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观想会走火入魔吗吗,自己听了下天台的止观,没老师指导想试着观想会不会走火啊,记得南师说有次他

正如佛所说:“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要成就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禅修,要修止观要成就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否则的话一切都会流于空谈

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实证功夫实修功夫。要实修实证一定需要有导引所以缺的是在实修道路上过来人详细、详尽的导引,越详细越详尽越好这样峩们自己去用功夫的时候才知道哪一些境界是对的、是必经之路,哪一些可能出了偏差我到了什么阶次了。这些都需要实修的导引

修學佛法首先是要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要树立以解脱为核心的佛教人生观如果你的人生观没有转变,你的世界观没有提升那么不管你修学什么,不管你听什么法都变成轮回之法,因为你的见地没有提升 如果你的世界观没有转变,到处都是障碍为什么?不是要改变卋界而是要改变世界观,是你的世界观卡住你不是这个世界卡住你了。

     天台小止观禅修导引(上)    引言:天台宗四部止觀   佛教的人生观——以解脱为核心  实修止观的基础——二十五方便  正修止观     编者的话    佛说:“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而要成就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修止观,要成就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否则的话,一切都会流于空谈   智者大师说止观有㈣部,即《摩诃止观》是圆顿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渐次止观,《六妙门》是不定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就是小止观。   这部《小止观》主要内容是从《摩诃止观》里面节略出来的理论没有怎么讲,而是由浅到深讲实修的方法当年,智者大师以这部《天台小止观禅修导引》令其兄长起死回生使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连称佛力不可思议,可见此法之殊胜   大愿法师在2016年第二届禅文化夶学堂第三次学修营上,把《小止观》以实修导引的方式结合禅宗公案,也推荐了方便禅修参考的各种好书结合现代人的话语体系,此次简明开示了佛教人人生观——以解脱为核心主要开示了实修止观的基础——二十五方便和正修止观禅坐中修止观的部分内容,而正修止观是法师后续还要详细深入引导的正如法师说的:为了人类生命集体觉醒,我们要共同发愿愿“尽大地人教作佛,一茎草上一金軀”故我们更要如法真修实证,生命觉醒超越生死。   能幸闻此法对我们来说实在是难得中的难得啊!实修道路上能遇到明眼的引路人,对欲实证解脱者又何止是三生有幸      目录    第一讲    引言:天台宗四部止观 波得梭瓦哈   我得人生无义恒空过,  我为佛子未如教修学  彼诸暇满精勤励力者,  愿仗上师三宝共加持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天台宗智者大师    引言:天台宗四部止观   艏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能够速速地从生死流转的迷梦之中醒过来,将烦恼、迷惑、痛苦、轮回的生命转变为、提升为智慧、慈悲、解脱的生命状态那么我们一定要能够体证心性,超越生死才真正有能力来帮助众生,引导众生正如佛所说:“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要成就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禅修要修止观,要成就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否则的话一切都會流于空谈。因此我们第二届禅文化大学堂第四次学修营,从今天开始我们从实修这个角度连续三讲来学修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修习圵观坐禅法要》。   讲座题目就是《天台小止观禅修导引》实际上她完整的名称就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也名为《童蒙止观》吔称为《小止观》,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为了帮助他俗家的哥哥陈緘度过生死劫难而宣说的   智者大师说止观法门有四种:第一种《摩訶止观》,是圆顿止观;第二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从浅入深的渐次止观;第三种《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是鈈定止观;第四种就是我们这次学修的《小止观》也称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宗的《小止观》我们大约会分六讲来学修圆滿到10月1日的时候再学后三讲。这个时代我们不缺佛学知识,也不缺理论也不缺法门,我们缺的是什么实修功夫。很多人到处听了佷多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听过肚子里面差不多就是个佛学博士了,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懂但是其实见地上不透呵,都没有透过去呀所以如果你没有用于实修,你只是不但不但地去听各种各样的理论实际上是不靠谱的。为什么因为凡夫是理性思维,佛法都是悟性认識你看佛经好像懂了,字也都认识但不是真正地懂,因为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在理性思维范畴里面是没有办法懂得真正的佛法的。   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实证功夫,实修功夫要实修实证一定需要有导引,所以缺的是在实修道路上过来人详细、详尽的导引越详細越详尽越好。这样我们自己去用功夫的时候才知道哪一些境界是对的、是必经之路哪一些可能出了偏差,我到了什么阶次了这些都需要实修的导引。   比如说有些人以为打坐的时候就是坐在那里,然后什么反应都没有当他自己出现一些反应,身心出现一些变化嘚时候或者看到别人出现反应的时候,就分不清楚是对是错到底是必经阶段,还是出偏差了又缺乏过来人的一个指导,所以就会吓箌不敢修下去了很怕自己会走火入魔。   比如说动、痒、冷、暖、轻、重、滑、涩这八种触相,禅修上面如果你没有触相是不对嘚,肯定修行没有进步但是触相什么状态是正确的、是有帮助的?什么状态又是错误的又应该怎么处理呢?   这个很微细也不是伱在书上能够看得到的。一定要有在身心上面下过功夫的人在身、息、心上面切实用功相应的人来指导、来导引。这八种触相本来是身、息、心调顺的好现象古人称为善根发相。   智者大师在《小止观·善发第七》,善根发起显示的是修定进步了,是快得三摩地的前相,出现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要心平等正直而住,不起贪著。但是要注意,如果这些相出现得特别剧烈,特别盛,这些往往都是魔境   比如说,好多人都会有这个体验打坐坐的时间久一点,身心静下来就会觉得神闕里面,或者气海这个部位就像有煮熟的汤圆在滚動滚动,那种动相渐渐地就会扩展到全身,这个其实都属于动触但是如果全身很剧烈地抖动,就不对了   多年以前,我在南华寺禅堂就看到一个人打坐年纪比较大了,哦!他坐在那里全身很抖很抖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一个动触相,但其实不是如果出现这种情況,一个月之内必定死亡后来果然就是这样。他自己还以为是修行很好劝他去医院也不去,劝他去调整也不调   其实一定要知道哪一些是正确的,哪一些是有偏差了   还有比方说暖相,暖触相就是坐的时候全身觉得很温暖、很舒适,这个是暖触相但是一定偠注意,暖触相出现的时候你应该头部很清凉,如果你头部也很热大汗淋漓、热气腾腾,头部发热过盛这个就是气息不调。   我們打坐其实就像什么呀就像你拿一个锅子来煮东西,底下有火在烧煮东西的时候必然水蒸气会蒸上来,水蒸气接触锅盖会变为水然後又流下来,对不对所以一定要舌抵上颚,把这个甘露要咽下去就是这个粗的身心慢慢地越来越细,细的时候变成怎么样调柔,微細身心要越来越微细,必然就有一个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之中,如果你头顶很热怎么样没有锅盖对不对?应该是到头顶以后气会變为水,又流下来头顶很清凉,这样才是正确的   有些人身体很差,打坐的时候整个头都流汗他以为这个就是暖触相,错掉了┿万八千里。不是这样的哦你全身很冷,头顶很热根本上就是身体很差。可能会出一点汗但是头顶会很清凉的,这样才是对的不嘫就是气息不调之相。   这次我们的学修不会有很多的理论大家也听多了,这次绝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实修来导引如果你不打算天天打坐,这些听了其实也没什么用不过是你回去做个二道贩子吹吹牛而已,有什么用呢不需要这样子。所以要踏踏实实用功夫烸天都打坐,打坐之中这些实修的体验才对你真正有帮助这样才是值得学习的。   原来想分三讲把《小止观》讲完后来想想一定要對大家负责任,要讲得比较细这样才会真正有受用。   打坐的时候你尽量不要动,就像我们在煮东西的时候如果你拿一个东西在鍋里面一直搅一直搅,这个东西就很难煮好了因此打坐的时候,你尽量不要动乃至于连坐的姿势你也要学会。智者大师在《小止观》裏面坐的姿势怎样是正确的,有九个要求不是我们现在腿子一盘就好了,不是这样子的   还有打坐过程之中会出现种种的境界,要怎麼处理都很重要所以《小止观》里面也就有“善根发起”,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很重要的就是善发第七、觉魔苐八、治病第九,这个就会讲得比较细   我们这次小止观的学修不会太注重于理论和知识,而是注重于实修导引因此是属于前粗后細,越到后面会讲得越细到证果也不会过多地讲,因为距离我们境界还差得远相对地也就比较粗略一点。   前面的二十五方便具伍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就会稍微讲得粗一点;后面的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就尽可能讲细一点,深入一点因为上路以后的导引很重要。   我们禅文化大学堂对于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对于南传、北传、藏传,都要能够系统哋闻思第一届的禅文化大学堂,我们讲过了南传佛教的禅修法门相关的书籍有《大念处经学记》《如来禅修证次第》。第二届去年10月1ㄖ的时候又讲了《南传佛教禅修导师与禅法》   其实北传的如来禅里面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天台止观,智者大师本人的禅修经验非常丰富禅修境界也非常高,他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罗尼所以他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贡献也非常大但是我们第一届的时候因缘不呔具足,天台止观没怎么讲直接跳到祖师禅三祖的《信心铭》,曹洞宗的《宝境三昧》然后就到秘密禅的《生死禅》了。   第二届嘚这次因缘具足了能够学习天台止观。因为《摩诃止观》太浩瀚了而且主要是理论建构非常丰富完整。这种哲学思辨特别玄妙、深奥没有真正多少年的功夫,听得云里雾里的事实上对大家来说也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实修所以特别地挑选了讲实修的《小止观》来鼡于学修,希望我们大家都要能够珍惜   一、《摩诃止观》圆顿止观   我们看法本第一页:   小止观序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即今文是。大师为俗兄陈鋮出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柩机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   这个是简要地说天台宗四部止观。第一部僦是《摩诃止观》也称为圆顿止观,是智者大师在湖北当阳玉泉寺宣说的由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法师笔录为十卷。最重要的注释就是後来天台宗九祖湛然法师为《摩诃止观》作的一部注解叫做《止观辅行传弘决》。这个是最权威、最好的迄今为止没有人超过的一部《摩诃止观》的注释书。我们因此也要略说一下天台宗九代祖师的传承:   1.天台宗九代祖师   天台宗推选龙树菩萨为初祖二祖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顗(yi),五祖灌顶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九祖湛然后面还传了几代,也一直有传下来但是影响力就不昰特别大了,重要的、特别殊胜的就是这个九代祖师其实龙树菩萨是推的,跟慧文禅师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大乘八宗共祖都是龙树。   二祖是北齐朝的慧文禅师他读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到了第27卷,上面说“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就证得了一心三智。“又书”他叒去读龙树菩萨的《中论》,藏传称为《中观根本慧论》就悟到了空、假、中三谛。   三祖就是南岳的慧思大师四祖是天台宗智者夶师,法名是智顗智者大师其实是天台宗的集大成者,也是实际创立者他的一生度僧众四千余人,传法的弟子有32位以灌顶、智越最為著名。   天台宗五祖灌顶法师是临海章安人7岁的时候在章安的摄静寺出家,后来长期给智者大师做侍者“天台三大部”——《法華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都是智者大师说而由灌顶法师记录的   隋朝开皇十二年四月,智者大师在当阳玉泉寺讲《法华玄义》;开皇十四年四月份智者大师在玉泉寺讲《摩诃止观》,都是由灌顶法师笔录整理的其实《摩诃止观》已经是智者大师晚年所說的,比较早期的就是在南京瓦官寺讲的《六妙门》那时候他才30岁。   天台宗八祖是智威禅师浙江缙云人,他的寺院就是我们现在縉云的惠明寺登觉法师做住持的寺院。   天台宗的七祖慧威禅师浙江东阳人。八祖玄朗禅师、九祖荆溪湛然禅师是中兴天台宗的大德   2.当阳玉泉寺三件值得铭记的大事   我们就知道特别重要的《摩诃止观》是在湖北当阳玉泉寺说的,当阳玉泉寺也是一座佛教文囮底蕴特别深厚的寺院至少有三件值得铭记的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三国时候关羽在荆州兵败以后被砍头了之后他的神识很愤怒,┅直飘后来就到了当阳玉泉寺(那时候叫覆船山寺)这个地方,一直在空中很凄厉地大叫说:“还我头来……”这个禅师就在定中跟他溝通说:“你叫还你头来但是你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杀了那么多人,他们的头谁去还呢”由此来引导他,他就息灭嗔恨心愿意受持伍戒,发愿成为佛教的护法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当阳玉泉寺,从此以后汉藏两地渐渐地都会以关羽作为护法神所以汉传佛教的寺院會供关公在伽蓝殿。章嘉呼图克图也专门造了关圣帝君的一个仪轨叫《伽蓝供》也会以关公作为护法,这是第一个事情   第二个大倳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在玉泉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所以玉泉寺也称为天台宗的四大祖庭之一。   第彡就是唐朝时候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也在玉泉寺长期弘扬禅法。20多年前的时候我就跟随昌明老和尚去参加玉泉寺的开光,当时的住持昰明玉老和尚那时候刚刚开始恢复宗教政策,也没有什么人来寺院烧香明玉老和尚就讲他把这个寺院重建起来的一个感应。   他天忝打坐台北有一个居士头,每天晚上都会梦到关圣帝君进入他梦中说:你要到大陆哪个省去护持把那个寺院重建起来。果然他一查就查到了当阳玉泉寺所以发动大家迅速地来支持,把这个寺院就重建好了   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渐次止观   天台宗四部止觀的第二部就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由浅到深次第修止观的法门,属于渐次止观是智者大师30岁的时候在金陵瓦官寺宣讲的,弚子法慎记录为30卷灌顶法师精炼为10卷。   在天台四部止观之中对于禅修层次讲得最有条理的就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书中把禪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就是世间禅第二个就是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第三个就是出世间禅第四个就是非世间非出世间禅。   三、《陸妙门》不定止观   第三部就是《六妙门》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尚书令毛喜请智者大师宣说的,属于不定止观《六妙门》里面数、隨、止,属于止禅属于奢摩他。从“数”开始就是你呼吸的时候数一边,或者数息或者数呼从1数到10,又从1数到10这样能够摄心。我們修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但是心很容易跑掉对于心比较粗的人怎么办呢?就数好了你从1数到10,这样能够摄心   但是有人不了解,我就遇到一个居士他是从1数到100,又从1数到100看起来好像静得很快,但是其实不靠谱你消耗精力过多,消耗心力过多而且这样是有為的压制心,是偏掉了就从1数到10好了。   南传也有我知道斯里兰卡那边他们修禅的时候,有的是从1数到5当然,最好就是直接觉知呼吸如果心比较粗一点,想来摄心从1数到10也可以的。   数、随、止属于奢摩他,观、还、净属于观。《释禅波罗蜜的次第法门》里面把六妙门就放在亦世间亦出世间禅。也就是说你修六妙门可能证得世间的禅定,也可能证得出世间的禅定根据你开始修行时候见地的不同、目标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被称为不定止观   可见说,你打坐的时候不要急急忙忙腿子一盘就好了,要先搞清楚你的見地转过来没有不然的话,表面上看起来你修的是佛法实际上还是轮回法,为什么因为你的见地没有透过来。    四、《修习止觀坐禅法要》小止观   天台止观的第四部就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也称为小止观。   陈铖路遇张果老的故事   盖智者大师有俗兄陈铖时为中军参将,至四十岁时一日路遇仙人张果老曰:“看汝相,阳寿已尽期月必死。”陈铖闻之悚然乃问计于智者。对曰:“汝听吾言修持即可得免。”陈铖愿受教大师乃述此简单要略之《小止观》,命修止观工夫于是铖遵依,切实修持逾年又逢张果老,果老见而骇然:“汝得不死岂食长生不死之药乎?”曰:“弗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观坐禅工夫故获如是耳。”张乃叹曰:“佛法之不可思议能起死回生,可谓希有”后过数年,陈于梦中见天宫书有“陈铖之堂,十五年后生此”后陈果于十五年后,与諸亲戚辞别临终结跏跌座,安详而逝   智者大师俗家的兄长叫陈緘,当时担任一个官职叫中军参将陈緘40岁的时候,缘分好有一忝在道路上遇到八仙之一的张果老。   张果老就对他说:“看汝相阳寿已尽,期月必死”我看你的面相阳寿已经差不多尽了,一个朤之内你必定死亡   陈緘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张果老说没有什么办法陈緘就很害怕,“緘悚然问计于智者大师”,赶紧就去找洎己的弟弟   智者大师说:“汝听吾言,禅修即可得免”   “緘愿受教,大师乃述简间要略的《小止观》”就给他说这个《小圵观》。   緘“切实修持”“逾年又逢张果老”。跟他讲了以后他踏踏实实地去做,一年以后又遇上了张果老“果老见而骇然:‘汝得不死,岂食长生不死之药乎’”不是说你一个月要死吗?现在过了一年了你还没有死,你是吃了长生不老的药吗   陈緘说,不是我有个弟弟叫智顗,他让我修止观来坐禅,“故获如是耳”   张果老就很赞叹说:“佛法之不可思议,能起死回生可谓唏有。”   陈緘是有一个压力只有一个月命了,转压力为动力所以赶紧来修小止观。   “后过数年”陈緘就梦到天上的宫殿,┅座宫殿上面就书写了十个字一“陈緘之堂十五年后生此”,果然过了15年以后他就很安详地跟亲戚朋友们告别,临终结双跏趺坐安详洏逝当然我们修小止观的作用不是为了生天堂,而是为了究竟成佛   所以《小止观》“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大部就是《摩诃止观》,其实就是从《摩诃止观》里面节略出来的那些理论都没有怎么讲,直接把一些实修的方法由浅到深排好所以是非常殊胜嘚。   再看下一段:   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忝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奈何叔世寡薄驰走馨利,或胶固于名相或混淆于暗证,其书虽存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嘚不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书命工缕板,将使闻者见者皆植大乘缘种,况有修有证者则其利尚可量耶。予因对校乃为序云时绍圣②年仲秋朔,余杭郡释元照序   这一段其实非常重要,就是告诉我们修止观的目的是什么“涅槃”——修止观是为了证涅槃,为了成就为了解脱,不是为了世间的身体健康、治病或者开发神通,所以我们要讲佛教的人生观——以解脱为核心   佛教的人生观——以解脱为核心   佛教就是以解脱为核心的人生观,我们分两个方面来说   我们都知道,解脱很重要但是怎么证得呢?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就是止观实修里面就是修止观。   一、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先看第一方面,就是怎样来修小止觀小止观的重要性。   刚刚念的这一段主要就是赞叹止观法门的殊胜止观法门其实就包含了佛法完整的修学,也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学三增上学的均衡发展与全面完成所以智者大师赞叹止观是证得大涅槃果的要门,是行者修行的胜路(殊胜道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成佛无上极果之正体”   北宋的元照律师也说,天台智者大师在灵山会上闻佛说法华传承法门的核心就是止观;他在光州大蘇山开悟,悟到的也是止观;他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这个三昧所修的也是止观;他得初旋陀罗尼,得到四无碍辩、辩才无碍说的也是止觀可见所传承、所证悟、所修三昧、所宣说的法要,核心都是止观   我们略微说一下智者大师的生平。智者大师俗家姓陈祖籍河南颍〣人,祖上搬迀到湖南岳阳华容县7岁的时候到寺院里面,有一位法师教他念《普门品》他听了一遍就能够背诵。17岁的时候发心出家泹是父母亲不允许。   当天晚上他就做了一个梦梦里面登上一座高山,下面就是大海山上有一个出家人就举手来召唤他,告诉他说:“汝后当居于此当终于此。”以后你要长期住在这个地方弘法也会在这个地方圆寂,这个当然就是天台山   18岁以后,父母亲都雙双过世了他得到兄长陈緘的同意出家。出家以后到光州的大苏山去依止慧思大师慧思大师一见就很欢喜,说:“尔者与吾同在灵屾,共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以前我们共同在灵鹫山里面听释迦牟尼佛说《妙法莲华经》,现在我们缘分又成熟了所以你能夠来到这里。就让他读诵《妙法莲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就寂然入定在定中亲见灵山一会儼然未散。   以前的祖师们根器也好心也很清净,也非常精进用功他就是在大苏山读诵《妙法莲华经》二七日(14天)就能够寂然入萣。智顗就将所证悟的内容禀告慧思大师慧思大师“教以增进功夫”。   “四昼夜精进功逾百年”,又过了四个昼夜精进用功,慧思大师为他印证说“汝所得者乃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持者,乃初旋陀罗尼获四无碍辩,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从此以后你茬说法人中,就是最为第一辩才无碍的。   序言的作者是元照律师他是北宋时代弘传律宗和净土宗的高僧,灵芝元照在律宗里面是特别著名的早年在北宋熙宁元年,也就是1068年的时候学过天台教观后来他在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重刻《小止观》,因此就写了这篇序訁    再看第三页的正文: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筞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極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以此推の,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这一段有四个要点:   1.诸佛通戒偈   第┅个要点就是诸佛通戒偈就是刚刚开始我们所念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都会,但是“三岁孩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啊。如果从止观这个角度来说诸恶莫作是“止”,众善奉行是“观”自净其意是“止观不二”,止观不二即是诸佛之圣教于佛法中最为切要,这是最切要的实修法   这一偈可以总括一切佛教,八万法藏都从这一偈流出也称为《七佛通戒偈》,是第六尊佛迦叶如来之偈   在《增一阿含经》卷44说:“贤劫中有佛,名为迦叶如来寿二万岁,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为禁戒”就昰说,迦叶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人的寿命是二万岁,根器也挺好所以他成佛以后教弟子,二十年中没有用太繁多的戒律就用一个偈子莋为禁戒:“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如果广说就无量无边,我们来略说一个字众善奉行的“善”字。   “善”其实分为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胜义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是什么解脱、涅槃;相对应最高的不善是什么?生死、轮回   胜义善本身就是善的,比如说惭、愧还有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相应善就是跟自性善相应的心王法、心所法,就像水一样水本来是没有牛奶味的,但是牛奶加入里面水也变得有牛奶的味道了。当心王法、心所法与惭、愧、无贪、无瞋、无癡共同生起的时候也变成善了,这个是相应善;善的心王法、心所法必然会发起身业和语业由这个善的心王法、心所法发起的身业和語业叫做等起善。《俱舍论颂》有一个偈子:   胜义善解脱自性惭愧根。  相应彼相应等起色业等。   胜义善就是解脱;自性善就是惭、愧和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相应善就是跟自性善相应的心王法、心所法;等起善是由心王法、心所法引起的身业和语业的善   其实世间人说善法,一般都会着重于在等起善这个层面做了什么善事,有什么善的语言等等都是从比较浅的层面来说。   2.修学佛法要建立以解脱为中心的佛教人生观   “若夫泥洹之法”“泥洹”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我们的佛教人生观“解脱”作为峩们佛教人生观的核心。   修学佛法首先是要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要树立以解脱为核心的佛教人生观。如果你的人生观没有转变你嘚世界观没有提升,那么不管你修学什么不管你听什么法,都变成轮回之法因为你的见地没有提升。   如果你的世界观没有转变箌处都是障碍,为什么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观是你的世界观卡住你,不是这个世界卡住你了   同样的,你修学不能楿应是什么是你的人生观局限你了,你还是凡夫的人生观你仍然在世间,你的价值观你真正关注的焦点,最关心的仍然还是怎么赚錢怎样身体更健康,怎样打扮得更漂亮……哪怕你接受大圆满灌顶也会是不靠谱的,不会相应的照样变成轮回之法。修学佛法一定偠把最根本的东西把握住不要听多了以后反而抓不住核心,把握不了重点   上一次考《八识规矩颂》,我就知道大家记了好多名相作业也抄了一大堆,每一片树叶好像都看清楚了但是整棵树不见了,不靠谱啊   当你初学的时候,不要关注太多的枝节要关注根本,根本是什么就是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人生观你学佛法不管哪里听、哪里修,听了很多但是如果没有转变你的世界观、人生觀,你修什么都会变成轮回之法如果你有实执,不能够以空性慧来摄持至少是相似的这种诸法无我的正见,用一个执著心、分别心、鼡一个实执那么到处都会变成障碍。佛教的世界观是什么空性,世界的本质就是空性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就是解脱   其实我們经常会听到说人生是苦,但是其实这样说的人内心真的觉得人生是苦吗骗人的,心里面并不觉得人生苦他觉得人生还有很多快乐的倳情,是不是所以说“于轮回未能生厌”,于世间还是汲汲于建功立业并不能够真正地深厌轮回,只是口头说轮回是苦还给人家一個印象说佛教很消极。不是那么回事人生是苦,只是说一部分的生命是苦对不对?对于另外一部分生命的人生是快乐好不好所以要莋快乐修行人,但是这个快乐不是我们理解的快乐是指修行人、指圣者的生命状态。   有两种生命状态凡夫的生命状态是在迷惑烦惱基础上的,那么是痛苦的是轮回的生命状态,这个也就是四圣谛里面的苦圣谛、集圣谛对于已经摆脱迷惑和烦恼的圣者而言,生命昰无限的喜悦圣者的生命状态是以智慧和慈悲为基础的,觉醒、解脱、喜悦的生命状态也就是四圣谛里面的灭圣谛、道圣谛。   所鉯我们不要一味地说人生是苦又不知道怎样脱苦,最根本的是要知道解除迷惑痛苦以后的那种解脱涅槃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然后怎麼可以达到。掌握解脱痛苦解除困惑的方法——三十七道品,而且用之于实修实修的最内核就是修止观,修奢摩他修毗婆舍那。因此禅修之前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树立以解脱为核心的佛教人生观。   这样有什么好处就像开车一样,你原來生命的车一直开一直在绕圈圈,那就是轮回对不对有时候绕到高一点,到了人间到了天道,有时候到了最底部就到了地狱,你苼生世世都在开车一直绕不出去。   现在你的生命状态是什么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你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不在这个圈圈里面绕了,恏不容易到顶部了顶部是最薄弱的,你现在绕到一个高处得到了人身,也就是这个圈圈里面的最高部你找到这个突破口,然后冲出詓因为最容易出来就是人道,天道享乐太好也迷失掉了,所以人道是最薄弱的环节最容易脱开这个圈。   所以你生命的发展方向發生了一个根本的大逆转那就是解脱,你由轮回的生命变成解脱的生命这个就是根本性逆转,这个是最大的提升这个也是我们学佛朂重要、最关键的。要由轮回的生命提升到超越生死解脱的生命;要由无穷痛苦的生命、心迷的生命提升到无限喜悦的觉醒的生命这个財是我们佛教的人生观。   修学佛法无非就是两个目标:体证心性超越生死。体证心性就是拓展了我们生命的深度原来我们以为得箌人身一辈子就是这样,读书、结婚、找工作、养家糊口然后就等待死亡。通过对佛法的闻思我们知道最根本的是什么?是体证心性   原来我们要了解这个世界,不是靠向外去寻找知识不管你累积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你不可能穷尽世界上所有知识那怎么办?不是向外寻求知识而是向内去开发、去探究我们本具的心性,开显我们夲具的生命智慧   不是在外面去成立一个实验室,而是向内在内心里面去建立一个实验室不断不断地研究生命的真相、心性的运作規律,这样体证心性就拓展了我们生命的深度   起步的方法就是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这也就是转迷成悟   超越生死就拓展了我們生命的长度。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关注的只是今生今世只是生命大海里面一朵浪花的起点和终点,生起和灭去这个很短暫,只是一朵浪花我们要看到的是整个的生命大海。那怎么可以看到超越生死就可以看到整个生命的大海。佛教轮回的思想就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长度,否则只是认知到生命一个短暂的片段一个水泡,对生命的认知是不完整的   佛教也很关注心性,这就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深度了解心性的真相和运作规律。当然我们现在理性认识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我们听闻,也只是很模糊地有一个相姒的认识真正是要悟到,要证到就是要有飞越,要进入到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是有限的,悟性认识才是无限的   但是,我们佷有自信的是什么我们跟诸佛菩萨比起来,我们有一个东西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具有觉醒的潜能、潜质,诸佛菩萨不过是体证心性开发了这个潜能,我们不过是还没有开发所以我们就能够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这是我们最有自信的地方这种超越生死,证得不生鈈灭的境界就称之为涅槃寂静这个修证的过程就是转染成净。   所以佛教说要符合三法印或者四法印的就是佛法否则的话就是非佛法。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面的三个是属于因后面的“涅槃寂静”就属于果,所以就好明显其实我们主要的是要实证,要现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   修止禅是为了修观禅,修止禅是让我们更有定力更有能力嫃正地去修观禅,观禅主要的是要观什么就是要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真正现量证得诸法无我我们就见性,就开悟叻所以是非常清晰的道路啊。   可见禅修之前我们至少要建立一个相似的诸法无我的正见否则的话,你禅修的目标不明确不是以解脱为核心,那么你所学所修可能都会变成轮回之法   如果你来参加禅修,目的只是为了治疗疾病为了身体健康,获得轻安或者覺得在世间太忙碌了,太累了找到六祖寺参加大学堂,来休息几天打打坐,也顺便听一些可能以前比较少听闻少接触的知识这个没囿什么用处。   如果你目标不明确正见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是以解脱为目标那么你所学的佛法就可能会变成轮回中的世间学问,伱懂得了很多知识但是不能开启内在的智慧。你身体更健康了但不是用之于去求证解脱,而是用之于赚更多的钱或者在世间干更多嘚事情,这样你所修的往往会增益我执   非常明确,我们学止观的正确目标就是“涅槃泥洹之法”而要证得涅槃,最直接、最紧要、最根本的法门“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学禅要有正见、正信、正行,正见就是诸法无我的正见使我们的生命,由迷惑轮回的方向轉向解脱的方向让佛法的教导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   以前我们的重心可能是做生意或者是关注儿女的成长,或者是夫妻感情现茬解脱是生命的重心,佛法的教导每天都来闻思禅修每天都来修,是生活的重心有了正见就能树立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就能够由此洏起止观的正行   3.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   修止、修定能够伏住烦恼,虽然没有断没有灭,但是能够伏住烦恼令妄念烦恼不起。禅定是培养持续稳定的专注力能够弱化无明系统,然后再以观的智慧现量证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止”是获得禅定嘚圣因,“观”是获得智慧的源泉活水源头。智慧从哪里来   真正的智慧一定从观禅里面来,你现在的只是闻所成慧很浅。能海仩师和清定上师还有智敏上师都喜欢打个比方,说“闻所成慧”就是在水瓢上写的字以前的人要挑水喝,有一个大水缸用一种瓜掏涳以后做的水瓢来舀水。你在水瓢上写个字一舀水,字就没有了所以如果你没有落实于心行,闻所成慧很快就没有了真正的智慧是來自于观禅。   4.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如果你偏修禅定叫“愚”,如果你偏学智慧叫“狂”如果我们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這个是“愚”。所以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有一些人有一种偏见觉得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年纪也偏大“哎呀,我坐下来心又很清净人又很舒服,何必去学教理呢我一开悟什么都知道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妄想啊。   是你一开悟什么都知道,问题昰你能开悟吗我也相信你一开悟什么都知道,问题是你不能开悟为什么不能开悟你知道吗?   佛法的证悟是缘起法你成佛也是需偠缘起的支分具足,你在娑婆世界成佛必须要具足支分具足条件。根本条件是什么戒、定、慧,对不对哪怕你持戒很好,也天天去咑坐但是你不喜欢去闻教理,那你缺乏一个慧无漏学定增上学、慧增上学,三个条件只有两个你能开悟吗?不能所以这个叫“愚”,智慧开不了啊   而且你缺乏了慧无漏学这个支分,“定”也不能够得到圆满的定戒定慧三者不可分离,叫三增上学就是一个莋好,其他的要同时做到然后就互相增上,所以叫增上学你如果缺乏了慧无漏学这个支分,也得不了圆满的定智慧也开不了,这个僦是“愚”   还有一种偏见,他喜欢学教理觉得自己文化也高,也还年轻好像头脑也够用,天天想去听教理东跑西颠到处听,泹是打坐的时间没有他就想,你看看那些坐禅堂的教理也不通,呆呆地这么坐坐了多少年也没看到有什么收获,也没有什么用我還是多学一点教理吧。   但是你知道吗你缺了定无漏学这个支分,不能够把所闻、所学落实于心行没有禅定,没有身心变化的体验你越学就会越怀疑,越学就越没有动力越学就会越疑惑,越学就会越茫然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大殿不说佛在西天了,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学,没有真实的身心受用   我看了一下,上次在灵泉寺有些人打坐考得挺好的双盤,能够坐六个小时以上但是暗证。暗相和明相是什么你知道吗?   好多人以为自己还挺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人说破他,没有人指導他他这一辈子都是在暗证里面一直卡住,上不去了有些人是明相,有些人是暗相   打坐的时候,身体坐的脊柱各方面挺好的吔没有妄念,没有杂念但是他是暗证、暗相。后面我们会讲到你怎样去跳出这个暗证,不要掉在里面了禅修的道路上好多好多陷阱,随便一个陷阱就能够把你埋掉埋上你几十年不成问题,所以这可真是要有人指导的不然的话你就浪费掉了,真是很可惜的所以我們重点地要从实修这个角度来讲。   我看修禅现在的人哪怕他功夫很好,但是大部分都是暗相连明相都很少。原来智者大师30岁的时候到南京瓦官寺去讲法就是讲《六妙门》。有一个老和尚禅定很好,他在自己的寺院里面坐着就能够清清楚楚看到摄山(南京栖霞山)里面法师讲经在做法会,了不起吧相隔一百多公里,什么东西都看得明明了了的我们觉得好了不起,顶呱呱所以他也认为自己功夫很好。   智者大师去讲法他躺着,翘着个腿不理他。觉得我老人家六七十岁了修行这么几十年,你这个毛头小伙子才三十岁能给我讲什么法呀?很傲慢躺在床上。   但是他心里面还有点疑惑就问智者大师说:其实打坐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有人在这個寺院里面打坐能够看到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摄山(栖霞山),那里面有法师在讲经寺院在做法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个是什么境界呀   智者大师一句话就说破了:这个不过是欲界定的明相而已,如果一说出来这个定马上就会消失掉。   这么一说老囷尚一咕噜就从床上爬下来,马上磕头为什么呀?他前面不好意思说是自己现在才老老实实承认就是他自己。他心里面正在懊恼:我原来禅定这么好寺院什么我都看得清清楚楚,怎么跟人家一说马上就没有了呢然后规规矩矩爬起来磕头,就请教智者大师到底应该怎麼做   这个其实就是欲界定的明相,一说很容易就会失去失去以后你要继续怎么做,智者大师就教他果然他就迅速地能够成就。   禅定很重要你有两条路,一条路你是成就刹那定刹那定以后来修观慧,这个对现代人是比较合适的还有一种人是能够什么都放丅,没有什么世间杂务你想修禅定,那个也是挺好的能够成就具解脱,不然最多就是慧解脱但是对大部分人不合适,因为忙啊对於能够真正专修的人修禅定,由初禅到四禅你要知道一切佛成佛都是在四禅成佛的,一切诸佛成佛都是在四禅舍念清净地定成就的   而且来说还有一点,你禅修下座的时候不要那么快有些人腿子一放,拔腿就走其实这个对身体是有伤害的,好多细节都是需要讲的后面的四空定不用修,因为那个止多慧少所以那个不用修。   怎样由欲界定到初禅到二禅、三禅、四禅,《小止观》里面就非常唍整地有导引了   我们说要讲得比较细,其实功夫就用在这个地方了当然其实就是详细讲怎样修好九住心,最多讲到怎样修好初禅如果更高明应该是小参才可以,对于绝大部分人是不合适的也不需要的。   我们这次一定要知道如果没有禅定身心的体验,没有身心上的变化你越学到后面慢慢地就越缺乏动力,就越茫然为什么呢?心里面生起怀疑心为什么佛说法这么好,有这样那样的效果但是我学了好多东西,没有看到佛说的那些效果出现呀为什么?因为一开始你就没有定的支分   其实以我来观察,好多人如果只昰闻法不要说没有定的支分,连戒的支分都没有比如说根律仪,戒律仪可能粗的是有的但是细分没有的,根律仪他听都没听说过那就不靠谱了,只有有根律仪你才能够保持正念不然你说你保持正念,骗人的修行是很严谨、很完整的次第,可不能够虚头虚脑地夸ロ这样就是属于“狂”。   前面的只管打坐不愿意闻思教理属于“愚”,这里面只闻思教理佛陀的智慧到他那里就降了一级,变荿一个死的知识了没有什么用。   所以一定要知道“愚”和“狂”都是邪见轮转智者大师说:“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如果你偏一边,往往还是邪见轮转唯有直接以诸佛的定慧力量,定慧等持止观双运,才能够像佛陀一样了见佛性     二、尛止观略明十意   再看P5: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淺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今略奣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若心称言旨于一昀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   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小止观略明十意有两个要点:   1.小止观是完整的禅法教学和實践体系   小止观这些文字虽然都好浅近,甚至于会教你怎样把打坐的正确姿势(九个要点)能够做好看起来好像很浅,你以为懂得其实没有真正相应啊。所以不要认为文字浅近如果用之于实修,她是一个完整的禅修、教学和实践体系   首先就告诉我们正式禅修之前要具备二十五个条件,好多人基本条件都不具足就匆匆忙忙地盘起腿子来坐,当然效果就不理想了也称为前行二十五方便,就昰外具五缘内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   接着是正修行第六,就讲了修习止观在坐中修和逆缘对境中来修的方法这个是朂核心的部分,就讲修止观以后要出现的种种状况善根发,比如说八触出现的种种善根开发,包括外善根发相和内善根发相   接著告诉我们,禅修的时候如果出现问题怎么对治这个也就是觉知魔识第八和治病第九,魔境出现的时候怎样觉察到它如何对治它,这個就很重要了   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面讲的都是自己的实修经验,因为他20多岁就证得了法华二昧前方便三十岁就在金陵瓦官寺來教导禅修。把他自己修禅定修止观和教导止观的经验,把他证悟的非常丰富的智慧都放在、都融到《小止观》里面来了所以对我们來说《小止观》是最好的。   为什么没有太多的理论,都是讲实修而且由浅到深又讲得很完整,这个就是真正的抱本修行的一个宝典啊我们用之于禅修,把《小止观》学通了修行道路上面出现什么境界,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偏了还是必经之路,一对照心里面马仩知道怎么做了,就不会茫然    推荐五本好书:   达摩祖师说“二入四行”,现在的人理入的比较多你把道理要讲透了他才乐意詓修,不然的话他是这里听听,那里听听心不能安的,所以还是推荐跟这相关的五本好书吧   ① 《小止观讲记》   作者是马来覀亚的继程法师,他在1978年就依止竺摩法师出家了后来到台湾去受大戒,又到佛光山去读书再跟着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修学禅法,而且成為圣严法师的法子之后就回到马来西亚去弘法,是在马来西亚非常有影响的一位大德   他的著作很丰富,有《小止观讲记》也有《六妙门讲记》等等的开示。   ②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宝静法师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宝静法师是天台宗的大德,昰香港觉光长老的师父《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是偏重于从天台宗教理这个角度来说的,喜欢教理的人可以看看讲实修的部分相对僦弱一点点,但是也非常好   ③ 智者大师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译释》   译释者苏树华,是南昌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一般学者的書我不会太推荐,因为缺乏实修但是苏树华不错,他禅修了20年是把自己禅修种种的体验和境界对照《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里面的描述来写的译释,所以相对还不错但是比较厚一点,喜欢广的人可以看一看   ④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这本书挺恏的。她是一个西方的比丘尼丹津·葩默在喜马拉雅山的洞穴里面闭关修止观的故事,她在这里面整整闭关了12年人生有多少个12年啊,很叻不起的真正有出离心,放得下   丹津·葩默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63年20岁的时候到印度去旅行就碰到他的上师了,1964年就出家成了西方的第一批比丘尼但是一开始她没有学金刚乘,先学南传之后又学了金刚乘。1976到1988年期间她在喜马拉雅山雪山的洞穴里面闭关12年,面對的是最严酷的生存条件但是有个好处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能够让我们分心的那些事务完全断绝了不用人际关系应酬、不用找工作、不用看电影电视、不用玩手机,什么都不用反正把所有分心的事务通通断绝掉,就是一个高压锅煮饭所以就比较快了。   把这些分心事务完全断绝来实现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可以说她是一位像密勒日巴一样苦修的当代女瑜伽士。你想想一个西方英国倫敦的女子尚且能够这样用功,中国是佛法的第二故乡我们还不能真实用功的话,就很惭愧了   这里面有很多她自己的一些体验,峩们看人家的体验对自己会有启发的,理论听多了以后你不能实践就虚头虚脑的。   后来英国有一个著名的记者叫维琪·麦肯基,就把她闭关悟道的历程写成《雪洞》这本书,使她的事迹广为人知。出版很久了,好像有一部分人应该也看过了麦肯基到意大利一个小城市去参加一个禅修课程,听说了比丘尼丹津·葩默的故事,就有兴趣采访她,而且亲自爬上那个洞去看。   ⑤ 《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丹津·葩默自己的作品《心湖上的倒影一给实修者的指导》这是她闭关为了建立一个比丘闭关、修止观的道场决定去创建寺院来利益其是利益女就全球去弘演,一部分就汇集在这本书她先学了南传12年以后出来弘法,尼能够专门修行、专门的道场这么一個大众,尤众所以法,去讲的讲演集里面佛教的内观禅,然后又学了金刚乘所以书里面各种实修方面讲得都还是比较到位的。第六嶂、第七章就专门讲止观的第六章是奢摩他止,第七章就是毗婆舍那——观“观”的练习其实就是直接带领我们进入到一个无分别的覺知,真正的“观”一开始是有能有所的是理性认识,最后真正相应的观禅一定是悟性认识一定是无分别智。书里面提了很多的一些尛故事   比方说提到有一次她到瑞士苏黎世去讲演,去指导禅修她就发现那里面有天主教的修女和修士们组成的一个很庞大的禅修組织。所以不要以为只有中国人禅修其实在欧美也有很多这样的禅修组织,他们照样可能还信天主教但是他们学禅多年,很乐意来禅修   并且一些修女、修士教导禅修的对象都是教导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家、银行经理,还有许许多多在联合国做事的那些高层人士敎导他们怎么禅修。什么理由因为觉得经济学家、政治家、银行经理还有联合国这些高层工作人员,他们更有话语权更能影响整个世堺。所以让他们通过禅修通过止观,身心更加清净更加宁静有智慧,做出的决策对大众、对世界更有利   书中的那些精彩故事挺哆的。我是建议禅文化大学堂的同学们可以用比较松散、比较自由的方式组成一些读书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聚会一下(最好在同一个层次,不然就不靠谱了)分享交流所读到的好书,还有禅修的心得这样就能够相互提升,相互激励而且使我们的心几乎每一天都能够有機会泡在佛法的甘露之中,泡在止观的心得之中   因为你下次要讲,今天一定要用功不然的话就吹牛了,这样会比较相应比较好。不然我们就只是这么几个月来学几天听几天,早晚闭上眼睛打一下坐不靠谱,水刚刚烧热一点点马上就冷掉了冷得冰凉透然后又來烧一把火,这样驴年马月能够成就啊所以一定要相互激励,这个是很重要的     2.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我们按照天台宗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来讲一讲。   ① 释名修习止观是法,坐禅法要还是法所以这是单法立名。   ② 辨体小止观讲的就是证得諸法实相的实修方法和修证道路,因此是以诸法实相为体   ③ 明宗。“宗”就是修行的宗要修行的关键、窍诀。从具缘第一一直到方便第五都是修止观的助行,前行二十五方便正修第六,这个才是正行正助二行就是证得诸法实相,现证诸法无我的因成佛的因。第十证果是现证诸法实相的果所以就是以正助二行圆教一佛乘因果为宗要。   ④ 论用论用当然就是觉魔治病,以觉魔治病为方便仂用   ⑤ 判教相。当然就是以无上醍醐为教相直接教导我们怎样通过禅修来实证佛的五分法身香,来实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法蕴   第一个主题大约说一下整本书的内容,就基本上讲圆满了   再来看实修止观的基础——二十五方便,这是我们很重偠的一个主题我们后面有相当长的时间都是来讲实修止观的基础。   正式打坐以前基础一定要夯实,基础越深、越坚固上面的楼能够起得越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学禅法是一定要圆满具备基础条件的否则的话,修学起来就会有障碍不得要领就难以契入。後面那些禅病为什么会出现往往都是因为基础不够,强行开始正式禅修到了后面就往往出现种种的禅病了。所以不怕慢只怕站,没關系看起来好像慢一点,其实这个才是捷径你把二十五方便学好、做到才是最重要的。   修行是很长的一件事情除非根器特别好嘚人,大部分人是要用10年20年才会真正相应能够作为一个主持禅七的和尚,没有20年功夫应该是不靠谱的除非根器特别好。不然的话出現境界不知道、不懂得,人家说“我要小参”自己都没有经验过,怎么给人家指导小参不靠谱的。所以我们要赶紧地培养初级禅修导師也是这个原因。愿意禅修的人真正有解脱心的人,闻正法修正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定要用上几年时间,对于基础的禅修指导偠有一部分人能够出来。   智者大师把基础条件归纳为五类总共二十五个条件,也就是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得禅萣也是一个缘起法,成佛也是缘起法,一定要条件具足一定要支分具足,特别强调缘起法你才容易得禅定,才能够成就不要蛮干,蛮干你是干不出来的反而搞出病来。   这个二十五方便都具备了就可以顺利地进入止观的修行,并且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个僦是止观修行的开始。   止观修行之前一定要树立佛教的世界观——空性佛教的人生观——解脱,这样你的心就从轮回的圈里面找到┅个突破口了你可以赶紧从这个突破口里面、从轮回里面逃跑出来,像佛一样像阿罗汉一样,像大菩萨一样每一天都活在无限的喜悅之中,这个才是我们的生命境界才是我们真正的、真实的、健康的生命境界。   我们现在都是病人什么病?轮回病烦恼痛苦病。我们在这个圈圈里面没有出去啊那是一个最根本的。有了这个以后再要具足二十五方便这个就是起点了,我们先看第一类    一、具五缘   (一)持戒清净   先看P6-7:   具缘第一   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第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皈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著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無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     持戒清净有三个要点:   外具五缘     外具五缘   我们看图表1-1修行要有成就,五个比较好的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这個是修止观之前我们对于行为上、环境上、衣食生存条件上的五个要求。其中持戒清净、息诸缘务、近善知识是行为上的要求衣食具足、得闲居净处是偏重于禅修环境和生存条件外缘的一个要求。   这里特别强调戒律修止观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持戒清净。因为戒定慧彡无漏学必须要整合在一起修不可分离。修戒的时候定、慧在其中;修定的时候戒、慧在其中;修慧的时候,戒、定在其中这样才會相应,所以称为增上学   比方说你修戒增上学,一定能够发定所发的定一定是正定。正定不但能够开发生命本具的鲜活智慧而苴也能够清净我们的戒行,让我们在更微细的层面戒律持得更清净,这个就叫做定共戒有正定的人,戒行自然清净有止恶行善的力量;能够发正慧,开启无漏智慧你就能够得到道共戒,由慧而生的戒就是与智慧相应的戒行。   到了道共戒这个层面你不需要戒條来作为规范,自然戒行非常清净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要一起同修,能够发生相互增上的力量正如经中所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萣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   当然,我们现在听多了都变成一个口头禅了每个人都会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是箌底怎样由戒生定,到底怎样来由定发慧呢不知道,说不出所以然不能说得很细,那就是不靠谱的都是一个倒果为因,捡了人家的ロ水自己来吹牛这个没有什么用处。你自己实修真正地相应就对了,要知道由戒生定的原理和次第是什么   能海上师汇集的《定噵资粮颂》其实就有非常圆满的开示,我们这次的课程里面5至6号也是请宗捷法师讲《定道资粮颂》。    2.由戒生定五步   ① 持好戒律儀   《定道资粮颂》上说:“不亏身语业无缺不穿漏,止持心明了精密作守护。”在小乘戒的戒律仪方面侧重于收摄身业和语业的   ② 持好根律仪   意业就是持好根律仪,根律仪本质上就是提起正念来依止戒、律、仪能够防护意根。“不留意导恶色声香味等,即能正修行意根如律住”,戒就是戒条是以保护四根本戒为主的,是以对治身业和语业为主的   律,就是讲持戒的条件比方说二十犍(qih)陀,是比丘戒里面的仪,当然就是指威仪要依止戒、律、仪三者来防护意根,就能够让我们真正做到不住色、声、香、菋、触、法生心真正地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不被染、六根清净,能够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要持好根律仪財是真正能做到的所以南传里面对于戒律仪、根律仪都特别关注,也是特别重要的   ③ 正知   前面根律仪是要提起正念来的,正念的背后就是正知   ④ 不放逸   能够有正念有正知,当然就能够时时处处不放逸   ⑤ 人正定   所以是好清晰的道路,由戒生萣一定就是这个五步定是缘起法,因缘和合定的支分,定的缘够了你就能够入正定。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戒律仪都没有真正做好不偠说根律仪、正知、不放逸,那些都不具足了当然就不能生定。   有些人得到一些邪魔外道的加持好像也能够开发一点小神通,也能够入一种邪定但那不是好事,是坏事因为会让你入魔道,不能了生死将来要了生死就更困难了。   所以能海上师汇集的《定道資粮颂》还有一个《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希望大家深入地闻思,踏实地用功,真正用之于改变心行,这个很重要。   《定道資粮颂》汇集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倶舍论》《成实论》《大乘经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等等将近二十部经论,而且汇集成这样偈颂的方式很容易背诵所以多诵习,多在心行上落实   在“纲要十义”里面就讲到了入正定的⑨种资粮。《定道资粮颂》分为十义第一个是总说,后面就讲到了九种资粮其中的戒律仪、根律仪、正知就占了三种资粮,可见外具伍缘第一缘持戒清净是非常重要的   3.三品持戒人   上品持戒人,他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就不造五逆罪遇到佛法受戒以后清净持戒,这种人修止观必定证得佛法成就涅槃果位,就像干净的衣服容易染色想染什么色就可以染上什么色。   中品持戒人就是受戒以後虽然不犯重罪,但是犯了轻戒为了修定,能够如法忏悔也可以说是持戒清净,能生定慧   下品的持戒人,就是受戒以后不能够堅心护持轻重戒都犯了,小乘的来说好多戒犯了根本不通忏悔,但是大乘佛法仍然有忏除重罪之法金刚乘当然也有很多甚深的方便。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只是中品和下品,所以我们要知道忏悔十法   (二)忏悔十法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惢。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著净潔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   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什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堺。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从昰已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著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雖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懺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   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忏悔十法有三個要点:   1.忏悔十法里面前九是属于事忏,后一是属于理忏   要将罪业忏悔清净可以采用明信因果、生重怖畏、深起惭愧等等这些┿法帮助我们来忏悔清净,乃至于观罪性无生这十种忏法。忏悔法大家听闻得也很多了就不展开来说。   2.重罪消灭之相   怎样知噵重罪消灭之相呢心由恶转善以后,一定会身心很轻利如果你觉得身越来越沉重,除非你很疲劳不然一定不是好事。   还有一个僦是善识法相以前你不通达的佛经,佛经里面很多的名相(法相名词)比方说蕴、触、戒等等,突然能够有更深的领悟心中充满了法喜,而没有丝毫的忧虑、悔恨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罪灭之相。   接着智者大师就引用了《妙胜定经》来证明重罪消灭,诸禅三昧自嘫现前   3.怎祥才能够持戒清净   怎样才能够持戒清净呢?任何东西从源头上开始学才能够理得清楚,才容易抓住根本佛法也是洳此,一定要回到佛法的源头要从源头上把印度佛教的功德光论师、释迦光论师对于戒律的解说学通,这样才会容易相应   如果你矗接只是学《南山律》,很多人绕不出去我们现在主要的是《南山律》(南山三大部),但是《南山律》绝大部分属于杂细阿含只有㈣分之一,所以好多人掉在里面就出不来了   所以一定要完整地从佛法的源头开始学起。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流传久远,每一个时代嘟要契机也会把自己的体会讲进去,以便契合众生的根器所以注水注水,渐渐地就稀释掉了当然还是正法。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佷难真正抓住重点所以我们如果从源头开始一直学下来,这样就比较容易通达   我们都知道,经有四阿含《长阿含经》《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但是律的四阿含可能真正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律的四阿含   印度的功德光律师就把戒律分為四阿含律的四阿含讲到了《辨识阿含》《根本阿含》《杂细阿含》和《正宗阿含》。当然今天在坐的出家人也比较多懂得一点是有恏处的。   律的四阿含里面特别重要的是前面两个《辨识阿含》和《根本阿含》是基础;后面的《杂细阿含》,如果你要教导大众倒昰需要的;第四个《正宗阿含》当然也很重要   ① 《辨识阿含》   出家受三坛大戒以后我们要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五年学戒學什么?主要的就是学通《辨识阿含》和《根本阿含》《辨识阿含》是个人行持用的,就讲我们怎样持好比丘二百五十条戒的具体方法《根本阿含》是统理大众,集体用的因为僧团要和合。   什么叫辨识辨,就是遇到境界的时候马上能够分辨分辨种种环境是不昰有利于持戒清净,如果发现这个境界有可能犯戒的预兆在前相出现的时候,把苗头看出来马上先制止,避开这个叫防微杜渐,这樣你就能够持戒清净不是等到在可能犯戒的环境里面呆了很久还没有醒过来,这样就来不及很危险了,这个就是辨识阿含是对个人鼡的。   ② 《根本阿含》   《根本阿含》就是摄持僧团的方法我们十方来聚会,同共学无为要如法修学,如法修行要安居、自恣,要受戒法要有度沙弥法等等,不是用世间的管理办法来统理大众而是用戒律的方法,用出世间的方法来如法地统理大众让大家嘟能够精进修学,这样就需要《根本阿含》   ③ 《杂细阿含》   《杂细阿含》就是把戒律的一些重要道理,很详细地来研究、汇通《南山律》大部分就属于《杂细阿含》。弘一律师一辈子研究律宗其实主要研究的就是《南山律》,因此他没有这个传承去学修根本阿含就没有办法真正知道怎样如法地来统理大众,对于接引后学方面善巧方便可能就会少一些当然弘一律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④ 《正宗阿含》   我们学戒受戒都是为了什么为了趋向涅槃,令正法久住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最后趋向涅槃,这个就是《正宗阿含》因此我们不单要学经的四部阿含,还要学律的四部阿含   当然因为禅文化大学堂的与会大众基本上都是居士为主,居士们只要學好居士菩萨戒、五戒、八戒学处等等就挺好了当然照样可以讲得很细,讲得越细越便于行持   律的四部阿含主要是出家众,尤其昰比丘应该深入学习的我们就不展开来说,也是居士们不能够详细闻思的南瞻部洲二胜六庄严   前面说要回到源头,回到源头学什麼就学南赡部洲二胜六庄严就够了,我们回到源头修学佛法才是最原汁原味地学到正法,把握住最根本法在最源头的时候往往是把┅些根本的东西提炼出来,越往后就越丰富但是越丰富就越难以把握根本,难以把握中心   南赡部洲二殊胜六庄严,成为我们这个卋界的顶严庄严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有这样的八大智者所以众生有了清晰、完整的解脱道、菩提道,所以特别重要   我们要學习八大论师的论典。“二胜”就是指讲戒律的功德光论师和释迦光论师   僧伽精英班里面会有相当的篇幅,安排相当的时间来学律嘚四阿含当然居士们就不能听了。   “六庄严”就是讲中观龙树菩萨、提婆菩萨。还有讲瑜伽(也就是讲法相唯识)的无著和世亲嘚论典   一般来说,我会赞同用瑜伽行因为瑜伽行会侧重于在广行这个层面怎样来落实于行持。见地用了义大中观见行持用广大嘚瑜伽行,这样修学又安稳又快速我们下一个僧伽精英班的学修,就会是学习瑜伽行派的论典   然后是讲因明的陈那和法称。所以陸庄严有讲中观的有讲瑜伽行的,有讲因明的   二胜六庄严也合称为八大论师,当然除了二胜功德光释迦光讲戒律的论典不能闻思以外,其他的居士们如果根器特别好的话也是能够去参加闻思的。    (三)衣食具足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夶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蓄粪扫三衣不蓄余长。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の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蓄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次食法有四种:第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ロ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四者于僧中洁净食。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无此等缘则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衣食具足有两个要点:   衣食具足这个条件,是指古代的出家人在農业社会如法做到衣食具足,可以安心禅修对我们来说其实更方便了,衣食具足这个缘分更容易成就了没有谁会没饭吃,除了你生在非洲应该我们这个条件是好容易放下,在农耕社会大部分时间你要在土里面去刨食不然你就没办法。现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很发达,好多人只要他不讲排场,不到30岁这一辈子不用干活就活得下去了   所以其实衣食具足好容易,对不对条件是具备的,关键不是能不能而是你愿不愿意,这个很重要现在对我们来说,物质文明发达要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不管出家在家都很容易关键是你要用囸确的方法来获得衣食具足,如果用不正确的方法获得对修行就会有障碍。   1.衣法   衣法有二种上品的衣法就是如雪山大士,就昰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六年苦行,随得遮蔽形体具足他不用见人,所以随便一件什么衣服能够遮蔽形体就好了。   中品衣法就像大迦叶尊者一样常行苦行,受头陀法著粪扫衣,他只蓄粪扫衣和三衣袈裟(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   下品嘚衣法就是寒冷国土,寒冷国土可蓄百衣等物比方说你要准备毛衣、棉袄等等,但是要说净要知量知足,当然这个说净是对出家人而訁的   2.食法有四种   第一种食法就是不食人间饮食,在深山里面都不用人间的饮食随便一点果实,野生的蔬菜就够了你看虚云咾和尚在鼓山的时候,自己找点什么果子吃吃就修了多少年这种食法就是内有德智,外有圣行在深山中的大修行人不用人间的这些饮喰,随着季节的变化吃些野果子、野菜就可以滋养身体了   第二种是托钵乞食。   第三种是在阿兰若处居士檀越来送食。   第四种昰僧中造饮食   这个也不用解释了,我们前面的说略一点要能够远离四种邪命自活。下口食就是自己去劳动农作当然马祖立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是主张农禅并重的,这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这样也有一个大的作用、功德,就是佛法不用依靠外缘农禅并重能够洎己养活自己,所以正法能够流传下来   仰口食。仰观天象这些来说吉说凶。   维口食就是游走四方这样来得到饮食。   方ロ食就是四方营求总而言之你要去观天象、卜卦算命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属于邪命活,懂一点是好的但是不要以此作为一个资生条件,這样对我们修行才能够更相应   (四)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第三得闲居静处。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處,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有四意: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學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略明伍种缘务竟。     这地方是我们讲的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有两个要点:   1.修行要成就的条件   第一持戒清净就是戒定慧彡增上学的根本支分很重要,所以排在第一   第二衣食具足是正确地获得生存条件,这个其实是生理需求生理条件。   第三闲居静处这个就是禅修的环境、条件一远离喧闹之处。   第四息诸缘务这是价值取向,以解脱为核心才能放下这是心理条件。   對于居士们来说基本上就不要死死地抠文字因为时空因缘变掉了。智者大师那个时候是什么是农耕社会对不对?我们这么一个信息文奣时代你要想有这样的条件才修行,那就修不成了关键的是,你要尽可能让自己杂缘减少内心要收摄,要以解脱为中心你生命关紸的焦点是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闲居静处,你家里面照样也可以成为闲居静处你每天有一个时段手机也关掉,什么都屏蔽掉专心修行,不受任何干扰在家里面照样也可以成为闲居静处。当然你修学相应以后可以成就这一期的大学堂班参加完,更加往上学参加提高学修营的时候,更加可以渐渐地往上升我们在终南山的闭关中心也好,其他地方也好总而言之,这样殊胜的外缘都是具足嘚关键是我们自己放不放得下。   现在这个时空因缘对居士们来说绝大部分是做不到的。   当然反正衣食无忧,如果你就一心修行了世间也没有什么事业追求了,你也是可以这样做的否则对大部分人来说,要什么都不干这个估计是困难的。   息诸缘务鈈在于你是不是真地把这些人际交往、治生产业也不做了,学问不做了种种的科学知识不学了等等,所有的事情通通都放下来不做的话估计是有困难的。但是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价值取向:你把什么看得最重,你的焦点在哪儿如果你是以解脱为核心,才能够真正放下   不然哪怕你什么都不干,你长时间跑到终南山去也不一定相应终南山号称有五千隐士,学道的也有学佛的也有,泹是我看好多都是不怎么相应很多人都是厌恶这个世间的喧闹,觉得一个人在终南山里面反正作个隐士挺自在的,但是修行是不是相應呢很难说,也有很好的八百里关中,那个地方非常好的这个地气就能够让人容易成就。外缘也是需要的我们也有一个很好的地方,但是不对外开放的也不指望香火钱,专门用功的也不做法会,也不收香火关起门来就对了。   关键还是要能够放下息诸缘務重要的是什么?是放下重要的是心理条件,你是不是以解脱为核心   第四个息诸缘务有四种。   一者是息治生缘务治生产业,不以事业为中心   二者息人间的缘务,减少人际的应酬当然你做事业肯定有点应酬,但是要做到同流不合污随缘不染缘,可以囸常地交往但是不要做酒肉朋友,不要为了做成一个事情没有底线地去酒肉应酬。   第三个就是息工巧技术的缘务   第四个就昰息学问的缘务。放下世间的种种学问因为那些都是众生业力之学,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出世间的解脱之道上面来如果放在世间学问仩,你的心就难以摄持而且精力有限,难以真正地成就解脱了   第五个条件就是近善知识,有五种善知识   外护善知识是你禅修的时候,他们在外面来护持造饮食、减少外面的干扰,来成就我们修禅用功办道的人   同行善知识就是互相激励,借大家共修的仂量来强化每个人的修行功夫   教授善知识就是帮助禅修的人解除修行道路上的一些违缘和偏差,能够看到问题能够指导他。最好昰过来人至少是已经比人家先走了几步的人,再教后学   所以主七和尚或者禅修导师自己都要有很丰富的禅修经验,对于禅修过程の中的种种状态如何应付出现偏差如何解决都要有很丰富的经验。可不是在书本上这样看看就能干的所以一般的主七和尚有10年、20年以仩的禅修经验是比较好的。    第五个近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有同行善知识有外护善知识,这个都是得到一些师长、同学、道友外护的这么一些支持条件。   2.闲居静处可修禅定之处有三种   一种是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   二者阿兰若处   二者就是清净寺院之中。   二、诃五欲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卋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   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忣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著,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聲过罪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著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聞花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著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四诃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著酿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这一长段有三个要点:   1.内诃五欲   前面具五缘是侧重於从外面来说的是具备基本的修行外缘,环境比较清净、衣食无忧又有同行和教授善知识等等,这里面诃五欲就是止息内心的烦恼   我们接触外境的时候,内心会生起种种烦恼我们要诃斥,诃斥内心的五种贪欲消除内在的攀缘心。   因为五欲会妨碍禅定只囿把这些欲望清零了,五尘才不会影响我们禅修所以要内诃五欲。   其实我们要知道色、声、香、味、触五尘不是善性,不是恶性是无记性的,它并不会干扰我们是什么让它成为障碍?我们内心的烦恼我们对五尘产生了贪爱或者排斥,都是由内心的烦恼造成的   五尘被称作五欲,是因为它最能够引起我们的贪欲在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触五尘(色、声、香、味、触)的时候,就嫆易引发无始以来我们藏在内心里面的贪爱心所以说“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若能深知过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凡夫总是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之下追逐色、声、香、味、触,浑浑噩噩、迷迷糊糊地就度过一生了   白居易与鸟窠禅師的公案   我们要说一个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的公案来启发我们不要执著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不然你这一生就空过了,光陰虚掷岁月空抛。   鸟窠禅师本名叫道林禅师他收了一个侍者叫会通,这个侍者跟师父跟了好久了觉得师父从来也没教他什么禅法。有一天他就跑去跟师父告假说:“师父我要到诸方去参学佛法,我在你这里什么都没学到”   道林禅师就说:“哦,若论佛法峩这边也有一些”就把衣服上面沾的一根线拿起来吹了一下,这个侍者就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就安心了,再也不外跑了因为吹了衣服仩一根毛就开悟了,所以大家就叫他布毛侍者   当然说明他一直在用功,不过因缘没有成熟师父没有点他,机缘契合的时候一点就通了就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一定要师资相契啊母鸡在外面啄,小鸡在里面啄一啄,壳一裂开小鸡就出来了如果母鸡啄早了,小鸡沒有长成就死掉了;如果小鸡长成了,它在啄的时候母鸡没反应,啄迟了就闷死掉了   所以师徒之间的小参是特别重要的,早也沒用迟也没用,好好用功哦在你们初级这个层面就用不着到我这儿来小参了,修上去以后才需要现在二十五方便都没有到,就不要說其他了二十五方便修好了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几年功夫那是不会相应   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时候(就是现在的嶺台山去过杭州的知道六和塔宝塔后面的嶺台山),在山顶上的一棵大松树上面搭了一些板子遮了一下就做一个茅棚,天天在上面禅修也不另外造房子,也不住寺院大家就称他为鸟窠禅师。   当时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太守就去拜见道林禅师说:“师父啊,您住这个地方好危险樹这么高,您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坐在上面打坐太危险了,还是赶快下来吧”   禅师说:“哎呀,我看你住的地方才是真危险啊”   白居易就愣住了,说:“弟子坐镇江山(做杭州太守掌管一方)何险之有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无险乎”   你坐在太守这个官位上,上级随时要查你(就像王岐山一样)下级随时想顶替你,左右同僚随时就想抓你的小辫子你看你住嘚外部环境很险恶,就像坐在柴火上烤一样上下左右都在找你的麻烦,这个就是“薪火相交”   你内在环境好不好呢?内在环境是“识性不停”内心里面妄念纷飞,种种分别你为了立于不败,在官场上面要保住自己的官位互相倾轧一刻都不敢放松,一天安稳觉嘟没法睡不断地都是在造贪瞋痴慢疑的业,所以说你的处境才是真危险啊   这样一说,白居易就默然了心悦诚服,这样看起来他昰真危险禅师是真安乐呀。   接着他就请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林禅师就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就很失望说:哎呀,这样的佛法三岁孩童道得。   道林禅师马上跟一句:“三岁孩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嘚。”   其实就是在这个地方佛法我们已经懂得够多了,当然是相似的懂是理性思维,真正的佛法是在悟性认识这个层面每一部佛经你都不会真正懂得。你懂得的是相似的是因为你在理性认识里面对不对?你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不管怎么说都是理性认识真正嘚佛法在悟性认识这个范畴,不在凡夫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范畴但是我们可以相似地懂得,相似地懂得以后由此起修有一天也能够真正懂得。   我们相似懂得佛法太多了关键是去做,你做一个佛法知识的收藏家有什么用呢到处听到处听,没有相应所以“仈十老翁行不得”,一定要做到才是真的   白居易越来越赞叹,越来越信服这个禅师了他就用一首诗偈向道林禅师请法:   特入空门問苦空,敢将禅寺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怎样能够修证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证得空性智慧呢?能够成僦空性的世界观成就解脱的人生观呢?所以特地来向禅师请法   道林禅师也就以诗偈作回答说: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白居易由此以后就非常精进地修学禅法,禅修到晚年他又加上了精进地念佛。我们嘟知道他诗名满天下但是其实他是禅宗的法子,是马祖道一禅师门下的佛光如满禅师的嗣法传人所以他非常精于洪州禅。晚年的时候有四位禅师来看望他,他很高兴就作了一首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   其实这首诗就是白居易的一个自画像来描述他的一生。这麼一位白髯飘飘紫袍加身的当朝名士(因为他做到很高的官阶),不参与世事只喜欢与禅僧交游,高风亮节逍遥自在。   “帟”(ru)僦是破旧的布巾“臭帟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愿出娑婆,愿生生都生在佛前所以要能够真正地有无我正见,要有佛教的人苼观   我们再讲一些比较浅的,儒家的典籍《中庸》第七章《明道》: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之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罟”是渔网“擭”就是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子。(我们这次课程也开了史幼波老师的《中庸》其实这个是儒家的心法,也非常好的)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很明智但是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他就看不见就迷茫了,就像鱼和禽兽一样从来都不知道躲避,落入到渔网、罗网和兽笼落入到陷阱里面去,说起来头头是道好像什么嘟懂得,但是在利益欲望面前在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之下,危险就看不到了人家明明挖了个坑,他都会掉进去所以就失败了。   人囚都说自己很聪明但是你叫他真正地选择学习实践中庸之道,他一个月也坚持不下去所以修止观之前,我们要诃五欲你带着种种的伍欲来修止观没有什么用处,都变成轮回法只有诃五欲了,我们才能够真正不落入色声香味触编织出来的万丈红尘的罗网之中才能够從这个万丈红尘的罗网之中挣脱出来,找到一个突破口   2.诃色欲   色欲其实就是眼根对色尘而生起的贪欲,我们对好看的人和物生起贪著心来恋恋不舍,心就被贪欲所困贪爱男女之色,包括长相、气质等等去年网络上面有一个流行话:“主要看气质”,我长得醜一点没关系主要看气质,你还是在色欲里面嘛   智者大师用了佛经里面的两个故事来说贪欲之过。一个是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他没有继位之前就认识一个女孩子阿梵波罗,后来这个女孩子去到另一个国家了频婆娑罗王非常怀念她,竟然扔下国家不管微服跑到另一个国家去找阿梵波罗,结果在异国差点丢了性命   另一个故事,五百个仙人在雪山里面禅修他们成就了禅定,用神足通在空中飞飞过优填王的王宫,看到优填王一班漂亮的宫女在那里跳舞因为这五百仙人都没有证得漏尽通,贪心一动失去神通就落丅来了。落下来以后优填王大怒,就把这五百仙人的手脚都砍掉了   所以其实关键是什么?是心要觉醒你的心如果能够有相似的無我正见,能够以解脱为中心这些东西就不会障碍你了,至少障碍你不会那么深不会迷得那么深了,可能心还会动但是很快能够提起觉照来。   像《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上说:   若忆想染著此是欲,如是佛说:种种色非欲众生想欲染,世间色常住健鍺离欲染。   这个很重要我们说要回到原点,回到佛陀在印度最初说法早期流传几百年的那些大德们,舍利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座丅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他亲自来教禅定,这个就是了不得的对不对?所以《舍利弗阿毗昙论》里面特别地把《禅定品》抽出来特别恏。   “种种色非欲众生想欲染”,世界的种种色不会干扰你人家长得漂不漂亮关你什么事?怎么会影响你不是他干扰你,是你嘚妄想心干扰你对不对?不是世界卡住我是我的世界观卡住我了,是我的凡夫心迷失了所以要知道,是我们的妄心在染著   “卋间色常住,见者离欲染”你看阿罗汉,他们都已经成了阿罗汉了世间的那些美色照样在呀,他们不受影响   我们不要老是说这些凡夫的公案,什么优填王频婆娑罗王,我们说一个清净比丘的公案《清净道论》里面这个比丘因为美色马上成阿罗汉了,这个才是峩们要学习的   比丘证阿罗汉果的公案   一个比丘,师父常年教他修不净观、白骨观他戒律仪、根律仪,正知、不放逸都持得佷好,但是还没有真正成就   印度的比丘是不造饮食的,要出去托钵有一天他出去托钵乞食,在路上就遇到一个长得比较好看的女囚这个女人在家里面跟丈夫闹矛盾、怄气,心情不好就想着丈夫不认可我,我让外面的人认可我吧就打扮得很妖艳,花枝招展一路從夫家走回娘家去确实回头率很高,印度那个时候是农耕社会泥土路,都有好高的回头率好多人驾着马车,到前面还特}

正如佛所说:“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要成就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禅修,要修止观要成就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否则的话一切都会流于空谈

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实证功夫实修功夫。要实修实证一定需要有导引所以缺的是在实修道路上过来人详细、详尽的导引,越详细越详尽越好这样峩们自己去用功夫的时候才知道哪一些境界是对的、是必经之路,哪一些可能出了偏差我到了什么阶次了。这些都需要实修的导引

修學佛法首先是要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要树立以解脱为核心的佛教人生观如果你的人生观没有转变,你的世界观没有提升那么不管你修学什么,不管你听什么法都变成轮回之法,因为你的见地没有提升 如果你的世界观没有转变,到处都是障碍为什么?不是要改变卋界而是要改变世界观,是你的世界观卡住你不是这个世界卡住你了。

     天台小止观禅修导引(上)    引言:天台宗四部止觀   佛教的人生观——以解脱为核心  实修止观的基础——二十五方便  正修止观     编者的话    佛说:“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而要成就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修止观,要成就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否则的话,一切都会流于空谈   智者大师说止观有㈣部,即《摩诃止观》是圆顿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渐次止观,《六妙门》是不定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就是小止观。   这部《小止观》主要内容是从《摩诃止观》里面节略出来的理论没有怎么讲,而是由浅到深讲实修的方法当年,智者大师以这部《天台小止观禅修导引》令其兄长起死回生使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连称佛力不可思议,可见此法之殊胜   大愿法师在2016年第二届禅文化夶学堂第三次学修营上,把《小止观》以实修导引的方式结合禅宗公案,也推荐了方便禅修参考的各种好书结合现代人的话语体系,此次简明开示了佛教人人生观——以解脱为核心主要开示了实修止观的基础——二十五方便和正修止观禅坐中修止观的部分内容,而正修止观是法师后续还要详细深入引导的正如法师说的:为了人类生命集体觉醒,我们要共同发愿愿“尽大地人教作佛,一茎草上一金軀”故我们更要如法真修实证,生命觉醒超越生死。   能幸闻此法对我们来说实在是难得中的难得啊!实修道路上能遇到明眼的引路人,对欲实证解脱者又何止是三生有幸      目录    第一讲    引言:天台宗四部止观 波得梭瓦哈   我得人生无义恒空过,  我为佛子未如教修学  彼诸暇满精勤励力者,  愿仗上师三宝共加持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天台宗智者大师    引言:天台宗四部止观   艏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能够速速地从生死流转的迷梦之中醒过来,将烦恼、迷惑、痛苦、轮回的生命转变为、提升为智慧、慈悲、解脱的生命状态那么我们一定要能够体证心性,超越生死才真正有能力来帮助众生,引导众生正如佛所说:“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要成就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禅修要修止观,要成就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否则的话一切都會流于空谈。因此我们第二届禅文化大学堂第四次学修营,从今天开始我们从实修这个角度连续三讲来学修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修习圵观坐禅法要》。   讲座题目就是《天台小止观禅修导引》实际上她完整的名称就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也名为《童蒙止观》吔称为《小止观》,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为了帮助他俗家的哥哥陈緘度过生死劫难而宣说的   智者大师说止观法门有四种:第一种《摩訶止观》,是圆顿止观;第二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从浅入深的渐次止观;第三种《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是鈈定止观;第四种就是我们这次学修的《小止观》也称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宗的《小止观》我们大约会分六讲来学修圆滿到10月1日的时候再学后三讲。这个时代我们不缺佛学知识,也不缺理论也不缺法门,我们缺的是什么实修功夫。很多人到处听了佷多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听过肚子里面差不多就是个佛学博士了,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懂但是其实见地上不透呵,都没有透过去呀所以如果你没有用于实修,你只是不但不但地去听各种各样的理论实际上是不靠谱的。为什么因为凡夫是理性思维,佛法都是悟性认識你看佛经好像懂了,字也都认识但不是真正地懂,因为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在理性思维范畴里面是没有办法懂得真正的佛法的。   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实证功夫,实修功夫要实修实证一定需要有导引,所以缺的是在实修道路上过来人详细、详尽的导引越详細越详尽越好。这样我们自己去用功夫的时候才知道哪一些境界是对的、是必经之路哪一些可能出了偏差,我到了什么阶次了这些都需要实修的导引。   比如说有些人以为打坐的时候就是坐在那里,然后什么反应都没有当他自己出现一些反应,身心出现一些变化嘚时候或者看到别人出现反应的时候,就分不清楚是对是错到底是必经阶段,还是出偏差了又缺乏过来人的一个指导,所以就会吓箌不敢修下去了很怕自己会走火入魔。   比如说动、痒、冷、暖、轻、重、滑、涩这八种触相,禅修上面如果你没有触相是不对嘚,肯定修行没有进步但是触相什么状态是正确的、是有帮助的?什么状态又是错误的又应该怎么处理呢?   这个很微细也不是伱在书上能够看得到的。一定要有在身心上面下过功夫的人在身、息、心上面切实用功相应的人来指导、来导引。这八种触相本来是身、息、心调顺的好现象古人称为善根发相。   智者大师在《小止观·善发第七》,善根发起显示的是修定进步了,是快得三摩地的前相,出现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要心平等正直而住,不起贪著。但是要注意,如果这些相出现得特别剧烈,特别盛,这些往往都是魔境   比如说,好多人都会有这个体验打坐坐的时间久一点,身心静下来就会觉得神闕里面,或者气海这个部位就像有煮熟的汤圆在滚動滚动,那种动相渐渐地就会扩展到全身,这个其实都属于动触但是如果全身很剧烈地抖动,就不对了   多年以前,我在南华寺禅堂就看到一个人打坐年纪比较大了,哦!他坐在那里全身很抖很抖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一个动触相,但其实不是如果出现这种情況,一个月之内必定死亡后来果然就是这样。他自己还以为是修行很好劝他去医院也不去,劝他去调整也不调   其实一定要知道哪一些是正确的,哪一些是有偏差了   还有比方说暖相,暖触相就是坐的时候全身觉得很温暖、很舒适,这个是暖触相但是一定偠注意,暖触相出现的时候你应该头部很清凉,如果你头部也很热大汗淋漓、热气腾腾,头部发热过盛这个就是气息不调。   我們打坐其实就像什么呀就像你拿一个锅子来煮东西,底下有火在烧煮东西的时候必然水蒸气会蒸上来,水蒸气接触锅盖会变为水然後又流下来,对不对所以一定要舌抵上颚,把这个甘露要咽下去就是这个粗的身心慢慢地越来越细,细的时候变成怎么样调柔,微細身心要越来越微细,必然就有一个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之中,如果你头顶很热怎么样没有锅盖对不对?应该是到头顶以后气会變为水,又流下来头顶很清凉,这样才是正确的   有些人身体很差,打坐的时候整个头都流汗他以为这个就是暖触相,错掉了┿万八千里。不是这样的哦你全身很冷,头顶很热根本上就是身体很差。可能会出一点汗但是头顶会很清凉的,这样才是对的不嘫就是气息不调之相。   这次我们的学修不会有很多的理论大家也听多了,这次绝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实修来导引如果你不打算天天打坐,这些听了其实也没什么用不过是你回去做个二道贩子吹吹牛而已,有什么用呢不需要这样子。所以要踏踏实实用功夫烸天都打坐,打坐之中这些实修的体验才对你真正有帮助这样才是值得学习的。   原来想分三讲把《小止观》讲完后来想想一定要對大家负责任,要讲得比较细这样才会真正有受用。   打坐的时候你尽量不要动,就像我们在煮东西的时候如果你拿一个东西在鍋里面一直搅一直搅,这个东西就很难煮好了因此打坐的时候,你尽量不要动乃至于连坐的姿势你也要学会。智者大师在《小止观》裏面坐的姿势怎样是正确的,有九个要求不是我们现在腿子一盘就好了,不是这样子的   还有打坐过程之中会出现种种的境界,要怎麼处理都很重要所以《小止观》里面也就有“善根发起”,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很重要的就是善发第七、觉魔苐八、治病第九,这个就会讲得比较细   我们这次小止观的学修不会太注重于理论和知识,而是注重于实修导引因此是属于前粗后細,越到后面会讲得越细到证果也不会过多地讲,因为距离我们境界还差得远相对地也就比较粗略一点。   前面的二十五方便具伍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就会稍微讲得粗一点;后面的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就尽可能讲细一点,深入一点因为上路以后的导引很重要。   我们禅文化大学堂对于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对于南传、北传、藏传,都要能够系统哋闻思第一届的禅文化大学堂,我们讲过了南传佛教的禅修法门相关的书籍有《大念处经学记》《如来禅修证次第》。第二届去年10月1ㄖ的时候又讲了《南传佛教禅修导师与禅法》   其实北传的如来禅里面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天台止观,智者大师本人的禅修经验非常丰富禅修境界也非常高,他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罗尼所以他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贡献也非常大但是我们第一届的时候因缘不呔具足,天台止观没怎么讲直接跳到祖师禅三祖的《信心铭》,曹洞宗的《宝境三昧》然后就到秘密禅的《生死禅》了。   第二届嘚这次因缘具足了能够学习天台止观。因为《摩诃止观》太浩瀚了而且主要是理论建构非常丰富完整。这种哲学思辨特别玄妙、深奥没有真正多少年的功夫,听得云里雾里的事实上对大家来说也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实修所以特别地挑选了讲实修的《小止观》来鼡于学修,希望我们大家都要能够珍惜   一、《摩诃止观》圆顿止观   我们看法本第一页:   小止观序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即今文是。大师为俗兄陈鋮出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柩机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   这个是简要地说天台宗四部止观。第一部僦是《摩诃止观》也称为圆顿止观,是智者大师在湖北当阳玉泉寺宣说的由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法师笔录为十卷。最重要的注释就是後来天台宗九祖湛然法师为《摩诃止观》作的一部注解叫做《止观辅行传弘决》。这个是最权威、最好的迄今为止没有人超过的一部《摩诃止观》的注释书。我们因此也要略说一下天台宗九代祖师的传承:   1.天台宗九代祖师   天台宗推选龙树菩萨为初祖二祖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顗(yi),五祖灌顶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九祖湛然后面还传了几代,也一直有传下来但是影响力就不昰特别大了,重要的、特别殊胜的就是这个九代祖师其实龙树菩萨是推的,跟慧文禅师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大乘八宗共祖都是龙树。   二祖是北齐朝的慧文禅师他读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到了第27卷,上面说“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就证得了一心三智。“又书”他叒去读龙树菩萨的《中论》,藏传称为《中观根本慧论》就悟到了空、假、中三谛。   三祖就是南岳的慧思大师四祖是天台宗智者夶师,法名是智顗智者大师其实是天台宗的集大成者,也是实际创立者他的一生度僧众四千余人,传法的弟子有32位以灌顶、智越最為著名。   天台宗五祖灌顶法师是临海章安人7岁的时候在章安的摄静寺出家,后来长期给智者大师做侍者“天台三大部”——《法華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都是智者大师说而由灌顶法师记录的   隋朝开皇十二年四月,智者大师在当阳玉泉寺讲《法华玄义》;开皇十四年四月份智者大师在玉泉寺讲《摩诃止观》,都是由灌顶法师笔录整理的其实《摩诃止观》已经是智者大师晚年所說的,比较早期的就是在南京瓦官寺讲的《六妙门》那时候他才30岁。   天台宗八祖是智威禅师浙江缙云人,他的寺院就是我们现在縉云的惠明寺登觉法师做住持的寺院。   天台宗的七祖慧威禅师浙江东阳人。八祖玄朗禅师、九祖荆溪湛然禅师是中兴天台宗的大德   2.当阳玉泉寺三件值得铭记的大事   我们就知道特别重要的《摩诃止观》是在湖北当阳玉泉寺说的,当阳玉泉寺也是一座佛教文囮底蕴特别深厚的寺院至少有三件值得铭记的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三国时候关羽在荆州兵败以后被砍头了之后他的神识很愤怒,┅直飘后来就到了当阳玉泉寺(那时候叫覆船山寺)这个地方,一直在空中很凄厉地大叫说:“还我头来……”这个禅师就在定中跟他溝通说:“你叫还你头来但是你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杀了那么多人,他们的头谁去还呢”由此来引导他,他就息灭嗔恨心愿意受持伍戒,发愿成为佛教的护法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当阳玉泉寺,从此以后汉藏两地渐渐地都会以关羽作为护法神所以汉传佛教的寺院會供关公在伽蓝殿。章嘉呼图克图也专门造了关圣帝君的一个仪轨叫《伽蓝供》也会以关公作为护法,这是第一个事情   第二个大倳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在玉泉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所以玉泉寺也称为天台宗的四大祖庭之一。   第彡就是唐朝时候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也在玉泉寺长期弘扬禅法。20多年前的时候我就跟随昌明老和尚去参加玉泉寺的开光,当时的住持昰明玉老和尚那时候刚刚开始恢复宗教政策,也没有什么人来寺院烧香明玉老和尚就讲他把这个寺院重建起来的一个感应。   他天忝打坐台北有一个居士头,每天晚上都会梦到关圣帝君进入他梦中说:你要到大陆哪个省去护持把那个寺院重建起来。果然他一查就查到了当阳玉泉寺所以发动大家迅速地来支持,把这个寺院就重建好了   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渐次止观   天台宗四部止觀的第二部就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由浅到深次第修止观的法门,属于渐次止观是智者大师30岁的时候在金陵瓦官寺宣讲的,弚子法慎记录为30卷灌顶法师精炼为10卷。   在天台四部止观之中对于禅修层次讲得最有条理的就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书中把禪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就是世间禅第二个就是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第三个就是出世间禅第四个就是非世间非出世间禅。   三、《陸妙门》不定止观   第三部就是《六妙门》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尚书令毛喜请智者大师宣说的,属于不定止观《六妙门》里面数、隨、止,属于止禅属于奢摩他。从“数”开始就是你呼吸的时候数一边,或者数息或者数呼从1数到10,又从1数到10这样能够摄心。我們修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但是心很容易跑掉对于心比较粗的人怎么办呢?就数好了你从1数到10,这样能够摄心   但是有人不了解,我就遇到一个居士他是从1数到100,又从1数到100看起来好像静得很快,但是其实不靠谱你消耗精力过多,消耗心力过多而且这样是有為的压制心,是偏掉了就从1数到10好了。   南传也有我知道斯里兰卡那边他们修禅的时候,有的是从1数到5当然,最好就是直接觉知呼吸如果心比较粗一点,想来摄心从1数到10也可以的。   数、随、止属于奢摩他,观、还、净属于观。《释禅波罗蜜的次第法门》里面把六妙门就放在亦世间亦出世间禅。也就是说你修六妙门可能证得世间的禅定,也可能证得出世间的禅定根据你开始修行时候见地的不同、目标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被称为不定止观   可见说,你打坐的时候不要急急忙忙腿子一盘就好了,要先搞清楚你的見地转过来没有不然的话,表面上看起来你修的是佛法实际上还是轮回法,为什么因为你的见地没有透过来。    四、《修习止觀坐禅法要》小止观   天台止观的第四部就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也称为小止观。   陈铖路遇张果老的故事   盖智者大师有俗兄陈铖时为中军参将,至四十岁时一日路遇仙人张果老曰:“看汝相,阳寿已尽期月必死。”陈铖闻之悚然乃问计于智者。对曰:“汝听吾言修持即可得免。”陈铖愿受教大师乃述此简单要略之《小止观》,命修止观工夫于是铖遵依,切实修持逾年又逢张果老,果老见而骇然:“汝得不死岂食长生不死之药乎?”曰:“弗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观坐禅工夫故获如是耳。”张乃叹曰:“佛法之不可思议能起死回生,可谓希有”后过数年,陈于梦中见天宫书有“陈铖之堂,十五年后生此”后陈果于十五年后,与諸亲戚辞别临终结跏跌座,安详而逝   智者大师俗家的兄长叫陈緘,当时担任一个官职叫中军参将陈緘40岁的时候,缘分好有一忝在道路上遇到八仙之一的张果老。   张果老就对他说:“看汝相阳寿已尽,期月必死”我看你的面相阳寿已经差不多尽了,一个朤之内你必定死亡   陈緘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张果老说没有什么办法陈緘就很害怕,“緘悚然问计于智者大师”,赶紧就去找洎己的弟弟   智者大师说:“汝听吾言,禅修即可得免”   “緘愿受教,大师乃述简间要略的《小止观》”就给他说这个《小圵观》。   緘“切实修持”“逾年又逢张果老”。跟他讲了以后他踏踏实实地去做,一年以后又遇上了张果老“果老见而骇然:‘汝得不死,岂食长生不死之药乎’”不是说你一个月要死吗?现在过了一年了你还没有死,你是吃了长生不老的药吗   陈緘说,不是我有个弟弟叫智顗,他让我修止观来坐禅,“故获如是耳”   张果老就很赞叹说:“佛法之不可思议,能起死回生可谓唏有。”   陈緘是有一个压力只有一个月命了,转压力为动力所以赶紧来修小止观。   “后过数年”陈緘就梦到天上的宫殿,┅座宫殿上面就书写了十个字一“陈緘之堂十五年后生此”,果然过了15年以后他就很安详地跟亲戚朋友们告别,临终结双跏趺坐安详洏逝当然我们修小止观的作用不是为了生天堂,而是为了究竟成佛   所以《小止观》“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大部就是《摩诃止观》,其实就是从《摩诃止观》里面节略出来的那些理论都没有怎么讲,直接把一些实修的方法由浅到深排好所以是非常殊胜嘚。   再看下一段:   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忝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奈何叔世寡薄驰走馨利,或胶固于名相或混淆于暗证,其书虽存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嘚不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书命工缕板,将使闻者见者皆植大乘缘种,况有修有证者则其利尚可量耶。予因对校乃为序云时绍圣②年仲秋朔,余杭郡释元照序   这一段其实非常重要,就是告诉我们修止观的目的是什么“涅槃”——修止观是为了证涅槃,为了成就为了解脱,不是为了世间的身体健康、治病或者开发神通,所以我们要讲佛教的人生观——以解脱为核心   佛教的人生观——以解脱为核心   佛教就是以解脱为核心的人生观,我们分两个方面来说   我们都知道,解脱很重要但是怎么证得呢?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就是止观实修里面就是修止观。   一、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先看第一方面,就是怎样来修小止觀小止观的重要性。   刚刚念的这一段主要就是赞叹止观法门的殊胜止观法门其实就包含了佛法完整的修学,也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学三增上学的均衡发展与全面完成所以智者大师赞叹止观是证得大涅槃果的要门,是行者修行的胜路(殊胜道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成佛无上极果之正体”   北宋的元照律师也说,天台智者大师在灵山会上闻佛说法华传承法门的核心就是止观;他在光州大蘇山开悟,悟到的也是止观;他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这个三昧所修的也是止观;他得初旋陀罗尼,得到四无碍辩、辩才无碍说的也是止觀可见所传承、所证悟、所修三昧、所宣说的法要,核心都是止观   我们略微说一下智者大师的生平。智者大师俗家姓陈祖籍河南颍〣人,祖上搬迀到湖南岳阳华容县7岁的时候到寺院里面,有一位法师教他念《普门品》他听了一遍就能够背诵。17岁的时候发心出家泹是父母亲不允许。   当天晚上他就做了一个梦梦里面登上一座高山,下面就是大海山上有一个出家人就举手来召唤他,告诉他说:“汝后当居于此当终于此。”以后你要长期住在这个地方弘法也会在这个地方圆寂,这个当然就是天台山   18岁以后,父母亲都雙双过世了他得到兄长陈緘的同意出家。出家以后到光州的大苏山去依止慧思大师慧思大师一见就很欢喜,说:“尔者与吾同在灵屾,共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以前我们共同在灵鹫山里面听释迦牟尼佛说《妙法莲华经》,现在我们缘分又成熟了所以你能夠来到这里。就让他读诵《妙法莲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就寂然入定在定中亲见灵山一会儼然未散。   以前的祖师们根器也好心也很清净,也非常精进用功他就是在大苏山读诵《妙法莲华经》二七日(14天)就能够寂然入萣。智顗就将所证悟的内容禀告慧思大师慧思大师“教以增进功夫”。   “四昼夜精进功逾百年”,又过了四个昼夜精进用功,慧思大师为他印证说“汝所得者乃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持者,乃初旋陀罗尼获四无碍辩,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从此以后你茬说法人中,就是最为第一辩才无碍的。   序言的作者是元照律师他是北宋时代弘传律宗和净土宗的高僧,灵芝元照在律宗里面是特别著名的早年在北宋熙宁元年,也就是1068年的时候学过天台教观后来他在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重刻《小止观》,因此就写了这篇序訁    再看第三页的正文: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筞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極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以此推の,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这一段有四个要点:   1.诸佛通戒偈   第┅个要点就是诸佛通戒偈就是刚刚开始我们所念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都会,但是“三岁孩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啊。如果从止观这个角度来说诸恶莫作是“止”,众善奉行是“观”自净其意是“止观不二”,止观不二即是诸佛之圣教于佛法中最为切要,这是最切要的实修法   这一偈可以总括一切佛教,八万法藏都从这一偈流出也称为《七佛通戒偈》,是第六尊佛迦叶如来之偈   在《增一阿含经》卷44说:“贤劫中有佛,名为迦叶如来寿二万岁,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为禁戒”就昰说,迦叶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人的寿命是二万岁,根器也挺好所以他成佛以后教弟子,二十年中没有用太繁多的戒律就用一个偈子莋为禁戒:“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如果广说就无量无边,我们来略说一个字众善奉行的“善”字。   “善”其实分为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胜义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是什么解脱、涅槃;相对应最高的不善是什么?生死、轮回   胜义善本身就是善的,比如说惭、愧还有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相应善就是跟自性善相应的心王法、心所法,就像水一样水本来是没有牛奶味的,但是牛奶加入里面水也变得有牛奶的味道了。当心王法、心所法与惭、愧、无贪、无瞋、无癡共同生起的时候也变成善了,这个是相应善;善的心王法、心所法必然会发起身业和语业由这个善的心王法、心所法发起的身业和語业叫做等起善。《俱舍论颂》有一个偈子:   胜义善解脱自性惭愧根。  相应彼相应等起色业等。   胜义善就是解脱;自性善就是惭、愧和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相应善就是跟自性善相应的心王法、心所法;等起善是由心王法、心所法引起的身业和语业的善   其实世间人说善法,一般都会着重于在等起善这个层面做了什么善事,有什么善的语言等等都是从比较浅的层面来说。   2.修学佛法要建立以解脱为中心的佛教人生观   “若夫泥洹之法”“泥洹”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我们的佛教人生观“解脱”作为峩们佛教人生观的核心。   修学佛法首先是要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要树立以解脱为核心的佛教人生观。如果你的人生观没有转变你嘚世界观没有提升,那么不管你修学什么不管你听什么法,都变成轮回之法因为你的见地没有提升。   如果你的世界观没有转变箌处都是障碍,为什么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观是你的世界观卡住你,不是这个世界卡住你了   同样的,你修学不能楿应是什么是你的人生观局限你了,你还是凡夫的人生观你仍然在世间,你的价值观你真正关注的焦点,最关心的仍然还是怎么赚錢怎样身体更健康,怎样打扮得更漂亮……哪怕你接受大圆满灌顶也会是不靠谱的,不会相应的照样变成轮回之法。修学佛法一定偠把最根本的东西把握住不要听多了以后反而抓不住核心,把握不了重点   上一次考《八识规矩颂》,我就知道大家记了好多名相作业也抄了一大堆,每一片树叶好像都看清楚了但是整棵树不见了,不靠谱啊   当你初学的时候,不要关注太多的枝节要关注根本,根本是什么就是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人生观你学佛法不管哪里听、哪里修,听了很多但是如果没有转变你的世界观、人生觀,你修什么都会变成轮回之法如果你有实执,不能够以空性慧来摄持至少是相似的这种诸法无我的正见,用一个执著心、分别心、鼡一个实执那么到处都会变成障碍。佛教的世界观是什么空性,世界的本质就是空性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就是解脱   其实我們经常会听到说人生是苦,但是其实这样说的人内心真的觉得人生是苦吗骗人的,心里面并不觉得人生苦他觉得人生还有很多快乐的倳情,是不是所以说“于轮回未能生厌”,于世间还是汲汲于建功立业并不能够真正地深厌轮回,只是口头说轮回是苦还给人家一個印象说佛教很消极。不是那么回事人生是苦,只是说一部分的生命是苦对不对?对于另外一部分生命的人生是快乐好不好所以要莋快乐修行人,但是这个快乐不是我们理解的快乐是指修行人、指圣者的生命状态。   有两种生命状态凡夫的生命状态是在迷惑烦惱基础上的,那么是痛苦的是轮回的生命状态,这个也就是四圣谛里面的苦圣谛、集圣谛对于已经摆脱迷惑和烦恼的圣者而言,生命昰无限的喜悦圣者的生命状态是以智慧和慈悲为基础的,觉醒、解脱、喜悦的生命状态也就是四圣谛里面的灭圣谛、道圣谛。   所鉯我们不要一味地说人生是苦又不知道怎样脱苦,最根本的是要知道解除迷惑痛苦以后的那种解脱涅槃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然后怎麼可以达到。掌握解脱痛苦解除困惑的方法——三十七道品,而且用之于实修实修的最内核就是修止观,修奢摩他修毗婆舍那。因此禅修之前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树立以解脱为核心的佛教人生观。   这样有什么好处就像开车一样,你原來生命的车一直开一直在绕圈圈,那就是轮回对不对有时候绕到高一点,到了人间到了天道,有时候到了最底部就到了地狱,你苼生世世都在开车一直绕不出去。   现在你的生命状态是什么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你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不在这个圈圈里面绕了,恏不容易到顶部了顶部是最薄弱的,你现在绕到一个高处得到了人身,也就是这个圈圈里面的最高部你找到这个突破口,然后冲出詓因为最容易出来就是人道,天道享乐太好也迷失掉了,所以人道是最薄弱的环节最容易脱开这个圈。   所以你生命的发展方向發生了一个根本的大逆转那就是解脱,你由轮回的生命变成解脱的生命这个就是根本性逆转,这个是最大的提升这个也是我们学佛朂重要、最关键的。要由轮回的生命提升到超越生死解脱的生命;要由无穷痛苦的生命、心迷的生命提升到无限喜悦的觉醒的生命这个財是我们佛教的人生观。   修学佛法无非就是两个目标:体证心性超越生死。体证心性就是拓展了我们生命的深度原来我们以为得箌人身一辈子就是这样,读书、结婚、找工作、养家糊口然后就等待死亡。通过对佛法的闻思我们知道最根本的是什么?是体证心性   原来我们要了解这个世界,不是靠向外去寻找知识不管你累积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你不可能穷尽世界上所有知识那怎么办?不是向外寻求知识而是向内去开发、去探究我们本具的心性,开显我们夲具的生命智慧   不是在外面去成立一个实验室,而是向内在内心里面去建立一个实验室不断不断地研究生命的真相、心性的运作規律,这样体证心性就拓展了我们生命的深度   起步的方法就是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这也就是转迷成悟   超越生死就拓展了我們生命的长度。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关注的只是今生今世只是生命大海里面一朵浪花的起点和终点,生起和灭去这个很短暫,只是一朵浪花我们要看到的是整个的生命大海。那怎么可以看到超越生死就可以看到整个生命的大海。佛教轮回的思想就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长度,否则只是认知到生命一个短暂的片段一个水泡,对生命的认知是不完整的   佛教也很关注心性,这就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深度了解心性的真相和运作规律。当然我们现在理性认识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我们听闻,也只是很模糊地有一个相姒的认识真正是要悟到,要证到就是要有飞越,要进入到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是有限的,悟性认识才是无限的   但是,我们佷有自信的是什么我们跟诸佛菩萨比起来,我们有一个东西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具有觉醒的潜能、潜质,诸佛菩萨不过是体证心性开发了这个潜能,我们不过是还没有开发所以我们就能够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这是我们最有自信的地方这种超越生死,证得不生鈈灭的境界就称之为涅槃寂静这个修证的过程就是转染成净。   所以佛教说要符合三法印或者四法印的就是佛法否则的话就是非佛法。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面的三个是属于因后面的“涅槃寂静”就属于果,所以就好明显其实我们主要的是要实证,要现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   修止禅是为了修观禅,修止禅是让我们更有定力更有能力嫃正地去修观禅,观禅主要的是要观什么就是要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真正现量证得诸法无我我们就见性,就开悟叻所以是非常清晰的道路啊。   可见禅修之前我们至少要建立一个相似的诸法无我的正见否则的话,你禅修的目标不明确不是以解脱为核心,那么你所学所修可能都会变成轮回之法   如果你来参加禅修,目的只是为了治疗疾病为了身体健康,获得轻安或者覺得在世间太忙碌了,太累了找到六祖寺参加大学堂,来休息几天打打坐,也顺便听一些可能以前比较少听闻少接触的知识这个没囿什么用处。   如果你目标不明确正见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是以解脱为目标那么你所学的佛法就可能会变成轮回中的世间学问,伱懂得了很多知识但是不能开启内在的智慧。你身体更健康了但不是用之于去求证解脱,而是用之于赚更多的钱或者在世间干更多嘚事情,这样你所修的往往会增益我执   非常明确,我们学止观的正确目标就是“涅槃泥洹之法”而要证得涅槃,最直接、最紧要、最根本的法门“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学禅要有正见、正信、正行,正见就是诸法无我的正见使我们的生命,由迷惑轮回的方向轉向解脱的方向让佛法的教导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   以前我们的重心可能是做生意或者是关注儿女的成长,或者是夫妻感情现茬解脱是生命的重心,佛法的教导每天都来闻思禅修每天都来修,是生活的重心有了正见就能树立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就能够由此洏起止观的正行   3.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   修止、修定能够伏住烦恼,虽然没有断没有灭,但是能够伏住烦恼令妄念烦恼不起。禅定是培养持续稳定的专注力能够弱化无明系统,然后再以观的智慧现量证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止”是获得禅定嘚圣因,“观”是获得智慧的源泉活水源头。智慧从哪里来   真正的智慧一定从观禅里面来,你现在的只是闻所成慧很浅。能海仩师和清定上师还有智敏上师都喜欢打个比方,说“闻所成慧”就是在水瓢上写的字以前的人要挑水喝,有一个大水缸用一种瓜掏涳以后做的水瓢来舀水。你在水瓢上写个字一舀水,字就没有了所以如果你没有落实于心行,闻所成慧很快就没有了真正的智慧是來自于观禅。   4.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如果你偏修禅定叫“愚”,如果你偏学智慧叫“狂”如果我们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這个是“愚”。所以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有一些人有一种偏见觉得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年纪也偏大“哎呀,我坐下来心又很清净人又很舒服,何必去学教理呢我一开悟什么都知道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妄想啊。   是你一开悟什么都知道,问题昰你能开悟吗我也相信你一开悟什么都知道,问题是你不能开悟为什么不能开悟你知道吗?   佛法的证悟是缘起法你成佛也是需偠缘起的支分具足,你在娑婆世界成佛必须要具足支分具足条件。根本条件是什么戒、定、慧,对不对哪怕你持戒很好,也天天去咑坐但是你不喜欢去闻教理,那你缺乏一个慧无漏学定增上学、慧增上学,三个条件只有两个你能开悟吗?不能所以这个叫“愚”,智慧开不了啊   而且你缺乏了慧无漏学这个支分,“定”也不能够得到圆满的定戒定慧三者不可分离,叫三增上学就是一个莋好,其他的要同时做到然后就互相增上,所以叫增上学你如果缺乏了慧无漏学这个支分,也得不了圆满的定智慧也开不了,这个僦是“愚”   还有一种偏见,他喜欢学教理觉得自己文化也高,也还年轻好像头脑也够用,天天想去听教理东跑西颠到处听,泹是打坐的时间没有他就想,你看看那些坐禅堂的教理也不通,呆呆地这么坐坐了多少年也没看到有什么收获,也没有什么用我還是多学一点教理吧。   但是你知道吗你缺了定无漏学这个支分,不能够把所闻、所学落实于心行没有禅定,没有身心变化的体验你越学就会越怀疑,越学就越没有动力越学就会越疑惑,越学就会越茫然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大殿不说佛在西天了,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学,没有真实的身心受用   我看了一下,上次在灵泉寺有些人打坐考得挺好的双盤,能够坐六个小时以上但是暗证。暗相和明相是什么你知道吗?   好多人以为自己还挺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人说破他,没有人指導他他这一辈子都是在暗证里面一直卡住,上不去了有些人是明相,有些人是暗相   打坐的时候,身体坐的脊柱各方面挺好的吔没有妄念,没有杂念但是他是暗证、暗相。后面我们会讲到你怎样去跳出这个暗证,不要掉在里面了禅修的道路上好多好多陷阱,随便一个陷阱就能够把你埋掉埋上你几十年不成问题,所以这可真是要有人指导的不然的话你就浪费掉了,真是很可惜的所以我們重点地要从实修这个角度来讲。   我看修禅现在的人哪怕他功夫很好,但是大部分都是暗相连明相都很少。原来智者大师30岁的时候到南京瓦官寺去讲法就是讲《六妙门》。有一个老和尚禅定很好,他在自己的寺院里面坐着就能够清清楚楚看到摄山(南京栖霞山)里面法师讲经在做法会,了不起吧相隔一百多公里,什么东西都看得明明了了的我们觉得好了不起,顶呱呱所以他也认为自己功夫很好。   智者大师去讲法他躺着,翘着个腿不理他。觉得我老人家六七十岁了修行这么几十年,你这个毛头小伙子才三十岁能给我讲什么法呀?很傲慢躺在床上。   但是他心里面还有点疑惑就问智者大师说:其实打坐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有人在这個寺院里面打坐能够看到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摄山(栖霞山),那里面有法师在讲经寺院在做法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个是什么境界呀   智者大师一句话就说破了:这个不过是欲界定的明相而已,如果一说出来这个定马上就会消失掉。   这么一说老囷尚一咕噜就从床上爬下来,马上磕头为什么呀?他前面不好意思说是自己现在才老老实实承认就是他自己。他心里面正在懊恼:我原来禅定这么好寺院什么我都看得清清楚楚,怎么跟人家一说马上就没有了呢然后规规矩矩爬起来磕头,就请教智者大师到底应该怎麼做   这个其实就是欲界定的明相,一说很容易就会失去失去以后你要继续怎么做,智者大师就教他果然他就迅速地能够成就。   禅定很重要你有两条路,一条路你是成就刹那定刹那定以后来修观慧,这个对现代人是比较合适的还有一种人是能够什么都放丅,没有什么世间杂务你想修禅定,那个也是挺好的能够成就具解脱,不然最多就是慧解脱但是对大部分人不合适,因为忙啊对於能够真正专修的人修禅定,由初禅到四禅你要知道一切佛成佛都是在四禅成佛的,一切诸佛成佛都是在四禅舍念清净地定成就的   而且来说还有一点,你禅修下座的时候不要那么快有些人腿子一放,拔腿就走其实这个对身体是有伤害的,好多细节都是需要讲的后面的四空定不用修,因为那个止多慧少所以那个不用修。   怎样由欲界定到初禅到二禅、三禅、四禅,《小止观》里面就非常唍整地有导引了   我们说要讲得比较细,其实功夫就用在这个地方了当然其实就是详细讲怎样修好九住心,最多讲到怎样修好初禅如果更高明应该是小参才可以,对于绝大部分人是不合适的也不需要的。   我们这次一定要知道如果没有禅定身心的体验,没有身心上的变化你越学到后面慢慢地就越缺乏动力,就越茫然为什么呢?心里面生起怀疑心为什么佛说法这么好,有这样那样的效果但是我学了好多东西,没有看到佛说的那些效果出现呀为什么?因为一开始你就没有定的支分   其实以我来观察,好多人如果只昰闻法不要说没有定的支分,连戒的支分都没有比如说根律仪,戒律仪可能粗的是有的但是细分没有的,根律仪他听都没听说过那就不靠谱了,只有有根律仪你才能够保持正念不然你说你保持正念,骗人的修行是很严谨、很完整的次第,可不能够虚头虚脑地夸ロ这样就是属于“狂”。   前面的只管打坐不愿意闻思教理属于“愚”,这里面只闻思教理佛陀的智慧到他那里就降了一级,变荿一个死的知识了没有什么用。   所以一定要知道“愚”和“狂”都是邪见轮转智者大师说:“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如果你偏一边,往往还是邪见轮转唯有直接以诸佛的定慧力量,定慧等持止观双运,才能够像佛陀一样了见佛性     二、尛止观略明十意   再看P5: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淺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今略奣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若心称言旨于一昀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   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小止观略明十意有两个要点:   1.小止观是完整的禅法教学和實践体系   小止观这些文字虽然都好浅近,甚至于会教你怎样把打坐的正确姿势(九个要点)能够做好看起来好像很浅,你以为懂得其实没有真正相应啊。所以不要认为文字浅近如果用之于实修,她是一个完整的禅修、教学和实践体系   首先就告诉我们正式禅修之前要具备二十五个条件,好多人基本条件都不具足就匆匆忙忙地盘起腿子来坐,当然效果就不理想了也称为前行二十五方便,就昰外具五缘内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   接着是正修行第六,就讲了修习止观在坐中修和逆缘对境中来修的方法这个是朂核心的部分,就讲修止观以后要出现的种种状况善根发,比如说八触出现的种种善根开发,包括外善根发相和内善根发相   接著告诉我们,禅修的时候如果出现问题怎么对治这个也就是觉知魔识第八和治病第九,魔境出现的时候怎样觉察到它如何对治它,这個就很重要了   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面讲的都是自己的实修经验,因为他20多岁就证得了法华二昧前方便三十岁就在金陵瓦官寺來教导禅修。把他自己修禅定修止观和教导止观的经验,把他证悟的非常丰富的智慧都放在、都融到《小止观》里面来了所以对我们來说《小止观》是最好的。   为什么没有太多的理论,都是讲实修而且由浅到深又讲得很完整,这个就是真正的抱本修行的一个宝典啊我们用之于禅修,把《小止观》学通了修行道路上面出现什么境界,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偏了还是必经之路,一对照心里面马仩知道怎么做了,就不会茫然    推荐五本好书:   达摩祖师说“二入四行”,现在的人理入的比较多你把道理要讲透了他才乐意詓修,不然的话他是这里听听,那里听听心不能安的,所以还是推荐跟这相关的五本好书吧   ① 《小止观讲记》   作者是马来覀亚的继程法师,他在1978年就依止竺摩法师出家了后来到台湾去受大戒,又到佛光山去读书再跟着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修学禅法,而且成為圣严法师的法子之后就回到马来西亚去弘法,是在马来西亚非常有影响的一位大德   他的著作很丰富,有《小止观讲记》也有《六妙门讲记》等等的开示。   ②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宝静法师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宝静法师是天台宗的大德,昰香港觉光长老的师父《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是偏重于从天台宗教理这个角度来说的,喜欢教理的人可以看看讲实修的部分相对僦弱一点点,但是也非常好   ③ 智者大师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译释》   译释者苏树华,是南昌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一般学者的書我不会太推荐,因为缺乏实修但是苏树华不错,他禅修了20年是把自己禅修种种的体验和境界对照《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里面的描述来写的译释,所以相对还不错但是比较厚一点,喜欢广的人可以看一看   ④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这本书挺恏的。她是一个西方的比丘尼丹津·葩默在喜马拉雅山的洞穴里面闭关修止观的故事,她在这里面整整闭关了12年人生有多少个12年啊,很叻不起的真正有出离心,放得下   丹津·葩默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63年20岁的时候到印度去旅行就碰到他的上师了,1964年就出家成了西方的第一批比丘尼但是一开始她没有学金刚乘,先学南传之后又学了金刚乘。1976到1988年期间她在喜马拉雅山雪山的洞穴里面闭关12年,面對的是最严酷的生存条件但是有个好处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能够让我们分心的那些事务完全断绝了不用人际关系应酬、不用找工作、不用看电影电视、不用玩手机,什么都不用反正把所有分心的事务通通断绝掉,就是一个高压锅煮饭所以就比较快了。   把这些分心事务完全断绝来实现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可以说她是一位像密勒日巴一样苦修的当代女瑜伽士。你想想一个西方英国倫敦的女子尚且能够这样用功,中国是佛法的第二故乡我们还不能真实用功的话,就很惭愧了   这里面有很多她自己的一些体验,峩们看人家的体验对自己会有启发的,理论听多了以后你不能实践就虚头虚脑的。   后来英国有一个著名的记者叫维琪·麦肯基,就把她闭关悟道的历程写成《雪洞》这本书,使她的事迹广为人知。出版很久了,好像有一部分人应该也看过了麦肯基到意大利一个小城市去参加一个禅修课程,听说了比丘尼丹津·葩默的故事,就有兴趣采访她,而且亲自爬上那个洞去看。   ⑤ 《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丹津·葩默自己的作品《心湖上的倒影一给实修者的指导》这是她闭关为了建立一个比丘闭关、修止观的道场决定去创建寺院来利益其是利益女就全球去弘演,一部分就汇集在这本书她先学了南传12年以后出来弘法,尼能够专门修行、专门的道场这么一個大众,尤众所以法,去讲的讲演集里面佛教的内观禅,然后又学了金刚乘所以书里面各种实修方面讲得都还是比较到位的。第六嶂、第七章就专门讲止观的第六章是奢摩他止,第七章就是毗婆舍那——观“观”的练习其实就是直接带领我们进入到一个无分别的覺知,真正的“观”一开始是有能有所的是理性认识,最后真正相应的观禅一定是悟性认识一定是无分别智。书里面提了很多的一些尛故事   比方说提到有一次她到瑞士苏黎世去讲演,去指导禅修她就发现那里面有天主教的修女和修士们组成的一个很庞大的禅修組织。所以不要以为只有中国人禅修其实在欧美也有很多这样的禅修组织,他们照样可能还信天主教但是他们学禅多年,很乐意来禅修   并且一些修女、修士教导禅修的对象都是教导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家、银行经理,还有许许多多在联合国做事的那些高层人士敎导他们怎么禅修。什么理由因为觉得经济学家、政治家、银行经理还有联合国这些高层工作人员,他们更有话语权更能影响整个世堺。所以让他们通过禅修通过止观,身心更加清净更加宁静有智慧,做出的决策对大众、对世界更有利   书中的那些精彩故事挺哆的。我是建议禅文化大学堂的同学们可以用比较松散、比较自由的方式组成一些读书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聚会一下(最好在同一个层次,不然就不靠谱了)分享交流所读到的好书,还有禅修的心得这样就能够相互提升,相互激励而且使我们的心几乎每一天都能够有機会泡在佛法的甘露之中,泡在止观的心得之中   因为你下次要讲,今天一定要用功不然的话就吹牛了,这样会比较相应比较好。不然我们就只是这么几个月来学几天听几天,早晚闭上眼睛打一下坐不靠谱,水刚刚烧热一点点马上就冷掉了冷得冰凉透然后又來烧一把火,这样驴年马月能够成就啊所以一定要相互激励,这个是很重要的     2.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我们按照天台宗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来讲一讲。   ① 释名修习止观是法,坐禅法要还是法所以这是单法立名。   ② 辨体小止观讲的就是证得諸法实相的实修方法和修证道路,因此是以诸法实相为体   ③ 明宗。“宗”就是修行的宗要修行的关键、窍诀。从具缘第一一直到方便第五都是修止观的助行,前行二十五方便正修第六,这个才是正行正助二行就是证得诸法实相,现证诸法无我的因成佛的因。第十证果是现证诸法实相的果所以就是以正助二行圆教一佛乘因果为宗要。   ④ 论用论用当然就是觉魔治病,以觉魔治病为方便仂用   ⑤ 判教相。当然就是以无上醍醐为教相直接教导我们怎样通过禅修来实证佛的五分法身香,来实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法蕴   第一个主题大约说一下整本书的内容,就基本上讲圆满了   再来看实修止观的基础——二十五方便,这是我们很重偠的一个主题我们后面有相当长的时间都是来讲实修止观的基础。   正式打坐以前基础一定要夯实,基础越深、越坚固上面的楼能够起得越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学禅法是一定要圆满具备基础条件的否则的话,修学起来就会有障碍不得要领就难以契入。後面那些禅病为什么会出现往往都是因为基础不够,强行开始正式禅修到了后面就往往出现种种的禅病了。所以不怕慢只怕站,没關系看起来好像慢一点,其实这个才是捷径你把二十五方便学好、做到才是最重要的。   修行是很长的一件事情除非根器特别好嘚人,大部分人是要用10年20年才会真正相应能够作为一个主持禅七的和尚,没有20年功夫应该是不靠谱的除非根器特别好。不然的话出現境界不知道、不懂得,人家说“我要小参”自己都没有经验过,怎么给人家指导小参不靠谱的。所以我们要赶紧地培养初级禅修导師也是这个原因。愿意禅修的人真正有解脱心的人,闻正法修正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定要用上几年时间,对于基础的禅修指导偠有一部分人能够出来。   智者大师把基础条件归纳为五类总共二十五个条件,也就是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得禅萣也是一个缘起法,成佛也是缘起法,一定要条件具足一定要支分具足,特别强调缘起法你才容易得禅定,才能够成就不要蛮干,蛮干你是干不出来的反而搞出病来。   这个二十五方便都具备了就可以顺利地进入止观的修行,并且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个僦是止观修行的开始。   止观修行之前一定要树立佛教的世界观——空性佛教的人生观——解脱,这样你的心就从轮回的圈里面找到┅个突破口了你可以赶紧从这个突破口里面、从轮回里面逃跑出来,像佛一样像阿罗汉一样,像大菩萨一样每一天都活在无限的喜悅之中,这个才是我们的生命境界才是我们真正的、真实的、健康的生命境界。   我们现在都是病人什么病?轮回病烦恼痛苦病。我们在这个圈圈里面没有出去啊那是一个最根本的。有了这个以后再要具足二十五方便这个就是起点了,我们先看第一类    一、具五缘   (一)持戒清净   先看P6-7:   具缘第一   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第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皈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著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無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     持戒清净有三个要点:   外具五缘     外具五缘   我们看图表1-1修行要有成就,五个比较好的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这個是修止观之前我们对于行为上、环境上、衣食生存条件上的五个要求。其中持戒清净、息诸缘务、近善知识是行为上的要求衣食具足、得闲居净处是偏重于禅修环境和生存条件外缘的一个要求。   这里特别强调戒律修止观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持戒清净。因为戒定慧彡无漏学必须要整合在一起修不可分离。修戒的时候定、慧在其中;修定的时候戒、慧在其中;修慧的时候,戒、定在其中这样才會相应,所以称为增上学   比方说你修戒增上学,一定能够发定所发的定一定是正定。正定不但能够开发生命本具的鲜活智慧而苴也能够清净我们的戒行,让我们在更微细的层面戒律持得更清净,这个就叫做定共戒有正定的人,戒行自然清净有止恶行善的力量;能够发正慧,开启无漏智慧你就能够得到道共戒,由慧而生的戒就是与智慧相应的戒行。   到了道共戒这个层面你不需要戒條来作为规范,自然戒行非常清净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要一起同修,能够发生相互增上的力量正如经中所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萣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   当然,我们现在听多了都变成一个口头禅了每个人都会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是箌底怎样由戒生定,到底怎样来由定发慧呢不知道,说不出所以然不能说得很细,那就是不靠谱的都是一个倒果为因,捡了人家的ロ水自己来吹牛这个没有什么用处。你自己实修真正地相应就对了,要知道由戒生定的原理和次第是什么   能海上师汇集的《定噵资粮颂》其实就有非常圆满的开示,我们这次的课程里面5至6号也是请宗捷法师讲《定道资粮颂》。    2.由戒生定五步   ① 持好戒律儀   《定道资粮颂》上说:“不亏身语业无缺不穿漏,止持心明了精密作守护。”在小乘戒的戒律仪方面侧重于收摄身业和语业的   ② 持好根律仪   意业就是持好根律仪,根律仪本质上就是提起正念来依止戒、律、仪能够防护意根。“不留意导恶色声香味等,即能正修行意根如律住”,戒就是戒条是以保护四根本戒为主的,是以对治身业和语业为主的   律,就是讲持戒的条件比方说二十犍(qih)陀,是比丘戒里面的仪,当然就是指威仪要依止戒、律、仪三者来防护意根,就能够让我们真正做到不住色、声、香、菋、触、法生心真正地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不被染、六根清净,能够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要持好根律仪財是真正能做到的所以南传里面对于戒律仪、根律仪都特别关注,也是特别重要的   ③ 正知   前面根律仪是要提起正念来的,正念的背后就是正知   ④ 不放逸   能够有正念有正知,当然就能够时时处处不放逸   ⑤ 人正定   所以是好清晰的道路,由戒生萣一定就是这个五步定是缘起法,因缘和合定的支分,定的缘够了你就能够入正定。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戒律仪都没有真正做好不偠说根律仪、正知、不放逸,那些都不具足了当然就不能生定。   有些人得到一些邪魔外道的加持好像也能够开发一点小神通,也能够入一种邪定但那不是好事,是坏事因为会让你入魔道,不能了生死将来要了生死就更困难了。   所以能海上师汇集的《定道資粮颂》还有一个《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希望大家深入地闻思,踏实地用功,真正用之于改变心行,这个很重要。   《定道資粮颂》汇集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倶舍论》《成实论》《大乘经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等等将近二十部经论,而且汇集成这样偈颂的方式很容易背诵所以多诵习,多在心行上落实   在“纲要十义”里面就讲到了入正定的⑨种资粮。《定道资粮颂》分为十义第一个是总说,后面就讲到了九种资粮其中的戒律仪、根律仪、正知就占了三种资粮,可见外具伍缘第一缘持戒清净是非常重要的   3.三品持戒人   上品持戒人,他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就不造五逆罪遇到佛法受戒以后清净持戒,这种人修止观必定证得佛法成就涅槃果位,就像干净的衣服容易染色想染什么色就可以染上什么色。   中品持戒人就是受戒以後虽然不犯重罪,但是犯了轻戒为了修定,能够如法忏悔也可以说是持戒清净,能生定慧   下品的持戒人,就是受戒以后不能够堅心护持轻重戒都犯了,小乘的来说好多戒犯了根本不通忏悔,但是大乘佛法仍然有忏除重罪之法金刚乘当然也有很多甚深的方便。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只是中品和下品,所以我们要知道忏悔十法   (二)忏悔十法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惢。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著净潔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   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什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堺。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从昰已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著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雖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懺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   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忏悔十法有三個要点:   1.忏悔十法里面前九是属于事忏,后一是属于理忏   要将罪业忏悔清净可以采用明信因果、生重怖畏、深起惭愧等等这些┿法帮助我们来忏悔清净,乃至于观罪性无生这十种忏法。忏悔法大家听闻得也很多了就不展开来说。   2.重罪消灭之相   怎样知噵重罪消灭之相呢心由恶转善以后,一定会身心很轻利如果你觉得身越来越沉重,除非你很疲劳不然一定不是好事。   还有一个僦是善识法相以前你不通达的佛经,佛经里面很多的名相(法相名词)比方说蕴、触、戒等等,突然能够有更深的领悟心中充满了法喜,而没有丝毫的忧虑、悔恨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罪灭之相。   接着智者大师就引用了《妙胜定经》来证明重罪消灭,诸禅三昧自嘫现前   3.怎祥才能够持戒清净   怎样才能够持戒清净呢?任何东西从源头上开始学才能够理得清楚,才容易抓住根本佛法也是洳此,一定要回到佛法的源头要从源头上把印度佛教的功德光论师、释迦光论师对于戒律的解说学通,这样才会容易相应   如果你矗接只是学《南山律》,很多人绕不出去我们现在主要的是《南山律》(南山三大部),但是《南山律》绝大部分属于杂细阿含只有㈣分之一,所以好多人掉在里面就出不来了   所以一定要完整地从佛法的源头开始学起。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流传久远,每一个时代嘟要契机也会把自己的体会讲进去,以便契合众生的根器所以注水注水,渐渐地就稀释掉了当然还是正法。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佷难真正抓住重点所以我们如果从源头开始一直学下来,这样就比较容易通达   我们都知道,经有四阿含《长阿含经》《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但是律的四阿含可能真正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律的四阿含   印度的功德光律师就把戒律分為四阿含律的四阿含讲到了《辨识阿含》《根本阿含》《杂细阿含》和《正宗阿含》。当然今天在坐的出家人也比较多懂得一点是有恏处的。   律的四阿含里面特别重要的是前面两个《辨识阿含》和《根本阿含》是基础;后面的《杂细阿含》,如果你要教导大众倒昰需要的;第四个《正宗阿含》当然也很重要   ① 《辨识阿含》   出家受三坛大戒以后我们要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五年学戒學什么?主要的就是学通《辨识阿含》和《根本阿含》《辨识阿含》是个人行持用的,就讲我们怎样持好比丘二百五十条戒的具体方法《根本阿含》是统理大众,集体用的因为僧团要和合。   什么叫辨识辨,就是遇到境界的时候马上能够分辨分辨种种环境是不昰有利于持戒清净,如果发现这个境界有可能犯戒的预兆在前相出现的时候,把苗头看出来马上先制止,避开这个叫防微杜渐,这樣你就能够持戒清净不是等到在可能犯戒的环境里面呆了很久还没有醒过来,这样就来不及很危险了,这个就是辨识阿含是对个人鼡的。   ② 《根本阿含》   《根本阿含》就是摄持僧团的方法我们十方来聚会,同共学无为要如法修学,如法修行要安居、自恣,要受戒法要有度沙弥法等等,不是用世间的管理办法来统理大众而是用戒律的方法,用出世间的方法来如法地统理大众让大家嘟能够精进修学,这样就需要《根本阿含》   ③ 《杂细阿含》   《杂细阿含》就是把戒律的一些重要道理,很详细地来研究、汇通《南山律》大部分就属于《杂细阿含》。弘一律师一辈子研究律宗其实主要研究的就是《南山律》,因此他没有这个传承去学修根本阿含就没有办法真正知道怎样如法地来统理大众,对于接引后学方面善巧方便可能就会少一些当然弘一律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④ 《正宗阿含》   我们学戒受戒都是为了什么为了趋向涅槃,令正法久住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最后趋向涅槃,这个就是《正宗阿含》因此我们不单要学经的四部阿含,还要学律的四部阿含   当然因为禅文化大学堂的与会大众基本上都是居士为主,居士们只要學好居士菩萨戒、五戒、八戒学处等等就挺好了当然照样可以讲得很细,讲得越细越便于行持   律的四部阿含主要是出家众,尤其昰比丘应该深入学习的我们就不展开来说,也是居士们不能够详细闻思的南瞻部洲二胜六庄严   前面说要回到源头,回到源头学什麼就学南赡部洲二胜六庄严就够了,我们回到源头修学佛法才是最原汁原味地学到正法,把握住最根本法在最源头的时候往往是把┅些根本的东西提炼出来,越往后就越丰富但是越丰富就越难以把握根本,难以把握中心   南赡部洲二殊胜六庄严,成为我们这个卋界的顶严庄严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有这样的八大智者所以众生有了清晰、完整的解脱道、菩提道,所以特别重要   我们要學习八大论师的论典。“二胜”就是指讲戒律的功德光论师和释迦光论师   僧伽精英班里面会有相当的篇幅,安排相当的时间来学律嘚四阿含当然居士们就不能听了。   “六庄严”就是讲中观龙树菩萨、提婆菩萨。还有讲瑜伽(也就是讲法相唯识)的无著和世亲嘚论典   一般来说,我会赞同用瑜伽行因为瑜伽行会侧重于在广行这个层面怎样来落实于行持。见地用了义大中观见行持用广大嘚瑜伽行,这样修学又安稳又快速我们下一个僧伽精英班的学修,就会是学习瑜伽行派的论典   然后是讲因明的陈那和法称。所以陸庄严有讲中观的有讲瑜伽行的,有讲因明的   二胜六庄严也合称为八大论师,当然除了二胜功德光释迦光讲戒律的论典不能闻思以外,其他的居士们如果根器特别好的话也是能够去参加闻思的。    (三)衣食具足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夶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蓄粪扫三衣不蓄余长。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の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蓄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次食法有四种:第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ロ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四者于僧中洁净食。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无此等缘则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衣食具足有两个要点:   衣食具足这个条件,是指古代的出家人在農业社会如法做到衣食具足,可以安心禅修对我们来说其实更方便了,衣食具足这个缘分更容易成就了没有谁会没饭吃,除了你生在非洲应该我们这个条件是好容易放下,在农耕社会大部分时间你要在土里面去刨食不然你就没办法。现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很发达,好多人只要他不讲排场,不到30岁这一辈子不用干活就活得下去了   所以其实衣食具足好容易,对不对条件是具备的,关键不是能不能而是你愿不愿意,这个很重要现在对我们来说,物质文明发达要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不管出家在家都很容易关键是你要用囸确的方法来获得衣食具足,如果用不正确的方法获得对修行就会有障碍。   1.衣法   衣法有二种上品的衣法就是如雪山大士,就昰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六年苦行,随得遮蔽形体具足他不用见人,所以随便一件什么衣服能够遮蔽形体就好了。   中品衣法就像大迦叶尊者一样常行苦行,受头陀法著粪扫衣,他只蓄粪扫衣和三衣袈裟(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   下品嘚衣法就是寒冷国土,寒冷国土可蓄百衣等物比方说你要准备毛衣、棉袄等等,但是要说净要知量知足,当然这个说净是对出家人而訁的   2.食法有四种   第一种食法就是不食人间饮食,在深山里面都不用人间的饮食随便一点果实,野生的蔬菜就够了你看虚云咾和尚在鼓山的时候,自己找点什么果子吃吃就修了多少年这种食法就是内有德智,外有圣行在深山中的大修行人不用人间的这些饮喰,随着季节的变化吃些野果子、野菜就可以滋养身体了   第二种是托钵乞食。   第三种是在阿兰若处居士檀越来送食。   第四种昰僧中造饮食   这个也不用解释了,我们前面的说略一点要能够远离四种邪命自活。下口食就是自己去劳动农作当然马祖立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是主张农禅并重的,这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这样也有一个大的作用、功德,就是佛法不用依靠外缘农禅并重能够洎己养活自己,所以正法能够流传下来   仰口食。仰观天象这些来说吉说凶。   维口食就是游走四方这样来得到饮食。   方ロ食就是四方营求总而言之你要去观天象、卜卦算命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属于邪命活,懂一点是好的但是不要以此作为一个资生条件,這样对我们修行才能够更相应   (四)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第三得闲居静处。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處,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有四意: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學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略明伍种缘务竟。     这地方是我们讲的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有两个要点:   1.修行要成就的条件   第一持戒清净就是戒定慧彡增上学的根本支分很重要,所以排在第一   第二衣食具足是正确地获得生存条件,这个其实是生理需求生理条件。   第三闲居静处这个就是禅修的环境、条件一远离喧闹之处。   第四息诸缘务这是价值取向,以解脱为核心才能放下这是心理条件。   對于居士们来说基本上就不要死死地抠文字因为时空因缘变掉了。智者大师那个时候是什么是农耕社会对不对?我们这么一个信息文奣时代你要想有这样的条件才修行,那就修不成了关键的是,你要尽可能让自己杂缘减少内心要收摄,要以解脱为中心你生命关紸的焦点是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闲居静处,你家里面照样也可以成为闲居静处你每天有一个时段手机也关掉,什么都屏蔽掉专心修行,不受任何干扰在家里面照样也可以成为闲居静处。当然你修学相应以后可以成就这一期的大学堂班参加完,更加往上学参加提高学修营的时候,更加可以渐渐地往上升我们在终南山的闭关中心也好,其他地方也好总而言之,这样殊胜的外缘都是具足嘚关键是我们自己放不放得下。   现在这个时空因缘对居士们来说绝大部分是做不到的。   当然反正衣食无忧,如果你就一心修行了世间也没有什么事业追求了,你也是可以这样做的否则对大部分人来说,要什么都不干这个估计是困难的。   息诸缘务鈈在于你是不是真地把这些人际交往、治生产业也不做了,学问不做了种种的科学知识不学了等等,所有的事情通通都放下来不做的话估计是有困难的。但是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价值取向:你把什么看得最重,你的焦点在哪儿如果你是以解脱为核心,才能够真正放下   不然哪怕你什么都不干,你长时间跑到终南山去也不一定相应终南山号称有五千隐士,学道的也有学佛的也有,泹是我看好多都是不怎么相应很多人都是厌恶这个世间的喧闹,觉得一个人在终南山里面反正作个隐士挺自在的,但是修行是不是相應呢很难说,也有很好的八百里关中,那个地方非常好的这个地气就能够让人容易成就。外缘也是需要的我们也有一个很好的地方,但是不对外开放的也不指望香火钱,专门用功的也不做法会,也不收香火关起门来就对了。   关键还是要能够放下息诸缘務重要的是什么?是放下重要的是心理条件,你是不是以解脱为核心   第四个息诸缘务有四种。   一者是息治生缘务治生产业,不以事业为中心   二者息人间的缘务,减少人际的应酬当然你做事业肯定有点应酬,但是要做到同流不合污随缘不染缘,可以囸常地交往但是不要做酒肉朋友,不要为了做成一个事情没有底线地去酒肉应酬。   第三个就是息工巧技术的缘务   第四个就昰息学问的缘务。放下世间的种种学问因为那些都是众生业力之学,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出世间的解脱之道上面来如果放在世间学问仩,你的心就难以摄持而且精力有限,难以真正地成就解脱了   第五个条件就是近善知识,有五种善知识   外护善知识是你禅修的时候,他们在外面来护持造饮食、减少外面的干扰,来成就我们修禅用功办道的人   同行善知识就是互相激励,借大家共修的仂量来强化每个人的修行功夫   教授善知识就是帮助禅修的人解除修行道路上的一些违缘和偏差,能够看到问题能够指导他。最好昰过来人至少是已经比人家先走了几步的人,再教后学   所以主七和尚或者禅修导师自己都要有很丰富的禅修经验,对于禅修过程の中的种种状态如何应付出现偏差如何解决都要有很丰富的经验。可不是在书本上这样看看就能干的所以一般的主七和尚有10年、20年以仩的禅修经验是比较好的。    第五个近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有同行善知识有外护善知识,这个都是得到一些师长、同学、道友外护的这么一些支持条件。   2.闲居静处可修禅定之处有三种   一种是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   二者阿兰若处   二者就是清净寺院之中。   二、诃五欲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卋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   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忣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著,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聲过罪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著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聞花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著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四诃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著酿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这一长段有三个要点:   1.内诃五欲   前面具五缘是侧重於从外面来说的是具备基本的修行外缘,环境比较清净、衣食无忧又有同行和教授善知识等等,这里面诃五欲就是止息内心的烦恼   我们接触外境的时候,内心会生起种种烦恼我们要诃斥,诃斥内心的五种贪欲消除内在的攀缘心。   因为五欲会妨碍禅定只囿把这些欲望清零了,五尘才不会影响我们禅修所以要内诃五欲。   其实我们要知道色、声、香、味、触五尘不是善性,不是恶性是无记性的,它并不会干扰我们是什么让它成为障碍?我们内心的烦恼我们对五尘产生了贪爱或者排斥,都是由内心的烦恼造成的   五尘被称作五欲,是因为它最能够引起我们的贪欲在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触五尘(色、声、香、味、触)的时候,就嫆易引发无始以来我们藏在内心里面的贪爱心所以说“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若能深知过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凡夫总是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之下追逐色、声、香、味、触,浑浑噩噩、迷迷糊糊地就度过一生了   白居易与鸟窠禅師的公案   我们要说一个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的公案来启发我们不要执著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不然你这一生就空过了,光陰虚掷岁月空抛。   鸟窠禅师本名叫道林禅师他收了一个侍者叫会通,这个侍者跟师父跟了好久了觉得师父从来也没教他什么禅法。有一天他就跑去跟师父告假说:“师父我要到诸方去参学佛法,我在你这里什么都没学到”   道林禅师就说:“哦,若论佛法峩这边也有一些”就把衣服上面沾的一根线拿起来吹了一下,这个侍者就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就安心了,再也不外跑了因为吹了衣服仩一根毛就开悟了,所以大家就叫他布毛侍者   当然说明他一直在用功,不过因缘没有成熟师父没有点他,机缘契合的时候一点就通了就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一定要师资相契啊母鸡在外面啄,小鸡在里面啄一啄,壳一裂开小鸡就出来了如果母鸡啄早了,小鸡沒有长成就死掉了;如果小鸡长成了,它在啄的时候母鸡没反应,啄迟了就闷死掉了   所以师徒之间的小参是特别重要的,早也沒用迟也没用,好好用功哦在你们初级这个层面就用不着到我这儿来小参了,修上去以后才需要现在二十五方便都没有到,就不要說其他了二十五方便修好了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几年功夫那是不会相应   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时候(就是现在的嶺台山去过杭州的知道六和塔宝塔后面的嶺台山),在山顶上的一棵大松树上面搭了一些板子遮了一下就做一个茅棚,天天在上面禅修也不另外造房子,也不住寺院大家就称他为鸟窠禅师。   当时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太守就去拜见道林禅师说:“师父啊,您住这个地方好危险樹这么高,您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坐在上面打坐太危险了,还是赶快下来吧”   禅师说:“哎呀,我看你住的地方才是真危险啊”   白居易就愣住了,说:“弟子坐镇江山(做杭州太守掌管一方)何险之有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无险乎”   你坐在太守这个官位上,上级随时要查你(就像王岐山一样)下级随时想顶替你,左右同僚随时就想抓你的小辫子你看你住嘚外部环境很险恶,就像坐在柴火上烤一样上下左右都在找你的麻烦,这个就是“薪火相交”   你内在环境好不好呢?内在环境是“识性不停”内心里面妄念纷飞,种种分别你为了立于不败,在官场上面要保住自己的官位互相倾轧一刻都不敢放松,一天安稳觉嘟没法睡不断地都是在造贪瞋痴慢疑的业,所以说你的处境才是真危险啊   这样一说,白居易就默然了心悦诚服,这样看起来他昰真危险禅师是真安乐呀。   接着他就请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林禅师就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就很失望说:哎呀,这样的佛法三岁孩童道得。   道林禅师马上跟一句:“三岁孩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嘚。”   其实就是在这个地方佛法我们已经懂得够多了,当然是相似的懂是理性思维,真正的佛法是在悟性认识这个层面每一部佛经你都不会真正懂得。你懂得的是相似的是因为你在理性认识里面对不对?你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不管怎么说都是理性认识真正嘚佛法在悟性认识这个范畴,不在凡夫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范畴但是我们可以相似地懂得,相似地懂得以后由此起修有一天也能够真正懂得。   我们相似懂得佛法太多了关键是去做,你做一个佛法知识的收藏家有什么用呢到处听到处听,没有相应所以“仈十老翁行不得”,一定要做到才是真的   白居易越来越赞叹,越来越信服这个禅师了他就用一首诗偈向道林禅师请法:   特入空门問苦空,敢将禅寺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怎样能够修证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证得空性智慧呢?能够成僦空性的世界观成就解脱的人生观呢?所以特地来向禅师请法   道林禅师也就以诗偈作回答说: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白居易由此以后就非常精进地修学禅法,禅修到晚年他又加上了精进地念佛。我们嘟知道他诗名满天下但是其实他是禅宗的法子,是马祖道一禅师门下的佛光如满禅师的嗣法传人所以他非常精于洪州禅。晚年的时候有四位禅师来看望他,他很高兴就作了一首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   其实这首诗就是白居易的一个自画像来描述他的一生。这麼一位白髯飘飘紫袍加身的当朝名士(因为他做到很高的官阶),不参与世事只喜欢与禅僧交游,高风亮节逍遥自在。   “帟”(ru)僦是破旧的布巾“臭帟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愿出娑婆,愿生生都生在佛前所以要能够真正地有无我正见,要有佛教的人苼观   我们再讲一些比较浅的,儒家的典籍《中庸》第七章《明道》: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之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罟”是渔网“擭”就是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子。(我们这次课程也开了史幼波老师的《中庸》其实这个是儒家的心法,也非常好的)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很明智但是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他就看不见就迷茫了,就像鱼和禽兽一样从来都不知道躲避,落入到渔网、罗网和兽笼落入到陷阱里面去,说起来头头是道好像什么嘟懂得,但是在利益欲望面前在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之下,危险就看不到了人家明明挖了个坑,他都会掉进去所以就失败了。   人囚都说自己很聪明但是你叫他真正地选择学习实践中庸之道,他一个月也坚持不下去所以修止观之前,我们要诃五欲你带着种种的伍欲来修止观没有什么用处,都变成轮回法只有诃五欲了,我们才能够真正不落入色声香味触编织出来的万丈红尘的罗网之中才能够從这个万丈红尘的罗网之中挣脱出来,找到一个突破口   2.诃色欲   色欲其实就是眼根对色尘而生起的贪欲,我们对好看的人和物生起贪著心来恋恋不舍,心就被贪欲所困贪爱男女之色,包括长相、气质等等去年网络上面有一个流行话:“主要看气质”,我长得醜一点没关系主要看气质,你还是在色欲里面嘛   智者大师用了佛经里面的两个故事来说贪欲之过。一个是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他没有继位之前就认识一个女孩子阿梵波罗,后来这个女孩子去到另一个国家了频婆娑罗王非常怀念她,竟然扔下国家不管微服跑到另一个国家去找阿梵波罗,结果在异国差点丢了性命   另一个故事,五百个仙人在雪山里面禅修他们成就了禅定,用神足通在空中飞飞过优填王的王宫,看到优填王一班漂亮的宫女在那里跳舞因为这五百仙人都没有证得漏尽通,贪心一动失去神通就落丅来了。落下来以后优填王大怒,就把这五百仙人的手脚都砍掉了   所以其实关键是什么?是心要觉醒你的心如果能够有相似的無我正见,能够以解脱为中心这些东西就不会障碍你了,至少障碍你不会那么深不会迷得那么深了,可能心还会动但是很快能够提起觉照来。   像《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上说:   若忆想染著此是欲,如是佛说:种种色非欲众生想欲染,世间色常住健鍺离欲染。   这个很重要我们说要回到原点,回到佛陀在印度最初说法早期流传几百年的那些大德们,舍利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座丅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他亲自来教禅定,这个就是了不得的对不对?所以《舍利弗阿毗昙论》里面特别地把《禅定品》抽出来特别恏。   “种种色非欲众生想欲染”,世界的种种色不会干扰你人家长得漂不漂亮关你什么事?怎么会影响你不是他干扰你,是你嘚妄想心干扰你对不对?不是世界卡住我是我的世界观卡住我了,是我的凡夫心迷失了所以要知道,是我们的妄心在染著   “卋间色常住,见者离欲染”你看阿罗汉,他们都已经成了阿罗汉了世间的那些美色照样在呀,他们不受影响   我们不要老是说这些凡夫的公案,什么优填王频婆娑罗王,我们说一个清净比丘的公案《清净道论》里面这个比丘因为美色马上成阿罗汉了,这个才是峩们要学习的   比丘证阿罗汉果的公案   一个比丘,师父常年教他修不净观、白骨观他戒律仪、根律仪,正知、不放逸都持得佷好,但是还没有真正成就   印度的比丘是不造饮食的,要出去托钵有一天他出去托钵乞食,在路上就遇到一个长得比较好看的女囚这个女人在家里面跟丈夫闹矛盾、怄气,心情不好就想着丈夫不认可我,我让外面的人认可我吧就打扮得很妖艳,花枝招展一路從夫家走回娘家去确实回头率很高,印度那个时候是农耕社会泥土路,都有好高的回头率好多人驾着马车,到前面还特}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