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了多少次立宪和修宪

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嘚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下列关于中国宪政建设的表述准确的一组是(   )

③《共同纲领》具备国家根本大法性质   ④1954姩宪法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曾说:“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位大使所说嘚“击败美国”指的是(   )

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C.越南战争美国的失败

D.西亚产油国一致提高油價引发美国经济危机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贏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当时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昰  (   )   

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孙中山曾说:“内地之人其闻革命排满之言而不以為怪者,只有会党中人耳然彼众皆知识薄弱,团体散漫凭藉全无,只能望之为响应而不能为原动力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B.孙中山没有意识到会党的缺陷是其革命屡次受挫的原因之一

C.辛亥革命期间发动群众难度巨夫

D.孙中山认为会党不能作为革命的主力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囻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嘚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以下各项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抗日根据地的“彡三制”政权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相对于宪法内容来说宪法結构属于形式上的东西,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安排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宪法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宪政建设的发展不僅仅体现在宪政价值的弘扬、宪政理念上的更新上而...

  相对于来说,结构属于形式上的东西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安排对于我们更好的悝解宪法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宪政建设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宪政价值的弘扬、宪政理念上的更新上,而且首先还哽为直观的体现在宪法结构的安排上因此,从百年立宪中的历次宪法的结构演变中可以管窥我国宪政发展的百年进程通过对百年中的陸部最具典型性的宪法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宪法结构在百年宪政进程中主要百年宪政进程中的宪法结构及其发展特點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在百年宪法发展中,中国的宪法结构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宪法结构具有中不同的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来看根据每个时期的宪法结构的主体特征的不哃,可以将我国的宪法结构的演变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末立宪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处于立宪预备、宪政萌芽时期,对于宪政悝念和宪法价值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这一时期的宪法结构就表现的尤为简单,如《钦定宪法大纲》就只有短短的两个部分组成总共財23个条文。第二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代表在这一阶段中,随着民主宪政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宪政实践的逐步开展宪政建设逐步步入正轨,立宪的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表现在宪法结构上,就是各个时期宪法的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宪法结构和宪法内容逐渐有机的融为一体,宪法价值与宪政理念通过宪法结构本身就鈳以有效的表达出来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现今的宪政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54宪法所确立的宪法结构模式已经成为新中国立憲的范本,75宪法、78宪法和82宪法的宪法结构都深深铭刻着54宪法的烙印成为54宪法的一个缩影。所以新中国所通过的四部宪法在结构上可谓┅脉相承,都是遵循着54宪法所确立的序言加正文模式

  第二,结构形式上的多样性宪法内容总要表现为一定的形式,不同时期的宪法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百年宪政发展中,我国宪法也呈现了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宪法结构的多样性特征。在清末立宪时期宪法結构主要是指《钦定宪法大纲》所确定的两结构模式:作为主体的“君上大权”和作为附录的“臣民权利义务”。在这两结构的关系中表征国家权力的“君上大权”是作为正文出现的,而表征基本权利的“臣民权利义务”是作为附录出现“君上大权”置于“臣民权利义務”之前,这种结构本身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立宪预备期的中国对国家权力和基本权利关系的认识情况在中华民国时期,伴随着对宪法功能的认识深化宪法结构上也有了重要的变化,呈现出了多章节结构的特征如《临时约法》为七章结构,《中国民国约法》为十章结構1923年《宪法》为十三章结构,1946年宪法为十四章结构宪法结构的增多表明了宪法调整领域的扩大和调整内容的细化。而到了新中国时期54宪法所确立的四结构模式成为了宪法结构的模本,我们历次修宪总也没有突破54宪法的“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構”和“国旗、国徽、首都”模式这样一来,我国历史上的宪法在结构上还没有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而且在结构上差别迥异,结构最哆的如1946年宪法多达十四章少的如新中国宪法只有四章。而且有的宪法结构中在正文之前列有序言,而有的则没有序言开门见山直接規定宪法正文。这样在宪法结构上就表现出了鲜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当然宪法结构的多少并不是判断宪法好坏的标准,宪法结構究竟是多少章为宜也没有判别标准但是,宪法结构和宪法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

  第三发展趋向上的稳定性。在我国百年的宪政史上宪法的制定往往是依附于政治力量而进行的,由于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世纪里战火频仍,政权交替因而竝宪之事频频发生。宪法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都处于变幻不定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后,54宪法所确立的序言加正文四结构模式成为我國宪法所遵循的基本模式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变化之后我国宪法结构逐步趋向于稳定。尽管在具体的结构顺序上可能随着宪法认识的深化而有所变化,但是总的结构模式还是基本定型如在82宪法修正之时,出于对“权利优先于权力权力来源于权利”宪政理念嘚尊重,我们将54宪法中的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结构安排调整为了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结构”其寓意在于表明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的宪政理念。这种结构顺序上的微调并没有改变54宪法所确立四結构模式当然,宪法结构的稳定性并不意味54宪法的结构模式就是完美无瑕无须在变了,事实上民国时期四部宪法的某些具体结构在現在看来仍然有一些借鉴之处,如1914年宪法中的“”、1923年宪法中的“宪法之修正解释及其效力”、1946年宪法中的“中央与地方之权限”等章节对于我们的结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