内又建牌坊一座,上书&娲皇古迹&。入山门再建抱厦三楹,名曰&憩云&,以使进香者于此解襟憩息。又在娲皇宫南侧,增建迎爽楼,即为官绅至此祭祀、养神、更衣之所。此外在盘道增建牌坊五间,内立石碑24通,以彰善施之功。现在娲皇宫所保留的全部建筑,基本上都是清咸丰二年火灾后重建和新建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华北后,娲皇宫也同样遭受了外患的洗劫。朝元宫正殿和近殿的部分建筑物被日本侵略军焚于一炬,后来,&破除迷信&运动,又拆掉了部分祀庙,毁了各殿泥塑神胎,保存千余年的的石雕神像也身首异处,手足搬家。&文化大革命&动乱时的&破四旧&,娲皇宫又遭到无情破坏。殿脊断壁,垂檐掉角,野草封门、栏楹颓然、&神&不守舍。娲皇宫饱经风雨的坎坷历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时期兴兴衰衰的历史见证。1976年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这一古建筑的维修与保护,有关部门年年拨出专款,陆续对所有殿阁进行了调檩补椽,整檐换顶等修葺,特别是对珍贵的北齐摩崖石刻经加额坊进行妥善保护。从1986年到现在,又重修彩绘了各殿,妆金塑像,增建牌坊,六角亭、设旅馆、架桥梁、铺道路,并沿十八盘筑花墙,累计修缮费用十余万元,使之又恢复了&倚岩凿险,杰构凌虚、金壁灿然、望若霞蔚&的原貌。
娲皇宫,因祀古代神话中的女娲氏得名。又因主宫在山上,俗称奶奶顶。也困其位于县城西北,称西顶。女娲的名字始见于《楚辞?天问》,女娲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而后《路志》《独异志》均有所载。耐人寻味,感人动听的故事有&女娲与伏羲&,&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笙簧&等。传说,女娲是开天辟地的造物之神,她与伏羲系同胞兄妹,俱人头蛇身,为立世界,兄妹成婚,至今在娲皇宫山上建筑群的园门的,有北齐时石碑上刻&古中皇山&四个大字,并在碑首雕女娲伏羲交尾图。此外,在当地民间流传的还有&女娲与唐王&、&唐王j老奶奶看远不看近&等多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皆奉女娲是抟土造人,送子继嗣,通婚姻、别男女、立人化、生万物、补苍天、正四极、颛民生,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淮南子?览冥篇》载:&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轳,我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如此法无伦比,开宇宙,立世界的神圣,赢得多方立庙大祀大奉,原女娲佑护一方生灵,善男信女没福的求福,没儿的求子,有疾的求治,有冤的求昭,有灾的救解,耕田的求收,经商者求利,文求登科,武求上榜。虽然各原所欲,但人心所向福、禄、贞、祥俱至,物阜民丰常在。历代填充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人们不知怎样向往幸福和争取自由这一点,利用&神化&来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然而,不懂科学,被&神&所迷的人们难以明白,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的精神,是真正的造物之神。
娲皇宫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十八日是庙会。相传,三月十五为女娲神诞之日。其时,青芽正发,桃花正艳,和风送暖,春满人间,四方八地的男施主、女善人乘车者有,数日徙步以显其诚者有。更有观光的旅游者和借机贩卖的商贾,云集于此,浩如人海。《涉县志》载:&娲皇祀以彰德一郡言之,如安阳、内黄、林县皆有庙,而尤以在吾涉者香火为盛……。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晋,东面是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里扶老挈幼,享献惟谨,金鼓吹呼之声震动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事物认识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香火日趋减少,娲皇宫对外开放以来,又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好转,闻名遐迩。久传不衰的娲皇宫庙会,不但规模胜过从前,而且充满了新的生机。过去以祭祀为主的香火地,现在成了物资交流中心。入三月,大小商品和各种生产工具,不积起自何地,频繁运往娲皇阁前,山坡,沟壑,呈现了一片经济交往的兴旺景象。然而,在这里仍难免看到旧时祭祀的场面。终日娲皇胜地鞭炮声回荡山谷,满山荆棘条上都挂着红布条,犹如满山红叶,说这是给老奶奶披红。从山下到山顶沿盘尽洒着黄澄澄的小米,令人费解。这大概是:托老奶奶的福五谷丰登,撒些小米来表示一番回敬。娲皇庙会,近年来盛况空前。据统计到此游览的人数,平均年接待二十余万人次。除那些年年必到的晋、冀、鲁、豫老客外,又增添了四川、湖北、江苏、安徽和来自京津地区的新客,说漫山遍人,摩肓接踵,通晓达旦,繁闹不息,并非言过其实。如潮湿似涌的人流中,少不了夹带着观念难以更新的老夫老妇。他们手捧香火,怀揣纸稞,一盘一叩首,内心的虔诚,大口的气喘,缓重的步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直到山顶主宫,焚香祷告,祈求吉祥。娲皇庙会前延后续长达二十余日,虽没有当年巫婆跳神的金鼓噪杂,一改过去许愿的响台大戏,但鞭炮的脆炸声,扶老携幼的招呼声,车辆的马达声,穿行人群中的叫卖声,终日使这人山谷欢呼一片,犹如开锅沸腾。恰逢其时登娲皇楼远眺,此情此景,即使烦闷消沉之君,也心旷神怡,顿直燃鞭炮助游兴之情,实感枉此行。
第三节 杂 建
楼阁 分庙阁和家阁。家阁多为富户所建,现存已无一明代建筑;建于清末和民国之阁,除几家原出名的大户也剩数很少。庙阁明清两代虽有,但也为数不多,较著名的有:千佛阁在县南五里狮子山,再上复有白衣阁;东寺阁在虎头山上,旧为楼,嘉靖间罗令涛增建三阁;毗卢阁在县北十五里,依崖结构,高栋凌虚,一名阳阁。最大的当数娲皇阁。现除有毗卢、娲皇二阁,其它均已不存。
券阁 为村之挡风聚脉而建,别以&过街&和&进村&两类,个别村有四五处不等,多为基石拱券,或基石横梁隧道建筑,其兴建清代最盛。阁内奉祀玉帝爷,娲皇奶奶最为常见。近年,县文物保管部门在古建筑调查中,又见一批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券阁。
碧霞元君阁 在台村北,为进村阁,又名泰山行宫。该阁座落在3.5米高的&丁&字形天开拱石券上,硬山顶,宽五进一,高8米,四椽袱梁架,前后明术檐廊。明万历丁未岁(1607年)立,明崇祯六年(1633年)十一月十八日焚烧,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保护完好。
文昌阁 在南岗村西北进村处,村人称&关帝庙&。基石拱券,上为砖木结构。三层阁造,歇山顶,宽一进一。高10.82米,长5.8米,宽5.75米。建筑精巧,其建造年代不详。据碑记,明崇祯时(年),村人两淮盐运副使杨其廉就曾力举重修。现除檐角部腐朽外,阁体基本完好。
真武阁 以祀真武大帝而名。在原曲村中,建于元代,为基石拱券,砖木结构,宽三进三,歇山顶,琉璃瓦建筑,阁经多次重修,现斗拱又出现腐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券阁碍于交通不少被拆,现存如更乐、西戌、北岗、石门、西达、木井等,其券阁仍蔚为壮观。
观 宋代始建,如:太清观在清凉村,宋祥符五年(1012年)建;玉虚观在县西南五里,宋淳化元年(990年)建,洞阳观在县东南三十里,元延佑三年(1314年)羽士李志善建;宋家村西二里会仙观,清代建,在关防乡,1978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以上道观除会仙观、洞阳观保存完好外,均已不存。洞阳观位于固新村,元代建,明时重修。该观南北长69.8米,东西宽30.5米。其建筑形式采取了宋、辽、金布局特点,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前殿、中殿、后殿排列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其余殿堂分列左右两侧。形成中轴主线,左右对称的长方形四合院建筑群。现存房屋29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 建筑年代主要为明、清两代,多奉祀境内历代官宦功臣,忠孝节义人物。旧有:阳公祠在城隍庙二门内,祀明令阳冲;李公祠在北关,祀明邑令李嘉臣;刘公祠在北关,祀明邑令刘启坤;苏公祠在南关外,祀本郡太守苏茂相;刘猛将军祠在迎春亭左,雍正十年(1732年)建;节孝祠在学宫西,雍正五年(1727年)建。除此之外,更乐自吕仙洞,马布有卫公祠,以上祠除吕仙祠1980年复建一新外,其余均已不存。
堂 县城旧有明伦堂,为教人知纲常,通伦理的场所,并有育婴堂,在明、清均有扩建。此外,以观音堂在境内分布多,各大庙皆有,猛虎(今龙虎村)观音堂名气最大,其建于明代。永熙五十年(1711年)知县黄泽重修,增建茶亭路左,延僧住持。冬施薰汤,夏施凉茶,并置地为薪水香火资。次年又建僧寮,侧有石碑。观音堂建筑至建国以后随诸庙宇逐渐圮废,现存无几。
宫 四圣宫,明初建,在城北关大街,祀元武、真武大帝;学宫为讲学之所,宋代前已有,宋立大观碑于宫外,元末毁于兵,明建书院取代。境内称宫之建筑,除娲皇宫得存完好外,均已不存。
院 普光院在索堡村,宋大观四年(1110年)建,养济院在县城十字街。初为普济堂在南关,明时迁建,均以慈善抚养老弱孤寡无靠之人,民国时废。
坛 境内早有,为官绅祭祀天地之处,民国初均圮废。社稷坛,在城西北一里,明万历十年邑令刘启坤修,春秋二仲上戌祭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西一里,明邑令刘启坤修;先农坛,在城东,祭并同;厉坛,在城东北一里,中元及十月朔三祭。
塔 境内古塔均为石雕。单石所雕之塔高不过3米,一层一石之组塔最高不过10米,原多数寺院有建,扣多随破除迷信而毁。现仅存两座。
千佛塔 在曲里村,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青石、六层、高8米。塔身浮雕千尊小佛像。该塔现虽存,但已分层倒卧地面。
普同塔 座落史家庄村西北圣寿庵。全高8.69米,青石质料,须弥底座上施莲台垫。塔底为立式园鼓形。正面雕佛龛、佛像、背面镌菩萨像。塔身二、三、四、五层皆呈四面、八角,层与层之间施有仰伏莲交错的石台垫,塔顶分三层,呈宝瓶状。须弥座刻有铭文:&大明正德十一年建……&。
抗日战争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八路军总部为纪念阵亡将士,于1942年10月在石门村北抗日烈士公墓建左权将军、范筑先、杨裕民砖砌纪念塔。新中国建立后,县政府在礼堂(现政府第一招待所)建石雕烈士纪念塔一座,共六层,高8米,将境内所有烈士名字镌于塔上。1978年因建筑占地将塔拆掉;部分刻文石料迁北关烈士陵园,改建为高于原塔的砖砌刷石面纪念塔。
第四节 官墓 牌坊
官墓 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志》载:&战国太守(上党太守)冯亭故里,在县西乘云社(今索堡、石门、辽城一带),道旁有树(竖)碑&。按《黎城志》:汉将军冯奉世等,皆亭之后。旧志(明嘉靖《涉县志》)有亭墓,在县西一里许。《古图经》又云:&在县东三里韩王山下,传说不同&。今三处俱无足遗迹。
汉令孤茂墓,《唐十道志》云:涉县有令狐茂冢,在积布山。《上党记》令孤陷城东山,去郡六十里。《舆地志》潞安府壶关县有令孤冢,莫究其实也。
&梁尚书岳贞父子墓在台村(村西)山下&。今墓已平为地。
&宋武翼大夫崔国华墓在七原村(今中原)。有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所撰《墓志》供其名&。现墓地仍存,坟头近成平地。
&宋杨将军墓在杨家寨&清代墓已平为地。
&宋襄节公陈寅墓在合漳。寅死蜀中,又当时南北距离,保得还葬故里,或其子孙衣冠之葬耳&。今坟墓也夷为平地(见人物)。
明大理寺少卿李栋墓在凤岗村,有透雕龙头大碑及石像生等,直到民国35年(1946年)土改时,墓地还住有以耕种墓地为生的护墓人员。今墓群由于平整土地平少坟头被平掉。
明隆庆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王科墓在寨上村。原坟头被平,1969年建一五零电厂铁路专线被掘。
明崇祯进进士,两淮盐运副使杨其廉墓在南岗村,今墓地石旗杆尚立,石像生已残断被毁。
&溪王墓在县西南隅一百五十岁,见《古图经》,不知可王墓也&。清末夷为平地。
&刘尚书墓不知何时人,墓在连泉村&。今无。
刘镇墓在偏城,相传为元至元时(年)元帅。今墓址犹存。
明万历时(年)马举人墓在木井村东,今墓地旗杆尚立。
清康熙时(年)李孝廉在西戌营盘,土改时被政府开掘。
清道光时(年)探花赵鸿举墓在更乐,土改时被开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文物普查和群众生产中又发现几处古墓。
战国墓位于县城东北50米邯长公路西侧,1982年烧砖取土时发现,为大型木椁墓,内铺积石,积压灰和木炭。出土文物有鼎、豆、壶、盘、编钟等青铜器、以及编磬、玉佩等遗物。经有关部门鉴定为战国初期官墓。
宋墓位于下温村西山岭上,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建,不知墓主何人、何官,1964年县文物部门将其打开,为砖拱券顶,内分4室,面积9平方米,四壁绘有24幅壁画。
涂家坟在合漳乡白芟村北土丘上。该坟正称&涂氏先莹&,清顺治年建,占地面积约2630.3平方米,座北朝南。墓前有华表,神道两侧设仰天虎、卧地羊、战马、武将、文官;神道前建三门牌坊为出入处。坊前有石狮对立。墓主为中阶大夫、江南布政使涂应泰与妻诰封淑人完氏。有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龙头碑两通以记载。该墓1947年土改时掘开,出土有青铜香炉,石刻麒麟等物。
1964年,坟墓被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现墓建保存完好。
石牌坊 石坊有5,原曲村进士坊,明景泰(年)皇表进士周禺敕建;县城肃衣坊,明隆庆(年)皇表御史李栋父子敕建,俗称&双御史坊&;其下偏店赵家牌坊,明成化时(年)建;西豆庄樊家牌坊,明嘉靖时(年)建;白芟涂家坟牌坊,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建;均为皇帝旌表烈妇和诰封淑人之坊。原曲进士坊毁于清末,县城、偏店、西豆庄三牌坊毁于1968年。其三坊以县城和西豆庄2坊雕工最为精湛,青石抛光,4柱3门,术脚各有狮子背对,柱两面各刻楹联,坊上透雕鸟兽图案,其毁无不痛惜。现仅存唯一石坊是白芟家坟牌坊。其建造原与其它石坊相比阳为粗糙,也系四柱三门,高6.81米,宽8.15米,进深2.1米,吞兽吻歇山顶。坊正中匾额分上下两层,上书&涂氏先茔&下书&皇清诰封淑人完氏之坊&。柱脚前后各施跑鼓头,坊体遍刻人物,花鸟,动物等图案,1978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文物。
木牌坊 原主要立于县城,有:爱民坊、贞肃坊、腾蛟坊、黄门坊、登科坊、廷尉坊、柱史坊、宾兴坊、恩荣坊、文光坊、节用坊、承劳坊、钦奖好义坊、旌义坊、双孝坊、节孝坊、节烈坊等。牌坊均为4柱3门,高约8米,重檐建造,分别横立于各条街中和进街口。牌坊大部分段于清末。民国初县城木牌坊有4,中街西街各
2。民国31年(1944年)破除迷信时,以妨碍交通全部拆除。
第四章 近、现代文物和纪念地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及八咱军部分机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以下简称&边府&)及所属机构和中共太行区党委、太行行署、太行军区等113个单位,先后在境内驻扎和成立。其旧址遍布县境,重要旧址分别烈为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 中共中央部分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 民国31年(1942年)9月1日,在赤岸村成立,驻地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院人,领导太行、太岳、冀南、晋冀豫(中条山)四个区党委。领导成员有
邓小平、刘伯承、李大章、李雪峰、蔡树藩等。次年10月6日,撤销太行分局,与北方局合并,邓小平为北方局代书记(旧址见&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晋冀鲁豫中央局 民国34年(1945年)8月20日,在赤岸村成立,与北方局为同一领导,同一住址。同年12月迁往武安县下柏树村。
《新华日报》社 民国31年(1942年)8月,《新华日报》社由山西省辽县(现左权县)迁至境内桃城村(原奶奶庙),出版《太行新华日报?华北版》。民国32年(1943年)10月社址由桃城村迁到中原村完定寺(现小学校),并建印刷厂。民国35年(1946年),报社一部分人调到邯郸创办《人民日报》,一部分人迁至中原,继办《新华日报?太行版》,民国37年(1948年)6月,社址迁到东戌村(一窑洞内,现不存),次年奉命撤销。
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民国34年(1945年)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驻境人沙河村,电台在村南几个窑洞和三间破房子内。
民国36年(1947年)3月30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中共中央机关报撤离延安后,由延安瓦窑堡迁住沙河村,和邯郸台在同一地方播音,并合署办公。编辑部驻西戌村由廖承志主持。第二年陕北台奉命北上,迁平山县西柏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旧址保存基本完好。原办公处和机房均为村民所住。
《胜利报》社 民国29年(1940年)8月,由中央晋冀特委领导的《胜利报》社驻境内下温村和常乐村,和中工晋冀豫区党委一起办公。1941年7月,改名为《晋冀豫日报》,同年12月停刊,与驻桃城《新华日报》社合并。报社旧址现为村民占用。
晋冀豫区党委党校 民国29年(1940年)3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党校驻西辽城,以训练各县县委书记、县长等抗日领导干部为主。同年12月改为&太行区党委&,并迁驻下温村。现两处旧址均保存完好。
第二节 晋冀鲁豫边区政权机构旧址
边区临参会 民国30年(1941年)8月,边区临时参议会(简称&临参会&)由山西辽县桐峪镇迁至境内靳家会村,与边区政府一起办公。后又行弹音、北原村。民国34年(1945年)12月迁往武安。(详见&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民国29年(1940年)8月1日,太行、太岳、冀南行政联合办事处在东辽城村成立(边区政府前身)。翌年9月1日,边府在靳家会村正式成立,第二年2月迁往弹音村,民国34年(1945年)春迁驻下温村,同年12月离涉迁往武安下柏林、龙泉村。
边府在涉期间,其办事机构有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工商、交通、税务、公安总局;军区司令部及研究室、视导室、顾问室等。皆围绕边府分散居住在周围村庄。现边府旧址从1964年起就被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旧址均有改建。
边府公安总局旧址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在上温村玉泉寺成立,后迁至石门村。民国37年(1948年)随边府撤销,现旧址大部分建筑已被改建,仅存大殿一座。为温村乡政府驻地。
边府交通总局 旧址位于索堡村南街。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随边府成立。民国34年(1945年)底迁往武安,其旧址现在村民居住。
边府税务总局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随边府在索堡成立,民国37年(1948年)随边府离涉。其驻索堡村旧址现为派出所和法庭占用。
冀南银行总行 原为冀南银行,民国28年(1939年)10月15日,在山西黎城县西井村成立。年底迁入境内,民国30年(1941年)9月改为冀南银行总行。总行驻于索堡村原北关地主任聚武开设的四院穿堂、九门相照钱庄内,分营业、总务、发行三部,下设四所,分别驻木井、悬钟、辽城和宇庄。并发行冀南钞,民国37年(1948年)改印人民币,1949年撤离涉县。现总行旧址和悬钟印币厂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索堡镇政府和居民所住。总行旧址虽挂有保护标牌,但原貌已失。
除上述机构外,民国29年至38年(1940年-1949年),边府在境内成立和驻扎的直属部门还有:
边区抗战学院,民国30年9月至34年12月()驻西宇庄。
边府粮食总局,民国30年9月至34年12月()驻中原村。
边府农林总局,民国30年9月至34年12月()驻石门村。
边区高等法院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边区高等法院在会里村成立,民国32年(1943年)1月迁往北原,民国34年(1945年)春,迁驻弹音村,同年12月迁往武安午汲。
第三节 抗日驻军旧址
八路军总部 民国29年(1940年)11月5日,八路军总部在反扫荡中驻茅岭底村,11月7日转移到刘家庄,11月8日离境西迁辽县(现左权县)大林口村。
八路军涉县工作团 民国26年(1937年)11月,由山西省辽县进驻县城南关。翌年2月,日本侵略军扫荡,工作团转移刘家庄一带,现工作团旧址均被改建。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在赤岸村,座北朝南,院落面积600平方米。原北房9间分三室,中室、东室为会议室。西房8间刘伯承住4间,另有伙房1间,楼房3间。1963年对旧址进行改建,现为北房6间(两室),东房8间(两室)。西房8间仍为原状。院里有师首长亲自载植的丁香、紫荆树各一株。
现司令部旧址,1978年被列为县保护对象,1982年升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从1978年开始,县政府在其旧址开设革命文物陈列馆,年参观人次10万有余。
一二九师政治部旧址 民国29年(1940年)6月, 一二九师政治部及其下属组织部、宣保部、发运部、敌工部、军法处等随军驻常乐村,年底移驻王堡村。民国34年(1945年)12月迁往武安伯延村。其王堡旧址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村民居住。
一二九师军法处 民国29年(1940年)12月, 一二九师军法处驻王堡村,民国34年(1945年)12月离开涉县,现为民房。
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部 民国29年(1940年)12月驻西达镇。
一二九师特务营 民国31年(1942年)12月驻南原村,34年(1945年)12月离境。
一二九师印刷厂 民国31年(1942年)9月26日,一二九师印刷厂(番号太行职校),从辽县郊沟村迁住黄岩、坪上二村,民国34年(1945年)12月迁出涉县。
晋冀豫特委、一二九师先遣团 民国27年(1938年)2月9日,由境内王金庄迁住偏城镇。2月13日,先遣团部分归队,部分改建为先遣支队,晋冀豫特委改建为地委。现偏城旧址已改建,有村民居住。
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医院、五分区手榴弹制造厂 民国30年(1941年)10月驻河口村。
一二九师医院二所 民国33年(1944年)12月至1948年,一二九师医院第二所驻贾家庄、胡峪、庄上等村。
一二九师修械所 民国29年(1940年)在圪腊铺村创建,第二年迁出。
一二九师轮训队 民国30年(1941年)2月,驻南庄村,34年(1945年)迁出县境。
一二九师招待所 民国30年(1941年)2月设在会里村,34年(1945年)12月迁出。
晋冀鲁豫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在赤岸村创建,刘伯承任军区司令员,与一二九师司令部为同一机构,同一住址。
晋冀鲁豫军区招待所 民年(1945年)8月,由会里村迁驻龙虎村,12月离开涉县。
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兵站,第二兵站 民国34年(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 第一兵站驻南关村,第二兵站驻南乱石岩村。
西达兵工厂 原名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处三工厂,亦称&刘伯承工厂&。民国33年(1944年)在西达村西始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办公室、澡堂、宿舍及3个机工房,计280间,并有地下窑洞,长275米,宽2.3米,面积528.5平方米,分四个车间和一处俱乐部;工人由原100多名发展到800多名;每月生产&七五&山炮炮弹6000发,用于上党、太原、平汉、大别山、淮海等解放战役。1950年冬,该厂迁往山西省长治市,是为淮海机械厂前身。其旧址厂房除当时飞机炸毁和1963年洪水冲坏26间外,现为西达联合厂、粮站、医院、学校、供销社等单位分别占用。1964年西达兵工厂旧址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对象,1982年升省级重点广播保护单位。
太行军区 民国29年(1940年)6月7日,太行军区在常乐村成立,由一二九师兼任。同年底,迁驻赤岸村。民国32年(1943年)4月迁驻北乱石岩村,翌年(1949年)8月19日奉命撤销。其旧址为村民占用改建。
太行军区后勤部 民国32年(1943年)10月,太行军区后勤部驻南关村,民国38年(1949年)8月19日,奉命撤销。
太行军区卫生部 民国32年(1943年)10月驻胡峪、庄上村,民国38年(1949年)8月19日奉命撤销。
太行第五军分区医院 民国30年(1941年)9月,太行第五军分区医院第一所驻昭义村;第二所驻连泉村;第三所驻古台村。
太行第五军分区造枪厂 民国31年(1942年)10月驻甘泉村。
太行第五军分区被服厂 民国32年(1943年)10月驻大滩村。
太行第五军分区政治部 民国30年(1941年)9月驻西达镇,34年(1945年)9月下旬离开涉县。
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抗日独立团 民国27年(1938年)6月在下温村创建,从境内扩充子弟兵1000多人,充实为主力。
朝鲜义勇军医院(即大众医院) 民国30年(1941年)1月进驻河南店镇,直到民国34年(1945年)12月离开涉县。
第四节 太行区党政机构旧址
太行区党委 民国29年(1940年)4月,太行区党委(原名晋冀豫区党委)从辽县(现左权县)下南会迁驻境内西辽城村,同年12月移驻下温村,次年3月迁驻赤岸村,民国37年(1948年)4月迁西戌村,翌年撤销。
太行五地委、漳北办事处(太行五专署) 民国29年夏,从武安县小冶陶、小店村迁境内固新镇。次年9月,太行五地委迁驻西达镇,民国34年(1945年)9月下旬迁出县境。
太行区武委会 民国29(1940年)3月,驻王堡村,次年迁驻桃城村,民国31年(1942年)1月迁驻弹音村,民国37年(1948年)4月迁西戌村。翌年8月19日,奉命撤销。
民国30年(1941年)2月,太行一大队、五大队进驻原曲村。太行区妇救会、青救会、农救会、工会。民国30年(1941年)1月由茅岭底村迁驻桃城、常乐、上温等村,民国37年(1948年)4月迁西戌村,翌年4月迁出县境。
太行区文联、学联 民国29年(1940年)3月驻茅岭底村;翌年迁桃城村;第二年1月又迁上温村,民国37年(1948年)4月迁驻东豆庄村,翌年4月迁出县境。
太行行署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太行行署在靳家会村成立,工作由边区政府兼理。民国34年(1945年)11月25日,太行行署与边府分设,驻下温村;民国37年(1948年)4月,太行行署从下温村迁马布村,次年8月19日,奉命撤销。其在下温村旧址,1978年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其它纪念地
一、重要会址
太行行署礼堂 在下温村,原为天主教堂,面积112平方米。民国29年(1940年)12月,太行区领导机关驻此后,入为礼堂,民国34年(1945年)11月,太行行署成立后,改为太行行署礼堂。当时这里曾举行过多次重要会议,主要有:民国29年(1940年)8月,十八集团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决定百团大战高干会议;民国31年(1942年)9月18日,召开晋冀鲁豫临时参议会二次会议,彭德怀副总司令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民国32年(1943年)1月25日,召开太行分局高干会议,即著名的温村会议。会议举行27天,邓小平、罗瑞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民国34年(1945年)在此召开太各地区文教群英会。现旧址保存完好。
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礼堂 在王堡村,建于民国33年(1944年)春,礼堂石基瓦顶,砖砌门窗,长17米,宽7米,南两间为舞台,当时为一二九师最大的建筑物和会议中心,曾举行过多次重要会议,培养和训练了大批部队和地方干部,当年建成后就举行了晋冀鲁豫边区大规模地整风学习。现旧址保存完好,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抗日学校、书店
边区抗战学院 民国29年(1940年)驻西辽城,民国34年(1945年)12月迁出。
边区太行民族革命中学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在悬钟村成立,民国34年(1945年)12月迁出。
边区太行一中、二中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太行一中在木口、杨家庄村成立;二中在固新成立。民国32年(1943年)简政时,两校于悬钟村事并成立太行联中,民国34年(1945年)12月迁出县境。
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太行分校 民国29年(1940年)初驻固新村,民国33年(1944年)西迁潞城县。
太行新华书店 民国31年(1942年)8月驻太平庄。
三、抗日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等部分抗日军政机关驻境,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也成为日军扫荡和进攻重点,闻名中外的&响堂铺伏击战&、&十字岭突围战&皆发生在境内,并建有纪念碑及纪念物。
四、公墓、陵园
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 在石门村北,建成于民国31年(1942年)10月。因公墓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影响为最大,故以&左权将军墓&概之。左权将军墓青石结构,座北朝南,前26米处青石构筑纪念塔,上层前面书&左权将军纪念塔&,后面书&浩气长存&,为刘伯承题。申伯纯,邢肇棠在左侧书&千秋典范&,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在右侧书&勋绩无疆&。中层前面镌有朱德总司令&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学生得清漳吐血花&的亲笔挽词,右面刻有彭德怀副总司令撰写的碑文。后面有&纪念塔建立&。塔正前方为养鱼池。
将军墓的左侧80米处,为高捷成、赖勤、范熙同、何云、张衡宇烈士之墓和范筑先杨裕民先生纪念塔。右侧百米处为朝鲜义勇军烈士石鼎、陈光华之墓。1950年10月,左权将军等8名烈士的灵柩被移往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公墓旧址依山为屏,面眺清漳,山青水秀,肃以壮观。现墓址和纪念塔保护完好,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岭 原名庙坡山,在赤岸村北侧。1986年起县政府投资25万元,陆续进行了兴建,除刘帅亭外,还建了迎宾桥、思源亭,并石砌有扶栏的台阶129级,以示纪念一二九师功绩。到此参观瞻仰者年逾数万。
日将刘伯承元帅的骨灰撒放于岭上。
为缅怀刘帅的丰功伟绩,县将撒下骨灰的&庙坡山&改名&将军岭&,并建起规模宏大的纪念亭。亭中竖起2.
5米高的汉白玉刘帅全身塑像。日,邓小平为&将军岭&和&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分别题了名。
日黄镇骨灰全部撒在将军岭,实现了黄老生前遗愿。
现黄镇骨灰的撒放处,屹立着由太行山大理石雕像的黄镇半身塑像,像座正面刻&黄镇同志永垂不朽&,后面刻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题词&革命先驱,征途不搁丹青笔;世坛巨匠,遗迹仍留翰墨香。&
日11时40分,徐向前元帅骨灰由直升飞机撒落于此。县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及赤岸村群众在将军岭上哀迎。
李达部分骨灰撒放于翠柏掩映的将军岭上。县塑像纪念于岭上。后又有王新亭、袁子钦骨灰撒在将军岭上。
鹿头烈士陵园 民国35年(1946年)5月,偏城县政府于鹿头村南建园,共安葬抗日烈士125名,大多为民国31年(1942年)5月19日至25日在十字岭突围中牺牲之烈士。其中有原太行行署第五专署专员赵进扬,原偏城县妇救会主席朱坚(现二位烈士已迁至涉县烈士陵园),1978年鹿头烈士陵园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烈士陵园 1956年4月在县城北关建,总面积8000平方米,安葬烈士133位。1978年3月整修,并从原礼堂(出政府招待所)迁烈士塔一座,从西城墙(现邮电局处)迁烈士亭一座,新建了陵园大门、烈士亭、喷泉池等。
陵园内矗立烈士塔一座,高14米,座高1米,底面积12平方米。座台设台阶、栏杆,纪念塔上有一二九师首长及边区政府主席题词。
刘伯承题:&在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儿皇帝汪精卫,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你们光荣殉国,所垂训后人者,只有人民子弟兵与其父老血肉结合,以抗击人民之敌,才能获得解放。&
邓小平题:&涉县抗日烈士永垂不朽。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的鲜血换来的。&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伍胜题:&涉县烈士们,你们英勇斗争是为保卫家乡,解放祖国而光荣牺牲,你们永远活在全涉县和全边区人民的心里。&
边区政府副主席薄一波,边区参议会副议长邢肇棠题:&留芳千古&。
太行行署主任李一清题:&死者精神将永远为生者所遵循&。
除以上题词外还有县长秦秀峰,县参议会议长师自明,副议长赵华甫、郭廷俊题词。
纪念塔前方两侧各立六角形烈士亭,亭檐平枋绘满抗战杀敌、反奸除霸和大生产运动等彩画。亭中立&涉县被难同胞纪念碑&,碑中铭刻烈士英名。两边镌对联:&民族英雄,临难不畏,从容就义,名流千古;献国奸丑,苟安投降,身败名裂,遗臭万年&1978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31年(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重兵合围十字岭、一二九师在掩护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在突围中牺牲之将士(包括左权将军),均就地简葬于十字岭,南艾铺、窑门口、圪腊铺一带。
第五章 名胜
第一节 三槐九景
三槐 明、清两代《涉县志》均有记载。&古槐树,邑有三,皆植自唐宋。一在故县镇(今固新镇)大十数围,枝干扶E。状类虬龙。一在滩里村,连数抱。漳水夜发,乡人多依此避难。一在上东村(今寨上村),大六七围,枝叶密荫,苍郁可爱&。今仅留固新古槐,粗15米,树干高15米有余。故&固新老槐树,九搂一屁股&之说。&枝繁叶茂,延伸四方,覆盖数亩&。&明末灾荒,古槐开仓,以槐豆树叶拯救饥民。昼采夜长,茂然不败&,曾有&槐荫福地&匾额高悬。奈历史久远,今树干西北部已渐干枯。1978年,县文物保管所和固新村群众在其根部筑护台,高1米,见方6米,并作架支撑树枝干以保护。同时镌碑记,列为县文物保护对象。
九景 明嘉时(),旧传县有八景,即钟鼓奇殂、娲皇胜迹、龙山土龟、韩山戴雨、熊耳双峰、青头卧云、柏台晚照、漳河落涧。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知县黄泽重修《涉县志》,改&钟鼓奇形&为&石鼓悬钟&,&熊耳双&为&熊耳六峰&,去&龙山土龟&而添&风洞古松&,仍为八景。但因&龙山土龟&相传日久,后人仍视为一景,故称为九景。
石鼓悬钟 悬钟村北。清嘉庆四年《涉县志》载:&石鼓山,县西三十里危崖万仞,有石空悬,状类巨钟,万历乙末七月十日钟崩,有声如雷,其纽尚存,半山大石园状如鼓。旁立一石,上有双履迹。山因此得名&。嘉庆时(年),知县戚学标考证其迹,&石鼓山,其村曰:悬钟村。讯之,邑人云:山上有石象鼓,指之有声。又有钟形下垂,而上纽若天成者,村之所由名。&后石鼓坠落,失景。
娲皇古迹 为境内胜迹之首,最为壮观。(见本卷第三&庙宇&)。
韩山戴雨 韩王山,在县城东。明、清两代&旧志&均载:&韩王山县东五里,高列崖嶂,下枕溪泉。……有峰类削如笔架,耸入云表&。相传,韩信曾驻其节下,故名,今尚有韩王桥遗迹。韩王山每逢阴雨,山巅云遮雾罩,巍巍壮观,景称:&韩山戴雨&。
熊耳六峰 庄上村西南,山壁尖石宛如熊耳,有&望海&&挂月&&石人&&起云&&朝阳&&熊耳&诸峰,山势险峻,峰岗耸秀。山上旧有开法寺(已毁),登临遗迹,凭览诸峰,神怡忘返。
青头卧云 在石岗村南青头山,主峰碧翠,耸入云霄,形如螺髻。常见山头白云缭绕,山腰绝壁之处有清泉寺。
柏台晚照 在昭义村东北,清漳河对岸山腰,有古寺曰&柏台&。其西山峰有一天然拱孔,当夕阳西下时,余晕透过山孔及寺中大殿窗户,照射在佛面上。人们视奇观为&柏台晚照&,每年只有数日。后因地震,山峰拱孔震毁,奇景消失。
漳河落涧 在张家头西北浊漳河内,俗称&天桥断&。其两面高山对峙,河水从山谷流冲深涧,形成飞流瀑布。深润上架铁索索木板桥,桥身荡悠,令人头晕目眩,人们视此险景为&漳河落涧&。
龙山土龟 城东龙岗山下旧有土丘似乌龟。配以龙山如龙龟向南并行之势,故称&龙山土龟&,现已改状。
风洞古松 在会里村西南风洞山,亦称积布山,上有洞穴,深不可测。风从洞出,呼呼作响。洞外古松苍郁,洞顶原建龙王庙。民国时庙宇颓废,洞穴被山洪淤塞后,此景不存。
第二节 溶洞
龙洞 位于青塔乡黑龙洞村西。洞外自明嘉靖时建庙,现存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碑记载&河湾之南有庙,翼然列于清流之上者,龙洞庙也……。有洋山五龙,常隐斯洞,故号曰老洞也&。洞口分上下两个,而下出泉水终年不竭,巨在讯期。旧时每逢天旱,周围四乡常有人入洞以瓶取水,带回村中迷信施雨。1977年县在洞下建青塔水库,除上游洪水外,龙洞泉水为主要水源。今洞外虽古庙已失,然决泱泉涌于水库碧波,堪为壮观。
紫云洞 位于坪上乡黄花山腰,因洞中飘逸紫云而名。该洞座南朝北,洞内高者5米,低者寸余。洞顶遍垂钟乳牛石,形似石钟、石柱、石龙、石虎、石猴等。洞中宽广处有三,地上遍有滴水而成的水柱。大者称之为&天井、天池&,有&龙王圣水,取之祷雨&之说。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杨霆至此祷雨,于洞外书&紫云洞&三大字,并筑&雨我亭&。同治二年(1867年)知县刘观光立二碑,记规模和香火。1989年乡政府筹资修建石阶至洞,并增发电照明设施。其山景、洞景荟萃,1989年被河北省定为&崇州风景区&主要游览景点。
青龙洞 位于县城北1.5公里的青龙山腰,1990年县第一水泥厂在开山取石中发现。洞内分上、中、下三层,钟乳石遍布,天然形成珍珠塔、空天吼、灵芝坡、珊瑚壁、金菊迎宾、犀牛望月等奇观。青龙洞穴之宏大,其景之奇异,古今少见。
青龙洞发现以来,经整修,有玉柱撑天,有蜿蜒曲径-&一线天&上下可通,雕龙并塑像,彩灯照明。浏览其景,有入海底龙宫之感。
第六章 文物收藏与管理
第一节 文物收藏
旧时,境内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单靠群众推首维护,章法不全,难禁破坏,更有战争频仍,致境内各种文物或火毁,或圮废,或流失。民国31年(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对文物保护引起重视,多次开展爱惜文物、保护文物的宣传教育,民国37年(1948年)4月13日,太行行署据在土地改革中所发现文物需及时保护情况发出教字(第38号)命令,涉县政府发出民字(第3号)命令《颁发太行区文物搜集与保管方法》,要求各区、村将发现的历史文物,交送到太行区文物保管委员会。其搜集范围如下
甲 古版书籍、抄本、宗教经典、县志、风土志等。
乙 经史子集、杂税、词、剧本、野史、医药学、舆地图表、动物、植物、矿物及农业、工业应用科学等。
丙 贵重图书资料,包括外文书刊、图表等。
真、草、隶、篆各种碑,不论原拓、临摹墨迹、或零卖或珂罗版印等。
三、古书画
凡名人书画屏、对、中堂、手卷、抄本、奏摺、扇面等。
四、古美术品
陶瓷器、砖瓦、钟鼎、器皿(铜铁器等)及雕刻塑像、铸造图章等作品,有历史及艺术价值者。
五、古衣冠
甲胃、服用器皿、生产工具等,可代表一时代者。
上述文物的搜集,按太行行署规定,专县两级不设专门组织,由党委宣传瓿民政府教育科共同负责,并责成专人搜集整理。
同年7月8日,县政府又重申《搜集历史文物的命令》,并下发各村。民国38年(1949年)8月19日太行行署奉命撤销,太行区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所收藏的历史文物(包括涉县部分)分别转交太原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负责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的收藏,展览。管理形式基本沿袭土地改革中文物搜集方法。80年代后,县文物保管所根据国家及省文物保护工作(条例),着重于收集革命文物,并在原一二九师旧址陈列馆展出。
1990年底,本县收藏的历史文物共计63种,95件;革命文物20余种,213件。比较珍贵的有: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斧;商代的石铲;战国时代的潢形饰,铜鼎、铜镞、铜壶、铜监、鍪、铜钱、铜鬲、双耳铜舟、双耳三足盘、铜衔;汉代的铜镜、甲骨夹板、铁环刀、铁犁铧;清代布圣旨等。并有抗日时期刘伯承师长在赤岸村的办公用椅、薄一波用过的马蹄表、黄镇的衣物、西达兵工厂制造的山炮弹等。
第二节 文物管理
旧时各村均有香火维首,主持庙宇兴建、修缮,以及捐资摊派等事务,各寺院财产均有造册登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县辟为抗日根据地,抗日政府开始主持文物管理。
民国33年(1944年)12月19日,据太行行署指示,抗日县政府对境内县公产庙宇进行清查登记,期间发现有私拆村庙,将木料移作它用或焚毁等现象,特发《禁止拆毁各村庙宇》通令,民国35年(1946年)冬,县政府报请边区政府批准,开挖更乐村探花赵鸿举和西戌营盘李姓孝廉墓穴,其出土文物在更乐大庙展出月余。民国37年(1948年),县政府将所有文物(包括土改中缉私之文物),一并交于太行区文物保管委员会。同年12月,第七区公所对各村烧毁新旧书籍事件加以严禁。
1949年10月,县文化馆专人管理文物工作。明确规定,对必拆之古寺庙实行层层报批,对私自占用文物、保护地和一切文物走私者实行严厉打击。1952年文化馆改为科,仍有专人处理文物事务。1956年高级社时,大部分寺庙被集体生产组织占用,且缺乏修缮。据此,在县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先后有四合、东j、后岩、高家庄村代表,对白果寺、鹿耳寺、跃玉寺、南井寺、娲皇宫等严重倒塌无人修缮问题分提出议案。县虽作出&谁占用谁修理,谁负责保护&答复,但仍有占而不修的现象。&文化大革命&中县文化馆将展出文物收存,陈列馆室关闭,使馆藏文物无损,但不少古建筑及石碑等均损失惨重。为了加强一些重要文物的保护,1975年3月,县革委向省文化局,地革委请求拨款3万元,木材8立方米,将西达兵工厂旧址(窑洞),一二九师政治部礼堂旧址、刘伯承、邓小平等旧居,左权将军墓遗址,以及娲皇宫局部等7处进行修缮。1978年10月,县文物保管所成立。有成员4人,程耀峰任副所长(负责文物收藏管理和保护),隶属县文教局。1979年据110处文物古迹管理任务,在一些村雇用100名义务保护员。同年元月,利用原一二九师司令部会议室成立革命文物陈列馆,并在娲皇帝宫设文物管理点。1981年,县革委重新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西戌镇筹措资金130万元,对昭佛寺进行了部分修缮。1990年,文物保管所人员增至24名,从事全县文物的调查、整理、存档、收藏、监护等。1995年,文物保管所协助张家头乡对长生寺进行了重点维修,并将车行道修筑寺前,与天桥断连为旅游区。1996年,文物保管所人员增为39人,文物管理趋于正规。
1981年涉县公布的批文物保护单位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保护单位 备注
1 一二九师政治部礼堂 1943年 王堡村中 县保 1982年升省保
2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抗日时期 赤岸村中 县保 1982年升省保
3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 抗日时期 弹音村中 县保
4 太行行署旧址 抗日时期 下温村 县保
5 响堂铺伏击战地址 1938年 响堂铺 县保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保护单位 备注
6 西达兵工厂窑洞旧址 年 西工厂 县保 1982年升省保
7 冀南银行总行旧址 年 索堡村中 县保
8 中原新华日报印刷厂 抗日时期 中原完定寺内 县保
9 左权将军墓 抗日时期 石门村西1公里 县保 1982年升省保
10 涉县抗战烈士纪念塔 1946年 涉县革命烈士陵园 县保
11 涉县革命烈士纪念亭 抗日时期 涉县革命烈士陵园 县保
12 烈士纪念园 抗日时期 东鹿头村中 县保
13 东鹿头烈士陵园 抗日时期 东鹿头村中 县保
14 青塔烈士墓 1941年 青塔水库岸上 县保
15 清泉寺 汉 石岗村南 县保 1982年升省保
16 完定寺 明 中原村内 县保
17 玉泉地 金 温村村西 县保
18 觉慈寺 元 悬钟村内 县保
19 莲花寺 元 古台村西3公里 县保
20 昭福寺 明 西戌村西 县保
21 长生寺 清 张家头村北2.5公里 县保
22 崇庆寺 明 井店村中 县保
23 娲皇宫 北齐 索堡村东北2公里 县保 1982年升省保
24 成汤庙 金大定 井店飘荡 县保
25 老爷庙 明 老爷庙村中 县保
26 宣帝庙 清 连泉村北0.5公里 县保
27 大庙 唐代始建 更乐村中 县保
28 乐楼(龙王庙) 明 原曲村西南角 县保
29 会仙馆 清 宋家村西1公里 县保
30 娲皇宫 明、清 河南店村 县保
31 玉帝庙 明 白芟村中 县保
32 奶奶庙 河南店村 县保
33 玉帝、上帝灵霄宝殿 清 后牧牛池要东3公里 县保
34 更乐地震碑 道光十一年 大庙院内拜殿左前5米 县保
35 大庙地震记 明 更乐大庙院内石碑 县保
36 地震记 道光十年 台村北队 县保
37 地震石碣 康熙 井店成汤庙山门前石柱上 县保
38 连泉地震碑 清 连泉村北山上05公里 县保
39 地震石碑 清 前牧牛池南2.5公里峪寺 县保
40 千佛洞 明 曲里村西4公里 县保 1982年升省保
41 朝阳洞 明 桃城村西3公里 县保
42 毗卢阁 唐 王堡村西50米 县保
43 北齐碑 北齐武平4年 东安居北0.5公里半山古佛寺 县保
44 北宋石柱 北宋 东达村北约0.5公里 县保
45 大观圣作之碑 宋大观 汽车五队住院 县保 后迁娲皇宫
46 宝云寺石碑 北齐 木井村西 县保
47 涂家坟 清 白芟村北半山坡上 县保
48 名士杨左义友之墓 五代十国 江家庄村东1公里 县保
49 砖瓦古坟墓 宋代 下温村南2公里 县保
50 崔家老坟 宋代 北原村北1.5公里 县保
51 老槐树 战国 固新村 县保
52 关帝庙(老爷庙) 清 北岗村内 县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分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