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选修课了一门世界文明史 杜兰特pdf~老师让写一篇神学与宗教的论文~2500字 求大神~

Apache Tomcat/6.0.33 - Error report HTTP Status 404 - type Status reportmessage description The requested resource () is not available.Apache Tomcat/6.0.33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论文摘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世界文化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然而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 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相比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 ,目前提升中国的文化 力还面临着许
多困难和障碍。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国 、建设、综合国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意义 “文化软实力” 概念是 “软实力” 的子概念。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提 出来的。 “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 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之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它是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一个国家 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所以文化 软实力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 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 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 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 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 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 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 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 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 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 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 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 家政权产生影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必须要同化他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强大的说服能力、渗透能力,以有利于本国国家目标和 国家利益的实现。 虽然文化在软实力化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化本身及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性,使得“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 制之外”,“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射性作用,并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但是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 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文化本身虽然无法像物质性资源一样为我们用 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用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从而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被视 为国家推行战略 目标的重要渠道。文化要素发挥着“培育”作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国内政治等,同 时向他国传播或宣扬,使本国可以通过吸引力让他国用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方式达到国家目标,使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 制和反对。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己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极 为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认清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对外战略层面,对于国家实现其对外战略目标具有重 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一)中国文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位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国要崛起,就无法 回避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2007 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十分关注中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 “加紧构建社会 核心价值体系”的呼声再度高涨,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希望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获得国民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以凝聚起全 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际上也是在委婉地 承认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文化相关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总体上看,最近几年,中国文化产 (2) 业的增长,要高出同期 GDP 增长率六七个百分点,年均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2009 年前几个月,中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 17%。就文 化产业的各个板块来说,根据 2008 年的数据,中国电影产量达到 406 部,跻身世界前三名,仅次 于印度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 国;票房收入增长 30%,连续 5 年保持 25%以上的 增长率。尽管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仍然十分严格,对影片口和租赁存在诸多限制,好莱 坞对我 国市场的前景仍然越来越看好。5 年前,中国在票房收入榜上还排不 上号。而现在,中国 已经成为华纳、迪斯尼、派拉蒙、福 克斯、 环球 和索尼 6 大电影公司世界 25 大票房收入 来源之一。 目前, 中国网游产业收入规模已经 远远超过传统的三大娱乐产业—— 电影票房、 电视 娱乐节目和音像制 品发行的收入,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我国网络游 戏 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而且实现了由代理到自主研发的蜕变。 在流行音乐偶像方面,我国甚至比不上邻国韩国和日本。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及不足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 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 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 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 2005 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 884315 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 促进文化的繁荣。到 2006 年底,中国己与 145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 46 个国家设立了 108 所孔子学院和 12 所孔子 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 2009 年 1 月 17 日发布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 2005 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 7 位,排 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 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 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 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1 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 需要进一步发展。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未来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 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 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 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 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 统的当代重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 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 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 34 个国家和 3 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 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 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 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现代化 化竞争是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 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形成世界上 最具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提倡文 明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中推动国际文化新局面。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 今已有 2500 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 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 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 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 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 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 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 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 “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 “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 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这里生命和道 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 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 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 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 “学而 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 15 岁“志于学”开始,到 70 岁达到“从 、 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 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 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 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众所周知, “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 “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 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 “德治”和“人治”主张, 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四、 社会价值 &1&和谐。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关于人际 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 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2&人本。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一人为本。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 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 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2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五、 经济价值 “利”与“义”是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见利思义” ,还是“见利忘义” ,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在香港,出现了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的商家,是他们支撑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他们为什么能把事业做强做大有的甚至挤进世界 500 强呢?究其成 功的缘由,简单地讲就是儒家的伦理加上现代化的管理。为此,他们获得了“当代儒商”的殊誉。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见利 思义” ,走的是一条“以其义而得之”的致富大道。 不可否认,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一种文化都有糟粕,需要遗弃。儒家文化也不例外,比如它的森严的等级观念,比如它的歧视女性的 思想,比如它狭隘的香火观念,比如它对商业的歧视等等,因而它引起了清醒者的反抗。然而,毛主席老人家告诉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 今用,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谓拿来主义是不错的,至少能为当今的社会注入一些力量! 加油 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 关于中国文化影响现代武术发展的几点浅析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剖析,指出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文化观念、思想意识、自身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武术发展中国文化影响浅析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被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同时,作为一种技术体系,它是徒手或持械(冷兵器)的杀敌自 卫本领,在我国有着优厚的文化底蕴。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笔者从历史的角度浅析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 组成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1、中华文化观念与武术 文化学者认为:“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层是文物,即实物,第三层是制度、风格”【1】武 术是身体运动的表现,是一种看得见的实物,但武术在发展中融合、扬弃创新这一过程又属文化,第一层的思想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思 想意识、观念是行为的导向,应首先考虑。 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葩。在秦时,商鞅就有“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之说。 【2】庄子在“说 剑”中褒扬是“匡诸侯,天下服”的“天子之剑”而“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上斩颈领,下决肝肺”之“庶人剑”,被讥为无异于 斗鸡。【3】中国在汉唐之前,统治阶层中也曾富有“尚武”精神,但是到上 19 世纪初,当中国遭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时,有许多人才开始 重视武术。孙中山先生就提倡“尚武”精神,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军中提倡实用武术,张之江先生身体力行,创立了中央国术馆,主张以武术 强身强种,在学校、军队中推广武术运动,并把武术称为“国术”,即使这样,民风武勇却不被提倡。 众所周知,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会造就不同的国民性格。相对于游牧民族的骁勇强悍,富于开拓,以农耕蚕 织为手段生存的中国人,则更乐于自给自足的安稳生活。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是典型的防御性建筑,是中华民族抵御海外,维 护和平的象征。 中国人历来“尚武”,然而,中国是文治的国家,在儒学思想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直是正统。孔子创立了有教无类的 教育,在教育内容中除强调德、智兼修,并在教学内容中列入军事体育的“射”、“御”等,但到了后面,孔子主张“兼武”的一面被抹去了,善 于驾车、射箭,并“多能鄙事”的孔子淡去了,经过统治者的重塑,孔子的形象变成了学富五车,文质彬彬。 儒家的人才设计是一种“尚文”的模式。学儒必重文,自中唐科举发达以来,此风进一步滋长。到北宋,宋真宗的《劝学诗》所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空前读”【4】。满族入主中原,以“八旗”将士的骁勇善战为基础,但坐定 江山,则重蹈“重文轻武”之辙。以致鸦片战争一起,领军去和英军打的不是职业军人,而是翰林学士林则徐。由此可知,“尚武”在中华主体 文化中却地位低下。 2、传统社会心理与武术 在中国传统的心理中,赳赳武夫是不若谦谦君子的。今天,我国政府提倡向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学习,但对于多数家 长来说,有些偶像是只能赞赏而不能比肩的。与其让子女成为体育冠军,倒不如让子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从观念的深层来看,“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 3、武术功能的社会认定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而不猛”和“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武人特有的风度,在我国武术界亦早有提倡,但操作程序上尚不成体系。 中国民众对武术的认识,大致可以这样归纳:武术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技艺。作为锻炼身体,自卫防身,调节性情。由于诸多原因, 武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因而,武术的师资总体水平不足满足培养人格的需求。可见,在根基并不十分牢固的情况下,迫于形势的需 要,武术作为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推向世界,以展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50 年代初期到 60 年代中期,新中国武术运动是以推广长 拳与太极拳为主要方向。经整理的长拳运动以“高、难、新、美”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武术的踢、打、棒、拿、击、刺的内涵,赢得各国青 少年喜爱。作为健身、养生、圆活轻松、柔和缓慢的太极拳运动则深得世界中老年人的欢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人对武术 的地位认识是不充分的,甚至不及外国人。 二、武术的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武术发展、普及非常之快,可以预言,武术列为奥运项目已为期不远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武术 走向世界过程中,不仅有文化冲突,而且还有如何进入世界的理念确认。例如,“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主要形式,登上竞技台。散打 选手与美国职业拳击手、泰国拳击手、欧洲自由搏击手的对抗显示出中国武术的实力。然而,现在武术的套路与散打都是全国运动会和亚 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竞赛队伍的专业化,使武术的套路竞赛与散打竞赛分离,最终使武术“打练一体”内涵的完整性被完全分离。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并作深入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 1、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都是依靠武力的,但政权一稳,“重文轻武”又占主导地位,武学不被列入后世儒学的教学内容的范畴 之中,“武技”更不被重视。 2、武术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武术作为有效地教育手段,尚没有被充分注意。 3、中国武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重健身、怡情、竞赛,重展示武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建议3 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重文轻武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使武术具有应有的地位,并把武术运动真正开展起来。 2、在保留武术内容的同时,需要在表现、组织形式方面加以开发,改造武术内容,使它向徒手格斗方向偏重,并注重实效性。 3、广泛普及武术运动,使武术成为老幼妇孺皆知的世界体育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商鞅商君书(M)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8 年 P187 【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年 P466 【4】陈峰 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浅谈佛教艺术中飞天形象的变迁【摘 要】飞天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其形象随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广泛传播,并随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在这个过程 中渐渐脱去印度艺术风格,糅合进中国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佛教艺术 飞天形象的变迁。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多见的艺术形象,以轻快优美的动态和流转飘动的舞姿吸引观众。飞天出现在经变、佛传等故事壁画中,一般分布 于佛教石窟窟顶、壁面上方, 以及佛像的背光之中。 佛经中没有对飞天进行正式的记录, 没有明确出现过“飞天”这个词语。关于这种现象, 通常的看法是,“飞天”并不是一个佛教的词汇,而是一种世俗的称谓。 关于飞天形象所包含的人物内容,有多种不同观点,最早正式提出“飞天”名词的是日本学者长广敏雄。长广敏雄在 1949 年出版的《飞 天艺术》中正式提出这个名词,是学术意义的角度上系统探讨飞天艺术的开端。长广敏雄认为佛经中“飞天”所描述的形象,总的来说是佛 教诸天形象,而在佛教艺术中,飞天的形象大部分与演奏音乐和表现歌舞有关。在佛教诸神中,乾闼婆和紧那罗是音乐神,在佛说法时以 音乐来供养佛,即凡是诸天举行法会,都是他们担任奏乐的工作,所以佛教艺术中的飞天形象通常以乾闼婆及妻子阿卜莎罗以及紧那罗的 形象来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在不同方面有不同差异的观点。如认为“广义的飞天,包括飞行无碍的诸天神,如侍从护法、歌舞散花、供养礼 赞佛、帝释天等等。狭义的来讲,则是乾闼婆、阿卜莎罗、紧那罗、歌舞散花供养礼赞佛、菩萨,凌空飞舞的天神等。” 在关于飞天形象的描绘范围上, 把飞天确认为乾闼婆、 阿卜莎罗和紧那罗的观点影响较广。 但无论是古代传说, 还是佛教经典的记述, 都能看到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及佛说法的场景中有诸天人、天女歌舞供养。当用艺术手法表现这些记述时,就是我们看到的飞天,其 中自然包括乾闼婆、阿卜莎罗、紧那罗的形象,但很明显,飞天所代表的形象不仅仅局限于此。因此以乾闼婆、紧那罗的形象来认识飞天 所象征的人物相对便利,而用“佛教诸天”来理解飞天所代表的广泛含义更加准确。 印度的佛教艺术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飞天的形象,例如巴尔胡特佛塔的浮雕、桑奇大塔的佛经故事中。巴尔胡特佛塔的两片浮雕描述 的是凡人礼拜佛塔的画面,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佛陀的形象,而以佛塔、菩提树或者佛座来象征佛,在表现供养或者礼拜佛塔的场景里, 往往在佛塔或者菩提树之上雕出飞天形象。 马拉图雕刻中,飞天出现在佛说法的场面,并有了较规范的表现,在佛尊上部,佛光外围的两侧各有一身飞天。公元 1 世纪,出现了 最早的佛陀形象,2 世纪到 5 世纪的马拉图雕刻中,飞天所环绕的形象也表现为佛陀的形象。这时候的雕刻技法也有了进步,以体型大小 差异来表示不同人物的地位,飞天形象在画面中以较小的体型表现。马拉图的雕刻是在深度空间中表现人物排列的前后顺序,而相对小的 体型和在佛光外围的布局也可以显示出飞天飞动的高度,人物排列方式显示出更加生动真实的空间感。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艺术品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之一,石窟群内的飞天形象既出现在雕刻中,也出现在石窟的壁画中。阿旃陀石窟 中的飞天场景基本沿袭马图拉雕刻的范式。飞天形象肢体刻画得像可爱的小孩,配以较大的动作,身形生动,服饰以较短的飘带体现飞动 的感觉。阿旃陀石窟不仅有单身飞天,还出现双身飞天的对称表现。这种双身飞天并不出现在每身佛尊的上方,而是出现在相对更庄重的 佛说法场面中。双飞天形象大多裸体,或仅有飘带缠身,特别突出女性的胸部和臀部,这种丰润圆满的表现是印度佛教艺术的特征之一。 阿旃陀壁画中的飞天多集中在窟顶图案中。一般在方形单元内,中央圆形图案与外侧方形之间的夹角中,有单身的天人,也有男女成 组的天人。多用晕染法,人物效果真实,男女成组的飞天形象依偎,好像一对恋人。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大都看不出飞行的姿态,更像坐在 地上。埃洛拉石窟也存有有丰富的飞天形象,大都是男女成组,表现欢乐腾飞的姿态。在第 10 窟外的门楣两旁,有两组飞天对称向中央 飞来。 此处不同之处在于,飞天既不是单身,也不是双身,而是各有两女一男共三身飞天,形象依然裸体,女性飞天上部有刻划为弧形的飘 带。 随佛教东传, 飞天形象伴随佛教艺术传入中国。 传播的过程中, 受到中国神仙思想影响, 飞天与中国式神仙逐渐结合, 形象更加飘逸。 佛教中诸天形象,如龙神、乾闼婆、人头鸟身的紧那罗、阿修罗、迦楼罗等形象特征都逐渐难见,演变为飞行于天空的人形。在组合形式 上,飞天保持着来自印度的因素,既有单身飞天、双身飞天,也有多身飞天,一部分保持对称的格局,同时出现不完全对称的变化。 龟兹石窟中的飞天图像是石窟壁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比重大大增加。 飞天本身没有承载深厚的内容, 却在气氛的渲染中起重要作用。 龟兹石窟飞天图画出现在主室正壁、后室券顶处较为重要和面积较大的壁画中。形体比例明显增大,多呈 V 字形弯曲。龟兹飞天形体 的力量构成画面中的浑重气势,如克孜尔 1 窟后室券顶飞天,虽然券顶较低,但飞天与真人尺寸相同。龟兹飞天的姿态可分两种,一种是 飞天双腿坐奔腾跳跃的动作,是一种舞蹈化了的运动动作;另一种是飞天动作中双腿动态幅度较少,整个形体的飞动感主要靠腰部的动态 变化体现。 在飞天的服饰中,龟兹飞天较少使用飘带传达飞动的效果,而是由人物动作呈现雄浑跃起的状态。伎乐飞天形象大量出现,在空中持 各种乐器,强化了龟兹石窟浓郁的乐舞氛围。 敦煌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宝库,留存有最丰富的飞天艺术。敦煌北凉 272 窟的南北壁说法图,有对称的双飞天,北魏 254、260 等 窟至北周 428 窟说法图中在佛上部出现对称的双飞天。绘画依然采用凹凸画法,人体丰满程度低于印度绘画。从西魏开始,受中原风格影 响,飞天多为结队飞行,如 285 窟南壁共 12 身飞天,排成一行随流动的云朵而轻盈飞翔。出现在同一场面的飞天数目呈增长趋势,如北 周和隋代,常在窟顶相连的地方,绘一周飞天;隋代佛龛扩大,佛像的上部,也画出大量飞天,如 412 窟的佛龛,飞天多达 20 多身;这 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如初唐 321 窟中,在象征天空的蓝色背景中画出成群的飞天。云冈北魏 7、8 窟,窟内顶部藻井部分的飞天,两两 紧身相靠,行动一致,使人联想到印度男女飞天组合的形式,但此处无明显男女差异。类似的还有敦煌北周 428 窟。 飞天从形象到服饰,从数量到布局的变化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物身体描绘上由丰满逐渐转向俊逸;动作由较为僵硬机械逐渐转向流畅婉转。印度佛教艺术中裸体的女性飞天形象在中国基本消 失。 2.人物服饰由裸体缠裹飘带转为衣裙伴以飘带,衣饰刻画由较死板的刻画发展为生动的飘动。这些绘画技法的提升与中国画技法发展 紧密相连,例如唐代飞天飞舞的飘带,明显给人“莼菜条”技法的印象。4 3.飞天形态由散花发展为舞蹈、伎乐等多种供养形态。 4.飞天组合由单身飞天、双身飞天发展为多身飞天,成群的飞天,表现效果更加辉煌。 5.总体来说,无论是人物身体、服饰或是动作、表现场面,都是由简单发展为繁复而华丽。 飞天在中国,其数量远超过印度,飞天在中国的变迁反映了中印两国审美精神的差异。印度所欣赏的注重肉体感官之美的形态在中国 几乎消失殆尽,而代以自魏晋以来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在形式上则追求流动飘逸的美。中国画的流畅舒展的线条美在飞天身上淋漓尽致的 表现,也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美术大观》2007.10 自由飘洒话飞天--佛教艺术形象解析。 [2]陈剑《艺术探索》)飞天的美学意蕴。 [3]师娟《莫高窟艺术中“飞天”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随笔)二10902 李治清作为一个工科学生,对于论文还是比较难以写的,所以可能只是自己的思考,而没有引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学期应该说自己唯一阅读的文科性的书籍就是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 ,所以,能写的也只是对于这本书的一些观点的看法。 “血酬定律”是吴思先生所提出的一个“定律” ,或者说是一个供我们分析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视角。我个人认为,一个观点,尤其是 文史哲类的观点,拥有更高的自由性,更有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此观点本身的正确性,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给人以启发,开辟另一 个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自然,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也是这样。 其实,个人看了看吴思先生的简介,感觉他不太像一个严谨的史学家,而更像一个比较驳杂,对近代比较了解的历史爱好者。而他所 提出的血酬定律,本身就毁誉参半,在豆瓣上就引起了一场争论,而这也是吸引我了解此观点的原因所在。 (历史和文化本身就是一体的,没有文化能够脱离历史单独存在,这篇感想也就不要算偏题太多了吧。 ) 血酬定律里提出了“血酬”“血本家”等概念,个人认为其本质就是我们人人皆知的“成王败寇”“枪杆里面出政权”的观点,辅以 、 、 经济学里的利益最大化思想,由广大的人民,少量的军阀和一些士人共同操控历史这个复杂的市场。 或者说,这个观点就是用经济学的思想来分析历史与文化。 书中所提到的事例比较多,通过“匪变官”“官变匪”“潜规则”与一些吴思先生自创的词汇来逐步证明“血酬定律”的正确性。 、 、 自然这个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与参考价值,但是我个人认为“血酬定律”的所含质量并不太高,尤其是适用于当代,限于政治的敏感 性,其很多观点在如今都无法被确立。 而且,在吴思先生的观点中,每个人都是极端理智的,因此整个历史都是按照一个规律而运作。虽然在对于古代是比较适用的,但是 吴思先生把“血本”放在了一切资本的第一位,这是我不太赞同的,在经济与科技优势没有绝对确立之前,游牧民族所代表的野蛮文化对 于农耕文明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在我国千年历史得以一再证明,而随着时代的进步, “血本”所含的价值也一步步降低,经济与科技已经 成为了越来越重的因素, (军事其实是资本与血本的结合) 。 书中所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内容,人命的价值。书中所给了一些算法,总觉得人命价值偏低,事实上想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因此“战争” 也就成了一项用人命换取资源的交易,而且一直进行到了现在。某种角度上说西方的人命比中国要值钱那么一点。我相信当今西方的崩溃 会是经济上的崩溃而非由战争所根本决定的。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政治可以说是统治阶级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延伸。由此看来,血 本的地位已经不如资本了。 其实我从根本上不太赞同吴思先生的原因是,我觉得吴思先生分析问题太过于主观,而所得出的结论有太过于理想主义,作为一个方 向来思考是可以,真的那来套历史细节就不太灵验了。 中国历史对于我最大的吸引不是里面的绝对定理,而是那些可变性很大的偶然,我相信一个人的一念只差可以改变一小段历史,也许 不能是整个轨道偏离,但是那个偏差是我所想追求的。就像看蒋介石传和李鸿章传对于他们最后的评价都很相似,都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的必然,即使没有他们也会有别的人成为另一个李鸿章,另一个蒋介石,他们不是造时势的英雄,只是时势造就了他们。 我对这个看法并不太赞同,就像“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这样主流的观点综让人为那些岁月里的英雄而惋惜。 历史会被很多事情所影响,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感情,都是一个纯理性的生物,那么确实可以计算出每一个事件的发生,但是,那也就 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历史了,就像是试管里的血液,柜子里的切片,就算组合起来也不是我们一样。 我更愿相信,历史是由人们对于权利、财富、利益的向往所驱动向前,由仁义、知识、文化、思想所拥有深度,由那些顺应时势而起 的英雄所掀起了更大的波澜….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他们不是历史的主体,但他们是最为耀眼的存在。那些怀着相同理想,足够凶狠,智 慧的英雄们都没有错,只是生活在了相同的时代而有了王、寇。 我们作为创造历史主体中的一滴,最终还是被那些勇敢的顶端的管理者所牵引向前,也因为我们比较理性而少有反抗。 想着那些逝去的历史中的人物,任我们思考。 “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 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首先声明,那些“全盘西化”和“全盘东化”的思想是偏激的。保不住传统文化,那犹如丢掉自己5 几世的传家宝,可以视为不孝。而一味活在过去,不取众家之所长,则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可以视为不智。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 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物质教育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 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 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 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 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 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 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 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 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 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 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 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 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 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 东方文化教育孩子,是“靠吓”和压制,生怕孩子“出事”或不依照家长的意志成长,用诸多禁忌规限孩子,让他们在特定的模式里生活。 西方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性格, 用启导方式让孩子认识事物, 让孩子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 所以孩子自小对人处事都不会“怕字当头”, 不怕人也不怕动物和妖魔鬼怪。万圣节晩上母亲陪孩子扮鬼怪家家户户去讨取糖果,东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但那是洋人启导孩子的 一种方式。 西方教育,强调学生学业与工作能力平行。我认识的两个大学毕业女生,一个膺选海外教师到日本教英语,一个得“破格”入硏究院, 皆因社会服务即义工优异而战胜竞争者。一个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官员在暑假前对学生家长讲话指出,全省中学生成绩优异者绝大部分为 华裔,但他们普遍都是社会服务精神状态不亢奋的一群,缺乏领袖才的培养。一个移民专家在新移民论坛上说:加拿大需要人才,更需要 有领袖才的。加拿大是开放社会,有领袖才者能开放自己,接受别人,也让别人接受自己;第二,有协调能力,既要办好事,也要有协调 工作和人事的能力;第三,有危机感和有独立应变能力。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状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 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其一,人文传统。 有别于重自然或超自然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为万 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 ,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 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其二,伦理中心。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是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 趣的“伦理型文化” ,同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 “科学型文化”对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分别作纵向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得到充分发展;而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 伦常的智慧,齐家、治国、平天下借以“修身为本” ,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以至中国文学突出强调“教化”功能,史学以“寓褒贬, 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统驭智育,人生追求则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其三,尊君重民 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 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 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 活资料,社稷国家方得以保全,否则便有覆灭崩溃之虞。因此, “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尊君”和“重民” 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其四,中庸协和。 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 , 民” ,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这种中庸之道施之于政治,是裁抑豪强,均平田产、权利,从而扩大农业宗法社会的基础;施之于文化, 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异中求同,万流共包;施之于风俗,便是不偏颇,不怨尤,内外兼顾。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则是执两用中,温 良谦和的君子之风。 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顺从自然节律的精神,它肯定变易,又认同“圜道” ,这显然是农耕民族从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 到收获这一周而复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描述的封闭式循环序列,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概括。 其五,延绵坚韧。 中国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 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 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 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 “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 统; “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汲纳异域英华,如此,中国文化方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盛极一时,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 ,乃至完全覆亡,令人在凭吊间油然而生“白云千载,人去楼空” 的感慨。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 19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世界统一市场扩及东亚,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政体趋于瓦解,社会进入近代转型阶段, 文化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变革的任务渐次提出。然而,近世中国尽管呈现“千古之奇变” ,但悠悠岁月铸就的传统,作为一6 种动力定型和深层底蕴,仍然或显或隐地施展影响,中国现代文化正在内与外的交织、古与今的因革中演化,如滔滔江河,后浪逐前浪, 奔流不息。中国传统文化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 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 等等。 查看精彩图册 明代&amp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 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 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 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 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 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 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编辑本段特征 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 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 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 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 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 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 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 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 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 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 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 社会的人文之化, 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 落脚点是修身、 治国、 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 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 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长治久安, 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 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 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 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 1952 年出版的 《文化: 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 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 160 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 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 尊重。1871 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 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7 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 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 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 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 探究传统文化, 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 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 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 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编辑本段文化传承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 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 有说服力。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 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 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 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 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 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有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 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 格还是高尚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 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 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 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化,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 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 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 编辑本段国际影响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 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 6.9 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 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 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势 动荡不安,恐怖行动时有所闻,海湾地区战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为斗争,斗争 再进展就是战争。不论冷战、热战,结果都是怨恨越积越深,报复一次比一次惨烈。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冲突双方需要的不是报复,而是宽恕、忍让和反省。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反之,且看巴以冲突逐步升级的恶果——越来越多的 人民在爆炸中无辜丧生、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经济环境遭受重创…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对当代社会还 有没有价值? 编辑本段部分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 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 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 《中庸》 《大学》 《孟子》 《论语》 )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 《墨子》 、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 《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 《公孙龙子》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 《战国策》 )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 9.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 、罗贯中《三国演义》 、蒲松龄《聊斋志异》 、曹雪芹《红楼梦》 )施耐庵( 《水浒传》 )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 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明代&amp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 、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 、 、 、 、 、 《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 、 、 、 ) 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8 太极图(太极) 。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 、 、 、 、 、 、 、 、 、四大名著( 《西游 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 50 个。如下是 15 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 宵节) 、花朝节(花神节) 、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 、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 祭灶日(小年) 、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 、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7、中国戏剧 潮剧、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 、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 、 、 、 、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 、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 、祥云图案、凤 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潮汕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 、丧葬(孝服、纸钱) 、祭祀(祖) ;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装、到现代的汉服、受其他民族影响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 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汉民族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 、青铜器、古玩(铜钱 等) 、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 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饺 子、汤圆、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 23、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 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 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 、 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 ,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 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9 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 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 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24、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 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 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 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 两汉至南北朝。 在中国古诗文中, 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 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 如:“渺能视,跛能履。”( 《履》卦“六三”) 、“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卦“上六”) 《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 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 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 ,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 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 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中的一门课程。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较 为密切,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一定帮助的中国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二) 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中的一门课程,本教材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需求,选择了中国 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一定帮助的中国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 俗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通过阐述, 深入分析和揭示其所蕴涵的人文内涵,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魅力。 本教材通俗易懂, 知识性、 趣味性、可读性较强,不仅对于高校师生而言是一本难得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而且对于其他有志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而言也 是难得的入门书籍。 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是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 8000 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的广阔土地上,创造出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雏形。 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同化,中原民族和戎、狄、蛮、夷等周边少数民族,形成了夏、商、周三 代绚丽多彩的文明。春秋战国之交,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 专制主义国家。经过秦、汉两代的推进和魏、晋、隋、唐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巅峰。 综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的形态,都没有像中国这样,有着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悠久历史。透过中国所有这 些发明创造与智慧结晶,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世界文化的推动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1] 编辑本段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 《中国历史名人》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宗法礼俗》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 国学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图腾文化》 《中国古建筑文化》 《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古桥文化》 《中国名山文化》 《中国文化名城》 《中 国中医药》 《中国茶文化》 《中国酒文化》 《中国陶瓷文化》 《中国丝绸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书法文化》 《中国绘画文化》 《中国文化 名镇》 《中国民乐文化》 《中国民间艺术》 《中国曲艺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 《中国武术与传统体育》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龙文化》 《中国 数字文化》 《中国色彩文化》 《中国养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性文化》 《中国钱币文化》 《中国文史典籍》 《中国科技与发明》 《中国天文历法》 《中国度量衡器》 《中国皇室文化》 《中国古代官职》 《中国科举教育》 《中国法律刑 罚》 《中国宫室车马》 《中国衣食什物》 《中国古代军事兵器》 《中国古代商贾贸易》10
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相关文档:
广而告之: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非常超级学习网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文明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