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接触限值超标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如何安排劳动时间

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好“职业健康工作”
职业危害评价:包括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及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础。
(一)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2007年颁布实施的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和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有害因素》。
2. 有关术语
(1)职业接触限值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2)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4)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 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5)超限倍数:对未指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 工作地点: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作业地点。
◆ 工作场所: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
◆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于监督、监测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状况、生产装置泄漏情况,评价工作场所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免受物理性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预防职业病。
◆ 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超过接触限值的工频电场地点或延长接触时间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带电作业人员应该处在“全封闭式”的屏蔽装置中操作,或应穿包括面部的屏蔽服。
◆ 工作日内从事任何单项体力工作时,最大心率值不应超过150次/min;各单项作业时最大心率值平均不应超过120次/min。
◆ 使用职业接触限值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评价工作场所的污染或个人接触状况时,应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测定方法和有关采样规范进行检测
2.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应用。
◆ 要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按8h工作日内各个接触持续时间与其相应浓度的乘积之和除以8,得出8h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 应用个体采样器采样所得到的浓度值,主要适用于评价个人接触状况;
◆ 工作场所的定点采样(区域采样),主要适用于工作环境卫生状况的评价。
◆ 【例】乙酸乙酯的PC-TWA为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400mg/m3,接触3h;160mg/m3,接触2h;120mg/m3,接触3h。代入上述公式,TWA=(400×3+160×2+120×3)mg/m3÷8=235mg/m3。此结果>200mg/m3,超过该物质的PC-TWA。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应用
目的:旨在防止劳动者接触过高的波动浓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或有害健康影响
◆ 当评价该限值时,即使当日的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时,仍不应超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4.最高容许浓度MAC的应用
◆ MAC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而制定的不应超过的最高容许接触限值,即任何情况都不容许超过的限值。最高浓度的检测应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种和操作地点采集能够代表最高瞬间浓度的空气样品再进行检测。
◆ 应根据不同工种和操作地点采集有代表性的空气样品。
5.超限倍数的应用:许多有PC-TWA的物质尚未制定PC-STEL。对于这些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和粉尘,即使其8h TWA没有超过PC-TWA,也应控制其漂移上限。
◆ 因此,可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超限倍数所对应的浓度是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PC-STEL。
6.【举例】
◆ 1)三氯乙烯的PC-TWA 为30mg/m3,其超限倍数为2。测得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为100mg/m3,是PC-TWA 的3.3 倍,>超限倍数2,不符合超限倍数要求。
◆ 2)煤尘的PC-TWA 为4mg/m3(总尘)和2.5mg/m3(呼尘),其超限倍数为2。测得总尘和呼尘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分别为8mg/m3和5mg/m3。分别是相应PC-TWA 的2倍,均≤2 倍的PC-TWA,符合超限倍数要求。
7.当工作场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时,若缺乏联合作用资料,应测定各自物质的浓度,并分别按各个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评价。
8.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同的毒性作用(如刺激作用),或已知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则应按下式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 式中:C1、C2、C3—各个物质所测得的浓度;
◆ L1、L2、L3—各个物质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
◆ 当计算值≤1时,表示未超过接触限值,符合卫生要求;
◆ 当计算值&1时,表示超过接触限值,不符合卫生要求。
例题(单选)对急性作用大、刺激作用强和危害性较大的有毒化学物质而制定的接触限值是( )。
A.平均容许浓度
B.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C.最低容许浓度
D.最高容许浓度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看最高容许浓度的定义。
  例题(单选)某采石场工地作业场所存在白云石粉尘和大理石粉尘。测得两种粉尘的总尘浓度分别是8 mg/m3和10 mg/m3,两种粉尘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均是10mg/m3,则该作业场所( )。
A.总粉尘未超过接触限值
B.总粉尘超过接触限值
C.满足Ⅱ级危害程度
D.具有爆炸危险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8/10+10/10=1.8&1
  (二)有害作业分级评价
◆ 有害作业分级评价:对环境接触水平与影响危害产生的主要接触条件进行的综合评价。
◆ 目的:对有害作业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 决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有接触水平与接触时间。
评价某一具体作业场所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时,在一定接触水平下,接触时间是最主要的依据。
◆ 有害作业分级评价包括:
(一)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类
(二)有毒作业分级 (四)高温作业分级
(三)生产性粉尘 (五)噪声作业分级
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 依据:GB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以有毒物质的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6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综合分析,以多数指标的归属确定危害程度,将职业性接触毒物划分为四级(极度、高度、中度、轻度危害)。
Cmax (~0.1~1~10~)mg/m3
◆ 对某些特殊毒物,则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 接触多种毒物时,以产生危害程度最大的毒物的级别为准。
◆ 对某些特殊毒物,则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 接触多种毒物时,以产生危害程度最大的毒物的级别为准。
2. 有毒作业分级
◆ 依据: GB 《有毒作业分级》标准
◆ 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的依据:生产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从业人员接触生产性毒物的劳动时间和工作地点、生产性毒物浓度的超标倍数,通过计算有毒作业分级指数,确定有毒作业分级级别。
◆ 当作业场所空气中存在多种生产性毒物时,分别进行分级评价,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同时标明其他毒物的危害级别。
◆ 该标准在计算有毒物质超标倍数时,采用的是最高容许浓度。本标准规定的分级只适用于规定了最高容许浓度的有毒物质作业的分级。
◆ 分级方法:指数计算分级法、查表分级法
3.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
◆ 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接触方式是经呼吸道吸入。
◆ 依据: GB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触粉尘作业时间内肺总通气量、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计算粉尘作业分级指数,以指数范围评定生产性粉尘危害级别。同样,该标准在计算生产性粉尘超标倍数时,采用的是最高容许浓度。
4. 高温作业
◆ 高温作业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25℃的作业。
◆ 高温作业主要由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生产性热源造成,热带地区或夏季露天作业,也是造成高温作业的原因之一。
◆ 卫生要求
◆ 接触时间率100%,体力劳动强度为IV级,WBGT指数限值为25℃;劳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WBGT指数限值增加1℃~2℃;接触时间率每减少25%,WBGT限值指数增加1℃~2℃。
◆ 表8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接触时间率
体力劳动强度
  5. 噪声作业分级
◆ 危害程度的分级依据:实测噪声作业工作日内等效连续A声级和接触噪声作业时间对应的接触限值,综合计算噪声危害指数,根据指数范围确定噪声作业危害级别。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分类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 预评价结果直接为建设工程设计,特别是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提供依据。
(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控制效果评价,并指定评价工作由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
◆ 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中明确指出:建设项目竣工后,在试运行期间,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在试运行6个月内进行控制效果评价。
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依据
◆ 《职业病防治法》:
◆ 第十三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 第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 2011年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上述条款已经改为: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验收合格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向公众公示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听取意见时间不得少于30日。
◆ 第十七条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还必须以职业卫生调查结果及有关建设项目的各类基础资料为科学、事实依据。
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一般性职业病危害项目和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
4. 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1)检查表方法
(2)类比法
(3)定量法
5.职业病危害控制方法
(1)工程控制技术措施
(2)个体防护措施
(3)组织管理等措施
例题(单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分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下列资料中,不能作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依据的是( )。
A.类比现场调查资料
B.建设项目的基础资料
C.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D.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的检测数据资料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预评价阶段还没有进行项目试运行。
  例题(单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控制效果在( )阶段进行。
A.竣工验收
B.初步设计
C.土建完成
D.设备安装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竣工6个月内进行职业病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病危害申报
1.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
◆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规定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具体办法。
2.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内容
◆ 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
◆ 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
◆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3.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例题(单选)有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该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下列情况中,不属于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内容的是( )。
A.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B.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 
C.工人的职业接触史
D.职业防护教育培训情况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管理》教材P163。
  例题(单选)根据《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31号),负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的是( )。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C.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D.职业卫生服务机构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管理》教材P163。
  职业健康监护
◆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 指用人单位应安排将从事接触某种或某些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包括新招工人进厂准备安排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从无害岗位准备调到有害作业岗位的作业人员;从甲种有害作业岗位准备调到乙种有害作业岗位的人员;从事某些特殊作业的人员(如高温作业,潜水作业等)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 上岗前的健康检查目的是为发现职业禁忌证者,使其不从事所禁忌的作业,以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的健康损害。
◆ 在岗期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 是指对已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即目前已在有害作业岗位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 在岗期间检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可疑职业病患者或职业病患者,及时进行医疗观察、诊断、治疗、调换作业岗位、疗养等,防止职业病危害的发展。早期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工人,以便及时调离或安排其他合适的工作,检出高危人群,作为重要监护对象并采取措施防止其他人员健康受损。
◆ 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 是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人在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包括:从事有毒作业的离休、退休、调离时的人员。
◆ 离岗时的健康检查目的是了解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明确诊断,对职业病患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待遇或赔偿。
◆ 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
◆ 是指在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人员。
◆ 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确定该事故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是否遭受损害,一旦发现急性职业病病人或观察对象应立即抢救治疗和观察。
◆ 检查项目及周期应按照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国家规定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进行。
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每人1份。档案内容包括:
1.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
2.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有关健康资料。
◆ 用人单位应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从业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档案,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向劳动者提供其本人的健康档案,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例题(单选)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措施,它主要包括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病诊疗簿有关职业健康的材料和( )。
A.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B.传染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
C.遗传病家族病史  
D.心脑血管病症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参见《管理》教材P165。
  ◆ 例题(单选)根据《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31号),负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的是( )。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C.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D.职业卫生服务机构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管理》教材P163。
  ◆ 例题(多选)职业健康监护是法律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是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承担的义务。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之一,职业健康检查包括( )。
A.上岗前的健康检查
B.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
C.遭受急性危害时进行的健康检查
D.离岗时的健康检查
E.定期常规体检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参见《管理》教材P165。
  ◆ 例题(单选)在工作场所中接触职业危害的工人,其职业健康检查的项目及周期应根据( )决定。
A.工人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
B.工人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接触时间
C.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国家规定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
D.工人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国家规定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管理》教材P165。
  职业病报告
◆ 《职业病防治法》中对职业病报告职责及违法处罚做了规定,对职业危害事故报告、事故处理及法律责任均作出规定。
◆ 卫生行政部门于日起执行《职业病报告办法》,在未颁布新的职业病报告办法之前,对一般的职业病报告仍使用该办法。
2.《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病报告职责及法律责任
(1)职业病报告的职责
◆ 《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了职业病报告的职责:
① 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 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③ 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作出处理。
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统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上报。
(2)违法处罚
《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七条、第七十五条规定了违反职业病报告规定的罚则:
①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2011年修改为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或情节严重的每日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②违法处罚
◆ 卫生行政部门不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虚报、瞒报的,对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 (2011年修改)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撤销其相应的资格,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医师执业资格证。
3. 职业病报告内容
(1)应报告的职业病
◆ 《职业病报告办法)》中所指的职业病系国家现行职业病范围内所列病种。根据卫法监发[号公布的法定职业病目录,属于报告范围内的职业病统计共10大类115种。
(2)职业病报告内容
◆ 根据引发职业病的有害物质类别不同,分别编制了《尘肺病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卡》和《职业病报告卡》,按规定上报。
①尘肺病报告卡。
◆ 适用于我国境内一切有粉尘作业的用人单位,在统计年度内有首次被诊断为尘肺病的劳动者,或尘肺晋期、调出(入)本省的尘肺病患者和尘肺死亡者均应填卡报告。
②农药中毒报告卡。
◆ 适用于在农林业等生产活动中使用农药或生活中误用各类农药而发生中毒者。
③职业病报告卡。
◆ 适用于我国境内一切有职业危害作业的用人单位,除尘肺病、农林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农药或生活中误用各类农药而发生中毒以外的一切职业病的报告。
◆ 例题(多选)在职业病报告中,需要根据引发职业病的有害物质类别不同,编制不同的职业病报告卡,并按照规定分类上报。目前使用的报告卡有( )。
A.职业中毒报告卡 
B.农药中毒报告卡  
C.尘肺病报告卡  
D.职业病报告卡
E.矽肺报告卡
  『正确答案』BCD
  例题(单选)根据《职业病报告办法》制定的职业病报告卡,适用于我国境内一切有职业危害作业的用人单位,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职业病。下列属于职业病报告卡报告的职业病是( )。
A.喷洒农药中毒
B.司机颈椎病  
D.误喝农药中毒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农药中毒由专门的农药中毒报告卡,司机颈椎病不在职业病目录内
  ◆ 例题(多选)下列哪些病不属于法定职业病( )。 .
C.慢性支气管炎
D.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
E.VDT综合症
  『正确答案』ABCE
  ◆ 例题(多选)下列疾病,由物理因素引起的属于《职业病目录》(2002年)中的法定职业病有( )。
C.风湿性关节炎
  『正确答案』ABDE
  ◆ 例题(多选)下列对生产场所的液氨储罐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正确的包括( )。
A.液氨储罐是危险源
B.液氨储罐接地装置断开是事故隐患
C.液氨储罐存在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D.液氨储罐存在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E.液氨储罐发生的事故类型只有火灾事故
  『正确答案』ABD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GBZ2.2-2007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GBZ2.2-2007
  职业接触限值标准  一、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GBZ 2.1-2007)  1、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容许浓度(参见GBZ 2.1-2007表1内容)  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参见GBZ 2.1-2007表2内容)  3、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参见GBZ 2.1-2007表3内容)  二、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2007)  1、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ultra high frequency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超高频辐射:又称超短波,指频率为30MHz~300MHz或波长为10m~1m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和连续波。  ◇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1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1规定的方法测量。  2、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igh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高频电磁场:频率为100kHz~30MHz,相应波长为3km~10m范围的电磁场。  ◇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2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2规定的方法测量。  3、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in the workplace  ◇工频电场:频率为50Hz的极低频电场。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3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3规定的方法测量。  4、激光辐射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laser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激光:波长为200nm~1mm之间的相干光辐射。  ◇眼直视激光束的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4内容。  ◇激光照射皮肤的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5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4规定的方法测量。  5、微波辐射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microwave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微波: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包括脉冲微波和连续微波。  ◇工作场所微波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6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5规定的方法测量。  6、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紫外辐射:又称紫外线,指波长为100nm~400nm的电磁辐射。  ◇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7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6规定的方法测量。  7、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eat stress work in the workplace  ◇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WBGT指数: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8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7规定的方法测量。  8、噪声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noise in the workplace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9内容。  ◇工作场所脉冲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10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8规定的方法测量。  9、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in the workplace  ◇手传振动: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工作场所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11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9规定的方法测量。  10、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meteorological requirements in the underground workplace of coal mine  ◇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应符合GBZ 2.2-2007表12的规定。  ◇工作场所温湿度的测定应用通风温湿度计,风速的测定可应用热球式或叶状风速仪。  1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load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参见GBZ 2.2-2007表13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10规定的方法测量。  12、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physiological limits on heart rat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physical work  ◇能量消耗:人体为维持生理功能和各种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单位为kJ。  ◇工作日内从事任何单项体力工作时,最大心率值不应超过150次/min;各单项作业时最大心率值平均不应超过120次/min。  ◇人工作日(8h)总能量消耗不应超过6276kJ。  ◇工作场所体力劳动时心率的测量方法按GBZ/T 189.11规定的方法测量。  ◇工作场所体力劳动时人工作日(8h)总能量消耗的测量方法按GBZ/T 189.10规定的方法测量。
3.4 高温作业综合温度的测定采用通风温湿度计,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4;m3)
时间加权平均
短时间接触
白僵蚕孢子
Beauveria bassiana
—4.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4.4.1 电磁辐射暴露限值(Limits for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4.2 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Health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meteorogical condition in the hot work environment)
4;m3·h或84kJ&#47.1 本标准中&quot.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4.4,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19—87 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934—89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
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本标准采用如下定义.4。表4 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上限值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区*
<30℃地区
≥30℃地区
29注;体力劳动强度指数&quot。
4.4 测试方法
3.4,每类按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提出本卫生评价标准,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应不超过下表规定的限值.3 测试要求按GB934—89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执行。
4。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亦可用经鉴定或计量部门.1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OEL)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4。
本标准适用于对高温作业实施劳动安全卫生分级管理。
4.4.3.2 定义
4.4.3.2.1 生产性热源
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
4.4.3.2.2 工作地点
指作业人员进行生产操作或为了观察生产情况需要经常或定期停留的地点。若因生产劳动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地点进行操作,则整个车间可称为工作地点。
4.4.3.2.3 WBGT指数
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个参数,并由下列公式计算而获得:
室内作业:WBGT=0.7tnw+0.3tg………………………………………(2)
室外作业:WBGT=0.7tnw+0.2tg+0.1ta……………………………(3)
4.4.3.2.4 高温作业
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作业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
4.4.3.2.5 接触高温作业时间
指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8h)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min)。
4.4.3.2.6 定向辐射热
指生产性热源同工作地点的某一方同辐射的热量。
4.4.3.3 高温作业分级
按照工作地点WBGT指数(即湿球黑球温度(℃))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热强度越大,见下表。表5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接触高温
WBGT指数(℃)
Ⅰ&br.2.3 高温作业分级(Classified standard of working in hot environment)
4.4.3.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大小的分级。
3.1,其散热量大于23w&#47:*所示温度为干球温度
4.3 ………(1)
或根据黑球(℃)、湿球温度(℃)查有关图表得出综合温度(℃)。当无热辐射源存在时,黑球温度可用干球温度代替.4。
高温作业: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场所有生产性热源.1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
GBZ2-2002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2.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温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卫生评价标准及其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各类高温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2 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3.3 工作地点(Work Site)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4 卫生要求
4.1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表1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4.2.4;按GB3896—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执行。
4.4.2.4.2 本标准中&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按GBJ19—87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执行.4.2,不含矿井下作业)。
4.4.2.3 卫生要求
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为<30℃和≥30℃两类地区;m3·h的车间,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黑球温度计的测定值.2.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表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4.3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表3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 序号
中文名CAS No.
最高容许浓度
(孢子数&#47,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使用或产生有害因素的各类用人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图查出)综合温度(℃)、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综合温度测试仪器直接测出综合温度(℃)。
4.4.2.4.5 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计算方法
根据通风温湿度计、黑球温度计的测定值,按公式计算出综合温度(℃),公式为:
综合温度(℃)=湿球温度(℃)×0.7+黑球(或干球)温度(℃)×0.2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3.1.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按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计算方法,用公式计算出(或按有关表.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职业接触限值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